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传统节日端午节,简单介绍传统节日端午节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2 0
中国传统节日 |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这一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江边自尽,于是人们就把端午节也看做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端午节,这5个习俗也要牢记,赶走霉运,全家幸福安康!


一、吃粽子

传说屈原投江死后,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此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吃粽子求好彩头。粽,同中,“中子”,即一矢中的,一索得男,求得贵子之意;也有“高中”之意,提升你的学业考运。

二、悬挂艾叶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说法,农历五月阳气正盛,“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高温的天气加上多雨的气候,虫蛇开始肆虐,尤其是蛇、蝎子、蜈蚣、蟾蜍和壁虎这“五毒”异常活跃,加上古代医疗条件不好,人们被毒虫叮咬后很容易致命,人们便想方设法的来躲避“五毒”。

而此时,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更好的时候,艾,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以在端午节人们都在门前和房檐插艾叶防瘟避灾,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三、佩戴香囊

端午节佩戴香囊,一般来说香囊里面有朱砂、艾叶,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 ,玲珑夺目。这几种东西合体后,能散发出清新的香味,既能聚香凝神、驱蚊驱虫,又有避邪驱瘟、襟头点缀作用。



四、系五彩绳

老祖宗认为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而五彩绳是用红色,黄色,黑色,白色,青色,五种颜色编制而成,也代表着五行。老祖宗迷信的认为,一旦小儿系上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然后在端午节后的之一场雨后,再把“五彩绳”给剪下来,放在河水中,让雨冲走,这样灾病也跟着冲走了。

当然这自然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只是老人取个避灾除病的寓意在里面。

五、赛龙舟

这项活动在我国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的历史了,之一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第二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希望带来好收成。


端午也有一些忌讳需要知道


一、一般情况下不说“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传统节日热闹喜庆的氛围不同,端午节是比较肃穆的,风俗活动的主旨是为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

更好用“端午安康”或者“端午平安”等来代替。因为端午的历史渊源都是与纪念先贤有关,像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纪念屈原投江、伍子胥自刎等,都是比较沉重的,故而端午节不宜说“快乐”。


二、端午节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最重要的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


三、端午节,忌下河游泳。

老祖宗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活动,而屈原在一天就是投江自尽的,所以老祖宗认为,如果这时候下河游泳,是不吉利的。

端午诗词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

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

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临近端午佳节,即将开展浴兰活动,以五彩丝系臂、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写出了端午节的避邪求福的风俗。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这首词,更能清晰地看到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虎符缠臂、门前艾草、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似乎古人过端午比我们现在还要热闹。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多少?)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在忧国忧民之余,感到十分孤独和无助,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纪念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简单介绍传统节日端午节,简单介绍传统节日端午节-第1张图片-

1 北方地区

在北方地区,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是吃粽子、挂艾叶和赛龙舟。吃粽子是最普遍的端午节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 *** 各种口味的粽子,如糯米粽、肉粽、豆沙粽等。此外,人们还会挂艾叶,相信这能驱赶疫病和恶鬼。赛龙舟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比赛时人们会划龙舟,力争冠军。

2 南方地区

在南方地区,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叶。与北方不同的是,南方地区的粽子口味更加多样化,如椰子粽、橙子粽、蛋黄肉粽等。此外,赛龙舟在南方地区也更加盛行,有些地方还会组织夜赛龙舟比赛。挂艾叶的风俗也在南方地区十分流行。

3 东南亚地区

在东南亚地区,端午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当地人也会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叶。不过,东南亚地区的粽子口味更加多样化,如咖喱粽、椰汁粽等。

端午节的活动:

1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家中或者外出时吃各种口味的粽子,寓意着怀念屈原和纪念古代的爱国英雄。

2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它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在比赛中,人们会划着龙舟,力争胜利。

3 挂艾叶

挂艾叶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者房间里挂上艾叶,相信这能驱走疫病和恶鬼,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民族精神。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俗风情,更能够从中汲取勇气、坚韧和爱国精神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职工的传统文化素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各地分别在端午节前举办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为广大林区职工带来一场丰富的端午文化盛宴。

又是一年粽飘香。端午节来临之际,为了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6月3日,林海日报社党委举办了“激扬爱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化”职工诗词朗诵会。 (高娃 摄)

6月5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阿里河林业局举办以“粽香飘林海 绿叶传真情”为主题的端午节系列活动,来自各基层单位的60余名职工参加活动。图为爱心志愿服务队将包好的粽子,购买的鸡蛋、彩葫芦送到坚守在一线岗位的职工手中。(王德凤 摄)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 6月6日清晨6点,由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林业局工会、林业局体协举办的“迎端午节”职工登山比赛在微波站脚下如期举行。此次比赛路线设在微波站山脚公路口至山顶微波站门前,全程约2.3公里,比赛分为男子组、女子组,共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登山赛。(孙琦夫 陈锴 摄)

6月5日,大杨树林业局乌鲁布铁林场党支部与乌鲁布铁镇甘奎社区党支部共同开展了“我们的节日· 端午节”——“林地党员·情系端午”主题党日活动。(田娜 摄)

为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传统文化魅力。6月5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得耳布尔林业局举办“五月粽香飘”迎端午包棕子比赛。干部职工们纷纷走上台一展身手,体验传统文化。(王秀凤 李景春 摄)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满归林业局北岸林场靠前驻防职工为迎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在折叠五彩葫芦,五彩风车。(姜文宇 摄)

随着端午节临近,宜里农场迎来了端午主题商品的销售高峰期。为了吸引顾客,商家在象征着平安健康的传统物品上做足功夫,从材质、颜色、样式、尺寸、价格等多个方面进购葫芦和彩绳等,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与此同时,传统 *** 粽子的食材同样迎来抢购之风,据超市店主王艳辉介绍,“最近一个星期大部分顾客购买的都是江米、大枣和葡萄干,往年到了端午节当天, *** 粽子的商品基本销售一空。”按照当前的销售情况来看,今年端午主题商品将提前被抢购一空。图为顾客到超市选购葫芦。(宋丽丽 摄)

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6月5日上午,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林业局文明办开展了“寄语端午树爱国志 粽叶飘香暖职工心”主题活动。在活动现场,青年志愿者向与会人员诠释了传统节日的内涵,抒发了对伟大祖国和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与会干部职工写下了寄语,“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甘河的明天越来越美好”等寄语,表达了干部职工对“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美丽林区”的祝福和展望之情。主题活动会议结束后,青年志愿者先后走访慰问了少数民族困难职工、防火检查站工作人员,将粽子和水果等慰问品送到他们手中,将党组织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中。(周忠成 摄)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根河林业局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党总支组织志愿者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拒绝白色垃圾”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张春梅 摄)

6月4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金河林业局文明办、团委联合开展“浓情端午送祝福 一抹粽香暖人心 ”慰问活动。他们组成慰问组,来到亚金沟林场靠前驻防中队,为他们送去猪肉、大米、白面、豆油、鸡蛋、粽子、西瓜、葫芦、象棋、跳棋、书籍等慰问品,并组织文艺骨干为驻防队员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刘宏伟 郭明 摄)

6月4日,金河林业局森林资源管护二大队举办职工书写安全生产标语活动,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生产氛围。(杜丹丹 摄)

6月6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库都尔林业局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迎“端午”登山比赛,来自库都尔地区12个单位的180名登山爱好者在运动中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陈晓琳 李春红 摄)

6月4日,克一河林业局电讯管理处组织党员、团员青年开展了“浓情端午、心系职工”送文化上山活动。活动中,他们与一线职工一同手折葫芦、包粽子,感受节日的浓厚气息,丰富了职工精神生活。同时,为充实节日文化内涵,他们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共同学习了《沁园春雪》、诵读了经典《九歌离骚》等多篇经典佳作,热情讴歌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操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王大萍 柴文岭摄)

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 5月31日,莫尔道嘎林业局防火处组织35名青年职工,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职工登山比赛活动,大力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提高了职工的身体素质,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王长江 周先平 摄)

6月3日,图里河林业局燃料供应处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拔河比赛。比赛现场紧张热烈,赛场上,参加拔河比赛的4支代表队32名选手个个热情高涨,摩拳擦掌,勇争之一,观赛者热情高涨,欢呼声、呐喊声让现场的气氛不断的升温,职工在欢声笑语中享受传统节日的乐趣。(宁红英 刘思晔)

又是一年好时节,欢歌如潮,粽香浓郁。6月6日,在端午佳节到来之际,乌尔旗汉林业局工会在惠民广场举办了乌尔旗汉林业局第十二届端午节登山运动会。运动会共设6个比赛项目,有女子健身圈、男子越野登山、滚铁环障碍往返接力、男女混合拔河、企鹅漫步、自行车竞慢赛。(马相全 唐永朋 孙晓秀 摄)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兴安石油公司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为载体,由公司工会、青工委联合开展“迎接端午 团结互动”端午节拔河比赛活动。(高彬 摄)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内蒙古大兴安岭伊图里河林业局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活动,迎接节日的到来。

6月4日,伊图里河林业局工会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粽叶飘香情浓端午”迎端午职工登山比赛,此次比赛,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共有来自局直机关、伊东管护站、伊图里河森林公安局等15个单位,近200余名干部职工选手参加了此次活动。通过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更加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和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和好评。

6月5日,伊图里河林业局党委开展了“迎端午·共建美丽家园”主题党日活动。来自林业局局直机关、基层单位100多名党员、积极分子走上街头发放生态保护宣传传单,呼吁大家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让伊局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加美好,同时对伊图里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垃圾进行重点清理,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传统美德,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王刚 蒋东 摄)

你可能不知道,传统的端午节是这样过的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五,各地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

今天,让我们通过下面一组图片看看诗词里的端午,一起在粽香深处品味那些不该被忘却的文化记忆↓↓↓

来源: 央视新闻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习俗、历史、寓意、注意事项、粽子做法与种类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习俗、历史、寓意、注意事项、粽子做法与种类

0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1月1日被正式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式确立了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法定地位,并全国放假一天,共度佳节。

02"端午节"名称的由来

  •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 "端":为"开端"、"初始"之意。
  • "五月":在农历中为"午月"。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称为"十二地支"。
  • "干支纪法":在中国农历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计数单位,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用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
  • "午月":农历以地支纪月,分别为:正月建寅起始,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
  • "初五":为"午日"。"五"又为阳数,在古代"五"与"午"相通,"初五"又称为端五。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等等。
  • "端午":"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朝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03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传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治下的一名臣子,主张联齐抗秦,遭到某些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流放,期间屈原忧国忧民之心不改,写下了《九歌》《离骚》《天问》等名篇。
  • 公元前278年,秦军灭楚国,屈原于五月五日,写下《怀沙》绝笔之后,抱石自投汨罗江而死。
  •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感于他的爱国拳拳之心,来到汨罗江边,拿出饭团、雄黄酒等祭祀用品,投入江中,凭吊屈原,以示纪念。
  • 后来又有传说,屈原托梦,说是食物被蛟龙食去,自己吃不到,可将食物用粽叶或竹叶包之,蛟龙就无法抢食了。于是,发展成了现在的粽子。
  • 端午节纪念屈原,有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苏轼《屈原塔》

2、纪念伍子胥

  • 这种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甚广。
  • 传说在公元前770--前476年的春秋时期,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前484年)出生在楚国,后因父亲及大哥被楚平王所杀,逃至吴国,并在公元前506年,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
  • 后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卧薪尝胆。
  • 吴王夫差急于攻打齐国,对勾践掉以轻心,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暂缓攻齐,先杀勾践,彻底平定越国,之后再攻齐。
  • 吴王不悦,赐一把宝剑,令伍子胥自刎。
  • 伍子胥自杀之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放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灭吴国。"
  • 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
  • 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被越国所灭。
  • 后人为纪念伍子胥,包粽子、赛龙舟。

3、纪念孝女曹娥

  • 曹娥,东汉(公元23--220年)上虞人,14岁时,其父溺于江中,遍寻不见,17日后,也就是五月五日,曹娥投江寻父。据传,5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出江,传为神话。
  •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道,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了曹娥庙,立曹娥碑,将所投的江命名为曹娥江,她的出生地命名为曹娥镇。

04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不仅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传统体育赛事,极具观赏性,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

2、吃粽子

粽子,又称为"角黍"、"筒粽"。是我国传统饮食,承载了众多文化元素。

今天,每年端午节前后,家家都要吃粽子,有些人是购买各种花样翻新的粽子,大多数老人会自己包粽子,给子女及亲朋送一些粽子,作为礼尚往来的礼物,一起品尝美食,增进感情。

3、佩带香囊

过端午节,小孩要佩带香囊,不仅有趋吉辟邪之意,还有驱蚊避虫之作用,还是点缀的上佳之物。

香囊内物一般由香料、朱砂、雄黄等填充,用丝布等物品缝制而成,外形各异,清香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绑扎、悬吊成吊坠,便于佩带,外形可爱,讨人喜欢。

4、悬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将艾草或菖蒲插于门眉,或者悬于堂中,亦或者制成艾人、艾虎、花环等形状,作为佩饰进行佩戴,用以驱虫辟邪,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的一种。

05粽子的发展史

  • 东汉末年开始,人们逐渐用草木灰等拌水浸泡黍米,再用菰叶包裹黍米成立体四角形,煮熟后食用,成为最初的粽子雏形。
  • 晋代,出现了"益智粽",就是用糯米添加中药益智仁,而做成的粽子,还有添加肉、板栗等食材做成的粽子。粽子已经成了社交礼物。
  • 唐代,粽子更是出名,被日本记载为"大唐粽子"。用米"白莹如玉",外形为锥形或者菱形。
  • 宋朝,出现了"蜜饯粽",即将果品等包入粽子。
  • 苏东坡就曾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吃粽子已经成了很有文化氛围的雅事。
  • 元代,粽子已经不用菰叶包裹,而是改为了箬叶,并出现了各种果仁、枣子、豆沙、肉类等品种。
  • 明、清时期:粽子包裹物已经改为芦苇叶,添加料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清朝时期,出现了"火腿粽子"。
  • 此时,粽子已经成为了吉祥的象征,寓意繁多,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06粽子的寓意

1、驱赶蛟龙

据《初学记》记载,屈原曾托梦一位长沙人,说是食物都被蛟龙抢食了,可用艾叶包裹,五色丝线绑好即可避免。

于是,以后人们便用"菰叶裹黍",做成"角黍",逐渐沿袭成为现在的粽子模样。

2、求子

因为"粽子"与"中子""众子"谐音,所以,民间有吃了"粽子"能生儿子,子孙兴旺的传说,所以,端午节吃粽子,也就有了吉祥的寓意。

3、金榜题名

因为"粽"和"中"谐音,古时,科举考试一般都在秋天,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功名,考生在端午节都要吃粽子,寓意"功名得中"。

4、光耀祖

因为"粽"和"宗"谐音,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

07端午节期间的注意事项:

1、粽子吃多了不易消化,所以,肠胃不好、糖尿病患者、体弱多病的老人及小孩均不宜多吃。

2、端午节要饮雄黄酒,但雄黄酒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不宜多饮。

3、端午节已经进入闷热潮湿季节,要注意祛除湿气。

4、端午节前后蚊虫鼠蛇增多,要注意驱虫辟邪,防止叮咬。

08粽子的做法

1、原料:糯米、苇叶或竹叶、马莲、果仁、枣子、肉类等食材。

2、做法:

1.将糯米淘净,用凉水浸泡一夜,将糯米发好备用。

2.将马莲、果仁、枣子等想要包的食材洗净、浸泡,备用。如需包肉粽子,要事先将肉喂料腌制,备用。

3.将芦苇叶煮熟备用。

4.包裹成型。将糯米及备料按自己喜好,放入芦苇叶之中,包成立体四边形或者菱形的形状,此处注意防止漏米,包好之后,用马莲丝绑扎好。

5.蒸煮。将包好的粽子,放入凉水锅中,用旺火烧开,转小火慢煮25-30分钟即可熟透。

3、食用:将煮好的粽子,蘸糖或者按自己喜好配汁,即可享用美味了。

09粽子的种类

主要按馅料来区分。有枣子、红豆沙、绿豆、八宝、果仁、冬菇、蛋黄、火腿、五花肉等众多品种。

粽子外形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还有做成真空包装,一年四季均可享用的品种,十分方便。

我是大夫觉成,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欢迎阅读、点赞、收藏、关注、评论、转发。

为什么人口会加速向大城市流动?即使月薪6000也要去?原因有七点

中美关系未来走向更大的可能性是什么?有什么制约的有效手段吗?

人性贪婪可以到什么程度?要及早明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端午节丨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称为龙舟节,下面是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小知识科普。


之一:端午节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爱诗人屈原有关。据传说,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阻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在江中划船并撒下米饭,还有人跳进水中以驱赶恶灵。这成为了后来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的。


第二:端午日期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阳历日期不固定,大约在6月份。由于农历和阳历之间的差异,端午节的日期每年都会有所变化。



第三:龙舟竞渡

端午节更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是赛龙舟。龙舟是长条形的船,有一个龙头和龙尾装饰,象征着祈求平安和预防。参与比赛的队伍会划着龙船在河流或湖泊上竞速,以纪念屈原和表达勇气和团结精神。



第四:端午习俗

在端午节,人们喜欢食用粽子。粽子是用糯米、肉类、豆沙或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里蒸煮而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粽子风味和 *** 方式,如北方的咸粽子和南方的甜粽子。


第五:艾草和香包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喜欢挂艾草和穿戴香包。艾草被认为有避灾的功效,用来保护家庭免受恶魔和疾病侵害。香包则被佩戴在身上,闻起来香气四溢,也有辟邪的作用。


第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其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龙舟活动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端午节列为其中的元素之一。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赛龙舟、食用粽子等活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勇气、爱国情怀和团结精神的追求。这个节日不仅具有庆祝的意义,也是对古老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海外网评:中国的端午,世界的节日

又是一年粽叶飘香时。在中国北京,各大公园邀请市民游客一起包粽子;在泰国曼谷,唐人街售卖中式食材的店铺摆满各种 *** 粽子的原料;在英国索尔福德,2023全英中华端午龙舟会热闹非凡……端午节是又一个让海内外中华儿女进入共同文化情景、体认共同情感的时刻,也是让世界感受中国节日独特魅力的契机。

每过一年端午,就是一次对中华文化的品味。传承2000多年的端午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蜜枣粽、豆沙粽、莲子粽、蛋黄粽、鲜肉粽、火腿粽,一枚小小的粽子包罗万象、蕴含千般风味,那是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湖南沅陵、广东东莞、贵州铜仁市及镇原县有“赛龙舟”,广东佛山顺德有“龙舟说唱”,中华大地上百舸争流的盛况背后是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千年端午,弦歌不辍,它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也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如今,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在端午节主动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社交媒体上“端午安康”“赛龙舟原来这么燃”等热搜一个接一个、电商平台上端午文创产品点亮节日消费、 *** 上《端午奇妙游》等文化节目频频“出圈”……传统与时尚竞相碰撞,民俗与国潮交融绽放,让端午节文化真正火了起来、活了起来。

每过一年端午,就是一次对家国情怀的思念。无论身处何方、走得多远,与亲友共度端午佳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不变的寄望。那飘香的粽子,承载着妈妈的味道,美丽的乡愁,越过千山万水,进入游子的梦乡;那跃浪的龙舟,总能轻易勾起游子快乐的童年记忆,犹记得儿时与龙舟手一起登舟踏浪,小手和大手共同握着桨跟着鼓点一下下划向江心……海内外中华儿女关于亲情、关于故乡的记忆,总少不了属于端午的那抹暖色。关于端午的言说,不仅有乡愁亲情,更有屈原的故事。汨罗江边,屈原以身许国的最后一跃,矗立起后世仰望的精神丰碑。他忧国忧民的慨叹穿越千年,在中国历史的悠悠长河中不断激荡起强烈回响。过端午,很大意义上就是在传承弘扬屈原的家国情怀。

每过一年端午,就是一次对文化交流的促进。随着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端午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今年端午节临近之际,一系列端午主题活动在海外“圈粉”无数。在俄罗斯,“2023中俄端午节”别开生面,一些俄罗斯孩子在祖辈的陪伴下现场练书法、学国画、包粽子,身着汉服参加演出;在巴西,“端午节遇上丰收节”文化体验日活动吸引当地师生共庆端午节和巴西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丰收节,共同感受中巴文化交流互鉴之美;在乍得,以“浓情端午,‘粽’享欢乐”为主题的活动,让很多当地民众走进中国使馆沉浸式感受中国节庆文化的魅力……外国人看端午,看到的既是中国人独特的天时观念和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棱角分明、粽叶幽香,在端午这天值得咀嚼和回味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文化里的中国”。随着端午文化等传统节日焕发勃勃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世界绽放繁花万朵。(毛莉)

来源: 海外网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习俗还有啥?

●天际

6月25日将迎来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还有哪些习俗?

在端午节的众多习俗中,最有名的当属吃粽子、赛龙舟。这两项习俗都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与此同时,很多地方的人们还在端午节的时候挂艾草、菖蒲,饮雄黄酒,拴五色线,佩戴香囊。

端午节是入夏后的之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还可以起到驱虫、清洁环境的作用。起源于汉代的五彩绳,是用青、白、红、黑、黄等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系在手臂上可保平安健康;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而填充了藿香、吴茱萸、肉桂、砂仁、冰片、樟脑等中草药的香囊,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钟馗画像的习俗,往往具有祈福纳财、驱疾祛疫、护佑家宅的寓意。

端午节,这些习俗你都了解吗?

农历五月初五,

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包粽子、挂菖蒲、赛龙舟,

吃杨梅、枇杷等时令水果,

是端午节的“标配”。

随着时代的变迁,

端午习俗也发生着变化,

一些旧习俗现在已是少人知晓。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始于中原地区,渐次普及全国,后来各个地方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又结合纪念为大家所热爱景仰的人物,无论是荆楚之地纪念屈原,中原之地纪念介子推,抑或是东吴之地纪念伍子胥,大约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但却在形式和内容上丰富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吃粽子的传统

端午时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影响最深的要算是吃粽子了。晋朝人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换成今天的话说,粽子就是用茭白的叶子裹上黍米,再用浓灰汁煮得烂熟的一种时令食物。可见,远在1700年前的晋代,五月初五吃粽子已经是一种全国性的习俗了。

但此时的粽子,似乎还没有和屈原挂上钩,直到百年后的梁朝人吴均所写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语》的《屈原投江》中,才出现楚人在每年五月初五日,截竹筒贮米,投入汨罗江纪念投江而死的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

中国人是“吃”的民族,小小一只粽子,也能翻出许多花样。除了基本材料菰叶和糯米外,馅子有赤豆、绿豆、豆瓣、豆沙、鲜肉、咸肉、火腿、蛋黄等等。上海地处物产丰饶的江南水乡,近代以来又是五方杂处之地,每到端午,苏州粽、湖州粽、宁波粽、广州粽等各式粽子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

乔家栅与鲜肉粽子

上海人喜爱的鲜肉粽,也有一个传承变革的过程。据悉,民国年间,上海乔家栅点心店的主人王汝嘉就把原来鲜肉粽先用酱油将肉浸透,然后外包糯米的传统做法反过来:

“改为把糯米浸入酱油,包裹鲜肉,这样一来,肉油外渗,鲜味内浸,表里如一,不但色泽好看,抑且吃起来肥腴可口。”

这一改良深受市民欢迎,也使得乔家栅的粽子名声鹊起。从此,粽子成为乔家栅的“拳头”产品,成就了其“中华老字号”的美誉。档案记载,1977年端午,乔家栅就卖出各式粽子达46.8万只。

有一定年纪的老上海或许还记得,曾经的上海街头有不少弹棉花的店铺。但即使是老上海,可能也不知道这些弹花店,特别是兰溪帮的店家到了夏天弹棉花的本业清淡时还兼营粽子。好在有档案为证,记录下这段过往。更为难得的是,档案还记录下了当年粽子的成本价格。

端午习俗的变迁

如今,物资匮乏已成为回忆。最近数十年来,端午粽子供应早已不再紧张。乔家栅、王家沙、杏花楼等名店门前虽然端午时节还会排起长队,但这只是市民们慕名而来,如不太讲究牌子,则粽子随处可以买到。至于包粽子所需的糯米、赤豆、红枣、鲜肉、白糖,超市菜场随时都可以买到。

黄浦江上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端午时节的重要习俗。古籍《荆楚岁时记》里曾说:“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

屈原被谗流放,行吟大泽之畔,他的爱国之情无以自达,因而投身汨罗江。后世的人们崇敬他的忠义,同情他受的冤屈,以端午划船竞渡的方式来纪念他。《荆楚岁时记》成书于梁朝,和《续齐谐语》是同一个时期,可见这一习俗也已存在一千多年了。

上海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也有端午时节赛龙舟的传统。宋代应熙所作的《青龙赋》中就提到当时的青龙镇“龙舟极海内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清代人所作的《上海竹枝词》中就有“为看龙舟兴自佳,山歌一曲听吴娃。闵行闹杀端阳节,竞渡何愁浊浪排”的诗句,记载的就是端午节清代闵行地区的村民在宽阔的黄浦江上赛龙舟的情景。除了野外的龙舟竞渡,近代上海的园林,如半淞园等也有龙舟可划,但园林水面逼仄,这里的龙舟更多的是一种供游人玩乐的工具罢了。

除了在郊区水道和市内园林划龙舟外,近代上海人还有端午时节在黄浦公园(今外滩公园)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的水面上赛龙舟的习俗。1919年,上海就曾在此处举办过龙舟赛,庆祝之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五月枇杷正满林

枇杷属亚热带水果,喜欢温暖而比较湿润的气候环境。上海所在的江南一带正适于枇杷的生长,浙江杭州塘栖、江苏苏州洞庭都是著名的枇杷产地,其中又以白沙枇杷最为著名。

上海市档案馆有一份市果品公司水果批发部副主任张颂椿于1962年写下的《端午佳节话枇杷》,其中记载:每到端午时节,“塘栖、洞庭一带,果园里到处挂满枝头稠密的像夏夜的繁星一样金黄的枇杷。果农们正一篓篓、一篮篮地赶着包装,运往杭州、上海、天津、北京,更远些有沈阳、哈尔滨等城市,供应市民的需要。”

这篇文章的作者张颂椿,原来是上海祥茂水果地货行的经理。说起这位张经理,他自小务农,受过私塾教育,长大后到上海进入祥茂水果地货行,从练习生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会计,再到经理。数十年的水果经营,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上海的水果批发行业内,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老法师”了。

张颂椿《端午佳节话枇杷》

在张颂椿笔下,“老上海”吃枇杷自有一套 *** :最讲究的吃法是将枇杷皮从底部向柄梗方向剥去,随后将丰满多汁的果实整个进入口中,吐核吃肉。吐核时,还要将果实内部的那层衣膜一并吐出,否则会有涩味。

一般人那种先去柄梗,再剥皮吃肉的法子,极有可能会把枇杷皮上的毛茸物质一起吃进嘴里,在“吃货”的眼中实在是太不正宗了。

时代在变,然而始终不变的是端午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没有让你对端午的习俗有更多感悟了呢?

编辑:倪云恺

信息来源:档案春秋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我们的节日|端午安康!

当艾叶熏香整个屋子

灶台上溢满了蜜甜

我们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

一到端午

必然少不了一个“大型民间习俗”

吃粽子

也必然会掀起

甜粽与咸粽之争

你更爱哪种粽子?

甜的还是咸的?

在南宁,猪肉粽、绿豆板栗粽等传统口味的粽子依然更受欢迎。

在这样的佳节

无论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

只要有与你一起分享的人

就是满满的幸福

凉粽作为南宁传统的小吃,受到市民的追捧。

除了吃粽子

各地还有着形式多样的节俗

端午时节

人们争相采艾草

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南宁市民表示,用草药洗澡是端午节老传统,小时候洗过,现在买给孙子洗。

龙舟竞渡

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动

每逢龙舟比赛

人们在池中

劈波斩浪、激烈角逐

今日端午

此时天气渐热、夜短昼长

愿你能收获仲夏时节里

一份美妙与欢喜

端午安康

来源: 南宁广播电视台

标签: 传统节日 端午节 简单 介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