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不要盲目照着食谱吃,要做好糖油饮食管理。
·之一条: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及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适量增加蛋白质和蔬菜的摄入,避免食用粥类和油炸食品。
·第二条:食物的多样化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食物以确保膳食平衡。增加粗粮、杂粮、低糖水果和蔬菜,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补充。
·第三条:控制盐分的摄入,减少每日摄入的盐量以减少高血压的风险。每天最多摄入6克盐。
·第四条:规律进餐,定时定量。避免饥饿和暴饮暴食,同时少吃多餐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第五条: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食用膳食纤维丰富的产品,如荞麦、燕麦、麦麸、海带等,有助于维持血糖平衡。
·第六条:适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建议选择低脂和低糖的食品。
·第七条:适量饮水。适量饮水有助于代谢废物和燃烧脂肪。但建议不要过多饮用含糖饮料。
·第八条:定期检测血糖。通过定期检测血糖可以及时调整饮食规划,保证饮食控制得当。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
我们不仅要根据以上原则调整饮食计划,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这些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不建议大家盲目跟随食谱。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不建议使用固定的食谱。
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这样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在调整饮食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个人的生理情况和饮食均衡,这需要时间和耐心。糖友宝宝们,一起努力,坚持下去,加油!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偏爱高油高脂饮食,六旬大爷被它“盯上”了家住长沙的徐大爷,今年60岁了,他平时吃菜一直十分重口味,除了爱吃多油和辣椒爆炒过的菜外,鱼籽鱼泡、猪肝猪心、五花肉这类荤腥油腻的食物更是他的心头爱。这样的饮食习惯虽然让他大饱了口腹之欲,但是却让胆囊遭了殃。近日,徐大爷夜间突发腹部剧痛,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强忍6小时等到天亮后,徐大爷赶紧来到医院就医。
经检查,徐大爷被确诊患有胆囊结石(直径约为3.3公分)并胆囊炎,而这颗结石刚好处于胆囊颈部位置,造成了胆道系统梗阻,因此令他胆绞痛发作、腹痛不止。
徐大爷术前CT检查局部图
“像这种卡在胆囊颈部的结石,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除了胆囊会因迅速水肿增大、失去弹性而完全丧失功能,甚至还有可能引发胆囊化脓、胆囊坏疽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长沙京石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小攀表示。
针对徐大爷的病情特点及其保胆取石意愿,医生为他制定了安全取石、恢复更快的超微创经脐无痕保胆取石手术方案。经过术前的解痉止痛、抗炎输液等对症治疗后,徐大爷的身体有所恢复、可耐受手术,于是医生团队立即为他进行手术。“手术十分顺利,经过一系列探查评估发现患者胆囊管通畅、可见金黄色胆汁流出,证实胆囊功能尚可,如愿为患者成功保胆并取出了一颗如卤鸡蛋一般大的胆囊大结石。”
对此,医生表示,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便是腹痛、恶心、呕吐等。尤其是当结石嵌顿在胆囊管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就会使胆囊收缩得更强烈,因而疼痛程度也就会更重。所以,胆囊结石患者在出现胆绞痛症状时,应尽快就医解除梗阻,不然剧痛不止会加重对胆囊功能的损伤,还可能会使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患者出现其他意外情况。
同时,医生指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偏向高油高脂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而这种饮食习惯易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从而诱发胆囊结石形成。建议大家日常应注意饮食均衡、荤素搭配,少吃内脏、海鲜、肥肉等高油高脂食物,积极预防胆囊结石发生。
医生提醒广大市民,更好每年或每半年进行一次全身检查,筛查有无患有胆囊结石,一旦确诊则应尽早就医处理,以免结石突发,致使胆囊功能受损而丧失保胆取石机会,甚至带来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
记者:雷凯 通讯员:黄雅兰
来源: 政法频道
甲状腺结节患者饮食需要忌口吗?对于甲状腺结节患者来说,饮食方面并没有特殊的忌口要求。然而,有一些饮食建议可以帮助维持甲状腺的健康。
1. 高碘食物:甲状腺结节通常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而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因此,摄入足够的碘对于甲状腺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碘丰富的食物包括海藻、海鱼、海带、紫菜等。
2. 避免过量摄入碘:虽然适量的碘摄入对于甲状腺健康至关重要,但过量摄入碘也可能对甲状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避免过量摄入碘的食物和补充剂是必要的。
3. 避免大豆制品:大豆制品中含有一种称为异黄酮的物质,它可以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吸收。因此,对于甲状腺结节患者来说,减少或避免大豆制品的摄入可能是有益的。
4. 均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对于维持整体健康非常重要。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同时避免过量摄入盐和糖等不健康的食物。
此外,如果甲状腺结节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重要的是要记住,饮食对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通过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提高整体健康状况,从而有助于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如果您有任何特殊的饮食需求或疑虑,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营养师。
你知道吗?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约为30%,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约为45%-47%,也就是说 75%-77%的老人,血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而且,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如心脑血管、肾脏、眼睛、神经等方面的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那么,老年糖尿病患者该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血糖和健康呢?
老年人不要忽视血糖异常的危害
李大爷今年65岁,退休后喜欢打打麻将,吃吃小吃。他平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就是觉得口渴多喝水,上厕所次数多了点。他以为这是正常的老年现象,也没有在意。
直到有一天,他在麻将馆突然感觉头晕目眩,胸闷气促,被送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他已经患了2型糖尿病,并且已经出现了心肌缺血的征兆。医生告诉他,他的血糖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很多,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老年人不要忽视血糖异常的危害,要及时进行筛查和诊断。那么,如何筛查和诊断呢?
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血糖和HbA1c
王大妈今年60岁,她是一位家庭主妇,平时喜欢做做家务,陪陪孙子。她每年都会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一次体检,但她只检查了空腹血糖,并没有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和HbA1c(糖化血红蛋白)。
她以为自己的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就没有问题了。其实不然,她的餐后2小时血糖和HbA1c都已经超标了,她已经患上了2型糖尿病前期。由于她没有及时发现和干预,她的血管逐渐硬化和堵塞,导致她出现了视力下降和肾功能减退的现象。
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血糖和HbA1c,并且要注意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那么,如何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呢?
老年人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的平衡
张大伯今年70岁,他是一位退休教师,平时喜欢读读书,写写文章。他知道自己患有2型糖尿病,所以他很注意饮食控制,每天只吃少量的主食,多吃蔬菜和水果。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降低血糖了。但是,他忽略了运动的重要性。
他很少出门走动,大部分时间都坐在书桌前或者沙发上。这样,他的血糖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因为,他的饮食虽然低热量,但是也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通过运动来消耗,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升高。
老年人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的平衡,不能只注重一方面。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呢?
老年人要选择适度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刘大姐今年68岁,她是一位活泼开朗的老人,她喜欢跳广场舞,每天都会和朋友们一起去公园跳上一个多小时。她觉得这样可以锻炼身体,降低血糖。
但是,她没有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她跳的广场舞都是比较快速和激烈的,而且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她的血糖并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
因为,过度的运动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氧气,导致肌肉分解和乳酸堆积, *** 肝脏释放更多的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使血糖升高。老年人要选择适度的运动强度和时间,不能过于剧烈和过长。那么,如何监测运动效果呢?
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血糖和体重
赵大叔今年72岁,他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老人,他知道自己患有2型糖尿病,并且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问题。所以他很认真地执行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
他每天都会用家用血糖仪测量自己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并记录下来。他还会定期去医院检查HbA1c、血压、血脂等指标,并根据结果调整自己的治疗方案。
他还会用体重秤测量自己的体重,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他的血糖得到了很好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且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血糖和体重,那么怎么才算糖尿病呢,糖尿病是什么?又该如何治疗呢?
老年糖尿病是什么?
老年糖尿病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的糖尿病,通常是2型糖尿病,也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血糖升高。老年糖尿病的发生和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肥胖和缺乏运动。
老年糖尿病不仅会影响血糖水平,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如心脑血管、肾脏、眼睛、神经等方面的损害,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老年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慢性病。
老年糖尿病如何治疗?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 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要注意控制总能量摄入,避免过饱或过饿,保持合理的体重。要选择低血糖指数、富含纤维素、低脂肪、低盐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
要少吃或不吃高血糖指数、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甜点、油炸食品、咸菜等。要定时定量进食,遵循一日三餐,少食多餐的原则。要注意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根据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和量。
运动治疗:运动治疗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降低血脂和血压,改善心肺功能和心情。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
运动的强度要适中,不要过于剧烈或过于轻松,一般以心率在更大心率的60%-70%为宜。运动的时间要适当,不要过长或过短,一般以每次30-60分钟为宜,每周至少3-5次。
运动前后要注意监测血糖和血压,根据情况调整运动量和饮食补充。运动时要注意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和低血糖。运动时要穿着舒适的服装和鞋子,避免受伤和感染。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的风险。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用法。药物的选择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心功能、并发症等因素。
药物的剂量和用法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个体反应进行调整。药物治疗要坚持长期服用,不要随意停药或换药。药物治疗要注意观察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及时向医生反馈和咨询。
教育和心理治疗:教育和心理治疗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老年糖尿病患者要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培训、咨询等,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掌握正确的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指导、药物使用等 *** 。
老年糖尿病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树立信心和希望,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结语
老年人也可以拥有健康的血糖。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健康问题和生活压力。其中,老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
但是,只要老年糖尿病患者能够遵循医生的建议,坚持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心理的综合治疗,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老年人也可以拥有健康的血糖,享受幸福的生活。最后,我想问问你,你有没有老年糖尿病的亲友呢?你是怎么帮助他们管理血糖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验和感受吧!
“赵先生,我有必要提醒你一下,太甜的东西以后不要再吃了,你现在的空腹血糖是11.1mmol/L,已经确诊为糖尿病了,如果你再不控制的话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疾病,到时候后悔可能就来不及了”。医生一本正经的对赵先生说道。
赵先生今年58岁,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拥有一家公司,由于这些年疫情,赵先生身上的压力非常大因此经常出现这里痛哪里痛的问题,前不久,赵先生感觉视力下降了,他以为是老花眼,没想到他老婆强烈要求赵先生去体检,赵先生这才不情不愿的来到了医院做检查。
没想到,抽血化验后医生告诉赵先生他的血糖比较高,已经患上了糖尿病,而视力下降和高血糖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高血糖导致了眼底神经、血管病变,从而引起了视力异常。
赵先生知道自己患糖尿病后很惊讶:“医生,我平时没乱吃东西,而且最近在减肥,难道这也会患上糖尿病吗”?
医生想了想问:“那你平时有没有特别喜欢吃什么东西”?
赵先生说:“我平时就喜欢吃花生,这不是长生果吗?而且我吃的花生是水煮花生,难道这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医生说:“如果你真的是吃水煮花生,一般不会造成血糖升高,因为花生的升糖指数不高,可能要从其它方面找找血糖升高的原因”。
赵先生问:“那我确诊糖尿病以后还能吃花生吗”?
医生点点头:“只要你吃的不是这些花生,一般都没问题”!
一、吃哪些花生可能会导致血糖不易控制?
花生是很多人喜欢吃的小食品,口感好,味道佳,让人一吃就上瘾,可是这种东西吃多了总是让人怀疑会不会影响血糖,今天医生就告诉你吃什么样的花生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
1、吃太多的花生。
每天少摄入花生其实对身体有好处,但是超过了25g就算花生摄入量超标,花生摄入超标就会对糖尿病患者造成影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应该低油、低脂饮食,但是花生的热量和油脂都相当丰富,如果过量摄入花生就很容易引起热量超标,热量超标会导致肥胖,脂肪增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促进血糖的释放,还会加重胰腺的内分泌问题,减少胰岛素分泌,加重糖尿病。
2、吃甜味花生。
糖尿病患者不要吃甜花生,有些商家为了增加花生的口感,会在花生中增加蜂蜜、白糖等,让花生有甜味,可是这样的添加纯属浪费同时危害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的糖分应该严格控制,如果不小心吃太多甜味花生就有可能引起血糖升高,万一出现高血糖并发症,那可就麻烦了,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小心,碰到甜味的花生千万不要吃太多哦。
3、吃很多花生制品。
花生糖、花生酥、花生夹心饼干等都很好吃,医生也很喜欢吃,但是糖尿病患者吃了就出大事,这些花生制品中添加了大量的糖分,让人吃起来确实感到甜蜜蜜,但很快就会升高血糖,尤其是花生糖,所含的糖分非常高,不利于患者控制好血糖,请大家谨慎食用花生制品。
如果你经常吃上面这三种花生有关的食物,那么出现糖尿病是很合理的,可是如果你只是每天适当服用花生,基本不会对糖尿病造成太多的影响。
二、花生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花生还有这些好处!
在合理范围内服用花生,甚至可以起到调解血糖的作用,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在2021年1月-12月做了这样一项研究调查,他们将患有糖尿病的中高风险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患者每天在餐前三十分钟服用35g低盐烤花生,对照组的50名成年人不吃任何坚果,两组都进行了减肥训练,6个月后,
吃花生组的人员体重下降明显,平均减少了13斤,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分泌都有一定的改善。
《营养与新陈代谢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 *** )最新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将花生当做点心服用,那么下一餐吃的主食就会减少,起到了抑制食欲的作用,而抑制食欲能减少碳水摄入,有利于降血糖;
美国普渡大学也有研究花生具有饱腹感是因为综合营养的原因,满足了身体对营养的需求,使人不容易饿;
波士顿妇女医院营养科主任也说早餐吃花生或花生酱能让人不那么 *** 到饥饿,能稳定血糖。
还有研究发现,如果每天摄入一份花生替代红肉的摄入,那么患者患上糖尿病的概率就能降低21%左右,而且花生还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早上摄入花生能将血糖维持在较低标准。
三、花生对降血糖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如此,适当摄入花生还有这些好处!
1、对心脏有好处。
《营养期刊》中有文章指出,长期适量服用花生的人最终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大约35%,研究人员表示花生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其它营养素,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改善心血管健康。
而且花生对血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高血压患者适当摄入花生能降低血压,血压降低在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心脏。
2、可以预防肠癌。
肠癌在当今世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死亡率也逐年上升,研究证明,每周服用两次花生的女性患直肠癌概率降低58%左右,男性能降低27%的概率,这是因为花生所包含的叶酸和其它抗癌营养素较多起的作用。
3、花生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
花生含有人体必须的几种氨基酸,氨基酸是人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其中的赖氨酸对智力的提升非常重要,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能促进脑细胞发育完整,平时适当吃点花生有利于补脑和提高人们的智商,小朋友吃点花生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4、延缓衰老。
衰老和身体氧化有直接联系,身体氧化的越严重,衰老的越快,花生中儿茶素能帮助身体清除氧化自由基,赖氨酸还可以促进细胞再生,所以吃花生在某种程度上真的能延缓衰老。
四、吃花生时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吗?
虽然吃花生的好处有很多,也比较安全,但要是不注重这几点,那么花生会给你带来沉重的危害,甚至比糖尿病还严重。
1、发霉花生不能吃。
花生含有的有机质含量特别高,这导致花生特别容易发霉和滋生细菌,发霉后花生会产生大量黄曲霉素,这是一种剧毒致癌物质,只需一点就会致死,长期摄入微量黄曲霉素可能会导致肝癌,因此不新鲜、发霉的花生千万不要吃,很容易出事。
2、控制花生摄入量。
每天吃的花生不要超过20g,最多不能超过25g,花生含有丰富的油脂、热量,吃太多很容易引起肥胖的问题,如果吃太多花生,一不小心就会长胖,那就会成为诱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诱因,还不如不吃花生。
3、少吃花生制品。
花生制品就是上文提到的花生糖、花生饼干等,长期吃这些花生制品必然会引起高血糖和肥胖,后果很严重。
五、胰岛最怕的三种食物,稳定血糖尽量少吃!
1、淀粉类。
我国是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习惯社会,每天的主食淀粉类主食为主,包括米饭、粥、面条、馒头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进入身体后会被唾液淀粉酶水解为葡萄糖和水,从而升高血糖,无论是米饭、粥还是面食,升糖指数都在85以上,长期大量食用就会给胰岛造成严重的危害。
2、糖油混合物。
我们常吃的油条、蛋糕、煎饺就是这类食物,虽然口感极佳,但是热量、糖分含量超标,进入身体后会导致胰岛B细胞大量分泌胰岛素,对胰岛来说就是沉重的负担,人们应当减少这类食物。
3、高糖水果。
总有人觉得多吃水果有益身体,并不是,水果含有天然的果糖,像大枣、葡萄、西瓜等含糖量超高,吃太多也会对胰岛造成损伤,不利于血糖控制。
总而言之,适量合理摄入花生对我们的健康有一定的好处,但大家也不应该吃超量的花生,不然只会适得其反,而且三种可能导致胰岛损坏的食物一定要控制摄入量,否则血糖是无法控制的。
最新 | 2023最全食物交换份表,糖尿病患者想吃什么,吃多少,一看就懂!赶紧收藏“食物交换份”是丰富糖尿病饮食的重要工具,它把食物简单化,以提供90千卡能量为1份,同类、同样烹饪 *** 的食物可互换,糖尿病病友想吃什么,吃多少,一目了然,一看就懂。
2023年6月最新发布的《食物交换份T/CNSS 020—2023》将食物分为8类<1>。
1.谷薯杂豆类
营养价值:谷薯杂豆类食物是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其膳食纤维含量与加工精度有关<1>。
推荐量:每天摄入谷类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2>。
谷薯杂豆类食物交换表<1>
2.蔬菜类
营养价值: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合物,且能量较低<1>。
推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糖友每天可以吃500克(1斤),其中深色蔬菜(包含绿叶蔬菜)应占一半以上。
蔬菜类食物交换表<1>
3.水果类
营养价值:水果富含维生素C、钾、镁、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果汁、果脯等加工水果制品不能代替鲜果<1>。
推荐量:每天200克左右水果。前提: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水果类食物交换表<1>
4.肉蛋水产品类
营养价值:畜肉类、禽肉类,蛋类、鱼虾蟹贝类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等<1>。
推荐量:每周吃鱼2次或300-500克,畜禽肉300-500克,蛋类300-350克(相当于每天1个鸡蛋)<2>。
肉蛋水产品类食物交换表<1>
5.坚果类
营养价值:坚果类食物属于高能量食物,适量摄入有益健康<1>。
推荐量:每周70克坚果,平均每天10克左右<2>。
坚果类食物交换表<1>
6.大豆、乳及其制品
营养价值:大豆、乳及其制品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1>。
推荐量:每天300毫升酸奶或牛奶;每天20-25克大豆<2>。
大豆、乳及其制品食物交换表<1>
7.油脂类
油脂类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建议以植物油为主<1>。
推荐量:每天25-30克(10克大约有1汤匙)<2>。
油脂交换表<1>
8.调味料盐
调味料的换算以提供相当于1克盐或400毫克钠的能力为基准<1>。
推荐量:每天不超过5克盐<2>,如伴有高血压要进一步限制盐的摄入量。
调味料类盐含量换算表<1>
用好这份“食物交换份表”,能让糖尿病病友的饮食更丰富多彩,赶紧收藏起来吧!
“食物交换份表”同样适用于高血压人群、孕妇、老年人或普通人群,欢迎分享给家人朋友!
参考文献:
<1>《食物交换份T/CNSS 020—2023》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
常见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是现代人面临的健康问题,这些疾病可能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以下是一些预防常见疾病的 *** 。
首先,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如糖果、薯片、炸鸡等。同时,我们应该增加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健康食品的摄入量,这些食品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其次,进行适当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血糖水平,预防常见疾病。我们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运动量。
第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我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冥想、做瑜伽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和焦虑。
最后,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身体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我们应该定期进行血压、血糖等检查,以及其他身体健康方面的检查。
总之,预防常见疾病需要我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定期体检。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预防常见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主食怎样吃、吃多少,专家详解来了生育年龄推迟,营养极其丰富,不少孕妈妈陷入妊娠糖尿病的困扰。有人疑惑,平时血糖正常,为什么怀孕之后会患上糖尿病?有人随意,认为生产后就好了,不用特别注意什么。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前糖代谢正常,在妊娠期(孕24-28周)通过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出的血糖代谢异常。随着分娩的结束,大多数患者糖代谢可以逐渐恢复正常,也有20%-30%的患者将会发展成糖尿病,需要按照糖尿病的治疗模式,终身调控血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孙燕介绍,妊娠糖尿病不仅可能引发孕妇高血压、感染、羊水过多等并发症,对下一代的生长发育也构成危害,孕妈们要高度警惕。
孙燕建议,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依靠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来控制自己的血糖。
“饮食控制是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孙燕指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中期一定要控制饮食量,主要是限制米、面、薯类食物,每天主食5-6两。食物烹饪中避免油炸、煎、熏等 *** ,饮食清淡,食物不宜过咸过油;不要经常进食含糖高的食物,包括饮料、甜点、冰激凌、巧克力和水果等,含糖高的食物进食过多可导致血糖过高,香蕉、甘蔗、龙眼和葡萄等含糖量较高,故不宜多吃,草莓、苹果和猕猴桃应优先选用。
孙燕提醒,由于主食食物供给减少,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脂肪进食要适量增加,以维持每天的供热量,可以食用橄榄油、核桃油等植物油,也可适量进食一些坚果,如核桃、花生等,这对胎儿的大脑和视力的发育大有好处。饮食方面,孙燕还提醒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注意以下几点。
①蛋白质供给要充足。胎儿的发育主要靠优质的蛋白质,鱼肉蛋奶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尤其鱼类,是高质量的蛋白质,且脂肪含量少。
②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机体糖代谢。高纤维食物包括玉米、小麦、白菜、韭菜、豆类制品;含糖低的蔬菜,如韭菜、西葫芦、冬瓜、南瓜、青菜、青椒、茄子等,西红柿含糖量低,既可做蔬菜又可做水果,可以多吃。
③经常吃含铁、锌和含钙高的食物,如虾皮、海带、排骨、芝麻酱、黄豆、牛奶等,缺钙会促使病情加重。
④多吃富含硒的食物。硒有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富含硒的食物包括鱼、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
⑤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鱼、奶、白菜、豆类以及青菜、芥菜、甘蓝、青椒、鲜枣等。补足这两种元素,有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对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的病变、肾病有利。
此外,孙燕建议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适当参加室外活动,尤其是餐后散步,定期到医院做产检,监测血糖和胎儿发育情况。“运动能将人体摄入的多余糖分转化为能量,防止血糖积聚,是预防血糖过高最有效的 *** 。”孙燕认为,妊娠期糖尿病控制目标为:血糖在空腹的时候能够达到≤5.3mmol/L,餐后两小时的血糖能够达到≤6.7mmol/L,夜间的血糖不低于3.3mmol/L,糖化血红蛋白宜低于5.5%。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刘军
恒通健康驿站 | 癌症、糖尿病、高血压最偏爱哪些人?为什么有些人生病,有些人却能健康、平安?生活方式是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坏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就把一些人培养成了疾病候选人!
一、癌症候选人
总吃剩饭菜
除了营养素流失之外,剩饭菜最让人担心的是亚硝酸盐过量的问题。亚硝酸盐,在胃里与蛋白质反应,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
放的时间越久,剩饭菜中细菌繁殖越多,亚硝酸盐也容易越多。所以,尽量不吃剩饭菜,尤其是素菜、绿叶菜。
果蔬吃得少
蔬菜水果含有膳食纤维,它们能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新陈代谢,带走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老不吃蔬菜水果,会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要保证身体需要,每天应吃400克以上的蔬菜。
一坐一整天
上班一坐就一天,回家陷在沙发里不想动……千万别以为久坐的危害只是伤颈椎、脊椎。
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随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加,久坐的人体内免疫细胞减少,大大增加患癌几率。工作每2个小时,必须起来活动15分钟以上。
爱吃烫食
“趁热喝”、“趁热吃”可能为食道癌埋下隐患。原因就在于,滚烫的水会烫伤食道黏膜,引发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等,时间久了,可能发生癌变。
有些地方常喝滚烫的奶茶、功夫茶,这些地区成为食管癌的高发区。食物或饮料如果觉得烫,千万别性急往下咽。
二、糖尿病候选人
不爱吃早饭
不吃早餐的孩子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与每天都食用早餐的孩子相比,那些经常不吃早餐的孩子在禁食一段时间后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会高出26%,他们胰岛素的抵抗性也会高出26%。
三餐不规律
一日三餐如果不规律,血糖一直在波动,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久而久之,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也就随之而来了。每周吃早餐少于2次的人,比每天都吃早餐的人,胰岛素抵抗发生率更高。
抽烟
长期吸烟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15%~30%。戒烟不仅可预防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 米白面多,运动少
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这种吃法让人没吃几天饱饭就变胖,就得糖尿病。我们常吃的精米白面,多为高碳水化合物。吃进体内,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谢,会让血糖急速升高。
再加上运动变少,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胰岛素只能把多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长期如此,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身体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便会得糖尿病。不妨多吃些全谷物食物、粗粮杂粮,少吃些精细加工的食物。
三、高血压候选人!
吃得咸
“口味重”是高血压的罪魁祸首之一。高血压和饮食有直接关系,吃盐过多,盐中的钠离子会导致血管中的血量增多,进而增加对血管壁的压力,引起血压升高。
长得胖
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超过正常体重25公斤的肥胖者,其收缩压可高于正常人1.33千帕(1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0.93千帕(7毫米汞柱)。
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的人,高血压的危险是腰围低于这个标准人的3.5倍。
爱发脾气
情绪波动也会导致血压升高,很多人吵架时血压都是超标。所以说有些高血压是“气”出来的,是有科学道理的。
生气、紧张、恐惧时会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甚至全身发抖,血压升高等,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对躯体的损害,引起心脏、血管、等脏器的病变。
如果患有高血压,不会平复自己情绪,遇到问题就发怒、大吵大闹,血压也会一直居高不下。
爱喝酒
饮酒在一般情况下会让血压升高4到8毫米汞柱。饮酒可使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促使钙盐、胆固醇等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大量、长期饮酒,更易诱发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四、脂肪肝候选人!
过量吃水果
不少人减肥时候,什么饭都不吃,只吃水果。一般我们都认为吃水果健康,但其实也要说多少,每天半斤水果就够了。
水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99%的果糖可以在肝脏内直接转化成甘油三酯,吃的过量,葡萄糖和果糖的过量摄入对脂肪肝的形成也是一个较大的危险因素。
只吃素,一点肉都不吃
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反而更有利于脂肪肝的恢复。因为这些蛋白质可以增加载脂蛋白,帮助肝脏运出脂肪,减轻脂肪肝。蛋白质摄入不足,反而会导致肝脏内部的脂肪的沉滞,加重脂肪肝的病情。优质蛋白质食物:瘦猪肉、牛肉、鱼肉、蛋白、牛奶等。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72-90克蛋白质。
饿着不吃减肥
有的体型较胖的人查出了脂肪肝,觉得自己应该快点减肥,然后就采取“饥饿疗法”,饿着。虽然体重在短期内迅速下降,但会使脂肪酸大量释放,反而会沉积在肝脏,加重肝脏炎症。
不运动
肌肉发达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没有肌肉就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而恰恰脂肪肝炎、糖尿病都是由于胰岛素抵抗而产生。多运动,多锻炼肌肉,才更不容易得脂肪肝。
来源:健康鹤岗
有糖尿病又有高血压,该如何降压?医生给出了详细的策略【粉丝来信】老李坐在自家阳台上,默默地观察着对面的住户。他偷偷地将目光移向隔壁的窗户,那是一个年轻女子的家,此刻窗户半开着,模糊的水雾和轻柔的香气传递过来。
正在此时,老张突然从楼下走了上来,捕捉到了老李偷窥的动作。他火速上前,狠狠地拍了老李的肩膀:“老李,你这是干什么?不害臊吗?”
老李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吓了一跳,转过头来,见到老张,他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想要解释但嘴巴却说不出话。
“你这老不正经的,还有脸在这儿坐?”老张指着老李,大声训斥。
小区的其他邻居也被吵醒,纷纷聚集过来。老李此刻像是被针扎了,心跳得厉害,他站起身与老张对峙。两人情绪都非常激动,不过还没等两人争执几句,老李突然捂着胸口,面露痛苦之色,随后晕倒在了地上。
大家吓了一跳,老张忙抱起老李,喊人叫救护车。
不多时,老李被送到了医院。医生经过检查,告诉大家:“老李这次是因为血压升高导致的昏迷。他既有糖尿病又有高血压,平时就要特别小心。”
一、了解糖尿病和高血压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的胰岛素不足或不起作用,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通常在年轻人中发生,由自身免疫攻击胰岛素产生的胰岛细胞引起;2型糖尿病通常在成年人中发生,与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有关。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血压持续升高,这可能对心脏、血管和其他器官造成损害。高血压通常没有症状,因此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二、双重负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会显著增加患者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这两种疾病相互加重,损害了血管的弹性和功能。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使血管变得狭窄,增加了心脏负担,容易引发心脏病。同时,糖尿病会损害血管内膜,增加了血栓形成和中风的危险。
肾脏疾病: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双重冲击对肾脏功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高血压可以导致肾小动脉病变,降低了肾脏的血流,长期高血糖也会引发肾脏的糖尿病性肾病。这两者联合作用可能导致慢性肾病,最终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视力问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高血压也可能对眼睛造成损害。这两种疾病都会影响视网膜的血管,导致视力模糊、出血和最终失明的风险增加。因此,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需要定期眼科检查,以及严密的血糖和血压控制,以降低视力问题的风险。
神经系统问题:这两种疾病都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引发神经病症状。高血糖可以损害末梢神经,导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表现为麻木、刺痛和失去感觉。高血压则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如中风和认知功能下降。双重负担可能导致神经系统问题更为复杂和严重。
三、降低血压的策略
医疗管理:患者应该积极接受医疗管理。这包括定期检查,监测血糖和血压水平,以及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管理这两种疾病的关键。
a. 饮食:采用心脏健康的饮食,例如DASH(膳食 *** 防治高血压)饮食,有助于降低血压。此外,控制血糖的饮食也至关重要,避免高糖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
b. 体育活动: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血压和改善糖尿病管理。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c. 体重管理:减轻超重和肥胖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和高血压控制。每减少5-10%的体重都可以带来显著的好处。
d. 戒烟和限制酒精: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药物治疗:有时,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足够控制血糖和血压。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处方,如降血糖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
四、监测和自我管理
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他们的血糖和血压水平。这可以通过家庭血压计和血糖仪来实现。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它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他们的疾病,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五、定期随访医生
定期随访医生是管理这两种慢性疾病的关键。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调整治疗计划,并监测任何潜在的并发症。患者应积极参与医疗决策,并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
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可能会增加一系列健康风险,但通过综合的治疗策略,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这两种疾病,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医疗管理、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自我管理和定期随访医生是管理双重负担的关键要素。最重要的是,患者需要积极参与管理自己的健康,以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