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的传说故事,鬼节的传说故事视频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0 0
七月半,鬼乱窜,中元节牢记:忌3样,做2事,吃1肉,为家人祈福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它与清明节、农历十月一下元节合称为“三大传统祭祖”节日,也被称为“三大鬼节”。

【本文对中元节相关民俗文化进行介绍,多数为传统的民俗传说,不涉及封建迷信内容】

相传中元节的习俗源于“三元说”中的“地官中元赦罪”,也就是说每到中元节这天,地官所管辖的地府之门会打开,里面的鬼魂会通过地府之门离开冥界,来到人间的家中,而那些没有家的孤魂野鬼就会游荡在人们,寻找钱财或吃食,所有的鬼魂等到地府关门之前在回去,因为民间也有“七月半,鬼乱窜”一说。

关于七月十五中元节的传说,听起来让人心生畏惧,但却是人们为了敬祖尽孝,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只要尊重老传统、以敬畏之心看待就行。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元节的习俗,特别是“忌3样,做2事,吃1肉”要牢记,为家人祈福

要忌做这3样事

一、忌夜游

民间有“七月半,鬼门开”之说,古人认为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鬼门会打开,已故的人们的鬼魂会回到凡间,有家的会回到凡间的家中,看看自己的亲人、后辈,而孤魂野鬼会四处乱窜,每到这天家中的老人会告诫晚辈,放学或下班后尽量赶回家中,无事不要深夜出行。

二、烧纸时忌半途而走

中元节烧纸是一项传统的祭祀活动,人们为了纪念已经去世的亲人,会在这天给已故的亲人“烧纸钱”,表达人们对先人的哀思和孝心。不过在烧纸时要注意,不能半途而走,需要看着纸钱全部化为灰烬才好,古人认为这样已故的亲人才能完整的收到,如果没有烧完,那纸币就是残缺的,是对已故亲人的不尊重。

其实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迷信,但也是人们为了安全考虑,因为烧纸时人们半途而走,火种可能随风飘荡而引发火灾,而人们看着纸钱完全烧完后再走,更安全一点,避免引发火灾。

三、吃饭时将筷子立起来

在餐桌礼仪中,筷子的使用是有一定的规矩的,其中一项规矩是不能将筷子插立在饭中,这不仅是没教养、不礼貌的体现,也是不吉利的,因为筷子插在饭中,就好像香插在香炉中在上香祭祀,不仅会招来“不好的东西”来分享食物,还有咒骂的寓意,特别是中元节这天更要注意,如果家中有不懂事的孩子要特别留意,别因无心之失而招来霉运。

记得做这两件事

一、祭祖

七月十五中元节诞生之初,并没有与“鬼节”有什么联系,而是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与崇拜,是一个专门祭祖的节日。通常农历七月十五已经进入了初秋,农作物都相继成熟迎来丰收,人们为了庆祝庄稼丰收,会在这天举行祭祖仪式向祖先展示秋收的喜悦,同时也是感谢祖先的保佑。

后来逐渐加入了祭奠亲人的习俗,在这天人们会提前一天晚上准备好贡品,在中元节当天早上将贡品摆上供桌,并焚香点烛,供奉先人。

二、烧纸

中元节有一个最典型的传统习俗,就是烧纸,相传人们为了逝去的亲人在冥界能吃饱穿暖有钱花,会在中元节的前几天,准备一些用金色或者银色锡箔纸叠成元宝的形状,等到了七月十五这天,来到先人的墓碑前祭拜并烧给他们,等到这些纸烧成灰烬后方可离开。

如果没有条件去墓地的,人们则会在晚上来到十字路口,画一个圈并留一个缺口朝着墓地的方向,将纸钱全部堆放在圈内点燃,烧给逝去的亲人,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不缺钱花。虽然这项活动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却表达了人们对去世的亲人的怀念之情。

要记得吃鸭肉

中元节除了以上所讲的习俗,还有一个食俗就是吃鸭肉,人们认为白色的鸭子在水中游着,犹如明灯一样,有“河灯普渡”之意。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鸭与“压”同音,因为中元节鬼门打开,不少孤魂野鬼在外面游荡,吃了鸭肉便有压住厄运的意思,而且鸭子常年以水生物为食,不仅营养价值高还是秋季滋补的佳品,总之很多地方都是有中元节吃鸭肉的习俗,给大家分享一道啤酒鸭的做法,好吃营养不油腻。

啤酒鸭

准备食材:半只鸭、啤酒、青椒和红椒。

1、半只鸭剁块洗净,放入冷水锅中,加入姜片、小葱和料酒,大火烧开后焯水2分钟捞出。

2、重新起锅烧油,油热后加入姜片、大蒜、葱段、八角、香叶和干辣椒,炒香后倒入鸭块,翻炒均匀。

3、加入一勺豆瓣酱炒出红油,倒入一瓶啤酒、2勺生抽和1勺老抽,半勺醋,炖煮30分钟。

4、青椒和红椒切好,倒入锅中炒至断生,加入适量的盐和鸡精即可。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秋日生活打卡季#

“中元节”为什么不仅是“鬼节”?

来源:道中华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中很特殊的一个,因为它是中国人对逝去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它融合传统儒家的“秋尝”祭礼、《周易》阴阳消长的宇宙观、道教的三官信仰以及佛教的盂兰盆会等内容,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现实例证。

融合三教的中元节

中元节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按照儒家的礼制,秋天要对祖先进行秋尝之祭。所谓“尝”,是指请祖先品尝当年秋天成熟的新鲜粮食谷物。这既有对祖先庇佑丰收的感激,也有以不敢独享食物的举动向祖先表示的敬意。中元节所在的农历七月正属秋季,因此,如果要追溯中元节最早的源头,大概就是秋尝祭礼了。

同时,农历七月十五在儒家的易学中同样有着特殊含义。汉代儒家通过对《周易》“阴阳”思想的研究,提出“消息卦”说。“消”即减弱,“息”即增长,“消息”即指阴阳二气在一年之中的消长变化。汉代的经学家按照这一原则,在《周易》中找出12个特殊的卦,其中代表农历七月的是否卦。否卦的卦爻排列恰好是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卦为三个阳爻、坤卦为三个阴爻。这代表农历七月刚好处在阴阳二气均分的位置,是一年中阴阳平衡的节点;同时,它又是阴盛阳衰的起点——是阴气超过阳气的开端。而十五日恰好是农历七月的正中,因此,七月十五就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变化趋势逆转的最中心点,从此之后,阴气渐盛、阳气渐衰。

在古人的观念中,逝去的亲人已经去了阴间。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阴阳变化的中心点祭祀亲人,可谓“恰逢其时”。

随着东汉以来道教的发展,中国人又产生了“三官大帝”的信仰。三官大帝分别为天官大帝(赐福)、地官大帝(赦罪)、水官大帝(解厄),其中地官大帝的诞辰即为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元节之名也正源于此。因此,随着道教三官信仰的加入,农历七月十五的祭祀活动又有了为逝去先人祈福赦罪、使其能够安居地下的含义。佛教有结夏安居的传统,即在夏季雨季到来,草木、昆虫繁殖最盛的时候,僧人们要一直聚居不出,专心修学。这一习俗传至中国后,按照中国的气候特点,结夏安居的结束时间刚好也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而,这一习俗又与佛教的另一传说“目连救母”融合,于是就有了超度逝去亲人的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从中元节的历史演变来看,它既有本土儒道的文化、宗教渊源,同时也融合了佛教的相关内容,并在长期的民间传播中,最终演变成一个以悼念、追思、祭祀、救度逝去亲人为主要内容,融合三教的民俗节日。

兼通天人的孝道文化

渊源复杂的中元节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内容是对逝去亲人、尤其是父母的悼念。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中国人的传统宗族观念。

《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对个体的人的理解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前提的。在古代先哲看来,人必须在对自身诞生过程的探索中才能理解自身。人们将对自身的定义自然而然地追溯到整个家族,更直观地说,每个人的存在都根源于父母。由此,“孝”就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父母的朴素自然情感以及一系列行为规范,而且是在对父母的真情流露中,对生而为人的我们自身的更大肯定。

可以说,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中国人是在孝的实践中成为自身的。也正因此,所谓的孝,在骨子里体现着一种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中可见,一方面,人们对孝的理解是在孝的实践过程——行孝中完成的;另一方面,孝作为一种伦理准则,以人对自身人格、事业的成就为最终指向。

孝在中国文化中还具有一种浓厚的超越性意味。《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古人的观念中,孝既是“天地”即宇宙运行规律的一部分,又是“民”即人的行为准则。孝道文化的伦理性与超越性,在中元节这一民俗节日中得到充分体现。从其伦理性而言,人们理应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从其超越性而言,人们与父母之间的伦理关系超越于现实之上,这种由上天赋予的联系并不会因为生命的有限性而受到破坏。

2020年9月,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行的中元节祭祖活动。(新华社记者 马毅敏 摄)

贯通神人的宗教观念

中元节除了是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人传统的宗教观念。

作为一个悼念逝去亲人的节日,中元节的设立本身就是中国人宗教观念的更好注脚。对古人而言,其一生所参与的宗教活动,几乎都与伦理相关,悼念、祭祀逝去的亲人,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正因此,才使得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中充满着一种人伦日用的温情。

中国人最普遍的崇拜、祭祀对象,是自己的父母、长辈、祖先。哪怕是那些真正的“神灵”,也会被中国人千方百计地解释为“父母”“家长”之类。如《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父母”;《周易·说卦传》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旧时的中国人几乎家家供奉“灶王爷”,且称之为“一家之主”;至今,人们的口头语中,也还有“老天爷”一词。在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中,所谓鬼神,其实是人们伦理关系的延伸与升华。鬼神、神灵除了是需要敬畏、崇拜的对象,更是我们的“父母”“亲人”“祖先”。

事实上,中元节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影响下,才诞生并演变至今。从强调“神”“人”不同的角度来看,必须有专门的礼仪对待。由此形成了专门的“祭礼”,强调宗教祭祀行为与日常生活区分开。如《礼记》中说,夏朝人祭祀主要依靠煮熟祭品后散发的热气沟通神灵,商朝人祭祀依靠音乐,周朝人祭祀依靠酒的香气。从中元节的节日习俗来看,供奉祭品显然属于以香气祭祀的变形、烧化纸钱金帛则脱胎于以热气(烟气)祭祀,至于放河灯、放焰口等习俗,则几乎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的仪式、行为中。因此,中元节的种种习俗,实质上是在中国人“神人有别”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非遗中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传统过出新味道。

重庆市丰都县将于8月30日举办2023年丰都中元节活动,内容涵盖“名山祭祖、城隍出巡、祭祖大典、冥烟寄思、万人放灯”五大仪式。据了解,该活动将放飞12个直径1.5米的“祈福灯”,另有1万盏“祈福灯”沿江岸线腾空,200架无人机孔明灯联动表演,将美好的愿望升华为璀璨的灯光,让参与者感受中国孝、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香港特区,潮人盂兰胜会又称“盂兰节”“中元节”“鬼节”“麻谷节”或“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旅居香港的潮汕人举办盂兰胜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整个香港较隆重及大规模的民俗活动。2010年5月,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的传统民俗“资源河灯节”源起于资江水道的航运,由中元节而来,是祭祀先祖的一种仪式,也是对遇难河工、水手、放排工的独特悼念行为。放河灯包含祭祖、制灯、放灯、许愿等一系列活动,既有中元节的民俗特点,又融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特征。2014年,中元节(资源河灯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前夕,广西桂林资源县资江灯谷万人祈福共同漂放河灯,再现“万盏河灯漂资江”奇观,花样繁多的大小河灯交相辉映,带着祝福点亮资源山城之夜。(中新社记者 杨宗盛 摄)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鄂嘉镇都会举行中元节活动,在群众自发组织笙歌传唱、自娱自乐的基础上,增加文艺演出、赛歌会,以及打陀螺、磨担秋表演等,促进了当地民间歌舞乐的传承、保护、发展。2019年10月,鄂嘉七月十五中元节被列入州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对这个踏着秋风而来的节日,我们不仅要记住它本来的样貌,更应将其中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融入生活,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适应时代发展,让保留传统文化根脉的节日别具风采。

(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报》2023年8月29日。)

民间故事:阿娇的鬼节

鬼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充满传说的神秘节日。在中国民间,人们常以鬼节的故事来表达对鬼魂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其中一个古老的故事讲述的是阿娇的故事。阿娇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但她却有着一段不幸的命运。父母早逝,没有兄弟姐妹,使她倍感孤独和无助。

有一年的鬼节,阿娇独自在家时听到了门外传来的敲门声,她感到害怕,但又不得不去开门。打开门后,一个陌生男子站在门外。这个男子长相俊美,却带有一种说不出的诡异感。男子告诉阿娇,他是一个鬼魂,因为生前有未完成的事情,无法离开人世。他希望阿娇能帮他完成任务,并承诺会给她带来好运和幸福。

尽管害怕,阿娇还是答应了男子的请求。男子告诉她,她生前曾爱上一个女子,但因某些原因无法与她在一起。他希望阿娇能代替他去见那个女子,并向她表达爱意。阿娇虽有些犹豫,但还是去见了女子。女子看起来平凡,但却有一种令人心动的魅力。阿娇向她转达了男子的话,女子听后十分感动,也爱上了男子。

从此,阿娇和女子成为了好朋友,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但阿娇始终觉得有些奇怪,不知道为什么那个男子会找上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女子会和她成为朋友。

直到有一天,阿娇去见女子却发现她已经消失了,她四处寻找,但却再也找不到她的踪迹。最后,阿娇才知道那个男子其实是鬼王,而女子则是鬼王的未婚妻。阿娇终于明白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震惊和害怕。但她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活着,更在于为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从此,阿娇开始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成为了一个善良和勇敢的人,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爱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鬼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应该怀念那些已故的亲人和朋友;同时也应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鬼魂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和邪恶,在某些情况下,鬼魂也可能是为了帮助我们而存在的。因此,在鬼节这样的特殊时刻,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鬼魂,同时保持信仰和勇气。

总之,鬼节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说的节日,它不仅代表着对死者的纪念,更代表着对生命的敬重和珍惜。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感悟生命的真谛,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不懈奋斗。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的传说和相关习俗


每年的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古人认为农历七月阴间的鬼门会敞开,大鬼小鬼都会从鬼门来到人间,所以称七月为鬼月。而七月十五不光被称为鬼节,还被称为盂兰盆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给逝去的亲人烧一些纸钱,送去自己的思念。

道教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为上、中、下三元节,七月十五就是中元节。佛教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会举行盂兰盆会,所以七月十五又被称为盂兰节。

中元节

盂兰节的来历

在佛教的《盂兰盆经》里记载着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他在得道之前就已经父母双亡。得道后,他用自己的道眼看到地狱里的母亲变成了饿鬼在痛苦挣扎。目连伤心不已,偷偷用自己的钵盛饭给母亲吃。但是,饭一到他母亲手中就化成一片灰烬。目连没办法,哭着去求佛祖救救他可怜的母亲。佛祖告诉他,他的母亲生前有太多的罪孽,单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联合众僧的道力,在七月十五进行盂兰盆会(盂兰盆会就是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并且以百种味道的饮食供养众僧),用众僧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他的母亲。目连依照佛祖的指示果然在七月十五这天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中元节

后来,人们认为凡佛家弟子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都可为父母增福添寿,救已逝父母脱离苦海,回报父母的养育恩情。于是佛教的僧众们就将这一天定为盂兰节。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佛教的盂兰节也是祭奠逝者的节日,即鬼节。

民间也有七月十五为鬼节的说法。相传从七月初一开始,阎王爷会打开鬼门,让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们到人间去寻找吃的。尤其是到七月十五这天,阎王爷会打开鬼门,释放孤魂野鬼到人间游离。直到七月三十,鬼门才关闭,鬼节的节期也就结束了。所以,在鬼节这天民间有相关的祭鬼习俗。

中元节

中元节民间习俗

这天一早,家家户户都要采摘桐油叶包裹糯米粑粑,包好后蒸熟,再用来祭奠祖先。祭奠祖先之后,人们才能吃这香喷喷的粑粑。在这天里,街上的各个店铺、摊点也都要关门谢客,人们会在街道正中摆一个香案,上面供放一些水果和一种名叫“鬼包子”的食物,然后让道士在香案后唱祭鬼歌,这种习俗被称为“施歌儿”。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门口焚香,以数量多为吉,民间将其叫做“布田”。

在这一天,有些地区还有晚上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也叫水旱灯,其做法就是在小块木头上扎起荷花形状,中间再燃起一盏灯。人们通常在鬼节的晚上放灯于河中,用来给水中游离的鬼引路。

中元节

七月十五请麻姑

在北方的一些地方,人们还将七月十五称为麻姑节。在这一天,人们会有“请麻姑”的习俗,他们会在这一天煮肉、蒸馍馍,以此来祭祀麻姑。那么,麻姑到底是什么人,她和鬼节又有着什么关系呢?

据说,麻姑是秦始皇的女儿,她之所以叫作麻姑,是因为她小时候出水痘时在脸上留下了麻子。

麻姑长相普通,但是心地善良、聪慧过人,秦始皇很喜欢她,常教她读书识字。

秦始皇的野心很大,在统一了六国之后,他还想要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还强征壮丁去修筑长城。秦国的青壮年都被抓去修长城,老百姓妻离子散,家人分离,对秦始皇十分不满。

中元节

麻姑深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艰难,屡次向秦始皇求情,希望他能停止修筑长城,让老百姓和家人团聚,但是秦始皇根本听不进去。因为麻姑多次为老百姓说情,秦始皇便对麻姑越来越疏远了。

修建长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秦朝的时候,生产力还不发达,被抓去修长城的苦工经常累死在长城上。秦始皇觉得工程的进度太过缓慢,为了加快进度,他命人用鞭子抽打苦工,令他们日夜不停地干活。如果哪个苦工干活干得慢了,就一天不许吃饭。

中元节

许多人受不了这种劳动强度和非人的对待,便偷偷逃走,但都被看守他们的士兵抓了回来,轻则一顿毒打,重则丢掉性命。秦始皇命令麻姑去长城做监工,监督那些苦工干活。麻姑到了长城一看,苦工们一个个只剩皮包骨头,繁重的工作把他们累得筋疲力尽。

麻姑看了实在于心不忍,便擅自做主,将修筑长城的苦工都放了,让他们回家与自己的家人团聚。

中元节

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他命人将麻姑捆绑起来,押到他面前。秦始皇指着麻姑大骂道:“你这个不孝女,居然忤逆我的命令!既然你向着外人,那我也不认你是我的女儿了。来人啊,把她拉出去斩首。”

就这样,麻姑被狠心的秦始皇杀害了。麻姑死的那天,正好是七月十五,被麻姑放回家的苦工和秦朝的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十分心痛。所以,之后每年的七月十五,他们都会祭祀麻姑,于是便有了七月十五请麻姑这个习俗。

中元节

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七月十五的习俗,欢迎来评论区留言交流。

原创不易,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分享、收藏、转发,谢谢大家!#头条文章发文任务#?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七月半中元节的来历由来及传说故事

<闽南网>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俗称亡人节、七月半,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起于北魏的中元节迄今已千年有余,在这一天,放灯让鬼魂得以转世的习俗时代承袭,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时代特色。

而在佛家的说法里,七月半这天要感恩报答父母的生长养育之恩。因此在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中元节是哪一天几月几日

》》中元节来历由来及传说

七月半中元节的来历由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七月半中元节

七月半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之后来到了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了受十八层地狱的那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十分之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实在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然恂私情,让看守牢房小鬼偷偷的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也都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之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农历七月鬼节的来历?中元节6大禁忌要牢记,年轻人更应该知道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也是我们常说的中元节,其实除了这个名称之外,它还被叫做“七月半”,“七月十四”等等,当然民间称呼最多的就是“鬼节”了。古时候七月半是人们庆祝丰收,祭祀大地,祭祀先祖的日子,也是追思亲人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为何叫做鬼节呢?据民间传说,从七月初一开始,阎王会打开地府之门,给地狱受苦的鬼魂们放一个小长假,一直持续到七月二十九,所以人们觉得七月是鬼月,非常的不吉利,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

中国一共有三个“元节”,即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节,统称为三元。其实这和道教的“三官大帝”有着密切的联系,七月十五属于“地官”,是赦罪的日子,此时地狱之门打开,众鬼们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回家,没主的四处游荡寻找吃食。

中元节除了祭祀、烧纸之外,还有放河灯的习俗,古人认为阴阳两界是一条漆黑无比的路,没有指引的话,难以走入轮回,另外放河灯也是代表了人们对于故人的思念之情。

其实在很早之前,中元节已经是佛教的节日了,佛教中的七月并非“鬼节”,而是欢喜月,盂兰盆是梵文的翻译,意思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其中还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于当时孝道观念相吻合。到了宋代后,逐渐发展为祭奠亡魂,由于佛教和道教的节日都在七月十五,所以人们认为同一个节日有2个名称。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通常都会有一些禁忌,那么中元节这一天也不例外,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更应该知道这些禁忌。

中元节6大禁忌

床头挂风铃

风铃多用于建筑居家风水上,它可以改变环境空间磁场,招来好运,但是七月十五这一天,床头禁忌挂风铃,据说可以招来鬼魂,很不吉利。

鬼节的传说故事,鬼节的传说故事视频-第1张图片-

夜游

七月十五是百鬼夜行的日子,晚上11点之后,八字轻的年轻人更好不好出门游玩,尤其是荒郊野外。

偷吃贡品

中元节祭祀祖先的日子比较长,通常早中晚都要供奉茶饭,这是属于鬼魂的食物,不能偷吃,会招来霉运。

乱踩冥纸

七月十五,都会给亡魂烧一些冥纸,散落在地上的纸钱不要乱踩,这是对亡魂的大不敬。

拍他人肩膀

据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是头部,两个肩部,七月十五这一天,乱拍别人肩部,可能导致火熄灭,引来不好的东西。

筷子插在碗上

吃饭的时候,不懂事的孩子或者年轻人,会把筷子插在饭上,这是祭拜的模式,会招来鬼魂和你一起享用食物。

中元节看似有点封建迷信,但其实核心阐述的是怀念先祖的孝道,从慈悲的角度来看,非常的有人情味,也能体现家庭的和睦之情。大家都应该跳脱“鬼”的角度,彼此之间互敬互爱。

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的佳肴,为家人做一顿爱的美食,我是妈咪早早,每天都会您带来一道家常美食。如果喜欢我的话就点个赞,转发关注下哦!

中元节刚过,再来看看这些志怪故事

中元节,是中国著名的鬼节。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祖先、祀亡魂。而围绕着这传统“鬼节”的各色民间传说和忌讳,也让这天多少带上了一丝神秘的味道。 鬼节自唐朝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日渐成为一个重要节日。汉学家太史文曾说:“作为一个复杂的象征性事件,鬼节让社会各个阶级聚于一处,并体现出了多种价值观的混合,这种混合令人回味。” 实际上,鬼节根植的土壤与中国历史上的鬼文化息息相关。鬼文化对于现实影响深远,招魂、守孝、服丧等丧葬仪式是中国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传统。现实之外,鬼文化在文学领域同样大放异彩,以记叙鬼怪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志怪小说正是其杰出代表。鬼怪或许并不存在,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奇幻想象从未消失。 本期荐书,一起进入书中的幽冥世界。

来源: 界面新闻

“鬼节”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鬼节”的正式名称应该叫“中元节”,它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三大信仰体系集中展示的中国传统节日。

道教的《修行记》中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而佛教则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法会”,依照《盂兰盆经》所示,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以报父母生养之恩云云。儒家则在这天一定要祭祖。

不管是道教、佛教还是儒家思想,虽然祭祀 *** 不同,但是这个节日主要是围绕鬼魂设置的,相当于是一个安魂的节日,所以,三种思想中的各种仪式都以此位中心。

“鬼节”的来历,据说最早应该是出自佛教。《颜氏家训·终制篇》中写道:“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可见当时南北朝已经有过七月半的的节日了。不过这段话里,所说的“有时斋供”与“七月半盂兰盆”分成两件事,大概是“斋供”祭祀亲人,使祖先不至于在阴间受到冻饿;而“盂兰盆会”则是借助佛的“法力”,祈求诸佛解脱死去亲人在阴间的痛苦,即超度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七月中旬的中元节,虽然有一定的祭祖风俗,但是还未形成一定的仪式,这个节日更多的是为了供佛。

道教的中元节是一个以祈求免罪为主的节日。道教将正月到六月称之为“天官”,七月到十二月称之为“地官”,将正月十五称作“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又将十月十五日列为“后元”,称作“水官”。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将三元分别附会为三个神人,说一个名叫陈子祷的人与龙王的三女儿结为夫妇,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他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受到敕封,称之为“三元大帝”,分别掌管赐福、赦罪、解厄三件事,并在世间建三官庙供人朝拜。

与道教里中元节的“赦罪”相似,佛教里在中元节举行的“盂兰盆会”,也是为了死去的亡人解脱苦难的。按照《佛祖统纪》中记载,“盂兰盆会”始于梁武帝时期。《燕京岁时记》中引用《释氏要览》的说法:“盂兰盆乃天竺国语,犹华言解倒悬也。”所谓“倒悬”,其实说的是堕落于“饿鬼道”的鬼魂,倒挂受苦的意思,“解倒悬”则是解除倒悬的痛苦。

《盂兰盆经》里讲到,目连修成罗汉后,用天眼看见他的死去的母亲生活在恶鬼之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吃,但饭未入口便化成火炭。目连只好跑去请求佛祖帮忙,佛祖给他出主意:“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并且要目连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乃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味,以荐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目连只好听从佛祖的说法,如法设供,母亲才脱离饿鬼之道。目连救出了母亲,建议佛祖:“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祖回答“大善”,从此后世传为一切孝顺子孙都应该作“盂兰盆会”,诵经施食,俗称“放焰口”,成为佛教徒追荐祖先的常例。

其实目连救母亲于饿鬼道的传说,以至于衍生出“盂兰盆会”祭祖的风俗,都在说明佛教中国化的演变,佛教徒在推行“盂兰盆会”的过程中,已经掺杂本土儒家孝道观念,这也为后世的七月半以祭祀祖先替代供佛提供了可能。所以唐代时,寺院设“盂兰盆会”更成风气。

《岁华纪丽》里面写道,中原地区,“释氏盂兰盆盛于此日”。唐代宗非常好佛,王缙当宰相的时候,曾经在七月十五于宫内道场设盂兰盆,装饰的都是珍贵的黄金翠玉,耗资数十万,又设置高祖以下的七个皇帝的神座,备有幡节龙伞衣裳之制,上面分别书各个皇帝的名号在幡上,从宫中抬往寺院陈列,排开仪仗,百僚分官阶,排列于光顺门等候。幡花鼓舞,近呼道路,成为每年中元节的一大景观。

到了宋代,“中元节”正式定型,成为糅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信仰等多种因素,以祭祀祖先,追荐亡灵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的中元节,在节日前几日,市井就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等等以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商品。“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目连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者增倍”;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记载:“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组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焚之......今人以是日祀祖,通行南北”。

节日中,人们都以素食供养祖先,自己也多吃素食。《武林旧事》中记载,祭祀祖先依照惯例应该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棋,有的则要用“麻谷窠儿者”,寓意未报“秋成之意”;鸡冠花供养祖先,称之为“洗手花”。除了家祭祀祖先外,城外如果有新坟的人家,则照例要出城拜扫。

寺庙宫观在这一天也要普作法事,设置道坛祭奠亡灵。有钱人还要请僧人到家里,“于家设醮,饭僧荐悼”。寺庙设“盂兰盆会”时,也要举行放灯,以照亮阴间,度出幽冥深处的鬼魂。宫廷也举行放灯活动,同时 *** 也对僧侣放松管制。此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同圆之日’。自解制后,禅教僧尼,从便给假起单,或行脚、或归受业,皆所不拘”。

明清时期,“中元节”一如前朝,寺庙照样举行“盂兰盆会”,普通百姓则祭祖上坟。《帝京景物略》中写道京师,“上坟如清明时”,人们“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不过南北风俗还是有些许不同,在南方,中元节除了祭祖以外,还要祭祀孤魂野鬼。谢肇浙的《五杂俎》中写道:“闽人最重中元节,家设先人牌位,祭而燎楮陌。女家具父母衣冠祀笏之类,笼之纱,谓之纱箱,送父母家,是夜具斋馄饨楮钱,延坐于市,祝祀捂住鬼神,谓之施食。”

除了祭祖,另一项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便是放河灯。此时的放灯比宋代更有娱乐气息,少了鬼气,多了人气。陆启浤《北京岁华记》中记载:“中元节前,上家如清明,各寺设盂兰盆会,以长椿寺为盛。晦日,谓是地藏佛诞,供香烛于地,积水潭,泡子湖各有水灯。”《帝京景物略》中记述中元节:“岁中元夜,盂兰盆会,寺寺僧集,放灯莲花中,谓灯花,谓花灯。酒人水嬉,漫烟火作凫雁龟鱼,水火激射,至萎花焦叶。是夕,梵吹鼓铙,与燕歌弦管,沉沉昧旦。”

中元节的时间,正好是一年中暑气未能全消,秋风乍起的时节,当经过一天的闷热,夕阳西下,城内外的各处水面上亮起一盏盏随波荡漾的荷花灯,千盏万盏,灿烂如群星,使得明清的北京城少了庄严肃穆,多了亲民可爱,虽然祭祖依然是主要活动,宗教中超度地狱亡灵还在照例举行,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讲,已经没有恐怖的死亡气息,而是聚会玩乐的生活景象。甚至连饮食上都有各种寓意。譬如广州,“以龙眼花果相馈遗,曰‘结缘’。而在北京,则是“吃鲥鱼,为盛会”。

中元节不知道的历史传说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起源于古代的道教文化,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一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庆祝,其意义在于祭祖和慰灵,同时也被看作人与鬼魂之间接触的时刻。

中元节的起源和意义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信仰。

道教认为,七月是阴气最盛的时期,被视为鬼魂在人间活动的更佳时机。

在这个时刻,人们相信鬼魂们能够乘着天上的桥梁下凡,与世间的亲人相聚。因此,中元节成为了人们寄托思念和怀念先人之情的时刻。

庆祝中元节的方式多种多样,然而更流行的传统是举办盂兰盆会。在盛大的盂兰盆会上,人们摆放供品、点燃香烛,以及向祖先和已故亲人上香祭拜。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戏曲演出、灯会表演等活动,为节日增添热闹的氛围。

中元节涵盖了许多历史传说

其中之一是盂兰盆会的起源传说。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教导弟子们,在中元节期间施食行善,以拯救他们在地狱受苦的亲人。因此,举办盂兰盆会成为了救度亡灵的方式,人们为了祈求亡灵得以超度而举行这一庆典。

另一个与中元节相关的传说是关于孟婆汤的故事。传说中,孟婆是一个在黄泉路上等候亡灵的老婆婆,她手持孟婆汤。当亡灵经过她面前时,她会用孟婆汤使他们忘记前世的记忆,以便重新转世。而在中元节这一天,孟婆汤的味道变得更加甜美,以帮助亡灵们更好地遗忘过去的痛苦。

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与鬼门关相关

鬼门关被认为是通往鬼界的门户,鬼魂们从这里过河进入人间。在中元节的夜晚,人们会放河灯,以引导鬼魂们找回家的路。同时,人们也会烧纸钱,供鬼魂们在阴间使用。

总而言之,中元节作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统节日,融合了丰富的历史传说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中元节的内涵,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价值观。中元节是中国人民怀念祖先、慰灵和祈福的重要日子,同时也是对亡灵超度的时刻。希望这些美丽的传说能够传承下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

什么是中元节,中元节有哪些神话故事传说及传统习俗?

#秋日生活打卡季#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叫“盂兰盆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这一日是中国民间传说的鬼门关开启之时,阴间妖魔出没,亡灵游荡。此时用以为先人祭祀的饭菜、水果、烧纸钱等物品,也成了供奉鬼魂的仪式。


由于中元节起源于佛教文化,因此在许多地方,人们会在盂兰盆节期间上香祭佛,诵经念佛,表达敬仰之情。同时还会举行“放生活动”,让被放生的生灵获得自由,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福报。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外,中元节还有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盂兰赛会》,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目连的僧人,通过自己的修行和祈求,得以拯救了他的母亲和其他往生者,并最终成佛的故事。另外还有《地藏菩萨本愿经》、《释迦牟尼本生故事》等传说也与中元节有关。


总的来说,中元节既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人们传递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悼念之情,也向佛祖和神明表达着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自愿或无意中为其他生灵带来了福音。

标签: 鬼节 传说 故事 视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