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阅读提要
有全国“网箱养鳝之一村”之称的先锋村,依托黄鳝特色养殖,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绘就“富民强村图”。如今,村集体每年收入300多万元。
“这都是养鳝鱼的网箱,别看一口网箱只有4平方米至5平方米,行情好的时候,收入可达上千元。”
2月1日,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村民田爱群划着小船,在一方鱼池中忙着整理网箱。她家有了200多口网箱,一年能挣十几万元。
一排排铺满水草的网箱,漂浮在水面上;一方方布满网箱的鱼池,连绵几十里,铺展别具一格的田园乡村美丽画卷。
网箱养鳝带富了村民、壮大了集体。
先锋村黄鳝养殖基地。(通讯员 吴晴霄 摄)
村民90%以上是鳝农
像田爱群一样的养殖户,在先锋村还有许多。
先锋村党支部书记朱传宝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先锋村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网箱养鳝”模式,鳝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全村养鳝面积4500亩,村民90%以上都是鳝农。网箱养鳝,富了村民的荷包,壮了集体实力。
先锋村8组村民陈志彬是仙桃市志彬水产专业合作社的“掌门人”,从2007年开始养鳝鱼,去年花100多万元建了新房。这套四合院小别墅红瓦黄墙,宽阔的院落里铺满草坪。
陈志彬除了养黄鳝,还卖黄鳝苗种,销售饲料、鱼药、蚯蚓、冷冻海鱼和出租温棚。
在他带领下,村里20多人加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与邻村协商,扩大黄鳝养殖面积;建立种苗繁育基地,改变长期从外地进苗的状况,节省成本,降低风险;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协作关系,争取技术支持。
养鳝、卖鳝,大伙一起把黄鳝产业盘得有声有色。“社员收入都在十万元以上,多的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元。”
市场带富村集体
当天下午4时,先锋黄鳝贸易市场内,黄鳝卖价达35元/斤。
“哟嗬,看来是价格好,鱼今儿个好像比往常欢些!”村民印先兵一边择出“小个子”黄鳝,一边和帮工的人说笑着。
朱传宝自豪地说:“市场每天交易量在4万斤到5万斤,基本可以左右中国鳝鱼行情。”
黄鳝贸易市场是村里投资兴建的交易平台,如今是全国更大的黄鳝交易平台。“村里收取交易额8‰作为服务费,这是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朱传宝介绍,围绕市场,还配套建了冷库和商铺出租。通过兴产业、建市场、抓服务,先锋村不断壮大养鳝产业规模和市场,把产业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优势。
1999年至今,村里先后3次投资提升市场档次,改善基础设施和交易功能。
市场交易额逐年攀升:2005年1.5亿元,2018年3.8亿元,2019年近5亿元。水涨船高,如今,村集体每年收入300多万元。
2020年11月,张沟鳝鱼小镇电商运营中心在先锋村挂牌。
“主要运营鳝鱼产业链,包括(冷鲜)鳝鱼、鳝丝等产品。”电商平台工作人员陈利娥介绍,开通不到两个月,就创下100多万元的销售额。
从卖活鱼到卖鳝丝,从“市场游”到“网上跑”,先锋村快速引领着这样的“新”“旧”转换,让先锋鳝奔向更大市场。
改善民生当“先锋”
走在先锋村,田园美景入画来:村居统一刷白,描绘着壁画;桂花、紫薇从村头种到村尾;荒坡废地统一“铺绿”,种上草坪,栽上花树。
产业发展做“先锋”,改善民生也要做“先锋”。
针对独居老人吃饭不便、生活寂寞的现状,村里成立“老年互助照料中心”。其中,“幸福食堂”提供送餐服务,每月只需缴纳200元,不够的部分由集体“兜底”。
“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由村里出资,在全市率先将天然气进村入户。”朱传宝说。
家家盖楼房,户户 *** ,先锋村成了“明星村”“小康村”。
责任编辑:杨晶
每天交易4万斤,“中国黄鳝之一村”积极去库存备战春耕楚天都市报3月11日讯(见习记者樊碧波 通讯员胡纯波)“先锋村黄鳝交易市场已经开场,每天的交易量有四万斤左右。“3月10日,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党支部书记朱传宝告诉记者,“我们争取在3月底4月初把2019年的鳝鱼卖完,为今年投苗争取时间。”
张沟镇先锋村被誉为“中国养鳝之一村”,养殖黄鳝已有20年,是湖北省水产板块核心地区之一。先锋村黄鳝交易市场也是全国更大的黄鳝交易平台,辐射华中、华东、华南等地,2018年交易额已经达到3.8亿。
春节正是黄鳝销售的旺季。年前,黄鳝价格节节攀升,更高每斤超过了36元,让农户们十分振奋,不少人便提前将鳝鱼起网,囤在家里,等待销售。然而,疫情爆发,大年三十,先锋村黄鳝交易市场便不得不关停了。
“全村起网的鳝鱼超过10万斤,如果不抓紧卖出去就会慢慢死去,损失可就大了。”朱传宝十分着急。为了减少村民的损失,大年初二,他便和村干部挨家挨户给村里的几个经销商做工作,紧密联系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客户,帮助打开销路。同时,他们还为农户开办绿色通行证,组织大家对接仙桃市内商超、水产市场,开通多种销售模式、销售渠道。
一个星期不到,全村积压的10万斤黄鳝全部消化,为村民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2月28日,湖北省发布了无疫情村可以春耕备耕的通知,先锋村有了底气,逐步恢复黄鳝交易市场。如今,来自潜江、天门、武汉、荆门等地的经销商每天蹲守市场,收购农户们养殖的鳝鱼,再运往全国各地。从3月5日开市至今,全村已经销售鳝鱼四五十万斤。
“疫情对我们还是有影响,以往这个时候鳝鱼已经卖完了,现在村里还有2万口、百万来斤鳝鱼没有销售出去。”朱传宝说,前几天,每斤鳝鱼27元左右,这个价格也比以往低了些。
尽管如此,到4月下旬5月初,先锋村将投今年的之一批鳝鱼苗,全村的鳝鱼网箱预计达到10万口。前不久,村里为农户们拉回了养殖所需的绳网、铁丝、木桩、竹篙等生产物资。眼下,村民们已经开始更换绳网、铁丝,为一个多月后的投苗做好准备。
世界上更大的黄鳝:你不可不知道的惊人事实世界上更大的黄鳝:你不可不知道的惊人事实
在我小时候,黄鳝是我们家常菜肴的主要成分,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对这种动物感到如此惊奇,甚至被他们无尽的繁衍所震惊。今天我来为你们介绍的是,世界上更大的黄鳝。
黄鳝的生物多样性与传粉媒介
黄鳝生活在全球各个角落,它们是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们的天然栖息地和农业生态系统中,黄鳝是重要的传粉媒介,帮助农作物在生态系统中茁壮成长。
黄鳝所在的生态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等等地方。他们和其他生物如蝌蚪、蜻蜓、派地春`以及青蛙等等紧密相连。它们的存在往往被我们所低估,但黄鳝确实在保持着生态平衡中作出了贡献。
探寻世界上更大的黄鳝
黄鳝可以长到两米长呢!这对于我们习惯于吃黄鳝糊或者黄鳝汤的人们来说实在是个难以置信的事情。这种黄鳝不仅长得很大,而且生活范围非常广,包括亚洲、北美和欧洲。
不幸的是,随着我们的普及,这种大型黄鳝的数量越来越稀少。为了保护它们,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它们的生态习性,以便保护它们。
如何保护黄鳝
黄鳝的生态特点和行为模式决定了其生存的环境和地域。要保护黄鳝,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来保护它们栖息地的生态平衡。
许多国际组织致力于黄鳝的保护,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相关保护的研究。黄鳝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来实现保护,人类和动物可以共同生存,我们也就没有了罪恶感了。
答疑解惑?
1.为什么黄鳝是重要的传粉媒介?
黄鳝是重要的传粉媒介,帮助农作物在生态系统中茁壮成长。它们能够帮助实现多种植物的授粉和繁衍,是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为什么黄鳝的数量越来越稀少?
随着我们的普及,黄鳝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生态系统的不断变化和建设活动,修建水电站、水位升高、河流治理等等,都对黄鳝的栖息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我们如何保护黄鳝?
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黄鳝的生态习性,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以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和生态平衡。此外,我们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保护机构,协同进行研究和实践,共同维护黄鳝的生存环境。
湖北男子挖出3条“巨型”鳝鱼,野生长到一斤要多久?结果很意外近日,湖北荆州一男子在用挖掘机挖沟时,意外挖到3条“巨型”鳝鱼,这种纯野生的,让男子惊呼挣钱了。
当时,男子开着挖掘机正常作业,没想到一铲子下去,挖出了橙黄色的“长条形”物体。定眼一看,原来是挖到“大货”了,通过清理,男子总共收获了3条野生鳝鱼。
据目测,这3条鳝鱼很粗壮,均在一斤左右,在野外,能捡到长到一斤的鳝鱼,实属不易。男子表示,目前市面上鳝鱼要几十元一斤,自己舍不得吃掉,这3条大鳝鱼定能卖个好价钱。
男子还声称,沟里估计还有,没准还有惊喜。网友表示,男子的运气真好,野生的一斤鳝鱼很难得,这是好东西。也有网友说,这是“望月鳝”,吃不得,还是放生为好。
那么问题来了,野生的鳝鱼长到一斤要多久?真的有“望月鳝”吗?
关于鳝鱼
鳝鱼,俗称黄鳝,它是一种鱼,属于合鳃鱼科黄鳝属动物,亚洲独有,单一物种。在我国的南方常见,中部地区少见,常栖息在稻田、池塘、沟渠、溪流和沼泽地等环境里。
黄鳝和蛇一样,都具备流线型的身材,不过它没鳞片,且全身富含黏液。黄鳝体色主要以青黄色和黄褐色为主,是一种喜欢昼伏夜出的鱼类。
因此,我们在白天,除非自己去挖,不然很难看到黄鳝的身影。白天的黄鳝“见不得光”,只能躲在洞里,到了夜里,它们才敢出来活动和觅食,一些黄鳝就算被亮光照见了,它也不跑,光感神经很薄弱。
黄鳝的生活习性,让一些人认为它很“傻”,其实黄鳝个性十足,它不动是不想消耗太多能量,因为很多时候,它都是等猎物路过时,顺手出击,快速地将猎物吸进嘴里。
黄鳝可是不挑食的,一般的浮萍、小昆虫、小幼虫、浮游生物是它的前菜,小虾、小鱼、蝌蚪、青蛙等是它的主菜,其它一切动物尸体,无论大小,他来者不拒,都能当作硬菜食用。
黄鳝的进食方式和鱼类似,张口啜吸时,对猎物的压迫感很强。它一旦发起攻击咬住对方,除非把它打死,否则它是不松口的,这让小动物们猝不及防。
相信众多网友都看过钓黄鳝,这个吃货,对食物几乎没有抵抗力。刚开始时,它还会把头探出来试探一下,发现食物还在时,它就放纵不管了,即便发现了人,它也要豁出去吃一口。有时把它从洞里拉了出来,它还“一脸陶醉”地不断啜吸着食物不肯松口。
其实,个性十足的黄鳝,有的还喜欢在夜里上岸活动。作为一种鱼类,黄鳝的鳃部只留下一个小孔,它在水里时,用鳃呼吸,离开水时,还可以在空气中获取氧气。因此,我们也时常在一些硬土中发现黄鳝的身影。
黄鳝是为数不多“先当娘后当爹”的神奇物种
说起黄鳝的个性,不得不说黄鳝的性别切换技能,一条黄鳝可以先当妈,生完小黄鳝后,就会变成小黄鳝它爸,几年以后,大家都能“称兄道弟”。
作为卵生动物,黄鳝一生要经历孵化、蛰伏和成熟三个阶段。春末夏初时,黄鳝开始产卵,幼苗持续发育,来到初冬时,才只有3~4克。
随后幼苗钻进泥土里蛰伏过冬,静待来年春暖花开时,才会出来活动。这种蛰伏需要三年,在此期间,黄鳝的体型突飞猛涨,三年之后,一般能看见一条20~35厘米长,50~60克重的黄鳝。
这时,你看见的黄鳝,它们的生殖腺全为卵巢,意思为都是雌性。三年之期已到,黄鳝也性成熟了,它需要去找雄性黄鳝交配产卵才行。
不出意外的话,从第四年开始,雌性黄鳝能正常产卵。产卵后,黄鳝的卵巢会随着发育慢慢变成精巢,有的很快就逆转成为雄性了,有的还母爱泛滥,暗结珠胎,还想当一两次妈妈。
一般来说,黄鳝长到22厘米左右时,就逐渐开始性逆转了,长到35~48厘米时,黄鳝属于雌雄同体,雌性逐渐往雄性倾斜,再有个10个月左右,才能100%切换成雄性黄鳝。
四年以后的黄鳝,均为“雄霸天下”,变为雄性后,就变不回雌性了,要想再次当妈,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一条黄鳝身上,才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又当爹又当妈。
变性后的黄鳝,开始一心长肉,光是第五年,就能长到250~300克重,体长超过50厘米。
野生的黄鳝长到一斤要多久?
从黄鳝的进食习性来看,它的确不挑食,不过,它在没有变性之前,生长都比较缓慢。一条纯野生的黄鳝,在前四年里,能长到100克就很不容易了。
别看黄鳝的栖息地较广,也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其实黄鳝活跃频繁的温度一般在15~32℃之间,只有在这个环境温度里,它的觅食频率才会高,才会生长的快。
当温度太高时,黄鳝也懒得活动,毕竟有黏液的皮肤不防晒。当温度低于5℃时,黄鳝几乎不活动,一般待在洞里冬眠。
可以说,一年之中,黄鳝只有大半年时间在成长,其它时间都在避暑和抗严寒。相反,在避暑和抗冻的阶段,因为蛰伏带来的能量消耗,还会导致黄鳝消瘦一大截。
关于野生黄鳝的成长检测,曾经湖北省孝感市相关人员做过实测。以实测的更大个体算,在纯野生环境下,幼苗在之一年就可以长到13克重,24厘米长,第二年能达到20克重,33厘米长。第三年55克、40厘米,第四年100克、50厘米,第五年250克、60厘米,第六年300克、70厘米, 第7年400克、75厘米,第8年750克、85厘米,随后黄鳝没了。
不管这个实测数据的偏差有多大,都能看出黄鳝要长到一斤实属不易。在野外,年限越长的黄鳝,似乎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它们就像有了灵性一般,常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山野沼泽,人类是很难发现的。
黄鳝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行动缓慢和迟钝,它们大多都躲在洞里,过着养生生活。有些黄鳝很懒,它们甚至不愿钻出洞去觅食,只为等待食物自己掉进洞里。
一般情况下,一条黄鳝的寿命在15年左右,在不被人类侵扰的情况下,要想自然长到一斤及以上,起码需要8~10年。
国内也有发现野生巨型黄鳝的案例,2004年一条2.7斤的黄鳝在云南发现。只相隔了一年,一条3.6斤的黄鳝就在广东中山横栏镇裕祥村一村民的鱼塘中被发现,这条3.6斤的黄鳝被称为当时的“中国黄鳝王”。
不过,在2013年5月浙江湖州某水库中发现的36斤巨型黄鳝,直接将“中国黄鳝王”的名号给摘了去。后来,经过专业人士研究,这条36斤的黄鳝可能不是本土品种,多半是从缅甸等地引进来的,因为东南亚地区的黄鳝,品种不一样,更大就能长到几十斤,而国内的品种根本长不到这么大。
因此,湖北荆州男子挖到的3条“巨型”黄鳝,声称不容易,能挣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真的有“望月鳝”吗?
关于望月鳝一说,多半是深受“纪晓岚巧断奇案”的影响,话说清代乾隆年间,一农妇抓到一条三尺长的黄鳝,烹饪后舍不得吃,她全给丈夫吃了。谁料丈夫吃后中毒身亡,农妇以谋害亲夫罪,秋后问斩。这时,纪晓岚偶得奇书,碰巧看见“望月鳝”有毒一说,才还了农妇清白。
后来,民间就把望月鳝传的神乎其神,声称在月圆之夜,望月鳝便抬头望月,直至月落低头回洞。在讹传之下,把体型较为粗壮的黄鳝都当成望月鳝看待,以至于人们抓到大黄鳝,都不敢轻易食用了。
其实,关于望月鳝一说,是从来都没有依据的。根据黄鳝的习性来看,它存活的年限越长,它就变得越迟钝,日常的正常捕食,将越来越困难,很多时候,都无法饱腹。此时,黄鳝只能将目标转向各种腐尸。
动物腐烂的尸体,是各种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大量滋生的源头,黄鳝吃了腐尸,自然会受到侵染,大型黄鳝可能有毒一说,就能解释通了。
那么黄鳝为何为抬头望月呢?其实上边也提到了,行动缓慢和迟钝的大黄鳝,它们基本都躲在洞里,一些浮游生物或小动物会自己跑到洞口来,黄鳝探出脑袋张口啜吸时,就好比在抬头望月。
其实,不光是大黄鳝,小黄鳝在长期的侵染下,也存在危险性。黄鳝是众多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果处理不好,食用后也会出现不良症状的。
该如何正确食用黄鳝?
黄鳝的头、皮、血、肉在医疗行业,经常应用于中药或中成药的配方中。
作为席上佳肴,黄鳝 *** 备低脂肪、高蛋白,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特点,肉质鲜美细嫩,唇齿留香,是老少皆宜的食补佳品。在民间,甚至有“冬天一枝参,夏天一条鳝”的说法。
不过,黄鳝的头部富含重金属、农残药残和寄生虫, 更好不要食用。黄鳝的血液对口腔、鼻腔、消化道等黏膜部位具有 *** 作用,处理时也需要防范。黄鳝的内脏也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重灾区,也是要清理彻底的。
在挑选黄鳝时,那些死掉的、翻肚的、 *** 红肿的、皮肤发黑发青的、以及活动能力降低的,更好不要买。在烹饪时,更好高位过油,熟透后才能食用。
写在最后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大力发展,农药兽药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的肆意捕捞,现今的野生黄鳝能生存下去就不错了。倘若要想自然生长到一斤以上,除非是在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环境里才行。
目前市面上宣称的野生黄鳝,基本都是靠人工养殖的。现在的养殖技术娴熟,一斤以上的黄鳝,不出5年就能培育出来,不过,养殖的黄鳝为了降低成本,一般在2~5两就可以卖了。
现在的大部分我们,身居灯火通明的城市,浮躁的生活,无解的压力,多想放下一切,回到农村过简单悠闲的日子。
你是否记得那时,几个玩伴在田里抓黄鳝的日子,天真快乐,无忧无虑,那时所有的食物,都是健康有机的,现在想想,还真让人垂涎三尺呢!可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了!
为什么说“蛇吃黄鳝是找死”?如果蛇吃了黄鳝,真的会死吗?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着一种这样的歇后语:"蛇吃黄鳝——找死",从这个歇后语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蛇是不能轻易吃黄鳝的,因为这样是非常容易把命搭上的。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蛇到底能不能吃黄鳝呢?如果一旦蛇吃了黄鳝后,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吧。
蛇吃黄鳝会死的说法从何而来?
要知道我们中国的俗语和歇后语都不是空穴来风的,这些都是古代先人总结出来的精辟道理,每种说法看上去似乎都有他的依据。那么,为何古代先人说蛇吃黄鳝会死呢?
其实,古代先人之所以会这么说主要是与黄鳝的身体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黄鳝鱼类的一种,它们经常出没在农村地区稻田里、小河、池塘,儿时喜欢捕捞鱼的朋友经常能够体会到抓捕黄鳝的乐趣。
从黄鳝生长的这些环境来看,它们其实跟蛇还是有一些交集的,也就是说蛇吃黄鳝会死,在环境交集的空间中就可以看出来,此外民间流传蛇吃黄鳝会死的说法也与以下两方面有关:
1.黄鳝的体形与蛇类似
黄鳝跟普通的鱼更大的区别是黄鳝的身体是非常细非常长的,整个体形的长度是在20—70厘米,最长的体形能达到一米,设想一下,如果一条蛇直接把黄鳝吞入腹部,那么整个又细又长的黄鳝就会占满蛇的消化道。
如此一来,死去的黄鳝变得非常的僵硬,在整个蛇的腹部中无法完全消化掉,而且吃了黄鳝的蛇也无法弯曲爬行,最终就会只能笔直得死掉了。这就是蛇吃黄鳝会死得其中的一个原因。
2.黄鳝是肉食性动物
尽管黄鳝也是鱼类家族成员,但是与其他普通鱼类相比,黄鳝是肉食性动物,性情凶猛,浑身上下都是非常黏滑黏滑的。当黄鳝被蛇吞入腹中后,黄鳝就会在蛇的腹部里到处乱窜,最后在不断钻来钻去之下,蛇最终也会被钻死。所以在古代先人眼中,蛇吃黄鳝会死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科学角度来说蛇吃黄鳝会死吗?
古代人总结出来的蛇吃黄鳝会死的说法,从科学角度来看是否是真的吗?关于以上这两种说法,在生物学家眼中是非常片面的,有些断章取义。
黄鳝是一种肉食动物、性情凶猛、浑身黏滑这些特征的的确确是真的,但是古代先人却忽略了一个非常不可缺少的过程,那就是蛇类进食的关键过程,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尽管黄鳝是性情生猛的,但它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鱼儿。在白天的时候,黄鳝会躲在洞穴里不出来,只有到了黑夜来临的时候,黄鳝才会喜欢出来,到水里捕捉鱼虾为食,这也是为何大部分人都会在夜晚去抓捕黄鳝的原因。对于黄鳝来说,人类就是他们更大的威胁者,除了人类,剩下的恐怕就是蛇类。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蛇类都能够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成功捕捉到黄鳝,因为只有生活在水里的水游蛇科或者其他生活在水域附近的蛇类才有机会捕捉到黄鳝。而像眼镜蛇这样的毒蛇,也是能够捕捉到黄鳝的。
我们敲黑板划重点总结一下能够捕捉到黄鳝的蛇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属于有毒蛇,而一些无毒蛇是很难捕获黄鳝。因为无毒蛇捕猎小型猎物时,会进行悄无声息的突然袭击,然后就是一口咬住猎物直接将其吞下。
如果在面对体形非常庞大的猎物不能一口把它们吞下的时候,这些无毒的蛇会先将猎物死死缠绕,当猎物因为缺氧而致死后再慢慢将其吞入腹部,由于黄鳝浑身上下都是非常光滑的,这种润滑的粘液让无毒蛇是根本无法将其缠绕而死的。
而有毒的蛇情况就会大有不同,它们在捕食过程中依靠的是毒液,无需与猎物进行缠绕,一旦黄鳝落入有毒蛇类的口中,此时它们身体上的光滑粘液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所以说能抓捕到黄鳝的也只有毒蛇了。像眼镜蛇科旗下的品种毒蛇,它们的毒性是非常剧烈的,咬死黄鳝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那些水游蛇科蛇类不是没有毒性吗?它们又是如何一举抓捕黄鳝呢?
很多人认为水游蛇科是没有毒性的,主要是因为它们没有对人类产生很大的伤害。其实,水游蛇科下的蛇类是有毒性的,因为它们的毒牙主要位于成上颌后面,也就是说只有把猎物含在嘴里,猎物才会因中毒而死。因为,含在嘴里的过程中水游蛇类才会释放出来更大程度的注射毒液。
像人类这样大型体积的猎物,水游科蛇类喷出来的这点毒液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而像水中黄鳝和其他鱼类就会被毒死。所以说,这样毒蛇在捕捉黄鳝的时候,是根本不给它们留下任何的机会,直接在没被吞入腹中之前就先把黄鳝毒死了。
蛇吃黄鳝不会死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蛇是黄鳝的天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古代先人们认为蛇把黄鳝吞入腹部,黄鳝在蛇腹部死后变得僵硬,蛇无法爬行弯曲,最后死亡,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上面的毒蛇捕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在没有被吞入腹部之前,黄鳝其实就已经先被毒死了,而不是进入腹部后才死的。
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能力,那就是它们能够感知猎物微弱的呼吸和心跳,不管有毒还是无毒的蛇,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让猎物彻底死掉,然后再慢慢独享美食。
而关于蛇无法把死掉的黄鳝消化掉这个说法也是非常片面的。事实上蛇的消化能力是非常强的。在把黄鳝吞入腹部后,蛇会找到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然后花费三四天左右的时间再慢慢把黄鳝消化掉。
因为蛇的胃部里有很多的胃酸粘液,这些酸性粘液会直接腐蚀掉黄鳝的身体。用了三四天的时间,一条长长的黄鳝就会变成流质食物。
由此可见关于蛇吃黄鳝会死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在强有力的科学面前,蛇是可以吃黄鳝的,大家还是要理性对待民间传闻吧。
儿时抓不完,外表黏糊糊,现如今被大量养殖,野生不多见导读:大家好,这里是农看农,每天分享农村新鲜事,分享种植技术和市场。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儿时抓不完,外表黏糊糊,现如今被大量养殖,野生不多见。
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回想下80年代那时候,还是儿时的我们整天没事就去抓野味,这一幕幕好玩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昨天而已。然而时间流逝,物是人为,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农村的面貌变了,农村那些丰富的资源如今也面临着枯竭危机。
现在的农村似乎让人已经体会不到一点点的农村味了,生活与城市接轨,各种高科技产品替代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就连以前门口河里的那些美味,如今也只能通过回忆去品尝它们的味道了。这几天笔者走进农村大集,在集市上遇上了许多稀罕货,可惜的是这些稀罕货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野生的已不多见了。
其中一种外表黏糊糊的超级美味,以前想吃真不用钱,到池塘或者河道上用萝卜干去钓都抓不完,而如今却成了农民养殖致富的好帮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下这超级美味吧。它的外形像蛇,人们管它叫鳝鱼,学名叫黄鳝,是一种身体细长,跟蛇很相似的一种鱼类。
常见的黄鳝个头不大,一般在60公分左右,更大的可达1米长。黄鳝与泥鳅有一相似点就是外表黏糊糊的,很难用双手抓起来,这黏糊糊的东西是黄鳝分泌的一种保护自己的黏液。
以前野生黄鳝比较丰富的时候,农村的小孩总会效仿大人们拿着一根钓鱼的竹竿,在竹竿末端绑上绳子,然后在绳子的结尾挂上一小块萝卜干或者肉片,伸到黄鳝居住的洞穴前引诱黄鳝上钩。一旦黄鳝咬住萝卜干或者肉块的时候,用力一拉就能将其顺利拉出来,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当年的我们,对于黄鳝的美味没有什么兴趣,大多只是钟情于捕抓这种抓不完的美味,体验那个收获满满的过程。但也有不少孩子遇上黄鳝以为是蛇,而吓得尖叫,如今那些人回味起这件事,都要嘲笑自己半天。
黄鳝这种小动物只要生活于淡水领域,喜欢藏在水底,栖息于一些洞穴之内,过去在池塘、河道、湖泊中很常见。但现在各地的水域污染、河道改造之后,野生黄鳝资源已经陆续枯竭了,有人已经发现都十几年没有见过野生黄鳝了。
野生资源的减少,但黄鳝养殖业却异军突起地发展,成了农民的摇钱树,致富好帮手。据笔者了解在4年前,也就是2016年的时候,我国的黄鳝养殖产量赢达到了38万吨,其中黄鳝养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湖北、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可见十来年的发展,黄鳝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至今基本可以说非常成熟了。
当然养殖黄鳝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而且给不少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黄鳝本身也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美味,能够走进餐厅和寻常百姓家,也是吃货的一种口福了。不知各位是否喜欢吃黄鳝呢?你们小时候去抓过黄鳝吗?一般你们都是怎么吃黄鳝的呢?欢迎留言说说你们的看法,本文仅是笔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图片来自 *** !
有嚼劲、弹性,咪道更鲜,更高价涨至百元一斤!野生黄鳝出洞啦|老谢逛菜场
4月初,申城的更高气温不断触碰15℃、18℃甚至20℃,躲藏在魔都江河湖边洞里的野生黄鳝出洞了,鲜美的野生黄鳝开始成为魔都市民的盘中餐。
黄鳝又叫鳝鱼,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最长可达1米。每年的11月份,气温降至15℃以下,黄鳝就会在江河湖边打洞,然后躲在洞里不吃食,靠着春夏秋三季进食获得的养分冬眠,到了4月,更高气温达到15℃以上后出来觅食。黄鳝主要吃蚯蚓,但小鱼小虾、蚊子幼虫、黑水虻、蝇蛆等都吃。
每年4月黄鳝出洞后,青浦等地不少居民就会拿着地笼或弯笼在江河湖边捉黄鳝。家住朱家角的刘大叔傍晚在他家附近的湖边放地笼,一头放水里一头放岸边,这天刘大叔一次性放了10多只地笼,第二天一早他收获到3斤多黄鳝。
刘大叔说黄鳝大都在夜间出来觅食,出来觅食时会不知不觉地钻进长条形的地笼里,到了第二天清晨4至6点收起地笼,地笼里少则二三条多则会有一斤黄鳝。
“今年野生黄鳝价格看涨,更高涨至百元一斤,这个价格以往少有,往年更高80元一斤。” 刘大叔表示,
他捕捉到的黄鳝一般在朱家角周边的菜市场销售,但也有村民将野生黄鳝拿到离青浦较近的市区菜市场,比如北新泾菜市场出售。“野生黄鳝卖得贵点,但咪道好吃,有嚼劲、有弹性、咪道鲜,无论红烧、白灼都不用放鸡精,不少老吃客愿意买着吃。”
记者这两天光顾魔都部分菜市场,发现溧阳菜市场、宁波路沿路水产店已经开售野生黄鳝,以宁波路沿路水产店吆喝声更大,其中一家水产店野生黄鳝零售100元一斤。“野生黄鳝咪道绝对好吃。”同时该老板夸口承诺,买回去不好吃退货!
但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宁海东路、大境等菜市场销售的大都是30多元至50多元一斤的养殖黄鳝,其中重一两左右的养殖黄鳝零售40-45元一斤,重二两左右的黄鳝零售50-55元一斤。马立斯菜市场销售的小黄鳝卖35元一斤,一两左右的黄鳝零售45元一斤,其中安徽养殖黄鳝相对便宜,重1两左右售价38元一斤。
上图:黄鳝养殖池
“零售三五十元一斤的黄鳝基本上都是养殖黄鳝,野生黄鳝不会卖这个价格。”宁海东路菜市场的摊主告诉记者,
“今年野生黄鳝价涨得厉害,零售80-100元一斤,很多摊主怕进货后卖不出去,故选择了便宜的养殖黄鳝。”
金山是魔都黄鳝主要养殖地。据水产专家介绍,每年的五六月份养殖户会将半两左右的小黄鳝投入稻田或养殖池开始养殖黄鳝,当年11月黄鳝长到一两半以上,就可以捕捉并上市。进入第二年4月,黄鳝生长速度加快,上市量加大,6至8月为上市高峰,其销量最多、价格更便宜,大黄鳝有八两甚至一斤重。
上图:捉野生黄鳝的地笼
野生黄鳝与养殖黄鳝四个方面区别:一、野生黄鳝比养殖黄鳝头要尖;二、野生黄鳝尾部易弯曲;三、用手抓捏,野生黄鳝的力道更大;四、烹饪后品尝,野生黄鳝的肉质更有嚼劲、弹性,味道更鲜。
鲜香脆爽,头水雪里蕻青咸菜上新!烧只雪里蕻小黄鱼汤尝尝鲜|老谢逛菜场
30至50元就能买一条一斤重的东海野生大黄鱼?水产专家:“养殖”冒充!|老谢逛菜场
2两顶级品售价80元一条?Ok!“鲜霸”梅童鱼价今春上涨5%-15%|老谢逛菜场
历尽百年依然是“老大”!爆浆、沙甜、酸爽,老咪道头水“洋红番茄”番熟蒂落了!|老谢逛菜场
来源:周到
难以置信的奇闻怪事——颠覆认知啮齿动物--水豚
喜欢养仓鼠的小伙伴们,你们可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小巧可爱的。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超级巨型的老鼠,可以长达130公分。这种世界上更大的老鼠,最重的有100斤,比很多成年人都还要重。这种老鼠就是世界上更大的啮齿动物--水豚。
水豚这种动物,出生就有2斤重,不愧为世界上更大的老鼠。一般水豚可以活8到10年,非常的善于游泳潜水。因为它们的尾巴退化了,所以也被人们称之为没有尾巴的大老鼠。这种大老鼠一般成年之后,个头都能超过1米,体重也在70斤以上。
蛇蜻蜓
蜻蜓是常见的一种益虫,能够捕食蚊虫,不过我们常见的蜻蜓都非常小,而世界上更大的蜻蜓蛇蜻蜓,与一般的蜻蜓差异非常大。蛇蜻蜓与一般蜻蜓的区别不只是在大小上,在外形上也很大的差异,蛇蜻蜓给人之一感觉就是凶猛,但实际上不会对人类造成任何伤害。
蛇蜻蜓是世界上更大的蜻蜓,虽然是蜻蜓但长相与一般的蜻蜓差异有点大,蛇蜻蜓的看起来就给人一种很凶猛的感觉,拥有一对巨大的前颚,但主要还是用来进行交配的,虽说在全世界有两百多种蛇蜻蜓,但是目前来说蛇蜻蜓的栖息环境遭受到人类的大肆破坏已经濒临灭绝的危机,该如何保护好蛇蜻蜓已成为急需解决的事情。
更大的犀鸟
鸟类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世界上鸟类的种类多达几万种,其中有一种鸟类它们的嘴巴非常的大,几乎占据了身长的1/3,它就是犀鸟,不过犀鸟的也分为不同的种类,那你知道世界上更大的犀鸟是那种吗?它就是,它就是魅力的盔犀鸟,它的体型要比一般的犀鸟大很多,赶紧来看看它到底有多大吧。
盔犀鸟它是所有犀鸟科鸟类中体型更大的一种,它们的体长最长可达120厘米,这几乎和一个10岁左右的孩童身高差不多了,其中雄鸟体重达到了3.1千克,是世界上更大的犀鸟,主要分布在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千年黄鳝精
黄鳝大家肯定都吃过,是常见的一种美食,但是你看到世界上更大的黄鳝之后,你完全怀疑以前吃的都是蚯蚓,这条黄鳝简直太大了,完全是修炼多年已经成精了的黄鳝精,不得不佩服自然界造物主,在湖州长兴捕捉的长1.5米,重36斤的黄鳝,已经修炼千年。
湖州长兴捕捉到世界上更大的黄鳝36斤,震惊了整个世界,不知道这是自然生长还是基因突变,不过据说这可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野生黄鳝,网友们纷纷惊呼,这条36斤的黄鳝可谓是千年黄鳝精,体长估计1.5米左右,是世界上更大的动物之一,身体直径有碗口粗细。
草莓——拳头
日本有农民种出了重达半斤的超大草莓,比人的拳头都还要大,看着就觉得非常的有食欲,一颗草莓就可以让人吃饱。
每到草莓上市的时候,就是很多爱吃草莓的人最快乐的时候。小小的草莓,一口就可以吃掉一个。有一些草莓在种植的过程中,因为这种原因,几颗草莓长着一起,形成了一颗超大个的草莓。小小的草莓因为好几个长在一起,看起来非常的壮观。
很多人都对这个世界上更大的草莓很感兴趣,这草莓重达0.5斤,比上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更大草莓要大也更重。上一个更大草莓重达0.45斤,这个日本农民种出来的大草莓以0.5斤的重量,重新刷新了一次世界纪录。这个超大的草莓,长12厘米、宽8厘米,比人的拳头还要大。
喜欢钓鱼的人都知道,在野外钓鱼时,有时候不仅仅钓的是鱼,所以有人说钓鱼人除了钓不到鱼,其它的都能钓到。
比如说,在钓鱼时钓到螃蟹、螺蛳、青蛙、泥鳅、黄鳝和甲鱼等等,然而最近有位普洱市的钓鱼人,在河里钓起了“巨型大虾王”,疑似外来入侵物种。
(被钓起的大虾)
一、鱼没钓到,却钓到“大虾王”
前几天,一位云南普洱市的钓鱼人苏大哥,看着连续几天下雨后,导致河里的水位上涨,就想着到威远江看看能不能钓到鱼。
据苏大哥说,来到河边后才发现,由于下雨的原因,导致河里的水质变得非常混浊,所以恐怕又要“空军”了。
(水质混浊却意外钓获巨虾)
打完窝料后,钓了一个多小时了一口没有,正准备打算收拾东西回去了,却看到浮漂被什么东西拉着横着走,提竿才发现钓了一只大虾王。
可没过多久,又连续钓了好几只,不过这种虾与我们常见的河虾不一样,颜色是蓝色,而且两个大夹子很长,钓的更大一只估计有一斤多重,是外来物种吗?
(这一只更大有30多厘米长)
二、“大虾王”是外来物种吗?
从苏大哥钓起的大虾图片来看,随后渔翁查阅资料得知,他所钓获得“大虾王”,应该是罗氏沼虾。
罗氏沼虾,又叫淡水长臂大虾、泰国虾、马来西亚大虾等。罗氏沼虾是属于淡、海水虾类,但大多数是在淡水里长大。
( *** 配图)
罗氏沼虾是一种大型的淡水虾,在自然水域里,雄虾更大可以长到超过40里面长,体重接近2斤多重,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下,甚至能长得更大。
其实,罗氏沼虾并非外来入侵物种,因为罗氏沼虾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缅甸(缅甸大陆)、泰国和中国。
(钓友拿手对比巨虾)
不过,罗氏沼虾在我国的境内分布不广,主要集中在沧澜江流域,而威远江正是属于沧澜江的支流。
因此,在威远江里钓到罗氏沼虾,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然而野生的罗氏沼虾之所以不容易见到,其主要原因是前些年绝户网的过度捕捞所致。
渔翁有话说:罗氏沼虾不仅能吃,并且食用价值还很高,因为这种虾长的大,虾肉多,所以深受“吃货”们追捧。
由于罗氏沼虾虾肉营养丰富,而受消费者喜爱,所以在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区,已经有大规模养殖了。
( *** 配图)
因为罗氏虾具有是属于杂食性虾类,且生长速度较快,通常饲养一年即可以长到200克左右。
但由于人工养殖时,因雨水侵袭或养殖逃跑等原因,罗氏沼虾已经进入了南方的自然水域了。
(一只一盘清蒸)
不过渔翁想说,如果罗氏沼虾真能在自然水域大量繁殖,这也未必是件坏事,毕竟人工养殖的罗氏沼虾,都要好几十元一斤呢! #钓鱼#
罗氏沼虾与河虾对比谁更好吃呢?
广西老乡捕获“胳膊粗鳝鱼”,称捕了几十年鱼没见过,鳝鱼精?鳝鱼,肉嫩刺少鲜美,是当今江河鱼鲜里,较为受欢迎的一种,市场价格也非常高,许多地方都要几十到上百元一斤。
不过,鳝鱼本身并非什么稀罕物种,农村的河沟、水田里,只要不过度使用化肥、虫药,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许多在农村长大的朋友,小时候应该都有夏天捉鳝鱼摸泥鳅的经验...
然而,即使是农村里“捉鳝”老手,看到下面这两条“巨鳝”,可能都会吓得不轻....
广西老乡,河沟里放地笼,捕获两条“胳膊粗巨型鳝鱼”,从未见过不敢下手去捉
农村里用地笼捕鱼捕虾很常见,一般的“鱼获”,也比较固定:野生的小鲫鱼、鲶鱼,泥鳅龙虾、螃蟹等,偶尔也会捕获黄鳝龟鳖。
然而广西这位老乡在收地笼时,却在里面发现两条“大物”,颇为吃惊。
——乍一看去像是两条大蛇,仔细一看更是目瞪口呆,这竟是两条“胳膊粗”的大鳝鱼,肚皮金黄、鱼背却是乌黑色,他捕鱼钓鱼几十年,竟是从未见过这种“鳝鱼王”!
这么大的鳝鱼,岂不是成了精?也是马上引来许多人的关注和震惊。
昨日,长江君收到网友爆料之后,看到这里两条“鳝鱼精”,也是吃惊不小。
毕竟我们从事生态领域工作,在江河边也是见过不少“巨物”,应该说对于各种大体型的野生鱼、水族,都远比其他朋友见过的多。
然而,这两条“胳膊粗”的鳝鱼,确实刷新了长江君的认知!
人靠近就猛地立起来,攻击性很强
如前所说,鳝鱼其实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野生鱼,黄鳝养殖产业的规模也不小。
然而,不管是农田水沟的野生鳝鱼,还是养殖的鳝鱼,其体型都相对有限——能长到一公斤,就几乎是罕见的“鳝鱼王”了,再大的鳝鱼几乎都只存在于传说故事当中。
但这位老兄捕鱼时捕获的两条“老鳝鱼”,加起来至少有十几斤了,这样一对比,就很令人震惊了。
这难道真的是两条“成了精”的鳝鱼王?
常见的鳝鱼体型有限
关于大鱼、龟鳖甚至鳝鱼“成精、成怪”的说法,长江君在江河边实在听过太多。
大部分是捕风捉影的传说故事,但偶尔也确实真有其物,它们之所以被认为“成了精”,其实是“突破了生长极限的变异个体”,或者其生长规律本不被大众所熟知。
比如三峡就发现过体型惊人的鱤鱼、黑鱼等,或者在一些地下岩洞、深潭中发现“巨型鳗鱼”的身影...
河鳗和鱤鱼,都是任意被当成“鱼怪”的水族
那这位老乡捕获的两条鳝鱼,是此类“变异个体”吗?
关于鳝鱼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不过根据长江君对鳝鱼习性的了解,它们的生长速度,相比其他的野生鱼要低的多(比如鲤鱼、草鱼等有鳞鱼)。
野外自然生长状态下,野生鳝鱼一年可以长到20CM,第二年30CM,第三年40CM(体重在一斤以下),随后速度逐年下降,并且黄鳝作为一种肉食鱼,其生长速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周边环境内可捕食小鱼小虾数量的变化,气温、水质的变化....
那么,以这种缓慢的生长速度,一条黄鳝要过多少年才能长到如此大?
考虑到鳝鱼的生命周期,几乎是不可能,除非真是什么灵异事件。
以我国野生鳝鱼的生长速度,在其生命结束之前长到这么大,几乎不可能
自然界中确实存在许多神秘未知的现象,尤其是黑暗深邃的水域中。
不过,长江君通过查询水产资料,发现近年来我国引入了一种“缅甸黄鳝”,虽然其外形跟我国本土黄鳝几乎一样,但其生长速度和体型极限,却远远超出,据说更大可长到几十斤,甚至在其原产地有过百斤的记录!
广西老乡捕获的这两条巨型鳝鱼,是不是就是这种缅甸黄鳝?
缅甸黄鳝,极限体型是普通鳝鱼的几十倍
仅是通过口述和图片资料,长江君也很难判定。
这种缅甸来的“巨鳝鱼”,很显然是被当做食用鱼引入养殖的,不过如今在市面上似乎并不多见。
而这位广西老乡,捕获的两条“老鳝鱼”,则是在野外水域出现,因此,我们也很难判断,它们到底是“鱼精”还是外来物种....
网友们,你们见过这种歌鳝鱼里的“庞然大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