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图片大全大图,马铃薯图片真实照片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31 0
土豆获丰收,田间好“丰”景

6月2日,郯城县马头镇玉带社区刘花园村北湖片,徐祇茹老人正忙着收土豆。这刚刚挖出来的土豆带着泥土的芬芳铺满一地,好“丰”景令人满心喜悦。

该村过去是马头古镇的“菜园子”。这里水丰土肥,适合蔬菜种植。村里推广高效、优质、科学种植技术,不断引进更新高产高效、抗病能力强的蔬菜新品种。

高军 摄

土豆、洋芋、马铃薯,爱上了

世界首富马斯克常年耕耘在各大头条的热搜,无论是大张阔斧的搞事业还是不走寻常路的家庭生活,都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

今年初,首富难得的展现了他更低调也是最平民的一面,而这让张扬首富秒变平民老爸的接地气利器就是一款火箭状土豆小零食——Spiral Potato旋风土豆啦!

▲ 图片来源于微博@ba哥专用
首富马斯克抱着儿子吃旋风土豆的照片席卷全球,旋风土豆这款几年前曾在国内流行的小吃借此东风,又在世界范围内火了一把,其中虽然有首富的功劳,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土豆——这个已经被人类食用了万年、有3,000多个品种、在黯淡年代可以拯救生命、在欣欣时代又可以创作出无数至臻美味的地表最强食物。
▲《火星救援》剧照
甚至,人类还有在外星种土豆的梦想,很多人记得好莱坞热卖大片《火星救援》,男主马特达蒙在火星种土豆的场景,该电影在约旦Wadi Rum拍摄,马斯克2018年还特意来考察,住在电影里出现的帐篷酒店Sun City Camp
▲ 图片来源于@sun city camp
约旦的Wadi Rum沙漠可能是另一个星球。该地区红色的沙丘和超凡脱俗的岩层与地球上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也许首富在最接近火星地貌的太空船状气泡帐篷里,认真思考过在火星种土豆,实现人类外星移民的终极目标!


秘鲁 土豆papa



土豆起源于安第斯山脉地区,是土生土长的南美洲特产。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土豆在秘鲁,智利一带被大自然孵育出来,成为当地人的食物,接下来的几千年里,土豆的优秀品质不断被人们发现。到印加帝国时,土豆已成为秘鲁人的主食。
▲ 图片来源于@秘鲁旅游局
秘鲁,土豆足足有3,500多种,当属世界之最。每年的5月30日为「土豆节」,秘鲁人举国欢庆,表达对土豆的感谢之情。
▲ 图片来源于@秘鲁旅游局
秘鲁3,500多种土豆着实让人眼花缭乱,粉色、紫色、土黄色、白色、蓝色红色等等,这些土豆不仅颜色多样,长得也奇形怪状:有不规则姜形的、有细长条形的,还有扭曲在一起的,像拐杖一样钩状的,有表面凹凸不平的,还有像陀螺状的螺旋形的。而且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海拔生长高度。

土豆英文名叫「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但是在秘鲁这个说西班牙语的国家,土豆叫做「papa」 ,这是盖丘亚人(南美土著印第安人)对土豆的称呼。在整个南美洲土豆都被称为「papa」,而「papa}在西班牙语里有爸爸的意思得在秘鲁,土豆的确当得上「爸爸」二字。秘鲁安第斯山脉4,000米高海拔地区气候恶劣,只有一种硬皮土豆能适应霜冻带来的极寒,然而这个硬皮土豆品种龙葵碱毒素含量过高,食用易中毒。
▲图片来源于@秘鲁旅游局
智慧的盖丘亚人发明了冷冻干燥的祛毒法,把土豆放到村庄海拔4,300米的更高处放一夜,晚上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土豆内结晶扎破细胞壁,龙葵碱毒素随之渗出细胞壁,80%的龙葵碱毒素聚集到土豆皮附近,第二天上午盖丘亚人用脚来踩踏被冻的硬邦邦的土豆,直到把土豆皮踩到裂开。正午时分,高原上骄阳似火,气温升高,这时毒素就可以沿着土豆皮的裂痕自己排到土豆外面去了。
经过这种冷冻干燥脱毒处理的土豆叫「chuno」,外形干干扁扁的,好似牛屎蛋,虽然不好看,加工 *** 也蛮赤鸡,但是「chuno」不仅无毒,还可以保质,过了十年依旧能够食用。秘鲁人正是靠着它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高原土地极端贫瘠,极易出现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秘鲁人把土豆叫做爸爸真是当之无愧:叫爸爸即是对大自然的感恩也是对祖先盖丘亚人的致敬。如今新的土豆加时代脚踩冻干土豆的 *** 依然十分流行,人们将其看作印加文明的延续。

印加土豆女神axomamma

对安第斯山脉的人们而言,土豆是地球之母许给他们的果实,在印加神话里,土豆女神axomamma是地球之母Pachamamma的女儿,不起眼的小土豆,是神的恩赐,值得更高的敬意。
▲ 图片来源于@秘鲁旅游局
秘鲁最出名的一道菜叫「pachamanca巴恰曼卡」,直译是「大地之锅」。
首先在地上挖个大坑,铺上卵石烧热,再放上土豆、肉和调料等,然后盖上芭蕉叶、覆上泥土,埋起来供奉给地球之母Pachamama。两三个小时后,香气四溢的美味热气腾腾地出锅了。大地之锅搭配传统的紫玉米奇恰酒,味道美不胜言,大地之锅Pachamanca这道美食也巩固了土豆在秘鲁的神圣地位。

▲ 图片来源于@秘鲁旅游局
秘鲁另一道著名的传统土豆料理,也与印加神话有关。Causa土豆泥塔早在16世纪出现,它的名字源自盖丘亚语,意为「生命给予者」,Causa是所有秘鲁餐厅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 图片来源于@秘鲁旅游局
这道菜的基底是加了柠檬汁、盐和辣椒的土豆泥,中间的一层是加了蛋黄酱馅料,可以选择如金枪鱼,鸡肉,蟹肉,牛油果,炸鱼,龙虾等等。土豆泥塔卖相喜人,质地绵软,味道可口,丰俭由人,在秘鲁无人不爱。
▲ 图片来源于@秘鲁旅游局
在秘鲁土豆创意菜非常多,从百姓的家常便饭到高级餐厅中的大餐,几乎所有秘鲁菜品里都能看见土豆的影子。

印加土豆盘尼西林tocosh


古时印加人不仅把土豆当食物,还把土豆当成灵丹妙药,用土豆擦头来治疗头疼,用土豆来预防风湿。把土豆与其他食物一起吃,预防消化不良。印加的特产土豆药水tocosh一直流传至今,在秘鲁很受欢迎。对安第斯山民来说,山神阿普(Apus)生活在各个圣山之中,所有重要的山脉都有自己的阿普。


土豆药水tocosh则是山神阿普赐予给他的子民的。Tocosh是用发酵的马铃薯浆制成的饮料,具有天然抗生素的作用,有「inca penicillin」(印加盘尼西林)的美誉,对治疗肺炎、感冒、胃溃疡、高原反应等均有不错的疗效。还能促进外伤愈合,提高免疫力。土豆这些神奇功能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土豆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有阻止血糖升高的酶,是名副其实的超级食物(吃土豆不容易发胖!)

法国 土豆之父


印加文明荣耀象征的土豆,来到欧洲后却遭到冷遇,在很长时间内无人问津。西班牙人于16世纪末将土豆从南美带回欧洲,欧洲人吃了龙葵碱中毒,再加上土豆生于地下样子丑陋,土豆被视作恶魔人人避之不及,尤其在法国土豆被称为「hog food」猪食,法国人认为人吃了土豆会得麻风病,土豆曾一度被法国议会禁止种植。

土豆在法国以及欧洲的全面推广,不得不感谢一位法国荣军院药剂师:Antoine Augustin Parmentier,他被称为「法国土豆之父」。在法国,有两道被称为童年回忆的家常菜,土豆奶油浓汤Potage Parmentier和土豆泥焗牛肉末Hachis Parmentier,这两道美食均是以法国土豆之父Parmentier(以下简称老帕)的名字命名的。Parmentier用堪称穿越时空的创意,破除了人们的迷信,成功的在法国推广了原本被人们厌恶的土豆,如今的「饥饿营销」「网红带货」可以说都是老帕玩剩下的了

老帕充分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给他的土豆地雇了重兵看守,营造出土豆十分值钱的噱头,一段时间后,鸡贼的老帕把晚上的守卫撤走了。民众受好奇心驱使以为逮着空子了,就在晚间去偷土豆食用。吃了味道还不错,口口相传慢慢的尝试土豆的人越来越多。
▲ 1786年老帕向路易十六献土豆花,国王和玛丽王后佩戴了土豆花这个时尚单品后,解除了禁止种土豆的禁令
他还邀请各界名流享用土豆全席,一顿饭包含20多道用土豆做的菜。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以及近代化学之父,质量守恒定律的安东尼·拉瓦锡,均参加过老帕的土豆宴。
▲ 法国最贵土豆,5欧一斤的雷岛AOC认证土豆 图片来源于@法国旅游局
在法国土豆之父老帕的努力下,土豆在法国广泛种植,极大地提高了法国的粮食产量,解决了当时法国饥荒频发的大问题,为法国成为欧洲强国打下基础,正如著名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创作的土豆赞歌Oda a la Papa里写的那样:
你是被掩埋的白色玫瑰饥饿的敌人地下黑夜的食粮各族人民取之不竭的宝藏

老帕在法国地位极高,他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拿破仑亲自授于他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巴黎Parmentier地铁站为纪念他而建。他位于巴黎拉雪兹公墓的墓地,一年四季摆满了悼念者献给他的土豆。

美国 土豆也性感


▲ 薯条谁人不爱?连海鸥也喜欢整点薯条!
麦当劳的炸薯条火了67年,从股神巴菲特,到牛姐玛利亚·凯莉,流量女皇卡戴珊都是它的粉丝。而麦当劳薯条的土豆产地,即是被美国全民调侃的鸟不拉屎乡下地方--爱达荷州。

爱达荷州早在1937年成立了土豆协会IPC(Idaho Potato Commission),以推广爱达荷土豆品牌为使命,然而,该土豆品牌更具影响力的一次营销却是来自女神梦露的无心之举。
▲ 图片来源于@IPC
1951年,24岁的玛丽莲梦露穿上爱达荷州土豆麻袋制成的超短裙登上stare杂志。女神穿麻袋装是她的电影公司福克斯展示梦露美貌的一次公关活动,意思是即使披个麻袋也掩盖不了梦露的绝世之姿(虽然但是这个麻袋裙还是邀请了著名电影服装设计师 William Travilla为梦露量身定制)。

这张照片不但让全民见识了她的光芒四射,也让她成为爱达荷土豆的更佳代言人,代言极为成功,爱达荷州出现了史上更大规模的土豆种植潮,土豆种植户极为热情,一麻袋一麻袋的给梦露寄土豆,女神家里的土豆堆积如山。

梦露无心插柳柳成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麦当劳薯条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不断向世界输出,让这产自爱达荷的土豆火起来,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土豆品牌。进入21世纪,爱达荷州土豆协会依然不遗余力的推广土豆。历史再次重演,这一次让爱达荷土豆吸引全球目光的也是一位年轻女士——Airbnb大咖克莉丝汀kristie wolfe。

2012年庆祝协会75周年庆,爱达荷(IPC)土豆协会制造了一个重达6吨的巨型土豆,进行为期7年的全美旅游展示「The big Idaho potato tour」,当时克莉丝汀是这个tour的工作人员,拉着混凝土大土豆开着卡车环游美国。
▲ 克莉丝汀与土豆旅馆
七年后tour 结束,爱折腾的克莉丝汀灵机一动,把这个退休的巨型的土豆改造成一个可以居住的小房子——她掏空了土豆的内部,在里面增加了通风、管道和电气系统。
▲ 图片来源于@IPC
kristie wolfe在房子的旁边增添了卫浴设施,房子内部则是纯白装修。克莉丝汀专门把土豆旅馆放置在土豆地里,周围数十公里的土豆田绵延不绝,让它看上去也像从土豆地里长出来一样。土豆旅馆虽然外表看起来土的不能再土,克莉丝汀的别致创意却给人浪漫大气的感觉。

因此,土豆旅馆在Airbnb一推出后让无数人向往,打飞的从全世界各地前往,排队排到半年后。不夸张的说,克莉丝汀的爱达荷土豆旅馆比IPC耗时七年的全美卡车tour更吸引年轻人眼球。克莉丝汀的土豆旅馆让混凝土大土豆在光荣退役后继续发光发热,爱达荷土豆的名气越来越大,爱达荷土豆协会be like:还有这种好事!咱就说爱达荷土豆协会这运气锦鲤无异了!

云南 吃洋芋变美丽


土豆在300年前传入中国,更先广泛种植是在晚清时期以云南为主的西南地区。云南土豆的推广与爱达荷土豆歪打正着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主打一个美字!

云南有一句口头禅:「吃洋芋,长子弟」子弟在云南话里指英俊、漂亮,土豆在云南叫做洋芋,所以这句话大意就是:「多吃洋芋的孩子才会长得好看」云南推广土豆精准的抓住了人们对美的无限向往。这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效果可是不逊色于女神梦露的土豆麻袋裙喔!
▲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肉多多
吃洋芋变漂亮,云南人更爱本土出产的洋芋以及云南特有的洋芋吃法。以下的几种云南洋芋美食,是云南土豆「108种吃法」里更具风味和代表性的~

炸洋芋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维他命c
云南的街边,烤土豆、炸土豆是一道经典小吃。与其他地方炸土豆不同的是各种各样的调味品,足有二十几种,这是聪明的云南人将土豆入乡随俗与蘸水结合的产物。

老奶洋芋

▲ 图片来源于@摄影师曼达

老奶洋芋是云南土豆泥的一种做法,老奶在云南话里是老太太的意思。顾名思义,这道菜绵软顺滑,牙口不好的老太太也喜欢。

茴香洋芋粑粑

▲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行摄番茄
云南的洋芋粑粑有加茴香的,和不加茴香两种,我个人推荐加了茴香的,翠绿的茴香给洋芋粑粑增添了一种欲罢不能的香气,洋芋粑粑用碗豆面打底,附上一层茴香,中间是糯糯的土豆泥,下锅油炸而成。洋芋粑粑外酥里嫩,可添加酱和辣椒面两种佐料,而且只要两块钱!

抚仙湖铜锅洋芋饭

▲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桃子 *** tc
距离昆明50余公里的抚仙湖地区有一道特色美食:铜锅洋芋饭。土豆和米饭、豌豆、火腿一起在铜锅里翻炒,铜锅洋芋饭用传统的铜锅焖煮,不仅保持了米饭的醇香可口,还增加几分洋芋独有的糯香。鲜嫩翠绿的葱花、青豆米,红里泛着光泽的火腿,金黄的土豆块,色香味俱全。


曲靖会泽牛屎洋芋


▲ 图片来源见水印

牛屎洋芋在曲靖,特别是会泽山区大草海中比较常见,会泽因海拔较高,树木难以生长,可供生火的木柴很少,而牛屎则随地可见,晒干后的牛屎粑粑是极好的燃料,用牛屎粑粑烧熟的洋芋,不但丝毫没有异味,反倒比用其他燃料烧出来的土豆更香,这难得的云南土豆黑暗料理颇受游客青睐。

▲ 图片来源见水印
云南土豆吃法实在太多了,个人还特别喜欢加土豆丝的烤饵块,里面放一些腐乳、青椒、香辣酱,土豆丝和火腿肠、油条一起卷在烤好的饵块里,吃起来香脆可口外焦里嫩。云南的夏天天气十分凉爽,等不及要去云南避暑,品芋,变漂亮啦!

1831年,达尔文前往巴塔哥尼亚科考。途中,他为土豆深深着迷,达尔文在航行日志中写道:「这种植物实在太神奇了,不仅能在智利中部贫瘠干旱的山脉上存活,连南部岛屿的潮湿森林里也有它的身影」。
▲ 马斯克6月19日在starship火箭发射后发的推
正如达尔文对土豆的评价那样,土豆适应性强的令人惊讶,在气候与地貌条件差异巨大至截然相反的地方皆可生长,就拿我国来说,在寒冷的大西北和热带两广土豆均是生机勃勃。土豆抗严寒,产量高,成熟所需时间短,尤为重要的是用水量极少,拥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土豆,总有一天会像马斯克吃的旋风土豆那样,如火箭一样冲出地球,走向外太空 ~


对了, *** 旋风土豆的秘诀是一台叫「potato spiral cutter」螺旋土豆机的机器,想get到首富同款长度的旋风土豆火箭小零食,机器上简单操作即可。


春天摘野菜,送你34种野菜大图鉴,带你认识不同的野菜和吃法

春天,不仅百花绽放,野菜也争先恐后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吃点野菜,怎能算是度过一个完整的春天。

其实野菜也分为好多种,就像咱们最常见的荠菜、苋菜、槐花,这些都是现在最鲜嫩的时候,而且别看野菜名字听着不咋滴,但它的营养价值,可不输正统蔬菜。

下面我就给大家总结了34种野菜的辨别 *** ,以后再看到这些菜,可不要手软。

1.榆钱

说起榆钱,肯定好多人都见过,作为一种常见的野菜,最多的吃法就是蒸着吃,那味道吃上一口,瞬间就回到小时候了。

2.蒲公英

蒲公英的根呈圆锥状,表面为棕褐色,既可药用,也可食用,一般食用的话,都是凉拌着吃。

3.鱼腥草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最出名的就是它的腥臭味,可能有很多人受不了它的味道,但处理好的鱼腥草,还是挺美味的。

4.面条菜

面条菜又叫甜甜菜,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叫法,现在正是幼苗时期,这个时候吃起来才是最鲜嫩的。

5.马齿苋

马齿苋的外观就是光秃秃的,一般都是伏在地上,叶片为淡绿色,可以用来做汤或者炖菜。

6.苦菜

苦菜为苦丁菜的嫩叶,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它的茎为直立形态,叶片为绿色,味甘中略带苦,可炒食或凉拌。

7.蕨菜

蕨菜别名山野菜,为厥的嫩叶,一般都呈现出绿色带有尖尖的叶片,炒菜、做汤都可以。

8.水芹

水芹的茎为直立形态,根部长有叶片,叶片的轮廓为三角形,一般都用来炒着吃,对发热感冒有辅助疗效。

9.薇菜

薇菜是紫箕植物刚出土不久的嫩茎,营养价值也十分丰富,主要含有粗纤维,食用后减肥效果良好。

10.刺嫩芽

刺嫩芽是楤木的嫩芽,它野味浓郁,味道香甜、醇厚,是中国传统的食用、药用两用的山野菜,被誉为“山野菜之王”。

11.小根蒜

小根蒜鳞茎为圆柱状,具有粗壮的根鳞茎,外皮白色,一般都是作为咸菜或者调料食用。

12.香椿

香椿说起来大家都不陌生,它具有特殊的香气,对食欲不振的人有奇效,吃法也有很多,香椿炒鸡蛋,香椿叶炒腊肉、凉拌都可以。

13.莼菜

莼菜又叫马蹄菜,是珍贵的野生水生蔬菜,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以清热解毒,它有着很多的做法,比如炖汤或者凉拌。

14.费菜

费菜又名景天三七,是一种保健蔬菜,茎直立,叶互生,花瓣为黄色,常吃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做法可炒、可炖、可烧汤。

15.车前草

车前草主要特征就是,根为长直形,叶片椭圆形,花为长穗状。晒干后,可泡茶喝,具有清热利尿、清肝明目的作用。

16.蒌蒿

蒌蒿的植株具清香气味,有止血、消炎的作用,嫩茎和叶片可作为菜蔬或腌制酱菜。

17.刺儿菜

刺儿菜是小蓟草的别称,根茎匍匐状,茎有棱,幼茎被白色蛛丝状毛,嫩苗可炒菜、做汤。

18.马兰头

马铃薯图片大全大图,马铃薯图片真实照片-第1张图片-

马兰头也叫竹节草或者鸡儿肠,多在春天采收嫩叶和嫩茎,它的营养丰富,保健功效出色,洗净加上调料可用来凉拌。

19.菊花脑

菊花脑全株有独特的清凉香气,茎秆纤细,叶片为绿色长卵形,吃法可用来凉拌和煮粥喝。

20.益母草

益母草在民间有诸多不同的叫法,它的茎为直立的形态,一般都是晒干,可泡茶喝。

21.地皮菜

地皮菜的学名为普通念珠藻,形状似木耳,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可以和鸡蛋、猪肉炒着吃。

22.青蒿

青蒿的植株有着特殊的香气,味微苦,但有着退热的作用,可将青蒿快速洗去灰尘,滤干,与绿茶一起放入杯中,泡水喝。

23.木槿花

木槿花形似牵牛花,有不同的颜色,可洗净切碎,加一些鸡蛋做成鲜花饼。

24.柳芽

柳芽,顾名思义就是柳的新芽,一般都是经过焯水后,淋上调料凉拌着吃。

25.野菠菜

野菠菜叶片为绿色,长卵带尖形,可经过焯水后,凉拌吃,对于清热解毒有奇效。

26.野木耳

野木耳是一种野生的木耳,就因为一个“野”字,它的营养价值就比人工栽培的要高上许多,但吃之前一定要经过焯水去掉有害物质,吃法也是和栽培木耳相同,比如木耳炒肉片,凉拌木耳等。

27.白茅根

白茅根呈结状,米白色,可与大米一起煮粥喝,也可跟猪肉一起炖煮。

28.野豌豆

野豌豆,植株柔软,枝繁叶茂,营养价值高,一般食用的是它的嫩荚果,可煮食或炒食,有着清热解毒之效。

29.魔芋

魔芋属于薯芋类作物,跟马铃薯,红薯有诸多相似之处,但魔芋的营养价值要高于两者,切记,不可生吃,一定要经过煮熟之后才可食用。

30.野薄荷

野薄荷就是咱们平常说的薄荷,它有着清凉的香味儿,用开水焯一下,再加入蒜泥、食醋以及盐和香油等调味料,调匀后就可以吃了。

31.木棉花

木棉花通常为红色或者橙黄色,可以和猪骨一起炖成木棉花猪骨汤,汤鲜、味美,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汤食。

32.紫藤花

紫藤花为紫藤结出的花朵,常常被作为观赏植物,但紫藤花还可以食用,可以蒸食或者做成鲜花饼。

33.槐花

槐花想必大家都见过,它可以说是,从咱们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印象中了,正值春天,还不赶紧再去摘点回家蒸一下,回味儿时的味道,当然也可以做槐花炒鸡蛋,椒盐槐花,槐花鸡蛋汤等,味道都非常不错。

34.白花菜

白花菜俗称羊角菜,叶片倒卵状椭圆形,其味清香鲜美,食用可以提神生津,增进食欲。可以跟猪肉一起炒、鸡蛋炒或单独炒。

以上给大家介绍的34种野菜,有些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只要是野菜,就一定要在食用之前进行焯水。

朋友们记得收藏和转发这篇文章,以后再见到叫不上名的野菜,就来这看看,这里有34种野菜的介绍,肯定有你想找的那一款野菜。

(之一名厨编辑:阳阳)

土豆片这样做太好吃了,不炒不炸,2分钟成菜,麻辣爽口,真解馋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道“土豆片”的做法,简单实用,香辣下饭,有喜欢的赶紧学一下。

食材:土豆

辅料:小米椒、大蒜、香菜

调料:食盐、鸡粉、白糖、芝麻香油、花椒油、蒸鱼豆豉、辣椒面、孜然粉、花椒粉、白芝麻

【土豆片】—— 香辣爽口

1.下面开始准备食材

准备土豆两个,清洗干净削去外皮,切成均匀的薄片。

切好以后,放入锅中煮一下土豆片煮熟以后立即倒出来,自然晾凉备用。

土豆片煮熟变色以后立即倒出,否则煮得太久吃的时候不够清脆

2.下面开始准备辅料

准备米椒几根,切成圈。

准备大蒜几粒,拍扁切成末。

准备香菜几根,切成段。

一起放入盆中,加入适量的食盐、鸡粉、白糖,再倒入一些芝麻香油、花椒油和蒸鱼豉油

准备一个小碗,放入适量的辣椒面、孜然粉、花椒粉,再放入一些白芝麻,搅拌均匀备用。

3.下面开始烹饪

起锅烧油,油烧至七成热,大量冒青烟时,把热油浇在辣椒碗中搅拌均匀,把辣椒油倒入小米椒、蒜末盆中再倒入土豆片,颠盆拌匀后即可装盘上桌。

好了,一道简单又好吃的土豆片就做好了。

过于敏感!将马铃薯称为土豆,遭绿营讨伐, *** 如惊弓之鸟

文|柳扶风工作室 李不言

“康轩文教”出版的生物课本中,将“马铃薯”称为“土豆”,引来了绿营的大力讨伐,原因是“土豆”是中国用词,康轩文教这是在配合大陆搞统战。

这已经不是 *** 当局之一次搞“文字狱”了。去年“大港开唱”邀请《大嘻哈时代》的明星表演,官方宣传时用了内地较为流行的“说唱”一词,也被 *** 网军出征,称应该用台湾的“饶舌”。同康轩文教一样,当时的主办方也被迫道歉。

包括前段时间大陆螺蛳粉的包装上,因印有“你是我的人”之类的标语,就触发了 *** 当局敏感的神经,认为这是大陆在借助食品宣传标语搞小动作,开始严查螺蛳粉,让不少钟爱螺蛳粉的台湾民众无奈又无语。

按照 *** 当局的标准,所有来自大陆的词语都不能用了,现在台湾人常用的“闺蜜”、“网红”、“学霸”、“老司机”等词,也都要被禁掉。更进一步,未来台湾人说话都要小心翼翼,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 *** 当局扣上一个“被同化”、“配合大陆统战”的罪名。

言语本就是活动的,马铃薯确有土豆之意,台湾教育部门重编的词典修订本中,对于“土豆”的解释,也包含了“马铃薯”这个别名,现在绿营突然跳出来讨伐康轩文教,就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不过,这也反映出 *** 确实已经进入穷途末路了。蔡英文当局7年,将 *** 的名声毁坏得彻彻底底,也让台湾民众彻底看清了 *** 的真面目,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赖清德再怎么为 *** 洗白,都无济于事了。台湾选民绝不会再给 *** 任何人机会,也不会再信任 *** 内的任何人。

在此绝境下, *** 当局能做的,只能是在错误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通过拼命抹黑内地,来激发出深绿选票,保住基本盘。

但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浅绿开始转为中间选民或转而支持 *** , *** 那所剩不多的深绿选票,只能保证其在出结果时,不会输得太难看。要拿下2024大位,是异想天开。

*** 当局开始着急了,越着急,露出的破绽就越多。 *** 要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盯住 *** 当局的每一个错误点,不留余力地打压 *** 和赖清德,加深选民对 *** 的厌恶之情。同时,这也是向外界展现 *** 团结的一次大好机会, *** 的各位“战将”可以站出来为党“出征”了。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攻击对手弱点的同时, *** 也不可忽视了自身的防御和能力。 *** 参选人已经定于一尊并早已为2024行动起来了, *** 也必须抓紧时间,早日确定征召人选,不要在这一点上被 *** 攻击。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 *** ,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演讲人:张箭 演讲地点: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演讲时间:2023年4月

张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二级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前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世界史,著有《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新大陆农作物的传播和意义》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粮食作物是农作物中的首要作物,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拥有14亿多人的中国来说,“民以食为天”的感受亦是深刻。美洲的农作物中,也以粮食作物最为重要。我曾经在研究中统计过,历史上美洲印第安人驯化、培育、种植的和美洲特产的农林作物有60余种。其中影响很大,分布很广的大致分八类(包括粮饲、经济、干果、蔬菜、水果、药材、提香、观赏作物等)二十多种。根据其重要性,本讲座我们就只简要介绍美洲粮食作物中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

玉米:两个世纪的传播

玉米学名玉蜀黍,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也俗称苞谷、玉麦等。玉米对土壤气候水肥的适应性强,要求低,生长快,产量高,耗工费时少,便于贮藏,又耐旱、抗冷、耐瘠,其优点突出众多,因此在大约两个世纪内传遍了全世界。玉米的传播、进一步改良和被培育出新品种,极大地解决了各洲人民的吃饭问题和饲养畜禽所需的饲料问题。

2月15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农民利用设备将玉米脱粒,为春耕做准备。新华社发

距今约七千年前,玉米开始在墨西哥中部高原谷地得到驯化和种植。秘鲁发现有四千多年前贮藏玉米的大型石结构仓库。印第安人还把玉米和人一起奉为生命的象征,雕刻在玛雅人的纪念碑和墨西哥恰帕斯州帕伦克的金字塔上。在印第安人的长期选育和培植下,到15世纪末已基本形成了各栽培种或品种的主要特征。

哥伦布探险队首次航达美洲后就“发现”了玉米。哥氏在1492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首次提到它并称之为“印第安谷物”。他说:“这个岛(指菲迪南岛—长岛)遍地葱绿,……他们全年都耕种和收获印第安谷物及其他作物”(张至善编译:《哥伦布航渡美洲——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11月15日,哥氏又写道:“在那里(此时他们在古巴)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Mahiz,即后来西语maiz、英语maize的词源,意为玉米)。”玉米作为哥伦布等当时欧洲人从未见过的奇特作物,引起了船员们的极大兴趣,品尝之后,哥伦布一行对它的味道大加赞赏。探险队返航时,哥伦布带回了玉米。在他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礼物中,就有一包金黄的玉米粒。玉米从此进入欧洲。1494年,意大利的一份小册子对玉米有了初步的描述。1511年,植物学家彼得·马特(Martyr)对玉米的介绍广泛流传。1532年,意大利的植物标本室中已有了欧洲栽培玉米的标本。德国博物学家福克斯(Fuchs)则在他1542年的《植物志》(Dehistoriastirpiumcommentariiinsignes,或译《植物图志注》)中画出了玉米植株的精确图样,并介绍说当时各庭院里都有玉米栽种。16世纪的西班牙史学家传教士萨尔贡在他1577年出版的《新西班牙事物通史》中详细地描写了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慢慢离开了庭院,在南欧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时,玉米在伊比利亚半岛推广开来,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秣作物,传入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在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各地的名称比较紊乱,有西班牙麦(粟)、印第安麦、土耳其麦(粮、粟、黍)、法兰西粟等十几个名称。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玉米的认识和玉米传播的情况。

1542年出版的福克斯《植物志》中的玉米植株图。资料图片

16世纪初叶,游弋在非洲西海岸的葡萄牙奴隶贩子将玉米传入西非刚果,当时称作“葡萄牙黍”。1561年的葡萄牙资料已提到非洲赞比西河流域莫诺莫塔帕(Monomotapa,今赞比亚西部,津巴布韦北部,乃卡伦加人国家)的玉米。随后玉米迅速传到中非热带雨林地区。据17世纪初的荷兰人奥尔费特·达珀(Dapper)所见,玉米当时已在非洲黄金海岸(加纳)大量种植。与此同时,安哥拉以及非洲一些地方也种上了玉米。根据葡萄牙人的记载,1634年时葡萄牙殖民者已在东非的桑给巴尔种植玉米。

17世纪早期,玉米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巴尔干引种到俄国及周围地区。接近18世纪末时,玉米在乌克兰、库班低地和格鲁吉亚的斯拉夫人中传开。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渐渐取代了粟(小米),成为俄国部分贫苦居民的主食之一。不过,在俄国中层和上层社会视野中,玉米直到19世纪还算是蔬菜,此后才逐渐被视作粮食。

1601年,西班牙人将玉米引入大洋洲马里亚纳群岛。17世纪末探险家威廉·丹皮尔(Dampier)发现玉米已是帝汶岛居民的大宗食品了。可见此时玉米已在南洋开始普及。1542年,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南部的种子岛,1579年又将玉米传入日本长崎。日本人把玉米写作“南蛮黍”或“玉蜀黍”。

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中亚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北(陕甘);二是由葡萄牙人把玉米带往印度,然后经印支、缅甸等传入我国西南(云南),后推广及川黔;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由葡萄牙人和华商把玉米传入我国东南沿海(闽浙粤)。这三条途径传入玉米的时间,都在16世纪中叶偏后。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中国始有对玉米最早的明确记载和形态描述。赵时春《平凉府志》卷四《平凉县·物产》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其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判断其为玉米,而此前方志中所记的“玉麦”等作物,因无形态描述而难以判定为玉米。1573年(明万历元年)的文献首次说明了玉米由国外传入。田艺衡《留青日扎》卷二六《御麦》记:“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杭州)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指出:“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又云:“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卷二三《谷部·玉蜀黍》)徐光启《农政全书》虽谈及玉米只有寥寥几笔,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政全书》使用了“玉米”这个名称:“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卷二五《树艺·谷部》)

严格来说,徐光启《农政全书》只是在农书范围首次使用了“玉米”一词。我在研究中发现,《农政全书》之前已经在文学作品范围内出现了使用“玉米”一词的情况。比如,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已出现了作为食品糕点的“玉米面”一词:如“登时四盘四碗拿来,桌上摆了许多嘎饭,吃不了;又是两大盘玉米面鹅油蒸饼堆集的”(第卅五回)。这似乎又说明,明代玉米的栽培还很稀少,人们尚把玉米面视为比较稀奇的待客食品。到了清代,由于人口增加,玉米完全传开并得到普及。需要补充的是,中国人不仅长于历史思维,留下了丰富的史书和史料,而且也善于形象思维,画下了许多关于玉米的历史图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画下了玉米的简洁图画,抓住了玉米植株的特征;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卷二《谷类·玉蜀黍》),更是画出了玉米的茎、叶和雄花序、雌花序(果穗)的细部。玉米图画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也侧面反映了玉米正在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玉米的加工食用方面,中国人开发了多种食用法:包括水煮、烧烤、汽蒸玉米棒吃,炒玉米粒做菜吃,把玉米粒磨成粉做馍吃,把玉米粒打碎与大米或小米一起煮粥吃等。玉米对中国语言文化也有影响,例如,形成了流行的歇后语:“猴子(或狗熊)掰玉米(或苞谷)——掰一个丢一个”等。

马铃薯:从“鬼怪苹果”到“烫手的山芋”

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别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了方便介绍,下文我采用马铃薯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名字——土豆。根据目前为止的研究,土豆的驯化栽培史可以上溯至7000年前,人类初始种植土豆的地区,可以定位到玻利维亚之的的喀喀湖与波波湖之间。在秘鲁和玻利维亚曾发现过公元4世纪有土豆形象的陶制品。从秘鲁到智利的古墓中,也曾发掘出仿照土豆形状 *** 的陶器。

1588年法国克鲁西乌斯所画现存最古老的马铃薯彩色图。资料图片

土豆具有许多优点,包括对土壤要求低、对水肥需求少、产量高、营养较好、不怕战火、加工食用方便、能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生长等,大约在16世纪末土豆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关于土豆的初始传播,存在不同说法。美国学者认为,1532年西班牙人到达秘鲁北部时才发现它。1570年土豆从秘鲁传入西班牙。但英国学者认为,土豆在1525年便由西班牙人传入欧洲。苏联学者曾考证,西班牙航海家西扎·德·列昂于1555年从秘鲁将一些薯块带回西班牙,并向国王查理一世报告这种稀见作物的食用 *** 。这也是欧洲首次出现土豆实物。土豆入欧后,最初只是被种在庭院里供观赏以及供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收藏研究。德国著名植物学者福克斯大概在1560年以前参照栽培生长的土豆作物,在他的《维也纳植物典》中画出了土豆的植株和果实块茎彩色图,这大概是欧洲最早的马铃薯图画。

历史上,土豆的果实块茎由于外形不规则、瘤节较多、芽眼较深、不易削皮、颜色欠佳而滞缓了其推广,人们一度怀疑它有毒。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发了芽的土豆和未煮熟的芽眼因含龙葵素(solanine)是有毒性的;因保存不善太阳晒多表面变色发绿的部分因含有配糖生物碱也有毒性,需要扔掉或削去。而在400年前,人们甚至认为吃土豆会造成麻风病蔓延。因此法国勃艮第地区于1619年正式宣布,在该地区内禁食土豆。对土豆的偏见在欧洲持续了两个世纪,但土豆的高产和人们认识的进步仍使土豆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欧洲各国对土豆的称谓十分混乱,多达几十种,称谓的混乱也反映出当时各国对土豆起源传播和特点的看法。这种混乱也导致今日欧洲各大语言中土豆的词根迥然不同。英语、西语、意语、葡语分别为源于共同词根的potato、patata、patata、batata;德语、俄语、荷兰语分别为源于共同词根的kartofell、картофель、aardappel;法语为词组pommedeterre(意为:土里的苹果)。

欧洲人大量食用土豆的最早记录出现在1573年,这年塞维利亚的一家医院定期购买土豆食用。由此可知土豆在西班牙已进入大田和市场。根据记载,1588年土豆在意大利已作为蔬菜栽培。16世纪下半叶土豆传入英国,德雷克、豪金斯、雷利等著名海盗是把马铃薯最早引进不列颠的人。至迟1596年,英人杰拉德(Gerrade)已在他伦敦的园子里种土豆。1552和1553年,由戈马拉撰写的《印第安通史》和《秘鲁年鉴》在西班牙出版,成为最早记录和简介了马铃薯的西方文献。法国农学家德·塞尔(deSerres)于1600年确切地介绍了土豆,奥国(奥地利)人克罗修斯(Clucius)则于1601年对土豆做了最早的植物学描述,并介绍说土豆当时已在德国大部分菜园里得到种植。中世末期近代初期欧洲频繁激烈的战争也大大 *** 了土豆的推广和普及。1641—1642年爱尔兰爆发反英起义,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残酷镇压起义者,战火导致大多数农作物歉收甚至颗粒无收。而土豆却在地下安然熬过磨难,使爱尔兰人得以度荒抗灾,爱尔兰也成了以土豆为主食之一的之一个欧洲国家。1697至1698年间,俄国彼得大帝一行在西欧考察,回国后的1699年,他在莫斯科收到荷兰朋友寄来的一袋土豆(薯块)。彼得大帝下令把它们分送各省栽培,土豆从此传入俄国。与土豆在西欧长期受歧视的境况相反,在整个18世纪的俄国,土豆作为稀罕的食物基本上只供应贵族家庭。由于经常发生因发芽的薯块没扔掉或未挖尽芽眼部分、皮肉发绿的部分没削掉、没煮熟而导致的各类食物中毒,所以这一时期一些俄国人称土豆为“鬼怪苹果”(чёртоваяблока),当时俄国的广大农民农奴并不接受它。后来随着1765年俄罗斯遭遇一场并发的饥荒和瘟疫,促使当时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认识到土豆的重要性,于是沙皇 *** 开始大力鼓励种植土豆。19世纪上半叶的尼古拉一世继续劝农种植土豆,土豆在俄国渐渐推广。

目前推测是葡萄牙人在大约16世纪下半叶将土豆传入印度。随后土豆传入印度尼西亚。据西方史料,荷兰人于1601年把土豆运到日本长崎。近年的研究进一步探明,荷兰人是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雅加达港(当时日本人称其为ジャガタラ港)将土豆运进长崎传入日本,因此在中世晚期近代早期,日本人称土豆为ジャガタラ芋。以后经过音变和简化,就演化为今日日语“马铃薯”一词ジャガイモ,其发音仍基于那个地名(ジャガタラ)。18世纪末,俄国人又从北方把土豆传入北海道。土豆在日本东北部逐渐传开,并从用于观赏,转为饲料,再转为蔬菜和粮食。

土豆传入中国的路线可能存在南北两条。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土豆从日本传入我国台湾。据荷兰人斯特鲁伊斯(JohnStruys)所述,他于1650年(清顺治七年)在台湾看到了土豆栽培。以后又从台湾传入闽、粤,所以这些地区至今有习俗把土豆别称为荷兰薯、爪哇薯(参杨洪祖、滕宗璠、以凡:《马铃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1700年左右,西方人在舟山岛定海县也看到土豆的栽培。目前来看,最早比较确切记述土豆的中国史料可能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撰成)。《本草纲目》卷二七《菜之二·土芋》云:“土芋,释名土卵、黄独、土豆。土芋蔓生,叶如豆叶,鶗鴂(指杜鹃)食后弥吐,人不可食。”这里首次提到了土豆。又云“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肉白皮黄,……可蒸食之”(同上)。随后,徐光启《农政全书》(1628年撰成)卷二七《树艺·蓏部》也云:“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叶),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这里再次提到土豆。我认为这土里生长、根圆如鸡卵、形似芋、肉白皮黄、可蒸食煮食的庄稼果实,很可能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土豆。这样来看,土豆可能在明末就已传入中国了。明末吕毖《明宫史》记下了宫中所要采进尝鲜的“斯时所尚珍味”,其中就有“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药、土豆,南都之苔菜、糟笋,武当之鹰嘴笋、黄精、黑精,北山之榛、栗、梨、枣、核桃、黄连、茶、木兰芽、蕨菜、蔓菁,不可胜数”(卷四《饮食好尚·正月》,《四库全书》第651册)。这里再次提到土豆,并明确说它是供贵族吃食的珍味,而且把土豆和山药分开,并说明它产自北京地区,由此推断这里提到的土豆应该就是马铃薯。在土豆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中国人与欧洲人一样,最初也怀疑它有毒。清初(约1680年)康熙《畿辅通志·物产》记载有:“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说明17世纪80年代以前土豆已从北路传入河北省了。马铃薯之名则最早见于康熙三十九年福建省的《松溪县志·物产》,该志还对它的性状作了概括描述:“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康熙《福建通志》卷五七《物产·泉州府》说泉州府“有芋薯,有番薯”。芋薯很可能是从土芋到马铃薯的过渡名称。到道光年间吴其濬写《植物名实图考》,其卷六《蔬类》既详细介绍了阳芋(马铃薯)的各方面情况,又说山西“俗呼山药蛋”。故吴书首次记载了马铃薯的两个常见别名——阳(洋)芋、山药蛋,并画出了它的全图。这是中国之一幅确切的土豆图。

近代以来,土豆的种植已遍及全中国。在当代,随着生产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豆越来越多扮演着常见菜肴配菜的角色,比如洋芋红烧肉、土豆蒸猪肉、炒土豆丝、烩洋芋泥等。今天,用现代化工业 *** 加工 *** 的各种油炸、膨化(马铃)薯片薯条也流行起来。2008年中国的土豆栽种面积为8800多万亩,是全球更大的土豆生产国和消费国。而现代以来中国一直流行“烫手的山芋”这句俗语,足见其对中国生活的深刻影响。

甘薯:生熟皆可吃的粮食、饲料作物

甘薯属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块根植物,学名IpomoeabatatasL.,英语名Sweetpotato。通称红薯、白薯、番薯,又叫朱薯、地瓜、红苕等。甘薯的块根作粮食时既可熟食又可生吃,还可以作饲料、制糖和制酒精等,其茎蔓叶也可做饲料,是比较重要的粮食和多用途作物。

德国学者埃尔肖尔茨绘于17世纪中后叶的甘薯图。资料图片

甘薯的栽培起源于中南美洲。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从南美洲秘鲁智尔卡(Chilca)峡谷的洞穴里发掘出甘薯块根遗物,经测定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在中美洲,甘薯至少在5000年前就被印第安人驯化栽培了。人们设定甘薯的起源中心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河口之间。甘薯的栽培种在这片地区最早驯化培育形成,由当地印第安人于4500年前传播到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洲。到近哥伦布时代,亚马孙河流域和奥里诺科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印第安阿兹特克人、哥伦比亚波哥大(城)河谷地区的奇布查人、玛雅人等许多部族都广泛种植甘薯。

大概在15世纪末,甘薯先后由哥伦布和史学家奥维多(G.F.deOviedo)带回西班牙和欧洲。但他们带回的是薯块,没有进行栽培。1526年甘薯被西班牙人从西印度群岛引入西班牙栽培并从那里传入欧洲各国。甘薯在欧洲的传播和普及比较缓慢。它在一段时期内与土豆一样受到误解,被认为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种情况也侧面说明,对新作物感兴趣的首先是欧洲的医药学家和植物学家,而他们的动机可能更多是为了寻找新药。17世纪,甘薯在西班牙扩大了种植面积,但在欧洲由于饮食习惯和地理条件,甘薯的影响有限。

这一时期关于甘薯的文献记载和图画描绘也相对较少。16世纪中后叶,西班牙史家和传教士萨尔贡考察阿兹特克人的甘薯田,在《新西班牙事物通史》(1577)中写下了有关甘薯的翔实信息:他们“还有其他可食用的根,像地下的芜菁一样形成,被称为卡莫特利:这些是当地的甘薯,它们被煮熟,生吃和油炸”。17世纪中后叶,德国学者埃尔肖尔茨才画下比较真实完整的甘薯藤叶块茎全图。

16世纪往返于美洲和非洲的贩奴船以甘薯作为奴隶的粮食。甘薯由此传入西非沿海并逐渐普及到非洲各地。随后甘薯由大西洋传入印度洋进入印度。16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人把甘薯带到南洋—马来群岛,首先是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再由这片群岛出发传入亚洲大陆各国。

1769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随行植物学家布恩克斯和索兰德尔在玻利尼西亚群岛的塔希提岛发现当地土著居民栽种吃食甘薯。甘薯虽然被认为起源于美洲,但它在任何欧洲人造访(包括最早的麦哲伦横渡太平洋)前很久已明确地来到了塔希提,也被确认带入了新西兰,而此前也没有欧洲人到过那里。人们在那一带的库克群岛上发现了甘薯(块根)古遗物,经放射性碳测年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人们认为甘薯传到玻利尼西亚群岛中部可能在公元700年,猜测很可能是玻利尼西亚人航行到南美并带回了甘薯,又把它传播到复活节岛、夏威夷和新西兰。

考虑到1521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来到菲律宾,估计在16世纪中叶,甘薯慢慢从美洲传入菲律宾。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传入琉球群岛。

1615年英国人理查德·考克斯把甘薯传入日本本土。他在1615年6月4日的日记里写道:今天我们把“这种薯类移植到了长崎地区”。这是关于甘薯传入日本内地的首次文献记载。

甘薯进入中国的路线和时间目前也没有明确界定。我们推测,甘薯大致经海陆两路,大约在16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中国。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云南通志》中就有临安、姚安、景东、顺宁四府种植“红薯”的记载(卷二七《物产·蔬属》),并把它排列在薯蓣(山药)和云板薯之间,但未见说明和形状描绘。明末祁彪佳(1602—1645)《寓山注·豳圃》云:“又从海外得红薯异种,每一本,可植二三亩,每亩可收得薯一二车,以代粒,足裹百人腹。”(谢国桢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结合这两条记载,《云南通志》中记载的“红薯”极可能便是传入的美洲甘薯。另据清宣统《东莞县志》卷十四《舆地略·物产》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广东凤冈人陈益乘船到安南(越南),当地首领用一种名叫白薯的土产招待他,味道甘美。陈将其带回。由于此物来自明人眼中的“番邦”,故名之为番薯。接着,福建长乐人陈振龙把甘薯引入福建。“万历中,闽人又得之外国。……盖渡闽海而南,有吕宋国,……以通商故,闽人多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而是。……然恡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于是入闽十余年矣。”(《闽书》卷一五○《南产志·番薯》)徐光启记述的甘薯传入更加有趣:“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蓏部》)

相比此前在其他国家的传播速度,甘薯在中国的传播更为迅速,普及更加全面。16世纪末福建发生饥荒,巡抚金学曾便大力推广种植甘薯,饥民得以度荒。何乔远在1600年前后著的《闽书》中曾讲到,由于甘薯的广泛种植,在泉州其“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粥乞之人皆可以食。(《闽书》卷一五○《南产志·番薯》)徐光启总结出甘薯有“十三胜”(优点),包括高产益人、色白味甘、繁殖快速、防灾救饥、可充笾实(祭祀品)、可以酿酒、可以久藏、可作饼饵、生熟可食、不妨农功以及可避蝗虫等(《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蓏部》)。

甘薯本身具有抗涝、耐旱、耐瘠等特性,又特别适合中国的地形土壤气候条件和中国人的口味。发展至今,中国已是甘薯生产和消费的头号大国。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7500万—8000万亩,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60%,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除了煮、蒸红薯吃以外,中国人还发展出烤红薯(白薯)、煮红苕稀饭、红薯粉蒸肉等诸多吃法,以及晾晒、炒、炸红苕干这种带有零食性质的食品。此外,在中国还诞生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样十分流行的俗语。

小结

我们介绍的玉米、土豆、甘薯三大粮食作物,它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因为它们具有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播种期长、耗工少、受病虫害影响小、便于储藏及加工等许多优点。

同时,玉米、土豆、甘薯等也可用作饲料(包括果实和茎蔓枝叶),能够显著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从而生产更多的肉蛋奶,这对改善生活产生了持续影响。

而随着玉米、土豆、甘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各国文化亦受到了相当影响,以上种种,都说明了玉米、土豆、甘薯传播在农业史上的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3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搞笑表情包:我吃马铃薯,不吃土豆





















狼牙土豆的花式做法,你会了吗?

卤油炸土豆

By 有只胖猫

用料
  • 土豆 150g
  • 辣椒面 适量
  • 花椒面 适量
  • 鸡精 适量
  • 盐 适量
  • 白糖 按口味放
  • 孜然 适量
  • 生抽 适量

做法步骤

1、切好

2、炸,可炸脆,可炸软,我喜欢每样来点,还切了片状

3、喜欢葱花的放点

4、所有步骤每次按着来,不必严谨,口感都不同

小贴士

1??建议切片,薄厚口感不同,都来点 2??建议调个干碟蘸来吃。辣椒面,花椒面,孜然,盐,味精,鸡精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立春后,宁可不吃肉,也要吃6种“高钾”食材,助力成长增加体质

“钾”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无机阳离子之一,具有维持细胞新城代谢、调控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需要注重补钙、蛋白质,还需要补充钾,而钾多存在蔬菜水果中,比如上海青、土豆、香菇等。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6道含“钾”较高的蔬菜和做法,有喜欢的朋友们赶紧收藏起来吧,做给家人吃。

青椒

【青椒肉丝】

1.准备食材:

准备一块里脊肉,先平刀片成均匀薄片,再顺着纹理切成肉丝,放入盆中。

盆中加入食盐2克,胡椒粉1克,蚝油5克增鲜,料酒5克去腥,老抽3克调底色,顺着一个方向把料汁打进肉丝里面,肉丝比较黏手的时候,打入半个蛋清继续抓匀,蛋清能使肉丝更加嫩滑,放入一小撮淀粉,锁住里面的水分和味道,淋入少许植物油继续抓匀,防止肉丝之间相互粘连,腌制10分钟。

准备两个青椒、一个红椒,清洗干净,分别切成细丝备用。

切点姜片、小葱段、蒜片放在一起备用。

2.调料汁:

碗中放入食盐1克,胡椒粉2克,鸡精1克,少许白糖提鲜,生抽10克,蚝油5克,倒入适量的清水,淋入一点湿淀粉,搅拌化开调料备用。

3.把肉丝滑一下油:

锅内烧油,油温四成热时,把肉丝倒入锅中,快速用勺子推散,大约滑油30秒钟,肉丝变色以后立即倒出,保持其嫩滑的口感。

4.开始烹饪:

锅内留底油,放入葱段和姜片翻炒几下,加入几粒干辣椒翻炒出香味,倒入青红椒丝,开中火把青红椒炒至断生,倒入肉丝,淋入准备好的料汁,开大火快速翻炒入味,一道鲜嫩爽滑的青椒肉丝就做好了。

香菇

【香菇鸡】

1.准备食材:

准备一只三黄鸡,把鸡肉剁成均匀的小块放入盆中,抓入一把淀粉,用手抓揉一会儿去除里面的血渍,用清水反复的淘洗干净,挤干水分备用。

切点葱片、姜片和鸡块放在一起,加入一勺食盐抓拌均匀,腌制15分钟。

准备几个香菇去除根部,打上十字花刀。

切点青红椒片、葱片、姜片备用。

2.调料汁:

准备一个小碗,放入两块腐乳,再倒一点腐乳汁,用勺子把腐乳压碎,加入生抽10克,料酒10克去腥,蚝油5克增鲜,胡椒粉2克,搅拌均匀备用。

鸡块腌好以后把葱、姜挑出来,和刚刚切好的葱、姜放在一起。

3.开始烹饪:

把锅烧热,加入植物油滑锅,滑锅能防止炒鸡块时粘锅,倒出热油加入凉油,油温五成热时放入葱姜片翻炒出香味,倒入鸡块,放入几粒冰糖,用勺子敲碎,保持中火煸炒3分钟炒出鸡块中的水分。

鸡块炒香、炒干以后放入香菇,沿锅边淋入一点高度白酒翻炒均匀,盖上锅盖焖10秒钟,焖至酒精全部蒸发,加入老抽3克调色,颜色炒均匀以后把鸡块盛放在砂锅中,倒入一罐啤酒,放入调好的料汁,大火烧开以后转小火焖煮20分钟,把鸡块焖熟吸收料汁的香味。

20分钟以后转大火收汁,倒入青红椒片经常翻动以免糊底,青红椒断生以后即可关火,一道鲜嫩入味的香菇鸡就做好了。

土豆

【酸辣土豆丝】

1.准备食材:

准备土豆两个,削去外皮,先切成均匀薄片再切成细丝,切好以后用清水泡上,以免氧化变黑,土豆丝上面的淀粉一定要洗干净,否则炒出来不够清脆。

准备青椒一个,去籽以后也切成细丝。

切点葱花、姜片放在一起,抓入一小把干辣椒备用。

3.把土豆焯一下水:

锅内烧水,水烧开以后把土豆倒入锅中,快速焯水20秒钟,土豆表面有些透亮时倒出来。

4.开始烹饪:

锅内烧油,油烧热以后把葱、姜、干辣椒倒入锅中炒出香味,把土豆丝倒入锅中翻炒均匀,加入食盐2克,鸡粉2克,少许白糖提鲜,开大火快速爆炒20秒钟,加入白醋5克,淋入适量的辣椒红油,翻匀后即可装盘上桌,一道香辣下饭的酸辣土豆丝就做好了。

上海青

【蒜蓉上海青】

1.准备食材:

准备适量的上海青,切去根部,清洗干净备用。

准备一小把大蒜,切成蒜末备用。

2.把上海青焯一下水:

锅中烧水,加入植物油,食盐入底味,倒入上海青,焯水10秒钟倒出来,用凉水快速地冲洗降温,使青菜更加清脆。

3.开始烹饪:

起锅烧油,倒入蒜末,用小火慢慢翻炒一会儿,淋入一些清水,开始调味:加入适量的食盐、味精、鸡粉,少许白糖提鲜,把调料翻炒均匀,倒入上海青快速翻炒均匀,淋入一些水淀粉、香油,把调料更好的粘附在青菜上,翻炒均匀就可以出锅了,一道清脆可口的蒜蓉上海青就做好了。

紫菜

【紫菜蛋花汤】

1.准备食材:

准备老豆腐一小块,先切成厚片再切成豆腐丁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开水,浸泡10分钟去除豆腥味。

准备番茄一个,清洗干净,打上十字花刀,用开水烫一会儿,烫破皮以后取出来,稍微晾凉一些,把皮剥掉,切成番茄丁。

准备适量的虾米和紫菜,用开水烫一下,去除多余的盐分和杂质,同时把紫菜泡软。

碗中打入一个鸡蛋,快速用筷子搅散。

切点葱花备用。

2.开始烹饪:

锅内烧油,油温五成热的时候,放入葱花爆出香味,倒入番茄丁充分炒出里面的红汁,从锅边淋入适量的清水,把豆腐、虾米、紫菜放入锅中,加入食盐3克、胡椒粉2克、生抽10克,大火烧开以后打去锅中的浮沫。

一边搅拌一边淋入适量的水淀粉,调成自己喜欢的浓稠度就可以了,煮至汤汁再次沸腾,把鸡蛋淋入锅中,蛋花全部飘起来以后淋入一些香醋和芝麻香油,一道清淡可口的紫菜蛋花汤就做好了。

山药

【清炒木耳山药】

1.准备食材:

准备山药一根,把外皮削干净,切成均匀的薄片。

准备适量的木耳,用凉水浸泡2个小时,把木耳泡透充分吸收水分涨发,以免炒的时候木耳突然遇热膨胀而炸锅。

切点红椒片、葱丝备用。

2.炸葱油:

把锅烧热,多加一些植物油,油温五成热时倒入葱丝,开小火浸炸,经常搅动把里面的葱油炸出来,葱丝炸干、炸成金黄色时倒出来,用葱油炒出来的菜更香。

3.把食材焯一下水:

把山药和木耳放入锅中,焯水一是为了让食材更容易炒,二是把木耳中多余的水分释放出来,以免冷水遇到热油造成炸锅,大约煮30秒钟,放入红椒片稍微汆一下水,倒出来放入清水中过凉,避免食材在余温下回软。

4.开始烹饪:

再次把锅烧热,加入刚刚炸好的葱油,油温五成热时,把食材倒入锅中翻炒均匀,加入食盐2克,少许白糖提鲜,味精1克,转大火快速翻炒化开调料,勾入一点水淀粉增加调料的吸附力,淋入少许明油提亮色泽,翻匀以后即可出锅,一道清脆爽口的木耳山药就做好了。

之一美食:夏天编辑

土豆发芽、发青了,还可不可以吃?很多人搞错了,弄懂了避免浪费

土豆发芽、发青了,还可不可以吃?很多人都搞错了,弄懂不再浪费

土豆是很多人冬天必囤的一种蔬菜,价格便宜,营养丰富,而且怎么做都好吃,买上一两百斤,一个冬天都够吃了。虽然土豆好吃,但并不好保存。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北方开始了供暖模式,而南方也开启了地暖、空调,室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还是比较“热”的。邻居家从上个月就开了地暖,昨天她跟我说,家里的土豆都发芽了,而且有些还发绿了,问我还能不能吃。

估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流传最多的一个说法就是,土豆发芽后有毒,不能吃!

所以,一旦土豆发芽,很多人都会直接扔掉,一两个也就罢了,一扔就是几十斤,着实有点浪费。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2个话题:

1、土豆发芽了还能不能吃?

2、土豆怎么保存才不会发芽?

如果你家也有很多土豆,也不知道保存 *** ,就快跟我一起看看吧。

?发芽的土豆能不能吃?

能不能吃怎么定义呢?可以从口感、安全性上来说,也就是好不好吃、有没有毒。

首先,土豆发芽后的口感怎么样呢?我们都知道,发芽必须要吸收水分和营养,所以土豆发芽后水分会减少,营养也会降低,口感肯定是会变差的。不过如果长的芽比较少,口感变化并不大,要是已经长出很多芽了,说明水分大量流失,肯定是不好吃的。

其次,土豆发芽后有没有毒?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知道,发芽的土豆有毒!这种毒素叫做龙葵素。其实没发芽的土豆也含有龙葵素,不过含量特别低,对人体没有影响。但一旦土豆发芽了会产生新的龙葵素,芽越多龙葵素也就越多。

另外,如果土豆发青了,也是含有大量龙葵素的特点,这种土豆吃起来又涩又麻。

产生龙葵素,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防止动物把土豆吃掉,才能继续生长,这就是大自然的进化规律。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发芽、发青后的土豆是有毒的。

那么能不能吃就有答案了:

如果土豆完好,没有发霉腐烂,只是长了少量的新芽,或小面积发青,还是可以吃的。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芽部、青部切掉,去除龙葵素,才吃得放心。

如果已经长了很多芽,或大面积发青了,就不建议吃了,龙葵素含量过高,对人体有害。

如果土豆发霉、腐烂了,就是没有发芽、发青也是不能吃的,也产生了一种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物质。

由于龙葵素是一种生物碱,所以在食用发芽土豆时建议加醋烹饪,遇到醋酸后会发生中和反应,破坏其毒性。高温煮熟后,龙葵素也会被分解。

?如何保存土豆才不会发芽、发青呢?

种了几十年土豆的老农说,保存土豆要牢记几个原则,即阴凉、干燥、通风、避光。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保存土豆的小妙招,千万别直接堆在地上,用我说的这个 *** ,放6个月土豆也不会发芽发青,和新鲜土豆一样好吃。

【保存土豆】

1、准备一盆清水,加入适量食盐,搅拌融化后放入土豆,浸泡10分钟。

2、捞出土豆,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表面不能有水。

3、把土豆用保鲜膜包起来,嫌麻烦的可以用保鲜袋密封起来,最后放进纸板箱里,把箱子盖起来,放在阴凉通风处保存。

如果家里有暖气或开了空调,一定要放在温度较低的阳台上,并且纸箱不要直接放在地上,容易受潮,导致土豆坏掉。

用淡盐水浸泡过的土豆,晾干后食盐会留在表皮上,可以抑制细菌滋生,并且防止土豆发芽。包保鲜膜并用纸箱装起来后,可以避光并保持通风,还能避免水分流失,就可以长时间保持新鲜了,以后别再直接堆在地上了。

标签: 马铃薯 大图 图片 真实 照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