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花馍馍图片,陕西花馍馍图片欣赏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2 0
陕西的面食闻名天下,花馍是新年、婚礼、过寿的更佳礼品

今天我们讲一下陕西的面食,大家都知道我是学考古的,既然是学考古,陕西这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我读书的那几年,陕西省一个学期都要去几次,所以我对陕西是非常有感情的,现在已经过年了,我们就聊一聊陕西的面食,一说到陕西的面食,我随随便便就能说上十几个,什么裤带,biangbiang面,尤其那个biang字是又难写又难记,岐山臊子面,老鸭头面羊肉烩面,羊肉烩面不光河南有陕西也,还有揪面片,还有就是窝窝面,耀州窝窝面,梅西把窝这个字,在世界杯上给说出名了给你俩窝窝。

这一下子中国的窝窝和中国的窝窝面,那是享誉世界,窝窝面就是一个小面段,拿这个筷子窝一下,长得像一个窝窝,然后下到面里,陕西的长寿面那个面才叫一绝,面碗比我的洗脸盆都大,谁要是过寿怎么也得上这么一碗面,那个面是越长越好,代表着长寿,我印象最深刻,吃的最过瘾的,就是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里面的东西,那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面咱们就不说了是又筋道又好吃,咱们说说臊子的做法,臊子得有8种以上的材料,比如土豆丁、萝卜丁、胡萝卜丁、西红柿丁、芹菜切丁、煎一个鸡蛋饼,然后也要切丁,还有豆腐丁、木耳、腐竹一个都不能少,还有韭菜, 韭菜切的是又小又细,首先这些丁下锅炒,炒熟了之后再倒水,让它变成臊子汤,面煮熟之后再往面碗里倒臊子,这个味道是太绝了,我现在说都流口水,但面条我觉得都不是陕西最绝的,陕西最绝的就是渭南的花馍,这个馍在陕西人的眼里,只要是蒸出来的都叫馍,包子豆包,馒头都叫馍,就像山东都叫饽饽,曾经有一句俗语,山东的馒头无极限,西北的羊肉顶一切,两广吃遍自然界,东北的大酱蘸世界,原来我就知道山东的馒头,那叫一个绝,尤其是山东的花饽饽,简直就是艺术品,谁能吃得下去,看着就让人喜欢,这不是食物这是艺术,但是到了陕西的渭南,你会发现那里的花馍,一点不比山东的花饽饽差劲,那绝对也是艺术品,今年我在山东参加节目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渭南的申遗老师贾老师,今年我答应他,一定要去渭南做一期节目,咱们就给观众留下这么一个铺垫,今年我一定到渭南,给大家现场做一期花馍的节目,现在我在家只能用嘴给大家说了。

在渭南过年期间是有送花馍的习俗的,不光是过年,什么过寿结婚都有送花馍的习俗,花馍的样式也是品种繁多,有老虎,有龙凤呈祥,有鲤鱼跃龙门,最多的就是各种组合,这种组合简直成了一幅艺术作品,比如我在现场亲眼见过的就有龙凤呈祥花馍,还有蝴蝶采莲花馍这两个花馍,一般都是结婚的时候送的,老虎花馍一般都是孩子过满月,或者孩子过百日,他们陕西当地人去送礼,都送老虎花馍,祝福孩子虎虎生威,健康成长,反正在陕西的渭南花馍的样式,那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结的,土里开的那是应有尽有。当时我去陕西看到一个花馍的专卖店,里面有一个10层的花馍,这个花馍简直把吉祥的东西全给雕上了,后来我问后厨,花馍整整用了400斤面,20斤核桃,20斤大枣,五六个花馍大师,整整做了一个月,那是点灯熬油,加班加点,我就问这么大一个花馍,它是怎么用的呢?一般都是生意开张,老人过整寿才买花馍,我一问花馍的价格一万二,一万二这到底是食品还是艺术品,后来老板告诉我,这么一个花馍如果用玻璃罩罩着,它能放10年不坏,我一听这个话当时就蒙圈了,不放防腐剂,一个花馍放10年不坏,这绝对是绝活。

花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那绝对是实至名归,当时我在陕西的时候还有这么一件事,一个姑娘出嫁,嫁妆里就有花馍,什么孔雀开屏,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还有老虎下山,好几种花馍,这个花馍绝对是又艺术又拿得出手,一看娘家人都是手艺人,今天咱们关于陕西的花馍和陕西的面食,咱们就说到这里,今年我一定去趟渭南,给大家现场做一期节目。

花馍馍“蒸”出幸福味

党亚贤为庆祝建党百年 *** 的大花糕 受访者供图

花馍,也叫面花、礼馍,在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甚广。来自陕西蒲城县苏坊镇的党亚贤,2010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岗位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到花馍的 *** 中,她的家人也随之变成了花馍的搬运工、摄影师……

“花馍梦”来自母亲的传承

2017年春节,陕西广播电视台节目组来党亚贤家录节目,她母亲恰好也在。节目组提议母女俩比赛做花馍,母亲打趣道:“谁赢还不一定呢!”

党亚贤的“花馍梦”来自母亲的传承。党亚贤回忆说,母亲心灵手巧,是关中礼馍第三代传承人。村里谁家有事需要做花馍,都少不了母亲的身影。母亲忙活时,党亚贤就在一旁看,看着看着,花馍的样子就记在了心里,花馍的种子也在心底悄悄发了芽。

党亚贤初中毕业后想在家帮忙干农活,母亲坚决不同意。“一定要上学!”在母亲的坚持下,党亚贤1973年入党,并于1974年考入西北大学数学系,1977年分配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繁忙的教学工作让党亚贤与花馍基本“绝缘”了,只有回蒲城时,才有空过把“花馍瘾”。2010年退休,党亚贤终于可以“百分百”投入到花馍的 *** 中。

“教授级搬运工”

“老赵,把花馍放回原位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党亚贤口中的老赵是她的爱人赵金胜,退休前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副教授,退休后老赵有了另一个身份——“花馍搬运工”。

2016年春节期间,党亚贤应邀在西安钟楼举办了一场名为“观味人生”的关中礼馍展。101个花馍对应了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等丰富寓意。党亚贤自豪地说,这场展览最终印成了画册,如今美国的巴诺书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都有收藏。她还为此次展览撰写了“关中礼馍赋”。

布展当晚下着大雪,虽然请了搬运师傅,但要确保101个花馍完好无损,并且摆放到位,也不容易。“老赵跑前跑后,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党亚贤说,日常做花馍所用的材料大多需要 *** ,搬上搬下的任务都由老赵负责。

党亚贤家还有一位“博士摄影师”。儿子赵玺从美国博士毕业后,回到西安交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帮党亚贤给花馍拍照。如今党亚贤的“快手”粉丝已有2000余人。“希望通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唤起人们的花馍记忆。”

和孙子互相“上课”

空闲时,党亚贤便带着孙女、孙子边做花馍,边讲花馍礼俗。“要把礼馍文化先在家庭传承下去。”

党亚贤介绍说,花馍都是酵面馍,仅发面酵子所用的“曲”,就需要 *** 49天。花馍的 *** 包括选材、拌面、揉面、捏形、醒馍、蒸制,要经过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党亚贤手中的花馍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花、鸟、鱼是绝对的C位。“绿色来自菠菜,黄色来自南瓜,紫色来自包菜和紫薯,红色则来自红曲米和火龙果……”

教完做花馍,轮到正在上幼儿园的小孙子给党亚贤和老赵“上课”了。“跟我读,大,一横一撇一捺……”这边小老师教得认真,那边老两口听得入神。

“千年古都在长安,二零二一聚西安。孔雀开屏迎盛会,百花争艳接健儿。”这是党亚贤为“迎十四运花馍”特意作的一首小诗。最近,为庆祝建党百年,党亚贤精心 *** 了一款约1米高的大花糕,“这是我们老两口作为老党员对党献上的一份心意!”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王莹

关中美食:馍豆豆

馍豆豆 *** 在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悠久,城乡分布广泛。根据民间二月二日炒豆豆的风俗,娘家要给女儿送炒熟的馍豆豆。

炒馍豆豆 韩丽娟 摄

馍豆豆有的地方也叫“干馍蛋蛋”或者“棋子馍”,就是把烙得很薄的锅盔馍切成小丁、小方块,然后再放入锅内炒,这个过程叫“炕馍”。这种“馍豆豆”含在嘴里咬起来嘎嘣脆,特别带劲,放上十几天都不会坏。

馍豆豆的做法很传统,先将面粉、鸡蛋和各种调料擀制成饼,烙成薄锅盔的形状;再切成细条,最后把细条切成骰子大小的四方小面块;然后在大圆锅里面用文火炒,直到焦黄,浓郁的香味飘出来。

手工 *** 分为以下步骤:

之一步:把花椒叶洗净剁碎和十三香、辣椒面、鸡蛋液倒入面粉中,搅拌均匀,然后取3小勺食用油烧熟倒到干面粉中(可以使馍豆豆更酥脆),此时,加水和面,和好的面要求硬一点。

和好的面团 韩丽娟 摄

第二步:把和好的面,烙成薄锅盔饼,切成细条,然后切成小四方块。

烙成薄锅盔饼 韩丽娟 摄

把薄锅盔饼切成小丁 韩丽娟 摄

第三步:把切好的馍豆豆倒入锅中用文火翻炒,刚倒入锅中不能一个劲地翻炒,先把馍豆豆铺平,等上3分钟左右再翻炒,等到馍豆豆呈金黄色时,就可以出锅了。

图为做好的馍豆豆。韩丽娟 摄

来源:“学习强国”咸阳学习平台作者:邓夏夏


有一种美食叫炒馍花,友友们,你们吃过吗?

炒馍花,陕西人把它亲切地称为“馍渣渣”,出了国就变成“面包屑”了。陕西人都爱吃馍。譬如,羊肉泡馍,土豆片夹馍,好听吧!动人吧!<捂脸>

炒馍花

准备材料:凉馒头、青菜、胡萝卜、火腿、洋葱、小葱、鸡蛋、孜然、辣椒面、盐、生抽、味极鲜等;

配菜

之一步:馒头揉搓成馍花状。

揉搓馍花

第二步:蛋黄蛋清分离,将蛋黄放入馍花中搅拌均匀。

加入鸡蛋搅拌均匀

第三步:蛋清中加入少许盐,锅里加少许油翻炒后盛出。

炒蛋清

第四步:锅中加入少许油,倒入准备好的菜品炒熟。然后放入馍花,加盐、味极鲜、生抽小火翻炒均匀,加入炒好的鸡蛋清,放入辣椒面、孜然翻炒均匀即可。

小火翻炒均匀

第五步:出锅洒葱花,成品如图。

成品图

温馨提示:

1、馍需要硬的,软的炒出来口感不是很好。

2、配菜可根据自己喜欢而定,主要搭配更合理营养到位;

3、一定要加入鸡蛋黄,这样呈现出的才是金黄闪闪的。也很好吃;

4、孜然辣椒面临出锅时再放,一定要小火翻炒,不然容易糊。

5、如果有朋友感觉吃起来太干容易噎着,请配个汤。


这是我自己炒馍花的 *** ,分享给你们,如果有不足之处,有错误之处,请友友们指点出来!谢谢你们!

甘肃人的馍馍,能吃一年不重样

来源:地道风物

烙烤蒸炸的“馍法攻击”!



甘肃的土地上,暗藏着一个“馍法王国”


在这里,你也许会爱上牛肉面,也许会迷上甜醅子,也许舍不得河西的瓜果、河东的浆水,但不管你在甘肃哪儿,一到告别的时刻,当地人总会无比诚恳地对你说:


“装些馍馍再走撒!”


馒头卷,你以为甘肃的馍只有这样的?No No No。

摄影/严肃


包里装馍馍,大概是甘肃人最一致的惜别方式。出了甘肃,他们不怕你吃不到正宗牛肉面,他们最担心的,是你没感受到当地的“馍法”,没吃够甘肃的馍馍。


到底啥是馍馍呢?这个叫法比馒头、饼子更全面,比面点、干粮更亲切。在甘肃除了面条,不管方的圆的长的扁的,有馅儿的没馅儿的,大概所有的面食都可以被叫做“馍馍”。而且,甘肃人深知,面食的灵魂,就藏在一个个的馍馍里。


烧壳子:论面粉如何实现“馍生巅峰”。

摄影/严肃


平平无奇的面粉做成面条,形式和味道毕竟单调,可一旦经过发酵,或烙或烤或蒸或炸——酥脆的烤馍、松软的蒸馍、柔韧的烙馍、香郁的油馍——在甘肃“馍法师”手中,面粉的可塑性才被展现到极致,化身成各种“好吃过火”的馍馍,陪伴着人们的一日三餐。想要感受甘肃人的碳水快乐,除了抻拉揉捏的“面条魔术”,更不要错过烙烤蒸炸的“馍法攻击”




甘肃馍馍

到底有多少张脸?



甘肃人做馍馍吃馍馍,从小到大,从古到今,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天性,这也源自甘肃多年种植小麦的缘分,早在唐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里,就出现了“蒸饼”,也就是今天馍馍的前身。


蒸饼、胡饼、馓子......唐代人吃的面食也很丰富。

制图/大仙工作室


说起最能代表一个省的馍馍,山东无疑是比脸还大的大馒头,陕西是“万物皆可夹”的白吉馍,而“最甘肃”的馍馍,大概就是烤馍了。



甘肃除了烤肉,还有烤馍!


烤,人类最原始的食品加工方式。面团与火相遇,高温下烤出来的馍,也带着最质朴的焦香与麦香。从河西走廊到陇东南,甘肃各地都有烤馍。兰州最吸引眼球的,是千层玫瑰烤馍。


千层玫瑰烤馍,感受下西北人的实在。

摄影/严肃


刚出炉的千层烤馍冒着热气,表面饼皮酥脆,内里见大千世界——花生、核桃、瓜子仁、芝麻、葡萄干,每一层都充满惊喜;再夹杂油酥,以及香甜的玫瑰酱枣泥,就算咬一大口也吃不掉所有东西,它那扎实丰富的口感,真要细细咂摸才行。



靖远一窝丝的“馍法师”,大概也是拉面高手。

图/ ***


除了厚重的千层烤馍,烤馍还可以细如发丝。白银靖远县的“一窝丝”,似乎是吸取牛肉面的手法,将面团反复折叠抻拉,再回转捏成饼状烤制而成。“看似一张饼,提起一窝丝,加水一碗面”,吃起来又酥又脆。


掰开烤花馍,是与黄河颜色截然不同的亮金色。

摄影/严肃


天水的烤花馍,发好的面配上蜂蜜,抹上香豆油旋,轻轻卷两下,烤出来就是格外漂亮的花状。吃起来非常酥软,入口即化,蜂蜜的甜味与面粉本身的甜味此起彼伏,最后,却沦陷在香豆似香似苦的独特韵味里。


景泰农村的土窑烤馍。

图/ ***


如今的烤馍大多用专业的烤箱,不过,在景泰、民勤等地的农村,当地人还是会用最传统的方式——土窑烤馍。装好一盘馍馍,推入烧得温度刚刚好的土窑里,再用泥土密封窑门,过一个小时,就可以吃到热乎的烤馍了。在民勤,这样烤出来的胡麻盐卷卷,晾凉了直接就着西瓜吃,非常过瘾。


兰州的棋子馍,也是烤出来的“馍法”。

摄影/严肃


临洮的石子馍,烤馍的方式就更纯粹了,烤馍之前,先炒炒石头,炒热乎的石头里埋上馍馍,只要几分钟即可出锅,灼烫焦香的味道更加浓郁,金黄灿灿的外表均匀分着凹凸小坑,吃起来外脆里嫩,而且油少无糖,非常扛饿。


除了烤,馍馍常见的做法里当然还有蒸了。寻常的蒸馍也能做出风格来,这就是平凉的泾川罐罐馍。当地优质的白小麦,以及特殊的井水水质,让这里的蒸馍凸立如罐,色白如雪,皮薄如纸。吃起来热柔冷酥,醇香味长,相传康熙品尝后称赞说:“天下扶麦之麦在泾州矣”。离开泾川,就真的吃不到罐罐馍了。


白如雪的泾川罐罐馍,用开水泡,就能顶一顿正餐。

摄影/韩诗扬,来自风物之旅·崆峒



烙馍,烙出甘肃的功夫!


烙馍,讲究之处比烤馍和蒸馍还要多,不仅是和面揉面发面的技术,还有器具和配料。甘肃各地对烙馍称呼不同——锅盔、大饼、干馍......做烙馍总少不了一个看上去非常硬核的鏊子,更好吃的烙馍,都是用鏊子烙出来的。


烙馍的鏊子,“馍法师”的神秘武器。

摄影/严肃


生铁做成的鏊子,在山东是用来摊煎饼的,在甘肃却用来烙发面的饼,很明显的区别是,甘肃的鏊子有一个重达十多斤的鏊盖,用三根铁链拴在一根胳膊粗的木棍上,利用杠杆原理自由撑掌。鏊子上面用废木头生火,下面是麦草生火,控制好火候,就可以烙馍了。


静宁锅盔,强迫症的福音。

摄影/张律堂


静宁锅盔,又叫静宁大饼,外形平整,薄厚均匀,色泽光亮,吃起来又脆又酥。大的如盾牌,小的如银盘,饼面旋有三道箍纹,饰有“龙”“云”“花”等图案,看着也是一种艺术享受。由于不易破碎,便于携带,清末左宗棠出兵新疆途经静宁,便命令士兵购买作为军粮,以备行军打仗用,静宁锅盔就此传入河西走廊、新疆一带,名扬丝绸古道。


热饼子夹辣椒,香过火了。

摄影/图瑞,图/图虫·创意


除了静宁锅盔,甘肃其他地方的锅盔也各具特色。天水张家川锅盔,有干面锅盔和鸡蛋锅盔两种,以“厚”“大”闻名;玉门花锅盔,面饼图案为“嫦娥奔月”“松竹梅兰”和“仙桃果”之类;陇南哈达铺的红军锅盔,是当地人当年献给长征红军的更高礼品,后来锅盔的外观被改成八个瓣组成,象征着红军的八角帽。


做烙馍的功夫,除了掌控好鏊子,还要揉好面。做锅盔,要用木棒压面,还是利用杠杆原理,用一根特别沉的棍子,一端箍着,另一端发力,在面团上“施展拳脚”,有点像广东做竹升面的功夫,这样压出来的馍馍,才够瓷实


烙馍常见的配料:玫瑰酱、红曲粉、苦豆粉。

摄影/严肃


烙馍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馍法师们”可以用任何东西做出面饼花纹——瓶盖、罐盖,(洗干净的)梳子、没用过的牙签等等;烙馍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许多东西可以拌进馅料——除了姜黄、红曲、苦豆子以外,还有核桃、杏仁、捣碎的花椒叶,各种香味总能与麦香凑在一块,暄腾起来。




早餐、喝茶

馍馍可以很寻常



只要不是吃面条,甘肃人餐桌的主食C位永远是馍馍。下菜、配茶,吃馍实在是寻常日子里的寻常事。


兰州西固区的油壶喧,最适合拆散了吃。

摄影/曹丽娜


在兰州,糖油糕是很多人的心头爱。外皮酥脆,内皮绵软,内馅搭红糖,粘稠香甜,带着淡淡的玫瑰花香;油壶喧,字眼很是奇怪,你也可以叫它“破皮袄”,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撕成小块吃,浓郁的苦豆粉的香味在唇齿之间游走,入口即化。


在天水,早餐的配置除了呱呱、杏茶,还有荞麦油圈圈猪油盒。前者长得就像是国外的甜甜圈,且带着荞麦淡淡的甜味;后者最早来自于清朝宫廷的“猪油饽饽”,猪油加进面团。蓬松的发面带着猪油的醇香,最诱人的部位在于表面厚厚一层焦黄的酥脆,咬下去全是满足。


? 左右滑动查看 ?

图1:荞麦油圈圈;图2:陇南的猪油饼饼

图1摄影/张律堂;图2摄影/苹果


而甘谷、武山的早点,则是酥油圈圈——面粉加了鸡蛋、胡麻油、桂皮、姜末、花椒粉等等制成环状,用鏊子烙出来外表色泽金黄、口感香酥。到了陇南的康县、武都,烙馍不用鏊子,而用烧红的火锨,“上曲河、下曲河,顿顿不离火锨馍,巴掌一拍就翻过”,秀气的陇上江南也有豪放粗犷的一面。


油香,也是甘肃人常吃的馍馍。

摄影/严肃


去往河西,张掖临泽的猪蹄卷,形如猪蹄,是小麦粉混合西北特有的沙枣面烤制而成,外表金黄酥脆、内里香甜松软;酒泉还有沙枣面油饼子,酸酸甜甜的味道回味无穷。




结婚、过节

馍馍也可以很隆重



馍馍看似寻常,它在甘肃人心中却也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经常出现在一些隆重的场合。逢年过节,结婚办宴,怎么能少了吉祥喜庆的花馍馍呢。


? 左右滑动查看 ?

图1:庆阳花馍馍;图2:平凉花馍馍。

图1/视觉中国;图2摄影/张律堂


花馍馍,其实北方各地都有,山东人是过年吃花馍馍,而在陇东庆阳,则是用在婚礼等喜庆的场合,或者直接就叫囍馍馍。大红囍字下,覆着剪纸的花馍馍依次排列,下面用两个圆面饼做底托,压出水纹或花纹,馍馍上面捏出“百年好合”等面塑,再敷上鲜艳的色彩。新婚之夜,新人要抬着一对花馍馍进洞房。


定西的花馍馍,用来作月饼。

摄影/岷山花儿


中秋佳节,兰州、定西地区的月饼外地人可能觉得匪夷所思。陇西大月饼比人脸还大,味道却比一般的大饼丰富许多。表皮“嵌花”,中间夹花生白糖馅,要么蒸要么烤,一口一个当主食吃,吃香吃饱小意思。永登月饼又叫千层月饼,从中间开刀,切成四瓣,红曲姜黄苦豆胡麻纷纷映入眼帘,浓郁的玫瑰香味也飘散在农家小院里。


这种比较朴实的花馍馍,也是逢年过节的必备。

摄影/张律堂


过年,更是一场“馍法”狂欢。在陇南西和、成县,一年一度杀猪的时候,用猪血和白面或荞麦面混合制成的血馍馍,放上辣椒炒着吃是娃娃们的更爱。到了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要专门做过年吃的馍馍,大多都是蒸馍,不过武威有一种“年馍馍”,是烤出来的炉盔子,走亲戚一定要送双数的,还要比比谁家的更好吃。


图1: 逢年过节常吃的荞麦馍馍

图2: 小米馍馍,图3: 玉米面枣馍

摄影/连建强


其他节日,杂粮馍馍纷纷登场。三月三,金昌家家户户吃枣馍;其他地方,蒸出来的靡面馍馍、荞面馍馍更是常见,人们互送亲友,或是满足自己的味蕾,总能把最美好的心情寄托在各种馍馍上。


从敦煌到陇南,馍馍最质朴的香气传遍甘肃的每个角落。早年麦黄时节,麦客去陕西赶麦场,就随身携带家乡的锅盔;如今甘肃的游子,背包里装上馍馍才放心出门,而家里爷爷奶奶早上喝茶,吃一块干馍,总是惬意不过。


蒸花卷。苦豆的香味,你多久没闻到了?

摄影/严肃


烙烤蒸炸,馍馍吃的是寻常日子的心情,也是逢年过节的心愿。它们并没有像牛肉面那样走到全国各省,所以甘肃人才会以“带几个馍馍”的方式与你惜别。味觉记忆里的甘肃,可别忘了这温暖的“馍法攻击”

陕西韩城花馍玩出新花样

【陕西韩城花馍玩出新花样】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韩城,历史悠久,夏商时期以“龙门”代称,民间重祭祀,枣祃瑚馍、财神馍、枣山馍等出现在韩城人不同的节令和祭祀活动中。韩城花馍外形特色只求神似,与中国画中的水墨写意相似。常见的有虎形、龙形、鱼形、鸡形、兔形等,小者不足一两,大者三五斤。花馍上往往有各式各样的花边来修饰, *** 工具包括剪刀、梳子、镊子等,普通的面团经过花馍 *** 者的巧手雕琢,立刻与众不同。(记者 辛闻)

来源: 中国日报

颜值炸裂!陕西花花馍里的浓郁年味,让人口水直又不忍下口...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将尽,春节就在眼前,年货也置办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很多人家开始发面做馒头。

家里来了客人蒸上一笼,期盼新年和和气气,生活蒸蒸日上。

有些人家还会把馒头做成各种形状,或是在上面印上各种祝福的字眼:元宝形状的馒头意味着“招财进宝”;一个“寿”字,则是对长辈最美的祝愿。

而在陕西,馒头被做成了“艺术品”,一个个模样俊俏,让人不忍下口。

这就是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花馍。


花馍,陕西“馍界”的颜值担当


陕西花馍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花样馒头,盛行于关中和陕北,凭借超高颜值,在陕西“馍界”混得风生水起。

我国对于这种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

陕西花馍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为主,表达了对祖先的祭祀、前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春节时期多做枣花馒头,象征幸福与多寿。


花馍出锅年味浓,陕西各地大不同


十里风俗不一般,由于地域的不同,陕西各地花馍各呈异彩,美不胜收,有的造型粗犷豪放,有的赢在典雅高洁,有的则以优美细腻著称。


合阳花馍:造型夸张,色彩艳丽

在陕西渭南,合阳花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做工精细、内涵丰富的特点,是北方“面文化”的佼佼者。

合阳县贺俭村妇女中的能人巧手特别多,在她们的手中白面可捏制成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上百个品种,被当地人誉为“面花村”。


大荔面花:集面花之大成者

大荔是久负盛名的面花之乡,面花造型高大,做工细腻,涵盖了渭北地区面花的全部形态和特点,是“集面花之大成者”。

在大荔,按照四时八节、生婚寿葬,面花有枣糕、鹣鹣、虎头、喜馍、寿桃等样式,大体分为贴花型、模拟型、插花型、楼阁型,依民俗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


黄陵花馍:做工精巧,造型别致

在陕北黄陵农村,流传着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黄陵面花,俗称花馍,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腊月时分,春节临近,黄陵的“花馍”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观赏性为迎新春增添了传统气息,也增添了儿时的记忆。


韩城花馍:手法简炼,内涵深刻

韩城花馍是陕西韩城面塑的代表,名称不同,寓意不同,各有讲究,对于韩城人来说,花馍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呈现着晚辈对于祖先的崇敬,以及对繁衍子孙的渴望。

韩城花馍的外形特色如同汉魏石雕,手法简炼,只求神似,与中国画中的水墨写意如出一辙。


洛南花馍:集观赏性与民俗风情于一身

洛南花馍,又叫“花馒头”,既是观赏性极强的食品,又是反映洛南民俗风情的艺术瑰宝,它展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精巧的技艺和艺术想象力,属于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洛南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会摆上一张桌子,桌子的正中央整齐地摆放着各种花鸟图案的花馍,在香烟缭绕中,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大人小孩跪伏于地,祭拜祖先,缅怀亲人,祈祷吉祥安康,而那已经被许多年轻人遗忘的花馍,此时此刻却显得弥足珍贵起来。

在崇尚实用主义的今天,在速食当道的现在,花馍越来越难以一见了,但身在陕西的我们何其幸运!

千年的花馍 *** 手艺,早已不仅仅是将普通的面食演绎成为美味佳肴,而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我们传递这富有浓郁关中文化气息的民俗大餐!

熄灯号|高原上的“馍馍花”

来源: *** 报微信·中国军号


高原上的“馍馍花”


■清 臣


在海拔4300米的边防连,采访之余,由于缺氧难耐,我喜欢跑到炊事班和战士们聊聊天,一来为了转移注意力,二是跟炊事员学点厨艺。


在雪域高原做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奇寒缺氧,水的沸点相对较低,80摄氏度的水温就开始沸腾。如果认为炊事班的工作简单、轻松,就大错特错了。炊事班班长张雨晨说,在高原做主食比在平原要多花一倍时间,有时候不得不借助高压锅的“威力”。


走过那么多边防哨所,吃过许多边防的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边防连蒸的馍馍。馍馍有啥特别的?吃过才能体会到,高原边防连的馍馍确实很有特点,不同于平原上蒸的馍馍松软、有嚼头。这里的馍馍普遍个头小、硬实,更因为每一朵绽放在馍馍上的“花”,官兵们习惯称它“馍馍花”。


了解后才得知,在高原上用普通蒸笼蒸出的馒头根本不熟,而且不膨松,像个死面疙瘩。必须先用蒸笼蒸一遍,饧一饧后再放入高压锅压制十多分钟,方可食用。


这里有个故事:以前,为鼓励刚到高原守防的新战士多吃些饭,连里定了个规矩,一顿饭能吃下三个馍馍就可以立三等功。这个规矩看似很容易实现,诱惑也不小,却鲜有人因此立功。要知道,在这里轻轻走路都会觉得喘,每个人的食量都很有限,更别说硬吃下三个拳头大的馍馍了。


但为了能让战友们多吃一点,炊事班的同志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张雨晨是个老兵,在这海拔4300米的雪域冰川戍守了12个春秋,在炊事班干了近8年。他见证了炊事班同志的努力和倾注的心血,他们每天都想方设法把饭菜做好,把馍馍蒸好。


负责做主食的兵叫李洋,是山东人。父母经营着一家馍馍店,他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蒸馍馍。在连队,他除了忙炊事班的活,平时还要参加军事训练。在这离天很近的地方,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4倍,来到连队仅三个月,他白净的面庞就有了两块纯正而干裂的“高原红”。


看他现在这种享受工作的状态,与刚到连队时相比可是两个样。刚到连队时,连里知道他擅长做面点,便安排他到炊事班。想到从此与锅碗瓢盆为伍,围着柴米油盐转圈,实在有违当兵后“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戴上红花当标兵”的理想。李洋感到很失落。


第二天,看着自己蒸出的又酸又硬的馒头和战友们埋怨的眼神,委屈的泪水在他眼圈里直打转。其实,为了发好面,李洋从前一天晚上就守着面盆忙活。由于对这里的气候特点不了解,导致发面时“打碱”没有掌握要领,蒸出的馒头又酸又硬。


当天下午,指导员将李洋叫到连部,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次馒头没蒸好没关系,以后慢慢琢磨。连队虽小,但是馍馍却‘隐藏’着战斗力。你的担子很重,也很光荣。”


3个月后,李洋成功摸索出“打碱均匀加一成,温水醒面交叉揉,沸水上笼猛火攻,多笼齐上延时蒸”等一套高原馒头 *** 要领,创造出在海拔4000余米高原上不用高压锅就蒸出雪白松软、香甜可口的馒头的奇迹。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实际上,同在一个边防连队,有的人站哨、执勤,有的人却要在烟熏火燎中埋头苦干。


“同样是边防战士,自己却当了一名炊事兵,有没有觉得失望和被埋没?”在连队,我多次问炊事班同志们同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却出奇地一致:“边防连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在炊事班一样为连队做贡献。”


有个新兵是陕西人,爱吃面食,尤爱吃母亲蒸的馍馍。去年春节,他在连队“许愿墙”上写下一个心愿:“想吃母亲蒸的黄馍馍。”


说者无心,看者有意。李洋决定花些时间专门学习一下陕西“黄馍馍”的做法。没想到第二天早饭,这名新兵吃到了梦寐以求的“黄馍馍”,竟欣喜地流下热泪。看到这一幕,炊事班的同志也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陕西花馍馍图片,陕西花馍馍图片欣赏-第1张图片-

如果说“馍馍花”酷似粉白的荷花,那么边防战士的笑脸,则更像是盛开在雪域高原的花。


(本文刊于《 *** 报》2020年10月9日“长征副刊”版,内容略有删减)


( *** 报微信·中国军号出品)

西北最有特色的8种馍馍,喜欢吃面食的您绝对不能错过

西北是中国的面食天堂,不仅牛肉面、油泼面等各种风靡全国的面条。更有各种特色馍,充分体现了西北人在面食上的精湛技艺。下面给大家介绍西北最有特色的8种馍,喜欢吃面食的您绝对不能错过。


01、西安白吉馍


白吉馍


作为三秦套餐主角的肉夹馍,其中的馍就是白吉馍。白吉馍是发面做的,外酥里嫩。一个好的白吉饼,讲究“虎背钢圈菊花心”。虎背,指的是白吉馍的厚度,要达到一定的厚度,才能保证白吉馍外酥里嫩的口感。钢圈,指的是白吉馍上一圈圆形的烙印。菊花芯,自然就是指中间的圆心了。


肉夹馍


白吉馍,不光用于做肉夹馍,还可用来做菜夹馍还有油炸馍。口感筋道,面香浓郁,表皮焦香酥脆,外酥里软。从中间划开,与升腾的热气一起飘出的,还有一缕缕醇厚浓郁的面香。


02、西安饦饦馍


饦饦馍


坨坨馍是西安另一道美食——羊肉泡馍的主角。羊肉泡馍本质上是“肉汤煮馍碎”,所用的馍在当地被叫做“饦饦馍”,以面粉加老面和匀,要求是九死一活,馍烤至九分熟即可。坨坨馍掰碎后加入羊肉汤中,馍吸收了羊肉汤的精华,非常鲜美,堪称绝配。


腊牛肉夹馍


饦饦馍也可以采用发面的方式来 *** , *** 后可以作为日常干食,也方便作为干粮外出携带。而发面饦饦馍也可以用于腊牛肉夹馍、蛋菜夹馍等 *** 系列的夹馍。水盆羊肉中使用的夹馍,也是这种发面工艺 *** 的饦饦馍。


03、石子馍


石子馍


石子馍,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 *** 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石子馍做法


石子馍表面石头覆盖着的地方都是焦黄色,并且呈现出凹凸不平的感觉,咬一口表面焦脆,但是内部却带有软软的口感。油酥咸香,经久耐放,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可作为出远门、长途旅行所带的干粮。在西安许多超市都有售卖,大家可以品尝一下这种来自远古时代的口味。


04、核桃馍


核桃馍


核桃馍是陕南著名的传统特色面食,将核桃仁去皮后与椒盐、芝麻等一起制成馅泥,再将油面经过三次发酵后,抹上核桃泥,放入烤炉里烘烤后制得的糕点。口感酥脆,味道香甜。

核桃馍在清光绪26年慈禧避难时作为贡品,后流传于民间,逐步演变为陕南地区家常美食。以面粉、核桃焙制而成,小如瓷盖,色金黄,入口香酥。核桃馍因为加工精细,色泽澄黄,香酥可口等独有的特点,成为馈赠外地亲朋好友的佳品。


05、陕北黄馍馍


黄馍馍


黄馍馍是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名小吃,原料由糜子面发酵,包裹蒸煮好的红枣、豆类挤压掺合成的豆枣泥馅蒸制而成,口感松软带甜,营养丰富易消化。因其颜色呈黄色,所以名为“黄馍馍”。

黄馍馍也可以说是陕北人的馒头,有些地方也用小米面。黄馍馍松软香甜,吃起来口感绝对不比面包差,再加上谷物特有的香气,淳朴又踏实。


06、兰州大饼


兰州大饼


对于兰州人来说,早餐除了牛肉面,最常吃的应该就是兰州大饼。正宗兰州大饼,要用特定的炉具来 *** ,上中下三层火交攻,火力强劲。发酵面团在炽热化的状态里完成一次激烈的蜕变。

尤其是刚出锅的兰州大饼,咬一口,外酥内软,麦香味十足。大饼也可以夹各种菜和肉。在兰州烧烤店内,很多人也喜欢将新鲜出炉的烤羊肉夹到大饼中,吃起来饼中带肉,别有一番滋味。


07、甘肃临夏锅盔


临夏锅盔


临夏锅盔是甘肃省临夏 *** 自治州的特产。临夏锅盔以发酵面粉为主料,按辅料葱油、糖等不同,可分为葱油型、糖酥型和白饼型。其中添加葱、油和苦豆(香草)的叫锅盔,添加糖和油的叫糖酥馍。不同的配料带来多种丰富的口味。


临夏糖酥馍


临夏锅盔具有表皮黄脆,里瓤柔软,久放不变质,葱油香味存放十余天而不散的特点。临夏最有名的锅盔就是风林路锅盔,这家小小的店铺,是几辈人对于临夏的记忆符号,承载了多少临夏人那一口无法忘怀的味道。


08、西北焜锅


焜锅


焜锅是甘肃和青海地区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的地方小吃。焜锅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揉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放入金属的焜锅模具内。

焜锅的传统做法是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现在也可以放到炉子的烤箱或者电烤箱内。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


总结:

以上这8种特色馍馍做法独特,各有风味,如果去西北旅游,建议您一定要尝尝。现在 *** 发达,也可以 *** 品尝。好了,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点赞关注,何叔将给您介绍更多有趣的美食故事,我们下期再见!

西安长安农村流水席,早上臊子面,中午正席16个菜

很久不更新图文了,越来越懒了,以前没事还看看书,现在一年多不看书了,即使书在眼前也就翻翻,没有耐心看完一段文字。最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门拍视频,今天又翻出前一阵子拍的参加农村婚礼的照片,拿出来整理一下。

前一阵子粉丝儿子结婚邀请我参加婚礼,平时就喜欢拍农村的婚宴,农村结婚一般都请服务队在家做,要吃两天,头一天宴请乡党和帮忙的人,一般都吃两顿饭,早上臊子面,中午凉菜热菜和馒头。比第二天的正席少几个菜。

喜婆婆在化妆。

早上吃臊子面还配几个凉菜。

农村大盆拌菜看着野蛮,但味道一点也不输大饭店。

臊子面的汤热气腾腾,看着都有食欲。

等着装盘。

早上吃饭的一般都是乡里乡亲和帮忙的人。

还要炒两个热菜。

先吃凉菜,一桌坐八个人。

准备捞面浇汤。

臊子面里面有豆腐黄花菜,肉臊子和木耳,汤上面飘着韭菜。

农村过事看着就热闹。

长安臊子面你们吃过吗?宝鸡一带的臊子面是一筷子面条,这里的臊子面面条盛半碗,在浇汤,饭量小的一碗就吃饱了。

喜公公

新人不到十二点迎进门了,大家都围着婚车看新媳妇。

婚床上用大枣和花生摆了早生贵子。

帮厨的大姐们准备中午正席的凉菜

蒸好的鸡要放油锅里炸一下。

八个凉菜

八个热菜

最后上水果拼盘

农村流水席吃得是气氛,城里感受不到的。

拼的是手速,手慢无哈。

大妈们跟前摆的鸡腿,馒头里面夹的条子肉都是带走的。

现在坐席基本没浪费的,每个人跟前都摆了一堆"战利品",老伴爱吃条子肉,孙子爱吃鸡腿,不管给谁吃,不浪费就好。你们那里的流水席是啥样的,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 馍馍 陕西 图片欣赏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