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读音,臭椿有毒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37 0
《诗经》常见而易错读字小汇总

《诗经》常见而易错读字小汇总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吧!

1、采采卷耳,不盈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卷耳》

顷:读音qīng。顷筐:浅筐。

2、桃之夭夭,灼灼其。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华:读音huā,花朵。

3、死生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

契:读音qiè。契阔:离合。

4、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广》

翘翘:读音qiáo,高高的样子。

5、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

挑:读音tāo。达:读音tà。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

6、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束,有女如玉。——《野有死麕》

纯:读音tún,捆,包。

7、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野有死麕》

脱脱:读音tuì,舒缓的样子。

8、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也。——《柏舟》

选:通“算”,计算。

9、手如柔,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

荑:读音tí,初生的白茅。螓:读音qín,一种昆虫。

10、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硕人》

活活:读音guō,流水声。

1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柏舟》

悄悄:读音qiǎo,忧愁的样子。

12、燕燕于飞,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

差:读音cī。差池:参差不齐的样子。

13、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北风》

只:读音zhǐ,语助词。且:读音jū,语助词。

14、母也天!不谅人!——《柏舟》

只:读音zhǐ,语助词。

15、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相鼠》

相:读音xiàng,看。

16、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将仲子》

将:读音qiāng。请。

17、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褰裳》

且:读音jū,语气词。

18、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出其东门》

员:读音yún,语助词。

19、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十亩之间》

泄泄:读音yì,众多的样子。

20、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干:读音gān,河岸。

21、山有,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枢》

枢:读音ōu,臭椿树。

22、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黄鸟》

鍼:读音qián,子车鍼虎:人名。

点好看,送你小花花~

《说文解字》第 732 课:“霍元甲”的“霍”,其实并不简单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两个字:“雔、靃(霍)”。因为“雔”是《说文解字》部首汉字,而“靃”的异体字(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繁简字的关系)“霍”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收录在 1988 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两个汉字都相对重要。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雔。读chó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双鸟也。从二隹。凡雔之属皆从雔。读若醻。”会意字。本义是成对的鸟。

(双鸟)

既然是会意字,还是看一下字形演变:

(雔的字形演变)

在金文时,雔就是一双鸟相对站立的样子。表达成对的鸟的意义。至战国发展为并排的两个“隹”,小篆沿用,后来楷书基本字形没有大的变动。柯昌济《韡华阁集古录跋尾·雔父辛解觶》:“(金文)作两鸟对形,有俦匹之义,殆匹俦之最初字。”

王筠《说文解字释例》:“雔,主鸟之俦侣言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双鸟为雔,即逑匹本义。”

综上,雔的本义是成对的鸟。这里的意义,在于表示成对,相当之意,并不是表示数量上的“两个、两只”。

本义之外,雔还有其他用法:

(1)相当。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雔部》:“双鸟为雔,即逑、匹本义。引申为凡相当之称,雠敌、雠答、雠校皆此义也。贸易、物与价相当,故亦谓之雠。”《敦煌资料·契约文书·放妻书》:“三年有怨,则来雔隙。”积累三年的怨气,就有了对立的情绪和情感的裂痕。这里的雔,即相当、对立之义。

(2)“雔由”专用字。野蚕名。《尔雅·释虫》:“雔由,樗茧。”通称生长在樗(臭椿)、棘(酸枣)、栾(栾荆)上的野吞。《尔雅·释虫》:“雔由,樗茧、棘茧、栾茧也。”邢昺疏:“此皆蚕类作茧者,因所食叶异而异其名也……食樗叶、棘叶、栾叶者名雔由。”

(雔由)

雔的小篆写法如图:

(雔的小篆写法)

2、靃(霍)。读音有三个:

(一)huò。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靃,飞声也,雨而双飞者其声靃靃然。”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群鸟冒雨而飞的声音

(靃然而飞)

因为是会意字,我们要看看字形演变:

(靃的字形演变)

上面的“雨”表示下雨,早期字形为雨下三隹,简单的则为雨下一隹,到西周时,作一隹者消失,作三隹者保留,作二隹者始出现。战国时,作二隹者成为主流。《说文》采纳了此种结构,隶变后楷书作靃。《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以“霍”为正体,“靃”为自然淘汰体(如上所言,他们是异体字关系,并非繁简字关系)。靃的会意 *** 为雨中群鸟快速地飞,那声音靃靃地响。王筠《说文句读》:“言双者,字从雔也。实是群鸟飞声。”这里不是两只鸟,而是群鸟。

《玉篇·雨部》:“霍,鸟飞而疾貌也,挥霍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七引《考声》:“霍,猝急也。”也就是说,霍,又引申为疾速。

汉枚乘《七发》:“涊然汗出,霍然病已。”(太子)出了一身透汗,忽然之间病症全消。晋潘岳《射雉赋》:“毛体摧落,霍若碎锦。”(射中的雉)羽毛掉落,迅速化为碎锦。用的都是疾速之义。

本义之外,霍的用法还有很多:

(1)大山围绕小山的山形。《尔雅·释山》:“大山宫小山,霍。”郭璞注:“宫,谓围绕之。”邢昺疏:“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

(2)霍乱。中医学上泛指具有刷烈吐泻、腹痛等症状的肠胃疾病,又特指瘪缧痧。梅尧臣《四月二十八日记与王正仲及舍弟饮》:“仲氏又发霍,洞下忽焉甚。”

(19世纪霍乱横行的印度)

(3)通“鹤”。《墨子·经说下》:“麋与霍孰高?”张惠言经说解:“霍疑当为鹤,麋,兽之高者;鹤,鸟之高者。”王闓运注:“霍即鹤。”

(4)通“藿”。豆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霍,假借为藿。”《汉书·鲍宣传》:“奈何独私养外亲与幸臣董贤,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颜师古注:“刘德曰:‘视酒如浆,视肉如藿也。’霍,豆叶也,贫人茹之也。”注意,这里的霍,并不是指挥霍之义。为什么祇厚待外戚和幸臣董贤,给他们的赏赐多以万数,以至于他们的奴婢侍从和门客都视酒如水浆,视肉为豆叶,连奴婢侍从都跟着富裕起来了!

(豆叶)

(5)用同“矐”。瞎。宋张耒《雪狮》:“争眉霍眼人谁怕,想你应无熟肺肠。”

(6)山名。分别指:a、在河南省临汝县西南六十里,汉置霍山县,因此得名。也称霍阳山;b、即今安徽省霍山,一名天柱山;c、湖南省霍山,即衡山。在湖南省衡山县西。

(7)古国名。周武王弟叔处的封地。故城在今山西省霍山县西南。春秋时为晋所灭。《尚书》《左传》均有载。

(8)春秋时宋邑。《公羊传》有载。

此外,霍还是姓氏。《广韵·铎韵》:“霍,姓,武王弟霍叔之后。”西汉有政治家霍光,清代有著名武术家霍元甲。

(霍元甲像)

(二)hè。读音出自《集韵·铎韵》。草名。也作“藿”。《集韵·铎韵》:“霍,草名,《尔雅》:‘枹,霍首’或从艸。”

(三)suǒ。读音出自《字汇补》。霍人。也作“葰人”。春秋时晋邑。秦、汉置县,属太原郡,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郊。《字汇补·雨部》:“霍,霍人,地名。”《左传·襄公十年》:“选其族嗣,纳诸霍人。”杜预注:“霍,晋邑。”孔颖达疏:“霍邑,或称霍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降下霍人。”张守节《史记正义》:“‘霍’字当作‘葰’,《地理地》云:‘葰人,县,属太原郡。’《括地志》云:‘葰人,故城在代州繁峙县界,汉葰人县也。’”

靃(霍)的小篆写法如图:

(靃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732,部分图片源自 *** ,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诗经 |《豳风·七月》:《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

诗经 |《豳风·七月》:《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



原文及译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bō),二之日栗(lì)烈。无衣无褐(hè),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田畯(jùn)至喜。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gēng)。女执懿(yì)筐,遵彼微行,爰(yuán)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fán)祁(qí)祁。女心伤悲,殆(dài)及公子同归。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远扬,猗(yǐ)彼女桑。七月鸣鵙(jú),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tiáo)。八月其获,十月陨箨(tuò)。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qiú)。二之日其同,载缵(zuǎn)武功,言私其豵(zòng),献豜(jiān)于公。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qióng)窒(zhì)熏鼠,塞向墐(jìn)户。嗟(jiē)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郁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shū),八月剥(pū)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jū),采荼(tú)薪(xīn)樗(chū),食我农夫。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shǔ)稷(jì)重穋(lù),禾麻菽(shū)麦。嗟(jiē)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táo)。亟(jí)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zǎo),献羔祭韭(jiǔ)。九月肃霜,十月涤(dí)场。朋酒斯飨(xiǎng),曰杀羔羊。跻(jī)彼公堂,称彼兕(sì)觥(gōng),万寿无疆。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注 释


1·七月流火:火(古读huǐ),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更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2·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3·一之日:十月以后之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4·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5·褐:粗布衣。

6·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7·趾:足。“举趾”是说去耕田。

8·馌(yè):馈送食物。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这两句是说妇人童子往田里送饭给耕者。

9·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10·春日:指二月。载:始。阳:温暖。

11·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12·懿(yì):深。

13·微行:小径(桑间道)。

14·爰(yuán):语词,犹“曰”。柔桑:初生的桑叶。

15·迟迟:天长的意思。

16·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

17·公子:指国君之子。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18·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19·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20·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21·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22·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南朝乐府诗《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似先用绳系桑然后拉着绳子采。女桑:小桑。

23·鵙(jú):鸟名,即伯劳。

24·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25·朱:赤色。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

26·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言远志结实。

27·蜩(tiáo):蝉。 陨萚(tuò):落叶。

28·貉:通“祃(mà)”。田猎者演习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于貉:言举行貉祭。《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

29·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

30·缵(zuǎn):继续。武功:指田猎。

31·豵(zò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

32·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33·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34·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

35·穹:穷尽,清除。窒:堵塞。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

36·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37·曰:《汉书》引作“聿”,语词。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38·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39·菽(shū):豆的总名。

40·剥(pū):读为“扑”,打。

41·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42·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43·壶:葫芦。

44·叔:拾。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45·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46·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47·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48·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49·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50·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51·索:动词,指制绳。綯(táo):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

52·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得不急。

53·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54·凌:是聚集的水。阴:指藏冰之处。 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

55·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56·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

57·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58·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

59·跻(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

60·称:举。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61·万:大。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


赏 析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

《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

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

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

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

“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

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读者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

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

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

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

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

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读者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

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

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

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臭椿读音,臭椿有毒吗-第1张图片-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

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山海经——竦斯,一只歌唱家和一只舞蹈家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至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至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竦斯


注解

白话文:

单张山再往北三百二十里,有座山名叫灌题山,山上是茂密的臭椿树和柘树,山下到处是流沙,还出产很多磨刀石。
.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体像普通的牛却拖着一条白色的尾巴,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高声呼唤,名叫那父。
.
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体像一般的雌野鸡却长着人的面孔,一看见人就跳跃,名叫竦斯,它鸣叫的声音便是自身名字的读音。

注释:

樗(chū):臭椿树。


柘(zhé):柘树。

也叫黄桑,奴柘。落叶灌木,常有刺,叶子可以喂蚕,果子可以食用,可酿酒,树皮可以造纸。

砥:磨刀石。


訆(jiào):同“叫”。大呼。


雉:野鸡。


竦:读音,sǒng。


单张山:一说今新疆境内;一说今内蒙古境内。

那父:

《山海经》记载:“其音如訆。”。
.
说,那父的声音像人在大喊大叫。

高音歌唱家——主攻方向,模仿。


昊任臣按:“《骈雅》曰,兽似牛而白尾,曰那父,赤尾曰领胡。马尾曰精精。”。
.
说,这种神兽像牛,长着白色尾巴的是那父,长着红色尾巴的是领胡,长着马尾巴的是精精。

清,那父图本

依据身体结构和外表,那父应该是牛的一种。

竦斯:

《山海经》记载:“见人则跃。”。
.
说,竦斯见着人就喜欢跳跃。

舞者——主攻方向,蹦高。


《山海经》记载:“其状如雌雉而人面。”。
.
说,竦斯外形像雌性野鸡却长着人一样的面容。

个人认为,竦斯应该是灌题山上祭祀和习俗的某种仪式所需要的扮演者。

灌题山:

不详,具体有待考证。


一说今新疆格尔山。

灌题山,山上有茂密的臭椿树和柘树,山下到处是流沙,还出产很多磨刀石。

北次一经路线图


欢迎继续阅读下一篇:国学《山海经》——诸犍,“河东狮吼”的前身。

也许您接触了更多的西方文化或者是日韩文化,孰不知日韩文化来源于何处!中国文明从夏朝建立以来有3900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就更长了,那得从伏羲、女娲算起。老祖宗们的智慧在早期就好比“咿呀学语”的婴儿到文明盛世,万国来朝,每一步都是有脚印可寻的。


此处,予以整理《山海经》基本信息,以小短片的形式供大家阅读,不当之处,愿闻其详!?????????

臭椿树能熏出香的春天吗?

文/吴永亮

进入四月,香椿芽(一个芽压不住人们的欢喜)从树梢走下继而款款走上千家万户餐桌。二三两嫩叶,四五颗鸡子,成就一盘黄中带青,青中泛红,涩里带香,香里沁甜的香椿炒鸡蛋。

说到香椿,自然要讲到椿这个字。篆文中椿从木从屯(表声)或从熏(表声),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杶与櫄。异体作橁、椿。如今,异体字“椿”成为正体,符合大众认知品味。椿,从木从春,木,不说大家也明白,春,在这里既表读音,也表春天到来。带“春”的汉字不老少,但带春的树名恐怕让“椿”给独占了。

椿,本义就是指香椿。

世上万事万物,都深藏着辩证统一。有高就有矮,既然有香,那就需要臭来衬托,于是臭椿应需而生。更何况臭椿与香椿长的模样大差不离,即便靠近辨认,不呼扇鼻孔眼去嗅几下,也很难分得清清爽爽、明明白白。

古代传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古时候,以春秋两季为一年。椿与楸,分享了树木年轮中的春秋轮转)。估计是有所保留或顾忌,好在没说九千岁、一万岁。总之,寿命之长,无与伦比。因其长寿,故后来用以形容高龄,如椿寿自有极,槿花何用疑。用现在话说就是大椿长寿也有极限,槿花短暂也是一生。又是辩证统一。这句话个中味道,只能靠大家细细品味了。椿年、椿龄都可以用作祝寿之辞。椿庭,专指父亲。古人在北堂种植萱草(黄花菜),而北堂是母亲居住的地方,萱堂引指母亲。椿庭与萱堂简约成椿萱,继而成为父母形象代言人,一庭一堂,一木一草皆是道不完、言不尽儿女对父母寸心表白。笔者以为,大椿也好,椿萱也罢,这里椿应该指臭椿。

椿,还有一个名字叫樗,读“初”音。本来我对此一无所知,幸亏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那次就有一道“樗栎”题,才知樗就是臭椿,而栎(读利)树,属于乔木或灌木,叶子有锯齿或分裂,柔荑花序,果实为坚果,种类很多。樗栎之材指无用之材,原因在于古人认为这两种树的质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后因以“樗栎”喻才能低下,有时也为自谦之辞。樗栎之材,与之对应的是栋梁之材,一褒一贬,一自己谦虚一赞扬对方,千万不要用错地方。再说樗从木从雩(雨与亏组合,亏是奏乐演唱,雩是一种求雨的仪式)、栎从木从乐,两个字都与音乐舞蹈相关联,但对外又称樗栎之材,极大符合阿Q那种自嘲自讽的感觉。

栎树

我对香椿真正认识是近些年的事,而对臭椿那是打我记事起就相当了解。我老家是江苏溧水,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栽种臭椿树,另外屋后必种竹子。种竹子目的能打菜篮子、秧篮子,还能编个席子、晾晒匾、筛子、箩筐等等,早春时还可以间伐些竹笋打打牙祭。臭椿树作用就是盖房子。臭椿,不挑肥不拣瘦,干点旱点不碍事,按当下话讲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臭椿长得直而且长得快,十来年工夫就能成材。如果来年准备盖房,那今年就得把符合要求的臭椿树杀倒(我们那里不用锯,也不叫砍,而用杀,可见多狠)。树放倒后,削除枝枝砍掉丫丫,深埋到水塘里,用污泥将其盖得严严实实。经过一年漫长的浸泡,将树中蛀虫杀死。臭椿靠臭泥相助,这叫以臭制臭,一物降一物。先杀树后杀虫,可谓是杀气腾腾。几千年来,臭椿树一直被人们捧着、爱着,护着,很是吃香。

在我老家还有一种说法,臭椿树是比着东家房子长个。其实我想这是古人的一种激将法, *** 主人做工时要一个汗珠子摔成八瓣地干,平日里要一分钱掰成两分花,双管齐下最终盖出大房子。

与椿树相伴相长是臭大姐(别称放屁虫、臭班虫、臭屁虫、屁巴虫等等)。臭大姐,其貌不扬,关键之关键放出的屁其臭无比,毒液沾染到皮肤之后,轻者会引起发痒重者导致溃烂,碰到衣服上、手上,洗都洗不干净。我们知道大姐,多么温馨、可亲的名字,大姐如母多么高大上,竟然与“臭”终身为伍甩都甩不掉,可惜可叹。这也是中国人一种表达恨与爱的方式,爱屋及乌,恨也如此,恨到极点竟用昵称来演示。大家可能不知,臭大姐还有一个学名叫椿象,也叫蝽。可惜了“春”这个字的美好。臭大姐种类多达几万种,大都口吻尖锐,略似象之具有长鼻,故称为椿象。体积如成人拇指盖大小的臭大姐,竟然与世上最庞大的动物大象绑在一起,也多亏古人想得出。写到这,我想臭椿树常常能寻得见臭大姐,这叫臭味相投,还是沆瀣一气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臭大姐的臭味淡薄了之后,很多人都觉得这种味道跟常吃的香菜非常相似,两者会不会有所关联呢?香菜也叫做芫荽,原产于中东地区,后来被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捎带回来。香菜在古希腊语中的学名叫coriabdrum。而它的词根则是koris,可以直接被翻译成臭虫。经过研究香菜含有多种醛类,臭大姐释放的毒液就含有浓烈的醛类,所以香菜的味道跟臭大姐极为相似。臭大姐经过油炸之后,臭味全无,吃起来反而是味道香浓。由于自身营养丰富而且对于男性有补益的作用,所以备受喜爱。不过,再高的营养价值,笔者本能就此打住,万万不敢下箸的。

说完臭椿,我们还是回到香椿话题上来。在我幼年的时候,屋后也有一棵香椿树,在臭椿与竹子夹缝里艰难生存。当时家人们对它视如空气。那时候一个鸡蛋值七分钱,能换半斤盐或半斤酱油。经常是鸡蛋刚离开母鸡腚眼,就会被我们小心翼翼送到供销社去换生活点滴需求。没有鸡蛋陪伴,那香椿的香被生活的苦所遮盖,即使焯了水。所以那棵香椿树自讨没趣,最终自生自灭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的老家开始大量种植杉树。公社从外地请来专家育苗,于是满山遍野、家门屋后,仿佛一夜之间,尽是杉树的身影。不下几年,棵棵成材。杉树不用修理,笔直朝向绝无旁枝。笔者从《白杨礼赞》中知晓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但与杉树相比,恐怕还是有几寸的距离。既然杉树生长速度大于臭椿,而且坚韧度、垂直感远远胜过,于是我家乡人们开始嫌弃臭椿,很快杉树取而代之。再后来,经济条件好,家家楼上楼下,电灯 *** ,盖房子全是水泥与钢筋有机组合,庭院内外的树不再考虑成材盖房、打家具,而是从美学、艺术、欣赏的角度打量,香樟树、发财树、桂花树、朴树等蜂拥而至。渐渐,臭椿更是无立足之地。即使有几棵臭椿,也是任其自由生长。臭椿的冷落,很是说明问题。与此同时,香椿大摇大摆走进庭院、田野、山涧……

杉树

香椿之所以受到青睐,源于鸡蛋源源不断。外加人们对其做法不断翻新,除了炒鸡蛋外,还有油炸、凉拌、腌制等做法。人们栽下香椿,就没想着其成为参天大树,而是一味地打杈压枝,让它往横向扩容这样能多多长出嫩芽来,要不然光长个子不长叶子那就得不偿失,即使长满叶还够不着干着急。你看吧,香椿树都是缺胳膊少腿,可谓是伤痕累累,体无完肤,惨不忍睹。时间一长,香椿树大都灰暗,甚至树干上涂上如火燎之后的黑。那是香椿对人们不满抑或是愤恨的表达,久而久之,香椿树奉献给人们美味的同时,却把苦果默默咽下。好在现在发明了剪取香椿的高空作业工具,但人们又惊奇发现,那香椿树并不领情,剪过的碴口是很整齐,但远不如被折断、被撕裂的香椿树长得旺盛。

香椿与臭椿,这对算不上怨家仇敌,但经过此消彼长的较量,从中能看出生活前行的脚步铿锵,但我以为臭椿对生态环境价值很可能被人们忽视了,因为几千年来人们不嫌弃其臭而遍植其左右恐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说不定那天,臭椿潜藏的防虫、避邪、保护生存磁场等秘密被惊天大发现,到那时臭椿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真正的春天。因为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的野百合都有春天,更何况长在华夏儿女记忆深处,滋养着五千年风霜雨雪,拥有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呢。

壹点号吴永亮

《山海经》:给你一次机会,你选择吃谁?(中山系列)

《中山经》是《山海经》中篇幅最长的,内容最多的,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经。共记录了12列山系,全长21371里。

之一列山系计15座山,长6670里。可以吃且具有药用价值的非常多。

箨(tuò):一种草。草茎长得葵菜,叶子好像是杏叶,开着黄色的花朵,荚中长有果实。吃了治疗眼睛,使人恢复视力(或者指治好白内障能看清东西)。

瞢(méng):看不清东西。

葵本而杏叶,黄华而荚实,可以已瞢。

?:长得像(dú)鼠,身上还有花纹。吃了可以治好大脖子病。

其状如(虽犬)(dú)鼠而文题,食之已瘿。

豪鱼:一种鱼。长得像鲔(wěi)鱼,有着红色的嘴,尾巴上有羽毛,也是红色的。吃了可以治好白癣病(和白癜风不一样)。

其状如鲔,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

枥树:树干是方形的,绿绿的叶子是圆形的,开黄色的花朵,并且上面有绒毛,结的果实像楝子。吃了可以过目不忘。

楝(jiǎn):一种树。长得像槐子,指头大小,白色的并且有粘性,可以捣碎洗衣服,也可以吃了补肾。

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楝,服之不忘。

植楮:一种草。长得像葵菜,开红色的花,荚内结有果实,果实长得像棕树荚。果子吃了可以治抑郁症,还能让人不做噩梦。

癙:shǔ

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可以已癙,食之不眯。

天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事物(应该是一种植物)。长得像龙骨,可以用来治疗痤疮。

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

鬼草:一种草。叶子跟葵菜叶差不多,但是茎干是红色的。开的花好像禾苗开花的花絮。吃了可以快快乐乐忘记烦忧。

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

飞鱼:一种鱼。长得很像鲋鱼。吃了可以治好痔疮(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十人九痔)

衕(dòng):痔疮

其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

朏朏(fěi):野兽。长得像野猫,一条白色的尾巴,脖颈上有鬃毛。虽然没说能不能吃,但是养着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让你忘记忧愁。

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养之可以已忧。

雕棠:一种树。叶子长得很像榆树叶,并且是四四方方的。结的果实好像红豆。吃了可以治好耳聋。

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荣草:一种草。叶子长得好似柳树叶,根茎长得跟鸡蛋似的。吃了可以治疗风寒。

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

第二列山系计9座山,长1670里,山神都是人面鸟形——人的面孔鸟的形体。新类别的且有药用价值的可食生物仅一种。

龙虫(lóng)砥(zhí):野兽。长得像猪,但是头上长有角。发出的声音很像在号啕大哭。吃了可以不做噩梦。

彘:zhì,猪

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食之不眯。

lóng

第三列山系计5座山,长440里。主要有泰逢、熏池、武罗三位山神和另两位山神。

幼鸟(yǎo):一种鸟。长得跟鸭子似的。身子是青色的,有一双浅红色的眼睛,尾巴则是深红色的。吃了容易生孩子(不知道是不是男女都能吃)

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

荀草:一种草。长得像兰草,根茎是四方的。开黄色花朵,结红色果子。它的根部长得像藁本。吃了可以让人变得更美(迄今为止之一个可以使人变美的事物)

葌:jiǎn,兰草

藁(gǎo)本:一种香草、药草。根茎含有挥发油,可以入药,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等功效。

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服之美人色。

飞鱼:一种鱼。长得像猪,身上有花纹。吃了可以不怕雷击电闪,还可以用来防御兵灾。

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第四列山系计9座山,长1670里,山神都是人面兽身——一副野兽的身体搭上人的脸。这列山系中新出的产物都有毒,例如茇(bá)的果叶都有毒,鱼吃了会死;葶苧(tíng nìng)被鱼吃了也会死。

第五列山系计16座山,长2982里。祭祀山神也各不相同。新事物只有一种,能吃且有药用价值。里面也有提到芍药(mén,原字为草字头)之类草药,这些草药在现在我们也能使用到。

?(dài)鸟:一种鸟。长得好像猫头鹰,有着三只眼睛,也有耳朵,发出的声音好像麋鹿在啼叫。吃了可以治疗风湿病。

垫:风湿病。

其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其音如录,食之已垫。

第六列山系计14座山,长790里。

鸰?(líng yào):一种鸟。长得像野鸡,有长长的尾巴,羽毛是红色的,赤红如同火焰,但是它的嘴巴是青色的。发出的声音好像它在呼唤它自己。吃了可以不做噩梦。

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其鸣自呼,服之不眯。

脩(xiū)辟:一种鱼。长得像青蛙,有白色的嘴巴。发出的声音很像鹞鹰在叫。吃了可以治疗白癣病。

黾:这里指青蛙

鸱:chī,指鹞鹰。《西山经》中也有介绍这种鸟,长得像雕,鸟头,但是有三个身子。

状如黾而白喙,其音如鸱,食之已白癣。

苦辛草:一种草。长得像楸木,结的果实长得像瓜,吃起来酸酸甜甜的。果实吃了可以治疗疟疾。

其实如瓜,其味酸甘,其状如之已疟。

第七列山系计19座山,长1184里,山神都是人面猪身——人的面孔猪的身子。祭祀也各不相同。草本和鱼类较多。

焉酸:一种草。根茎是方形的,开着黄色的花朵,长着圆圆的叶子,叶子里里外外有三层。这种草可以用来消毒。

为:wèi,医治的意思

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可以为毒。

?草:天帝的一个叫女尸的女儿,死后变成了?草。?草叶子一层层地叠着,开黄色的花朵,结的果实像莬丝。果子吃了可以让你变得更美丽,人见人爱。

菟(tù)丘:种子可以提取脂肪榨油,中医上可以入药,有补肝益肾等功效。

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黄棘:一种树。开黄色的花朵,长圆圆的叶子。结出的果实好像兰草的果实。这些果实女性吃了会无法生育。

字:怀孕,生育,哺乳。

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

无条:一种草。长着圆圆的叶子,但是没有根茎。开红色的花,也不结果子。吃了能让人不患颈瘤病。

瘿:yǐng,颈瘤病

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服之不瘿。

天楄(biān):一种树。长得像葵菜,茎干是四方形的。吃了这种树的叶子可以不被食物堵住食管。

?:yè,咽下梗塞,食物堵住食管

方茎而葵状,服者不?。

蒙木:一种树,长得像槐树。开黄色的花朵,但是不结果。这种树(也可能是指叶子)入药可以让人不被蛊惑。

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服之不惑。

牛伤:一种草。它的叶子很像榆树叶,茎干是四方的,并且长有青色的棘刺,它的根部也也青色的花纹。这种草吃了不会突然昏厥,甚至这种草可以用来抵御敌兵。(除了有撒豆成兵,原来还有撒草御敌。)

苍伤:苍指青色,伤指棘刺。青色的棘刺。

其状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根苍文,服者不厥,可以御兵。

三足龟:这种龟,吃了不会生大病,还可以用来消肿。

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嘉荣:一种草。刚刚发芽就会开花。它可以长到一丈多高。长着红色的叶子,开着红色的花,但是它不会结果。这种植物吃了可以不怕雷击电闪(吃点它之后再去金星上发誓)

秀:在这里指草类植物开花

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服之者不霆。

鱼仑(lún)鱼:一种鱼。长得很像鲋鱼。身上有黑色的花纹。吃了这种鱼可以不睡觉。

黑文,其状如鲋,食者不睡。

鰧(téng)鱼:也叫瞻星鱼。长得像鳜鱼,生活在水底洞穴里,身上有青色的花纹,而尾巴是红色的。吃了可以不患痈疽病,还能治疗瘘疮。

逵:原来是指四通八达的大路,在这里指水底相互连通的洞穴。

瘘:lòu,指颈部生疮,常出脓水,是淋巴结核一类的疾病。

状如鳜,居逵,苍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

帝休:一种树。叶子长得像杨树叶,枝条层层交错。开着黄色的花,结黑色的果实。吃了这种果实,就会心平气和,不容易发怒。

五衢(qú):树枝层层交错而出的样子。

叶状如杨,其枝五衢,黄华黑实,服者不怒。

栯(yǒu)木:一种树。叶子长得像梨树叶,有着红色的纹理。吃了的人不会有妒忌之心。

叶状如梨而赤理,服者不妒。

?草:同名不同物。一种草。长得像白术,开着白色的花,结有黑色的果实,吃起来像葡萄。吃了这种草不会做噩梦。

zhú:有说就说白术的。

yīng薁(yù):葡萄

其状如艹术,白华黑实,泽如艹婴薁,服之不昧。

zhú yīng

亢树:一种树。树叶形状像臭椿的树叶,结有红色的果实,吃了这种树的果实就不会受蛊惑。

樗:chūn,指臭椿

叶状如樗而赤实,食之不蛊。

冈(gāng,加个草字头)草:草叶长得像葵菜叶,有红色的茎干,开着白色的花,果实长得像葡萄。吃了这种果实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

叶状如葵,而赤茎白华,实如艹婴薁,食之不愚。

棃(lí):一种草。叶子长得像蒿草叶,开红色的花。吃了能够治疗疽病。

萩:qiū,一种蒿类植物。叶子是白色的,有点像艾蒿但是分叉多些,茎杆高的可以达到一丈多。

其叶状如荻而赤华,可以已疽。

葪(jì)柏:一种树。长得像荆棘,开白色的花,结红色的果实。吃了这种果实就不怕寒冷了。

其状如荆,白华而赤实,服者不寒。

蒗(láng,下部是“狼”):一种草。长得像蓍草,但是长着毛,开青色的花,结白色的果子。吃了这种果实不会夭折,还可以治疗肠道疾病。

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

第八列山系计23座山,长2890里,山神都是鸟形人面——鸟的形态人的面孔。记载的主要是神。

第九列山系计16座山,长3500里,山神都是马身龙头——马的形态龙的脑袋,祭祀和祈福都不同。主要有这三类生物:窃脂可预测火灾;无名草(没有名字)被马吃了可以提速;犭也(shì)狼出现则有战争。

第十列山系计9座山,长267里,山神都是龙身人面——龙的身形人的面孔。提到的唯一一种新事物还是灾兽:跂踵——一出现就会有瘟疫。

第十一列山系计48座山,长3732里,山神都是猪身人面——猪的身形人的面孔。灾兽比较多。

鸡谷草:一种草。它的根茎长得跟鸡蛋似的,吃起来酸酸甜甜。吃了对人有好处。

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獜(lín):一种野兽。长得像狗,有着老虎一样的爪子,但是身上又有鳞甲。擅长跳跃腾扑。吃了它的肉能不患风痺病。

(马央)(分牛):yǎng fèn,跳跃扑腾的意思

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善(马央)(分牛),食者不风。

yǎng fèn

三足鳖:一种鳖。三只脚,尾巴分叉。吃了可以不生蛊惑病。

枝尾,食之无蛊疫。

羊桃:一种树。形状像一般的桃树,但是茎干是四方的。它可以用来医治人的皮肤肿胀。

为皮张:“为”是治理的意思,在这里指医治。“皮张”即皮肤肿胀。治疗皮肤肿胀

状如桃而方茎,可以为皮张。

第十二列山系计15座山,长2800里,山神都是鸟身龙首。

荣草:吃了可以治疗风痹病。

《山海经》中的《中山经》到这里就结束了。中山经是内陆经里面最长的一部分了,后面就要转入到海内外和大荒经,而他们的内容多是介绍各个神奇的国家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

“嬲”、“掱”、“玊”这些字你能全部念对吗?

【嬲】(niǎo):通孬。在普通话中意为戏弄、搅扰,或纠缠之意。在内蒙古以及晋北方言中,意为:神气、得意,或志得意满之意。粤语中意为:生气。

【烎】(yín):原义为光明。“烎”流行于 *** 中,被游戏玩家们用来形容自己充沛的竞技或游戏状态。现在多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斗志昂扬、热血沸腾,可以用来表示“霸气”、“彪悍”、“制霸”等诸多意。

【玊】(sù),释义:(1)有疵点的玉。(2)琢玉的工人。(3)姓。后汉有玊况。

【甪】(lù),释义:1.〔甪直〕地名,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2.〔甪里堰〕地名,在中国浙江省海盐县。

3.〔甪里〕a.古地名,在今中国江苏省吴县西南;b.复姓;c.浙江省嘉兴市市区一道路名,甪里街。

4.〔牛甪口〕地名,在中国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牛甪口村。

5. 甪端,传说中的神兽名。

【巛】(chuān),释义:①同“川”,文异义同。②汉字部首之一。

又音:(shùn),释义:同“鬊(shùn)”,古文鬊字。

巛,象形字。甲骨文像大河流水形,两边为岸。金文与篆文线条化,使中间虚线相连。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川”和“巛”,“巛”只作偏旁。

【龑】(yǎn),简体写法为"?"。中国五代时南汉国君——刘岩为自己名字造的字,字义为“飞龙在天”。

“龑”在古文中被看作是一种天空中飞的鸟兽,因古人对龙的崇敬和对这种鸟的敬意因此称这种鸟为“龑”,意为飞在天上的龙。现多写简体的“龑”即“?”。不过由于此字是冷僻字,故很少有人能正确读出此字的读音。

【皛】(xiǎo),“皛”字为白字部,由三个白组成,是明亮的意思,有“皛饭”的典故。皛皛:洁净明亮的样子。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并序》:“天皛无云,朔风清海。”杜甫《即事》: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月光。

【掱】(pá),上下结构。会意。字从三只手。其中两只手表示“正常的手、掩护的手”,第三只手表示“偷窃之手”。 字音从“巴”。“巴”意为“附着”、“黏着”。指扒手喜欢黏在人背后或身边,一有机会就把手伸进人的衣兜里。本义为扒手。贴身的小偷。

【奀】(ēn),释义:〈方言〉人瘦小衰弱。现在广东方言仍有此字,音ngan1,仍表瘦小义。常用作人名。

又音:(dí),释义:〈方言〉物件小。

奀,会意字。从不,从大。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杂志》:“奀,人瘦弱也。”本义:人瘦小衰弱。

【虢】(guó),释义: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有东、西、南、北四虢。

虢,“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姓的由来,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弟、武王叔父虢仲,封于西虢,虢叔封于东虢,子孙以虢为氏。西周初期时的分封诸侯国名;分东虢、西虢。西周灭亡后,随周平王动迁至河南。从陕西宝鸡一代,迁往河南荥阳一代,在今日的河南、陕西、山西境内。发源于陕西岐山一代。

【樗】(chū),左右结构,部首为木。臭椿的意思。<1> 臭椿与柞树,比喻无用之材,多用于自谦之辞,也作樗材。

《庄子》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公子,名疾,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又称樗里子,也称严君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陕西渭南)而称樗里疾。为人滑稽多智,秦人称之为“智囊”。

“坟前种三树,子孙代代富”,“三树”指什么树?有道理吗?

俗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流传了近千年,至今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俗语是老祖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为后人生活指引方向,让后人少走弯路,所以了解和学习这些俗语,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转眼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要到了,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祖大节,拥有着许多传统习俗,其中上坟祭祖习俗便是清明节的主要传统习俗之一。清明节上坟祭祖不仅有利于家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

坟墓,是安葬死者的地方,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所以自古下葬方式以土葬居多。

在过去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口流动性大,后人为了能够记住先人坟墓的位置,经常会在坟墓旁栽种一棵树,作为标记。不过古人认为栽树也是有讲究的,俗话说:“坟前种三树,子孙代代富”,“三树”指的是什么树呢?


之一种:松柏

古人形容逝者精神永存,经常用“万古长青”来表达,这是因为古人希望逝者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让后世子孙发扬光大。而松柏顽强的生命力和四季常青的特点不正是迎合了“万古长青”的说法吗?《礼记》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

松柏四季常青的特点,也象征着后世子孙没有忘记先人,世世代代守护于此。而且松柏的叶子像尖刺一样,不容易被破坏,是作为坟墓标记物的不错树种,而被广泛种植于坟墓旁。

第二种:榆树

榆树是农村中比较常见的树种,榆树生长较为缓慢,生命力顽强,所以榆树材质坚硬,不易被砍伐,即使遭到砍伐也能再次萌发出新的枝干,所以榆树这个特点适合作为坟墓的标记。

榆树除了上述特点,还有榆树的果实,也就是人们说的“榆钱儿”,形状特别像古代的钱币,所以“榆树”又有“摇钱树”之称。“榆钱儿”除了像古代钱币,还能食用,在过去那个忍饥挨饿的年代,“榆钱儿”也成了人们填饱肚子的食物。

坟墓旁种榆树,不仅有“招财进宝”的象征,把榆树作为标记物,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第三种:柳树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柳树的生命力顽强,极易成活的特点。所以后人比较喜欢在坟前栽种柳树,即使不去管理,柳树也能生长。

柳树除了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柳树的“柳”字和“留”字读音相似,有希望逝者精神永存不朽的寓意,所以坟前经常会见到绿柳成荫的景色。

那么老祖宗认为坟墓前不宜栽种的树种又有什么呢?

之一种:桃树

桃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果树,色鲜味美的蜜桃,象征着长寿、吉祥,所以桃子又被称为“寿桃”。

不过,桃树种在坟前就不太合适了,因为桃子的寓意是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而把桃树种在坟墓旁就显得格格不入了。农村中,人们认为桃树枝有辟邪之用,种在坟墓旁,是对先人的不尊敬。俗话说:“坟后莫有树缠藤,坟前莫有桃花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种:椿树

椿树又称“臭椿”,也是农村比较常见的树种,椿树有材质坚韧、纹理直,具有光泽,极易加工的特点,因此椿树是 *** 家具,造纸等的首选木材。

不过,坟墓旁不适宜种椿树,因为椿树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种在坟墓旁,有可能破坏坟墓,而且椿树寿命短,一般不会超过50年,所以作为坟墓的标记物是不太合适的。再加上椿树经济价值高,极易被人砍伐,所以古人认为坟墓旁不宜栽种椿树。

第三种:竹子

竹子坚韧挺拔,傲雪凌霜,四季青翠,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又合称为“岁寒三友”,可见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不过,古人认为坟墓旁不适宜栽种竹子,因为竹子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几年的时间,便会由一棵竹子变成一片竹子,而且竹子的根茎横向生长,这些特点都极易破坏坟墓的结构。所以坟墓旁不适宜栽种竹子。

结语

古人讲究“死者为大”,对待坟墓更是有着严格的讲究。“坟前种三树,子孙代代富”这句俗语看似迷信,却包含着朴素的道理。不仅反应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反应了古人对孝道的传承。

农村不起眼的树木,木材却是上乘的好硬木

提要:农村常见的这些树,木材都是上乘的硬木

从小在北方的农村长大,农村的院子大,家家户户都会在院子里栽种上几棵树木的,这些树一般都是以后留作自家做家具或者盖房子用的。我家过去院子里就栽种的有枣树、榆树,屋后面还有两棵槐树和臭椿树。

哪种木质最硬?

这里先说一些农村比较常见的硬木,毕竟很多硬木都属于比较上乘的木材,价格都比较高,而且普通情况下普通老百姓都不怎么用得起。像本人老家这边地处中原地区,木材的种类并不是很多,不过我们这边过去很多人家都喜欢种植枣树,枣树不仅寓意好,果实能够食用。另外一点就是枣树的木质很坚硬。枣树生长的很慢,生长几十年的枣树也就只有碗口那么粗。并且枣树不容易生蛀虫,所以比较适合 *** 成家具。小时候家里面会有那种用枣树木 *** 的小珠子的手串,专门给小孩子佩戴,说是能够辟邪。

柘(读作“这”音)木,这种木材应该很多人都没有听过吧,不过我老家河南的一个县就叫做“柘城”,柘城以前是有用柘树养蚕的习惯,这里过去盛产柘丝,所以得名柘城。柘树还有一个很霸气的名字叫做“帝王木”。

柘树的树心是金黄色的,但是这么贵重的柘树树心却是有“十柘九空”的说法,这就显得柘树树心更加珍贵了,并且古代的时候只有皇家才能够用柘树的树心,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使用的。柘树的树心非常的坚硬,硬度堪比乌木,并且非常耐腐蚀。现在文玩市场上对柘树树心也是需求相当大,价格也是一路飞涨。

麻梨疙瘩木,不玩文玩的朋友可能对这种木材不是很熟悉,其实这种木材过去在北方的山区还是很常见到的,长得疙疙瘩瘩的,过去人们对这种木材不是很重视,多半是砍回家烧锅了。麻梨疙瘩也就是鼠李,其实和枣树属于一个科属的木材。麻梨疙瘩只有根部发生瘤化之后才能够使用。一块大的麻梨疙瘩非常难得,这种木材非常细腻,放入水中会诚如水底,过去经常用来 *** 烟斗,现在多是用来 *** 工艺品了。

还有人说苦楝树硬度很大,这种树农村的朋友应该也很熟悉吧。小时候最不理解的就是为什么村子里面总喜欢种植一些苦楝树,结的果子明明很多,却又不能吃。其实苦楝树相比上面提到的几种木材硬度算是一般的了。因为这种树多生长在比较潮湿风浪大的地方,柔韧性很强的。以前家中有一种说法叫“楝木不做床”,因为苦楝树的和“入殓”的“殓”字读音相同,给人一种不祥的感觉。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豆瓣日记: 花草木岁时记。第六候:草木萌动

本文作者“月亮小窗”,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木之芽时 草木之芽因何而发?有人说是雨,“雨滴草芽出”(孟郊);有人说是雷,“新雷发草芽”(李端);有人说是风,“春岸春风荻已芽”(吴潜),不管是什么,感应到春天的生命纷纷以新芽的方式萌发,势不可挡,像王子亲吻了睡美人之后的宫殿,所有的一切都苏醒过来了。

"木之芽时"是俳句的季语,它表示的正是此时此刻。初春天气,最是阴晴不定,如果突然袭来了一股寒流,人们就叫它"木之芽冷",下雨了,就叫"木之芽雨",刮风了,叫"木之芽风",就算天晴,也要叫"木之芽晴",好像不通过木之芽,就感受不了天气变化似的,我想这大概是人看到萌芽后心生怜惜所致,那些稚嫩的初生“婴儿”牵动人们的心弦,让人唯恐一点点的风吹雨打都会对它们造成伤害,正是所谓的"一枝一叶总关情"。

其实,嫩芽可没那么娇弱,其隐藏着的力量之强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就好比孩子远比大人以为的更坚强和能干,那是上天赋予的元气。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纪录片叫《毛竹》,新竹从地里冒出,把压在身上的大石头顶了个底儿朝天,令人瞠目结舌。那电影看了好多遍,每次看到这一幕,还是会觉得很过瘾。日人虽爱竹的清雅,却不敢在自家房屋周围种竹子,就是怕竹笋把房子顶破了。 新芽之美,不输春花,许多新芽都是红艳艳的,像新作成的漆器,在太阳下熠熠发光,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首诗《NOTHING GOLD CAN STAY》,开头之一句说得贴切: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大自然的之一抹绿意乃是金色)

它且那么的可爱!万物萌发的"萌",现在成了 *** 流行语,它是从日语的"萌え"(念moe)而来,表示混沌的可爱,没头没脑但清新纯洁。夸一个人"萌萌哒",他或她身上定是有一些孩子气的。 新芽令人百看不厌,我更爱看的是松的新芽。松树因为四季常青,给人的印象是坚韧不拔,硬派老生似的,它的新芽也是一根根竖立着,像一群小老虎的尾巴,生机勃勃。 人们爱新芽,除了它美,更多的还因其蕴聚着无限的希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希望就有期盼,怀抱希望便能忍耐和等待,而这等待是甜蜜的。年轻时不懂这道理,总盼着花早开,春快来,等得不耐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爱草木萌动的此时,希望它能过得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像妈妈不愿意可爱的孩子长大一样,遗憾的是,嫩芽转眼间就长为粗枝大叶,谁都无可奈何。上面提到的罗伯特·弗罗斯特那首诗,名字就叫《NOTHING GOLD CAN STAY》——没有任何金色可以持久,诗如下: Nature’s first green isgold(大自然的之一抹绿意乃是金色) Her hardest hue to hold(她最难留住的颜色)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她最早的一片叶子乃是一朵花儿) But only so an hour.(但是只停留个把钟头) Then leaf sub sides to leaf.(然后叶子便褪为了叶子) So Eden sank to grief,(如斯,乐园落入了哀伤) So dawn goes down today.(如斯,黎明落入了白昼) Nothing gold can stay.(没有一种金色可以永久)

我是在电车里读美国作家何伟的《逝去的江城》时知道这首诗的,读完后在车声隆隆中,我突然有些恍惚,觉得自己仿佛正坐在时间的单向列车上,不停地告别一些东西,也迎来一些东西,列车永不停止,我总有一天要下车,只有新芽年年萌发。

??山椒 初春在超市里常常看到写着"木の芽"的牌子下,是山椒的嫩叶。它是互生羽状复叶,一两厘米大小的椭圆形小叶排得整整齐齐长在十多厘米长的叶茎两侧,小叶周边还有锯齿,很漂亮,卖新笋的人总要在笋边放一盒木之芽,它们是一对CP,被捣成糊的山椒叶与焯过的冬笋拌在一起,加一点儿白味噌,那味道清香可人,是日本料理中最传统的"春之味觉"。 "椒"意为“芳しい”,古代念做“ハジカミ”,茗荷(蘘荷)和生姜之类也是同样的发音,也许古人觉得这些辛香的植物都差不多吧。 山椒按字面解释,就是生长在山里的辛香料植物,在日本,山椒也是受欢迎的调味料,特别是新鲜的绿色山椒摘下来,与小鱼一起加酱油,放大量的糖和味醂(一种甜的料理酒),和白米饭一起吃,香甜麻,简直停不下来。夏天吃鳗鱼烧的时候,也一定要配包山椒粉,吃前撒在上面,格外香。 在写这篇东西之前,我一直以为日本的山椒就是我们的花椒,但看到山椒的介绍,英文名是Japanese pepper(日本胡椒),说它是原产于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落叶低木。那我们中国人大爱的花椒叫什么呢?Sichuan pepper(四川胡椒)。它与山椒是同属别种,学名都是Zanthorylum,意为"黄色",似乎是因它们的木材是黄色而来。它们同属不同种,兄弟姐妹遍布全世界,有250多种,本身喜欢湿润、半阴的气候,性格却是温暖宜人的,古代皇帝用掺了花椒的泥为宠爱的后妃涂抹宫墙,就是因为花椒性温,芳香,对女性身体有益,当然也因花椒多子,吉利。 山椒雌雄异株,只有雌株方可结子。新鲜山椒摘下来吃,只是图个鲜,大部分还是要等到成熟变红后才摘下来磨粉调味的,不过如果摘得太晚,果实就会炸裂崩开。 知道山椒和花椒的区别后,仔细想想,确实,日本人吃山椒似乎更注重香气,他们在把山椒叶放倒汤里前,一定要用力拍打几下,据说是为了把椒叶上的油点拍开,使它散发出更多的香气,那香气与中国的花椒略有不同,而中国人吃花椒更喜欢它的麻,舌头嘴巴都木得不像自己的东西了似乎才爽。有一年,朋友送我一包她妈妈自己种的花椒,那劲道够足,长得也红壮饱满,与超市买来的就是不同。麻婆豆腐必须放中国的花椒才够正宗。 以前日本有些地方的渔夫把山椒放入河川,让鱼麻痹之后捕捉,这种渔法称为“毒もみ”,现在已经禁止这么干了。 中国喜欢把冲劲十足的能干女子称作“小辣椒”,而日本夸一个人短小精悍时则会说“山椒は小粒でもぴりりと辛い”(山椒粒虽小,辣味可很冲)。 花椒名中带个花字,但我真不知道它的花长什么样,上网查了一下,中国的花椒,花为白色,花蕊也是白色,长长的翘起,非常可爱,但日本的山椒,花是暗淡的黄色,无精打采,几乎没有一朵是盛开的,像剥了皮的绿豆芽,唯有花蕊是同样的长长翘起。花虽不算美,花语却不错:健康,好意,魅惑。这个魅惑是说人不想吃东西的时候,它能够激发起食欲。日本正月里和屠苏酒,里面要放点山椒,就是为了祈求健康。

??土笔 俳句里的季语“土笔”(つくし)说的是这时候日本农村常见的光景:大片大片的黄褐色“笔头”从闲置的田里冒出来,除也除不尽,因为它的根扎得太深了,以至于有人叫它"地狱草",也许这个名字还跟它本身带毒性有关,据说如果马儿误食了它,吃得少的话会拉肚子,日渐消瘦,吃得多那就小命不保了。不过它的毒性不是马上发作,先是步行踉跄,站立困难,但并不影响食欲,能吃能喝,马的主人起初以为它能渐渐好起来,但两三天乃至七八天后,它就一命呜呼了。 这样毒的草,拿来做药,名叫问荆,有利尿效果,而它竟然是日本春天味觉中难忘的一品,所以叫它笔头菜。它也叫节节草,或接骨草,扯断之后竟然还能接上,日本农村小孩以前喜欢拿它玩游戏。不过最常说的名字还是"土笔"。 初春,地下茎把一根根孢子茎先送出地面,让它向外散发孢子,孢子茎上端有许多淡茶色的轮状叶,卷围着孢子茎上的孢子囊,如果仔细端详,这些轮状叶其实蛮好看的,不过等着吃它的人关注的是这十多公分长的嫩茎,它可吃的部分不多,得把茶色的笔头扔掉,剥下茎外的硬皮,只剩下中间的一点点嫩芯,然后还要汆烫浸泡,去掉它的毒性后才可以食用,最常见的吃法是加白芝麻酱凉拌。 待到时节已过,从土笔的地下茎另外再萌发出一种营养茎,人们叫它叫杉菜,它的长相与土笔迥异,有时同样的父母会生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就是这样的感觉吧。杉菜是鲜艳的绿色,伸长得很长,能进行光合作用供给母体营养,叫菜但是已经不能吃了。 土笔是木贼科木贼属,学名叫Equisetum arvense,属名是Equis(马)与Seta(硬毛)的组合,大概是从它的外观而来。 以前的日本人说土笔是春之女神佐保姬的笔,她用这支笔给原野涂抹上春色。大概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吃土笔料理的人会觉得自己很浪漫吧。

??花韭 这次一直写草木,觉得似乎也该给花一点儿位置,所以选了花韭。花韭不是树木之芽,但它与水仙类似,都是从球根里抽芽而出,长出修长的叶和美丽的花。 今年我见到花韭时樱花都快开了,那天我为了抄近路,走了一条与平日不同的小径,突然看见小路两旁仿佛是天上的星星洒落人间似的,把小路变成了一条银河。 花韭是百合科紫星花属,学名Ipheion uniflorum,科普教材中这样介绍它。百合科植物的花都自带清新气质,花韭亦不例外。 uniflorum意为“单花的”,一根花茎只开一朵,Ipheion的含义不明,但我念上几遍,总觉得是希腊女神的名字。它虽为草根,可气质不凡,六瓣花形,开起来总成群结队,却不觉芜杂,如繁星点缀大地。颜色除白以外,见得最多的是青紫色,听说还有粉红和淡黄的,我没见过。 花韭的英文名特别可爱,Spring starflower,春日星花;还有个别名叫Star of Bethlehem(伯利恒之星),就是引导东方三博士去探访耶稣诞生的星星。此名似也适用在别的星形花上,但花韭开在早春,望之令人欣喜,比别花更配得此花名。

叫它韭是因其叶子酷似韭菜,掐一片闻闻,连那辛辣劲也一样,不知道可不可以吃,因日语里它有个别名叫西洋甘菜,望文生义,觉得它应该是甜的吧。它原产在中南美,墨西哥阿根廷最多。作为园艺品种,秋季以球根栽种,极易成活,生长旺盛。 看起来是活泼快乐无邪的花朵,花语有“可爱的人”,却也有“分别的悲伤”、“忍耐的爱”、“恨”、“卑劣”,理由是花瓣的背面带着一条条紫色的暗纹,仿佛每个看似快乐的人,心中都有一点不可与人言说的悲伤和隐秘。

??香椿 春芽的话题,最终还是要回到吃上。要说能吃的嫩芽,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香椿了。 我在日本从未见过香椿,一查果然它原产中国,学名Toona sinensis,英文名则叫Chinese cedar(中国雪松),为什么是雪松呢? 记得刚结婚那会儿在济南住了大半年,房子在二楼,住一楼的老胡是我先生的同事,他家院子里就种着一棵香椿树,从我家阳台上伸手便可以摘到嫩叶,可惜树不太茂盛,叶子稀稀拉拉的。 香椿是楝科植物,它竟然是雌雄异株,夏天开白色房状小花,也会结果,长出带翅膀的种子。不过大家好像只关心嫩芽,吃完以后就没人再多关注它了。我想香椿的生命力一定比别的树要强大,否则嫩芽被人采了去,怎么还能长大呢?或许也正因如此,它长得特别快,好像在与要掐它的人竞争似的,转眼就老得咬不动了。 椿有两种,一种是香的,一种是臭的,其实香臭也是人的主观判断吧,不爱吃香椿的人也说香椿很臭呢。臭椿名叫樗,我喜欢的作家止庵居所大概就种着臭椿吧,所以他有本书叫《樗下读庄》。这个字我以前不会读,因了这本书才记住了,念chu,一声,后来我班上有个学生姓樗木,我一下子就读出来了,很罕见的姓,这么说日本没有香椿倒是有臭椿了? 日本常提到椿,但指的是山茶花。 香椿分紫色和绿色两种,以紫色为佳。我先生特别爱吃香椿,尤其喜欢用盐腌得死咸死咸的那种,回国如果赶上了,就带回来一包,随便洗洗,炒鸡蛋吃,开心得很。我不会那样腌咸菜,只好按照我老家的习惯,炸成香椿油,辛辛苦苦做出来带回家,他却似乎不太感冒的样子。没办法,人的口味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说他吃的不是香椿,是乡愁。

(全文完)

本文作者“月亮小窗”,目前已发表了110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月亮小窗”关注Ta。

标签: 臭椿 读音 有毒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