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为什么难吃还贵,香榧为什么难吃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3 0
这3种要去皮吃的中国美食!端午粽子又上榜,老外:差点当成生菜

中国的美食,在各国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中,已经渐渐地被外国人所熟知并接受了。但也有很多老外之一次尝试吃,总会闹出奇奇怪怪的笑话。他们可能打娘胎出来就没见过,或是从小认为这是“下脚料”食物,很脏的,所以拒绝吃,例如:鸡爪,猪蹄等。还有一些是因为老外不了解其中的吃法,而不小心背上了“难吃”的黑锅。

1.关于香榧

有一位外国朋友初次到中国,看到了超市里卖的香榧,表示自己从来没见过这种坚果,于是就买了一包回宿舍尝尝味。分开前,几位中国学生特意提醒她,吃香榧要把外面的果壳去掉,只能吃里面的果仁。结果第二天,她带着剩余的香榧跟同学说,这坚果实在太难吃了,去壳差点把牙齿给咬崩了,好不容易吃到了里面的果仁,口感又糙又苦,简直太难吃了!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没有和她讲清楚,里面那层黑色的果衣要刮干净,剩下的黄色部分才是可食用的。

2.关于粽子

端午节,粽子作为必不可少一个传统美食,在当天是每个人都会吃的。可外国人边吃边说:你们中国食物太难吃了!在一旁的中国人反驳道:麻烦你去掉皮再吃!结果发现,老外之一次吃粽子,以为外面包的粽叶同汉堡里夹的生菜有异曲同工之妙,吃的时候嘴里还嘀咕着:这菜实在是有点硬,好难吃啊,中国人到底脑子在想什么?可他万万没想到,粽叶只是起到包裹和增香作用的,根本不是用来吃的,就这样粽子差点背上了黑锅。

3.关于皮蛋

大家都知道老外最讨厌的中国美食里,排行首位的大概就是皮蛋了,毕竟连被誉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传奇探险家贝尔,吃一口也忍不住要吐了。但通常老外吃到的皮蛋都已经被剥好了,露出了黑暗的外表。如果换做是还没去掉表面涂层的泥壳皮蛋呢?估计很多老外都会以为这是苏格兰蛋吧!一口下去,满嘴都是黄泥土,里面还有硬硬的蛋壳,又是留着溏心的黑色皮蛋,那味道实在是令人害怕发怵!

可即便如此,外国人爱吃中餐,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虽然他们对中国美食没有了解得很透彻,但是仍然愿意去尝试吃,尝试体验中国的美食文化。

之前美食君还遇到过一个老外朋友,之一次到中国吃倒芝麻馅儿的汤圆时,直接就把它捣碎,然后整个碗里都糊着黑乎乎的东西,喝完后还吐槽:皮有点粘牙,而且没什么味道,感觉太清淡了,还需要加点糖。当时,美食君就被他的评语给笑翻了,所以如果你身边也有一个爱吃中国美食的外国朋友,一定要带着他真正领略一下中国传统美食的博大精深吧!

母亲水窖就是我们的“干劲汤”

早上六点四十,重庆南川区水江镇青龙小学宿舍的起床 *** 响起。120多名学生从残梦中醒来,起床穿衣,从干净整齐的脸盆架上取下各自的洗脸盆,到洗漱池前,拧开水龙头,近40度的温水流出,困意很快被驱散。

距离青龙小学二十公里外的三泉镇风吹村,55岁的杨兴会已经起床一段时间,身为民宿老板娘的她,每天都要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喂鸡喂鸭。和杨兴会同村的刘朝明,也准备起床招呼家里的鸡鱼和晚熟李。

这是南川区的节律。这自然的节律背后,是爱的奏鸣。青龙小学的120多个孩子、杨兴会和刘朝明,有一个共同的故事,叫“母亲水窖”。

教育需要爱也需要水

青龙小学是寄宿制学校,建在海拔1150米的山上,地势高,水压小,曾经因为吃水上下求索。十多年前,冬天缺水的时候,老师带着学生下山挑水。后来学校终于建了蓄水池,但却因为消毒粉的比例掌握不好,水质经常不达标,每周都会有孩子腹泻的情况发生。

青龙小学也是重庆的例外,这里冬天有暖气!一所按照北方标准来过冬的南方学校,可见山上的冬天有多冷。虽然学校有暖气,但是水管依然能被冻住,或者流出冰冷刺骨的水。老师从孩子们入学之一天起就教育孩子们要勤洗手,但在冰冷剌骨的水面前,老师都伸不出手,孩子更怕了,所以冬天学生们一整天都不洗手是常事。

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反过来讲,如果池塘没水,纵使教育有爱,很多时候也是枉然。

青龙小学从前就是这样,很多孩子的卫生习惯,明知不好,却无力纠正。

直到2018年“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来到青龙小学。

项目为青龙小学送来了4台直饮机,1台空气能热水器,1台保温箱,铺设了管道,建起了彩钢棚、文化墙和洗手槽。不仅为学校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还开展卫生健康培训。

现在,20度的直饮水,既不会让孩子烫伤,又保证了健康。洗手池前的水龙头里,40度左右的温水全天供应,孩子们在水龙头前认真搓手的样子,天真又可爱,卫生习惯的养成终于有了硬件的支撑。

全天二十四小时的温水,让孩子们的生活有了温度

每个孩子桌角都放着一杯清彻的水

幸福之水浇灌出祖国的花朵

“每当打开饮水机龙头时,听到 ‘咕噜’的声音,桶里翻出一串气泡,这就是有空气进入,灰尘及微生物就会被带入。“五年级班主任林燕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安全饮水知识。

每周五,学校都会上安全课,健康教育和饮水知识必不可少。青龙小学有120多名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弥补了孩子们缺失的家庭教育。青龙小学虽然偏远,却是重庆市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特色教育“小篮球”多次获奖,成为学校的荣耀。此外,学校还有跳绳、武术操、拉拉操等项目。从前很多孩子运动完就扒在水龙头上喝水,现在再也不会了。

除了安全课,直饮机后还有安全饮水文化墙。这些点滴教育,都在无声地改变着孩子们。

“母亲水窖”带给青龙小学的,不仅仅是干净和温度,更是教养和生活。

有了水,一切都有了秩序

有了水,运动再多也不怕

在学校安全饮水文化墙上,写有“饮水思源”四个字,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校长说,“母亲水窖”对于青龙小学来说是雪中送炭,希望孩子们将来长大走出大山后,也不忘“母亲水窖”对他成长的帮助,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心存感恩。

现在的青龙小学,教育里有爱,生活中有水。

这有文化的一角,让喝水都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风吹村吹来了春风

风吹村200立方米蓄水池

重庆山多,风吹村也在山上,海拔高,风大,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风吹的风,一个月吹三次,一次吹十天”。古人讲风水宝地,一个好地方,风和水不可或缺。但风吹村只有风,却少了水。

56岁的刘朝明,从前夏天缺水的时候要走十多分钟去担水,担回的水要沉淀很久,才能让水和泥沙分离。夏天干完农活后往往大汗淋漓,这时候洗澡冲凉在常人看来是刚需,但对从前的刘朝明来说,根本无法实现。十天半月洗一次澡,在她眼里都是浪费。

平日里,刘朝明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并担起了挑水大任。每天,她都得去排很久的队晃晃悠悠地挑回一桶又一桶水,冬天井口结冰的时候,还得先用棍棒把冰凿开,吃力又危险。

因为用水难,家里的日子也过得晃晃悠悠。刘朝明家以前只种玉米和水稻,全家六口人一年收入六七千元。方竹笋、南川米、大树茶、中药材等特产都窝在深山里,不为人知。家里种的李子,因为用水不便,打药时需要一杯一杯地灌。一杯又一杯,杯杯都是愁。

2018年,“母亲水窖”走进了刘朝明的生活。有了水就有了一切。现在,刘朝明足不出户就能喝上干净的水。爱美的她,活了半辈子终于实现了冲澡自由。

有水的美好不止于此。

2019年,刘朝明一家开始发展家庭农场,在外务工的丈夫也留在了家里。夫妻俩共同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地里,200亩晚熟李正在生长。家里,300只土鸡被订走270只,鸡舍虽空,但心是满的。慕名来她家鱼塘钓鱼的游客,也为她撑起幸福的一角。

“有了水,节省了好多时间和力气。以前哪敢想鱼塘里有循环水呀,现在李子打药也用一根水管就够了,太方便了。”刘朝明边说边看着丈夫。夫妻俩在院子里对望着,光景在他们欢乐的眼神中打转。

他们对过去释然一笑,这简单又不简单的幸福啊。

刘朝明家的鱼塘

鸡舍虽空,心是满的

从建卡贫困户到老板娘

杨兴会家里7口人,曾是风吹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母亲水窖”入户前,杨兴会一直过着“靠天吃水”的生活。稻田旁挖个坑,让田里的水慢慢渗出来,再用水桶把水挑回去,就是她家吃水的日常。雨水多的时候她一次挑三四担水回去,把水缸蓄满。这一缸水,人畜共用,杨兴会一家七口和家里的十几头猪牛共饮一缸水。因为泥沙沉淀,缸底经常厚厚的一层,清理起来非常费劲。

“那时候整天吃浑水,不知道清洁水是什么样。”杨兴会说。

不仅吃水困难,生计也难维持。一年的收入全靠种玉米,撒下十斤种子在地里,收成如何,只能天知地知。一年到头,苦工没少下,收入不见多。

2015年,村里的之一书记李大伦在调研走访后,发现杨兴会的厨艺很好,家里也有足够大的房子,就鼓励她开农家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杨兴会开始了农家乐的生涯。

有了水,一切都是清爽的

最初,杨兴会用土办法建蓄水池集雨水来解决农家乐的用水。虽不像从前挖坑取水那么艰辛,却也常常不踏实。现在,“母亲水窖”为杨兴会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她的农家乐因此做得风生水起。过去全家全年收入几千元,现在一年纯收入五六万元。日子好了,杨兴会的精气神也有了。客人越来越多,生意火爆到十间客房住满后,客人即使在院子里扎帐篷也不愿离去。

不怕没水,可以放开洗

农家乐不仅富了杨兴会家,也红火了左邻右舍的日子。客人们来了,会到邻居的鱼塘里钓鱼买鱼。现在整个风吹村都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再也不是昔日的贫困山村。

“以前在田边的水池里排队挑水,那个水难吃的呦,真的太苦了,以前的日子都不想回忆。”杨兴会边煮“干劲汤”边感叹着,“以前的‘干劲汤’都没有这么好喝。”

“干劲汤”由茶、猪油、腊肉和盐制成,是南川人待客的更高规格,也是南川人家家饭后必饮的油茶,他们一天不喝就会感到浑身乏力。

现在,来杨兴会家喝“干劲汤”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她说,下一步要扩大规模,争取让客人们不再自己搭帐篷。

杨兴会的干劲,不仅是“干劲汤”给的,更是“母亲水窖”给的。

“母亲水窖”就是她的“干劲汤”。

茶色的“干劲汤”,因为“母亲水窖”而更好喝

风吹村的“母亲水窖”效益

重庆喀斯特地貌明显,很多地表存不住水。南川区地处重庆南部,与贵州道真、正安、桐梓接壤,拥有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优厚的“三优禀赋”,是一座宜居宜游宜业的“三宜之城”。可是,对于许多生活在山上的村民来说,缺水,一直是他们那里“宜居”的硬伤。

“母亲水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水的短板。

风吹村“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于2018年建设,专家团队和施工人员克服山高路远的困难,每天徒步几个小时进山检测、运送机器,把爱和汗水洒进风吹村,解决了风吹村近1000名村民和400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此外,还建成了卫生厕所和洗浴室,使风吹村的人居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更令人欣喜的是,风吹村旅游资源优渥的禀赋,因“母亲水窖”而被激活。小小的风吹村,现有农业开发公司三家、果蔬种植家庭农场一家、专业合作社两个,有香榧基地、蔬菜基地、茶叶基地、晚熟李基地和南川区文艺创作基地等五个基地。村里除了两家农家乐,还引进业主,投资修建了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民宿。

“母亲水窖”的效益初显,乡村旅游正在成为风吹村的新标识。风吹村终于成为有风有水的风水宝地。

夜晚的南川,星星在努力撩开薄雾,喧嚣隐匿,静谧一点点爬上山头。

晚上八点四十,青龙小学的宿舍熄灯。熄灯后,宿舍的音箱里响起古诗词的朗读声,每晚睡前听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的诗词或故事,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习惯。伴着古诗,他们一个个进入梦乡。

忙了一天,刘朝明也有点累。从前落下的脚步,现在正乘着涓涓细流努力赶上,虽累却快乐。她盘算了一阵儿第二天的活计,安心地睡了。

杨兴会放下订餐 *** ,狠狠地舒展了一下身子。年轻的时候,她都没多少想法,现在,她的眼界越来越宽,想法也越来越多,常常会忍不住憧憬一下明天。

“母亲水窖”令孩子们和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让他们距离梦想又进了一步。

他们的梦,健康成长的梦,勤劳致富的梦,交织在一起,汇成中国梦。(记者 钟蕾蕾)

说说“真正”的五仁月饼

我的结论是没有。至少市面上买不到。

古代就有五仁月饼。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至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至民间,古称“月团”。在唐代已经出现坚果馅月饼,跟今天的“五仁”大相径庭。

因为很多坚果料不是中国原产,当时根本就不存在。比如葵瓜子。还有一些坚果虽然古时已存在,但食用不普遍,比如花生、芝麻。古人认为,吃花生会阳痿,元朝人贾铭入的《饮食须知》里即记载:“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同生黄瓜及鸭蛋食,往往杀人,多食令精寒阳萎”,所以古人基本不吃花生的。

那你说,现在五仁月饼里的坚果,要么在古代不存在,要么古人压根不吃,怎么可能会是五仁月饼的原料呢。

此外,古人还偏爱一种坚果叫香榧仁,现在的月饼里几乎完全看不到。

现在的月饼里放的到底都是些什么玩意?

真正的五仁,应该是榛子、香榧仁、栗子、松子、核桃。

目前各种月饼里数五仁月饼的口碑最差,不过这单纯是因为市面上的五仁月饼全都是假的。全部都是假的。

曾经说过,榛子是五仁月饼的良心。不放榛子的五仁月饼自然是没有良心的,没有良心,什么东西能好吃?

所以说市面上没有真正的五仁月饼,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品怎么会好吃?假货由于便宜,充斥市场,最终导致真正的五仁月饼在市面上绝迹了。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真正的五仁月饼并不是甜口的,而是甜咸兼味。

五仁月饼的甜味本该很淡,还有一点咸味。

在古代很久的时期中,糖主要用粮食作物制造,所以“糖”字的偏旁是米。直到现在,你看麦芽糖、高粱饴等,都是用糯米、小麦、高粱等粮食制造的。唐宋之前,蔗糖等在中国日常生活中不普及,只有王公贵族可以享用。拿到部队里,蔗糖是当金疮药用,偷食者死罪。

平时没吃那么多糖,因此自古以来我们的口味就不特别偏爱甜食,太甜了反而没人喜欢。

真正的五仁月饼就不怎么甜,只不过面皮是用柿子泥来和,也带有一丁点甜味。馅料里还会放盐,这可能与俗语“要想甜,加点盐”有关,甜咸兼味才是五仁月饼的本来面目。觉得不够甜,加一点果脯也就罢了,但在古代那已经属于魔改月饼了。

甚至有人说,最早的五仁月饼应该就是咸的。

在唐代,月饼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坚果馅馍馍——当年的“馍都”长安是几近疯狂的,逮什么都能做成馍馍。甚至有人说,西方流行的水果派应该就是唐代时从长安传到西方的,因为那个时候长安人已经会把鲜水果做成馍馍馅了——从“核桃馍”等食物来看,过去的五仁月饼是咸的,这个可能性也很大。

顺便,古代还流行过一种食物叫“饆饠”,你可以查一查相关资料。个人以为,在玩品味、档次、情调方面,现代人VS千多年前古人,输了个彻头彻尾。

真正的五仁月饼大概在市面上绝迹40多年了吧。

个人以为,大概只有少数80后或许还吃到过真正的五仁月饼,可能没到90年,市面上已经没有真货卖了。再买到就都是假货了,难吃。

不知道真正的五仁月饼会不会重出江湖洗刷一下它这些年来背负的冤屈。反正我是这么想的:如果继续偷工减料下去,而买食者又深信不疑这就是五仁月饼的样子,那么再过几十年,怕是商家会随便拿块面饼告诉消费者“这就是五仁”。

苏轼:品评饮食五味,品评人生五味

李白好饮,醉之诗歌;苏轼好食,自称“老饕”,他们都是四川人。李白名句“惟有饮者留其名”,仿佛是天意,专为苏轼量身定做。故将李白“饮醉”之“饮”,扩而广之,以成苏轼“饮食”之“饮”。当然,他们并非由饮得名,但中国饮食文化,确因他们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又是一位美食家、烹饪家,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极大的贡献。在大量的作品中,他言肴馔之精要,议烹饪之优劣,评饮食之得失,有许多精辟的见解;甚至还亲自入厨,创造出了“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等多款菜肴。他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用火经,仍然是我们今天烧炖肉的要诀。可见,以他曲折坎坷的一生,能活到64岁的高龄,实与他生性豁达、讲究饮食养生之道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家乡的一菜一羹,一荤一素,无不流淌在他的诗文中,贯穿在他一生的创作之中。由此,从某种角度而言,正是仕途的艰难,才造就了饮食文化中的苏轼。

苏轼曾在《老饕赋》中云:“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他一生宦海沉浮,东漂西泊,仕履所及,北至山东、陕西,南到广东、海南,在徐州、湖州、黄州、杭州、扬州、儋州等15个地方做官,最后病死于常州。也正由于此,他尝遍了南北的名馔佳肴、地方风味,同时又处处留心、观察实践各地的烹饪 ***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反映北宋时期从贵族到平民各阶层饮食风俗的宝贵资料。

01

品 评 饮 食 五 味

苏轼每到一地,都要品评美味,宣扬美味,创造美味。由于他才华出众,妙笔生花,很多菜肴经他宣传、改革后而扬名,如关于芦菔,他写道:“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由此可见,他认为芦菔、芥比鸡肉、猪肉还好吃。关于芥、菘,他写道:“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他认为芥蓝如香蕈,既崩脆又美味,白菜像羊羔、小猪肉,刚长成时如熊掌一样好吃。关于土芋,他在海南时曾作过一首《烧芋》诗:“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在《记惠州土芋》中他又进一步阐述道:“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噉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肌。”改变了惠州人“和皮水煮冷啖”的习俗。

一生漂泊在外,苏轼特别怀念家乡的菜肴,如谈到春菜,他表示“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四川冬天的蔓菁、韭菜、荠菜、青蒿,无不让人垂涎。谈到元修菜,他曾谈到菜名缘起:“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谓之元修菜”,其实就是豆角、嫩槐芽加盐、豆豉、葱、姜一起炒,是一款下酒的好菜。苏轼称赞元修菜的味道之美甚至超过了鸡肉与猪肉。

苏轼还爱吃竹笋,喜欢绿竹。他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后人推演而成:若要不俗又不瘦,除非笋炒肉。他曾戏称笋为“玉版”,《冷斋夜话》中记载了这样一桩趣事:苏轼邀请刘器之和他一起去廉泉寺拜访玉版和尚。刘器之本来厌倦登山,但听说可见玉版和尚,便高兴地一同去了。等到了廉泉寺,吃饭时,刘器之觉得有道笋菜特别好吃,就问笋的名字,苏轼回答“玉版也”。因为廉泉寺住持玉版和尚善讲佛法,听佛、食笋都能使人获得禅宗之愉悦。

苏轼特别喜欢吃蜂蜜,甚至达到了每天吃五盅的地步。有一次,他与客人一起去拜访高僧仲殊,所吃的豆腐、面筋、牛乳之类,都是蘸着蜂蜜吃。客人大都不能下咽,却只见苏轼吃得津津有味。苏轼喜欢用姜和蜂蜜熬汤,认为这味汤甘甜、芳香、温滑而不失姜辣味,使人喝了能够神清气爽。苏轼还认为蜜有解毒的功效,曾经在《安州老人食蜜歌》中说道:“蜜中有药治百疾。”苏轼还发现,煮菜吃可以解酒,并在诗中说:“野菜此出珍又珍,送与西邻病酒人。便须起来和热吃,不消洗面裹头巾。”

苏轼喜欢一种叫做“为甚酥”的饼,其实就是刘唐年做黄州主簿时,其家所煎的米粉饼子。苏轼将之命名曰“为甚酥”,更曾经作诗一首:“野饮花间百物无,杖头惟挂一葫芦。已倾潘子错着水,更觅君家为甚酥。”说的就是,郊外什么吃的都没有,只有一葫芦酒,所以特别怀念刘唐年的米粉饼子“为甚酥”。由于苏轼对这种饼非常喜爱,后人又称之为“东坡饼”。

在荤菜方面,苏轼专门谈到过蚝、雉、鱼、猪肉等。比如他曾经谈到蚝肉和酒可以一起煮着吃,特别是要趁热吃其中大块的蚝肉,其滋味之美不可言传。谈到鱼时,苏轼在《鳆鱼行》一文中说道:“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令雕俎生辉光。肉芝石耳不足数,醋芼鱼皮真倚墙。中都贵人珍此味,糟膛油藏能远致。割肥方厌万钱厨,决眦可醒千日醉。”鳆鱼即鲍鱼,是有名的美味,且可治青盲,如苏轼赞道:“分送羹材作眼明。”在他的作品中,记载食鱼的地方最多,如吴地的鱼鱼、莆阳的通印子鱼、扬州的醉鱼、汉江的鳊鱼等。

四川一个和尚,精于烹饪,特别是蒸猪头有独到之处,并写了一首诗:“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饤,软熟真堪玉箸挑。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自合吃藤条。”用蕉叶蒸猪肉,不仅可以避免肉味和营养的散失,而且清香,再用杏浆一浇,颜色金黄,真是一款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所以极得苏轼赞赏。

苏轼还喜欢吃蟹、蛤、羊肉,他曾“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然而在品尝的过程中,仍感到味道之不足,于是对食物进行了一番改造,才使我们今天能有幸尝到那著名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

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发现了烂煮的猪肉好吃,便到处宣扬,很快就在士大夫中盛行起来。关于做法,苏轼在《猪肉颂》中说道:“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他在杭州进一步改善烹调 *** ,煨制成了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猪肉,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具体作法也颇为简洁,将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冰糖、料酒,慢火细焖就可以了。到了明朝,著名学者沈德符称之为“东坡肉”。所以,“东坡肉”的概念,不仅包括红烧猪肉,还应包含“烂煮肉”。苏轼的养生之道中即有“烂煮肉”一条,那“东坡肘子”亦是“烂煮”,至今在四川眉山的大小餐馆,都有这款名菜。上文提到的“烂蒸同州羊肉羔,食之以匕不以箸”亦应包含在内。

苏轼在黄州时,谈到东坡鱼的做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葡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即将鲜鲫鱼或鲤鱼放入冷水锅中,加盐、葱白,半熟时,再放入等量调匀的生姜、萝葡汁及酒,起锅前放入切丝的橘皮,又是一道美味。

东坡豆腐是苏轼创制的一款素肴。豆腐用葱油煎,加入炒焦研碎的香榧子、酱料一起煮;或者将油煎豆腐和酒一起煮。今天的“东坡豆腐”在做法上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东坡羹”是苏轼发明的既好吃又能治病的食疗粥。苏轼曾说如果尝到了东坡羹的味道,陆海八珍都称不上美味了。其实,“东坡羹”乃是南岳老李岩命名,苏轼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中写道:“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东坡羹”得到历代名家的推崇与赞许,比如南宋诗人陆游在山阴曾烹制“东坡羹”,并在《食荠糁甚美盖蜀人所谓东坡羹也》一诗中赞赏道:“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南宋饮食名家林洪在《山家清供》一书里也极力称赞道:“饭后得之,醍醐甘露未易及此。”林洪认为,味道极其甘美的酥酪上所凝聚的油和上天降临的甜美露水都比不上这“东坡羹”,可见评价之高。

“东坡羹”还有一种,那就是由苏过创制、苏轼命名的“玉糁羹”。苏轼云:“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并且称赞这种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龙涎是真甲鲸肠中分泌物干燥而成的一种香料,价格极其昂贵;“金齑玉脍”是隋唐五代到宋时的一款名菜,苏轼认为都比不上“玉糁羹”。

通过苏轼的作品,我们还能看到菊羹、谷董羹、玉叶羹、河豚加萎蒿、荻芽羹、黄芪粥、姜粥、豆粥、槐芽饼、馏合刷饼、暖肚饼、蕈馒头等的记载,特别反映了宋代一些地方的饮食风俗习惯及科学种植 *** ,如“厨中蒸粟堆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说的是山东人喜欢将肉埋于饭下食之,喜食粟饭、饮酸酱。“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说的是海南当地人顿顿吃芋子,加上熏干的田鼠烧蝙蝠。“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说的是黄州麦苗茂盛,但必须放牧牛、羊于田间践蹂踩踏,使麦苗稍微稀疏,则其收成更多,饼子更加丰富。麦苗稍微稀疏,光合作用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极具科学道理。江南盘游饭,是将煮好的蚱脯等食物“皆埋之饭中,故里谚云‘撅得窖子’”。

在烹饪的过程中,苏轼特别强调蔬菜的自然之味,强调水、火在烹饪中的作用。他在《菜羹赋并叙》说道:“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说的就是,要采摘带有露水的蔬菜,用泉水洗濯,放在高大的瓦罐里煮,少搅动,不用醯酱、椒桂,以求得自然之味。“东坡羹”即是自然之味的代表。他接着又指出,水一开即改用小火,用大火时一定要使火力均匀,特别强调“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强调火候的掌握,火候过头,会使食物干燥难吃,而熬汤则应慢火细焖。

02

品 评 人 生 五 味

苏轼不管身处何地、何境,都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态度。在《食蚝》一文中,苏轼自得其乐而又颇具趣味地写道,“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苏轼很重视饮食与养生的关系。他的《养老篇》开首就说:“软蒸饭,烂煮肉,温美汤”。他虽然自称“老饕”,但非常注意节俭,绝不暴饮暴食。他在《节饮食说》中说:“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意思是说,每天的饮食,不过一碗饭、一个菜。有尊贵的客人,最多不能超过三个菜。赴宴也是如此,否则就不去了。这样做的好处:“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所以,要“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消遥,务令腹空”。

香榧为什么难吃还贵,香榧为什么难吃-第1张图片-

苏轼认为,“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未饥而食,虽八珍犹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惟晚食为然。”这也与现代所提倡的“少食多餐”相符合。他在杭州任通判时,老百姓感激他为民办了好事,同僚、朋友则钦慕他的才华,纷纷请他吃饭,使他不胜杯酌,疲于应接,甚而厌烦,称杭州为“酒食地狱”,可见苏轼对吃还是很有节制的,“老饕”之名则颇有自谑之意。

苏轼还通过饮馔来品评学问、议论诗文。苏轼在品评黄庭坚的诗文时说道:“鲁直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飧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蝤蛑、江瑶柱都是极为珍贵的海中珍品,但不能多食,这里用来比喻黄庭坚的诗文立意极高,需要慢慢品味。

不惟如此,苏轼还通过饮馔议论政治之得失。他在《画鱼歌》诗说道:“岂知白梃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用捕鱼来讽刺当时刑罚烦多,弄得百姓如惊弓之鸟,如水中被搅之鱼。在《次韵潜师放鱼》中说道:“疲民尚作鱼尾赤,数罟未除吾颡虂。”以密网取鱼为喻,表示百姓本来已经疲乏、困穷,朝廷又实行青苗法、助役法,来讽刺王安石新法带给百姓的灾难。在《山村五绝》中说道:“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意思是说山中人饥贫无食,年老者也要采笋蕨充饥,不仅如此,还尝不到盐味,以讥讽当时盐法太过严峻。苏轼在扬州做官时,也曾为扬州百姓缺饮食而感到惭愧。

可见,通过苏轼在饮馔方面的大量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东坡菜肴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料不求高贵,加工不尚繁费,却简而能精,化俗为雅,再加上一个风雅的名称,这些正与他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真实自然、以通俗为奇崛的风格相吻合,真是文如其人,菜如其人。就饮食文化角度看,贬谪生活促使苏轼将民间家常菜肴和士大夫的趣味完美地结合起来,造就了饮食文化中的苏轼。也正由于此,我们不仅可以窥到诸多的宋代饮食风俗,了解苏轼在中国烹饪史上的地位,也可以更为深刻、全面地了解苏轼及其作品。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尹波),图源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香榧 难吃 为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