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心杯资料,鸡心的做法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3 0
茶器杂谈之茶杯种类

前言


茶杯斟诗自陶醉,梦里吟酌多少回。

尔此一去不复还,可与陆羽在天飞


茶有茶道,器亦当有其道。茶、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香茶需好器,好器衬香茶。好的茶汤要有好的器皿来搭配,那么细品之下茶之滋味我想必有不同。

一直觉得青花茶器像极了一个不谙世事、纯洁清新的少女。青花瓷的白皙能够更好地反衬茶汤的颜色,更快地让人们看到茶的内质。经过精雕细琢后的青花瓷精致、优雅、易碎,就像经历风雨后成长的少女依旧美丽,等待属于自己的有缘人.精致的青花瓷器不仅需要一个主人,更需要一个有着慧眼懂其价值的有缘人。

说起瓷器,青花瓷的地位毋庸置疑,今天就暂且以青花瓷来讲述一下茶杯的种类。


正文

茶杯种类:

压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景德镇珐琅彩手工绘锦地纹杂花压手杯

撇口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见的。

辛卯春风祥玉花卉撇口杯

鸡缸杯:明代成化朝御窑厂创制的一种杯式。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更佳。

无名成化青花斗彩鸡缸杯

六方杯: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有方有圆。


全手工青花釉里红荷花鸳鸯 六方杯


斗笠杯:斗笠是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景德镇铭清堂百子图斗笠杯

直筒杯:出现最早的杯子器型,有大有小,小型直筒杯称为“闻香杯”,专用于品闻茶香,从汉代原始的青瓷就开始 *** 。

柴窑缠枝莲直筒杯

方斗杯: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青花云鹤纹方斗杯

高足杯: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青花明风格莲池鸳鸯高足杯

马蹄杯: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庚寅春风祥玉仿明双勾莲马蹄杯

铃铛杯:亦称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明成化、嘉靖、万历时铃铛杯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小雅青花无棋不友铃铛杯青花瓷

卧足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景德镇手工手绘釉下青花仿明宝相纹卧足杯

鸡心杯:敞口,口以下内收,收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明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

青花釉里红鱼藻纹鸡心杯

罗汉杯: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将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莹光亮、润泽饱满的水份感。

景德镇九段烧手绘青花瓷器罗汉杯

花神杯:源自康熙时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画花卉,后根据这种杯型,画出各式纹路,属于釉下彩,花纹清晰,简约大气。

景德镇御用技艺手绘青花六角花神杯

三秋杯: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

宛玉無名成化斗彩三秋杯

高士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景德镇璟色堂柴烧窑青花釉里红高士图闲庭杯



P.s 关于茶杯,您还知道哪种,欢迎补充~


米黄釉直纹鸡心杯 |温润雅致,线条流畅,这款杯子实用耐看还不贵

随着人们对传统的不断深入了解,带有东方气韵的物件愈加受到推崇,在瓷器里,龙泉青瓷就是东方美的代表之一。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款来自龙泉的米黄釉直纹鸡心杯,温润耐看,好用又称手。不同于龙泉常见的青瓷质感,米黄釉釉色使其充满了温暖古朴之感。


龙泉弟窑 釉色丰润


龙泉青瓷,始于五代,兴于宋朝,以其细腻的瓷质,简约流畅的线条著称于世。发展至巅峰时期,传统窑口一分为二,有了“哥窑”和“弟窑”。



弟窑被誉为「民窑之巨擘」,以晶莹润泽的釉色闻名天下。弟窑的器物胎骨厚实、釉层饱满丰润,釉色温润如玉,被誉为“青瓷之花”。



器物的温度往往体现在匠人的投入和表达上,每一处纹理和每一抹釉色都营造出刚刚好的美感。



这款源于弟窑的杯子,不仅将弟窑胎骨厚实、釉质丰润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米黄暖色釉,更使其显得温润雅致,也让茶席变得柔软温暖起来,拉近了人与器物之间的距离。


典雅鸡心杯,端庄又沉稳


鸡心杯,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



此杯胎厚釉润,温润雅致,造型端庄典雅,落落大方。杯子大小适中,称手舒适。敞口设计,利于散热,即使在夏日也不用担心茶汤的温度。


杯体内部打磨光滑细腻,配以浅色釉,内敛又便于观汤色。



底足处与杯身衔接自然,一气呵成,更显沉稳气韵。



杯身颇具匠心地布满了直纹刻绘。简约明朗、流畅有致的线条使杯子有了凹凸感和设计感,变得更为灵动,也使其更便于拿握,防烫且防滑。



杯子虽小,却很重要。温润典雅、好用且不贵的品茗杯,真适合来一套。

集齐五大名窑盏丨再现千年宋瓷风雅

原价:499元

国家地理粉丝专享

上新限时折扣价489元







<

杯型分10种?5分钟让你明白品茗杯的特点,这些干货你该知道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中国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其思想之深、意境之美非爱茶之人不可体会。

爱茶之人必会品茶,光这泡茶的功夫就有诸多讲究,茶壶、茶杯、茶海、茶匙、茶勺……其中任何一类都有大学问。今天咱就给大家讲讲茶杯,千差万别的茶杯有何区别,名称的由来。

斗笠盏

盏指阔口杯,这种杯口大,腰直,足小,倒着看像一顶斗笠。使用时可以方便观察茶汤颜色。始于五代,宋代更流行。

鸡心杯

底部像鸡心形状,因此命名,这样的器型实用方便,一直沿用至今,最早出现在明永乐年间。

直筒杯

出现最早的杯子器型,器型有大有小,小型直筒杯称为闻香杯,专用于品闻茶香的作用。从汉代原始的青瓷就开始 *** 。

马蹄杯

鸡心杯资料,鸡心的做法-第1张图片-

因形状酷似马蹄得名,故宫中就有马蹄杯精品,斗彩十二花神马蹄杯。明代开始出现。

铃铛杯

倒置想一个铃铛,杯身较长,适合绘画人物以及场景。

高足杯

很像现在的高脚杯造型,唐代开始就有这样的形制,旧时称作靶盏、把杯,唐代被作为日用器使用,而宋代多用于祭祀场合使用。

斗方杯

像过去量米用的斗,方形的,故名斗方。过去没有石膏模具,这种杯又不能拉坯成型,要用泥片拼接粘合起来, *** 难度很大,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也很高。

压手杯

明代皇室专用杯形,史书多有记载,永乐青花压手杯与鸡缸杯齐名,非常名贵。这种杯撇口弧腹,拿的时候口沿正好压在手指上,故名“压手”。另一个说法是,此杯下部胎厚,比一般杯重,所以叫“压手”。

鸡缸杯

就是这成化杯形的矮款,成化杯和鸡缸杯的胎要比压手杯薄,曾被拍卖出添加的鸡缸杯现在的仿制品价格也是比较高的。

公道杯

虽说叫做杯,但却不会有人作为入口器使用,作为分茶器的它在茶文化中起着不小的作用,定量、调节浓度等等都需要它。

陶瓷发展至今,出现过非常多器型独特的作品,茶杯也一样。有时候你看到一样东西却不知道它的名字,想想是有多尴尬。没事!给大家个小窍门,当场起名字准没错。主要从杯子口沿、腰腹、底足的形状为特征,来给杯子命名。

口沿

口沿垂直呈直角称作直口杯;杯体向外敞开,称为侈口,比如斗笠杯;口沿向外翻开,呈喇叭型曲线的,是撇口,比如压手杯。

除了完整的圆弧,还有 *** 曲线形状,如始于宋朝的花瓣形称作花口,而后演变成葵口、菱口和海棠口

腰腹

杯身部分

腰腹就是杯身部位,腰和腹的意思一样的,折腰又可以叫折腹。直的叫直腹和斜直腹。向外凸的叫鼓腹,中间内收的叫弧腹,下部内收的叫曲腹,有明显转折的叫折腰,有凹槽的叫瓜棱腹。

底足

底足部分往往被人忽略,但其实这里面也有讲究,首先从底足部分可以看出手工和机械之间的差别,手工坯圈足高,向外敞开,又名敞足或者八字足。

假圈足,侧面看上去有圈足,其实里面是平的,多见于宋以前,因为底部无釉,现在被淘汰了,只有仿古器还用。玉璧底是厚圈足,看上去像一块玉璧,手感较为光滑。底部无足,完全是平的,叫平底,多见于仿汝器,有釉,有支钉痕。底部向内凹的叫卧足。

知道了各种部位的名称,就可以给自己的茶盏起名了。叫出口腹足的名称,由上至下,或者单独突出一两个特征,比如叫卧足杯或者敛口卧足杯。

茶杯器型大全,各种茶杯的名称,你懂多少?

杯子的名字一半是与其形状相联系的,并且多数是以青花杯的名字。当然,也可以用到其它的杯子之上。茶杯,有的叫杯,有的叫盏,有的叫碗,有时它们也被拿来作为喝酒之用。


今天小谦翁就和小伙们一起从杯子的器型开始,来了解茶杯都应该怎么叫唤!

杯子的起名规则

1

口沿

垂直没有变化的叫直口,比如直口杯。向外敞开的叫敞口,又叫侈口,比如斗笠杯。口沿外向外翻,呈喇叭型曲线的,是撇口,比如压手杯。向内收的是敛口,少见。

口沿做成花瓣形的是花口,始于宋代。台北故宫那件著名的汝窑碗就是花口,这是一只温碗,温酒用的,原来应该还有一个配套的执壶。

花口又演变出葵口、菱口和海棠口。葵口是秋葵花瓣的形状,菱口是在每个葵口花瓣中间加一个尖。海棠口一定是椭圆形的,必须四瓣,多用作水仙盆,少见于杯盏。

2

腰腹

腰腹就是杯身部位,腰和腹的意思一样的,折腰又可以叫折腹。直的叫直腹和斜直腹。向外凸的叫鼓腹,中间内收的叫弧腹,下部内收的叫曲腹,有明显转折的叫折腰,有凹槽的叫瓜棱腹。


3

底足

最常见的是圈足。看圈足可以分辨手工拉坯和模具坯,模具坯圈足矮而且直。手工坯圈足高,向外敞开,又名敞足或者八字足。

假圈足,侧面看上去有圈足,其实里面是平的,多见于宋以前,因为底部无釉,现在被淘汰了,只有仿古器还用。玉璧底是厚圈足,看上去像一块玉璧,多见于龙泉窑。底部没有足,完全是平的,叫平底,多见于仿汝器,有釉,有支钉痕。底部向内凹的叫卧足。

知道了各种部位的名称,就可以给茶杯起名了。叫出口腹足的名称,注意要从上向下说,也可以简化名称,只叫一两个特征,比如叫卧足杯或者敛口卧足杯。杯子是圈足的话,一般不用特别强调,因为大部分杯子是圈足。

课后作业,底部留言


①请根据以上命名规则,正确地称呼下面六款茶杯。

②你常用的是什么杯?

各种口型杯子欣赏

常见各种器型 经典瓷器 器型之美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通常比碗大,比杯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

(盏作为一种盛装液体的日常器皿,通常由陶瓷、木、竹、金属等材质制成,常见的就有茶盏、灯盏、油盏。)


从宋始,盏就成为喝茶专用器皿,就此意味着喝茶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的层面。




压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处内收,圈足。其形体端庄大方,凝重中见灵巧,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有“压手杯”美称。而压手杯则应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为最。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属最常用和最常见的杯型之一,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压手杯,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也高于压手杯。



折腰杯


出自《晋书`陶潜传》之中的屈身事人的典故。高度大小适中,能较好的聚合香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六 方 杯



六方形,大小适中,杯型耐看,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喜欢汝窑口杯之人,对六方杯基本是没有免疫力的。



莲瓣杯


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莲瓣,古朴典雅、光润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笠杯


口大,底足小,如蓑翁之斗笠,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



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更好的。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耳杯


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鸡缸杯


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更佳,几可乱真。(上海收藏家刘益谦曾以2.8亿港元拍得一只明成化鸡缸杯)



爵杯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鸡心杯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 系明代产品,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卧足杯


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罗汉杯


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的晶莹光亮、润泽饱满,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铃铛杯


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高足碗


造型与高足杯相同,但比高足杯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孔明碗


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现在隔热杯的结构就是从这来的,不愧是驰骋古今的聪明人。

望月怀古鸡心杯

望月怀古 鸳鸯鸡心杯

口径8.2cm,高4.5cm

此杯器身绘制青花荷塘鸳鸯纹饰,荷花鸳鸯相间分布,纹饰细腻画工精湛

原盒包装







15种茶杯样式,你用过几种?来看一场杯具盛宴

人不能闲,一闲就刷视频、看直播,然后忍不住剁手,买买买。


小白看得最多的当然是茶。


看茶之外,我发现了杯具的好处。


各种杯子,美轮美奂,即便不用来喝茶,单单摆在桌上,看看也很美好。




压手杯


杯型:杯口平坦而外撇,杯腹近乎垂直,自下腹处内收,圈足。


造型端庄大气,稳重不失灵巧。


入手有微微的沉重之感,握于掌中,撇口正好压住手指,故名压手杯。


比一般茶杯稍大,盛汤量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握感舒适,稳贴合手,适合日常喝茶。


压手杯,以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经典,由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开创了在瓷器上书写皇帝年号的先河。因为稳重典雅,实用性高,历朝都争相仿制。




建盏


建盏,造型多样,建窑烧制黑釉瓷的总称。


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是宋代斗茶的首选茶具,用盏壁的黑,衬托茶汤的白。


曜变建盏是其中的极品,烧制难度极大,完整传世的仅有三件,均藏于日本,被日本文化厅认定为国宝,中国仅在杭州南宋皇城遗址出土过一件残件。


宋代以后,曜变建盏烧造工艺失传,成为陶瓷史上的不解之谜。


现代的复原工艺,依然无法做到完美复原。




马蹄杯


杯型:敞口,斜削腹,内凹小平底。倒扣去看,形似马蹄。


马蹄杯,杯壁线条弧度优美,造型稳重而别致。


它流行于明清时期,明代成化、嘉靖、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烧制的数量最多。




铃铛杯


杯型:形似倒放的铃铛


铃铛杯,也叫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明清时期比较流行。


方便手指拿捏,但杯底太小,容易倾倒泼洒茶汤,触碰时要稳。




鸡心杯


杯型: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形如鸡心


鸡心杯流行于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




斗笠杯


杯型:口大,底小,杯壁斜直,形如倒放的尖顶斗笠


造型简洁挺拔,线条极具几何美感,雅致非常,深受宋人喜爱。


大的叫斗笠碗,小的叫斗笠杯。杯底较小,容易翻倒,但美就够了。




几何杯


杯型:杯口呈多边形,有四方形,形似粮斗,称为方斗杯,还有五方、六方、八方杯。


几何造型,稳重挺拔,棱角清爽,在一众圆润的杯型中,分外惹眼。




圆融杯


杯型:杯肚外鼓,杯口内收。


稳重圆润,聚香拢味。




花口杯


杯型:杯口形如花瓣,有葵口杯、荷瓣杯、菊瓣杯等。


造型新颖别致。




直筒杯


杯型:杯身笔直,形如圆筒。


器型简约,干脆利落。


修长的直筒杯,方便闻香。




高足杯


杯型:杯足高举,特征明显。


高足杯是我国典型的陶瓷器物,历代都有烧制,造型不一,元代尤其流行。




卧足杯


杯型:杯底内凹,无圈足。


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流行于明清时期。最知名的卧足杯是斗彩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1999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2917万港币的天价,刷新了我国古代瓷器拍卖的更高成交记录。


2014年,再次刷新了记录,拍出了2.8124亿港元的天价。复刻品在网上卖得很好。




折腰杯


杯型:腰身收缩如折


大的叫折腰碗,小的叫折腰杯。


折腰,屈身事人的意思,这里取其反意,寓意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现高洁或隐逸的精神。




耳杯


杯型:杯沿有小耳朵,方便端起。


耳杯,古称羽觞,一种盛酒器具,两侧有半月形双耳,造型多样,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汉晋,其后逐渐消失。


历史剧里常能看到,双手端起,姿态郑重。




竹节杯


杯型:杯身如竹节


竹是四君子之一,既能表现君子的崇高品格,又能体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


以竹节入杯,自带一种清雅气质。




有人囤茶叶,有人囤茶具,这我能理解,有些不喝茶的人也囤茶具,还满满摆一架子!


以前想不通,看了这么些杯子,我渐渐明白了,他们收藏的岂止是茶具,更是视觉之美。



石鼎煮春茶,瑶杯斟紫霞。

心茶茶仪之事|主泡器——茶杯

主泡器 --品茗杯

茶仪之中,茶器的选用须依茶而定。

主要分为两类:主要泡茶器(简称主泡器),辅助泡茶器(简称辅泡器)。

主泡器是必须器,有了他们就可以行茶,喝茶了。主要泡茶器有泡茶器,茶杯,煮水壶。其中泡茶器又会因为不同的茶而选择不同的主泡器,例如,壶,盖碗。

主泡器:泡茶壶或盖碗,品茗杯,煮水器。

辅助器:茶席中其他的用具

以后的文章中会陆续介绍各个功能区的茶仪之器,请各位茶亲支持与关注。

杯,因品饮方式的改变不断顺应,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各种样式。

早期的品饮器,很多用于喝酒,或有把手,或带两耳,或有三足。青铜器漆器慢慢被瓷器取代。杯多是圆型,因为瓷器是在轮车上拉制成形,圆形更为方便。

唐人煎茶,喝沫茶,在沸水中煮,加盐和香料。唐人以青为贵,因青色能益茶,茶人陆羽更喜欢越瓷。

到了宋朝开始流行点茶法。当时风靡全国的游戏叫斗茶,几个人聚在一起,把茶末调成膏状,放入茶盏中,沸水冲注,再以茶筅搅出白沫,比谁杯中的白沫好,持续时间长。白色茶沫,用黑色茶杯衬托最为清楚,所以宋朝更流行黑釉茶杯。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也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到了明朝,废团兴散,采用茶,水分离的饮茶方式,黑釉瓷开始慢慢没落。繁殖兴起的是白瓷,其更适合品鉴汤色,景德镇的白瓷也慢慢发展超越了定窑。最出名的白瓷,要属永乐的甜白釉。

智慧的人们,不断创新,圆有圆不同的样子,我小小的介绍几种杯型

是宋代的专用器具,其敞口,斜身,圆足,深腹。因斗茶而兴起,著名的建盏,在日本和台湾地区,也称为天目。



压手杯

口平坦沿外撇,腹壁近竖直,下腹壁内收,圈足。品茶握于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



笠杯

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烧成难度高。



鸡心杯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像鸡心得名。



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手感极佳,聚香也更好一些,综合口感很好。

铃铛杯

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

马蹄杯

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形状倒置似马蹄。

缸杯

造型为敞口,浅腹,卧足。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除此之外,还有四方杯,六方杯,高足杯,禅定杯,闻香杯等等众多器型,他们或大小适中方便拿取,或线条清爽,棱角分明,在一方茶席上扮演者不同的角色

不同的器型上,品汤闻香也有不同。瓷杯的留香效果往往比陶制的好,高深比浅口的留香时间长,收口的比大口的更聚香。

总之不同的茶杯,搭配不同的茶席,更是茶的选择。很多茶人对杯的喜

欢,不亚于茶,在实用与收藏过程中杯唇相融,在茶席上看似平淡,却更像是茶人贴身的物件,表达着不同的心境。

龙泉鱼籽鸡心杯 | 万贯家财,不如鱼籽一片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世人对龙泉青瓷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款龙泉哥窑的「粉青鱼籽鸡心杯」

龙泉青瓷 . 哥窑

龙泉青瓷,被誉为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璀璨的「瓷国明珠」。

龙泉其地本来就产瓷,因历史原因,北宋南迁时有大量北方瓷器工匠来龙泉做瓷,将北方各大窑的技术带到了龙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龙泉青瓷其实是中国五大官窑的集大成者,其瓷史上溯到南北朝,盛于南宋,发展至巅峰时期,传统窑口一分为二,哥窑、弟窑各攻所长,至今传承千余年。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以纹片着称。

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


哥窑器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后世更是备受藏家青睐。

鱼籽鸡心杯

鱼籽纹,元朝民间也称之为“百圾碎”,为哥窑代表性釉色。

瓷器开片碎如鱼籽且有冰裂,其纹路细密宛如鱼籽,是哥窑中珍贵稀有的一种,所以有“万贯家财,不如鱼籽一片”的说法。


鸡心杯,杯中经典器型。


一开始是因为杯底有一个鸡心状的小凸起,所以被称为鸡心杯。


这只鱼籽鸡心杯,以粉青釉着色,釉质浑厚,整体自然清透,又如湖波盈盈。

釉面光泽照人,口沿处釉层较薄,烧制后泛出灰褐色,素而清雅。


矮足收口,杯体线条流畅,握感舒适饱满。


“哥中鱼籽,为世所珍”,龙泉的鱼籽杯,传承至今,依旧是百看不厌。

临古故事|谁才是天生的主人杯?提名:鸡心杯


作为明代青花巅峰之作,鸡心杯的独特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凝重中寓灵巧,浑重中见端庄」

这是三余对这件器物的评价。


-

在复刻这件器物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果对器型进行修改,鸡心杯又称鸡心碗,原件器型的大小已经不太符合当代人品茶的习惯了。为了更贴近实用,我们保留弧度,保留底心凸起的鸡心形,保留住鸡心的端庄的气韵。



-

其次就是杯内图案的选择,原件共用三种图案。三余最终选了清宫旧藏款,这与当时鸡心杯的背景有关,鸡心杯的设计是当时朝廷为了贸易需要,特意仿制 *** 民族器物而生产。

清宫旧藏这款更具 *** 风情,静观连绵重复的图案会把人深深地带入那个年代,回到「丝绸之路」。神秘而又深邃。


-

最后的难题是釉色的还原,原始配方当然是无迹可循。最主要是还原明青花独特的锡斑,感受那星星点点的铁元素结晶浮游与釉中,呈现出的那古拙而又沧桑的缺憾之美!

标签: 鸡心 做法 资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