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积食脾胃虚弱不要再去浪费钱了,只要是脾胃问题用这个准没有错。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便秘不要再去走那些弯路了。
脾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喂养过当所造成的,导致了运化失调,所以不论是推拿、喝益生菌都只能进行表面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源上的去治理,胃虚弱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想要给孩子调理脾胃,相信我,一次下方购物车的怀山药干拿回去煮水喝一到两个月,如果能够搭配这些食材吃更好一点。
调理脾胃的方子:儿童节快乐!
文创聚“焦”│铁棍山药原来是支口红?!怀山药素有“怀参”“神仙之食”的美称。《本草纲目》记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药鉴》记载:“益气力,润泽皮肤。长肌肉,兼强筋骨。《神农本草经》:“山药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滋阴,久服耳聪目明益智,延年益寿。”
铁棍山药更是怀山药中的极品。随着科技发展,铁棍山药的道地属性和“药食同源”价值也得到了科学的有力验证。铁棍山药身细而坚,水分少,汁液较浓,味道鲜美,并伴有淡淡的麻味。其主要成分为皂苷、粘液质、胆碱、山药碱、山药多肽、糖蛋白、自由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碘质、16种氨基酸,以及铁、铜、锌、锰、钙等多种微量元素,而这些元素很多恰恰是护肤美容的佳品。
焦作市绿洲怀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二十年来致力于研发生产四大怀药精加工科技型企业,近年来投入大量科研力量,开发出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系列面膜、洗发膏、沐浴露、精油等美颜护肤产品,唯独缺少一款女性受众最广泛的高质量口红产品。公司研发团队针对市面上口红品种繁多、但化学合成物含量过高的弊端,采用创新思维和新配方、新工艺,将铁棍山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大限度地运用到口红中,制造出国内首款以铁棍山药系列营养成分为主基调的铁棍山药灵韵系列口红,让古怀地的古怀药散发出新的光彩,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美妆”。
铁棍山药灵韵系列口红解决了铁棍山药在口红中的深度应用难题,达到了可食用标准。产品选用酶解后的小分子铁棍山药多肽,有效解决了铁棍山药中蛋白质类物质的吸收问题,又采用现代工艺提取铁棍山药中独特的r-氨基丁酸、皂苷、山药黄酮等成分,并搭配其他功效原料,使之具有营养丰富、保湿滋润等多种功效。
口红是妆容中的点睛之笔,而色号更是重中之重。灵韵系列灵感源自于《诗经》,流淌着自然的灵韵与优美,又结合古典国风潮流,开发出春灵萌动(温感变色)、古地新风(樱花粉)、菁菁雅仪(曙光红)、正声雅韵(锦绣红)、情韵永恒(豆沙红)、唇颂岁月(复古红)6种独特色彩,兼顾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审美风格的消费需求。经众多消费者反馈,该系列口红无论是在外观、气味、色彩、涂抹性、装饰性等方面,还是在保湿性、锁色性、滋润性、营养性、修复性、安全性等方面都相当优秀。
小美妆,新时尚。铁棍山药灵韵系列口红用科技赋能生活,用时尚装扮生活,让美丽安全无害,纵使入口亦无碍。
入秋后吃山药,营养又养脾胃!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山药从古至今都是被视为一种物美价廉的滋补品,营养丰富的食材,不管是炖汤、炒食,还是做甜点,都是好吃又营养。
胡萝卜山药白参菌排骨汤
原料:
胡萝卜一根、山药小半根、白参菌适量、精排适量、姜片适量、盐适量、白胡椒粉适量、香菜适量、小米椒适量。
做法步骤:
1. 精排适量,洗一下。
2. 白参菌泡发好。
3. 胡萝卜,山药备好。
4. 香菜切小段。
5. 冷水入锅。
6. 水开再多焯几分钟。
7. 捞出洗净浮沫儿。
8. 煮锅里放足量清水,排骨放入,加几片姜。
9. 大火煮开。
10. 放入白参菌。
11. 炖30分钟。
12. 放入胡萝卜、山药。
13. 继续炖15~20分钟。
14. 关火。
来源:美食天下
责编:陈鹏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秋天,吃南瓜山药不如吃它,全身是宝,才3元一斤,营养又便宜秋天来临,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更健康的饮食方式。然而,在此时,大家普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沉溺于高脂肪、高热量的美食。过多的油腻食物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新鲜的瓜果和蔬菜上。
现在正是芋头丰收的季节,它的价格亲民,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芋头富含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这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还能帮助身体排除有害毒素。所以,在这个季节里,不妨多加入一些芋头菜肴,为健康多一份呵护。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3道芋头营养做法,提高免疫力,排除身体有害毒素,做法还非常简单,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做的吧。
一、【芋头蒸排骨】
准备食材:芋头、排骨、大蒜、蚝油
*** 步骤:
1.排骨剁成小块,然后将排骨放入水盆中,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血水,然后清洗干净。同时,准备芋头,去掉两头和皮,切成块状。
2.大蒜切成蒜末,生姜切成细丝和姜末,辣子切成小圈。热油炸香姜蒜和辣子,然后加入生抽、老抽、料酒、蚝油、十三香和盐,搅拌均匀。
3.芋头用锅煎至表皮金黄。
4.煎好的芋头和排骨与姜蒜调味料一起拌匀。加入一勺淀粉来锁住排骨的水分,然后腌制40分钟。
5.腌制好的排骨和芋头摆放在蒸锅中,蒸60分钟或直到排骨变得容易脱骨,芋头变软糯。蒸熟后,撒上一些小葱点缀即可享用。
二、【红烧芋头】
准备食材:芋头、葱花、大蒜、生抽
*** 步骤:
1.约800克的芋头清洗干净,切成块状。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将芋头块加入锅中,加入一勺食盐,煮半个小时,直到芋头变软。
2.几粒大蒜拍碎,然后切成蒜末。将葱白切成葱花,葱叶也切成葱花。将大红椒去掉紫底,切成长条,然后再切成小块。
3.煮熟的芋头过凉水,然后去除外皮。将剥好的芋头切成滚刀块。
4.加入适量的食用油到热锅中,加入刚才切好的蒜和葱花,翻炒至香气四溢。然后加入切好的芋头,继续快速翻炒,让芋头变香。
5.加入少量食盐、鸡精、老抽、生抽,加入适量的清水,继续快速翻炒,加入切好的大红椒,快速翻炒,大约17秒左右即可。装入碗中,撒上葱花,完成红烧芋头的 *** 。
三、【荔浦芋头】
准备食材:芋头、白糖、芝麻
*** 步骤:
1.取一袋500克的芋头,切成与厚度差不多的长条。
2.锅中热油,当筷子周围熏入密集小泡时,将切好的芋头放入锅中。先开大火将表面迅速炸至定型,然后转为中小火慢炸,以防断裂。最后炸至表面微焦,听到脆亮的声音。
3.另一个锅中,加入一勺白糖和半勺清水,开小火不停翻炒。糖会慢慢融化,开始是大气泡,然后变得粘稠。
4. *** 好的糖浆倒入炸好的芋头上,然后撒上一把熟的白芝麻。用铲子轻轻翻动,确保每一根芋头都能裹上糖浆。
5.继续翻炒,随着锅中温度逐渐降低,糖浆会变得发白,形成糖霜。此时,糖霜芋头就做好了,外皮酥脆,里面软糯香甜,享受美味。
总结:
看完记得给我点个赞,点个在看,如果觉得有用,可以转发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观看,感谢大家的支持,祝大家身体健康!
秋天,吃山药不如吃它,天然的“黄体酮”!一次买50斤,鲜嫩好吃随着秋天的到来,秋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五彩斑斓的华服。给大自然换上了金黄色的美妆,给我们带来一幅令人陶醉的大自然景象。金黄色的落叶,随风飘扬,如同小精灵一样点缀着大地,看上去如诗如画。
秋天的风是柔和的,吹拂在我们的脸上,如同秋姑娘抚摸着我们的小脸;而秋天的阳光是温暖的,一米米阳光洒落大地,给我们带来温暖;秋日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洒落在静谧的小道上,仿佛是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金纱衣,很是浪漫。我们漫步在田间小道中,感受的秋日的美好。
秋季不仅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舒适的环境,在秋天的到来,也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果蔬。秋天,大家都在吃莲藕,吃山药,但是可别忘了红薯。红薯是一种非常值得吃的营养食材,它的口感也是特别好,有很好的健脾养胃通肠便,还有美肤抗衰老等好处。
红薯也是一种营养的食材,它里面有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还有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它里面的钾元素以及胡萝卜素等的是很高的。红薯是一种很健康的食物,有很好的抗衰老,美肤通肠,润便,排毒养颜,预防便秘,还有增强免疫力的好处,深受大家喜欢。
奶奶做饭的时候,喜欢在煮粥或者是蒸饭的时候里面加点红薯,甜甜的红薯加上鲜美的粥,不仅粥好吃,红薯也特别鲜甜。秋天是红薯的季节,这个时候红薯正大量上市。
红薯的做法很多,可以蒸,烤,炸,煎,焖等都是非常的不错。很多甜品爱好者也会将红薯 *** 成甜品,红薯不仅可以做配菜,还可以做成主食直接吃。红薯虽然可以保存一段时间,但是放久了之后它也会发芽,变坏。
勤劳而有智慧的人们将红薯 *** 成各种美食储存着,一旦想吃的时候就拿出来。每年老妈会将红薯制做成直接吃的红薯小零食,也会把它直接切好,然后晒干做成红薯条,煮粥的时候加点下去也是非常好的。
今天我就来分享老妈做的红薯零食,这样做出来的红薯条Q弹有嚼劲,而且特别的鲜甜,平时把它作为零食,不仅营养还健康。
准备食材:红薯,削皮刀
具体做法:
1.(处理红薯)
红薯是长在泥土里面,所以挖回来后它表面会有很多泥土。红薯的外面泥土很脏很多,我们就放在盆里面,加入清水,用手给它搓洗一下,把红薯搓洗干净之后再用削皮刀。用削皮刀将红薯的表皮去掉,去掉之后的红薯再冲洗一下,洗净。
2.(切小段)
把红薯洗净之后放在案板上,用刀将它头尾去掉,红薯的头尾去掉之后我们放在案板上,切成段,再改刀切成小条状,切好后的红薯放一旁。
红薯切条的话也不要切太细,因为太细的话,晒出来会比较干硬,口感也比较差,把红薯切好之后放在一旁。
3.(下锅蒸煮)
准备一个锅,锅里面倒入水,然后放上蒸笼,如果说准备煮的红薯比较多,我们就要分次蒸,放上蒸笼之后把切好的红薯条放在上面,然后盖上盖子蒸煮个15分钟。
4.(取出晾晒)
红薯要蒸熟,因为蒸熟之后晒出来的红薯干,才会软糯鲜甜好吃。红薯干,蒸熟了之后我们就取出放一旁。
5.(晾晒过程)
准备一个竹篮或者竹簸箕或者是烤箱的盘底部有镂空的这种,这种工具在晾晒的时候通风性好更方便给它晒干,接着我们把蒸好后的红薯条直接放在蒸笼盘上面,摆放好。
摆放的时候,两个红薯之间要有空隙,这样子在晒的时候也方便给她晾晒通风,晒干。我们把这些食材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因为底部是通风的,所以我们过程中可以不用翻面。
如果说底部没有透气的话,在中途的话定要去给它翻面,这样子水分散失快,容易给它晒干,而且不会发霉。晒了个一天之后我们会清楚的发现,其实红色表面的手稍微一捏还有点硬硬的感觉。
我们再把红薯放在锅里面上蒸煮个8分钟,蒸煮8分钟后再给它拿到太阳底下晾晒。第2天再拿回来蒸一下,再拿出去晾晒。就这样子重复三次,正所谓三蒸三晒,这样做出来的红薯软糯鲜甜,而且吃起来特别有嚼劲,味道又特别好,口感鲜甜美味。
我是一个爱美食的宝妈,每天分享美食,喜欢的话关注我,一起探讨美食。如果今天的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
小小一颗它,竟是“补肾高手”!还能祛除一夏湿毒,秋天吃正当季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一到秋天,人很容易倦怠、乏力。
怎么办呢?
宋代文豪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中,就有一条是吃芡实。
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当之无愧的“秋补之王”。
生芡实补肾,炒芡实健脾
《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上品,说芡实可“益精气,强志,令人耳聪目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
《本草纲目》记载:“芡实能止渴益肾,治小便失禁、遗精、白浊、带下”。
现代科学也证实,芡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微量元素,可以保证体内所需营养成分;可以加强小肠吸收功能,增强人体消化力。
市面上的芡实,分为生用和炒用两种,它们有啥区别呢?
生(干)芡实,以补肾为主;而(麸)炒芡实,则以健脾开胃见长。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的吃~
入秋吃芡实,祛一夏湿毒
经过一个夏季,我们体内积攒了不少湿气。如果秋补之前不把这些湿气排出来,很可能越补越虚!
水湿本身就有“下渗”的特点,一旦人体处理得不干净,很容易沉积在腰腿这些地方。
对于这种情况,单纯的化湿还不够,还得加上一点“补药”,帮助我们的脏腑,尤其是脾肾,将内部的水湿给“运输”走。
芡实就是“驾驭”水湿的一把好手。它有补肾、健脾的双重功能,相当于给祛湿上了“双保险”:
一方面,为肾脏运输水湿增加了驱动力;
另一方面,促进脾胃健运,让水道更为通调,便于排湿。
芡实性质平和,适合多种体质食用,还能为体虚之人补养身体,用作家庭药膳,最适合不过。
注意:芡实虽好,但具有较强的收涩作用,便秘、尿赤者及妇女产后更好少吃。另外,婴幼儿也不宜食用。
4种花样吃法,美味又养人
芡实的更佳食用 *** 是煮粥、熬汤,也可制成糊状冲服。
1、芡实百合山药粥
食材:芡实60克,干百合60克,山药60克,大米100克,食盐适量。
做法:
①把大米、芡实、山药洗净,干百合用冷水泡软;
②锅中加水,将食材一并放入,用大火煮开,调小火炖1~2个小时至熟,加食盐调味食用。
营养点评:此粥可治慢性泄泻或五更泻。
2、芡实莲子茯苓粥
食材:芡实 30克、莲子(去心)30克、茯苓10克。
做法:
将芡实、莲子和茯苓洗净,浸半小时,加入适量清水,文火熬制约1~2小时成粥样,调味即可。
营养点评:适合年老体弱、慢性腹泻、失眠多梦、夜间多尿者。
3、芡实马齿苋猪肉汤
食材:芡实100克,马齿苋50克,猪肉150克,食盐少许。
做法:
①将芡实、马齿苋(可新鲜可干货)洗净,猪肉用开水过一遍去除泡沫沥干;
②锅中加水,将三者一同放入锅内,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煲2个小时,加食盐调味食用。
营养点评:此汤有清热解毒、祛湿止带作用,主要用于女性赤白带下,也可用于湿热痢疾与泄泻。
4、简易芡实糊
食材:芡实1000克,白砂糖少量。
做法:
①将芡实洗净阴干,用小火炒熟;
②研磨成粉,混入白砂糖即可冲服。每次可取50克左右冲开水调服。
营养点评:此糊可根据自身喜好,在磨成粉时加入黑芝麻、核桃仁或花生仁。
以上图源均来源于壹图网。
河北蠡县:“星机协同”助力麻山药丰收9月5日,一架低空遥感无人机正在河北蠡县大曲堤镇麻山药种植基地上空来回穿梭,来自河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的刘廷辉、王春山两位教授正在带领科研团队对该镇麻山药生长情况进行数据采集。
据了解,此次数据采集运用了“星机协同”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据,结合无人机低空遥感,高效、准确地获取地面麻山药信息,对全县麻山药品种、种植面积及分布等方面数据进行精确统计。
蠡县是“中国山药之乡”,麻山药种植历史悠久。目前,该县麻山药种植面积在10万亩左右,总产量25万吨,从事麻山药的种植、销售、仓储、加工、运输行业达10万余人。
“通过‘星机协同’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是对麻山药小宗作物的首次尝试。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为农户提供技术参考,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种植管理方案,助力麻山药丰产丰收。”刘廷辉说。
近年来,蠡县紧盯县域特色优势农业关键环节,积极引入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扎实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农业科技精准服务,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李勇超、张旭宁)
万亩淮山管护忙 红土地上孕振兴希望央视网消息:当下,在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上万亩的淮山正陆续进入营养生长期,村民们忙着开展各种管护工作。总台记者廖汨就正在富川的一个淮山种植基地,马上来连线她。
总台记者廖汨:我现在就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江塘村的淮山种植基地,整个基地淮山的种植面积有300多亩,这些淮山是在今年2月至5月分批种下的,通过我们的直播实时镜头,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翠绿的淮山藤顺着竹篱茂盛地生长着,长势相当好。预计8月底开始之一批采挖,整个采挖期可以持续到明年的四五月份。而现在,村民们正忙着进行除草、间苗、管护等工作。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淮山和山药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南北种植有差异,叫法不同,但专家告诉我们,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它们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属于薯蓣科,可以食用,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除了叫法,外形、口感上也有一定的区别。这根就是淮山,外形比较粗,而且有很多根须,口感比较软糯;而这根是山药,外形较细,表皮比淮山要光滑些,因为含水量较高,口感比较清脆。
富川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淀粉的积蓄,还有就是富川很多地方的土壤是红沙土壤,透气性好、土层深厚,有利于淮山的种植生长。
当然,有了这些有利的种植和生长条件,想要获得高产量、高品质的淮山,种植技术上也是很有讲究的。这里的淮山采用的是搭支架种植的模式,株距在18厘米,行距在1.5米这样,淮山的藤蔓长到20厘米的时候,就需要搭建支架进行牵引,让淮山的藤蔓顺着支架慢慢往上爬。这种种植模式的好处就是,淮山藤是不断向上生长的,能更好地保证所有的藤蔓都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享受到更多的光照,透气性强,虫害少,同时还利于管理,比如现在这个管护阶段,村民田里能很直接地看到哪里有杂草或者是多余的苗,清理起来比较方便。
另外,淮山喜欢湿润和排水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在种植前都是这样先用小型机械开好沟垄,一方面可以翻松泥土,一方面可以让淮山生长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这样水容易渗透进去,但又不会积水。目前,这里采用的是缓释滴灌的模式,可以让水慢慢从地表渗透至深层土壤和淮山根茎,精准灌溉,减少人工大水浇灌、频繁多次浇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光有水也不行,淮山在生长期还需要大量的营养,所以会根据淮山的生产情况和天气情况,每过8—10天,在滴灌时加入一定的肥料,真正实现水肥一体化,让根茎周围的土壤保持更佳水分、养分供应状态,进而达到产效双增的目标。基地负责人告诉我,这里淮山的亩产能达到6000至8000斤,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2000斤,效益相当不错。
近年来,富川不断扩大淮山的种植规模。今年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8万亩,预计产量将达6.3万吨,有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来源: 央视网
这食材8月上市赶紧吃,比赤小豆祛湿好,比山药健脾,比莲子安神它被称为“不老米”,8月上市赶紧吃,比赤小豆祛湿好,比山药健脾,比莲子安神
作为一个吃货,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经常能收到天南地北的友人们投喂各种当地应季的特色食物/食材。每年8月也不例外,苏州的朋友总会之一时间把当地刚上市的苏芡给我寄来。
苏芡,也叫鸡头米,就是鲜芡实。苏州当地的水八仙里就有它,也被视为女人要多吃的“不老米”,因为它能健脾胃、固肾止泻,也是文人东坡居士的养生珍品。
新鲜的芡实长这样(下图)。在苏州当地,还有俗语形容它“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一说。
芡实性平味甘,入脾肾经,除了健脾胃以外,还有研究标明,它的祛湿效果要比赤小豆好,益肾固肾比吃怀山山药好,论安神镇静又比莲子好,所以它的作用好处受当地人热捧,每年这个时候抓紧时间吃它,准儿没错。
新鲜的鸡头米颗粒圆润饱满,破损较小,分人工手剥和机剥,价格各不同,另外鸡头米颗粒的大小,价格也不同,一般都在80元一斤或以上。
鸡头米一般煮糖水(甜汤)更受欢迎,甜糯Q弹,去燥清润之极,姑苏甜汤美誉由此而来。
【红豆桂花鸡头米糖水】
食材:鸡头米100克,红片糖适量,红豆150克,清水适量,桂花少许。
做法:
1.真空包装的鸡头米很方便,一袋100-150克左右,刚好一次的分量,冰箱冷冻可以保存很久,随吃随取。
2.红豆提前清水浸泡1小时或以上,浸泡过吸饱了水分的豆子,想把红豆熬成红豆沙可以缩短时间。
3.先把红豆沙熬好,软烂程度看个人喜好,放入适量红片糖,把片糖煮化。红片糖也有补血的作用,也可以用老冰糖/黄冰糖。
4.最后把鸡头米倒入红豆沙里,煮2-3分钟即可。手剥的鸡头米不需要煮很长时间,颗粒小容易煮熟煮透。
【碎碎念】
鸡头米最简单的食用 *** 就是冰糖水煮2-3分钟,如果喜欢口感更丰富的,可以准备好银耳、桃胶、莲子等,把它们都煮熟了,最后再放入鸡头米一起煮。还可以加入鲜奶、椰奶等,自己喜欢的糖水都可以加一勺煮好的鸡头米,很百搭!
黑猫的厨房,美食专栏原创作者,图文原创,盗图必究!
与你分享每日家常菜和一日三餐的细枝末节,认真生活,好好吃饭!
山药其实原名“薯蓣”——古代避讳和社会生活山药其实原名“薯蓣”,因避皇帝的名讳两次改名。
编者按:
山药,其实原名“薯蓣”,因避皇帝的名讳两次改名——唐代宗叫李豫,为避“豫”之嫌名“蓣”,把“薯蓣”改称“薯药”;到宋代时,宋英宗叫赵曙,为避“曙”之嫌名“薯”,又把“薯药”改称“山药”。
这种事,古代叫避讳。所谓避讳,就是语文生活和行为方式中的禁忌。因避讳之事,甚至影响饮食生活,可笑之事众多——北宋有一人叫刘温叟,其父名“岳”,所以他不游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又因“岳”与“乐”同音,为避嫌名,又终身不听音乐。北宋还有一人叫徐绩,父名石,所以徐绩平生不用石头做的器皿,遇到石头从不践踏,遇到石桥则让人背他过去……
古代避讳和社会生活
所谓避讳,就是语文生活和行为方式中的禁忌,如东汉光武帝名秀,时人便讳“秀”为“茂”,将“秀才”改称为“茂才”。古代避讳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之久的文化现象,充斥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对人们的语文生活乃至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一、因避讳而更名改姓
明代江西有一任提学副使叫李空同,恰好江西有一位读书人与他同名同姓。李空同便找来读书人质问,要其改名。读书人答道:“名字由父亲所定,不敢更改。”这位提学觉得似乎有道理,不便深究,只好说:“我出一上联,如果你能对出下联,便可宽恕。”上联是:“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意思是二人名字虽然相同,但实际上德才并不相同,这是提学有意讥讽读书人。但这位读书人也非等闲之辈,便回敬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下联和上联对仗工整,巧借“魏无忌”“长孙无忌”之名,驳斥了提学对同名同姓的忌讳。
这位读书人犯的是官讳,但如果犯了国讳,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中国人于姓于名都非常重视,一般不会改易姓名,即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在强大的避讳制度面前,因为避讳改易姓名是常有的事。
西楚霸王项羽名籍,为避“籍”字,项羽治下的“籍”姓便改为姓“席”,如春秋时晋国籍谈的后代第十三代孙“籍瑰仕”就改为“席瑰仕”。史书典籍如遇前人姓氏犯讳的,也要改易,如战国时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尊号为卿,人称荀卿;但汉宣帝名刘询。 *** 为避宣帝名讳,遂改“荀卿”为“孙卿”。关于避讳改姓对语文生活、社会生活的影响,陈垣先生《史讳举例》就说:“避讳改姓,淆乱氏族;避讳改前人姓,则淆乱古书。”
再如,汉元帝叫刘奭,为避“奭”字,当时的“奭”氏便改为“盛”氏,如“奭苞”就改名“盛苞”。汉安帝的父亲清河孝王叫刘庆,当时的“庆”氏便改为“贺”姓,如“庆纯”就改为“贺纯”。晋景帝司马师,为避“师”字,姓“师”的就改为姓“帅”;还将《尚书》“师昞”改为“帅昞”。隋文帝叫杨坚,为讳“坚”字,“坚”姓改为“镡”姓。唐玄宗叫李隆基,为避其偏讳“基”之嫌名“姬”,当时的“姬”姓便改为姓“周”。唐高宗之子叫李弘,被立为太子,为避“弘”字,“弘”姓改为“洪”姓。唐宪宗叫李纯,当时的“淳于”氏便改姓“于”,复姓变为单姓。五代时后晋高祖叫石敬瑭,为避敬瑭之偏讳“瑭”,姓“唐”的就改为姓“陶”;又为避偏讳“敬”,“敬”氏就改为“文”姓或“苟”姓。
北宋时,历仕四朝的重臣文彦博(汾州介休人),其祖先就是由于避石敬瑭名讳而由“敬”氏改为姓“文”。后来后晋灭亡,该家族又恢复了“敬”氏;但到北宋,文彦博的祖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的名讳,又复改姓“文”。短短几十年,文氏家族竟改了三次姓氏。宋太祖的父亲名弘殷,为避其名讳“殷”字,姓“殷”的遂改为姓“商”或姓“汤”;又为避太祖之名的偏讳“匡”字,“匡”姓改为“康”姓。元代著名学者金履祥,其祖先本姓刘,为避吴越王钱镠的名讳“镠”之嫌名“刘”,遂改为姓“金”。
以上都是因避讳改姓的例子,因避讳而改名字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楚汉时有一名士叫蒯彻,为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班固作《汉书》时将“蒯彻"改为“蒯通”。汉惠帝叫刘盈,为避“盈”字,《史记·晋世家》中的“栾盈”改为“栾逞”。汉景帝叫刘启,为避“启”字,《史记·宋世家》将“微子启”改为“微子开”,《史记·仲尼弟子传》中将孔子的弟子“漆雕启”改为“漆雕开”。晋文帝叫司马昭,《三国志》遂将三国时吴国的四朝重臣“韦昭”改名为“韦曜”;晋人还将汉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或称“明妃”。
唐高祖叫李渊,为避其名讳“渊”,唐人把晋代“陶渊明”改为“陶泉明”,“薛道渊”改为“薛道深”,“赵文渊”改为“赵文深”。李渊的父亲叫李昞,为避“昞”字,唐人在编史书时,将梁人“萧昞”追改为“萧景”。宋仁宗名讳“祯”,为避其名讳,宋人将唐代的“魏徵”写作“魏证”。
二、因避讳而更改地名
地名是专指地域的语言符号,是历史的产物,地理的反映。因此,地名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承载了浓厚的地域人文底蕴和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但在历史上,地名曾因国讳、官讳而几多改易。这种地名改易割裂了历史,影响历史、文化、民俗的传承:许多发生在该地的历史事实、人物、典故、民俗、民间传说,随着地名的改易而变得不为人所知。陈垣先生《史讳举例》也指出:“避讳改地名,系一朝掌故;避讳改前代地名,则失史实矣,因当时并无此地名也。”
孔子名丘,因孔子是圣人,也要避其名讳,即所谓圣讳。北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为避孔圣人名讳,改龚丘县为龚县。清雍正三年(1731年),也为避孔子名讳,创造了一个“邱”字,“丘”成了孔子的专用名,民间只能用“邱”,所以清代很多地名中都带有“邱”字,如章邱、安邱、封邱、霍邱、商邱、任邱、内邱、沈邱、邱北等等,甚至连韩国历史上的“大丘”也变成“大邱”。这些“邱”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陆续被回改为“丘”字,但安徽的“霍邱县”、河北的“邱县”至今仍然沿用。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登半月台诗》:
水色流且静,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李白所称的“镜湖”,到宋代却成为“鉴湖”,诚如宋人吴曾所说:“会稽鉴湖,今避庙讳,本谓镜湖耳。”(《能改斋漫录》)这是因为宋太祖的祖父叫赵敬,为避“敬”之嫌名“镜”罢了。
因避讳而改地名大约从秦始皇时肇始其端,汉代渐趋兴盛,六朝蔚然成风,唐宋登峰造极,至元而疏,明清又趋严苛,民国以后式微。其中隋朝因避讳改地名45例,唐代57例,五代36例,宋代50例,共188例,约占历代避讳改地名总数的90%。可见,从隋至宋的700多年间,是历史上避讳改易地名的高峰期。
三、因避讳而改变书名
因避讳改易书名,导致一书多名,引起淆乱,加重了人们查检的负担。
《广雅》改为《博雅》。三国魏张揖为增广《尔雅》而著《广雅》,隋秘书学士曹宪为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广雅》为《博雅》。
《龙龛手镜》改为《龙龛手鉴》。辽代和尚行均编字书《龙龛手鉴》四卷。该书本名《龙龛手镜》,宋人刻书,因避宋太祖的祖父赵敬嫌名“镜”,遂改《龙龛手镜》为《龙龛手鉴》。
《白虎通义》改为《白武通义》。汉代的班固著《白虎通义》,到唐代因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名讳,讳“虎”为“武”,改《白虎通义》为《白武通义》。《旧唐书·艺文志》引作《白虎通》,书名无“义”字,则是宋人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而改省。
《齐民要术》改为《齐人要术》。后魏贾思勰编著农书《齐民要术》,到唐代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讳“民”为“人”,改《齐民要术》为《齐人要术》。
《殷芸小说》改为《商芸小说》。南朝时梁人殷芸著有《殷芸小说》,宋人为避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讳“殷”为“商”,改《殷芸小说》为《商芸小说》。今两名并存。《丛书集成初编》有《殷芸小说》一卷,《说郛》《古今说部丛书》则作《商芸小说》一卷。
四、因避讳而改称名物
秦始皇叫“嬴政”,一称“赵政”。秦人为避嫌名“正”字,把“正月”称为“端月”;后人又将“正月”读作“征月”。汉景帝叫刘启, *** 讳“启”为“开”,把“启明星”称为“开明”,把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启蛰”改为“惊蛰”,至今沿用。三国时,魏武帝曹操的父亲名曹嵩,魏人因避嫌名“菘”字,把一种可腌制咸菜的植物“菘”称为“蔓菁”。隋朝著名学者刘臻,特别爱吃蚬子,但他父亲叫刘显,为避“显”之嫌名“蚬”,就把“蚬子”改称为“扁螺”。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其中“司马”原是由“治中”(州刺史的副职)这一官号改来的。唐高宗李治为避其名讳,于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下令“改诸州治中为司马”。唐高祖名讳“渊”,唐人遂把“龙渊剑”改称“龙泉剑”。唐太宗叫李世民,朝廷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唐武后名曌,避“曌”之嫌名“诏”,改“诏书”称“制书”。
唐代宗叫李豫,为避“豫”之嫌名“蓣”,把“薯蓣”改称“薯药”;到宋代时,宋英宗叫赵曙,为避“曙”之嫌名“薯”,又把“薯药”改称“山药”。五代时,吴国建立者、太祖武皇帝杨行密占据扬州,其名讳“密”之谐音为“蜜”,扬州一带人即改称“蜂蜜”为“蜂糖”;又避“行”之嫌名“杏”,把“杏子”称为“甜梅”。吴越太祖武肃王叫钱镠,吴越人即避“镠”之嫌名“榴”,把“石榴”改称“金樱”。南唐后主叫李煜,为避“煜”之嫌名“鹆”,把“鸲鹆”称为“八哥”。
宋仁宗叫赵祯,时人不得不将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改为“炊”字,“蒸饼”改称“炊饼”。宋光宗赵惇的妻子名李凤,为避李皇后的名讳,宫中称“凤仙花”为“好女儿花”。唐高宗时有一个年号叫显庆,但到唐中宗时却有“明庆中,皇后亲蚕”的说法,这里的“明庆”其实就是“显庆”,是为了避唐中宗李显的名讳而讳“显”为“明”。唐太宗年号叫贞观,到宋代时,为避宋仁宗赵祯名讳的嫌名“贞”,把唐代年号“贞观”称为“真观”或“正观”。
五、因避讳而擅改词语
秦始皇叫嬴政或赵政,时人为避嫌名“正”字,把“不敢正言其过”称为“不敢端言其过”,把“正平法度”改为“端平法度”,把“正直敦忠”改为“端直敦忠”。改后的词语令人费解。
唐高祖李渊祖父名虎,为避讳,唐人将成语“管中窥虎”改成“管中窥豹”,“画虎不成反类狗”改成“画龙不成反为狗”。唐人李延寿作《北史》,把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写成“不入兽穴,不得兽子”。还有讳“虎”为“武”,出现诸如“熊武之姿”“握蛇骑武”“龙行武步”“武视江湖”等词语,怪诞离奇,义理不通。
“皮里春秋”是一成语,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东晋时期,谢安经常在众人面前夸奖褚裒风度不凡,尚书吏部郎桓彝见他后也夸他名不虚传,有皮里春秋。意思是口头上不说什么,心里是非分明很有主见。但《晋书·褚裒传》却载:“季野有皮里阳秋。”这里皮里阳秋很是怪诞,其实这是晋人为避简文帝(司马昱)母亲阿春的名讳,讳“春”为“阳”,把“皮里春秋”说成“皮里阳秋”。
唐太宗叫李世民,唐人为避其名之偏讳“世”,把词语“厌世”改为“厌代”。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叫李昞,为避“昞”之嫌名“丙”,唐人将干支纪年的词语“丙寅”“丙申”改为“景寅”“景申”。若不明避讳,真不知是何意思。
六、因避讳而影响职官科举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担任太子詹事一官职,但其父亲名叫“范泰”,官职名中“太”字与父名“泰”谐音,犯了家讳,范晔不得不因之而辞官。
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被任命为“秘书丞”(掌文籍等事之官),但其曾祖父名“承之”,犯了家讳之嫌名,于是辞不赴任,改任中书郎。
北宋人吕希纯担任“著作郎”一职,因父名“公著”,官职名犯了家讳而辞官。
北宋司马光被遣出使辽国,但因辽主名耶律德光,司马光只好以同名难避而辞掉了这一差使。
南宋人马骘,绍兴八年任衡州知府。因为州内有一个安仁县,恰与父同名,马骘不得不辞官。
先秦时虽有“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的规则,但汉唐以来,写成的文字均须避讳。尤其是科举考试,所避文字最多,包括国讳(庙讳)、圣讳、家讳、宰相名讳、主考官之讳等等。比如,宋代是避讳最严的一个朝代,庙讳就达到50个字。宋孝宗时,应避讳的文字达到278个。科举考试中,文人士子遣词造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举子“举场试卷,小涉疑似,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进而失去中榜机会。
科举考试中,如遇试题之名犯家讳,应试者必须中途退出考试,还要递上纸状,说“即患心痛,请出试院将息”。甚至科举考试的级别之名如果犯了家讳,也不得应试。宋代举子刘熙古的祖父名“实进”,为避家讳之偏讳“进”字,刘熙古终生不考进士。还有因为考生姓氏犯家讳而使主考官被迫辞职的。如唐代的崔殷梦父亲叫崔龟从,崔殷梦主掌贡举考试,得知有一个叫归仁泽的考生。因这位考生的姓“归”和父名偏讳“龟”谐音,崔殷梦遂辞去主考官之职。宋钦宗名赵桓,为避“桓”之嫌名“丸”字,凡在科举考试中所作八股文以“丸”字作韵脚的,一律不予录取。
明英宗叫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年),科举考试殿试评卷完毕,有一个叫祁顺的考生本来名列之一,但因这位考生的“祁”姓犯了英宗“祁镇”的偏讳,评卷的阁老在司礼监太监的提醒下,把祁顺降为第二,原本第二的王一夔升至状元。晚清慈禧太后的小名叫“翠妞儿”,人们在诗赋中、科举考试中都会回避“翠”字。光绪朝有一年会试,题目是“麦天晨气润”,一个外地来京城参加考试的士子不知慈禧太后的小名避讳,在诗中竟用了“翠浪”一词,因“翠”字犯讳,“浪”字则意味女人 *** ,本来这份试卷非常优秀,阅卷考官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七、因避讳而影响饮食生活
唐朝的国姓是李,因“鲤”与“李”同音,唐朝就禁止捕、食鲤鱼,甚至于开元三年(715年)下诏:“禁断天下采捕鲤鱼。”一旦捕食,要打六十杖。宋徽宗赵佶生于壬戌之年,属狗,因此忌讳“狗”,便降旨禁止天下杀狗。元仁宗因为属鸡,便讳“鸡”,降旨禁止在大都市内捕捉鸡。从此买鸡卖鸡,都得抱鸡而行,以示对“鸡”字的尊崇。明武宗既姓朱,又属猪,便讳“猪”,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下了一道圣旨,禁止民间养猪,认为养猪、杀猪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圣旨一下,几年后,几乎全国都断了猪种,以至于节日用来祭祀天地祖庙的猪都无法找到。后来,由于大臣们的劝谏,他才不得不取消这些禁令。清代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下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之类的话;但是又不能不吃羊肉,于是慈禧太后又下令,把“羊肉”叫“福肉”或“寿肉”。
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名将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忌喝冷酒,便吩咐仆人去“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温”字就痛哭流涕。王忱自知犯了桓玄的家讳,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五代后唐天成(926—930年)年间,卢文纪担任工部尚书,其父叫嗣业。卢文纪的下属有一个叫于邺的人,多次想拜见他,卢文纪均以其名“邺”和父名“业”谐音,犯其家讳为由而拒绝。
北宋有一人叫刘温叟,其父名“岳”,所以他不游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又因“岳”与“乐”同音,为避嫌名,又终身不听音乐。
北宋还有一人叫徐绩,父名石,所以徐绩平生不用石头做的器皿,遇到石头从不践踏,遇到石桥则让人背他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