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用作古代器具,是一种三足金属器皿,在中国古代可见于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用作储物、烹调等,是古代用具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鼎的形制有着明确的规范,根据用途可分为祭祀用鼎、宴饮用鼎等,其中,祭祀用鼎被称为“三鼎”,宴饮用鼎被称为“四鼎”。
鼎也可以指比喻意义,在中国古代,“鼎”常被比作天下之大,支撑着四方、八荒,表示权威、威严、威力,如《淮南子·天文》中“鼎坛之形,犹大山之势”,表示大山的威严;《淮南子·天文》中又有“鼎沸腾,犹河流滔滔”,表示河流的威力;《史记·管仲传》中有“天下鼎足,其可使四方”,表示天下的权威。
“鼎”也是一种象征,在中国古代,“鼎”常被用来象征着大吉大利,如《淮南子·地理》中“鼎足,其可使四方安乐”,表示大吉大利;《淮南子·山水》中有“鼎足,其可以为之宝”,表示宝藏。在中国古代,“鼎”也常被用来象征吉祥、福祉和繁荣,如《礼记·曲礼上》中“新鼎,犹旧沉”,表示长久繁荣;《诗经·小雅·圭葛》中有“禹用鼎,福为多”,表示吉祥福祉。
鼎的词语还有比喻、象征的含义,如《战国策·魏策》中“天下九州,鼎沸七国”,表示古代中国的九州大一统状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天下九州,鼎沸八荒”,表示古代中国的九州大一统状态;《诗经·小雅·圭葛》中有“鼎沸,犹江河滔滔”,表示大自然的威力。
标签: 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