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一年好景橙黄
古人又将重阳节称为祭祖节、登高节
重阳佳节延续至今
其习俗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走入百姓的寻常生活
那么,关于重阳节的习俗
您都知道哪些呢?
登高
“清气上扬、浊气下沉”时节
无论是高山、高楼还是高台
古人皆可登高祈福、眺望远方
如今,全家人一同登高远眺
强健身体、赏秋观景时
可尽享阖家团圆美好时光
赏菊
重阳历来就有赏菊花的习俗
菊花凌霜不屈
被视为长寿之花
三国魏晋以来
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风尚
如今,菊文化依然流行
游菊赏菊仍为人津津乐道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九月九日天明时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如今的重阳糕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
都称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吉祥酒”
重阳节饮之可祛灾祈福
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苦
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
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
可制酒养身祛病
古人认为插茱萸能驱虫去湿、逐风邪
可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
还可以插在头上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生活在山区的村民
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
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窗台、
屋顶晾晒农作物
久而久之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心灵手巧的晒秋人家
把眺窗当画板,将支架作画笔
以粮食作画,绘制出最诗意的秋天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
纸鸢飞得越高越远
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
还有一种传说
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
纸鸢飞得越好
则福气越浓
1989年
我国将重阳节正式定为“老人节”
2012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
成为重阳节日两大主题
又逢一年重阳节
在这个孝老敬老的日子里
让我们一起
祝愿天下所有老人
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文案丨秦晶 张傲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司法部
今又重阳!这些小知识请查收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欢聚庆贺
祈福家中老人健康长寿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
它有哪些习俗和传统美食?
一
重阳节为何是“老人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九”为更大的阳数
九月初九,两“九”相重
所以叫“重阳”或“重九”
“九”和“久”同音
九月初九就被赋予“长寿”寓意
重阳节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
二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还有很多名字
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
每个名字都对应一种节庆习俗
【登高远眺】
据研究,“重阳登高”这一习俗
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老人们也会在重阳节当天
通过登高来强身健体、祈福长寿
【重阳赏菊】
我国在魏晋时期便有“重阳赏菊”的风尚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中写到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其中“九华”就是九月的菊花
【配插茱萸】
古人有两种佩插茱萸的方式
一种是用红布做个小口袋
将茱萸放进去
再把口袋像香囊一样挂在身上
另一种是把茱萸当做簪子
插在束起的头发上
王维就有诗言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美味?
【重阳糕】
俗语有“九月九,食蓬饵”
“蓬饵”便是重阳糕的前身
*** 一块松软香甜的重阳糕
要经过十余道传统工序
“糕”和“高”同音
有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
【羊肉面】
光洁细长的面条寓意长寿
加上“羊”与“阳”同音
这碗营养丰富而祝福满满的羊肉面
是为老人御寒滋补的不二之选
【菊花酒】
用菊花入酒
味道清香,口感柔顺
适宜老年人饮用
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节祈福的“吉祥酒”
综合:央视三农微信公众号、央视财经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重阳节的由来和重阳都有哪些习俗重阳节的由来
达峰绮
重阳节为阴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 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代初年,传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 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驱逐出宫,将这一习俗 传入民间,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意义 重阳节其实是我国重要的祭祖节日,与清明、中元节一样,都是拜祖、祭奠先人的节日。中国是有着悠 久远历史文化的节日,祭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代表着对先人的孝敬。
重阳节选在阴历九月初九,寓意久久的意思,很多人把它赋予了长寿的意思,这一天也就被称为“老人节 节”,代表了小辈对老一辈的祝福和孝敬。孝道为首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所以重阳节里要孝敬长辈。 感恩。由上面讲到的祭祖和敬老孝敬可以推测到重阳节还有一层感恩的意思。感恩是人的基本准则,只是 要心怀感恩,生活才会变得美好。 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更大的一个数字,两个九九想重叠,寓意重 九,这也是九九重阳节日期的来历。
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
登高远眺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视,特别受老人重视,是因为人们认为登高意寓“登顶长寿“。
除此之外,人们还相信登 山能使人健康长寿。重阳节登高在唐代就开始盛行了。 赏菊花
菊花产自中国,最早记载始于公元前5世纪。菊花在阴历九月盛开,它有一个美称“长寿之花”。因此每年 重阳节也是观赏菊花的好时候。 饮菊花酒 菊花酒的酿造十分独特。
古时,人们在九月九日采摘新鲜的菊花和菊花叶,把它们和谷粒一起酿制成酒。 等到来年的同一时间再打开品尝。
据说,菊花酒具有清神明目,减肥降血压,治疗胃病的功效。因此,可以饮菊花茶 酒可以使人长寿。 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重阳节会在 帽子上插上茱萸,主要是为了避邪求吉。
重阳节的寓意
1、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为读音和“久久”不谋而合,所以也被人们称为 予了长寿的含义,在1989年的时候更是被定为“敬老节”,告诫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老人。
2、因此现在重阳节的意义主要是为了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多多陪伴身边的老人,也就是重视孝道, 在古代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而现阶段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就是 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3、重阳节有着非常多的习俗,例如吃重阳糕、插茱萸、赏菊等等,它们都寄予了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 期盼以及向往之情,更是家人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日子,值得我们永久传承。
今又重阳,这些小知识请查收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欢聚庆贺,祈福家中老人健康长寿。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它有哪些习俗和传统美食?小编带你一一解锁。
01重阳节为何是“老人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更大的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或“重九”。
“九”和“久”同音,九月初九就被赋予“长寿”寓意,重阳节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
02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还有很多名字,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每个名字都对应一种节庆习俗。
【登高远眺】
据研究,“重阳登高”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老人们也会在重阳节当天,通过登高来强身健体、祈福长寿。
【重阳赏菊】
我国在魏晋时期便有“重阳赏菊”的风尚,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中写到“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其中“九华”就是九月的菊花。
【配插茱萸】
古人有两种佩插茱萸的方式,一种是用红布做个小口袋将茱萸放进去,再把口袋像香囊一样挂在身上。
另一种是把茱萸当做簪子,插在束起的头发上,王维就有诗言“遍插茱萸少一人”。
03重阳节有哪些传统美味?
【重阳糕】
俗语有“九月九,食蓬饵”,“蓬饵”便是重阳糕的前身, *** 一块松软香甜的重阳糕,要经过十余道传统工序,“糕”和“高”同音,有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
【羊肉面】
光洁细长的面条寓意长寿,加上“羊”与“阳”同音,这碗营养丰富而祝福满满的羊肉面,是为老人御寒滋补的不二之选。
【菊花酒】
用菊花入酒,味道清香,口感柔顺,适宜老年人饮用,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节祈福的“吉祥酒”。
内容来源丨CCTV-13《新闻直播间》、CCTV-17《大地讲堂》、CCTV-2《回家吃饭》、央视网
九九重阳节的民俗都有啥?注意2个忌讳,有3件事要做,为家人祈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登高祈福,饮宴祈寿,因“九”在民俗中是更大的数字,有长久、长寿之含义,九九重阳节又逐渐添加了敬老、爱老等内涵。
如今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主题。除了要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饮宴祈寿等传统民俗之外,还有很多讲究,注意2个忌讳,有3件事要做,为父母、家人祈福。
这2件事要忌讳
一、忌说重阳节快乐
在我国民间一直有重阳节忌说节日快乐的说法,古人对奇数有一定的忌讳,认为奇数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而且九又是个位数更大的数字,九九重阳就是阳的极致,正所谓物极必反,阳到了极致之时也就要开始转向对立面,所以人们认为农历九月九是大凶日。
在这一天可能会有瘟气降临在人间,人们需要离开自己的家,登往高的地方躲避“凶煞之气”,以保佑全家平安。这样看来重阳节是避灾的日子,不适合说节日快乐,但可以说身体健康、平安康泰等祝福语。
二、看望老人忌送菊花
在重阳节前后菊花盛开的时候,加上菊花在我国的文化中向来有凌霜不屈的寓意,在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也就形成了诸多与菊花有关系的活动,像饮菊花酒、品菊花糕、赏菊花景等,但重阳节看望老人时是不能送菊花的!
在我国的传统中,菊花是哀悼逝者的鲜花,若给老人送菊花,会被看成是诅咒老人的,很不吉利。
这3件事要做
一、登高祈福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古代民间有在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登高起源的说法众说纷纭,其中有四种说法广为流传。
一是重阳节登高是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与敬畏,早在西汉的《长安志》中已经明确记载了,重阳节当天登高祈福的景象,由此可知重阳节登高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
二是古人对于天象的崇拜,人们认为重阳节当天会出现“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需要随着清气登高,吸收“清气”。
三是来自神话传说,相传古代在重阳节这天会有“瘟气”降临,人们需要躲到野外的山上,以求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久而久之,重阳节登高也就形成了登高祈福的传统。
四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讲,重阳节之后已经转向深秋,气温下降,天地之间的万物开始萧条、凋零,大地的“衣装”也由绿色逐渐变成黄色,重阳节登高有“辞青”的用意。
二、配插茱萸
在重阳节还有配插茱萸的传统习俗。茱萸其实就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果实,味道十分浓郁,古人认为重阳节这天“大凶”,配插茱萸可以驱虫辟邪,与端午节插艾草、配菖蒲的意义有些类似,而且在九月九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天象中,将具有驱虫、醒脑作用的茱萸佩戴在身上,有助于身体适应季节的变换,安稳度过深秋。
三、祭拜祖先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向来就有历经先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逢年过节之时都有祭拜祖先的传统风俗,以表示对先辈的孝敬之心,不忘根本之心。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重阳节在秋收前后,人们为了感谢上天和祖先慷慨的恩赐,就会举办祭天祭祖的仪式。如今在岭南一带,重阳节“祭祖”的传统,仍然十分流行。
——老井说——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的登高祈福、祭祖还是配插茱萸等,不管是否有科学依据,但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增强了家族凝聚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被传承下去。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俗话说“自古悲秋多寂寥”,此时气温下降,万物凋零,人们的情绪很容易低落、烦闷,而多参加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感受热闹的氛围,有助舒缓情绪,缓解压力,正好今年的重阳节在国庆假期中,空暇时间比较多,可和几人一起登高祈福,既能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还能避免秋天带来的悲闷情绪。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为什么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呢?
古人认为“九”是更大的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重合更大的阳数,所以称之为重阳节。
另外由于“九”是更大的一位阳数,因此“九”又被古人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思,比如“九州方圆,九五至尊,九九八十一难”等等,说的都是极致的大和极致的尊贵。
民间有句话叫做“九九归一”,也就是达到极致“九”以后将回落,这和月盈则亏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九九”谐音“久久”,久久乃长寿的意思,到后来重阳节又被引申为老人节,寓意长寿。
2006年我国把重阳节申请为国家非物质遗产,2012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也就是从那时把这一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内容,现如今“敬老爱老”成了重阳节的主旋律。
回溯历史,最初的重阳节是祭祖、祈祷丰收的节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把庄稼入了仓,怀着丰收的喜悦为祖上敬香献上贡品,感谢祖上保佑丰收。
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按照阴阳学来说,秋天是肃杀的季节,比如古代朝廷杀人多在秋后处斩,如此一来低洼地带容易聚集浊气,高处则是清气上扬的集聚地,人呼吸清气则神清气爽,也就是说登高望远有益于身体健康。
由于深秋来临,重阳节也是万绿凋零的季节。恰好这和一年之始的“踏青”遥相呼应,所以重阳节又有“辞青”之说。
重阳节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登高望远,有的地方,人们为了防止蚊虫的侵扰,登高望远的时候身上还佩戴菊花或茱萸。
茱萸又称山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此植物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在登高望远的时候,想起了远方的兄弟,身上佩戴着茱萸,身边却少了一个人。
在重阳节这一天,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北方人多喜欢在这一天吃葱花咸食或黏火烧,南方则喜欢吃重阳糕。
重阳糕的做法多种多样,又叫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手巧的女人会把花糕作成9层,寓意重阳,花糕吃起来松脆甘甜。
有的地方吃枣糕和面条,吃枣糕寓意日日升高,吃面条寓意长寿。
有的地方在这天有放风筝的习俗,风筝放的越高说明身体越健康。
重阳节除了登高望远还有赏菊活动。深秋季节菊花泛黄,当万物肃杀的时候,菊花却生机盎然,菊花不畏寒霜的品格让人肃然起敬。
除了赏菊还有喝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喝了菊花酒,年年久久。
另外有的地方重阳节这天,出嫁的女儿要拎着着菊花酒和重阳糕回娘家探望父母,这叫归宁父母,实际上这是一种敬老爱老的活动。
意思是一年将过去,女儿忙完地里的活,探望一下父母,冬天马上要来了,为双亲准备好御寒的棉衣。
来源:旅顺云科普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习俗|重阳节风俗有哪些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每到重阳节正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不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阳节还代表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 *** 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淘一时之快事也。”
重阳节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习俗|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1.赏菊
重阳节的时候是是菊花开放的更佳时间,也是赏菊的好时候,在花团锦簇的菊花从中,去感知生活的美好。大概古人就是喜欢这样的一份宁静,现代生活十分的浮躁,所以人们纷纷效仿晋代世人陶渊明,隐世与菊为伴,而赏菊习俗也是从此刻流传于世。
2登高
重阳节的时候不仅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而且此时秋高气爽,最是适合登高远望。 自古代起,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篇也很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其中一篇名作。
3.插茱萸
茱萸味浓,有驱虫的作用,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庇护身体。 很多人会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采来茱萸,将茱萸插在门前,或者经过简单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4.喝菊花酒
重阳节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从古代起我国就有赏菊花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 菊花的食用价值很高,不少人还会将菊花酿进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阳节的时候用自制的菊花酒来招待客人,也是别具一番风味。
5.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根据心意随意变换,宽泛来说,各地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之为重阳糕。 1、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2、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用纸做的红旗,并点上蜡烛,意寓着红红火火,热闹喜庆之意。
以上就是“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习俗|重阳节风俗有哪些”希望可以帮助你。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一审:王 宇
二审:姜 阳
三审:张立兴
重阳忌说快乐!5大习俗3忌讳要牢记,今年是冷冬?农谚给出答案今天是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其时间为农历九月九日,这一节日起源于天象崇拜,西汉时开始兴起,唐宋时进入鼎盛,自古衍生了多个习俗和忌讳,并形成了很多农谚,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重阳5大习俗要牢记
1、祭祖节
重阳节是4大传统祭祖节之一,为“秋祭”,这一天家家都要摆上祭桌,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同时,重阳节正是秋收的季节,也要感谢谷神的馈赠,希望保佑自己五谷丰登。
2、登高祈福
“登高”是重阳节中十分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一习俗主要源于人们对天象、山岳的崇拜。而道教文化中,重阳节是“飞升成仙”的日子,久而久之就有了登高祈福的习俗。
农历9月份,随着深秋已至,气温下滑,草木颜色也开始变得枯黄,万物凋零,大家内心也会有不畅之感,而登高就有“辞青”之意,可多呼吸空气,肺部会无比舒畅。
3、插茱萸
有诗名曰“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这天也有插茱萸的习俗,其寓意是可以驱虫辟邪。在古人看来,重阳节有“大凶”之意,茱萸是一位中药,味道十分浓郁,可以驱赶重阳的“浊气”。
因而佩戴茱萸,可以让人头脑清醒,驱逐病邪,以便于平安度过深秋之季。
4、吃重阳糕
重阳节这天,市场上也会出售重阳糕,这个糕点很有特点,如同一个宝塔形,上面有9层,最上层做成2只小羊形状,其寓意是庇佑家人身体健康,事业顺利。
5、饮菊花酒
重阳之时菊花盛开,色彩夺目艳丽,五彩斑斓、傲霜怒放,引来不少人观赏。而秋天天气比较燥热,菊花有降噪、去火之意,很多人都会在重阳这天酿菊花酒、饮菊花酒,以祈祷身体健康长寿。
但喝酒伤身,不少地方也开始改为饮菊花茶,也可起到很好的补水润燥之意。
二、3忌讳不能忘
1、看望老人忌送菊花
菊花是长寿花,其寓意一直很好,如傲霜怒放、凌霜不屈,而重阳节也有观菊花、饮菊花酒、吃菊花糕等习俗。
而重阳节也有看望老人、为老人过寿的习俗,但看望老人时,一定别送上菊花,毕竟它是祭祀之花,老人会认为咒自己死的,不是太吉利。
2、忌说重阳快乐
一般遇到重大节日,很多人都会给亲友们送上祝福,而更好的祝福就是节日后加上“快乐”二字。
只不过古人对奇数不喜欢,奇为“阳”,而九又是更大的阳数,“九九”就是重阳,因而这一天为“阳”的极致,因而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大凶之日,可能会有“瘟气”降临。
在这样一个“大凶”节日里自然是不能说快乐的,更何况重阳也是祭祖节日,更不能说快乐,但可说“安康”两字。
3、忌宅家中
在古人眼里,重阳需要躲避“灾祸”,因而这一天是不能宅在家中的,需要走出家门“登高”远眺,就算不爬山也可站在高处观望,呼吸新鲜空气,以便于修身养性。
三、今年是冷冬?
自10月4日开始,新一轮冷空气来袭,一直到10月7日,全国大部地区都将迎来降温,普遍降温幅度达8-18℃,且还会迎来大风、降雨,因而有人断言今年是冷冬,是这么回事吗?看农谚怎么说。
1、“重阳有雨一冬淋”
从字面上来看,如果重阳这天降雨,那就意味着整个冬天雨雪较多,气温偏低,寒冬刺骨。而从天气预报来看,今天多地迎来降雨降温,可能今年冬天还真是个冷冬。
2、“寒露重阳后,冬天要大寒”
秋分节气过后就是寒露,也就是10月8日,不过今天就是重阳节,这表明重阳在寒露之前。
在古人看来,如果寒露在重阳前,那意味着冬天并不是太冷;但如果寒露在重阳后,则表明气温下降快,极端天气偏多,冷冬的可能性比较大。
3、“九月九日雨,一冬雨雪淋”
如果在重阳节这天降雨,那可能整个冬天雨雪较往年偏多,天气比较寒冷,气温偏低,大家要做好御寒工作。
当然,也有农谚说“重阳有雨,来年缺雨”,意思是重阳这天下雨,可能来年雨水偏少,会有干旱出现。
4、“九月九阴一冬温”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九月九这天是阴雨天气,那冬天气温比较暖和,是一个暖冬。显然,这和上述俗语有所不同,毕竟我国幅员辽阔,因而有些俗语只能在某地区适应、
以上就是关于重阳节的习俗、讲究和忌讳,以及预测冬天是否寒冷的农谚,大家咋看?
重阳节的“那些事儿”,你了解多少?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天津10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重阳节有何习俗?”“重阳节何时成为正式节日?”“重阳节最早和最晚都在一年中的哪一天?”“为什么把老年节定在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4日将迎来重阳佳节,当你登高、赏菊时,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据研究,重阳登高源于山岳崇拜,宴饮源于庆贺丰收,所以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吟咏骋怀、佩插茱萸、亲朋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海报 *** :方金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更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又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东汉末年开始,重阳举行酒宴渐成风气;魏晋时期,更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时尚,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前言可为佐证:“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醪”指酒,“九华”即九月的菊花。唐宋两代,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由于菊花是长寿的象征,无论男女还形成了“簪菊”之风。明代时,皇宫上下要吃由“蓬饵”演变成的“花糕”,皇帝到万岁山(今称景山)或西苑的兔儿山、旋磨台登高。清代时,皇帝多登御花园堆秀山,若在圆明园则登香山。在民间,人们艳羡菊花的多姿多彩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霜独立,艺菊成风,沿袭至今。
海报 *** :方金洋
重阳节源于农历九月初九,在公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对应公历,最早是10月1日(2033年),最晚是11月1日(1995年),但绝大部分都在公历10月份。”罗澍伟说。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这一天,老年人要通过登高,饮菊酒等方式来祈祷长寿。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罗澍伟说,今年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全国多地都将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和重阳主题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和各项爱老助老政策、措施的落实,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