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种植赚钱吗,蘑菇种植盒子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5 0
河南沁阳县利用林下场地种植雪茸菇 开辟乡村致富新路子

初冬时节,在河南省沁阳市王召乡东王召村沁河滩地的雪茸菇林下种植示范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将采摘出来的雪茸菇去土、装箱。

“像这种小的,在咱们沁阳本地市场就销售了,像这种大的,卖给外地客商,人家来销售,我把大的蘑菇劈开以后好装箱,便于运输。”这位正在将雪茸菇切割、装箱的是种植基地的负责人杜会来,据他介绍,这个基地占地5亩,本来是一片杨树林,后来听说可以在林下栽培雪茸菇,发展林下经济,他就利用树的行间种植雪茸菇。

“今年我是头一年种雪茸菇,上个月15号开始种植到现在,才一个月已经长成,目前看长势还不错。”杜会来喜上眉梢。

雪茸菇朵形肥大,形似灵芝,菌盖直径38-48cm,单朵重量能得到1.9-3.6kg,表面灰白色平滑、菌盖边缘呈波形皱褶,菌褶紧实且排列整齐,肉质肥厚、细腻、有弹性,口感柔滑鲜嫩、有脆感,微甜,鲜美可口,菌香明显,风味独特。经检测雪茸菇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丰富,健康美味。

在大家的印象中,培育蘑菇需要在温室大棚环境下,其实林下种植也是蘑菇生长的好环境,相比大棚种植,林下种植更生态,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能充分利用空闲土地资源,不与粮食作物争夺土地,平时只需要根据土壤的湿度简单浇浇水就可以。雪茸菇健康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而树林就是天然的“氧吧”,并且林下都是腐殖土,土壤疏松且肥沃,特别适宜雪茸菇生长。同时雪茸菇的培养料可为林木根系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林地的保水能力,促进林木健康生长,菇林组合,相得益彰。

目前,雪茸菇林下种植示范基地的之一茬雪茸菇已收获2万余斤,实现销售收入4万余元。雪茸菇出菇期为半年,这片基地可以采摘到明年6月,预计能产出10万斤雪茸菇。

“这是近年来市场上发展的一个食用菌新品种,它的名字叫雪茸菇,它的样子像平菇,但是它的质地更细嫩,菌盖更厚,吃着口感更好,适合利用闲置的大棚、林下或者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栽培,这种食用菌未来应该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沁阳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郜小波充满信心地说。(图片由韩田田、李治齐、尚发家授权使用)

农民致富有高招,林下种蘑菇,每亩“白捡”上万元

华哥说三农

在农村致富的好项目其实并不少,只要您肯干,种啥都能赚大钱。在农村土地多的人有的会种树,像近年来非常火爆的桉树就是其中之一,桉树不仅生长周期短,而且木材蓄积量大,市场上价格也比较高,因此如今在南方地区都在大面积种植。种植桉树绿化了大好河山的同时,又让不少树农们走上了致富道路。

不过最近几年随着桉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木材市场价格也大不如前,种植桉树经济效益也下降了不少。不过一些农民有高招,他们不只靠种树赚钱,一些人开始尝试发展林下经济,以增加创收。在小便家乡有的农民就玩出新花样,在林下种植起蘑菇,这些蘑菇都是仿野生种植的,和野生的蘑菇没什么差别,在市场上非常的受欢迎。农民靠种植仿野生蘑菇,尝到了不少甜头,一亩林地光是蘑菇就能增收上万元。

家住河池市德胜镇的刘大姐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有20亩山林,以前只种树,平均一年收入也能有10多万,不过最近桉树价格远不如前几年,加上人工、运输费用的上涨,如今只靠种树收益大不如前,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开支。不过就在去年,在当地合作社的帮扶下,它在自家林地下种植起了蘑菇,这让他走出了困境。

据了解,刘大姐种植的是一种最新的蘑菇品种,这种蘑菇叫做大球盖菇。和一般的蘑菇不一样,这种大球盖菇种植 *** 非常简单,种植不需要专门 *** 菌床,它可以直接在地面上种植。大球盖菇是一种美味而漂亮的蘑菇,它的长相非常另类,菌体和一般蘑菇相比比较大,颜色也不太一样,它的颜色是暗红色的,蘑菇的菌盖非常大,像一把雨伞一样。

大球盖菇一年能种植两季,春季3月前后以及秋季的9月份左右都可以种植。栽培管理都是粗放型的,不需要种植户费心照顾,在林下只要简单 *** 培养料,然后播种就可以了。

大球盖菇的生周期为40天,虽然时间较长,但由于菌体大,其产量非常高,一亩地产量更高可达1500斤,市场上价格在10元一斤,初略估算种植一亩地大球盖菇,收入可达一万元以上。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是种植蘑菇只是林地额外的收入,比单单种树收益要高出不少,在林地下种蘑菇,相当于每亩地“白捡”上万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农业种植项目都存在一定风险,不了解当地市场行情,请不要盲目跟风乱种,以免带来损失。?

农村怪生意,有人专收“玉米芯”,年赚好几万,有啥用?答案来了

文/猪友巴巴

农村怪生意,有人专门收“玉米芯”,有啥用?说出来你别不相信!

近日,北方的农村,陆续开启了秋收的模式,与南方种植水稻不同,北方则以玉米为主!在笔者的家乡,轰隆隆的收割机开始工作,很多村民将收割的玉米摆放在大门前,院子里,有些也放在了村里的路面上,一簇簇金黄色的景象,也为9月23日“农民丰收节”的到来,增添了节日的气氛!玉米收割后,村民要晾晒一段时间后,在用机械进行脱粒,随着新收玉米的增加,今日玉米价格出现了下跌,15水分玉米价格在2008元一吨,不过,咱农民实际卖的价格或更低一些!当然,对于玉米粒来说,如何农村很少家庭有养猪或者饲养家禽的了,一般简单晾晒后,就卖钱贴补家用了!而对于玉米芯,近年,不断有人来农村收,在过去玉米芯不过是烧火做饭或者点炉子的柴火,有些却在农村从事这种“怪生意”,他们收来做啥?说出来你别不相信!

在农村,对于“玉米芯”来说,很多人只是知道它是烧火做饭的好柴火,却不知其有很大的价值!在笔者的家乡,每逢玉米收割后,很多粮贩先将玉米粒收了转手卖,挣点差价!而随着,玉米粒不好收后,很多人开始收“玉米芯”,一般2~3毛一斤,有人专门来收,据说一年能挣好几万块钱呢!对于玉米芯的用途,收粮的小贩这样说的!

蘑菇种植赚钱吗,蘑菇种植盒子-第1张图片-

据小贩描述,他们从农民手中收购的玉米芯,有很多的用途!比如说,将玉米芯收购以后,进行加工 *** 成固体生物颗粒燃料,可以用于冬季的取暖!价值很高,一般也得一两千元,因此利润也比较大!

当然,对于玉米芯来说,还能用来 *** 饲料,将其粉碎后与粮食豆粕等掺杂在一起,可以用来饲养生猪或家禽,比较,玉米芯也富含粗纤维以及一些糖分等,与其他掺杂在一起也能降低养殖成本!

不过,对于玉米芯来说,最多的用途还是用来种植蘑菇,比如说将玉米芯粉碎成黄豆粒大小成分在88%左右,掺杂1%的草木灰、石膏粉、生石灰、磷肥,在参入8%的麸皮,在7月份开始 *** 母种,在11月份 *** 菌棒,等到春节左右,就能培育出蘑菇!当然,对于玉米芯来说,随着养殖废弃物无害化的推进,也可以将其粉碎后,与畜禽粪便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些发酵菌, *** 优质的有机肥!

然而,不仅于此,在不断发展的科技中,玉米芯的用途已经不局限与以上几种,有人开始用玉米芯来提取木糖醇,利润空间更大!因此,来说,对于玉米芯来说,已经不再只是烧火产生污染的柴火了,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玉米芯的用途也逐渐的增多,所带来的价值也更大!

农村怪生意,有人专门收“玉米芯”,有啥用?说出来你别不相信!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在您的家乡有人会收玉米芯吗?

种植这几类农作物亩收入在万元以上,最后2种亩收入可达3万元

一亩收入可以到10000元以上的农作物有哪些?

说到种地,大家的之一反应就是挣不到钱。的确,如果只是种一些普通的农作物,辛辛苦苦一年,好的话能解决温饱,种得不好还会亏本。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收益会翻几倍,每亩收入过万元的也不在少数。下面,结合我周围种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几种亩收入10000元以上的农作物。

种蔬菜

种蔬菜的收入一般都比较高,缺点是很琐碎,每天都要在地里劳作,劳动强度很大。

这里主要推荐早春小拱棚种植黄瓜,投资小,产量也不低。

黄瓜是蔬菜中产量很高的,露地亩产8000斤,大棚种植亩产超过2万斤,小拱棚加地膜种植产也能达到15000斤。

早春小拱棚种植黄瓜2月份小拱棚育苗,3月份覆地膜移栽大田,4月中旬黄瓜上市,比露地种植提前一个月上市,价格也比较贵,一般地头的批发价在2元以上。一个月后,露地黄瓜大量上市,价格会直线下跌,地头批发价都在每斤0.5元以下。

按平均价格0.8元计算,每亩产量15000斤算,产值在12000元左右,除去成本2000元,收入在一万元左右。

黄瓜收获后再种一季芹菜。采用露地种植,9月播种,在元旦春节期间上市,价格比较高。芹菜亩产6000斤,按地头批发价平均每斤0.6元,亩收入3600元,露地种植投入成本低,主要是肥料和人工投入,除去这块,每亩收入在2000元以上。

种蔬菜,一年种植两季,无论是春夏季种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杮,还是秋冬季种萝卜、大白菜,两季加起来,每亩收入都会超过万元。

种植草皮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兴起,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草皮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用途也越来越广,很多种植户也看到了商机,种起了草皮,一亩草皮收入也能过万元。

当然,基本农田是不能种植草皮的,但是草皮对土壤的要求很低,不论是沙土,粘土,黄土,黑土,还是有石子的砂石土,只要有水分就能长。

种植草皮的成本很低,主要的投入就是种子和人工成本,总成本1200元左右。

草皮一年可以收3次,每平方米7元,一亩按660平方米算,一次4620元,一年收3次,总收入13860元。

种食用菌

食用菌包括平菇、磨菇、香菇、金针菇等等,都是价格比较贵的蔬菜,种植经济效益可观。

以投资少、种植简单、产量高的平菇为例:一亩大棚种植平菇,一季的生长周期为5个月,收3至5潮菇,亩产量为2万斤左右,亩产值轻轻松松过万,如果一年栽培两季,那产值更高。

平菇从9月底投料接种,11月底开始出菇,12月至1月进入盛产期,抢占元旦春节档大量上市,零售价8元左右,地头批发价更低3元。一亩大棚660平方,每平方产鲜平菇30斤,总产量为2万斤左右,每亩大棚的产值在6万元左右。除去种平菇的原料、大棚、人工等的投资3万元,纯收入在3万元左右。

这只是种平菇的收入,如果种植磨菇、香菇、金针菇,亩收入会更高。之所以推荐种植平菇,主要是因为平菇投资少、技术简单、市场需求大,产量高。

种草莓

草莓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水果,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草莓的价格既高又俏销。

种植草莓能获得很高的经济回报,一亩地纯收入在3万左右,缺点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种植草莓一般在秋季9月初移栽,每亩定植8000至12000株,采果期在12月至2月,正好抢占春节市场。

大棚栽培草莓每亩产量在6000斤左右,高的可达8000斤,春节期间批发价每斤10元,平时每斤8元,平均按8元计算,一亩的产值在50000元左右。

除去土地租金、种苗、肥料农药、人工管理费,大棚建造等成本费用20000元,每亩收入在30000元左右。

天津市宁河区农民让蘑菇变身翻倍赚钱 年销售额达3000万

本期节目的主人公李子兴从最开始单一的种蘑菇到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发展成为以蘑菇为主题的现代休闲农业综合园,通过增加娱乐科普设施和定期举办活动来吸引游客,拉动采摘,有了自己的特色,稳定了游客量。他将蘑菇种植与旅游、加工相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大大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具有自我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截止到2017年,李子兴园区的九十个蘑菇大棚和十个蔬菜大棚,生产量加上采摘量,销售额可以达到两千五百万元,再加上卖蘑菇酱带来的五百万元,创造了年销售额三千万的财富传奇。在本期的节目当中,记者就将为您揭开主人公李子兴的创富秘籍。

种菇感悟:干食用菌赚钱难的症结在哪?

小时候看过一部关于王羲之的电影,也不知电影名是不是叫“王羲之”。讲的是羲之学习书法的故事,其中讲到羲之在家苦苦练字,终不得法。一次他同朋友到集市游玩,在一庙前桥头,他偶然发现一年轻英俊女子正在练习剑法,当看到那剑锋上下翻飞,左劈右指,俨然是羊毫横撇竖捺,急转直下。突然顿悟,原来“功夫在字外”呀。

我们今天的种菇人,每天在书里、在网上都在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从菌种开始,学到原料配方、拌料装袋、灭菌清毒、接种发菌、脱袋出菇等等,不一而足,其间还有机械设备购置使用,发菌养菇大棚搭建,都是菇农们常常仔细询问,认真打听的栽培工艺流程,唯恐遗漏了哪个环节。

殊不知,仅仅掌握种菇生产流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了解分析当地的多年气候,市场需求,生物学原理,原料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消毒剂与灭菌灶的功能,什么是芽孢和厚垣孢子。如果鲜销,要知道鲜菇的氧化褐变原理;如果干制,更好知道不同温度下菌菇细胞的生物化学变化等等。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菌是活的,不会完全按照我们人类设定的条件,不折不扣的走完她的生活史。她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作出相应的变化,种性会变异,菌丝会成索,菇腿会变粗,菌盖会发黄,菇形会成畸等等。

可能很难找到一个全懂的人,所以我们种菇人,只能靠自己多学多看,多问多理解,仅拜一个师傅,把宝全压他一个人身上难保不失败。有人请我当师傅,让我全面负责,我说我给你当个顾问吧,多一个参谋,少一些失误,多一份自信。

这里我就我初浅的认识谈点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市场问题

食用菌现属培植业,在之一代温饱型的种植业,第二代享受型的养殖业中排名第三,实为功能保健型,却被人们误当成食用型的了。

菌菇乃后起之秀,目前被消费者接受程度仍较低,全国各地菌菇市场消费水平参差不齐。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较高外,其他地区大部分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为对菌菇质量要求不高,价格也偏低。

大基地大规模培植的主产地,当然会考虑用高质量的鲜菇产品打入发达地区,同时眼盯着同行基地的动向,找市场的空档和对手的弱点,以长补短,取得成功。而我们一些新发展地区或偏远地区,菌菇生产刚刚开始,本地也没有形成批量销售或消费习惯,消费者对菌菇产品认识仅限于是“菌”、是“菇”就行了,对质量还没有过高要求,不知道哪种好,哪种不好,你说“大”好就大的好,说“小”好就小的好。那么我生产者追求的就应该是产量,用最适宜菌菇生长的季节去安排生产,以减少成本,提高产量,而不要一味的去搞反季节,搞长菌龄,搞设施化。

气候问题

借句老话,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菌菇大部分品种起源南方,将南方的生产模式转移到北方,自然需要进行改变和调整。这就需要掌握微生物的营养、温度、光线、湿度、空气、酸碱度、病虫害等相关因子的特性,以不变应万变。如北方气候干燥,而菌菇生长需要湿润的环境,我们就应该选择生产干制的产品如“花菇”,或者创造湿润的小环境如“林下”。

另外,同一地区,因地球的环境变化,臭氧层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的常出现等等,每年的气候变化异常,甚至反常,变得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或者夏天奇热,冬天怪冷;春天变短,秋天变长。这些不可控的因素,都要求我们菌菇生产者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利用自己有限的设施条件,创造适宜菌菇当期所需的要求,如恒温或温差,无光或散光,湿润或干燥。前提是我们首先要明白当期的菌菇种性的需求,否则将无从下手。

原料问题

菌菇生长是利用植物的营养体,行腐生生活的。各地生长的植物和农作物当然是不同,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选择恰当的菌菇种类生产,同时结合市场需求,不能照搬照抄别处的成功模式。

如南方的树种和北方的树种肯定不相同,同一树种生长在南方和北方,其含有的成分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了解的原料,我们还是先小试为好。

机械设备问题

现在市场上各种食用菌生产机械设备品种繁多,十分丰富,这得感谢从事机械研究的专家们,他们为减轻菇农的劳动强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如装袋机代替了手抓,搅拌机代替了揪翻,烘干机代替了炭火,还有各种加湿器,设定波长的灯管,臭氧发生器等等。我们家庭作坊式生产除了要考虑自己的资金承受力之外,还要明白最新的更先进的未必是更好的,自己能熟练掌握运用的机器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同样,熟练运用的栽培模式,了解性能的当家菌种等,也都是最适合自己的。

菌的“灵性”问题

我们都知道,狗通人性。其实别的生命,也通人性,只是我们没有了解她或者对她没有投入足够的情感罢了。菌菇的生长,有其自身的生长目的,那就是同所有生物一样,是为了繁衍后代。一个孢子,在遇到合适的条件时,就会萌发,伸出菌丝去摄取营养,营养充足、温暖、湿润、空气新鲜、不见光线、酸碱适当,菌丝就会浓密粗壮有力,否则会变细变弱。遇到特湿的环境,她们就会抱团,形成一条条相对分隔的菌丝索,顽强的前行。遇到侵染性的杂菌(其实是“别的菌”,叫“杂菌”是因为我们更喜爱“正菌”),她们就勇敢的同它战斗,大部分是可以战胜的,因为正菌队伍庞大,杂菌只是一小股游击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加大接种量,提早形成覆盖面的原因。有些杂菌是很坏的,很像“731”,它会释放毒素,杀死正菌,如青霉,此时,我们的正菌将面临四面楚歌,最后全军覆没。

不过大部分正菌还是会“长大成菌”,形成完整的菌丝体,只不过,有的菌分解原料的能力强,长得快,成熟得早;有的长得慢,成熟的晚,我们叫积温;有的能啃得动树,有的只能吃草,就像狗吃肉,羊吃草一样,木腐菌和草腐菌,土生菌和粪生菌乃天性所致,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她的食性和食速。

一旦菌丝体成熟了会形成大量原基,就像小孩长成了大姑娘、小伙子,生育的欲望自然产生。在没有任何 *** 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在自然界几乎不可能),菌丝体也会长出子实体,只是很少。一旦遇到不利的环境,即遇到 *** ,菌们感觉生命受到威胁,于是赶紧长出子实体,产生可以繁殖下一代的孢子。这是我们栽培者需要领会的关键,何时养身体,何时繁殖?

菇质与菇价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我们知道优质必然优价,但我们菌菇产业,有时却并不是这样。经常出现好菇卖差价,差菇卖好价的现象。其实这并不难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告诉我们,价格除了受价值决定外,还受供求关系影响。当今的市场经济,供求关系有时占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反季节,虽然反季节菌菇质量不如常规季节,但效益却不一定低。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满足菌类生长的需要,顺着菇的脾气走。要知道,如果大家都顺着菇的脾气,到时候自然会出现菇潮,供大于求,造成好菇卖差价的现象出现。因此,我们作为技术指导人员,就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按一个方式、一个季节出菇,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 *** 引导的产业越不挣钱(烟草除外),越是 *** 反对的越挣钱的原因所在了。

总之,种菇“功夫在菇外”,练字“功夫在字外”,写诗“功夫在诗外”,如果“就菌论菇”,“就书练字”,“就诗作赋”肯定是行不通的。社会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具体到我们菌菇,就是要“菌到,天到,人到”,即“菌成熟,天帮忙,人爱食。”


种植菌根共生苗,一棵树年均收入200元,连续受益30年

种植菌根共生苗,一棵树年均收入200元,连续受益30年

中国花木园林快讯 记者柏斌报道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云南上智科技有限公司在昆明富民县推广菌根性食用菌仿生栽培的谷熟菌获得成功。这标志着大规模推广种植菌根共生苗,将有助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发展和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更大值。

仿生栽培的谷熟菌破土而出

记者日前在富民县永定镇清河村小红坡山看到,缓坡上种植了四年的云南松枝青叶秀,长势喜人。树盘草丛中,破土而出的谷黄色野生菌长势正好。主人吴加喜今年60岁,他说他在这座山只见过鸡枞菌,从没有见过谷熟菌。只因为种植了树根上带有谷熟菌菌丝的云南松,才破天荒的长出了野生谷熟菌。他说:“过去种包谷(玉米),即使风调雨顺,辛辛苦苦干一年,也没什么收入。后来改种杨梅、桃子等水果,同样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收入忽高忽低。现在野生谷熟菌种植成功了,收入肯定会明显增加。”

黄泽远(中)在讲解种植植菌根共生树的优点

该公司总经理黄泽远是国家林草局乡土专家、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省级推广专家、云南省观赏苗木行业协会顾问。早在2006年,他就关注菌根性食用菌的仿生栽培。

黄泽远介绍说,谷熟菌学名“红汁乳菇”,是云南特产的珍贵野生食用菌之一。但谷熟菌和块菌(松露)、牛肝菌、干巴菌、口蘑(松茸)等菌类一样,是典型的与宿主植物共生的外生菌根性食用菌。谷熟菌的宿主植物就是松树。仿生栽培这些菌类,必须在育苗期间,就将分离、纯化的菌种,接种到宿主植物幼苗的树根上,经过“菌根合成”,形成菌根密集型的合格菌根苗,再将其移栽于适合的山地造林,才算完成基本的栽培过程。其菌丝伴随着宿主植物根系的生长而生长,菌丝成长为优势菌群,温度、湿度满足出菇条件,即可长出菌类子实体。

大棚中培植的菌根共生板栗幼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黄泽远向湖南省林科院 *** “菌根性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相关专利后,结合云南的气候环境特点,进行科学的提升、优化。目前不仅转化为公司自己的菌根性食用菌仿生栽培技术,还获得《一种菌根性食用菌促繁增产的 *** 》等6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但因很多人不相信野生菌能够人工种植,所以推广的难度用“举步艰难”来形容都不为过。“为了这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我这些年至少投入了10套房子的资金。2017年,我带领富民县30多个村小组长、村民代表,前往湖南实地参观考察,就花了8万多元。”黄泽远说。

菌根共生云南松优质苗木长势喜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目前公司已在昆明石林县,禄劝县,红河州开远市,蒙自市,石屏县和临沧市双江县等地州市推广种植近5千亩。今年到目前为止,除贵州、四川客户的订货也纷至沓来外,仅云南订货最多的石屏县,就有3个国有林场计种植2334亩菌根共生苗。

黄泽远告诉记者,菌根性食用菌仿生栽培从在上山定植菌根共生苗开始,第三年就可出菌。第五年进入丰产期后,每株宿主植物在30年的产期内,年均出产约2公斤谷熟菌鲜菌,亩产值达7千元。

大棚中培植的菌根共生高山栎幼苗

在黄泽远看来,菌根性食用菌仿生栽培除了一次种植,长期获得菌类收入外,因为雨季需要割除杂草,从而降低了森林火灾风险,而不用施肥喷药,则可大幅度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同时通过菌丝在土壤中的广泛蔓延生长及分解矿物元素,可帮助宿主植物充分吸收营养元素,有效促进宿主植物的健壮生长,提高造林质量。

吴加喜告诉记者:原来种植的云南松,种植时只有0.4米多高,而种植菌根共生的云南松,四年就有3米多高,有的甚至高达4米。

记者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该公司育苗基地看到,齐腰高的云南松、华山松容器苗叶色浓绿,一眼望去,满眼的绿色养眼又养心。黄泽远说,该基地面积70多亩,培育不同苗龄的云南松、华山松、榛子、高山栎和板栗五个树种的菌根共生苗200多万株,是国内目前更大的“菌根性食用菌种苗生产基地”。今年可出圃80多万株,可营造菌根性食用菌仿生栽培多用途林8千亩。

菌根共生云南松优质苗木长势喜人

据黄泽远介绍,菌根性食用菌仿生栽培的出菇必须具备间歇性的降水、昼夜温差10℃以上两个关键条件。对于低纬度高原的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都具备上述条件。

黄泽远认为,大力推广种植菌根苗,对于云南94%的山区来说,不仅有助于农民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对提升国土绿化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大值,具有重要意义,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闷头发大财系列,80后夫妇在农村种蘑菇,年收入高达30万元

人们纷纷涌进城市,有的人却在农村闷头发大财。

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温泉镇坡林村的一处平菇种植基地。在这里种平菇的是一对80后夫妇, 经营着共计4个平菇大棚。丈夫王全通接受采访时难抑喜悦之色,看来今年收成不错,果不其然,当他报出今年的收入时,很难让人相信种平菇如此“暴利”!

“今年的平菇价格一直比去年好,而且现在临近春节,平菇的售价可达到每斤3.5元,都是上门收购,供不应求,真的是省了我们不少事情。现在的4个大棚里有6.5万个菌棒,年收入估计能达到30万元。”王全通笑着向记者介绍。

更加让人吃惊的是,取得这样成绩的王全通夫妇还不是资深平菇种植户,竟然是从2018年8月才开始盖大棚、种平菇的。

据王全通介绍,他们夫妻原本是养殖肉鸭的,但因为存在污染环境问题,不得不转型干别的。转型期间正赶上镇里开展平菇技术专家座谈会,王全通参加后颇受启发,认为这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当时就决定在村里种植平菇。2018年8月在镇党委的帮助下,他流转土地5亩,盖起了4个平菇大棚,正式开启了自己平菇种植的事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这对80后夫妇通过这4个平菇大棚可以年挣30万元,成了村里的“明星种植户”。接下来,这对80后夫妻还打算再弄3个大棚,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平菇种植规模。

吉林小伙逆势种菇,一分钱定生死,年销售额超2亿元

他种的杏鲍菇很特殊,可以生吃,在杏鲍菇这个激烈的竞争行业,他通过计较每一分钱,挖掘出了大财富,一年卖出50吨,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他是如何把这个产业做大的?他有哪些致胜法宝?本期子牙童趣三农致富能手,和你一起聊聊逆势种菇的程明。

在吉林省安图,程明建设了一家杏鲍菇工厂。在工厂里,他正在生吃杏鲍菇。大家都知道生吃蘑菇有可能会中毒,可他越吃越来劲,还觉得味道极好,非常鲜美。


程明表示杏鲍菇属于真菌菇,只要种植环境干净就可以生吃。不过杏鲍菇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生吃不容易消化,因此在生吃杏鲍菇之前,更好用开水焯一下。

他的杏鲍菇是在东北种植出来的,口感要比南方的脆一些。东北的温差比较大,杏鲍菇受到冷热 *** ,蕴含了丰富的干物质,捏起来硬硬的,口感也有嚼劲。

程明把常见的杏鲍菇创新了很多吃法,把杏鲍菇雕刻成菊花的模样,中火慢炸,酥脆弹牙。杏鲍菇切丝之后,用鸡汤熬制,入口即化。

其实,程明之前经营的是香菇生意。从2008年开始,他一直在做香菇出口生意,一年能够有2个多亿的销售额。通过香菇,他赚到了人生的之一桶金。2015年,他已经做了8年的香菇出口生意,这个时候却发现自己真正的市场还是在国内。


转战国内市场后,程明决定不再做他熟悉的香菇生意。因为国内的香菇产量很大,当时已经超过了1000万吨,在国内香菇市场,他没有任何优势。

他去南方考察市场,多次比对之后,最终选择了杏鲍菇。周围人为此都很震惊,因为杏鲍菇的利润很差。

别人对杏鲍菇唯恐避之不及,他却要花钱投资这个行业,没人能理解他的行为。原来,程明认为在杏鲍菇低谷的时候进入市场,只要挺过了低谷,就能够迎来高峰。做生意不能看市场上哪个东西好就有经营哪个东西,要目标明确,所以才选择杏鲍菇。

程明的王牌花费了4年的时间,2019年初,5万平方米的杏鲍菇工厂正式投入生产。有资金、有经验的他信心满满。可没想到,他在杏鲍菇工厂走出的之一步就摔了一个大跟头。当时房间里摆满了菌菇,可他发现菌棒上面除了绿斑,什么都没有。

经过打听,他才知道自己出现了和很多种植户一样的大问题,绿斑就是杂菌,看着不起眼,只要一丁点就能让大棚绝产。杂菌的传染能力非常强,风一吹就可以传播。当时程明已经生产了10万个菌包,投入了200多万元,所有的心血就这样打了水漂。


他的压力很大,除了种不出来杏鲍菇,还担心即使种出了杏鲍菇,如果没有提高效率,也会和别人一样,死路一条。

转机发生在一个月后,他通过把种植香菇的技术移植过来,一下子让自己的成本减少到同行的1/7,当年销售额就突破了2千万。其他企业培育杏鲍菇,用的是固体菌种,而程明改用液体菌种。

液体菌种比固体菌种的成本要低,一个固体菌种成本为1.5角左右,液体菌种只有几分钱,液体菌种还可以控制杂菌感染。

每天他可以生产10万个菌包,可以节省2万元。2019年5月,他的杏鲍菇陆续上市,当时市场上高品质的特级杏鲍菇能买到4.5元一斤,普通的只能卖2元一斤。

程明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发现又白又直的杏鲍菇就是特级杏鲍菇。那时,特级杏鲍菇只占到了市场上的10%,90%都是大肚子、浅黄色的普通杏鲍菇。

他在自己的基地,偶尔能够发现特级杏鲍菇。于是他想让自己的杏鲍菇都变得又白又直,卖出高价。之后,他靠着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让工厂里的杏鲍菇80%都能够长成特级杏鲍菇,成功让销售额提升了8000多万元。


他了解到,杏鲍菇有趋光性,就试着在地上铺设了灯,更换了十几种颜色的灯条,最终发现蓝色灯光效果更好。蓝色的光,一方面能够让杏鲍菇快速拉长,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杏鲍菇的生长方向,让杏鲍菇的条形更直。

而他不仅对杏鲍菇的品相要求更高,还在细节上严格把关。在卖菇的时候,程明发现沾水的杏鲍菇保质期会缩短7天。虽然这对自己的企业影响不大,但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他想让自己的杏鲍菇免洗,甚至能够生吃。

免洗的品质可以增加运输半径,也给经销商提供了便利。他的基地每天能产50吨的杏鲍菇,但依然不够卖,经销商经常会抢货。

2020年6月,杏鲍菇的价格慢慢回暖,他终于把自己的杏鲍菇卖火了。但是他还没有好好享受一下喜悦,杏鲍菇市场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到2年的时间,产业大浪淘沙,很多工厂被淘汰,而他引以为豪的液体菌种,也成为了最普通的种植技术。

程明有了危机感,意识到杏鲍菇产业是各大厂商巨头之间的博弈。由于市场很透明,所以价格比较稳定,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细节上下足功夫。


他觉得一分钱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于是从企业管理上入手,采摘杏鲍菇一般是用刀直接割掉。但因为刀口不好控制,经常会有拦腰斩断的情况。

由于一个菌包只能产一茬杏鲍菇,剩下的部分被白白浪费掉,如果一个菌包能够多割下来一两,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他时刻关注着采摘的情况,还要把没有割干净的杏鲍菇收集起来,加工成片,以一元一斤的价格卖给经销商。他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通过年终发福利的方式发给员工,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一分钱带来的红利。

程明靠着一分钱定生死,选择在杏鲍菇产业低谷的时候加入其中,用了几年的时间,迎来了高峰时期。然而,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于没有技术壁垒,大家都能够生产出高品质、高品相的杏鲍菇。当价格变得透明的时候,他开始在细节上努力,无论是在采摘杏鲍菇的过程中,还是把杏鲍菇加工成片,都是为了利用每一分钱。


他眼光相当独到,在香菇生意做的很好的时候,选择了当时没有人看好的杏鲍菇行业。通过技术更新,实现杏鲍菇产业升级。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只要大家足够用心,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致胜法宝。听了他的故事,你有什么触动?

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喜欢本期内容的可以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收看下期的精彩内容。

山东尚店:发展蘑菇产业走出村民致富路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发展蘑菇产业走出村民致富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甘皙 通讯员 张祎

6月20日,山东临清市尚店镇西荆林村蘑菇专业合作社大棚内,一排排蘑菇生产种整齐地摆放,棚内菇农们正有说有笑的采摘蘑菇。“今年以来,西荆林村新建设了蘑菇大棚,种植蘑菇已经成为群众认可的致富之路,大家参与进来共同致富的热情非常高,我也会倾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提高蘑菇种植产量,大家一起挣钱,”尚店镇致富能手、蘑菇种植专家乔培林笑着说。

在尚店镇党委的帮助指导下,西荆林村党支部书记杨海洪将中央扶持的50万元作为2020年建设蘑菇大棚建设专项资金,建设蘑菇大棚7个,依托“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由西荆林村党支部领办蘑菇专业合作社,预计利用三年时间,进行土地流转,到2023年建设蘑菇棚100个,形成初步规模,成立蘑菇交易市场。种植蘑菇大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蘑菇种植技术、基料和销售渠道。

截至目前,尚店镇共有蘑菇大棚123个,其中司洼村奎源种植农场占地面积120亩,总投资300余万元。司洼村目前是山东省单体规模更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自产平菇盛销青岛、潍坊、德州、济南等省内城市,辐射地区逐步拓展至河南商丘及东北地区,最远出口到欧洲,登上千家万户家中餐桌,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陈思南

标签: 蘑菇 种植 盒子 赚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