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版权归于 *** )
芋头炖猪肉、蘑菇炖公鸡、油炸蚂蚱和蝈蝈。这是儿时的中秋节的美丽记忆。
中国人谁都不会否认,现在的中秋节物质越来越丰富了,以至于家庭主妇犯愁:中秋节做什么东西大家才喜欢吃呢?因为平时都吃腻了,过节反倒不知做什么好了!孩子则 *** :除了吃月饼,就是鱼呀肉呀的,能不能换换样儿呀!
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想法根本不会有。即便有人们也不会相信:大鱼大肉怎么会吃够呢?纯粹是狂的!那时虽然穷,但过中秋依然有过中秋的快乐,过中秋的期盼。
说说几十年前山东昌潍大平原上过中秋吃喝的习俗,保证让你觉得觉得耳目一新,并且唾液横流。
美国,夏威夷,考艾岛,谷中的芋头;里
★女人的菜——芋头炖猪肉
说起芋头,在关内农村长大的人并不陌生。那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农作物——亭亭玉立的植株和叶片,犹如旱地荷花。只不过芋头不开花,而且叶子不似荷叶圆圆的,而是有些类似钝尖的大三角。从茎到叶,碧绿碧绿,光光滑滑。五月端午节的早晨,采不到荷叶上露珠的孩子们,便会到芋头叶上寻找露珠洗眼睛。倘若是盛夏弄一片叶子贴在身上,便有种快意的凉爽直达肺腑。到了中秋节,芋头便开始贡献它们的果实——地下根茎。
山东平原上的芋头是多子芋头——就是圆圆的老母周围辐射状地生长着一圈儿小芋头。这一圈儿小芋头,就是中秋节的更佳菜肴之一。
男人们会一边在自留地里挖几棵芋头,一边说:这是女人和孩子的菜!
芋头的营养价值极高,口感黏糯滑口,味道香甜,是妇女、老人和孩子最喜欢吃的食品。据说,芋头的淀粉颗粒是土豆的1/10大,且可食可药。但更好吃的是芋头炖猪肉。那时候,每家节前都要到集市上买4两或者半斤(过去8两为半斤)猪肉,用手提拎着显摆似的逢人就说:买肉了,回家包饺子、炒菜、炖芋头!
男人们挖完芋头,立即提着装着芋头的筐,来到河边,把筐和芋头一起泡到水中,然后穿着草鞋对筐中的芋头一阵猛踹。注意,一定是穿着草鞋,光脚是不行的,因为光脚没有草鞋的摩擦力。如此一顿猛踹,带着一层紫褐色皮的芋头就变成了半筐白白净净的光芋头。大人说,如果手拿碗碴刮芋头皮也可以,但是芋头上的液汁弄到手上会你麻酥酥的难受。
其实,芋头炖猪肉固然好吃,但是我还是留恋那挖芋头、到河中踹芋头直至吃的整个过程。大人告诉我:芋头是圆头,装芋头的筐子是圆的,炖芋头的锅是圆的,盛芋头的碗还是圆的,这叫团团圆圆。你说,中秋节吃起芋头来,是不是极有极有意思?
★男人的菜——蘑菇炖小鸡
中秋节是丰收节,在农村家家重视,我觉得这节足有过年的第二重要。八月中秋节除了每家必然会自己动手 *** 月饼外,家家都要杀鸡。一般来说,家中都要从春天开始喂养更低两只大公鸡,其中一只更大的是中秋节吃的,另一只稍小的自然是留作过年用的“年鸡”。因为到过年还有四个多月,即便是这只鸡的个头儿第二大,也会长成很大的公鸡。
中秋节的早晨起来,女主人打开鸡窝门放鸡时,都要顺手把中秋节用的大公鸡抓住,那是绝对不会错把“年鸡”抓了的。然后,直接把鸡杀死,扔到院子里,吃完早饭褪了鸡毛,把光 *** 鸡放在盆中等待晚上炖蘑菇。
据我所知,昌潍平原没有蘑菇,所吃的蘑菇都是在集市上买的干蘑,山东叫“蛾(wo,第二声)子”。家中的主妇都要把买来的干蘑一大早就放到清水中泡,然后把泡干蘑的水一遍遍地过滤干净,再放到蘑菇炖公鸡的锅里。大人说,这样做的公鸡肉特别好吃。而我总觉得有太浓郁的蘑菇味儿!至今几十年了,那儿时的蘑菇炖公鸡的味道依然保留在脑海中。后来回关内探亲时,发小和同学们都会说,能记住“公鸡炖蘑菇”的味道那就对了。因为那是八月节时的“男人菜”!还有,那蘑菇可是圆圆的!
★孩子的菜——油炸蚂蚱和蝈蝈
我小的时候,如果谁家过八月节的餐桌上没有油炸蚂蚱和蝈蝈,那绝对不正常——之一,这家没有小孩子。要知道,哪怕是有个女孩子,也会和男孩子一样吃完早饭到田野中去捉蚂蚱的。第二,这家人家没有过八月节的情趣!若是懂得这种八月节的特殊情趣的话,谁家没有一盘油炸蚂蚱和蝈蝈?
捉蚂蚱,是农村孩子的更爱。吃过早饭,孩子们便三五结伙跑进了田野。因为早晨起来,露水还没有被太阳晒干,蚂蚱飞不起来,容易捉。
青头蚂蚱,绿色的脑袋,土黄翅膀
都说“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实践告诉我们这些从小惯于捉蚂蚱的野小子,秋后的蚂蚱最肥,更大,而且满肚子是“籽”(卵)。凡是雌性的蚂蚱一个个都是又肥又大,行动迟缓,正好趁了我们的手,捕捉起来特别容易。
最难捉的是青头蚂蚱。这种蚂蚱青绿色的脑袋,土褐色的翅膀,两条大腿特别有力,一蹦一人多高,一翅子能飞几十米远。凡是看到孩子们在田野中奔跑,那一准是见到青头蚂蚱了,他们正在没命地追赶呢!当然是捕捉不到誓不罢休。
箭头蚂蚱——中华剑头蝗
更好捉的是那种箭头蚂蚱。这种蚂蚱脑袋尖尖的,整个一个立体三角体坐落在蚂蚱身体上,它的个头要比青头蚂蚱长,捉到时基本都有个很大的肚子,里头是满满的“籽”。人们把它叫“剑蚂角”,学名中华剑角蝗。
最可怕的是“蹬倒山”蚂蚱。这种蚂蚱个头儿极大,通体绿色,喜欢在灌木丛,尤其是洋槐树棵子上生长。它粗壮的后腿上长着一排尖刺,我每次捉它时,尽管加了十二分的小心,但还是每次都被它用后腿蹬得指破血流。尽管如此,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放弃它。那年代缺肉,俗话说,蚊子虽小也是肉长的!一只“蹬倒山”更低也有千八百只蚊子的肉多了,谁舍得放弃!
(蹬倒山大蚂蚱。此图版权归于 *** )
当然,好吃的还有蝈蝈。
一般来说,到了中秋节的时候,只有晚秋品种的蝈蝈还会站在翠绿的庄稼的顶端唱歌儿。我们的经验是,有蝈蝈叫的地方,肯定就有母蝈蝈。
母蝈蝈是不会叫的,它的肚子大大的,尾巴上是一根长长的紫色的角质长针,捉拿时,只要捏住它后边的长针,就可以轻易擒获它。不似浑身没有多少肉的雄性蝈蝈,除了能唱,还能咬。若让它咬一口,没有哪个孩子的手指不会被它咬个大口子的。
孩子们收获蚂蚱和蝈蝈时是不用其他器皿的,都是用一根猫尾巴草的梗儿从蚂蚱和蝈蝈的胸部穿过去。你看吧,回家的孩子,人人手中都会拿着一串或者几串蚂蚱蝈蝈,他们一路走,一路互相比较着,看谁捉得最多。
捉蚂蚱和蝈蝈有意思,吃的时候更有讲究。先是把蚂蚱和蝈蝈用盐水渍过,然后在锅中放进少许豆油,把蚂蚱和蝈蝈倒进锅中一阵猛炒。其实这些蚂蚱和蝈蝈都是铠甲满身,根本不吃油,有点儿油星都会挂满全身,油汪汪的,就像用油炸过了一般。
中秋节的圆月的餐桌上,多了一盘油炸蚂蚱和蝈蝈,似乎满桌子都多了灵气。年长的人会抿一口老酒后,首先夹起一只蚂蚱或者蝈蝈,撕下一条大腿,放到嘴中一点一点地咬下来咀嚼、品咂。据说,老人们一条蚂蚱腿就够喝一顿酒的呢!你说,中秋节的餐桌上,有这么一盘油炸蚂蚱和蝈蝈,会多么神奇!
当然,年轻人和孩子都不会像老人那么高雅和节约,谁都是夹起一只一下子塞进口中,然后一顿嘎吱嘎吱地大嚼。那才叫别有风味得香呀!
当然,许多孩子的之一目标,还是把目光聚焦到鸡肉和猪肉上,至于蘑菇和芋头,虽然味道独特,特别好吃,但是对比猪肉和鸡肉,还是要远远排在后头的。
我看着蚂蚱那支楞巴翘的样子说:蚂蚱和蝈蝈,总和团圆扯不上关系了吧?大人笑着说:说你傻,你还不服!油炸蚂蚱的锅,盛装蚂蚱的盘子,不都是圆圆的吗?我无言以对。
朋友们,不知你的童年,你的故乡,还会留有多少中秋团圆的回忆。
这些回忆,也是中秋文化呀!(作者简介:王天祥,山东青岛人,高级记者、作家,出版长篇小说、旅游文学、报告文学、历史文化、旅游文化、诗词赏析、企业管理、市场分析、成功学、人才学等各种专著42部,撰写电视剧200多集,创作历史、文化、风光、纪实等专题电视片数十部,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发表 *** 文章千余篇。)
静静地呆在草丛中,将两条前腿合起来举在胸前,仿佛正在虔诚地做着祷告——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
然而,螳螂却是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当其他昆虫进入它的攻击范围,它先前那“虔诚”的形象便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硕大的眼中闪出咄咄逼人的凶光,死死地盯住移动的猎物不放,一旦时机成熟,两把大铡刀似的前腿便如箭一般弹射出去,重重地扣在猎物身上,猎物来得及做的不过是抽搐几下或挣扎一阵。接下来,螳螂会用它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嘴”,一点一点地把猎物肢解、吞噬,直到只剩下一些对螳螂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的器官,比如一节触须,一段跗肢,或是一小片翅膀。
螳螂凶残,但又美丽,形态千奇百怪。在温带地区,螳螂种类相对较少,体型较为简单;但在热带地区,螳螂的种类就丰富多了,体型也变得怪异复杂,而且个个都是高超的伪装大师,无论植物的花、叶、枝、树皮……都是它们模仿的对象。有了巧妙的伪装,螳螂只需静伏不动,不管天敌还是猎物都很难发现它们。
螳螂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有合适的温度和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螳螂便可以过得逍遥自在。在我国,已知的螳螂种类有100多种,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螳螂,它们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但个个都是地地道道的“虫子杀手”。
初到世上
在温带地区,螳螂通常一年只繁殖一次,以卵块的形式越冬;
而在热带地区,则全年都可以见到各个年龄阶段的螳螂。卵粒的孵化与温度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只要温度合适,卵粒便开始发育,在极短的时间内,发育健全的小螳螂——若虫便会相继从拥挤的卵块中涌出。不同种类的螳螂,其卵块的形态差异很大,但都会在顶端有两排交替排列的小“屋盖”,两端有小孔,若虫要想钻出卵块,小孔是它们的必经之路。
在初到世上的若虫身上看不出一点螳螂的影子,而是更多地保持了卵粒的模样。很快,它们完全钻出卵块,靠尾部的一根细丝和卵块相连,将整个身子悬吊在空中。几乎与此同时,之一次蜕变开始了……挣脱了卵膜的束缚,小螳螂终于显出了本相,看上去已和父母相差无几,只是还没有长出翅膀,头部的比例也显得较大。
等到整个身子稍微干燥坚硬些,小螳螂便爬到附近的枝叶上歇息一小段时光。这时,处在幼龄阶段的小螳螂最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它们既没有足够强壮的体魄来保护自己,忍受饥饿的能力又十分有限,为了填饱肚子,常要东奔西走,这使得它们很容易将自己暴露在天敌的面前。因此,很多螳螂幼体都无法顺利长到成年。
对于小螳螂来说,多汁的蚜虫是再好不过的食物了,数量众多,没有什么反抗能力,很容易就能抓到。当然,小螳螂并不只会欺软怕硬,饥饿难耐时,它们也会向和自己身体差不多大甚至更大的猎物发起攻击,而此时它们就显露出了它们父母的凶悍模样。小螳螂跳跃能力很强,身体也很轻巧,有时一阵风就能把它们吹到数十米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它们进行扩散。对它们来说,或许另一个地方会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随着身体的增长,小螳螂的躯壳变得越来越坚硬,对饥饿的忍受力也逐渐增强,七八天不吃东西也不会有大碍。渐渐地,它们变得不爱活动,整日呆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等候猎物的出现……
受外骨骼的约束,小螳螂只要不蜕皮,身体便不会有大的增长。随着小螳螂不断地进食,躯体表面看似平静,内部却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只要营养状况良好,时机成熟,小螳螂的生活便会揭开崭新的一页——蜕掉旧的“外衣”。摆脱旧皮的束缚后,小螳螂褶皱的新皮暴露在空气中,充分吸收水分,然后舒展开来,小螳螂一下子魔术般地长大了许多。晾干身体后,它们就踏上了新的征程。
”杀手本色“
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并不是件轻松事,螳螂始终在付出与回报之间做着微妙的权衡。酒足饭饱之后,即使是重量级猎物,螳螂也不会花大力气去捕捉,相反地,它们会在那些送上门来的大个子面前连连后退。如果饿了几顿,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即便是随风而落的一片枯叶也会勾起它们极强的捕食欲望。此时此刻,就算是个头比自身还大的蝗虫、螽斯,
螽斯
它们也毫无畏惧。当然,捕猎过程并不轻松,这些大家伙拥有强大的身体优势,它们那强有力的后腿和巨大的上颚对螳螂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螳螂硬是凭借两把有力的“大刀”——捕食足死死卡住猎物不放,有时搏斗过程会从枝头一直“滚战”到地面,只要没有受到重创,饥饿的螳螂会誓死制服猎物。
在螳螂眼里,只要是移动着的物体便是它们捕捉的对象,毫无门类之分,不仅仅是昆虫,青蛙、小蛇、小型哺乳动物等,都有可能成为大型螳螂的食物,甚至连同类也经常被列入它们的“菜单”中。在捕猎过程中,螳螂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在许多种类的猎物身上都有可怕的反抗“武器”,比如蜜蜂的毒针,螽斯的大颚及长满硬刺的后腿……随便被哪一种击中,螳螂都会有生命危险。于是,螳螂的那对特化的捕食足便充分显示了它们的作用。捕食足分为三节:末端的两节上长满大大小小的硬刺,相互咬合得非常紧密,一旦猎物被夹住便很难挣脱;连着前胸的一节控制猎物跟螳螂身体的距离,可以防止被反扑的猎物伤害。
有趣的是,一些猎物看起来十分威猛,实际上外强中干。比如一只大蛾子,它不停地扑动着超出自身躯体数倍的两对翅膀以夸大自己的体积,但实际上这种附属物并不会给它增加反抗能力。螳螂仿佛深知这一点,虽然蛾子看起来很大,但螳螂却对它们十分感兴趣。飞蛾的大翅膀一旦被螳螂的捕食足夹住,便会立刻停止扑动,接下来便只有任由螳螂宰割了。
在捕食昆虫时,螳螂通常会先用两把“大刀”卡住昆虫的胸部,因为昆虫的活动中枢都集中在胸部,一旦胸部被控制,昆虫就无法动弹。
但螳螂进攻的角度并不总是很理想,如果遭到猎物的猛烈反抗,螳螂往往不急于进食,而是先用有力的颚将猎物的反抗武器一一咬掉,然后再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享用美味……
危机四伏
螳螂虽然是强悍的猎手,但在自然界中,它们同时也扮演着被捕食者的角色。螳螂终究还是昆虫,无法与其他更为强大的猎手匹敌,蝎子、蜈蚣、蜥蜴、猛禽等时时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如果说在与蝎子、蜈蚣等较为低等的对手的斗争中,彼此还互有胜负,那么在猛禽面前,比如隼或者鹰,螳螂如果硬碰硬,那就连一点存活的希望都没有了。
面对凶猛的捕猎者,螳螂也会摆出曾令众多敌手望而却步的恐吓姿态:猛然扬起“双刀”,竖起翅膀,卷起腹部,用四条行走足把整个身体支得很高(这使它们看上去一下子高大了许多),腹部和翅膀摩擦发出“嘶、嘶”的声音,再加上在前爪内侧的一些警戒图案,这时的螳螂看上去既高大又恐怖,它们希望借此吓住对方。然而,螳螂所有的这些防御手段其实形同虚设,对方只需用爪子果断地一抓,或者用嘴猛啄几下,螳螂顷刻间便会“壮烈牺牲”。不过,螳螂有时也会识相地采取“走为上”的策略,纵身跳入植被深处……
除了那些在身体“硬件”上拥有绝对优势的天敌外,也有一些小型的敌人同样会对螳螂的生息繁衍构成威胁,螳小蜂就是其中之一。别看螳小蜂的个子小,螳螂却奈何不得它们。螳小蜂会用自己针状的产卵器刺破螳螂的卵壳,然后在里面产卵,当幼虫孵出来后便会取食螳螂的卵粒。
在较好的情况下,会有部分螳螂卵幸存下来,但全军覆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铁线虫是另一个令螳螂烦恼的敌人,它们的攻击性同样是令螳螂无法防范的。
铁线虫随着食物进入螳螂体内,吸食它们的营养,造成螳螂发育不良,无法正常繁殖,严重者逐渐衰弱,直到死亡。
危险的求婚之旅
随着最后一次蜕去陈旧的“外衣”,螳螂添上了两对翅膀,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体型不会再有大的增长。这时,它们就有了新的使命——繁衍后代。
螳螂的交配,总会让人们想起那些充满暴力色彩的“食夫”场面。实际上,“食夫”现象并不十分普遍。通常的情况是,雄螳螂比雌螳螂成熟得要早一些,成熟的雄螳螂见到移动的雌螳螂便会主动靠上前去,而那些没有发育成熟的雌螳螂并不能理解雄螳螂的这一举动。这时,如果雌螳螂还不十分饥饿,雄螳螂就算走运,最多只是求爱遭到拒绝罢了;如果碰上雌螳螂已经几天没吃饭,那么雄螳螂就只有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了,雌螳螂会毫不客气地将它吃掉。
如果雄螳螂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换来的将是一场较为安全的“婚礼”。雌螳螂发育成熟后,会主动释放出外激素以吸引异性,当寻“味”而来的雄螳螂小心地靠上前去时,雌螳螂会显得十分“娇柔”。这时,有经验的雄螳螂会在进入“危险距离”之前便一跃而起,迅速地跳到雌螳螂的背上,用前爪紧紧地扣住雌螳螂的翅膀根部,同时弯下腹部与之进行交配。交配过程少则20分钟,多则三四个小时。交配结束后,雄螳螂将迅速跳开。休整一段时间后,雄螳螂会再次走上求婚之路。
对雄螳螂来说,并不是每一次求婚都那么幸运。即便顺利地跳到雌螳螂背上并开始进行交配,雄螳螂依然没有进入“绝对安全期”,因为雌螳螂随时都可能翻脸。有时,雄螳螂或许是被幸福冲昏了头脑,在雌螳螂的背上不老实地动手动脚,这样往往就会激怒雌螳螂,从而使自己丢掉性命。因此,雄螳螂的每一次求婚都可能是一次“死亡之旅”。
最后的奉献
交配后,雌螳螂需要大量的营养来产生足够多的卵,此时它们的脾气异常暴躁,食量也大得惊人。随着“预产期”的临近,雌螳螂经常长时间地待在一个地方一动也不动。产卵前,雌螳螂开始四处走动,显得烦躁不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们是在寻找最为合适的产卵地点。雌螳螂通常会选择在植物的细枝上产下卵块,墙壁、石块、窗角、门框,甚至有电线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产房”。
产卵时,雌螳螂先分泌出胶状物质涂抹在附着物上,再分泌出泡沫状物质作为基底,而后才开始排出卵粒。每产完一层卵粒它就会涂上一层隔膜,然后再排出一层卵粒。每层卵粒的排列非常规则,这样既节省空间,又有利于日后小螳螂孵化时向外钻。产完最后一层卵粒,雌螳螂会用泡沫把末端封死。在整个产卵过程中,雌螳螂的身体几乎不移动或只挪动极有限的距离,它靠腹部的摆动收缩来完成产卵,靠尾须来探测已产出的卵块的大小和形状,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控制整个卵块的形状。产卵结束后,雌螳螂要守在原地很长时间。或许是产卵过程耗费了它太多的体力,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当然,也有可能是它要待在原地保护卵块,直到确保周围没有危险之后才离开。雌螳螂产卵后,即便气温依然暖和,它们也无法抵御身体衰竭的进程,很快便会死去。
如果营养状况非常好,雌螳螂会产多个卵块,有时可达20余个。大型螳螂的卵块中一般会有几百枚卵粒,而小型螳螂的卵块中有时只有十几枚卵粒。在热带地区,卵不需经过休眠阶段,一旦产出便很快进入孵化阶段,不久就会有“微型刀客”出世。但在其他地方,卵必须经历风霜雨雪的考验,这时包裹在卵粒周围的泡沫状物质就成了上等的防水御寒材料,确保卵粒不受恶劣天气的侵害。随着下一个气温回升季节的来临,卵粒开始发育,接着是新一代小螳螂的降生,又一个轮回就此开始……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更大的一纲,已知的种类约有85万种以上,占动物总数的4/5。与生产关系密切的有九个目:直翅目、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
以下就这些目及重要科作一简述,并列举部分常见农业昆虫:
直翅目
包括蝗虫、蟋蟀、螽斯、蝼蛄等常见昆虫。体大型或中型,咀嚼式口器。前翅狭长且稍硬化,后翅膜质;有些种类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后足强大,适于跳跃。
斑翅蝗科:东亚飞蝗、云斑车蝗;
斑腿蝗科:中华稻蝗、日本黄脊蝗;
蝼蛄科:单刺蝼蛄、东方蝼蛄。
缨翅目
主要是蓟马。身体微小,一般黄褐或黑色,眼发达,触角较长,锉吸式口器,翅膜质,翅缘具有密而长的缨状缘毛。
蓟马科:稻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
管蓟马科:稻管蓟马、麦简管蓟马。
同翅目
蝉、叶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及介壳虫等均属此目。多为小型昆虫,刺吸式口器,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好像出自前足基节之间。具翅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上,很多种类的雌虫无翅,介壳虫和蚜虫中常有无翅型,叶蝉和蚜虫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粉虱科:温室白粉虱;
叶蝉科:黑尾叶蝉、大青叶蝉、棉叶蝉;
蜡蝉科:斑衣蜡蝉;
飞虱科: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甘蔗扁角飞虱;
蚜科:棉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高粱蚜、萝卜蚜;
绵蚧科:吹绵蚧;
盾蚧科:桑盾蚧、矢尖盾蚧、梨圆蚧;
蜡蚧科:白蜡虫、红蜡蚧、朝鲜球坚蚧;
半翅目
主要是蝽类。多数体形宽略扁平,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刺吸式口器,其若虫腹部有臭腺,故有“臭虫”、“放屁虫”之名。
网蝽科:梨网蝽、香蕉网蝽;
花蝽科:细角花蝽、微小花蝽;
缘蝽科:针缘蝽、稻蛛缘蝽;
蝽科:稻褐蝽、稻黑蝽、稻绿蝽。
盲蝽科:绿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
脉翅目
常称为“蛉”;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捕食蚜虫、蝶蛾幼虫等肉食性益虫。
草蛉科: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
鳞翅目
昆虫纲中第二大目。更大特点是翅面上均覆盖着小鳞片,成虫称蛾或蝶。虹吸式口器,形成长形而能卷起的喙;已知有十四万种左右,其中蛾类90%多,蝶类不足10%。蛾与蝶的异同蝶类触角末端膨大,而蛾类触角呈线状或羽状;蝶类休息时翅合拢立于背上,而蛾类休息时则将翅平放于身体两侧或收缩成屋脊状;蝶类大多在白天活动,而蛾类大多夜间活动,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谷蛾科:谷蛾、衣蛾;
刺蛾科:黄刺蛾、褐刺蛾、扁刺蛾;
麦蛾科:麦蛾、棉红铃虫、甘薯麦蛾;
菜蛾科:小菜蛾;
蛀果蛾科:桃蛀果蛾(桃小食心虫);
卷蛾科:大豆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顶梢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拟小黄卷叶蛾;
螟蛾科:二化螟、豆荚螟、玉米螟、三化螟、菜螟、稻纵卷叶螟、条螟、棉卷叶野螟、桃蛀螟;
夜蛾科:食叶种类有黏虫、斜纹夜蛾、稻螟蛉、棉小造桥虫、甜菜夜蛾;蛀食种类有大螟、棉铃虫、鼎点金刚钻;切根种类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等。
毒蛾科:盗毒蛾、舞毒蛾;
天蛾科:甘薯天蛾、豆天蛾;
弄蝶科:直纹稻弄蝶、隐纹谷弄蝶;
凤蝶科:柑橘凤蝶、玉带凤蝶;
粉蝶科:菜粉蝶;
蛱蝶科:苎麻赤蛱蝶、苎麻黄蛱蝶;
鞘翅目
昆虫纲之一大目,有30万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通称甲虫,简称“甲”。一般躯体坚硬,有光泽。头正常,也有向前延伸成喙状的(象鼻虫),末端为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化,坚硬,称鞘翅,无明显翅脉。
芫菁科:豆芫菁;
步甲科:金星步甲、皱鞘步甲、麦穗步甲;
叩头虫科:沟叩头虫(沟金针虫)、细胸叩头虫(细胸金针虫);
皮蠹科:谷斑皮蠹、黑皮蠹;
吉丁虫科:柑橘小吉丁虫、金缘吉丁虫;
瓢虫科:益虫有澳洲瓢虫、龟纹瓢虫、黑襟瓢虫、七星瓢虫;害虫有马铃薯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等;
拟步甲科:黄粉虫、黑粉虫、赤拟谷盗、杂拟谷盗;
丽金龟科:铜绿异丽金龟;
鳃金龟科:暗黑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
天牛科:桑天牛、星天牛、橘褐天牛、桃红颈天牛;
叶甲科:(又名:金花虫)大猿叶虫、小猿叶虫、黄守瓜、黄曲条跳甲;
豆象科: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象甲科:玉米象、米象;
膜翅目
主要包括各种蚁和蜂。咀嚼式口器,前后翅连接靠翅钩完成。根据腹部基部是否缢缩变细,分为广腰亚目(叶蜂科)和细腰亚目(姬蜂科、茧蜂科、小蜂科、赤眼蜂科等)。
叶蜂科:小麦叶蜂、梨实蜂;
姬蜂科:黄带姬蜂、黏虫白星姬蜂、螟蛉悬茧姬蜂、棉铃虫齿唇姬蜂、螟黑点疣姬蜂;
茧蜂科:中华茧蜂、螟黑纹茧蜂、螟蛉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印度蚜茧蜂、棉蚜茧蜂;
小蜂科:广大腿小蜂;
金小蜂科:黑青小蜂、蝶蛹金小蜂;
赤眼蜂科: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
双翅目
主要包括蚊、蝇、虻等。刺吸式或舐吸式口器。前翅膜质发达,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瘿蚊科: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稻瘿蚊;
实蝇科:柑橘大实蝇、瓜实蝇;
食蚜蝇科:细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
潜蝇科:麦叶灰潜蝇、美洲斑潜蝇、豆秆黑潜蝇;
黄潜蝇科:麦秆蝇;
花蝇科:种蝇、葱蝇、萝卜蝇;
寄蝇科:伞裙追寄蝇、玉米螟厉寄蝇、黏虫缺须寄蝇;
附:农业螨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记载种类已达十余万种。许多植食性螨类是农业上的大害虫,其中有为害叶片和果实的叶螨科、跗线螨科、叶爪螨科和瘿螨科;为害根部的粉螨科根螨属等。
三农文选
这次虫灾的元凶“沙漠蝗虫”
【东非正在遭遇25年来最严重虫灾】一个蝗虫群有60公里长40公里宽!
1月末,蝗虫成了东非更大的灾难,并在全球多地蔓延。
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正在经历25年来最严峻的蝗灾,肯尼亚的灾情也达70年来更大规模。
巴基斯坦已于1月31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官方称蝗虫目前每天破坏约为3.5万人的口粮。印度拉贾斯坦邦财政部长表示,4000亿只蝗虫袭击了该邦,大量农作物被毁,并有向邻邦蔓延之势。
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进行了预警,称希望全球高度戒备现在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看看新闻报道里这支蝗虫大军的样子:
据美联社报道,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东非蔓延,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据肯尼亚当地媒体报道称,目前,肯尼亚 *** 已经动用了包括军用飞机在内的一些飞机,进行空中喷洒化学药品等方式来应对蝗灾。
据央视报道,大面积的蝗虫群铺天盖地而来,成千上万只蝗虫聚集在一起四处飞行,疯狂地吞噬着庄稼和植被。
肯尼亚 *** 在一份声明中写道,肯尼亚蝗虫正在“极其危险地增加”,在该国东北部,仅仅一个蝗虫群就长60公里,宽40公里。
肯尼亚桑布鲁郡居民说,植被原本是用来饲养山羊、牛和骆驼的,蝗虫把这些植被吞噬得越多,留下来的饲料就越少,接下来的日子将非常糟糕,因为这些家畜将要忍饥挨饿了。
肯尼亚农业部官员表示,有信心战胜蝗灾,因为增加了飞机的数量,并且使用了非常有效的化学药品。
据了解,除了肯尼亚,此次蝗虫的爆发也波及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吉布提的部分地区。
东非 *** 间发展组织警告说,南苏丹和乌干达的部分地区可能成为蝗灾的下一个爆发地。
旱灾是导致蝗虫繁殖的主要原因,最近几周南苏丹和乌干达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异常严重的洪水,而在这样有利的繁殖条件下,蝗虫群不断扩大的趋势可能会持续到6月份……
是什么让蝗虫集群成灾?
据科普中国,蝗虫,属直翅目,旗下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等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
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蝗灾大部分是由东亚飞蝗造成的,飞蝗是蝗虫中危害更大的,虽然只有一个物种,但有很多亚种。在我国为害的主要有三个亚种——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 *** 飞蝗。
这张后期合成的图片一度很流行,事实上昆虫在目前的状态先不可能张那么大,它们会呼吸困难
蝗虫就是蚂蚱。
很多人可能都好奇,田间地头常见的蝗虫,是如何突然爆发,并成灾了呢?
一般而言,蝗灾的发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量突然的增加;二是大规模的集群。
其实,蝗虫一直都存在,一般情况下,蝗虫受限于自然条件,种群数量都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平日里农田、地头间三三两两的蝗虫飞舞,那是无法构成灾害的。只有数量突然爆发,才可能产生危害。
干旱后遇上暖冬、过度放牧,都可能导致蝗虫大量繁殖
蝗虫卵会藏在卵囊内,在土壤中越冬,在1年中究竟能产多少代(发生的世代数),和年有效积温、食物、光照及其各虫期生长发育情况有很大关系。
肯尼亚的沙漠蝗虫爆发。(图片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那么,这么多蝗虫飞来飞去,会对我国造成威胁吗?据新华社报道,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消息,沙漠蝗危害我国的几率很小。
首先,中国拥有天然的地理屏障——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春季发生区的蝗群迁飞方向为:印度—尼泊尔—缅甸—我国 *** 南部和云南西部。我国边境地区有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蝗虫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
其次,中国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其生存条件在中国并不完全具备。生态和昆虫学家康乐院士表示,现在,非洲、 *** 国家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发生的蝗灾是由沙漠蝗造成的,在中亚和西亚也可以形成灾害。中国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因此,沙漠蝗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
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飞蝗与沙漠蝗有相似的迁飞习性,但属于不同的生物种。我国史料中尚未发生沙漠蝗危害的记载。
教你分清蚱、蜢和蝗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上是李清照的名作《武陵春》,供诸位文化人儿赏鉴、复习,本砖家只取“舴艋”二字做引子。
舴艋,音同“仄猛”,虽从“舟”旁,但显然是从“蚱蜢”脱胎而来,正如王念孙《玉篇》中所说: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以蚱蜢喻小船,极言其逼仄狭小。
蚱蜢和蝗虫都是蚂蚱之类的别称,并非精确的概念,但如果把民间俗称和昆虫分类学联系起来看,蚱、蜢和蝗三个字倒是值得说道一番。它们均属于直翅目蝗亚目,可以统称为蝗类;与同属直翅目的螽斯类相比,蝗类的共同特点是触角粗壮而短(长角蝗科除外),不及螽斯触角的飘逸修长。
蚱,具体种类不知
蚱,具体种类不知
蝗类还可以分为三类:蝗、蚱和蜢。其中最不起眼的是蚱,其特点为:体小,呈菱形,故又叫菱蝗。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整个腹部。前翅小,鳞片状。经常在灯下飞舞乱窜的小蚂蚱一般就是它了。蚱的体型虽小,但却颇为粗壮,因其前胸背板盖过腹部,整体感觉略“硬”。蚱的体色一般较黯淡,多和泥土近似,非常低调。
平时最容易见到的则是蝗,基本特点是: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触角长于前足腿节的长度。爪有中垫。产卵于土内。蝗的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而且分布广泛,中华大地上几乎所在都有。北方常见的种类有棉蝗、东亚飞蝗、花胫绿纹蝗、短角异斑腿蝗、短额负蝗和中华剑角蝗等。
棉蝗的若虫,蝗蝻
棉蝗成虫
棉蝗,学名Chondracris rosea(De Geer, 1773),又名大青蝗,雄体长45~51mm,雌60~80mm,是北方乃至于全国体型更大的蝗。通体呈黄绿色,种加词rosea则指后翅基部的玫瑰红。总体上孔武有力,后足尤为健硕,且外侧生有细齿,锋利如刀,被它蹬一下子可能会有血光之灾,故民间美其名曰“蹬倒山”。
东亚飞蝗,学名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1835),飞蝗科飞蝗属飞蝗的一个亚种。其雄成虫体长33~48毫米,雌成虫体长39~52毫米,个头略逊于棉蝗。体色变化较大,体灰黄褐色(群居型)或头、胸、后足带绿色(散居型)。本种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蝗灾就有它的份儿,但如今形势变了,它是蝗虫养殖中最常见的种类,香酥蚂蚱就是它的新归宿。
花胫绿纹蝗,学名Aiolopus tamulus(Fabricius,1798),斑翅蝗科绿纹蝗属。雄体长15-21.5毫米,雌20-29毫米,体瘦长,暗褐至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X”纹,侧片底缘及沟后区常呈鲜绿色,色彩较为鲜明。看到它感觉灰常亲切,因为小时候在草丛中追逐而不得的蝗虫大抵就是它,连蹦带飞,印象极为深刻。
短角异斑腿蝗成虫
短角异斑腿蝗,学名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斑腿蝗科。体型和花胫绿纹蝗在伯仲之间,成虫长 17 - 28 mm,体色黄褐色或暗褐色。普遍分布于平地至低海拔山区,常见于草丛活动,体色会随环境改变,但后足腿节的黑色斑纹一般是稳定的。
短额负蝗若虫,蝗蝻
短额负蝗成虫,雄性
正在交尾的短额负蝗,上雄下雌
短额负蝗,学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Bolivar,属直翅目锥头蝗科。个头中等,雄虫体长21-25mm,雌虫体长35-45mm,有绿色或褐色二型。与前述几种蝗虫不同的是,短额负蝗头部削尖,向前突出,故曰“锥头蝗”,我的家乡一般叫它“老扁”。本种行为较为迟缓,飞翔、跳跃能力均不强,雌性尤弱,再加上性格温良恭谦,是为农村孩子们最喜欢的童年玩伴之一。
正在交尾的中华剑角蝗,上雄下雌
中华剑角蝗,学名Acrida cinerea,直翅目剑角蝗科。剑角蝗的外形和短额负蝗略似,都是尖脑袋,但面部倾斜角度不同,个头却比短额负蝗大得多,成虫一般体长30—81毫米,雌大于雄,绿色或褐色。另,剑角蝗的后足发达,无法像负蝗一样折叠成与身体平行,始终就是弓着,大部分蝗虫都是如此。古人用以形容小船的蚱蜢多半就是指负蝗或剑角蝗等种类,两头尖尖才像船嘛。
蜢,具体种类不知
蜢,具体种类不知
最后说到蜢。蜢的外貌和蝗类似,其特点是:触角短于前足腿节,在触角的近端部有一个小突起。无听器。蜢的头部不像负蝗一样削尖,但面部却像李咏一样狭长,看起来有点像马头,故部分地区称之为“马头蝗”。蜢类在我国分布较少,种类贫乏,主要集中在南方。
以上说的就是蚱、蜢和蝗的简单区别 *** 和部分常见种类的简介,记住了就可以去显摆了,忽悠五年级以下小朋友没有问题。可惜,秋后的蚂蚱长不了,这会儿已是爱在深秋,只有等明年了。
蝗、蚱和蜢,都是指什么昆虫?李清照有句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处的“舴艋”虽用了“舟”字旁,但明显是从“蚱蜢”脱胎而来。正如王念孙《玉篇》中所说: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这里的蚱蜢即指个头小一点的蝗虫,用以形容小船,极言其瘦小。
蚂蚱
蚱蜢也好,蝗虫也罢,在民间大抵都是指蚂蚱之类的昆虫,无非就是大小有别,并非什么精确的概念;但是,如果和昆虫分类学联系起来看,蚱、蜢和蝗三个字还是有必要说道说道。三者均属于直翅目蝗亚目,可以统称为蝗虫或蚂蚱。与同属直翅目的螽斯类相比,蝗类的共同特点是触角粗壮而短,不及螽斯触角的飘逸修长。
蚱
蚱
而蝗类还可以分为三类:蝗、蚱和蜢。其中个头最小最不起眼的是蚱,其特点是:体小,呈菱形,所以又叫菱蝗。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整个腹部。前翅小,鳞片状。无听器。跗节2-2-3。经常在灯光下和飞蛾一起飞舞乱窜的小蚂蚱就是它了。蚱的体型很小,但却颇为粗壮,因其前胸背板盖过腹部,整体感觉比较“硬”。一般来说,蚱的体色黯淡,多和泥土近似,非常低调。
养蝗虫
我们平时最容易见到的是蝗,基本特点是: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触角长于前足腿节的长度。跗节3-3-3。爪有中垫。产卵于土内。这一大类种类繁多,有大有小,形态各异,而且分布广泛,中华大地上几乎无处不有。北方常见的种类有棉蝗、东亚飞蝗、花胫绿纹蝗、短额负蝗和中华剑角蝗等。
棉蝗
棉蝗,学名Chondracris rosea (De Geer, 1773),又名大青蝗,雄体长45~51mm,雌60~80mm,雄前翅长12~13mm,雌16~21mm,是北方乃至于全国体型更大的蝗。通体呈黄绿色,种加词rosea指后翅基部的玫瑰红。总体上孔武有力,其后足尤为粗壮,且外侧生有细齿,锋利如刀,被它蹬一下子可能会有血光之灾,故民间称之为“蹬倒山”。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学名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1835),飞蝗科飞蝗属飞蝗的一个亚种。其雄成虫体长33~48毫米,雌成虫体长39~52毫米,个头略逊于棉蝗。体色变化较大,有群居型、散居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体灰黄褐色(群居型)或头、胸、后足带绿色(散居型)。本种为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蝗灾就有它的份儿,如今形势变了,它是蝗虫养殖最常见的种类,香酥蚂蚱就是它的归宿。
花胫绿纹蝗,学名Aiolopus tamulus (Fabricius,1798),斑翅蝗科绿纹蝗属。雄体长15-21.5毫米,雌20-29毫米,体瘦长,暗褐至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X”纹,侧片底缘及沟后区常呈鲜绿色,色彩较为鲜明。看到它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小时候在草丛中追逐而不得的蝗虫大抵就是它,印象极为深刻。
短额负蝗,上雄下雌
短额负蝗,学名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属直翅目锥头蝗科。个头不大不小,雄虫体长21-25mm,雌虫体长35-45mm,有绿色或褐色二型。与前面几种蝗虫不同的是,短额负蝗头部削尖,向前突出,故曰“锥头蝗”,我的家乡一般叫它“老扁”。本种行为较为迟缓,飞翔、跳跃能力均不强,雌性尤弱,加上性格温顺,是农村孩子们最喜欢的童年玩伴之一。
中华剑角蝗
中华剑角蝗,学名Acrida cinerea,直翅目剑角蝗科。剑角蝗的外形和短额负蝗稍类似,都是头部削尖的模样,但个头却比短额负蝗大得多,成虫一般体长30—81毫米,雌大于雄,绿色或褐色。另,剑角蝗的后足无法像短额负蝗一样折叠起来,始终就是这么弓着。本种又名中华蚱蜢、东亚蚱蜢,古人诗词中的蚱蜢多半就是指负蝗或剑角蝗等两头尖尖的蝗虫。
蜢,具体种类不知
最后说到蜢,蜢的外貌和蝗类似,其特点是:触角短于前足腿节,在触角的近端部有一个小突起。无听器。蜢的头部不像负蝗一样削尖,但面部却像李咏一样狭长,看起来有点像马头,故部分地区称之为“马头蝗”。蜢类在我国分布较少,种类贫乏,主要集中在南方。
蜢类,具体种类不知
以上说的就是蚱、蜢和蝗的简单区别 *** ,你记住了吗?记住了就可以到小朋友面前去显摆了!
蚂蚱更爱吃植物的嫩叶,是农民痛恨的害虫。
它却能给安徽的尹秀芹,每年带来2000多万元的销售额。
这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道菜中发掘商机
尹秀芹原本只是安徽省涡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之前一直和丈夫在江苏、上海的服装厂打工。
偶然一次在广东吃到一道菜——油炸蚂蚱。她怎么也没想到,这在农村遍地都是的蚂蚱,竟然还能做成一道菜。让她更没想到的是,这盘蚂蚱卖到了200元一盘!而她当时的工资还不过2000元。
为什么蚂蚱这么贵呢?从服务员处得知,这是农民从野外抓来的,费时费力。尹秀芹从中嗅到了商机......她决定开始人工养殖蚂蚱!
一波三折蚂蚱保卫战
无人支持
尹秀芹要养的品种叫东亚飞蝗,破坏力极强,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蝗灾”多达4000多次,几乎都是东亚飞蝗造成的。村民和家人都极力阻止她,害怕蚂蚱飞出来吃掉庄稼。
如何打消村民的顾虑?
为了不让蚂蚱吃庄稼,尹秀芹花高价买来质量更好的纱网做大棚。但是为了省钱,以前只在服装厂画过衣服图纸的她,硬是自己动手设计大棚的图纸。
无数种死法
为了早点把蚂蚱养大,尹秀芹每天都到处割草喂蚂蚱。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喂了一种当地俗称“万根草”的野草后,蚂蚱都死光了。
可很快尹秀芹就发现,蚂蚱的死法还多着呢!天气太热,蚂蚱会被太阳晒死;下雨太大,蚂蚱会被雨水淹死。甚至附近的村民烧柴火做饭,随风飘过来的烟雾,也能把蚂蚱给熏死。
终于打开市场
在尹秀芹的精心照料下,她终于成功养成了蚂蚱。尹秀芹在县城更大的农贸市场租了一个小门脸,做起了蚂蚱批发生意,终于在当地打开了市场。
蚂蚱变苦?发明“铁牛”!
真正让尹秀芹从一个农村妇女蜕变成一个女企业家的,是一个名叫“铁牛”的东西。
在广东地区,新奇特的东西很受欢迎,尹秀芹就想把蚂蚱卖到那里去。可是没过几天,广东客户就打来 *** ,要求全部退货,因为这些蚂蚱吃起来全都是苦的。
活蹦乱跳着就冷冻起来的蚂蚱,为什么运到广东就变苦了呢?
因为粪便在肚子里面没排出去,粪便会发酵,变质,吃起来嘴里就会是苦的。
“铁牛”是尹秀芹设计出来给蚂蚱排粪便的工具。如今,这套设备经过20多次的升级换代后,被尹秀芹放进了一个神秘的二层建筑里。把蚂蚱倒在这里面,然后拍打。用东西搅动,让蚂蚱不停地跑。让它们在这里面排粪便。
加工车间建成后,尹秀芹把蚂蚱全都送进这里排便。排便之后马上油炸,最后送进冷库急冻。经过这样连续处理,蚂蚱不仅没有了粪便发酵问题,而且保质期大大延长,即使存放一年,也不会变质。不仅把蚂蚱卖到了广东,而且卖出了每斤40元的高价。
以前,要到6月底快7月了才有活蚂蚱销售。销到10月和11月,蚂蚱就没有了。现在,一年四季都有货,可以销往全国。
拒绝价格战,开拓大市场!
不久后,全国的蚂蚱养殖户大量增加,用低价战术来抢占广东市场。就在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尹秀芹却做了一件让人十分意外的事。不仅避免了惨烈的价格战,而且还让公司的销售额又增加一倍。
尹秀芹三天两头就往湖北襄阳跑,想以此为据点,开拓整个湖北省的蚂蚱市场。
她认为,这里的人没有吃蚂蚱的习惯,那就证明这个市场潜力是更大的,为什么呢?越是别人不认可的东西才叫商机,一旦别人都认可的了,那不叫商机,叫竞争。
尹秀芹在湖北到处推销蚂蚱,还在当地的批发市场里架起油锅,现场炸制蚂蚱请顾客试吃,对比有粪便和没有粪便的两种蚂蚱;除此之外,尹秀芹还在营销上下功夫,帮助饭店给蚂蚱起菜名。蚂蚱是一种害虫,起了一个菜名叫“为民除害”。
通过这些 *** ,尹秀芹仅用两年时间,就让没有吃蚂蚱习惯的湖北,一举超过广东,成为公司产品卖的更好的地区。
尹秀芹如法炮制,又在贵州、广西、云南等省份设立办事处。2018年,一共卖出50万斤蚂蚱,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
尹秀芹不仅实现了财富梦想,还成为当地很多人脱贫路上的领路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帮扶乡亲,帮扶贫困户,周边有21户贫困户脱贫。
尹秀芹虽然没上过学,却爱钻研、懂得利用资源。
从农村盖房子联想到设计蚂蚱大棚;
发现蚂蚱销售里的难题立马去研究解决难题的设备;
遇到同行竞争马上转变思路去和同行做生意……等等。
她运用身边的一切资源,随机应变,一步一步让事业升级。
【文/观察者网 郭肖】
近日,源起东非的蝗灾呈现扩大之势且进入亚洲,巴基斯坦和印度已有多地受到了共4000亿只蝗虫的攻击。中科院生态和昆虫学家康乐院士康乐介绍,我国蝗灾治理非常成功,本轮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
蝗虫对于农业生产危害极大,从古至今人类想尽办法对付它们,我国究竟是如何治理的呢?今天,央视2014年的一段纪录片《牧鸡治蝗》被网友赞上热搜,谁能想到,为了治理蝗虫,我国劳动人民用的是一群大家都熟悉的鸡、鸭……
蝗虫,也叫蚂蚱,成年蝗虫一天可以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三倍的植物,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2001年,河北草原发生了一场蝗灾,一亩地受蝗虫吞噬的牧草达到20多公斤。
图中天空中黑压压的部分就是聚集的蝗虫,图自视频截图
眼看一年收入面临威胁,加上正值当地禁牧,草原上的人们纷纷养起了鸡。
那么鸡群是如何听从人类的指挥,去消灭蝗虫呢?它们的战斗力又如何呢?
刚出生的小鸡战斗力不够,牧民们选取了在固定鸡舍养殖60天的雏鸡进行草地驯养,训练到大约90天的时候经过考核,成为合格的牧鸡。
而蝗虫在出生后攻击力也不行,第14天到21天是它们蹦的很欢但却最虚弱的时候。
时机成熟!牧民们带着牧鸡出发了,哨声一响,鸡群出击,感受一下这气势↓
因为小鸡是从出生就开始养,又一直听特定的哨声,所以它们只认这种哨声,一只优秀的牧鸡一天能吃掉70多头蝗虫。
牧鸡能力强,责任也大,治蝗期间,往往变身“流动治蝗鸡”,5天时间内就可以完成1000亩的活动任务。
网友:哨声一响,蝗虫万两……
对于牧民来讲,牧鸡治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等蝗虫治理完了,鸡的肉和蛋可以售卖,直接变成现钞收益。
这些吃蝗虫长大的牧鸡不用喂养太多饲料,而且身体健康,肉质紧实,在草原旅游市场,一只卖100元左右。
而且,鸡苗是国家免费发放的,还有专业人员全程提供技术服务。
2012年,国家农业部发动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十个地区进行牧鸡治蝗,全国有1.25万农牧户出动了近300万只鸡,对1400多万亩草原蝗虫进行了治理,共减少牧草直接经济损失1.27亿元,户均减灾1万多元,户均增收近6500元。
事实上,牧鸡治蝗也有一定的“门槛”:低矮的草原适合鸡奔跑跳跃,所以牧鸡治蝗更多针对草原上发生的蝗虫灾害。
遇到比较高的牧草,就需要脖子瞩目的鸭子出场了。
据钱江晚报报道,2000年5月,新疆北部发生了特大蝗灾,除采取化学药物外,由一群群牧鸡、牧鸭组成的“生物部队”也在新疆的“灭蝗大战”中大显身手。
当地牧民们介绍,鸭子吃蝗虫的场面是很有看头的。草场上,鸭掌踏过之处,蝗虫纷纷跳起来,鸭子用它弹簧般灵活的脖颈在空中啄食,犹如武林高手用筷子夹苍蝇般弹无虚发。
养鸭的牧民马永刚对鸭子的守纪律性深感惊奇,他说“鸭子太自觉了,我几乎不用费心,它们出去、回来全是分成几个纵队,每个队中鸭子一只跟着一只,真像训练有素的部队。”
除了陆地袭击,据@中国新疆网 报道,经常活动在新疆西部的粉红椋鸟则往往使用“空袭"的方式,每天捕食蝗虫120-180只,是当之无愧的灭蝗主力军。
图自中国新疆网
观察者网查询农业部此前印发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发现,为增强增强蝗灾应急防控能力,我国在重点蝗灾发生省(区、市)建设区域性蝗虫应急防治中心,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新疆等蝗虫重发省(区)支持配备施药飞机以及大中型防控设施设备;其他省份以配备大中型防控设施设备为主,确保应急防控处置率达100%。
近日,全球蝗灾拉响警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介绍,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三国境内的沙漠蝗虫数量已达约3600亿只,蝗虫群的规模及其破坏性 “与我们以前所见的任何情况都不同。”
另外,据巴基斯坦媒体报道,进入一月份以后,蝗虫越过国境线,进入巴基斯坦,造成1993年来最严重蝗灾。当地时间1月31日,巴基斯坦 *** 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2月初,蝗虫越过国境线,入侵印度拉贾斯坦和古吉拉特两邦,蝗虫数量达到4000亿只,当地37万公顷农田受扰,损失超百亿卢比,并且蝗虫仍在移动之中。
2020年1月份,从东非到南亚,全球多个国家遭遇蝗灾 图源:联合国
那么,本轮蝗虫对我国会否构成影响呢?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科院院士、生态和昆虫学家康乐认为,沙漠蝗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
康乐介绍,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蝗灾最严重的国家。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上世纪50-60年代,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科学家结合黄河、淮河、海河的治理,将我国大部分蝗区进行了改造,使蝗区面积大幅度缩小,种群密度长期控制着较低水平。
在过去的40多年来,虽然在局部地区蝗灾时有发生,但是没有形成迁飞危害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康乐认为,我国蝗灾治理是非常成功,主要是改治结合策略:通过蝗灾发生区的生态环境改造,消除适宜蝗虫发生的环境;同时,利用生物防治 *** 控制种群数量,并利用化学药剂及时防治高密度的蝗虫发生区。
另外,非洲、中西亚和南亚发生的蝗灾是由沙漠蝗造成的。而从前文提到的农业部发布的《通知》中可以了解到,我国主要分布的蝗虫种类为飞蝗。
康乐表示,中国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沙漠蝗与飞蝗的发生特点和环境不同,直接将我国改造蝗区的经验移植过去可能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开发的真菌生物农药和群聚拮抗剂可以应用到非洲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实际上,我们已经与非洲科学院和有关国家的科学家取得了联系,正在洽谈合作事宜。”
据经济日报报道,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了解到,近年来,我国蝗虫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不断提升,防治技术水平属于世界领先水平,防蝗药械储备充足,国内大面积暴发蝗灾风险很低。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安排云南、 *** 等省区加强边境的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蚂蚱:大自然的跃动艺术家蚂蚱:大自然的跃动艺术家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有一种小生物总是以其出色的跳跃表演吸引着人们的注意,那就是蚂蚱。蚂蚱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昆虫,它们的生活习惯、生长发育和生活环境都蕴含着独特的魅力。
蚂蚱的生活习惯以跳跃为主要特点。它们拥有强健的后腿和弯曲的大腿,这使它们能够迅速弯曲和释放能量,从而在空中跳跃。蚂蚱的跳跃是一种高度精确的动作,能够帮助它们逃脱捕食者、寻找食物和交配。这种出色的跳跃能力是蚂蚱生存的关键,也是它们在大自然中的一种独特的适应性。
蚂蚱的生长发育过程经历了一系列令人惊奇的变化。它们开始作为卵孵化,接着孵化成为幼虫,然后经历数次蜕皮,逐渐长大成为成虫。蚂蚱的蜕皮过程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自我重塑,通过这个过程,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生长阶段的生活需求。蚂蚱的幼虫通常生活在地下或植物下面,而成虫则会跳跃到地表寻找食物和伙伴。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充分展示了大自然中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蚂蚱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它们生活在多种生态系统中,包括草原、沙漠、森林和农田。它们通常选择干燥、温暖的环境,因为这有助于它们的体温调节和跳跃能力。蚂蚱的食物也相对多样,不同种类的蚂蚱会吃植物、小昆虫甚至是腐肉。这种适应性使它们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找到足够的食物资源。
蚂蚱的存在对于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食物链中处于中上层,既是食草动物也是捕食性昆虫的食物。因此,蚂蚱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此外,它们在土壤松散度和植物种子分散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总的来说,蚂蚱是大自然中的跃动艺术家,它们以其独特的跳跃能力和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蚂蚱的生长发育过程充满奇迹,展示了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它们在各种生活环境中都能生存和繁衍,是大自然的一个美丽谜题,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保护。在观察蚂蚱时,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神奇之处,也能够更好地呼吁人们共同保护我们宝贵的自然世界。
了解全世界剑角蝗属的蚱蜢剑角蝗是蝗科(Acrididae)中剑角蝗属(Acrida)的昆虫,通称蚱蜢。迄今为止,在全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剑角蝗属的昆虫有40多种,它们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 、北美、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剑角蝗属的蝗虫均为杂食性的(omnivorous)昆虫,它们都是能为害多种农作物的重要害虫。
?
★Acrida conica
?
★一种未知的剑角蝗Acrida sp.
?
★Acrida ungarica
?
★Acrida ungarica
?
★Acrida ungarica
?
★Acrida ungarica mediterranea
?
★Acrida ungarica
?
★Acrida ungarica
?
★Acrida ungarica
?
★一种末知的剑角蝗Acrida sp.
?
★双色蚱蜢Acrida bicolor
?
★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
?
★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
?
★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
?
★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
?
★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
?
★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
?
★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
?
★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
?
★Acrida conica
?
★Acrida conica
?
★Acrida conica
剑蝗属昆虫种类名录:
Acrida acuminata
Acrida anatolica
Acrida antennata【宽角蚱蜢】
Acrida bara
Acrida bicolor【双色蚱蜢】
Acrida cinerea(Acrida chinensis)【中华蚱蜢】
Acrida confusa
Acrida conica
Acrida coronata
Acrida crassicollis
Acrida crida
Acrida curticnema【短膝蚱蜢】
Acrida exaltata【暗翅蚱蜢】
Acrida excentrica
Acrida exota
Acrida formosana
Acrida fumata
Acrida gigantea
Acrida granulata
Acrida gyarosi
Acrida herbacea
Acrida hsiai
Acrida incallida【弯尾蚱蜢】
Acrida kozlovi【科氏蚱蜢】
Acrida liangi
Acrida lineata【线蚱蜢】
Acrida lugubris
Acrida madecassa
Acrida maxima
Acrida montana
Acrida oxycephala【荒地蚱蜢】
Acrida palaestina
Acrida propinqua
Acrida rufipes
Acrida shanghaica
Acrida subtilis
Acrida sulphuripennis
Acrida testacea
Acrida turrita 【塔螺蚱蜢/长头蚱蜢】(Long-headed grasshopper)
Acrida tjiamuica
Acrida ungarica
Acrida willemsei【威廉蚱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