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性味甘平,亦食亦药,有广泛的适用性,不论春夏秋冬,不分寒热温凉等病,都可以使用,因此有“四时神药”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个养生治病的常用之品。
茯苓酥法,原方记载于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李时珍是从药王那里转载过来的。我们只须稍加改动,就可以更新成为现代版的茯苓酥法,用茯苓霜三斤,蜂蜜一斤,黄酒十斤,投入大罐子中混合,搅拌均匀,密封存储起来。冬季五十天的时间,夏季二十五天的时间,茯苓酥就会浮在酒面上,打捞起来,切片阴干,美味可口的茯苓酥就做成了。
茯苓酥的口感,和选材有直接的关系,根据药王所说,向阳的山坡上生长的茯苓味甘美,背阴的上坡上生长的茯苓味苦恶,做茯苓酥我们要选择生长在山的阳面,味道甘美的茯苓。如果茯苓的味道偏苦,在茯苓片蒸熟之后,可以在过滤筛中,不断用热水冲淋去苦味。这样做出来的茯苓酥就是美滋滋的了。
茯苓酥从罐子里打捞起来之后,罐中剩余的原料酒,又可以用来冲服茯苓酥。茯苓酥色黄赤,质绵软,如枣糕,香甜适口,药食两用。药王说有耐饥饿,治疗多种疾病,轻身耐老等功效,因此,为茯苓酥大大的点赞,称赞茯苓酥法为“神仙度世之法”。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茯苓霜除了做内服的用途之外,还可以外用做面膜,南北朝宫廷名医姚僧坦的《集验方》,和后世的《补缺肘后方》中均有记载,白茯苓粉用白蜜调和做面膜,可以美白祛斑,去除暗沉。古代的美容名方“七白膏”中,就用了白茯苓这一味。
老人称“一两茯苓一两金”!常吃茯苓,身体或能收获5大好处!众所周知,茯苓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中药材,它不光可以药用,同时还具有较为不错的食用价值,这也是老人称“一两茯苓一两金”的原因。
不过,对于年轻人而言,不太了解茯苓具体的价值,所以往往会忽略了食用,医生表示,如果采用正确的 *** 食用茯苓,日积月累,或许能够收获下文中提到的几个好处。
1.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如果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必须得针对性的增强免疫力,除了坚持运动,规律作息之外,吃对食物也很关键,例如茯苓,其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和蛋白质,有助于加速干扰素和白细胞的生成,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除此之外,现代研究结果显示,茯苓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抗肿瘤和减轻化疗副作用的功效。
2.促进睡眠
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及时释放出去,往往会有精神过度紧张的表现,进而影响入睡,这时候,建议大家用茯苓来烹饪食物或者泡水喝。
因为茯苓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坚持时间久了,便能够改善入睡困难、容易被惊醒等问题。
3.养胃健脾
脾胃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器官,只有二者健康并且共同运转时,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食物当中的营养物质,可当今社会很多人往往存在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等行为,导致脾脏和胃脏受损。
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用茯苓来改善,尤其是食欲不振和久病瘦弱的人群,把茯苓和山药或者白术搭配在一起,便能够扶脾益气,增强食欲。
4.缓解伤风咳嗽症状
进入到了秋天之后,温度骤然下降,如果没有做好保暖的措施,很容易被着凉问题所侵扰,而一旦着凉之后,患者往往会有咳嗽痰液多的表现。
如果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话,首先可以将茯苓研磨成碎末,然后加入适量的白砂糖,用开水搅拌后饮用,则能缓解伤风咳嗽的症状。当然,如果过几天后病情仍旧没有好转,必须赶紧到医院就诊,采用更直观有效的方式治疗。
5.降血糖
血糖指的就是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虽然葡萄糖能够维持生理运转,但如若超出了正常的标准,便容易引起高血糖以及糖尿病。
所以提醒这两类人群,平常的时候需要多测血糖,一旦发现血糖值异常波动,除了服用药物之外,吃一些茯苓同样能够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因为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使得平滑肌收缩,振幅减少,张力下降,并且对电解质的平衡有很不错的调节作用。
总而言之,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茯苓的食用价值很高,尤其是坚持吃下去,或许能够收获上文中提到的5个好处。
不过,尽管茯苓很好,但是并不适合体内火气过旺的人服用,例如便秘,咽喉干燥等情况下,若是盲目的吃茯苓,反而会加重不适症状。
每日一味中药——茯苓茯苓属利水渗湿药中的利水消肿药。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广西、湖北、河南、云南、四川、安徽等地,7~8月采挖,除去泥沙杂质,堆置“发汗”后,摊开凉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多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阴干;或将鲜茯苓切制阴干。生用或朱砂拌用。
【处方用名】
茯苓、白茯苓、云苓。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主治】
本品甘淡性平,甘补淡渗,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安神。凡水湿内停及脾虚之证,皆常应用。对于脾胃湿胜之证,尤为适应。具有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的特点。
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及停饮等水湿证。偏于寒湿或脾虚者,常配桂枝、白术等同用。偏于热湿者,常配猪苓、泽泻等同用。
2、健脾和胃: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食少脘闷、泄泻、痰饮等证。脾虚泄泻,常配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脾虚痰饮内停,常配半夏、陈皮或桂枝、白术、甘草等同用。
3、宁心安神:用于心脾不足的心悸失眠等证。常配当归、党参、龙眼肉、酸枣仁等同用。若属心气不足或心肾不交的心悸失眠,又常配人参、龙齿及菖蒲、远志等同用。【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用于安神,常以朱砂拌用。
【使用注意】
肾虚或小便不禁者忌用。
【药效比较】
茯苓有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和茯神之分。白茯苓偏补,健脾宁心利水,用于脾虚水湿诸证及心神不宁;赤茯苓偏利,渗利湿热,用于湿热水肿、淋证;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专用于水肿;茯神长于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等证。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hui)惊邪恐悸……利小便。”
《本草纲目》:“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云:风眩心虚,非茯苓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尝不治心病也。”
《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行湿。”
药物成分:主要含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胆碱及钾盐等。其中b-茯苓聚糖占干重的93%。
药理:有缓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镇静和降低血糖作用。。
(内容摘自杨永良主编的《中药学》教材)
未加工的原生态茯苓
切制加工过的茯苓块
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
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这是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词,长松林下得“灵根”,说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这味中药——茯苓。
茯苓,是松树的根和树干中生长菌丝所形成的真菌的干燥菌核。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有利水消肿,健脾渗湿,宁心安神的功效。被称为四时神药,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孙思邈说:“茯苓久服百病除”。
茯苓治疗水肿
对于各种寒热虚实的水肿,茯苓都很有效,被称为利水消肿的要药。代表方如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一般涉及到水肿症状的疾病,基本都用得上茯苓。
茯苓治疗痰饮
茯苓对于脾虚不运水湿,湿聚化生痰饮等症状,脾是生痰之源,有形无形之痰,都可搭配茯苓来治疗。治疗痰饮的常用方如苓桂术甘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都运用了茯苓。《世补斋医术》记载:“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润。”
茯苓治疗失眠心悸
茯苓可益心脾、宁心神,对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多与当归、远志等配伍,如归脾汤;
对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常与酸枣仁、柏子仁、当归等同用,如柏子养心丸。
在一些顽固性失眠病例中,大剂量使用茯苓,有很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如用茯苓50g,水煎两次,共取汁100ml,分两次服,连续服用1月,效果好。
茯苓治疗腹泻、流口水
因为茯苓的健脾作用,可以治疗所有因为脾虚引起的病,包括腹泻,不思饮食、流口水等症状。代表方是四君子汤和参苓白术散等。
茯苓治疗脱发
茯苓500~1000g,为细末,每服6g,白开水冲服,日两次,长期服用,茯苓能上行渗水湿,导饮下行,湿去则发生。
注意:阴虚火旺、咽干口燥者,或肾虚、小便较多尿频者,不适宜多服茯苓 。
参考文献:《中医周水金中医授课集锦》、《中医临证经验与 *** 》等#名训堂中医馆# #商丘中医#
小小“茯苓”作用大,健脾祛湿!茯苓很温柔,不像苍术燥湿那么强烈,它补而不腻、利而不峻,驱邪却不伤正气。
《用药心法》说: “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它的气味很淡薄能升浮,可生津上行,又能导浊下行,能上能下,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虚湿气重,思虑重,心神耗散多的人。
茯苓,其实是一种菌类物质,它抱着松树根生长,松树阳气很足,可以抵挡严寒而不凋零,它得到松树的精气化结而成,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特别说明,这里讲久服,不是让我们天天吃,中医用药都是病止,药也要停下来。
久坐则伤脾,脾伤则易湿气重,网课当前孩子,特别注意让孩子放松休息,多注意远眺户外,保护眼睛,也要注意保护脾胃,推荐这个茯苓小薄饼,可以健脾祛湿、宁心安神,适合课间休息期间,做为小点心调剂下。
茯苓饼
原料:糯米粉100克、茯苓粉100克、芝麻、白糖适量
做法:
1、将上述所有原料放在大碗里,然后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糊。
2、在电饼铛或平底锅里抹点油,待油温上来后,把这些糊倒入锅中,用微火煎,煎熟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和中、宁心安神、益肾。
备注:大米比糯米更好消化,做成薄饼时,糯米比较有弹性,口感更好;大米比较硬,如果把糯米量减少,用大米来代替,需要多加一点水,会更软点,具体大家可以多试两遍,就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薄饼比例,当然可以加一点红枣碎、绿色蔬菜碎进去点缀,这样更好看,孩子更爱吃。
茯苓也可以用于煲汤、煮粥,因为味道很淡,不影响正常食材的味道,所以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茯苓莲子粥:
原料:大米50克、茯苓粉10克、莲子10克。
做法:先将莲子干浸泡3个小时左右,然后与大米、茯苓粉一起熬粥,煮熟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益气安神。
茯苓牛肉汤:
原料:牛肉100克,茯苓、红枣、山药各15克,生姜三片,盐适量
做法:
1、牛肉洗净切块;
2、将茯苓、红枣掰开、山药装入纱布袋里;
3、把牛肉、纱布袋、生姜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烧开转小火熬3小时左右。
4、等牛肉烂熟时,把药袋弃掉,放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安神补虚,对于孩子来说可以以喝汤为主。
茯苓在中医中的多种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茯苓在中医中的多种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茯苓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茯苓在治疗难治性心衰、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胃瘫、顽固性高血压、多囊肾和脱发等方面的应用。
一、难治性心衰
难治性心衰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心脏疾病,其特点是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心肌受损及心功能受限,对治疗的要求高。茯苓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加心肌细胞代谢能,提高心肌的收缩力,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茯苓还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减轻心脏负荷,有助于治疗心衰。
二、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肾脏疾病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症状。茯苓被广泛应用于其治疗中。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加肾脏血流量,增强肾脏排泄功能,有助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此外,茯苓还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可减缓肾脏病变过程。
三、糖尿病胃瘫
糖尿病胃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表现主要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茯苓在其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加胃肠道的运动能力,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治疗糖尿病胃瘫。此外,茯苓还可以降低血糖,减缓糖尿病病变过程。
四、顽固性高血压
顽固性高血压是一种难治性高血压,茯苓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血压、扩张血管、增加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此外,茯苓还可以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减轻血管紧张状态。
五、多囊肾
多囊肾也是茯苓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茯苓可以调节肾脏内环境,促进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保护肾脏功能。此外,茯苓还可以减轻多囊肾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六、脱发
脱发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茯苓在其中的应用也被广泛认可。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增强毛囊供血,从而改善脱发症状。此外,茯苓还可以增加头发的光泽和弹性。
总之,茯苓在中医中历史悠久,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中。茯苓有很多种功效,包括增加心肌代谢能、增加肾脏血流量、增强胃肠道运动能力等等。因此,茯苓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且不断有新的应用领域被发现。
来源:生命时报
湖南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张 健 □谢清华
茯苓,又名松腴、不死面,是一种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说它久服有“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古人因看到它长在老松树的根上,便以为它是松树精华所化生的神奇之物,故称其为茯灵(即茯苓)。
茯苓入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为了入药方便,人们为其每个部位都起了名字:外表的一层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断面靠外淡红色疏松的一层叫赤茯苓,内部白色致密部分叫白茯苓,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叫茯神。
茯苓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中药。据统计,在中医临床应用中,80%左右的方剂均有茯苓配伍,其药用范围之广,堪称“真菌中药之最”。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了诸多与茯苓相配伍的方子,如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已故名中医岳美中曾自制“茯苓饮”,用500~1000克茯苓磨成粉,每天6克,开水送服,治好了秃发之证。岳美中认为,秃发是上行水湿所致。
除了药用,茯苓也常被人们用于养生。唐宋时期,食用茯苓的饮食习惯已蔚然成风。据传宋代苏轼就特别喜爱茯苓,他的《服茯苓赋》《东坡杂记》都记述了他服用茯苓之法:“以九晒九蒸之胡麻,用茯苓加白蜜少许,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见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介绍了茯苓馄饨的做法:用母鸡肉四两、茯苓末二两、白面六两,做成馄饨,入豉汁煮食,三五次可治疗噎食不通。现代人常用白茯苓粉与粳米同煮粥服用,芳香四溢,口感极好,亦颇有养生之效。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结石?送你九味中药,兵分三路,利水、消石、止痛,标本兼治前些天,远志向大家介绍了治疗结节、囊肿的一张小方子,没想到反响还相当不错,
有人在底下留言,让远志再来聊聊结石是怎么回事?
行!今天就先来聊聊肾结石的问题。
治疗疾病之前,先得找到病因在哪里。有些人啊,盲目地听信了别人说这个药材效果好,那个方子疗效赞,自己也去买来吃,服用了良久也不怎么见效,最后直接甩锅说现在的中药质量大不如前了,更有甚者还要感叹一句,中医亡于中药啊!
其实,并非药效不好,而是你用的药材不对症啊!
那么,肾结石从何而来呢?
中医认为啊,肾结石多因湿热所致。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中的湿热需要通过膀胱去排泄,若是膀胱闭塞、小便不利,湿热聚集,灼烧津液,砂石易成。
对此,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犹海水煎熬而成盐碱也。”
所以大家可以去看,一些跑长途、跑出租的司机就很容易得肾结石,因为他们久坐不动,又需要憋尿,一憋尿,膀胱中的湿热全都聚积着,膀胱与肾互为表里,我们刚刚就说过,所以这些湿热又会返到肾这边,积年累月,就容易发展成肾结石。
因此,治疗肾结石,当以化解湿热为先。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猪苓汤加减,原方猪苓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猪苓汤加减: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白芍、甘草。
利水渗湿:猪苓、茯苓、泽泻、滑石
中医认为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简单讲,膀胱就像是人体的水库,贮藏全身的津液。若是膀胱开阖有失,水库的闸门老是闭合,体内的湿热连同废水就排不出去。
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膀胱大闸打开,给整个膀胱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冲洗,让湿热随着体内的废水一同排出体外。
猪苓、茯苓、泽泻三味药味甘淡,均入肾经,
三药虽善利水渗湿,然,各有各的专长,
猪苓功专利水,能开腠理,助气化而利小便;
猪苓
茯苓甘补淡渗,作用平和,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不伤正气,为治疗小便不利之要药;
茯苓
泽泻性寒清泄,又入膀胱经,既善利水渗湿,又可泻肾与膀胱之热而泻相火。
泽泻
又添以滑石,甘淡质滑,渗湿利窍,性寒质重,入膀胱经,可助泽泻共清膀胱之热。
滑石
消石化积:鸡内金、金钱草
清完体内的湿热之后,接下来就是重头戏,该清一清体内的结石了。
先来说一说鸡内金,
有人会问,鸡内金不是健胃消食的吗?
没错,鸡内金也就是鸡体内砂囊的内壁,
众所周知,鸡没有牙齿,在啄食的时候,会啄入一些小石子,小沙粒到体内,以助食物的消化,因此,鸡内金有极强的消食功能,逢年过节,要是一不小心吃多了,不消化,胃里有食积,就可以用鸡内金来化解一下。
鸡内金
然而,除了健胃消食之功,《中国药典》中也言明了鸡内金还具有通淋化石之效,多用于泌尿系结石、胆结石等;
此外,鸡内金还可以用于胁下癥块、痞硬腹胀等痰湿内停。
中国药典
简单讲,鸡内金味甘性平,既善磨谷消积,以治食积诸症,又能软坚散癥,通淋消石。
《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胃。"
《本草再新》:"化痰,理气,利湿。"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痃癣癥瘕,通经闭。"
鸡内金
金钱草味甘淡、性微寒,主入肝、胆经,既善清肝胆火,又可除下焦湿热,具有清热利湿之效,为治疗湿热黄疸之良药;
金钱草还入肾、膀胱经,膀胱就如同人体的排水道一般,小便可以带着人体内的污浊,一同排出体外,所以说,金钱草有较强的利尿通淋功效,可以增加尿量,用以排石。
大家试想一下,这就好比河川湖泊若是水流充足,则水中泥沙自然会被冲上岸,若是水流不足,泥沙只会沉淀于下。
所以说,金钱草为治疗石淋要药,单用也有不俗的疗效。
《采药志》:"治脑漏,白浊热淋,玉茎肿痛,捣汁冲酒吃。"
《安徽药材》:"治膀胱结石。"
金钱草
缓急止痛:海金沙、白芍、甘草
清了湿热、化了积石,最后,再来改善一下肾结石所致的疼痛问题。
海金沙并非是沙,也不生长在海中,它是一种草,每逢秋季未待孢子脱落时采收,把孢子揉搓下来,聚到一起,金灿灿的,就像是海沙一般,由此得名。
海金沙在这里有两个作用:
一来啊,海金沙甘寒质滑,其性下降,入小肠、膀胱经,善清小肠、膀胱湿热,
二来啊,海金沙还兼有通淋止痛的作用,善治疗尿道疼痛,为治疗诸淋涩痛之要药。
《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本草正义》:"利水通淋。治男子淫浊,女子带下。"
白芍、甘草两味药其实也是一个张仲景《伤寒论》里的小方子——芍药甘草汤。
大家试想一下,刚刚我们用了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利水渗湿,体内的津液大量损耗,
白芍味酸,长于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白芍
甘草味甘,功兼健脾益气,缓急止痛;
甘草
两药联用,酸甘化阴,调和肝脾,而奏止痛之功。
文末,作一简单总结,全方利水渗湿、消石化积、缓急止痛,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实为治疗肾结石之良方。
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茯苓<比心>环境分布: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比心>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来看我>注意事项:
1.茯苓利尿作用十分显著
服用茯苓过量会导致排尿次增多。尤其是一些身体虚弱的人,一旦服用茯苓过量,会伤害元气,同时夜晚起床排尿的次数会增加,导致睡眠质量变差,对身体的伤害很大。
2.肾虚的病人不适合服用茯苓
本身肾虚患者就有尿频尿急的症状,茯苓利尿,会让肾虚患者尿频尿急情况更严重,甚至滑精。老年人,特别是一些肾虚的老年人,更应当避免服用茯苓。
3.咽喉干燥的人不要服用茯苓
茯苓帮助人体利尿祛湿,加速体内水分流失,咽喉干燥患者服用茯苓会加重缺水的症状。
4.茯苓不能与米醋、浓茶等同食
会影响药效,严重的会发生腹痛、支气管哮喘和皮肤红肿等中毒过敏症状。
讲一味茯苓,上可用于脱发失眠,中能补脾祛湿,下能用于尿频尿急名医岳美中曾有个医案,一位男子才21岁,就已经快“地中海”了,头顶上有大量的斑秃连接成片,而且这事还影响了他的自信心,非常痛苦。他求医岳美中后,岳老只给他开了一味大剂量的茯苓,坚持两月余,复诊后基本痊愈。
我们经常见到的茯苓是白色的,还有一种茯苓是偏淡红色的,叫做赤茯苓,一般是茯苓皮下的那部分。为了区别,前一种称为白茯苓。
古人的经验认为,白茯苓偏于健脾,而赤茯苓偏于利湿。
茯苓
茯苓是利水消肿之一药,味甘淡,中医认为“甘能补脾,淡能渗泄”,通过使用甘淡味的药物,使水湿向下渗利,从小便排泄而出,从而达到利水消肿的作用。
为什么茯苓可以用于斑秃、脱发呢?这篇黄药师跟你聊聊茯苓的几种最常见的应用。
一、传统功效与应用
茯苓主要有利水,健脾,宁心安神3方面的作用。
1、脾虚
茯苓能健脾,适用于脾虚证,尤其是脾虚有湿的情况。脾虚常表现为进食减少,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疲倦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补气健脾药同用,起到健脾利水湿的作用,如四君子汤、千金养脾丸、参苓白术散等都含有茯苓。
四君子汤
2、脾虚水肿
为什么说脾虚和水肿有关呢?还是因为脾是运化水湿的,水湿运化失常,容易引起水肿。
茯苓为什么是利水之一药呢?因为它既能健脾补脾,又能利水,祛邪同时扶正,可用于寒、热、虚、实各类型的水肿。
比较有名的方子是《伤寒论》的五苓散:茯苓配伍猪苓、泽泻、桂枝、白术,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表现为头痛发热,水肿腹胀,呕吐腹泻,口渴但不想喝水,小便不利。
五苓散原料(图片来自 *** ,侵删)
回到开篇脱发的小伙子的病案,茯苓之所以能让他头发再生,是因为有一种发秃,是因为水气上泛巅顶,侵蚀发根,使发根腐败而脱落所致。
茯苓利水湿,使得身体各处水湿从小便而泻出,湿浊一去,则头发生。因为头顶之湿一般药物难以抵达,所以需要加大剂量。(友情提示:不是所有脱发都适用哦!)
3、脾胃湿盛、痰饮
古人说:“痰饮必用茯苓”,反映的就是茯苓对于痰饮的作用。中医里的痰饮,就是水湿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脾为生痰之源,茯苓既健脾又利水渗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常用于用于各类痰证及饮证。
痰证如二陈汤,茯苓配半夏、陈皮、甘草,常用于湿痰证,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咳出,恶心呕吐,胸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厚腻。也就是我们说的“湿气重”。
二陈汤原料(图片来自 *** ,侵删)
饮证,水饮停于胃,常见呕吐,眩晕,心悸,可用《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4、脾虚腹泻
脾虚,脾运化功能失常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引起腹泻,常以茯苓配人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都有健脾止泻功效。
如果是湿盛腹泻,兼有水肿,小便不利,可用胃苓汤加减,以茯苓配苍术、陈皮、厚朴、泽泻、猪苓、白术等,祛湿和胃的同时健脾止泻。
中药苍术,功效燥湿健脾
中药陈皮,燥湿化痰
婴幼儿腹泻,现代常以茯苓粉末炒用,或用山楂茯苓煎剂口服。
5、小便不利
茯苓善利水,可以通利水道,也就是管小便不利,中医称之为淋证。
比如五淋散,茯苓配栀子、灯心草、冬葵子等清热通淋药,可以用于热淋,类似尿路感染、炎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短色深,淋漓不尽,或者有灼痛。
6、心悸、失眠、健忘证
茯苓可补益心脾,宁心安神,同时运化水湿,使水湿不能上凌于心,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悸、心神不宁、失眠、健忘等。
有一种茯苓是中间有松根的,称为茯神,宁心安神的效果更好。
中药茯神,中间抱有松根
如归脾汤,以茯苓配人参、当归、酸枣仁等,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萎黄,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女子月经过多或提前,便血等。有中成药归脾丸。
图片仅供参考,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二、使用注意
茯苓部分有效成分不太溶于水,作汤剂的时候,可以适当延长煎煮时间,更好的 *** 其实是把茯苓打碎成稻米一样大的颗粒,或者切成薄片,这样更好溶一些。
茯苓也可以打成粉末,放在粥里,或者吞服。
茯苓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华临床中药学》《岳美中医学文集》《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中药学》
本文为黄药师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自黄药师健康手记。
文中涉及处方、用法,仅供学习、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
黄药师每日更新大家最关注的中药、中成药以及健康知识,欢迎您关注、点赞、转发、留言,我们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