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炒面的做法,青稞炒面西式吃法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4 0
青稞炒面(糌粑)的 *** ***

青稞炒面的 *** ***

精挑细选颗粒饱满的青稞,入风车过滤其中的草叶杂物等,然后将青稞用水淘洗干净后晾干,再入锅小火翻炒出香后磨成粉,最后得到便是香溢满满的青稞炒面。只有优质饱满的青稞,才能磨出原味清香的炒面。

青稞炒面的推荐吃法

提前准备好酥油、曲拉、白糖、青稞炒面、水。现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酥油和曲拉后加入水,将拌均匀后,再加入青稞炒面,用手指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这也是藏族人最为常见的一种吃法,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甜香,让人印象深刻。通常可用开水冲服,或加入牛奶、枸杞等味道会更好。

走进高原藏区,极目远眺无边的辽阔草原,感受万里无云的明净清新,感受淳朴、地道的农耕文化,感受不一样的异域风情,将身心灵彻底解放出来。

在藏区,青稞炒面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糌粑。

*** 青稞,健康美味的主食

在 *** ,人们把对青稞的爱唱成了歌:“人间有了青稞粮,一日三餐不愁吃,顿顿还有青稞酒,日子过得真甜美”。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

在寒冷、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小麦和水稻都难以大规模种植,于是耐寒性强、适应性广、高产早熟的作物——青稞,开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散发生机,成为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

藏区百姓对青稞的喜爱深入骨髓,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美食,也是他们的民族情怀,在岁月的沉淀中成为幸福生活的调味剂。

来自 *** 的特色小吃「糌(zān)粑」,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是将青稞晒干炒熟之后磨粉揉团制成。

它是藏族人一日三餐必吃的传统主食,营养丰富、便携易储,为游牧民族提供充饥御寒的生存能量。

除了糌粑,还有藏餐文化的标志性名片之一「青稞酒」,也是用青稞酿造而成,清香醇厚、入口绵柔。藏族人逢年过节、迎亲访友时,都要饮用青稞酒。

据调查,目前青稞品种资源主要分为四大类。之一类在青海,共有44个品种;第二类在 *** ,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品种多达十几个,有时在同一地区就能发现7~8个品种;第三类在四川甘孜州,第四类在甘肃甘南州。

如今,青稞已不再是 *** 独享的专利。

高端食养,“三高两低”优良主食

提及青稞,许多人大抵会把它归在和黑米、小米一样的五谷杂粮中,殊不知褪了皮的青稞便是青稞米,是公认比大米更为优良的健康主食。

众所周知,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共分为七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共同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

这种情况下,青稞中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陪伴藏族人对抗高原严寒,高膳食纤维、低脂、低升糖的特性也让藏族人的身体更为健康挺拔。

据了解,青稞米中的蛋白含量为6.35%~21.00%,高于其他谷类作物;纤维含量高达16%,其中不可溶性疗效纤维9.68%,可溶性疗效纤维6.37%,前者是小麦的8倍,后者是小麦的15倍,而青稞米中的粗脂肪含量平均值为2.13%,比玉米、燕麦、高粱和荞麦还低。

当然,除了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和低脂、低升糖——“三高两低”的特点以外,青稞米被大量养身爱好者喜好的更大原因还是因为青稞米中含有β-葡聚糖元素。

生物医学界普遍认为β-葡聚糖具有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清肠排毒,提高免疫力等四大生理作用。

它的医学功能已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官方认可;而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贵范发表的《精准营养助力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系列科普二 营养补充剂的作用》中,首次认可了β-葡聚糖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增加宿主的免疫防御能力。

经过清理、去皮、分级、色选等工序后制成的青稞米,在食用口感与消化功能上不仅有提升,其中β-葡聚糖含量仍可高达5.5%以上。

而在微量元素中,藏地金稞青稞香米中更是含有钙、铁、锌、钾、磷、锰、镁、铜等多种矿物元素,能够均衡身体营养,更好的促进吸收。

寻味 *** 青稞米,不仅是在雪域净土寻找一种高原美食,更是探寻一种存储于天地间的能量,一种健康食养的秘诀。



青稞可以 *** 哪些美食?

青稞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利用青稞可以 *** 出哪些美食呢?下面就将青稞美食的几种做法介绍给大家。

一、青稞紫薯奶茶

主料:青稞 紫薯 纯牛奶

做法:青稞需要提前浸泡一晚上,然后上锅煮熟备用。紫薯需要去皮,切成滚刀块儿,装盘上锅大火蒸熟,然后用擀面杖将它捣成泥状,在捣紫薯泥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纯牛奶,进行调和。另准备一个无油锅,锅中放入少许茶叶和白糖,小火慢慢将其融化,变成焦褐色就可以往锅里加入清水和适量纯牛奶,进行熬煮,待煮沸后,捞出茶叶,其余部分备用。然后将煮熟的青稞加少量炼乳搅拌均匀,将其倒入一个玻璃杯中,注意杯壁要提前涂抹些紫薯泥,最后将煮好的奶茶倒入杯中即可。

二、青稞珍珠米奶茶

主料:青稞珍珠米、牛奶

做法:将青稞珍珠米用温水浸泡5分钟。用红茶(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叶)煮水,待颜色熬住好后沥出茶叶倒入牛奶,然后将浸泡过的珍珠米加入温牛奶中,搅拌均匀就可以了。做法简单,还易果腹,喜欢甜味儿的小伙伴还可以在里面加些糖来增加甜度,是营养早餐的好选择。当然,也可以做下午茶,配上青稞饼干,味道绝绝子。

三、青稞白米粥

主料:青稞 大米

做法:将青稞米提前浸泡一个晚上,最少浸泡三四个小时左右,准备一个煮粥锅,建议用电饭锅就行。大米用清水淘洗干净后倒入锅中,青稞米也同样倒入锅中,然后加入比米量多三四倍的清水,盖上盖子,按下电饭锅的煮粥键,静静等待青稞白米粥煮熟就好啦。如果家里没有电饭锅的话,用汤锅或者砂锅也可以,不过这样的话,在煮粥的时候人必须时刻都在锅前看守,避免粥溢出锅来,或者糊锅现象出现,煮粥的时候还要用勺子不停地搅动,更好也不要盖上锅盖儿。

四、青稞寿司

主料:青稞米、糯米

做法:将青稞米提前浸泡3—5小时,然后蒸煮;将糯米洗净蒸煮后,和煮熟的青稞米按照糯米:青稞米=2:1的比例,如果喜欢青稞质感更重口味的也可以是将比例调整为1:1进行混合;然后按照普通寿司的 *** *** 即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相应的配料。

五、青稞包子

主料:青稞面粉、包子馅

做法:

1、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好和面的汁,胡萝卜汁、菠菜汁、南瓜汁等等均可,要是喜欢传统的包子,直接用白水和面即可;

2、将青稞面粉:高筋面粉=2:1的比例混合,放入适量干酵母、白糖、牛奶后,用温水或打好的蔬菜汁和面,软硬适宜即可;

3、活好面后,将面团抹上菜籽油或者花生油,放入温暖的地方醒发一小时左右;

4、醒面的空档开始拌馅,一般传统藏包是牛肉馅的,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拌馅,猪肉大葱馅、韭菜鸡蛋馅、大虾鸡肉馅等等;

5、待面醒发出现蜂窝状后,将面拿出重新揉面,揉好后按照醒面的 *** 再次醒发半小时左右;

6、面团二次醒发好后,就开始包包子,按照自己喜欢的形状包好上过蒸25分钟左右即可。

青稞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利用青稞可以 *** 这些美食:可以用青稞酿酒,还可以用青稞米熬粥;把青稞磨成面后,做馒头、面条,各种面食都非常美味;青稞还可以做成青稞烙饼,青稞炒面,青稞糌粑,青稞曲拉,青稞千层饼等美食。还有哪些青稞美食的做法,欢迎留言私信分享。

特细青稞炒面

青稞炒面在藏区叫做糌粑,过去是全藏区人民的主食,人们把它跟酥油茶配着吃,因为青稞有控制脂肪与血糖的作用,正好对应酥油茶的高油份,这是古老人们就具备的平衡智慧。


青稞在磨面之前经过仔细的人工筛选,磨出来的粉非常的干净,磨粉过程是没有添加其他化学成分,无论是从卫生状况还是青稞的质量上都有保障,所以吃起来也是非常放心的。


高原青稞炒面

来自高原自然生长的青稞,传统工艺,新鲜碾磨,无添加,无提取,原色原味,有较好的饱腹感,有利控制食量。

青稞的生长环境,空气清新,环境洁净,日照充足,气温寒冷。青稞富含葡聚糖、蛋白质、多种氨基酸。


青稞炒面不仅可以做青稞糊糊,也可以做糌粑,糌粑是藏族地区特殊色美食,现代人饮食丰富、导致身体富营养化,每天早上喝一碗青稞糊,为身体“减负”。



来点膳食纤维,青稞炒面

糌粑是藏族人民一日三餐的主食,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这种食物的做法非常简单,先把酥油熔化在热奶茶里,加上适量的青稞粉与白糖,在碗里搅拌成团,用手捏成形后直接抓起来送入嘴里。


糌粑的携带也很方便,很多藏族牧民在出远门时腰里都挂着个叫作“唐吉”的皮口袋,那里面装的便是糌粑。饿了从怀里掏出碗来装上糌粑,再倒点酥油茶,加上盐,一手抓紧袋口,一手隔着皮口袋抓捏几下,很快便能进食了。有些藏族人家还在里面加入肉,菜做成“士巴”,佐以酥油茶和辣椒一块食用。

美食人人爱吃,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吃出健康,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体验了,所以,还在等什么呢!

来回藏地第二集:雪域高原的衣食住行

引子:

我们在都市生活得过于安逸或者忙碌,麻木的生活让我们从最初的 *** 到后来的习惯,千篇一律的作息仿佛只是为了明天和他人而活,偶尔想起的理想与 *** ,也会被现实和世俗的柴米油盐冲淡,环顾四周,大家都是一个表情,抱怨也变得毫无意义,只有跟着所有人一起向前走,目的地越来越模糊—— *** 的确是因为卫生条件,无疑是外表肮脏与不堪的,但他们的内心却是我见过最最纯真的,不染的,由此得出的对比结论,我的意思是,至少是我和周围的很多人,外表光鲜靓丽,内心却总有污浊与龌龊的角落……

《来回藏地》贰-雪域高原的衣食住行。

好了,感慨就此打住,悠扬高亢的女声也可以暂停一下,诗情画意不过是文人的情怀与梦想,现实生活是一个接一个喜怒哀乐与柴米油盐,那么多”美丽与神圣”早已有人比我先行描述,用尽华丽辞藻讲给你听,但你未必知道,升华之前生活是怎样的,现在请你把我想象成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听我娓娓道来。

像我这种人,必须先讲吃。老实讲,在北京,出于好奇,跟朋友吃过一顿藏餐,就是名为“巴扎童嘎”的纯正的藏餐。

后来我去了 *** 总店(当然,更具传奇色彩的“玛吉阿米”是 *** 的地标级餐厅,一定要去挨宰一顿),其实,结论你已经猜到,都不正宗,连 *** 的总店也是给汉地游客开的,但彼时我还是觉得吃回藏餐是挺牛逼的小众行为。

它就在北京东直门外大街口西南角,这是北京装逼伪小资,伪文艺青年,伪白领经常出没的半径。细节不提,所有食物都是依照传统藏餐进行了改良,做到了面子,但里子却是那么的媚俗和铜臭,简直为了迎合大家对遥远民族和神秘文化的向往而献媚……

但是,我要说,这是我深入藏地后的结论,请没去过的,想去的朋友,不妨从这里开始,你的想象会从这里有个美好的开端,因为它cosplay的很像,相比较而言,成都的朋友们就幸福多了,因为你可以去武侯祠任何一家藏餐厅,都非常接近,比如阿热藏餐……

那 *** 们都吃什么呢?让我总结,其实就四样足矣——牦牛肉,糌粑,酥油茶,酸奶,你也知道,听说过,可为什么要吃这四样呢?

没错,这四种食材就是人类生存基本需求,就是脂肪(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和乳酸菌,好吃吗?难吃吗?口感如何,营养价值……

对不起,我不懂,所以我就去问,然后稍微想想,得出了一些结论……城市我就不说了,我说的都是牧区,中国的所有城市其实都差不多了,没什么好说的,真正的牧区,才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原本,就像去一个城市要去老城,要去胡同、弄堂一样嘛。

*** 吃牦牛肉,但并不亲手宰杀牦牛,古代获取牦牛肉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非人杀而死的牦牛,一般是老死的;若想获取新鲜牛肉,只有将牛的四肢捆紧,将嘴巴鼻子拴住,让牛慢慢窒息而死,而绝不能动刀。

现在,有专门宰牲的贩子来贩卖牦牛肉给 *** ,以获取更新鲜的牦牛肉,牦牛浑身都是宝,牦牛这动物很奇怪,只在高于海拔3500米,低于海拔5000米的地方活动,而这个高度的牧场草皮平均不到十厘米,它们就费劲巴力的啃着草皮却也毛厚肉壮.

牦牛不得病,不需吃药打疫苗,高海拔极寒地区一般的细菌和病毒无法繁殖和传染,即使生病,牦牛会本能的找到草药——冬虫夏草(我会单独讲一期藏药,揭开此物神秘面纱)喝的是无污染的矿泉水,所以牦牛和财富藏文同音同字,牦牛就是财富,吃穿住用都离不开,因此牦牛肉自然是更好的食材,牦牛肉的做法倒是很多,手抓,风干,血肠,兜卷,灌肺,夹肝,食头,生拌……

举一例,风干,这不是牛肉干也不是腊肉,而是将牛肉天然风干,几乎每家每户都做,是日常零食,也是待客食品,预备几把刀,放一大盆,吃的时候一手把着一大块牛肉,一手持刀刀口对着自己向内切,割下来直接扔到嘴里。

为什么刀口冲内不冲外,因为只有天葬师的刀是向外切(天葬也放到后面讲吧,不但少儿不宜,成人也不宜)。基本你是不可能嚼动的,但是香啊,宛如某口香糖“根本停不下来”,内地就没有牦牛肉干,所以就别上当受骗了。

酥油茶是什么,今天给大家一个标准答案,就是在特殊容器里,通过快速,猛烈,不断撞击抽动使得牦牛奶油水分离,黄橙橙的漂在奶水上面的一层油就是酥油,再通过人工手搓,使得酥油凝固,你就得到Chinese Butter中国黄油。而剩下的汁水将被加工成“达拉”藏语奶酪之意。

酥油茶就是酥油加热水(对不起,高原没有开水这东西)冲泡的饮料,别看是油,却是凉物,有助于消化和吸收。酥油是 *** 生活的润滑剂,广义狭义全包含,你懂的。

好奇的你应该问我一个严肃的问题了——歌中唱到“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光说酥油茶,怎能少了青稞酒呢?!

这也是我比较失望的一个地方,我们能够常见到的青稞酒并非藏家的“青稞酒”,只能叫“青稞酿造(或者勾兑吧)的白酒”其 *** 手法与内地白酒无异,所以等于是烈性白酒,在雪域高原,喝这个就没啥意思了。

真正的青稞酒是 *** 家自己酿造的,藏族是不抽烟不喝酒的,这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是最最基础的戒律。

所以青稞酒实则只能用于佛事法会等宗教仪式上,比如供奉护法神的仪轨中就有形似酒盅的法器置于盘中每日更换酒来祭奠。还有莲士荟供这种大型法会也会用到酒。

事实上,现在藏族也开始喝烈酒,很能喝,酒品我就不提了,但是我觉得有意思是,接触过很多少数民族,酒过三巡之后都是能歌善舞的,有情有调。唯独汉族,喝酒之后好像只会吹牛逼,没啥品位。

说回吃的话题,糌粑就是青稞炒面,青稞就是产量极低的冬小麦,南方朋友们叫谷子。是文成公主带从汉地带去种子经过反复改良后的产物,成为了 *** 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糌粑就是熟青稞面粉,吃的时候用热水(或牛奶)冲泡,然后放进酥油块,不停搅拌揉捏,凝固后就可以食用了。

一块糌粑加一碗酥油茶就是 *** 可以吃一天的食物,搭配牦牛肉和酸奶,一天不分几顿,游牧民族饿了随时吃,渴了随时吃,没有顿数限制。

有些人吃不惯,这很正常,像我这种怪咖,其实不挑食材,但求品尝,所以我乐在其中,入乡随俗嘛。

继去大西北吃过拉面,牛肉,羊肉后,回内地不会再想吃,

同样去藏地吃过酸奶,估计回内地你也就不会那么吃了。

牦牛奶发酵,无防腐剂,添加剂,增稠剂……真想给你们带回去点,可惜拿不走,只好用我能表述的词来形容了:首先一层厚厚的奶皮子,微黄,一股浓郁的酸香,用勺子用力一舀,布丁的质感,蒸蛋的口感,味道是极酸的,像我这种适应当地口味的人,会感到入口即化,顺着喉咙滑到胃里,这一路伴着奶香的回味,久久不能散去,好长时间嘴里都是奶糖的味道……

如果实在受不了酸味就加些糖,这里没有棉白糖,只有颗粒很大的砂糖,不会很腻,伴着酸奶吃,估计是任何甜点也比拟不了的,如果在县城里,这么一桶只需5,60块,如果在牧民家里,是免费管饱的。

朋友,如果你非要跟我掰扯说内地到处都是正宗牦牛酸奶,和正宗青海老酸奶……之类的,我只能说,那个只能叫广告吧,就算是全部食材空运到内地,你也无法体验坐在牦牛旁边的草地上喝酸奶,看着IMAX3D的高清满天星斗的意境吧,所以……易得的乐趣就是不如艰辛的获取嘛。

吃说完了,咱们说穿,你们一定没看过 *** 穿夏装或者冬装,印象里仿佛一年四季都是藏袍,没错,一年四季的的确确都是藏袍,而且好像都不合身,现在我终于搞清楚了,藏袍是有功能性的。

游牧民族的服饰都很实用,藏地早晚温差极大,大到十几度的温差,请问一天之内十几度的温差您怎么穿衣服?想不明白吗?24度是夏天家里空调的适中温度,10度是内地北方冬季的更高温度,你想吧,一天之内切换冬夏两种模式,怎么穿?

唯有藏袍,中午将上身袒露袖子系于腰间,日落就全部穿上,晚上还能当睡袋,骑马时长袖就是套袖,胸前的大部分空间就是行囊。这是多么睿智的民族,一件衣服解决所有问题。

住,牧民都是住帐篷的,也有牧场上盖的房子,大多是纯泥夯实而成,内地俗称“干打垒”就是泥房子的意思,

帐篷就分很多种,常见的是黑白两色的帐篷,帐篷内应有尽有不一而足,房子也并不是定居之用,而是雪季来临时候的住所,就是公用住的房子,谁住都行,也不上锁,我就奇怪,就算再穷也有家当啊,后来与牧民详聊才知道,原来不上锁是为了给熊提供方便,难道开门能防住熊?这太扯了吧——

其实,熊了的时候发现了房子会进去找吃的,不锁门的话,熊进屋就直奔灶台胡乱吃口东西就走了,若是锁着门,一定会用尽力气折腾直至房子都撞塌,直接夷为平地的也有,熊是不会理睬静止不动的屋中人的,这真是太诡异奇特的经历了。

出行就是骑马,现在自然也变成了摩托车和汽车了,但道路一般都不怎么好,所以还是不及马的通过性,藏地深处,依然还是依赖人骑马,牦牛驮物的状态,反正藏地的牛羊猪马,尤其是狗,从不乱叫,道理很简单,在雪域高原,喘口气都费劲,何况还叫两嗓子。

说个有意思的故事,藏地早年间是没有厕所这玩意的,所以无论男女, *** 都是蹲下小便,在藏袍的遮掩下,在茫茫的草原上……要茅厕有何用处,方圆百里之内,你是见不到同类的,

刚到藏地深入牧区特别不习惯,一次是在边防检查站的门外,一下车,国道中间一位藏族妇女正对着我出恭,面不改色心不跳,由于蹲在那里有藏袍遮挡,我以为是肚子疼难受,结果起身后一滩汪洋,我僵在那里怔了片刻才反应过来。

还有一次加油站去行方便,结果到了公厕看见左边墙上写着“男/女”,右边墙上也写着“男/女”我就晕了,不敢贸然前往,看见男女左右进者并无顾忌,找不出规律,于是情急之下变冒失进入,里面的场景足以让看官您咋舌,男男女女同处一厕。您蹲在哪个坑上,那就是什么性别的厕,互相不忌讳不尴尬,反倒让我觉得自己狭隘了。

在县城之中,有了单独的公厕,却是村落之间公用一厕,也就是说,家家户户并没有专用茅房,而是几户人家的中央共用一厕,好吧,最最奇怪的是这公厕是二层建筑,木质的二层公厕二楼是厕,下层是空的,只有四根柱子,为什么没有内地农村旱厕的化粪池呢?上一次厕所你就全明白了,

*** 不种地,要粪没一点用处,那粪便如何处理?好,你面前是一座二层木质建筑,你登上二楼公厕,污秽之物从天而降,虽然不知道里面是谁,但你消化什么,经过的路人都会一清二楚,空投到地面之后立马有无数野狗围在事发现场开展清理工作……

这场面若不是亲眼所见……你可以想象了。恕不能上图,请谅解。

这个藏语啊,不太好学,因为藏文文字只有一种,但藏语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有三大类,

这之一种就是安多语,就是青海除了玉树之外的所有藏区,都说安多话;四川甘孜,阿坝地区说都是康巴藏语; *** ,昌都,阿里日喀则等藏南地区说的 *** 藏语,

我费劲巴力的再甘孜自治州学康巴话,以为自己可以畅通藏地了,结果到了玉树, *** 根本听不懂,人家说安多话,到了甘孜,人家说的康巴语,到了 *** 又必须得说卫藏话……彻底懵圈!

当我近距离,与这个神秘的民族交往时,我无法直视他们的真诚,甚至在他们的朴实面前显得自惭形秽,

记得有一次,在理塘县遭遇堵车,一个康巴汉子走过来搭讪,敲敲车窗,微笑寒暄,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打招呼,这个还用我多说或者提示诸君吗?一定是 *** 移动商贩嘛,卖你点吃喝古董手串啥的啊。

于是我就跟他搭讪,他从天气聊到饮食,又从住宿聊到景点,绕来绕去就不说他卖什么,我都已经几次伸出车窗四下打量,并无发现,这时候,车队开始前行,我还纠结都快走了,您倒是赶紧揭晓谜底啊,结果他一句:“扎西德勒,希望你们常来我们藏地啊!再见,再见……”

把我整个人在那一瞬间彻底击溃了,一时间竟表情木讷,无法思索的挥着手机械的重复着“扎西德勒……”,同车人也面面相觑,甚至连感慨和讥笑的念头在那一瞬间都是苍白的,你就觉得你一下子从道德高地来了一次蹦极……

江源玉树:“智慧”+爱心 激活基层“细胞”

资料图为玉树市基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玉树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西宁10月22日电 题:江源玉树:“智慧”+爱心激活基层“细胞”

作者 潘雨洁

站在智慧城市视频监控大屏前,才文久丁专注地凝视着玉树市的大街小巷:“从震后重建,到实现跨越发展,如今的玉树景美、人美、生活美。”他动情地说,“见证、参与、分享家乡每一天的变化,我很幸福。”

资料图为玉树市基层社区一角。 玉树市委宣传部供图

才文久丁是青海省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身后的服务大厅里,接线员正在接听“12345”热线。“热线为网格员、企业和民众提供全天候服务,从2019年至今受理三万余起诉求,办结率在80%以上。”他介绍。

开通热线的同时,才文久丁带领团队钻研大量书籍资料、借鉴别省经验,开发出掌上便民APP“玉树通”。

“APP利用人脸识别、图文上传、电子签章等技术,”才文久丁边说边在手机上演示,“市民在手机端即可入学报名,申请高龄补贴、低保、临时救助,预约办理身份证、出生证、居住证,还能缴纳水暖费。”

目前,玉树市4个街道8个乡(镇)共划分基层网格366个,18000名网格员通过“玉树通”APP的“随手拍”功能,每日上报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环境卫生等事件,构建覆盖全市的精细化管理网格。

走在琼龙路社区,韩英健能熟悉地说出每条小路通往哪里,迎面走来的人叫什么名字。他是琼龙路派出所所长,从震后重建的征地拆迁“调解员”,到如今“送平安进万家”的“勤务员”,他在基层一干几十年。

所里警力13人,负责辖内一万多民众的安全。任务重、人手缺,“好在执勤有警车、执法记录仪,各小区、路口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目前还在进行‘E智采’常住人口信息录入,借助这些设备手段,效率比过去提高很多。”韩英健说。

肺部纤维化、肺功能严重损伤,是韩英健高强度工作落下的病根。高原的冬天更加缺氧,他必须每天服用各种药物,晚上离开呼吸机便无法入睡。“身边人劝我去气候好的地方治病,但我离不开这间小小的派出所,更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家。”

资料图为航拍玉树市城区面貌。 玉树市委宣传部供图

与韩英健一样“放不下”的,还有折龙达社区党支部书记白玛拉毛,她是老人们口中的“布姆苏苏”(藏语,意为宝贝女儿):“白玛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从不嫌脏、不嫌累,连亲生儿女都做不到这么细致。”

从2013年担任社区书记以来,白玛拉毛动员社区工作人员、亲朋好友组成“格桑花”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孤寡、独居老人上门服务,打扫卫生、修剪指甲、谈心聊天、征集心愿。

随着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成立,目前已成立5支志愿者队伍。每月藏历15号,辖区多家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免费就餐素食,送去青稞炒面、被褥、营养品等生活用品。白玛拉毛的“格桑花”盛放在更多人心间。

同时,白玛拉毛提出基层党建“135”工作法,加强社区人员业务学习,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干社区工作,要有爱心,更要讲 *** 。”她说。

据了解,近十年来,玉树市投入4609万元建成智慧化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城市运行管理水平上新台阶。(完)

九色甘南 美味糌粑

人们爱用秘境形容甘南。

甘南的山、甘南的水,甘南的牛羊,构成了一幅与城市工业化生活完全不同的画面。因着海拔的缘故,就算阳光四起,甘南的远山上也都笼罩着一层青烟似的薄雾,这是中国画的审美。人们偏爱云山雾海,偏爱影影绰绰的群山,要是群山之巅再有一些经年不化的雪,那么此地就已经担得起一句“意境”了。

更不要说珍珠一样撒在草原上的牛羊,更显出草场的辽阔、明亮和安详。到了夏日里,草原上半人高的野花铺天盖地,开得自由桀骜,这是大自然最美的场景,没有人类修饰后的低眉顺眼,也是植物的本能。

农业区也是一方块一方块的黄与绿,黄色的是油菜花,绿色的是青稞,两者相间。这是农耕文明的习惯,所有的一切都被自然驯服。动物、植物以及人类都安静地待在自己的方格子里,完成自己的使命。

甘南草原

青稞很乖,它会在雨水来临时拼命吸饱肚子,然后反刍一样慢慢在灌浆期一点一滴地使长成的麦粒变得饱满紧实,这是最令人欣喜的一刻。麦苗不徐不疾地在阳光和雨露下长成,从春天开始的一场期待,终于在此时得到安慰与满足。

长成的青稞是人们饭桌上的麦仁肉汤、糌粑、面片汤、拉条子、搓鱼子甚至炒面,这是维系人类生存必需的食物,怎么能不珍视和充满期待呢?

跟所有的植物一样,青稞也在秋天收成。而与小麦的区别在于,青稞麦仁两头尖尖,肚子鼓鼓,是纺锤状,小麦两头则随和得多,介乎方圆之间。

糌粑的前身就是青稞炒面。炒熟的青稞散发着食物的清香,搭配当地生长的圆溜溜的麻子,满足了孩童嗷嗷待哺的食欲和身量,也会被装在干粮袋里,在草原上放羊放牛时饿了,随手就可以拿出来吃几口。

但这样原生态的食物,总显得随意,磨成粉,是若干年里人们对小麦青稞甚至大米这些粮食们 *** 达成的共识。

青稞炒熟后在石磨上磨碎即可,不需要过筛,磨碎的概念也模棱两可。有的人家喜欢吃细腻的,就多磨几道。但颗粒感会使青稞更有嚼头,那这家的人青稞炒面就粗粗拉拉的。

糌粑

青稞炒面是很日常的一种食物。在全国范围内,将面粉或者米粉炒熟食用都是一个常见的食谱。如今的幼童们吃着添加了铁剂、蔬菜、膳食纤维的米粉,过去的孩子们冲上一碗“炒面糊糊”,要是能再放几勺奶粉或者炼乳,那么这已经算幼童很好的一餐饭了。

甘南也有本地奶茶,跟所有草原上的口味一样。甘南的奶茶是咸口的,奶和茶之间要加盐、牛肉干末和奶酪,只有这样热量雄厚的奶茶,才能抵挡住草原上的风寒。

奶茶和炒面是更好的搭配,滚烫的奶茶能够抵御严寒,顺便打湿炒面,能使它顺畅地进入胃里。

就算夏牧场随便搭的帐篷,门前也有一位捣酥油的母亲。白花花的牛奶会在日复一日的捣炼中,变成酥油、变成奶酪、变成曲拉,再被掺入食物中,一方水土养了一方人。

当炒面遇到酥油、遇到曲拉、遇到奶茶或者酸奶,糌粑诞生了。

将上述所有食物混合,当然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几样混合,没有定数。这个步骤的窍门就跟农耕文明里和面的技巧是一样一样的,碗没有多余的炒面,没有多余的酥油,炒面被恰好捏成掌心的模样,手指骨节的痕迹清晰而不松散,一枚一枚糌粑放在盘子里不会散开,甚至是拿起来食用的时候也不变形,这是更高标准。

味道,自然是极香的。

酥油是香的,新鲜酥油在高温下融化,牛奶是新鲜的,茶叶是茶马古道上叮叮当当的马帮带来的茯茶,足够浓足够黑就是好茶,青稞炒面是当年的麦,酥油裹住了青稞碎末,就像花生酱和芝麻酱裹住的热干面,像葱油裹住的上海凉面,像番茄酱裹住的意大利面。看吧,所有食物的底层逻辑几乎是相同的,被酥油裹住的青稞粉就这样被凝固、被定格,变成一种叫作糌粑的食物。

近年来藏餐也在适应现代口感,不止一处的餐厅里,糌粑被装在精心雕刻的木头模具里,变成圆月一样的点心,甜的点心、咸的点心。这是高原在遥遥地向着游客们挥出来的手:“欢迎来到甘南啊,这里可是羚羊们出没的地方。”

文\张子艺

春日焪馍

春日回天水,吃到了焪馍,有些意外。

如果没记错的话,上一次吃是十几年前,母亲还在,我也还在天水工作。农历三月,老家有中正山庙会,要演几天几夜的秦腔,我跑去凑热闹,母亲准备了一锅焪馍。我吃了满满一碗,就陪她去村口的戏场看《劈山救母》。那一年,母亲的腿脚已经不灵便了,去戏场的一点点路走了大半个小时。路上,我一直在想,她是哪来的力气做焪馍呢。

焪馍,是我童年时代的常食之物,也是贫寒人家的家常饭。春天了,苦苣长出来了,掐点回来,清水洗净,开水一焯,拌上玉米面,放锅里加点水,大火烧开,再用文火慢焪,二十来分钟就熟了。出锅前再加点盐、泼点熟过的胡麻油,搅拌成大小均匀的疙瘩即可。山沟里的槐花开了,就把槐花捋下来,也能做——这就是槐花焪馍。不管是苦苣还是槐花,不变的是土豆,跟各种野菜野花搭配在一起。那时候的春天,母亲做点焪馍,再烧点糊糊,或者浆水汤,就算一顿晚餐了。一家人,在屋檐下,在习习春风里,在太阳落山的余晖里,每人吃一碗,然后各忙各的——父亲喂猪,母亲裁缝衣服,我们姐弟三人写作业。现在回忆起来,是多么温馨暖人的情景。

茵陈

而这次朋友送来的,竟然是茵陈焪馍。

之前从未吃过,故颇惊讶:“茵陈是什么?”

“就是白蒿。”

茵陈焪馍

她的脸上堆满了傻傻的甜笑。哦,我一下子想起来了,白蒿,三十年前我也曾在杨家岘的田间地头捡过。春天一到,它长得特别快,掐些嫩芽,可以凉拌。祖父细心,还会晒干一点,留着夏天泡着喝。时隔多年,茵陈焪馍我还是吃得下,但儿子一口未沾。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饮食记忆。我现在吃焪馍,毕竟有一份怀旧的心境。

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焪字,有两层意思,一为尽,二为曝晒,忽然觉着,此字似乎跟饮食并不搭界,以至于我都不能确定这个字到底对不对。于是,请教方家,有一说应该写成囷馍。囷字,有三层意思,一是古代一种圆形谷仓,古代有 “大荒而囷鹿空虚”之句;二是代指状若囷仓的事物;三是用作动词,表示积聚、聚拢。从这些字面意思看,似乎跟饮食稍微沾点边。

那么,到底是哪个字呢?

青稞炒面的做法,青稞炒面西式吃法-第1张图片-

还是留给有学识的考古学者去论证吧。

文\叶梓

唐汪杏花红

北方的早春,故乡唐汪,已是杏花的海洋。

唐汪川,位于甘肃中部的临夏 *** 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牛形山脚下,洮河之畔。村子不大,全村两大姓——唐和汪,所以就叫唐汪川。

一条洮河分割了两个县域,河东属定西市临洮县下辖的红旗乡,河西属临夏州东乡县下辖的唐汪镇。据当地老人们讲,当年唐姓的祖辈从四川沿着洮河一路走来,定居在这里,所以刚开始这里还没有汪姓的人,这里就叫做唐家川。又因为这里有一处天然红塔高耸入云,气势恢宏,一度又把村子叫做红塔乡。汪姓祖辈由陕西来到这里,和姓唐的做了邻居,互通婚姻,慢慢地都变成了亲戚。四面的群山,把村子围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俨然成了天然屏障。只有洮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冲刷出了几道不为人知的通道,从这里流向刘家峡水库,最终汇入黄河。中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往东流,洮河在这一段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东往西流着,正如苏东坡所说“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唐汪的四月是杏花烂漫的时节,整个村庄简直就是杏花的海洋。粉的白的杏花竞相开放,花香微甜微苦,馥郁芬芳,很独特,让人如痴如醉。一到唐汪,满眼都是杏花,遍地都是花香,耳畔嗡嗡不止的是忙着采蜜的蜜蜂。

唐汪的杏花历史悠久,自成规模。不但田边地头随处可见,就是家家户户的庭院中也几乎都有栽种,所以又有“家中无桃杏,愧为唐汪人”的说法。

上小学的时候,每到杏花开放,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去田野里春游。全校十几个班级近千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自带简单的零食,唱着歌,浩浩荡荡地走在春风里。到达目的地后,以班级为中心活动:独唱、诗朗诵等,都是即兴上场,即兴表演,虽然没有伴奏,歌也是那些天天在学校听过的唱过的,但是大家都很开心。我之一次参加春游活动时,玩得兴起总不觉得饿,就是感觉口渴,六哥给我买了一瓶汽水。那是我之一次喝到汽水,喝进嘴里,密密的气泡在舌面上引起那种酥酥麻麻的感觉,一直都忘不了。时隔多年,那味道、那感觉,伴着铺天盖地的杏花,还有那天温暖如夏的太阳,记忆犹新……

唐汪有那么多杏树,但那时人们却不是为了看花,是为了将来能把杏子卖出去,贴补家用。杏子开花的时候,没有人会去过分关注,只有结了杏子,再等到杏子渐渐长大,才引起了主人的关注,家里人就会去守杏子,家乡人叫“等杏”,尤其是杏子快要成熟的时候,晚上也不能离开。人们在树下搭个简易窝棚,也有把窝棚搭在树上的,因为那些树都很大,日夜与杏树杏子为伴,家里人会专门安排送饭。杏子成熟的时候,不是一下子一起成熟,所以先熟的容易掉在地上,这种受了伤的杏子是不能拿去卖的,先是自家吃,吃不完的拾到背篼或篮子里,背回家,晒成杏干,取出来的杏仁砸去外皮,用针线穿成一大串,挂在屋檐下,晾干后存起来,送给客人,或者留到冬天了给老人孩子吃。杏干和完好的杏子一般被拿去卖了,它们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是必需品,卖不上什么好价钱,往往所获甚少。但可以用这些卖得的钱,买回来食盐、茶叶、清油、布料、农具等必需的生活物资。

以前,在唐汪种杏树是个人行为,现在则有了 *** 引导。栽种的规模更大,品种更多更优。在每年杏花怒放的时候, *** 会组织举办杏花节,吸引人们来旅游。在杏子成熟时,接着举办杏子节,将杏子推销出去,还带动了农家乐这样的餐饮消费。唐汪的父老乡亲们再也不用为销路费脑筋了,电商服务到了家门口,还有外边的大货车专门来树下收杏子,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了。

现在,杏树下再也看不到守杏子的人了,一是因为家家都有杏树,二是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成熟的果树下,都是杏农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文\唐梅英

藏地风情:“开锅肉”前,吃货们为何纷纷而逃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粗犷彪悍的民族,中世纪百万吐蕃两陷长安,三败 *** ,强大杀伤力来自于长期游牧苦寒的坚韧。

农牧雪域,注定需要高热量食材维持体内新陈代谢,因此,卫藏三地形成了属于自己饮食文化,俗称“藏餐”。

藏餐不同于汉餐花样繁多,食材丰富,主要以牛羊肉与奶制品为主,藏地三卫(安多、康巴、卫藏)风俗习惯略有不同,饮食习惯基本一致,肉食品、奶制品、糌粑、青稞四套领导班子构成了藏地饮食文化主体框架。

也不是说除这些藏族同胞就不吃别的,“藏香猪”在二师兄家族中那也是有话语权的,此外藏鸡、藏鱼我们也常听到。

藏餐食品主要有:

牛羊肉类:手抓肉、风干肉、开锅肉、血肠、肉肠


奶制品类: 酥油(粗制奶油)、曲腊(奶渣)、鲜奶、酸奶、奶渣点心


粮食谷物类:糌粑(青稞炒面)、藏包、藏面、古突(面团)、炸果子(油炸三角面点)、卡塞和帕扎玛果(酥油炸制的多色面食)、酥油蕨麻拌饭,香塞(羊肉盖饭)


饮品类:酥油茶、甜茶、青稞白酒米酒,当代年轻人喜欢啤酒,青睐百威与纯生


特色:日喀则羊肉酱、朋必(土豆泥)、亚东鲑鱼;墨脱石锅 *** 河鱼;林芝藏香猪;丹巴风干金猪腿、臭猪肉;甘南刀食盒(石灸肉);安多虫草鸡等

青稞白糖酥油拌成的糌粑

其中开锅肉、风干肉除甲级一类吃货,否则无福消受。

藏系牛羊味道鲜美,生长于高海拔无污染天然牧场,逐水而草,生长缓慢,肉质细密,富含蛋白质氨基酸,高脂肪低热量。笔者新疆11年,内蒙也熟悉,感到青藏牛羊肉质量与口感好过内蒙与新疆。

好归好,但如果食用以“开锅肉”为代表的生肉,肠胃就有点不争气了。开锅肉又称坨坨肉,顾名思义生肉入锅,水沸即食,这种吃法让很多吃货叛变了职业。也确实没办法,肉两分熟,甚至泛着血沫,牙齿根本咬不动,肠胃也消化不了,寄生虫还没杀死。

这也是长年食用开锅肉藏胞肝包虫病患者较多原因。如今,城镇居民食开锅肉者渐渐少了,牧区还很热烈,主要一些藏族同胞认为肉煮太老没味道。

“味道中国”节目中,几名央视味道调查员在日喀则岗巴地区尝鲜藏地美食——羊肉酱。生肉与野葱剁碎拌均匀,蘸着辣椒酱吃。几名美女大快朵颐,不住赞美并强烈推荐。笔者难以苟同,倡导受众常吃生肉真的好吗?对健康有利吗?羊肉热性,生吃会诱发多种疾病。

康区嘉绒藏香猪腿,用几十斤小金猪,砍下四个“肘肋”后,剥皮去肥肉完就形成了完整猪腿,挂在阴凉通风处晾晒一段时间,即可食用。两个前腿叫叉,两个后腿称腿,丹东、巴旺、聂呷一带藏族群众喜欢生吃,全家吃饭或招待客人时围在锅庄旁,中间一茶盘,茶盘上中间生猪腿,一把小刀,你一刀我一刀吃得不亦乐乎。相距不远小金沟 *** 更愿意煎、炒、炖熟吃。

生猪腿

康藏区的“臭猪”,则是用绳子将猪勒死,不让出血,用草点火去毛, *** 处割开道口子掏出内脏,用针缝住,封口处用灶灰与水封严,挂在室内,待其发酵出臭味食用,生猛彪悍。

康藏臭猪

康藏玉树区招待尊贵客人,会从牛脖子割开道口子取血,再将牛脖子缝住任其吃草,海拔5000米低温,牛血很快成为血块,煮得半生不熟捞出来献给尊贵客人。目睹这一切,尊贵客人瞬间不淡定了,往往无福消受。

玉树牛血

卫藏区同袍则将牛羊肉切成长条,犹如 *** 腊肠,挂阴凉处使其自然风干,来年二三月份食用,称之原味风干肉,藏族同胞们会热情告诉你吃生肉没那么可怕。

吃生肉当然不可怕,全世界吃生肉者大有人在,爱基斯摩人一辈子吃生肉,认为肉做熟是浪费;埃塞俄比亚首都斯亚贝巴街上,常能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吃生牛肉或羊肉,整个国家每人每天都吃生肉;涅涅茨人牛、羊、蛇、三文鱼、蛤蜊均生吃……问题生肉中脑寄生虫、触绦虫在人体内繁殖速度可怕,吃货们又没练成百毒不侵,说不怕不可能的。

臧血肠


香塞饭

相对来说,前藏 *** 饮食习惯受四川影响较大,街头茶馆酒馆与成都衔头几无二致,民族风味中多了点麻辣,喜藏面,喝甜茶市民不少,以熟食为主。

一片水土,一片产出,一方饮食,一方文化,青藏20年,笔者己基本随俗,唯独口味重不起来,特别是对生肉与酥油免疫,看来还不是标准吃货,你呢?能接受吃“开锅肉”吗?

标签: 青稞 炒面 吃法 西式 面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