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炒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各种调味料的作用,平时我们炒菜的时候,会用到各种各样的调味品,例如盐、味精、鸡精、酱油、醋......
盐、味精等基础调味品还是很好区分的,一个是增加咸味,一个是提鲜的,但是酱油、生抽、老抽、味极鲜等,很多人就有点分不清楚了。今天就来和大家讲解一下,他们的区别和用法。
这四种酱料,其实都是属于“酱油”的一种,就如同一个家庭中的四个兄弟姐妹,既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抽的叫法,源自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酱油 *** 工艺,抽指的是抽出提取的意思;在酿制酱油的过程中,头道酱油称之为生抽,二道可以称为老抽。
我们首先来看下生抽,它是烹饪当中用途很广的一种调味料,生抽的颜色较浅,味道偏咸,多用于调味提鲜,一般用于凉拌菜,炒菜的调味。
老抽相对于生抽来说,有点粘稠度,颜色更深,味道比生抽淡,有一点酱香脂香的味道,回味略带一丝丝的甜,老抽在烹饪当中,多用于定色增香,使成菜的颜色更加的红亮,一般用于炖菜,肉类的烹饪和卤菜,尤其是在做红烧菜的时候,离不开老抽。
酱油的颜色比较重,是介于老抽和生抽之间的一种综合性酱油,酱香味也比较浓,适合烧菜、炒菜和炖菜,普通酱油需要长时间的加热,它的酱香味才可以挥发出来。
味极鲜是生抽的一种,味道鲜美,是在生抽的基础上,增加了增加鲜味的添加剂,使鲜味更加突出,口感也会更加醇厚,适合点蘸、烹饪、凉拌,经常用来蒸鱼、蒸海鲜等,能够帮助提鲜,平时做菜的时候,可以使用味极鲜,替代味精或者鸡精,提升菜品的风味和质感。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不管是哪一种酱油,食用的时候,都要控制用量,因为酱油中含有不少的隐形盐,少盐饮食,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所提倡的,也是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高质量生活家
关于酱油的传言,一定学会辨真假~酱油是家家户户不可少的调料,糖醋菜、红烧菜、油焖菜、炖菜等都要加一点,不仅可以改变菜肴的颜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添菜的口味~
但你可知,吃酱油也有讲究,若是错了,胃、肾、心都受伤!
酱油,千万不能吃太多
时间久了,危害就慢慢显现
酱油中一般含盐量较高,一白瓷勺(10ml)酱油中就约有1.5~2g盐了,而长期盐吃多了容易导致一系列身体问题:
01
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险
当摄入过多的盐后,为了保持体液平衡,细胞外液就会随之增多,血容量也会增加,血压也就升高了。
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导致心血管疾病。据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每年约165万人因吃盐过多引发心血管疾病致死!
02
伤肾
人体约95%的盐分是以尿液形式经过肾脏排出体外的,因此,摄入过量的食盐,也会加重肾脏负担。
03
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钠离子在排出体外的同时需要钙离子的协助,换句话说,排的钠越多,钙的消耗越大,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也就越大。
04
损伤胃粘膜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中的氯离子会使胃酸浓度升高,高浓度的胃酸会腐蚀胃粘膜,进而诱发各种胃病。
因此,大家加酱油时,要“手紧一些”,别放多了,并适当减少其它调味料的用量,以免钠摄入过量。
除了不能多吃,一些关于酱油的传言也是不可信的:
关于酱油的传言,学会辨真假
01
酱油吃多了会变黑?
皮肤的颜色是由一种叫“黑素”的物质决定的。它主要是由“黑素细胞”利用“酪氨酸”这种氨基酸,经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而生成。
虽然酱油中也有“酪氨酸”,但食物中酪氨酸含量较少,对肤色几乎没有影响。
酱油之所以黑,主要因其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天然的色素——类黑素。这种物质吃下去后会被分解为糖、氨基酸等基本成分,并不会流进血液、直达皮肤,把皮肤给“染”黑。
02
吃酱油,伤口会留疤?
伤口是否残留疤痕是由伤口大小、是否感染及营养状况等因素综合决定的,与酱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食物颜色的深浅并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03
孩子要吃专门的儿童酱油吗?
事实上,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食品安全标准,也没有明确“儿童食品”定义。
在给孩子买食品时,最重要的不是看名称,而是看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配料表太长的更好别买;营养成分表中,若钠含量比普通酱油低很多,则更适合儿童。
营养专家还提醒,其实在给不到1岁的孩子添加辅食时,不需要加任何食盐;1岁-2岁期间慢慢添加,一般控制在2克内,食用酱油时减少用量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儿童酱油。更何况,儿童酱油中所含的营养素在其他酱油中也有。
04
酱油会致癌?
有的人认为,酱油中含有焦糖色素,这种物质中含有大量的4-甲基咪唑,这是一种致癌物质,所以经常吃酱油容易增加患癌风险。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世界卫生组织的致癌物名单中,4-甲基咪唑确实被列入2B类致癌物,是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但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明会致癌。
而一般酱油中的4-甲基咪唑含量是完全符合相关的国际法规和法律标准的。只要我们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格的酱油,就不用担心吃酱油容易致癌。
选购一瓶好酱油,关键看三点
01
看氨基酸态氮含量
“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则酱油品质越高,鲜味也就会越浓。根据我国食品相关标准,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可分为4个等级:
①特级:氨基酸态氮≥0.80g/100ml
②一级:氨基酸态氮≥0.70g/100ml
③二级:氨基酸态氮≥0.55g/100ml
④三级:氨基酸态氮≥0.40g/100ml
所以平时更好选特级酱油。
02
看工艺:高盐稀态的更好
有的酱油会直接标注生产工艺,有的则是将生产工艺写在产品标准号(GB18186-2000)后面。
一般来说,标注“高盐稀态”的酱油酿造时间较长,质量比“低盐固态”或者“无盐固态”的酱油更好。
03
看配制原料,大豆和小麦更佳
酱油的发酵原料主要有大豆、豆粕、小麦以及麸皮。
相比之下,使用大豆和豆粕对于酱油的品质影响不大;小麦当中的糖类物质更加丰富,所以在后期发酵过程中也会使得香气更加浓郁;麸皮成本较低,味道适中。
所以,购买酱油,建议选择以“大豆和小麦”为原料的产品。
来源: CCTV回家吃饭
做家常菜,选蚝油记“2字”,用蚝油记“5不放”,与酱油区别大了在厨房除了酱油和醋等等家常用的调料之外,出现了一款新型的调料,味道更加的鲜美,那就是“蚝油”。
蚝油出现的历史没有其他调料悠久,靠着它独特的味道特别出众。有的人炒菜、烧汤等等都喜欢来上一勺,但是这样吃到的一直就是蚝油的鲜味,吃不到食物本身的味道了,所以蚝油不是适合所有的烹饪方式中。
A、蚝油是由牡蛎 *** 而成的一种调味料,经过蒸煮取汁浓缩而成。那如何挑选蚝油呢?选择蚝油的时候,要认准两个字——蚝汁。
1、 看配料表是否有“蚝汁”。蚝汁是蚝油的根本和灵魂,蚝汁的含量越高说明蚝油的质量越好。
2、 看“蚝汁”在配料表的顺序。在配料表里面,蚝汁的顺序要排在首位或者第二位,这样的蚝汁就可以。
B、蚝油在烹饪食物的时候,也要注意4个使用方式:
1、 蚝油要晚些放。蚝油不适合高温烹饪,时间也不要太久。因为蚝油是由牡蛎海鲜 *** 而成,海鲜耐不住高温,营养成分容易流失。正确的使用方式应该是在菜快成熟的时候,放入蚝油提个鲜。
2、 辛辣味重的菜不适合放蚝油。麻辣和酸辣味的菜不适合放蚝油,因为菜的口味比较重,放入蚝油后,会掩盖蚝油的味道。
3、 使用蚝油后,应该减少盐、老抽等咸味的调料,不然咸味过重。
4、 蚝油的用量要适量,不宜过多。蚝油就是起到增鲜提味的作用,用量切记不宜过多,不然就会掩盖了食材本身的味道。
C、蚝油的储存条件也比较讲究,购买的蚝油上面会注明“请存放在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所以开瓶之后要将蚝油放在冰箱上层保鲜储存。
D、蚝油也不适合在所有的菜中,以下5种菜不用放蚝油:
1、腌制菜。冬天来临很多人就喜欢腌制菜,想着蚝油可以提鲜,就放一点进去一起腌制,但是这样是不对的。蚝油是一种海鲜调味品,放在腌制的菜中,时间长了容易变质,而且就失去了蚝油的鲜味。
2、酸甜菜。很多人喜欢吃番茄口味那样的酸甜口,这样额菜品就不适合放蚝油,会掩盖酸甜的味道,吃到的就是咸味。
3、重口味的辛辣菜。辣味的菜主要是要吐出辣味,如果放入蚝油,会减少辣度,这样会影响口感。
4、海鲜菜。海鲜菜本身就有海鲜的鲜味,如果再加入蚝油,不仅仅会掩盖海鲜食材的鲜味,而且双重鲜味吃了对身体也不好,特别的口渴。降低了海鲜的价值和口感。
5、汤菜。清淡的汤,一般是连盐都不放,这样才能喝出营养,煲汤的食材才能更加的原汁原味。如果放入了蚝油汤就只有一股弄弄的蚝油味,遮盖了汤的味道。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2个适合放蚝油的菜:
一、 蚝油生菜
准备食材:蚝油、大蒜、生菜、淀粉
*** 方式:
1、 锅中放小半锅水烧开,等水开后把生菜放进去烫3秒钟,烫好后捞出沥干水分放入盘中;
2、 大蒜切成碎末;
3、 起锅烧油,油热将大蒜末放入进去炒香,然后将蚝油倒入进去,再淋入适量的水淀粉溶液,炒匀变的浓稠;
4、 最后出锅淋在生菜上。
二、 蚝油口蘑
准备食材:口蘑、小葱、蚝油
*** 方式:
1、 口蘑清洗干净,切成片片备用;
2、 起锅烧油,将口蘑放入锅中翻炒均匀,接着加入适量的蚝油,翻炒均匀;
3、 最后出锅放入一点小葱。
蚝油味道鲜美,但是也要适量,不可盲目贪嘴!(小周周)
李寻杂谈:和酒一样,酱油也分固态发酵和稀态发酵最近,某知名酱油企业,因为国内外产品食品添加剂配料的差异,而引起了巨大争议,闹的沸沸扬扬。
酱油存在的问题和酒存在的问题一样,都是发酵方式的不同和是否使用食品添加剂带来的产品差异。和酒一样,酱油也分成两大类,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标准,具体如下:
酿造酱油:按发酵工艺分为两类(标准号为GB 18186-2000)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类似白酒的液态发酵)
①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稀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② 固稀发酵酱油: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小麦粉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在发酵阶段先以高盐度、小水量固态制醅,然后在适当条件下再稀释成醪,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类似白酒的固态发酵)
以脱脂大豆及麦麸为原料,经蒸煮、曲霉菌制曲后与盐水混合成固态酱醅,再经发酵制成的酱油。
配制酱油(标准号为SB/T 10336-2012)
配制酱油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注意①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比例(以全氮计)不得少于50%。②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和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添加18202991745邀请加入李寻品酒交流群
以上内容摘自葛向阳、田焕章、梁运祥主编的《酿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之一版2012年5月第五次印刷。但现在的情况和这本教材出版的时候相比,又有了新的变化。
2021年6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2021年第23号《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酱油和食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公告》,其中关于酱油的明确要求部分如下:
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GB 2717—2018),酱油生产应当具有完整的发酵酿造工艺,不得使用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等原料配制生产酱油。
酱油和食醋产品应当真实合法标注食品标识,在标签醒目位置清晰标注“酱油”“食醋”等标准规定名称,真实准确标注各种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不符合酱油和食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调味品,不得标注“酱油”“食醋”名称或类别。
酱油和食醋生产企业不得再生产销售标示为“配制酱油”“配制食醋”的产品。
配制酱油为什么不允许继续生产?我们从湖北日报的一篇名为《配制酱油醋潜藏食品安全隐患 业内人士:理应叫停》的文章中找到了解释,以下为部分摘录:
配制调味品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但其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以酱油为例,配制中水解植物蛋白质通过酸来制造水解过程,而大豆脂肪等在强酸作用下发生降解,会产生致癌物质三氯丙醇。此外,酱油卫生标准依据大豆、小麦为参考原料制定,而水解植物蛋白一旦避开“参考原料”,相关指标很难考量。
配制酱油以酿造酱油为主,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得小于50%;“但这个50%很难执行。”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熊善柏教授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判定配制比例的检测办法,因此企业在配制时加入大于50%的水解植物蛋白质或冰醋酸及食品添加剂,根本无从得知。
李寻老师最新著作
酱油作为厨房中常见的重要调味品之一,它是中华美食的灵魂,一勺就能调出诱人的色泽和熟悉的口感。
不过,酱油有一个天大的“坏处”——高盐!
酱油不要一次吃太多
众所周知,酱油中的钠含量很高。
一般来说,酱油中食盐含量为16%~18%,一大匙(10毫升)酱油中就含有约1.5克~2克盐。
这些盐既能调味,也能防止酱油腐败变质,但吃多了也会导致一系列身体问题。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盐控制在5克以内。
平时,如果我们直接拿着瓶子往锅里加酱油,手一抖可能就加多了,如果菜里已经加入了食盐,则更容易超标。
所以,烹调时酱油建议用勺加,同时要把吃盐的总量控制好。
盐吃多了危害大
增加肾脏负担,损伤肾脏;
诱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加快钙流失,导致骨质疏松症;
增加胃炎、胃溃疡的发病风险, *** 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风险。
不过,酱油虽然顶着“高盐”的名头,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的。
要知道,酱油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含有多达17种氨基酸,还有各种B族维生素和一定量的钙、磷、铁等微量元素。
所以,如果在吃盐量不变的前提下,用酱油部分替代食用盐,多少还能额外捞到一点风味物质和营养素呢。
选购酱油有技巧
1.佐餐or烹饪
购买酱油时,应该看看标签上标明的是佐餐用还是烹饪用,这两者的卫生指标是不同的。
凉拌酱油又叫佐餐酱油,是可以直接入口,主要用途就是凉拌,卫生指标较好;
烹饪酱油不能直接入口,必须加热,只能用于烹饪炒菜用。
2.酿造or配制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所有酱油产品,都会在包装上注明是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这两种酱油可是天差地别的:
酿造酱油:是用大豆为原料经发酵制成,有国家标准(GB18186-2000)的严格规定。我们平常吃的生抽、老抽都属于酿造酱油。
配制酱油:配制酱油分两种。一种是用“水解蛋白液”(即一种叫“氨基酸液”的)调制成,如果加工技术不完善,水解蛋白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另一种,则是混入一些酿造酱油原汁,经过调制而成。
相比之下,更推荐选用酿造酱油。
3.看“氨基酸态氮”的指标
酱油好坏(营养和质量)主要就取决于“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一般来说,“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则酱油品质越高,鲜味也就会越浓。根据这个指标,酱油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
合格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不得低于0.4克/100毫升;
特级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能达到0.8克/100毫升之高。
因此,在挑选酱油时,尽量选择“氨基酸态氮”含量高的。
4.看配置原料
酱油的发酵原料主要有大豆、豆粕、小麦以及麸皮。
相比之下,使用大豆和豆粕对于酱油的品质影响不大;小麦当中的糖类物质更加丰富,所以在后期发酵过程中也会使得香气更加浓郁;麸皮成本较低,味道适中。
所以,购买酱油,建议选择以“大豆和小麦”为原料的产品。
酱油分辨小妙招
?
?
品质好的酱油颜色呈红褐色或棕褐色,有光泽;倒过来均匀摇动时,会产生较多的泡沫,细腻且丰富,不易散去。
酱油本身仍澄清,无悬浮物,无浮沫,同时有挂壁现象。
资料:养生中国、新华网
编辑:王雨思
各种酱油的区别和用法给大家说个小故事,让我媳妇非常讨厌的酱油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厨房里的各种调味料:食盐、胡椒、味精、鸡精、老抽、生抽、陈醋、蚝油,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由繁至简、由简至繁的一个使用过程。
此话如何理解?大家稍安勿躁,且听我慢慢来给大家介绍!
刚刚学习下厨房做饭的时候,感觉下厨房做饭特简单,家人爱吃的那些家常菜、下饭菜,掌握了简单的步骤之后,放调味料就是做加法,那时的我自以为是的认为,多放调味料总不会错的,而且家人给我的反馈也比较正向,好似大家都比较喜欢。
这就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感悟,信心满满地认为做菜太简单,各种调味料放得越多,菜肴就会越好吃,
比如我做青椒炒肉丝的时候,就会多放老抽,炒好的肉丝几乎都是黑色,这样的菜肴,在我眼中是美味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挺好的,可这样的烹饪 *** ,在我媳妇眼中却不太好,这也是她之一次这样说,你炒的菜,酱油味太重了,菜肴的颜色也不好看。
我媳妇的话让我反思,碰巧这个时间段老妈咽喉炎的老毛病复发了,炒菜的时候,尽量让我清淡一些,所以,我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除了放酱油、食盐,其他的调味料我基本上都不会放。
吃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媳妇带着一些牢骚地说道:你炒的菜,没有任何味道,每天吃的都是酱油味,一点都不好吃,再这样下去,还是老妈下厨房做饭靠谱。
家人的晚餐,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吃过味精、鸡精、蚝油等调味料的,所以,当晚在我反思后重新进行了调整,所有的调味料都是适可而止,以少放为主,但不是不放,这样的菜肴吃过之后,突然之间,我感觉到自己的厨艺可能有了不小的进步。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内,下厨房炒菜做饭我自己身上发生的改变,各种调味料从多放到少放,家人的牢骚让我开始思索各种调味料的作用。
比如:胡椒粉、蚝油、陈醋、食盐等调味料,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作用简单但不可替代,唯独酱油,好像什么菜都可以添加,大家喜欢吃的青椒炒肉丝、红烧肉、糖醋排骨、卤牛肉等菜肴,生抽老抽各放一些,味道好,菜肴的色泽也好看。
即使不放酱油的时候,大家还会将酱油当做蘸料来吃,比如:饺子、小笼包、烧麦等。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炸好的荷包蛋,来上一点点生抽,荷包蛋的味道立马就会不一样。
思考的过程就是找寻答案的过程,想要将酱油说清楚,就必须要知道“抽”是什么意思?吃了这么多年的老抽和生抽,终于知道有啥区别了,下文,我来给大家说说我的看法?
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说说你是喜欢生抽还是老抽?
一、酱油的历史起源文化?
简单理解,酱油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使用大豆,小麦加入水和食盐酿造而成的液体调味品,有独特的酱香味、滋味鲜美,能够促进食欲。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酱油的酿造 *** 纯粹是偶然的发现,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好似鱼露的 *** 过程,因为风味绝佳而流传到民间,普通百姓发现使用大豆酿造的风味与鲜肉腌制而成的味道相似,而且价格还非常便宜,逐渐就开始流传并被大家广泛食用。
酱油早期是由佛教僧侣进行传播,遍及世界各地,中国酱油的酿造,早期是一种艺术和秘密,酿造 *** 由个别师傅掌握,这种技术往往是由自己子孙代代相传。
酱油的发展,大致时间线是这样的:
1、秦汉时期出现了类似酱油的调味料,好像那时的名字叫做:“豆酱清”,是当时比较常见的一种调味品。
2、宋代酱油一词开始出现,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作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
3、清代,酱油在饮食中已经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古代酱油有如下几种叫法,比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等。
二、酱油的分类?
平日里我们去超市买酱油,大家关心的最多的是价格和品牌,很少有人关心酱油的分类,今天我们简单地和大家说说酱油的分类,主要是按照这么几个方向来进行分类的:
1、按照酿造工艺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低盐固态工艺、浇淋工艺、高盐稀态工艺等。
2、按照国际进行分类,也就是我们通常在酱油瓶身背标上看到的标准号,也就是GB。
3、按照酱油的等级来进行划分。这个主要是查看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因为这个含量越高就越能说明问题,因为酱油的鲜味和营养价值取决于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含量越高,就说明酱油的等级越高,按照酿造酱油的标准GB18186,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大于0.8克每100毫升即为特级酱油、一级酱油是大约0.7克、二级酱油是大约0.55克。
4、按照颜色进行划分,按照颜色来进行划分就可以分为生抽和老抽。
生抽:颜色比较淡,呈红褐色,味道也比较淡,用于一般烹调,大致上是凉菜或者是一般的炒菜时使用。生抽是酱油的一个品种。
老抽:老抽是加入了焦糖色,颜色很深,呈棕褐色且有光泽,口感比较浓厚,用途比较简单,就是给肉类食材上色,红烧的菜肴使用的比较多。老抽的 *** 是在生抽的基础上,加入焦糖色经过特殊工艺 *** 而成的浓色酱油。
三、酱油的食用指南?
说点大家不知道的吧,酱油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存放环节不好,酱油是很容易霉变的,特别是夏天,一定要存放于阴凉且低温处存放,如果发现酱油瓶口或者是酱油霉变,那就不要食用了,霉变的酱油是不能吃的,酱油瓶口是最容易霉变的,一旦发现就要丢弃,不要带着一丝丝侥幸。
在超市购买酱油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查看酱油瓶身上的标签内容,看清酱油的用途,比如佐餐用的酱油和烹调用的酱油,卫生指标是不会相同的,菌落指数也会不一样,所以,如果是烹调用的酱油大家更好不要直接用于 *** 凉拌菜。
四、酱油分老抽和生抽,“抽”是什么意思?
想要了解“抽”的含义,就不得不说说我们国家更大的5家酱油生产企业,其中有3家都在珠三角地区,所以,“抽”这个词的使用,可能同广东人的口语和叫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广东的酱油企业多,对酱油的分类,影响自然也会大一些。
从字面上进行理解,“抽”就是抽取的意思,将酱油从缸里抽出来,因为抽取的时间不一样,之一次抽取,叫做生抽,之后的抽取就叫做老抽。
生抽提取之后,剩下的酱油还是需要在缸里继续发酵的,经过一段时间,缸里的酱油就发生了变化,成分、色泽都发生了变化,之后再进行抽取的时候,就有了老抽的叫法。
简单地理解生抽和老抽之后,我们还是需要总结一下,通过总结和比较,大家就能更加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别?
时间不同:老抽可以说是生抽的生长版本,发酵和晒制的时间都比生抽要长,从时间上来进行比较,老抽自然要比生抽的发酵和晾晒时间久。
营养成分不同:由于抽取的时间节点不一样,生抽和老抽的营养成分,因为发酵和晾晒的时间导致营养成分肯定是不一样的。
颜色不同:生抽抽取出来之后,老抽还会在酱缸里发酵和晾晒很长一段时间,生抽的时间段,自然在色泽上要比老抽的色泽浅,同时老抽在晾晒的过程中还会加入焦糖,颜色自然会更深。
味道不同:生抽抽取之后,酱缸里会再次加入其他的原料进行发酵,等到老抽抽取的时候,老抽的含盐量自然会高一些,味道也会更咸。老抽的酿造时间更久,酱油的味道自然更浓,酱香味也会更加浓郁。
总结一下:生抽的味道比老抽鲜、颜色比老抽淡,老抽比生抽味道更咸一些、颜色也会更深一些,酱香味也会更加浓郁。
五、生抽、老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
生抽和老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需记住它们之间的更大不同即可,生抽是用来给菜肴调味的,老抽是用来给食材上色的。
1、老抽可以给菜肴一个非常好看的色泽,比如:在家 *** 红烧肉、红烧排骨、红烩羊肉、卤牛肉的时候,我们除了炒糖色之外,给肉类食材上色使用的最多的就是老抽,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老抽就是给菜肴提供好看的色泽,让食客对菜肴更加喜爱。
2、老抽上色的同时,也会给菜肴提供一部分咸味,所以,我们在放入老抽之后,食盐的使用量就要酌情减少。
3、生抽的味道比老抽肯定是要好很多的,可以起到给菜肴调味的作用,比如我们购买的是可以佐餐用的生抽,在 *** 凉拌菜的时候,生抽就能起到比较关键性的作用。
4、生抽能够让菜肴的口感鲜甜回甘。
写到最后,还想啰嗦几句,从字面上进行理解,“抽”就是抽取的意思,将酱油从缸里抽出来,因为抽取的时间不一样,之一次抽取,叫做生抽,之后的抽取就叫做老抽。
从日常使用中来进行分析,其实是一个孰能生巧的过程,这个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尽相同,我们在烹饪菜肴的时候,也会逐渐养成固定的饮食习惯,所以,生抽和老抽的使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抽、老抽、酱油、味极鲜竟有这么多区别!快告诉家人,别吃错了我们尽量做到恰如合适、通过原创图文,在文字与图片之间为您分享一道道菜肴,它们美味、漂亮、营养,您要什么样的美食,在这里希望我们能够给您!
酱油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调味品,在我国是没有任何其他调味品能代替的。不过根据 *** *** 和用途的不同,酱油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分类
1、生抽酱油:生抽酱油是最常见的一种酱油,它呈淡黄色,口感清爽,具有浓郁的咸味和鲜味。生抽酱油通常用于炒菜、炖汤和腌制食材,能够提升菜肴的鲜美味道。它也是许多传统亚洲菜肴的基础调味品,如宫保鸡丁、酱牛肉和炒面等。
2、老抽酱油:老抽酱油是一种颜色较深的酱油,呈深红褐色,味道更浓郁。由于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陈化,老抽酱油具有独特的香气和深度。它常被用于烧烤、炖煮和炒菜,能够赋予菜肴深沉的颜色和浓郁的口感。红烧肉、红烧鱼和卤肉饭等菜品常使用老抽酱油来增添风味。
3、蘸料酱油:蘸料酱油通常是一种调味料,专门用于蘸取食物。它具有浓郁的咸味和香气,常常被用作调味海鲜、寿司和生鱼片等生食料理。蘸料酱油通常清亮透明,口感较为清爽,可以提升食物的鲜味。寿司蘸酱油、海鲜蘸酱油和生鱼片蘸酱油都是著名的应用例子。
4、浓缩酱油:浓缩酱油是一种颜色较为深红的酱油,其 *** 过程中经过了浓缩,使其呈现出浓郁的甜味和浓厚的口感。浓缩酱油常用于调烧和拌菜肴,为其增添深度和独特的味道。它适用于烤肉、炖菜、炒面等料理,能够赋予菜肴丰富的口感和颜色。红烧鸡翅、糖醋排骨和炒米粉等菜品常使用浓缩酱油来提升风味。
5、酱油膏:酱油膏是一种浓稠的酱油,具有独特的甜味和浓郁的香气。它经过长时间的陈化和发酵,使得味道更为复杂。酱油膏常被用于烹调炖煮类菜肴,如红烧肉、红烧鱼和烤鸭等,能够赋予菜肴深厚的味道和颜色。
6、味极鲜:味极鲜是从生抽演变而来的,是生抽、老抽、其他各类酱油的统称。是精选非转基因脱脂黄豆与优质小麦,通过发酵、酿造等130多道工序,充分释放出豆麦天然的鲜味和香醇。味极鲜颜色浅褐清透,豉香浓郁,主要是用于炒菜或蘸食、凉拌菜肴,只加几滴就行了,就可以发挥出它的美味。
以上是酱油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适用的菜品。每种酱油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用途,根据不同的菜肴和口味喜好,选择合适的酱油可以提升菜品的味道和口感。无论是炒菜、炖汤还是拌凉菜,酱油都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之一,为美食增添了丰富多样的风味和层次感。
如何搭配
我们平常在选择酱油时,可以根据菜肴的特点和个人口味进行搭配。例如,清爽的生抽酱油适用于炒菜、炖汤和腌制食材,能够提升菜肴的鲜美味道。而深色的老抽酱油则适合用于烧烤、炖煮和炒菜,能够赋予菜肴深沉的颜色和浓郁的口感。
如果你喜欢享受原汁原味的海鲜或寿司,蘸料酱油是不可或缺的选择。其清亮透明的外观和浓郁的咸味能够提升海鲜或生鱼片的鲜味。在享用寿司或海鲜时,将食材轻轻蘸入蘸料酱油中,可以让味道更加鲜美。
浓缩酱油和酱油膏则适用于烧烤和拌菜肴,它们具有浓厚的口感和独特的甜味。浓缩酱油赋予菜肴丰富的口感和颜色,适合用于烤肉、炖菜和炒面等料理。而酱油膏则能为红烧肉、红烧鱼和烤鸭等菜品带来深厚的味道和颜色。
炒青菜——生抽酱油是最常用的调味品,能为青菜增添鲜味,保持其原汁原味。
宫保鸡丁——生抽酱油和老抽酱油的组合可以为宫保鸡丁带来均衡的咸甜味道,并增添深色的色泽。
红烧肉——浓缩酱油和老抽酱油是 *** 红烧肉时常用的调味料,能赋予肉类浓郁的味道和颜色。
寿司——蘸料酱油是寿司的必备调味品,可以用来蘸取寿司、生鱼片和其他海鲜,提升其鲜美口感。
糖醋排骨——浓缩酱油和生抽酱油的组合是糖醋排骨的常用调味料,能为排骨带来甜中带酸的美味。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酱油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菜肴的特点进行创新和搭配。选择合适的酱油类型,不仅可以提升菜品的风味,还可以使烹调过程更加有趣和多样化。
酱油分老抽与生抽,“抽”有啥含义?弄懂以后,才明白区别很大致力于用最简单的食材,为您分享最美味的佳肴和点心,我是蓉儿,每天为您分享一道美食,学着这样吃,让您的胃更健康!欢迎点赞,关注,转发和收藏,感谢有您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乐子,想的办法!小谈食刻和你一起认真对待吃下的食物!
导读:
前段日子,有一个朋友问我,孩子现在到了吃辅食的阶段,要不要买点儿童酱油给他吃?事实上对于这个儿童酱油,我一直认为是交“智商税”,只要你学会如何挑选酱油,那么是不是儿童酱油都不重要,我们看重的是它的一个品质,而并非商家宣传的字眼,专门为儿童打造的酱油。
事实上,我们平时选购酱油,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去选,就看酱油瓶上的生抽老抽来挑,这其实并不能挑到好的产品。
酱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在《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很多种分解蛋白质以 *** “酱”的 *** 。 首先,用小麦或者是小麦粉发黄霉,然后取蒸煮过的大豆或禽畜肉、鱼虾加上香料、盐以及发黄霉的小麦,一起下锅熟成。这种类型的“酱”,其实 *** 原理就是现代的酱油。只不过他们当时 *** 出来的是黏糊状的食品,而我们把它进行了抽取,所以变成了液体。
酱油为何要分为“生抽”和“老抽”,“抽”有啥含义?
首先,之所以这样区分,更有利于厂家细分市场,这也是一种营销策略,如果是整个的市场,都叫做酱油,那么势必竞争就会越来越大,所以一些酱油厂家,就会把酱油具体话,刚开始分为生抽、老抽,进而再具体化,按照用途分为蒸鱼豉油,味极鲜等。
其次,企业一般会把产品分为走量产品、利润产品、形象产品,像老抽这种明显就是走量的产品,它的价格相对要低一些,而同品牌的生抽,那么价格就要高很多了,而在两者之上的商家喜欢叫,有机酱油,或者是纯酿造酱油,酱油细分以后,购买的人群也就清晰了。
最后,把它分为生抽和老抽,也是从工艺上来讲的,因为在 *** 的时候,需要对酱油进行抽取,而更先抽取出来的就是生抽,品质比较好,老抽它实际上是沿用广东地区的习惯性称呼而来,也就是说人们的一种习惯性叫法。
所以酱油分为“生抽”、“老抽”既有厂家的原因,也有广东人的功劳,要知道国内更大的5家酱油企业,3家位于珠三角。广东酱油生产多,吃得也多,所以对酱油的分类影响也比较大。
至于“抽”是啥意思?它实际上没有特殊的一个含义,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字面意思:抽取,把酱油从缸里抽取出来,因为是头次抽取,所以叫生抽,后面抽取的则是老抽。
实际上是在民间,可不止分为生抽、老抽,还有分为色抽、黑抽、白抽的,甚至还有把酱油称作为“抽油”,其意思都是抽取。
如今选择酱油是选生抽好还是老抽好?
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两种酱油,一种是走量产品,一种是利润产品,它们本身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和传统的酱油是存在差别的,比如原料、发酵工艺等,真正想要选好的酱油,那就是位于二者之上的酿造酱油。
真正的酿造酱油,价格相对比较的贵,但是品质也更好,一般会符合三个条件
1、不含添加剂防腐剂,包括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安赛蜜、谷氨酸钠、尼泊金脂、焦糖色、5’-呈味核苷酸、肌苷酸二钠、甘草酸三钾等等。
2、酿造的原料是大豆或者是小麦,而不是所谓的豆粕、脱脂大豆、高蛋白豆片、大豆片等。
3、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而不是用酵母菌粉这些快速发酵而成的,传统的酿造酱油最快也需要180天的发酵,而用酵母菌发酵的,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就可以了。
总结:
平时酱油用的少,可以用传统的酿造酱油,品质好营养高,做菜用的多,那么就选择生抽和老抽,价格实惠,虽然放了不少的添加剂,但大部分也在合理的使用范围之内,这一点还是可以放心的。
懂行人买酱油,不只看品牌,认准瓶上“3行字”,买到健康酱油【本文由“小谈食刻”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删改、盗用,侵权必究】
现在市场的酱油分好多种,像什么生抽、老抽、草菇老抽、蒸鱼豉油、0添加酱油等等,种类不下数十种;价格就更别谈了,从几元一瓶到十几元一瓶,甚至上百元一瓶的酱油都有出现。这到底该如何选择?小时候常说的“三岁小孩都会去打酱油”了,到现在你会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如何买酱油了?
其实除了对比价格和品牌之外,要想挑选一瓶好的酱油,看准看懂酱油瓶上说明才是关键的。今天小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挑选一瓶优质的好酱油?
买酱油,认准瓶上“3行字”
之前酱油就是叫酱油;但现在酱油分很多种;像常见的生抽、老抽等。生抽颜色较淡,呈红褐色,味道较咸,所以一般多用来调味,做凉菜炒菜的时候多。而老抽加入了焦糖色,颜色很深,呈棕褐色并有光泽,味道鲜美味甜,所以大部分都是用来给食品着色用。
但不管是生抽还是老抽,其实都是酱油的一种。那么不管是买生抽还是老抽,首先之一行要看的就是是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
1、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所以真正的好酱油关键还在于酱油的加工原料上。
酿造酱油:
酿造酱油大都选用豆饼、面粉和麸皮为原料酿制而成。呈现红褐色或浅红褐色,色泽鲜艳有光泽,不浑浊,无沉淀物;打开瓶盖时具有浓郁的酱香及酯香气,酱香宜人,风味醇厚,鲜味突出并稍有甜口;
配制酱油:
而配制酱油简单来说,就是使用化工 *** 勾兑而成。配制酱油一般多数呈现棕红色或红褐色,色泽显暗无光泽。不管是从酱香味上还是着色上,都差了好多。并且像一些劣质的配制酱油还会发苦发酸,甚至都有一股莫名的异味。
所以从以上说明来对比,不管是从营养价值,还是口感上都要比配制酱油好。而说到底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区别还在于,酱油产品中是否添加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而酿造酱油是完全不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的酱油。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作为生产调味品的配料,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
2、看酱油配料表
“东西越纯,其配料成分也是越少的”。这句话99%都是成正比的,酱油也是如此。上面我们也说了,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所以传统酱油加工时不需要有额外过多的添加剂的。一般优质的好酱油,配料成分只有黄豆、水、食盐、小麦。
但现在不管是市面上所谓的0添加酱油也好,什么优质酱油也好;如果你仔细看配料表都有好多的添加剂。像常见的提鲜剂(谷氨酸钠、5`-味核苷酸二钠、酵母提取物等等),甜味剂(三氯蔗糖等等)。有些酱油的配料表上琳琳在目就有十几项。那么这样配料越复杂的酱油,说明其添加成分越多,不建议大家选择。
这里要说明一下的就是酱油的保质期,正常情况下优质好酱油保质期通常是在6个左右,但现在厂家为了提高销量降低成本,加工过程中就会添加像苯甲酸钠等,可以延长保质期的添加剂。所以大家在买酱油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配料表。若添加成分过多,同样建议大家避开选择。
3、看酱油质量等级
市面上售卖的食品类,都会有质量等级指标,而酱油也不例外。酱油的等级划分,也是按照酱油成分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来划分;一般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其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8、≥0.7、≥0.55、≥0.4g/100ml。“氨基酸态氮”指标越高,说明酱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越高,鲜味越好。
其实看酱油质量的目的,关键就在于要大家明白自己花高价买的所谓优质好酱油,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好酱油。如果说10元一瓶的特级优质酱油,但买回去之后看质量等级,只是2级或3级;那说明你买的可能并不是所谓的好酱油。
正常情况下一瓶500ml的特级酱油,市面价格基本都在10-15元左右,品牌不同,价格也许略有不同。但相差也不会太多。
现在市面上酱油种类繁多,除了我们文章开头说的几种,还有像什么草菇酱油、海鲜酱油、味极鲜等等,其实看配料成分,也只是添加了微乎其微的相应口味而已,但价格却翻了好几倍。对于这类的酱油,建议大家避开选择。
吃酱油目的一是为了酱油本身的酱香味,二是为了酱油增色增香。所以大家选购酱油的时候,建议还是选择特级酿造酱油,添加成分也是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