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鱼简介,马哈鱼洄游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0 0
这种鱼,因为价格便宜中国人嫌弃,日本人却一日三餐都不能缺

导语:每次看日剧或是日本电影里面的美食,小杰就垂涎三尺,恨不得从屏幕里面钻进去大快朵颐,好好吃上一顿,因为美味实在太多了,让人眼冒红心。

这不昨天看完电影,我又拉上同事去吃日料了,结果发现日本人更爱吃的鱼,在中国却被很多人嫌弃,只是因为是生的。这种鱼,因为价格便宜中国人嫌弃,日本人却一日三餐都不能缺!

它是什么呢?它就是三文鱼。今天小编教大家一个熟吃的 *** ,营养价值这么高的它,你可别错过了哦!野生三文鱼产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部,主产区是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俄罗斯和日本也有少量的野生三文鱼。


三文鱼鸡蛋煎

By 璐瑶20082008

配料:

鸡蛋 100克、三文鱼 150克、小葱 适量、食用油 适量、精盐 适量、香料 适量、朗姆酒 适量

步骤1.三文鱼切成厚实点的长条

步骤2.然后加入香料

步骤3.适量的盐

步骤4.再加一点郎姆酒,腌十分钟左右

步骤5.把鸡蛋打进碗把鸡蛋打进碗里、加入香葱和盐打发里、加入香葱和盐打发

步骤6.然后起油锅,倒入鸡蛋煎成饼子

步骤7.在锅里倒入一点点的橄栏油,然后加入腌好的三文鱼

步骤8.煎一分钟后翻面继续煎

步骤9.煎好后取出,挤点柠檬汁在上面 和鸡蛋饼一起搭好装盘,撒上香葱,一份三文鱼大餐就完成啦


烹饪小贴士:

1、三文鱼也叫撒蒙鱼或萨门鱼,是西餐中较常用的鱼类原料之一。
2、在不同国家的消费市场三文鱼涵盖不同的种类,挪威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芬兰三文鱼主要是养殖的大规格红肉虹鳟,美国的三文鱼主要是阿拉斯加鲑鱼。
3、大马哈鱼一般指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的鱼类,有很多种,如我国东北产大马哈鱼和驼背大马哈鱼等。
4、三文鱼体侧扁,背部隆起,齿尖锐,鳞片细小,银灰色,产卵期有橙色条纹。鲑鱼肉质紧密鲜美,肉色为粉红色并具有弹性。

你爱吃三文鱼吗?

喜欢美食杰的文章请点赞、关注、分享!你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在下面踊跃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

大马哈鱼:我国在黑龙江放流几十年,结果全给俄罗斯做“嫁衣”?

黑龙江、绥芬河流域生活着一种珍稀名贵的洄游性鱼类——大马哈鱼,它们出生在淡水,却在海里成长,3至5年性成熟后,它们又会返回出生地产卵生息。

繁殖期的大马哈鱼

但无奈过去几十年,大马哈鱼的数量一直在减少,因此从1988年开始,我国对大马哈鱼进行了人工增殖放流,持续了近几十年,这看起挺好的,但有不少人说我们亏大发了,只是在为别国做“嫁衣”,到底咋回事呢?

大马哈鱼是啥鱼,是三文鱼吗?勇闯激流,一生只为传宗接代

大马哈鱼是指鲑形目鲑形科太平洋鲑一类的鱼,成熟时体长60厘米左右,不少能长到3.5公斤以上。看看下面这张图,前面两条深色的是 *** 的大马哈雄鱼和雌鱼, *** 后它们会游回淡水河,第三条就是它们在海里未 *** 时的样子,看起来颜色淡很多。


大马哈鱼

当然,大马哈鱼有很多种,比如同是生活在我国的驼背大马哈鱼,也叫粉红鲑,背部有个小凸起。


驼背大马哈鱼

此外,还有红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等等,每种看起来都长得十分美味。

红大马哈鱼


马苏大马哈鱼

有人会觉得,这大马哈鱼虽品种众多,但都和我们平时吃的三文鱼长得有几分相像像啊,大马哈鱼是三文鱼吗?

大家有这感觉也不奇怪,因为我们平时吃的三文鱼其实和大马哈鱼也是表亲戚的关系,是鲑形目鲑形科下的大西洋鲑,这是最最正宗的三文鱼本鱼。


两种鱼确实很像

不过近几年,国内也有不少商家把一种名为虹鳟的淡水鲑鱼当成三文鱼来卖,一开始惹来不少质疑,后来一些企业干脆联合搞了一个三文鱼行业标准,直接把虹鳟列为是三文鱼的一种,这一下子淡水虹鳟也有了“名分”,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商家卖的三文鱼其实是虹鳟,至于虹鳟到底算不算三文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再说回大西洋鲑和大马哈鱼,大西洋鲑生活在大西洋水域周围,也是洄游性鱼类,不同的是大西洋鲑可以反复产卵,而大马哈鱼产一次卵就会挂掉。

大马哈鱼卵

每年秋天来临,性成熟的大马哈鱼就会集体溯流而上,经过数千公里的海路和两千多公里河道,躲避沿途各类捕食者。

最后返回出生地,产卵然后死去,为了繁衍生息,不可谓不壮烈。

为什么要人工放流大马哈鱼呢?一种能修复生态环境的鱼

这是因为这些年大马哈鱼在急剧减少,根据过去的文献记载,每年洄游到我国内水的大马哈鱼群多达1万多尾,但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和环境的破坏,近几十年,大马哈鱼数量大大减少。

一方面,为了增殖这一珍稀的经济鱼类资源,我国决定对大马哈鱼进行人工放流,就是把人工培育的大马哈鱼苗放到河里,从而达到补充野生种群的目的。


而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大马哈鱼是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物种。大马哈鱼是少有的在海里长大,然后洄游,这相当于将营养物质从海里带回内陆,能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

比如大马哈鱼在洄游途中能为沿途的100多种动物提供能量来源,科学家甚至在老虎的粪便中都曾检测到大马哈鱼存在的“痕迹”。

大马哈鱼在产卵

同时大马哈鱼对产卵环境要求也很高,会主动清理产卵场地淤泥,这也为其他鱼类提供更好的环境。

我国的增殖放流全给俄罗斯做“嫁衣”?

不得不说黑龙江、绥芬河作为中俄的界河,大马哈鱼降海生长、产卵都需要经过俄罗斯的河流水域,如果只是我国单方面放流,确实存在我们放鱼,俄罗斯抓鱼的情况。

不过目前我国已经与俄罗斯就大马哈鱼人工放流和大马哈鱼保护开展了密切合作,也正取得积极成果。


黑龙江渔民捕获的大马哈鱼

但不得不说的是,作为大马哈鱼鱼源国的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日本共同签了《北太平洋溯河性鱼类保护公约》,就大马哈鱼捕捞和养护进行合作规范。

而我国作为大马哈鱼鱼源国却被排除在外,这就使得从北太平洋到我国河流这段区域的大马哈鱼可能出现被别国过度捕捞的情况,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多少还是有为他国做嫁衣的风险。

#大马哈鱼##俄罗斯#

乌苏里江的马哈鱼

乌苏里江的马哈鱼

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能不能生吃?一文说清

最近

#新疆三文鱼喜获丰收#的话题

引起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

国内养殖的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

能生吃吗?

今天给大家展开讲讲

三文鱼

实际上是英文salmon的音译

意思是鲑鱼

挪威盛产大西洋鲑

也就是鲑鱼中的一个品种

几十年前

马哈鱼简介,马哈鱼洄游-第1张图片-

大西洋鲑出口日本

并被做成刺身而名声大噪

繁殖量和出口量也随之暴涨

传到我国香港、广东等地后

就被翻译成了“三文鱼”

鲑科鱼类很多

大西洋鲑、虹鳟、大马哈鱼

都属于鲑科

“大马哈”来自满语

它们同科不同属

算是远房亲戚

鲑科鱼类有个特点

喜欢冷水环境

青海、新疆都符合条件

其实,在我国内陆地区

养殖三文鱼早已不是新鲜事

近期突然蹿红的

新疆伊犁尼勒克县

从2012年起就开始养殖鲑鱼

青海养殖鲑鱼

也已经有30多年历史

在全国内陆鲑鱼产量上

青海排之一,新疆第二

年产量1万吨左右

青海和新疆

都是内陆淡水养殖

品种是三倍体虹鳟

也就是不繁殖的虹鳟鱼

随着需求增加

野生条件下的鲑鱼供不应求

人们便开始想方设法靠养殖供给市场

当然,人工驯化很成功

目前无论是大西洋鲑还是虹鳟

大部分都是人工养殖

在驯化过程中

人们还改变了部分鲑鱼的习性

鲑鱼是洄游鱼类

简单来说就是淡水里生娃

海水里长大

但是,经过人工驯化后

已经有一部分虹鳟可以一直生活在淡水中

因此

虹鳟也分为淡水虹鳟和海水虹鳟

还有一个知识点

内陆淡水养殖大西洋鲑的技术

目前也有

但应用范围非常小

更大的大西洋鲑养殖国挪威

大部分都是海水养殖

在20世纪70年代

挪威的鲑鱼养殖中

虹鳟曾占比八成

随后因为供求关系变化

大西洋鲑养殖比例增加

但近些年虹鳟养殖量又有所回升

价格也直追大西洋鲑

近年来,我国三文鱼需求快速增长

每年需求量10万吨以上

其实很多人对“三文鱼”的认知

就是“一种可以生吃的、肉肉红白相间的鱼”

那么虹鳟到底能不能生吃呢?

2018年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布了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

明确规定了三文鱼的定义

三文鱼

是鲑科鱼类的统称

包括大西洋鲑、虹鳟等

大家普遍关注的是

淡水中养殖的虹鳟

是否有更大的寄生虫隐患

实际上

水产中是否有寄生虫

主要取决于养殖过程中

水质、管理是否安全可控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中规定

几类常见的淡水鱼类寄生虫

不得检出

如果达到规定的标准

是可以跟大西洋鲑一样生吃的

但无论淡水还是海水

生食都有一定的寄生虫隐患

更好还是煮熟后食用

来源 央视三农

实习编辑 赵司尧

流程编辑 马晓双

惊人的3大强者法则:鲑鱼定律,飞鱼理论,长线鱼思维

苦难使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作者:洞见yebo

国学大师齐善鸿教授说,人生,是一个不断“过坎儿”的过程。

人这一辈子,举步维艰是常态,劳苦失意是底色。

每个人都难免会遭遇一波又一波的打击,面对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那些挫折困顿,跨不过去都是千沟万壑,迈过去了就是大道通天。

古希腊有句名言:弱者忍其所必受,强者行其所能为。

读懂这三大强者法则,不断提升能力,帮你拨云见日,成为自己人生的掌控者。

1

鲑鱼定律

在南美洲海域,生活着一种身上带锯齿的鲑鱼。

大约在五千年前,这种鲑鱼的身体,跟普通鱼类还没有差异。

那时候,它们常常遭到其他鱼类的攻击。

每次被咬伤后,它们的身上便少了一块肉。

尽管每一次受伤都令鲑鱼们疼痛难忍,但它们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伤口多了,它们全身都变得坑坑洼洼。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伤口逐渐变得坚固,最终长成锯齿状,并且十分锋利。

食肉鱼类见了它们,不但再也不敢随意攻击,而且还躲得远远的。

在不断地受伤中,鲑鱼演化出了致命的武器,由原来受欺负的对象,逆袭成了没人敢惹的强者。

周国平说:“苦难使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面对痛苦与挫折,逃避或认输,只会让人坠入无底深渊。

唯有迎难而上,扛住疼痛,才能从摔跤中学会走路,将伤口转化为武器。

巴尔扎克年轻时,有过一段异常艰难的日子。

读完大学后,他的父亲希望他当名律师,巴尔扎克却一心想成为作家。

父亲一怒之下,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

那段时间,他投给报社、杂志社的各种稿件,也全被退了回来。

同时他又经历了商业上的失败,还被书商坑骗,最终负债累累。

困顿之下,他只能租住在简陋寒酸的贫民窟中。

最艰难的时候,他每天只能就着白开水,吃点干面包。

即使这样,他仍然没日没夜地伏案写作。

那些不幸的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心志,也让他更加理解生活。

最终使他写出了打动人心的作品,成了法国现代小说之父。

海明威曾说: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很多时候,我们总害怕磨难,却不知正是那些难熬的苦,为自己铸就了最坚硬的铠甲。

正所谓,铁越炼越硬,人越挫越勇。

面对人生的惊涛骇浪,少点胆怯退缩,多点咬牙坚持。

扛住疾风骤雨,闯过刀山火海,再虚弱的躯体,都会被炼成钢筋铁骨。

2

飞鱼理论

作家马兴华说过一句话:

“只有没想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解锁生活中很多困局的钥匙,就在思维。”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只有转变思维,寻找新路,才有突破的可能。

海洋中有一种会飞的鱼,迄今已有2.4亿年的历史。

在漫长时间里,无数鱼类都陷入灭绝,飞鱼却繁衍至今。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大部分鱼类面对捕食者的狩猎,只会拼命往前游。

但是不论它们游得多快,最终都会被速度更快的大鱼追上。

而飞鱼,在遭遇追捕时,却选择跃出水面。

靠着强大的胸鳍,它们能够滑翔很长一段距离。

凭借这种独特的飞翔技能,飞鱼一次又一次摆脱了危险,最终成为海洋里更具生命力的鱼类之一。

作家良大师说,有种能力叫破局,简单点说,就是能够解决复杂问题。

面对人生种种难题,很多人受制于惯性思维,陷于困局难以自拔。

唯有打破固有经验的限制,主动破局,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更佳途径。

罗振宇在演讲中,提到过一个干销售的小伙子。

刚开始,小伙子每天挨家挨户地敲门。

可上门推销,经常吃闭门羹不说,有时还会被臭骂一顿。

后来他想了个办法。

他买了个数码相机,整天给跳广场舞的叔叔阿姨们拍照。

叔叔阿姨们看到后,非常开心,都去找他要照片。

一来二去,他们就熟络起来。

后来叔叔阿姨还会邀请他去家里,帮忙倒腾下电脑,聊聊家常什么的。

这时他才亮明身份,顺势开始推销起产品。

面对困局,小伙子改变了推销思路,以摄影的方式和客户建立情感连接。

最终他不仅成功拉到大量订单,成了他们银行的业绩标兵。还和叔叔阿姨们建立了良好关系,收获了一段高质量的友谊。

作家曹彦涛说:“普通人学习提升能力,高手学习改变思维。”

面对人生中各种危机,一味因循守旧,往往让你毫无招架之力。

遇事多想一层,主动调整思路,才有机会逆转事态,在黑暗中找到新的出口。

学会随势而变,懂得突破思维边界,世间就没有能困住你的局。

3

长线鱼思维

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断言:

外界的变化,永远要比我们预料到的,快10倍。

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这句话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有人昨天还在岗位奋战,顷刻间,整个行业都将面临消失;

有人生活得安逸自在,一转眼,安身立命的本事就已过时。

随着各种技术的快速更迭,稍一懈怠,我们就会被时代抛弃在后方。

身处这个变化的时代,普通人该怎么办?

前段时间,在书中看到一种长着500多颗牙齿的鱼,叫长线鱼。

凭借如此多锋利的牙齿,它既能抓住滑溜的鱿鱼,也能搞定“重武装”的螃蟹。

那么它是如何保持牙齿锋利的呢?

据研究人员揭秘,长线鱼每天要换3%的旧牙,约20颗。

这种换牙,从出生开始直至死亡,从不间断。

每天20颗不停地更换,使它们的牙齿得以保持足够的尖锐。

这种自我更新的能力,让长线鱼成为海洋中强大的狩猎者。

听过一句话:“你更大的敌人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昨天的自己。”

不懂得与时俱进的人,最后都只能被无情淘汰出局。

在这世上,真正决定你能够走多远的,是你的自我进化能力。

作家李筱懿,曾在传统媒体任职了12年。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行业发生剧烈变化,很多同事都有点不知所措。

李筱懿却瞄准时机,立即创办了新媒体账号。

她每天早起写稿、研究行业账号,写出了大量爆款文章,成功实现转型。

后来,短视频时代来临,她又迅速研究视频号。

为了做好内容,她不仅主动出镜,并且从零开始学习视频脚本的创作。

此外,她还通过大量练习,锻炼出了很强的镜头表达能力。

通过对自身能力的不断进化,无论行业如何变化,李筱懿都能找到机会,成就事业。

《原则》里说:“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一切的驱动力。”

停滞不前,只知吃老本的人,很快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应对变化更好的办法,就是懂得自我迭代。

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你才能永远保持稳定的竞争力。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持续进化,就是一个人更大的生存底气。

作家冯骥才说:

别人给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的力量,才能受用终身。

面对人生的困境与迷局,学会从自身寻找突破口。

遇到难题,懂得转变思维;面对变化,及时更新能力。

以一颗坚韧的内心,不断修炼,终有一天会让自己脱颖而出。

点个赞吧 ,读懂这三大强者理论,在这大江奔流的时代,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什么是大马哈鱼?为什么它一直在奔波,洄游意义是啥

什么是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是一种海洋鱼类,属鲑科鱼类,是鲑鱼的一种,为海洋中上层集群肉食性鱼类,其上下颚具利齿,体被小圆鳞,鳍类发达,游泳迅速,性凶猛,也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有9亚目25科146属510种,纯淡水种类82种。大马哈鱼素以肉质鲜美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其中我国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的黑龙江畔盛产大马哈鱼,被誉为中国“大马哈鱼之乡”。

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一般要长至4周~6周岁,才能达到性成熟。成年大马哈鱼的鱼卵必须在淡水区域中才能孵化、存活,因此,它们不得不每年于每年秋季(8月一10月)或春季(靠近北冰洋地区则3月一5月),弃海溯河,到它们世代相传的出生地、一“母亲河”,去产卵繁殖后代。

千里艰险追寻故乡

大马哈鱼一生都在奔波的鱼,要一往一返经历两次几千千米路程的远航。大马哈鱼的这种集体返乡的迁徙,可以说是大自然中的壮举:这一路上,它们将消耗掉所有在大洋里积累起来的脂肪,甚至需要把肌肉纤维转换为能量,来支持自己游回故乡。同时,等待大马哈鱼这场伟大而壮丽的旅行的还有,黑熊、棕熊、森林中的鸟类,捕捞的人类等等,它们都渴望并守候着大马哈鱼的到来,这是一场生命盛宴。

1、山长水远却毅然昂首直冲,一路上横冲直撞,鱼鳞很容易被刮破,鱼嘴也会被撞歪。为了能冲过瀑布,飞跃拦河大坝,它们仿照传说中的鲤鱼那样蠕动着身躯腾空而越,顶着无数水珠刺身的痛苦不断向上向上,经历狂风巨浪,急流险滩,更要穿越被污染的水域。对它们而言,生死在此一搏,许多同伴为此而献出了生命。

2、棕熊、瀑布和鼠鲨是大马哈鱼必然要面对的障碍。棕熊们常常能利用多种方式捕获大马哈鱼,最壮观的是棕熊站在瀑布顶端,当大马哈鱼一跃而上时,一掌将其拍晕。

3、贪婪的人类收集大马哈鱼的鱼籽,我有几个朋友是倒大马哈鱼籽的,前些年他们去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收鱼子。满河洄游的大马哈鱼密密麻麻,将鱼捞上来就要鱼子,取完鱼子,鱼都丢到河里面,没人要的。

4、从事淡水激流钓的钓鱼爱好者,进行征服大马哈鱼“母亲河”的旅游探险钓鱼,在世界范围十分风行。若用一般的小鱼小虾作为钓饵,经不住几次抛投、冲刷,便会脱落。更好的钓饵,是用色彩鲜艳的鱼形拟饵或旋转型的拟饵。一般是向河中部或偏下游抛投,用中号抛竿和中号线轮,平举缓缓收线,使假饵在水中跳跃前进。而那些捕食似狼的大马哈鱼,一见此类“拦路挡道”的小鱼小虾跑来“胡闹”时,便会一口将其吞下。。

5、回到故乡的大马哈鱼,产下了鱼卵繁殖后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结果都令人满意。为了保护鱼卵,大马哈鱼更是日夜坚守保护,与凶狠的狗鱼做斗争,饥饿、劳累、伤残、力竭,直至自己生命的终结。

大马哈鱼洄游的意义

死亡的大马哈鱼亲体,腐烂、分解,把在海洋中生活时积累的营养物质释放出来,通过流域各级河溪,滋养着流域的森林和众多的生命,因此,大马哈鱼是河流流域“生命 *** 的中心”大马哈鱼的生长、洄游,把海洋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带到了遥远的流域上游的森林,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沿岸流域森林中80%的氮来自海洋,大马哈鱼在这个营养循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马哈鱼洄游的生态意义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种族繁衍本身。不要轻看每一个物种,甚至那些不起眼的生物,在自然生命 *** 中,它们都具有存在的意义。

据说每一千条大马哈鱼中只有4条能够幸存下来繁衍自己的后代,人生路上,像大马哈鱼一样,明知前进路上充满了艰险,布满了荆棘,虽九死犹未悔,依旧执著地向前,勇敢地面对和不懈地努力!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呢?

“蛇头鱼”入侵美国,比亚洲鲤还厉害,专家建议捕获后立刻杀死

我们中国人酷爱吃鱼,不同的鱼类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例如可口的红烧鱼、酸甜的糖醋鱼、爽口的酸菜鱼......

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鱼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尤其是淡水鱼。亚洲鲤鱼入侵美国泛滥成灾多年,称霸多条水域,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此中国网友们纷纷献计献策:干锅、泡椒、酱爆......干不掉它,就吃掉它!

可美国老百姓嫌鱼刺太多,再加上厨艺不精,就是不喜欢吃亚洲鲤鱼,无奈到目前为止,具有惊人繁殖能力的亚洲鲤,依旧威胁着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

除了亚洲鲤,还有一种鱼类同样让美国人伤透了脑筋,它拥有独特的外形、凶猛的习性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势头比亚洲鲤鱼还厉害。

不少美国人将这种“怪家伙”称为“地狱鱼”。因其头形似蟒蛇,人们也将其称为“蛇头鱼”。

蛇头鱼--乌鳢

蛇头鱼在我国其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经济鱼类,学名为乌鳢(lǐ)。除了蛇头鱼这一俗称,它还有很多名字,例如黑鱼、乌鱼,斑鱼、生鱼、财鱼等等,其中我国民众习惯称其为“黑鱼”或者“乌鱼”。

我国大部分水系都分布有黑鱼,尤其在长江流域附近,在许多东南亚国家也比较常见。由于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深受中国人喜爱,尤其是野生黑鱼,价格更是昂贵。

在动物学分类上,蛇头鱼属于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属肉食凶猛型鱼类, 它几乎无所不吃、食量大,常常以偷袭的方式掠食,喜欢潜伏在水草丛生的地方,弄得“猎物”们措手不及。

它不仅会对其他鱼类痛下杀手,而且连蚯蚓、水生昆虫、蝌蚪等小生物不放过,堪称“水中一霸”。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物种想要在进化过程中存活下来,必须要有自己的绝活和本领。而蛇头鱼拥有的一项本领,是许多鱼类都不可能具有的,那就是:离开水后,依旧能继续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这一惊人的本领,蛇头鱼是怎么做到的?原来蛇头鱼的鳃室中有一对气腔与咽喉相连接(也被称为“鳃上器”,一种辅助呼吸器官),内部有许多毛细血管,可以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

因此,蛇头鱼在少水或者暂时缺水的情况下,只要鳃部和体表仍然保持一定的湿度,也不会有性命之忧。

这一独特的呼吸系统使蛇头鱼可以在含氧量较低的水质里存活,它们会不停地浮上水面换气来维持呼吸。

此外,蛇头鱼的生存适应能力非常强,能在0℃-41℃的水温里生存。当水温低于6℃左右时,蛇头鱼会不吃不喝进入冬眠状态,将下半身埋进淤泥或茂密水草中,只露出头部。

其耐旱能力极强,在严酷的旱季蛇头鱼能在干涸的湖里生存半个月之久。它们会将自己埋藏在烂泥中,类似冬眠的状态,只留嘴巴露在泥面上,人们还将这一行为称为“旱眠”,也俗称为“坐橛”或“坐遁”。

恐怖“蛇头鱼”入侵美国

原产于中国、东南亚等国家的蛇头鱼,不知是何原因,入侵美国多条流域。由于没有天敌,便开始大肆繁殖起来,严重威胁到美国水域的本土鱼类,例如鲑鱼、鲈鱼等等。

美国人是在2002年在马里兰州的一个水塘里,首次发现“蛇头鱼”的踪迹,一名垂钓爱好者在水塘中钓到一条面目狰狞的“怪鱼”,长约60厘米,头尖扁平如蛇头,嘴里长满锋利的牙齿,看起来十分恐怖。

当地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怪家伙”,给这条鱼拍了照片后,将其交给鱼类专家研究。

人们还发现这种鱼类不仅捕食手段凶残,而且竟然离开水还能活三天,称其为“地狱鱼”,引起了渔政部门以及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

因担心这一外来物种会给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美国 *** 还将蛇头鱼列为“不受欢迎的家伙”,境内的黑鱼定为“有害物种”,并且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禁止它及其近亲入境。

后来,陆陆续续有人在不同水域发现蛇头鱼,繁殖速度迅猛,专门捕食其他土生土长的淡水鱼类为生,体胖如“猪”,甚至有些长达1米多。按照这种态势进展下去,势必会严重威胁到自然生态。

大力围剿蛇头鱼

美国人想尽办法对付蛇头鱼,对其进行全面围剿捕杀,试图将蛇头鱼根除。与此同时,各部门也开展各种公众教育活动,宣传投放蛇头鱼这一外来物种的危害性,

有的州甚至为此制定了律法,将蛇头鱼及相关鳢科鱼类携带入境,将会遭受处罚;有的州动用狙击手捕杀蛇头鱼,或在数个湖泊中投放毒药消灭它;有的州采取电击、网捕的方式来清除蛇头鱼……

而蛇头鱼喜欢生活在浅水或者植物繁茂的水域中,渔网、电击等措施起到的效果并不显著,投毒药的方式还会对本土鱼类带来灭顶之灾。

无奈之下,当地渔政部门甚至不惜花费数十亿美元,将整个湖水抽干后,请捕鱼社团来协助捕杀蛇头鱼。

然而,美国人终究还是低估了蛇头鱼的繁殖能力。适应性强、成长快,一条500g以上的雌性蛇头鱼,产卵量可达1-2万粒。而且蛇头鱼有护幼行为,产卵结束后亲鱼都会潜伏在鱼巢底下保护鱼卵,再加上缺乏天敌,它们可以迅速繁殖。

一旦有一条蛇头鱼逃脱,到了繁殖季节,成千上万条幼鱼又会重新席卷而来,想要彻底清除蛇头鱼,简直难上加难。

专家建议:捕获后立刻杀死

美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表示:“一旦一种外来生物在新环境站住了脚跟。人们几乎不可能把它彻底清除出去。”

蛇头鱼不仅已经在美国境内大肆繁殖,而且脱离了水仍能够呼吸,甚至能在陆地上短距离的行走或生活几天。

乔治亚州的野生动物资源司表示:蛇头鱼具有极其强大的适应能力,性情凶猛,危害环境,如果捕获到蛇头鱼,应立即杀死。

或许,想要真正彻底消灭蛇头鱼,美国人可能需要一个“中国胃”。

--END--

这种野生物,很是独特,不知你是否见过,请熟知价值,真的好珍贵

我们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面对大自然赐予的野生资源时,不知道朋友对其又怎样的认知呢?笔者从事野生植物工作多年,见过诸多的种类,但是有些依然还是没把作用弄明白,甚至个别的还从未见到过。本次想给读者们分享一种在当前少有人认识的一种鱼类,它长得好独特,外表有几种颜色组成,多年来很受青睐,从整体来讲只有运气好的人才能遇到。这句话并不夸张,主要是此物在民间很稀少,笔者至今才见过不到两次。当然,有幸看到请善待,别拿去卖钱,尽量爱护。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市面上见到最多的就是,草鱼,鲤鱼,鲫鱼之类的,但是有一种名叫“红大马哈鱼”你是否也目睹过呢?据笔者得知,它属于鲑鱼品种,是美国最有价值鱼类,产量甚至为全国第二,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还是根据某些特点来命名的。图中就可以看出它的表面为深红颜色,通常为体重大约在2-3公斤,个别的可能还要高些,具体要看生活在水域。在我国基本上是没有的,多年前也尝试过引种,但是因为环境的问题最终没能实现。现在只有少量的地方有,但都是用于科研。

关于“红大马哈鱼”的信息是不多了,因此也导致人们对其的了解不够全面,所以笔者觉得还是有必要撰写出来,希望能为大家带来这方面的知识。这种红大马哈鱼,养殖起来成本很高,特别是维护这块,若是没有一定的技术与经验是很难养活的。野生的马哈鱼也有存在,但却已濒危。另外,马哈鱼的含油量是很高的,在大多数年份里,百分之60的马哈鱼冷冻后出口于日本,在那里再加工成鱼片卖出。

价值参考:

红大马哈鱼是一道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等微量元素。不过近年来似乎没有人直接生吃了,主要是它本身带有一些寄生虫,严重的话可导致胃肠疾病。后来经过现代化工艺将其 *** 成罐头,在民间受到追捧。

大马哈鱼之困:中国开发70多年,黑龙江放流是在“做嫁妆”吗?

本文内容来自于 *** ,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在北半球的太平洋水域,有一种备受推崇的鲑科鱼类,被称为大马哈鱼,或称太平洋鲑。它们的栖息地位于北纬35°以北,只有少数国家拥有捕捞权,如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这些国家拥有江河水道与太平洋相连,形成了大马哈鱼的自然产卵场,使它们成为大马哈鱼的鱼源国。

大马哈鱼洄游季节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中国东北地区。这里是大马哈鱼洄游产卵型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历史上曾是黑龙江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东北太平洋沿岸,我国的大马哈鱼形成了四个地理种群,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和图门江。乌苏里江群体最为丰富,黑龙江和乌图门江群体次之,而绥芬河群体数量最少,每年洄游数量仅1000余尾。


大马哈鱼备受推崇,被誉为"海上黄金"。洄游期的大马哈鱼个体庞大,常见的体重在4到6公斤之间,平均体长约60厘米,其肉质细腻、呈鲜红色,口感嫩滑,有着与牛肉不同但同样美味的特点。大马哈鱼肉中富含丰富的脂肪,因此既适合鲜食,也适合腌渍和熏制,口感绝佳。此外,大马哈鱼的鱼卵也是极品,色泽红润,营养丰富,堪称"水中黄金",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每年的9月上旬,大马哈鱼群体会聚集洄游,从黑龙江下游的河口一路向上游回溯,到达我国内时已经是9到10月份。9月下旬是洄游高峰,而这一时刻也标志着大马哈鱼的产卵活动。由于洄游季节在秋季,大马哈鱼也被称为"秋鲑"。这种周期性的回归是因为受到 *** 和卵子在鱼窝中孵化,然后在第二年春季成长为幼鱼,最后返回大海的影响。


大马哈鱼的洄游范围非常广泛,它们可以在太平洋的东西两岸迁徙,向东可抵达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育空河,向西可深入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的阿穆尔河流域,沿着江河一路向上游迁徙数千公里。这种广泛的迁徙范围导致各国的捕捞产量不稳定,资源变动大,鱼源国的捕捞配额需要不断调整。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大马哈鱼的全球产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波动很大,更高产量是更低产量的两倍以上。其中,1994到2015年间被认为是大马哈鱼渔业的稳定期,全球捕捞量保持在30万吨左右,高产年份甚至突破了35万吨。


就鱼源国而言,日本是大马哈鱼渔业的更大受益者,其次是俄罗斯和美国,而中国的捕捞量相对较低。以2010年为例,当年全球登记的大马哈鱼总产量为31.3万吨,占太平洋鲑鱼所有品种的34%。然而,中国的捕捞量微不足道,甚至不到俄罗斯的零头。

中国之所以在大马哈鱼产量上表现不佳,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中国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占优势。大马哈鱼的主要渔场位于西北太平洋,靠近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日本本土。俄罗斯和日本因地理位置优越,能够直接在这些海域进行捕捞,而中国在这方面并没有同等的地理优势,因此无法获得在公海捕捞的权限。


第二个原因涉及到内河流域的问题。大马哈鱼的洄游路径需要经过俄罗斯的阿穆尔河,而中国境内的黑龙江与阿穆尔河相通。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渔船通常能够轻易地捕捞大量大马哈鱼,而最终成功洄游到中国境内的大马哈鱼

只有极少数幸运之鱼,被称为九牛一毛的那一小部分,能够成功抵达中国境内。这种情况导致中国的大马哈鱼产量相对较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大马哈鱼产量的危机并非完全外部因素所致,国内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中国的大马哈鱼渔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至少有70年的开发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能捕获18.1万尾大马哈鱼,资源似乎相当丰富。在1949年到2000年间,年均产量高达20.5万尾,其中1961年到1966年的平均年捕捞量甚至高达55.7万尾,大马哈鱼曾经是黑龙江渔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70年代以后,大马哈鱼产量开始下降,90年代以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实际捕捞量远低于预期。专家曾经预测,大马哈鱼的产卵场面积在90年代约为420万平方米,实际产量应当在200到250万尾之间,但多年来的实际捕捞量仅在1.8到13.7万尾之间,远低于预期值,这表明大马哈鱼的种群资源陷入衰退状态。


与种群数量的减少同时,大马哈鱼的洄游范围也明显缩小。曾经,黑龙江流域的许多河流都曾有大马哈鱼产卵,一些河流能够容纳数以百万计的鱼群。然而,由于水质污染、非法采砂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产卵场的环境受到破坏,洄游范围逐渐缩小至抚远市周边水域和东宁的绥芬河流域。而曾经大马哈鱼繁衍繁茂的松花江流域,如今已经几乎看不到大马哈鱼的踪迹。


此外,大马哈鱼的体重和产卵量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60年代的渔获中,大马哈鱼的常见体重可达3.5到5公斤,但2016年的采样调查显示,平均体重只有2.5公斤左右,更大的个体不到5公斤。这种变化伴随着洄游群体中大马哈鱼的怀卵量减少、卵子尺寸明显减小以及成熟系数的下降。产卵量从4000粒下降至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 *** ,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 *** 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60岁的达氏鳇鱼现身黑龙江!“身高”2米9,观察后将放归自然

10 日,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渔民在黑龙江正常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被称为 " 水中熊猫 " 珍贵鱼种——大鳇鱼。记者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近年来,我省流域水质明显提升,许多与大鳇鱼一样的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回归。

经现场勘验,这条鱼为达氏鳇,雌性,体长 2.9 米,体重约 300 斤,推算已经生长 60 年以上。达氏鳇的背鳍有划伤,腮部出血,尾部还有陈旧伤。经精心救治,这条达氏鳇已经可以自由活动,达到放归自然的标准,但为确保万无一失,鱼类保护人员决定继续观察几天后再放归自然。目前,每天有专人 24 小时看护它,并按时换水、测水温,做好记录。

达氏鳇

素有 " 水中活化石 "" 水中熊猫 " 之称,是黑龙江流域的珍贵鱼种,也是淡水鱼类中体型更大的一种。它与中华鲟是同一类群,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较高,也是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

资料片

近年来,鱼类 " 指示特种 " 频繁在我省出现。

2015 年 5 月 23 日,有渔民在黑龙江抚远小河子段,捕获一条 50 多岁、重达 700 斤的雌性野生鳇鱼;

2017 年 5 月 10 日,抚远市渔民在中俄界江捕获一条重达 450 斤的雌性鲟鳇鱼;

2018 年 5 月 17 日,黑龙江省抚远市小河子村渔民捕捞一个 300 斤重的鳇鱼;

2019 年 11 月,虎林市渔民在乌苏里江捕获一条施氏鲟。曾处于濒危状态的乌苏里白鲑、大马哈鱼等在松花江流域也逐渐增多。

这印证黑龙江省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是水质好转的更好佐证。

2019 年,我省在松花江流域开展两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水生生物种群多样性程度较高、均匀度较好,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今年 1-5 月,松花江干流、绥芬河干流水质为良好,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干流水质为优。与去年同期相比,松花江水系、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水系Ⅰ ~ Ⅲ类水质比例、达标比例均有上升。

记者李木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签: 马哈 洄游 简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