临近九月,下一场雨就冷一截,慢慢的近了秋,不过,在我们云南,天上只要出大太阳,再来上几场雨,山林里同样还是可以捡到菌子的。
这可是今年的最后一波菌子了哟!街头上的菌子琳琅满目,样样尽有,不知这些老妈妈是那座山上捡来的,为此,我死皮赖脸的缠着售卖菌子的老阿妈,问她们从哪座山捡的,追问了半天,她们都不告诉我,于是我常常做梦捡菌子,捡到很多很多,都笑醒了。
捡蘑菇要走很远的山路,累那是自然的,问题是很难捡?到,特别是那些散发着自然香气的菌子。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我吃过的菌子也不算少了,?由于贪吃还中过毒,那种感觉记忆犹新,产生的幻觉真实又恐怖,实在令人痛苦。
虽然如此,我还是改不了爱吃菌子的毛病,一有空就往山上跑。在以前,我们这里有一些菌子是没有人要的,现在菌子稀少,吃的人多,都成了宝贝,而且价格也不菲。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上一说,我们云南大山里的这些菌子?,你认识几种?你吃过几种?先来几种贵的?,少说也要一千元一公斤的那种,上图。
松茸
上好的松茸生长在无污染的腐土下,切开后洁白如雪,香气四溢,是煮鸡的更好食材。吃着脆嫩香甜,十分美味。
干巴菌
干巴菌起初长得象朵镶着金边的花,长老了金边就变成了银白色,它无论怎么变,依然改变不了它特有的香气,由于稀少美味,品质好的价格可卖到七八百一斤。
松露
松露是一种长在腐土底下,不轻易露面的菌子,形状就象一个椭圆形的蛋,颜色黑乎乎的,切开断面有花纹,可以煮食,一般人很难捡到。
鸡枞
鸡枞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菌子,它的巢穴就是白蚁的窝,两者共生,缺一不可。它的美味也是大家公认的,味道鲜甜,好吃度~五星。
大黑菌
大黑菌也叫牛肝菌,肉质肥厚,香味浓,人的手一接触到菌帽下的皱褶就会变蓝,和见手青有一拼。
小黑菌
小黑菌是大黑菌的孪生兄弟,长的一模一样,味道比大黑菌稍淡,不同的是大黑菌长的比较大,小黑菌长得比较小而已。
见手青
叫见手青的菌子范围很广,通常是指手一触碰就变颜色的那种菌子,若分的细一点,是指一种菌体嫩黄的小黄菌,这种菌子只要找到一朵,就可以找到许多。
红葱菌
红葱菌也是见手青里的一种,这种菌子帽子是红色的,帽檐下偏黄,看上去颜色鲜艳夺目,是所有杂菌中更好吃的一种,不过这种菌子毒性很大,没炒熟的话,很容易中毒。
黄瘌头
黄癞头我们也叫黄牛肝,这种菌子的帽子看上去凹凸不平,癞癞的,虽然长相难看,却也是香味扑鼻,好吃的很呐。
铜绿菌
铜绿菌是七八月份出得最多的一种菌子,看上去毫不起眼,却是无比的鲜美,我喜欢用来炒鲜辣椒,非常下饭。
鸡油菌
一种长得像鸡油一样颜色的菌子,可以用来煮鸡,煮汤吃,又脆又嫩又甜,可以和鸡枞菌相媲美。
沙老菌
沙老菌一种在冬至前后出的一种菌子,通体雪白,没有开放的时候,整朵菌都包在菌包里,所以也叫做沙老包。这种菌子通常用来晒成干菌,然后做红烧肉吃,一斤要卖三四百,还是是挺贵的。
云芝菌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菌子能吃,其实它和干巴菌的味道有点相似,只不过看上去黑黑的,像毒菌子一样。而且价格也便宜,我们当地人撕成小块,腌在韭菜花里吃。
马屁泡
马屁泡也叫兔馒头,椭圆形,颜色不是很白,切开后里面有芝麻粒一样的小黑点,用来炒辣椒吃非常的可口。
刷把菌
看起来像珊瑚,长得美美哒!吃起来有点酸的菌子,入口很脆,可以放入腌菜和辣椒炒,价格也不贵,五元就可以炒一大碗。
青头菌
唯一一种可以生吃的菌子,看上去就长得和蔼可亲,青绿色的小帽子配着白色的小茎柄,一看到就让人爱不释手。
虎掌菌
这种菌子的菌柄很短,一眼看上去,整朵菌子都匍匐在土上,外表也是长相丑陋,却非常的好吃。它的名字很吉祥,带有大王的虎字,只因长相就像老虎的脚,大家看像吗?
大红菌
前久有个朋友问我,你们那里的大红菌干菌卖到多少钱一斤?我以为这种菌子很便宜,到市场上一问,原来也要好几百一斤。据说这种菌子补血,买的人很多,虽然如此,我个人不爱吃,你有吃过吗?
板栗菌
板栗菌长得其貌不扬,价钱也便宜,是我们农村人,最喜欢食用的一种菌子,因为贵的都要卖钱,只有便宜的才舍得吃。这种菌子有的地方也叫做鸡皮股菌,因为长的奇特呀!大家看是不是很像呢?
灵芝
灵芝,我们也叫菌老爹,农村里是用来解菌毒用的,具体怎么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许多人喜欢用来泡酒,据说很养生哦。
除了以上的二十种菌子,还有许多可以吃的菌子我还没有写到,你以为我们云南只有这20种菌子吗?多着呢。
什么鸡枞花,奶浆菌,喇叭菌,北风菌,杨柳菌,阿巴树菌,木耳,香菇等等都有,要是你都吃过我所说的这些菌子,我不得不说,老兄!原来你和我一样,也是个深山吃货呀!
?图文原创,欢迎关注
当心有毒!泸州人,路边发现这些野生蘑菇,勿采勿食每年夏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
也是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期
泸小布从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据泸州市46家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医院上报到病例监测网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今年泸州出现的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病例已达175例,其中叙永70例、泸县43例、古蔺32例。
图据 ***
误食人群集中在农民及中老年人
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科科长苏勤介绍,在泸州,毒蕈(毒蘑菇)中毒发生地区主要集中在泸县、叙永县、古蔺县等区县。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高,雨量充沛,气候适宜,野生蕈生长旺盛,种类十分丰富,而且当地居民素有自采野生蕈食用习惯,所以容易出现误食毒蘑菇的情况。
“暴露病例中主要为农民”,对于误采误食毒蕈的主要原因,苏勤分析称,当地农民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仅凭经验采摘野生蘑菇食用。而毒蕈常常与食用菌混生一处,两者之形态特征上常差异较小,容易混淆。此外,采摘者多为中老年人,且采摘时间常为清晨或傍晚,采摘回来未予认真鉴别就烹调食用等,都是造成误食毒蘑菇的主要原因。
图据 ***
在部分泸州人的印象中
毒蘑菇通常生长在古叙等地的高山上
为何泸县也有那么多人
因误食毒蘑菇中毒?
苏勤解释说,其实,平地的菌种也十分丰富,也存在毒蘑菇。泸县毒蕈中毒人数较多的原因是,该县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较多,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中毒24小时内为更佳治疗期
“目前,科室里还有5名蘑菇中毒患者在住院观察。”每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都会接诊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患者,他们大多是来自泸州古蔺、叙永,宜宾兴文,云南威信等地的村民。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尹德锋介绍,由于患者食用的毒蘑菇种类不同,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也不同,但大部分毒蘑菇中毒患者表现的症状为肚子痛、腹泻、呕吐、恶心等。
尹德锋表示,如果确认患者吃野生蘑菇中毒,可采取及时洗胃、催吐、导泻等措施,及时送医治疗,一般24小时内为更佳治疗时间。如果患者保留或重新采集毒菌的样本或留存毒菌图片送到就诊医院,将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果发生野生毒蕈中毒怎么办?
苏勤表示,发生野生毒蕈中毒后应立即拨打当地急救 *** ,及时前往医院治疗,并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蘑菇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等。
在等待救治的时间里,可以采用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筷子、手指、汤勺等硬质东西 *** 其咽部,帮助呕吐,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导泻。
催吐后,可以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如果所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提醒: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
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为避免中毒事件发生,应坚持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
食用蘑菇做到没有吃过的不吃,不认识的不吃,没有把握的不吃,且注意不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野生蘑菇应炒熟炒透后再吃,更好每次只食用一种野生蘑菇,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有些野生蘑菇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所以吃菌时不能喝酒。
川江都市报记者 田明艳
泸州日报记者 周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不同的蘑菇,吃法各异蘑菇素来被誉为“长寿菜”,因为其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低脂肪、低热量,能益胃气,还有抗癌作用,因此很得人们的喜爱。由于蘑菇的品种多,因此,不同蘑菇最适合的吃法也不尽相同。
草菇最适合爆炒
草菇最适合爆炒,以减少维生素C的破坏。入锅前,先在鲜草菇的菌盖上划个十字形刀口,便于入味。之后,将草菇切片,投入锅中用旺火炒10分钟,加盐、味精、酱油等翻炒,更能保留其固有的鲜味。
平菇适合素炒做汤
平菇口感鲜嫩,适合清炒。只需加入少许葱、姜、盐调味。此外,平菇还可做蛋花汤,关火后加入少许青蒜沫调味,味道更鲜。
金针菇凉拌
金针菇味道鲜美、氨基酸种类齐全,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有“智力菇”之称。金针菇最常见的做法是凉拌。拌前,更好煮6分钟以上,避免食物中毒。
口蘑菇最适合做汤
口蘑味道较清淡,与新鲜豆苗一起煮汤,口感更清爽。要提醒的是,应尽可能把蘑菇切得小点,因为它的纤维素不易消化。
干香菇炖肉
干香菇香味浓厚,适合与肉类一起烹调。鸡肉最容易入味。用干香菇炖鸡,香菇可给鸡肉提鲜祛腥,味道更好。干香菇烹调前,需要用30℃-40℃的温水浸泡20分钟。浸泡过香菇的温水不要倒掉,炖鸡时加入味道更香浓。
鲜香菇扒油菜
新鲜的香菇口感比较清爽,适合搭配蔬菜吃。鲜香菇扒油菜,融合了香菇的清香爽滑,油菜的嫩绿清脆,色香味俱全。草菇适合爆炒。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玉雯,据健康文摘)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
北京常见的有毒蘑菇都长什么样?疾控最新发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作者 王超 马晓晨
野生蘑菇难分辨
不采不食最安全
一场降雨给京城带来清凉,也为野生蘑菇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雨水过后,公园、山区、树林、绿地常常会“冒出”各种各样的野生蘑菇,一些有毒蘑菇也混迹其中。
蘑菇中毒常发生在6-9月份,9月份仍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
在此提醒大家:勿采勿食勿买野生菌,谨防蘑菇中毒。
一、蘑菇中毒的原因
野生蘑菇的种类很多,其中有毒的有500多种,剧毒者有40余种。
野生蘑菇的大小、形状、颜色、花纹千变万化,普通人很难分辨哪些是有毒的蘑菇,有些蘑菇就算是专家也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才可以鉴别,一旦误食可引起中毒。
有的毒蘑菇外观与无毒蘑菇非常相似,采摘时混杂在一起,食用后也会引起中毒。
二、蘑菇中毒的危害
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
常见的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类型。
中毒后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在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而主要引起死亡的是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
以下是北京地区部分常见的有毒蘑菇
肉褐鳞环柄菇(肝损害型)
黄盖鹅膏(肝损害型)
欧氏鹅膏
(肾损害型)
卷边桩菇
(溶血型)
变红丝盖伞
(神经精神型)
晶粒小鬼伞
(胃肠炎型)
三、如何预防蘑菇中毒
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治疗 *** ,一旦发生中毒发病急、症状重、病死率高。
预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 *** 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01不采摘
非专业人员很难分辨有毒与无毒的野生蘑菇,更不要轻信民间或者网上流传的毒蘑菇鉴定 *** ;
即便曾经采摘过的无毒品种,再次采摘时也可能混有有毒品种或者受到有毒蘑菇菌丝的沾染,仍会有中毒风险。
所以一定要做到不采摘野生蘑菇。
02不购买
做到从正规的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购买人工栽培的食用菌;
切勿从路边、流动摊贩和网上购买野生蘑菇,更不要轻信店家的宣传而购买。
03不食用
做到不食用自采或者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
外出旅游或到农家院就餐时,要谨慎食用不熟悉、来源不明的菌类;
如果食用,可以留个蘑菇的照片。
四、怀疑蘑菇中毒了,怎么办?
1、尽快就医
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
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
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就医,避免错过更佳治疗时机。
2、留存野生蘑菇样本
就医时,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
更好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蘑菇或者野生蘑菇的照片,以便确定野生菌的种类,判断预后。
3、警惕“假愈期”
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在临床上存在“假愈期”。
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自我感觉已“康复”,这时候特别容易忽视而不愿意就诊,而此时体内已经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对于超过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要及时转诊到有诊疗能力的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提醒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预防蘑菇中毒要做到
不采摘、不食用、不购买野生蘑菇!
不采摘、不食用、不购买野生蘑菇!
不采摘、不食用、不购买野生蘑菇!
不同种类的蘑菇,好处各有差异,你吃对了吗?蘑菇是大家熟悉的“山珍”之一,无论煎炒蒸煮炖,比肉还鲜的口感总让人欲罢不能~
而除了好吃,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还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分……其实,不同种类的营养价值有所有所差异,今天小二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01
每种蘑菇,都有“养生特长”
看似近亲的蘑菇,其实每种都有自己的“特长”,日常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
1
香菇,补钙
香菇有“菌菇皇后”的美誉。研究显示,香菇中维生素D的含量比大豆高20倍,比海带高8倍,有助于人体钙的吸收,辅助预防骨质疏松。
2
金针菇,健脑益智
金针菇有很多别名,比如“聪明菇”、“益智菇”等。其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成分较全,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特别高,有益于儿童脑细胞的发育,特别适合孩子食用。
3
平菇,“天然消炎药”
平菇被称为餐桌上的“天然消炎药”,其中所含的平菇素是一种特殊的糖蛋白,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分枝杆菌都具有抑 *** 用,甚至这类糖蛋白对防治肝炎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另外,含有的蘑菇核糖酸能 *** 机体释放干扰素,辅助抑制病毒增生,加强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抵抗能力。
4
茶树菇,帮助控压
茶树菇中的蛋白质含量位于菌菇类中的前列,其中的一种肽物质,能抑制人体内血管紧张素的生成,从而达到辅助降压的作用。
同时茶树菇的钾含量也是很高的,它有助于排出人体内多余的钠元素,也能帮助稳定血压。
5
猴头菇,养胃
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改善胃肠道功能效果显著;而且猴头菇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多糖体,研究表明,猴头菇菌丝体多糖和子实体多糖对胃粘膜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对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都有一定的好处。
02
掌握这三点,吃得更健康
1
吃前先晒
研究人员建议,新鲜的蘑菇(香菇、平菇、口菇等)买回家后,选择阳光充足的时间段,放置在太阳下晒一会。
光照会 *** 新鲜蘑菇生成更多的维生素D,所以晒过的蘑菇补钙效果更好。
2
面粉清洗
菌类表面坑洼,易残留一小颗黑黑的杂质,简单的用水冲洗,看似表面干净,但并不代表真的干净,不妨试试这个 *** 清洗:
切去蘑菇底部的硬蒂,在水里放点面粉,用手搅拌,然后倒掉面粉水,再用清水冲洗净即可。
3
三不吃
①不认识的不吃。每年因为误食野生毒菌而中毒的人不在少数。而对此最安全的做法是,路边的菌菇都别随便乱摘,更别吃。
②不吃泡发时间久的。干制品菌类泡发时间一般在3-4小时即可,切勿隔夜;泡发过的若是吃不完,更好包上保鲜膜放冰箱冷藏,但也不宜超过48小时。
③对菌菇过敏的人、腹泻者、消化功能障碍者都不建议吃菌类食物。
来源: CCTV回家吃饭
这种山中圣品竟是“夺命蘑菇”?成都一人食用后全身青斑,血液变成“沙子”…桤木菌,传说中的山中圣品,因常生长于桤木之下,故得此名。
桤木又被称为“蜀木”,是蜀地最主要的种植物。陆游在《新凉书怀》里就感叹:“无日桤林无坠叶,有时燕户有新雏”,还专门在庭院周围种植了许多桤木作伴。
(图片来源:微信截图)
桤木的根部生长有一种根瘤菌,桤木菌就靠这种根瘤菌得以滋生。新鲜桤木菌味道鲜美,常常有人采摘食用。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美好的山中圣品,谁能想到它会成为——夺命惊魂菇呢!
01
一家四口进食桤木菌
40分钟后,一人被紧急送医
6月5日,本来是一个美好的周末,金堂有一家人在家附近的桤木下采摘了桤木菌。
虽然家人也经常看到蘑菇中毒的新闻,但是由于此前已经采食过桤木菌多次,因此并不会将中毒事件联想到自己身上。
晚上一家人便将新鲜的桤木菌 *** 成美味的血旺烧蘑菇,一家四口都吃了。
但是没想到40分钟后,其中一人出现了呕吐、腹泻、全身剧痛、乏力、全身网状青斑、腰痛、血尿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
(图片来源:医生提供)
病人抽出来的血液呈“沙砾状”,小便呈血性。
根据患者的临床“溶血”表现、目辨进食蘑菇图片,加上金堂县既往毒蘑菇记载,患者的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急诊科荣霞很快锁定了“嫌疑犯”—东方桩菇(桤木菌)。
荣霞医生介绍,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凶险异常,除了红细胞异常聚集和迅速破裂外,患者肝衰快速而凶猛。
庆幸的是,在当地医院的及时识别和转诊下,以及救治医院的精心诊治下,患者转危为安,并于6月13日出院。
02
为啥有些人中毒,有些人不中毒?
荣霞医生介绍,目前该蘑菇的致病机理尚研究不清楚,考虑可能与免疫相关。
这次,四人同时进食,量无太大差别,仅患者一人发病。既往患者及其家属都曾多次食用过桤木菌,均无不适。
然而金堂确已出现多例桤木菌致死病例。为了生命安全,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食用桤木菌。
03
6~9月为蘑菇中毒高发期
医生呼吁尽量不吃混合菌锅
据荣医生介绍,夏季雨水充沛、气候潮湿,是蘑菇生长最旺盛的季节。
四川最多见的毒蘑菇品种为大青褶伞,胃肠型,发病快。
四川生长有较多见的含鹅膏毒素的剧毒蘑菇,需重点关注鹅膏属的致命鹅膏、淡红鹅膏、黄盖鹅膏等,环丙菇属的肉褐鳞环丙菇和盔孢伞属的条盖纹盔孢菌。
这些含鹅膏毒素的剧毒蘑菇有个共同临床特点就是潜伏期长,进食后大于6小时才会出现不适。
当然如果你进食混合蘑菇或者进食了其他不干净的东西,就需要临床仔细鉴别了。所以尽量不要吃混合菌菇!
(图片来源:自己拍的)
另外,关于预防毒蘑菇中毒,有两点需要提醒:
01 高温烹煮是必须,但高温不能破坏所有毒素。
加工蘑菇,必须高温处理充分。但这种 *** 并不一定就能破坏有毒蘑菇的毒素。
荣霞医生介绍:“在民间,有人认为经高温烹煮可以破坏蘑菇的毒性,其实不太靠谱。有些蘑菇毒素在煮熟的过程中可以破坏毒素,但有些毒蘑菇的毒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耐高温、耐干燥、耐酸碱,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其毒性……”
02 第二年在同一地方采摘蘑菇也不靠谱。
很多人认为头一年采摘的野蘑菇吃了没事,那么第二年在同一地方采摘蘑菇,吃了以后也应该没有问题。于是继续凭借个人经验继续在那里采摘蘑菇后食用……结果造成多人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医生提醒,避免蘑菇中毒的最有效 *** 是:不采、不买、不卖、不吃——野生蘑菇!
04
不幸中毒,如何将损失降到更低?
首先,之一时间去医院。早期稳定的也需要密切观察3-5天脏器变化才可放心。
另外,建议吃蘑菇前拍照,或尽量留下一朵风干或晒干。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带上图片/标本到医院就诊,利于医务人员尽早确定治疗方案。
蘑菇中毒目前已分出七大临床类型,可轻可重,重则可能丢掉性命。
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是挽救致死性毒蘑菇中毒患者的性命的关键一步。
#今日互动#
这个夏天,你吃过野生菌吗?
「本期科普医生」
文/编辑 | 离离 制图 | 云云
监制 | 黄利琴 审核 | 蓝岚
图片来源 | 医生提供、自己拍的、123rf等
本文为「四川名医」原创,授权转载请评论区留言或添加 *** (scmy120)。
盘点东北的野生蘑菇!可别随便采,弄不好全村给你开席了…东北,白山黑水,沃野千里,物产极其丰富……
之前我们盘点过东北的野生水果与山野菜,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今天我们盘点东北的野生蘑菇。
东北林间溪流
东北有广袤的原始森林,春夏秋之际是蘑菇盛产的时节。
野生蘑菇多生长于朽烂的树木上,因东北林区封山育林多年,严禁商业采伐,朽烂树木较少,野生蘑菇产品较低,
注意:野生蘑菇种类繁多,相似者较多,很多含有毒性,请不要随意采摘食用,以免危及生命。
松茸,东北野生蘑菇的王者
东北长白山松茸
松茸,为人所熟知的产地四川、云南、 *** 等地,其实吉林长白山地区也有优质的松茸产区。
松茸味道独特,有一股子奇异的松香,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食材。
采松茸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而且哪片山里长松茸那都是秘密。
小时候,我们林场里也有人家会采松茸,人家都是半夜偷偷上山,生怕后面有人跟踪,暴露自己采松茸的窝子……
我们林区人采了松茸也舍不得吃好的,也就是吃点开伞盖的松茸,吃法也简单,直接炖汤、清炒。
猴头菇,养胃的蘑菇,有股子苦味……
干制的猴头菇
猴头菇,中国传统名贵菜肴,是四大名品(鱼翅、燕窝、熊掌、猴头)之一,有“海中鱼翅、山珍猴头”之称。
猴头菇,养胃健脾的功效,对于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及肿瘤等症有特效。
但是猴头好吃,难收拾!猴头有一股子苦味,需要用鸡汤来隔水蒸制数小时,反复投洗才可去除苦味。
榛蘑,小鸡炖蘑菇的主角,东北人爱喜欢的蘑菇,没有之一
东北榛蘑
榛蘑,东北人爱稀罕的蘑菇,没有之一。
现杀的小鸡,斩块不要焯水,直接下锅炒香,配上发好的东北榛蘑,再来上一把泡好的粉条,小火咕嘟着……不一会儿满屋飘香!太好吃了!
注意:在东北有一种蘑菇长得和榛蘑很像,俗称蹬腿蘑,也叫狗尿苔,有剧毒!所以采摘榛蘑一定要小心注意,吃错了就得蹬腿了……
狗尿苔,蹬腿蘑,有剧毒
上图的蹬腿蘑,请不要采摘,误食后很可能全村开席,唢呐走起……
元蘑,口感滑溜溜,无需晒制,鲜食最美……
元蘑
元蘑,也叫冻蘑,正在桦木、杨树等倒伏的阔叶树上,到了秋天下霜的时候才能采到。
元蘑产量很高,秋季下霜时一场秋雨,元蘑就都出来了。记得有一年,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上山采元蘑,一场秋雨后元蘑爆长,父母二人采了一天,天都黑了才回来。我自己在家哭得稀里哗啦,邻居大娘还给我蒸了鸡蛋糕……
元蘑肉质厚实,口感爽滑Q弹,朝鲜族大酱汤里要是加上元蘑,那味道别提多美了!
榆黄蘑,模样俊俏,味道鲜美……
榆黄蘑
榆黄蘑,菌盖鲜黄油亮,模样长得招人稀罕。
榆黄蘑味道十分鲜美,做饺子馅那是一绝,炖汤更是鲜掉眉毛!
榆黄蘑也可清炒,无需配肉,与黄瓜片一同清炒,榆黄蘑的鲜香与黄瓜的清香,沁人心脾……
羊肚蘑,名贵的野生食用菌
羊肚蘑
羊肚蘑,因菌冠貌似羊肚而得名,是一种名贵的野生食用菌。
羊肚菌,有补肾壮阳、提神补脑的功效,深受市场的追捧。
这里不得不说起东北人的率直,东北羊肚蘑产量并不高,采回来炒一盘也不值当,直接剁碎了炸鸡蛋酱,那鲜得吃一回就忘不掉了……
鸡冠蘑,又红又黄,一般人真不敢吃!
鸡冠蘑
鸡冠蘑,多长在桦木、柞木上,形如公鸡的鸡冠,颜色鲜艳,不懂的人真不敢吃。
林区人一般都是拿鸡冠蘑炒青椒吃,嫩的好吃比较爽脆,老的鸡冠蘑比较柴,吃起来艮啾啾的……
猪嘴蘑,吃起来Q弹,容易过敏,嘴唇会肿得像猪嘴……
猪嘴蘑
猪嘴蘑,学名胶陀螺,口感类似木耳,但肉质很厚,吃起来柔软Q弹,有吃猪鼻子的感觉……
想吃一盘猪嘴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猪嘴蘑直接吃,会引发过敏,嘴唇会肿得像猪嘴一般,太阳一晒更是痛痒难忍,折磨你几天几夜才肯罢休。
收拾猪嘴蘑是 *** 的,从农家灶坑里扒出一些草木灰,与猪嘴蘑拌在一起,再倒上清水泡上十几个小时,然后再用盐反复搓洗,洗至水清为止。此时猪嘴蘑会从黑色洗到红褐色,再吃就不会过敏了。
大腿蘑,学名牛肝菌,论个头在东北蘑菇界是大哥……
大腿蘑
众所周知,大腿蘑(牛肝菌)主要出产于云南。其实东北也有大腿蘑。
在东北,大腿蘑都是晒干后再吃的。晒大腿蘑时,味道十分香,放在窗台上,满屋都是香味。
注意:在东北,有一种有毒的大腿蘑,是不能食用的。如下图:
有毒的大腿蘑,不可食用!
毒大腿蘑,菌杆没有网纹,呈光滑状,菌盖底部发白,而且不招虫子啃食……
粘团子蘑,又叫黄蘑团子,长在松林下……
粘团子
粘团子,是一种松蘑,菌盖分泌黏液,采摘容易沾上很多松枝烂叶,晒干时天气不好容易腐烂。
干制的粘团子炖肉吃,味道鲜美,但粘团子蘑不可鲜食。未经晒制的粘团子很容易引起腹泻,肠胃不好的老人和小孩要慎食。
马粪包!好吧…这玩意儿确实能吃……
马粪包之年轻态
马粪包,学名马勃,长得嫩的时候确实可以吃,清炒时需要多炒一会儿,别没事儿就尝尝咸淡,一下子给你药翻在地……嘎嘎!
马粪包之老年态
已经长老的马粪包,就真的变成了马粪包的模样(看上图),薄薄的表皮里面全是粉末,小时候看见马粪包,上去一脚跺住,蹦得一声,飞起一阵烟雾……
其实粉末是马粪包的孢子粉,皮肤划破流血,涂抹马粪包的孢子粉可以止血。
我还知道东北有趟子蘑、扫帚蘑、雷子窝蘑……
但我自己没有吃过,也不懂得其性状及忌讳,就没有写上去!
如果你知道东北还有哪些野生蘑菇,请在评论区里告诉大家……
十分感谢!
郑重提醒:慎重采摘与食用野生蘑菇,请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吃错了就吹唢呐开席了……
提醒!云南常见毒蘑菇图鉴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近期,云南省将陆续进入野生菌繁殖生长和销售的季节,也是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为预防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云南省卫健委发布预警公告:
一、广大群众要切实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识。不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易混淆的野生菌。云南省常见有毒野生菌可以在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查询。
二、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时,应及时催吐,并迅速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三、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做好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等工作。各级医疗机构要开通“绿色通道”,首诊医疗机构要之一时间救治,对误食剧毒类鹅膏〔包括致命鹅膏(俗称白罗伞)〕、黄盖鹅膏(俗称黄蘑菇)、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等剧毒野生菌中毒患者及危重病人,要及时直接转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综合医院,争取救治黄金时间。
致命鹅膏(俗称白罗伞,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样性与进化机制攻关团队供图)
黄盖鹅膏(俗称黄蘑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样性与进化机制攻关团队供图)
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样性与进化机制攻关团队供图)
野生蘑菇傻傻分不清 专家教你正确“食菌”近日,云南一名女子吃完一种牛肝菌“见手青”(因菌肉压伤或手碰伤后呈靛蓝色得名,有毒性)后发生中毒事件,并称自己看到很多小精灵手舞足蹈。事实上,每年7、8月份,雨量增多,气温上升,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蘑菇旺季随即到来。
然而,在食菌季,误食野生毒蘑菇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云南、四川、贵州、广东等地。究其原因,除了误采,还有错误的烹饪 *** 所致。羊城晚报记者联系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专家,和大家一起学习如何区分毒蘑菇,以及如何学做安全有营养的广式蘑菇菜。
90%死亡事件由这种蘑菇造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04年-2018年,全国共上报毒蘑菇事件836起,造成5205人中毒,死亡1054人;病死率达20.25%。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首席专家李泰辉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云贵川和华南等生物多样性地区,野生蘑菇的生长十分旺盛,种类繁多。除了在森林里,家居木头、公园草地、湿润的田地都会长出蘑菇。”
在云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形和潮湿的气候,蘑菇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庞大,许多著名的野生食用菌被认为是当地的山珍;与此同时,云南的毒蘑菇种类也很多,蘑菇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李泰辉分析,“见手青”有致幻性,毒素进入大脑神经导致出现幻觉。而中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煮熟透,完全煮熟后的“见手青”是不会引起中毒的。
李泰辉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在广东,最常见的毒蘑菇是铅绿褶菇(也称青褶伞),而致死事件最多的毒蘑菇是致命鹅膏(白毒伞)。世界上90%以上的毒蘑菇中毒死亡事件都是由鹅膏菌造成的,该菌种的柄底有类似包状的菌托、菌柄上常有菌环。
李泰辉表示,鹅膏菌有一部分种类是无毒的,但由于野生蘑菇种类较多,一些可食和有毒种类外形相似,人们是很难分清有毒和无毒的,所以,误食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另外,在我国,除了致命鹅膏,亚稀褶红菇也造成较多的中毒死亡事件。
民间区分毒蘑菇存在很多谬误
“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无毒。”这一说法曾在民间一度盛行,李泰辉向羊城晚报记者否定了这一说法。他表示,这一谬论正是误导群众误食毒蘑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不能根据颜色来区分蘑菇的毒性,比如,颜色鲜艳的红黄鹅膏和鸡油菌等都是可食用的,而颜色普通的裂皮鹅膏和亚稀褶红菇是剧毒的。
此外,蘑菇不会与银器、生姜、大米、蒜头等产生颜色反应,民间“蘑菇与银器、生姜、大米、蒜头等一起煮,颜色变黑就有毒”的说法是错误的;而其他谬误还包括“长虫、长蛆的蘑菇无毒”。
李泰辉表示,有些蘑菇毒素对其他生物无效,但对人却是剧毒的,比如鹅膏毒素甚至不能用小白鼠来做喂食实验,因为小白鼠的胃肠黏膜可以屏障鹅膏毒素,但如果把毒素注射到小鼠血液中是会引起中毒的。
部分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外观相似,其鉴定需要有专业的生物分类学知识。李泰辉提醒,广东人要牢记毒蘑菇包括铅绿褶菇和致命鹅膏,其他的野生蘑菇也不要去采摘:“很多人都想找到区分毒蘑菇的捷径,但目前来说是没有这条捷径的,非专业人士千万不要自行采摘野生蘑菇。”
值得注意的是,蘑菇中毒的类型包括: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横纹肌溶解型等。若不慎中毒,应保留样本、及时就医。李泰辉表示:“中毒后应及时催吐、洗胃、导泻;及时将中毒样本送至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研究毒蘑菇的专业机构,分析中毒类型以便对症治疗。”
李泰辉指出,肝脏损害型毒蘑菇中毒者常存在假愈期,在治疗过程中,胃肠炎症状好转后还应继续检测肝、肾等指标,以防病情加剧。
广州街坊买蘑菇不看产地、至爱煲汤
为了解广州街坊吃菇的情况,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位于高德置地冬广场的永旺超市,并采访了十余名前来选购蘑菇的顾客,一半以上顾客表示“买蘑菇主要是想煲汤”,也有不少顾客会用来涮火锅,又或者用白蘑菇来做意大利面,松茸用来煎。
一名做餐饮生意的顾客说:“社区市场不会有这么多品种,如果想做特别的菜式,我们通常会来超市选购。”记者发现,这里的蘑菇产地主要有云南、福建、广东和河南,一名来自湖南的顾客表示:“平时我不太敢吃云南产的蘑菇。”一名广州街坊则说:“我去过很多次云南,吃过很多次‘见手青’都没有中毒,倒是丈夫吃了另一种牛肝菌就出现呕吐的症状。”也有顾客坦言,自己买蘑菇从来不看产地,只看品种、价钱和新鲜程度,在正规超市买蘑菇会比较放心。
广州港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睦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蘑菇是当季食物,松茸、牛肝菌、鸡枞菌顾客都比较喜欢点。”他说,广东人爱喝汤,松茸煲鸡、鸡枞菌滚瘦肉汤都比较热销。此外,松茸的做法较多:刺身、煎、烤、煲汤……都可以;而烤黑松露则是广受顾客欢迎的高端菜式。
广东人吃菜向来很讲究,李睦明说,菌类除了与肉类搭配以外,还会配合食疗的做法,比如搭配白胡椒,不仅去除寒性,还能达到提鲜的作用;烤松茸撒上海盐,去掉水分,去除湿气,同时保证营养和口感;另外,生姜和老蒜也是菌类煲汤的常用配料。宋昀潇 徐炜伦
又到一年吃菌时!常见毒蘑菇图鉴,很多“平平无奇”来源:扬子晚报
又到一年吃菌时!近日,“吃菌大省”云南发布了《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2022版》,对云南常见毒菌挂图进行了更新,还上线了小程序来识别毒蘑菇。这也引发了网友的议论,有了识别小程序,真的就能安全食用蘑菇了吗?最安全的 *** 应该是一律不吃!记者了解到,每年5-10月,我国因为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江苏每年也有大几十例散发病例。很多人印象中的毒蘑菇应该是“红伞伞、白杆杆”,这其实并不正确,常见的毒蘑菇,反而看起来挺“灰头土脸”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江苏蘑菇中毒事件多发生在夏秋两季
随着气温回暖、湿度回升,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此时也是毒蘑菇食物中毒的高发期。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2021年我国25个省级行政区共开展研究蘑菇中毒事件327次,涉及923例患者,20例死亡,总死亡率为2.17%。蘑菇中毒是我国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之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孙昊副主任医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食用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从全国来看有一定地域差别,江苏在夏秋两季比较多。食用毒蘑菇中毒在医疗上属于食源性中毒,需要向国家上报。江苏省内食用蘑菇中毒事件一年也会有大几十例,比较散发,各市都会有发生。江苏省人民医院也曾接诊过南京、苏州、淮安、宿迁等地毒蘑菇中毒病例的会诊需求,有的患者食用野生菌后出现了多脏器损伤,病情更严重的甚至会抢救不回来。
食用蘑菇中毒,远不止“看见跳舞小人”
每年吃菌季,因为吃“见手青”等蘑菇中毒产生幻觉的新闻很多,“吃菌子看到跳舞的小人”甚至上过微博热搜。曾经“中招”过的网友们绘声绘色描述中毒后产生的幻觉,看到五彩斑斓的“跳舞小人”等奇幻场景,甚至让没尝试过的网友们也心痒痒的,想要“以身试毒”一番。
虽然 *** 上的讨论很欢乐,但是医生还是劝大家千万不要动“以身试毒”的心思。孙昊副主任医师表示,蘑菇的毒素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毒素可能会导致5-7类的不同症状,其中肝脏毒性、肾脏毒性、溶血等类型,致死风险很高。还有一些毒蘑菇会导致胃肠炎型、神经精神等症状。
*** 上讨论热烈的“看见跳舞小人”,就属于蘑菇毒素所带来的神经精神症状,通过医学观察和对症治疗处理,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痊愈出院的,严重程度比较轻,但可以确认的是仍然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所以,千万别因为好奇去尝试那些可能致幻的毒蘑菇。
别尝试去鉴别,野外蘑菇一律不要吃
很多人觉得,颜色越鲜艳的蘑菇越可能是毒蘑菇,所以小心那些“红伞伞、白杆杆”的蘑菇就好。孙昊副主任医师表示,这绝对是一种误区。江苏很多常见的毒蘑菇其实长得“平平无奇”“灰头土脸”,外观看起来很像超市里就能买到的香菇、口蘑,并不容易鉴别。
民间还有许多辨别毒蘑菇的 *** ,比如虫食或生蛆的蘑菇无毒、有鳞片黏液的蘑菇有毒等等,其实都不准确。一些教程也指导高温或是油炸可以去毒,这也不保险。蘑菇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足以将其破坏,中毒的风险仍然存在。
总而言之: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 *** 。所以孙昊副主任医师建议:不要尝试去辨别毒蘑菇,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才是预防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