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真正来历,重阳节的真实传说有哪些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9 0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时刻在画丨重阳节到底是个什么节?

来源:红网

作者:曾小颖 黎娜 张俊 蒋可意 庄程

编辑:廖轩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重阳节的由来和重阳都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

达峰绮

重阳节为阴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 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代初年,传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 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驱逐出宫,将这一习俗 传入民间,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意义 重阳节其实是我国重要的祭祖节日,与清明、中元节一样,都是拜祖、祭奠先人的节日。中国是有着悠 久远历史文化的节日,祭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代表着对先人的孝敬。

重阳节选在阴历九月初九,寓意久久的意思,很多人把它赋予了长寿的意思,这一天也就被称为“老人节 节”,代表了小辈对老一辈的祝福和孝敬。孝道为首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所以重阳节里要孝敬长辈。 感恩。由上面讲到的祭祖和敬老孝敬可以推测到重阳节还有一层感恩的意思。感恩是人的基本准则,只是 要心怀感恩,生活才会变得美好。 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更大的一个数字,两个九九想重叠,寓意重 九,这也是九九重阳节日期的来历。

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

登高远眺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视,特别受老人重视,是因为人们认为登高意寓“登顶长寿“。

除此之外,人们还相信登 山能使人健康长寿。重阳节登高在唐代就开始盛行了。 赏菊花

菊花产自中国,最早记载始于公元前5世纪。菊花在阴历九月盛开,它有一个美称“长寿之花”。因此每年 重阳节也是观赏菊花的好时候。 饮菊花酒 菊花酒的酿造十分独特。

古时,人们在九月九日采摘新鲜的菊花和菊花叶,把它们和谷粒一起酿制成酒。 等到来年的同一时间再打开品尝。

据说,菊花酒具有清神明目,减肥降血压,治疗胃病的功效。因此,可以饮菊花茶 酒可以使人长寿。 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重阳节会在 帽子上插上茱萸,主要是为了避邪求吉。

重阳节的寓意

1、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为读音和“久久”不谋而合,所以也被人们称为 予了长寿的含义,在1989年的时候更是被定为“敬老节”,告诫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老人。

2、因此现在重阳节的意义主要是为了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多多陪伴身边的老人,也就是重视孝道, 在古代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而现阶段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就是 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3、重阳节有着非常多的习俗,例如吃重阳糕、插茱萸、赏菊等等,它们都寄予了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 期盼以及向往之情,更是家人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日子,值得我们永久传承。

重阳节的由来和重阳都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为何要吃重阳糕

又是一年重阳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时候,人们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记者 上官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为啥是九月初九?为啥要登高和敬老?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本文审稿:邵林,古代民俗文学科普作者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如约而至


重阳节和除夕、清明节还有中元节

一起被大家统称为

我国的四大传统祭祖节日

那么你知道为啥会把九月九定为重阳节吗

在这一天大家又是如何庆祝的呢

下面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体验一下吧

原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双九双阳,就这样,重阳诞生了。它起始于上古,直到唐代,才被拿出来登上了民间节日的宝座。等到后来,因为数字“九”是“久”的谐音,又被现代人赋予了天长地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就有了“老年节”这一说法。



在重阳节这一天,活动还挺丰富,除了有登高、赏菊、放纸鸢和吃重阳糕之外,还有敬老


小编在此温馨提示:请离家近的小伙伴们,下班后回家多陪陪父母,远的话也要打通 *** ,问候冷暖哦~

来源:科普中国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今又重阳,聊聊它的来历、习俗与诗词

九月九日,日与月并应,故为“重九”,九为阳数,故为“重阳”。

重阳所名

九,为何为阳?

源于古代占筮之法(详情可见),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之后剩余的数字就是六、七、八、九。

占筮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想要得到九,就必须在每一步为“少”(一变余数为五,二变、三变余数为四),而每一步都为“少”的话,就成了乾卦之象,乾为阳,所以“九”这个数就代表了阳

重九,便成了重阳。

重阳习俗

重阳节习俗的产生比它作为一个节日要早得多。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当作物丰收之后,自然是希望庆祝一下,同时也要祭祀,感谢上天、先祖的护佑,能有如此的丰收机会。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吕氏春秋·季秋纪》

对丰收的庆祝,形成了一个喜庆的惯例,这是农业社会中十分自然的事情,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也是因为这是一个收获的时间段。

丰收

重阳时节,进行宴饮,便是从先秦这种欢庆丰收的庆祝宴饮延伸而来。

古代为追求长寿,进行驱邪、服用药物等,“九九”的谐音为“久久”,暗合长寿的意愿,而菊花酒,也是在此时酿成。“菊华舒时。幷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西京杂记》

茱萸——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蓬饵——丰收的食物 *** 成的糕点。

菊花酒——在这个时间节点酿成。

重阳习俗

这个时候,还没有重阳节,只是在有了类似的习俗。

相比于其他的节日确定下时间,然后举办相应的活动,形成对应的习俗。

重阳节却是以习俗先形成,再获得庆祝的名义,即作为一个节日存在。

当它作为一个节日的时候,像其他节日一样要给它一个来历,也就是说要讲一个故事,相比于其他源自上古的神话故事,关于重阳的故事就要近许多了。

最初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讲的是东汉桓景的故事:

汝南桓景随仙人费长房学习,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你家中九月九日有灾,赶快回去让家人 *** 绛囊,把茱萸系在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灾可免。”桓景急忙回到家中,带领全家人登上高山并待了一天。傍晚,桓景回家时,看到家中鸡犬牛羊全都死了。于是,后世人们都在九月九日登高辟邪,逐渐形成了风俗。

桓景避难

重阳作为一个习惯逐渐形成的节日,直至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才作为正式的节日确定下来。当时,宰相李泌奏请皇帝批准中和(二月二日)、上巳(三月三日)、重阳(九月九日)这三天为三令节,唐德宗准奏。从此,百官都可以在三令节休假。

由于唐朝社会的繁荣发展,将重阳定为节日之后,朝廷还提供对应的活动经费,“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择地追赏为乐。每节宰相以下及常参官共赐五百贯,翰林学士共赐一百贯,左右神威、神策、龙武等三军共赐一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一百贯,各省诸道奏事官共赐一百贯,委度支每节前五日,准此数支付,从本年九月九日起给,永为定制。

唐朝对重阳节的庆祝,是属于官方所定下来的节日之一,并且,也在这个时候进行举办活动的资助,也就明白为什么不少唐诗会写重阳时节了。

重阳诗词

由于重阳时节的习俗蕴含不少情感在内,也就留下了不少相关的时节,这里写下印象最深的三首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写于十七岁,当时他是独自一人,为了谋取功名,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在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下,看到其他人团聚在一起,而他却是自己一个人,特别是当看到其他人相聚时,登高后,情绪也就酝酿在胸中,留下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千古名句,最后两句,则是融入了重阳的习俗,同时从对面着笔,原本是他想家乡,却写家里兄弟登高团聚,发现少了他自己,更是相衬思乡的情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两年后参加京兆府试,二十一岁便擢进士第,实现了绝大多数读书人的追求。只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转向诗画,将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派推向了新的高度。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创作于1929年,此时的作者三十六岁,距离秋收起义的成功已经两年,同时 *** 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他所提倡的游击战术,也被认为是“流寇战术”。同时,他身染疟疾,不得不在上杭县城养病,当看到临江楼的庭院里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填写了这首词。

采桑子·重阳

从这首词中,更能看到一股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即便是在生活中、在身体上遭遇了打击,但是精神上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依旧会趁着景色抒发出来,在困顿中豪情不减,甚至一扫古人“悲秋”的窠臼,却是重阳时节诗词中独特的一首。

重阳节的真正来历,重阳节的真实传说有哪些-第1张图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六岁的时候写下的,此时的他处于一种极端困窘的环境下,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识了国家的苦难,时代的沧桑,不得已离开成都的草堂,流浪到夔州。这首诗便是他在夔州登高时所做,此时的他已经老病缠身,没有了当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豪情万丈,因此,在这里将一个老人的沉郁、苦闷、愤懑,以一种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出来。

登高

这首诗在语言的形式、结构、密度上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一首。

重阳的来历和祝福 「整理」:陶玉和

陶玉和


  九月九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俗称。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风俗

登高旅游

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形如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现代重阳糕,没有固定样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许多人效仿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一直到明清,饮菊花酒都非常流行

佩茱萸

插茱萸、戴菊花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普遍流行。

射箭

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阳节当天,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作诗,举行宴会欢乐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像陈后主就是沉迷于声色之外,还喜爱走马射箭,亡国时还要再猎一圈。到了唐代,重阳射箭围猎活动依然盛行。

放风筝

风筝也叫"鹞",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闽南语中有一句话:"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

敬老活动:

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长寿的说法。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习俗。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到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敬老孝亲、尊老敬老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孝老、爱老的风气。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九九为阳极数,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重阳节有饮宴祈寿之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今天又是重阳,我们从六一节、青年节、劳动节……一路走过来,转眼迈入了老年节的门槛,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岁月如逝,青春不再,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不用为过去的人生嗟叹,而是要着眼今后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力争过的充实阳光。希望五年、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还可以见见面,聊聊天,喝一小盅……

祝天下老人岁岁安康!健康长寿!

编辑:乐在其中

「画书故事」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01、东汉汝南县有一个人,名叫桓景,家有父母、妻子、儿女六个人,种了几亩田,生活还过得去。

02、汝河两岸,常闹瘟疫,死了好多人,桓景听说汝河里有个瘟魔,每年上岸传播瘟疫,就决定想法子为民除掉这瘟魔。

03、桓景打听到很远的深山里,有个费长房大仙,他的武术高明,能把狡诈的瘟魔消灭掉。他马上收拾行李,到深山里访仙去了。

04、桓景爬过一座一座大山,涉过一条一条江河,可是仍找不到大仙,他感到十分失望。忽然看见一只白鸽停在那里,不住的对他点头。

05、桓景就跟着白鸽走去,来到了“费长房仙居”。

06、桓景看见庙门紧紧的闭着,喊了半天,也不见有人开门,他为了表示诚意,就在庙门外跪着。

07、他跪了两天两夜,等着门开。到了第三天早上,门忽然“吱嘎吱嘎”的开了。只见有一个胸前飘着白胡须的老爷爷,笑嘻嘻的对他说:“桓景,你为民除害的迫切心情,很使我感动。起来,进院子里来吧!”

08、他在院子里,费长房大仙收桓景为徒弟。他早晚辛勤学艺,练得一身好武艺。

09、有一天,师父对他说:“桓景,你武艺学得差不多了,我给你一把降妖的青龙宝剑,你回去吧!今年的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上岸了。你把乡亲们 *** 到大山上,给他们一片茱萸叶子,再给他们喝一口菊花酒,那瘟魔就不敢靠近他们了。你就跟他决一死战吧!”

10、大仙说完,又给他一包茱萸叶子和一坛菊花酒。接着,他用手一指,一只停在松柏上的仙鹤,就飞了过来,让桓景骑上,回到汝南家乡。

11、九月初九,汝河翻腾怒吼,旋风刮得天昏地暗。瘟魔从河里钻出来,见村里没有人,就向山上的人群追过去。

12、忽然,他那股酒气直刺鼻子,茱萸的香味呛着喉咙,不敢走近人群。

13、又转回村里,看见有一个人,坐在屋里喝酒,那人就是桓景。瘟魔大吼一声,向桓景扑过去。

14、桓景不慌不忙的抽出青龙剑来迎战,斗了十几回合,瘟魔斗不过桓景,猛回头正想逃命,被桓景刺死了。

15、乡亲们听说桓景杀死了瘟魔,从山上奔回家园,围着桓景欢呼拜谢。

16、从此,农历九月初九,乡亲们就成群结队登山,遍插茱萸,喝菊花酒。因为九月初九是两个更大阳数九叠在一起,所以就叫这个节日为“重阳节”。

本文摘自:胖子y4ae3p4e1u (360doc)

图文摘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传统节日 | 重阳节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标签: 重阳节 来历 哪些 真正 真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