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天,我们常会食用葫芦瓜
它的肉质细腻、清爽顺口
还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因此挺受大家喜爱
但最近有人因吃葫芦瓜上吐下泻
怎么回事?赶紧往下看
近日,鼓楼区鼓楼区市场监管局接到消费者投诉称,其食用超市购买的葫芦瓜后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
执法人员立即联系消费者了解情况。消费者表示,自己所购买的葫芦瓜与平常葫芦瓜外观上没有差异。于次日早上煮熟食用,食用时口感发苦发麻,食用10分钟后就出现呕吐、心慌的现象。家人立即将其送至医院,诊疗过程中,消费者还出现腹泻、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临床症状。后经医院静脉输液,口服药物后逐渐缓解。执法人员了解上述情况后,立即对超市进行了索票索证查验,未发现异常。
执法人员查阅了相关文献
发现每年夏天都有
食用苦葫芦瓜引起中毒的案例发生
苦味葫芦瓜含有碱糖甙毒素
这种植物毒素毒性很强
烹饪加热也无法破坏其中的毒素
科普知识
葫 芦 瓜 又称瓠瓜、瓠子、胡瓜,在我国南、北方各地均有栽培。瓠瓜去皮后食用,瓜肉白色,水分多,纤维少,可炒食亦可做汤,稍有甜味。瓠瓜相较于其他瓜类蔬菜营养价值较低,但它同样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C、糖类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功能和抗病毒能力。
瓠瓜中还含有一种干扰素的诱生剂,能够 *** 机体产生干扰素,对提高免疫力和阻止人体癌细胞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瓠瓜有苦味是一种遗传,留株的种子携带有苦味基因,最终导致结出来的瓜也是苦的,并非没成熟或品种差异,它与甜瓠瓜在外形上没有任何区别。
苦味的瓠瓜中含有的碱糖甙毒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植物毒素,烹饪加热也无法破坏其中的毒素。误食有苦味的瓠瓜会引起食物中毒,轻者有头昏、恶心、乏力、呕吐等症,重者出现腹绞痛、呕吐、腹泻、大便出血、脱水、休克等症状,更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避免吃到苦瓠瓜呢?建议食用瓠瓜前更好先舔一下去皮的瓜肉,如果有苦味要马上吐掉,并立即喝水漱口,苦的瓠瓜千万不能吃。
除了瓠瓜外,黄瓜、丝瓜、西葫芦等葫芦科类瓜菜有苦味也是不能吃的,如果误食应该马上喝水并服用解毒药,如果吃的比较多就需要立即送医院。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容易中毒的蔬菜呢?
发芽马铃薯
有毒成分为龙葵素。在食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咽部瘙痒、发干,胃部烧灼、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晕、耳鸣、瞳孔散大。平时马铃薯要贮存在干燥阴凉处。食用前挖去芽眼、削皮,烹调时加醋。
四季豆
有毒成分为皂素、植物血凝素。食用后1-5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出冷汗等。四季豆加工时要煮熟煮透,要失去原有的绿色才行。
鲜黄花菜
有毒成分为类秋水仙碱。食用后0.5-4小时后出现呕吐、腹泻、头晕、头痛、口渴、咽干等。鲜黄花菜食用前须用水浸泡或用开水烫后弃水炒煮后食用。
食品安全无小事
请随手转发给所有人
多一个人看到,就少一份伤害!
来源:鼓楼市场监督管理
03
冬瓜、西瓜、南瓜,为啥没有“北瓜”?其实北瓜有3种,你经常吃有冬瓜、西瓜、南瓜,为啥没有“北瓜”?其实北瓜有3种,你也经常吃!
咱们国家地大物博,食材的种类非常多,甚至同一种瓜果生长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样子。而且有的瓜果蔬菜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比如说,有西瓜、也有冬瓜和南瓜,却偏偏没有北瓜,这是为什么?不少人都很疑惑。其实是有北瓜的,而且有3种瓜都叫北瓜,并且说不定你还经常吃。
首先说西瓜,咱们现在常吃的西瓜,原产地是在非洲。由西汉末年从福建传入国内,当时还叫“寒瓜”,是皇亲国戚专供。一直到宋朝,才再次从丝绸之路传入国内,从而彻底普及开来,改名叫做西瓜,一直沿用至今。
其次说南瓜,南瓜原产地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地区,大约是在明朝传入国内。因为环境特别适应,于是就迅速大面积种植。它能当菜,也能当主食,曾经一度是普通百姓饭桌上必备的食物。
接着说冬瓜,冬瓜的原产地是中国南部和东印度,因为成熟后表面有一层白色的绒毛,看起来像“霜”,于是就叫冬瓜。另外在北方部分地区还叫“胡瓜”,因为一部分是从西域传入的,所以又叫“胡瓜”。
最后说北瓜,之一种说法,按照目前官方的说法,其实北瓜就是大家常说的西葫芦。在植物学上北瓜还是正名,而西葫芦是别称。但是生活中大家都习惯叫西葫芦,只有北方部分地区,依然叫做北瓜。
第二种说法,有些地方把窝瓜叫做北瓜,窝瓜又叫饭瓜,是咱们本土原生瓜。如上图这样,造型和南瓜比较像,但是外皮是深绿色,而且表皮有很多凸起,手感粗糙,不光滑。古籍《临山卫志》里说的北瓜就指的是窝瓜。
第三种说法,在南方一些地区,把圆形橘状的南瓜叫做南瓜,而把长条状的南瓜叫做北瓜。如上图所示,这种瓜,在南方的部分地区被称为北瓜,或者叫做(be瓜)。
有冬瓜、西瓜、南瓜,为啥没有“北瓜”?其实北瓜有3种,分别是西葫芦、窝瓜和长条南瓜,在不同地方分别对于不同的叫法,只是目前没有统一的称呼,说不定你也经常吃!你的家乡有北瓜吗?是哪种瓜呢?
那天在准备离开金山上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鱼塘边一垄从未见过的油绿色植物,叶片又长又粗。随口问这是什么?校尉他们异口同声答南瓜。
这咋是南瓜?这跟我从小就在吃的南瓜很不一样。仿佛看出了我的疑惑,校尉走上前掀开茂盛的枝叶,一个 *** 的家伙露了出来。金哥说中午吃的南瓜丝就是它!
味道倒是跟我记忆中的没多大差别,但两者植株长相差别咋这么大?其他植物也许我不敢贸然下结论,但南瓜我还是可以发个言的。作为一个根在乡村的人,我是吃着南瓜长大的,可以说是吃“伤”了,以致于后来有很长时间几乎谈瓜色变。
其实,南瓜是个好东西。如今80岁依然仙风道骨油光水滑的封先生,跟我在平乐中学共事的时候,他家里常常煮着一大锅南瓜,不放油不放盐。南瓜是他的养生秘决。
我把关于南瓜的记忆与眼前的南瓜并排放在一起审查,越看越糊涂。这个显然不是藤本植物,叶子有点像青菜,而且沒有刺毛。莫非是南瓜的变种?现在变异物种多的是。
我还是对着熟悉的南瓜形色一次,怎么是西葫芦?我们平时管西葫芦叫西胡瓜,但是像黄瓜般的长条形。这个完全似个大西瓜。我疑它是外来物种,别出心裁地在百度输入“西南瓜”三个字,结果还真有其物,说是原产印度,但叶子跟记忆中南瓜没两样。
我的查询最终无功而返,有个问题却跳了出来。小时候,一听说吃胡瓜就头痛,走到城里听说这个叫南瓜,一下子就觉自己好土。这个结着乡愁的南瓜为什么叫胡瓜,是不是跟胡椒一样来自丝绸之路?如果是,我的父辈真不“土”,只是小时候我不知“胡”的含义。
再查,南瓜竟来自南美洲?还是哥仑布发现并带回欧美,后来传入中国的。因为原产南方,所以叫南瓜?我不得而知。那么西瓜呢,来自西方?那么冬瓜呢,来自冬天?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我又知道多少?
关于6个月大的婴儿,宝爸宝妈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今天这里是就他们的饮食问题有一些细节或重要的点做些提醒和补充,爸爸妈妈们来看看有没有你们和宝宝需要的?
对于6个月大的婴儿,什么时候开始及如何引入固体食物?
对于大约6个月大的婴儿,起初,他们只需要很少量的固体食物,一天吃一次固体食物,进食时间不必卡点。
你可以引入单一的蔬菜和水果从而开始让婴儿断奶——尝试一下混合的、捣碎的或煮得软熟的胡萝卜、西兰花、土豆、山药、红薯、苹果或梨。你还可以尝试将婴儿奶拌进婴儿饭。请确保在给宝宝进食前,任何煮熟的食物已经足够冷却。
逐步适当地引入一些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扩宽宝宝的食物链。记得,一次只一种,且每次只摄入少量,这样万一有什么情况你可以及时地发现并应对。以下这些食物可以从宝宝6个月左右开始作为饮食的一部分,就像其他食物一样:
- 牛奶(煮熟了或与其它食物混合吃)
- 鸡蛋(不应生食或煮得太浅)
- 含有麸质(谷蛋白)的食物,包括小麦、大麦、黑麦
- 坚果和花生(要碾碎或磨碎)
- 瓜子(要碾碎或磨碎)
- 贝类海鲜(不要生食或煮得太浅)
- 鱼
这些食物一旦引入宝宝的饮食,确定宝宝体质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就继续提供这些食物,作为宝宝的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记得开始时,要少量尝试性地引入,以减少过敏的风险。)
食物组如何搭配?婴儿断奶食谱?
6个月左右的宝宝食物中搭配些不那么甜的蔬菜,如西兰花、菜花(花椰菜)和菠菜,能帮助你的宝宝很好地适应一系列的味道(而不仅仅只有像胡萝卜和红薯这样的甜味),从而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避免挑食。
记住,婴儿不需要在他们的食物或饮水中添加盐或糖。婴儿不应该吃咸的食物,因为这对他们的肾脏不好,而糖会导致蛀牙。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记下这一点!
请逐渐增加以下所列食物组的搭配种类和数量——请看婴儿断奶食谱:
蔬菜:将它们煮软,然后捣碎或混合成适合宝宝的口感,可以作为手指食物来提供;更好口味是多种多样化的,包括有苦味的食物。
- 西兰花、甜椒、豌豆、菜花、菠菜、绿豆、青豆、四季豆、小胡瓜、西葫芦、芦笋、甘蓝、胡萝卜、牛油果、南瓜、卷心菜;
水果:将软熟的水果捣碎或混合成适合宝宝的质地,或作为手指食物。比较硬质的水果需要煮熟来软化后再给宝宝食用;所有水果应清洗并去除核和硬皮。
- 香蕉、草莓、蓝莓、奇异果(猕猴桃)、桔子、橙子、苹果、山竹果、芒果、油桃、梨、菠萝、木瓜、香瓜、哈密瓜、桃子、李子、葡萄干;
淀粉类食物:如果需要,可以煮熟,捣碎或混合成适合宝宝的质地,或者作为手指食物。谷物可以与母乳或婴儿配方奶粉混合;如果你的宝宝超过6个月大,也可以与巴氏全脂牛奶(或山羊或绵羊的奶)混合。
- 土豆、红薯、大米、山药粉、意粉、面条、燕麦粥、稀饭、玉米粉、玉米、粟、藜麦、土司、烤面包片、薄煎饼;
蛋白质类食物:这类食物包括肉、鱼、蛋、豆类,适合6个月左右的宝宝食用。除了给宝宝提供蛋白质,这些食物还含有其他有用的营养物质,比如铁和锌,这对宝宝很重要。
- 鸡肉、牛肉、羊肉、猪肉、鱼肉(去骨)、鸡蛋、扁豆、黄豆、豆腐、鹰嘴豆
乳制品:巴氏奶制食品,如巴氏全脂酸奶和奶酪是适合6个月左右的宝宝的食物。
- 全脂、无糖或原味酸奶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它们不含添加糖。巴氏杀菌(全脂)牛奶,或山羊奶或绵羊奶,可以用于烹饪或和其他食物混合提供给大约6个月大的宝宝,但不能作为饮料直接提供,除非等到你的宝宝12个月大。
为了帮助你的宝宝快速适应不同质地和口味的食物,当宝宝足够大时,就从流质试着转移到捣碎食物和手指食物。这有助于他们学习如何咀嚼、在他们的嘴周围移动固体食物和吞咽固体食物。
给宝宝一个勺子,让他们试着自己喂食——准备一个垫子放在儿童椅下面,以接住食物的掉落和食物渣等等。
婴儿需要不同的时间来适应块状物,但这是他们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对于6-7个月大的宝宝,提供块状食物的时候,大人要在旁边观察,确保宝宝安全吞咽食物。
手指食物可以帮助宝宝了解不同的食物质地,他们喜欢用手指捡起食物自己喂自己——这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当你的宝宝吃饱了,他们会紧紧地闭上嘴或把头扭开,让你知道他已经吃饱了。
提示:这个阶段,仍要提供婴儿母乳或之一阶段婴儿配方奶。一开始,他们仍然会从母乳或婴儿配方奶粉中获得大部分的能量和营养。母乳或婴儿配方奶粉应该是他们之一年的主要饮食;只要母子双方都感觉需要,可以一直继续母乳喂养。另外,需要记住的一点是,宝宝的肚子很小,很快就能吃饱——所以在食用固体食物之后再补充喂奶。
P.S. 关于饮料:
吃饭的时候,用学饮杯给宝宝喝水。使用学饮杯,可以帮助宝宝学习啜饮,对宝宝的牙齿更好。
如果你的宝宝小于6个月,要先把水煮沸以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然后让它冷却下来再给宝宝喝——这很重要!
像压榨汁、碳酸饮料、奶昔和果汁这样的甜饮料含有大量的糖,所以避免这些有助于防止蛀牙——提醒您一下:商业售卖的,即使是婴儿和学步儿童的饮料也可能含糖。
在宝宝12个月大之前,牛奶都不是合适的饮品;但从6个月大开始,牛奶就可以煮熟或与食物混合提供给宝宝了。
我@追新赶阅是一名教育工 *** 好者兼育儿知识经验分享者,喜欢实践与分享国内外事无巨细的育儿、教育新知先见,期寄在这里同您一起耕耘出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愿华纳百川: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稻黍稷麦菽麻:中国5000年的五谷文明和冠以“胡番洋”的外来作物民以食为天,吃是民生的头等大事。在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中,以淀粉类食物为代表的“五谷”一直是绝对的主角,尽管 *** 种类万千,但 *** 原料无一不是“五谷”。 五谷代表了中国先人的耕作智慧,那么中国人餐桌上的五谷杂粮、干鲜果蔬又是如何被驯化的呢?
民以食为天,吃是民生的头等大事,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中,淀粉类食物为代表的“五谷”一直是绝对的主角
“谷”的本意是指有壳的粮食,种类细分起来有几十、上百种,但老祖宗把它们分成五类,传下“五谷”之名。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五谷这个词最早出自《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也?”,而“五谷”的版本很多,其中最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周礼》中记载的“麻、黍、稷、麦、菽”,另一种则是《孟子》中记载的“稻、黍、稷、麦、菽”。
五谷最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则是《孟子》中记载的“稻、黍、稷、麦、菽”。
这其中黍是糜子(即黄米),稷是谷子,学名是粟(即小米),麦是小麦,稻则是水稻,菽则指大豆,而麻则是工业 *** (纺纱织布的纤维原料)。这一记载正好与考古中发现的六种农作物相吻合,不仅数量一致,种类也一致。所以五谷并非传说,而是史实,包括了五种谷物水稻、谷子、糜子、大豆和小麦,以及一种经济作物麻。
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据考古发现,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有7000年左右。世界上的栽培稻有2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
五谷之水稻
五种谷物中水稻属于南方水田作物,是当今世界之一大粮食作物,养活全球将近一半的人口。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均已认可水稻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观点,这是因为中国的考古发现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比如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水稻遗存。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浦江县黄宅镇境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上山遗址发现了夹炭红衣陶片,里面有稻谷的痕迹
上山遗址的稻谷痕迹,为长江中下游以及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探索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启示。
之后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又浮选出土了炭化水稻颗粒,碳14测定年代是距今1万年,而且在出土的陶片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稻壳,这种掺到陶土里的稻壳是为了让陶器 *** 性能更好。这些考古发掘,证明了在距今1万年前后,水稻的驯化及稻作农业的种植已经出现在了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后考古学家又陆续发现了七八处距今8000年前的水稻遗存和稻作农业相关的痕迹。如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不仅出土了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还有上百粒炭化水稻、菱角和莲藕残块。
河姆渡遗址复原河姆渡人生活场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穗和碳化稻谷
之后出土的还有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除了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还发现了很多古代稻作农业的其他证据,比如水稻田、原始农具等。这说明到了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的先人已经开始由狩猎采集向稻作农业社会迈进。
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的先人已经开始由狩猎采集向稻作农业社会迈进。
五谷之粟黍小米
在南方稻作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北方旱作农业的粟和黍也生长正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最主要谷物,它们与黄河、黄土地共同孕育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栽培小米出自北京门头沟的东胡林遗址,年代距今为9000到10000年间,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小米籽粒。
东胡林遗址浮选结果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粟和黍两种小米遗存。
东胡林遗址是目前在正式的考古发掘中,采用科学浮选 *** 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粟和黍两种谷物籽粒的实物证据。
此外,在内蒙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沟遗址,也出土了1500多粒距今约8000年以炭化黍为主的小米,比中欧地区出土的小米早2700年,还有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和沙窝李遗址、山东济南的月庄遗址、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也基本在距今8000年前后。之后还有距今5500至7000年间的陕西西安鱼化寨遗址,也出土了数万粒炭化粟粒和黍粒。
磁山遗址是中国最初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
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已知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认为的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印度,早3300多年。
实际上,距今7000—5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时期是中国北方古代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渭水流域、汾河谷地、伊洛河流域等几条黄河中下游支流地区发现的考古遗址已多达2000余处,经过发掘的也有近百处。这些考古遗址只要开展浮选,大多都能出土炭化粟粒和黍粒。相比南方保存在石灰岩洞穴的水稻遗存,体现了中国南水稻北小米的种植格局(参见《中国种植数千年的粟小米为何被西亚传入的小麦取代,退出主粮行列?》)。
中国农业考古(粟黍稻)遗址分布图
大豆一开始就被世界公认为起源于中国。其中最早的栽培大豆出土于河南舞阳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
五谷之大豆
大豆的起源地认定,相比水稻而言,要直接得多,从一开始就被世界公认为起源于中国。其中最早的栽培大豆出土于河南舞阳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这里出土大豆的尺寸和形态特征介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反映当时大豆正处于驯化之中。距今4000年前后的山东临沂的东盘遗址、河南登封的南洼遗址和山东淄博的陈庄遗址出土的大豆形状,就与如今的大豆没有太大差别了。
最早的栽培大豆出土于河南舞阳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出土大豆的尺寸和形态特征介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
当然,额外一提的是,大豆在古代并非用于榨油,而是正儿八经的粮食作物,古代先民种植大豆是直接煮熟食用,称之为“豆羹”或“豆糜”。所以史载战国时期中原一带“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即老百姓常常大豆当饭、豆叶作菜。东汉末年曹植那首人尽皆知的《七步诗》中“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可见大豆是当时常见的食物。
大豆在古代并非用于榨油,而是正儿八经的粮食作物,古代先民种植大豆是直接煮熟食用。
小麦在我国最早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麦”的象形文字,这意味着在距今3200年前的殷商时期小麦就已常见。
五谷之小麦
至于五种粮食作物中的小麦,截然不同于“五谷”中水稻、小米和大豆,小麦的起源地不在中国而在西亚。小麦在我国最早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麦”的象形文字,这意味着在距今3200年前的殷商时期小麦就已经是比较常见的作物了,但再往前追溯,就只能从考古中找寻答案:通过加速器质谱测年 *** 对小麦遗存直接进行年代测定。
小麦的炭化颗粒
当前中国境内出土小麦遗存的年代表,数据引自中科院考古研究所。
目前北方中原地区的出土小麦年代大多在距今4000年以内,只有山东海岱地区的几处遗址侧年数据在在距今4300年左右。最早的的小麦遗存是在2020年发掘的新疆吉木乃县的通天洞遗址,其小麦遗存的侧面达到了距今5200年。这些数据意味着小麦是在5000年前转入中国,之后在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并逐渐普及(参见《中国种植4000多年的小麦为何被认为原产于西亚?不能是本土驯化吗?》)。
之一种驯化的野生小麦是一粒小麦,在1.06 万年前已经在今土耳其东南部山区驯化,图为一粒小麦的成熟麦穗。
小麦属各种的倍性与分布
小麦属和山羊草属植物最终杂交形成普通小麦,是由亚洲西部的特殊气候养育而成的造物。
五谷之外的“胡番洋”作物
当然除了五谷之外,还有莜麦等作物由中国先民驯化,所以前苏联著名植物地理学家恩·依·瓦维洛夫在其影响深远的世界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学说里,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更大的起源中心,但众多作物的成功驯化,绝不是汉族独立完成的。其实在当今种类繁多的粮食果蔬中,有很多“胡番”引进的作物。
瓦维洛夫在其影响深远的世界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学说里,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更大的起源中心。
众多作物的成功驯化,绝不是汉族独立完成的。其实在当今种类繁多的粮食果蔬中,有很多“胡番”引进的作物。
所谓“胡番”,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胡”有3层意思,其一,泛指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其二指来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东西);其三用于姓。而“番”,始见于西周的象形字,从采、田,是“采”的加旁字,本义是兽足,引申为更替、轮值或指称西方边境民族及外国。总而言之,无论是胡还是番,均能指代外来的民族或东西。
以“胡”为名的外来东西,多是在西汉到两晋时期由丝绸之路引入,其原产地集中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
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以“胡”为名的外来东西,如胡琴、胡笳是乐器,而胡椒、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胡葱(大葱)、胡蒜(大蒜)、胡荽(香菜)、胡萝卜等是果蔬,而这些东西均是在西汉到两晋时期由丝绸之路引入,其原产地集中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
引入中国的外来农作物原产地分布 ,数据引自澎湃新闻及张平真《中国蔬菜名称考释》。
清代因为红薯、玉米这些高产作物的传入,成了中国历朝历代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而以“番”为名的东西,如番茄(西红柿)、番薯(红薯)、番石榴(芭乐、鸡屎果)、番木瓜、番瓜(方瓜、倭瓜)、美洲番南瓜(西葫芦)等作物,则大多是在元明清时期由“番舶”带入,原产地多为中南美洲。其实除了“胡”和“番”之外,还有“洋”,比如洋车、洋火等,则大多由清代后期乃至近代传入,原产地多样化,欧洲居多。
哥伦布大交换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 *** 流。
相比“胡”物,“番洋”之物的传入则得益于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其引发的“哥伦布大交换”(美国环境史家克罗斯比提出的概念),在短短四五百年内,新大陆与旧大陆发生了改变了广泛而深入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整个世界的物种分布面貌。这种双向的物种交流,将大量原产中南美洲的物种传入到了中国,也将中国的物种传播到了美洲,比如“五谷六畜”。
引用文献:《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赵志军、《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历史演变》-周跃中、《农业起源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等。
上期回顾:中国粮食安全的命脉(下):美国人问谁来养活中国?袁隆平们站了出来
备注:本文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 *** ,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这种瓜极似西葫芦,口感细腻味道鲜甜,夏秋趁嫩食用保健价值高今天要说的这种蔬菜就在夏天的时候生长,前不久我们还刚刚吃过,现在到了夏末,这种瓜一般都开始变老留种了,吃这种瓜的时候一定要挑选又新鲜又嫩的用来清炒,味道更好,如果变老的话,瓜里面的籽吃起来就会有渣,口感会变差,这种瓜叫作瓠子。
瓠子外貌非常像西葫芦但是它很长,长度跟丝瓜差不多,瓜皮上有着细茸茸的白毛,瓠子别名:甘瓠、甜瓠、净街槌、龙密瓜、天瓜、长瓠、扁浦等,瓠子的生长期长、结果量大、生长势能非常强,所以这种瓠子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瓠子的功效也非常多,尤其是在夏天人们爱吃辣特别容易上火,发生口腔溃烂,这种时候想吃不能吃,真的非常难受呢!瓠子对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有益,所以在嘴馋同时还能治疗病症呢,瓠子的主要功效还是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
瓠子的果肉绵绵糯糯比较细腻,跟普通的瓜果不一样,最适合用来做炒菜,夏天易上火但是又非常想吃辣的, 不如做一道瓠子爆炒瘦肉味道也很好哦!瓠子里面吸收了浓浓的汤汁,还可以红烧瓠子里面加进几块肥肉调味也不错,配上米饭能吃上几大碗呢!
瓠子的市场价不贵,而且味道还比其他的瓜果好,吃起来又不上火,夏天和秋天又正好是瓠子的上市季节,趁它很新鲜又嫩,赶紧去买着吃吧!无论是用来清炒还是炖煮或者是做成一道清凉的小菜,它总能让这道菜焕发出别一样的风味,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吃瓠子呢?
给大家推荐的是:4种当季菜,一尝到苦味就得扔!
天气一热,各种瓜果蔬菜都纷纷上市了。
俗话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夏天是吃瓜的季节,黄瓜、苦瓜、丝瓜等都正当季,是此时绝不能错过的美味。
各种瓜中,略带苦味的苦瓜味道清新特别,是不少人的心头好。但是,不是所有带苦味的瓜,都能放心吃,这不就有人吃出问题了。
吃了这种瓜,易食物中毒
夏天是新鲜葫芦瓜大量上市的时候,但如果发现这种瓜味道发苦,千万可不能吃!
近日,广东中山市监管局发出紧急提醒,当地有多名工人因食用苦葫芦瓜,导致食物中毒,提醒消费者苦葫芦瓜有毒,慎吃!
在此之前,广东、浙江多地也有不少人中招。
? 去年7月,广东韶关一家四口在进食苦葫芦瓜后,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后被医院诊断为是因为葫芦素中毒引起的中毒性肠炎。
? 去年6月,浙江海宁祖孙两人因为吃苦葫芦,出现头晕、昏睡等症被送往医院急救。后被诊断为葫芦素导致的食物中毒。
好好的葫芦瓜,怎么就成了“要命瓜”?
上面说的葫芦瓜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它又名葫芦、瓠瓜等。
夏季的葫芦瓜吃起来鲜嫩可口,且带有少许的甜味,特别适合当作蔬菜食用。但好好的葫芦瓜,怎么会变成苦味的“要命瓜”?
其实,这是葫芦瓜在生长过程中,受异常气候及土壤等因素影响,发生变异导致。
人如果误食这种苦葫芦瓜,轻者会发生口干、头昏、恶心、乏力、嗜睡,重者则表现为呕吐、腹绞痛、腹泻、脱水、便带脓血等症状,甚至死亡。
怎么分辨葫芦瓜是不是有毒?
其实,我们现在常吃的葫芦瓜通常已经经过人们选育,已经很少或不产生葫芦素,没有苦味了。
但是一些基因突变、种植条件不佳或者品种杂交时,还会产生葫芦素。
想鉴别苦葫芦瓜,从外形上并不好判断,最简单的 *** 就是食用前用舌尖尝尝有无苦味,如果是苦的,就丢掉,千万不要吃。
除了葫芦瓜,这几种天热常吃的家常菜,一旦发苦也得扔,否则可能让你因此而中毒!
天热更爱吃的4种家常菜,一旦发苦就得扔!
1. 丝瓜
丝瓜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的作用,很适合现在这个季节。
再者,丝瓜含钾量丰富,很多人也喜欢在夏天吃点它,补充因为出汗多流失的钾。
正常的丝瓜,吃起来带有一点淡淡的甜味。但如果丝瓜在授粉时串粉,或者在生长过程中收到其他环境 *** ,就会产生保护自身的葫芦素,导致它带有苦味。
2. 甜瓜
甜瓜正如其名,吃起来口感清爽且带有甜味。
如果甜瓜发苦,则可能是两种情况导致:一是甜瓜还没有完全成熟,产生的少量葫芦素让甜瓜变苦,二是甜瓜可能带有一定量的农药残留。
但不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甜瓜发苦,都不建议再吃。
3. 南瓜
南瓜口感香甜且富含膳食纤维,是很多人餐桌常见的家常菜。
南瓜还是一种“三高瓜”(高钙、高锌、高铁),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防治高血压,特别适合中老年人以及高血压病人食用。
但是,南瓜也属于葫芦科蔬菜,在特殊条件下会产生有毒的物质“葫芦素”,人误食后可引起中毒,导致肝肾损伤等严重后果。所以,大家吃到发苦的南瓜,更好赶紧吐掉。
4. 红薯
红薯也是很多人喜欢吃的一种家常菜,它入脾、肾二经,既能健脾益胃,又能滋补肾阴,还是通便的“高手”。
但是如果吃到味道发苦的红薯就要当心了,这可能是红薯发生了霉变,大多放太久或者环境潮湿导致的。
霉变的红薯,表面一般会有黑色、褐色斑块,掰开来能看到内部变成黑绿色,而且很硬,吃起来发苦。
遇上这样的红薯,立马丢掉!一旦误食,可能发生食物中毒,严重会造成肝肾损伤。
身体健康最重要!<胡瓜>
有一种乡愁叫胡瓜紫甘蓝将胡葫芦瓜切片;黄番茄去皮切成月牙状;紫甘蓝倒入1汤匙苹果醋,用手抓匀微软;将瓜片和番茄入涂橄榄油的锅中,加盐和糖炒软,转中火再加入紫甘蓝炒至软,放入味全天然味精即可。
西葫芦黄叶病怎么治?西葫芦叶子发黄要用什么肥料?烂根怎么办?西葫芦在生长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叶子变黄的现象,一直是很多农户比较头疼的问题。那么西葫芦为什么会出现叶子发黄的情况?有什么西葫芦叶子发黄的 *** 吗?下面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农资365公众号,了解更多生根、根腐、重茬、土传、枯黄萎、根烂病、防治根结线虫、微生物菌肥、膨大坐果、抗病增产的防治 *** !
一、西葫芦出现叶子发黄的原因
西葫芦出现叶子发黄的原因有很多,夏季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导致植株徒长,特别是出现长时间高温弱光时引起黄叶。植株长势较弱,生长缓慢,中上部叶片黄化,一般伴随出现弯瓜的情况,大多是因为根系发育不良或发生根腐病所引起的症状。
微生物菌肥根小子抑制有害病原菌的繁殖,减少连作重茬的影响,提高作物生长潜力和免疫力,从根本上防治多种土传病害。
西葫芦虽是抗旱作物,但如果长期处于缺少干旱的状态,不及时补充水分,容易造成西葫芦缺水的现象,便会出现叶片发黄的情况。西葫芦在整个生长期都需要大量的肥料,如果缺肥也会导致西葫芦出现叶片发黄、落花落果的现象。
西葫芦烧苗也会出现黄叶,引起烧苗的情况有两种,之一种是一次性施肥过多,导致土壤肥力浓度过足出现烧苗。第二种是使用了未腐熟的农家肥农家肥在土壤中进行发酵,释放出高温,进而烧坏了西葫芦根部。
西葫芦忌重茬,如果连续多年连作种植,会让土壤中西葫芦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缺乏,从而导致西葫芦出现枯萎病、立枯病、根腐病、软腐病、蔓枯病等病害,叶子也就出现黄叶的情况。
二、预防西葫芦叶子发黄的 ***
西葫芦种植期间要加强水肥管理,定期进行浇水,此外为避免阳光过大的蒸发掉土壤中的水分,可使用稻草遮挡西葫芦的根部。西葫芦生长期要及时补充肥料,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均衡施入氮磷钾肥,有利于西葫芦的生长。
西葫芦施肥时为避免出现的烧苗现象,应先疏松土壤,然后用大量的水灌溉稀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水流稀释效果较好。切记农家肥在使用前要充分腐熟,如果田间使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应及时移除未腐熟的农家肥,并重新栽种西葫芦。
西葫芦重茬栽培是引发病害的关键因素,应实行换茬轮作措施,田间冲施或滴灌微生物菌肥根小子稀释300~500倍液,能够满足以菌治菌、消除土传、高抗重茬、预防根腐、防治死棵等,同时还能对土壤进行消毒。
总之,造成西葫芦黄叶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只要管理得当,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出现黄叶找到原因并采取措施治理,可避免减产严重。以上是关于西葫芦黄叶的原因及预防 *** 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油菜古代叫芸薹、胡菜,考古发现商周时期就有,怎么回事?雨水一候,油菜花开,您可知道油菜本是舶来品?
文:花木君
古人根据天气气候变化,以及不同花卉开花顺序,用花表达气候时令。南北朝时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说》中记载,从小寒到谷雨之间的八个节气,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称之为“二十四花信风”。
今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雨水,雨水节气三候分别为: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那么依据物候时令,从今天起,菜花就开始绽放,一些著名的菜花景观也开始吸引着人们前去游览。
一般来说,具有观赏价值的菜花,指的是油菜花,别名芸薹,拉丁文名Brassica campestris,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油菜花如今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北起黑龙江和新疆,南至海南,西至青藏高原,东至沿海各省均有种植。
油菜按生态划分,可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个大区。其界线可以是东起山海关,经长城沿太行山南下,经五台山过黄河至贺兰山东麓向南,过六盘山再经白龙江上游至雅鲁藏布江下游一线,其以南以东为冬油菜区,其以北以西为春油菜区。
冬油菜和春油菜主要区别在于气候和类型。冬油菜一般是秋播夏收,类型大多为甘蓝型油菜;春油菜则由于所在地冬季严寒,只能春播(或夏播)秋收,类型多为白菜型、芥菜型油菜品种。如今冬油菜占到我国油菜播种面积的90%,是油料作物的主要品种。
春油菜虽然播种面积少,然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种历史,据考古发掘,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西安半坡社会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油菜籽(白菜型)的踪迹,而从现有历史记录,当时尚没有中西交流,那么,从考古学上来说似乎油菜应该是我国原产的植物。
然而,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油菜又叫“芸薹”,并且在东汉经学家服虔撰写的《通俗文》中记述“芸薹谓之胡菜”,一直到宋代苏颂编撰的《本草图经》才开始采用“油菜”的名称。那么,油菜为何又叫“胡菜”?
从语言学和植物学上来说,我国古代花卉植物等,带“胡”、“番”、“西”、“洋”等,大多为外来物种。在两汉和南北朝以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北方的,多为“胡”,比如胡桃、胡椒、胡瓜(黄瓜)、胡豆(蚕豆)等。而在明朝前后通过水路传入南方的,多为“番”,比如番薯、番茄、番石榴、番红花等。后期多为带“西”带“洋”,比如西红柿、西芹、西洋参、西葫芦、洋葱、洋芋、洋白菜、洋姜、洋橄榄等等,这里并不是完全如此,比如西瓜就是唐代传入新疆的。
如此看来,“胡菜”,也就是“油菜”,应该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可是考古学又告诉我们,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白菜型油菜,这又是怎么回事?
现代分子学证实,不管白菜型还是甘蓝型油菜,都不是我国原产的植物,它们的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到中东地区,在东亚没有分布。也就是说,油菜是从西亚一带传入中国的。这个可以证明,油菜引入国内应该有两次,之一次大约在商周时期以前,第二次则在东汉初年,然而由于商周时期缺乏文字记载,因而只能通过科学鉴定,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早在商周时期我们就有和西方交往的痕迹。
油菜被引入国内后,除了胡菜,也叫芸薹,主要用来食用嫩茎叶,以及作为药物,《唐本草》记载:"芸薹:寒菜、胡菜,主治风游丹肿,乳痈。"。后来古人们发现油菜可以压榨油料,于是,芸薹就变成了“油菜”,从现有记载来看,最迟在宋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油菜的更大价值。
上世纪,我们国家又从欧洲引进甘蓝型油菜,也就是冬油菜,因其耐寒抗逆性好,产量高,从此得到广泛推广,因而南方很多省市进行种植,如今占据了我国90%的油菜播种面积。而引进最早的春油菜,则多分布在西北部地区。
由于冬油菜和春油菜的花期不同,因而我们可以在冬春时期欣赏南方冬油菜的锦绣,而在春夏时期到西北部领略春油菜的壮美,油菜花的多姿多彩,成了很多省市的旅游名片。
如今全国各地的油菜景观,以江西婺源、陕西汉中、云南罗平、青海亹源等地比较著名,另外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等地都有不少油菜花景观,不少地方,用油菜花组成各种图案,非常壮观,值得人们前去欣赏。
2020-02-19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