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吃什么食物,蝙蝠吃什么英语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1 0
蝙蝠——恶魔的食物

原来蝙蝠真的可以吃,还是这个吃法,妖魔鬼怪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中存在某些愚昧无知贪婪又狰狞的败类上一次因为贪吃野味爆发非典,时隔十几年又再次吃野味爆发肺炎,疫情一次比一次严重,害己害人呀,如果上一次非典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那么这一次肺炎则大自然对人类愤怒的惩罚,整个中国因某些人的愚昧陷入困境,连累十几亿人延长假期,各行各业损失惨重,害到别人丢失健康,失去生命失去亲人。这些愚昧的人吃野味,吃的是面子和稀奇,别人一说补的话就什么都敢吃!果子狸和蝙蝠都吃出温疫了!下一次又会吃什么,又会出什么温疫?古人云 人捉有祸天捉有雨 万物生灵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吃的,世事皆有因果轮回,请敬畏自然,爱护生命!


非洲人连饭都吃不饱,为何不种水稻玉米,却一门心思种芝麻呢?

非洲是全球土地面积第二的大洲,也是全球人口第二的大洲,有大概13亿人与中国的人口数相当,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中国的3倍。可就算拥有这样好的地理环境,非洲却落得个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下场,大多数国家民众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如果说非洲人是因为没有足够土地种粮食,根据联合国测算的数据显示,非洲仍有8.3亿公顷的可开垦土地,如果大面积种植小麦水稻或者玉米,至少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不过非洲人似乎对种地并不感兴趣,大多数人即使种植一些粮食作物也疏于管理,导致产量降低。

而且事实上,非洲的气候条件还算可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除了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北部,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沙漠性气候,形成了世界上更大的撒哈拉沙漠以外,非洲的中南部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对于种植作物来说,气候和降水都能够得到满足。

不过非洲人却利用这样好的条件,着重去种芝麻,并不是说非洲没有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而是相比于这些粮食作物非洲人更愿意种芝麻。可是非洲人又不是西游记里吃香油的妖怪,光种这种榨油的作物,怎么保证温饱呢?

对于非洲人来说,无论是种植小麦水稻还是玉米,都需要进行播种育苗,栽培施肥,以及收割。且不说前期花费的投入大,需要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就连收割如果没有大型机械的话,就需要人力收割脱粒。这样的辛苦活非洲人可能就干不了,倒不是说他们没有力气,而是他早已形成了一种惰性思维。

这种惰性思维有一大半原因,是曾经殖民非洲大陆的殖民者造成的,由于他们在非洲划分势力范围,让当地人种植各种不同的经济作物,并将其销往全球,然后再换回粮食到非洲,牢牢把握非洲的经济命脉。

所以即使现在非洲人也更愿意种植芝麻等经济作物,然后在出口之后换成外汇,再购买粮食。

非洲人宁愿种植芝麻,也不愿意种更多的水稻玉米,除了传统思维的限制还有哪些原因呢?

对于非洲人来说,他们也不是不愿意种粮食作物,只是现实的很多环境因素催生了这一结果。2016年非洲的芝麻产量就高达150万吨以上,成为了全球各地区唯一芝麻产量增加的地区,自然也是产量增加最快的地区,占全球芝麻产量的40%,而其中的85%都用于出口。

非洲芝麻产量之一的是位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而紧随其后的是邻国苏丹,还有西非的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和,以及东非的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都加入到了芝麻的生产大军中。而非洲芝麻产量的增长,和 *** 的支持以及民众的偏爱分不开关系。

*** 支持很好理解,可能更多的是想出口创汇,而不愿意种地的非洲人却愿意种植芝麻,首先是因为芝麻最早就是原产于非洲,在汉朝时期才传入中国。可以说非洲的自然环境就是为了芝麻量身打造的,芝麻是一种喜温的植物,所以在中国这样四季分明的国家,芝麻的播种都是在夏季更高温的时候。

但是在非洲一年四季的温度普遍较高,或者说像非洲的带草原气候根本就没有四季,只有干湿两季,也就没有播种季节的限制。而且芝麻喜欢生长在透水的土壤中,非洲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芝麻的种植。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非洲的芝麻产量,也相较于其他国家更高。

而如果是选择玉米水稻这样的作物,并不一定适合在非洲的环境中大面积种植。而且即使合适,很多非洲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民众根本没有心思通过一年的时间从播种到收割。但芝麻则不同,通常只要3个月便可以成熟收获,基本不用怎么打理,种子撒下去愿意打理就收成好一点,不愿意打理就收成差一点,但也不至于绝收。

即使因为战乱错过了收割,芝麻的种子成熟撒在地上,再过三个月又可以收割。只是收割的时候必须要人工,但芝麻的质量较轻,比起动辄一亩地几百公斤上千斤的产量,芝麻收获起来就轻松太多。

非洲不种植水稻玉米,而去种植油作物芝麻是因为销路很好,那为何世界各国都愿意进口非洲的芝麻?

相比于非洲芝麻种植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芝麻产量却在不断减少,满足不了中国民众对芝麻的需求量,所以中国每年要从世界上进口约100万吨的芝麻,而其中主要来源就是非洲。其实除了中国,欧洲国家也愿意进口非洲的芝麻,并且欧盟还给了非洲芝麻有机产品的认证。

对于这个认证个人认为还是实至名归的,毕竟非洲产的芝麻就是那么撒到地里,任其生长,也很少会有人有心去施肥打药,不过气人的是即使这样,非洲由于环境的适宜,芝麻长得比其他地方的就是要好。再加上由于气候温暖适宜,可以进行连收连种,产量自然也就更高。

而中国东部适宜种植作物的区域,无非就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北方冬季太冷,一年当中寒冷期较长,不太适合芝麻的种植,而且即使要种也要专门选在夏季播种。而南方地区温度倒是更温暖,但是雨水较大也不适宜芝麻的生长。

这样的环境下芝麻的产量和品质都不会太好,自然也就打消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而这一点在非洲恰好相反,因为他们如果种植其他作物,可能一年到头忙下来的产出粮食的品质不高,成本却不小,而且无法与美国农业机械化生产出来的产品竞争。

而芝麻在非洲既能长势很好,又不太好实现机械化,正好可以让非洲另辟蹊径。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芝麻毕竟不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依赖一下进口已无关紧要。而对于非洲国家来说,玉米小麦这样的粮食作物,哪都可以买到,实在不行非洲大陆上的面包树果实,老鼠、蜗牛、蝙蝠都可以吃,但是种植芝麻却可以高产挣些小钱钱。

不过我国也在不断地援助非洲,和其他国际援助那样直接送米送面不同,中国更多的是教非洲人种植技术,甚至在非洲开始试种水稻,希望未来非洲也能脱离贫困和饥饿。

故事会:蝙蝠的故事

很久以前,蝙蝠和別的鸟一样住在树林子里。每天早晨,太阳一出来,它就从窝里飞了出去,有时唱歌,有时寻找食物。

有一天,乌鸦和喜鹊为了争一棵谷穗,吵了起来。乌鸦说是它先看见的,应该让它吃;喜鹊说是它找到的,不能让给鸟鸦。它俩谁也不让谁,吵得挺厉害到后来,竟打起架来了。它们一直打到树林子外头,谁也顾不得吃谷穗了。

当乌鸦和喜鹊争吵的时候,蝙蝠正在旁边一棵树上歇着呢!它看着它们走远了,就轻轻地落下来,把那棵谷叼走了。

蝙蝠吃饱了肚子,高高兴兴地在树林子里飞来飞去,高声地唱着。它飞到鸟鸦的窝里,看见乌鸦被打得鼻青脸肿,正在生气呢,便凑到跟前小声说:“乌鸦大哥,乌鸦大哥,咱们是老朋友了,我跟你最亲近,才特意来告诉你。刚才,喜雀骂你呢!它说你又黑又丑,是个笨蛋。还说你不该抢它的谷穗。”乌鸦听了,气得破口大骂:“它是什么东西,简直是个无赖。我不把它咬死,算是出不了这口气!”蝠也装成很气愤的样子,说了喜雀几句坏话,就飞开了。

蝙蝠又飞到喜雀的家里说:“喜雀大哥,喜雀大哥,咱们是老朋友了,我跟你最亲近,才特意来告诉你。乌鸦骂你呢!骂你是无赖,骂你不是东西,并且还要吃死你,”喜雀听了,气得说不出话来。蝙蝠假装着动解了几句,又骂一阵乌鸦,就飞走了。

从此以后,鸟鸦和喜就成了仇人。可是它们都把幅当作了知心朋友,时常请它去作客。

凤凰是百鸟之王,它知道乌鸦和喜不和,就想给它们调解。一天早晨,百鸟聚集,百灵、画眉、杜娟…都来了,蝙蝠也来了,最后来的是乌鸦和喜鹊。它们两个一见面,就气得眼睛鼓鼓的。凤凰见百鸟都到齐了,就叫乌鸦和喜鹊先说说它俩为什么争吵,然后,好让大家给评评理。乌鸦把它们如何为了一棵谷而争吵,和喜雀如何骂它“又黑、又丑,是个笨蛋”这些话说了一追。喜雀耐不住了,抢着说:“我没有骂它呀!倒是它骂我“是无赖,不是东西,还要咬死我哩。”乌鸦接说:“你要不先骂我,我是决不会骂你的。”喜鹊说没骂,乌鸦说骂过,它俩吵得脸红脖子粗。

凤凰听了决定让它俩找个证人来证明。乌鸦和喜鹊齐声说:“蝙蝠可以证人”。这时,大家的眼光都盯着幅,等着它开口。可是,蝙蝠知道它的诡计被揭穿了,支支著地讲不出一句话。大家都着急地催它快讲,可是它怎么讲呢?!只得低着头,红着脸,悄悄地飞走了。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乌鸦和喜鹊成了仇人,原来是蝙蝠在中间挑拨的。乌鸦和喜都后悔不该听信蝙蝠的话,两个重新和好了。

从此,百鸟都知道蝙蝠不老实,谁也不愿意接近它了。蝙蝠回去,到很惭愧,不愿意再和百鸟见面,就从树林子里搬走了。以后就住在人们的房檐下。白天,它怕看到百鸟,就躲在窝里;到了傍黑天,百鸟都飞回树林子去了,它飞出来,只是在离自己的窝不远的地方飞来飞去,捉些小虫吃。它怕别的鸟听见自己的声音,所以再也不唱歌了。

直到现在,蝙蝠的生活,还是和别的鸟类不一样

家里飞进蝙蝠会被传染病毒吗?我们该如何与野生动物“和平共处”?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的发展,公众对身边野生动物的担忧和关注度也不断升温。

近日,上海市绿化市容热线闵行平台就接到了市民这样一个 *** :“哎呀,我家里出现了蝙蝠,怎么办呀?会不会传染病毒呀?”

接到 *** 后,闵行区野保站联合镇野保部门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将厨房吊顶隔板全部拆除后,发现了蝙蝠栖居的痕迹和大量粪便,但并未发现蝙蝠活体,为减轻市民担忧,处置人员对其屋内环境进行了消毒。

从新闻里得知,这个春节,上海市野保部门很忙碌。仅仅在正月初十这天里,闵行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就出动了6次,都是上门驱赶居民在家庭周边见到的越冬蝙蝠。

因为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蝙蝠被冠以“恶名”。人们的担忧似乎又不仅仅是蝙蝠,眼下,我们究竟该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呢?

野生动物可以与人和平共存

远在重洋之外的澳大利亚,日前也因“蝙蝠”备受关注。

漫天飞舞的果蝠让澳大利亚英厄姆镇的居民十分不安,这些果蝠的数量甚至已经超过了当地居民数。

蝙蝠为什么会停留在城市?

“人们对于城市之中出现蝙蝠感到吃惊和不解的背后,实际上藏着人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误解。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发现,合理规划的城市中,城市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超过普通市民的想象。”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一直观测追踪城市里的野生动物,他认为,蝙蝠其实在城市中找到了一个和人类互不干扰的生态位。

比如在上海青浦的东亚伏翼蝠,城市河湖周围的昆虫给它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质食物,城市温暖的气候降低了它们冬天的死亡率,而城市建筑的缝隙好像是野外岩壁上的裂缝一样,可以用来栖息。蝙蝠对于城市环境的适应,实际上代表了野生动物和人共存的可能。

看到蝙蝠就一味地恐慌,在目前的疫情阴云下,这或许是很多人共同的担忧。在王放看来,“实际上蝙蝠和蝙蝠之间的形态、习性差异简直天上地下,是否携带病毒、携带什么种类的病毒也天差地别。”

“新冠病毒潜在天然宿主菊头蝠的分布区域在各种山区,它们生存的关键是需要找到洞穴作为栖息地,不进入上海市区。即使是菊头蝠,也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有新冠病毒的原始病毒,携带病毒的个体比例很低。”王放提醒着人们,发现蝙蝠,先保持镇定。

上海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同样给出了建议:“蝙蝠正处在冬眠期,不去惊扰是更好的。”

如发现家中有蝙蝠栖居,不建议市民自行捕捉;可以请当地野保部门进行驱逐,并协助做好环境的清理和消毒。驱逐后自行封堵孔洞或管道,避免蝙蝠再次进入。

流浪动物怎么办,安全吗?

疫情还在持续,与人们更息息相关的是,是不是外面的流浪动物都不安全了?要不要“清理”野生动物?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猫狗会感染新冠状病毒,但也没有证据显示猫狗“不会”感染新冠状病毒。

果壳团队的科普文章指出,和家养、有免疫、接触范围可控的宠物不同,外面的无主流浪动物无免疫、且接触范围不可控,因此风险相对较大。

专业人士建议,从防疫角度,公众在这个阶段应该避免接触在外的流浪动物,“不管动物是死是活。”

要知道,流浪猫狗并不是野生生态系统里的健康组成部分,不少动物保护人士也借此倡议,应出于提高整体动物福利的目的控制流浪动物种群,避免对周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破坏。

为什么不清理野生动物?果壳的文章强调,比起野生动物,流浪及散养猫狗与人类有更多的接触;其次,这个世界不只属于人类和人类豢养的家畜,也属于野生动植物这些“原住民”,野生动植物组成的健康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长期发展也非常重要。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引发疫情的病毒不是野生动物主动接触人类传播的,而是人类对它们进行盗猎、宰杀、食用而主动被感染的。”

还是举例蝙蝠,其实像大多数野生动物一样,它也在避免与人类接触。只要放任其身,它不仅无害且非常有益,在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是各自安好,互不打扰,减少与蝙蝠的接触,更不能食用蝙蝠。

爱它,就把它留在自然

不惊扰野生动物,不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就在去年,本报记者曾做过的关于野生动物的报道,我们关注到,不论是在花鸟鱼虫市场还是 *** 中,饲养、买卖“另类宠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异宠”的走红,打破了以猫、狗、观赏鱼类为主的传统宠物格局。然而,不少“异宠”实则来自野外或是野生种源人工繁育的后代,还有的是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兽类等。

专家提醒,“异宠”不是想养就能养。“异宠”贸易中,动物福利无保障,物种保护受威胁,于人而言,健康隐患多、违法风险高。

采访中,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异域宠物项目经理郭京慧告诉本报记者,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即便可以被人工养殖,野生动物依然是野生动物,它们并没有进化和形成适应于人工饲养的遗传特性,这也是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本质区别。

“野生动物虽然可以被人类成功养殖,但其天性和习性都决定了它们不适合作为宠物饲养。”

我们因此呼吁公众,不捕捉、购买、饲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

除了“异宠”的话题,我们还留意到,如今不少城市购物中心引入室内动物园,主打人与动物“亲密接触”。半封闭围栏里,小浣熊来回踱步,耳廓狐蜷缩在角落里。

“野生动物需要野外开阔的环境和群体间互动,即使国内一些大型动物园也难以满足这些野生动物需求,更不要说终日不与地面接触和难以见到阳光、面积狭小的室内商场。”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项目经理郑钰如是说。

人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其实存在一定的双向风险。“野生动物在人流密集的商场会有人畜共患致病菌问题,在全球动物园设计中,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来应对室内动物园的污染问题。”郑钰说。

表达对野生动物喜爱的更好方式,不是据为己有,而是把它们留在野外的栖息地。

“更好的解决方案是让野生动物生活在野外,选择‘动物友好型’旅游方式,对动物进行远距离观察,避免直接接触,不打扰,不伤害。”

期待疫情过后,这样一个朴素的心愿,早日达成。

向未来警告!蝙蝠所携带病毒,可能会引起下一次疫情暴发

编审专家

张宏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感染中心 主任医师

现阶段中国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鉴于2003年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与这次的COVID-19疫情都可能与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有关,那么蝙蝠体内是否还带有其他类似的病毒呢,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是否还会引起大规模暴发呢?

围绕这些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最新开发的分子植物生态学 *** 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于2020年3月5日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刊登了一篇名为Strong evolutionary convergence of receptor-binding protein spike between COVID-19 and SARS-related coronaviruses的研究论文,中文译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具有强趋同进化性。

研究表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趋同进化,这个特性可能促进它们对类似或相同受体的适应性;并且在蝙蝠体内发现到和SARS或SARS-CoV-2相似的冠状病毒,同样在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存在趋同进化性,因此研究团队推断,这类病毒可能因为可以预先适应人类宿主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从而将是潜在的新的冠状病毒来源。

论文原文链接为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4.975

995v1.full.pdf

论文概要如下。

COVID-19和 SARS冠状病毒,即SARS-CoV-2和SARS-CoV虽然存在较远的亲缘关系,但两者都能够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感染人类,并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表明两者间的刺突蛋白(S蛋白)可能存在趋同进化。然而其趋同的分子基础仍不得而知。本研究使用最近开发的分子植物生态学 *** 来研究趋同的分子基础。分析表明,刺突蛋白在SARS-CoV-2和SARS-CoV相关分支沿线经历了大量有意义的达尔文选择。进一步研究显示,SARS-CoV-2和SARS-CoV之间的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中趋同进化的氨基酸位点比例异常高,甚至导致RBD序列在系统发生上的联合。除了刺突蛋白,研究者还发现其伴侣蛋白ORF3a的趋同进化。结果表明,SARS-CoV-2与SARS-CoV之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趋同进化,可能促进它们对类似或相同受体的适应性。最后作者还指出,许多观察到的蝙蝠SARS-like-CoVs与SARS-CoV-2和SARS-CoV的刺突蛋白的RBD序列存在趋同进化,可能预先适应人类宿主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因此将是潜在的新的冠状病毒来源。

以下是关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研究论文的解读。

一、SARS-CoV-2和SARS-CoV如何进入宿主体内?

COVID-19和SARS,分别是由SARS-CoV-2和SARS-CoV感染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但是两种病毒究竟是怎么进入宿主细胞(人体)的呢?

随着对SARS-CoV-2的深入了解,发现其进入宿主体内的过程同SARS-CoV一致,即病毒利用表面刺突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与人类细胞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紧密结合,从而进入人体体内细胞。

二、SARS-CoV-2和SARS-CoV间有何潜在联系?

既然SARS-CoV-2和SARS-CoV都可以利用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结合在人类细胞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上,那么两种病毒间是否有潜在的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东北师范大学通过分子植物生态学 *** 对两种病毒进行研究分析。发现SARS-CoV-2和SARS-CoV不仅是经历了物竞天择(达尔文选择过程)的自然产物,更为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中表达趋同进化的氨基酸相似位点比例相当高。另外除了刺突蛋白,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种叫做ORF3a的共有蛋白,同样也具有趋同进化性。

研究团队通过病毒的分子结构揭示了两者进入人体细胞相似的路径绝非偶然。两种病毒虽然是远亲,但两者间具有相似的趋同进化性,这可能促进它们对类似或相同受体的适应性,通俗地讲就是病毒即使还未“出生”,基因里就带有和人体细胞ACE2受体的高亲和性,很容易进入到人体内。

三、研究对于未来疾病的防控有何意义?

研究团队不仅发现了SARS-CoV-2和SARS-CoV的潜在联系,同样还在蝙蝠体内发现了很多冠状病毒,和SARS或SARS-CoV-2在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中拥有很高比例的氨基酸相似位点,可以表达相似的趋同进化性,即蝙蝠体内的其他冠状病毒也具有利用S蛋白上的RBD与人类ACE2受体结合的能力,并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不难想象,这些病毒可能因为可以预先适应人类的ACE2受体,从而将是潜在的新病毒来源。这预示着将来人类有可能再次遭受同样来自蝙蝠体内病毒所引发的传染病疫情,同时也为未来相关药物、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Yonghua Wu.Strong evolutionary convergence of receptor-binding protein spike between COVID-19 and SARS-related coronaviruses.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Biorxiv.March 5,2020.

蝙蝠,古代的长生不老药,如今却是剧毒汤

今年春节之前,蝙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仍然是“福”的象征。如今,家家户户的窗户上仍然挂着有蝙蝠的窗花,但人们却因为这种突如其来的传染病而谈论“蝙蝠”。



5000多年前,古人就开始在红山雕刻鼠首龙。现存的红山古玉器中,有大量的鼠首龙雕刻。鼠头龙是蝙蝠。可见,古时候的人们对于群居于山洞、日夜隐藏的群居飞行动物有着独特的敬意。从那时起,蝙蝠就被认为是幸运的动物。

古人也很有趣。他讨厌没有翅膀的老鼠,却对丑陋的蝙蝠情有独钟。蝙蝠在古人眼里是“神仙”,倒挂蝙蝠的习惯被我们老祖宗认为是“福气”。古人日夜没有找到蝙蝠,却称赞它视力极佳,甚至夸赞它能活到一百岁。

明代《历代神仙图鉴》有关于蝙蝠的描述:“乱世之初,有两只蝙蝠,黑、白,进士之钟,寝宫之神,为黑蝠所化。 ” 世界大乱的时候,钟馗本来就是一只蝙蝠。蝙蝠,后来成为“福佑万家圣王”,驱除邪灵,保佑天下人人平安。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房子的横梁有煞气。如果放置在床上方,它们会“推床”并导致居民背部疼痛。当他们在柜台交易时,他们经常会赔钱。容易引发疾病……所以,明清时期,很多家庭盖房子的时候,都会在房梁上挂上蝙蝠,以保证家人的安全。

明清时期的服饰、建筑、园林、生活用品上随处可见蝙蝠图案。北京恭王府宝物楼的外墙上,有一扇窗户,形状为“蝙蝠倒”,寓意“福”。从天而降”。蝙蝠还与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相结合,如寿桃、莲花、云纹等,分别寓意“幸福、长寿、健康”、“长寿”、“流云”可以说,蝙蝠在明清时期成为了一种万能的图案??,人人见之欢喜。



如今,网友批评那些敢吃“蝙蝠汤”的人,但在古代,蝙蝠确实是一种奇怪的“药”,但它的吃法并不是直接煮汤。古书记载,蝙蝠入药治疗慢性咳嗽、疟疾、淋病、眼雾等。

《抱朴子》上记载:“千年蝙蝠,色白如雪,采之时倒悬,故脑重。此物若阴干而取,它会让人们活得更久。”而《太平御览》里还有一句:“(蝙蝠)可以吃可以让人长生不老。”可见,在古代“修仙者”的心目中,蝙蝠确实是可以食用的,或者说只是长生不老的丹药而已。但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不吃蝙蝠。他们认为蝙蝠是不祥的猛兽,是阴险和邪恶的象征。比如,景颇族民间流传着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远古时期,太阳非常猛烈,地上的生灵受不了,都打太阳。于是,太阳愤怒而逃,地球上的生灵陷入了无尽的寒冷和黑暗之中。他们商量请太阳回来,纷纷捐出金银送给太阳。当小鸟来找蝙蝠收钱时,蝙蝠扇动翅膀说是玉米。当老鼠来寻找蝙蝠时,蝙蝠又展开翅膀,说自己是鸟。景颇族历来用“蝙蝠”一词来形容口是心非的小人。



蝙蝠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享有令人尊敬的好运,但在西方,蝙蝠就没那么“有福了”。在西方人的普遍认知中,蝙蝠是不祥、邪恶的。 “蝙蝠”一词在某些地区也有“ *** ”、“丑女人”的意思。 《旧约全书·申命记》记录了西方古人对蝙蝠的看法。当时,所有有翅膀的动物都被认为是鸟类,而蝙蝠是不洁的,也是唯一不能吃的鸟类。可见,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蝙蝠是一个外来物种。

在西方民间传说和影视剧中,蝙蝠吸血鬼与鲜血和谋杀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眼睛通红,嘴角还残留着血迹,在漆黑的夜色中看起来就像幽灵一样。西方人对蝙蝠的恐惧和仇恨可见一斑。 1332年的一个晚上,一群蝙蝠突然聚集在法国的一所房子上空,房子的女主人被活活烧死。

西方对蝙蝠的消极态度是有道理的。在中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存在着真正可怕的吸血蝙蝠。共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普通吸血蝙蝠、白翅吸血蝙蝠和毛腿吸血蝙蝠。该死的蝙蝠。 2000年以后,由于人类居住区的扩张,蝙蝠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此多的蝙蝠逃离了它们的栖息地并袭击了人和牲畜。可怕的是蝙蝠本身就携带病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9月,秘鲁北部地区突然发生大量蝙蝠受伤事件。短短四个月内,已有2000多名居民被蝙蝠咬伤,其中包括300多名儿童。由于这些蝙蝠携带狂犬病病毒,十多名儿童因感染死亡,更大的儿童只有6岁。



这些吸血蝙蝠会选择在睡觉时攻击人类和牲畜。大多数人在头部或牙齿上咬伤。伤口不大,但蝙蝠的唾液会分泌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防止血液凝固,从而使伤口不断流血。蝙蝠可以连续吸血10分钟以上,最长可达半小时,有时甚至会连续多次吸同一物体的血。因为人和动物处于深度睡眠状态,被吸血时,如果不及时醒来,可能会因睡眠中失血过多而休克而死亡。

同样是在中国人人喜爱的“仙人”动物,在西方却成了人人避而远之的“鬼”。如今,随着科学的普及,人们看待动物更加理性。这种携带多种病毒的生物,原本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山洞里。如果它是有灵性的,它大概也不想被人类视为神,更别说是灵了。它只是想占领一小块领地,与人类和平相处。一生无事。正如网友所说,它努力发展成“不幸的样子”,没想到,还是成为了人们的食物……

蝙蝠平时都吃啥?竟然和猫一样会捕鱼

蝙蝠,生活在黑暗中,容貌丑陋被当做吸血鬼的化身。可是,有一种蝙蝠即使将其放在各品种蝙蝠群里,它也会被当做怪物。



这就是大足鼠耳蝠。普通蝙蝠身长大约有50毫米,这一点大足鼠耳蝠身长倒是和普通同类差不多,但它的后爪却是普通蝙蝠的两倍长,前臂甚至比普通蝙蝠的体长还要多很多,竟然足足有58毫米。



专家称:“无论是外表,还是习性,跟普通蝙蝠都不一样。” 小蝙蝠偷偷躲在石头缝里,一身棕色的绒毛,头上竖着两只大耳朵,尽管还只是幼崽,但是带钩的大爪子已经是非常明显了,与常见的蝙蝠相比,这些特点都夸张很多。从队员们发回的视频来看,小蝙蝠的脾气也挺暴躁,有人靠近,便发出“嘶嘶”的叫声,露出一嘴的尖牙。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大足鼠耳蝠的评估级别已经被列为近危物种。



普通蝙蝠大多垂直倒挂在洞壁上休息,而大足鼠耳蝠却是直立着躺在岩壁上休息。大足鼠耳蝠这些怪异的身体特征,都是因为它需要捕食的猎物与众不同,它的猎物是水中的活鱼。它是中国唯一的一种食鱼蝙蝠,而截至目前,整个地球上也只发现了三种食鱼蝙蝠。(墨西哥兔唇蝠、大足鼠耳蝠、索诺拉鼠耳蝠)


每当夜幕降临,大足鼠耳蝠利用回声定位来捕获猎物,水面任何的细微动静都逃不过它们灵敏的耳朵。那些冒险接近水面的鱼儿,不知不觉就成了被猎杀的目标。它们迈着奇怪的步子飞出自己的洞穴,在水面开始盘旋,水中的鱼似乎非常惧怕空中这些会飞的动物。一只大足鼠耳蝠突然俯冲向水面,不到0.2秒的时间它们便完成了所有的动作。它的爪子似乎抓着什么东西,不可思议。这只蝙蝠一次俯冲就捕获了两条鱼,只不过,其中一条侥幸逃脱了。



大足鼠耳蝠最早进入科学家的科学视野里是在20世纪初,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人员陆续在北京房山区的一个洞穴内发现了这种在中国区域内特有的蝙蝠,并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后首次证实了大足鼠耳蝠的食鱼特征,这也是首次被证实性的发现捕食鱼。



大足鼠耳蝠惊人的外形源自于它拥有惊人的能力,它很丑,却是特别棒的猎手。

非洲蝙蝠带有七种新冠病毒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非洲加蓬境内发现的蝙蝠体内潜伏有7种新型冠状病毒,这些病毒是否会传染人类并引发类似新冠肺炎的流行病,目前尚不清楚。

加蓬弗朗西维尔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盖尔·马甘加团队对发现于全国各地洞穴的1000多只蝙蝠进行检测发现,18只蝙蝠体内携带冠状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7种冠状病毒为新型病毒,这些毒株均发现于以虫为食的蹄蝠科蝙蝠体内,其中5种病毒与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229E为“近亲”(菌株存在关联)。人类冠状病毒229E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际间传播,通常只引起轻微感冒样症状。研究人员发现,另外两种新型冠状病毒与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没有任何关联。一旦这两种病毒发生变异,从蝙蝠跨种寄宿到人类身上,可能会引起另外一场瘟疫流行,其危险程度尚难预测。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已发现的体内携带冠状病毒的蝙蝠绝大多数为亚洲蝙蝠。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非洲蝙蝠也携带冠状病毒。在缅甸蝙蝠体内发现6种新型冠状病毒的美国史密森学会生物保护研究所的马克·瓦利图托博士表示,全球科学家有必要开展国际合作,探究冠状病毒的危险性,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跨种传播殃及人类。目前,有捕食蝙蝠传统的加蓬已经立法,禁止食用和销售蝙蝠和穿山甲。▲ (林 烽)

是“蝠” 还是“祸”?一文读懂蝙蝠的那些事

中国人对蝙蝠并不陌生,这种似兽似鸟的动物,依靠动力飞行并喜欢夜间活动。在民间,蝙蝠被很多人称之为“檐老鼠”,因为和“福”字同音,甚至还被当作吉祥物——博物馆的很多瓷器等器物上,常见它们的身影。当然,因为它模样奇异,也有很多人将蝙蝠看作是见不得阳光的丑恶与黑暗势力的象征。

蝙蝠和许多新发传染病都脱不了干系。当新传染病发生时,我们往往就会在蝙蝠身上发现相同或者相近的病原体。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科学家们在对病毒溯源追踪中发现其起源于蝙蝠中的菊头蝠。2009年美国流感流行,研究人员从中美洲的黄肩蝠体内发现了甲型流感病毒。前两年发生的MERS,从非洲、欧洲等地的蝙蝠体内也检测到了近源病毒。现在正在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根据多个科学团队的研究,其病毒的自然宿主最有可能的还是蝙蝠。正是它们体内的一些病毒成为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它们个体小,寿命却很长

蝙蝠是翼手目哺乳动物的统称,作为地球上唯一进化出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蝙蝠在距今5300万-3650万年以前的始新世就已经存在。如今,与蝙蝠同时代的动物绝大多数被自然淘汰,而蝙蝠经历各种灾难之后顽强地活了下来,经过千万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啮齿类动物的第二大哺乳动物,占地球上哺乳动物的20%左右。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布兰肯洞穴是已知全球更大的蝙蝠洞,栖息着2000万只蝙蝠。

长期以来,蝙蝠的进化过程一直是个谜。2018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在5000万至5200万年前,当植物茂盛、昆虫种类达到历史更高记录之时,地球曾经历了一次气温急剧上升的历史。气候变暖促使昆虫大量繁殖衍生,蝙蝠于是也演化出独特的飞行技巧和回声定位能力,以便能捕捉到猎物。在随后千万年的演化大陆上,蝙蝠更是演化出了极其强悍的生存技巧。

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一个现象,既大型动物的寿命往往比小型动物的寿命要长。动物群体中,一般体型越大的动物心跳越慢,寿命也更长,体型偏小的一般则相反。比如大象心跳每分钟26次,平均寿命60年;而和蝙蝠同大小的老鼠心跳每分钟500次以上,寿命却只有区区1-3年。这是因为体型小的生物体散热快,需要更高的新陈代谢速度来维持体温。

一般而言,新陈代谢越快,生物的寿命越短。蝙蝠却是一个例外:飞翔时,它的心跳每分钟可达1000多下,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但是普通蝙蝠虽然新陈代谢极快,却拥有不合常理的30年超长平均寿命,部分蝙蝠寿命更超过40年。它们演化出了超强的DNA损伤修复能力,从而比个头相似的哺乳动物寿命长得多。

危险的“病毒库”

免疫反应是众多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其一方面有助于身体抵御病毒等病原体,但是对某种病毒的过度免疫反应可能导致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发生严重的疾病。蝙蝠在进化的道路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尽管有冬眠习性的蝙蝠在冬眠时体温可以降到10℃以下,但蝙蝠在飞行过程中,体温则升至38℃-41℃。人类在发烧免疫系统开启时,也能够达到38℃-40℃甚至还要高1℃-2℃的温度,但如果不马上进行降温处理,持续这个温度的话,人的身体机能会受到很大伤害。

而蝙蝠的高体温却是常态,这致使它们的身体拥有了独特的“全天候”免疫系统。进化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强悍能力,让蝙蝠的身体成了危险的“病毒库”,它们在高温状态时有的病毒会被杀死,有的病毒则经受住了考验,导致众多的病毒得以寄居在它们的身上。再加上蝙蝠本身是一种种类繁多、喜群居、食物谱广泛,并且具有长时间的飞行能力能长途迁徙的物种,这类特点使其容易为病毒的进化变异提供绝佳的条件,也可能使其携带的病毒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蝙蝠携带病毒却极少出现病症,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周鹏试图通过蝙蝠找出可以对抗病毒的机制。2018年2月,他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发表研究显示,蝙蝠体内一个被称为“干扰素基因 *** 蛋白-干扰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这使得蝙蝠能够抵御疾病,却不会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这让蝙蝠和病毒实现了共生。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人员采用各种 *** 从蝙蝠体内检测或分离到的病毒超过了130种,其中近一半都是 *** 共患病的病毒。在蝙蝠身上可怕的病毒清单里,列出了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

消灭蝙蝠就能终结病毒?

由于携带众多危险的病毒,蝙蝠成了很多人痛恨的公敌。现在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病毒源头追溯到蝙蝠身上,又让它们成了人类“咬牙切齿”的对象,然而消灭蝙蝠就能一劳永逸地终结病毒吗?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劲硕博士表示,蝙蝠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全世界总共有近1400种(中国有160余种),遍布于各大洲,除了两极和海洋中个别岛屿以外,无论是沙漠还是雨林,高山还是平原,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蝙蝠已经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多数种类的蝙蝠是夜行性昆虫的主要捕食者,对农林业的害虫起到重要的控 *** 用。有些蝙蝠是植物授粉者、种子传播者、森林生态系统的重建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中,大蝙蝠亚目的蝙蝠往往是关键种。一旦这些关键种数量减少,就容易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此外蝙蝠也是食物链不可或缺的部分,蝙蝠集居地积累的排泄物还是一种经济的、优质的农业肥料,“人类千万不要妖魔化蝙蝠。” 张劲硕表示。

扑杀蝙蝠不是一个好主意。“消灭蝙蝠不会减少疾病的传播,反而会增加易感蝙蝠的数量,增强疾病传播。”据研究表明,扑杀蝙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病毒传播,因为扑杀对象往往是获得了免疫力的成年蝙蝠,留下了更有可能携带和传播疾病的幼年蝙蝠。张劲硕说,现在很多蝙蝠已经是受胁物种,许多蝙蝠因为人类的原因,生存环境恶化,自身种群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蝙蝠吃什么食物,蝙蝠吃什么英语-第1张图片-

自然界中每一种物种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它们都是生态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人类不能因为蝙蝠携带病毒众多就要想着消灭它们。“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做法不可取,也不是疫情防控的有效策略。”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新庆表示。

蝙蝠的存在对人类也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其强悍的物种,蝙蝠身上更多的秘密等着人类去破解,它们独特的“全天候”免疫系统,未来可能为人类所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人类可以与蝙蝠安全相处

对人类而言,关键是学会如何与蝙蝠相处。张劲硕认为,蝙蝠与病毒有协同进化的关系,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也都有各种病毒,这在自然界是十分正常的,并且蝙蝠这个类群是健康的,它们没有病,携带病毒、细菌不等于发病。

只要人类不侵犯它们,一般就不会威胁自身。因为蝙蝠携带的病毒一般不会直接在人身上造成感染与传播。另外,大多数蝙蝠都是夜行模式,它们一般都会选择远离人群的地方生活,常常在山洞中居住,对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威胁。

“源自蝙蝠的病毒感染人的过程非常复杂,一定有变异,有中间宿主。” 张劲硕表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和蝙蝠是重叠的,当该地区的生物接触过蝙蝠或蝙蝠粪便时,就有可能染病。其就是我们说的中间宿主,它们会代替蝙蝠将病毒传播到人类之中,比如2003年的SARS中间宿主就是果子狸。

要避免源自蝙蝠的病毒的威胁,张新庆以及一些动物保护专家认为,关键在于禁止猎杀野生动物。因为人类大范围的猎捕并食用野生动物,会将病毒从野生动物带入到人类活动环境甚至人类自身上,有时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此外,人类还需要减少和野生动物的直接接触。■

撰文/北京科技报记者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访专家

张劲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研究馆员)

张新庆(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本文来自:北京科技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英媒:为什么蝙蝠有那么多种类?

英国《焦点》月刊近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蝙蝠有那么多种类?

对于这个问题,文章给出答案称:世界上有1200多种蝙蝠,占了哺乳动物种类的近五分之一。其中一部分原因为蝙蝠是唯一能扑翼飞行的哺乳动物,也就是说蝙蝠种群能够远距离迁徙,在地理上彼此相隔甚远,从而演变出不同种类。

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种多样性也可能是因为不同种类蝙蝠的饮食倾向于高度专门化。也就是说,假如一种基因突变导致头骨形状的变化或者下颌咬合力的变化,一只蝙蝠可能就能吃这一区域其他蝙蝠所不能吃的水果或昆虫。这样的话,这只蝙蝠的后代就有了很大的选择优势,而这种基因突变也会传播扩散下去。因此,在很短的进化时间里,种群就会演化成两种,于是一种新的蝙蝠就诞生了。

标签: 蝙蝠 什么 英语 食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