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子的由来与传说,青团子的由来和传说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2 0
甜党?咸党?南方人的青团,卷起来了


青团这东西,可甜可咸

你们呀,不许黑人家咸党!


这年头的网红青团,一个比一个奇(an)葩(hei)。

你看,这颗小龙虾青团,一嘴下去是腥的,我yue……酸菜鱼青团,满满的酸辣味,与青团产生了完美的灵魂互斥……螺蛳粉青团,你想想酸笋那味道,一上蒸笼,邻居都来骂人了;西红柿鸡蛋青团,这又不是饺子!听起来就很可怕啊!

求求你们了,放过青团吧,就让它做春天的小清新不好吗?摄影 / 朱梦菲

而且,这些能把你吓跑的“网红青团”,多半都是咸的

等一下,咸党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黑我们?我们有春笋肉丁、萝卜丝、荠菜鲜肉,还有笋干腊肉、雪菜火腿、香干马兰头,哪怕是腌笃鲜做了馅儿,那也是咸肉加春笋的完美搭配,热乎乎的还有汤汁呢,一点都不暗黑好吗?

青团,咸馅儿的也很好吃,不许黑我们咸党!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luoluoivy

青团子的由来与传说,青团子的由来和传说-第1张图片-

青团,自古以来咸甜搭配、干活不累,无奈近年网红作祟,让甜党占领大江南北,咸党却日渐暗黑……这样不对,正宗的咸青团,明明就好吃到没朋友,只是你们甜党不懂


吃青团,南方人是认真的


青团,这个绿胖绿胖还满身光泽的诱人小家伙,是南方清明前后的时令味道。南方很广阔,它的名字也很多,清明果(饺)、艾粄(粿)、青糍、草仔粿、艾叶粑粑、鸡屎藤茶粿……

可可爱爱,还自带满身香气,谁能拒绝这颗春天的小绿胖子?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melogao

名字虽多,但它就是一种米食,内馅可咸可甜,外皮混合了各种青草汁,因此色泽从青绿到墨绿皆有,一口下去就是春气荡漾,整个人都清新了。

香干马兰头馅儿,吃一口就原地起飞。图 / ***

3月初,还没到插秧季,南方水汪汪的稻田里,已有了不少青绿,那便是鼠麴草(也称鼠曲草)。每逢此时,妇孺们挎着竹篮,将田里的鼠麴草拔个干净——一来为秧苗留下空间,二来鼠麴草是个宝贝,不仅做菜香味悠悠,还能剁碎了榨汁,加入糯米粉做青团。

青团的灵魂,就是这一味青草汁,可以是艾草、鼠麴草、青麦苗等。图 / 视觉中国

鼠麴草制成的青团,蒸熟后颜色偏黄绿,仿佛带着春雨后的稻田气息,清香之中回荡着乡土滋味。它的内馅,以时令春笋最为诱人,再加点去年冬天腌好的咸肉,新鲜的笋肉青团,遍布江南的早春之味,就问你馋不馋?

鼠麴草青团,最早的一波春味,江浙、闽南、客家地区都爱它。图 / 视觉中国

到了3月末、清明节前,艾草茁壮生长,以艾叶为汁的青团,便扛下了春天滋味的大旗。它易老,只有嫩叶能做食材,于是摘艾叶便成了体力活——老奶奶、小鬼头不可,唯闲不住的阿姨阿婶、阿叔阿伯,或者风华正茂的阿珍阿强,才是摘艾叶的主力军。

如今艾草多为人工种植,也算另类体力活。上图:艾叶采集;下图:艾草收割图 / 视觉中国

艾叶做青团,还有两大流派。有些人喜欢嫩滑口感,艾叶榨汁后要仔细过滤,青团便是光滑铮亮的深绿色;有些人认为艾叶要搭配艾草,切碎熬制粗过滤,让碎叶与糯米粉融合,青团便布满了青草的星星点点,呈现颗粒感十足的墨绿色

艾叶青团,通常颜色更深、奇香逼人,做法越是传统,这颜色和气味就越重。图 / 视觉中国

无论哪种做法,艾叶极为特殊的香气,都会占据整颗青团;若放得狠了些,还会有“满满中药味”。这时候,甜味是镇不住场子的;只有上更香更浓的咸馅儿,才能让青团更美味。正所谓用魔法打败魔法,两种香气一碰撞,那就是春天的气息啊。

咸青团的香气法宝,是我们熟悉的猪油。馅料里有了它,上笼一蒸就是满屋香,搭配艾叶更是妙不可言。不少南方人认为,艾叶做青团,咸味的更好吃,猪油就是美味密码

艾叶糯米为皮,咸鲜馅加点猪油,这就是春天专属的气味协奏曲。图 / 视觉中国

做艾叶青团,浙江人爱用荠菜鲜肉,没错就是咸汤圆同款;苏南、沪上的阿姨们,偏爱马兰头,一口下去全是青绿;闽台一带,人们爱用煸炒增香的萝卜干碎,也叫“菜脯米”;徽州地区,青团里少不了咸肉、笋干、豆干,一出蒸笼就香气盎然,满满的山岚气息,吃得人都要飘起来。

安徽黄山一带的“清明饺”,没错它也是青团,鲜味十足的香干笋肉,吃一口就忘不了。图 / 视觉中国

所以啊,吃青团这件事,南方人是很认真的;小小一颗青团,不仅包着他们的春季时令,更容纳着他们的饮食巧思,默默地融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当然,青团无论甜咸,自有它的妙处。至于什么螺蛳粉馅,让它独自美丽不好吗?


你以为青团只有圆的吗?


其实,青团界的甜咸之战,正如端午粽子和中秋月饼一样,从古代就开始了。

甜咸之战,背后都是吃货们的爱。图为潮汕鼠壳粿,可甜可咸。图 / 视觉中国

青团的起源,一说源自周代的寒食节,为冬至后的第105日,约为清明节前的1、2天;寒食节禁烟火,人们只吃冷食,更受欢迎的是青精饭——以乌饭叶汁将米饭染色、可冷食,演化至今便是江南常见的乌米饭

在悠久的历史中,青团演化出了各种形态。图为浙江临安清明饺。图 / 视觉中国

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多了扫墓、踏青等风俗,青精饭也演化成青白团子,便于人们携带、供奉先祖。为了区分口味,人们通常以青团子为咸、白团子为甜,也是在这时,埋下了未来青团的甜咸兼备

青白团子的搭配,如今也能在江南找到。图 / 视觉中国

明清时期,寒食习俗式微,但青白团子保留了下来,并演化成全青绿的“清明果”,正式成为清明时令美味;再往后,人们就以“青团”统称之,只有咬一口,才知道里头包裹着怎样的美好滋味(也有可能很暗黑……)。

白团,白白胖胖、光光滑滑的,其实就是没加青草汁的“青团”。图 / 视觉中国

也正因历史悠久,青团的面孔多种多样,绝不只是绿绿的小圆胖子

比如,江浙沪一带不仅有青团,还有古老的白团——区别在于加不加青草汁。白团没有时令包袱,如今也有甜咸之分。甜党以豆沙、芝麻为主,咸党就是春笋肉丁、荠菜鲜肉、香干马兰头等。

江西清明粑,咸青团中的另类,因为内馅真的放辣椒!图 / 视觉中国

沿长江一路上行,到江西一带,“青团”改叫清明粑,直接做成饺子形,豆芽、粉丝、香菇都能往里放,更少不了辣椒;再往西南去,就是云贵川桂都爱的艾叶粑,甜咸皆有,最地道的吃法是油煎;赣湘闽粤的客家地区,“青团”叫艾粄,馅料通常是萝卜丝,也有不放馅料的“纯艾粄”,切得方方正正的,嚼的是艾叶香,佐茶最地道。

客家红糖艾粄表示,想不到吧,青团也可以是没馅儿的!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汀寂

无论青团的名字、面孔和馅料有多少不同,它们都是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地域的表达,背后是一方风土所滋养的人文,与他们延续至今的传统。青团啊,本是同根生,如今安能辨我是咸甜?

你的家乡,还有什么特别的青团?欢迎告诉我们~


无论甜咸,青团自有它的密码


咸味青团,关键就在于好吃不腻,香到没朋友。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咸青团少见?为什么北方人稍显陌生的青团,这几年成了网红?为什么好吃(且不吓人)的网红青团,大部分都是甜的?

这一切,都要从2016年说起……

咸党也是曾经有网红的,就是这颗神奇的蛋黄肉松馅。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西西的风景

那年,上海一家老字号,以一款咸蛋黄肉松馅青团,打出一片青绿色的天。它咸甜兼备,口感独具,惹得上海市民疯狂打call,不仅心甘情愿排队一下午,还催生了“青团黄牛”(青团养活的人真多……),一时风头逆天。

不仅如此,它直接刷新了江南人民的认知——哦,原来青团可以“不传统”。同样地,它也刷新了北方人民的味觉——哦,青团这个东西啊,江南海派味道,好吃得很呢。

蛋黄肉松馅,不仅开启了青团的网红之路,也开启了江湖上风波未平的“青团内卷”。图 / ***

青团火了,直接跨越地域,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清明美味。然而,问题随之而来——鼠麴草做青团皮,黄绿色不惹人爱;艾叶做青团皮,颜值是够了,但特殊香气总是毁誉参半;既要翠绿惹人爱,又要气味不夺魂,雀麦草就要登场了。

这种翠绿色的青团,颜值更高,用的就是雀麦草汁。图 / 视觉中国

这是一种药材,用它做青团,就是绿绿惹人爱,再抹点菜油就是绿汪汪还blingbling的,食欲都会被勾起来。重点是,雀麦草味道不重,传统的豆沙馅、芝麻馅,清甜的桂花馅、牛奶馅,乃至新潮的栗茸芝士、珍珠榴莲,雀麦草都会乖乖做陪衬,丝毫不夺味。

咸青团,在新的饮食条件下,开始靠边……图为广西桂林,艾叶粑粑。图 / 视觉中国

于是,青团崛起,不仅一路“北伐”,还超越了时令(啥时候都吃得到)。原本在南方,甜咸江湖对半分的青团,甜党瞬间占了优势,走向全国各地;咸党,多半默默留在当地,还得被各种暗黑网红味分走地盘,咸党的孤单啊你不懂……

一万个中国人,就有一万张嘴,青团好不好吃,皆在一念之间。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luoluoivy

总之,这个年代,甜青团负责开疆扩土,咸青团负责小家碧玉,甜主外、咸主内,各有各的天地与风味。不论咸甜,青团都是春天馈赠的礼物,让我们在百忙之中,得以享受舌尖味蕾的偷闲。

清明美食,百花齐放,万川归海;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及永远放不下的故乡味。图 / 视觉中国

春天的魔法,就这样被青草味团团包住,成为我们无法拒绝的味道



文 | 水水

文章首图 | 视觉中国

封图 | 视觉中国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清明时节吃青团,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不同的馅料,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作为清明节的代表食物,由于其独特的味道,现如今成为了流行的糕点。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团的知识吧~

青团的成分

①糯米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加之口感香甜绵软,是 *** 很多特色小吃的重要食材。

②馅料

“甜口”的青团有豆沙馅、芝麻馅、红糖花生馅,甚至还出现了榴莲馅、芒果馅等水果“兵团”。馅料中的红豆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润肠通便,芝麻则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可帮助防止过氧化脂质对皮肤的危害。

“咸口”的青团则会伴以春笋丁、豆干丁、肉丁等,口感多样,层次分明。馅料中笋丁和豆干的加入可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

近年来,青团的馅料不断推陈出新,有了诸如蛋黄肉松、奶香蔓越莓等口味。

③艾叶

艾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能起到一定的抗氧化效果;此外,艾草还含有多聚糖成分,能够帮助人体增强免疫系统的活力,在帮助人体抵抗病毒和细菌方面起到一定的效用。

艾叶中钙、铁、锌等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也很丰富,人们从中可以获取的微量元素种类与含量不亚于家常的绿叶蔬菜。

选购技巧

一闻,有浓郁清香味的原料比较靠谱;

二看,颜色偏绿的为上品,发青发黑的青团是煮艾草时添加了过多的食用碱或者是艾草比较老;

三捏,特别软塌塌的是纯糯米或者糯米偏多或者加了澄粉的缘故,追求有嚼劲的消费者建议选购加了粘米粉或者大米粉的。

饮食注意事项

务必趁热吃。因为青团中的糯米冷却后容易反生,不利于消化,而且其中的营养结构也会被破坏。

搭配易消化的食物一起吃。更好与竹笋或马兰头一起吃,这样可以帮助青团的消化和营养吸收。

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本身不太好消化,如果和油脂混杂在一起会加重肠胃负担,易引起消化不良。

最后,安安提醒大家,胰腺炎、胃炎患者、糖尿病患者、胆结石患者要慎吃青团,尽量少吃或不吃。

参考资料

1.《清明吃青团的由来,清明时节为什么吃青团》,天气网,2020

2.《青团:舌尖上的春天,食一口春日味道!》,中国医药报,2018

问答|为什么清明要吃青团?

问:食用青团要注意什么?

答:首先,食用青团要控制量。其次,青团也有不适宜的人群。

青团又叫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特色的美食,也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因色如碧玉,口感糯韧绵软、肥而不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青团的来历

清明前后吃青团的食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食品应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青团是采用青艾(有的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可以保存3~5天,可以满足人们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青团流传到了现代,人们食用青团更多的是应令尝鲜,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青团的做法

传统青团的做法是先制青汁,有的是用嫩艾、有的是用麦浆草、还有的是采用青菜。把青汁趁热混入糯米粉后揉成碧绿色的面团,然后摘成每个大约重五六十克的小面团,逐个按扁,包入豆沙馅等馅料,收口搓成圆球,即成青团生坯。笼内铺上湿布,放入青团生坯,上锅蒸约15分钟至熟,再在青团上刷上油即可。目前市场上除传统青团外,还提供马兰头、肉松、蛋黄、百果、什锦、香芋青团等众多口味。

食用青团的注意事项

首先,食用青团要控制量。青团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可以看做为主食,根据馅料不同,热量和脂肪含量又有差别。因此,食用青团不可以毫无节制,应将其作为主食的替代。对于有些青团(如肉松蛋黄青团)由于脂肪含量高,热量也更高,食用时更应 *** 。

其次,青团也有不适宜的人群。青团是由糯米粉制成,人们通常冷食,黏软的糯米冷后质地变硬,较难消化(如果和脂肪高的食物同食则更难消化)。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的人食用青团要控制数量,每次少吃一点。由于糯性食品会 *** 胃酸,因此青团也不太适合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的人。此外,糖尿病人也不适合吃青团。糯米粉的血糖生成指数比较高,比白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一样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人要十分小心。

如何选购青团

由于 *** 青团的草汁的加工成本比较大,而且费力费时。如果用色素的话显然简单很多,有些不法商贩会使用人工色素亮蓝代替草汁添加到青团中,食用对人体有害。因此,选购青团应掌握以下几点:一是尽量挑选大的品牌购买;二是购买时要注意闻和看,有浓郁清香味的原料都比较可靠,颜色偏绿的为上品,发青发黑、通体透亮的有加人工色素的可能。

清明话青团:流传2000多年的这枚团子,有些人万万吃不得

青团又叫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特色的美食,也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因色如碧玉,口感糯韧绵软、肥而不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青团的来历

清明前后吃青团的食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

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食品应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青团是采用青艾(有的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可以保存3-5天,可以满足人们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

青团流传到了现代,人们食用青团更多的是应令尝鲜,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青团的做法

传统青团的做法是先制青汁,有的是用嫩艾、有的是用麦浆草、还有的是采用青菜。

把青汁趁热混入糯米粉后揉成碧绿色的面团,然后摘成每个大约重五六十克的小面团,逐个按扁,包入豆沙馅等馅料,收口搓成圆球,即成青团生坯。笼内铺上湿布,放入青团生坯,上锅蒸约15分钟至熟,再在青团上刷上油即可。

目前市场上除传统青团,还提供马兰头、肉松、蛋黄、百果、什锦、香芋青团等众多口味。

食用青团注意事项

首先,食用青团要控制量。青团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可以看做为主食,根据馅料不同,热量和脂肪含量又有差别。

因此,食用青团不可以毫无节制,应将其作为主食的替代。对于有些青团(如肉松蛋黄青团)由于脂肪含量高,热量也更高,食用时更应 *** 。

其次,青团也有不适宜的人群。青团是由糯米粉制成,人们通常冷食,粘软的糯米冷后质地变硬,较难消化(如果和脂肪高的食物同食则更难消化)。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的人食用青团要控制数量,每次少吃一点。

由于糯性食品会 *** 胃酸,因此青团也不太适合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的人。

此外,糖尿病人也不适合吃青团。糯米粉的血糖生成指数比较高,比白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一样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人要十分小心。

如何选购青团

由于 *** 青团的草汁的加工成本比较大,而且费力费时。如果用色素的话显然简单很多,有些不法商贩会使用人工色素亮蓝代替草汁添加到青团中,食用对人体有害。

因此,选购青团应掌握几点:一是尽量挑选大的品牌购买;二是购买时要注意闻和看,有浓郁清香味的原料都比较可靠,颜色偏绿的为上品,发青发黑、通体透亮的有加人工色素的可能。

作者:马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清明节青团怎么做?青团怎么来的?

清明节吃青团,除了历史意义和吃文化的一种传承以外,叶子还认为青团里饱含了营养与美味的体现,还蕴含着一派春色的生机勃勃景象。

青团的由来据说传说是有一年清明节时,太平天国的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一位农民将李秀成扮成农民模样,和他一起耕地,但清兵为了抓捕李秀成,就处处设岗检查。这位农民回家一边走一边思索怎么给李秀成带吃的,结果不小心 踩在艾草上摔了一跤,手上和膝盖上都染上绿油油的颜色,于是它心生一计,将艾草采回家挤出汁揉进糯米粉里,做成绿色的圆子,放进绿油油的青草里,就躲过了清兵的检查。后来吃青团的习俗就流传开来。

青团的 *** 简单来说分为四步:做馅、做青汁、做粉团、包青团蒸制。

青汁的原材料也根据各地不同而有差别,每个地方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原材料,可以是艾草、清明草,也有用车前草、马兰头等来做的,当然,如果这些都不好找的话,可以用绿油油的蔬菜汁来代替,但是清明节青团最常规的青汁用料还是艾草、清明草这类,除了绿油油的颜色外,它本身有着一股清香和一定药用价值。

好了,我们下面来说说具体做法,先来说说馅料的做法:

我做的是红豆沙馅,青团的馅料种类很多,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这个根据自家口味来做,下面分享豆沙馅的做法。

原材料:红豆300克、猪油30克、白糖80克、柠檬汁几滴。

红豆泡好后,加入适量水,用破壁机打成糊。

将红豆糊倒入面包机桶里,加入猪油和糖,挤上几滴柠檬汁。

盖上锡纸,启动面包机的果酱功能,将红豆沙炒到合适的干湿度即可。

用面包机炒红豆沙一定要盖锡纸哟,不然会飞溅到到处都是,没有面包机的朋友就直接倒入锅里,中小火慢慢炒。

做好的红豆沙。

红豆沙做好后,我们就来做青团。

糯米粉240克、大米粉160克、清明草200克、白糖50克、豆沙馅400克

准备好原材料。

我这次用的糯米粉和大米粉的比例是6:4,这个比例不是绝对的,想要软一点糯一点就加大糯米粉的用量,个人觉得糯米粉太多做出来太粘了,每家口味不同,根据实际情况来添加,大米粉可以超市买,包装上写着“粘米粉”的字样,也可以自己用破壁机将大米磨成粉。

将清明草焯水。

打成汁。

将青汁加入到糯米粉和大米粉中,揉成干湿合适的粉团。

将粉团和豆沙馅分别搓圆。

像包汤圆一样包好青团,蒸熟即可。

成品图。

叶子的小厨,国家一级营养师、美食作家、国宴传承人,公众号:叶子的小厨,每天分享简单美味菜肴,有任何疑问欢迎到公众号留言,叶子会一一回复,爱美食爱生活的叶子在那里等您哟。

思念是一枚小小的青团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簇拥在枝头一夜开放的花,吸引各地游客纷沓而至。温暖的春光里,大街小巷的食店也悄然开始了青团的售卖。混着四月的颜色与青草香气的团子,静静地包裹在塑料薄膜中,光滑圆润,就像是《三体》里的水滴。

悄然盛开的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和脚步(资料图/图)

作为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的食物,青团以其独特的外观,清新的口味为大家所熟知、喜爱。时代更迭,青团的口味和式样不断改良,不变的是青团的文化归属感。

青草为汁,色如碧玉

关于青团的起源,众说纷纭,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周礼》记载,“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新火未至,则禁止生火,人们必须提前准备一些冷食充饥,其中就有一种叫做“青精饭”的食物。据《琐碎录》:“蜀人遇寒食日,采杨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 这寥寥数语,便是青团最初的模样。清初诗人袁枚也有过类似的描述,“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纪念春秋名臣介子推。传说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缺少粮食,一度频临绝境。他的随臣介子推忠心耿耿,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重耳食用,以保他的平安。然而,晋文公掌权之后,对当年跟随他的人一一论功行赏,却唯独忘记了救他性命的介子推。有人作了一首《龙蛇歌》来指责晋文公的忘恩负义,晋文公幡然醒悟,前去拜访隐居绵山的介子推,意欲弥补过错,却吃了闭门羹。听信小人之言的晋文公下令放火三面烧山以逼出介子推,却不料介子推在一棵柳树下活活烧死,留下一首血诗:“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于是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的这一天,人们禁止生火,食用寒食,而青团就是寒食的代表食物。

青草为汁,色如碧玉的青团(视觉中国/图)

“历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晋文公对待介子推,是真心还是假意,我们无从得知。很多沿袭至今的食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介子推的遭遇则为青团增加了一丝令人惋惜的清明之意。我们享用着青团,也挂念着那个年代里我们看不懂的人和故事。

青白圆子,寒食遗意

从茹毛饮血的史前时代到现在的千禧文明,人类不断地进化发展,而在这段跌宕起伏的过程中,食物的意义,也不断地改变。

早期清明团子的流行与“祓除岁秽”的习俗有关。《吕氏春秋》写道:“季春行夏令, *** 多疾多疫。”为了防治疫病,除了早春的沐浴斋戒,人们还愿意食用香草所制的食物,如《荆楚岁时记》中所描述的那样:“是日,取鼠曲菜汁做羹,以蜜和粉,谓之以龙舌?,以厌时气。” 这龙舌?便是青团的前身。

时至中唐,王朝发展至鼎盛时期,对于疫病防治有了更高效的办法,“祓禊”成为了文人雅士之间的文化垄断。人们食用青团(当时被叫做寒食饼),更多是由于皇帝对于寒食节禁火息炊的规定。

而到了万历年间,青团则是除了酒肉,牲醴之外的扫墓必备食物。根据《(万历)杭州府志》:“清明其米食用青白圆子,亦寒食遗意。”明朝对礼仪制度的看重,达到一个小 *** ,人们开始将感情寄托在实实在在的坟墓门面上。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祭祀祖先也从《周礼》中一个恭谨肃穆的仪式慢慢演变为开元盛世里的踏青聚会。白居易题诗:“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 试想,扫墓者哭罢,见山间田野,景色动人,围坐一席,尽情痛饮。饮罢,唯独青团可以用来充饥,那还有什么犹豫的呢?品尝承载着祖先福祉的祭品,是清明节寄托哀思、填饱肚子的绝佳方式。

山间美丽的景色引得扫墓人围坐一席,尽享春光(资料图/图)

甜咸青团,百家争鸣

《齐民要术 ·饼法》称馎饦, “挼如大指许 ,二寸一断 ,著水盆中浸。宜以向盆旁挼使极薄 ,皆急火逐沸熟煮。”自注曰:“俗谓清明果,有抟米粉作五色丸者,形似麻雀子。此时的青团颜色丰富,大小如麻雀蛋,沸水煮熟,并不是现在的蒸法。

在晚清与民国时期,青团的种类样式达到了巅峰。正如当时各种外来思想的碰撞,外来的洋点心也激发了国人对青团做法和吃法的无限创意。这种创意碰撞之下,为无数人的清明节,带来难忘的滋味。

发展到今天,除了传统口味的青团,很多蛋糕店推出了西化的甜品式青团,如冰淇淋青团,巧克力青团,还有去年清明节大火的“咸蛋肉松”青团。多元化的交融,使得青团这个食物兼具传统与新潮,既有中式点心的细腻,也有西式点心的精致。

不同地区的青团做法不同,味道也不尽相同。这就引出了中华美食界不可避免的甜咸口之争,就像甜咸豆花一样,甜咸喜好不止影响个人,甚至上升到一个地区。

半月形、饺子状的咸青团(视觉中国/图)

在浙江衢州一带,清明时期食用的是清明果,与青团不同,形状为半月形,取的是金元宝之意,分素馅和荤馅,素馅的内里为雪菜,豆腐干,及其他蔬菜。荤馅为土猪肉所制。在杭州,老人收了院子里种的艾草,取其新鲜汁液和面,趁着夜雨频发,摘来春笋春韭,入锅蒸煮,鲜嫩多汁的咸口青团便制霸一方了。

甜馅青团一般采用芝麻,豆沙,软糯的外皮与清甜豆沙的结合能让人从今年清明记到明年。作为主流派系的海派,客家,江浙,对于自己家的青团总是能拍着胸脯保证,“我们是最正宗的。”

月是故乡明

宋徽宗在北虏期间,清明时见到北方野间生长的茸母(鼠曲草:青团用料),让他想起汴京的茸母,生起无限思乡之情,吟诗一首:“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凉。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涙连。”国势衰颓,一国之君沦落异乡,为臣子为奴仆。一样的茸母,做出来的青团却是不一样的味道。这种对于故乡滋味的无力与缅怀之情,常年旅居海外的华侨也有所体会。每逢清明倍思亲,望得见的故土,望不尽的哀思。

承载了诸多典故与诗意的青团,在每年清明上市,身在异乡的游子会忍不住购买一二以解馋欲,但最终的味道都不如童年记忆里外婆亲手 *** 的那一枚。青团的风格始终在改变,谁也说不上来正宗的青团应当如何,它不像嘉兴粽子,宁波汤圆,能被冠以地区之名,身份的正统性毋庸置疑。但是潜意识里,每个漂泊在外的人,只认故乡的金字招牌。

以现在的 *** 工艺和保存方式,一年四季都可以有青团供应,但是人们更愿意在四月斜雨中去品尝。说到底,是中国人对于古代那种崇尚自然的思想的遵循,也是对于节日仪式感的喜爱。这无疑是一种可爱的民意,像是三月“咬春”,四月立柳,端午熏艾。食物与节日之间产生美好的联系,能让青团在两千年的历史中沉浮上下,却从未消失。

带一束鲜花,祭祀已故的亲人(视觉中国/图)

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在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中逐渐消弭,受西方观念影响,小一辈不愿意去扫墓,磕头祭祀。而老一辈又因种种原因难以亲力亲为。网上一度衍生出代祭拜,代扫墓,通过直播镜头,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替他们祭拜先人,为这一部分群体提供了一个勉强可以接受和表达哀思的方式。发达的科技提供了便利,使他们得以透过手掌大小的屏幕,看到坟头的青草萋萋。

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对云扫墓这一方式嗤之以鼻。更多人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自制青团,努力重现儿时的美味,遥寄自己的牵挂。无论是甜青团还是咸青团,熟悉的清明味道总能让他们找到故土的归属感,寻找到自己的根。

清明时节,春意是盎然的,也带着些许悲伤(资料图/图)

年年清明,春天都会含蓄地藏在天空的某个角落里,一晃神,大半的岁月已经过去,先人坟前青草又生,细雨蒙蒙的时节,吃一口清明团子,品一口故乡情怯。

清明节有什么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吃什么养生 清明节为何吃青团

<闽南网>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清明时节气温回暖,人们会外出踏青,所以又被称为踏春节。点击了解更多清明节知识点。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另一传说为,清明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来历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 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习俗

- 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4、牵钩(拔河运动)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5、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6、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7、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8、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节吃什么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 *** 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 *** 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 *** 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 *** ,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 *** ,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4、馓子(sǎn)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5、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更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6、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7、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8、大葱和蛋饼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

9、朴籽粿(guǒ)

*** 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10、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11、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糕就是谷物类,谷物类加上枣,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一下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12、清明饭 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 *** 清明叛。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成。

13、子福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14、菠菠粿

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15、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16、乌稔(rěn)饭

另外,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17、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风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18、粽子

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到现在,塘栖、长兴、吴江一带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风俗。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着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青团由来与心理扩展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的样子一起耕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罢休,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检查,防止给李秀成带食物。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一脚踩在了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脚,爬起来时,身上有绿茵茵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来,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地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不粘牙,天黑后,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在中国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青团因其色调而出名,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按比例配好的糯米里,蒸制而成。

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糕点, *** *** 大同小异。

台湾叫“艾粄”;

江西客家叫“艾米果”;

闽南及潮汕地区叫“艾粿”;

广府地区叫“艾饼”。

其实说了这么多一个食物的由来,你会问:一个搞心理的在说什么食物啊

实际上,我想说的正是心理。

一种由艾草发展出来的团子,在各个地区被称作不同的叫法。

可见不同地区的人的不同的风俗民情。

就像我们看待同一件事物时,每个会有不同的想法。

有人因此而相互诋毁,相互唾弃,相互指责。

记得进寺庙内听法师说佛法时,有人问:师父,进庙参拜的礼仪,有人不和佛法,有人是左脚跨门槛,有人是从正当中进门,有人是逆着时针转,有人拜佛时手不停地摇晃,有人上三支香,有人是一大把香,有人是一根短香。究竟哪种才是拜佛?

师父说:“不用看其外,而看其内。只有诚心即是拜佛。”

艾草做出的糕点,叫法虽不同,但是都有一个艾字。

万变不离其中。

哪有那么多纠纷?那么多纠结?

也不过是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

道不想投,不相为谋。

大家各自散开即是了。

心里那个理在那,不变即是。

#青团#

#传统#

农历中国 | 三月十三 · 青团

青艾做成的团子

总有清明的味道

清明节吃青团的由来,

在江南一带民间,

各有不少传说。

但食用耐饥的糯米糕团,

则可以上推到周代。

因为寒食节的缘故,

家家户户禁烟火,

故唯有冷食米糕或团子。

青团,又名艾团或青团子,

是一种用青艾的汁

与糯米粉一起调和,

并以豆沙或芝麻为馅,

做成的绿色糕团。

青团蒸熟之后,

还要用毛刷,

将熟油均匀刷在团子的表面。

所以,青团碧青油亮,

入口糯润绵软,

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沁人心扉。

现在做的青团,

有的也采用浆麦草,

或者其它绿叶蔬菜汁,

与糯米粉捣制而成。

从前的江南,

家家户户一到清明都要做青团,

如今,青团作为祭祀供品的功能,

早已经日益淡化,

更多的是作为应令尝新的小吃,

也是江南民间清明节必备的传统点心。

青团的前世今生 它又叫清明果 传统食品又添新吃法

青团又叫清明果,自古我国就有清明节吃寒食的习俗。即在清明期间不能生火,只能食用冷食,青团就是其中之一。青团一般是用新鲜艾叶榨取汁液,和水磨糯米粉混合 *** 成的点心,一般为豆沙馅儿或者莲蓉馅儿。

艾草香气清淡悠长

其色油绿胜玉,糯韧绵软。咬上一口,唇齿间就浸染了艾草独有的香气,清淡、悠长,回味无穷。

油绿胜玉 糯韧绵软

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依然延续着清明食青团的习俗。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更多被人用来当做一道春季特有的小点心。

青团是春季时令甜点

随着时代的演变,青团的馅料从最早单一的豆沙馅,发展出了芝麻馅、花生馅、香芋馅、蛋黄馅等各种口味。今天我们吃的青团不但馅料有了变化,就连面皮的取材也更广泛。从最早只选用艾草汁和面,到现在可以用菠菜等绿叶蔬菜代替艾草。

原因也很简单,青团原本是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艾草的种植也集中在这一区域。北方人民就地取材,用绿叶蔬菜代替艾草,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更广义的“青团”。

今年最火的咸蛋黄肉松馅青团

说回馅料,今年最火的莫过于咸蛋黄肉松青团了,看似重口味,其实还是挺好吃的。今年我也买了肉松和咸蛋黄,在家做了一屉青团。为了增添美感,我在青团顶端放了一朵盐渍樱花,看起来清新可人。果不其然,颜值高的它得到了家人的一致夸赞。小小的得意油然而生,生活中的小幸福和满足就是这么简单。

咸蛋黄肉松馅青团所需食材

青团皮:糯米粉130克、粘米粉20克、猪油10克、细砂糖20克、艾草汁110克、植物油少许、盐渍樱花9朵

咸蛋黄肉松馅:熟咸蛋黄7个、肉松40克、香甜味沙拉酱20克、细砂糖5克


青团的做法

  • 青团馅的 *** :

1、咸蛋黄压散,放入肉松,用手抓匀。

咸蛋黄压散

放入肉松

2、放入香甜味沙拉酱,抓匀。加一点点细砂糖,调节馅料的咸度。您可以边常边加,及时调整。您还可以根据蛋黄的出油量来调整沙拉酱的使用量。我放的沙拉酱有些少了,馅料偏干。干湿度以能够握成团不散开为宜。

放入甜味沙拉酱

握成团不散开

  • 青团皮的 *** :

1、新鲜艾草榨汁,过筛。过筛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得到更细腻的汁液,二是为了使青团的颜色清新。不过筛也可以,但是成品青团的颜色为深绿色,这一步骤可凭个人喜好来取舍。

艾草榨汁机打碎

过筛

2、把艾草汁和糯米粉、粘米粉、猪油、细砂糖混合,拌匀。

3、用手把它们揉成面团,这一步要有耐心。面团的软硬可以调整,软了可以加糯米粉,硬了可以加水。你可以一点点试着调整。

4、取20克面团,按扁。

5、烧一锅开水,把小面片放入沸腾的水中,直至它浮起来。然后再煮一分钟。

6、熟面团捞出,放入余下的生面团中,揉匀。

7、揉至表面光滑。

  • 青团的包法

1、咸蛋黄肉松馅分成15克每份,握成团。面团分成37克每份,握成团。

2、取一个小面团,按扁,然后用手把它边缘部分捏的薄一点。取一个馅料放在面皮的中间。用虎口慢慢往中间收拢,包好。

3.用糯米粉揉成小面团,取一点在掌心压扁,贴在青团正上方,顶端再放一朵盐渍樱花。樱花过长的柄可以掐断。

  • 青团的蒸制

1、水烧开后,把青团放入蒸笼,中火蒸制10分钟。

蒸屉要刷一层油,以免青团粘在上面。

2、如果您的锅比较小,一次 *** 的青团较多,没有及时蒸制的青团用保鲜膜盖好,以免表皮干燥。

  • 青团的保存

1、出锅后趁热给青团刷一层植物油,使得它更好的吸收油分,颜色漂亮不粘手。

2、没吃完的青团冷却后,可以用保鲜膜单独包裹,放入冷冻室保存。使用前解冻加热即可。

小贴士:1、此配方大约可做青团9个,您可根据 *** 量增减食材

2、青团皮馅的比例约为2.5:1,青团皮每个约37克,咸蛋黄肉松馅每个约15克

3、青团皮中的猪油可用等量的植物油代替

您今天吃青团了吗?您的家乡是否有不同的习俗?欢迎您给我们评论区留言,一起分享交流!

关注我们@呲食塘更多美食和您分享@头条美食@头条美食联盟

标签: 团子 由来 传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