鲑鱼生活条件,鲑鱼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4 0
三文鱼历史:成长在海里,繁殖在淡水中的鱼类,目前却以养殖为主

鲑鱼又名三文鱼,大马哈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而三文鱼一词是英文“Salmon”音译过来的,因为其名字中带有数字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加上鱼肉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上好的滋补食材而被人民所熟知。三文鱼(下文都称三文鱼)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


北太平洋沿岸:从墨西哥附近一路北上到阿拉斯加,跨过白令海峡到俄罗斯的勘察加半岛,最后到日本海沿岸(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也有大量的三文鱼的自然分布)。

北冰洋靠近白令海峡与太平洋交界的沿岸区域。

北大西洋沿岸:挪威,英国等北欧国家是该区域三文鱼的主要产地,也是全球重要的产地之一。


习性史

我们都知道,三文鱼是一种在淡水河流中孵化,随后顺着河水进入海洋,在海洋中长大,最后又迂游回到淡水河中繁殖的鱼类(繁殖后成年鱼类就会死去,死去的鱼是棕熊,鸟类等动物的食物,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北美的印第安人称这种鱼类为“跳跃的闪电”,因为其基因中有一种记忆,必须要从海洋迂游回淡水河中,一路上可能会遇到险滩,瀑布的阻挡,而这时候三文鱼就会跳跃起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所以被称为是“跳跃的闪电”。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最早的三文鱼是一种淡水鱼类(毕竟其都要在淡水中孵化,基因中这种习性还未改变)。在大约2500万年之前,环北太平洋地区(我们以这一地区作为例子),淡水湖泊和河流的水温普遍偏低,而三文鱼又是一种冷水鱼,所以在适宜气候条件的支持下,三文鱼的数量增加地很快。慢慢地它们繁殖到了海洋与河流的交界的河口地带,在这里它们逐渐适宜了咸水的环境,进化出了能在海洋咸水中生存的基因。而凉爽的北太平洋海水,加上洋流带来的丰富养料,使三文鱼有了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最终海洋成为了它们最为重要的生存场所,只有在繁殖的时候才回到淡水中(再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相信三文鱼能完全适宜在海水中的繁殖和成长)。


人类食用史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北美沿岸的部落遗址中就有三文鱼的食物残骸,说明当时的三文鱼已经是当时人类的食物之一。日本北海道岛的阿伊努人和北美地区弗拉塞德人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以三文鱼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主要的食物和平原地区的稻米是一个道理)。在欧洲地区,因为大西洋的鲑鱼遍布整个欧洲西海岸,在几个世纪之前,三文鱼就已经成为了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捕捞业的发展,野生的三文鱼持续的减少,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北大西洋地区的三文鱼明显减少,种群数量减少50%以上,但是人们的需求却在不断上升(世界范围内的趋势也是如此)。


所以在19世纪70年代,北欧的挪威开始人工养殖三文鱼(虽然营养价值比不上野生的,但有总比没有好),人们从挪威的河流中收集野生的鲑鱼,进行养殖。并且在1985年左右把人工养殖的挪威三文鱼推向日本市场,2000年左右进入了中国市场。三文鱼还漂洋过海来到了南美地区的智利,目前智利也是三文鱼的一个重要养殖区域(其沿岸有秘鲁寒流,水温偏低,十分适合三文鱼生存)。所以三文鱼的人工养殖,也大大的保护了剩余的野生三文鱼,使得它们能正常的繁殖延续。

目前受到三文鱼生长条件的影响,在我国境内还没有超大规模的三文鱼养殖,大部分优质三文鱼需要从国外进口(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常年水温偏低,目前有三文鱼养殖)。希望有一天,三文鱼也能在国内大规模养殖,自给自足,服务百姓餐桌。

每周吃鱼达到这个数量,脑卒中的风险下降14%!越吃越聪明

一日三餐,都讲究荤素搭配。

鱼类,是很多家庭的荤菜首选。

麻辣水煮鱼、酸菜鱼、剁椒鱼头、红烧鲤鱼……

吃鱼,不仅仅是因为“鱼”与“余”同音,寓“富贵有余”、“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之意。

早在2016之前,我国的权威营养学专家学者团队,对64篇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文献进行证据评价结果发现:

增加鱼肉的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可能降低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与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病风险。

吃鱼究竟有哪些好处?越多越好?怎么吃?一起来看……

吃鱼有哪些好处?

鱼肉中肌纤维短,间质蛋白(俗称肉筋)少,水分含量较多,因此,组织柔嫩,较其他畜禽肉更易消化。

鱼肉,是蛋白质、B族维生素及人体所需多种矿物质的优良来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根据鱼的种类、年龄、肥瘦程度及捕获季节等不同而有较大区别。

一般来说,鱼类蛋白质含量为15-22%,鱼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仅为1-10%,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些鱼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作用。

鱼肉中含有少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鱼类是人体获取维生素A和D的重要来源,也是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

很多鱼的高钙富碘特点更是其他肉类无法可比的强项。

近几年来,国内外很多关于不同地区不同膳食模式对健康结局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摄入鱼虾水产品相对较高的地中海饮食模式人群和我国江南地区人群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均较低

当然,这些地区膳食特点还同时包括多蔬菜水果、经常吃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的谷类和肉禽类、烹调清淡少盐等合理膳食因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指出,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017年中国居民约有310万人死于膳食不合理,包括鱼虾类摄入不足等,不合理膳食模式成为了中国人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

由此得出了“每天摄入鱼肉每增加100克,脑卒中风险可下降14%”的结论。

所以,鉴于此,鱼类被列入了有益健康的主要推荐食物之一。

鱼,吃得越多越好?

从食品安全性来考虑,鱼类或海产品并非吃得越多越好!

世界上已有12个国家单独对鱼进行推荐时,推荐量均约为每周摄入小于300g。

部分国家地区鱼类推荐量


中国

印度

美国

英国

南非

土耳其

瑞典

鱼类推荐量

40-75克/天

100-200克/周

8-10盎司(226-283克/周)

280克/周

160-270克/周

2次/周

2-3次/周

鱼类容易受生活水域的影响,可通过生物链的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作用将重金属积聚在体内,如果重金属汞汇集到鱼生活的水域,水中的细菌会把汞转化为剧毒形式---甲基汞。

即使轻度污染的鱼,若摄入频次和摄入量过高,体内也会发生蓄积,对健康不利。

所以,吃鱼要适量,但也不能在有条件吃鱼时放弃吃鱼!毕竟吃鱼的人比不吃鱼的人更健康更聪明。

吃鱼对包括胎儿在内的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带来健康益处,尤其是育龄妇女更不能放弃吃鱼。

如何正确吃鱼?

首先,吃鱼要有原则,常吃、适量、饮食多样化。

每周更好吃1-2次鱼,每周不要超过300克,还要吃其他禽畜肉、蛋奶和大豆坚果,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

第二,不要选择巨型鱼,鱼龄太大的鱼。

因为鱼类食物链顶端或者鱼龄越大的鱼,鱼肉中的甲基汞含量越高。

有条件可选择鲭鱼、鲑鱼、沙丁鱼、比目鱼、凤尾鱼、牡蛎、虾、螃蟹、扇贝、金枪鱼等,这些鱼不仅汞聚集相对较低,EPA、DHA的含量也较高。

如果每周1-2次吃EPA、DHA含量很低的鱼类(如鳕鱼)来取代吃猪肉和牛羊肉,一样会对心脏有益。因为在摄取优质蛋白的同时没有摄入过多饱和脂肪。

注意烹饪 *** 是在没有采用油煎、油炸、红烧、奶油酱汁、浓油赤酱等情况下。

第三,不要痴迷于吃活鱼、野生鱼或生吃鱼更营养的说法。

捕捞、运输、加工和储存中标准化的冷冻、罐装的深海鱼中的EPA、DHA不会减少,在控制了钠含量和烹调用油加工储存的情况下,吃这种状态的鱼是有益心脏健康的。

生吃鱼无法避免自带的、被污染的致病菌和有害物质的污染,无法保证安全享用海产品,所以吃生鱼片、寿司要谨慎。

本文专家:葩丽泽,营养学主任医师、原新疆 *** 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所副所长

这5种人千万要少吃鱼!怎么吃鱼最健康?

我们都知道鱼里面的营养物质也是非常的多,能够给我们的身体所需要的蛋白质,但是你知道吗?五种人应该要少吃鱼,这样的话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个非常好的帮助的,到底是哪五种人应该少吃鱼,那会不会影响到我们身体里面的发展呢?怎么吃鱼才是最健康的,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的介绍。

鱼怎么烹饪吃最健康?

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营养杂志之一《食品控制》杂志发表的一项开创性研究显示:鱼蒸着吃最健康,蒸的时间超过2分钟可以减少26%以上的拟柱胞藻毒素(一种蓝藻毒素),但煮鱼时该毒素仅减少18%,并且会残留在汤水中。

蓝藻毒素是由蓝藻细菌产生的毒素,这些细菌主要存在于淡水中,长期摄入会升高患肝癌的风险。为了比较蒸鱼和煮鱼对蓝藻毒素的降解程度,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营养与食品毒理学的研究人员以淡水鱼为实验对象。

结果表明,淡水鱼不适合生吃,蒸鱼比煮鱼更健康。比起煮鱼,蒸鱼不需要额外加水,可以更好地留住鱼的营养。为了让鱼含有的毒素转移到水中,建议蒸鱼时间大于2分钟。

另外,提醒大家不宜吃油炸鱼,油炸鱼会使鱼的汞含量上升。鱼类过度油炸,或者与高脂肪、高热量的酱料搭配,是非常不宜吃鱼肉的时机。

为什么偏偏这5种人要少吃鱼?

痛风患者。

鱼、虾、贝类等食物富含嘌呤,而痛风则是因为人体内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因此,痛风病人急性发作期要禁食一切肉类及含嘌呤高的食物。

缓解期则应定量吃鱼肉类食物,严禁一次摄入过多。此时,可适量选用含嘌呤较少的鱼类,如青鱼、鲑鱼、金枪鱼、白鱼、龙虾等;少用含嘌呤较多的鱼类,如鲤鱼、鳕鱼、大比目鱼、鲈鱼、鳗鱼、鳝鱼等;禁用含嘌呤高的沙丁鱼、凤尾鱼和鱼子。

出血性疾病患者。

鱼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胆固醇粘附于血管壁的作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者十分有益。但是,摄入过多EPA会抑制血小板凝集,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对病情恢复不利。

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

鱼类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过多摄入会加重肝、肾负担,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定量吃鱼。

服用某些药物的人。

扑尔敏、苯海拉明等为组胺受体拮抗药,而鱼虾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在体内可转化为组胺,若上述抗组胺药与之一起吃则会抑制组胺分解,造成组胺蓄积,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症状。

曾因鱼虾类食物过敏的人。

需要提醒的是,过敏体质者特别是曾经因吃鱼虾类食物发生皮肤过敏的人应慎吃鱼,以免再次引发过敏。

哪些人群更适合多吃鱼?

女性更益吃鱼。

近年研究发现,女性更适合吃鱼。除了不易发胖外,吃鱼对她们还有以下特殊益处。

有利胎儿健康生长。

丹麦科学家研究发现,经常吃鱼的孕妇出现早产的可能性,远低于平时不吃鱼或很少吃鱼的孕妇。他们还发现,孕期每周吃一次鱼,早产的可能性仅为1.9%,而从不吃鱼的孕妇早产的可能性为7.1%。研究人员认为,鱼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这种物质可能有防止早产和有效增加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的作用。

防乳腺癌。

有研究称,日本、韩国、冰岛女性的乳腺癌发生率较低,这与她们经常食用深海鱼类有关。芬兰研究人员发现,鱼类中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和欧米伽3脂肪酸可抑制癌细胞形成,阻止癌细胞繁殖。如果每周吃两次鱼,可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

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患糖尿病的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很高。但国外研究证明,女性糖尿病患者吃鱼越多,16年内发生心脏病的可能性就越小;相比很少吃鱼的,每周吃鱼5次以上的糖尿病人,心脏病的发病率可降低64%。

防中风和心血管病。

英国研究人员对8万名34-35岁的女性进行跟踪,14年后发现,每周吃鱼5次,女性中风的发病率可减少52%。

减缓痛经。

丹麦科学家让有痛经史的女性每天吃两克鱼油,3个月后,她们的痛经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患有关节炎的人群。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据美国媒体报道,有新的证据显示吃鱼可以缓解关节炎的症状。波士顿布莱根女子医院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50多名关节炎患者的饮食信息。那些每周吃不同类型非油炸鱼的人比很少吃的人的肿胀和关节疼痛要少。在鱼类消费量更高的人群中,症状改善最多。

吃鱼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天吃鱼更好不超过50克。

鱼的脂肪酸中含有的EPA及DHA,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作用。长期过量食鱼,可使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而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如皮下紫癜、脑溢血等。

按照人体需求,总的脂肪量不能超过需要能量的10%,而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不能超过30%。因此,鱼肉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由于鱼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每种脂肪的单一使用,都会有不良反应。不饱和脂肪酸虽然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易引发癌症,饱和脂肪酸虽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但可有效预防癌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人体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以60克为宜,过多则会导致痛风等疾病。综合人体其他途径摄入的蛋白质来考虑,一天吃鱼更好不超50克。

含汞量高的鱼类要少吃。

大多数的鱼类都被汞轻微污染过,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体内对分解微量的汞是没有问题的。但怀孕或哺乳的妇女和儿童应避免一些鱼类和贝类,以减轻汞毒的危害。

体积较大的鱼类含汞量更高,如鲨鱼、箭鱼、鲭鱼、方头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好尽量避免食用这些鱼。可以选择用含汞量较少的其它品种的鱼类和贝类替代它们,如虾,鳕鱼,罐装金枪鱼,鲑鱼和鲶鱼等。

现杀活鱼不宜立刻吃。

刚宰杀后的鱼肉品质并不是更好的,因为鱼肉会有一个“排酸”过程,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更加鲜美。像草鱼、鲢鱼这样的小型鱼,应该立刻冷藏,2小时后再烹调;而大型鱼需要冷藏超过2小时。

生鱼片不宜直接吃。

生鱼片中可能会存在寄生虫,寄生虫对热和低温抵抗力很差,在零下20℃的条件下冷冻24小时后可被杀灭,而一般生鱼片餐盘下的冰块完全起不到杀灭寄生虫的作用。所以,只有对原料的来源足够放心,鱼才能生着吃。

个头太大的鱼别吃。

鱼的个头决定其口感和安全性。太小,鱼还没有长大成熟,肉质不够鲜嫩,鱼刺也会显得格外多。太大,意味着鱼的年龄老,肉质粗糙,体内可能积聚了不少有害物质。

因此,买鱼选个头“八分大”左右的比较合适,例如,鲤鱼和武昌鱼以1斤半、鲫鱼0.5斤-1斤、草鱼4-5斤的为宜。

通过以上文字来介绍,我们对于这五种人,千万要少吃鱼,有了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平时的时候,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上面所说的这个方式来做才是更好的,否则的话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危害的,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同时危害着我们的生命安全,平时的时候我们应该是于按照上面所说的这几种方式来做才是更好的 *** 。

鲟鳇鱼要怎么养?人工养殖鲟鳇鱼的 ***

鲟鳇鱼是我国淡水鱼类中体重更大的鱼类,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所以有水中“活化石”之称。鲟鳇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的肉质非常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高蛋白以及高脂肪,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以及维他命等,是一种营养十分高的鱼类。鲟鳇鱼的鱼卵可以加工成“黑鱼子酱”,且还有“黑珍珠”之称,非常受人们喜爱。随着人们对鲟鳇鱼的需求逐渐增大,养殖鲟鳇鱼也成了近年来热门的养殖项目之一,那么鲟鳇鱼要怎么养呢?接下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图:鲟鳇鱼

1、养殖条件

鲟鳇鱼适合流水养殖,对水中溶氧量要求较高6mg/L,氨氮含量不超过0.5mg/L,喜弱光怕强光,是冷水性鱼类水温要求15~22度。更佳PH7~8,其养殖方式很多网箱、水库、池塘都可以。

鲟鳇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更好在5毫克/升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图:鲟鳇鱼

2、清塘消毒

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20厘米,用100-150公斤/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用15-20公斤/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图:鲟鳇鱼


3、培养浮游生物

放苗前7-8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50公斤干鸡粪,且鸡粪浸泡2天,更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图:鲟鳇鱼


4、苗种放养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鳇鱼苗种,体长在20厘米以上为好。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块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厘米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也很好。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鳇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更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图:鲟鳇鱼

5、饲料投喂

鳇的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为食;一岁龄后转食鱼类。鳇的食量相当大,它的发育期正值大马哈鱼溯河而上,常窜入鱼群中捕食大马哈鱼。有人曾解剖一尾250公斤重的鳇鱼,惊见其胃内食物竟有15公斤之多。生殖期间停止取食。

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鳇鱼鱼苗刚下塘,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有些鲟鳇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投喂应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图:鲟鳇鱼


以上就是有关鲟鳇鱼的知识介绍。鲟鳇鱼适合在流水中养殖,放在网箱、水库或者池塘等都可以进行养殖。养殖户们要注意,鲟鳇鱼的苗种要选择无病害的鲟鱼苗种,这样可以减少鲟鳇鱼的疾病产生。人工饲养鲟鳇鱼要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饲养者要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才能更快的让鲟鳇鱼成长。


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能不能生吃?一文说清

来源:央视三农

最近

#新疆三文鱼喜获丰收#的话题

引起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

国内养殖的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

能生吃吗?

今天给大家展开讲讲

三文鱼

实际上是英文salmon的音译

意思是鲑鱼

挪威盛产大西洋鲑

也就是鲑鱼中的一个品种

几十年前

大西洋鲑出口日本

并被做成刺身而名声大噪

繁殖量和出口量也随之暴涨

传到我国香港、广东等地后

就被翻译成了“三文鱼”

鲑科鱼类很多

大西洋鲑、虹鳟、大马哈鱼

都属于鲑科

“大马哈”来自满语

它们同科不同属

算是远房亲戚

鲑科鱼类有个特点

喜欢冷水环境

青海、新疆都符合条件

其实,在我国内陆地区

养殖三文鱼早已不是新鲜事

近期突然蹿红的

新疆伊犁尼勒克县

从2012年起就开始养殖鲑鱼

青海养殖鲑鱼

也已经有30多年历史

在全国内陆鲑鱼产量上

青海排之一,新疆第二

年产量1万吨左右

青海和新疆

都是内陆淡水养殖

品种是三倍体虹鳟

也就是不繁殖的虹鳟鱼

随着需求增加

野生条件下的鲑鱼供不应求

人们便开始想方设法靠养殖供给市场

当然,人工驯化很成功

目前无论是大西洋鲑还是虹鳟

大部分都是人工养殖

在驯化过程中

人们还改变了部分鲑鱼的习性

鲑鱼是洄游鱼类

简单来说就是淡水里生娃

海水里长大

但是,经过人工驯化后

已经有一部分虹鳟可以一直生活在淡水中

因此

虹鳟也分为淡水虹鳟和海水虹鳟

还有一个知识点

内陆淡水养殖大西洋鲑的技术

目前也有

但应用范围非常小

更大的大西洋鲑养殖国挪威

大部分都是海水养殖

在20世纪70年代

挪威的鲑鱼养殖中

虹鳟曾占比八成

随后因为供求关系变化

大西洋鲑养殖比例增加

但近些年虹鳟养殖量又有所回升

价格也直追大西洋鲑

近年来,我国三文鱼需求快速增长

每年需求量10万吨以上

其实很多人对“三文鱼”的认知

就是“一种可以生吃的、肉肉红白相间的鱼”

那么虹鳟到底能不能生吃呢?

2018年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布了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

明确规定了三文鱼的定义

三文鱼

是鲑科鱼类的统称

包括大西洋鲑、虹鳟等

大家普遍关注的是

淡水中养殖的虹鳟

是否有更大的寄生虫隐患

实际上

水产中是否有寄生虫

主要取决于养殖过程中

水质、管理是否安全可控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中规定

几类常见的淡水鱼类寄生虫

不得检出

如果达到规定的标准

是可以跟大西洋鲑一样生吃的

但无论淡水还是海水

生食都有一定的寄生虫隐患

更好还是煮熟后食用

三文鱼

你最喜欢怎么吃?

食材知识:带你正确认识鳟鱼与鲑鱼,品种也挺多,真是眼花缭乱的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鳟鱼

虹鳟鱼头

鳟鱼

又称“鮅”“参鱼”“赤眼鱼”“红目鳟”“红眼棒”“红眼鱼”“红眼鰆”“醉角眼”“野草鱼”,

红目鳟

为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鲤形总目鲤形目鲤亚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惟一的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该鱼除青藏高原外,我国的江河、湖泊均有分布。

这种鱼体长筒形,后部较扁,头锥状,吻钝。

须2对,细小。体银白,背部灰黑,体侧各鳞片基部具黑斑,形成纵列条纹。鳞大,侧线平直后延至尾柄中央。尾鳍深叉形、深灰具黑色边缘。

眼上缘有一红斑,是其得名“赤眼”“红眼鱼”的原因。

随着对海产品认识的加深,以往淡水鱼为中心的思路逐步改变,新增咸水鱼的名称必须借助淡水鱼的称谓才能满足需求,所以“鳟”这个名称就被借以称呼“ *** 哈鱼”等鱼品,也就是跨及其他科属的品种。

“ *** 哈鱼”又写作“大马哈鱼”,

实际上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原棘鳍鱼总目<Protacanthopterygii>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亚目鲑科鲑亚科太平洋鲑属辖下品种。

该属有21个品种,当中有称“鳟”的,有称“ *** 哈鱼”的,也有称“鲑”的。

阿瓜 *** 哈鱼

阿瓜 *** 哈鱼

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克恩河流域,膳用以取其鱼籽居多。

这种鱼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型。

头长与体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颌、下颌及犁骨皆有齿,颌齿大而锋利。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

背鳍居于体中央稍后,腹鳍起点于背鳍后方,尾鳍分叉较浅。有脂鳍。体背部呈深褐色,与背鳍、尾鳍都具有深色细圆点,体下半部为淡黄色至橙色,体中央具有一排排列整齐的深色斑块,体中线具一红色线条,背鳍、尾鳍、脂鳍褐色,背鳍上缘具白边,胸鳍、腹鳍、臀鳍橙色且具白边。

体长可达71厘米。

吉拉鳟

又称“吉尔 *** 哈鱼”,是美国最稀有的物种之一,1967年美国联邦 *** 将之列为濒危物种。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但也未去到可以进行贸易的阶段。

这种鱼明显特征是黄头,体背青绿并布满黑色斑点,腹部土黄色,各鳍紫红色。

亚利桑那 *** 哈鱼

亚利桑那 *** 哈鱼

是吉拉鳟<Oncorhynchus gilae gilae Maureen>的变种,分布于美国亚历桑那州的含盐河上游与小科罗拉多河流域流域。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列为极危物种(CR)级别,禁止捕捞、贸易及膳食。

这种鱼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型。

头长与体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颌、下颌及犁骨皆有齿,颌齿大而锋利。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背鳍居于体中央稍后,腹鳍起点于背鳍后方,尾鳍分叉较浅。有脂鳍。

体背部呈深褐色,体下半部为土黄色,全身具黑色小圆斑。

背鳍、尾鳍、脂鳍淡褐色略带橙色,背鳍上缘具白边,胸鳍、腹鳍、臀鳍橙色且具白边。

体长可达58厘米。

墨西哥金鳟

墨西哥金鳟

又称“金腹 *** 哈鱼”,是墨西哥水域特有品种。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列为濒危物种(EN)级别,禁止捕捞、贸易及膳食。

这种鱼雌性两侧和腹部主要以银色为主,体侧有许多分散而不规则的小黑点, 并有一条暗蓝色的幼鲑斑纵带。雄性表现出美丽的黄金色彩,使之成为物种命名“金鳟”的条件。

另外,此“金鳟”之所以要强调“墨西哥”,是因为日本人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的突变种选育出的金黄色品系也称为“金鳟”,而后者通常没有用“日本”两字冠名。

山鳟

山鳟

又称“割喉鳟”“克拉克 *** 哈鱼”,原产北美西部,后进入不同的流域 ,由于地理上的孤立 ,在西北太平洋沿岸都有它的亚种发现 。

阿尔沃德割喉鳟鱼<Oncorhynchus clarkii alvordensis>(灭绝)、蛇河精斑鳟鱼<Oncorhynchus clarkii behnkei>、黄石山鳟<Oncorhynchus clarkii bouvieri>、美洲鲑<Oncorhynchus clarkii henshawi>(威胁)、雷氏山鳟<Oncorhynchus clarkii lewisi>、黄割喉鳟鱼<Oncorhynchus clarkii macdonaldi>(灭绝>、科罗拉多河鳟鱼<Oncorhynchus clarkii pleuriticus>、派尤特割喉鳟鱼<Oncorhynchus clarkii seleniris>(威胁)、绿背割喉鳟鱼<Oncorhynchus clarkii stomias>(威胁)、邦纳维尔割喉鳟鱼<Oncorhynchus clarkii utah>、格兰德河鳟鱼<Oncorhynchus clarkii virginalis>是其亚种。

这种鱼明显特征是下腭下方具鲜红的条纹,是其有俗称“割喉鳟”的原因

粉鳟

粉鳟

又称“粉鲑”“粉红鲑”“驼背鲑”“细鳞 *** 哈鱼”“驼背 *** 哈鱼”“弓背大马哈鱼”“粉红大马哈鱼”,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省和阿拉斯加东南沿海以及我国黑龙江水域可见踪迹。

这种鱼体长而侧扁,口端位。

尾浅叉,胸鳍小。侧线完全,鳞细小。

头较短,生殖期雄鱼体高增大,头后背鳍前部似驼峰,隆起呈佝偻状。吻变窄向前伸长,上吻与下吻端相向弯曲如钳形;不能闭合,颌骨向后伸过眼后,上颌、下颌与犁骨有尖齿。

具侧线鳞。体色背部为苍青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背部及尾鳍上有不同形状的椭圆形黑斑点,各鳍灰色。

*** 哈鱼

*** 哈鱼

又称“花鳟”“鳟鱼”“鲑鱼”“狗鲑”“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麻糕鱼”“北鳟鱼”,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图们江水域。

“大马哈鱼”是来自于黑龙江省的赫哲语的音译。

这种鱼体稍侧扁,一般长约60厘米。

头大,吻长,凸出,稍弯,尤其雄鱼在生殖期吻弯曲如钩状,使上颌、下颌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鳃孔为近。

口大,牙扁而尖锐,顶端向内微弯,上颌、下颌各具1列大牙。鳃孔大。体披细小圆鳞。侧线明显。背缘自头后渐次降起直至背鳍基部。

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约相等。脂鳍小,与臀鳍相结。胸鳍,较小,位低。尾鳍叉形。

头背与体背青黑色,腹部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臀鳍、腹鳍灰白色。

银鳟

银鳟

又称“银鲑”“北鳟鱼”“银 *** 哈鱼”。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

这种鱼体长60厘米左右而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更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

头侧扁,吻端凸出,稍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颌、下颌不相吻合。

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两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

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

尾鳍深叉形。

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进入江河洄游色彩逐渐变得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

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

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

樱鳟

樱鳟

又称“鲑鱼”“齐目鱼”“奇孟鱼”“三文鱼”“樱桃鳟”“马苏 *** 哈鱼”,是石川马苏 *** 哈鱼<Oncorhynchus masou ishikawae Jordan & McGregor>、大口马苏 *** 哈鱼(降海型)<Oncorhynchus masou macrostomus Gunther>、玫瑰马苏 *** 哈鱼<Oncorhynchus masou rhodurus Jordan & McGregor>的统称。

主要分布在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半岛及日本。国内多见于黑龙江及吉林。

这种鱼体长形,侧扁。吻凸出,微弯。

上颌骨后端达眼后方。上颌、下颌具齿。脂鳍末端游离。尾鳍弯月形。

体背部呈暗青色,布有小黑点,体侧及腹部银白。背鳍、尾鳍上具黑色斑点。生殖季节体侧有数条鲜红色横斑纹,尾部略显红色。

台湾鳟

台湾鳟

又称“梨山鳟”“台湾鲑鱼”“次高山鳟”“台湾陆封型樱鲑”“台湾马苏 *** 哈鱼”,中文学名“樱花钩吻鲑”,是中国台湾省的特有“樱鳟”<Oncorhynchus masou Brevoort>的亚种鱼品。

这种鱼体侧扁呈纺锤状,背部青绿色,腹部为银白色,体侧中央有椭圆形云纹斑点,口部斜裂而广至眼睛下方。

具鲑鱼纺锤形且侧扁的身躯、大口裂且端位、圆鳞、远离胸鳍而比较靠近泄殖孔的腹鳍、腹鳍基侧的腋窝凸与背鳍后方的脂鳍的基本部形貌外,河川型的背部呈黑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个黑色椭圆形云斑,侧线上方有11~31个小黑点,体长可达30~40厘米。

山女鳟

是原产日本的河川型“樱鳟”<Oncorhynchus masou Brevoort>。1996年我国引进繁殖。

虹鳟

又称“虹鲑”“瀑布鱼”“七色鱼”“麦奇钩吻鳟”,原产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及堪察加半岛一带。栖息于冷而清澈的上游源头、小溪、小河到大河或湖泊。

这种鱼体长形,中等侧扁。头亦侧扁,长大于高;头长为吻长4.3~4.7倍,为眼径3.9~4.3倍,为眼间距3.3~3.5倍,为尾柄长1.7~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6倍。

吻钝圆,微凸出。鼻孔位于吻侧,距眼较距吻端略近,前后鼻孔间有一小皮膜凸出。

眼稍大,侧中位,后缘位于头前后正中点稍前方。眼间隔圆凸。口大,位低。上颌骨外露,约达眼后缘。下颌骨、前颌骨与上颌骨有1行稀齿。

犁骨与腭骨亦有齿,犁骨齿沿轴达骨中后部。舌游离,背面有2行纵齿,齿行间为浅凹沟状。

鳃孔大,下端达眼中央下方。鳃膜游离且分离。最长鳃耙约等于瞳孔长。

*** 位于臀鳍稍前方,其后有泌尿生殖孔。

鳞很小,头部无鳞;眼鳍基上缘有长腋鳞。侧线侧中位,前端较高。

背鳍始于体前后中点稍前方,前距为后距1.3~1.4倍;背缘斜形,微凸;第2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1.9~2.2倍,远不达 *** 。

脂背鳍位臀鳍基后端上方,后端游离。臀鳍似背鳍,头长为第2分支臀鳍条17~2.1倍。

胸鳍侧位,很低;圆刀状;第3枚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1.6~1.8倍,远不达背鳍。

腹鳍始于第4分支背鳍条基下方,圆刀状,头长为第3腹鳍条1.9~2.1倍,略不达 *** 。

尾鳍叉状,叉深约为鳍长三分之一。

体背侧暗蓝绿色,两侧银白色,腹侧白色;背面及两侧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小黑斑;头部与尾鳍基部黑斑较大;两侧条纹呈红色宽纵带状,似虹彩。

背鳍、脂背鳍与尾鳍有许多小黑点,其他鳍灰黑色,基部较淡。

金鳟

是日本人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的突变种选育出的金黄色品系。

这种鱼体型与虹鳟相似,周身金黄、橙黄或淡黄色,体侧有红色彩带,眼呈玫瑰红色。

红鳟

又称“蓝背”,是红 *** 哈鱼<Oncorhynchus nerka nerka Walbaum>、阿东红 *** 哈鱼<Oncorhynchus nerka adonis Murata & al.>、肯氏 *** 哈鱼<Oncorhynchus nerka kennerlyi Suckley>的统称。

这种鱼外形瘦长,吻钝,具脂鳍。头后的鳃筛长而紧密。

体色由海水回到淡水繁殖时会有所改变,在淡水中全身亮红色,头淡绿色,故名“红鳟”;

雌鱼偶有黄或绿色的斑驳。

在海水中生活时,背为蓝绿色,腹银色,帮我名“蓝背”;皮肤均匀光滑。

王鳟

又称“王鲑”“春鲑”“大鳞 *** 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水域,我国黑龙江可见踪迹。

这种鱼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更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

头侧扁,吻端凸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颌与下颌不相吻合。

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颌、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

眼小,鳞较大,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

太平洋鲑属还有玫瑰 *** 哈鱼<Oncorhynchus rhodurus var. macrostomus>、岩目 *** 哈鱼<Oncorhynchus iwame Kimura & Nakamura>、斑点 *** 哈鱼<Oncorhynchus kawamurae gilae>、克劳斯 *** 哈鱼<Oncorhynchus kraussi Richardson>等品种,因资料不详,谨记学名以便日后补上。

另外,还有虽不是太平洋鲑属辖下,但在海鲜市场都称之为“鳟”的,

当中包括河鳟<salmo penschinensis Walb>、褐鳟<Salmo trutta caspius Kessler>、野鳟<Salmo letnica Karaman>、黑斑鳟<Trutta balcanica Linnaeus>、溪鳟<Salvelinus fontinalis Mitchill>等。

河鳟

又称“猫鱼”“亚东鲑”“花点鱼”“山溪高尾鲑”,1866年英国人自欧洲带到我国 *** 亚东地区繁殖并成为当地特产。

我国鱼类专家在1960年代将之命名为“亚东鲑”。

1992年“亚东鲑”被列为 *** 二级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

2015年, *** 亚东地区成立繁育基地,使该鱼成为重要的鱼业产品。

这种鱼侧扁、纺锤形,体长不足20厘米,体重250克左右。

背部绿褐色,从背至腹颜色渐淡,腹部几乎呈白色,头部、背部、鳍部均具黑色斑点,鳍上另有红色和绿色花点。

褐鳟

又称“棕鲑”“茶鳟”“德国褐鳟”,分布挪威至北非及爱尔兰至俄罗斯一带海域。

曾被确立为斑鳟鱼属

这种鱼受环境及基因的影响极富变化,明显特征是身体为褐色,并有黑色及红色的斑点。

在淡水栖息的称“褐鳟”,体重不超过500克,

在咸水栖息的称“海鳟”,体重可达13.6千克。

野鳟

原分布于欧洲马其顿奥赫里德(Ohrid)湖,为陆封型鱼类,最早由德国人在1741年对其进行人工繁殖。

这种鱼体呈纺锤状,略侧扁,成鱼头及身体呈银色并布满黑色斑点,身体上半部最密集,腹部白色,侧线周围具有红色斑点,体长可达76厘米。

黑斑鳟

正称“南斯拉夫真鳟”,市场归类为“红点鳟”,

为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原棘鳍鱼总目<Protacanthopterygii>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亚目鲑科鲑亚科真鳟属唯一品种。

分布在美国西部密苏里河上游的黄石河(Yellowstone River)水域。

这种鱼与红点鲑属品种的外形极为相似,但其身上的斑点不是白色、灰色、黄色、橘红色及鲜红色,而是黑色或深棕色,也因此得名。

溪鳟

又称“方尾鳟”“溪红点鲑”“七彩鲑鱼”“美洲红点鲑”,

为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原棘鳍鱼总目鲑形目鲑亚目鲑科鲑亚科红点鲑属的品种之一。

这种鱼具暗绿大理石色背部和背鳍以及带蓝色光环的红点分布于体侧,尾部笔直或带个浅的凹痕。臀鳍、腹鳍、胸鳍带有黑色白边的条纹并衬暗红色。尾鳍有19枚鳍条。

鲑鱼

鲑鱼头

据生物学家描述,“鳟”与“鲑”因为生理结构不规则,是最难分类的鱼品。这也是太平洋鲑属有的称“鳟”,有的称“鲑”的原因

事实上,这种情况何尝不是发生在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原棘鳍鱼总目<Protacanthopterygii>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亚目鲑科鲑亚科鲑属身上,

该属约32个品种,却有30个品种是称“鳟”的,有人甚至风趣地将之称“鳟属”。

正儿八经地称作“鲑”的,

反而隶属于鲑科鲑亚科的刺舌鲑属、白鲑属、平头鲑属、柱白鲑属、红点鲑属、茴鲑属、北鲑属

刺舌鲑属<Acantholingua>辖下有奥湖刺舌鲑、淡水刺舌鲑

白鲑属辖下有欧白鲑、山白鲑、恼白鲑、砂白鲑

湖白鲑、阿特尔泽白鲑、秋白鲑、贝加尔白鲑、阿梅尔湖白鲑、贝佐拉白鲑<Coregonus bezola Fatio>、

耀白鲑、小口白鲑<Coregonus chadary Dybowsky>、鲱形白鲑、似鲱白鲑

彭氏白鲑、白鲑、丹氏白鲑、法氏白鲑

莱芒湖白鲑、喉白鲑、奇白鲑、日内瓦湖白鲑、霍氏白鲑

亨氏白鲑、深水白鲑、基氏白鲑、白令白鲑、霍弗氏白鲑

真白鲑、楚德白鲑、卢钦湖白鲑、大眼白鲑

衰白鲑、颌白鲑、大目白鲑、穆森白鲑、宽鼻白鲑

纳氏白鲑、黑鳍白鲑、尼皮冈白鲑、显白鲑、尖吻白鲑

鲑鱼生活条件,鲑鱼生活习性及营养价值-第1张图片-

古白鲑、高白鲑、驼背白鲑、普伦白鲑、短吻白鲑

伦克白鲑、野白鲑、小白鲑、欣氏白鲑、点白鲑、似秋白鲑

休氏白鲑、特氏白鲑、图冈白鲑、乌苏里白鲑、文第斯白鲑

沃特曼氏白鲑、天穹白鲑、苏黎世湖白鲑、瑞士白鲑

平头鲑属辖下有平头鲑

柱白鲑属辖下有熊湖柱白鲑、小柱白鲑、真柱白鲑<Prosopium cylindraceum Pallas>、贝尔莱柱白鲑

珠点柱白鲑、山地柱白鲑

捕捞起的鲑鱼

鲑属品种除了以上《鳟鱼》文中介绍的之外,

还有润鳟(鲑)、鲤形鳟(鲑)、塞氏鳟(鲑)、褐色鲑、猛鲑、菲氏鳟(鲑)

格雷鳟(鲑)、塞凡湖鳟(鲑)、爱尔兰鳟(鲑)、利氏鳟(鲑)、利文鳟(鲑)、卢姆氏鳟(鲑)、马克顿鳟(鲑)

黑鳍鳟(鲑)、茴鳟(鲑)、戡察加鳟(鲑)、鸽鳟(鲑)、平头鳟(鲑)

罗纳河鳟(鲑)、安妮克鳟(鲑)、安大略鲑

塞巴各湖鳟(鲑)、胃鳟(鲑)、威海鳟(鲑)、里海鳟(鲑)、黑海鳟(鲑)

湖鳟(鲑)、大点鳟(鲑)、斑鳟(鲑)、尖鳟(鲑)、鳟(鲑)

这些品种在中国习惯称“三文鱼”

红点鲑

红点鲑属<Salvelinus>辖下品种有银红点鲑、北极红点鲑、贝尔湖红点鲑

阿奈图式红点鲑、安氏红点鲑、金色红点鲑、窄体红点鲑、强壮红点鲑、切氏红点鲑

黄斑红点鲑、缨红点鲑、细红点鲑、不列颠红点鲑、横带红点鲑

日本红点鲑、粗壮红点鲑、黑口红点鲑、斑头红点鲑

白斑红点鲑、雨红点鲑、朗斯代尔红点鲑、马氏红点鲑

克氏红点鲑、玛红点鲑、宫部红点鲑、颚红点鲑<Salvelinus maxillaris Regan>、鲁沙湖红点鲑

湖红点鲑、大湖红点鲑、内维红点鲑、钝头红点鲑、佩氏红点鲑、深水红点鲑

蓝背红点鲑、红点鲑、沙尔夫红点鲑

苏格兰红点鲑、冰岛红点鲑、特里维红点鲑、瑞士红点鲑

茴鲑属辖下惟一品种有斯维托茴鲑

北鲑属<Stenodus>辖下有北鲑<Stenodus leucichthys leucichthys Guldenstadt>、长颌北鲑

红点鲑

狭义是红点鲑属<Salvelinus>其中的一种品种,分布于欧洲及美洲沿岸的环极地区以及北极的岛屿,是深入北极区最远的淡水鱼。广义是该属所有品种的统称。

虽然该鱼为红点鲑属<Salvelinus>,但作为引进到中国的冰鲜产品,反而是“三文鱼”(Salmon)的代表,有时干脆就称“三文鱼”。

而“三文鱼”则取自鲑属的英文读音。

这种鱼长达70厘米,重达4千克,体上斑点为淡红色而不是黑色,上腭舟形,犁骨仅前部具牙。鳞片较小。

全文完

粤厨宝典

最新晚洄游鲑鱼存活策略研究:濒危物种需保育维持种群多样性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研究论文指出,采取罕见的晚洄游策略的加州大鳞大马哈鱼比同类种群更可能在出现干旱和海洋热浪的年份中存活下来。这项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环境条件随气候变化不断改变,需要开展保育策略来维持种群多样性,并确保这种濒危物种的长期适应力。

该论文指出,种群多样性是物种抵抗自然或人为干扰(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扰)的一种重要方式。鲑鱼的幼鱼会在生命周期中从淡水千里洄游到咸水,而灵活的洄游时间对鲑鱼这种鱼类可能尤为重要。

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弗洛拉·科多利亚尼(Flora Cordoleani)和同事通过将春型大鳞大马哈鱼耳骨的锶同位素比值作为地理位置标记,重建了2007年至2018年洄游至加州中央山谷的123条成鱼的生活史。这些鱼在出生后的之一个冬季或春季留在它们夏季出生的淡水溪流中,而不是洄游到海洋。他们的研究表明,这种晚洄游的策略对于物种在干旱和海洋热浪年份中存活下来非常关键。

晚洄游需要适宜凉爽的河流,而这种河流预计将在今后几年里因气候变化而迅速减少,而且大部分都位于鱼类无法穿越的水坝上方。有鉴于此,论文作者指出,应考虑栖息地连接来维持种群多样性,并认为这将对该物种的长期存续至关重要。(完)

鱼类洄游的习性


鱼类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生理习性的需要,形成定期、定向的群体规律性移动称为鱼的洄游。

鱼的洄游有四种,索饵洄游、生殖洄游、越冬洄游和垂直洄游。为什么鱼类要洄游呢?各种不同类型的洄游,有各自不同的原因。

索饵洄游。鱼类在接近性成熟时期和生殖以后,身体进行生长和发育、积累或补充营养、供生殖腺发育利用或补充生殖时的过度消耗,追随食饵而进行的洄 *** 动。有很多鱼在生殖洄游之前进行索饵洄游,但大多数鱼类在生殖之后作强烈的索饵洄 *** 动。这种洄游主要在于索饵,因此洄游的方向、路线和时期不十分固定,变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食饵的分布与移动。索饵洄游路线的长短也是根据食饵的分布情况,如大西洋鳕鱼往往洄游到 2000千米以外的地方。

生殖洄游。鱼类性成熟时,其体内产生的性激素 *** 引发它将有产卵的行为。由于它对产卵场所的条件有一定要求,因而历史上就形成了这种鱼沿着一定的路线、在一定的时期,向产卵场洄游的现象。生殖洄游的特点是:鱼群聚集的数量很大,路线、方向和时间一般是固定的。生殖洄游依鱼种类不同,有三种类型。

一是由深海游向浅海或近岸,如大黄鱼、小黄鱼、鳓鱼,鲐鱼,等等。

二是由大海游向江河,或由江河下游游向上游,如鲑鱼、鲟鱼、鲥鱼、银鱼等。

三是由江河游向海洋,如鳗鲡。

越冬洄游。越冬洄游又称季节洄游。有些鱼随着自己适宜的水温和海流进行洄游,避开不适宜生活的水域。如中国东海产的带鱼春季北上、夏季南下的洄游。

垂直洄游。有些鱼经常夜里从水底游向水的上层,进行索饵等,白天则栖息在海底,这种垂直的移动也称垂直洄游。垂直洄游除与饵料有关以外,光线也是重要的原因。

鱼类的洄游原因很多,并且是错综复杂的,互相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鱼类洄游有一定的规律,能定期成群在一定地点出现,这就形成了渔场或者是仔鱼与鱼卵的产地。掌握鱼类洄游的规律,对渔业捕捞和资源保护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七问“真假三文鱼”:有无淡水三文鱼?能生吃吗?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7日电 近日,有关“淡水三文鱼”的话题引发争议。中国市场上有三分之一是“假冒”三文鱼?虹鳟是三文鱼吗?海水养殖的三文鱼比虹鳟金贵吗?“淡水三文鱼”到底能不能生吃?对网友关注的系列热点问题,中新网记者采访业内专家进行了分析。

三文鱼到底是什么鱼?

在解释三文鱼与虹鳟的关系之前,先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三文鱼”。

三文鱼是英文“salmon”的音译。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说,在国外,“三文鱼”原指大西洋鲑鱼,特别是挪威、智利、苏格兰、法罗群岛等地的大西洋鲑鱼,后来把太平洋鲑鱼的一些品种也叫做三文鱼。

全球贸易市场以“salmon”命名的鱼类有多种。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鲑鱼养殖基地经理江鑫告诉中新网记者,主要包括大西洋鲑(挪威三文鱼)、帝王鲑、秋鲑、红鲑等,其中养殖产业产量更大、工业化程度更高的就是大西洋鲑。

分产地来看,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李长忠指出,挪威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芬兰三文鱼主要是大规格红肉虹鳟,美国三文鱼主要是阿拉斯加鲑鱼。

虹鳟是三文鱼吗?

那么,青海养殖的虹鳟是不是三文鱼呢?

江鑫指出,在惯常认知中,“salmon”(音译“三文鱼”)通常指鲑鳟鱼类中拥有跨盐度洄 *** 为的类群。比如,大西洋鲑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在海水中生活,繁殖季节会洄游到其出生的河流产卵,幼鱼入海前也会一直在淡水环境中生活。

而“Trout”(中文对应“鳟”)通常认知为鲑鳟鱼类中,生活史全部于淡水中完成,没有跨盐度洄 *** 为的类群。也就是说,两者生活习性有很大差别。

中国渔业协会日前在其官网发文解释说,中国市场上,通常所说的三文鱼是鲑鳟鱼类的商品名称统称,并非一种鱼的科学名称。正如国人目前餐桌上吃的金枪鱼,包括黄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鲣鱼等,三文鱼也同样包含大西洋鲑、太平洋鲑、虹鳟等多个种类。

图为青海龙羊峡库区养殖场捕捞的虹鳟鱼。张添福 摄

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是“假冒”的?

据媒体报道,“中国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都被青藏高原‘承包’了”,这也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这说明中国三文鱼市场三分之一以上是用淡水鱼假冒的。”

中国市场上真正的三文鱼销量是怎样的呢?

中国市面上常见的三文鱼有进口和国产两种,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指出,中国每年进口三文鱼10万吨,主要来自智利、挪威、苏格兰、澳大利亚、丹麦法罗群岛、加拿大6国。而国产淡水养殖的三文鱼产量约为3万吨。

江鑫说,由于中国的海水温度波动大,不适合大西洋鲑生长,国内鲑鳟鱼产业主要以虹鳟养殖为主,主产区是青海、新疆、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从全球来看,大西洋鲑年产量约为210万吨,挪威占比55%,其次是智利,再就是丹麦法罗群岛、苏格兰、北美等。

海水养殖的三文鱼比虹鳟金贵吗?

与进口三文鱼相比,国内养殖的虹鳟价格低一些,这是否意味着虹鳟不够“金贵”?

“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三文鱼的成本差不多,这是因为养殖条件、所用的饲料相差不大,而进口三文鱼之所以贵,是因为含有一定的运输成本。”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吴青告诉中新网记者。

江鑫认为,在中国市场上,挪威大西洋鲑之所以有较好的质量和稳定的价格,得益于其先进完善的工业化生产体系、供应链与市场管理,得益于挪威水产局多年来在中国所做的推广和铺垫。

其实,大西洋鲑外,挪威和智利等国的养殖场也养殖虹鳟。据中国渔业协会介绍,从受欢迎程度来看,不少当地人更倾向于虹鳟,且虹鳟的价格要高于大西洋鲑。

“作为养殖企业,我们研究挪威三文鱼产业发展历史,深深体会到,只有把供应链做好做明白,鱼才会好,市场才会好,产业才会好,这个与海水还是淡水、鲑还是鳟没有关系。”江鑫说。

资料图:图为2007年挪威前首相斯托尔滕贝格到北京超市推广三文鱼。

淡水鱼比海水鱼寄生虫多?

有网友称,淡水鱼跟海水鱼的区别,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淡水鱼寄生虫能在人体内完成寄生。还有人说,淡水鱼寄生虫更多。真是这样吗?

“并不是海水鱼寄生虫就少于淡水鱼。”中国渔业协会指出,野生鱼类主要捕食小型鱼类和甲壳类生物,使鱼类间有了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具体到三文鱼,中国渔业协会介绍说,开放性的生存环境和不可控的捕食对象,让野生三文鱼感染疾病或寄生虫的几率比养殖品种高很多。与其他淡水温水鱼相比,虹鳟养殖环境要求很高,一般利用天然水库或者是地下清泉,感染寄生虫的概率极低。

但是,人类易感寄生虫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副教授刘春娥告诉记者,单纯从人类易感的寄生虫来看,淡水鱼携带的寄生虫比海水鱼高得多。而进行检测时,也主要是检测人类容易感染的几类常见寄生虫。

吴青说,任何生物都有寄生虫,但大多数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不会传染到人类。由鱼类传染到人类,并导致人生病的寄生虫种类很少,主要是一些线虫、肝片虫、绦虫等会传染到人并可能引起人类疾病,这些寄生虫在海水鱼和淡水鱼中都可能带有,但主要是野生鱼类。

“三文鱼有没有寄生虫,不决定于是否在海水还是在淡水生长,而是看其生长过程是否安全可控。管理标准、监控严格、水体洁净、饲料优良的工业化养殖,三文鱼品质更容易保证,食用也更安全。”中国渔业协会强调。

冷冻可杀死鱼身上寄生虫吗?

有人因为担心寄生虫的问题,所以买来三文鱼之后放进冰箱冷冻一段时间,这样能否杀死寄生虫呢?

“在温度为零下18度以下、时长24小时以上的情况下,冷冻可以杀死鱼身上的寄生虫。”刘春娥说。

据了解,加拿大BC省在生食水产品的规定中也提到了“冷冻处理”。规定如下:

一是,对于野生捕捞的水产品除金枪鱼和贝类之外的游泳性鱼类(不包括鱼卵),对于生食的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冻处理,以避免寄生虫对人的危害。

二是,对于养殖的鱼类,如果养殖鱼是使用小鱼投喂,也要经过冷冻处理才能生食。因为小鱼饵料会带来寄生虫给所养殖的鱼类。对使用人工饲料的养殖鱼类不用冷冻处理。因为饲料加工时经过高温过程,已杀死了所有寄生虫,不会对养殖鱼类带来寄生虫。

资料图:2016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参展客商推出黄河养殖的“淡水三文鱼”供客商品鉴。 罗云鹏 摄

“淡水三文鱼”是否可以生吃?

说到底,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三文鱼能不能生吃,尤其是淡水养殖的虹鳟是否可以生吃?

对此,李长忠指出,三文鱼可以生食,它有很多食用 *** ,刺身(备注:别称“生鱼片”)只是其中一种。但从安全角度而言,三文鱼加热到65摄氏度以上食用比较放心。

“截至目前,国内没有发现过一例寄生虫由生鱼片传染到人类导致人发寄生虫病的案例。”吴青说,三文鱼可以生吃,中国养殖的虹鳟多为三倍体虹鳟,这类虹鳟携带寄生虫的几率很低。

他指出,首先,绝大多数三倍体虹鳟来源于国外的受精卵,然后孵化而成,这一过程中不会带来寄生虫。其次,这类虹鳟对水质要求很高,通常在低于20度的低温山泉、高原水库的流水中养殖,而中国生活在淡水中的那些可能传染到人类的寄生虫多数不在这一温度范围内及水域分布。

“还有,养殖场通过网箱或流水池将养殖的虹鳟与自然界的其他鱼类及水生生物形成了隔离,这也在客观上阻断了相互传染的可能,再就是养殖使用的是人工饲料喂养,人工饲料经过高温加工过程,这样养殖的虹鳟是很难接触到寄生虫的,因此是安全的。”吴青说。

江鑫说,中国每年进口10万吨冰鲜大西洋鲑,绝大部分以“刺身”形式消费。目前,虽然没有负面案例报道,但在生食水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建设上,应当借鉴欧美市场管理模式,对生食水产品设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监管审核机制,以流程管理理念避免危害发生风险。

大马哈鱼因何晚洄游

近日,一项新研究指出,采取罕见晚洄游策略的美国加州大鳞大马哈鱼,比同类种群更可能在出现干旱和海洋热浪的年份中存活下来。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环境条件随气候变化不断改变,因此需要开展保育策略维持种群多样性,并确保这种濒危物种的长期适应力。10月28日,相关论文刊登于《自然—气候变化》。

种群多样性是物种抵抗自然或人为干扰(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扰)的一种重要方式。鲑鱼会在生命周期中从淡水千里洄游到咸水,而灵活的洄游时间对这种鱼类可能尤为重要。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Flora Cordoleani和同事将春型大鳞大马哈鱼耳骨的锶同位素比值作为地理位置标记,重建了2007年至2018年洄游至加州中央山谷的123条成鱼的生活史。这些鱼在出生后的之一个冬季或春季留在它们夏季出生的淡水溪流中,而不是洄游到海洋。研究表明,这种晚洄游的策略对于物种在干旱和海洋热浪年份中存活下来非常关键。

晚洄游需要适宜凉爽的河流,而这种河流预计将在今后几年里因气候变化而迅速减少,而且大部分都位于鱼类无法穿越的水坝上方。有鉴于此,研究人员指出,应考虑栖息地连接以维持种群多样性,这对该物种的长期存续十分重要。(唐一尘)

来源: 《中国科学报》

标签: 鲑鱼 生活 习性 营养 条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