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野生蘑菇进入生长茂盛期,有些市民上山采摘野生蘑菇食用后发生中毒事件。近期,漳浦县一对夫妻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招,所幸因抢救及时脱离危险。为此,小编提醒大家,切勿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也不要食用非正规渠道购买的蘑菇。
图片来源:海峡导报
据了解,全省各地区都有发生,南平、三明和龙岩市等闽北、闽西地区为毒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地。全年各个月份都有人中毒,但每年6—9月份为福建蘑菇中毒发病高峰期。
我国常见的剧毒蘑菇种类,如下图:
以上图片均来自:福建省卫健委网站
这些鉴别 *** 不能信
1、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
事实上,单看蘑菇的外表,并没有绝对的安全标准。一身雪白的鹅膏菌看起来很普通,却是一朵致命的“白毒伞”!
2、长在阴暗潮湿处的蘑菇才有毒?
有人说,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角落。
这也是错的!所有的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
3、和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蘑菇才有毒?
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反应。
4、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才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
有毒?无毒?非专业人士无法区分
有毒、无毒的蘑菇种类,有些是非常相似的!尤其晒干后的野蘑菇,更难区分是否混入有毒种类!
我国毒蘑菇种类有数百种之多,形态、颜色也多种多样,非专业人士无法区分。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需要通过识别毒蘑菇的宏观特征、生态特征、显微特征甚至DNA特征等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比如,菌盖的形态、菌环的高度与形状、菌托的形状、菌褶和菌管的颜色和深浅、菌褶与菌柄的着生关系、孢子的性状、生态环境、特定化学反应等。
毒蘑菇中毒后的危害
据了解,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临床分型主要分为七种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光敏性皮炎型。
其中,误食毒蘑菇引发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毒蘑菇中毒后如何自救?
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 *** ,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催吐或导泻。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筷子、汤勺等)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容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程度。
催吐后,更好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
立即就医。中毒后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或拨打120急救 *** 。如果所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毒蘑菇中毒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东南网综合:厦门网、台海网、福建省卫健委网站等
“菇勇者”难当?官方:踏春不吃不采野蘑菇云南人为了吃顿菌菇火锅能有多拼?继网友分享的“拿计时器涮蘑菇”、“不开锅不给餐具”之后,常用于食品质量追溯的“留样”方式,也被拿来保障消费者的“食菌”安全。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外地游客在云南吃菌菇火锅,发现服务员还要给准备食用的火锅汤留样,便于出现问题能及时化验。尽管该消费者对此表示理解,但这波操作还是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为何要对吃蘑菇这件事如此“计较”?答案是有毒野蘑菇的危害实在是大。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10—2020年,我国共发生10036起蘑菇中毒事件,超过3.8万人中毒,788人救治无效死亡。据云南省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云南省因食用野生菌发生中毒事件600余起,导致2000多人中毒,20多人死亡。
资料显示,我国野生蘑菇广泛分布于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多达40多种。
尽管危害不小,但在野蘑菇生长旺季期间,依然有人无法抵御尝鲜的诱惑,甚至总结出用大蒜颜色改变,来辨别毒蘑菇的“小妙招”。
对此,4月1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2023年春季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消费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指出,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 *** ,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
《提示》还强调,春雨过后,自南向北开始长出野生蘑菇,人们外出活动增多。在户外踏春郊游,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绝不要轻易食用。
除了呼吁个人不采食野蘑菇,对于经营蘑菇食材的餐饮服务单位,《提示》强调称,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蘑菇时,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
另外,在野生蘑菇采食期,产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地区的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广而告之公众,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同时,根据各地误食毒蘑菇中毒特点,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蘑菇成熟期前进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在发生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地方,建议竖立附有毒蘑菇照片的警示牌。
对于误食毒蘑菇的情况,《提示》指出,野生蘑菇中毒的表现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
《提示》建议,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送医。
(记者施晓娟 韩肖)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慌!一碗汤放倒全家6口人,生死未卜!乱吃野蘑菇会要命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张苗 通讯员 王蕊 金丽娜
梅雨季,随着雨水增多、气温升高,全省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繁殖旺盛。上周三(6月26日),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重要提醒:毒蘑菇中毒常常危及生命,是造成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省已进入毒蘑菇中毒季节!这不,“预警”还不到2天,一家6口就因为误食毒蘑菇出事了!
一碗蘑菇汤撂倒全家人
“我真是悔死了!”躺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之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里,56岁的姚妈妈,一边做着血浆置换,一边抹眼泪。身体虚弱的她很后悔,因为给全家烧了一碗蘑菇汤,全家6口人全被送进医院抢救,毒蘑菇造成人体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让姚妈妈一家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威胁。其中,姚妈妈的弟弟阿勇(化名)中毒最为严重,至今生死未卜。
6月28日清晨,绍兴新昌,50岁的阿勇赶早从郊外的小山上采摘了不少新鲜野蘑菇回家煮面做早饭,中午他就出现了轻微头晕、呕吐的症状,阿勇以为是天气炎热、出现中暑,并没有当回事。当晚,他还把摘来的蘑菇送到姐姐家,邀请姐姐全家一起“尝鲜”。
“我们新昌有吃野蘑菇的习惯,有些从山上采来的蘑菇,最贵可以卖到150元一斤!”姚妈妈说,她烧了一锅鲜蘑菇汤,弟弟、丈夫、儿子儿媳和外甥,平均每人吃了三四朵,她舍不得吃,在他们吃后,才把蘑菇汤全部拌饭喝了。
6月29日凌晨4时,姚家儿子儿媳更先出现不适,先是胃里翻江倒海,然后剧烈腹痛、上吐下泻。凌晨6时,姚妈妈和丈夫也出现相似症状。打 *** 一问,外甥也“中招”了!阿勇的情况更为严重,已经有些意识不清。
全家人一开始都以为是吃坏了肚子,赶往新昌县人民医院就诊。不久后,新昌当地怀疑是误食毒鹅膏菌中毒,但不确定。因为中毒人数较多、病情严重,新昌建议转送至浙大一院进一步治疗,浙大一院是浙江省中毒急救防治中心及浙江省中毒救治基地,对各类中毒救治有多年的专业经验。由于阿勇病情已经非常危重,不具备转院条件,当地立即对他进行了血浆置换,其他5名中毒的家庭成员被送往浙大一院。
一家人尚未脱离危险
“这算是毒蘑菇不眠夜了。”浙大一院急诊科医生唐叶民介绍,6月30日凌晨,他接诊了这5位从新昌来的患者。急诊科主任陆远强火速联系省疾控中心专家徐小民进行“加班加点”鉴定,凌晨4点,血液检测的结果出来了——鹅膏毒肽中毒!凌晨5点,尿液检测的结果也出来了——确定是吃了毒鹅膏菌!
草鸡枞鹅膏
(可食)
灰花纹鹅膏
(剧毒!!)
紧急检查后,5位患者肾损伤不明显,肝功能出现异常。鹅膏菌中的鹅膏毒肽易溶于水,喝了大量蘑菇汤的姚妈妈中毒情况最严重,当即被送进ICU,其他4人留在急诊室抢救。
因为是剧毒蘑菇,陆远强指导相关医务人员立即启动血浆置换治疗方案,为去除病人血液中的毒素,输血科主任谢珏紧急调配血浆,血液净化中心团队彻夜帮助每位病患进行了血浆置换,人均置换血浆1500~1700ml。
血液净化团队医生的朋友圈。
吃下毒鹅膏菌会有什么反应?
ICU里,负责姚妈妈治疗的俞慧丽医生说,根据以往经验,患者通常要在6小时甚至24小时后,才会出现中毒的症状。中毒者会饱受腹部绞痛、呕吐以及重度脱水性腹泻的折磨。起初,很多潜伏期长的中毒者会误以为自己的症状与误食毒蘑菇无关,仅仅只是“肠胃炎”。
尤其在1~2天内,胃肠道症状消失后,中毒患者再次没有了明显症状,特别容易造成一个康复的假象,称为患者 “假愈期”。殊不知。在此期间,毒素会偷偷地破坏中毒者的肝脏。它会和人体内负责产生新蛋白质的一种酶结合并使其失效。缺少了这种酶,细胞便不再工作,最终的结果就是肝功能衰竭。如果没有接受及时、准确的治疗,中毒者很快就会器官衰竭、休克,最后死亡!
考虑到误食毒蘑菇的症状会在两三天内出现,目前,姚妈妈全家人尚未脱离危险,他们一边进行血浆置换、一边进行进一步观察,随时准备进行后续治疗。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药,比起早期催吐、洗胃、导泻、透析减少毒素吸收、对症支持治疗,收住手、管住嘴,不采不吃才是最为正确打开方式。
这些毒蘑菇鉴别经验不靠谱
我省蘑菇种类较多,分布广泛。2004-2014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显示,11年间共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576起,致3701人中毒,死亡786里,病死率为21.24%,病死率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首。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中毒症状不一样,可分为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7种类型。其中,我省主要的剧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有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和横纹肌溶解型3类。另外,误食毒蘑菇后,引起的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流涎、流泪、潮热、谵妄、精神错乱、幻视幻听等。
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过1000种,我国大约有435种。由于野生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非专业人员仅凭经验,靠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来辨识非常困难。同时老百姓对毒蘑菇的识别也存在一些误区。
误食有毒蘑菇后怎么办
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后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之一时间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人进食毒蘑菇不会马上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能存在长短不等的潜伏期(一般为6小时左右),这类患者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必须去医院寻求帮助!如果不及时治疗、错过更佳治疗期,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生命之一!千万别盲目尝鲜!
“菇勇者”难当?官方:踏春不吃不采野蘑菇云南人为了吃顿菌菇火锅能有多拼?继网友分享的“拿计时器涮蘑菇”、“不开锅不给餐具”之后,常用于食品质量追溯的“留样”方式,也被拿来保障消费者的“食菌”安全。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外地游客在云南吃菌菇火锅,发现服务员还要给准备食用的火锅汤留样,便于出现问题能及时化验。尽管该消费者对此表示理解,但这波操作还是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为何要对吃蘑菇这件事如此“计较”?答案是有毒野蘑菇的危害实在是大。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10—2020年,我国共发生10036起蘑菇中毒事件,超过3.8万人中毒,788人救治无效死亡。据云南省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云南省因食用野生菌发生中毒事件600余起,导致2000多人中毒,20多人死亡。
资料显示,我国野生蘑菇广泛分布于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多达40多种。
尽管危害不小,但在野蘑菇生长旺季期间,依然有人无法抵御尝鲜的诱惑,甚至总结出用大蒜颜色改变,来辨别毒蘑菇的“小妙招”。
对此,4月1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2023年春季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消费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指出,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 *** ,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
《提示》还强调,春雨过后,自南向北开始长出野生蘑菇,人们外出活动增多。在户外踏春郊游,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绝不要轻易食用。
除了呼吁个人不采食野蘑菇,对于经营蘑菇食材的餐饮服务单位,《提示》强调称,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蘑菇时,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
另外,在野生蘑菇采食期,产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地区的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广而告之公众,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同时,根据各地误食毒蘑菇中毒特点,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蘑菇成熟期前进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在发生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地方,建议竖立附有毒蘑菇照片的警示牌。
对于误食毒蘑菇的情况,《提示》指出,野生蘑菇中毒的表现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
《提示》建议,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送医。
(记者施晓娟 韩肖)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蘑菇大量上市 多人中毒紧急就医 再爱也别乱吃最近天气晴雨交替,野生蘑菇似乎一夜之间打开了小伞,市面上也有大量蘑菇上市,挑动着吃货们的胃。
我们都知道,野生蘑菇不能随便吃,但是最近仍有许多人因食用蘑菇中毒进医院,他们是怎么踩雷的?野生蘑菇要怎么判别?一起来看看!
一碗蘑菇汤撂倒全家人
“我真是悔死了!”
躺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之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里,56岁的姚妈妈,一边做着血浆置换,一边抹眼泪,因为给全家烧了一碗蘑菇汤,全家被送进医院抢救。毒蘑菇造成人体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让姚妈妈一家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威胁,生死未卜。
6月28日清晨,绍兴新昌,50岁的阿勇赶早从郊外小山采摘了不少新鲜野蘑菇回家煮面,中午出现轻微头晕、呕吐的症状,他以为中暑,没当回事。当晚,还把蘑菇送到姐姐家,邀请一起“尝鲜”。
“我们新昌有吃野蘑菇的习惯,有些从山上采来的蘑菇,最贵可以卖到150元一斤!”姚妈妈说,她烧了一锅鲜蘑菇汤,弟弟、丈夫、儿子儿媳和外甥,平均每人吃了三四朵,她舍不得吃,在他们吃后,把蘑菇汤全部拌饭喝了。
6月29日凌晨4时,儿子儿媳更先出现不适,先是胃里翻江倒海,然后剧烈腹痛、上吐下泻。凌晨6时,姚妈妈和丈夫也出现相似症状。打 *** 一问,外甥也“中招”了!阿勇的情况更为严重,已经有些意识不清。
全家人一开始都以为是吃坏了肚子,赶往新昌当地医院,医生怀疑是误食毒鹅膏菌中毒。由于中毒人数较多、病情严重,5名中毒的家庭成员被送往对各类中毒救治有多年专业经验的浙大一院。阿勇病情非常危重,不具备转院条件,当地医院立即对他进行了血浆置换。
急诊科主任陆远强火速联系省疾控中心专家徐小民进行“加班加点”鉴定,凌晨4点,血液检测的结果出来了——鹅膏毒肽中毒!
凌晨5点,尿液检测的结果也出来了——确定是吃了毒鹅膏菌!
草鸡枞鹅膏(可食)
灰花纹鹅膏(剧毒)
紧急检查后,5位患者肾损伤不明显,肝功能出现异常。喝了大量蘑菇汤的姚妈妈中毒情况最严重,当即被送进ICU,其他4人留在急诊室抢救。
因为是剧毒蘑菇,医院立即启动血浆置换治疗方案,为去除病人血液中的毒素,彻夜帮助每位病患进行血浆置换,人均置换血浆1500~1700ml。
目前,姚妈妈一家人尚未脱离危险,一边进行血浆置换、一边进行观察,随时准备后续治疗。
血液净化团队医生的朋友圈
吃下毒鹅膏菌会有什么后果?
医生介绍,根据以往经验,患者通常要在6小时甚至24小时后,才会出现中毒的症状。起初,
很多潜伏期长的中毒者会误以为自己的症状与误食毒蘑菇无关,仅仅只是“肠胃炎”。
中毒者会饱受腹部绞痛、呕吐以及重度脱水性腹泻的折磨。
尤其在1~2天内,胃肠道症状消失后,中毒患者再次没有了明显症状,特别容易造成一个康复的假象,称为患者 “假愈期”。殊不知。在此期间,毒素会偷偷地破坏中毒者的肝脏。
如果没有接受及时、准确的治疗,中毒者很快就会器官衰竭、休克,最后死亡!
世界上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药,不采不吃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菜市场买散装蘑菇。3孩子吃后中毒,生命垂危
6月11日,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了3名误食毒蘑菇的孩子。
6月10日上午,丰城市民舒先生的母亲在菜市场购买了一些散装蘑菇。当天中午,舒先生的母亲就将蘑菇做成菜,给3个刚放学回家的孩子吃。当晚12时许,3个孩子陆续出现闹肚子现象。
意识到情况不对劲,11日凌晨3时许,舒先生连夜驱车将3个孩子带到省儿童医院治疗。
11日上午,记者在医院见到了舒先生,他在医院血液净化室外几度落泪。
3个孩子正在该院血液净化室抢救。
舒先生哽咽着告诉记者,当天早上孩子被送到医院就做了检查,确认都是食入毒蘑菇中毒。医生告诉舒先生,孩子们有生命危险。与此同时,同样在家中误食毒蘑菇的两位老人也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
江西省儿童医院彭晓杰医生告诉记者,6月10日,该院也接收了2名误食毒蘑菇的患儿。不过,相比11日接收的这3名患儿,那2名患儿的症状更轻微一些。
“11日收诊的3个孩子目前尚未度过危险期。下午虽然进行了手术,但是毒素的排除还需要几天时间。患者人虽然清醒,但还处于嗜睡状态,精神也比较萎靡。”彭晓杰说。
彭晓杰提醒说,夏季天气闷热潮湿,蘑菇毒素较容易生长出来,而因蘑菇种类繁多,要想鉴别是否有毒,即便是专业人员也需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普通人仅靠经验很难保证万无一失。所以,不采摘、不食用野外生长的蘑菇才是最保险的。
一家三口全被毒蘑菇放倒
5月16日下午,张先生一家三口在环岛路游玩时,在一片树林内发现了不少新生的野蘑菇,看上去漂亮惹人喜爱,鼻子嗅嗅也觉得气味清新,
一家人一起愉快地采摘了一包带回家。晚餐时,用自采的野蘑菇做了一个炒菜和一个汤,味道鲜美。
但餐后不过半个小时,全家人都肚子不舒服,接着腹痛反胃并出现呕吐的症状。意识到可能是蘑菇中毒,一家三口急忙打车到厦门前埔医院急诊。
经医生检查诊断,确系食用毒蘑菇所致,马上注射药物,进行解痉止痛、补液促进排毒等治疗,一家三口的身体状况很快稳定下来。
注意:这些毒蘑菇鉴别经验不靠谱
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过1000种,我国大约有435种。非专业人员辨识非常困难,老百姓对毒蘑菇的识别也存在一些误区。
医生特别提醒:有些剧毒蘑菇一旦中毒死亡率高!
甚至是短时间内死亡!
千万 千万 千万
不要因为好奇而食用不认识的蘑菇!
小编给大家看看
常见毒蘑菇种类
吃了毒蘑菇怎样自我急救?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更好用布包着指头) *** 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孕妇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5、加盖毛毯保温;
6、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7、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在市场买的野蘑菇也不靠谱!对于野外生长的蘑菇,最保险的 *** 就是不食用,切勿因一时贪嘴拿性命开玩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广西一家7口吃野菇中毒 2死2重症#时事热点头条说#我国广西省桂林兴安县一家7口9月初食用自采野生蘑菇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情况,目前已致2人死亡、2人重症、2人轻症。
当事人郭先生在筹款描述中指,一家7口吃用自采野生蘑菇后,其母亲和岳母猝死于家中,其父亲和妻子在医院深切治疗部治疗,自己和儿子住院治疗。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急诊接线人员周二表示,事情属实,这一家后转到肾内科治疗。肾内科的值班人员也确认了此事,但病情、后续治疗等情况不便透露。
急诊接线人员补充说:“有些蘑菇真的挺毒的,菜市场买的蘑菇是安全的,但大家不清楚山里蘑菇的毒性。”
大家常听说“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但要知道不只是鲜艳的蘑菇有毒,长的平平无奇的蘑菇也可能有毒。
据兴安疾控表示,在天气温暖、雨量充沛的条件下,山林中会生长出大量野生菌。其中有种名叫“近江粉褶蕈”的蘑菇,与日常食用的鸡枞菌十分相似,但却有毒。
此外,看似平平无奇但却有毒性的野蘑菇还有很多。据兴安县疾控中心公卫科调查报告统计:今年该县已出现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9宗,涉及30余人,特别是6月28日晚全州镇、石塘镇及文桥镇三镇3宗共涉11人出现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
广西一家7口吃野菇中毒,已致2死亡2重症,网友:野蘑菇不要采食近日,位于广西桂林的一家人因为食用了自采的野生蘑菇而遭遇了一场严重的中毒事件。据桂林卫健委发布的消息,这家七口人中有两人不幸离世,另有两人的病情极为严重,正在桂林医学院附院的ICU接受治疗。
事件的当事人郭先生在自己的筹款页面上也提到,他的母亲和岳母在家中突然去世,他的父亲和妻子也因中毒而病情严重住院治疗,他自己和儿子也不幸中毒,正在接受治疗。
这起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这再次提醒了我们食用野生蘑菇所蕴含的潜在风险。郭某发等七人在事件中,因在村庄附近的山林中采摘并食用了野生蘑菇,随后便相继出现了中毒症状。
经过疾控中心专家的鉴定,他们食用的蘑菇很可能是假褐云斑鹅膏。这种蘑菇中毒后,会对肾脏、肝脏和心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可能导致肾衰竭和死亡。因此,对于野生蘑菇的采集和食用,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免发生类似的中毒事件。
这起因误食野生蘑菇而导致的家庭悲剧,不仅让当事人家庭承受了无法言说的伤痛,更将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推向了公众视野。在野外采摘蘑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许多不易分辨的蘑菇种类,而其中部分可能带有致命毒素。
即使是那些被广泛认为可食用的蘑菇,也可能会因为各种环境因素而产生毒性,例如生长环境的改变、季节的变化等。这就使得我们在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时,必须小心翼翼,慎之又慎。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首先,如果我们打算采摘并食用野生蘑菇,应该查找相关的专业视频,与现实中的蘑菇的特征做对比,以获取准确的食用建议。这些视频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蘑菇种类、生长环境、采摘技巧和烹饪 *** 的详细指导,帮助我们安全地享受野生蘑菇的美味。
此外,为了预防类似的中毒事件,更好地了解和识别野生蘑菇,建立一套全面的蘑菇数据库是必要的。通过借助专业的生物知识,我们可以为每种已知的和潜在有毒的蘑菇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包括它们的外观、生长环境、毒性特征等。这样,公众在采摘蘑菇时就可以通过比对数据库,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综上所述,要避免类似的中毒悲剧,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强相关部门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建立全面的蘑菇数据库,以及鼓励科研机构进行深入研究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少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
雨后蘑菇#秋日生活打卡季#(6)
雨后的空气很清新,气温也二十六度,在路上走的感觉还是不错。路上行人匆匆,在潮湿的地面溅起点点水珠。突然,看到树下冒出一个白花花的圆圆的脑袋,是什么呢?一个姑娘的欢呼声传来,“蘑菇,蘑菇,你看是蘑菇!”然后和她的朋友两个人高兴极了,兴奋地拿出了手机拍起来。
我也跑到树下,一眼就看到树下一个大大的圆平伞挺立着。真美!我在心里暗自赞叹。
另一边也有几把小小的圆菇,好象才从石块底下冒出来不久,还没长开来。
那边青草地上,也有一些蘑菇。可能是几天来的连续潮湿天气,给了野蘑菇生长的条件,所以突突突的长出来了,大有雨后春笋的样子。
但是这些蘑菇只能观赏观赏,感叹它们的美丽的外观就可以,但是不能食用的。野外的蘑菇莫乱采!
野生蘑菇的採集,一定要学会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毒蘑间的区别#时事热点头条说#近日桂林一家7口吃野蘑菇2死2人进ICU。经疾控专家鉴定,进食的蘑菇属于毒蘑菇的一种,上了热搜。
家住乡村的或者靠近山林的人,每年立秋之后都要出去采蘑菇,因蘑菇是纯天然的产品,属于野生菌,
食用野生菌对身体有益,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补充人体所缺失的元素等,野生蘑菇是难得的天然食品。
目前,在东北地区秋季一到,雨水多的时候,也是野生蘑菇的盛产期,在采集野生蘑菇的过程中,就要仔细甄别,一般有榛蘑、草蘑菇、柳蘑、松蘑、紫蘑等十几种。
在採集野生蘑菇的时候,也有大学问,那就是一定要掌握蘑菇的辨别 *** ,知道哪些是毒蘑菇,不能食用的,对于不确定的也不要採。那么,如何掌握蘑菇的分辨技巧,就得从书本上学,从视频讲座上学,再就是和有经验的採山货的同行学习,这样才能採到安全的蘑菇。
【路边野蘑菇,你别采也别买!】深圳市民周某在小区散步时发现绿化带内长有蘑菇,采摘带回家中 *** 晚餐。食用4小时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随后被送往医院就诊。周某经医院治疗,情况良好,无生命危险。时下进入多雨夏节,正是菌类生长旺盛期。市疾控中心在此提醒:采食野生蘑菇存在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危害生命健康。毒蘑菇的鉴别需要由专业人员使用专业仪器,市民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传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唯一 *** 就是不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
来源: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