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第四纪冰川融化,大地一片汪洋。整个贡格尔草原被无边的大海覆盖着,海的中央露出一座像打铁用的砧子似的小岛,现在你看,在山的南侧,比达里湖湖面高出60多米的崖壁上,还有浪蚀龛的痕迹呢。
当时,达里湖和西拉木伦河是连在一起的,湖水外流,是一个偌大的淡水湖。我和我的伙伴鲫、鲤、草、鲢、鳙等众多渔类,在这个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好快活呀!
后来,气候干旱,水量减少,火山喷发,巨大的火山口形成达里湖湖盆,湖水不再外流。现在,达里湖除了自然降水外,只有贡格尔河等四条河流及浑善达克沙地补水。经过千万年的湖水蒸发,达里湖碱性逐渐增加,成为苏打型半咸水湖。有的伙伴们,适应不了这个环境,逐渐消失了。只有我和我的老大哥鲫鱼,还有泥鳅、麦穗等一些小兄弟,还在这里顽强地生存着。
冬去春来,四月底,河湖刚刚融通,鱼爸爸和鱼妈妈就迫不及待地从大湖逆流染上奔向河道,一起寻找产床,专家说这叫生殖洄游,为了生命的延续,我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忘了疲劳,奋不顾身、争先恐后、力争上游,不知道过了多少天,更不知道游了有多远。
早些年,我们沿着贡格尔河,一直游到黄岗峰下的五道十门,三百多里远啊,沿途上鸟吃人捕的,无数的伙伴们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于是渔民在河边设了很多护渔点,日夜守护我们,我和伙伴们终于可以无忧无虑地繁衍后代了。
于这些年天气干旱,河道里的草变少了,怎么办?渔民想出了办法,在河道上游筑起了水坝,还在入湖口修建了闸门、疏浚了河道,他们好上万捆的羊胡子草把,放在河里,给我们铺好了温暖的产床,鱼卵产在草把上,没过多久,就孵化成小鱼,一路欢歌游回达里湖。
现在,生态环境一天天变好,人们保护意识增强,进入达里湖北岸景区的人工湿地,你就可以看到壮观的洄游场面了。即使零距离的接触,我也不会害怕,还会舒展优美的躯体等你摆拍,让您体会到犹如“淡淡流水载清波,悠悠鱼儿水中游”的画中仙境。
现在您知道了吧,独特的高原气候、纯天然无污染的自然环境、特殊的苏打型半咸水质,再加上我优秀的遗传基因,造就了我特殊的体质。我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仅钙的含量就比牛奶高6倍,并且口感绝佳,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以我为主的达里湖系列水产品,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内蒙古名牌产品”“有机食品”等称号。特别是央视《生命的奇迹》、《舌尖2》等专辑的播出和在达里湖抖音平台持续宣传下,更使我成了“明星鱼”“网红鱼”,成了克什克腾旅游食品的名片。
渔民养育和保护了我们,我们也用实际行动回馈他们的辛劳,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每年十二月份的冬捕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最多时一网能打二十多万斤,场面可壮观了。
我在达里湖和曼陀山、砧子山、贡格尔草原、浑善达克沙地等生命共同体一起生存,不仅是人类餐桌的绝佳美味,更是众多的鸟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的学名叫瓦氏雅罗鱼,据说是一个俄罗斯科学家起的,有点拗口。现在人们都叫我“华子鱼”,大中华的“华”。
我是华子鱼,达里湖的“银色精灵”,我洄游,我成长,我快乐!
寒冬腊月,达里湖广阔的湖面上银装素裹,伴着飘扬的雪花,二十余名渔业工人在近一米厚的冰面上凿出冰洞,开始下网捕鱼。
达里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又称达里诺尔湖,译为“大海一样的湖”。“达里湖盛产鲫鱼和华子鱼,每年过了冬至,湖面冰层厚度超过50厘米,我们就开始冬捕作业了。”达里湖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捕捞一队队长宝福昌说。
宝福昌和捕捞队队员们将渔网放入刚凿好的冰洞中,然后每隔40步凿一个冰眼,用竹竿和绳索牵引冰面下的渔网呈扇面状打开,直到1公里外的出网口。“下的网都是网眼直径5厘米的大网,捕鱼要讲究抓大放小,一天只捕一网鱼,绝对不能超量滥捕。”宝福昌说,以前渔场每年的捕捞量能达到近100万斤,近年来科学制定捕捞量,今年的捕捞任务只有36万斤,虽然量少了,但鱼的品质比之前好了许多。
渔业工人们在达里湖进行冬捕。(蒙志刚摄)
达里湖属于高原碱性内陆湖,湖水蒸发量大,湖面萎缩,湖岸盐碱化严重。近年来,当地 *** 实施了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湖区周边禁牧休牧、防护林体系建设、规范旅游活动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增加湖区周边各主要支流流域植被盖度,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提供良好环境。
在达里湖渔场工作了24年的宝福昌说,自己虽然是渔业工人,但更是“护鱼工人”。“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渔场只在冬季进行捕捞,到了春天华子鱼洄游产卵的季节,所有渔业工人都在岸边的巡护点24小时巡护,保障洄游通道畅通。”
生态保护措施的成效逐渐显现,冬捕中的新收获越来越多。“冬捕中发现了以前很少见的高原鳅,湖区生态好了,鱼的种类也会更加丰富。”宝福昌开心地说。
渔业工人们正在收网出鱼。(蒙志刚摄)
而对于达里湖两岸的群众来说,今年冬捕的新收获不仅在湖里,更在湖面外广阔的冰天雪地中。时近中午,捕捞队员们准备要收网了,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参加冬捕旅游节的游客们来了。”宝福昌告诉记者。
传统冬捕如今已成为达里湖冬季旅游的招牌活动。克什克腾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王志军说,这是第15届达里湖冬捕旅游节,冰雪资源和节庆、体育、民俗文化等活动充分融合,为冬日的达里湖注入了生机。
在距离冬捕现场不远的一片冰面上,一群冰钓爱好者正在拉钩引线,远处的冰上龙舟、雪地拔河、冰上保龄球赛场内同样热闹非凡。“体验了这么多冰上运动,太 *** 了,天气虽然冷,但能感受到现场所有人的热情。”刚体验了冰上龙舟的游客刘畅说。
王志军说,传统冬捕活动为旅游节增色不少,克什克腾旗的冬季旅游季将持续到2月,预计旅游收入将达到1.2亿元。“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将围绕优美湖景和传统文化,推出更多旅游产品。”(记者魏婧宇)
内蒙古达里湖迎冬捕季 首网破万斤原标题:内蒙古达里湖迎冬捕季 首网破万斤
中新网赤峰12月23日电 (记者 乌娅娜)“今年首网就有了不小的收获,3个队更好的一网鱼突破了万斤。”23日,达里湖宣教中心讲解员许蕊馨向记者介绍道。
图为祭湖仪式。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达里湖,汉语译为“大海一样的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的西南部,是内蒙古地区第二大淡水湖。
每年12月达里湖迎来冬捕季,而在冬捕的之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祭湖仪式,包括诵经、跳查玛舞、祭诵词、凿冰洞、放生等10个环节。
图为捕出的鱼。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达里湖渔场法人代表韩国苍介绍:“冬捕祭湖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是当地蒙古族群众以爱护湖水、保护生态环境、求兴旺发达而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寄托了渔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大自然恩惠的答谢。”
图为祭湖仪式。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记者了解到,达里湖内为碱水,盛产著名的华子鱼、鲫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远销全国各地。达里湖鱼年产量超过70万斤。过去受生态环境影响,达里湖水面一度缩减,如今为了让渔业资源和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从今年开始,达里湖渔场冬季捕捞产量控制在40万斤左右。
达里湖渔场副场长冯俊杰表示:“达里湖坚持以养为主,以捕为辅的保护方针,每年春季往渔场增殖华子鱼苗、鲫鱼苗2亿尾左右,我们还在达里湖周边设有专业的护鱼队伍,对鱼、鸟和土地进行日常管护,渔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湖冰面上,两口大锅也支了起来,工作人员介绍,用冰上雪锅来现场加工刚刚捕捞上来的华子鱼和鲫鱼,用炖和煎炸的方式,呈现给广大游客。
据悉,整个达里湖冬季捕鱼期预计在40天左右。(完)
达里湖:鱼跃人欢冬捕忙【视频】2021达里湖冬捕拉开序幕
银装素裹冰雪季,数九寒冬猎鲜鱼。冬至第二天,达里湖正式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冬捕。清晨,长长的拖拉机队载着渔具,驶向被冰雪覆盖的达里湖。到达目的地后,按照冰下拉大网的传统捕鱼方式,渔民们根据分工开始准备工作。
开凿下网口。下网口的形状大体是一个方形或长方形,口的长度约3米左右。整个大网将在这里被送入冰下水中,开始它的冰下历程。网身由两部分组成:翼网和网兜。两侧翼网,每侧长度为400米,前部高16米,后半部高22米,展开后近似长方形。网兜兜口高度和翼网后半部的高度相同,兜口宽8米,网兜总长30米,容量可以装80万斤鱼还绰绰有余。
打冰眼。在下网口至出网口之间,从两侧呈弧形每隔40米开凿冰眼,通过冰眼,可以利用特殊的工具拨动冰下的穿杆,按照既定的方向穿行。
穿杆。“穿杆”由多根松木拼接而成,长约40米,它的作用是在冰下拖着大套前行,引导整个大网前行,穿杆分别按左右两个方向从冰下穿行,穿杆的走向就是翼网展开的方向。连着穿杆的是水线绳(10米)、二套(50米)和大套(约200米),它们的作用是拽着大网前行。
网整个下水之后,翼网展开,网型就像一个人张开双臂,网兜的位置就是胸部的位置,展开的网宽度接近700米。接下来就是走杆的过程,两侧的穿杆在拨动下向着出网口前行。每6个冰眼用绞网机绞动大套拖动大网缓慢前行。
出网口的形状是一个类似等腰梯形的形状,下底长约1.5米,上底长约20—30厘米。这样的形状有利于大网的收拢,同时在出网时更大限度的减少了冰层对网具的阻力。
首先,拉出冰层的是穿杆,然后在绞网机的快速收绞下,两侧大套也都被收绞上来。随着两条大套被完全收绞,在冰下,两侧翼网的网头在冰下汇合,至此,大网形成一个全封闭的包围圈。接着,翼网被缓缓的拖出冰层。最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沉甸甸的网兜被缓缓拽出冰面,鲜鱼脱水而出。
伴随冬捕开网,近几日内,达里湖华子鱼、达里湖鲫鱼将会在赤峰、克旗等各地直销处上市,同时也会上架中石油内蒙地区各网点。欢迎广大新老顾客进行购买品尝。
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作者:席宏阳
摄影:蒙志刚
编辑:阿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