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图片真实,青蛙图画大全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8 0
张家界发现稀有两栖动物,长期生活在黑暗中,身体变得透明

根据报道,近日,在湖南张家界的一个小村子里,一名记者在当地采访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只蟾蜍看起来非常奇怪,随后,这名记者拍下了照片,发给长沙的一名生物工作者,很快,就得到了回复,原来,这只长相奇特的蟾蜍,竟然是我国特有物种,在野外极其罕见的两栖动物——红点齿蟾。





那么,什么是红点齿蟾呢?它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呢?

据悉,当地村民将这种不常见的蟾蜍,称作“透明鱼”,这是因为它们喜欢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之中,时间久了,身体也会慢慢变得透明。

虽然是两栖动物,不过,成年的红点齿蟾主要是在陆地上栖息,喜欢生活在山林旁的溪流附近,如果是在洞穴中发现的红点齿蟾,那么,因为它们身体是透明的,甚至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内脏、身体内部结构,和其它的两栖动物相比,显得非常特殊。





在我国,红点齿蟾的分布并不算广,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局部地区,在这一次张家界的罗塔坪乡拍到红点齿蟾之前,曾经在张家界的孙杨坪也曾经发现过红点齿蟾,这意味着这种罕见的两栖动物,在张家界的分布还是很广的。





那么,红点齿蟾在我国是保护动物吗?

作为我国独有的物种,红点齿蟾是属于一种易危物种,在野外是有着灭绝的风险,不过,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红点齿蟾还没有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之一,当然,大家如果在野外遇到了它们,仍然是要对它们进行保护的,不要带回家去喂养,也不要去伤害它们。





那么,红点齿蟾为何会数量越来越少呢?研究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发育缓慢导致的。红点齿蟾也同样要经历从蝌蚪到蟾蜍成体的过程,只不过,相较于正常完成这一发育过程,只需要2-3个月左右不同,红点齿蟾则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会变态。

因此,因为发育周期缓慢,这也导致它们种群数量很难稳定增长,再加上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污染,都让红点齿蟾的生存前景并不乐观。





那么,作为我国独有的两栖动物,红点齿蟾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两栖动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陆生脊椎动物,从泥盆纪晚期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水陆两栖”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栖动物的祖先,应该是来自于水中。

答案也的确如此。研究认为,最早爬上陆地的鱼类动物,应该是肉鳍鱼类,不过,具体细化到某个物种,目前却是没有办法搞清楚的,这是因为同一时期的很多肉鳍鱼类,都具有相似的特征。





当之一批两栖动物出现后,它们又迅速演化,变成了多个物种,其中青蛙和蟾蜍的祖先,也在大约3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后来绝大多数原始的两栖动物都灭绝了,但是,青蛙和蟾蜍却从侏罗纪时期开始,基本上就和现代物种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也意味着,如今我们看到的青蛙也好,还是蟾蜍也好,事实上它们也都保留着很原始的模样,红点齿蟾也不例外,特别是一些研究者将它们的发育过程,也是形容为“两栖动物的进化史”。





那么,为何会有一些物种只在局部地区分布,成为独有物种?

一些独有物种的存在,是因为它们栖息环境特殊,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所以,这才导致它们长期独立进化,时间久了,就会演化成特殊的模样,成为局地分布的罕见生物,比方说这一次在张家界发现的红点齿蟾。

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一些物种原本分布也很广泛,但是后来却因为很多原因,导致它们只剩下了极少数的种群,绝大多数都灭绝了,因此,最终因为数量稀少,局地分布的幸存者们,也就成为了独有物种。





这一点可以参考我国的国宝动物——大熊猫,研究发现,大约1000万年之前,大熊猫的祖先是曾经广泛生活在欧亚大陆上,而且大熊猫曾经在我国也是从南到北分布,甚至就连我国南方的一些周边国家也有分布,只不过,后来除了四川、甘肃、陕西之外,其它地方的野生大熊猫都灭绝了,因此,当人们发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是我国的独有物种了。

那么,大家在野外是否见过一些特别的小动物呢?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

印尼摄影师拍摄的青蛙照片引起争议,诱拍、摆拍到底何时停止

近日,一组印度尼西亚野生动物摄影师 Ajar Setiadi拍摄的青蛙照片引起网友争议。

他的照片揭示了这些迷人动物的“迷惑”行为。在一张照片中,一只雨中的青蛙像一把伞一样拿着一片叶子;在他的另一张照片中,你可以看到两只青蛙似乎在一起跳舞。

根据摄影师本人的说法,他像对待宠物一样对待这些动物,让它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同时他打开相机捕捉这些特别的照片。在他把这些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后,收到的不是掌声,而是网友的吐槽,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动物根本不可能在自然条件下摆出这些姿势,明显就是摆拍。

我们都知道,动物摆拍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甚至是虐待动物的表现。很多看似令人震惊的造型都是人为的行为,摄影师为了达到效果,甚至在动物的身上涂上胶水,就好像上面的那张青蛙拿着花朵的照片一样。所以那些看似美丽的照片的背后,都是用动物的生命做代价。

世界上更大的青蛙有多大?体重6斤多,蝌蚪像鹅蛋般大,还会筑巢

蛙科是对于一类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有着光滑湿润的皮肤,强有力的后肢,以及纤细的腰部等等,世界上蛙科一共约有50个属670种,目前已知最小的青蛙为阿马乌童蛙,体长仅7.7毫米,还没有小指甲盖大,而更大的青蛙就是今天要介绍的主角,体重足有6斤重的巨谐蛙,又被称为“非洲巨蛙”。

神秘的非洲巨蛙

蛙类在世界上算是分布比较广泛的一种两栖动物了,从高山到盆地,从热带到寒带,除了南极洲之外,连北极圈南部边缘都有蛙类的踪影,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蛙类聚集在亚洲,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蛙类非常常见。

不过巨谐蛙这种“非洲巨蛙”可要神秘得多,这种青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更大的青蛙,体长30厘米,粗壮的后肢延展开,整个蛙身能接近1米长,加上6斤左右的体型,放眼世界上那些未知的地域,能达到这个重量级的可能性很小。

巨谐蛙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这种大青蛙目前只存活于喀麦隆南部和赤道几内亚北部的热带雨林中,这里的平均温度长久保持在25-29摄氏度之间,而且巨谐蛙喜欢生活在水流湍急、清澈的大河中,只有这样的水流才能保证富含氧气,这种苛刻的生存条件也注定了巨谐蛙的生存空间非常小。

再看隔壁世界上更大的蟾蜍海蟾蜍,那就是另一番天地,入侵澳大利亚,种群数量急剧扩充到2亿只,大有攻克整个澳大利亚的态势,不仅见啥吃啥身上还有剧毒,只有极少数的天敌可以威胁到它,绝大多数掠食者见了就躲,毫无办法。

巨谐蛙基本只在晚上出来活动,非常怕热的它们几乎整个白天都会泡在阴凉的水中,外界温度只要超过23℃就不利于巨谐蛙的生长,在非洲这种以高温著称的大洲,能有常年23℃的栖息地也是真会找地方,不过说不定非洲的温度就是很低,不然怎么会有非洲人来到重庆会高呼中暑要回非洲避暑呢?

会筑巢的青蛙

作为两栖动物的天性,绝大多数两栖动物的繁殖策略都是以量取胜,到繁殖期会产出成千上万的卵,然后让这些卵自生自灭,运气好的能孵化长大,运气不好的也不会太担心,毕竟基数在那里,总会有“漏网之鱼”的。

但是巨谐蛙不同,巨谐蛙的繁殖期在每年的7、8月份或者12、次年1月份,每次繁殖之前,雌性巨谐蛙都会提前选择远离湍急水流的洼地,在寻找到合适的洼地之后,巨谐蛙会清理洼地中的树叶和杂物,如果没有合适的洼地,巨谐蛙甚至会搬运石块来阶段水流,因此科学家们推测巨谐蛙之所以会长到如此巨大的体型,或许和力气大能搬运重物有关。

筑好巢以后,巨谐蛙每次产出上百个直径约3.5毫米的卵,并在此后的3个月中守护这些卵孵化成长,这种护崽行为在两栖动物中也是罕见的,巨谐蛙的个头大,其蝌蚪的个头也大,一般的蝌蚪能有鹅蛋般大小,捧在手里像是捧条鲤鱼。

除此之外,巨谐蛙的求偶也非常的奇特,一般青蛙呼唤伴侣都是通过将空气鼓入声囊借此发音,而巨谐蛙并不用这么复杂的方式,它们直接张开嘴巴发出叫声,雌性根据这种叫声来决定谁才是“如意郎君”。

价值8000非洲法郎

巨谐蛙在栖息地的天敌除了常规的鳄鱼和蛇类之外,基本没什么动物可以威胁到它们的生存,而且因为体型庞大食量巨大的缘故,巨谐蛙还扮演捕猎者的身份捕捉一些小动物,像蚊虫这种“零食”,只依靠它们真的不够“塞牙缝”的。

但是巨谐蛙和地球上所有动物一样,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人类的存在,巨谐蛙噩梦的开始是在人类感觉味道不错之后,从此巨谐蛙就以美味食材的身份被端上了餐桌,对于人类而言,巨大的体型反而让巨谐蛙更容易被捕捉到,而且限于体能,跳跃个七八次就没力气了。

在20世纪末期巨谐蛙还能轻易见到,但是到了今天,它们的踪迹已经非常难寻,曾有位法国记者为了拍摄这种巨型青蛙的照片,在雨林中寻找了4个月,并且巨谐蛙巨大的体型也成为了爬宠市场的明星动物,在当地市场上一只6斤重的巨谐蛙能买到2000非洲法郎,约合4美元,像更大一点的巨谐蛙能卖出8000非洲法郎的好价格,而在赤道几内亚,普通人一天的收入仅为2美元左右,一只巨谐蛙能顶一个星期的收入,可见对当地人的吸引力有多强。

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经将巨谐蛙列入濒危物种,赤道几内亚 *** 也规定了每年300只的出口限额,不过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环境的破坏,巨谐蛙生存地方的许多溪流温度已经较以往提高了5℃之多,未来巨谐蛙的生存之路非常不乐观。

科普 | 蛙声蝉鸣 闻夏而来——北京常见的蛙




<

极其稀有!仅此1只,浙江桐庐发现天目臭蛙,全球仅中国2个分布点

浙江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并且生态环境十分地好,整个浙江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比74.63%,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 。按照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整个浙江地区的现有林地面积9903万亩,森林面积9113万亩,活立木总蓄积3.8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3.4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1.15%,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所以,在这样好的环境之下,浙江地区的生物种群必然也是非常大的,并且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浙江,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8℃,也是非常生物种群的生存。那到底有多少?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的浙江,植被资源在3000种以上,野生动物重点兽类——80多种,鸟类300到400多种等等,所以,的确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是非常不错的。

在2021年以来,我们也看到了浙江发现了不少的物种,例如:浙江丽水发现全球新物种百山祖角蟾(Megophrys baishanzuensis)

浙江出现消失30多年的“神兽”小灵猫。

曾于1982年被宣布灭绝的昆虫——阳彩臂金龟也在浙江出现等等,这都说明了浙江地区的生物种群扩大了,并且稀缺生物种群不断出现了,所以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这不,浙江桐庐又出现了十分罕见的物种,极其稀有,这种生物中国特有物种,并且数量种群极少,那是什么呢?那就是“天目臭蛙”,很多人看到这种生物可能会说,跟我们农村常说的青蛙,树蛙等物种一模一样,专家又在乱说了,我们家乡多得是,要多少有多少。是这样吗?

从生物的角度来讲,地球生物多不胜数,相似的物种太多了,并且一个微小的差别,可能就是例外一种生物了,所以,大家不要根据表面的一些状态,认定这些物种都是一样的物种,其实并不是得。

天目臭蛙到底是什么物种?本次发现的天目臭蛙是在——桐庐在对县域全境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过程中无意之中发现的,地点位于富春江镇境内的双源溪区域,发现县内新记录种天目臭蛙。

并且还是在调查鸟类样本时,无意间拍到一只特殊的“蛙”。这一个发现真的是太罕见了。而且是经过浙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动物专家周佳俊仔细研究了照片,确认了这个生物是天目臭蛙。

天目臭蛙的稀缺程度可以说令很多人难以想象,首先它是一个独特的物种,与常规的蛙类不一样的主要就是外表,该生物雄蛙体长39.4-45.9mm,雌蛙体长68.1~81.9 mm,所以差别比较大,更大的特点就是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尖,该生物的背面呈现出黄绿色,下背部与腿部有稀疏的褐色斑纹,背面和四肢背部皮肤有细小痣粒,体侧有大小不一的扁平疣粒,所以与一般的蛙类的确不一样。

而这种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拔200至800米、水流平缓、水面开阔,环境阴湿、植被茂盛的丘陵山区地带。成年之后,将在溪边的石块、岩壁、岩缝或溪边的灌丛中,这与我们常规的蛙类生物是一样的。同时在它分布的区域,可能还常常分布有武夷湍蛙、华南湍蛙、大绿臭蛙和淡肩角蟾等物种,而这次发现的种群并不大,也是仅此1只,但是这次的发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这次发现之前,天目臭蛙的生活地主要在天目山地区,并且在全球也仅此这1处,这次的发现对浙江桐庐来说,不仅是添加了新生物种群这么简单,对中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天目臭蛙是中国特有种,种群数量较少,这次添加1处的发现,在全球也仅2两处发现它的足迹,并且都在中国,并且都还在浙江地区,这就是它的情况。

当然,竟然这么稀缺,也是建立列为易危物种的,在我国暂时没有看到一个明确的定位,但是作为这么稀缺的物种,在野生动物之中必然也是保护的,所以大家未来看到的时候,要好好进行维护,不然该物种真的就没有了。

浙江作为我国野生动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在近些年来,又加大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所以看到这么多物种出现,也算是一个好事情。这也说明了,人类只要好好地保护野生动物,必然会看到生物种群的扩大,这都是相互的。

叶子上看到果冻,一只透明果冻蛙趴在上面,细看一眼能看到心脏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很多动物不停进化就是为了保护身体,但一些动物却连内脏都不遮挡,让你看得一清二楚。一导游在带游客到德森农场观光时,是在一片叶子上发现了一块类似果冻的胶状物,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全身透明的青蛙。这种青蛙全身透明,从腹部看连心脏肠道都得清清楚楚。

一导游专门带游客游玩花东地带,对这附近的景点和特色可谓是了如指掌,但这天还是出现了他完全没见过的生物。11日他带着一位游客,准备前往花莲县六十石山赏金针花,途中经过德森农场进去参观,竟然在莲花池的植物上面,发现了一坨类似果冻的胶状物,他和游客仔细一看后当场都愣住了。

在莲花池里植物叶子上的“果冻”,原来是一只通体透明,远看还以为是果冻的青蛙。该导游表示,自己活到快60岁,之一次看到这种全身透明像是果冻的青蛙,十分特别!靠近看的时候,还能看到青蛙的心脏一下一下在跳动,不过当时他们都看懵了,记得拍照却忘记录视频。

该导游把照片分享到网上后,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认为是莫氏树蛙,也有网友觉得可能是弗氏玻璃蛙。网友表示如果是弗氏玻璃蛙的话,在离德森农场不远的台北动物园也能看到。弗氏玻璃蛙身上主要为绿色,因身体透明,移动时会随着四周环境改变体色,可以完全融入环境,透过皮肤可以看到它的内脏器官,肝脏、肠道以及跳动的心脏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青蛙的体型也十分娇小,成年弗氏玻璃蛙体长也只有3厘米左右。而《BBC知识》也发过一只透视果冻蛙(Cochranella euknemos),它有着极为绚烂多彩和近乎半透明的皮肤,在灯光下照耀尤其绚烂,最特别是它透明的腹部,可以让人清楚看到里面的内脏。

自然生态无奇不有!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透明的东西,就觉得莫名可爱。你们觉得这种透明蛙可爱吗?

情报站|呱呱呱!济南大明湖表情丰富的青蛙,每张都能萌化你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互动编辑 王雪飞

呱呱、呱呱

济南大明湖的青蛙却不叫

这是为什么?

7月4日,壹粉“钟福生”向齐鲁晚报官方客户端齐鲁壹点情报站发来一组青蛙的照片。大明湖里的青蛙颜色很多也很好看,大自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美感,它们的神态也给人类增加了很多乐趣。

瞧它,总是喜欢泡在这个湖水中,鼓鼓腮帮子,像是有话要对人讲似的。

偶尔有青蛙跳到湖中碧绿的荷叶上,头仰着肚子一鼓一鼓的

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有趣事、暖心事?欢迎大家来情报站与我们分享吧!~

【参与方式】下载齐鲁晚报官方客户端齐鲁壹点,在情报站发帖+文字/图片或视频上传即可。找记者,上壹点!快来@在线记者吧。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这组五彩斑斓的青蛙小世界照片,每张都会让你痴迷!

关于青蛙的摄影题材特别多,我们也见过很多,今天小编给你整理了一组特别美的摄影作品,这组摄影作品就是关于青蛙的,下面我们一去去看看不一样的青蛙摄影作品吧。

这组青蛙摄影集是荷兰一位有才华的摄影师 Wil Mijer 的作品,她是一个拥有三个孩子的母亲,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在家里照顾孩子,微距拍摄是她的业务爱好,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组关于青蛙的照片就是她的得意微距组照。

摄影师 Wil Mijer喜欢派生微距,五彩斑斓的青蛙小世界让她痴迷,她说,青蛙栖息在热带植物之间,就像她梦幻中的魔幻世界,她深爱这个世界,并且乐此不疲地记录它们的生活故事。

图为一只浮在水里的青蛙,在镜头光晕下,水波泛起点点光斑。

有些青蛙栖息在树叶下面,有的还会分泌毒素,对人类来说想要找到它们并且做微距拍摄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图为爬在叶子上的青蛙。

图为爬在叶子上的青蛙。

图为抱着花杆的青蛙,是不是绝对很美呢

Wil Mijer说:拍摄青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因为都是在野外草丛里或者水洼处,你得忍受蚊虫的叮咬,还要不能惊动它们,所以拍摄青蛙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一件很累的事。

爬到花蕊顶的青蛙,就像一只小虫子一样。

看到这些照片是不是感觉青蛙也很可爱呀。

图为一只藏在花里的青蛙,萌萌的。

Wil Mijer说:现在青蛙的种类越来越少了,甚至很多野外很难寻找到青蛙的踪迹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得不迁移到适合生存的地方。

Wil Mijer说:青蛙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我,而是它们栖息的环境正在受到威胁,由于气候的变化和农药的污染,即便是生存在热带雨林中的青蛙也受到牵连。

Wil Mijer镜头的青蛙就像一只只小精灵一样,充满着神秘和可爱。

镜头记录了它们没医德精彩的瞬间。

爬上花枝的青蛙,两个大眼睛似乎在看着镜头。

青蛙是极不平凡的生物,它们的适应性很强,除了南极洲,我们可以在世界的各个大陆都找到它们的身影,在沙漠、山脉、森林和田地你总能看到它们,但是世界范围内青蛙的生存问题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临界点。

以往我们能够经常看到的品种,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或许在中国的城市中,你有好几年没有听到过蛙鸣了吧?!Wil Mijer 也有同样的感慨——在西方世界,她们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也为了某些动物能延续生存下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每个人都都应该履行的一项义务,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这张图上有只蛙,据说很少有人能一眼看出来

这是一张神奇的照片,照片中有一只蛙,但是很难辨识出来,因为它与背景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据说90%的人都找不到它在哪里!

如果谁能在30秒内找到,说明眼力太好了,老年痴呆跟你没啥关系!

▲温馨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查看大图。

你找到了吗?不妨给群友们试一试,看看谁能在30秒内找到吧!

体重6斤多眼睛直径2.5厘米,世上更大的蛙,蝌蚪跟鹅蛋差不多大

青蛙在我们的印象里,那是身材小来嗓门大,身披一身绿衣裳。其实,那只不过是蛙类的一小种。通俗来讲,青蛙泛指的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各位成员们。颜色也是五花八门啥都有,体型也是大大小小一箩筐。


说起大个头的蛙,大家都会想起牛蛙,然而牛蛙在有一种巨蛙面前就是弟弟。市面上卖的牛蛙是养殖的,因此会比野生牛蛙重,一般在一公斤左右。而这种巨蛙,它的体重可以达到惊人的六斤多,一蛙之力抵挡三只牛蛙。这就是目前地球上更大的青蛙——巨谐蛙。


非洲巨蛙

巨谐蛙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巨谐蛙属,因为其只生长在非洲,又名非洲巨蛙。成年雄性巨蛙的体重可以达到六斤,当它趴在地上的时候体长30厘米,将蛙腿展开伸直后,巨蛙的体长有1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人类的新生儿体长一般在40至60厘米,体重就在六七斤左右。相当于你抱着这只非洲巨蛙,相当于抱着一个小孩子。如果它再把腿伸直了,比小孩还长。再加上它直径2.5厘米的眼睛,仿佛像抱着一个外星婴儿一样。


这种蛙长这么大,一般青蛙的食物,如虫子什么的,只能算巨谐蛙的零食,它有的时候会去袭击水里的小型鱼类、贝类和甲壳类。巨蛙的上颌部位长有一些小牙齿,用来固定住猎物防止逃跑。巨蛙的的背部呈现绿褐色,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而肚子呈现明亮的黄色,一翻肚皮就会被发现,因此巨蛙喜欢趴着不动,守株待兔。


巨蛙的蛙腿长得十分健美,上满布满了肌肉。人们看见这么有力量的蛙腿,当然是口水直流......不是,当然是认为它是一名运动健将。事实上,巨谐蛙并不擅长运动,虽然它一次可以跳五米远,但它巨大的身体每一次跳动都会消耗其大量的体力,跳个五六次,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不过它长这么大,同生态位里几乎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除了天上的鹰和地上的蛇,它还真没什么怕的。它没什么好怕的,它的孩子估计也没啥好怕的。

筑巢的蛙

一般来讲,蛙类是不会管自己后代的,大多数都是直接将卵产在水中,孵化之后变成蝌蚪,然后在自然界自生自灭。


小蝌蚪一般也不会去找自己的妈妈,而是自己讨生活。这样的方式实在太艰苦,蛙类也是害怕自己的后代团灭,于是加大了生产数量,一次产卵上百枚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作为蛙类中的巨无霸,巨谐蛙竟然会为自己的后代筑巢。


蛙类的交配方式是体外受精,但这并不代表雌蛙不会挑配偶。每年的7、8月份或者年底的12月到来年的1月是巨谐蛙的额繁殖季节,每到这个时节,雄蛙就会展开大嘴,发出肃叫声。巨谐蛙的鸣叫系统与其他青蛙也不一样,它不是将空气吸入声囊发声,它就直接发声了,不得不说长得大嗓门大,都不用声囊扩音。


雌蛙在挑选好自己的配偶后,便将卵产在比较湍急的水流段,再由雄蛙给卵受精。这个时候,雌蛙会将水流里面会干扰到卵孵化的东西全部清理出去,比如树枝、树叶甚至鹅卵石等。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卵地点,那么雌蛙会自己给自己造一个产房,它们会搬来石头拦截溪流的水,形成一个既是活水流动但水流并没有湍急到冲走蛙卵的“小池塘”。


动物学家们猜测,正是由于巨谐蛙这种特殊的育儿手段,需要它们付出巨大的体力在为后代筑巢上,因此越是体型大的巨谐蛙越能保证后代的存活,最终自然选择出了体型足以搬动石头的蛙。而且巨谐蛙在巨大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减少自己产卵的数量,它和其他蛙类一样,一次产卵上百枚,它的蝌蚪孵化出来后能长到5厘米,跟枚鹅蛋差不多大,这样的体型保证了存活率不会太低。

我们都知道,海里面更大的那种螃蟹叫做帝王蟹,那么这种地球上更大的青蛙就是名副其实的帝王蛙。作为蛙里面的老大,巨谐蛙的生活可谓是无比挑剔。


挑剔的生活

巨谐蛙只分布在非洲,而且它是两栖类,生活中必须有水,这就意味着它只能生活在非洲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环境中。


赤道,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地方,没个40摄氏度都不好意思叫赤道地区。然而这个巨谐蛙非要生活在23度左右,温度高了它会热死,温度低了它会冷死。在赤道非洲找23度的地方,那和在撒哈拉沙漠找水一样,因此巨谐蛙的生活范围局限在了西非的一点,只有赤道几内亚和喀麦隆有巨谐蛙的踪迹。


为何巨谐蛙这么挑剔?难道真的仗着自己长得大,是蛙类的老大为所欲为?其实不是,动物学家解释到,体型越大的动物,它的生活范围反而就越小。打个比方,老鼠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大象只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有。同理,蛙类中,个子小的蛙可以跑去北极地区生活,但巨谐蛙这样的体型,如果太冷了它会行动迟缓,温度高了它会疯狂消耗能量,最后它只适合西非沿岸23摄氏度的环境。


这样狭窄的生存范围,造就了非洲巨蛙的单一性,巨谐蛙属下面只有一个物种,没有亚种分布。这就造成了它脆弱的基因多样性,一旦遇到剧变,迎接它的便可能是灭绝。果不其然,巨谐蛙遇上了一个可怕的生物——人类。

面临威胁

巨谐蛙背部呈现绿褐色,这本是它的保护色,然而对于人类来说,这个颜色还没有与周围环境完全混淆,更何况巨谐蛙的肚皮颜色实在太显眼,想不发现它都难。更要命的是,巨谐蛙很容易被捉到。它的行动能力不如其他小青蛙灵活,虽然一跳可以跳五米远,但是它不能持续跳跃,人只要跟着它追就可以了,等它跳累了就将其抓住。


巨谐蛙肉多且肉质鲜美,很快成为了当地人的食物。后来法国殖民者到来,对这种巨大的青蛙很感兴趣,付钱让当地人抓来供其玩赏,一时间这种大青蛙很值钱,当地人纷纷抓捕它。不过巨谐蛙的数量还能够抵挡一阵子,进入20世纪后,人类的扩张脚步加快,巨谐蛙的数量很快扛不住人类数量的疯狂增长。


一只6斤重的巨谐蛙市场价为2000非洲法郎,折合4美元,像赤道几内亚这样的国家,人们一天的收入才1000非洲法郎,这对当地人来说是很可观的收入。而一些发达国家兴起养奇奇怪怪的宠物,巨谐蛙也自然成为其中,于是抓捕大军里面还多了宠物贩子,作为宠物的巨谐蛙身价比食用的还高,大约8000非洲法郎。

青蛙图片真实,青蛙图画大全-第1张图片-


为了保护这种特殊的大青蛙,赤道几内亚颁布了禁令,每年只准出口300只,国内也不允许再贩卖这巨谐蛙。可巨谐蛙的苦难远没有结束,全球变暖,赤道地区年年出现高温,它们赖以生活的地区平均气温提高了近5度,这让对生存环境十分挑剔的巨谐蛙来说是致命的。一位法国记者曾经想要报道这种青蛙,结果找了很久一只都没找到。

动物学家估计,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巨谐蛙很有可能在本世纪灭绝,而且它没有亚种,这一灭绝直接将一个属全部抹去。


蛙类的历史

不管是巨谐蛙还是我们常见的小青蛙,其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悠久,蛙类是由远古的离片椎类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我们都知道,陆地脊椎动物都是由海洋里一支鱼类演化而来的。因为当时的陆地脊椎动物还没有进化出抵抗紫外线的皮肤,因此需要回到水里躲避,这便是我们熟悉的两栖生活。

也就是说,两栖动物其实是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的过渡态,在生物演化史上,过渡态一般会消失在之后的时间长河里。


比如从猿到人的类人猿就是人类进化的过渡态,然而现在的灵长动物里基本上没有这类动物。同理,两栖动物在完成海洋向陆地的演化结束后,便会结束自己的使命,成为化石永眠于地下。

早期的离片椎类两栖动物的确延续了传统的进化过程,一直遵守祖宗章法不离开水,在距今大约3.3亿年的石炭纪,地球气候温和湿润而且富含氧气,离片椎类两栖动物也成为了之一支在陆地称霸的脊椎动物。


可是好景不长,有一支两栖动物进化出了鳞片可以保护自己不再失水,王道的陆地脊椎动物们陆续诞生,这其中就有恐龙的祖先和我们的祖先。随后地球气候变化,大片的雨林毁灭,气候开始变得干燥炎热,两栖动物们的生活一时间陷入了绝境。

然而离片椎类两栖类中出了一支神兵,它们在进化中抛弃了自己的尾巴、放弃了传统两栖类的游泳模式,更重要的是它们采取的变态发育 *** ,使自己的幼体像鱼一样生活。这一支进化的奇葩就是无尾目里面包括了我们熟悉的青蛙和蟾蜍


这也让当时的一批蛙类爬上了树,扩大了两栖类的生活范围,正是这一举动,拯救了整个两栖类,因为在白垩纪末大灭绝的时候,两栖类的灭绝科数为零,是所有动物类群中灭绝最少的。可惜,这支创造演化奇迹的类群,如今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保护环境

因为人类使用化学农药以及排放废水,地球的淡水资源被我们严重污染,蛙类的卵以及皮肤极其脆弱,水中化学元素的变化,影响了它们的正常生长与繁殖。


其次,不少地区的人都有抓蛙类的习惯,不管是体型巨大的巨谐蛙还是体型小巧的青蛙,甚至有毒的箭毒蛙都有人抓。这里面有些是为了吃,比如抓非洲巨蛙,有些是为了 *** 武器,比如抓箭毒蛙。不管处于什么目的,一些蛙类的数量已经开始急剧下降。


蛙类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有效抑制虫类,保护人类的良田以及平常生活。然而蛙类的减少,导致害虫数量成倍增加,人类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加大杀虫剂的使用,结果让本来就少的蛙类又面临了一次减少。直到人类在自己的身体里发现了杀虫剂的残留物,这才意识到蛙类的重要性。这支走过了亿万年进化历程的族裔,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地球历史。

标签: 青蛙 图画 真实 大全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