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为酒之母
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酒曲中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
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
酒曲的历史起源
我国古代谷物酿酒的方式有两类:
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
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用酒曲酿造的。
关于酒曲的最早历史记载是:“周朝著作《书经·说命篇》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
关于酒曲的生产技术的历史记载是:“在北魏时代的《齐民要术》中之一次得到全面总结,在宋代已达到极高的水平。”
从科学原理加以分析,酒曲实际上是从发霉的谷物演变而来的。原始的酒曲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人们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适于酿酒的酒曲。大致在宋代,中国酒曲的种类和制造技术基本上定型。
中国酿酒酒曲的分类
现代大致将其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
1、麦曲:麦曲是最早的酒曲,因为其酿造工艺简单,所以对曲的要求并不高。但现在的麦曲,基本上就是“全麦低温大曲”,形似大砖块,用纯麦制成,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制成。像比较出名的“即墨老酒”、“花雕”,均是用麦曲酿造。因此大多数麦曲酿造的酒,度数都不会太高。
2、小曲:小曲体积较小,酿造时间比其它的曲种要短,所以酿造出来的酒风味较为清淡,受众群体也较为小众,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白酒的很多知名酒都有用到,比如桂林三花酒(米香)、江津酒(小曲清香)、玉冰烧酒(豉香型)。
3、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品种),现在红曲大多用来 *** 豆腐乳,所以鲜有人知。同时红曲在美食上也有着一席之地,例如无锡排骨、马蹄糕等都需要红曲的衬托。
4、大曲:说通俗些,就是像大砖一样的曲块,与小曲相比,大曲在酿酒时的用量要大得多。最出名的就是茅台,它酿酒时的曲粮比,达到了惊人的1:1,即用曲量超过了用粮量。所以大曲即是糖化发酵剂,也是酿酒原料的一部分。而且大曲 *** 周期很慢,都说“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端午到重阳之间的4个月,足见制曲时间漫长。
如今比较高端的酒,大多都是大曲酒,如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等,都是大曲酒。
5、麸曲:这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麸曲是以麸皮为原料,蒸熟后接入纯种曲霉菌或其他霉菌,人工培养的散曲这种曲具有 *** 周期短,出酒率高,节约粮食等优点它适合于中、低档白酒的酿制,并且具有成本低, *** 快的特点。迄今麸曲法白酒是中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
你学会了吗?
酒曲 *** :“大曲 *** 的一般工艺”八匠鼎松仁就闲话不多了,许多酒坊都想着酿造佳酿的同时 *** 自己的曲药,但是真的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吗?当然,事在人为,还是那句话,不断的实操不断的总结,去其糟糠,取其精髓,坚持了也就成功了……
酿制不同香型的大曲酒,所要求的大曲质量标准不同,因而大曲的 *** 例工艺也不尽相间。
八匠鼎松仁下面介绍的是大曲 *** 的般工艺(特殊工艺将在随后举例说明):
1、制曲原料及配料:
制大曲的原料,主要有小麦、大麦和豌豆,也有使用少量其他豆类和高粱等。
这些原料都要求颗粒饱满,无霉烂、虫蛀,无杂质,无异味,无农药污染。
小麦淀粉含量高,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丰富,黏着力强,是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酶的天然物料,在大曲制造中使用最多。
大麦营养丰富,皮多,性质疏松,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水分和热量也容易散失,一般与大麦混合使用。
大曲的配料,主要根据各酒厂产品的风格特点来确定:
一般的,高温大曲多用纯小麦(或小麦、大麦、豌豆混合曲);
中温大曲大多用大麦、豌豆曲。
小麦、大麦、豌豆为原料制曲时,通常的配比是5:4:1或6:3:1或7:2:1;
采用小麦、豌豆制曲时,通常的原料配比是6:4或7:3。
下面是几家名头酒厂制曲的原料配比图:
2、原料粉碎:
原料的粉碎度与大曲的质量关系较大:
过细则黏性大,曲坯内空隙小,通气性差,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失,微生物生长缓慢,易造成窝水、不透或圈老等现象;
过粗则黏性小,曲坯内空隙大,水分和热量易散失,易造成曲坏过早干燥和裂口,表面不挂衣,微生物生长不良。
所以,要严格控制好制曲原料的粉碎度。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制曲原料的种类与配比、曲室培养环境条件和产品的质量风格特点等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原料粉碎度。
粉碎后的麦粉,要求“心烂皮不烂”。
“心烂” 是为了充分释放淀粉;
“皮不烂”则可保持一定的通透性。
采用石磨粉碎可以完全做到“心烂皮不烂”;
而采用钢磨粉碎则难以达到要求。
因此,采用钢磨时,应先将原料加水润湿后再进行粉碎。
3、曲坯 ***
①、拌料与加水比
拌料的目的就是“使原料均匀地吃足水分,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
加水比过少,曲坏表面易干燥,菌丝生长缓慢,不挂衣;
加水比过大,升温快、湿度大,易烧曲。
从微生物的生长情况看,细菌易在水分大的环境中生长,霉菌在曲坯水分含量35%时生长更好,醉母菌在水分含量30%~35%时生长更佳。
一般地,拌料后,曲料水分含量在38%左右,标准是“手捏成团不粘手”。
而具体加水比则取决于制曲工艺、原料含水量、空气湿度和温度等因素。
一般纯小麦曲加水比(指加水量与原料之比)为37%~40%,小麦、大麦、豌豆混合曲的加水比为40~45%。
②、制曲坯
曲坯 *** *** 有人工踩曲和机械制曲两种,曲坯多为砖型(个别者如五粮液大曲,一面鼓起,称为“包包曲”)。
砖型曲坯的一般尺寸为(30~33)cmX(18~21)cmX(6~7)cm。
曲坯太小,不易保温、保湿,操作费工;
曲坯太大,则微生物不易长透。
曲坯的松紧要适度:
曲坯过硬,成曲色泽不正,曲心有异味;
曲坯过松,操作不便,易散曲,也不利于保温、保湿。
曲室培养与管理
1、曲坯人室
①、曲房
曲房的结构、材料、高度、门的开向等,均应考虑保温、保潮及通风效果。
曲坯入房前,应将曲室打扫干净,并铺上一层稻壳之类的物料,以免曲坯发酵时与地粘连。
曲室地面更好是泥地,视气候情况,要适量洒一些清水在地面,天热时必须洒水。
②、曲坯安放
曲坯入房后,安放的形式有斗形、人字形和一字形三种。
其中斗形和人字形较为费事,但可以使曲坯的温度和水分均匀。
三种安放形式的曲间、行间距离是相同的,不能相互倒靠(包包曲除外)。
根据不同的季节,曲间距有所不同,一般冬季为1. 5~2cm,夏季为2~3cm。
视情况收拢或者拉开曲间距有调节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功能。
③、覆盖
曲坯安放好后,应在曲上面盖上草帘、稻草之类的覆盖物。
为了增大环境湿度,还应在覆盖物上适当酒些水。
最后,关闭门窗,进入曲坯培菌阶段。
2、培菌管理
大曲的质量好坏,主要决定于曲坏入室后的培菌管理,特别是入房后的前几天,如管理不当,以后很难挽救。
因此必须注意观察,掌握好翻曲时间,适时调节曲室温度、混度和更换曲室空气,从而控制曲还的升温,为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代谢提供良好的条件。
大曲的 *** 工艺不同,其大曲的培菌管理亦各不相同。
但无论何种大曲,其培养过程的管理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①、低温培菌期
一般为3~5天,在此期间品温控制在30~40℃,相对湿度控制在90%。
培菌期的主要目的是让霉菌、酵母菌等大量生长繁殖,为大曲多功能发酵体系的形成打好基础。
控制 *** 有取下覆盖物、关启门窗和翻去等;
②、高温转化期间
一般需要5~7天,在此期间根据制造不同大曲的特点控制曲坯的品温(45~65℃),相对湿度应大于90%。
在转化期:
一方面菌体生长逐渐停止,产孢菌群则以孢子形式休眠下来;
另一方面曲坯中各种微生物所形成的丰富酶系因温度升高后开始活跃,利用原料中的养料形成酒体香味的前体物质。
由于不同酶系的最适作用温度不同,因此在此阶段控制不同的温度将会形成不同香味或香味前体物质,并为大曲酒的香型和风格特点打下基础(转化期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开门窗排潮)。
③、后火生香期
一般需9~12天,在此期间品温控制一般低于45℃,相对湿度小于80%。
后火期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曲心多余水分挥发和香味物质的呈现”。
所谓后火生香并不是在此时期内生成大量香味物质,而是要逐渐终止生化反应,使高温转化期形成的大量香味物质呈现出来,否则有可能得而复失,丧失大曲的典型风格。
后火期的管理也是根据不同香型大曲的特点来确定的,但不管怎样,后火不可过小,否则曲心水分挥发不出,会导致软心,影响成曲质量(后火期的主要操作有保温、垒堆等)。
④、打拢
打拢即将曲块转过来集中而不留距离,并保持常温。
在此期间只需注意曲堆尽量不要受外界气温干扰即可,经15~30天的存放后,曲块即可入库贮存。
贮曲
曲块入库前,应将曲库清扫干净,铺上糠壳和草席,并保证曲库明凉、通风良好。曲块间保持一定距离,以利于通风,散热。
如果曲块受潮开温,则会污染青莓菌等有害做生物,使成曲质量下降。
新曲不能立即使用,酿酒时必须用陈曲。
大曲经过过贮存将淘汰大量生酸杂菌,但大曲在贮存过程中酿酒酶系的活性及酵母菌等等有益菌群也会有所下降。
因此曲并不是越陈越好。一般贮存3个月后即可使用。
也有的贮存6个月以后才使用的。
四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应用霉菌糖化谷物进行酿酒,由此发明的酒曲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酿酒界的一大贡献。“若作酒醴,尔唯曲蘖”,说明酿酒必须依靠酒曲的作用。酒曲是多种微生物的复合,是酿酒发酵的原动力。要酿酒必须制曲,制曲实际上是扩大培养酿酒微生物的过程。一般先用谷物为原料来富集微生物制成曲、再用曲促使更多的谷物经糖化、发酵酿成酒,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酒的质量和产量。因而要出好酒必须用好曲。
使用谷物芽酿酒和使用曲酿酒大不一样,前者仅利用谷物发芽所产生的水解酶类等对原料内含物进行分解,而后者是利用多种微生物产生的复杂酶进行糖化发酵作用,是边糖化边发酵的固态复式发酵过程,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它包含着高深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如固体曲的 *** 、保藏,曲种的传代和优化等等,都深刻地影响着现代酿酒技术的发展。
我国生产酿酒时常用曲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即大曲、小曲和麸曲。(其中常用的是大曲和小曲)
一、大曲
大曲是以小麦、大麦和豌豆等为原料,经破碎加水拌料压成砖块状的曲坯,在人工挖制的温度、湿度下培养而成。大曲含有霉菌、酵母、细菌等多种微生物,是一种多菌的混合(酶)制剂,它所含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受到制曲原料、制曲温度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大曲含有多种微生物,所以在酿酒发酵过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代谢产物,组成了各种风味成分。目前,我国各种名白酒、优质白酒大都使用传统的大曲法酿造。
鉴于大曲酒生产用曲量大、发酵周期长、耗粮较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所以人们致力于对大曲微生物的研究,探索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的消长和分布规律,寻找大曲与酒体风味之间的关系,试制纯种大曲和强化大曲并应用机械制曲来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工作条件。
二、小曲
小曲也称酒药、白药。白药、酒饼等,是用米粉或米糠为原料,添加少量中药材或辣蓼草,接种曲母,人工控制培养温度而制成。
因为颗粒小,习惯上称它为小曲。小曲中主要含有根霉、毛霉、酵母等微生物。其中根霉的糖化能力很强,并具有一定的酒化酶活性,它常作为小曲白酒和黄酒的糖化发酵剂,例如生产小曲白酒用的邛崃米曲、广东酒饼等都是优良的黄酒酿造用小曲品种。由于小曲 *** *** 代代相传,小曲中的微生物经过反复的筛选,使小曲得以保持优良的品质。
在小曲 *** 过程中,以往还常添加一些中药材,目的是促进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增加酒的香味,但经研究为了节约成本,防止盲目使用中药材。目前已减少甚至不加中药材,制成无药小曲(无药糠曲),同样获得满意的效果。
用小曲酿造的白酒酒味醇净、香气幽雅,风格独特。由于小曲白酒以米原料,发醇过程中所形成的乳酸乙酯、乙酸乙酯、β-苯乙醇等是它的主体香味物质,决定了小曲白酒的典型风格。
同时,人们还常利用小曲来酿制营养丰富的黄酒或制备绍兴酒的淋饭酒母,以及生产甜型、半甜型的封缸酒、香雪酒、沉缸酒等等,依靠根霉所含的糖化型淀粉酶作用,可使甜型黄酒的葡萄糖含量达到20%以上。
三、红曲
红曲是我国黄酒酿造的一种特殊曲种,它用大米为原料,经接种曲母培养而成。红曲主要含有红曲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具有糖化与发酵的双重作用。用红曲酿成的酒称为红曲酒,它具有色泽鲜艳,酒味醇厚的特点。因红曲霉菌能分泌红色素(C23strong4O5)及黄色素(C17strong4O4)故也常用于腐乳、中药、食品等方面,红曲还具有一定的抗菌防腐能力。其中乌衣红曲是红曲霉、黑曲霉和霉和酵母共生制成的曲子。黄衣红曲是红曲霉、黄曲霉和酵母共生而制成的曲。它们耐温抗酸,具有比红曲更强的糖化发酵力。在浙江、福建一带常用它来生产黄酒。
四、麦曲
麦曲是我国酿酒工业上消耗用得较为普遍的曲种,它以小麦为原料,破碎后加水成型 ,经培养而成的一种多菌种复合糖化发酵剂。麦曲主要含有米曲霉、黄曲霉、根霉、毛霉和少量酵母、细菌等,麦曲在黄酒酿造中主要起糖化和产香增色作用,使黄酒具特殊的曲香和醇厚的酒味。依据麦曲的 *** *** 不同,又分为踏曲、挂曲、草色曲、爆麦曲和纯种生麦曲,纯种熟麦曲等。黄酒生产中也用到麦曲。
五、麸曲
麸曲以麸皮为主要原料,接种霉菌扩大培养而成,它主要应用于麸曲白酒的生产,作为糖化剂使用。利用麸曲代大曲和小曲来生产白酒,是解放后推行的一种新的生产 *** ,其主要优点是麸曲的糖化力强,原料淀粉利用率高达80%以上,在节粮方面有显著的效 果,麸曲法白酒发酵周期短,原料适用面广,易于实现机械化生产。目前,该法已逐步由固态法生产发展为液态法生产,并用液体曲或酶制剂取代麸曲的作用。
古人最原始的糖化发酵剂可能有几种形式:即曲,蘖,或曲蘖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 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发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 但曲和蘖起码在商代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发芽的谷物和发霉的谷物外观不同,作用也不同,人们很容易分别按照不同的 *** 加以制造,于是,在远古便有了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发霉的谷物称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为蘖。
大曲酒和小曲酒生产中,分别要以大曲和小曲作为糖化发酵剂。制曲 *** 各不相同,现在分别以汾酒曲和药小曲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一、汾酒曲
*** ***
1.原料粉碎:把大麦60%、豌豆40%按比例配好,混匀粉碎,要求通过20孔筛的细粉占20~30%。
2.踩曲:粉料加水拌匀,在曲模中踩成曲坯,由坯含水量为36~38%,要求踩的平整,饱满。
3.入房排列:曲室温度预先调节在15~20℃,地面铺上稻皮,把曲坯运入房中排列成行,间隔2~3 厘米,每层上放置芦苇秆,再在上面放置一层曲块,共放三层。
4.长霉:将曲室封闭,温度会逐渐上升,一天后曲坯表面出现霉菌斑点,经36~37小时,品温升到38~39℃,应控制升温缓慢,使上霉良好。
5. 晾霉:曲坯品温升至38~39℃,打开门窗,揭去保温层,排潮降温,并把曲坯上下翻倒一次,拉开间距, 以控制微生物生长,使曲坯表面干燥,固定成形,称为晾霉。晾霉时,不应在室内产生对流风,防止曲皮干裂。晾霉2~3天,每天翻曲一次,曲层分别由三层增到四层和五层。
6.起潮火:晾霉后,再封闭门窗进入潮火,品温上至36~38℃,进行翻曲,曲层由五层增到六层,并排列成“人”字形,每1~2天翻曲一次,昼夜门窗两封两启,品温两起两落,经4~5天曲坯38℃逐渐升到45~46℃,进入大火期,曲坯增到七层。
7. 大火(高温)期:这时微生物菌丝由表面向里生长,水分和热量由里向外散失,可开启门窗调节品温,保持44~46%的高温7~8天,每天翻曲一次。大火期结束,有50~70%的曲坯已成熟。
8. 后火期:曲坯逐渐干燥,品温下降,由44~46℃降到32~33℃或更低,后火期3~5天。
9. 养曲:后火期后,为使曲坯继续蒸发水分,品温控制在 28~30℃进行养曲。
10. 出房:把曲块出房,堆成间距10厘米的曲堆。
二、药小曲 又名酒药或酒曲丸。它是以生米粉为原料,添加中草药粉和种曲母制成的。
*** ***
1.浸米:把大米加水浸泡3~6小时备用。
2.粉碎:浸泡后的大米粉碎成米粉,并用180目的细筛进行过筛。
3.配料接种:以3/4的米粉用于做坯,余下1/4的米粉用作裹粉,香药草粉用量为酒坯粉量的3%,陈曲粉为2%,水为60%,相混拌匀。
4.制坯:拌匀后制成酒饼,切成2厘米大小的粒状 ,并用竹筛筛圆成酒药坯。
5.裹粉:把曲坯外面滚上一层细米粉,并控制酒坯含水量为46%。
6.培曲:室温控制在28~31℃,把酒坯送入曲室,培养20小时后,霉菌菌丝生长旺盛,品温控制在33~34℃,更高不超过37℃,24小时后,为了促使曲坏中酵母繁殖,室温应控制在28~30℃,品温在35℃以下,保持24小时。入房共48小时后,品温下降,曲子成熟。
7.出曲:成熟的曲取出后在烘房干燥或晒干,贮藏备用。
来源:公众号“李寻的酒吧”
大曲在中国酿酒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是我国酿酒独有的特殊技术。有些专家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过程比较复杂,有些书上介绍有十几个工艺环节。在这里简单介绍下。
制曲主要有六个环节:润水,粉碎,拌料,成型,入室培养,入库储存。
1.润水。就是往制曲的粮食撒上水,进行浸润,为了一个环节粉碎做准备,一般要加2%-3%的水,浸润2个小时到4个小时,不能超过4个小时,不同地区的水温不一样,北方夏天可能要60度左右,南方用常温的水。
2.粉碎(见下图)。曲粮浸润之后,要进行粉碎。粉碎度不能太粗,太粗不适合制曲,也不能太细,达到“烂芯而不烂皮”就可以了。传统是使用石磨进行粉碎,效果比较好。现在主要是用钢磨,粉碎过于均匀,有的时候效果不那么好。不同的曲粮粉碎度不一样,粉碎粒度也不一样,要分开粉碎。
3.拌料。粉碎好的各种粮食,就要按照比例进行搅拌。有的制曲搅拌的时候还要加上3%-5%的老曲粉(就是上一次制曲的曲粉),拌料完成的标准是“握着聚,铺着散”,具体就是手握能成团,手拍能散开。拌料的时候也要加水,具体操作 *** 不太一样,一般是清明节前用冷水,霜降前后要用热水,热水要到60℃左右。
4.成型(见下图)。传统是使用模具,类似那种土坯模具,木质的那种方框,把料装在里面,由踩曲工人站在上面进行踩实。现在主要是机械制曲,由压模机一次压制成形。成曲形状一般是两种,一种就是踩成平板,表面是平的,像个砖块;另一种中间是隆起的,叫包包曲,五粮液和茅台使用这种曲。包包曲中间鼓起来,它的中间的品温和周边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五粮液的曲里有“中温大曲高温部位”的说法。目前大部分的制曲厂或车间都是机械化。从前面的粉碎,拌料,压制成型,都有系统的流水线式的设备来完成。古代是人工踩曲,网上之前有一些争议,说茅台酒制曲,一定要妙龄少女来踩曲,而且说法很多,说女性体重正好,男性体重就过重,这个说法基本上是一个噱头。因为从披露的史料来看,中国传统的制曲技术早在魏晋的时候就有了,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载过,制曲踩曲要用壮汉。茅台也有记载,在五六十年代制曲车间踩曲的主要是男工。作为强体力劳动,女工踩曲就是现在市场宣传的噱头。当然现在绝大多数的酒厂是机械制曲,机械制曲对于曲块的大小和压力的稳定性控制的比较好。
5.入室培养(见下图)。做好的曲块要放到专门的房子去培养。曲房和曲库不是一个概念,曲房是专门让曲网罗微生物,升温发酵,从而完全成熟的过程。曲房里的培养过程,管理比较复杂,需要专门讲解,会在后面进行单独讲述。
6.入库储存(见下图)。新制的曲一般是不能直接做酒,需要储存一段时间。现在各种酒曲,一般都要储存三到六个月左右。陈曲三个月以上,经过陈化,像酒一样陈化老熟之后再来使用。曲库讲究要适当通风、干净。像清香酒的曲库,有的是用铁丝网隔开,通风很好;高温曲、中高温区的曲库和清香酒的曲库不大一样。
在B站“李寻品酒学院”里有李寻老师讲解中国白酒酿造工艺的讲课视频:《李寻品酒学院第六十八课 大曲 *** 过程》。关于大曲的课程总共有五课,欢迎有兴趣了解中国白酒工艺的酒友观看视频,也可以联系李寻老师助理,将视频转发给您。
添加18202991745邀请进入李寻品酒酒友交流群
纯粮酿酒必定离不开酒曲,酒曲是决定酒口感的主要因素,那么,我们平时常用的酒曲有哪些呢?杨老师给大家分享酒曲的分类和 *** 工艺,感兴趣的亲不妨来了解一下。
一、酒曲的分类和 *** 工艺
1、大曲:传统大曲、强化大曲(半纯种)、纯种大曲。
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小麦→润水→堆积→磨碎→加水拌和→装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养→翻曲→堆曲→出曲→入库贮藏→成品曲
2、小曲:按接种法分传统小曲和纯种小曲
传统小曲的生产流程:辣蓼草末→拌料→打实→切块→滚角→接种→入缸保温培养→入匾培养,换匾,并匾→装箩,出箩→晒干。
3、红曲:主要分为乌衣红曲和红曲,红曲又分为传统红曲和纯种红曲
著名的福建红曲传统制法是:曲种(曲粉+醋),洗米→蒸饭→摊饭→拌曲→入曲房培养→堆积→平摊→浸曲→堆积→→翻拌 →之一次喷水→第二次喷水→出曲→晒干→成品曲→包装。
2、小曲:按接种法分传统小曲和纯种小曲
传统小曲的生产流程:辣蓼草末→拌料→打实→切块→滚角→接种→入缸保温培养→入匾培养,换匾,并匾→装箩,出箩→晒干。
3、红曲:主要分为乌衣红曲和红曲,红曲又分为传统红曲和纯种红曲
著名的福建红曲传统制法是:曲种(曲粉+醋),洗米→蒸饭→摊饭→拌曲→入曲房培养→堆积→平摊→浸曲→堆积→→翻拌 →之一次喷水→第二次喷水→出曲→晒干→成品曲→包装。
4、麦曲:传统麦曲(草包曲,砖曲,挂曲,爆曲)
麸曲生产的主要 *** 有:盒子曲法、帘子曲法、通风制曲法。
酒曲,也叫酿酒酵母,作用主要是使得粮食中的淀粉得到糖化,再经过酒化产生乙醇,也就是酒。好的酿酒酵母应该是糖化能力强,酒化能力强,而且在发酵过程中发酵能力强,产香味物质明显,这样才能使得酒不仅口味好,酒体明净,绵甜爽口,酒质纯正,而且出酒率高,降低了酿酒的成本。
在选择用什么酒曲之前你可以先考虑你要酿什么类型的酒,不同的酒需要用不同的酒曲。
在选择酒曲之前建议先了解一下酒曲的分类及用途
1、酒曲按原料分类
大曲。大曲是以小麦、大麦和豌豆等为原料,经破碎加水拌料压成砖块状的曲坯,在人工控制的温度、湿度下培养而成。目前,名优白酒大都使用传统的大曲法酿造。
小曲。小曲也称酒药、白药、酒饼等,是用米粉或米糠为原料等接种曲母而制成。它常作为小曲白酒和黄酒的糖化发酵剂。
红曲。红曲用大米为原料,经接种曲母培养而成。红曲主要含有红曲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具有糖化与发酵的双重作用。常用它来生产黄酒。
麦曲。麦曲是我国酿酒工业上消耗用的较为普遍的曲种,它以小麦为原料,破碎后加水成型 ,经培养而成的一种多菌种复合糖化发酵剂。黄酒生产中会用到麦曲。
麸曲。麸曲以麸皮为主要原料,接种霉菌扩大培养而成。麸曲的糖化力强,原料淀粉利用率高达80%以上,在节粮方面有显著的效果。麸曲法白酒发酵周期短,原料适用面广,易于实现机械化生产,所以我国70%的低端白酒企业都是采用这种 *** 。
2、当然还有分为生料酒曲、熟料酒曲的
生料酒曲指采用单纯糖化酶和活性干酵母配制的。适用于含用淀粉或糖分的粮谷、果蔬,利用生料发酵 *** 生产各种蒸馏白酒和发酵酒。
熟料酒曲为特殊酒曲,属纯生物复合制剂。能将任何生物淀粉彻底糖化,将糖分彻底发酵转化为酒。适用于发酵各种含有淀粉或糖类的粮食,比如高粱,玉米,甜菜,甘蔗等。 熟料高产酿酒酒曲也属于传统酿酒工艺,虽然出酒有很大的提高技术也有很大的改革,但是始终没有生料酒曲出酒率高操作也没有生料方便。但是由于出酒酒质优秀,所以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酒曲。
3、就酒曲品牌而言
目前行业里面比较知名的有华西酒曲、安琪酒曲、火速酒曲、力克酒曲等等,可以去网上搜一下,选择一个合适的。
如果要选择酒曲的话,建议我们要学会判断酒曲:
可以通过闻香味来判断,品质优的酒曲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香味十分明显,这说明酵母在酒醅中在充分发酵,这样的酒曲才是好的酒曲,才能够大大地提高白酒的出酒率。很多酿酒师傅有这样的疑问:在气温比较低的冬季,酒曲的发酵能够大大降低,能够酿出来的白酒出酒率也低,因此他们通常在冬季不去酿酒,这样就白白浪费了一个季度的时间,收入也会大大降低。
如果选择一种活性强、极少受到温度影响的酒曲来发酵,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酒曲活性好事保证出酒率的关键,但是有的品牌的酒曲虽说保证了出酒率但是口感却不能够保证,因为好的白酒是原汁原味的,酿酒的白酒酒体明净,绵甜爽口,酒质纯正,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才符合优质白酒这样的称呼。所以,对于酿酒人士而言,在酿酒之前一定要选择一款好的酒曲品牌,这是对所酿酒的品质负责。
酿造酒的主要原料“酒曲”有哪些学问,一起涨知识!曲为酒之媒,“酒曲”在中国的酿造工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曲可以使酒具有独特的味道和气味,大曲还能够增加酒的香气和产量,同时降低了酒的酸度和涩度。
酒曲是如何得来
以经典凤香型大众名酒——西凤375酒为例,以大麦、豌豆、小麦制曲形成一种微生物群体,主要由酵母和细菌组成。酵母是酿酒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将糖分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酒曲有什么作用
酒曲会对白酒的风味和口感有影响。不同的酵母品种会产生不同的香气和味道,因此选择合适的原料来制曲对酿造出高质量的酒至关重要。
1.酒曲可以调味:酒曲中的酵母和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复杂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赋予酒类独特的风味和香气。
2.酒曲可以杀菌:酒曲中的酵母和细菌能够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在发酵过程中,酵母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以及细菌产生的酸性物质会形成一种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从而起到了杀菌的作用。
3.酒曲可以改善口感:酒曲中的酵母通过发酵过程不仅能够产生酒精和香气,还能改善酒的口感。酵母分解糖分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形成气泡,使得酒类具有了起泡和丰富口感的特点。
如何选择优质大曲
首先,确保温和大曲的纯度高,无杂质。
其次,应该选择口感柔和的温和大曲,这样酿造出来的酒才能口感更好。
“四大名酒”制曲工艺
凤香:中高温大曲原料:大麦、豌豆、小麦,曲心温度:56-60℃
酱香:高温大曲原料:小麦,曲心温度:65-68℃
清香:中温大曲原料:大麦、豌豆,曲心温度:45-55℃
浓香:中温大曲原料:小麦,曲心温度:不超过55℃
关于酒曲,酒友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农村酒曲 *** 并不复杂,6种常用的原料和配方,依葫芦画瓢就行了前言
导读:农家酒曲如何 *** ?原料和配方告诉你,看完步骤你也会做
炎炎夏日,正是 *** 酒曲的黄金时间段。记得20年前,每年到了三伏天,在我的家乡这边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 *** 酒曲,都是传承下来的古老的 *** 。
因为在当时村里每家每户都会酿酒喝,有人酿制白酒,有人酿制米酒,而酿酒就需要用到酒曲。
并且在我们当地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酒曲只能是自己家里做才行,是不能向别人借。如果自己家里实在没有,可是又想要酿酒,那就只好是花钱买,千万不能到别人家里借。
在当时的条件不好,村民都是坚持“自力更生”,能自己加工生产的都是舍不得花钱的。而农历六月份是三伏天,这个期间的温度高,最适合 *** 酒曲了。
那如何 *** 酒曲呢?其实原料都是在我们的身边,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材料。下面就把农家酒曲 *** 所需要的原材料,还有配方告诉大家。其实 *** 起来并不复杂,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基本上一学就会哦。
酒曲的材料
酒曲在有些地方也叫酒饼、药曲,或者是烧酒曲、酒饼子等等。它是用来酿制米酒、白酒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材料,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它就是酿酒的“药引子”,没有了它就酿不成酒了。
而我国的酿酒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了。并且自古以来,古人都是讲究就地取材的,因此各地酿制酒曲的原材料也是有所区别的,有些地方比价简单,两三种原材料就能 *** 酒曲。
有些地方却比较复杂,多则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原材料,经过多道工艺才 *** 出来上乘的酒曲,但越是复杂的酒曲 *** 偏方,现在就越不为人知了,因为很多都已经失传了。
在我的家乡这边, *** 酒曲的原料的种类还是比较少见的,一般少则三四种,多则是六七种,比较常见的就是辣蓼草、马鞭草、兰香草、淡竹叶、桃树叶、柑橘树叶等。
有一些比较讲究的老人,则还会加入艾草、土茯苓、桑叶、竹叶、扁豆叶、桂叶和甘草等等。因为各地的植物分布不同,所以 *** 酒曲的原料也是不一样的。
这里我们说一说比较简单的 *** *** 吧。
辣蓼草
无论是哪一种配方 *** 酒曲,辣蓼草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辣蓼草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但是这种植物也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生长在水边的,一种则是在旱地的。而生长在水边的辣蓼草一般不辣,只有长在旱地的才行。
采摘辣蓼草也是有讲究的,采摘早了也不辣,只有等到三伏天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辣蓼草已经长老了,采摘它的嫩茎叶就行。
兰香草
早些年我们这里做酒曲,都会用到它,可是这些年兰香草已经十分少见了,很多地方已经见不到了,因此也有人不用它了。
兰香草也叫山薄荷,只因它的叶子实在是太像薄荷了,这是一种小型的灌木植物,高26-60厘米,它的叶子采摘下来,稍微用力一揉搓,就会闻到很好闻的像兰草的香味。
淡竹叶
长得很像野生竹子的一种植物,它的植株比较的矮小,叶子是披针形的,非常像竹叶子。一般是生长在山坡林下的阴湿处。但是它的根须上却有膨大的纺锤状的肉质块根。在有些地方没有淡竹叶,常常会用竹叶子来替代它。
至于余下的马鞭草,这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植物,许多的路边、田边,还有一些公园里面也能见到它。而桃树叶就是桃子的树叶子,柑橘树叶就是水果柑橘的叶子。
这些都是不用介绍大家也知道的,加入这些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增香。如果实在是采摘不到,不加也可以的。
酒曲的 *** ***
在过去机械化没有今天普及, *** 酒曲还是非常麻烦的,大致的原理就是把这些山间采摘来的植物,把它和大米混合了以后,然后放到了石臼里面机械性的捣碎了。然后再把它用手揉捏成为球状小丸子,或者是压成饼状。
但是在今天, *** 的 *** 就要方便了很多,一般都是把这些原材料全部都晒干了,然后再用机器打磨成为粉末了,再和粉碎的大米一起混合来 *** 就可以了。
先把所有的原材料都晒干了,其中辣蓼草和大米的比例按照1比13来准备,也就是13斤的大米粉需要用到辣蓼草1斤。而至于其他的原材料,就要少很多,一般都是辣蓼草的20分之一就可以了。
当这些材料按照比例粉碎了以后,然后就和米粉一起搅拌,并且一边搅拌还要一边加水。但是所加的水不宜过多,当用手搓成团状了,并且拿在手上干湿度以不粘手为佳。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就可以 *** 酒曲了,用手抓一小把,然后把它握在手心里面,把它用力捏成丸子般大小。当所有的都已经捏好了,就把它们一个个放在一个大的簸箕或者是平底的托盘中。
这个时候就要把陈年的老酒曲拿出来,把它捣碎了,然后将它们撒在簸箕里面,摇动簸箕让每一粒酒曲上面都已经裹上了一层薄薄的老酒曲粉。
搞定之后,就要开始存储了。因为三伏天 *** 酒曲的温度较高,可以直接在篮子里面垫上一层的稻草,然后把酒曲一个个小心的摆放在里面,并且记得在上面还要再放上一层稻草。如果温度不够,则可能要在外面加一层厚棉被,或者是破旧的衣物来保温和保湿。
这样放置在阴凉干燥处登上48个小时左右,一定要记好时间,当酒曲的表面如果长出来细长的白色绒毛,长度大约三四毫米时,也就意味着酒曲发酵好了。
时间如果长了,那这些绒毛就变成了黑色的了。如果闻到有难闻的臭味,那表示发酵失败了。
当酒曲发酵好了,就要及时把它们拿出来,然后放到簸箕里面,拿到太阳底下去晾晒,等到晾干以后就可以好好存储起来了。为了避免它长虫子,尽量多晾晒几天。如果是三伏天的话,晾晒五六天应该就彻底干了,再把它们密封保存起来就可以了。
结束语
酒曲的好坏,关键的一点在于温度的控制,温度低了不行,温度高了也不好,一般控制在24~36小时。以前农民都没有温度计,都是根据经验来判断的,因为三伏天的温度普遍都是30几度,非常利于发酵,所以在当时都是集中在三伏天的时候 *** 酒曲。
如果没有经验,当酒曲发酵24个小时以上了,就可以打开查看一下,当发现酒曲上已经有白色的一层细绒毛了,就表示发酵很好。这个时候要及时关注,并做好通风降温,以免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上的绒毛变黑了,其实这个是生长出了霉样斑块,会严重影响到酒曲的质量。
各位朋友们,看到这里是不是发现农家酒曲的 *** 并不复杂,原材料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大家只要有耐心都能 *** 成功的。动手能力强的朋友们,不妨学一学。
各位朋友们,在您的家乡又是如何 *** 酒曲的呢?欢迎大家分享,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酒粬,一般写作酒曲。在经过强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米粒上便会茂盛地生长出菌丝,此即酒曲。曲霉产生的淀粉酶会糖化米里面的淀粉,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把它和麦芽同时作为原料糖,用来制造酒、甜酒和豆酱等。用麦类代替米者称麦曲。
中文名
酒粬
分类
麦粬,小粬,红粬,大粬,麸粬
主要原料
白米
酒曲分类
生料酒曲 熟料酒曲
起源
酒曲的起源已不可考,关于酒曲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书经·说命篇>>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从科学原理加以分析,酒曲实际上是从发霉的谷物演变来的。酒曲的生产技术在北魏时代的<<齐民要术>>中之一次得到全面总结,在宋代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酒曲品种齐全,工艺技术完善,酒曲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发酵力都很高。现代酒曲仍广泛用于黄酒,白酒等的酿造。在生产技术上,由于对微生物及酿酒理论知识的掌握,酒曲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原始的酒曲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人们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适于酿酒的酒曲。由于所采用的原料及 *** *** 不同,生产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异,酒曲的品种丰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国酒曲的种类和制造技术基本上定型。后世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改进。
本质
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 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用酒曲酿造的,而且中国的酒曲法酿酒对于周边国家,如日本、越南和泰国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讲述中国酒的品种及特征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的酒曲作一个较详细的了解。
虽然中国人民与曲蘖打了几千年的交道,知道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 但一直不知道曲蘖的本质所在。现代科学才解开其中的奥秘。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蘖也含有许多这样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将蘖本身中的淀粉转变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转变成乙醇。同时,酒曲本身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等,也是酿酒原料。
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酒曲中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对霉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坂口谨一郎教授,认为这甚至可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媲美,这显然是从生物工程技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推断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人民所创立的 *** 将日益显示其重要的作用。
种类
按制曲原料来分主要有小麦和稻米。故分别称为麦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种类也很多,如用米粉制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饭制成的红曲或乌衣红曲,米曲(米曲霉)。
按原料是否熟化处理可分为生麦曲和熟麦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来分,又有很多种类,如加入中草药的称为药曲, 加入豆类原料的称为豆曲(碗豆,绿豆等)。
按曲的形体可分为大曲(草包曲,砖曲,挂曲)和小曲(饼曲),散曲。
按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 分为传统酒曲(微生物的天然接种)和纯种酒曲(如米曲霉接种的米曲,根霉菌接种的根霉曲,黑曲霉接种的酒曲)。
现代大致将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它们是:
麦曲,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
小曲,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
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品种);
大曲,用于蒸馏酒的酿造。
麸曲,这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迄今麸曲法白酒是中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
中国酒曲的分类
类 别 品 种
大 曲 传统大曲;强化大曲(半纯种);纯种大曲。
小 曲 按接种法分传统小曲和纯种小曲
按用途分为黄酒小曲,白酒小曲,甜酒药;
按原料,分为麸皮小曲,米粉曲,液体曲。
红 曲 主要分为乌衣红曲和红曲,红曲又分为传统红曲和纯种红曲
麦 曲 传统麦曲(草包曲,砖曲,挂曲,爆曲)
纯种麦曲(通风曲,地面曲,盒子曲)
麸 曲 地面曲,盒子曲,帘子曲,通风曲,液体曲。
制造
小曲制造技术
除了北方的麦曲外,至迟在晋代南方已出现了团状的米曲。晋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这是关于南方米曲的最早记载。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从晋代之一次在文献中出现以来,名称繁多,宋代《北山酒经》 *** 有四例。其制法大同小异,采用糯米或粳米为原料,先浸泡蓼叶或蛇麻花,或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团。
传统小曲的生产流程:
陈酒药 水 米粉 辣蓼草末→拌料→打实→切块→滚角→接种→入缸保温培养→入匾培养,换匾,并匾→装箩,出箩→晒干。
传统小曲生产流程
传统的麦曲,完全采用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种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经>>中则记载了一种人工接种的方式,即: “团成饼子,以旧曲末逐个为衣” 。也就是说把新制成的曲团在陈曲粉末上滚动一下, 陈曲末便粘在新曲团的表面,陈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团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长优势。由于可以人为地选择质量较好的陈曲作为曲种,这就可以择优汰劣。通过年复一年的人工选育,自然淘汰,质量优越的曲种(实际上是微生物菌种)就保留下来了。而天然接种的酒曲,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带入,或者制曲场所及用具。性能优良的菌种无法代代相传,酒质也就无法恒定。
明清时期,小曲中加入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明《天工开物》中说:“其入诸般君臣与草药,少者数味,多者百味,则各土各法,亦不可殚述。” 这种传统做法一直延续至现代。周恒刚先生在1964 年搜集的四川邛崃的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药达72味,合计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糖化曲》,1964年,中国财经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药的。如明代的东阳酒曲中只加辣蓼。宁波白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来,小曲向药小曲和无药小曲两个方向发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据有关科技工作者分离鉴定,在分离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霉菌中,其中根霉占643株。根霉不仅具有糖化作用,还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还有许多其它微生物,现代工业微生物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种,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
大曲的发展
元代以来,蒸馏烧酒开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麦曲用于烧酒的酿造。因而传统的麦曲中分化出一种大曲,虽然在原料上与黄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制法上有一定的特点。到了近现代,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便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酒曲。明清时期,河南,淮安一带成了中国大曲的主要生产基地。
大曲是从麦曲中分化出来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献资料中大曲的概念并不明确。一般指曲的形体较大的麦曲。这里所说的大曲,是指专门用于蒸馏酒酿造所用的麦曲。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的主要区别在于制曲原料,曲型和培养温度这三个方面。
1 制曲原料
大曲的原料为豌豆,小麦和大麦。其配比也随各地而有所不同。豌豆在原料中占30%-50%。因此豆类原料的广泛使用,对于大曲中的微生物种类, 相对数量,对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制曲工艺
大曲的形体较大,如<<天工开物>> 所描述的当时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砖片,这种曲形延续至今。
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
小麦→润水→堆积→磨碎→加水拌和→装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养→翻曲→堆曲→出曲→入库贮藏→成品曲
砖块式的大曲,是由专门的制曲工人踏制的。踏曲是一项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颇有讲究。首先是其严密的组织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监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经验的人担任。制曲工人有严密的分工,有人专门量原料和水,有的专门拌料,有的专事搬运,曲面装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实。踏曲工有十几人甚至数十入之多。每人规定踏几脚,如之一人连踏三脚,第二人接过去,同时即翻一面,再踏三脚,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时一块曲需经过60人的踏制。然后由专入取出木模,还有专门的人从事曲块边边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负责修曲,使曲块平滑。由数人搬至曲室。这样严密的踏曲组织系统,其目的是为了踏制高质量的块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块紧密,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曲块在搬运过程中曲块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块的紧密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块曲所用的曲模,采用砖形,这大概也是数百年的经验积累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更佳的几何形状。前面说过,较原始的曲模较小,有园形,扁方形,而长方体的砖形则是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所确定的更佳几何形状。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块水分的蒸发需要,散热的需要,踏制时的力量大小,曲块堆积的需要,搬运的需要。
3 培养温度
曲块成型后,送入曲房,微生物菌体是由多种渠道自然接种的。在密闭的曲房内,微生物开始繁殖,并散发热量,温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发,使整个曲房内温度和湿度都上升。从培菌过程的操作来说,大曲与黄酒麦曲并无显著差异,翻曲、通风、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关键的区别是培菌温度。大曲向高温曲方向变化。
大曲的培养温度可达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国时期唐山地区的培养温度为52℃,茅台酒的酒曲培菌温度可达6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体进入曲房进行操作,也不免汗流浃背。
大曲向高温曲的方向发展,客观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内堆积的曲块数量增加,导致曲房内温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说过,这是由于品字形堆曲法的采用所造成的),明清时期,制曲成为一门手工业,曲坊专门从事酒曲生产,为尽量利用空间,曲房内的块曲数量有可能尽量增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人们意识到高温曲所酿造的酒香气较好。其机理虽未完全阐明,但有一条是较为肯定的,即酒曲上生长的高温菌与低温菌的的比例随培养温度而变,高温菌代谢产物对酒的香气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大曲,培养时期的更高温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种类型:中温曲,高温曲和超高温曲。
中温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曲为代表,更高温度为50℃ 以下。
其培养过程的特点是:制曲着重于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户昼夜两封两启,温度则两起两落。控制热曲和凉曲温度较为严格,热凉升降幅度较大,小热大凉,适合于多数中温性微生物生长,以白色曲较多。
中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更高。
高温曲以浓香型白酒所用的大曲为代表。制曲时期更高温度大于50℃,制曲期间,以曲的堆积为主,覆盖严密,以保潮为主。培养期间温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来实现,只有当更高温度超过工艺要求的极限时,才进行翻曲,放潮降温。
工艺特点为多热少凉。
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均不及中温曲。
超高温曲以酱香型白酒所用大曲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曲,制曲时着重于曲的堆积,覆盖严密,以保温保潮为主,每当曲温升至60-65℃时,才开始翻曲。
超高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均更低。故曲的用量更大,茅台酒用曲,曲粮比高达1:1。
现代的白酒生产,优质酒和国家名酒都采用传统法 *** 的大曲。为减轻制曲工人的劳动强度,曾应用过机械化制曲。
红曲生产技术
红曲,顾名思义,其色泽红艳,在古代除了用于酿酒外, 还广泛用于食品色素,防腐剂。现代还发现红曲中有一些药用成分,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腹泻。
红曲的主产地历来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又以福建的古田为最著名。
红曲的品种又分为库曲,轻曲和色曲三大类。
库曲的单位体积较重,多用于酒厂酿酒;轻曲体轻,一般用于酿酒或用作为色素;色曲曲体最轻,色艳红,多用于食品的染色。
1 红曲的由来
红曲在宋初有记载。但详细制法在元代及以后的文献中才得以所见。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明代的<<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
2 红曲的传统制法及技术进步
古代制红曲,必先造曲母。曲母实际上就是红酒糟。该红酒糟是用红曲酿成的。红曲相当于一级种子,红酒糟是二级种子。曲母的酿法与一般酿酒法相同。现代可以直接采用红曲粉或纯培养的红曲霉菌种接种。
著名的福建红曲传统制法是:
曲种(曲粉+醋)
↓
洗米→蒸饭→摊饭→拌曲→入曲房培养→堆积→平摊→浸曲→堆积→→翻拌 →之一次喷水→第二次喷水→出曲→晒干→成品曲→包装。
红曲所生长的微生物属于红曲霉菌,其种类很多。其生长特点是耐酸。从古代起,人们就掌握了这一规律,在接种时及培养过程中,加入醋酸或明矾水调节酸度。红曲培养的好坏与否,还与温度有关,故在培养过程中,堆积或摊开就是一种调节温度的 *** (这和其它制曲时的 *** 相同)。
培养过程中,湿度和水分含量更是非常关健的。水分太高或太低均不利,调节水分或湿度的 *** 有多种,如喷水,或短时间的浸曲。
红曲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开始时还是雪白的米饭培养数天后,米饭粒上开始出现红色的斑点,随着培养时间的延续,米饭上的红斑点逐渐扩大,一般在7天左右,全部变红,如果继续培养,颜色会变成紫红色。
现代除了传统的制曲 *** 外,还发展了厚层通风法制红曲工艺和红曲的液态法培养工艺。厚层通风法制曲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空间。液态法制曲,可以利用更为廉价的原料,如玉米制红曲。原料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
除了红曲外,中国一些地区还有乌衣红曲和黄衣红曲。乌衣红曲中的微生物除了红曲霉菌外,还有黑曲霉菌;黄衣红曲中的微生物不仅有红曲霉,还有黄曲霉菌。这些曲可以酿制各种不同风格的酒。
发展
原始的酒曲
中国最原始的糖化发酵剂可能有几种形式:即曲,蘖,或曲蘖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 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发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 但曲和蘖起码在商代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发芽的谷物和发霉的谷物外观不同,作用也不同,人们很容易分别按照不同的 *** 加以制造,于是,在远古便有了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发霉的谷物称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为蘖。
散曲到块曲
从制曲技术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最原始的曲形状应是散曲,而不是块曲。
散曲,即呈松散状态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压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温度,空气湿度和水分含量情况下,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长其上而制成的。散曲在中国几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来。例如古代的“黄子曲”,米曲(尤其是红曲)。
块曲,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形状的酒曲,其制法是将原料(如面粉)加入适量的水,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微生物。
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东汉的《四民月令》中还记载了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时代,以《齐民要术》中的制曲,制蘖技术为代表,中国的酒曲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块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加;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中国的酒曲制造技术开始向邻国传播。
散曲和块曲不仅仅体现了曲的外观的区别, 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酒曲的糖化发酵性能的差异上。其根本原因在于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
从制曲技术上来说,块曲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工序较长,而且制曲过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酿酒前,还必须将块状的酒曲打碎。古人为何多此一举?其中的道理是块曲的性能优于散曲。从原理上看,中国酒曲上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有的霉菌菌丝很长,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缠结,松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块状。酒曲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如细菌,酵母菌,霉菌。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分布在酒曲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专家认为,酿酒性能较好的根霉菌在块曲中能生存并繁殖,这种菌对于提高酒精浓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块曲的使用更适于复式发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时,将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转化成酒精)的工艺。
西汉的饼曲,只是块曲的原始形式。其 *** 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到了北魏时期,块曲的制造便有了专门的曲模,《齐民要术》中称为 “范”,有铁制的园形范,有木制的长方体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齐民要术》中的“神曲”是用手团成的,直径2.5寸,厚9分园型块曲,还有一种被称为“笨曲”的则是用1尺见方,厚2寸的木制曲模,用脚踏成的。当时块曲仅在地面放置一层,而不是象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那样数层堆叠。使用曲模,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统一曲的外型尺寸,所制成的酒曲的质量较为均一。采用长方体的曲模又比园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积更节省空间。更为后来的曲块在曲室中的层层叠置培菌奠定了基础。用脚踏曲,一方面是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为紧密,减少块曲的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