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是什么意思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3 0
王维诗里写的重阳节“遍插茱萸”,究竟是哪一种植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胡梦霄 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

今天(10月25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登高远眺、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王维曾写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很多人肯定纳闷了,这诗里写的插在身上的“茱萸”,在现代植物学中名字带茱萸的植物不少,到底王维插的是哪一种呢?

小时新闻今天特地请来杭州植物园的专家,帮大家科普一下。

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山茱萸,因为它是最常见的茱萸。

早春时节,万物还未复苏时,山茱萸便会开出满树的小黄花,开启满山的春色序幕。

到了秋天,山茱萸结出满树鲜红的果实,椭圆形的果实一串串挂在枝头,经冬不凋,非常可爱,在园林绿化中有大量应用。

山茱萸的果肉称为“萸肉”,也是中医重要的药用植物。

这样看起来,貌似山茱萸就是重阳节的标配植物了?

不过,对照史籍记载的“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可知,茱萸虽然成熟时为红色,但是气味浓烈。因为古人认为可以辟邪的植物,如菖蒲、艾蒿等等,均是气味辛香浓烈的植物。

但是山茱萸却几乎没有气味,因此只能排除。

还有一种,叫吴茱萸。属于芸香科的小乔木,分布于秦岭以南各地。

众所周知,芸香科正是混发性气体大科,气味浓烈的花椒、柑橘、柠檬均来自芸香科。而且吴茱萸果实是在秋季成熟,众多紫红色的小果实组成一个大型的花序,顶在枝头非常醒目。

此外,吴茱萸也是传统中药,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

现在可以确定,重阳节插在身上的茱萸正是吴茱萸,而不是公园里见到的山茱萸,大家可不要折了山茱萸去过重阳节呦。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 *** 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古代重阳节如此有趣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由于“九九”谐音“久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并逐渐衍生出登高“辞青”、观赏菊花、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

溯源: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了如下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不断有“新内容”加入。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这里“大火”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隐退,也标志漫漫长冬即将到来。在落后的古代,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所以,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虽然后来,人们有了更科学的计时手段,谋生方式也进步了,但古人仍将重阳与寒食(上巳)、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习俗:出游“辞青”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绵延至今,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它在唐朝被定为正式节日,到了魏晋时期,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重阳节前后,秋高气爽,此时出游登高、观菊赏景,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民间还有“辞青”的说法,也是因为“九月九”之后,天气更加寒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的“辞青”正好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古代,还流行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过去医疗条件差,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喜欢在这一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在饮食上,重阳节要吃重阳糕。民俗专家王娟介绍,“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古代,重阳节还叫‘菊花节’,人们会搭菊花山、灯下赏菊,古代各家商铺还会买很多菊花装饰庭院。”王娟介绍。

现代社会,重阳节怎么过?

过去,重阳节习俗多种多样,但随着时间流逝,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去实践,某些旧节俗慢慢消失了。

现代社会,重阳节该如何度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萧放表示,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相关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现在“空巢老人”也比较多,多举办一些老年文化活动,也能让老人感到温暖。

“对传统文化,老年人有很多切身感受。”萧放认为,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人也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另外,萧放说,古代有些习俗也很好玩,比如登高望远等,可以和现在流行的户外运动、健身等结合起来,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到户外去亲近自然,心情也会愉悦。(记者 上官云)

登高赏菊插茱萸……画中的重阳节俗知多少?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10月4日正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秋风骤起,桂香菊浓。重阳节得名于《易经》的“阳爻为九”,九九归一,万象更新,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岁月流转至今,重阳节不仅保留了古来祭祖、登高的含义,还新增了敬老爱老的新内涵。今人用照片、视频记录着重阳节这一天的热闹场面,古人怎们过重阳?几幅重阳画让你感受千百年前的重阳旧景。

“登高”题材很热门

在众多与重阳节习俗相关的中国画中,登高无疑是画家们尤其喜爱的题材。远眺登高,不仅是有心旷神怡之感,更是有健身祛病之效。西汉的《西京杂记》中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名医孙思邈则在《千金方》中记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归。”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为后人留下了多幅与重阳登高有关题材的画卷。在他所绘制的《重阳登高图》中,可以看到重峦叠嶂的远山和平静祥和的村庄,一叶扁舟荡于水面,舟上人正在悠然垂钓,一派宁静风光。

石涛 重阳登高图

石涛的另一幅登高题材画作名为《王摩诘诗意图》,这张图是石涛根据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作,画中也题上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传颂百年的重阳诗词,并落款“余以范宽笔意写之”。表明自己这幅画是传承宋代名家范宽的山水画意。

石涛 王摩诘诗意图

近代画家张大千也有作《重阳登高图》,这张画是张大千应友人之邀,作于1943年,构图严谨,气势磅礴,画中题识中说“书来为说济南事,苦忆关家兄弟贤,正是鹊华好秋色,明湖听曲更何年?”表明张大千对居于山东的挚友关友声、关际泰兄弟的思念。

仪式感满满:插茱萸、赏菊花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在门口插茱萸,这是过节的仪式感,李煜的诗《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也说:“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描绘了人们插茱萸的场景。

莫高窟296窟

重阳节也是大家聚会的日子,文人雅士们在松下溪边摆起茶桌棋盘清谈,平头百姓们也要寻个风景名胜、依山伴水的酒肆欢聚一刻,作画于五代时的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中有一幕描绘的就是众人聚在一块饮酒作乐、载歌载舞的场面。

五台山图

重阳节另一个重要的仪式感环节是赏菊,作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是画家们相当喜爱的静物绘画题材,有的画家专门绘画形态各异的菊花,也有的画家记录下了人们赏菊的场景。清代陈枚绘制的《月曼清游图》描绘的是宫廷中宫女跟随女主人在庭院中赏菊的场景。

月曼清游图(局部)

《十二月月令图》描绘得更为细致,这是一群文人聚在一块赏菊的场景,十来盆精心培植的菊花在院子里错落摆放,几个人趴在栏杆赏观赏,几个人聚在一块闲聊,仆人在一旁准备美酒,还有人已经对着院中菊花开始挥墨了。

十二月月令图(局部)

重阳吃什么:菊花酒和重阳糕都很不错

《西京杂记》里说:“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取新鲜菊花酿酒,等到重阳节时取出来小酌,这是重阳时的限定美味,陈洪绶的《蕉林酌酒图》描绘的就是人们饮酒制酒的场景,画前方一名女子正在洗濯菊花准备酿酒,后方的男子倚靠在芭蕉树下品尝美酒。

蕉林酌酒图(局部)

与菊花酒最配的当属大闸蟹,清代任颐的《把酒持螯图》中有菊花,有美酒,还有几只鲜活大闸蟹,堪称是重阳佳宴标配了。

把酒持螯图

还有一样美食不能忘记,那就是重阳糕,《梦粱录》中说重阳糕是用米粉和糖水蒸成的糕点,上面会撒点儿桂花增添香气。“糕”谐音“高”,重阳吃重阳糕也有步步高升的美意,而且重阳糕还会做点装扮,南宋三大将领之一的张俊重阳节送给宋高宗的糕点就是把它们扎成假山和盆景的样子。在莫高窟98窟中就有对重阳节吃重阳糕习俗的反映。

莫高窟98窟

重阳节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是什么意思-第1张图片-

今天的重阳节多了敬老爱老的美好寓意,现在农历九月初九成为了老年节、敬老节,在这一天,也别忘记向老人们送上长寿的祝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

重阳节插茱萸是古 *** 俗,您可知道茱萸还是著名的插花观果素材?

山茱萸的鉴赏以及盆栽的 *** 养护


花木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佛王维17岁创作的这首重阳节诗词,感情真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妇孺皆知。而其中的茱萸是哪一种植物,颇有不同意见,因为茱萸在民间大致有四种:山茱萸、草茱萸、食茱萸、吴茱萸,笔者为此也曾专门撰文《重阳节“插茱萸”指的是哪一种茱萸?》讨论,拙见以为应该是指山茱萸。



其原因简单来说,大致是因为草茱萸不能插,食茱萸有刺,都不可能是王维所指。而吴茱萸分布地为南方,王维为山西河东人,在陕西长安所写,“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因而不可能是吴茱萸,以之断定,王维所指应为山茱萸



山茱萸又名山萸肉、肉枣、鸡足、萸肉、药枣、天木籽、实枣儿等,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叶对生,纸质,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叶柄细圆柱形,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伞形花序生于枝侧,总苞片卵形,带紫色;总花梗粗壮,微被灰色短柔毛;花小,两性,先叶开放;花萼阔三角形,无毛;花瓣舌状披针形,黄色,向外反卷;核果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主要分布于中国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地区。



山茱萸是著名的中药材,有补肝肾强精气等效用。除了药用,山茱萸更多的是作为观赏植物,山茱萸植株优美,先开花后萌叶,春季黄花满树,雍容华贵,繁花似锦;秋季红果累累,绯红欲滴,艳丽悦目,古往今来就是观花观果佳品,被广泛用来作为插花以及盆栽等园艺方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近些年,山茱萸被越来越多的植物爱好者栽培,有的在田野采掘优美的树桩, *** 成盆景观赏,为了帮助盆景爱好者,我们就其采桩以及 *** 养护分享一下经验。



【季节】山茱萸桩材来源一般为田野采桩或者扦插播种,田野采桩一般来说四季皆可,不过建议冬末春初采桩最为适宜,因为山茱萸为落叶灌木或者小乔木,此时采桩成活率高。



【采桩】山茱萸比较耐贫瘠,萌蘖力强,因而不需要带土球,可以裸桩下山。可选择造型古朴优美的植株,适当修剪,截取主根,尽量多保留须根,进行保湿移栽。



【土壤】山茱萸对土壤不挑剔,耐旱不耐涝,宜栽于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肥沃的沙壤土中,黏土要混入适量河沙,增加排水及透气性能。一般选择用腐殖土混合沙土栽培,效果较好。



【温湿度】山茱萸为暖温带阳性树种,喜欢温暖充足的光照,较耐阴,生长适温为20-30℃,超过35℃则生长不良。抗寒性强,可耐零下-18℃低温。盆栽山茱萸,在华北以南可以室外越冬。



【浇水施肥】山茱萸不耐涝,因而浇水“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总体保持偏干的土壤,过于潮湿容易烂根。尤其是冬季和开花结果期,一定要减少浇水频率。施肥原则“薄肥勤施”,多在春秋季施肥,10天到半个月施肥一次就可以了,可用饼肥水和磷酸二氢钾交替施肥,花繁果茂。



【修剪整形】山茱萸盆景,除了保持整体造型以外,还要进行修剪整枝,可以提高坐果,增加观赏性。一般在春秋季进行大的修剪,剪取无用枝、内堂枝、病枯枝等,使得枝条分布均匀,便于通风透光,造型美观,更利于结果。



【病虫害防治】山茱萸病害多为炭疽病和白粉病等,在初发病期,可喷施1:1:100波尔多液进行防治,较重可用50%的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者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每礼拜喷1次,连续两三次。虫害有蚧壳虫、红蜘蛛以及刺蛾等害虫,可喷洒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次即可防治。



以上就是关于山茱萸的鉴赏以及栽培养护的一点经验心得,如有不到之处,敬请诸位花友盆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2019-10-6易花得木

#秋日好时光##科学有意思##青云计划#

民间故事:为什么重阳节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传统?一个师生的传说

每年的重阳节,各地虽然风俗不一,但总有那么几个共同的传统习俗,有的地方会登高,爬到高山上看风景,有的地方会在门口插上一束茱萸,据说能辟邪。

就连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曾写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也从侧面说明,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至少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习俗了。

那么,这个传统风俗是怎么来的呢?说起来,其实也还和一个优美的故事有关。

相传东汉年间,有一个著名的大养生家叫费长房,很多朋友或许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对中医典故稍微熟悉点的人就知道,悬壶济世的故事,就和他有关,也就成了东汉年间的四大名医之一。

费长房是河南汝南人,一直在家乡治病救人,名声打出去之后,自然就有很多后辈跟随他学习医术。

其中一个叫桓景的人,跟着费长房也好几年了,也一直很受师傅的器重。但桓景总认为自己还学业不精,不愿意就这么离开,希望能多跟随师傅学习几年。

费长房一直也不怎么赶他走,也愿意身边有个得力的助手,师徒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

这一年的八月下旬,费长房忽然催促桓景尽快回家,说是让他回去照顾一下家人,虽然跟着我也是救死扶伤,但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家人受苦吧。

桓景完全蒙在鼓里,还以为是师傅在赶自己离开,跪下来苦苦哀求了很久。

费长房没有办法,只好把详情告诉了桓景,说今年的九月初九那天,你家里会发生灾难,你应该尽快回去,帮家人逃过这一劫。

费长房还告诉桓景说,你回去之后也不要焦急,到了九月初九那天,你让家里的人每个人都用红布作一个袋子,里面装满茱萸,系在自己的手臂上,然后跑到更高的地方去喝菊花酒,就能避免这次灾难了。

桓景见师父说得这么慎重,当即就拜别师父下山回家,虽然也是汝南人,但那时候交通不便,也走了三天才到家里。

桓景回到家里后,马上就按照师父的吩咐着手准备,给每个亲人都做了一个红色的布袋,也采集了茱萸回来放在袋子里。一切都准备妥当,只欠东风了。

到了九月初九那天,一大早,桓景就带着家人离家出走,带着一大坛子菊花酒,爬到家里的后山上,全家人都坐在山顶喝起酒来,直到天黑的时候才回家。

回到家一看,自己家里所有的家畜全死光了,不管是牛羊还是鸡狗全部一只不剩。

家人们看到这一幕,这才明白桓景为什么急哄哄赶回家,为什么这几天来神神秘秘地搞了那些事情。

在家人们的追问下,桓景只好说这都是师傅吩咐的,我也没有这个预知未来的本事。

桓景回到师傅身边后,把家里发生的一切都禀告给了费长房,费长房也是叹了口气说,我一开始也不明白,原来这个灾难还是可以替代的。

就这样,这个故事在当地传开后,每年的九月初九这天,汝南当地的百姓就会照着桓景当初那个做法搞一遍,希望能借此消除家里的灾难,因为谁也没有费长房那样的本事啊。


时间一长,汝南这个地方的习惯就慢慢传开,最后传遍而来全国,这才有我们现在重阳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了。

为什么重阳节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你知道吗?

(图片 | Pixabay)


时到九月,已近深秋。

此时与“秋”有关的词组多数带着些凄凉,如季秋、暮秋、末秋、穷秋。也有以九月的节候风物称谓的,如残秋、霜秋、菊月。

古人眼中九月是“阴盛阳衰”的季节,《易经本义》中说“五阴在下而方生,一阳在上而将尽”,容易引起人们伤春悲秋的感慨。但我们的先民并非一味消极,九月份也有生机勃勃的生活,比如重九的庆祝活动。

黄永玉 《待到重阳日》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一、三、五、七、九)中的更大者。农历九月初九是两九交叠,称为重阳,也叫重九。

“重九”这个名字始于三国,算来至今已经有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魏文帝写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说: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段话,一则说明了民间热衷于庆祝重阳节的原因,既“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九谐“久”音,九九便是久久,象征人们所期盼的一切长长久久;二则说明了庆祝这个节日的方式“享宴高会”。重阳节是一个游赏的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是饮宴游乐,伴以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

正如唐初诗人宋之问诗中所写: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谈。

贺天健《登高远眺》

说起重阳节的风俗,南朝粱的文学家,《西京杂记》的作者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有记载:

汝南有一个人名叫恒景,随修仙的医生费长房游学。费长房有一天对他说:“九月初九日你家将要降临大灾祸,你要马上回家,让家里的人准备香囊装上茱萸,都系在手上,然后一起登山喝菊花酒,这场灾祸就可以避过去。”

恒景听了老师的话急速回家布置,一家人登山饮酒,晚间回家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都死了。费长房听说之后说:“是那这些动物替代你家的人承受了灾祸。”

后来的人们登高饮酒、佩戴茱萸香囊就跟这个故事有关。

这虽然只是个传说故事,却多少反映了古代人的民俗心理。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从一数到九,阳数到了尽头,这个循环要重新开始,这是所谓“阳极必变”。因此九月九日隐隐含着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祥因素,按照古代人的思维,这样的问题需要寻找一个“破”法。而这个“破”法便是大家欢聚一堂,登高、饮酒、佩茱萸,大概是想把“不吉利”吓跑吧。

然而这个节日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显然不止因为这个虚无缥缈的说法,还因它正合时宜。

九月九日正值仲秋稍后,季秋之初,天高气爽,万山红遍,北鸟南飞,百川澄清,正适宜登高望远,啸咏聘怀。

重阳赏菊(图片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所谓的登高,主要是说登山。

元代陶宗仪辑《临海记》中写到:

“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讌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即便不去登山,登临高处楼阁也不失为雅事。

《直隶志书》说曲周县的重阳活动:

“九月九日登高,本县无山,楼上城头携朋眺望。”

曲周县位于河北南部的邯郸地区,平原地区少山,所以百姓们想按旧俗过个重九也是不易。

随着时间变迁,重阳节的活动也有所“改良”。到唐宋时,佩茱萸香囊的习俗逐渐移风易俗改为插茱萸,王维有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一习俗。

多数人背诵这首诗时尚在幼年,许多年后才能体会到重阳节身在远方,思乡、思亲的心态。

茱萸与茱萸袋(图片 | 新浪网)

吴茱萸(图片 | 搜狐@河北中医药)

配茱萸香囊、插茱萸倒也不完全是迷信思想。

北魏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载:

“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有此水无瘟病。”

古人觉得茱萸有预防、治疗瘟疫的功效。唐代宫中更用此物来赏赐朝臣,也就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了。

菊花酒(图片 | 美食杰)

登高、插茱萸之后,就该饮菊花酒了。

晋代周处《风土记》载:“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详。”

《西京杂记》则说:“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饮菊花酒这一习俗非常古老且一直为后世所推崇。从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到黄庭坚的“九日黄花倾寿酒,几回青眼望归尘”,一碗酒中承载着各式各样的情绪。

菊花与重阳算是“更佳CP”,除去饮菊花酒,还要赏菊、簪菊等等,以各种方式来鉴赏这种秋天的花朵。

饮菊花酒(图片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Pixabay)


与其他节气一样,重阳节也有应节的食物——重阳糕。

跟“九”谐音“久”一样,“糕”谐音“高”。重阳携糕登高,年年寿高,后步倒比前步高,充满了人们喜爱的吉庆元素。

重阳糕以面粉为底料,配以枣、栗子、石榴籽、银杏、松子等。宋朝时还有以肉沫做馅儿的,后世则主要是甜品。其形状有圆形、菱形,还有单层、多层之别。

宋代有一种“狮蛮花糕”,尤为精致,不像吃食更像工艺品,是可以送给皇帝赏鉴的。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重阳》中记载:

“(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烝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又有吴自牧《梦粱录·九月》中记载:

“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市售的重阳糕上面插着彩色的小旗,讲究、漂亮。小贩嘴里吆喝着吉祥话,这是重阳节独特的风物。

重阳糕不仅用来自吃,更大的作用是参与重阳节仪式和敬神。

重阳糕(图片 | 三联@爱吃肉的胖子12)

重阳糕(图片 | 三联@爱吃肉的胖子12)

明朝谢肇淛的《五杂俎》中载:

“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女百事俱高’。做三声。”

这也真是重阳节的有趣事!

其他地域也有一些多姿多彩的重阳节活动,如儿童戏竹马、放风筝、插重阳旗等等,总的说来,都是为了躲避灾祸,祈祷健康平安。

重阳节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节。一是因为这个节日本身为祈祷健康长久而来,二是因为重阳节秋光虽老,却格外灿烂,所谓“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在北方来说,重阳节是一年里户外活动的最后“黄金时段”,即使不为了祝祷吉庆,也应该感受一下美好的秋光,既融入大自然又融入传统,两全其美,实在是赏心悦事。

作者:行旅的熊

(部分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删)

*** 中国节·重阳|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重阳节别忘了放飞纸鸢祈福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0月4日讯(记者 叶梅 牛耘 翁瑞峰 曾思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重阳节,身在异乡的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方式度过呢?

视频加载中...

放纸鸢,出自《朝野佥载》,解释为巧糊彩画飞蹁跹。在中国南方一带,放风筝,即被称为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来源:深圳新闻网

重阳节古人插戴的茱萸,原来长这样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3日讯10月14是重阳节。我国历代古人留下了大量咏记重阳节的诗词,从“遍插茱萸少一人”“醉把茱萸仔细看”等诗句的传颂中,茱萸这种植物便成了古人过重阳节的“标配”。

10月12日,武汉植物园本草园里的吴茱萸,果实像一个个微缩版的小南瓜。

经过连年寻访,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找到了三种茱萸——山茱萸,楝叶吴萸和古人常用的茱萸本尊吴茱萸。

9月底,楝叶吴萸的果实,与吴茱萸非常相似。

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的“属长”,楝叶吴萸是它“手下的兄弟”,两者“外貌形象”极为相似,不但开花结果的时间相近,花、叶和果实的样子也很难区分。山茱萸是山茱萸科的植物,与前两者除了名字都有“茱萸”二字以外,其他性状大为不同。

7月中旬,楝叶吴萸的雄花,观赏性一般。

重阳节期间,古人登高、饮菊花酒、插戴茱萸是为了去邪避祸、祈福求安,而吴茱萸气味浓烈辛躁应是主要原因,其他两种茱萸都无特殊气味。

7月中旬,解放公园文华桥附近山坡上的一棵楝叶吴萸的枝头开满了一簇簇的花团。

但是论颜值,山茱萸孟春的黄花、季秋的红果,都是三种茱萸中更好看的。重阳节前后,山茱萸果实红艳欲滴、晶莹剔透,着实可以令人细细把玩欣赏。所以,也曾有学者认为山茱萸是古人重阳节常用的茱萸。

10月12日,武汉植物园本草园里的山茱萸,果实红艳欲滴、晶莹剔透,非常好看。

10月13日,园博园荆山山顶的山茱萸果实累累。

2月底,山茱萸盛开的小黄花,非常好看。

(记者李永刚 摄影报道)

【编辑:张玲】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登高、赏菊、插茱萸……重阳习俗知多少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九九重阳。“九九”谐音为“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人们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那么,你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请随小编往下看↓↓↓

●重阳节的由来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重阳节与除(除夕)、清(清明)、盂(盂兰盆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习俗知多少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赏菊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初九,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纸鹞即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节是更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

(河北新闻网综合,编辑高薇)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重阳节为何被称为“茱萸节”

很多人说过重阳节是因为重阳是个吉利的日子,这种说法颇待商榷,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实际上是为了避灾祛邪,让我们探索重阳节的来历,之后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一、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

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厂“辟邪翁”(茱萸)。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二、插茱萸与菊花来是为避灾祛邪

重阳节应该是起于汉代,很多书籍都记载了重阳节插茱萸饮酒赏菊登高等活动,并且许多关于重阳节的民间传说都来自汉代,以此推断,重阳节的来历很大可能是与汉代有关。

很多关于重阳节来历的传说都和瘟魔有关,不管是“重阳女消灭瘟魔”还是“恒景求道斩杀瘟魔”,最终都是在重阳节这一天消除的灾祸,让人们获得平安和健康。

茱萸雅号“辟邪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另外,还有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三、重阳节插茱萸的文化传统

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插茱萸。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

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

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当然这个记载不一定不可信,但茱萸“辟邪”却与其故事相关。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

还有茱萸属芸香科植物,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一带。茱萸苦辛性温,功在温中、行气、止痛。茱萸对呕吐吞酸、腹痛泻痢均有奇效。

《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具有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

总之,重阳节的本质和除夕、过年是一样的,是一种庆贺消除灾祸的节日,而不是什么“因为日子吉利所以庆祝”,庆祝是因为这天经历一些比较危险的东西而平安地度过了。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标签: 茱萸 重阳节 意思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