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打压客家话,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59 0
香港话≠广东话!广东人在香港,一秒钟就被发现了

今年是我在香港工作的第四年。我是一个广东人,说着一口标准的广东话。没有学会奶奶的客家话,也没有学会外婆的家乡话。于是我的母语非常单一,没有受到任何方言的影响。


大学之后我来到了香港。大部分的港漂,工作环境或多或少都会有内地人。但是我工作的地方,只有我一个内地人。办过签证的人都知道,如果有前人曾经成功办理过,我们要交的资料就会少很多。不用额外证明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而我,就没这么幸运了,并没有港漂前人给我铺路。







看tvb长大的我,对香港也算是比较熟悉。来到香港这么多年,也没有感到不适应过。香港人都爱用英文名互相称呼。而这个英文名对我来说,像是一个代号,吼一嗓子,满大街都是同名的人。同事不会太关心我的中文名是什么,更不会知道我的中文名背后,藏着汉语拼音拼写的英文翻译。所以,他们一直都没有怀疑过我不是香港人。





不过有一天,一个Senior同事和我开完会之后就闲聊了起来。他问我在哪里读书,我实话告诉了他,我中小学都不在香港读。震惊之余,他也很实诚地跟我说:虽然我的广东话很标准,但还是会有个别用词习惯,跟香港local不一样。


他也坦言,纵使已经发现了我的一些特别的用词习惯,也没有怀疑过我不是香港人。当然,也有过一个在内地长大的香港人,跟我探讨过广东人在香港会不会被识别出来的这个话题。一番讨论之后,我们大概找了以下几个方面,能让我隐藏于香港人之中这么久没有被发现。



语言


如前文所说,香港人和广东人都讲广东话。无可否认,很多广东人的用词习惯和发音都跟香港人有点不一样。香港人讲话更多懒音,很多字的n音发成了l音。举一个最常见也最简单的例子:“你”字,按标准来说,声母应当是n,可是大部分的香港人,都是用l做声母。





来到香港的时间越来愈长,我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候也会迎合一下听众的耳朵,让舌头偷偷懒,也跟着香港人讲。如果不是需要录音、 *** 视频这些,我基本上不会去纠自己的发音。


众所周知,除了懒音之外,香港人说话还喜欢中英结合。一句中文话里头少不了有英文单词。不了解情况的港漂,初来乍到,可能是为了中夹英而中夹英,会说出一些不自然又尴尬的话。在香港待的时间久了就发现,香港人中夹英,大部分也是为了说话能偷懒。


举栗,“打印机”在香港是“印表机”,通常大家就直接叫它“printer”,两个音节总比三个字来得快。还有一个用英文的原因,是找不到贴切又合适的中文表达,就干脆叫英文了。这种情况比较多出现在一些专业领域。





当然,来了这么久,露马脚的时候还是有的。比如一开始来香港,并不知道“橡皮擦”是我们广东话里的“擦胶”;“刨笔机”是“铅笔刨”。还有香港人基本不用“吧”字等等。掌握了大部分的香港人用词习惯,离隐身又近一步了。





衣着和妆容


除了说话习惯之外,衣着也是一个能区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的部分。有一个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翻出来再研究一遍:在大街上,为什么我们能很容易看出来哪些人是内地来的,哪些人是日本人,也看得出韩国人和香港人的不同。这大概要归功于衣着搭配和妆容的区别。





除去公司里面有指定上班服饰的不说,普通打工人,可以穿便服上班的打工人,基本上都是U记的常客。香港女孩子比较少穿高跟鞋(戴个头盔,至少我接触到的是这样),热爱运动鞋配裙子,也特别喜欢穿各种碎花裙。整体来说,搭配比较韩式,也比较小家碧玉型。


而内地来的女孩子,服装搭配的精致度更高一些,也更多穿奢侈品品牌服饰。就算不是穿很贵的衣服,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大气的搭配。与香港女生热爱的碎花小裙子形成对比(没有说任何一方不好的意思)。


妆容方面,内地来的女孩子,如果化妆的话,妆容也会更精致,比较热爱红唇。我对妆容的研究不多,整体感觉就是香港女孩子的妆相对来说没有这么注重唇的出彩。虽然我服装和妆容精致度都不及很多港漂精致 *** 姐,但即便是简简单单搭配过的一套服饰,穿去上班已经抓到了同事的眼球……





生活习惯


最后来说说生活习惯。同是粤语地区,其实香港人的生活习惯跟广东还是非常像的。一样的喝早茶,一样的用开水刷碗筷,一样的一盅两件。香港人爱吃的,我也爱吃。香港人怕辣的,我也怕辣。港漂这些年,我没有感受过明显的不适应,自然也是能很好地融合这里。





我相信广东人和香港人之间的不同,一定远远不止这些。也相信广东人和香港人之间的相同点,一定也远远不止这些。隐藏自己于香港人中,本不是我故意而为。这些适应的点,其实也在前几年帮助我躲开了很多可能出现的和香港人的争吵。我对一切异同都充满了包容,可能正因为这样,我也在香港收获了很多很多的友谊和爱呀!


(本文作者:白日梦想家


*图像影音来自 *** 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听不懂粤语就是听不懂“人话” VS 听不懂客家话就是没“语言天赋”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香港国泰航空,把香港由来已久的大陆歧视问题,放在聚光灯下,引起一片共鸣。

听不懂粤语就是听不懂人话???!!!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万万不敢相信。

这个世界是无奇不有,歧视大陆人就算了,在七嘴八舌的聊天中居然会用这么犀利的语言来嘲笑讽刺顾客, 是不是太过了?

这个问题或多或少,懂点行情的人都知道,人们只是心照不宣,因为背后有大公司大资本,不好上纲上线公开揭露,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国的地域歧视,随时代变化有变弱趋势,但确实一直都有,只是藏在大众视野之下。

看到有些自媒体解读该问题,上升到殖民主义遗毒,或者西方对中国的内部分裂,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了。

国泰歧视内地人心理,很简单的打个比方来理解,就是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中国人的这种鄙视心态在著名文学作品《陈奂生上城》就有过,城乡差距,在交往中观念上的体现。

那除此之外,地区歧视另一种形式,就是本地人排斥外地人。这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很常见的。本地人认为外地人抢占他们资源危害他们利益了。

听不懂客家话就是没有“语言天赋”?

一位在粤东北山区任教的朋友,讲出自己异地打拼经历。

被上级问说工作几年了还听不懂本地客家话,旁边马上帮腔说真有语言天赋,内涵这位外地老师没有天赋。这位当事人本身是语言学科教师,作为专业语言教师去这样评价是不是太不合适了?

是不是广东人对自己本土语言捧得太高了?能说好广东话就是能力的体现?不明白哪里来的自信,是什么让他们这么骄傲?

是客家人本地人就不用讲普通话?一个受过教育且身居要职者对中国的文化怎么理解?对中国的语言怎么看待?

是什么观念会认为“广东省以外的内地都是北方”?是什么样的心理让“普通话只是北方人的语言,广东人不用说普通话”?

这里类比香港国泰“听不懂粤语就是听不懂人话”,因为体现了两者文化的同源性,香港是广东的香港,自然就同属一种粤文化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己方文化的捍卫保护意识而排斥他文化。

记得早在70年代,港台文学界,就率先提出了“原乡”的概念(80年代有“原乡人”“原乡情浓”等歌曲影视作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本土以外的华人,都有自己的原乡,就是移民之前的老家。

香港也算是一个移民城市了,

移民后代们,还是会受上一辈原乡文化的影响,具有原乡情结。香港在我们肉眼可见的也是保留了很多(尤其是影视作品中)广东客家或者潮汕传统,比如宗族制,家长制,迷信鬼神,重商主义,广式茶道等等。

本来广东人宗族制的家族关系模式,上代传下代,注重传承家族文化,所以广东人哪怕是去了国外都是恪守传统奉为圭臬,宗祠文化不容撼动。

其实,这样可想而知,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不太好,山区交通也不便利,加上离政治中心又远,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护就更有必要。要面对恶劣条件天灾人祸,与其相信 *** 相信中央还不如相信自己的族群,族群利益的就高于一切,这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内部保护执念和地方保护主义。

同时受到经商思想利己主义影响,这样也就对外来人员多少有些敌意(至少说带有防备心理),生怕外来文化外来事物打破了他们的惯有的的平衡,抢夺了本地资源。

另外也许是时代弄人,改革开放,让广东先富,广东人因此产生了巨大的优越感,而又隔不久内地发展到今天,跟广东差距缩小。

导致于他们一直以为内地外省比自己差,比自己穷,观念一下子改不过来,还有点不服气,就产生了一种所谓的“错位感”

其他内地人如果感受到这种气息,就很不适了。

这里咱们还是重点说语言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他们不愿意说普通话,很大方面出于一种语言的不认同,文化的不认同。

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官方语言,在广稍微偏远地区的普及存在很大漏洞,受教育阶段学生在高中都还说不清楚普通话。自然而然,普通话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心中地位变得很低,一直待在老家不去异地的话,感受不到普通话的重要性,甚至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被错误引导一直以为不用学说普通话,客家话高于普通话。

由于客普语言体系差异问题(潮汕话白话一个道理),外省人很难融入,而这也客观上给外地人一种被排斥很不好融入的印象。

而在客家人内部抱团心理加持下,客家人的天下,客家人说了算,在明面上就认为不是客家人就不是自己人,不讲客家话就不会说人话,使交往充满距离感。

所以,香港国泰事件绝非偶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人瞧不起大陆人,广东人瞧不起内地外省人”(坊间传言,说法可能比较夸张)。地区鄙视链仍很严重。

小编觉得借香港国泰事件这次机会,能够给同遭遇的人更多机会曝光并共情,牵扯出地域歧视,地域排斥,本土主义等问题,让大众认识到,各地人民在交往过程中,要化解隔阂、文化包容发展就很有必要了

谁都不喜欢被瞧不起,谁都抵触人分三六九等,破除垄断才能给更多人机会。

虽说特色文化保护有必要,但对异地文化异乡人积极接纳,消除防备,民族共情,才能让全国各地区文化良 *** 流交融,打开新格局。

以上内容仅结合个别经历,代表个别观点,根据个别现象,有感而发,欢迎有其他去过粤东粤西山区原乡地区的伙伴们,一起来说说你的亲身经历。

粤语并不包括客家话

近来,网上有客家人对粤语发起了攻讦,客家人在攻讦粤语后见占不了便宜,又出新招:说粤是广东的简称,因为广东人是包括有两千多万的客家人的,所以粤语也是包括客家话,潮州话的。因而,以广州为代表的广府片区说粤语的,不能用粤语一词,只能用白话或广府话这样的名称,因为粤语也包括了客家话。

这真是:你不说我不知道,你这么说我还吓了一跳!这也太奇葩吧!

其实粤语并不包括客家话。

粤语就是粤语。

客家话就是客家话。

唐时的粤专指岭南,当时岭南包括现在的两广,海南岛,越南。明清时两广也称两粤,粤东是广东,粤西是广西。明清时的粤语,指的就是两广白话。

民国以后广东省简称粤,那只是行政区域的使用简称,与粤语的文化概念不一样。正如香港、澳门的官话是粤语,但两地都不属广东行政区域。

粤语俗称白活,本地人旧时一般自称为白话。白话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言的。其实白话这个词不是两广白话的专用语,汉语有四大白话,两广白话只是其中之一。两广白话简称广白,古时因为粤是专指岭南,所以两广白话就称为粤语,这样就更容易区分地域使用的白话方言了。

江西赣南的客家话有很多词汇及语音是从赣语中来的;而广东客家话有很多词汇及语音是从粤语中融合的。从广东回流返赣南的客家人形成的语音也与旧客家方言产生碰撞,相互影响。这些都有地方方言研究的书中提到。可网上搜到这些书,且有些书是客家人自己写的。

在解放后的大生产时代,广东省的广播电台用的就是粤语,当时还没电视,黑白电视是在七十年代中后期才出现在公社的。 据一些客家人与潮州人回忆,平时一家人都是听粤语收音机的。所以很多人客家与潮州人都会讲白话。

在我的村子里(珠三角),有一位叔字辈的人取了一个在深山(粤北)生活的客家女,那时我在村里读小学三年级。客家女的侄儿住深山,在当地返学校极不方便,就在我们村的小学上学,我与他同级。他们说的客家话我们小孩听不懂,但大人听多了也听得明白。而与我的同级的客家小孩说白话却极流利的。

由此可知粤语对广东客家话形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广东客家客家并非大省级地域民系,是属外来移民,且大多集中于赣闽粤三省相连接的区域,是属跨省级地域民系,因为其客藉性,这个特征已决定客家话在当地省份的地位。三个省的代表语言已经在客家话还沒形成前就已成为通行语言使用了。且三省各自的语言都是官话,自然各自代表本省。

至于说外省人称客家话为广东话,主要是广东客家人迁去外省如四川,一些人误认为这就是广东话了,但他们大都了解是些山区迁来的,而不是省城,且语音难辨,当地人后来就称这些话为土广东话。同样,其它外省人不了解广东,不了解粤语的,以为客家人说的话就是粤语或广东话,这也会让一些外省人认为客家话是广东话。

客家主要的祖地在江西赣南与福建的闽北。

江西话即赣语,江西的官方承认客家话为赣语吗?即使是客家人占比达百份之九十以上的江西赣州,赣州话都不是客家话,而是西南官话。

福建话即闽语,主要代表为闽南话,福建人称客家话为闽语吗?

同样,广东话就是粤语。

广东话是外省人对广东白话或广州话的叫法。指的是广东的粤语或广东的白话。

而粤语(俗称白话)就更不能包括客家话了,粤语是岭南三省两地的主要沟通语言。

粤语文化在汉文化中自成体系,是汉语系除普通话外最完备的汉语支系。

其中粤剧、粤曲,粤语流行歌、粤语影视作品、还有让人看到流口水的粤菜等。这些带有粤字的文化名称,难道都要包括客家的相应的文化门类进去?那岂不是乱了套了?!

所以粤语就是粤语,客家话还是客家话。

中国南方各地的汉语方言大都与陕西、河南这两个省有牵连。其次是山西、河北、山东三省。江西的赣语形成的初期与广东粤语形成的初期差不多,都是秦人统一后强制性的人口迁移。

江西南方初期,很多畲瑶族群的汉化,并与当地人融合。而北方战乱,山西、河南河北很多 *** 南下逃难或迁移到江西南方,与原江西人、与汉化的畲瑶人融合,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慢慢形成客家人。这些,罗香林也认可这是客家人其中的一个起源因素。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代的国策,李世民就有鲜卑人的血统,高力士就是广东高凉郡俚族(壮族先民)冼夫人与高凉太守冯宝的后代。

江西客家人是赣人与畲瑶人,与北方移民融合而成的,并形成客家族群,语音长期的融合形成客家话,这都有研究者考证论述。并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事。

江西的赣人在北宋时期还曾取得全国最令人瞩目的辉煌文化,并取代河南人的中原地区,让江西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地带。但客家族系在那时还未真正形成。明代初期赣南人口锐减,明 *** 曾从江西其它地区等地的迁去大批赣人补充赣南地区,这都有文献记载。

赣语也是保留有上古,中古语音的,这些残留的雅音也同时影响着发展中的客家话,这都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粤语是公认保存古语、古语音最多的方言。广东客家话受粤语影响更大,特别是解放之后,这都是学术界公认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的客家方言,其实都是从粤语中移过去后客家化的。

一些客家人自我标榜客家话为中州雅言,又自我的将客家人标榜为最纯 *** ,是南迁士人后裔,皇族后裔等;实没多少人会理这些。

至于扯上赵佗及开发岭南的秦兵民众等说是客家的先人!更甚至说“还我广府母语客家话”这种无聊的话。这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深度:粤语者为何吃醋?新西兰议员粤语宣誓?粤语是第二大语言?

深度文章揭密:新西兰粤语移民为何吃普通话的醋?深度文章质疑和辟谣:新西兰国会议员真的用粤语宣誓吗?粤语是新西兰第二大语言吗?

视频截图

近日,包括“今日头条”等网上各平台流传一段短视频,内容均为一外国人长相的新西兰国会议员使用白话(所谓粤语)宣誓,并打上“粤语是新西兰第二大语言”以及“我为粤语发声”等说明。

更有人借此称,中国国内“打压”粤语,或者说什么“推普灭粤”。

其实,这是谣言。

很明显,视频作者是想借“新西兰国会议员用粤语宣誓”这件事,意有所指。

谣言就怕较真。要说清这件事,得要逐层驳论。

议员用中文宣誓源于中文周活动

首先,必须明确这次新西兰国会议员用中文宣誓的背景。这个议员之所以用中文宣誓,源于新西兰中文周活动。

这段视频里的发言者是新西兰行动党移民事务发言人James McDowall。据行动党网站介绍,他拥有几家小型企业,包括一家移民律师事务所,同时还为一家心理健康领域的大型非 *** 组织工作。

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新西兰中文周活动每年都会举办,今年选定的时间为9月25日~10月1日。

公开资料显示,新西兰中文语言周(New Zealand Chinese Language Week)由前新西兰国会议员、律师霍建强和中文周现任主席Jo Coughlan于2014年创办。


霍建强于2008年在新西兰国会作入职演说

霍建强原籍安徽潜山,安徽大学文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传媒硕士和法学士。

1994年,他移民新西兰,2008年,成为新西兰国会议员(Raymond Huo MP ),先后任财经委员会(第49届)、法制委员会(50届)、商业委员会(51届)常委以及法制委员会主席和交通及基建委员会常委(52届)。


新西兰国旗

2020年7月21日,正处于政治顺境的他,宣布退出新西兰政坛,有点出人意外。

Jo Coughlan(乔·科赫兰)系新西兰中文周主席,曾任惠灵顿的市议员,是新西兰原国家党总理Bill English的弟媳。她曾数次到访中国。

据了解,为了让国会立法通过“新西兰中文周”决议案,霍建强从2010年开始,努力了三年。在此期间,他获得了各大 *** 机构及非 *** 机构,还包括大型商业企业,比如机场,恒天然,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在中文影响力方面的共识,最终完成这项计划。


霍建强用普通话宣誓

2014年,之一届新西兰中文周顺利举办,霍建强首次在国会用中文(普通话)引领全体国会议员念诵每天例行的国会祷告词。注意,他用的是普通话,而非他的家乡话,或是粤语。如果他有粤语者的私心,他是不是该讲家乡话——安徽潜山方言(赣语次方言)?

当时新华社的报道说,在西方国家以语言周的方式来推展中华文化和语言,在西方国家还是之一次。

质疑:视频或配音造假

但是,有意思的是,有人却对新西兰中文周心生怨气了。据“936全资讯”:“或许就连主办方都没有想到,当‘新西兰中文周’步入第九个年头的时候,原本一件‘好事’,却激发了新西兰华人内部积攒已久的矛盾。”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华人自己的身上。

因为有讲粤语的人“吃醋”了。

一直以来,主办方“新西兰中文周慈善信托基金”都沿用着多年以来的习惯——以普通话作为推广中文的主要方式。

但是,有人却觉得,首次出现在新西兰本土的中文是“粤语”,而且很长的历史里,讲粤语的人一度居多(这一点后面会详谈),现在却用普通话来推广中文,这些讲粤语的人很不爽。


视频截图

由此,有人怀疑视频提到的新西兰国会议员Dr James McDowal,其实是用普通话而非用粤语宣誓,信息是假的,是后期对口型配的音。

因为Dr James McDowal是移民律师,多年来,他所接触的中国移民基本上都是讲普通话的。

而且,据了解,有讲粤语者为了推广粤语曾有给视频中的人用粤语配音造假的前科。

当然,如果确是用粤语宣誓,也是好事,毕竟粤语也是中国的方言。

讲粤语的人“吃醋”了

又据“936全资讯”透露,说着粤语的语言博士生 Sidney Wong 在推特上承认,“中文周”对于华人社区来说将是艰难的一周。另一个社会科学家和亚洲社区倡导者 Tze Ming Mok 则认为,“中文周”这个名字具有误导性。

笔者实在很难理解,这中文周为什么会对讲粤语者这么“艰难”?为什么“中文周”这个名字就有误导性了?难道在海外,所有中国语言或方言不是中文吗?普通话难道还不足以代表中国吗?

于是,有人干脆稍微挑明了说:希望在中文周的推广活动视频中加入粤语、闽南话和潮州话的问候语。

“窝里斗”海外又下一城


*** 截图

于是,今年的中文周,就连新西兰的很多人都知道了这种矛盾。比如,Newsroom 的自由记者 Alexia Russell 就说:“本周,‘汉语’得到了庆祝和推广。但是,在这些超酷的教我们新短语的视频背后,有相当一部分新西兰华人正在酝酿着怨恨。”

惠灵顿出版商 Jack Yan 在谈到以普通话为中心的文化周时也说,“这是一记耳光......它(粤语)继承了新西兰华人 180 年的传统。”这显然是在火上浇油。

说实话,如果换在以前粤语在新西兰华人中占主流方言的时代,粤语者发发脾气,也没什么,但是问题是,现在在新西兰华人中讲普通话的人占了多数,你讲粤语的人还“发烂渣”、耍性子,就很缺乏大局观了。

新西兰说普通话的人超过说粤语的

仍据“936全资讯”介绍,在新西兰境内,有近100万的华人及其后裔,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36%)是说着普通话,20% 以粤语为日常用语,剩下的四分之一的人不会任何形式的中文。


新西兰华人华侨

“沙龙君”微信公众号,2021年推送的一篇关于新西兰语言的文章<译后编辑:张育铭(湛江科技学院)]称,在新西兰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但它远不是唯一的语言。毛利语、萨摩亚语、普通话和印地语都有相当多的使用者。

该文又称,在新西兰有95,253人说普通话,这使普通话成为该国第四大语言。大多数说普通话的人住在奥克兰。只有超过1%的新西兰人说粤语。这相当于52,767个人。

新西兰统计局2018年人口普查的结果也显示,新西兰至少有 18 种中文方言正在被使用,而普通话的使用率超越了粤语。

以上均说明在新西兰,普通话使用人数已经超过粤语。


网文截图

有些人造谣粤语是新西兰第二大语言,心情和动机都可以理解,但很遗憾,这很明显是错误的。——关于其他国家的粤语地位,其实也是谣言,后面笔者有空会展开说。

那么,说粤语的又何必大动肝火,生起“怨妇心”呢?不管是普通话,还是粤语,都是中文嘛。普通话是中国通用语言,其实就是国语,是所有中国公民和华人华侨交流语言的更大公约数。

因为中国人多,地域大,方言众多。据国务院主办的中国 *** 网引用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有130多种语言,有约30种文字。单是汉语方言就分为七大方言。

而且,有些方言差异较大,操不同方言者相互之间是很难听得懂的,甚至根本听不懂。如果,新西兰中文周也来个中国方言大杂烩,那岂不是“鸡同鸭讲”,又如何统一共识,一致对外,宣传推广中华文化?

当然,你要建议中文周也可以有个中国趣味方言环节,倒也无伤大体,有问题可以内部解决,但就是别内讧,在海外也玩窝里斗。

粤语者为何吃醋?

其实,操粤语者之所以吃醋应该源于这一点:首次出现在新西兰本土的中文是“粤语”,而且,历史上新西兰华人华侨以操粤语的为多。

再加上粤语者因为以前华人华侨较多,又因为粤语受香港娱乐文化流行得到广泛影响,粤语者就像是“巨婴”一样,一贯以来都在骨子里保持着傲慢与偏见。他们将普通话妖魔化、夷化,还将客家话汉语方言等也造谣成畲族等少数民族语言。

更有意味的是,他们将粤语打扮成受害者,只要一推普,言必称“满普”,言必称粤语受打压,其实根本就是他们臆想症作怪。

于是,这种妄自尊大和受害者心理相互纠缠,在香港,在广州,曾经闹出了很大的动静,现在又在国外也如此这般闹腾,真是匪夷所思。这就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请问,到底是谁将他们惯成这样的?

新西兰早期移民以粤语者为主

所以,这又得要回溯新西兰中国移民史。

美国淘金热时期的广告。图源: Wikimedia Commons

话说19世纪中叶全球掀起“淘金热”,续美加发现金矿之后,澳大利亚墨尔本地区也发现存在丰富的金矿,不久,新西兰但尼丁等地也有发现。

于是,一批批华人寻金者们背井离乡,有的向东,横穿大平洋前往位于美国的“旧的金山”,也有人取道向南,奔赴位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新的金山”。


之一位登陆新西兰的华人黄鹤廷肖像

1842年10月25日,20岁的广东香山人黄鹤廷(Appo Hocton)也卷入“淘金热”,跳下海船登陆新西兰南岛北端的尼尔森。他成为之一个移民新西兰的华人。

只不过他不是“淘金的”,据称是经营马车运输生意的。他一生先后娶两位欧裔女子为妻,育有四名子女,以百岁高龄终老。现在的新西兰约有1600人表示与黄鹤廷有血缘关系。


之一批华工


淘金华工。图源: Pre *** yterian Archives, Knox College

时间到了1871年,2000名华工乘坐大帆船来到新西兰。他们原先以淘金为业,后改做种植业。

比如,番禺人沈占经过5年的辛苦劳作,赚到100磅,返回家乡结婚后又再次回到新西兰。30年后,他又重回广东。


徐肇开

再比如,番禺江村社岗人徐肇开(Choie Sew Hoy,又名Charles Sew Hoy)早年曾在美国加州、澳大利亚等地淘金。1869年他来到但尼丁,成为新西兰之一批华人淘金者。1875年徐肇开在但尼丁开设了一家商店,成功的从事进出口贸易。他将中国商品运来新西兰,销售食品和矿工用具,成为了奥塔哥著名的实业家。

中国人历来讲究熟人社会。因此,早期的中国移民以增城、番禺、广州、四邑等地区为主,操粤语。

但是,1987年新西兰移民新法案带来的移民潮,却改变了华人华侨的籍贯来源结构。据国务院侨办介绍,在新西兰,除广东以外,香港、澳门、台湾、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陕西、四川等省份的移民也开始大量增加。在新西兰,讲普通话的人数也因此后来居上,超过讲粤语人数。

后话:粤语者的格局不能太小了

其实,与其他移民一样,在新西兰的中国移民,随着在国外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与生俱来的中国文化特性正在淡化。

新西兰《先驱报》曾对此作过报道,从小随父母移民的孩子,面临着“双重文化融合”问题:是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还是成为与新西兰伙伴一样的人。


奥克兰

曾就读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通讯专业的安安就向新西兰《先驱报》表达过对身份认同的困惑:“我的午餐饭盒里面装着的是豆沙包或者炒饭,而我的新西兰小伙伴们吃的是三明治。”

而且,新西兰对中华文化也不尽是和谐友好声音。前些个月,在新西兰就发生过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攻击事件。新西兰中华新闻社发表的评论称:“厌恶”华人的人在新西兰如今大有人在。

面对种种趋势,新西兰中华新闻社呼吁,华人一定要尽一切努力让新西兰社会通过正面实例来正确认识华社、华人和中国,做这些事情,不仅是为了每位华人自身更好地生活在新西兰,更重要的是华人在海外必须用华人的行为和形象,全力维护华人的尊严。

那么,作为华人,有必要为了在“中文周”用普通话还是用粤语而吃醋吗?

粤语者的格局不能太小了,不能太小家子气了。耍小家子气的往往是自私自利者,往往是地盘主义者,往往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粤语者不能扬己贬他,做损人不利己的事。

粤语应该回归到普通方言的原点和地位,不得、不必再拿普通话做靶子,围而攻之。这显然是不得民心的、愚蠢的行径。

我们确有必要在粤语区做好思想工作,扫除障碍,加大推普的力度。

香港还有多少人讲客家话?

国际大都会香港

香港是是全球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管辖陆地总面积1104.32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末,总人口约726.4万人。 1842-1997年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战后的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 *** ,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之一。

香港客家社团

英国殖民前,香港原住民在主要是广府人和客家人,广府人主要分布在港岛、九龙,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靠近深圳的新界,广府人占60%左右,40%左右是客家人。

香港客家话与深圳客家话一脉相承,语音与邻近的惠阳话基本相同。

随着香港在向国际化大都市演变的近百年里,客家人这个族群也发生了巨大变迁。首先,居住地逐渐缩小,由于粤语在香港是强势语言,使用粤语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在二十世纪出现几次移民潮中,移民为适应香港环境,也被迫使用粤语;英国殖民期间,许多持外国护照的外籍人士也不断涌入香港,外国人、当地广府人、新老移民不断挤占客家地盘,挤压客家人生存空间,原先的九龙城、荃湾、元朗等广大客家人聚居地已经被“拔桩”,这些地区的客家人基本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客家人不断被赶往新界北,客家地域只剩下从东北部的沙头角到皇岗落马洲一条狭长地带。其次,客语在快速消失。据香港客家社团研究分析,香港客家话正在快速消失,讲客家话的香港人在快速减少,香港客家人从更高峰时占总人口7.5%近30万人,锐减到7万余人还在使用客家话,客家人仅占总人口750万的0.01%还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有甚者大部分客家人在文化认同上已经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平时日常交流基本使用粤语或英语。

香港客家话何去何从,会最终消失吗?这个问题留待后人去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 *** 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客家话在不久的将来在香港将会永远消失,成为香港人的记忆。

客家艺人曾志伟

客家艺人周润发

客家艺人陈小春

客家艺人万梓良

客家艺人钟楚红

客家艺人张国荣

涯看深圳人讲话

"涯"是客家话里我的意思。

深圳现在是一个移民城市。感觉原居民罗湖、福田、宝安以广府话为主,其它地方如观澜、石岩、龙岗、坪山等以客家话为主。现在各地迁居深圳的人,是不是象以前从中原南迁的人一样叫客家人,也不可能吧,他们说着原家乡的话,讲的是普通话,学的是粤语,那叫什么,叫外来人,不,来了都叫"深圳人"。

沙头角是讲客家话的。在中英街的香港商店客家话也通行。来沙头角住时间长了的人好多都学会讲客家话,特别是市场上卖菜的潮汕人,也难怪他们最会赚钱。

试用客家话里的"涯"来记下"涯"个所思所看。





为什么说,你们家乡的方言是注定会消失的?

《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

年前那会儿,军武菌回了趟老家,有天出门忘带手机,正好路过小学门口,就用本地方言问一个小学生现在几点,结果,这孩子居然用普通话回答了。


后来,军武菌又去了老家的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发现里面的柜员居然也说着普通话为顾客办业务,虽然不太标准,但是明显感觉到她们确实在尽力。


军武菌实在没想到,在这个十八线的小县城里,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居然已经这么高了,记得小的时候,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老师都是用方言给大家上课,更不用提银行这些单位了。



这一晃十几年过去,如今小县城变了模样,连在街上走都能明显感觉到说普通话的人多了,而且大家似乎对此也是司空见惯。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以后方言真的会消失吗?


普通话是怎么来的


“普通话”其实这个词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由于明清两朝定都北京,逐渐生成了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为腔调的北方官话,从清中叶起逐渐流行。


到1906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在他的《江苏新字母》书中将汉语分成“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并把普通话定义为“各省通行之话”,三年后,清 *** 将北方官话命名为国语。



1913年,民国 *** 在蔡元培的牵头下成立了“读音统一会”,邀请了19个省代表和教育部任命的代表到北京参与制定国音。


当时,国内学者主要分为支持北京话为标准音的“北音派”和支持南京话的“南音派”,为了调和两派矛盾,大会采取了“每省一票,服从多数,逐字审音”的方式,为6500多个汉字确定了标准读音。



这一版国语语音是以北京音系为基础,部分字结合了南方读音,成了一门需要全民从头学习的语言,但由于军阀混战,人们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那个闲心去学一门新语言啊。


于是,没有人口基础的“普通话”很快被人们抛弃了,参与制定国音的语言学家赵元任不无揶揄地说,这种给四亿、五亿或者六亿人定出的国语,竟只有我一个人在说。


普通话,要的就是普遍通行,连逐字投票的老国音都做不到,那就说明普通话绝非空中楼阁,而是要建立在足够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之上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逐步确立,建立一套通用语言规范迫在眉睫。


用当时主持文字改革工作的胡乔木的话说就是,“我们全国人民是在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领导下,要把革命的统一意志能够有效的传达到全国每一个角落,就得有高度统一的语言工具”。


▲胡乔木


于是,推广普通话便与汉字拼音化改革挂钩,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成为新中国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


那个时候,民国国音和官话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北京语音自然成为了普通话标准音的不二选择,不过,争议主要集中在要不要接纳北京土话上。


由于有争议,普通话的取样点最终放在了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这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当地居民在康熙时代从北京迁入后,保留了比当时北京人更正宗的北京话。


1956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明确指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指示不但规范了全国范围内与普通话密切相关行业都应该以普通话为标准,还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说汉语的人民中也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标志着国家正式启动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自1958年起,推广普通话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正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也于同年公布,然而,由于受方言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农村基层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并不顺利,像在江苏昆山、新沂等地,就有群众嘲笑说普通话的人是“洋勿洋,相勿相,蛮好江南人,为啥学江北话”。


但随着各地基层党组织通过召开群众性的辩论会、诉苦会和座谈会,张贴标语、宣传牌、大字报,组织宣传队等多种方式进行动员后,老乡们不愿学、怕学甚至歧视普通话的思想观念开始有了变化。


尽管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遭到了破坏,但是普通话却随着上山下乡、样板戏等活动普及开来。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使推广普通话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取得“基本国策”的地位,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重新回到正轨。


当然,这只是政策层面,落实起来还是有点吃力,在南方,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时候还有不少人提“粤语北上”, *** 南方谈话时就多次对广东推广普通话不力提出批评。


不过,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人们发现在商品大流通、信息大交流、人才和劳动力大流动中,要想提高沟通效率,就不得不服从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在普通话大举南下的情况下,部分广东人的方言优越感大大淡化,有个广州一位商场营业员说:“过去不爱说普通话,是因为跟面子联系在一起,现在愿意说普通话,是因为跟票子联系在一起”。



而在北方和西部,人们开始把方言跟“封闭、保守、小农经济”联系,普通话则跟“开放、知识、信息时代”联系上了。


与此同时,国家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 *** 机关纷纷对干部员工,提出公务用语和服务用语要使用普通话的要求,一些省市的旅游、医护等公共服务行业也开展起普通话水平测试,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即使是在小县城,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银行柜员说的都是普通话。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智能手机和电脑大规模普及,人们在进行汉字输入时,绝大多数会选择汉语拼音输入法。



据统计,在普通话推广难度更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4所大中小学里,140名学生中有138名学生习惯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比例高达98.6%。


由于汉语拼音输入法要求使用者的汉语拼音拼写必须准确,这对于声韵母准确程度的要求要远高于有声普通话,所以有时别看有些人说话带着方言口音,但打起字来却飞快,这种结果是当初推广普通话时始料未及的。


在信息时代的潜移默化下,人们的语言观念迅速转变,在市场经济活跃的城镇,普通话已经和当地方言并列成为当地的通用语言。


再加上义务教育的高度普及,使得青少年一代的普通话能力极大提高,以致于保护方言竟然开始成了人们的共识。


方言存在的意义


网上曾经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份6-20岁各地本土出生人,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吴语区的比例格外低,尽管这张表格来源不明,可靠性也有待考证,但从更多的资料来看,情况只能说是更不乐观。


华东师大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时上海还有54. 3%的中小学生自评能“流利、准确”地说上海话,而到了2015年,这个比例就骤降到了28.1%,比例下降了26.2%。


除了上海,苏州、杭州、温州、无锡等地的情况也相差无几,随着出生年份的递增,青少年使用方言的能力直线下降,在一些小范围抽样调查中,学生中能熟练使用当地方言的比例甚至不超过10%。



连吴语这种比较大众的方言都已经形势严峻,那些更为小众的方言就更是岌岌可危了,没准过些年就再也没人讲了。


与普通话这种人造语言不同,方言是在历史和自然的长期演化中形成的,一旦失去本土的土壤,消失之后恐怕就再也回不来了。


关于方言,《现代汉语》是这样解释的,“在社会、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加之语言系统中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要素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原来统一的语言往往会出现地域变体——方言。”


方言又称为“白话”,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在复杂的方言区内,还有若干个次方言。



由于方言的共同源头是古汉语,所以部分方言在演变中仍保留了古汉语的成分,是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比如安阳方言里的“霍闪”就是古汉语中的闪电,唐诗《天威行》中就有“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银绳长。”的描述,合肥方言中的“则声”也是沿自古汉语,表示出声、说话的意思,《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有“武松只不则声”的句子。


同时,方言也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语音资料库,像普通话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各地方言却与这四个声调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使得各地方言声调抑扬不一。


例如四川话在宋代时入声韵尾p、t、k完全混淆,但因为入声与阳声区别严格,入声还带一个喉塞音韵尾,关中方言则缺少了三声声调,多了轻声声调,听起来相对平坦。


方言的音位组合会随着说话快慢高低强弱不同,而尖团音不仅存在于京剧、昆曲、越剧等戏曲剧种,还在在吴方言区和中原官话区广泛分布。



与普通话的实用特质相比,方言具备更为深厚的人文特质,它往往汇集了本地的习俗、风土和人情,承载了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


像楚地有楚文化,山东一带有齐鲁文化,甘肃一带有丝路文化,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有客家文化,这些都是以方言为载体的。


无论是山东快板、京剧、粤剧、越剧,还是黄梅戏、沪剧、评弹、二人转,如果没有方言的支撑,这些体现一方水土特色的表演形式必然成为无根浮萍。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中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


徐志摩有一篇《一条金色的光痕》的诗,用的就是硖石土话创作的,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则用北京方言,把老北京的生活写得活灵活现。



▲《一条金色的光痕》部分诗句


如今,很多使用方言的媒体节目也很火,像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用山东方言进行播报民生新闻,反映百姓诉求,接地气的报道加上口音,让这个节目收视率一路高歌。《武林外传》、《疯狂的石头》等影视剧中加入陕西、重庆、山东、河北等地方言后,更是斩获不少好评。



从这些方言中我们还能一窥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所以一说起山东人就会想到淳朴厚道,一说起东北人会想到风趣幽默,一说起江浙人就会想起温婉水灵。


当然,更重要的是,方言还是唤起人们家乡归属感和族群文化认同感的情感纽带,同一个地方长大的人,总会有一些事,可以产生先天共鸣。


想要听懂言语中的暗喻和土语,需要相同的成长环境,这是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教化才能解锁的文化密码。


一说“撒丫子、麻溜儿”就知道是北京土著;一说“介是嘛、走鸡”就听出来是老天津卫;一说“唔该、乜嘢”就意识到对方定是老广;听到“噶哈、你瞅啥”便知是东北人。


香港为什么打压客家话,-第1张图片-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身处异乡,一旦遇上那些只有本地人才能掌握的方言土语,哪怕是素不相识,也毫不妨碍两人瞬间跨越朋友阶层。


要不然为啥大家总戏称“黑龙江省三亚市”?不就是因为当地东北老乡太多,甭管是打车、吃饭还是住宿,总能听到那股子熟悉的东北大碴子味儿?


方言为什么会衰落


冯学荣曾说过,方言存在的历史基础,是因为人口不流动,而一旦人口发生了实质性的流动,方言存在的基础就必然崩溃。


古代的中国是农耕社会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农耕人口很少背井离乡,通常只有告状、赶考、从军时才会离开家乡。



一般而言,人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早出晚归方圆十里路,由于与超出十里地以外的地方缺乏交流,语言就会发生变异,便在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里形成了方言,这就是自古“十里不同音”说法的由来。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一方面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涌入大量外地人口,使得普通话交流更为频繁,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方言的使用。


如今的中国已经走进工业化,人口一直在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一方面导致经济落后地区人数减少,原有的文化无人继承,方言失去了原有的使用群体。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各自说方言根本无法交流,为了选择成本更低的交流工具,大家只好选取更大公约数——普通话。



这样一来,互相之间再也不用学习对方的方言,都讲普通话,就像大部分人手机里都有支付宝微信钱包能收钱付钱一样,可以大大节省学习时间成本,提高了交流效率。


像香港在开埠之前,香港的农村和渔村通用客家话、疍家话和鹤佬话,但是各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开埠之后,大家开始做生意了,要交流了,于是干脆取公约数,都讲粤语,生意立马就能做成。


所以,香港后来通用粤语,而本地方言客家话、疍家话和鹤佬话就慢慢衰落,讲的人就不多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深圳,开发之初的移民来自五湖四海,来了就要抓紧时间赚钱,谁也没那闲工夫学习对方的方言,索性都讲普通话,于是,明明在广东的深圳却变成一座普通话城市。



这种情况即使是扩大到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不同国家的人为了交流,就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这导致世界上大部分的语言正在逐渐衰落乃至消失。


2019年,全世界人口76亿人,汉语人口有15亿,英语人口有12亿人,加上会汉语和英语的学习者,总共大约有30多亿人会这两种语言。


也就是说,只要掌握这两种语言,就可以和地球一半左右的人交流了。因此,有国际战略专家认为,未来地球人类的语言将统一,全世界所有人将使用同一种语言。当然了,这只是理想状态而已。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觉得普通话兴盛、方言衰落是国家有关部门强制推广的结果,然而实际上,即使是在上世纪50年代“推普”最雷厉风行的时候,国家也只是提倡在执行公务、举行会议、进行教学、新闻宣传等公共场合,要多用普通话,便于大家相互沟通,避免因语言隔阂产生误会。



对于方言区的人,也只是要求从只说方言的单一语言生活过渡到“普通话+方言”的双语生活,两种语言并存并用、各司其职。


现在普通话兴盛和方言衰落的局面,说到底根本原因就是使用普通话交易成本更低,各方获利更大,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了选择使自己利益更大化的交易工具而已。


尽管有不少人认为,普通话和方言都应该会说会听,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然而实际上随着不同区域的人们往来越来越密切,在只有使用更大公约数语言才能顺畅交流的情况下,他们使用方言的频率就必然会越来越低。


接下来,随着一代代的传承,很多方言就会衰落直至消失,不信你就可以观察身边的人,七八十岁的很多只会说方言,四五十岁的既会说方言,也会说普通话,二三十岁的人会说方言,但平时主要说普通话,而很多小孩子就只会说普通话,不会方言了。



《英语大辞典》作者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当语言无法传递,那么思想便无法交换。


秦始皇在位期间做了三件大事,就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三件事为中国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但是几千年来,一直没有统一的语言,如今普通话的普及,就是为这个系统打上最后一个补丁。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首先它承载的功能就是交际。普通话,就是负责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毫无障碍,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如果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某种语言的依赖性降低,那就说明必然有其他语言担负起了它的功能,如果因此导致相应文化的消失,其实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毕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消失的语言和文化数不胜数,而从世界尺度来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可以永恒,即便是人类,也终将会灭绝,这就是客观规律,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2017年发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到,普通话普及工作在东西部和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均衡。


东西部之间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大城市的普及率达到90%,很多农村地区只有40%左右, 在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普通话的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


因为无法用普通话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许多人错过了教育进村、知识扶持这些脱贫致富的机会。


所以,我们当前更应该担心的应该是普通话普及还不够的问题,而不是惧怕普通话挤占了方言的生存空间。文化和生存哪个更重要?人们心中自有答案。


尽管从个人情感上,我们并不愿意看到一些方言的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如果这真的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潮流,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拒绝呢?

客家小渔村——香港,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粤语大城市的

众所周知,香港在开埠前,是客家人居住的小渔村,本地话是“广东客家话”,而不是粤语香港的原住民,分为四大民系,即客家人、围头人、疍家人、福佬人。其中,围头人,绝大部分都是客家人的后代。香港的主流语言,也以客家话和围头话为主。与深圳地名一样,香港的英语名「Hong Kong」也是来自客家话方言。

1841年香港的本土方言分布图


据历史记载,客家人在香港居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客家人大规模迁入,则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在香港开埠之前,香港的原住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客家人。其中,就包括家喻户晓的新界五大家族:锦田邓氏、粉岭彭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值得一提的是,新界的文氏族人,都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堂哥的后代。



时至今日,香港依然有200多万客家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超过五百年历史的族谱和客家村落,比比皆是。位于香港荃湾区的川龙村,拥有600多年历史,村民都是来自河源龙川县的客家人。位于新界大埔的林村 ,是一个26个村组成的客家古村落,时至今日,有700多年的历史。


始建于1847年的新界沙田曾大屋,是开村始祖曾贯万(梅州五华客家人)为曾氏族人所建的围村,前后耗时20年建成,是目前香港更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围村之一。

香港新界曾大屋

位于香港新界荃湾地铁站附近的“三栋屋”,始建于1786年,由河源陈氏族人建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香港历史最为悠久的客家围村之一,也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所在地。

荃湾地铁站附近的三栋屋

1840年6月,英国人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 *** 战争”。1842年8月29日,清 *** 与英国 *** 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之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香港被迫割让给英国,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也被迫对英国商人开放。据说,当时的清 *** 代表耆英和伊里布,连南京条约的内容都没仔细看,连香港在哪,都不知道,闭着眼睛就把《南京条约》给签了。

英国人占领香港之后,宣布香港为自由港,面向全世界商船开放、免征关税,华人也可以拥有自由进出的“特权”。香港,也是英国人为对华贸易的桥头堡,货物中转站,随着码头的扩建,经济的发展,香港逐渐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为一个贸易港口城市。广州地区的富商,开始陆陆续续移居香港。此时,香港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话,逐渐成为香港的强势语言。

1854年,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逼近广州,一部分富裕的珠三角居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移居香港。这是香港的之一批大规模移民。香港的人口,从1851年的3.2万人,迅速升至1861年的12万人。1901年,香港人口已超过三十万,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县城。

香港客家村落

珠三角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迁移香港,主要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广州、佛山相继沦陷,民国省 *** 望风而逃,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居民,惊慌失措,纷纷外逃,一部分北上去了粤北地区的韶关、清远,一部分南下到了香港、澳门。尤其是,当时的香港,是全国唯一、最安全的地方。据香港数据显示,1937年抵港的难民约有十万人,1938年有50万人,1939年则有15万人,使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人口增至160万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爆发了内战,仅1949年到港的新移民就高达80万人,1950年的香港人口,已超过220万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近百万内地居民出于种种原因从广东偷渡到香港,先后有5次 *** 。其中,以珠三角地区的广府人为主,其次是潮汕地区的潮汕人,也有一部分惠州、深圳地区的客家人。

之一波逃港潮发生在建国初期。据《香港年报》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超过75万来自内地的居民因战乱拥入香港。著名作家张爱玲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香港的。

第二波逃港潮,发生在1957 年6月份左右,两个多月里,共有6000多人偷渡到香港。

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1962年,来自全国12个省60多个县的十几万人,陆续涌到宝安境内通往边境的公路上,其阵势“宛如大军南下”。香港媒体,也以“五月大逃亡”来形容这波逃港潮。这波偷渡潮,共有3万多内地人逃到了香港。

1978年和1979年上半年,广东发生了群体性偷渡外逃香港的风潮。事态之猛烈、之严重,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1979年1至5月,全省偷渡外逃人数高达12万人,逃出的近3万人。

据统计,1950年到1991年,香港人口从220万暴增到560万。相当于41年内,香港人口增加了340万。这几百万的新增人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讲白话的珠三角地区居民。其次,是潮汕人,客家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内地人。据说,香港之一富豪李嘉诚,也是偷渡过去的。

香港客家村


随着,人口的暴增,香港,成为了亚洲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香港的主流语言,也由一百多年前的客家话、围头话,变成了一个讲白话(粤语)为主的城市。最初,香港人都把广州称之为省城,把广州话,称之为广东话。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香港的娱乐文化(粤语歌、香港电影)席卷全国,很多外省人(内地人)都误以为,所有的广东人都是讲广州话(粤语)的。他们,却不知道,有超过三分二的广东人,是不会讲广州话的。他们,更加不知道,香港的粤语(广州话),原来,是这样来的……

时至今日,香港,依然还有200多万客家人,占香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看过香港80年代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早期的香港电影,有很多影视作品都有体现香港本地居民讲客家话的片段。其中,著名演员陈慧敏、陈小春、钟楚红、曾志伟、大傻、万梓良……都是香港客家人。

香港夜景

广府人和客家人经常吵吵嚷嚷的三点争论,你怎么看?

最近在头条和各类论坛 *** 平台经常能看到客家人和广府人的一些争论,双方各执一词,有的恼羞成怒还贬低对方,让人很费解。笔者实在看不过去,今天我就两个民系网友经常发生争执的三个点拿出来说一下。

之一,关于一些历史名人的祖籍出身是广府还是客家的争论,比如国父孙中山先生。

广府人根据孙中山的出生地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和祖上停留过东莞县上沙村,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广府文化片区,所以广府一致认定孙是广府人,在广府百年文化名人录中孙中山也位列其中。

而客家人根据孙中山的祖籍落户在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而且在2011年即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为纪念世纪伟人、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河源市 *** 特别邀请了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在孙屋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荣归祖籍安落仪式,至今那里还保留着孙中山祖籍纪念馆。所以,客家人特别是河源人一致认定孙中山先生祖籍是客家人。

我结合了双方的凭据论点,综合认为孙中山先生祖上原是客家人,后家族迁徙定居东莞后融入当地,经历一两代人后又迁徙到香山,此时已完全融入了广府文化,成为当时的新广府人。

对此争论,我认为应该这样描述:孙中山祖上是客家人,但他本人是新一代广府人!

第二,关于广东一些地市主流文化是客家还是广府的争执,比如深圳。

深圳的辖区近现代变化很大,以前是宝安县,而宝安县原居民就是客家人,说客家话的。现东北部的龙岗和坪山以前是惠州辖区,惠州一直以来都是客家主流文化,所以龙岗和坪山本地也基本都是客家人。而广府人大多是分布在珠江沿岸及深圳河沿岸的福田和罗湖区域,大多是后移民的深圳本地人,人数相对客家人较少。但因为深圳地处珠三角广府强势文化区域,当地便自然而然地向粤语文化圈学习靠拢。所以,现在深圳的粤语文化盖过了客家,粤语成为仅次于普通话的官方第二通行语言。

广府网友根据深圳市区罗湖福田通行白话,且深圳身处珠三角和香港的粤语文化圈,就认为深圳算是广府人城市。而客家网友根据深圳最早原居民是客家人以及客家人分布区域范围和人数比例也占优,就认为深圳是客家人片区。

对此争执,我觉得还不如顺应国家政策认清深圳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定位,果断说:深圳是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标准普通话是官方主流。

第三,关于广府人和客家人谁才是正宗的 *** 血统的争执。

从国家历史记载和民间记录来看,两个群体都能晒出历史考究证据和自家族谱来追溯自家祖宗是北方中原 *** 迁徙而来,都说自己是正宗中原 *** 血统。

广府网友频频嘲笑歧视说客家人是畲瑶少数民族汉化,然后拿客家话与畲族语相似以及传统服饰接近加以说明。

客家网友则反击讽刺说广府人是南蛮百越后裔,和越南人同宗同源。因为广府人的长相特征跟越南人很像,而跟中原 *** 差别却比较明显。

对此争执,我觉得如果真要追溯辨明自己的血统基因,就用现代的基因分析技术最为科学公正。现代对于客家人和广府人都有相关的基因分析调查结论,两个民系其实都是北方 *** 迁徙南方,不断与当地少数民族土著融合,逐渐发展成一个有自己稳定的民俗、文化和语言的混血族群。广府人和客家人都有中原 *** 血统,也都混合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基因。

作为广东人,笔者真不愿看到广府人和客家人互相贬低、攻击对方,广府和客家与潮汕人一样都是广东大家族的一员,都是咱们央央华夏汉族血脉的一份子。广府人和客家人在广东浩荡的历史潮流发展过程中已经深度紧密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各领 *** ,共同造就了璀璨多姿的魅力广东!

广府和客家的网友朋友们,对于上述笔者所说的三个争论点,你们怎么看呢?你们认同吗?


香港客家山歌面临“危急存亡”关头,重视传承,不应忽略独特文化

文|林文映

香港的粤语流行金曲唱遍全球华埠,但听过“港版客家山歌”的年轻一代,相信不会太多。

疫情正趋缓和,歇业三年的香港各个旅行社,生意又开始热闹起来。笔者最近接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其至远在荷兰、比利时的客家乡亲预告,阔别已久,近月要取道香港返大陆探亲访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笔者欣喜之际,突然有位老华侨问,你会唱山歌吗?回到故乡,最希望听到客家山歌,那是童年记忆,无论身在何方,外祖母吟唱的乡谣一直萦绕心头。

还有一位最近移民北美的香港朋友程先生告诉笔者,儿时有一段难忘记忆,“从八仙岭北麓走过七木桥,行至鹿颈、南涌。因为下山,风景豁然开阔,梯田上遍布金黄色稻花,迎风摆动”、“几位客家妇女在唱山歌,十分悦耳动听,留下深刻印象”

他感叹,“阔别约20年之后,上下七木桥成了废墟,当年的梯田杂草丛生。鹿颈、南涌,也剩下几家靠近马路的人家,我虽然不是客家人,但看见这前景也颇黯然”。笔者理解,这就是淡淡的却不容易从心底抺去的乡愁。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有心有力的商社与志愿者,正在为传承客家文化而努力。位于新界东北的荔枝窝故事馆,得到商界资助得以设立,请了80多名村民口述历史,更能欣赏村民演唱客家山歌。

欧洲荷兰乡亲来香港客家会馆交流,有位老华侨问,你会唱山歌吗?希望听到客家山歌。

客家人演唱山歌,通常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题材则是信手拈来,耕种劳作、放牛犁田、农闲歇息,皆可纵情放歌。唱词没有固定格式,也没有一定的曲谱,都是清唱,无乐器伴奏。这在中华民间歌艺中显得非常特别。

爱情是山歌永恒的主题之一,“阿哥有情妹有情,两人牵手去拜神”,代表昔日婚恋生活不仅要情投意合,亦需神灵祝福,方可谈婚论嫁。

在香港,还会唱山歌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老一辈的人是听着山歌长大的,山间田野处处有人唱山歌。有时候,漫山遍野的山歌声连成一片,好不热闹。现在除了一些因工作需要的礼仪 *** 或职业导游,年轻一辈能唱山歌的可谓凤毛麟角。

“很多人唱着唱着就没了。”纵使开班收徒,学生也多为年长者。笔者的梅州同乡、对本港客家山歌深有研究的香港演艺学院博士张国雄就曾感叹,“待这班老人家辞别人世,后人或许只能通过录音找寻客家山歌在香港存在的印记”。

张国雄邂逅“港版客家山歌”有点“偶然”。他在外婆葬礼上首次听到母亲唱哭丧的民谣,当即萌生研究本港传统民谣的念头,然而当时并未付诸行动。2000年,英籍历史学家、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前会长夏思义博士(Dr. Patrick Hase)到香港演艺学院讲课。令张国雄深感惊讶的是,这位来自欧陆的“鬼佬”,居然搜集整理了本港的客家话和围头话歌谣。“当时我就在想,为何我们需要一个外国人来介绍自己的文化”,“身为香港客家人,我要搜集和整理本地的客家歌谣,只因这种文化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倘若不加以留存,便会彻底消失”。

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开始,香港新界各区从农地慢慢转变为市区。这个时期也是本港客家山歌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由于城市化步伐加快,港府大规模发展新市镇,以应付急速的人口增长,荃湾、大埔、元朗、沙田等地,从农田鱼塘河汊星罗棋布,发展到高厦林立,车水马龙。原住客家居民放弃的不仅是传统乡村,还有唱山歌的习俗。

前些年,大埔社区中心有热心者搭建“以歌会友”的平台,重新燃点乡亲们唱山歌的热诚。有一位名叫刘福娇的参与者表示,除了唱家乡深圳布吉的山歌,还学会唱本港风格的“五句板山歌”和“九龙山歌”。由于歌艺出众,被冠以“歌后” 称号,经常受邀在不同场合表演山歌,或参与电视 *** 。

香港版与内地的客家山歌有何不同之处,张国雄有此阐释,“香港客家山歌在曲调结构和落点呼吸上都与广东省其他地区的客家山歌有明显不同,且客家人移居至香港后,他们所唱的山歌早已与本地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笔者的粗浅了解,闽西、赣南、粤东的客家山歌,从源流上来说,同宗共脉。例如,旧属汀州府的福建长汀、上杭、武平、永定、 宁化、清流、明溪、连城等客家聚居地的山歌,与深圳、香港并无二致。但广东沿海地区的客家山歌,包括大鹏、盐田、沙头角、观澜、布吉、坪山,靠近广府,吸收了粤曲、疍家渔歌等元素。与笔者故乡的梅州相比,相似之中又各有特色。地处崇山峻岭,梅州山歌更高昂激越,而地处滨海的港深山歌则更趋舒缓婉转。

香港和深圳在清朝时期同属宝安县,两地的客家话“同声同气”,习俗亦相同。但有目共睹的是,深圳的 *** 部门比香港更加重视民风民俗的整理和保育。例如1990年编印出版的《深圳民间歌谣》,客家山歌占了90%篇幅。

所幸的是,近年来香港文化保育的意识逐渐觉醒。山歌是渐行渐远的香港客家生活的缩影,是老香港的乡村记忆。但愿在各界的努力下,客家山歌不会在本港失传。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 *** ,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标签: 客家话 香港 打压 为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