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龙骨,不是建筑术语里的龙骨,也不是恐龙之龙骨, 更不是舰船术语中的船的龙骨。本次我们要谈的“龙骨”是指一味中药。
一般来说,中药之龙骨,被认为是古代哺乳动物之鹿类、象类、三趾马、犀类等等的骨骼化石,甚至据说还有部分恐龙的化石,当然这个我们还不是很明确。
中药龙骨一
至于中药领域为何要将这些动物化石称作龙骨,我们还无法考证。但可以大胆猜测一番,因为这些化石稀少又珍贵,且确实也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至于何功效,需要专业医学解答,这里不做讨论。),这样一来,这些化石,在古人看来就是很神奇且极其珍稀的事物!
如此一来,经过古代中医的大肆渲染,想来,也只有龙骨(龙之骨头)这个头衔才配得上这些化石了。细细想来,“龙骨”一词,应该便是这样才产生的吧!
至于甲骨文,这个就很好说明了,甲骨文即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文字。据传其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继而在龟甲和兽骨上进行契刻的文字,故而又称殷墟文、契文、龟甲文、兽骨文、甲骨卜辞等。
那么龙骨和甲骨文到底是什么关系?首先我们来谈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便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很早便有吃龙骨的习惯,那么试问一句,中国古人何时开始吃龙骨的?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我发现最早记载龙骨功效的,乃是魏晋时期吴普所撰的《吴普本草》。当然了,该书已经失传,后世演变出的该书之版本,多半是参考其他医书编辑而成,对此,我们不做过多讨论。
中药龙骨二
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国古人吃龙骨的历史,按照《吴普本草》就已经记载龙骨之药用价值,可以大胆地推测一下,中国人开始吃龙骨的年代上限,即在中药中使用龙骨时间上限,肯定要在魏晋之前。当然了,具体早至哪个朝代,我们还不好考证。但是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上古先民很早就开始吃中药之龙骨了!
当然了,很早就吃龙骨,不代表人人都能发现龙骨中夹带的甲骨文,要不然,也不用等到清朝才有人发现这个事情了。那么,这位幸运儿是谁?那便是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
那么他王懿荣又是如何从龙骨中发现甲骨文的?这就不得不从他生病说起。据说,有一次王懿荣生病,其在治病时偶然间发现,仆人按药方所抓回来的龙骨中有一些非常独特,上面竟然刻有文字一般的符号,对此,他很快便开始了研究,也很快就联想和认定,这些刻符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也就是这一偶然间的研究,算是正式开启了甲骨文的研究和发现之旅,算是打开了汉字起源的密匙,也最终促成了华夏诸多学者,甚至是外国学者开始研究甲骨文。当然了,也正是甲骨文的不断研究,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了甲骨文乃是汉字最原始形态之一。
中药龙骨三
显然,中国古代先民吃中药龙骨这一事情,间接促成了华夏后世之学者研究起甲骨文之事宜!从这一角度来说,中药对汉字的研究是有启迪和促进作用的。当然,对于那个幸运儿王懿荣,被追崇为甲骨文之父,也不为过,毕竟是他开启了甲骨文的研究。
不过,我们不妨再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安阳殷墟没有发现那些甲骨,那些甲骨也没有流出,那么王懿荣也就很难发现这些甲骨文了,就不会成为甲骨文之父。那么甲骨文的发现肯定就会延后,说不定到时就会是李懿荣或马懿荣等人发现甲骨文了,反正不再是王懿荣发现,所以说王懿荣是幸运儿,一点也不为过。
自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龙骨和甲骨文的关系了,甲骨文存在于龙骨之上,那些带有甲骨文的龙骨,其实算是龙骨中的一部分。换言之,只要中国先民不停止吃中药龙骨,可以肯定的是,总会出现有心人,会发现这些龙骨之上的甲骨文!
结论,一部分甲骨文被刻写于龙骨之上,因为中国古代先民有吃中药龙骨的习惯,最终使得甲骨文被国人所发现。这是大好事,也是幸事,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灿烂辉煌的汉字发展史,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也使得汉字看起来更加富有深度,使得汉字变得更加伟大!
甲骨文一瞥
01、盒子里的东西
2004年的一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一个年轻人的搀扶下,缓慢的行走在辽宁省营口市的大街上,他们的目的地是营口市史志办公室。
推开办公室的大门,工作人员也不知道两人的来意,不过还是热情接待了他们。
老人也不多说什么,只是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的盒子,
工作人员觉得好奇,老人看似衣着普通,可是这盒子却是收拾的非常精致,到底里面有什么?
紧接着老人的话,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一度怀疑听错了……
“这些是龙的骨头,我已经珍藏了七十年了!”老人打开盒子,里面的东西显露了出来!
02、非同一般的骨头
龙,是神话中的生物,这是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怎么可能出现在现实中……
大家也没有多说什么,让老人留下盒子,就当是一件新鲜事一般没多想。
史志办的韩晓东和周从一是两个心细之人,这件事还是让他们有些奇怪,特别是回想起老人神秘而严肃的表情时,更是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老人收藏了七十年的五块“龙骨”
这几块骨头的切面,有类似水纹的纹理,骨头表面还有角质物的感觉。
越是细看,越是觉得这几块骨头和我们平时捡到的动物骨头不一样……
几块骨头的断面
03、一张1934年的照片
2004年三月,刚过完元宵节。营口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正在收拾陈旧的报刊杂志资料。
突然,一份发黄的报纸上几个醒目的大字吸引了他的注意——蛟类涸毙。
《盛京时报》当时的报道
蛟类,可不就是民间所说的龙吗?工作人员恰好是史志办周从一的同学,因此他也听说了老人献龙骨的事情……
这份报纸是三十年代出品的《盛京时报》,这篇关于“蛟类”的报道出自1934年9月,
通过报纸上刊登的照片,还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动物的整个骨架,很明显的它还长有两只角!
在继续查阅相关报纸后,几个人又看到了关于“巨龙”的几篇相关报道!
其中一篇的标题就很震撼:巨龙全体二十八节,臭气参天观者塞途。
04、七十年前的一件怪事
史志办的几个人越来越好奇事情的真相,于是开始在营口周边探寻,希望周芳七八十岁的老人,问问有没有人记得七十年前的这件怪事……
终于,一位老人向他们讲述了营口在1934年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年夏天,营口一场罕见的暴雨整整四十多天下不停。辽河因此水位暴涨,周边的芦苇荡也漫了水,船都开的进去……
暴雨过后,便有人传开了,说是辽河北岸的芦苇荡里经常有怪声和奇怪的气味,
不久后,又听说一个渔民听见怪声循着扒开芦苇,进去查看了一番,
谁知道,此人当晚回家便浑浑噩噩,一病不起……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吓成如此模样?
根据《盛京时报》报道,当时的营口水产高级学校的一名教授,认定这个生物为“蛟类”。
05、龙骨展览
事情已经过去了七十年,当年的那位教授也已经故去,《盛京时报》也没有留下具体的证实过程信息。
在接下来的探寻中,又找到几位目击者,声称自己看到过巨龙,而他们看到的位置是在《盛京时报》描述位置10公里远的另外一处芦苇荡,由时间判断,这是巨龙之一次现身。
老人们记得巨龙搁浅在塘里,被太阳晒的直叫,声音像牛声一般。
由于事情太过惊奇,这具龙骨架还被运到了河南的西海关进行展览。
据说现场十分拥挤,人们争先恐后想要看一眼传说中的龙的骨头……
有照相馆还将龙骨拍成照片叫卖,许多人都买过龙照带回家供奉观赏。
然而,遗憾的是,声势浩大的展览之后,巨大的骨架遗骸竟然不知所踪!
06、超过一万年的骨头
多方查找,也没有找到一张当年清晰一点的龙骨照片,大家并没有气馁,
因为还有一件“实物”正放在史志办的办公室里!这就是那个装了5块骨头的盒子!
这一回,他们找到了大连自然博物馆,希望这里的专家能够帮忙鉴定一下几块骨头是属于什么动物的。
其中一块骨头被专家认为是牙齿,而且是食草动物的牙齿。
经过科学检测,骨头的年龄远远超过七十年,应该在一万年以上,很可能是古代野马!
这个结果让大家很失落,老人珍藏七十年的龙骨,竟然只是野马的牙齿?
而且,这5块骨头,和1934年那具龙骨是不同的动物种类,他们之间毫无联系!
07、龙骨之谜的真相
大连自然博物馆另外一位海洋动物专家,在看过70年前那张照片后,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这具骨架的头骨,很像是须鲸的头骨骨架!
专家认为这是一头小须鲸,在六十年代,大连地区黄海北部有上百头小须鲸被捕杀,
其骨骼很可能随着暴雨流到了辽河这里。
小须鲸
那么,为什么照片上这具骨骼的头骨会有两只角呢?小须鲸可没有这样的构造啊!
专家仔细查看了照片,也给出了答案。
原来,照片上的骨架是分别捡拾,人工堆砌出来的,人们误将两支下颌骨当成了龙角,
拼接到了这只动物骨架的头部……
根据海洋生物专家的解释,小须鲸是一种迁徙动物,有洄游习性,夏季一般就往北部地区洄游。
每年的4月份左右,路过大连近海的时候,也有死亡现象发生。
营口地势低洼,七十年前又连降大雨,导致海水进入辽河,小须鲸可能就是那个时候搁浅了!
精彩故事推荐阅读
1、李白诗中一个千古之谜终被破解!答案竟在东晋古墓的一个海螺中
2、明朝官员贪污,拿出唐朝“免死金牌”抵罪!朱元璋一看乐了,放人
《本草精荟》:平肝潜阳:龙骨的功效与应用龙骨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的骨骼化石。产于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用时须打碎,常生用或煅用。
一、龙骨的功效:
龙骨味甘、涩,性平,舐之吸舌不脱为佳。归心、肝经。功效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陈修园称其为“惊痫癫痉之圣药。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
现代常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惊痫癫狂,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别录》:“汗出,夜卧自惊,恚怒,…阴蚀,止汗,小便利,溺血,养精神,安五脏。”
《本草纲目》:“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
《本草经读》:“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痫癫痉之圣药。”
《长沙药解》:“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
《本草备要》:“能收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治多梦纷纭,惊痫疟痢,吐衄崩带,遗精脱肛,大小肠利,固精止汗,定喘敛疮,皆涩以止脱之义。”
徐灵胎言:“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
张锡纯言:“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精脱。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泻,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其性又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
二、龙骨的配伍应用:
1.龙骨配伍牡蛎。龙骨与牡蛎功效相似,常相须为用,二药都可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然龙骨甘涩,性偏温,有收敛止脱镇惊安神之妙;牡蛎咸涩,性偏寒,有软坚化痰之功。故而二药配伍,可互增疗效,常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心神不安、烦躁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耳鸣等证,以及惊痫癫狂,或久痢久泻、遗精脱肛、女子崩下,或咳血、吐血等证的治疗,组方用法颇多,需要学习。
在《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有龙骨与牡蛎的配伍。如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中,用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用龙骨、牡蛎敛神气而除烦躁;在桂枝龙骨牡蛎汤中,用龙骨、牡蛎敛精血之失亡;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用龙骨、牡蛎敛魂而镇逆等。二药配伍,用治惊狂不安、癫痫、梦遗失精等证,疗效显著。
此外,张锡纯也擅长应用龙骨与牡蛎,并创立诸多名方,如镇肝熄风汤中,用龙骨、牡蛎平肝潜阳;在补络补管汤中,用龙骨、牡蛎降气化痰而止血;在定心汤中,用龙骨、牡蛎宁心安神。可谓真正善用二药之中医大家。
张锡纯言:“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牡蛎,故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又言:“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
成无己言:“龙骨、牡蛎皆收敛神气以镇惊。”
《本草求真》:“龙骨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魂之妙。”
现代药理研究:龙骨镇静安神与牡蛎配伍,可增强镇静作用,用于治疗胸腹动悸、心悸、失眠怔忡等神经精神症状。临床实践,确有良效。因此,想学好龙骨、牡蛎的应用,首选要学会二药的配伍。
2.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等证。常配伍牡蛎、代赭石、白芍等,即镇肝熄风汤。
今天,镇肝熄风汤常被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然高血压病亦分虚实,如真属肝阳上亢之实证,用之尚可;若不属此类型,切不可乱用。高血压病中医辩证非常复杂,如有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瘀阻络、气滞血瘀、水湿上犯等诸多分型,病因不同,治疗 *** 必然也不同。直到今天,中医界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与治疗,依然有着很大分歧,学习者切不可只迷信于一方一药。
3.用于神志不安、心悸失眠,以及惊痫、癫狂等证。常配伍酸枣仁、朱砂、远志等药。如配伍柴胡、半夏、牡蛎、铅丹等,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4.用于遗精、带下、虚寒、崩漏等证。治疗肾虚遗精,常配伍牡蛎、沙苑子、芡实等药。如与牡蛎配伍于桂枝汤中,即治疗虚劳失精之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内中至理,最值参悟。如治妇人崩漏带下之证,常配伍牡蛎、海螵蛸、茜草等,即固冲汤。如治虚汗,常与牡蛎、人参、麦冬、五味子等益气敛阴之药合用。
5.用于咯血、吐血、久不愈者。可配伍牡蛎、山茱萸、三七等,即张锡纯名方补络补管汤。
张锡纯言:“龙骨、牡蛎能收敛上溢之热,使之下行,而上溢之血,亦随之下行归经。”
龙骨与牡蛎配伍,还可治疗胁下胀痛,常与疏肝理气、消癥之药合用。
张锡纯言:“龙骨、牡蛎,可敛戢肝火,肝气自不至横恣,此敛之即以泻之,古人之治肝之妙术也。”
此外,煅龙骨研末外用,有吸湿敛疮作用,可用于湿疮痒疹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三、龙骨的用法用量:
龙骨常入煎剂,少入丸散。入煎剂需要先煎。入煎剂常用量十余克至几十克;外用适量。
关于龙骨入药宜生用,还是煅用,张锡纯经验值得参考。张氏用龙骨、牡蛎,皆常生用,取其通利之性,极特殊情况才煅用。
张锡纯言:“愚用龙骨约皆生用,惟治女人血崩,或将流产,至极危时,恒用煅者,取其涩力稍胜,以收一时之功也。”
四、龙骨的应用注意:
龙骨质重下沉,黏涩难化,故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
汪昂言:“忌鱼及铁。”
~
附药:龙齿的功效与应用
龙齿来源与龙骨相同,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牙齿骨骼化石。因其产量更少,价格也更昂贵。
龙齿功效与龙骨相似,而镇惊安神功效更佳。尤适用惊痫、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证的治疗。
用法与用量:与龙骨相同。
《本草备要》:“治大人痉癫狂热,小儿五惊十二痫。”
张锡纯言:“龙齿与龙骨性相近,而又绕镇降之力。”
今天,龙骨与龙齿都以是稀缺资源,且不可再生,医家应用时,切要倍加珍惜。能用其它中药代替时,尽量用它药来代替,保护稀缺中药资源,当从每一位中医人做起。
~
我望鱼一生
我养鱼一生
鱼却并不知有我
~
——中医实战笔记20.7.5夜
中药材龙骨拼音Lónɡ Gǔ
别名五花龙骨
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
性状药材可分为五花龙骨与龙骨两种:(1)五花龙骨: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牙白色,夹有蓝灰色及棕红色花纹,深浅粗细不同,略似大理石的条纹,表面平滑,偶有小裂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2)龙骨:形似兽骨而较粗大,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在关节处膨大,断面有数蜂窝状小孔。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
炮制煅龙骨:将刷净的龙骨,放坩锅内或其它容器中煅至红透,取出晾凉,碾碎即可。
性味甘、涩,平。
功能主治镇静,敛汗涩精,生肌敛疮。用于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外用治疮疡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3~8钱;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龙骨拼音Lónɡ Gǔ
出处《本经》
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生境分部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
性状①五花龙骨
又名:青化龙骨、花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以质脆,分层、有五色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
②龙骨
又名:白龙骨(《千金方》).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但一般以五花龙骨为优。
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尚含铁、钾、钠、氯、 *** 根等。
炮制龙骨:刷净泥土,打碎。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纲目》:"近世 *** ,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须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
性味甘涩,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有小毒,"
④《本草正》:"甘,平,性涩。"
⑤《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微辛,性平。"
归经入心、肝、肾、大肠经。
①《纲目》:"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阳、少阴,兼入手少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①《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②《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
③《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
⑤《珍珠囊》:"固大肠脱。"
⑥《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有湿热、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②《药性论》:"忌鱼。"
复方①治大人、小儿一切癫狂,惊搐,风痫,神志不宁:龙骨一两(火煅,研极细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黄各五钱(俱研极细末),钩藤、怀生地、茯苓各一两五钱(俱微炒燥,为极细末),苏合香三钱,牛黄二钱(俱用酒溶化)。共十味,总和一处,用胆星八钱,研细末,竹沥一碗,打糊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儿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汤调灌。(《方脉正宗》)
②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熬)五两,蜀漆(去腥)三两,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③治好忘:龙骨、虎骨、远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
④治心虚盗汗:龙骨五钱(火煅),茯苓一两,人参六钱,莲肉三两(俱微炒),共研为末,麦门冬(去心)四两,酒煮,捣烂成膏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⑤治产后虚汗不止:龙骨一两,麻黄根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⑥治遗尿淋沥:白龙骨、桑螵蛸等分。为末。每盐汤服二钱。(《梅师集验方》)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⑧治失精,暂睡即泄:白龙骨四分,韭子五合。上件为散子。空心,酒调方寸匕服。(《梅师集验方》)
⑨治劳心梦泄:龙骨、远志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莲子汤下。(《活人心统》)
⑩治白浊:糯米饭(晒干)四两,赤石脂(炒令焦黄)、龙骨(煅,别研)、白茯苓(去皮)各二两。上为细末,醋煮面糊儿焙干。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送下,食前服。(《魏氏家藏方》龙骨丸)
⑾治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龙骨研细。吹入鼻耳中。凡衄者并吹。(《梅师集验方》)
⑿治妇人无故尿血:龙骨五两。治下筛。酒服方寸匕,空腹服,日三(《千金方》)
⒀治血崩不止:龙骨(煅)、当归、香附(炒)各一两,棕毛灰五钱。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空心,米饮调下。忌油腻、鸡、鱼、炙博物。(《景岳全书》龙骨散)
⒁治金疮出血:龙骨一两(五色紧者),诃子一两,白石脂半两,苧麻叶半两(系五月采来阴干者)。上为细末。水调服之。(《普济方》神仙止血散)
⒂治泄泻不止:白龙骨、白石脂等分。为末,水丸梧子大。紫苏、木瓜汤下,量大人小儿用。(《全幼心鉴》)
⒃治久痢休息不止者:龙骨四两。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饮。仍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九(《肘后方》)
⒄治小儿因痢脱肛:白龙骨粉扑之.(姚和众)
⒅治两耳湿烂,久不收敛:龙骨、亦石脂(俱火煅)、海螵蛸(水煮过)各三钱。共研细末。先用绵纸条拭干脓水,后吹末药。(《本草汇言》)
⒆治阴囊汗痒:龙骨、牡蛎粉扑之。(《医宗三法》)
⒇治小儿脐疮久不差:龙骨煅。细研为末,敷之。(《圣惠方》)
(21)治淋巴结结核(适应于干酪化者,或结核破溃者):煅龙骨、煅石膏、滑石各等量。共研末。将已炼好的猪油溶化,投入药末,搅拌成糊状,贮存备用。先将病灶清除干净,再用上药膏制成的油纱布条填塞创面。每日换药一次。开始时脓汁增多,一般3~4天后创面干净。连续应用1~2周。(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2)治汤火伤:龙骨、生石膏、大黄、儿茶各等分,共研极细末,冷茶水调稀糊状。敷患处,敷后用纱布盖好(面部可不盖),每隔一日换药一次。(《中医杂志》(4):212,1957)
摘录《中药大辞典》
编者按:“书说中医”栏目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光明网共同推出,精选优质中医药科普图书,普及中医药知识,带您一同感受中医药文化。
本期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柏灿
提起甲骨文,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您真的了解甲骨文吗?甲骨文中的“甲骨”二字又是指什么?这里先讲一个故事。1899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这年秋天,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教育机构更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患了疟疾,感觉身体一会儿发冷打哆嗦,一会儿又浑身发热,头痛难忍,口干渴,只想喝冷水,苦不堪言。他只得蜷缩在被子里养病,并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一说鹤年堂)中药店买回一副治病的中药。煎药的时候,王懿荣无意中看到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隐隐约约刻划着一些符号,身为金石学家的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其中一定有玄奥,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王懿荣顿时顾不得自己孱弱的病体,立即起身披衣、箭步下床,拿起一片龙骨细细端详研究起来……经过一番初步的探究,王懿荣觉得龙骨上面的刻痕绝非一般随意划刻所致,而是很像古代的文字,但其形状又并非大篆或是小篆,看不出是什么字体。为了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他立即派人赶到药店,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中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了下来。后来,他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龙骨。在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王懿荣终于从《周礼·春官》和《史记·龟策列传》中找到了线索,他断定这些符号是早在秦汉之前的上古文字,这味名叫“龙骨”的中药材也并非是什么“龙”的骨头,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自此,一个崭新的名词——甲骨文便诞生了。
这个揭开甲骨文身世之谜的故事曾刊登于1931年7月出版的《华北日报》上,记载在一个署名“汐翁”的人发表的一篇《龟甲文》里。今天,学术界虽然对甲骨文的身世依然争论不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原本六文钱一斤的龙骨却骤然间身价百倍。由此,一味十分普通的中药——龙骨,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也得益于这味龙骨做媒,中华文明的一个重大发现和一段被岁月掩埋的历史,慢慢浮出了水面。王懿荣因病得福,被后人尊称为“甲骨文之父”,传为千古佳话。
那么,龙骨究竟为何物?到底有哪些功能?龙骨是指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其特点有:性能平和,没有寒热偏性;味甘而具一定的补养之性;质地重镇,归心、肝、肾三经。龙骨使用时有生用、煅用之别。生龙骨的功用主要有二:之一,安神而用于心神不宁的多种病证,如失眠、心悸、癫狂、痴呆等。因龙骨质重而能镇静安神,故诸如躁狂之类的神志不安之证用之有效;同时,因龙骨性味甘平而具有一定的养心安神之功,一些心神失养引起的神志不安病证用之也奏效。第二,平肝而用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病证,如眩晕、头痛、烦躁等。这与龙骨作用于肝,质地重镇而具潜降之能有关,能使上亢的肝阳、上炎的肝火下行而发挥治疗作用。龙骨的这一功用目前非常广泛地用于治疗高血压,特别是对于一些高血压伴随有失眠、烦躁的患者,生龙骨十分适合。煅龙骨是指将生龙骨原药材洗净晒干,置于无烟火上煅烧至红透,取下待凉并碾碎入药者。其功效主要就是收敛固涩、敛疮生肌,以外用为主,研粉外敷可治疗湿疹、湿疮、疮疡久溃不收口。煅龙骨因其收敛固涩的作用也可内服使用,以治疗诸如慢性泄泻、出血、出汗、带下等病证。
龙骨本身性质平和,没有寒热偏性,且具收涩之能,能调和阴阳,古人谓其能“疗阴阳乖离之病”,既能固摄人体正气,又能调整“乖离之阴阳”,从而配合方中的其他治疗疟疾的药物发挥协同治疗作用。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知道治疗王懿荣疟疾的处方出自于哪位医家之手,但从中却能看出处方者绝非平庸之辈。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充分折射出中药与汉字文化的交融性,昭示着中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摘自:杨柏灿《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作者介绍: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全国临床中药学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擅长治疗顽固性咳喘、失眠、肝胆疾患、不正常出汗、肥胖、高脂血症、血尿、月经不调等。
出品:光明网 中华中医药学会
监制:战钊 宋雅娟
策划:张梦凡
来源: 光明网
俗话说:“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其中“九龙骨”指的是什么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传承的民族图腾,我们更是被誉为“龙的传人”,足见龙在我国的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
从古至今,无论什么社会阶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和龙沾点边。于是,民间便诞生了一句俗话“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头上有长着九块“龙骨”,那么这个人迟早都会成为达官贵人。一时间,这句话风靡华夏大地,许多人都参照着这句话,试图在自己身上找到哪怕一丝符合描述的特征。
那么,这九块“龙骨”到底是哪几块骨头,又为何会成为彰显富贵的象征呢?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这其中的故事。
颧骨
作为人类头部骨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颧骨能够成为九块“龙骨”之一,是非常合理的。颧骨位于人类头颅两侧,靠着头骨的其他部分,并且连接着鼻子脸颊,可以说颧骨的形状是决定这一个人的面容是否好看的基础。
古人讲究的“帝王之相”中,颧骨饱满就是重要的标准,因为饱满的颧骨能够撑起人的脸部,让人的面容看起来四方而协调,长相看起来很端正。
如果颧骨突出或内陷,就会让一个人的面部比例不协调,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尖嘴猴腮”,而一个“尖嘴猴腮”的人,是怎么都不会被人认为是帝王之相。
同时,颧骨的颧字与权利的权字发音一致,因此长着良好的颧骨的人,也会被认为能在未来手握巨大权力。
龙角骨与龙宫骨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能为自己的容貌加分不少。龙角骨和龙宫骨就是决定眼睛是否好看的骨头,也是头骨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角骨在眼睛的上方,是眼眶的上半部分。因此平滑的龙角骨能够勾勒出帅气的眉毛和眼型,我们常说的剑眉和柳叶眉,就是拥有平滑的龙角骨的男性和女性。
而龙宫骨在眼睛的下方,是眼眶的下半部分,同时也起到了塑造眼型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龙角骨饱满,那么她的眼睛就会炯炯有神,反之一个的龙角骨若是内陷,那么此人的眼睛就会随着一起内陷,会显得没有精神。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龙角骨和龙宫骨都长势完美,那么他就会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自然是会被人所夸赞的。
日角骨与月角骨
日角骨和月角骨在人眉毛的两侧,是龙角骨延伸出去的部分,与龙角骨一起组成了眉毛部分的形状。
如果说龙角骨是给眉毛定型,那日角骨和月角骨就是对于一个人眉毛的精雕细刻了。如果一个人的日角骨和月角骨能够顺着龙角骨延伸,那么这个人的眉毛就会和眼睛持平,保持一个非常好看的角度。
如果此人的眉毛正好是剑眉,而日角骨和月角骨也很平顺,那么有了这个合适的角度,眉毛就会展露出一股英气,给人年少气盛的感觉,让人觉得此人年少有为,久而久之自然就会被当成帝王之相了。
驿马骨
颧骨和鬓角的连接之处就是驿马骨,这块骨头决定了颧骨的走势,就像是一个将军指挥军队一样支配着颧骨。
如果驿马骨的长势良好,同时也会带动颧骨的生长,所以驿马骨是非常重要的头骨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驿马骨也控制了古人鬓发的走向。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都会留非常长的鬓发,然后细细打理,驿马骨能够左右鬓发的走势,让有的人的鬓发能够垂直向下,颇具仙风道骨。
同时,它也能让有的人鬓发四处横生,就像张飞李逵一样怒发冲冠,混乱无比。前者的形象能够被认为是稳重有大局观,而后者则只能够被当做莽夫和勇士,无缘帝王之相了。
将军骨
在左右耳上方的骨头被称为将军骨,同样,这一块区域的骨头也是“帝王之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军骨控制着耳朵的生长,如果一个人将军骨内陷,那么这人的耳朵就会贴合着头部,整个头部失去了耳朵扩展出去的区域,就会显得比例失调。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将军骨突出,那么此人的耳朵就会外扩,俗话说“大耳朵有福气”,将军骨延伸而导致外扩的耳朵就会被古人们认为是好运的象征。
伏犀骨
伏犀骨又称伏羲骨,从字面上看,就能够看出这块骨头在头骨中的重要性了。伏羲作为中华文明的开创者,是中华历史长久以来的顶梁柱,而伏羲骨在人的面容上也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
伏犀骨在人面部的正中间,位于鼻子上方,连接着印堂,确定了一个人的印堂形状和鼻子的走向。
印堂不用多说,其形状确定了一个人的面相,如果伏犀骨上部塌陷,那么这个人的印堂就会一直深陷在塌陷的伏犀骨所塑造的阴影之中,给人一种“印堂一直发黑”的印象。
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伏犀骨控制了鼻子的走向,如果伏犀骨下部的长势不好,那么鼻子也不会太好看,甚至会塌陷。
作为人脸上最重要的器官,人们在关注面容时之一时间看的就是鼻子,所以鼻子不好看,会摧毁别人对自己的之一印象,没有了良好的之一印象,还谈什么“帝王之相”呢?
巨鳌骨
巨鳌骨作为伏犀骨的延伸,也在塑造面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巨轮骨是连接面颊和后脑的重要部分。
但巨鳌骨本身不像其他骨头一样直接塑造脸部的形状,因为在大多数人身上,巨鳌骨并不可见,所以虽然这块骨头很重要,但是一般是看不到的。
所以巨鳌骨突出,让其他人能够之间看见自己巨鳌骨的人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在古代如果见到巨鳌骨突出的人,大家都会认为此人是万中无一,并且未来能够创造自己事业的人。
如此看来,虽然“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是古人封建文化迷信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九块骨头实际上确实决定了一个人的面相,左右了一个人的美丑。
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在还没有科学技术的古代就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真的非常厉害。当然,这句话也多少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同时也是古人对自己、以及亲人的一种期待,算不得完全迷信。
文章内容仅仅是解读一些古人留下的“俗语”,并不传达一些“封建”思想。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九龙骨是啥?老祖宗辨人术准吗?自古以来人们便习惯以貌取人,大多数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能抛去种种影响真正看人内在品德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我国千百来的文化传承中,和人外貌相关的更是数不胜数,文化表现形式不一而足,更具代表性的影响就是相术了。
据悉在相术中有一门技术,是通过一个人的长相推断这人未来的祸福吉凶等,这种技术虽然没有科学的依据作为支撑,但却是在封建王朝时期影响极大的一门技术。
也正是因为相术的存在,古人们便总结了很多和人长相相关的识人术,比如在古代广为流传的骨相辨人,人们认为“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
但这句话作为老祖宗辨人术的精华之一真的准确吗?所谓的“九龙骨”指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长了“九龙骨”的人必定会成为天之骄子呢?
首先我们先对“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进行解读,简单来说就是古人认为如果有人头上长有“九龙骨”,那么这人早晚都能成为人上人,直接过上让不同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
古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封建王朝时期,常常战火连天,即使不打仗的时候,百姓也要面对地主和达官贵人的剥削,生活比较艰苦,再加上民智未开,上位者常常会利用所谓的“天生异象”掌控百姓。
比如刘备是“双耳垂肩”,孔子也有“七孔朝天”的说法,就连努尔哈赤都是“脚踩七星”,而这“九龙骨”其实也算是类似的一种说法。
所谓的“九龙骨”也被人们称为“九贵骨”,分别指的是“颧骨、驿马骨、将军骨、日角骨、月角骨、龙宫骨、伏犀骨、巨鳌骨、龙角骨”这九块骨头。
在相术中认为“九龙骨”分别长在人们头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每一块也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如果“九龙骨”长得好,那么人的运势也会比别人更好,人生中就不会存在平凡这两个字,注定会成为别人仰望羡慕的对象。
“九龙骨”中颧骨地位非常高,古人认为颧骨饱满,长得恰到好处的人,一般都都富贵命,可要是颧骨过于突出或是太平,那么这人运气可能就会差些,甚至会经常倒霉。
除此之外在相术中,人们还认为颧骨和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颧骨高的人有着强大的野心和抱负,看起来大多都比较令人畏惧。
驿马骨指的是颧骨和耳朵之间的骨头,在太阳穴下方,也被称为“玉堂骨”,驿马骨更好也是要圆润丰满,这处骨头长得好的人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情商高,能抓住机会,是商场中人缘绝佳的“交际花”。
将军骨和日月角和父母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月角是额头两侧,正好在眉毛上方。这地方也被称为“父母宫”,左父右母,父母地位高孩子地位自然也不会低。
将军骨是在日月角后延的位置,如果将军骨长得不好,意味着人很无能,即便父母再有能力也没什么用。
伏羲骨是从鼻梁起至天庭的骨头,伏羲骨长得好便是人们常说的山根挺拔,印堂饱满,长得不好便是算命中常说的印堂发黑。
龙宫骨就是眼周的骨头,代表着人的专注心和毅力。巨鳌骨则是耳后凸起的骨头,巨鳌骨凸起意味着这人文武双全,十分聪明。
龙角骨指的是眉毛上方向两边延伸的骨头,龙角骨饱满的人在相术中性格果断,能更好地成功。
由此可见“九龙骨”在头部位置都非常的重要,这些位置要是长得圆润饱满,便是人们认为的有福之人。
古人认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人必定有福,而“九龙骨”长得好的人自然满足这个条件,也就有了“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说法。
但面相学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中虽然有许多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值得传承,但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吃了30年猪肉,才知道猪骨有12种叫法,部位不同区别大,别买错了导语:30元一斤的排骨和25元一斤的龙骨,到底有什么区别?终于搞懂了!吃了30年猪肉,才知道猪骨有12种叫法,部位不同区别大,别买错了
终于,猪肉的价格慢慢的降了下来,我们平时除了购买瘦肉,五花肉以外,也会经常买猪骨,要知道猪骨的营养也是蛮高的,猪骨里面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黏蛋白等。用来煮骨头汤给家人喝,能及时补充人体所必需的骨胶原等物质,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有助于小孩子的骨骼的生长发育。
我们经常食用的是排骨,但是猪骨里面细分下来有12种叫法,部位不同区别大,比如排骨的价格是30元一斤,而龙骨的价格却只要25元一斤,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悦悦吃了30年的猪肉,终于懂了,接下来就带大家来看一看。
1.猪前排(小排)
前排也称小排,是猪腹腔靠近肚腩部分的排骨,位置就在肋排和子排的下边。这部分排骨的肉层比较厚实,并且带有白色的软骨。前排最适合的吃法是蒸、炖、炸或烤,做菜时通常剁成小块。往往这部分的排骨是不能议价的,30元一斤。这种排骨更受欢迎。
2.猪肋排
胸腔部位的片状排骨称为肋排,这块排骨的块头比较大,卖肉的老板通常会把上面的子排分割下来单独出售。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肋排并不是全部肋排,而是切除子排以后剩下的部分。肋排有一侧与背脊相连,所以它的骨头比小排要粗些。肋排的肉层比较薄,肉质比较瘦且口感比较嫩,比较适合卤制。另外,肋排中段的嫩排最适合烤制,肉层较厚实的部分比较适合蒸、炸或红烧,通常肉摊上卖这种肋排的数量最多。
3.猪大排(肉排)
里脊肉和背脊肉连接的部位就是大排,也叫肉排,它其实就是脊椎骨,也叫腔骨。把大排上面的肉单独剔下来,最适合做成油炸肉排或是当成瘦肉炒着吃,剩下的骨头最适合用来煲汤食用。这种大排的要价会比前排要便宜1-2元钱。
4.猪子排(软肋)
腹腔与背脊连接部位的排骨称为子排,它其实就是肋排的一部分,是肋骨以下的软肋部分,所以子排也经常被人们称为软肋。这部分排骨的肉层很厚,隔着一层薄油还连了一块五花肉,是油脂比较丰富的排骨,也是肉质最为鲜嫩的排骨。子排最适合的吃法比较多,比如炸、炖、烤或红烧等烹调 *** 都可以用,但做出的菜肴略显油腻。
5.猪后香拐
后香拐,乍一听,这名字比较拗口,其实它就是猪后脚杆上面分割出来的骨头,肉质紧致、骨油多很适合煲汤。这种大骨往往是饭店,早餐店买来煮高汤,价格比排骨要便宜一些。
6.猪后棒骨
也叫筒子骨、棒子骨,就是后香拐剔除肉以后剩下的骨头,棒骨里面的骨髓丰富,适合用于煲汤。在湖南有一款汤粉是用棒子骨熬汤做出来的,吃的时候要带上一次性手套捧起大骨头开啃,相当的过瘾,深受人们的喜爱。
7.猪前香拐
前香拐顾名思义就是前猪脚杆里面分割出来的骨头,油脂不如后香拐那么丰厚,同样适宜煲汤。
8.猪前棒骨
也被称为筒子骨,跟后棒骨类似,不同的是一个前脚一个后脚,更佳用处也是煲汤。不管是前棒骨还是后棒骨,买回去之后更好是直接炖煮,那样味道会更加鲜美。
9.猪扇骨
猪扇骨是猪的肩胛骨,由于它的形状略呈扇形,所以被称为扇子骨,同样也是适用于煲汤、清蒸、椒盐等做法。
10.猪月亮骨
月亮骨是前腿夹心肉与扇面骨相连处的一块月牙形软组织(俗称“脆骨”),它连着筒子骨、扇面骨,上面有一层薄薄的瘦肉,骨头为白色的脆骨,可以用于整烧、炖汤、斩小后作为下酒小菜。这种猪骨在肉摊上比较少见,除了去得早能买得到,平时经常会在添称时跟其他猪骨一起卖掉了。
11.猪寸骨
寸骨是棒骨旁边的一根小细的骨头,每头猪只有两根寸骨,肉质酥烂鲜嫩。即棒骨旁边的一根小细的骨头,髌骨之类的一个骨头,常见的做法是红烧寸骨和孜然寸骨。
12.猪脊骨(龙骨)
脊骨指猪的脊椎部位的骨头,也称龙骨,一般用于煲汤,也可以红烧或者做酱骨头,物美价廉,这猪骨的价格更便宜了。在买排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别搞混淆了哦。
看完以上猪骨的12个部位叫法,您明白了它们的区别和吃法了吗?只要学会了,下次去买猪骨的时候才不会买错。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下猪骨炖汤好喝的正确做法:骨头要冷水下锅,水一次性就要加够,中途不要再加水了,避免肉中的蛋白质不能在汤中充分溶解,切勿过早放盐,由于盐具有渗透性,过早放盐会影响汤的鲜味。更好是选择文火慢炖,做好之后撇去表面的油脂,那样做出来的骨头汤更具营养,更易吸收。
感谢收看@悦悦家的美食汇,健康搭配,用心烹饪家常美味!爱美食的人是内心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悦悦是一名美食原创作者,坚持每天分享不一样的美食做法及小技巧,如果您每日为吃什么而纠结,来悦悦家看一看吧!一定能让您吃得舒心又健康!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您的支持是对悦悦更大的鼓励!
愿上帝赐福给你!
在浩瀚的本草宝库中,有时候,一字之差便有云泥之别。
土茯苓
土茯苓,说起这三个字,你头脑中会不会想到那茯苓饼那甜甜的味道?对中药有一定认知的话,你也会想到茯苓切片那方方正正的白色小块?
你看,又被这名字欺骗了吧,土茯苓不是茯苓,并不是茯苓被埋在土里就能称之为土茯苓,只多了这一“土”字,这功效便改变了。
土茯苓是一种百合科的植物,甘、淡,平。归肝、胃经。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银柴胡
银柴胡,当你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你大概知道了,这应该也不是柴胡。但是呢,最早在银州一代,当地人还真把它当做柴胡。后来在作药用时,发现了其中的错误,但这一名字依然被沿用下来。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而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在现代中药书中,柴胡为发表药,而银柴胡为清虚热药,两者显然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可是在《本草纲目》中,却是柴胡和银柴胡不分的。当时,李时珍已知道柴胡的来源有多种,如他说的“银州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显然是指石竹科的银柴胡。他所说的叶“如邪蒿”,根“如前胡而软”者,应是伞形科前胡的一种。他说的苗“如韭叶者、竹叶者”,根“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者,正是我们当前所用的伞形科植物柴胡。
可惜李时珍只认为它们是由于产地不同造成的品质差别,其中以银州所产柴胡更好,但总的来说还是一种东西。只有到了清代的张璐,在《本草逢原》中才将银柴胡从柴胡中分了出来。再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银柴胡不仅是一独立的词条,而且指出银柴胡“甘微寒无毒,行足阳明少阴,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不但清热,兼能凉血。”并认为李时珍对柴胡和银柴胡在“《纲目》俱混而未析”。
青木香
木香是啥?这是一味有“醒脾”作用的非常重要的行气止痛药,辛味辛;苦;性温。归脾;大肠、三焦经。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关于青木香这个名称还与木香有着这样一段渊源:木香呢,自古代而起是一个外来中药,从东南亚进口,以广州为集散地,所以又称为广木香。木香颜色越深,含的油脂越多,质量就越好,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把这种优质木香称之为“青木香”。这里面这个“青”字,是指的木香颜色乌黑,乌黑颜色就是青的意思。
后来到了唐代,因为国内没有木香这种植物,就在国内找了一种替代品——马兜铃科的根,唐代当时称之为马兜铃根。由于作为木香的替代品,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土青木香(都是名字起得祸),到了明代,在编纂本草著作时把这个“土”字去掉了,把土青木香称之为青木香。所以明代以后的青木香和明代之前的是两回事。
古代的青木香指的是优质的木香,而现代的青木香是马兜铃根,由于马兜铃根有肾毒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因此而造成了很多滥用、乱用而中毒的情况。
姜黄
姜黄,听到这两个字,你是不是也犯嘀咕了?我这么跟你说,姜黄还有名字,古人都称它为黄姜。
这下你总明白了吧?这不就是干姜嘛!
非也。
它只是和干姜的形状有相似之处,实际上,它是黄丝郁金的地上的根茎,以其颜色和形状而得名。
该种和郁金的根茎均为中药材“姜黄”的商品来源,姜黄: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捞起,润透后切片,晾干。片姜黄:拣去杂质及残留须根,刷洗泥屑,晾干。供药用,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
禹白附
禹白附,这个您可能没听过,但你估计听过它的别称——白附子。
哎?这回你总该知道了吧?不就是附子么?如果您生活在古代啊,没准还真说得一点都没错,可惜啊,您没能穿越。
这禹白附来源于天南星科的独角莲,古代用的白附子是毛莨科的植物,和乌头附子是一类的,又叫关白附。现在不这么用了,它有着天南星科植物的共性功效——燥湿化痰。
白附子:味辛,性温。归胃、肝经。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除了一字之差导致天壤之别,而有的中药则是名字相像,实则也有则云泥之别,比如这些名字带“龙”的中药,实际上却不同的中药。
龙脑
龙脑在中医里名为冰片,归于“芳香开窍类”药材。中医学认为龙脑为“芳香走窜”之品,内服有开窍醒神之效,适用于神昏、痉厥诸证;外用有清热止痛、防腐止痒之功,可治疗疮疡、肿痛、口疮等疾患。
《本草纲目》中,不仅记载了龙脑的一些形状特征,如“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呼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还专门指出,用纸卷捻起龙脑,烧烟薰鼻,吐出痰涎,就可以治愈很多头痛病。
听上去就很神,不愧了龙脑这个名号!
天然龙脑质地纯净,熏燃时不仅香气浓郁,而且烟气甚小。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历来都被视为珍品。龙脑香早在西汉时就已传入中国。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在西汉的广州已能见到龙脑香。唐宋时期,出产龙脑的波斯、大食国的使臣还专门把龙脑作为“国礼”送给中国的皇帝。
龙眼
龙眼是我国南方一种特色水果,因果核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龙眼的另一个名字叫桂圆。新鲜的龙眼肉质爽滑鲜嫩,汁多甜蜜,口感极佳,但是保鲜不易,人们常常将龙眼鲜果焙晒成干果,称为龙眼肉、桂丸、龙眼干等,也就是中医里常用的桂圆。
多吃桂圆对女人的身体好,能补血、安神、丰胸、助眠,但是龙眼吃多了是上火的,姐妹们
管住嘴。
龙胆
有一味药,从《神农本草经》起,便只有两个字——龙胆。但你要把它和熊胆、蛇胆归属一类那就大错特错了。追本溯源,它其实只是草本植物,并不是“龙之胆”。
有的书上又叫做龙胆草,为什么称为龙胆呢?“胆”形容它的味很苦,犹如胆汁一般。《本草经疏》中特意强调: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试。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见字如面,这龙胆叫得绝非浪得虚名~
龙骨
但凡对中医药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龙骨这味药,但你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它并非神龙之骨也不是恐龙的骨头化石。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前者习称“土龙骨”,后者习称“五花龙骨”。
龙骨治病历史久远,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主要用于治疗神志异常、咳嗽气喘、泻痢、女子非经期 *** 出血及腹部肿块、小儿惊痫发热等。《名医别录》中标注龙骨“微寒,无毒”,着重谈到龙骨医治心神不定的作用,指出其“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
地龙
地龙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蚯蚓嘛。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67种动物药中就有蚯蚓。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
天龙
有地龙,就有天龙,一个地上跑,一个天上飞~好吧,事实不是这样的,地龙是蚯蚓,而天龙是蜈蚣。蜈蚣可使人中毒,也可用来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可用来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病。
海龙
海龙温肾壮阳,散结消肿。海龙与海马性味功用相同,素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称,而海龙效力较海马更强,所以龙也不是白叫滴。
穿山龙
穿山龙就跟以上三者大不同了,不同之处就在于上面三龙是动物,而穿山龙是植物。穿山龙是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具有活血舒筋、祛风止痛、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能治疗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损伤、闪腰岔气、咳嗽喘息。在民间常用它泡酒煎服,治疗筋骨麻木、风湿痹痛,也算是没有辜负“穿山龙”这个威名。
——END——
⊙版权声明: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rayli
⊙运营编号:GYZX0002
前一段去中医院看病,医生给我开的中药中含有一味药: 龙骨!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龙骨是古时候人们发现的刻有一些类似于文字的号的动物骨头,稀奇不解便以为是龙的骨头,称其为“龙骨”。当然民国时的古文字学家发现,其实上面刻的就是殷商甚至更早期的文字,也就是现在说的“甲骨文”!于是便到各大中药铺子将这些“龙骨”收购回来进行识别研究,形成了甲骨文研究的之一批实物资料。
我以为“龙骨”这味药早就在近一百年前,随着甲骨文研究的兴起而退出了中药目录,结果却赫然在自己的中药中发现了这味药,显然,它不可能是承载甲骨文的那些古代动物骨头,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叫“龙骨”的这味药究竟是啥呢?谁能告诉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