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寒冷时人们立即想到的是吃火锅,暖身又暖胃,味蕾也能得到满足。虽然火锅美味,但其中含有太多嘌呤,可促使尿酸水平升高,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来说可望不可及。不过,吃火锅时做到以下几点,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就能吃得安心和放心。
如何 *** 出低嘌呤的火锅?
1、选择清汤锅底
高尿酸者应选择清汤锅底,即锅中倒入白水,加入紫菜、枸杞和葱姜蒜等,其中的嘌呤含量很低。若感觉口味单一,也可以选择番茄锅底,番茄中含有丰富的钾,能促进尿酸跟随尿液排出,辅助降低尿酸。小料应选择蔬菜类比如芹菜、香菜和葱花等,拒绝选择高嘌呤的调料,比如蚝油、豆豉、海米以及虾皮等。
2、谨慎选择高嘌呤食物
嘌呤溶于水,但把食材煮开加热后并不会全部分解出来。通常细胞密集的食物中含有太多嘌呤,常见的有贝壳类海鲜、动物肝脏和肾脏等。无细胞结构,又或是高水分、细胞大的食物含有的嘌呤低,常见于绿叶蔬菜和低糖水果。
3、及早涮肉
涮火锅时肉中的嘌呤含量减少,因为火锅汤多,肉含量少,使得大多数嘌呤溶解到汤中,升高汤中嘌呤含量。涮锅10分钟以内,肉中的嘌呤明显下降;然而随着涮肉的时间延长,嘌呤溶出并不是很显著,反而火锅汤中的嘌呤进入肉中,所以吃火锅时应提前放肉,保证10分钟之内吃完。
4、控制涮蔬菜的时间
30分钟后火锅汤中嘌呤含量很高,此时放蔬菜的话会升高蔬菜中嘌呤含量,所以蔬菜也应早涮,煮熟之后立即吃。
5、火锅汤10分钟内
涮锅的时间越长,嘌呤含量就越高,所以刚涮锅时前10分钟内喝汤。喝汤时应加入50%的白开水,这样能降低嘌呤浓度。
6、拒绝喝酒
吃火锅时不能喝酒,啤酒和白酒都不行,因为酒精可 *** 尿酸生成,影响尿酸排泄,导致尿酸急剧升高,从而诱发痛风。
温馨提示
虽然吃火锅能解馋,帮助暖身,但也要控制量。由于火锅的温度高,味道重,所选择的牛肉和羊肉等属于温性食物,经常吃可能会造成上火,从而导致牙龈肿痛和口舌生疮;再加上受到麻辣 *** 、暴饮暴食等而增加肠胃负担,所以应健康吃火锅。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认真规范自热小火锅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危险自热火锅吃起来美味可口,携带方便,是许多人出门旅游或者宅在家中的不错选择,带来火锅的美食体验。但是也有不少人诟病自热火锅的使用 *** ,觉得它太危险、气味浓郁、易爆炸。
每一样新的产品出现,总是会遇到一部分声音的反对,那我们能直接否定这款产品的作用吗?答案还不一定。自热系列的产品,最初本就是为了方便消费者,不插电不开火也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餐饮,方便宅在家中的或者是忙碌的上班人群。
自热火锅为什么会变得危险?并不是它本身危险,而是操作不当的人让它变得危险。那么自然火锅都存在哪些不正当操作呢?
一、往盒中加热水,这点是很多人都犯过的错误。在食用 *** 中明确标写了“加冷水”的字样,可是不少消费者却误以为冷水热水是一样的。
二、热气未完全发挥就开盖,热气上涌冲手。很呆板的按照时间来确定开盖时间,不根据实际情况,明显排气孔还有热气往外冒,就开盖了,导致盒内的热气一股脑的冲出来,冲伤手。
三、在密闭的环境中吃自热火锅。自热火锅气味强烈,属于现煮类型的方便速食,需要在通风环境下食用,但是不少人并未顾忌他人的感受,在高铁这样的列车上食用,造成空气质量的不好,影响他人。
四、图便宜购买薄款的自热火锅。很多商家的自热火锅盒子薄得跟纸张一样,经过加热之后,外盒都软化了,根本没法揭盖,这就需要消费者购买的时候注意了。
五、在玻璃桌面上加热,家用的玻璃都是普通的工艺,并不能长时间的耐高温,平时的使用就需要加隔热垫之类的阻隔高温。
我们总是会看到这样的标题“自热火锅又出事了,你还敢吃吗?”“自热火锅居然有这些危害...”,如果自热火锅的出现是为了给人们造成危险,应该早就下架了,不至于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个人购买自热火锅回家,应当认真阅读使用 *** ,正确使用,避免危险。
自热火锅带来了方便,但是不能把它当做简单的开袋即食这类产品,毕竟它需要发热,有些人自己在家做法还会受伤,更何况是购买回家的产品,更需要我们认真的去了解它。所以产品出现的最初,都是为了更加方便消费者的生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自热火锅产生一氧化碳?博士用实验做讲解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关注余杭一家月子会所里,三大两小共五人一氧化碳中毒的事情。一氧化碳从何而来,调查结论没有出来。采访中,有人提到自嗨锅。虽然会所工作人员说那是在堆垃圾的地方发现的,离房间比较远。但我们还是想弄明白,这种现在比较流行的自热火锅,跟一氧化碳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联系了一位化工博士,做了一场实验。日常关注过自嗨锅、自热火锅的观众,请留意了。
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的谢老师,本科和博士都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在学校一间五十多平方的化学实验室里,保持良好通风的情况下,谢老师打开一个自热火锅,放水进行加热。等水沸腾以后,拿一氧化碳测试仪器靠近,上面的数值马上就飙升到了1000PPM,PPM是百万分之一的意思。谢老师讲解说,这台测量仪器的上限只有1000PPM,所以实际产生的一氧化碳含量,肯定大于1000PPM。
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 谢老师:“一般来讲的话,人所处的环境,如果是一氧化碳的含量大于5000PPM的话,人待五分钟就会有恶心、呕吐这样中毒的症状,比方说在一个三十平米左右的房间,一氧化碳如果有0.5立方米的话,这个时候,人待五分钟就会中毒了(0.5立方米,大概能有多大) 0.5立方米的话,可以看到我身后的橱窗,一个橱窗的体积大约就是0.5立方米(可以理解为一扇玻璃吗) 就是一扇玻璃后面的橱窗 (安全标准是多少) 安全标准的话,应该是小于24毫克每立方米(我们以PPM来计算) 小于50PPM 。”
实验过程中,谢老师拿着仪器稍微远离沸腾的自热火锅,数值就变成0了,谢老师说,因为场地通风条件好,一氧化碳都被实时排出去了。那么在密闭空间内,情况又会怎么样呢?谢老师找了一间20多平方的空置房间,关闭门窗,在不开通风系统的情况下,在房间中央先打开了一个加热包,加水以后,等到充分反应,再来到房间的各个角落测量。
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 谢老师:“比如说我们来到门这里,可以说离得比较远,这里也有29PPM。”
如果在密闭空间,加热两个自热火锅呢?谢老师再次打开一个自热火锅,加水让加热包充分发热,随后来到房间外面等待五分钟,再次进入房间测量。
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 谢老师:“这边可能浓一点,基本上在40PPM左右,像现在这个浓度吧,我估计,可能你睡一觉的话,不至于中毒很厉害,但是难免会有恶心,干呕这些现象,大概两个小时,一两个小时的样子。”
从实验结果来看,自热火锅在加热过程中,的确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所以商家一般都会在注意事项中写到,加热过程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 谢老师:“其实它(加热包)加入碳粉,是为了提高反应效率,形成原电池的效应,能够提高放热速率,但是这些碳,由于这里面出现了,高温的水蒸气、碳和高温的水蒸气一接触,就容易产生氢气和一氧化碳,主要是这个问题,和我们平时说燃料的不充分燃烧,相对来讲,原理上有些细微的区别。”
也有网友提到,自己在家吃自热火锅时,燃气报警器会响。谢老师解释说,其实就是监测到了一氧化碳含量超标,为了安全考虑,要尽快通风。现场我们也用一个香薰蜡烛做了实验,点燃以后,检测一氧化碳数值为0。
谢老师介绍,在密闭空间里烧炭,或者密闭空间内使用燃气热水器,也比较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更好的办法,就是保持通风。
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 谢老师:“平时大家在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都应该有一种好奇心,多去了解一下背后的原理,还有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的话,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好这些科学规律,来服务我们的生产生活。”
要再次强调是,余杭那家月子会所里,三大两小五人一氧化碳中毒的具体原因,还需要等待相关部门的权威调查结果。几位当事人都表示当天没有吃过自热火锅。会所工作人员也说现场出现的自热火锅不在房间附近,应该和这起事件没有直接关联。今天的这个实验,是延伸开来,为了提醒日常选择这种速食产品的观众,一定注意通风。
来源:1818黄金眼
“自热食品”怎么吃才健康?注意营养搭配,正确使用加热包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等“自热食品”成了网红食品后,受到很多人的青睐。本市公共营养师王鑫提示,自热食品属于速食食品,食用方便,但有一定的营养流失,用来加热的自热包使用不当也有一定安全隐患。建议不要长期食用“自热食品”,而且食用时要注意营养搭配,正确使用加热包。
目前,市面上的自热食品主要是指不依赖电、火等方式加热,而用自带发热包加热的预包装食品。食用前,将自发热包放在食盒底部,加入凉水,等待十几分钟就可以 *** 出热气腾腾的食物。自热食品非常方便,成了不少人出差、户外游玩、加班夜宵、不愿做饭时的选择。在选购时,要挑选正规厂家的产品,观察外包装是否完整无破损,各类标识是否清晰明确,不要购买标签信息不全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此类产品的保质期,不宜存放过长时间。
从营养上来说,大多数自热食品的口味比较重,钠含量高,热量高,营养搭配不均匀,而且各类食材在加工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丢失,食品添加剂较多。自热米饭中的大米之所以能够快熟,是因为提前对大米进行过一番处理,属于重塑米,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大米,因此其口感与普通大米有所不同,其中的营养也会有所流失。所以,自热食品可作为短期应急食品食用,不建议长期食用。食用时,可以搭配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以保证营养均衡。
自热食品中的发热包,主要是由铁粉、铝粉、焦炭、活性炭、生石灰等材料组成的。经化学反应后可迅速升温,很容易对包装里的食材加热、煮熟。在使用加热包前,应该先阅读包装上的使用 *** 和注意事项,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加入热水,不要堵住包装盒顶部的出气孔。要特别注意的是,加热包不能食用,不要让孩子撕破甚至误食加热包内的原料,以免 *** 甚至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如果发现加热包有漏粉情况,不要继续使用。更好将自热食品的包装盒放在隔热垫上加热,不要放在玻璃、塑料等台面上。加热过程中,加热包温度可达150℃以上,蒸汽温度可达200℃,所以千万不要用手触摸盒体,不要靠近蒸汽,否则极易发生烫伤等意外伤害。使用后的加热包会变硬,可以按照有害垃圾处理。加热后剩余的水直接倒掉,不要重复使用,更不能饮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侯方隅】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有趣的科学·冬天① | 火锅为什么总有办法?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咪佳
前几天有人给作家许知远写信,问:“青年一代面对各种挑战,有什么好的缓解 *** ?”
这么一个够思想家写一本书的问题,许先生没有给出青年渴望的答案,不过他比往常客气地由衷地说了一句:“吃火锅是个很好的缓解 *** 。”
我想起2020年春天,那个最糟糕的春季,封闭管理还没有完全解禁,特别是在高校里,同学们不能够随意出校。传说吧,有个大学生,如此这般地翻出学校的围墙,还在环绕校园的河塘里游了好一路。
干嘛去呢?吃了一顿火锅。
火锅怎么有这么多办法?
合家欢
中国火锅热闹,吃起来人多热闹,吃的食物也热闹——大杂烩。
有一种说法讲,大杂烩火锅是李鸿章先生发明的。我没有查到出处,但是看到李先生的籍贯是安徽,觉得有可信度。
安徽最出名的“合家欢”火锅(一品锅),顾名思义,全家老小齐聚一堂,一层一层荤的素的码起来,团聚的幸福油然而生。
不论到地球哪个角落,这一口锅都让中国人格外怀念。
十多年前我去日内瓦,当地人带着去吃瑞士著名的fondue,在那里听说了一个火锅的故事。
这种食物在中文里通常译作“奶酪火锅”,食物裹着芝士,一个锅子煮着吃,中国人自然十分乐于将它归于火锅门类。
有一群中国留学生去吃fondue,一看菜单好单调哦:“芝士甲、乙、丙、丁,食物基本是各种法棍,水果……”于是他们要求能否点上菌菇、蔬菜、肉、海鲜……通通加入锅中煮起来!
结果——“渴望火锅团”被请出了餐厅。
吃fondue在瑞士被认为是很正式的活动,店里的食客多着正装用餐。行事有板有眼的瑞士人当真认为:你们这么个点法,是来捣乱的。
此火锅,非彼火锅。
哪怕吃上中式火锅,也有不买账的。
2016年,英国食评家杰伊·雷纳(Jay Rayner)在伦敦一家自助火锅店试吃了中国火锅,一通抱怨:
“把牛肉片、鱼丸、香菇、方便面放进去,涮出的东西很快就一个味儿了,满嘴都是‘不够优雅’的咸辣味……我最后嚼了点碎豆腐,剩下的一些尝起来就像鞋皮。”
我一边在想:咦,鞋皮是什么味道?一边看着这些食材的字眼,想到一锅“咕噜咕噜”的锅底,就充满了“不要优雅”的动力。
不是我一个人有这股劲儿。也是在2016年,中国网友已经开始未雨绸缪,讨论空间站涮火锅的方案了——
航天员甲:“我想吃火锅。”
航天员乙:“你咋不上天呢?”
航天员甲:“这不是在天上吗?”
知乎网友注脚此方案的意义:“即便现在这个方案无用,以后火星移民计划呢?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漫漫征途,火锅为伴。”
热烈
英国美食家嫌弃的“不优雅”的咸辣味,正是中国人热爱的火锅精神之一。
我有个朋友是湖北人,我们有空常常一起吃饭;每当想不好方案时,吃火锅总没有错。但有一天他特别说了一句:“潮汕火锅不吃,没味儿。”——他知道我肯定在搜牛肉火锅。
朋友是很有绅士风度的人,不是实在不能接受他不太会提这么具体的要求;后来大家聊起热烈的重庆火锅文化,我明白一些个中缘由。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之一次去重庆吃麻辣火锅(大约是1980、90年代),被两件事情震慑:
那是盛夏,那会儿也没有空调。重庆人照样吃火锅,热火朝天地吃,光着膀子大汗淋漓地吃,谁也不认识谁安之若素地吃——本地人叫“光巴胴火锅”。
“我想我好歹是个文化人,不能脱衣服。”结果马爷一斯文,肉也没吃着——那火锅器,是一种有格子的锅,你可以想象差不多九宫格吧。
马未都不了解锅的行情,搞不清这其实只是上面一层有格,底下是通的。“一涮,肉没了!”——跑隔壁“屋”里去了。邻座的哥们一筷子起来就给吃喽。
哑口无言。“这锅讲究的是不能离开这格儿。”
也真的哑口无言了,被辣的,“眼泪鼻涕一块儿流。”——重庆牛油锅,全是红的,没有“鸳鸯”。
那时候重庆人还讲究不换锅底,改天过滤一下点热了继续涮。美食家陈晓卿说,这是有道理的:“香味分子随着时间的推进,会不停地分解,这就是百年老汤的秘诀。”
“哪怕是去清汤汤底的店,你晚半个小时去,肯定赚了。汤底不停地加热,更香了。”
重庆火锅又是最亲民的。1990年代,“一拖三”就在全国闻名,素菜一块,荤菜三块(现在据说还有不少“四拖二”),这恐怕是羊肉牛肉锅,都难做到的。
一百多年前火锅得享大名时,重庆江边的苦力,以“下脚料”作食材。当时江边也是屠宰牛羊的场所,辛勤劳作纤夫们就加工动物杂碎,涮着汤底吃。
中国人的智慧恰恰就在其中,先人们能把没有人吃的东西,变成能够食用的至上美味。
比如黄喉,这是牛和猪的主动脉血管——不能直接吃,需要手工一层一层地撕下去,最中间的部分才能吃,是脆的;
比如毛肚,牛的胃——牛有四个胃,只有第三个胃能吃。经过反复消费,普通人都庖丁解牛一般地了解这个部位,叫百叶。
现在也有吃牛第二个胃的,广东叫金钱肚
肚,还有散单、肚仁、大梁,在中国人嘴里,口感都不一样。
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一生好一口肚仁。这肚仁,是羊的储胃冠状沟——每头羊有这么一条“棱”。但是即便一头百十来斤的大羊,这“棱”也不超过四两。“棱”又可分成三段,最后一段也就大拇指大小。把这块拇指大小的东西,再剥皮去膜,剩下的几钱肉,才是最后下锅的肚仁。
这些食材,都需要花费工夫反复地处理,不然都不好吃。
不胖
火锅的底料,也极其讲究时间,炒制时间越久越好。这程序可能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是最要工夫的活儿,起码得炒一宿,才能把香味一层一层地炒出来。
时间,是工业代替不了的。这又恰恰是火锅对现代生活烦扰的一种消解。
过去有一个香港美食家问北京的美食家:“涮羊肉怎么吃?”
北京人拿相声大家侯宝林先生的吃法解释——一盘羊肉,“唰”下去,捞着就吃了。
“羊肉不应该一片一片涮的吗?怎么能这么粗暴?”
“那是因为穷,才一片片涮。”
羊肉入水就熟。侯相(杭州话读hēi xiàng,传神地表达了心向往之)的人,眼睛发光,恨不得一筷子夹十片肉。
1980年代,马未都、王朔他们一拨人去涮羊肉,一进门:“一人二斤。”这十个人要了二十斤羊肉,服务员瞠目:“能吃得了吗?”
实打实地全吃进肚子里。
马未都说:“年轻的时候,羊肉吃多少都能化在肚子里。”
哪怕不是人自身纵向比较吃肉能力,就说火锅这种吃法,能比别的炒的烤的烹饪方式,吃下去更多的肉,是完全有共鸣的。为什么?
知乎网友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用餐时间长。(火锅)一边涮一边吃,中间要等,要调蘸料,要社交……一吃一俩小时,胃对这种一次次微量的 *** ,估计是麻木一些的。”
加上食用的是高蛋白物质,与食用碳水化合物相比,其对血糖的影响较为缓慢,饱腹感较差,愉快的火锅时间里,人放松了。
哪怕胃反应过来,好像也不是太打紧。
吃火锅,相对就远离碳水化合物,人(自我感觉)不那么容易吃胖。口腹之欲满足了,心里还不愧疚。
总之,就像西方有comfort food的说法(大约就和中国人喜欢说“治愈的食物”差不多意思),终归是很难描述周详火锅的能力。我想起来安徒生童话里有一则非常可爱的故事,叫“老头子总有办法”,这句slogan很适合火锅。
中国人身体里,也总会有一个胃,专门留给火锅的吧。
饿了,钻进寒风里,吃一个hot pot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 *** 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自热食品好吃又方便 掌握正确“姿势”防烫伤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快捷方便的自热食品逐渐得到普及,适应于“一人食”、外出旅游等多种消费需求。不过,鉴于自热食品快速高温加热的自身性质,还是存在一些“使用”时容易忽略的隐患。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地选择和食用自热食品呢?
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
观察包装袋体是否完整
自热食品是一种方便食品,不依赖常见的明火等加热方式,仅需用凉水与包装中自热包反应产生热量,即可实现对食品进行复热。自热食品通常为预包装食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常见的自热食品有火锅、米饭、粥类、米线(米粉)、汤类等。消费者在选购自热食品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观察包装盒体、袋体是否完整无破损;不要购买标签信息不全的产品。
严格五个操作流程
有效预防高温烫伤
在食用自热食品前,如发现自热包有“露粉”等现象,就不要“使用”。应严格按照自热食品说明书步骤操作:
1.“使用”时添加凉水还是热水?
使用凉水与自热包反应,如添加热水或者开水,就容易因反应过快,导致自热包剧烈膨胀,甚至破裂。
2.加热时,堵塞透气孔会有危险吗?
在加热时,确保外包装上的透气孔或排气孔通畅,以免因蒸汽压力过大导致外包装突然开裂,发生烫伤等危险。
3.放在哪里加热更安全?
“使用”自热食品时,将其放置在隔热垫上进行加热,不要放在玻璃、塑料等台面上,以免发生危险。
4.加热过程中可以触摸外包装吗?
消费者要看护好儿童,在加热过程中尽量避免触摸外包装,待自热包不再反应,食品降至适宜温度后再食用,以免烫伤。
5.完成加热后,还需注意什么?
在自热包“使用”后,避免与水二次接触,导致再次发生反应。
注意“使用”场所
携带遵守规定
自热包原料多以镁粉、铁粉、铝粉、生石灰等为主,与水反应放热时会产生少量氢气。如多人同时大量“使用”自热食品,应选择空气流通好的场所。有的消费者会在旅途中选用自热食品,但应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旅途安全。镁粉、铝粉属于航空危险品,中国民用航空局明令禁止随身携带和托运;自热食品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可能会诱发烟雾报警,多地明确禁止在列车上“使用”自热食品。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文/吴晓蒙(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廖小军(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揭秘:“自热火锅”爆炸了!加热包里都有什么?疫情期间
大家的家里是不是都囤起了
各种方便食品
自热火锅、自热米饭...
这种又方便又好吃的自热食品
一下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这种食品特别方便
只需要一瓶水帮助加热
稍等片刻便可以享受美味的火锅了
但是这种自然发热的食物
真的安全吗
近年来,多地发生了多起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自热食品“闯祸”事件,有的甚至还伤了人。2017年3月,成都一小伙子在家吃自热火锅,结果导致1厘米厚的玻璃桌炸裂;2017年12月,上海一名消费者食用自热火锅时,倒完水担心不够热,在盒盖上又加了盖子,导致爆炸,溅出的汤汁溅入右眼,医生表示该损伤或将影响视力;2019年1月,一名男性乘客乘坐高铁时,在使用自热盒饭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车厢内烟雾滚滚并触发报警器,甚至造成高铁减速行驶。之后,该乘客被乘警批评教育。
(自发热小火锅导致玻璃桌炸裂)
为什么自热食品会爆炸呢?
其实危险都是源自它的发热包
发热包在发热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化学元素,氢气。而如果发热包反应后释放出的氢气量,在环境中正好处于氢气的燃烧极限,就有可能引发燃爆的风险。
现在市场上的自热食品发热包大概有三种成分
一种是生石灰
俗称(氧化钙)
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并释放大量热
但水温一般只能达到60—80℃左右
另一种是铁、铝、镁、炭粉和盐
遇水后发生原电池反应
铁、铝、镁粉作为电池负极
炭粉作为电池正极
盐溶于水后充当电解质溶液
空气参与反应
释放出大量热量加热物体
升温可达150℃,蒸汽温度可达200℃
第三种则是在第二种的基础上加入石灰粉末
这种加热反应会更剧烈,且产生大量气体
较为安全的是之一种发热包但是现在市面上的自热火锅品种繁多、鱼龙混杂购买和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购自热食品时需要注意什么??
1、选购自热产品时,要注意观察包装外壳是否有QS标志,自热火锅的塑料包装是否使用的是PP5材质。
2、检查加热包的包装袋是否破损,如果破损就不再食用,同时还要检查出气孔是否处于被堵塞状态。
3、一定要按照自热食品上的说明书来使用发热包,并严格按照提示内容操作,特别是不要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避免明火。
4、自热食品包装底部温度高,更好在桌面上加一层隔热垫,以防玻璃碎裂或者在桌面留下印记。
5、自热类食品不能放入微波、烤箱等加热,加热完成后,揭盖要当心,以免被蒸汽烫伤。
6、因生石灰属于航空危险品,乘坐飞机时严禁携带,所以大多数含有生石灰的自热类食品,是不能携带上飞机或者托运的。
7、消费者使用后的方便火锅垃圾应避免大量堆积或与水直接接触。
宅在家中
勿忘消防安全
请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自热火锅”加热时竟会释放氢气?就算吃完了也可能燃爆?不用火、不用电
只要一杯凉水倒入加热包
就可以吃到热气腾腾的小火锅
这样的发明让吃货们
纷纷拍手叫好
呐,就是下面这种
不过,在吃自热火锅时
不少吃货都遇到过一件“大事”
在使用自发热火锅时
竟然引发报警器报警
↓↓
吃个火锅还报警了?
难道是这里面的发热包有问题?
发热包产生氢气引发报警器报警
厂家称没危险
发热包和水反应后究竟产生了什么物质,让燃气报警器持续报警呢?
发热包生产厂家负责人称,发热包发热时会产生微量氢气,正是氢气导致烟感器出现报警。
氢气是一种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气体,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可能产生爆炸。对此,厂家负责人称绝对没有危险。
虽然厂家“打包票”
说这玩意儿没危险
但是烟雾报警器都报警了
发热包遇水反应后
是不是真的存在安全隐患呢?
释放氢气可致燃爆
密闭空间、公共场合均存隐患
不久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通报了对20件自热方便火锅类产品的测试情况;
测试结果显示:
测试的发热包均属于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或混合物”
专家解释:
如果发热包反应后释放出的氢气量,在环境中正好处于氢气的燃烧极限,也就是空气中氢气的占比达到4%-75.6%之间时,就有可能引发燃爆的风险。
燃爆!
提醒:密闭空间内也有危险!
专家还强调
在一些密闭或半密闭的空间
使用自热食品
比如车内,都会存在燃爆的安全风险
在一些公共场合
密集大量地使用
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国家化学制品安全质检中心主任助理 肖秋平:
比如说长途大巴(行驶)过程中,夏天开着空调,车箱是密闭的环境。大量地使用自热火锅,就有可能导致氢气累积。如果达到了爆炸下限浓度,碰到一点火源,比如身上的静电,或是电路的火花,就足以引发爆燃事故。
这玩意儿还会引发爆炸?
那我吃完赶紧扔掉就没问题了吧?
使用完丢弃的发热包
仍存安全隐患
因为发热包和水的反应
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物质
所以只要发热包没有反应完全
遇到水就会产生氢气
你想想看
如果你丢弃发热包的垃圾桶有积水
还是会有氢气产生!
垃圾桶又是一个半密封状态
这时候,如果有人丢了个烟头进来
后果不堪设想!
民航全面禁止携带自发热产品
广西禁止在动车上使用
正因为自热产品可能带来很多未知风险
目前,我国的民航系统
已经全面禁止携带自发热产品上飞机
前不久,广西出台的
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
禁止在动车上使用自带加热的食品
自热包的危险性显而易见!
因此
在购买和使用自热火锅时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
1、选购时
选购自热产品时,要注意观察包装外壳是否有QS标志,自热火锅的塑料包装是否使用的是PP5材质。
2、拿到后
检查加热包的包装袋是否破损,如果破损就不再食用,同时还要检查出气孔是否处于被堵塞状态。
3、准备中
一定要按照自热食品上的说明书来使用发热包,发热包上只能加冷水,不能加热水。须阅读产品使用说明,并严格按照提示内容操作,特别是不要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避免明火;
4、使用中
自热食品包装底部温度极高,不能直接放在玻璃茶几、桌面上,更好在桌面上加一层隔热垫,以防玻璃碎裂或者在桌面留下印记。
5、高温注意
自热类食品不能放入微波、烤箱等加热,加热完成后,揭盖要当心,以免被蒸汽烫伤。
6、携带时
因生石灰属于航空危险品,乘坐飞机时严禁携带,所以大多数含有生石灰的自热类食品,是不能携带上飞机或者托运的。
7、使用后
消费者使用后的方便火锅垃圾应避免大量堆积或与水直接接触。
来源:甘肃消防
监制|梁建军 校审|张 权
来源: 酒泉消防
在家食用“自热火锅”,2厘米厚玻璃桌被炸碎!“自热食品”使用指南请收好→不用电、不用火
只需一些水
就可以吃到“火锅”
如此便利
使得“自热食品”风靡全国
但因它引发的安全事故
时有发生
运输途中起火
近日,黑龙江哈尔滨
一辆货车上运输的“自热火锅”起火
附近的交警和市民赶来
徒手从火中拽出货物
所幸处置及时
未造成更大的损失
男子眼睛被溅伤
2017年,
上海一市民由于加热“自热火锅”
堵住了排气孔引发爆炸,
被滚烫的热汤溅到右眼。
医生表示:
“损伤将影响视力。”
高温炸碎玻璃桌
2017年,
四川成都一名小伙子
在家食用“自热火锅”的时候,
火锅自热过程中,
2厘米厚的玻璃餐桌突然被炸碎了,
差点砸到自己的脚。
自热火锅的加热包中
含有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
焦炭粉、活性炭、盐、
生石灰、碳酸钠等物质,
遇水后20秒就能升温超过90°C,
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气体,
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引发爆炸。
虽然“自热食品”很方便
但在享受它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要注意它带来的安全隐患
以下“自热食品”使用指南
大家要收好!
来源:央视财经、中国质量报
自热食品好吃又方便 掌握正确“姿势”防烫伤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快捷方便的自热食品逐渐得到普及,适应于“一人食”、外
出旅游等多种消费需求。不过,鉴于自热食品快速高温加热的自身性质,还是存在一些“使用”时容易忽略的隐患。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地选择和食用自热食品呢?
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
观察包装袋体是否完整
自热食品是一种方便食品,不依赖常见的明火等加热方式,仅需用凉水与包装中自热包反应产生热量,即可实现对食品进行复热。自热食品通常为预包装食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常见的自热食品有火锅、米饭、粥类、米线(米粉)、汤类等。消费者在选购自热食品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观察包装盒体、袋体是否完整无破损;不要购买标签信息不全的产品。
严格五个操作流程
有效预防高温烫伤
在食用自热食品前,如发现自热包有“露粉”等现象,就不要“使用”。应严格按照自热食品说明书步骤操作:
1.“使用”时添加凉水还是热水?
使用凉水与自热包反应,如添加热水或者开水,就容易因反应过快,导致自热包剧烈膨胀,甚至破裂。
2.加热时,堵塞透气孔会有危险吗?
在加热时,确保外包装上的透气孔或排气孔通畅,以免因蒸汽压力过大导致外包装突然开裂,发生烫伤等危险。
3.放在哪里加热更安全?
“使用”自热食品时,将其放置在隔热垫上进行加热,不要放在玻璃、塑料等台面上,以免发生危险。
4.加热过程中可以触摸外包装吗?
消费者要看护好儿童,在加热过程中尽量避免触摸外包装,待自热包不再反应,食品降至适宜温度后再食用,以免烫伤。
5.完成加热后,还需注意什么?
在自热包“使用”后,避免与水二次接触,导致再次发生反应。
注意“使用”场所
携带遵守规定
自热包原料多以镁粉、铁粉、铝粉、生石灰等为主,与水反应放热时会产生少量氢气。如多人同时大量“使用”自热食品,应选择空气流通好的场所。有的消费者会在旅途中选用自热食品,但应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旅途安全。镁粉、铝粉属于航空危险品,中国民用航空局明令禁止随身携带和托运;自热食品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可能会诱发烟雾报警,多地明确禁止在列车上“使用”自热食品。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文/吴晓蒙(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廖小军(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