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鱼,长江白鱼是什么档次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9 0
认识长江流域野生保护鱼(上篇)

日前,《水产学报》刊发了一篇论文《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2017—2021)》,为我们“更新”了长江鱼类资源的最新数据。为进一步强化大家对长江流域野生保护鱼种的认识和了解,现根据该论文和2021年国家发布新版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结合对互联网相关信息归纳整理,列出长江流域的一、二级保护鱼种(类)及简介供大家了解。

1.白鲟

学名:Psephurus gladius

保护等级:一级

长江特有种


俗称象鱼、箭鱼,匙吻鲟科白鲟属鱼类,体长2~3米,体重200~300公斤,更大的体长可达7.5米。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是中国的特有鱼类,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北京时间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


2.长江鲟

学名:Acipenser dabryanus

保护等级:一级

长江特有种

又称达氏鲟是纯淡水定居性鱼类,是鲟科、鲟属鱼类。为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蜻蜓目、蜉蝣目、摇蚊科、寡毛类等昆虫幼虫及底栖无脊椎动物。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呈楔头形。吻端尖细,稍向上翘。鼻孔大,位眼前方。眼小,均位头侧中央部。口下位,横裂,能伸缩。吻的腹面具2对长触须,其长约等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鳃裂大。鳃耙多且排列紧密。体背部和侧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曾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

2022年7月,因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2年9月在湖北省团风县被发现一尾体长96厘米,重4公斤左右的长江鲟亚成体,预计鱼龄为5至6年。


3.中华鲟

学名:Acipenser sinensis

保护等级:一级

河海洄游种

中华鲟,鲟科鲟属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物种,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


4.花鳗鲡

学名:Anguilla marmorata

保护等级:二级

河海洄游种

别名大鳗,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动物,体形似鳗鲡,前部粗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圆锥形,吻平扁;下颌稍突出,两颌前端细齿丛状,唇褶宽厚,鳃孔小,鳞细小;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胸鳍圆形,无腹鳍,腹侧白或蓝灰色,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其性情凶猛,体壮而有力,白昼隐伏于洞穴及石隙中,夜间外出活动。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在我国分布于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


5.鲥

学名:Tenualosa reevesii

保护等级:一级

海河洄游种

别称为迟鱼、时鱼等,鲱科鲥属动物,体长椭圆形。头侧扁,前端钝。头背通常光滑。顶骨缘无细纹,少数顶骨缘或有很窄的细纹。吻圆钝,中等长。眼较小,侧前位,脂眼睑较发达,几乎盖着眼的一半。眼间隔窄,中间隆起。鼻孔明显,距吻端较距眼前缘稍近。口较小。上下颌等长。前颌骨中间有显著的缺凹,上颌骨的末端伸到眼中央的后下方,下颌骨末端伸到眼后缘的后下方,舌发达。口无齿。鳃盖光滑。鳃孔大,向头腹部开孔而止于眼的前下方。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鳃耙细密,数多。 *** 紧位臀鳍的前方。背鳍始于体中央稍后的上方。臀鳍距尾鳍基近,其基部约与背鳍基等长。胸鳍后方伸不到腹鳍始点。腹鳍始于背鳍的下方,始点距前鳃盖后缘和距臀鳍始点的距离相等。尾鳍略短于头长,且为深叉形。尾柄短,其长约等于其高。 体背部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幼鱼期体侧有斑点。吻部乳白色。吻背方淡灰色。鳍淡黄色,且背、尾鳍边缘灰黑色。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

分布于中国、朝鲜、菲律宾沿海等,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近海域,淡水中以钱塘江与长江产量最多。


6.稀有鮈鲫

学名:Gobiocypris rarus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俗称,金白娘、墨线鱼。属鲤科鮈鲫属,本属仅有1种。体细长,稍侧扁,腹部圆,不具腹棱。吻钝。口端位,弧形。口裂斜,向后不超过鼻孔前缘。上下颌边缘平滑,不具相吻合的突起和凹陷。无口须。眼中等大小,侧上位。眼径略小于吻长。眼后头长显著大于吻长,眼间距大于吻长。体被圆鳞,侧线不完全,后端呈断续状,最长可超过腹鳍基部。背鳍短,无硬刺,其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与腹鳍基底相对。胸鳍末端圆钝,不大腹鳍。腹鳍末端不及 *** 。 *** 紧挨臀鳍起点之前。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下咽齿弧形,较粗壮。鳃耙短小,稀疏。肠短,其长度稍小于体长。鳔2室,后室长约为前室的2倍。腹膜灰白,满布黑点。体侧具淡黄色宽纵纹,从鳃孔后至尾鳍基有一条较宽黑色条纹。

本种为我国特有种,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野生状态的数量不多。由于分布范围狭窄,天然数量不多,生活环境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环境条件的不稳定性对本种的正常生活构成一定的威胁。


7.鯮

学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

保护等级:二级

别称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属鲤科鯮属,体细长,略呈圆筒形,尾柄粗壮。背缘平直,腹部圆。头长而尖,前部略呈管状,后部侧扁。吻长,似鸭嘴,吻长为眼径的2.2~2.8倍。口端位,口斜裂。上颌骨伸达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眼较小。眼间宽而平,约为眼径的2倍,眼后有透明的脂肪体。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鳞小而薄。侧线略呈弧形,向后延伸至尾鳍基。背鳍短小,位置极后;臀鳍起点与背鳍末端相对;胸腹鳍均短小;尾鳍深叉状,下叶长。鳔2室,后室长约为前室2倍余。肠短,短于体长。腹膜灰黑色。体背深灰,体侧及腹面银白,背鳍灰黄,其他鳍及尾鳍下叶红色。

为我国特有种类,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以及长江南各水系。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江湖阻隔以及食物短缺等原因,导致鯮的种群个体数量显著减少。


8.多鳞白鱼

学名:Anabarilius polylepis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又名桃花白鱼、大白鱼,体长而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缘呈弧形,头长略大于体高。吻尖,吻长往往大于眼径而等于或略小于眼间距。口端位,斜裂,后端伸达鼻孔后缘的正下方,上下颌等长或下颌略突出,下颌前端小突起嵌入上颌的凹陷处。眼侧上位。眼间距宽。鳞细小,腹鳍基具1狭长腋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行于体侧的下半部,最后入尾柄的中轴。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后缘光滑的硬刺,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至尾鳍基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至吻端的距离。胸鳍伸达至腹鳍起点间距离的2/30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约等或小于至胸鳍起点,末端远离 *** 。臀鳍起点距腹鳍起点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叉形,末端尖。下咽齿稍侧扁,末端钩状。鳃耙很长,约为鳃丝长的2/3,排列极密。鳔2室,后室末端钝圆,其长为前室的2.0倍。腹膜黑色。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常在湖中水草茂密处觅食,主要食物为水草,其次是小鱼和小虾。1冬龄可达性成熟,每年春初,亲鱼成群游向近岸砾石滩产卵

中国云南独有的一种鱼种,仅分布于云南滇池,为该湖特有。曾是产地主要渔业对象之一,自70年代始,由于环境的变化,如今已濒临绝迹。


9.圆口铜鱼

学名:Coreius guichenoti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圆口铜鱼是鲤科、铜鱼属鱼类。体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尾柄宽长。头小,较平扁。吻宽圆。口下位,口裂大,呈弧形。鼻孔大,鼻孔径大于眼径。背鳍较短,无硬刺,外缘深凹形。胸鳍宽且大,特别延长。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腹鳍稍后。腹鳍至胸鳍基部距离小于至臀鳍起点。 *** 靠近臀鳍,位于腹、臀鳍间的后1/6~1/7处。臀鳍起点至腹鳍基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宽阔,分叉,上下叶末端尖。上叶较长。下咽骨宽。肠管粗,其长一般略大于体长。鳔2室,前室包于厚膜质囊内,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粗长,但普遍退化,或前室极小。后室粗长;或前室大,后室极细长;部分个体前、后室均大。腹膜银白色略带金黄。体黄铜色,体侧有时呈肉红色,腹部白色带黄。背鳍灰黑色亦略带黄色。胸鳍肉红色,基部黄色,腹鳍、臀鳍黄色。微带肉红,尾鳍金黄,边缘黑色。

圆口铜鱼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季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


10.长鳍吻鮈

学名:Rhinogobio ventralis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长江白鱼,长江白鱼是什么档次-第1张图片-

长鳍吻鮈是鲤科、吻鮈属的一种鱼类。体长为体高的4.0~4.5倍。为头长的4.0~4.6倍,为尾柄长的4.2~4.5倍,为尾柄高的9.0~9. 5倍。体长且高,稍侧扁,头后背部至背鳍起点渐隆起。背鳍较长,之一根分枝鳍条的长度显著大于头长。下咽齿主行的前3枚齿末端钩曲,其余2枚末端圆钝。体背深灰,略带黄色,腹部灰白。背、尾鳍黑灰色,其边缘色较浅,其余各鳍均为灰白色。

长鳍吻鮈春、夏季活动范围广泛,常在急流险滩,峡谷深沱、支流出口觅食活动。主要食物是淡水壳菜、河蚬,其次为蜻蜓目、鞘翅目幼虫及其他水生昆虫。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水域,为金沙江特有鱼类。


11.鲈鲤

学名:Percocypris pingi

保护等级:二级

长江特有种

鲤科鲈鲤属的鱼类。它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门猎食小型鱼类。鲈鲤体长可达60cm以上,体略侧扁,头较大,前端较尖,头背面平而宽,头后背部隆起。鲈鲤是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长江上游产量相当大,常见体重0.5-1公斤,更大达15公斤。

鲈鲤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抚仙湖、澜沧江水系。鲈鲤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栖息,成鱼则在敞水区水体的中上层游弋。不过由于水工建筑的过度建设导致的生境破坏以及违法捕捞方式的泛滥,使得原来在长江上游数量较多鲈鲤数量在近些年急剧下降,现其濒危等级已达濒危级别。


来源:休闲垂钓协会

相隔4000公里,江夏鱼找到4亿年前“亲兄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盖志琨团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志留纪真盔甲鱼类——戎氏江夏鱼。这是该团队在该地区首次发现的最古老的真盔甲鱼类。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对新疆志留纪早期盔甲鱼类多样性的认识,还进一步证明了塔里木盆地在4.38亿年前跟我国华南板块距离很近,并可能组成塔里木-华南联合板块。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

盔甲鱼类是我国和越南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已经灭绝的无颌类。此次研究团队新发现的戎氏江夏鱼,属于盔甲鱼亚纲真盔甲鱼目曙鱼科江夏鱼属。目前,江夏鱼属包括3个种:后棘江夏鱼、九江江夏鱼、戎氏江夏鱼。

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人员在武汉志留纪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江夏鱼化石,并把它命名为后棘江夏鱼;2023年5月,盖志琨团队在江西九江武宁地区志留系下红层清水组中发现了江夏鱼新种,并把它命名为九江江夏鱼。令人惊奇的是,这对失散了4.38亿年的古鱼“亲兄弟”的发现地相距不到200公里,而此次研究团队又在4000公里之外的塔里木盆地发现了江夏鱼的第三位兄弟——戎氏江夏鱼。

盖志琨介绍,江夏鱼三兄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中背孔前端不闭合,使得头甲吻部看起来好像裂开了一样,即“裂吻”。而此次发现的新种戎氏江夏鱼与后棘江夏鱼、九江江夏鱼显著不同的是其头甲边缘及其中背孔内缘密布尖锐的锯齿状小刺,其基本作用是水流流过时,过滤阻挡体外寄生虫。

盔甲鱼类是一类主要生活在靠近古陆边缘的潟湖、三角洲、滨海至浅海等环境的鱼类,主要过着营底栖滤食性生活。它们的游泳能力比较弱,辽阔的陆地和宽广的海洋都会成为它们扩散、迁移的障碍,因此盔甲鱼类具有强烈的土著性色彩,它们的分布可以被用来划分古生物地理区域。

从现有的化石记录来看,在4.38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我国盔甲鱼类化石总体上沿华夏古陆和滇黔古陆边缘分布,比如后棘江夏鱼和九江江夏鱼被发现的地区相距较近,这表明我国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在那时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可是,为何戎氏江夏鱼突然出现在了4000公里之外的塔里木盆地?

“生物地理学研究表明,华南和塔里木板块上都分布有5个不同的盔甲鱼类支系,这说明两个板块的盔甲鱼类并不是各自独立演化,它们之间没有形成生物地理隔离,而是发生了至少5次生物群扩散事件。”盖志琨表示,江夏鱼原本是华南所特有的盔甲鱼类,它的化石在塔里木地区首次被发现,充分说明早在4.38亿年前,两大板块之间的生物交流事件就已经发生。

从两地鱼群的性质、组合特征来看,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板块鱼群的内容基本一致,因此,该研究认为,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板块在志留纪应归属于同一个古动物地理区,它们很可能共处同一温暖、富含有机质的古海盆环境中。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3.111774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3-09-20 第1版 要闻)

<

让水更清鱼欢畅——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记

“这两年江里的鱼多了、大了,过去难得一见的鱼种,也经常能监测到。”长江重庆江津段护鱼员刘鸿站在船尾,望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

长江上游是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的卵苗孕育所和种质资源基因库。但一段时期里,受污水乱排、过度捕捞、挖砂采石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珍稀、特有鱼类一度面临生存危机。近几年来,随着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推进,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鱼类资源总量加快恢复,越来越多珍稀、特有鱼类再现江里。

水渐清河渐畅,又见珍稀鱼类身影

“在去年开展的专项监测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岩原鲤。可前几年,一年都打不上来一条。”从2005年起,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及其科研团队,一直在跟踪监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

对比一条科研渔船一天的渔获量,是科研团队调查鱼类资源变化的重要手段。姚维志说,自2016年长江大保护开启以来,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总量明显恢复,种群结构得到改善,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也有所增加。去年,科研团队还在长江丁家沱鱼类产卵场发现33尾长江鲟。

在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也频现珍稀、特有鱼类的身影。走进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生态观测点,“天天水清,年年有鱼”的标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姚明昌忙着记录监测情况。2022年初,鱼洞生态观测点监测到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宽唇华缨鱼、贝氏高原鳅4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畅游产卵。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副局长贾仕鹏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监测到鱼的种类,从2020年的36种恢复到目前的42种。其中,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指示性物种及优势种种群的年龄日趋优化,性成熟年龄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增加;监测渔获物中对环境压力敏感的中大型鱼类数量及占比大幅增加,“这说明,赤水河云南段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恢复呈现出良好趋势”。

珍稀、特有鱼类的回归,离不开长江上游沿江各地对鱼类生境的保护修复。2020年以来,昭通市全面拆除了赤水河云南段的17座小水电站的水坝,恢复了河流连通性,鱼儿洄游通道更加顺畅。

对珍稀鱼类产卵场威胁较大的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也被纳入整治重点。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维说,近几年,保护区重庆段常态化开展清船、清网、清江、清岸等工作,及时遏制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等违法违规苗头,持续保持整治成果。

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治理和修复,如今,长江上游逐渐呈现出一片鸟飞鱼跃、岸绿景美的景象。

禁渔护鱼,鱼儿有了安全的家

在长江边长大的刘鸿,如今又回到了长江上。不过,他的身份已经由“打鱼人”、古建筑维修商变为“护鱼人”。

2014年,在当地 *** 支持下,刘鸿组建了鸿鹄护鱼志愿队,带领几十名渔民和志愿者,在家乡重庆江津的长江沿线义务巡查,协助执法部门制止非法捕鱼行为。“护鱼志愿队成立前那几年,不法分子电鱼猖獗,渔民经常一天捕不到几斤鱼。”刘鸿说。

过度捕捞曾是危及长江鱼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为此,早在2017年赤水河流域就率先开启禁渔模式。2020年1月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一年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上游地区监管部门大力整治偷捕行为,沿江渔民纷纷退捕上岸,珍稀鱼类有了更加安全的家园。

在长江重庆江津段,鸿鹄护鱼志愿队的退捕渔民发挥熟悉鱼情、驾船技术娴熟的优势,负责水域巡护和夜间巡护,当地监管部门则在江岸安装了25台视频监控设备,基本实现“人防技防同步”。在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由长江航运公安、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自然保护区联合设立警务室、执法站和巡护站,进行常态化联合监管,电鱼、偷捕等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在赤水河主要干支流,禁渔护鱼也实现了网格化管理。

长江入渝之一岛中坝岛的不少居民世代以打鱼为生。如今,岛上渔民全部完成退捕转产。退捕渔民赵良露在岛上种植甘蔗,还做起运输生意,年收入近6万元。去年5月,中坝岛还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渝司法协作生态保护基地。跨省联合治理机制,让昔日偷捕严重的交界水域,成为珍稀鱼类的“避风港”。

沿江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法治观念也不断提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镇雄管护站站长申睿说,“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管护站着力强化禁渔禁捕宣传,联合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在赤水河两岸14个乡镇发放“十年禁捕”告知书、张贴禁渔通告等宣传资料20万余份。42岁的镇雄县花朗乡仓上村村民马帮辉说,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护赤水河,现在禁渔护鱼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育鱼增殖,让更多珍稀鱼类新生

尽管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长江上游一些珍稀、特有鱼类现存种群数量仍然有限,部分鱼类仅靠自然繁衍很难实现种群延续和扩大。对此,沿江 *** 部门联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开展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同时持续加大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力度,助力它们实现新生。

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功实现胭脂鱼的人工繁殖,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已建成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10年来,这个研究所累计向三峡库区投放珍稀鱼苗7000多万尾。目前,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储备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亲本100多条,正在加强攻关,进一步提升长江鲟人工繁殖能力水平,助力其种群恢复。

“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鱼类资源的群体数量,改善鱼类种群结构,同时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贾仕鹏介绍,自2019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成立以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区增殖放流计划,投放长江鲟、胭脂鱼、金沙鲈鲤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鱼苗30.89万尾,投放中华倒刺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鱼苗96.97万尾。

在鱼类产卵期,沿江各地还通过建设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繁殖、生长、索饵等场所,助力鱼类资源恢复。2021年、2022年,管理部门分别在云南水富市向家坝库区邵女坪段建设人工鱼巢6000平方米和7000平方米。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人工鱼巢实际产卵量在1.5亿粒以上,2022年产卵量在1.7亿粒以上,产卵量及出膜率上升,有效改善野生鱼类种群结构和数量。今年,水富市已开始实施第三批人工鱼巢搭建。

经过持续清水、护鱼和育鱼,部分珍稀鱼类种群的恢复逐渐迎来曙光。在长江重庆江津三抛河江段,过去被挖砂采石破坏的河岸,通过近几年的休养生息,自然修复成效明显。“随着生态环境好转和水文条件改善,今后这里有可能成为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野外产卵场,我们将持续观察,做好准备,等待繁殖群体的归来。”姚维志说。

(新华社重庆2月18日电记者张桂林、周文冲、林碧锋)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0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水老虎来袭!长江出现大量米级鱤鱼,养殖户头疼,垂钓爱好者乐了

一条鱼,能让养鱼户白干一年。对渔民来说,这种令人头疼的鱼就是有“水老虎”之称的鱤鱼。

近年来,巨型鱤鱼在长江水域频频出现,又勾起了一些养鱼人不堪的回忆。

鱤鱼是鲤科动物中的一种大型凶猛性鱼类,它们的体形细长,头尖,嘴大,眼小,鳞细,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青灰色,其余各鳍黄色。它们的体长可达2米,体重可达50公斤以上。

让养殖户头疼的“水老虎”,一年可吃光一个鱼塘

对于养殖户来说,鱤鱼曾经是一种非常让人头疼的鱼类。它们食性凶猛,在淡水中几乎没有对手,黑鱼、狗鱼等掠食鱼类在它们面前也只能算是个“弟弟”。在放鱼苗的时候,如果里面不小心混入这样一条鱼,到头来整个鱼塘里的鱼可能被它吃光。

因此,渔民们在投放鱼苗的时候,都会仔细检查,以防鱤鱼混入其中。但有时候往往百密一疏,总有一些不速之客光顾,导致鱼塘里的鱼迅速减少,等养殖户反应过来之后,塘子里面的鱼苗早被吃光了。

如果发现得晚,殖户就相当于白白投入了一年的劳动和资金,却没有任何收益。因此,为了防范这种“害鱼”,渔民们有时候往往要耗费不少精力,甚至有些喜欢搞恶作剧的人会往别人的鱼塘里放生鱤鱼,给他人造成巨大损失。

鱼塘害鱼,如今在长江频频出现,大量米级鱤鱼被垂钓者擒获

不仅是在人工养殖的水域里,就连在自然水域里,也出现了大量的米级(即超过一米长)的巨型鱤鱼。这些巨型鱤鱼被钓起来时,往往让钓鱼人惊讶不已,也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近期,湖南和杭州的钓友接连钓获巨型鱤鱼,体长堪比一个成年男子。

其中,湖南钓友钓获的鱤鱼,重量达到60多斤,垂钓者背起大鱼往回走的视频,在 *** 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引得不少网友驻足围观。

面对这些水中巨无霸,垂钓者们心里乐开了花。

长江水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巨型鱤鱼呢?在前些年,这么大的鱤鱼根本不可能如此频繁地出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影响。

在长江流域实施了十年禁渔后,水域环境得到了改善,水生物资源得到了恢复和增长。其中,作为长江流域物种之一的鱤鱼也受益于此,不但数量有所增加,在体型上也迅速膨胀。

据统计,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在长江流域共有超过数十条米级以上的巨型鱤鱼被钓起。其中,有些鱤鱼的体重甚至超过了100斤,创造了钓鱼的新纪录。这些巨型鱤鱼的出现,不仅吸引了众多钓鱼爱好者的目光,也引起了媒体和专家的关注。

有些人认为,这是长江流域水生态恢复的一个积极信号,随着禁渔的深入,饵鱼数量增多,鱤鱼不缺食物,体型越来越大。

但是,有些人则担心,这是长江流域水生态失衡的一个危险征兆,暗示着鱤鱼这种食肉掠食者已经占据了水域的优势地位,威胁着其他鱼类的生存。

鱤鱼的大量出现,究竟是喜是忧?

那么,鱤鱼的大量出现,究竟是喜还是忧呢?

在很多人看来,喜的是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忧的是“鱤鱼”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掠食鱼类,数量一旦失控,会不会像在鱼塘一样,将其它鱼类统统吃光,造成生态失衡。

鱤鱼是一种迁徙性的大型淡水鱼类,它们通常在春季从下游迁徙到上游产卵,在秋季从上游迁徙到下游越冬。它们以其他鱼类为食,每天可以吃掉自己体重10%以上的食物,寿命可以达到20年以上,成年后可以长到2米以上,体重可以超过100公斤。

如果单单从这个角度来看,鱤鱼的确挺可怕的。这种水中巨无霸,在禁渔之后除了钓鱼人可以垂钓之外,别人基本上拿它们没有办法,照这样下去,鱤鱼的数量会不会有失控的风险?其他鱼类岂不是要遭殃了?

其实,鱤鱼数量的增加与否,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关系。首先它们的繁殖能力较弱,每年只能产卵一次,每次产卵数目也不多。其次,鱤鱼对水质和水温有较高的要求,鱼卵的成活率较低。

再加上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处于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鱤鱼作为一种顶级捕食者,它可以控制其他鱼类的数量和质量,防止某些物种过度繁殖或退化。同时,它们同类之间也会存在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关系,如果种群数量过多,为了争夺食物必然发生自残,因此其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

从总体上来说,鱤鱼的大量出现是一个积极信号,不必过于担忧。但对于鱼类养殖户来说,仍需警惕它们通过自然水系流入到鱼塘当中,导致鱼塘绝收。

对垂钓爱好者而言,鱤鱼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鱼类,如果能够好好开发利用这种鱼类,吸引更多的钓鱼爱好者和游客,也可以很好地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在一些垂钓场的经营者看来,鱤鱼大量出现可能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够搞一个“鱤鱼坑”,想必一定会吸引大量钓鱼爱好者吧。

最鲜江湖味 | 苏东坡都赞过的鱼,在武汉要上市了!

湖北,是中国唯一一个渔业产值超过 1000亿的内陆省份,国人餐桌上每7条鱼就有1条产自湖北,连续 27 年淡水产品产量高居全国之一。

长江云新闻特别推出湖北水产观察系列《最鲜江湖味》。今天,让我们来看看长江刀鲚的“回归”故事。



身份“娇贵” 的长江刀鱼:一“刀”难求

长江刀鲚,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长江刀鱼。它身材扁平细长,游动起来像一把小刀浑身泛着金属银光。因为味道鲜嫩,刀鱼与河豚、鲥鱼并称为“长江三鲜”,连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品尝刀鱼后也感叹道,“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

视频加载中...

除美味外,长江刀鱼的“娇贵”名声在外,据了解,家养的刀鱼售卖价格大概在每斤3000元。因为性格“刚烈”,出水即死,刀鱼的养殖一直是个难题。即便更高时拍卖到6000元一斤,市场上仍很难买到刀鱼,可谓一“刀”难求。

今年底,武汉恒宇信合作社负责人陈国荣养殖的长江刀鱼将如约上市,这将是湖北武汉养殖刀鱼的首例。回忆起三年前的一个深夜,接回这一千多尾刀鱼种苗时的忐忑心情,陈国荣仍很激动。


(△武汉恒宇信合作社负责人陈国荣)

陈国荣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养刀鱼大致有“三难”。

刀鱼难抓。刀鱼个性刁钻,极为机敏,种鱼的获取极为不易。刀鱼在水里游起来不游直线,而是纵向z字形的,不易落网,因此有的渔民称其为“刁鱼”。水中稍有风吹草动,刀鱼就会远远游走。

刀鱼难运。刀鱼是烈性子,一旦被捕捞,会用尽全身力气冲撞渔网、桶壁、桶内一切犄角旮旯,直到把自己头撞扁、鳞片撞得掉落、撞晕撞死为止,因此有刀鱼“出水即死”的说法。

刀鱼难伺候。刀鱼对食物很挑剔,只喜欢吃活鱼活虾,不吃人工饵料,喂养难度极大。高昂的养殖成本让养殖刀鱼价格接近野生刀鱼,市场接受度较低。


(△人工养殖的长江刀鱼)

现如今,湖北已攻克长江刀鱼的繁养技术。在武汉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基地,硕大的工厂化车间内,大大小小的水池密布其中,一条条银镰般的刀鲚往来畅游,这是在大自然中已经看不到的一幕景象。


长江刀鱼养殖Tips:池塘里模拟长江水环境

为成功繁养这些小家伙,有10年水产养殖经验的陈国荣花了不少心思,也吃了不少苦头。

2021年,湖北提出《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科技攻关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繁育驯化“土憨巴”“石扁头”“金鳅”“刀鱼”“草鳊”“江团”等6种长江野生鱼类。陈国荣不再“单兵作战”,有了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


(△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团队合作进行长江刀鱼繁育养技术攻关)


从野生到家养,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之一关,是刀鱼的“小性子”。如何让“急性子、脾气坏、胆子小”的刀鱼,性格逐渐温和下来,适应人工驯养。科研人员想了不少办法。

作为一种洄游鱼类,长江刀鱼喜欢在激烈的水流中产卵,科研人员通过模拟长江水流,在池塘里“平地起波澜”,促进刀鱼的繁殖。

(△人工养殖的长江刀鱼)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万世明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在长江刀鱼繁殖季节前,工作人员会人为给刀鲚营造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条件,增加天然饵料的投喂, *** 其性腺进一步发育,在池塘里面进行定期的冲水,通过水流 *** ,让长江刀鱼雌雄亲本产生繁殖行为。

扩大生产的苗种多了,为让“不安分又娇贵”的小鱼儿安心住下来,陈国荣又花了不少时间。2022年4月,合作社在专家指导下,为长江刀鱼搭建了温室大棚,并将水温严格控制在长江刀鱼喜欢的20℃至28℃。

住进温室大棚的长江刀鱼存活率显著提升。当年,合作社温室养殖长江刀鱼存活率提高到85%,同时全人工繁育长江刀鱼鱼苗10万尾。

今冬上市!长江刀鱼将“游”上餐桌

攻克长江刀鱼池塘繁养技术的陈国荣,如今正在摸索如何让鲜活的长江刀鱼游进酒店和市民的厨房,端上百姓的餐桌。

(△人工养殖的长江刀鱼)

长江刀鱼生长速度较慢,长到一两半以上的才能达到上市规格。目前,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长江刀鱼10万尾。按计划,约有3000尾生长快的长江刀鱼预计今年冬季可上市试销,每尾长江刀鱼重量在一两半到二两半之间。

长江云新闻记者在合作社看到,河豚、鲥鱼苗种也在进行池塘工厂化繁育养殖,“长江三鲜”齐聚首,这里成为了武汉市首个长江刀鱼、河豚和鲥鱼的繁育养殖试验示范基地。

就在明年

老百姓可一次吃全本地产的“长江三鲜”

你期待吗?

来源 长江云新闻

吃饭别追求所谓“江鲜”,长江禁捕有商家用养殖鱼冒充

记者 李培乐

近日,为切实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济南市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深入开展“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执法行动。自行动开展以来,济南市市场监管部门紧盯市场销售、 *** 交易、广告监管等关键环节,严厉打击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等违法行为,现公布部分典型案例。

济南市市场监管局查处高新开发区于氏宴遇餐饮店(于巍)虚假宣传案

2021年10月19日,济南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按照“长江禁捕 打非断链”专项行动要求,对高新开发区于氏宴遇餐饮店(于巍)进行现场检查。在该店点菜单中发现有“江鲜”字样,并在该页下有“清蒸太湖大白鱼”菜品。经进一步调查查明,当事人所使用的原料白鱼实为养殖鱼,并非太湖白鱼。

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之一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之一款的规定,济南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市中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济南市中皇家花园酒店向消费者作虚假宣传案

2022年8月15日,根据线索,市中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济南市中皇家花园酒店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店经营场所明档区海鲜池有中华鲟,菜谱和结账单显示菜品名称有“中华鲟”和“椒盐江白虾”。经查,当事人 *** 中华鲟菜品,所用食品原料为鲟鱼, *** 椒盐江白虾菜品,所用食品原料为养殖白虾。

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之一款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之一款的规定,市中区市场监管局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让水更清鱼欢畅——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记

新华社重庆2月18日电 题:让水更清鱼欢畅——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记

新华社记者张桂林、周文冲、林碧锋

“这两年江里的鱼多了、大了,过去难得一见的鱼种,也经常能监测到。”长江重庆江津段护鱼员刘鸿站在船尾,望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

长江上游是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的卵苗孕育所和种质资源基因库。但一段时期里,受污水乱排、过度捕捞、挖砂采石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珍稀、特有鱼类一度面临生存危机。近几年来,随着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推进,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鱼类资源总量加快恢复,越来越多珍稀、特有鱼类再现江里。

水渐清河渐畅,又见珍稀鱼类身影

“在去年开展的专项监测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岩原鲤。可前几年,一年都打不上来一条。”从2005年起,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及其科研团队,一直在跟踪监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

对比一条科研渔船一天的渔获量,是科研团队调查鱼类资源变化的重要手段。姚维志说,自2016年长江大保护开启以来,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总量明显恢复,种群结构得到改善,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也有所增加。去年,科研团队还在长江丁家沱鱼类产卵场发现33尾长江鲟。

工作人员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生态观测点记录监测情况(2022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在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也频现珍稀、特有鱼类的身影。走进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生态观测点,“天天水清,年年有鱼”的标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姚明昌忙着记录监测情况。2022年初,鱼洞生态观测点监测到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宽唇华缨鱼、贝氏高原鳅4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畅游产卵。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副局长贾仕鹏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监测到鱼的种类,从2020年的36种恢复到目前的42种。其中,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指示性物种及优势种种群的年龄日趋优化,性成熟年龄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增加;监测渔获物中对环境压力敏感的中大型鱼类数量及占比大幅增加,“这说明,赤水河云南段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恢复呈现出良好趋势”。

珍稀、特有鱼类的回归,离不开长江上游沿江各地对鱼类生境的保护修复。2020年以来,昭通市全面拆除了赤水河云南段的17座小水电站的水坝,恢复了河流连通性,鱼儿洄游通道更加顺畅。

对珍稀鱼类产卵场威胁较大的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也被纳入整治重点。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维说,近几年,保护区重庆段常态化开展清船、清网、清江、清岸等工作,及时遏制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等违法违规苗头,持续保持整治成果。

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治理和修复,如今,长江上游逐渐呈现出一片鸟飞鱼跃、岸绿景美的景象。

禁渔护鱼,鱼儿有了安全的家

在长江边长大的刘鸿,如今又回到了长江上。不过,他的身份已经由“打鱼人”、古建筑维修商变为“护鱼人”。

2023年2月7日,鸿鹄护鱼志愿队队员在长江重庆江津段巡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2014年,在当地 *** 支持下,刘鸿组建了鸿鹄护鱼志愿队,带领几十名渔民和志愿者,在家乡重庆江津的长江沿线义务巡查,协助执法部门制止非法捕鱼行为。“护鱼志愿队成立前那几年,不法分子电鱼猖獗,渔民经常一天捕不到几斤鱼。”刘鸿说。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开展禁渔巡逻行动(2020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发

过度捕捞曾是危及长江鱼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为此,早在2017年赤水河流域就率先开启禁渔模式。2020年1月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一年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上游地区监管部门大力整治偷捕行为,沿江渔民纷纷退捕上岸,珍稀鱼类有了更加安全的家园。

在长江重庆江津段,鸿鹄护鱼志愿队的退捕渔民发挥熟悉鱼情、驾船技术娴熟的优势,负责水域巡护和夜间巡护,当地监管部门则在江岸安装了25台视频监控设备,基本实现“人防技防同步”。在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由长江航运公安、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自然保护区联合设立警务室、执法站和巡护站,进行常态化联合监管,电鱼、偷捕等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在赤水河主要干支流,禁渔护鱼也实现了网格化管理。

这是重庆中坝岛风光(2020年1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江入渝之一岛中坝岛的不少居民世代以打鱼为生。如今,岛上渔民全部完成退捕转产。退捕渔民赵良露在岛上种植甘蔗,还做起运输生意,年收入近6万元。去年5月,中坝岛还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渝司法协作生态保护基地。跨省联合治理机制,让昔日偷捕严重的交界水域,成为珍稀鱼类的“避风港”。

沿江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法治观念也不断提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镇雄管护站站长申睿说,“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管护站着力强化禁渔禁捕宣传,联合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在赤水河两岸14个乡镇发放“十年禁捕”告知书、张贴禁渔通告等宣传资料20万余份。42岁的镇雄县花朗乡仓上村村民马帮辉说,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护赤水河,现在禁渔护鱼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育鱼增殖,让更多珍稀鱼类新生

尽管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长江上游一些珍稀、特有鱼类现存种群数量仍然有限,部分鱼类仅靠自然繁衍很难实现种群延续和扩大。对此,沿江 *** 部门联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开展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同时持续加大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力度,助力它们实现新生。

这是三峡库区珍稀鱼类驯养基地(2022年2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功实现胭脂鱼的人工繁殖,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已建成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10年来,这个研究所累计向三峡库区投放珍稀鱼苗7000多万尾。目前,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储备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亲本100多条,正在加强攻关,进一步提升长江鲟人工繁殖能力水平,助力其种群恢复。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增殖放流活动在云南省水富市举行(2021年4月23日摄)。新华社发

“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鱼类资源的群体数量,改善鱼类种群结构,同时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贾仕鹏介绍,自2019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成立以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区增殖放流计划,投放长江鲟、胭脂鱼、金沙鲈鲤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鱼苗30.89万尾,投放中华倒刺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鱼苗96.97万尾。

这是2023年2月7日在长江重庆江津段岸边拍摄的人工鱼巢。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在鱼类产卵期,沿江各地还通过建设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繁殖、生长、索饵等场所,助力鱼类资源恢复。2021年、2022年,管理部门分别在云南水富市向家坝库区邵女坪段建设人工鱼巢6000平方米和7000平方米。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人工鱼巢实际产卵量在1.5亿粒以上,2022年产卵量在1.7亿粒以上,产卵量及出膜率上升,有效改善野生鱼类种群结构和数量。今年,水富市已开始实施第三批人工鱼巢搭建。

经过持续清水、护鱼和育鱼,部分珍稀鱼类种群的恢复逐渐迎来曙光。在长江重庆江津三抛河江段,过去被挖砂采石破坏的河岸,通过近几年的休养生息,自然修复成效明显。“随着生态环境好转和水文条件改善,今后这里有可能成为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野外产卵场,我们将持续观察,做好准备,等待繁殖群体的归来。”姚维志说。

海报设计:卓越

来源:新华网

长江里“水老虎”横行霸道,其他鱼类怎么办?还要继续禁渔吗?

三峡大坝中,水老虎突然大量出现,其他鱼连生存都让人担忧,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水老虎的大规模出现让网友们不禁疑惑,这些东西到底是哪来的?究其原因,还要从2020年的禁渔令说起。

近年来,水资源污染和过度捕捞导致长江鱼产量急速下降,从上个世纪的更高1200亿尾到如今更低不足10亿尾,许多物种更是濒临灭绝。于是在2020年12月28日,发布了史上最严“禁渔令”。规定自2021年1月1日开始,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以及其他重点水域,将实行全面禁捕,禁捕年限为10年。


由于禁渔令的颁布,长江三峡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各种鱼类的数量都在增加。而位于食物链上游的鳡鱼自然也开始大量繁殖。

此外,鳡鱼的集中出现还和他们的习性有关。鳡鱼属于洄游鱼类,每当繁殖期来临,它们必须逆流而上,返回出生地产卵繁殖。然而当它们游至宜昌江段时,却遇到了无法跨越的葛洲坝,大批鱼群被拦截在葛洲坝下游,这就出现了鱼群密布的画面。

鳡鱼作为食物链顶端“王者”突然大量出现,不少网友表示,应该进行人为干预,以免生态平衡被破坏。但专家这时候却说:“不要担心”。

让水更清鱼欢畅——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记

“这两年江里的鱼多了、大了,过去难得一见的鱼种,也经常能监测到。”长江重庆江津段护鱼员刘鸿站在船尾,望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

长江上游是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的卵苗孕育所和种质资源基因库。但一段时期里,受污水乱排、过度捕捞、挖砂采石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珍稀、特有鱼类一度面临生存危机。近几年来,随着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推进,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鱼类资源总量加快恢复,越来越多珍稀、特有鱼类再现江里。

水渐清河渐畅,又见珍稀鱼类身影

“在去年开展的专项监测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岩原鲤。可前几年,一年都打不上来一条。”从2005年起,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及其科研团队,一直在跟踪监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

对比一条科研渔船一天的渔获量,是科研团队调查鱼类资源变化的重要手段。姚维志说,自2016年长江大保护开启以来,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总量明显恢复,种群结构得到改善,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也有所增加。去年,科研团队还在长江丁家沱鱼类产卵场发现33尾长江鲟。

在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也频现珍稀、特有鱼类的身影。走进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生态观测点,“天天水清,年年有鱼”的标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姚明昌忙着记录监测情况。2022年初,鱼洞生态观测点监测到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宽唇华缨鱼、贝氏高原鳅4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畅游产卵。

工作人员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生态观测点记录监测情况(2022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副局长贾仕鹏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监测到鱼的种类,从2020年的36种恢复到目前的42种。其中,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指示性物种及优势种种群的年龄日趋优化,性成熟年龄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增加;监测渔获物中对环境压力敏感的中大型鱼类数量及占比大幅增加,“这说明,赤水河云南段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恢复呈现出良好趋势”。

珍稀、特有鱼类的回归,离不开长江上游沿江各地对鱼类生境的保护修复。2020年以来,昭通市全面拆除了赤水河云南段的17座小水电站的水坝,恢复了河流连通性,鱼儿洄游通道更加顺畅。

对珍稀鱼类产卵场威胁较大的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也被纳入整治重点。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维说,近几年,保护区重庆段常态化开展清船、清网、清江、清岸等工作,及时遏制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等违法违规苗头,持续保持整治成果。

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治理和修复,如今,长江上游逐渐呈现出一片鸟飞鱼跃、岸绿景美的景象。

禁渔护鱼,鱼儿有了安全的家

在长江边长大的刘鸿,如今又回到了长江上。不过,他的身份已经由“打鱼人”、古建筑维修商变为“护鱼人”。

鸿鹄护鱼志愿队队长刘鸿(右)带领队员在长江重庆江津段巡护(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2014年,在当地 *** 支持下,刘鸿组建了鸿鹄护鱼志愿队,带领几十名渔民和志愿者,在家乡重庆江津的长江沿线义务巡查,协助执法部门制止非法捕鱼行为。“护鱼志愿队成立前那几年,不法分子电鱼猖獗,渔民经常一天捕不到几斤鱼。”刘鸿说。

2023年2月7日,鸿鹄护鱼志愿队队员在长江重庆江津段巡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过度捕捞曾是危及长江鱼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为此,早在2017年赤水河流域就率先开启禁渔模式。2020年1月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一年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上游地区监管部门大力整治偷捕行为,沿江渔民纷纷退捕上岸,珍稀鱼类有了更加安全的家园。

在长江重庆江津段,鸿鹄护鱼志愿队的退捕渔民发挥熟悉鱼情、驾船技术娴熟的优势,负责水域巡护和夜间巡护,当地监管部门则在江岸安装了25台视频监控设备,基本实现“人防技防同步”。在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由长江航运公安、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自然保护区联合设立警务室、执法站和巡护站,进行常态化联合监管,电鱼、偷捕等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在赤水河主要干支流,禁渔护鱼也实现了网格化管理。

这是重庆中坝岛风光(2020年1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江入渝之一岛中坝岛的不少居民世代以打鱼为生。如今,岛上渔民全部完成退捕转产。退捕渔民赵良露在岛上种植甘蔗,还做起运输生意,年收入近6万元。去年5月,中坝岛还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渝司法协作生态保护基地。跨省联合治理机制,让昔日偷捕严重的交界水域,成为珍稀鱼类的“避风港”。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开展禁渔巡逻行动(2020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发

沿江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法治观念也不断提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镇雄管护站站长申睿说,“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管护站着力强化禁渔禁捕宣传,联合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在赤水河两岸14个乡镇发放“十年禁捕”告知书、张贴禁渔通告等宣传资料20万余份。42岁的镇雄县花朗乡仓上村村民马帮辉说,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护赤水河,现在禁渔护鱼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育鱼增殖,让更多珍稀鱼类新生

尽管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长江上游一些珍稀、特有鱼类现存种群数量仍然有限,部分鱼类仅靠自然繁衍很难实现种群延续和扩大。对此,沿江 *** 部门联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开展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同时持续加大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力度,助力它们实现新生。

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功实现胭脂鱼的人工繁殖,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已建成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10年来,这个研究所累计向三峡库区投放珍稀鱼苗7000多万尾。目前,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储备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亲本100多条,正在加强攻关,进一步提升长江鲟人工繁殖能力水平,助力其种群恢复。

这是三峡库区珍稀鱼类驯养基地(2022年2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鱼类资源的群体数量,改善鱼类种群结构,同时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贾仕鹏介绍,自2019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成立以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区增殖放流计划,投放长江鲟、胭脂鱼、金沙鲈鲤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鱼苗30.89万尾,投放中华倒刺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鱼苗96.97万尾。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增殖放流活动在云南省水富市举行(2021年4月23日摄)。新华社发

在鱼类产卵期,沿江各地还通过建设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繁殖、生长、索饵等场所,助力鱼类资源恢复。2021年、2022年,管理部门分别在云南水富市向家坝库区邵女坪段建设人工鱼巢6000平方米和7000平方米。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人工鱼巢实际产卵量在1.5亿粒以上,2022年产卵量在1.7亿粒以上,产卵量及出膜率上升,有效改善野生鱼类种群结构和数量。今年,水富市已开始实施第三批人工鱼巢搭建。

这是2023年2月7日在长江重庆江津段岸边拍摄的人工鱼巢。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经过持续清水、护鱼和育鱼,部分珍稀鱼类种群的恢复逐渐迎来曙光。在长江重庆江津三抛河江段,过去被挖砂采石破坏的河岸,通过近几年的休养生息,自然修复成效明显。“随着生态环境好转和水文条件改善,今后这里有可能成为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野外产卵场,我们将持续观察,做好准备,等待繁殖群体的归来。”姚维志说。

文字记者:张桂林、周文冲、林碧锋

海报设计:卓越

来源: 新华社

让水更清鱼欢畅——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记

“这两年江里的鱼多了、大了,过去难得一见的鱼种,也经常能监测到。”长江重庆江津段护鱼员刘鸿站在船尾,望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

长江上游是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的卵苗孕育所和种质资源基因库。但一段时期里,受污水乱排、过度捕捞、挖砂采石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珍稀、特有鱼类一度面临生存危机。近几年来,随着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推进,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鱼类资源总量加快恢复,越来越多珍稀、特有鱼类再现江里。

水渐清河渐畅,又见珍稀鱼类身影

“在去年开展的专项监测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捕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岩原鲤。可前几年,一年都打不上来一条。”从2005年起,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及其科研团队,一直在跟踪监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

对比一条科研渔船一天的渔获量,是科研团队调查鱼类资源变化的重要手段。姚维志说,自2016年长江大保护开启以来,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总量明显恢复,种群结构得到改善,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也有所增加。去年,科研团队还在长江丁家沱鱼类产卵场发现33尾长江鲟。

在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也频现珍稀、特有鱼类的身影。走进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生态观测点,“天天水清,年年有鱼”的标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姚明昌忙着记录监测情况。2022年初,鱼洞生态观测点监测到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宽唇华缨鱼、贝氏高原鳅4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畅游产卵。

工作人员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生态观测点记录监测情况(2022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副局长贾仕鹏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监测到鱼的种类,从2020年的36种恢复到目前的42种。其中,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指示性物种及优势种种群的年龄日趋优化,性成熟年龄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增加;监测渔获物中对环境压力敏感的中大型鱼类数量及占比大幅增加,“这说明,赤水河云南段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恢复呈现出良好趋势”。

珍稀、特有鱼类的回归,离不开长江上游沿江各地对鱼类生境的保护修复。2020年以来,昭通市全面拆除了赤水河云南段的17座小水电站的水坝,恢复了河流连通性,鱼儿洄游通道更加顺畅。

对珍稀鱼类产卵场威胁较大的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也被纳入整治重点。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维说,近几年,保护区重庆段常态化开展清船、清网、清江、清岸等工作,及时遏制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等违法违规苗头,持续保持整治成果。

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治理和修复,如今,长江上游逐渐呈现出一片鸟飞鱼跃、岸绿景美的景象。

禁渔护鱼,鱼儿有了安全的家

在长江边长大的刘鸿,如今又回到了长江上。不过,他的身份已经由“打鱼人”、古建筑维修商变为“护鱼人”。

鸿鹄护鱼志愿队队长刘鸿(右)带领队员在长江重庆江津段巡护(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2014年,在当地 *** 支持下,刘鸿组建了鸿鹄护鱼志愿队,带领几十名渔民和志愿者,在家乡重庆江津的长江沿线义务巡查,协助执法部门制止非法捕鱼行为。“护鱼志愿队成立前那几年,不法分子电鱼猖獗,渔民经常一天捕不到几斤鱼。”刘鸿说。

2023年2月7日,鸿鹄护鱼志愿队队员在长江重庆江津段巡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过度捕捞曾是危及长江鱼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为此,早在2017年赤水河流域就率先开启禁渔模式。2020年1月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一年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上游地区监管部门大力整治偷捕行为,沿江渔民纷纷退捕上岸,珍稀鱼类有了更加安全的家园。

在长江重庆江津段,鸿鹄护鱼志愿队的退捕渔民发挥熟悉鱼情、驾船技术娴熟的优势,负责水域巡护和夜间巡护,当地监管部门则在江岸安装了25台视频监控设备,基本实现“人防技防同步”。在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由长江航运公安、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自然保护区联合设立警务室、执法站和巡护站,进行常态化联合监管,电鱼、偷捕等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在赤水河主要干支流,禁渔护鱼也实现了网格化管理。

这是重庆中坝岛风光(2020年1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江入渝之一岛中坝岛的不少居民世代以打鱼为生。如今,岛上渔民全部完成退捕转产。退捕渔民赵良露在岛上种植甘蔗,还做起运输生意,年收入近6万元。去年5月,中坝岛还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渝司法协作生态保护基地。跨省联合治理机制,让昔日偷捕严重的交界水域,成为珍稀鱼类的“避风港”。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开展禁渔巡逻行动(2020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发

沿江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法治观念也不断提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镇雄管护站站长申睿说,“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管护站着力强化禁渔禁捕宣传,联合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在赤水河两岸14个乡镇发放“十年禁捕”告知书、张贴禁渔通告等宣传资料20万余份。42岁的镇雄县花朗乡仓上村村民马帮辉说,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护赤水河,现在禁渔护鱼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育鱼增殖,让更多珍稀鱼类新生

尽管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长江上游一些珍稀、特有鱼类现存种群数量仍然有限,部分鱼类仅靠自然繁衍很难实现种群延续和扩大。对此,沿江 *** 部门联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开展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同时持续加大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力度,助力它们实现新生。

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功实现胭脂鱼的人工繁殖,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已建成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10年来,这个研究所累计向三峡库区投放珍稀鱼苗7000多万尾。目前,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储备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亲本100多条,正在加强攻关,进一步提升长江鲟人工繁殖能力水平,助力其种群恢复。

这是三峡库区珍稀鱼类驯养基地(2022年2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鱼类资源的群体数量,改善鱼类种群结构,同时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贾仕鹏介绍,自2019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成立以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区增殖放流计划,投放长江鲟、胭脂鱼、金沙鲈鲤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鱼苗30.89万尾,投放中华倒刺鲃、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鱼苗96.97万尾。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增殖放流活动在云南省水富市举行(2021年4月23日摄)。新华社发

在鱼类产卵期,沿江各地还通过建设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繁殖、生长、索饵等场所,助力鱼类资源恢复。2021年、2022年,管理部门分别在云南水富市向家坝库区邵女坪段建设人工鱼巢6000平方米和7000平方米。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人工鱼巢实际产卵量在1.5亿粒以上,2022年产卵量在1.7亿粒以上,产卵量及出膜率上升,有效改善野生鱼类种群结构和数量。今年,水富市已开始实施第三批人工鱼巢搭建。

这是2023年2月7日在长江重庆江津段岸边拍摄的人工鱼巢。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经过持续清水、护鱼和育鱼,部分珍稀鱼类种群的恢复逐渐迎来曙光。在长江重庆江津三抛河江段,过去被挖砂采石破坏的河岸,通过近几年的休养生息,自然修复成效明显。“随着生态环境好转和水文条件改善,今后这里有可能成为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野外产卵场,我们将持续观察,做好准备,等待繁殖群体的归来。”姚维志说。

文字记者:张桂林、周文冲、林碧锋

海报设计:卓越

来源: 新华社

标签: 白鱼 长江 档次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