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系汉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常人春《老北京的风俗》)。
老北京的风俗习惯里“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的时间段是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在老北京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开始下达帐帖儿,准备要帐,所谓人称的“送信儿的腊八粥。”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八粥是腊八那天的主角。老百姓家常的腊八粥主要使江米、薏仁米、菱角米、鸡头米、莲子肉、大枣等原料煮成粥,雪白透明,质地精细。然后放在盖碗儿或特制的粥盒里,铺上蜜饯、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桃仁、瓜子仁、红丝、青丝,还要摆出图案和花样来,谓之“八宝粥”。腊八节,除了熬腊八粥之外,民间还要用米醋在坛子里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从腊月初八封上坛子口,放在较暖的屋子里,到除夕夜间吃大年饺子时,才打开受用。泡好的蒜都是碧绿的颜色,就像翡翠一样,配上深红的米醋,煞是好看,给过年家宴增添了节日的色彩。
春节前,在老北京过完腊八节就是腊月二十三了。那会儿过小年的中心工作是“祭灶”了。旧时老北京供的灶王爷有两种,一种是常年奉祀的“金灶”。有双座、单座之分。奉祀人有配偶则供双座的,意为灶王爷、灶王奶奶;无配偶者则供单座的。“金灶”系木刻版,水彩印刷,较为精细,上端印有当年的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供者多为农民和城里的小门小户。贴在灶火台正面上端,并贴上一副对联,上书“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平日要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到了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灶时揭去焚化,等腊月三十日除夕时再请一份新的贴上。
解放以前,腊月二十三祭灶是旧历年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谓之“过小年”。童谣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打二十三开始,就要步入每天一项工作的日程,什么糖瓜粘、扫房土、宰公鸡天天不重样的。各家主妇头等要务还是 *** 节日食品。
我小的时候,每到年根底下常看着妈妈蒸年糕坨并晾上它,单等到正月初一早上,吃炸年糕,叫作“吃了年糕,年年高”。那时,家里炸排叉、炸松肉、炸丸子,炖牛肉,炸带鱼、炒豆酱,这些都是储备菜肴留着节下来客人做饭省事。更大的工作量是蒸货,什么馒头、豆包,花卷、枣合页一蒸就一小缸。我更爱拿雕刻喜字和寿字的模子磕小方蒸饼,见一个一个出锅后真叫喜人。那时过年店铺关张,只有卖煮白薯和糖葫芦的在街上吆喝,原因是吃顶着的主儿,吃了它可以助消化化食。
在计划经济年代,各家所备的年货,都是按人头份供应。记得1978年春节,北京人凭证购买定量的花生、瓜子,我记得当时的情景是,每个人的指标花生4两、瓜子3两。哪像现在各种干果随便吃。每每想起当年的情景,老人们在感叹国家越来越好的同时,也十分怀念那时盼望过年时的期待。
除了办年货,那时的春节最让小孩期盼的就是能穿上一身新的衣服。“过年的时候,买上点新布料,给家里人添上一件新衣服,那是最开心的事了。”我岳母每到这个时候都又加班又抢工的,为8个孩子做新衣,她自己这一辈子却从来没穿过外边卖的成衣。都穿的是多少年一贯制的旧衣服。
早年间,旧历腊月三十(小建为二十九)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北京人历来将这天视为正式的年禧,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庆典都集中在这天进行,因此,这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点景,为点缀年景,使院内院外,屋里屋外充满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人们在除夕前或当天早上,按照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的门框上都要贴上对仗句的红色春联,门楣上要贴上“横批”。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再经过“送财神、晚宴,直到“守岁”。其意义有二:年长的人是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明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最后一个环节是团拜。长辈们坐在堂上,接受小辈叩头拜年,还要互相说些祝愿的吉祥话。这时,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年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过年,主要是图孩子们一乐,因此,旧时的北京,各式各样的庙会就成为孩子们的首选。说起庙会,不得不提护国寺庙会。它是京城历史悠久的庙会之一。据考证,护国寺庙会从兴起至撤市,约有三百年的时间。
家住护国寺街里、现年66岁的东城房地中心退休员工李伦,打小就泡在山门里。李伦说,爹妈不让孩子疯跑,他每次都趁大人没留神偷偷溜出去。至今,他对护国寺庙会的印象是,地场宽敞规模大,卖东西的特别多。李伦小时候,最喜欢庙会上一位老奶奶卖的用五颜六色江米碗盛满的果子酱,那是老奶奶亲手做的,好吃又不贵。李伦说,那时庙会还是娱乐竞技场所,到处可见练武的、摔跤的、卖艺的,连拔牙、算卦的都围着一圈人。李伦记得,在庙会的进口附近有个小酒馆,一到冬天,酒馆门前就支起口大锅,有个大块头的伙计露天炒栗子。李伦他们一帮小孩就等有崩出的栗子溅出来掉地上,好捡个漏儿。而挥锨炒栗子的大汉,又怕热栗子烫着孩子,便不时地做出个骇人的鬼脸吓唬小孩。
除了护国寺庙会,当年的蟠桃宫庙会也非常吸引人。如今,在东便门角楼南侧仍矗立着一通赑屃(bì xì)驮石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蟠桃宫遗址。蟠桃宫又名太平宫,全名为“护国太平蟠桃宫”,系道教庙宇。供奉西王母娘娘。当年此庙虽不大,但香火很盛。许多青年男女都来此烧香、拴娃娃,以求子嗣。相传阴历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举行蟠桃盛会。因此,蟠桃宫在每年的这时举办三天的庙会。据家住在庙址附近,现年74岁的北京玉器厂退休 *** 杜海边老人回忆,以前每年蟠桃盛会时,南来北往的香客、游人灌满了街筒子,人们骑着小驴,赶着骡子车,一时蹚起的浮尘都迷眼睛。三天的庙会期间,这山门里外是人挨人、人挤人。说起“拴娃娃”,幼时的杜海边还不太懂,只是看人毕恭毕敬地捧着泥娃娃从大殿里走出来。杜海边倒是对蟠桃宫内精美的玉石雕刻印象更深。殿前的雄狮、院内高耸旗杆的汉白玉座以及正殿中笑容可掬的王母娘娘、四周墙壁上正给王母祝寿的群仙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杜海边如今已是雕刻工艺大师,但在他眼里,这座已经消失的庙宇,是自己心中永存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百花苑。
说完这些消逝的庙会,不得不提曾经消逝,如今又恢复的厂甸庙会。当年,笔者家距厂甸只有两站地,因此每年春节的厂甸庙会是必去的。厂庙会是美食和玩具的海洋。当年我便使压岁钱买了香喷喷的羊杂碎汤,还买了一把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拿回家去染一大红脸后和小朋友唱了一出“?桥挑袍”。厂甸庙会兴起于清乾隆年间至1963年闭市,其间历经200多年昌盛不衰。在西城区档案馆里,存有一份1963年春节期间厂甸最后一届庙会情况的档案。1963年的厂甸庙会共10天,从1月25日至2月3日。庙会上共设摊位744个,游人达400多万人。这个数字创造了厂甸庙会的历史。在1963年的厂甸庙会上,国家主席 *** 偕子女也来逛庙会。改革开放以后,中断了37年的厂甸庙会于2001年春节重张,后又辗转陶然亭公园。两年前,厂甸庙会重回琉璃厂,再次唤起了很多人的记忆。
原住宣武医院附近、今年68岁的退休工人王忠民回忆道,自己小的时候每逢过年,厂甸是必须要去的。在那个年代,人们勉强温饱,去趟厂甸庙会还得跟家长软磨硬泡地央告,才能给点钱还得把自个儿的压岁钱搭上。走在厂甸大街上,几个孩子一边嚼铁蚕豆,一边踅摸四周的好景致,看见买到大挂山里红(用小线把数十个山里红穿成一大串、形成个圆环)的主儿,就非常羡慕,都有点挪不动步了。最后,咬了咬牙花5毛钱买下一挂,往脖子上一套回家扮装沙僧去了。原来住家离厂甸仅一步之遥,今年74岁的化工大学校友、退休工程师张其林,却对家门口的厂甸庙会小有微词,称它“嫌贫爱富”。张工告诉笔者,他在腊竹胡同住了大半辈子了,闭上眼都能从虎坊桥走到和平门去。怎奈小的时候家境贫寒,没有闲钱作为玩资。那时候过春节兜里也照样一个子没有,他曾几次“素着”从厂甸街上穿过,从南逛到北两手攥空拳只能看着人家买吃买喝买玩意儿。有一次,他只因无钱想蹭看两眼,就遭拉洋片艺人的驱赶。这对幼小的孩子是个伤害,至今提起来,他仍然念念不忘。今年69岁的银行退休员工王燕彥,是这一带的老住户。对于她来说厂甸就如同开在自己的家门口。当年,小燕彦家就住在西琉璃厂里的北极巷,跟厂甸仅咫尺之遥。对于厂甸庙会,王燕彦印象深刻。她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厂甸庙会的会址就包括自己的母校:南新华街小学(现已改为幼儿园)。学校是个大庙,校园里有个大戏台。在厂甸庙会期间,这里就成为表演魔术、杂技的舞台。王燕彥说,自己平生之一次观看杂技就是在这里。最令她诧异不已的要数那个穿件大长袍子变戏法的艺人了。只见他翻完一个跟斗后从衣服里掏出燃烧的火盆,一转眼又立马托出两个内有金鱼游动的鱼缸,这让年少的王燕彥匪夷所思。
1999年兔年那个春节,笔者和留京大学生一起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春节。那年春节前,北京青年报与大学生杂志社,开通了“贫困大学生假期打工热线”,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热情的北京人为学子们提供了千余个勤工俭学的岗位。12月15日、除夕当日,笔者来到中国农业大学,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兴奋的笑脸。他们感谢北京市民和媒体的帮助。认为除夕不归乡在京过大年的感觉更新、.更好。正在读大二的动物医学系女生,来自吉林的焦阳现在每天的工作和路程时间要花费八个小时以上。谈起热情的北京人时,焦阳感触頗深,她做家教每到一家,主人总是忙着沏茶、削苹果,让她不知所措,家长们还几次邀请“小老师”来家里过年。学生会主席、读大三的山东籍的崔文涛今年已是第二年没回家过年了。他白天做一份销售工作后,傍晚还倒几次车,来到六里桥做家教,学生的家长很看重这位高材生,常把他“扣”下一起吃饭。小崔算下来,这个假期他可以挣到2000多块钱,基本上可以解决自己后三个学期的学费了。除夕夜晚,我留下来和农大同学一起过年。我去买了几个凉菜、饺子还有啤酒,大家一同举杯送旧迎新。第二天大年初一时,我又和同学们一道来到地坛西门的赈灾福利彩票发售点销售奖券。
北京禁放之前,没少出爆燃事故。1980年猴年的除夕夜,院里的孩子在放爆竹,那些由外省买来的大“麻雷子”,炸声震耳看着邪乎。屋里正看电视,突然一声震雷“唏拉哗拉”,我家玻璃被崩碎了,赶紧找报纸糊上了。又突然见我家南屋火光燃起,烟花把房顶上的干草点着了!我院可是文化宫红墙的比邻着起火来,那还了得!街坊邻里见状一齐救火,连盆带桶的泼呀,火苗终于灭了。虽说是碎碎平安可这日遭双险,也让人过年的情志打折扣。
多少老人一个劲嘱咐孩子,过年是好事是喜事。可千万不要乐极了生悲。自1985年首次举办的地坛春节庙会至今已办了34届(今年因疫情暂停)每年过年地坛里都要办庙会。人们在过年之际总要前来逛逛,为新春的节日增添点喜庆气氛。地坛庙会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北京人举家扶老携幼的来到这里尽情享受这一年一度的节日气氛。园内道路两侧的售货摊接此临比,有捏面人儿的,有剪纸的,有卖空竹的,卖土特产的,还有买各种小吃的。那一边,“天桥宝三艺术团”在表演中幡的,那壮汉子把手中的中幡抖的上下翻飞,体现出了力量中的美,强壮中有范儿…“天空明月一轮照,人醉春风万里明。”刚送走了春节长假,一眨眼的功夫就迎来了元宵节。农历的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过去一到元宵节,在前门、西四、牛街、朝外等地卖元宵的大棚比比皆是,商贩边做边吆喝生意十分红火。
说到传统小吃元宵,在旧时还以 *** 店铺为上品更受青睐。因为, *** 讲究清洁卫生,其每日五次的礼拜都要洗大净、小净。 *** 多以“勤行”谋生,所以更加敬业讲卫生。
回忆小时候着父兄摇元宵的情景,那就是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的画。北京的元宵都是先做馅(有山楂白糖、桂花白糖、枣泥和豆沙的)操作时,把糖化好,掺上果料,等冷却凝固后切成小方块,一颗颗放在大笸箩里的潮干江米面粉上,摇晃笸箩使馅滚来滚去,然后捞出来蘸水,再下笸箩去摇滚,使馅一层一层地蘸上厚厚的面粉,最后才成为元宵。摇元宵的都是20来岁的棒小伙子。他们一边摇还一边跳,很有节奏感,引得路人观看、购买。如今每到元宵节,我就能想到那一幅幅难忘的画面。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压轴大戏。过完它整个春节过年的大幕才徐徐落下,生活回归日常的轨道。
年年过年年年过,一晃又一个新春佳节要来了,当流光滌荡过我们的生命,总有美的的片段在记忆中翩跹俳徊。美好的春节会留在每个人脑海中美丽的回忆……
腊八为啥偏偏要喝粥?看完才知道,一碗粥里全是智慧和营养腊八为啥偏偏要喝粥,里面藏着古人的大智慧,看完才知道这碗馋哭孩子的粥多有营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明天就是农历腊月初八了,过了腊八马上就要迎来春节。我们都知道腊月要喝腊八粥,但很少有人知道为啥要喝腊八粥,反正一代代就是这么做的,自然传承了。
尤其是最近因为疫情,很多人还在康复阶段,更有人刚刚阳,浑身无力嘴里没味,这个时候没心思做饭,一碗热气腾腾又营养丰富的粥就是一剂良药了。不仅好消化,做起来也是非常简单。对我们恢复期的朋友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腊八粥里都有什么呢?
传统的腊八粥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芸豆等)共8种,当然每个地方风俗不同,腊八粥食材有所区别。但冬季喝一碗粥身上暖暖的,它是应季而食的重要体现。寒冬腊月,气候又冷又干,这时候非常适合喝一些粥,非常的暖胃,而且还能在天干气燥的时节帮助我们补充水分。
腊八粥有什么寓意?
腊月是一年的结束,对中国古人来说,一碗腊八粥蕴含着人们太多的美好祝愿,这其中有平安,长寿,圆满,健康,财富,顺利,吉祥等等。
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期许都凝结在了腊八粥里,数量上一定要选择8种或以上,而这8种以上的食材其实也是有规定的,那就是5种基础食材一定要涵盖到。这就可见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有多强大。
这5种基础食材合在一起象征着五行俱全,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等诸多美好的寓意。
腊八粥里的食材营养丰富
比如大米含有蛋白质、膳食纤维、钙、磷、铁葡萄糖等营养,可以预防营养不良引起的发育迟缓,大米中含有较多的钙、磷等矿物质元素,是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而且大有利于儿童肠胃发育和健康, *** 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
小米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物质,有滋阴养血的作用,可以促进儿童各种营养素的吸收,而且可以减少口中细菌的滋生,去除口臭。
红枣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锌,能增强儿童食欲,减少其出现挑食、厌食的概率,能提高体内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有保护肝脏、增强体力的作用。
红豆可以降血压,绿豆防治冠心病,花生米改善高血压,莲子可以养心安神等等。每一种食材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
我们常见的腊八粥都有哪些?推荐2款香喷喷的腊八粥,明天赶紧给家人煮起来。
之一款:家常腊八粥
需要食材:糯米、黑米、红枣、红豆、绿豆、薏米、豇豆、玉米渣等。多种食材浸泡5小时熬煮即可。
第二款:江南风味腊八粥
需要食材:大米、糯米、腊肉、腊肠、小芋头、栗子、胡萝卜、青豆、玉米粒、盐
多种食材熬煮而成,味道鲜美。
你最喜欢哪种腊八粥呢?欢迎留言讨论。
腊八|岁寒心向暖,“粥”全待春风导语
今日腊八,一年岁尾最重要的日子。我们纪念它,从一个“馋念”开始,过去总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碗腊八粥下肚,感受到寒冬李最绵长的温暖。那么,除了腊八粥,你们家乡还有什么过腊八节的习俗呢?腊八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思念。新春不远,团圆有期,我们不妨先来找一找过年的那点年味吧!
寒冬腊月,最暖不过一碗粥
今日腊八,最冷的“三九”也过去一半了,暖暖的腊八粥、辣辣的腊八蒜,在这样的日子里显得尤其应景。过年的仪式感,也正是从这天开始拉开帷幕。
从古至今,腊八节这一天,民间各式各样的饮食,那可真是丰富。咱们都知道腊八要喝腊八粥,其实这腊八粥,最早就是红小豆粥。后来结合不同地方的特色,材料越来越丰富。
《燕京岁时记》里清代北京怎么熬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这样看来,基本原料就已经九种了,点缀的原料又有九种,这加在一块都十八种了。腊八粥为什么这么流行?因为里面有很多讲究。
首先是要敬神祭祖,然后要馈赠亲友,而且给人送腊八粥,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之后才是全家人吃,吃剩下的腊八粥要存着吃好几天,还能剩下才是好兆头。
你没听小孩子们老是唱那首小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盼过年,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好吃的特别多,打从腊八就一直在吃。
这时节天寒地冻,还有很多穷苦的人吃不上饭呢,所以腊八还有舍粥的传统,熬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粥,一勺一勺给乞丐、吃不上饭的那些人,这是积德行善的善行。所以腊八粥不光是时令的美食,也包含着过去中国人的道德感。
岁岁有蒜香,年年滋味长
我小的时候真是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在腊月初八这天做腊八蒜,按我姥姥的说法,节令都是有道理的,要哪天做的事情一定不能误了。
我记得从初七,我们就跟着姥姥坐桌边上剥蒜。那个时候我姥姥总是弄很多广口的大空玻璃瓶子,在腊八当天把蒜泡进去,蒜瓣搁进去,倒上醋,口一定要密封好,垫着一层塑料纸,把盖拧得紧紧的。
放在冷的地方,慢慢的从过上个把星期,十来天,就看泡在醋里的蒜变得越来越绿,最后像翡翠一样的小蒜瓣,非常漂亮,而且小孩再吃,也不辣了。
到了大年吃饺子的时候就着腊八蒜,真是觉得清香清香的。看看这个腊八粥,这一天开始做腊八蒜,就会觉得老百姓的家里也是有过四九大寒天的这些礼俗的。
调味食光,吃即参禅
到今天,遗憾的是很多人家都只在超市里买腊八粥、腊八蒜,用配好的豆子,甚至就买一罐一罐的八宝粥,家里都懒得熬了。我想说,这么好的习俗,家里还是恢复一些仪式感吧。
现在各种煲粥的电锅,各式各样能用的东西,比过去要方便多了。比起当下的快餐,煎炒烹炸,浓油赤酱,做的人花不了多少时间,吃的人同样花不了多少时间。
长此以往,人们的味蕾一点点变得越来越粗糙,神经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因为商家的心和食客的心都静不下来、定不下来,如此说来,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参参“好好吃饭”的玄机呢。
关于吃,星云大师也曾经在佛光山时为我上过一课。那个时候,端上来的之一个菜是普通的菌汤,纯白浓稠,但汤之鲜美却令人惊诧不已。星云大师淡淡地说:“我们僧人和其他人比起来,有着大把属于自己的时光,所以从昨天下午你没上山我们就开始调汤了,夜里再焖着煨着,起锅前又洒了一把研碎的熟白芝麻,主要是用时光去烹制食材本身的香气。”
一日日的生活中,我们的生命正是在这样的小细节中充满意义和价值。不如就从这个节日开始吧,熬熬腊八粥,过过这个节,过去过年的那点人情味还能回来。不知道今年,大家是否熬腊八粥呢?
传统节日之腊八节:腊八节从何而来?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今天是2020年1月2日,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别忘了陪家人喝碗腊八粥~
从小就觉得,一进了腊月,就离过年不远了。腊月的传统节日,是从腊八节开始的,之后便进入小年、除夕等各种重要的传统节日,所以腊八节自古以来就是备受关注的节日。
要说腊八节的由来,这说法可就多了
腊八节,俗称“腊八”。从先秦开始,人们习惯在腊月初八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腊八节除了祭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除疫”,古代医学条件有限,驱鬼治疫便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 *** 。
腊八节还和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腊八节在佛教又是“佛成道节”。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农历腊月初八,也就是腊八节这一天悟道成佛,后世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之日,便在每年的这一天煮粥敬佛,即喝腊八粥。
喝腊八粥为了纪念岳飞?
有这么一个传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当时时节正是数九寒冬,将士们忍饥挨饿,当地百姓便争相送粥,岳家军饱餐一顿后大胜归来。而这一天正好也是农历的腊月初八,岳飞去世后呢,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人们每到腊八就用杂粮豆果煮粥,慢慢的也就成了习俗。
腊八节除了吃腊八粥还有什么?
腊八节吃腊八粥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喝腊八粥从宋朝就开始了。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这腊八粥也是很有讲究的,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精致的做法要用二十多种食材。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腊月初七开始忙活,腊八一早大功告成,满口香甜凝结着勤劳。
其实腊八节除了吃腊八粥,还有腊八蒜、腊八面......华北大部分地区就有吃腊八蒜的习俗。把蒜瓣浸在米醋中,密封保存,一段时间后,蒜瓣变成绿色,这选项融合着醋香,就着饺子吃最合适~
其实腊八蒜也有说法,腊八蒜的“蒜”和“算”谐音,这一天就是要算清收支,得出盈亏,也就是“腊八算”,为了避讳,所以用“蒜”来代替。
真正伟大的传统,是人的传统
宋代的张耒,思乡恨归
看着天边的大雁陷入故乡的回忆:
东州逢腊雪,却忆竟陵梅。
客路人方远,天涯雁欲回。
遥怜檐外白,还点砌边苔。
久是无人过,谁知照酒杯。
好在今天一段语音、一张车票便可以疗愈乡愁,距离不再是亲情的阻隔,腊八节正昭示着团圆的开始。
关于春节吃腊八粥的习俗,现在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说起来关于这些习俗的由来,却有很多的版本。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关于腊八粥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山里有个小村子,村子里面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住着老两口和一个小孩。这老两口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所以非常疼爱他。老头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每天都辛勤地干活,把他家里的八亩地细心地耕耘着,所以每年都会丰收很多粮食。这一家人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这家人心地善良,还经常救济周围的邻居。
转眼小孩长大到了十七、八岁,长得身材高大,身强力壮。可是他仗着有父母的财产,非常懒惰。老头经常对他说,做人应当勤劳点,毕竟他们不可能养他一生。可是这个儿子却从不当回事。后来老两口又为他们的儿子娶了个媳妇,结果那个媳妇也和他儿子一样懒。不管老人怎么说,他们都听不进去。
转眼老两口一病不起,临死前叮嘱儿子和媳妇要勤劳才有饭吃。可是儿子媳妇看到家里粮食堆积如山,家财万贯,还是每天过着好吃懒做的生活。转眼几年过去了,家里已经坐吃山空了。这年的腊月初八,他们饿得不行了,家里只剩下一点米和一些剩菜,他们就把这些煮了点粥吃了。
终于,他们想起来了老人的话,准备辛勤地劳动,可是晚了,冷风太大,把房子吹倒了,他们被砸死了。周围的邻居为了让后人牢记劳动的重要性,所以每年的初八都要吃腊八粥来教育后人。这样就传到了现在。
<海峡网>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到腊月,农活早已忙完,兼有春节临近,腊八节的习俗便带上了很多喜庆的色彩。泡腊八蒜、走亲访友,更少不了的还有一碗香气扑鼻的腊八粥,既有温暖的亲情,也浸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中新社发 泱波 摄
暖意融融过个节
孙倩(化名)是北京人,她记得,从小家里就特别注重腊八节, 而且过节必喝腊八粥。往往是离着腊八节还有几天,父母已经开始留心选购各种原料。
大米、小米、核桃……父母乐此不疲地一趟趟把东西买回来,准备好容器,把各种食材洗净。孙倩有一次数了数,五谷杂粮、干果蜜饯加在一起,得有十来种之多。
腊八粥的做法不繁琐,但需要些耐心。红枣去核,再剥好花生备用,尤其头天晚上要把米和各色豆子提前用水泡好,这样第二天煮出来的腊八粥,会有不一样的香味。
煮粥的时候,火候最重要。孙倩说,自己家用高压锅来做腊八粥。但讲究点儿的会用铁锅煮,那可就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要想粥又稠又好喝,非得煮上三四个小时不可,还得时时搅拌。
大作家沈从文在《腊八粥》一文中,有过如下描述:“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腊八粥确实好喝。”一到腊八节,孙倩就特别期待和父母一起喝碗粥,“推开门闻到它的香气,总觉得心里暖暖的”。
腊八节原本啥模样?
其实,如果追溯到源头,腊八节原本不是现在的模样。
人们习惯把“腊八节”叫做“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原本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它的前身是古代“腊日”。岁终之月称“腊”,上古时期,腊日是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一般在岁末的几天举行,人们会用祭品来祭祀上天与自然万物之神、祖先。那时,腊日的意义相当于后来的春节。
《说文》解释:“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意思说,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还要逐疫。民俗学专家萧放说,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起初,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直到南北朝时期,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可见,腊八这天已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隋唐以后,灶神祭祀与驱傩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此时,腊八节兴起了一个新的节俗,那就是喝腊八粥。
一碗粥里的讲究
腊八粥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比如纪念佛祖成道、怀念忠臣岳飞等等。民间一则关于腊八粥起源的传说,则体现了老百姓的勤俭美德。相传早年有老两口非常勤劳,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他们去世后,两个儿子十分懒惰,逐渐变穷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兄弟俩没饭吃,只得找了一把扫帚,来到原来放粮食的大囤、小囤,扫出一点儿五谷杂粮,再加上几枚干红枣,煮了一顿粥。
哥俩悔不当初,第二年都变勤快了,没几年就过上了好日子。为了牢记懒惰的教训,此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人们就吃这种杂粮粥,又叫“腊八粥”。
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在冬至之后,慢慢地,“冬至粥”便移为“腊八粥”。
萧放解释,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比较难以考证。但宋代《东京梦华录》已有记载,说北宋开封府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武林旧事》则记载了宋代杭州腊八粥的配方: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烹制腊八粥。
一般来说,腊八粥的原料为米与果品,掺入的果品越多越好。《酌中志》提到,明朝宫中的腊八粥烹制 *** 如下:在腊八前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到腊八早上,加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
不同时期,腊八粥也有不同的做法,放入的粮食、果品都不一样。到了清代,北京已经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腊八节这天煮腊八粥喝。
年味儿渐浓时,美好的寓意与温情
常言说,“送信儿的腊八粥”,这个“信儿”便是春节将要到来的消息,所以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腊八粥里浸润着浓浓的年味儿。
不管是黄米、江米、红豆、枣泥,还是榛子、花生,腊八粥的食料都包含对应的民俗寓意。放点儿桂圆,象征着团圆;放点百合,代表百事和睦;莲子象征恩爱连心,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
因为有了美好的寓意,所以,按照民间风俗,有些地方煮好了腊八粥,之一碗要先祭祀祖先,以示感恩;更多的地方,除了自己喝,还要把美味的腊八粥分赠街坊四邻。
如果家里有一个小院,院子里栽着大大小小几棵桃树、枣树,那么还要把腊八粥涂一点在树上,期待来年枝繁叶茂,多结果实。
腊八节原本就是年节的前奏曲。孙倩也觉着,人们过腊八节,爱喝腊八粥,大概也是因为新年将近,让人又有了新的期盼。
解密腊八节,腊八节从何而来?为啥要喝腊八粥?一到腊八人们的传统观念就是过年了,腊八节是进入腊月后之一个重要的节日,传统意义上来说进入腊八就已经算是过年了
腊月是怎么来的呢?为啥要喝腊八粥?要说腊八首先说说腊月,农历十二月一一般称为腊月,在古代“腊”“蜡”都是祭祀的意思。古人把祭祀看的很重,也就是不忘本额观念。
在古代,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开始腊月具体是哪一天其实是不固定的,直到南北朝时人们才把日子确定下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此后腊月初八变成了一个固定的祭祀节日一直沿用至今。
喝腊八粥也是从宋朝才开始流传下来的,早些人们并喝不惯。喝腊八粥也是很多佛教寺院的一项仪式。民间流传着喝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庇护保佑。
所以喝腊八粥最早是祭祖逐渐发展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的最重要节日。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在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等习俗。
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喝“腊八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下来。
佛教中有这么一句话:“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据《摩诃僧祇律》记载,喝粥有十种好处,那这“十利”究竟有哪些呢?
一、资色
吃粥有益于身体,能够让人的面容丰满有光泽。
二、增力
吃粥能够滋补羸弱的身体,增长气力。
三、益寿
吃粥能够补养人体的所需,增加寿命。
四、安乐
吃粥能够促朝进身体清净柔软,这是让人能够体会安乐的饮食。
五、辩说
吃粥有利于滋润喉吻,对人论法议经有帮助。
六、除风
吃粥能够调和身体,上下通利,并且消除风寒。
七、消宿食
吃粥能够温暖人的脾胃,帮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积食。
八、辞清
吃粥的人,气息没有凝滞的现象,说话的声音清晰昂扬。
九、除饥
吃粥能够充实人的口腹,让饥饿感马上消除。
十、消渴
吃粥能够让人喉吻沾润,干渴的感觉得以消除。
腊八粥就是要
一家人一起做,一起喝
港片里最经典的那句话——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
“明日腊八!早点回家,陪陪父母!”
不能团聚的,就云聚会!
视频打开: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一起吃!
今天是腊月初八叫春节的之一个节日“腊八节”,可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腊八节一定要喝腊八粥,你知道为什么腊八节要喝粥吗?
民间的说法是腊八这一天是民间的各路神仙,要上天去给上天汇报一年当中,民间它所管理的事情,和民间发生的所有事情,给上天去作汇报,民间的老百姓害怕那些不三不四不怀好意的赖脏神仙,它到了天中以后,光说老百姓的坏话,不说顺意老百姓心中的真实话,把民间老百姓的真实疾苦说成好话,不如实把民间老百姓的真心话带到天上去汇报,让上天降福于天下的老百姓,光说假话,不说实话,腊八这一天民间就用喝腊八粥的 *** ,去把那些民间不三不四低头哈腰,眼光往上看,不往下看老百姓疾苦的烂脏神仙,老百姓用腊八粥把它的嘴糊住,不让它到了上天多说话。
这就是为什么腊八这一天,我地民间要一定早晨的早饭要喝腊八粥的真实原因,请问今天你喝腊八粥了吗?
进了腊月就是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之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手机拜年一定是代替了用双脚登门。
虽说,省了一些环节,但过年的仪式感不能少。否则年味儿如何找?
进入腊月的之一个节日便是腊八节。
就像很多其他节日一样,逢节必有美食。腊八也不例外。
腊八的美食是什么呢?众所周知,一定是腊八粥了。
有心的人要问了,为什么腊八一定要喝腊八粥,平时喝不行吗?喝腊八粥有什么仪式感吗?
作为标准吃货,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腊八的源头说起。
清代苏州有一个文人叫李福之人,曾作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从诗中可以读出,腊八节来自梵王国,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故事有关。事实上,腊八节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据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就是在腊八这天悟道成佛的,而腊八粥正是悟道成佛的契机。
从传说来看,就像玄幻故事。无论是与不是,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然后施粥给路人吃。
最早寺庙施粥给穷人,所以,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大家粥”、“五味粥”。
今天没有穷人了,但去寺庙等待施粥的善男信女并不少,大多数人是为了祈福纳祥的。因为很多人会认为供养佛陀的粥更吉祥。
当然,腊八粥最早源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另外也要逐疫之意。说法何来呢?
据传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如果小孩子生病、人们品行不端等都是因为恶鬼的原因。而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单畏惧赤(红)豆,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这天熬粥,借粥里的红豆、赤小豆来打鬼,驱疫迎祥,这才有“赤豆打鬼”之说。
今年是大疫之年,看来腊八粥是一定要喝了。
不过,故事和传说很多,信与不信,全看心情。
后来腊八粥从神坛走向民间。流行于百姓之间,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清稗类钞》即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腊八粥不在腊八喝,会怎样?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腊八粥好喝又养生,除了腊八喝,其他时间当然可以喝。不过其他时间喝,可能不能称为腊八粥,按寻常人家的说法,应该称之为“八宝粥”。
据传,这个腊八粥很好喝,除了腊八,其他日子可否常有。
当然,民间百姓的智慧是伟大的。腊八粥在普通日子食用,被老百姓称为“八宝粥”。虽叫法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习俗沿传至今。
喝腊八粥需要什么仪式感?
与喝八宝粥不同的是,喝腊八粥是有些讲究的。
腊八粥因食材各类繁多,不乏坚硬的果食类,因些古时如果想在腊八当天喝到粥,一定会提前一天对坚硬的食材浸泡、淘洗,然后在腊月初七晚上开始熬制。经过一晚的小火慢炖,第二天一早的粥呈粘稠拉丝状,香甜可口。
但这时,还不能喝。因为腊八粥的来源于祭祀活动,所以,更先煮出来的腊八粥要先举行祭祀仪式,然后赠送亲友,并要在中午前送出去。然后家人们自己慢慢品。
进了腊月,过节还是要有点仪式感,否则年味哪里找?过了腊八就是年,可以省去祭祀,不送亲友,但至少一年下来要喝点甜糯的腊八粥犒劳一下自己。
感谢您关注我,关注拥有美食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