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鱼价钱2021,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25 0
农民丰收丨太仓:4000尾刀鱼 从扬中“游”进勤力村“安家”


近年来,太仓市水产指导站通过水产新品培育示范与推广项目,积极探索刀鱼人工养殖,让“太仓牌”刀鱼加速“游”上市民餐桌。24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运输,一批刀鱼苗从镇江扬中来到双凤勤力村。记者跟随太仓市水产指导站农艺师严爱青及勤力村工作人员奔赴扬中,记录下了4000尾刀鱼从扬中“安家”至勤力的全过程。

全程把关,精心迎接刀鱼“宝宝”

中午12时,在扬中一生态养殖基地一栋大棚内,记者看到,10多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拦网捕捞刀鱼苗。经验熟练的工人用手掌飞快地将网中的刀鱼抄进身边的水桶里,每桶50尾。下午1时许,装载着4000尾刀鱼的厢式活水车从养殖基地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驶,下午4时许,顺利抵达勤力村。

刀鱼人工养殖技术要求很高,其中运输就是一大难关。打开水箱,工作人员用水盆舀出刀鱼。“活力十足,没有一条鱼苗死亡!”这让在场的人员都松了一口气。“池塘水温19摄氏度,和水箱里水温相似,可以准备放鱼苗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水盆侧放在池塘中,让刀鱼苗游向池塘。从选苗、装车、运输到放苗,严爱青全程把关。而勤力村则严阵以待,用更好的塘口、更优的水质、更佳的养殖环境迎接远道而来的刀鱼。“这片面积10多亩的塘口就是4000尾刀鱼的‘新家’。经过重新调水后,刀鱼池塘里的水要比其他养殖水产池塘水清澈许多。一尾鱼生活空间超过1平方米。接下来,村里计划加装物联网系统,借助水下摄像头观测这批刀鱼的生长情况,完全能称得上住进了‘豪宅’。”勤力村党委书记高树云介绍。

全程把关,精心迎接刀鱼“宝宝”

总结经验,接力探索人工养殖

刀鱼难运输、难伺候、难捕捞,其养殖一向是水产养殖上的难题,即使是在野生环境下,刀鱼的死亡率也非常高。并且,刀鱼生长速度慢,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长到100克左右。养殖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损失惨重。2019年,太仓市水产指导站曾在浮桥镇丁泾村试养刀鱼。在2021年的时候,捕捞到一条重达114克的刀鱼,之后陆续也有捕到刀鱼,但总体规格不大。太仓市水产指导站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为本次刀鱼养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我们正在‘爬坎’,通过调整放养鱼苗的时间,选择更大规格的鱼苗,扩大塘口面积,以提高存活率。”严爱青表示。

总结经验,接力探索人工养殖

发挥优势,引流“C位”产品

随着长江全面禁捕,养殖刀鱼迎来了“翻身”的机会。养殖刀鱼的卖点在于鲜活,通过精细的捕捞手法,可以让刀鱼出水不死。市场上,规格在100克的养殖刀鱼每条可以卖到300元,所以养殖前景很好。

勤力村以水为基,水网密布,水塘众多,田地肥沃,物产丰富,“水塘+农田”的格局是其更大的特色。近年来,通过农村环境整治和完善产业布局,勤力村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水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特色水产养殖是农文旅产业上的重要一环。刀鱼作为占据该村养殖“C位”的水产品,高树云对其人工养殖寄予厚望。“若是养殖成功,将成为勤力村的新名片,大大增加村子的名气和人气。”

发挥优势,引流“C位”产品 来源:太仓日报 作者单位:太仓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顾雪苗 计海新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长江口首起禁渔区非法捕捞案27人获刑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见习记者 张海燕 通讯员 耿晓岩

近日,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以下简称上铁法院)公开宣判了一批发生在长江口水域的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倪某连等27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至五个月拘役并处罚金,违法所得予以追缴。据悉,该案是2020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长江口水域破获的首起禁渔区内非法捕捞案件。

2020年3月,长江航运公安局上海分局吴淞派出所民警在长江口水域抓获非法捕捞水产品作案团伙成员张某忠、李某斌等17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查获长江刀鱼8.6斤。民警通过侦查,查实该团伙成员共32人,先后捕捞长江刀鱼206.4斤,涉案金额55万元;另查处固定作案铁皮渔船12条、摩托艇1艘,缴获渔网15张。

2021年2月中旬,长江航运公安局上海分局向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移送起诉该案。经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审查,向上铁法院提起公诉。

长江刀鱼价钱2021,-第1张图片-

日前,上铁法院依法进行了公开宣判,判决非法收购长江刀鱼的被告人倪某连、倪某斌、沙某山3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成立,处三年有期徒刑至五个月拘役并处罚金;张某忠、李某斌等24名被告人成立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处一年至六个月有期徒刑。追缴全部违法所得并没收作案工具。其中,涉及非法捕捞刀鱼的案件的被告人还将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0万余元。

其他5名相对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已由崇明渔政部门对其作出罚款2.2万余元的行政处罚。

下一步,长江航运公安局上海分局将围绕公安部、长航公安局要求,持续强化水域管控,加大对长江口非法捕捞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保护渔业资源和长江生态工作常抓不懈,坚决打赢长江十年禁捕攻坚战,为服务和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 法治日报——法制网

探秘美食:天价刀鱼

过去几年,每到清明前,总会有“天价刀鱼”成为各家媒体热炒的新闻,也让刀鱼一次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事实上,久住长江边的人都知道,现在名声最著的刀鱼在“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中可能是最寻常的了,三四十年前,长江上刀鱼甚至可以用“泛滥成灾”来形容,陆游曾写到“鱼跃银刀论网买,酒倾绿蚁满杯浮”,正是刀鱼丰收的场景。

过去,刀鱼因其肉少刺多,在“三鲜”中并不是最受追捧的,但为何刀鱼能屡屡卖出天价呢?小编今天就带大家解开其中的秘密。

刀鱼,学名长颌鲚,又叫刀鲚、毛鲚,和鲥鱼、河豚一样都是洄游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河,溯流而上寻找产卵地。刀鱼体型不大、银亮炫目,犹如一把匕首,所以得名刀鱼。

银亮如刀的刀鱼

广泛分布在渤海、黄海和东海一带,在我国北至辽河、海河,中间的黄河,南到长江、钱塘江都有刀鱼的分布,这其中最有名、最为人称道、也是屡标天价的只有长江刀鱼。

长江刀鱼细分下来,可以分为江刀、海刀和湖刀。江刀就是洄游到长江里的刀鱼,海刀就是还生活在长江入海口、尚未洄游到长江里的刀鱼,湖刀则是定居型,常年生活在太湖等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中的刀鱼。江刀眼珠小、脊背金黄、鳞片白亮、光泽度高,湖刀和江刀样貌相似,但是眼珠大,鳞片不如江刀亮,身形稍胖,一般人较难分清,而海刀则是鱼背发青黑,头尾发红,比较容易辨识。

讲了这么多,最值钱的应该就是江刀了吧。且慢!并不是这么简单,江刀和江刀之间的差距可以说也是十万八千里。首先是季节,不是一年四季从长江里捕捞到的刀鱼都能卖上天价。农谚有“春潮迷雾出刀鱼”的说法,民间更是有“清明前骨软如棉,清明后骨硬如铁”的说法,清明是刀鱼身价的一个分水岭。前面说了,刀鱼2-3月由海入江产卵,所以在这之前的海刀不值钱,在这之后产完卵的江刀也是不值钱的,只有在清明前尚未产卵的江刀才有成为“天价”的潜力。

这里说的是“潜力”,那就是还有其他条件了,这个条件就是地域。长江全长6397千米,世界第三长河,流经11个省市,刀鱼最远能洄游到中游的湖北境内,但并不是清明前从湖北到上海江段捞出的都是天价刀鱼。有说法,南通至扬州江段的刀鱼为上品,而上品中的上品则在靖江、江阴段。

这是因为刀鱼在洄游途中很少甚至不进食,它们在海中就已经做好了脂肪储备,洄游到靖江江阴段的刀鱼,体内的盐分逐渐淡去,性腺也发育成熟,体内的脂肪达到平衡,再往上游,体内脂肪消耗过大导致肉质不够肥嫩,鱼刺也开始变硬。再加上江南自古富庶,历代文人雅士吟咏不断,让这里出产的刀鱼更为出名,种种机缘造就了靖江江阴段的刀鱼神话。

而且“长江三鲜”当中,鲥鱼在四十年前已经绝迹,河豚有了成熟的养殖技术价格自然不会过高,而刀鱼这种娇弱的小鱼,被长江的污染和“绝户网”的搜刮,导致产量越来越少,上世纪末南京往上的江段很难捕到了,自然也就物以稀为贵。

之后也有人摸索养殖,但刀鱼性子烈,而且需要洄游,养殖成本很高,没人愿意花野生刀鱼的价钱买养殖刀鱼。最重要的是,江刀的风味形成必须要经大自然的妙手,养殖刀鱼顶多达到湖刀的水平,所以就造成了江刀的价格一年高过一年。一直到2019年,长江刀鲚(刀鱼)的专项捕捞许可证停止发放,野生刀鱼的捕捞告终,天价刀鱼终于不再成为热炒的新闻。

那刀鱼好不好吃呢?确实好吃,但要是以上千甚至7000、8000一斤价格购买,那就不是在吃刀鱼,而是在吃“稀缺”、吃“身份”、吃“等级”了,是炫富的手段,无关刀鱼本身。

其实湖刀身价和普通家鱼差别不大,30元左右一斤,不足一两的则更便宜,往往当做杂鱼处理。不过湖刀的味道和江刀差别也大,因为湖刀没有洄游,体内脂肪没有积蓄,所以肉质较差,鲜味不足。海刀可以算作海鱼了,肉质也不够细嫩,但比湖刀味道鲜,另外海刀在捕捞时一般是大拖网,众多海货混杂,鳞片损失较多,外观不好看。湖刀和海刀都不是什么名贵品种,肉质也不突出,并不受人青睐,在之前更大的作用是冒充江刀。以前常有人把湖刀拉到靖江江阴冒充江刀售卖,资深饕客入口能品出差别,而没吃过的人,特别是外地游客很容易上当,花了江刀的钱,却吃到低劣的鱼。

处理刀鱼是不用去鳞的,一则鱼鳞既小又软又薄,吃起来不会影响口感,二则刀鱼鳞片极易脱落,挂网时会把身上鳞片蹭掉许多,出水即死,所以在市场上买刀鱼时,一般是捏着鱼头看,如果捏着鱼身,就会把鱼鳞蹭掉,影响美观和售卖,少不了遭鱼贩的白眼。有经验的厨师在处理刀鱼时也不需要开膛,两根筷子从鱼嘴中伸进去,转动一绞,然后 *** 时就把内脏带出来了,这样鱼鳞不损、鱼身完整,上桌才好看。

江刀的首选做法也是被认为最正宗的做法就是清蒸,清蒸刀鱼一般只放一点点葱花和几根姜丝,加一点猪油激发鲜味,而且这些配料都不能多,仅用来提味,其余的一概不放,以免冲淡了刀鱼的鲜味。

蒸好的刀鱼鱼皮爆裂,雪白的鱼肉微露,吃的时候除了鱼头和整条鱼脊骨,其他都能吃,肌间细刺也是不用吐的,绵软不扎口,肉质肥嫩,猪油和鱼体内的油脂融合,均匀分布在鱼肉中,丰腴鲜香、入口即化、唇齿留香。当地人还会把鱼蒸熟后剔下鱼肉,将头和脊骨再入油锅炸得酥脆,是小孩子的更爱。

不当季的刀鱼或者湖刀、海刀也可以红烧,虽然和清蒸的江刀鲜味差了不少,但也足以慰藉口腹。

不足2两的刀鱼被称为毛刀,因为太小,所以除了整只油炸外,就是做刀鱼馄饨了。

将毛刀鱼肉从鱼骨上剔下来,剁成肉馅,拌上猪肥膘,加上正当时节的草头,有的地方也叫秧草,就是南苜蓿,也有用韭菜的,春韭虽然鲜美,但味道太重,会盖过刀鱼的鲜味,不如草头。

刀鱼馄饨肉馅细绵,江海的鲜味、猪油脂的香味、草头的清鲜味交融,是春季的限定美味。

为了保护岌岌可危的长江鱼类,为了不让刀鱼重蹈鲥鱼的覆辙,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实行“十年禁渔”,虽然一段时间里我们吃不到鲜美诱人的江刀,但这可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只能从文字上感受江刀的美味【长江鲥鱼绝迹,未留下一张图片,见作者文章《探秘美食:长江鲥鱼的前世今生》】,这十年的等待,还是值得的。

长江禁渔之后,餐桌上的刀鱼从何而来?

清晨5点半

老半斋的大厨罗师傅

已经在店里忙活起来


蹄髈、老鸡等煮成高汤

加入事先炒制好的刀鱼鱼松

熬上五六小时

这一碗刀鱼汁面

他做了40年

每年初春赶来尝鲜的饕客

总会排起长队

老半斋的招牌刀鱼汁面


扬子江头雪作涛

纤鳞泼泼形如刀

生长在长江边的人

总有一种特殊的刀鱼情结

孩子捧碗品尝鲜美的刀鱼汤

不过长期的过度捕捞

已致江刀数量锐减

2019年

国家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专项捕捞许可证

2021年1月1日起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更是划下一道红线

禁渔之后

你我吃到的刀鱼从何而来?

距离人工养殖刀鱼的批量上市还有多久?

要弄清这些问题

还得先从刀鱼的分类说起

改用海刀

“春潮迷雾出刀鱼”

刀鱼自古就被视为“春馔妙物”

它通体银白

因鱼身狭长薄而首大

长者盈尺

其形如刀

故而得名

“春馔妙物”刀鱼

这是一种洄游鱼类

每年立春正值繁殖季节

它带着积攒了一冬的能量

从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

到干流支流及附近的湖泊中产卵


待到孵出小鱼后

这些小鱼又顺着长江出海

到海里成长

周而复始


因此刀鱼又有
“江刀”“湖刀”“海刀”之分

“湖刀”与“海刀”

仅在湖内或近海定居生长

一般认为

逆游而上的“江刀”个大体肥

肉质细嫩

味道最美

刀鱼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施永海介绍

刀鱼是一种传统经济鱼类

因长期的过度捕捞数量锐减

七八年前他曾经跟着渔船出江

三条渔船出去

一共只捕来五六条江刀

近年来长江刀鱼早已“一刀难求”

甚至被炒出天价

因长期的过度捕捞,刀鱼数量锐减

2019年国家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

专项捕捞许可证

上海的行动更早一些

市农业农村委渔业管理处

副处长陈杰告诉记者

2018年8月

上海所有的长江渔船

退出生产性捕捞

收回捕捞许可证

今年1月1日起

长江口禁捕范围扩延

设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

范围为东经122°15′

北纬31°41′36″

北纬30°54′

形成的框型区线

向西以水陆交界线为界

长江口禁渔红线扩延示意图

陈杰告诉记者

如今在市场上销售的几乎都是海刀

一般在浙江杭州湾、舟山捕捞上岸

再分销到其他地方

在长江口禁捕管理区内

除了一些特许的资源监测

科研使用以外

一律不许生产性捕捞


要捕捞海刀

只能在框线以外的区域

并且需要是三证齐全的

海洋捕捞船才能作业

从2019年起

老半斋就改用海刀

原本海报上的

“长江刀鱼”宣传字样也消失了

刀鱼汁面

老半斋经理忻伟民告诉记者

海刀没有经过长江的育肥

有老客人会觉得

口感略有区别

为此老半斋在采用传统烹制 *** 的同时

又调整了秘方

适当多放一些鱼松

尽可能还原江刀的鲜美

刀鱼汁面与刀鱼馄饨加起来

我们一天要卖出1500多碗

老半斋工作人员正在包刀鱼馄饨


人工养殖

海刀成为替代品的同时

刀鱼的人工养殖技术

也在不断发展


全国唯一的

国家长江刀鲚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坐落于江苏扬中

由镇江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建

江之源国家长江刀鲚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航拍

早上7点

正是刀鱼的早餐时间

水塘边水产高级工程师顾树信

抓起一撮饲料

扔进水桶里

伴随着机械轻响

水面泛起波澜

饲料也跟着打起转儿来

刀鱼习惯吃活饵

我们要模拟出这种形态

戴着偏光镜

顾树信仔细观察

水下灵活进食的鱼儿

顾树信(左)佩戴偏光镜观察池塘内刀鱼吃食活跃度

并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喂养

今年65岁的他

退休前在靖江水产站担任站长

和鱼类打了一辈子交道

工作时我既参加渔政

又搞水产

那时江刀的数量已经在减少

很担心刀鱼也会步上鲥鱼的后尘

2003年一次长江渔政执法检查时

顾树信意外发现

一条刀鱼在水桶里

生存了十多个小时

这让他萌生了

研究刀鱼人工养殖的念头


几年前他被江之源聘用

为了这条鱼“退而不休”

频繁往返靖江与扬中


可是刀鱼养殖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顾树信告诉记者

这种鱼脾气暴躁

是出了名的“出水即死”

长得越大

存活率越低

即使在野生环境下

要长到2两左右的成鱼

恐怕千分之一都没有

水产养殖箱内人工繁育养殖的刀鱼

刀鱼易受惊吓

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

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失惨重

之前我们有一个池塘

几千条刀鱼

没有一条活下来

刀鱼天敌也多

如今基地正在扩建的露天池塘

都用围网仔细罩起来

提防着白鹭、水鸭子把鱼叼走


养殖刀鱼保留了

野生江刀的特征

小眼睛、长颔、

黑尾巴、白里发金

养殖刀鱼保留了野生江刀的特征

江之源公司顾问李小网告诉记者

基地每年选2次种鱼

专挑身材健壮的“优生优育”

去年到今年

2龄以上的刀鱼有20万尾

计划繁苗50万尾


不少饕客也慕名而来

有上海客人每年来这里吃刀鱼

一要就是二三十条

李小网说

就在前不久

江之源还同上海一家企业签署协议

要让更多人品尝到高品质水产

重现江湖

扬中得名于“扬子江中”

是一座四面环水的江岛

上世纪九十年代

扬中就开始探索江水仿自然人工养殖

如今已逐步成为

江苏特色水产发展的

产业高地与研创中心

江苏扬中

江之源的刀鱼养殖基地

也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相隔数百米

紧邻着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扬中基地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扬中基地

在这里实现

现代渔业的产学研一体化


顾树信与技术人员

时常骑着电瓶车来往

共同研究刀鱼养殖技术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扬中基地内

有200-300尾刀鱼

已经接近上市规格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扬中基地

副主任冯冰冰告诉记者

这些鱼他们已经养了3年

目前存活率可达80-90%


冯冰冰说

目前人工养殖门槛还是很高

基地正在反复试验

希望未来将成功的养殖技术推广出去

这些刀鱼在室内已能够较好控制

下一步

我们考虑户外养殖


刀鱼市场需求量大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

我们希望早日实现人工养殖替代

使它们进入百姓餐桌

江之源的养殖基地是纯淡水养殖

而在上海奉贤

距离海边不足1公里处

上海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的

研究人员则试图用海水与淡水

模拟出刀鱼的洄游生态

上海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人工养殖刀鱼实验室

施永海细数刀鱼发展历程

2007年

刀鱼野生苗种从长江捕捞引进养殖

2011年

这批刀鱼养成后进行人工繁育,获得成功

2013年

首次实现刀鱼全人工规模化集约化繁育

2018年

中心成功培育出26.2万尾苗种

如今

基地内的刀鱼已经养到第五代,适应程度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经过从海水到淡水的

盐度 *** 驯化以后

刀鱼的品相会好一些


但人工养殖

目前还有一段时间要走

每年中心会有7-8万尾刀鱼苗种

用于增殖放流

其余的用作科研留种

余下的少量刀鱼

则会提供给定点饭店

去年2两半左右中刀

约为600元-800元/斤

今年价格还没有出来

估计也差不多

价格不算低

相较于前期研究与养殖的巨大投入

可以看作是“亏本买卖”


谈及野生江刀

是否能够实现种群恢复

施永海的回答是肯定的

实验室里,幼苗刀鱼被重点“呵护”

对此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主任

唐文乔教授同样充满信心

刀鲚性成熟早、繁殖力强、

产卵场地要求不高、生命周期不长

经过几代循环

要恢复数量不难

唐文乔关注长江保护已有20年

他告诉记者

以前从长江口往上洄游的刀鱼

一般在江苏、安徽都快被捞光了

去年据说到鄱阳湖的刀鲚数量还不少

禁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目前初步效果已经显现了

就在不久前

浙江兰溪也发现了野生刀鱼的踪影

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守护好一江碧水

其实不止是刀鱼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

我们也将看到更多水生生物

重现江湖、安然成长

长江刀鱼资源呈现持续恢复态势

新华社南京11月17日电(记者朱国亮、赵久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最新披露的监测数据表明,长江刀鱼资源正呈现持续恢复态势。

长江刀鱼是江海洄游生物代表种,被称为“长江之一鲜”。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长江刀鱼资源量一度大幅下降。2019年,长江刀鱼的生产性捕捞被禁止;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

最近在江苏南通召开的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2022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健综合长江沿线各段以及长江口毗邻海域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称,自2019年禁止生产性捕捞以来,长江刀鱼资源呈现持续恢复态势。

鄱阳湖庐山市火焰山至都昌县刘家山水域是刀鱼产卵场。杨健团队从2014年开始对这一水域刀鱼资源进行连续监测。杨健介绍,2019年至2021年间,在这片水域监测点,平均一个作业单位捕获的刀鱼量可达2014年至2018年间的67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刘凯研究员团队在长江口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日均采集的刀鱼尾数和重量分别是2019年至2020年日均采集尾数和重量的2.09倍和2.48倍,而2021年采集的刀鱼平均体长为27.2厘米,平均体重为91.4克,较2019年至2020年平均增加4.41%和37.55%。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熊瑛在长江口毗邻海域刀鱼洄游线路上长期进行监测。她告诉记者,2020年4月、2021年4月、2022年4月,刀鱼在监测点位出现频率依次为25%、100%、100%,占渔获鱼类总尾数的比例逐年提高,依次为3.11%、7.37%、9.96%,占渔获鱼类总重量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依次为2.14%、3.48%、7.42%。

杨健还介绍,刀鱼在长江沿线分布的范围也有所恢复,如洞庭湖、赣江等十几年未发现刀鱼的水域也在这两年又出现刀鱼踪影。在鄱阳湖一些水域还发现了溯河洄游型刀鱼。

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由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发起成立,由9家生态观测和研究机构及1家水产养殖企业组成。专家介绍,选择刀鱼进行连续监测,主要是因为刀鱼是较早禁捕鱼种,也是江海洄游鱼类代表,从刀鱼资源恢复情况可以窥见江海洄游生物资源在长江的恢复情况。(新华网)

长江禁渔见成效,刀鱼增多2.5倍,资源恢复指日可待?

长江是中国的之一大河,物种丰富度高,堪称一座大型的“水生生物基因库”。历史上,长江流域有记载的鱼类有370余种,不仅盛产“四大家鱼”和“长江三鲜”,还出产铜鱼、鳗鲡、中华绒螯蟹等名贵水产。

作为国内知名度更高的“淡水鱼库”,渔业生产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长江的重要功能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长江渔业就遭到了过度开发,1954年的天然捕捞量高达45万吨,60年代逐渐下降到26万吨。到了80年代,长江全流域的年捕捞量始终在20万吨左右徘徊,新世纪以来的出鱼量进一步下降到了10万吨左右。

长江渔民

在众多的长江特有鱼类中,刀鱼是更具代表性的物种之一。在长江的下游河口地区,刀鱼、凤鲚、鲥鱼等洄游性鱼类曾是最常见的渔获物,数量众多,形成的鱼汛相当可观。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指出,在80年代,刀鱼、鲥鱼的产量就已经明显减少,90年代时长江中的鲥鱼基本绝迹,刀鱼也无法再形成鱼汛,野生资源几近濒临枯竭。

长江刀鱼

如今,长江下游河口地区唯一还能形成鱼汛的洄游性鱼类仅剩下了凤鲚一种。从外观上看,凤鲚和刀鱼非常相似,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但市场价值却有着天壤之别。

凤鲚又叫凤尾鱼,以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自然寿命仅有一年。凤鲚的产卵场分布在长江口南支崇明老鼠沙至九段沙一带,产量一直都非常稳定。据统计,在80年代时凤尾鱼的产量还多达1174吨,90年代的平均产量为1584吨,是刀鱼产量的100多倍,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水产市场上的凤尾鱼鱼干

凤鲚是一种经济价值较低的小杂鱼,渔民捕捞后大多将其晒成鱼干,加工成鱼粉或者用作河蟹的饲料。而长江刀鱼则价值不菲,在上海市中心的高档餐厅中,一条150克的刀鱼就能卖到2600元的高价,苏州的“长江刀鱼王”还曾拍卖出过180元/克的天价。

长江口沿岸的老渔民都知道,天价刀鱼是最近20~30年才“炒”起来的。在上世纪70年代的渔业黄金时期,刀鱼还是长江下游最常见的渔获物之一,捕捞产量甚至高达3700多吨,当时的价格完全可以用“白菜价”来形容。

刀鱼

时过境迁,长江刀鱼的价格一路高涨,野生种群的数量持续走低,这一物种的生存也因市场的“操弄”而陷入了僵局。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指出,环境污染和非法捕捞是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专项保护势在必行。

为了拯救长江刀鱼,从2019年2月1日开始,农业农村部正式停止发放长江刀鱼的专项捕捞许可证——这意味着,在长江流域对刀鱼的生产性捕捞被全面禁止。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全线禁渔,长江的生态恢复由此进入了关键的转折期。

禁渔后,渔政人员在江面巡视

禁渔之后,研究人员对长江刀鱼的资源恢复现状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在2020年夏天到2021年春季期间,中国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在长江江苏段的25个监测站点进行了3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江苏段的刀鱼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了,单网的渔获量同比增加了250.7%——物种丰度增加了2.5倍!

除了长江刀鱼以外,江苏段其他鱼类的数量也在稳定增多,水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现象。长江禁渔初见成效,这在其他江段也有所体现。

就在今年4月中旬,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还在鄱阳湖水域发现了一条长23公分、重47.4克的鳤鱼,估计在1龄左右。鳤鱼的更大体重可达10公斤以上,过去也曾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但近年来已经非常罕见。

鳤鱼

在鄱阳湖流域,工作人员上一次发现鳤鱼还是在2012年。如今在消失了近10年之后,鳤鱼再次出现,这释放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长江禁渔对珍稀物种的资源恢复确实具有明显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禁渔也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更重要的是采取与禁渔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比如:加强对濒危鱼类的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加强污水治理与生态修复、通过水电大坝的生态调度为洄游性鱼类“助产”等等。这些配套措施与禁渔一样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的禁渔成果。

以长江刀鱼的人工繁育为例。在长江刀鱼的天然捕捞量仅剩下十几吨时,国内的科研机构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刀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在2007年,研究人员就从长江靖江段专门捕捞了野生刀鱼并用于人工繁殖,为今后的增殖放流奠定了基础。

人工繁育的刀鱼幼苗

在2011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成功获得了10000多尾长江刀鱼的子一代苗种。由于技术的限制,当时的育苗量非常少,产能有限,规模化育苗着实难住了不少专家。

长江刀鱼的驯化和繁殖之所以如此艰难,主要是因为面临着“两座大山”:之一是水质问题,第二是开口饵料。

在自然条件下,刀鱼从近海洄游到淡水河流时,水的盐度会发生明显变化,刀鱼的生理状态也会跟着变化。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出相似的条件,一直是一个不小的难点。为此,研究人员特意从长江引入活水到养殖基地,平均每15天更换一次水体。

人工养殖的刀鱼

随着刀鱼性腺成熟度的变化,研究人员又逐步调整了产卵池中海水与淡水的比例,模拟刀鱼洄游时的盐度变化。水质的问题解决了,下一个问题就是开口饵料——这个问题更加棘手。

刚刚孵化的刀鱼游泳能力低,不会主动捕食鲜活的浮游动物,为了避免孵化的刀鱼幼苗被饿死,水中必须有高密度的生物饵料,保证把食物送到刀鱼苗的嘴边。为了寻找并研制出大小适口、营养全面的开口饵料,研究人员就花了3~4年的时间。

时至今日,刀鱼的人工养殖已经初具规模,繁育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受限于漫长的养殖周期和较高的养殖成本,人工养殖的刀鱼同样价格不菲,能卖到500~1000元/斤左右。另外,模仿生态环境养殖的刀鱼,其风味和野生刀鱼的相似度达到了九成以上,经济价值也得到了保证。

人工养殖的刀鱼

一方面,人工养殖的刀鱼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减少了市场端对野生刀鱼造成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人工增殖并放流,长江刀鱼的幼苗数量得以显著增加,弥补了自然繁殖的不足,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之,对于长江刀鱼等珍稀鱼类,禁渔成效来之不易且弥足珍贵。对渔政部门而言,还需要继续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的现象。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做到群防群治,共同捍卫禁渔的成果。

对于长江的禁渔成效,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一条刀鱼背后的长江大保护

1

在上海,如果说有一种鱼,大家议论得多,却见得少、吃得更少,那恐怕非长江刀鱼莫属。每年清明时节,长江刀鱼上市前后,关于它的话题就热起来了,而价格尤其受人关注——今年又涨了吗?3000元、4000元,还是5000元一斤了?

天价缘于美味,更缘于稀缺。早年,刀鱼只是上海人日常食用鱼类中的一种而已。翻阅旧闻,新中国成立初年,市场上的刀鱼价格只略高于青鱼、草鱼、小黄鱼等,当时的报纸称刀鱼“吃户颇多”。

据记载,刀鱼年产量曾高达4000多吨。直至20世纪90年代,年产也有1000多吨。而到了2019年刀鱼禁捕前夕,年产下降到不足100吨。产量下降,渔民的感受最直接。6年前,上海崇明的渔民张金法带着村里51条船出海3天,只捞上来一条不到2两的小刀鱼。他说:“刀鱼以前也不好抓,但总能有点,今年是真的抓不到咯!”

“长江空了!”几年前,有人这样感慨。

2

正当人们担忧刀鱼要永久地消失在长江里时,它突然回归了,回归得让外行人猝不及防。

去年3月,在崇明管辖的长江水域,科研人员做了一次鱼类监测。一网下去,捞到刀鱼无数,一称,竟有18公斤!

这在前几年不可能发生。科研人员笑称:“10年后怕是船开过去大鱼就要跳进船舱了。”

不过,关于刀鱼回归的信息,食客们可能是不知道的。因为在未来若干年内,长江刀鱼将只属于长江,而不是人们的餐盘。

短短几年之内,一度在长江难觅踪迹的刀鱼又回来了。中间发生了什么?一条刀鱼的沉沉浮浮背后,满是长江生态环境变迁的故事。

3

话得从6年前说起。

2016年1月, *** 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中重要的一环是“治渔”。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

2019年起,长江刀鲚(刀鱼)、凤鲚、中华绒螯蟹等三种鱼类的专项捕捞许可证停止发放,刀鱼的生产性捕捞告终。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

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1个月后,沪苏浙皖四地同步施行“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

其实,早在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之前,上海就已经开始退捕、禁捕工作。2018年渔船退捕工作部署推进,2018年8月起192艘长江捕捞渔船全部退出生产作业,率先实现全域退捕。

渔民转身上岸,有些甚至成了长江守护者。曾有“刀鱼王”之称的崇明人彭海兵,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捕鱼、贩鱼,生意做得更大的时候,手下有四五十条捕鱼船。前几年他放弃了刀鱼生意,转而成立了“鲟豚使者联盟”志愿组织,变身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志愿者。

4

禁渔只是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一部分。判断长江是否健康,还要看其生态系统状况如何,生物完整性指数如何。为此,很多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比如,水生态修复。上海以新谊河、新塘港等水系建设为重点,2021年完成了51公里骨干河湖综合治理,推进了1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了区域防汛除涝能力,改善了河道水环境面貌。

比如,湿地保护修复。上海发布了崇明东滩、宝山陈行-宝钢水库、崇明北湖等之一批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在崇明东滩实施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提升了这一区域的湿地生态功能。

比如,水土流失防治。有关职能部门现场检查了市级审批的128个在建项目和3个已验收报备项目、294个区级审批项目。

2020年度,中央对上海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定为优秀,全国排名居首。

5

2019年,老字号饭店“老半斋”把长江刀鱼的宣传海报摘了下来。这是上海人对刀鱼的一次郑重告别。

老半斋创立于20世纪初,店里的刀鱼汁面几十年来一直是招牌,而且据说用的是货真价实的长江刀鱼。厨师把刀鱼肉炒成鱼松,和老母鸡、蹄髈一起熬成刀鱼汁,一锅汤要熬煮4个小时。

2019年刀鱼禁捕后,老半斋的刀鱼汁面还在,只是换了原料——把“江刀”改成了“海刀”。“江刀”“海刀”原本是同一种鱼类,只是捕捞地点不同——“江刀”是刀鱼从大海里洄游到长江后捕获的,“海刀”则是在海里捕获的。“海刀”价格远低,在老饕看来,滋味也远逊。不过,毕竟同是刀鱼,“海刀”多少保留了上海人对传统美食的那点眷恋。

6

每年3月,刀鱼洄游的汛季。

与几年前不同,如今江面上游弋的不再是捕鱼船,取而代之的是渔政执法船。本报一位记者一年多前曾登上执法船,前往长江口水域追踪非法捕捞行为。那天在江面上,她远远见到一些货船在航行,但捕鱼船一艘也寻觅不到。

“偷捕现象几乎绝迹了。”执法人员说。

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刀鱼得以更好地繁衍生息。长期在江畔工作的人说,这两年,在天气闷热的时候,偶尔能看到鱼儿跃出水面的情景。过去,这是很难见到的。长江里的鱼“肉眼可见”地多了。

古人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密的渔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休养生息的道理我们一直都懂:只有有计划地捕鱼才能吃更多的鱼。长江“十年禁渔”结束后,刀鱼或许会重回我们的餐桌,而且以大众能承受的价格。那时候,长江刀鱼将不只是一种乡愁。

栏目主编:徐蒙 文字编辑:俱鹤飞 题图来源:新华社

题图为2013年3月27日,渔民在上海崇明团结沙渔港捕获的刀鱼。

来源:作者:宰飞

官宣!这里全面禁捕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通告,宣布长江干流(安徽段)及其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外水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暂定至2030年12月31日24时实行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据了解,长江干流(安徽段)及其重要支流内的水生生物保护区,已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至此,长江干流(安徽段)及其重要支流实现了全面禁捕。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长江干流(安徽段)及其重要支流实施禁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决策部署,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出的决定。

长江芜湖段。资料图

浩荡长江流经安徽,俗称八百里皖江。以之为主体的江河系统,不仅是传统的渔场,更是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

长江刀鱼。图源 ***

皖江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鱼虾分布广泛,品种繁多。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重要的渔业生产区域除了通常所说的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外,还有银鱼、鳜鱼、江虾、江蟹、江鳖等数十种生鲜水产。自六朝以来,在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的推崇倡导下,“江鲜”概念深入人心,品味“江鲜”成为饕客们的心头好。

但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无节制的渔业生产活动,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长江渔业资源就开始下降,鱼类群体数量下降,部分品种濒临灭绝。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党中央做出长江禁捕的重要决策,为后人留一口“舌尖上的美味”。

据了解,此次通告涉及的禁渔区,其中长江干流(安徽段)包括长江防洪大堤向江侧水域(包括夹江、叉江);各入江河流口上溯1公里向长江一侧水域(在1公里范围内有闸的以闸为界、无闸的以河道两岸1公里连接线为界)。

增殖放流。资料图

重要支流

华阳河干流:泊湖八两缺至华阳镇华阳闸。

水阳江干流:宁国市东津河与西津河交汇处,经当涂县三汊河至当涂县金柱关河口,包括姑溪河干流。

皖河干流:怀宁县石牌镇陶湾老鱼潭至皖河入江口,包括七里湖、八里湖。

青弋江干流:泾县陈村水库坝下至芜湖市关门洲(宝塔根)。

漳河干流:南陵县三里镇至芜湖市弋江区澛港。

滁河干流:肥东县梁园镇至来安县高场村皂河口安徽水域。

菜子湖:菜子湖(包括白兔湖、嬉子湖、双河口至枞阳闸长河)。

巢湖:巢湖主体、裕溪河(巢湖市东口门至芜湖市裕溪口入江口),包括裕溪河干流。

通告强调,禁捕期间因保种育种、科研教学、调查监测和种群调控等特殊需要采集水生生物资源的,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申请专项(特许)捕捞许可证。

来源 |安徽日报

来源: 合肥日报

江苏鱼塘一网捞出9条,湖北江边标价8元一斤,长江刀鱼陷入迷局?

长江刀鱼是国内有名的珍稀鱼类,一斤野生刀鱼曾标价8000多元,清明节前后叫价上万元一斤,这也使得长江刀鱼成功跻身中国最名贵的鱼种之一。

长江刀鱼简称江刀、刀鲚,其学名为长颌鲚(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被民间视为“长江三鲜”之首。野生的江刀可遇不可求,其资源量在90年代急剧减少,如今适逢十年禁渔,濒危的刀鱼有望再次恢复渔汛。

除了极高的知名度外,长江刀鱼的外观也非常奇特:体型呈尖刀状,颌骨超过头长,直达胸鳍基部;尾鳍不分叉也不对称,而是类似于鲨鱼的歪尾型尾鳍。

刀鱼的辨识度虽高,但也有很多长相类似的近亲,其中迷惑性更高的就是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和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从对比图可以看出,这三种鱼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如果不从上颌骨/头长比、生活习性等角度来判断,普通人很难辨别出真假!

但如果告诉你,一个远离江边的池塘内“凭空”就出现了名贵的长江刀鱼,而且数量还不少,这样的事你能想象吗?在今年2月中旬,江苏靖江的一个农庄内就出现了这样的怪事,专家鉴定后表示:这确实是正宗的长江刀鱼。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该鱼塘的塘主并未投放过刀鱼的鱼苗和鱼卵,在2017年年底还曾经进行过彻底的清塘消毒,理论上不可能有鱼虾幸存。2018年夏季,塘主无意间在网中发现了2条小刀鱼,体长7~8公分左右。当年冬季放水捕鱼,塘内又出现了几条刀鱼,体长已达到12cm,重约50克。

2022年是塘内连续出现刀鱼的第五年,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多,一张刺网就捞起了9条。其中,个头更大的已经长到40公分,重166克,体型最小的不到10公分,体重仅20克。根据这次试捕的结果来看,塘里的刀鱼肯定还有不少,估计100克以上的大刀鱼还有700~800条!

很多网友提出了质疑:既然鱼塘里从未放刀鱼的鱼苗,塘里为何还会出现正宗的长江刀鱼呢?

这还要从鱼塘和长江的关系说起。该渔场位于靖江市澄靖园区五圩村,为鱼塘供水的五圩港和长江相连,因此鱼塘在春季纳入的新水也就是长江水。而资料显示,江苏靖江江段恰好分布有长江刀鱼的产卵场,历史上的刀鱼渔获量也相当可观。

在靖江的下游,最近的刀鱼产卵场是南通,两者相距超过50km;在靖江的上游,最近的刀鱼产卵场位于安庆,两者距离有数百公里。所以,靖江江段是刀鱼繁殖路上重要的中继站,当地的刀鱼渔业也因此繁荣一时,上世纪70-80年代的渔获量在100~350吨之间,1987年还创下了330吨的历史纪录。

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刀鱼的鱼卵随着开春引水被注入了鱼塘,并通过自然孵化形成了种群。

要知道,刀鱼的人工繁殖到目前仍是一大难题,养殖成本高昂,国内仅少数企业有所涉足。而靖江鱼塘很可能具备了某种“天造地设”的环境,恰好能满足长江刀鱼天然生长的需求。若真如此,该鱼塘的生态环境就蕴藏着刀鱼生长的密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专家表示,这片鱼塘有望为长江刀鱼的人工养殖打开新的思路,可以再观察一两年,如果塘里的刀鱼能顺利发育成熟并实现自然繁殖,那么该鱼塘的经验就是可以复制的,对长江刀鱼的资源养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靖江鱼塘的刀鱼应该是真正的长江刀鱼,在水文联系、繁殖时间上都能解释得通。但刀鱼的市场更多的还是“骗局”和“迷局”,对其来源渠道(是非法捕捞还是养殖)需保持警惕。

近日,湖北黄冈的长江边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水产市场,销售的水产品有黄鳝、甲鱼、鲈鱼、鲶鱼等,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刀鱼”,标价8元一斤。

一看到价格,很多网友表示匪夷所思,一口咬定是假刀鱼:如果真的是长江刀鱼,怎么会卖这么低的价格?

确实,从价格来看,这里的“刀鱼”大概率是短颌鲚或者湖鲚。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真正的刀鱼(长颌鲚)只有在繁殖期间才会进入长江产卵,亲鱼集中洄游的时间一般是在2~3月。现在的季节并不是长江刀鱼的繁殖期,长江干流很难发现其踪迹,大规模捕捞就更困难了。

其次,野生的长江刀鱼受我国保护,尤其是在长江禁渔期间,“一江两湖七河”全面禁捕,渔民在合法情况下也不会捕捞刀鱼。早在2019年2月1日,我国就已停止发放了长江刀鱼的专项捕捞许可证,这意味着市面上的正宗刀鱼除了人工养殖之外,剩下的全是非法捕捞所得。

也有人可能会反驳了:湖北江边鱼摊上的“刀鱼”,有没有可能就是人工养殖的呢?

这个可能性很低。人工养殖的刀鱼,价格也不会那么便宜,这和长江刀鱼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刀鱼生性娇贵,出水即死,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死亡,养殖难度很大。

要养活一条刀鱼,至少要克服三大难点。

1,过好饵料关。刀鱼是肉食性鱼类,只吃鲜活的鱼虾,对人工颗粒饲料不感兴趣。幼龄的刀鱼不会主动捕食,要想幼鱼进食,就必须保证水中有密度足够高的饵料,主动“送入”幼鱼的口中。所以,培育刀鱼必须“投其所好”,保证饵料的适口性和营养性。

2,模拟自然的水环境。长江刀鱼对水质要求很高。野生的刀鱼经历了海水、咸淡水以及淡水等多种环境,盐度在洄游过程中不断降低。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内的科研人员曾特意从长江中引入活水到养殖基地,每隔15天更换一次,根据刀鱼的生理状态,科学增减海水与淡水的比例,难度非同小可。

3,漫长的育成周期。长江刀鱼生长缓慢,从一条3mm的刀鱼苗到商品规格,至少要用3.5~4年的时间,时间成本高。而原种多是长江的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育形成一代,亩产量一般不超过50斤。无论是繁育还是养成,都是不小的技术考验。

总之,养殖的刀鱼同样价格不菲。据介绍,养殖的刀鱼售价在500~800元/斤左右。例如在2015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育成了上百万尾刀鱼,定价500~1000元不等,具体和刀鱼的规格大小有关。

再回到湖北黄冈鱼摊的“刀鱼”上,是真是假一目了然。顺便多说一句,就效率而言,刀鱼的人工养殖不如自然繁殖,只有保护好了鄱阳湖、洞庭湖及长江干流的产卵场,刀鱼资源的恢复相信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长江禁渔以来,长江刀鱼恢复成效显著。

例如在2020~2021年间,中科院在长江江苏段设置了25个监测站点,发现刀鱼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单网渔获增加了250.7%,种群丰度增加了2.5倍。若能坚持禁渔,保护生态,长江刀鱼就有望再次大量涌现,您觉得呢?

长江江苏段江豚种群稳定增长 常规鱼类资源呈恢复态势

今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开启。江苏高度重视禁渔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单位,构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体系,系统掌握全面禁捕后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及变化趋势。最近完成的长江江豚初步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苏段江豚仍集中分布于南京新生洲—长江大桥水域和镇江征润洲—落成洲水域,上述两个江段在今年的热点区域考察中,多次目击到新生幼豚,泰州—南通水域等前些年的分布空白区也持续观测到长江江豚。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长江江苏段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

长江常规鱼类资源也呈现明显恢复态势。根据同口径数据统计分析,截至秋季频次监测结果,2021年共采集鱼类57种,与去年持平;从规格上看,2021年采集的鱼类体重均值为89.09克/尾,较去年增加152.21%;从资源密度上看,2021年单个监测点平均采集鱼类5.39千克,较去年增加93.62%。长江刀鲚(俗称刀鱼)2021年体重均值为77.6克,较去年增加8.4%;资源密度较去年增加1倍。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水生动物,长江江豚种群相对稳定且呈增长趋势,也验证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呈现逐步恢复态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长江还远未摆脱‘无鱼’级别,推动长江资源有效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继续在‘十年禁渔’上保持定力、持续用力。”江苏省长江禁捕退捕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陈林 丁蔚文)

来源: 新华日报

标签: 刀鱼 长江 价钱 2021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