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红釉莱菔尊,豇豆红釉梅瓶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39 0
豇豆红珍品秀





清康熙 豇豆红釉柳叶瓶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美国巴尔的摩市沃特斯艺术博物馆藏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玛丽摩根氏旧藏

美国巴尔的摩市沃特斯艺术博物馆藏



清康熙 郎窑红釉镶白玉铺首炉

D:25cm

一个萝卜一个坑

天气渐冷,又到了吃萝卜的季节。

萝卜的吃法,你能想到多少种?

萝卜糕

小编寓居闽南时更爱吃的一种小吃叫萝卜糕。而了解萝卜糕的做法却是从一本叫《醒园录》的书。


《醒园录》的作者叫李化楠,生于康熙五十二年,乾隆六年中举人,乾隆七年中了进士,此后从浙江小县的县长一路干到北京一个大区的副区长,负责顺天府北路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昌平、顺义、怀柔、密云、平谷的部分行政事务。他不是贪官污吏,实际上李化楠算是个好官。


对了,他是四川人,四川罗江人。可能就像他的四川老乡苏东坡一样,李化楠也是个吃货。虽然他诗文写得不错,也喜欢藏书,曾不惜费时费力从江浙购买大量书籍。但孔夫子说了:“食色性也”,李化楠做到了。但孟子也说了:“君子远庖厨”,李化楠说“臣做不到啊”。他对食物是真的热爱,或者至少可以说他钟情于研究食物。

缘此,他写了一本“菜谱”——《醒园录》,确切地说可能李化楠写这本菜谱是为了自珍自赏,付梓出版印刷的是他的儿子李调元。《醒园录》是李调元作的序,他在序言中这样写到:“(父亲)宦游所到,多吴羹酸苦之乡。厨人进而甘焉者,随访而志诸册。不假抄胥,手自缮写,益历数十年如一日矣。”就是说我父亲曾长期在江浙一带为官,数十年来亲手抄写了很多食谱。能做到这程度,也只有热爱使然了吧?


在《醒园录》中,李化楠详尽描述了120多道菜的做法,有荤有素,有主有辅,有大菜有点心。其中萝卜糕的做法是这样的:


每饭米八升,加糯米二升,水洗净,泡隔宿。舂粉筛细,配萝卜三四斤,刮去粗皮,擦成丝。用猪板油一斤,切丝或作丁,先下锅略炒,次下萝卜丝同炒,再加胡椒面、葱花、盐各少许同炒。萝卜丝半熟,捞起候冷,拌入米粉内,加水调极匀(以手挑起,坠有整块,不致太稀),入笼内蒸之(先用布衬于笼底),筷子插入不粘,即熟矣。


又法: 猪油、萝卜,椒料俱不下锅,即拌入米粉同蒸。


小编觉得按照这个菜谱自己都可以在北国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了。

清雍正 胭脂紫釉粉彩莱菔纹小盘 观复博物馆 藏

无独有偶,比李化楠小三岁但是早三年踏入仕途的大饕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里也记载了萝卜的多种吃法,有凉拌的、有炒的、有炸的、还有和鱼翅一起炖的。

时间再往前,康熙十九年去世的李渔在被林语堂称作是“中国人生活艺术指南”的《闲情偶记》里也写了凉拌萝卜的吃法。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瓶 故宫博物院 藏

可能你会觉得奇怪了:萝卜有这么好吃吗?这些文人为什么都要着墨一番。小编觉得,并不是他们觉得萝卜多么好吃,而是萝卜在古人的生活中太常见了,以至于写关于饮食的文字都没有办法避之不谈。在李渔对萝卜的描写中就能看到他略显将就的态度。

清代 牙雕萝卜 河南省博物院 藏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萝卜还不叫萝卜。


先秦时,它叫“菲”,《诗经·邶风·谷风》说“采葑采菲”。

秦汉两晋,它叫“芦菔”、“雹葖”、“葖”、“萝菔”,《尔雅》、《方言》、《广志》、《齐民要术》均有记载。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有这么一句话:

欲知人将病不嗜食,欲知国将亡不嗜贤也。人非无嘉馔,病不能食。至于死国,非无贤人,君不能用,故速亡,理世不得真贤,犹治病不得真药。治病当得真人参,反得萝菔,服之增剧,非药无效也。


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比喻打得恰到好处。用萝卜冒充人参,古已有之。

到了唐宋以后,“芦菔”、“萝菔”的名字还在流传,但它也开始被叫做“温菘”、“莱菔”、“蘿蔔”了。“蘿蔔”就是"萝卜"的繁体。

清康熙 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 故宫博物院 藏

那么萝卜都有哪些用途呢?


在唐《通典》里,它可以折算成粮食纳税,干萝卜与大麦、荞麦 “准粟计折斛斗,以定等级”。


在唐《酉阳杂俎》里,它是上好的饲料,以“萝卜根饲马马肥”,直到今天北方农村还有专门种萝卜来喂马饲羊的传统。


在宋《太平广记》里,它是有药效的食材, “芦菔根叶…久食功多力甚,养生之物也。”

萝卜产量大,作为中国原生物种,在土豆、红薯、玉米进入我国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灾年,萝卜是可以充当粮食的;在丰年,萝卜则因太常见,而成为朴素、便宜、不上档次的代名词。

所以有词叫“妄自菲薄”,菲即是薄。


所以孔子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禹这个人没话说,他自己吃得不好,祭品却很丰盛;自己穿得朴素,祭服却很华丽。


所以当赵挺之说:“乡中最重润笔,每一志文成,则大平车中满载相赠。”黄庭坚嘲笑他:“想俱是萝卜瓜齑耳!”因此赵挺之对黄庭坚心存芥蒂。赵挺之就是赵明诚的父亲,李清照的公公。故事虽然是笑谈,萝卜却是真萝卜。


所以当苏东坡和钱穆父约饭,东坡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聚在一起。于是钱穆父请东坡吃“皛饭”吃货苏东坡满心期待,以为是什么佳肴美味,却原来是:饭一杯、萝卜一楪、白汤一盏。皛饭就是三白饭。没过多久,苏东坡回请钱穆父,说吃“毳饭”,到了吃饭点,东坡什么都没上,说:“萝卜汤饭俱毛也。” 毳饭就是毛也没有饭。戏谑玩笑还是非东坡莫属啊。说来我们得感谢钱穆父,因为他,苏东坡才留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神来之笔。

清雍正 斗彩老子出关莱菔瓶 观复博物馆 藏

萝卜是稀松平常之物,又可以“老病消凝滞”,所以民间才说“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坊萝卜皮”、“东北人参凤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湖州萝卜赛过金坛藕”。


莱菔果然“来福”。

清乾隆 缂丝乾隆御笔仙壶淑景图轴 故宫博物院 藏

域鉴官方臻选——六月古陶臻瓷百万盛典

拍卖时间:2022年6月30日晚20:00

拍卖地点:域鉴总部(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大地金墅)

拍品预览

清乾隆 广彩人物六方花口盘

口径12.5cm,高2.2cm


此件清乾隆·广彩人物六方花口盘,花口,浅弧腹,底部平整,形制秀巧,比例协调美观。白釉为地,上绘广彩人物图,釉质白润,纹饰明丽,煞是好看。

明晚 青花汉高祖斩白蛇纹碗

口径12cm,高5.6cm

此件明晚·青花汉高祖斩白蛇纹碗,口沿微撇,深弧腹,底承圈足,形制敦实典雅,胎壁肥厚,器身内外均施白釉,釉质灰蒙浅淡,朦朦胧胧,如薄雾笼罩。上绘青花人物纹,淡淡青料于灰白釉面缓缓映出,颇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幻景。

清晚 粉彩狮子绣球纹印泥盒

口径6.5cm,高3.2cm

此件清晚·粉彩狮子绣球纹印泥盒,子母口,弧腹,圈足,形制规整,盖面绘狮纹,盒体圈饰折枝花卉纹,瑞狮奋力扑球,气氛活泼热烈,绶带飘扬,呼应瑞狮矫健之身躯,动感强烈。狮子造型生动,又颇显稚拙,极具欣赏价值。

清同治 粉彩皮球花贡盘

口径23cm,高6.4cm

此件清同治·粉彩皮球花贡盘,底款:大清同治年制,花口,浅弧腹,底承高足。器身满施白釉,以粉彩为饰,口沿围一周红蝠纹,外壁则缀缠枝宝相花纹,盘内则满绘皮球花纹,有各色花果并仙鹤,纹饰设色明艳灿丽,寓意美好。

晚清民国 天蓝釉暗刻夔龙寿字纹琵琶尊

口径8.9cm,高18.9cm

此件晚清民国·天蓝釉暗刻夔龙寿字纹琵琶尊,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撇口束颈,圆腹高足,器型饱满,气势沉稳。身施天蓝釉,釉色清新浅淡,器身纹饰以暗刻之法装饰,口底两端各装饰如意云纹一周,腹身两侧装饰几何夔龙纹和寿字纹,纹饰组合方式少见,刻画清晰,装饰性强,寓意吉祥。

清晚 五彩人物故事纹长颈瓶

口径3.8cm,高21.2cm


此件清晚·五彩人物故事纹长颈瓶,直口,长颈,圆腹,底承圈足。施白釉为地,腹部通景绘人物故事纹,人物形象各异,描绘生动形象,栩栩如生。颈肩部圈饰锦地纹、花卉纹,更添装饰性。

清中 窑变红釉冬瓜罐

口径10cm,通高32cm

此件清中·窑变红釉冬瓜罐罐,子母口,扁圆钮,平沿盖,鼓腹,圈足,形如冬瓜而得名。简约精致,胎骨白净,修胎规整,施窑变红釉,红釉表面光润,釉层肥厚。口沿边缘釉面略有窑变,釉面若隐若现牛毛纹,宛如毛发舒展,顺滑无比。整器釉色明艳,器型圆润,可谓难得。

清康熙 青花狩猎图花口盘

口径23.5cm,高2.8cm

此件清康熙·青花狩猎图花口盘,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撇口折沿,浅腹,圈足。施白釉为地,外壁以折枝花卉纹圈饰,内盘沿绘缠枝花卉及杂宝纹,盘心饰狩猎图,图中两名男子正策马狩猎,前方一只小兔已中箭后仰,猎者则深色豁然,画面生动而具有动感。该盘纹饰和釉彩质地皆佳,是难得的青花佳瓷。


清晚 茶叶末釉异形双联瓶

口径6.5x3.8cm,高28.3cm

此件清晚·茶叶末釉异形双联瓶,方口,长颈,两侧设兽耳,弧形方腹,圈足,瓶身首尾相连。通体施茶叶末纯色釉。器身光素无雕饰,色泽苍雅静穆,富有天然韵致,尤显风韵隽永。

清中晚 白釉暗刻花卉纹水盂

口径3.8cm,高4cm

此件清中晚·白釉暗刻花卉纹水盂,款识:雍正年制,形制精巧,唇口,束颈,圆腹,腹至足渐收,器型圆润,娇巧玲珑,通体施白釉,釉质细腻晶莹,釉色洁润光亮,白如凝脂,器身暗刻花卉纹。此只水盂 *** 精细,工艺纯熟,为文房雅玩不可多得之佳品。下配木底座。

清康熙 青花开窗花鸟纹鸡腿瓶

口径4.8cm,高18.8cm

此件清康熙·青花开窗花鸟纹鸡腿瓶,直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内外施釉,以青花装饰。瓶身以折线开窗绘花鸟纹,纹饰相互呼应。青花色泽浓艳,绘画精细,所绘花卉纹饰笔法流畅,生动自然,别具韵味。

清晚 釉里红三阳开泰玹纹撇口尊

口径13.4cm,高29.4cm

此件清晚·釉里红三阳开泰玹纹撇口尊,侈口,直颈,颈部二重弦纹,丰肩,肩部三羊首,形制生动,羊角纤细,弧度优美,底承圈足。其造型仿取周汉铜壶,古朴典雅,胎质洁白细腻,修足规整。通身施豆青釉,釉色静穆温润。整器既具古韵,又添新意,含三羊启泰之义。“羊”通“阳”,汉代砖瓦常有“大吉羊”吉语,“开泰”既“开运”,是有寓意美好吉祥的愿望。

宋代 景德镇窑影青釉执壶

口径9cm,高22cm

此件宋代·景德镇窑影青釉执壶,撇口,长颈,上粗下细,柄呈耳状,长流,丰肩,圆鼓腹,呈瓜棱形,圈足。施青白釉,釉层细腻有光泽。该器造型端庄整洁,雅致秀韵,胎体较厚实,放置稳重,有一种典雅而素净之美。

晚清民国 豇豆红釉莱菔瓶

口径3.5cm,高20.4cm

此件晚清民国·豇豆红釉莱菔瓶,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八大马之一;撇口,长颈,宽肩,长腹,浅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釉色素净,由于釉中含有微量铜的成份,在烧成过程中会造成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俗称苔点,掺杂在红釉色中相映成趣,观感绚丽,颈部饰凸弦纹,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整器小巧精致,优雅端庄,值得珍藏。

民国 粉彩八吉祥纹碗

口径11.3cm,高5cm

此件民国·粉彩八吉祥纹碗,口微撇,弧腹,底承圈足。施白釉为地,外壁纹饰排布有序,主绘八宝纹,八宝两两一组,分布四方,整器气质出众,颇有超凡脱俗之意韵。

清晚 祭蓝釉罗汉瓶

口径8.1cm,高22.2cm

此件清晚·祭蓝釉罗汉瓶,撇口,束颈,圆腹,圈足。器内施白釉,外通体祭蓝釉,底施白釉,此瓶色泽深沉,造型古朴高雅,敦厚有力。

清晚 青花缠枝花卉纹铺首尊

口径17cm,高43.8cm

此件清晚·青花缠枝花卉纹铺首尊,撇口,束颈,丰肩,鼓腹渐收,圈足外撇,肩贴衔环双铺首,胎骨细腻坚致,釉质莹白温润。通体以青花为饰,纹饰层次繁复丰富,自上而下分绘海水江崖纹、变形芭蕉叶纹、缠枝莲纹、缠枝花卉纹等纹饰,纹饰层次过渡清晰。绘画细致入微,青花色泽纯正。整器风格古朴,端庄大方,是为陈设佳器。

明崇祯 青花高士图高足杯

口径9.6cm,高14.9cm


此件明崇祯·青花高士图高足杯,杯口外侈,深腹,高足外撇。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青,杯腹青花绘高士纹图案,以深浅不一的青花表现出生动的人物景物。发色清淡幽蓝,绘画细腻精致,人物个性鲜明,青花皴擦渲染,浓淡相宜。为文房案头之雅器。 明末时期景德镇瓷业 *** 展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诸多纹饰蕴涵着浓厚的文人气息。尤其是人物类的题材,体现出高超的制瓷水平与鲜明的文人意趣。 备注:日本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清康熙 青花花卉纹小将军罐

口径2.4cm,高10.7cm

此件清康熙·青花花卉纹小将军罐,宝珠顶高圆盖,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腰部内收,底承圈足,形制小巧,盈手可握。器身通体罩施白釉,釉质白润细腻,上绘青花花卉纹,青花发色淡雅,纹饰线条流畅,画工工致,赏心悦目。

清光绪 粉彩九桃纹大天球赏瓶

口径11.9cm,高51cm

此件清光绪·粉彩九桃纹大天球赏瓶,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直口微撇,腹部 *** ,通体内外施白釉,瓶体上以粉彩绘桃树一株,枝繁叶茂,自瓶底沿腹部蜿蜒而上,九颗硕大饱满的桃实压坠枝头。此瓶形制规整,釉色浓淡相间,构图疏朗有致。此器形始见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流行于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属于陈设用瓷。

红色的瓷器,特别的妖娆

市场更多时候决定审美。实力越强的拍卖公司,越能左右秋拍瓷器的流行风向标,各领 *** 两三周。


胭脂红出场,北京匡时是幕后导演。


清雍正 胭脂水釉菊瓣盘(一对)

直径:16cm

成交价:713万元人民币

昨天晚上,一对清雍正胭脂水釉菊瓣盘落槌成交,成交价为713万元。之前的更高估价为300万元。

这对红盘子也是匡时本季秋拍瓷器板块的“封面作品”,将近一个月前就已经在圈内传开......


从结果上看,超出更高估价两倍多,应该是好成绩。但是,单从价格上看,似乎并不很高。

也许是大家的胃口,让之前的宋汝窑和明嘉靖五彩罐吊的太高了。

既然红盘子是本周的主角,那我们就说说单色红釉瓷。

在品种繁多、百花争艳的单色釉瓷中,高温红釉瓷的烧制难度更大。它难就难在以铜为呈色剂,而铜的呈色不仅与铜的含量和釉的成分有关,对窑内温度、气氛变化和窑外天气也十分敏感,如果温度和烧制气氛掌握不好,铜就会发黑、变绿,甚至产生“烧飞”现象无法显色。

正因为高温“铜红”釉如此难以“出彩”,唐宋两代在国力鼎盛时期也烧制不出呈色纯正的红釉瓷。如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执壶红中带黄,宋代钧瓷红中泛紫或泛青。

到了元代,聪明的陶瓷艺人创烧出著名的釉里红瓷器,并在此基础上经无数次摸索、试验,终于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但成品极少,且釉色尚不够纯正,目前元红釉瓷器的传世品也十分稀有。

首都博物馆陈列着一只元代红盘子,红色显得有点干。


元 景德镇窑红釉印花龙纹盘

元朝的确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玩造型、气质;之后就是拼色彩了。

中国人自古喜欢红色,到现在依然如此。

红颜色的瓷器,古人一定苦苦追求了好几百年。终于在元朝时实现了。尽管还有很多瑕疵,色彩还原也不饱满,但毕竟是把红色的器物捧在手里了。

二百多年后,数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明朝人完成了中国红的追求,鲜红釉诞生。

明宣德 鲜红釉僧帽壶


明永乐 鲜红釉盘

明正德 鲜红釉盘

明正德 仿宣德款鲜红釉盘




明宣德 祭红釉盘

真正釉色纯正,鲜红艳丽的“铜红”釉瓷器出现在明初永乐、宣德时期,学术界一般称永乐时期的红釉为鲜红釉,称宣德时期的红釉为祭红釉,无论鲜红釉还是祭红釉,都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之作。

永宣红釉瓷不仅是后世难得一见的极品,在当时也已万分珍贵,其价格已同宋代官窑相仿。

而永乐鲜红釉又在宣德祭红釉之上,正如明人王世懋所说的:“我朝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当时还有“永器鲜红最贵”之说。

明嘉靖 矾红釉梨式执壶

到了嘉靖年间,因用于烧制高温“铜红”釉的紫英石料已断绝用完,只能以低温的矾红釉替代。矾红以铁为呈色剂,故又称“铁红”。明代矾红器多以刷抹方式涂于白釉上,可见刷丝痕,又称“抹红”。

从此以后,高温“铜红”釉中断了100多年,至清代康熙时期才再度烧成。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


清康熙 郎窑红观音尊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清雍正 霁红釉胆式瓶



清雍正 霁红釉玉壶春瓶

以上这么多红颜色,最后,本文的主角——胭脂红该出场了。

清雍正 胭脂红釉小高足杯

直径4.7cm

成交价:345万元

这也是昨晚匡时秋拍上拍出的另一件胭脂红。

胭脂红釉分深、浅两种:深色称胭脂紫,浅色称胭脂水。我们本期的主角就是浅颜色的胭脂水。



清雍正 胭脂水釉碗

胭脂红釉器物,创烧于清朝康熙晚期,尤以雍正、乾隆时期烧造的产量更大,质量最精。因为其釉色莹润亮泽,就像是施了胭脂的女子的面容而得此佳名。

胭脂红釉是一种以微量金元素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这类器物多以小件为主,多见杯、碗、水盂之类。



清雍正 胭脂红釉盘

这些小盘、小碗和小碟,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用诱人的高颜值告诉我们,古人的生活有多么精致。

仅凭釉色里用黄金来呈色这一点,即便金含量并不高,你也能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古人,为了追求美而不惜一切代价了,好土豪好奢侈。

红色

神秘85后不露脸小哥,自费7年拍遍200多家博物馆,拍下47万张文物照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小站

85后文物摄影博主“动脉影”

是一位从事金融工作的湖北小伙

七年间

一个人用一台5D4+百微相机

拍遍全球200家博物馆,拍下47万照片

他镜头下的文物不仅美得不可方物

有的还被做成了火爆 *** 的表情包

因为一直坚持将拍摄的文物照发布在微博

如今的动脉影拥有三百多万粉丝

拍过的博物馆成了火热的“打卡地”

很多人因为他的照片读懂了文物之美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瑗 汉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 蓝色高脚玻璃杯

七年拍遍二百家博物馆

“入坑”博物馆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

有这样一个情节

长安城地下头目葛老

对藏匿在何家村的1000多件金器念念不忘

称其是“这世上最美的东西”

陕西历史博物馆 伎乐纹八棱金杯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 唐

1300多年后

何家村的这1000多件金器竟然真的出土了

2012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了这批文物

凑巧的是,与同事一起到西安旅游的

动脉影正好观看了这场展览

眼前美的bling bling的金银器,让他非常震撼

陕西历史博物馆 赤金走龙 唐

陕西历史博物院 双狮纹银碗 唐

他说:“那些物品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来看

都是国内顶级的

宝石、白玉、金银器的质量特别高

我从此开始发现博物馆的好看与值得看。”

陕西历史博物馆 兽首玛瑙杯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臂环 唐

从此,他拿起家里那台落了灰的单反相机

开始了博物馆摄影的“入坑之旅”

陕西历史博物馆 水晶八曲长杯 唐

20天蜜月安排11家博物馆行程

入坑博物馆后的动脉影,表现很是“痴狂”

早早排队之一个冲进博物馆

携带干粮作持久战

最后被馆员赶出博物馆

这些事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大都会博物馆 翡翠香炉 清

大都会博物馆 朱面剔犀剑环纹漆盒 元

不过,最夸张的是在20天的蜜月旅行期间

他给自己安排了11家博物馆行程

为了防止老婆有意见,麻溜溜的奉上信用卡

蜜月期的俩人一个在买买买,一个在拍拍拍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水晶球及银海浪形底座 清

在博物馆内最久的一次拍摄经历

就发生在这次旅行的大都会博物馆

为了有更多的观展时间

他专门选择有晚场的两天

从早上十点开馆拍到晚上九点闭馆

十多个小时不进任何食物,渴了就到厕所喝水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彩绘云气纹茧形壶 西汉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磁州窑黑釉鹧鸪斑茶盏 北宋或金

大都会博物馆 三彩罗汉像 辽

对他来说,这段拍摄过程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当看到全世界的展品在眼前掠过

一切都是值得

大都会博物馆 玛瑙龙纹带钩 苍龙教子题材 清

大都会博物馆 俏色玛瑙花插 清

大都会博物馆 月白釉柳叶尊 清

7年拍遍200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七年来动脉影走遍了全球200多家博物馆

拍摄的文物作品已超有47万张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半月形玉梳 南宋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龙泉窑青釉盏托 南宋

他渐渐从最初的摄影“发烧友”晋级为

微博认证的“博物馆摄影师”

并多次接到过博物馆的拍摄邀请

许多博物馆长和工作人员成为

“百万粉丝团”中的一员

弗吉尼亚美术馆藏 蓝色贝壳胸针

他拍摄的文物照还掀起了“北魏蓝”

“豇豆红”这些 *** 热词

大同市博物馆 蓝色玻璃小瓶 北魏

故宫博物院 豇豆红釉莱菔尊 清

我只是一个“发照片的”

因照片意外“走红”

因为拍过太多在博物馆内的照片

很多网友以为动脉影一定是在博物馆上班

或者有闲钱每天到处旅游

其实,在生活中

他是一位从事金融工作的普通上班族

博物馆照片是利用节假日与出差的机会拍的

故宫博物院 哥窑青灰釉瓷菊瓣盘 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汝窑天青釉花式温碗 北宋

他在置顶微博开头写道

“我只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

只是一个‘发照片的’”

随州市博物馆 兽面纹簋 西周

陕西历史博物馆 黄釉三彩马 唐

动脉影最初受到注意是2012年底

因在微博发了一张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拍摄

“鸳鸯莲瓣纹金碗”的照片

这个双层莲瓣形状、雕刻精细图案的金碗

十分受网友喜爱,瞬间获赞无数

陕西历史博物馆 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

后来,他便时常把自己拍的文物照片传到微博

被照片吸引而来的粉丝越来越多

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斗彩蟠桃提梁壶 清

故宫博物院 珍宝馆 翡翠嵌珠宝鱼式盒 清

只拍照不露脸

走红后的动脉影

受到多家媒体的采访邀约

他对外采访的唯一要求,就是“不露脸”

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营造某种神秘感

只是觉得没必要,既然大家喜欢他拍的照片

就看照片就好了,跟长相没什么关系

四川博物院 白玉茄式鼻烟壶 清

大维德基金会 钧窑红斑长颈瓶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丹菊纹瓜形水注

不过即使这样

还是会有机智的网友能够认出他

去年,他在辽宁省博物馆

看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时就被认了出来

辽宁省博物馆 瑞鹤图(局部)北宋

因为太过喜欢这幅画

一激动就拍了张在馆内的照片发到微博

结果没多久,就有人当面问他

“你是不是动脉影?”

他被问的一脸蒙

粉丝说:“整个展厅,就你看东西最仔细。”

故宫博物院 绿地粉彩藤萝花鸟纹碗 清

博物馆的精选买家秀博主

“博物馆的精选买家秀博主

拥有穿玻璃而过、以意念操控光源的超能力。”

是网友对动脉影拍照能力的评价

武汉博物馆 红釉八角碗 清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钧窑碗 金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蓝料棱面鼻烟壶 清

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与厚厚展柜的遮挡下

几乎没有人能拍出像动脉影那样特别干净的照片

当他把自己的照片发出来后

有好奇网友询问

“你怎么能对焦这么好、拍这么稳?”

他老实回答:那是因为没把对坏的放出来呀

杭州市博物馆 景德镇窑釉里红龙纹高足杯 元

常年的拍摄经验让他掌握了不少小技巧

在拍摄时,尽量贴近玻璃可以解决反光问题

多注意一些小细节,可以发现

雕塑的一部分

瓶身的一个曲线都是工匠们的设计巧思

今日美术馆 玫瑰花精灵芭蕾舞伶胸针 2016年

故宫博物院“蜜蜂”戒指×3 2015年

江宁织造博物馆 银镀金点翠镶宝石蟹纹簪 清

不过,比较有趣的是动脉影

常遭网友常调侃

在他的镜头中藏着一位“神秘黑衣人”

杭州市博物馆 豆青釉荷叶形瓷笔掭 清

国立故宫博物院(南院)青玉花式盘17~18世纪

有一次

动脉影发了一张国家博物馆的窑变釉石榴尊照片

因为展台四面都是通的,就有网友问他

怎么才能拍出这种底儿是黑色的效果

他回答

是专门等一个穿黑色衣服的观众走到展柜对面

有时等几分钟,有时等十几分钟

等穿深色衣服的游客在他面前走过时

快速按下快门

辽宁省博物馆 窑变釉石榴尊 清

之后,黑衣人便变成了一个梗

每次他发布黑色背景的照片

总有粉丝开玩笑

“今天是不是又有黑衣人当背景板啦?”

广东省博物馆 红珊瑚花鸟纹盖瓶 清

为乾隆审美正名

近年来

喜欢颜色鲜艳、纹饰繁复器物的乾隆爷

受到了不少吐槽

被网友戏称为“农家乐审美”

故宫博物院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 清

河北省博物馆 青花莲纹盏托 清

在拍过乾隆爷时期不少文物的动脉影看来

这种说法有失偏驳

他认为应该将器物放到当时整体的大环境去看待

故宫博物院 画珐琅鹌鹑菊石图鼻烟壶 清

东京国立博物院 黄色玻璃瓶 清

他在微博中曾写道

“很多人评论说这个审美很乾隆

其实不如说是乾隆审美很国际化

同时代的无论欧洲还是南亚都以繁复华丽为美

这是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之后审美的必然趋势。”

故宫博物院 金瓯永固杯 清

为此

他经常会发些乾隆时期的展品照

为乾隆爷的审美“正名”

巧合的是

他转发获赞量更高的一张照片就是

在去年分享的5年前拍摄的

南京博物院馆藏的乾隆年间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南京博物院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清乾隆

粉 *** 嫩的香炉俘获了网友的少女心

纷纷在照片下面评论“太美了”

不敢相信这是乾隆爷的审美

更有吃货网友称它为“西瓜味硬糖”

“草莓冰沙”等各种想象

亚洲艺术博物馆 碧玺雕花鼻烟壶 清

首都博物馆 豇豆红釉柳叶尊 清

“照片确实拍得好,但最欣赏他的,是持之以恒”

是网友对动脉影最诚恳的称赞

从文物摄影的爱好者到 *** 大V

动脉影做的最多的就是坚守

坚守分享好看的博物馆藏品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初衷

文字/图片来自:

文博山西:动脉影|文物居然可以如此美!他还顺便为乾隆审美“正名”

一条:从不露脸的神秘小哥,自费7年为国家级文物拍照,美过官方出品!

微博@动脉影

动图来源自一条

- END -

康熙彩釉瓷的特征与辨识


在一部中国的陶瓷史中,康熙朝的瓷器烧造是享有盛誉的一个朝代。不仅其青花的分水法着色能分出多至七、八个层次,成为历朝青花分色之首,代表着青花瓷的更高水平在彩釉瓷的烧造上,其品种之多,烧造成就之高也是为历朝所不及。如何区别康熙朝与其他朝代彩釉瓷的不同,下面介绍一些简易的鉴识要领。

清康熙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要识康熙彩釉瓷,首先要看得懂康熙瓷。康熙朝的瓷、胎和 *** 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首先,它的胎质与明代有很大不同,除极少量的浆胎瓷器外,一般的康熙瓷胎质均是坚硬精细,胎体厚重,少杂质,含铁成分非常少,所以,胎色非常洁白,官窑瓷尤甚。但因属手工淘胎,不可能细如粉状因此,细察仍可见颗粒状以及底部有点点黑色铁质沉淀和缩釉点。这也是鉴识康熙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康熙瓷的釉质非常坚密,釉胎的结合特别好,釉面极其光润。康熙朝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是一致的。


在 *** 上,凡康熙瓷的器底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纹痕;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个时期圈足的特定作法,比如,早期制品的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数有缺损;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凡有两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都极为挺直,等等。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到康熙朝时,一道釉器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向着色彩多样的方向发展了。在一种釉色中,又可以分出几种色调因此,品种十分丰富。主要有白釉祭红釉、豇豆红釉、郎窑红釉、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茄表蓝釉,和黄釉、绿釉、酱釉、黑釉、豆青釉、茄皮紫釉等。现择其要者而分述之。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豇豆红釉是本朝红釉器中最名貴品种之一因其釉色如豇豆而名。它在高温铜红釉中烧成难度极大,故少有大件器。一般器内为白釉,外壁由工匠用吹釉法,以竹管蒙上细纱,分几次将釉料均匀地吹于器物外壁后高温烧成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和烧成焰性的影响,釉面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现象以及有点点绿斑。这既点缀了器物之美,又成了鉴识的一个特征。豇豆红仿制极难雍正时已不纯正。清末、民国初的仿品,均未能达真品的幽雅娇艳往往偏于灰暗,水渍刻板,且少见绿色苔点。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

在康熙红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红外,数深艳的郎窑红最为名貴了。此类瓷器釉质肥厚,色泽浓艳奔放,多大件器,多见瓶类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内外均有开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轮状白线,洁白整齐,俗称灯草边,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底部为透明的米黄色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偶有本色红釉底,但绝无白底;凡郎窑红器,均无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窑器。后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细观察,可看出破绽。

霁红釉梅瓶

霁红又称祭红、鲜红,此类釉器,大都系官窑祭器。其釉色,不像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似豇豆红的柔润淡雅,而是失透深沉,呈色均匀,釉如桔皮。底为白色,且大都有款上以青花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双圈楷书款。现代仿品较难仿出桔皮釉纹,这是辨别要领。当代高仿品的字体和釉色可以貎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红釉色调发飘,另有作旧之痕,仔细辨认,可以鉴别。

洒蓝釉描金花卉纹带盖糊斗

洒蓝,此种釉器系仿宣德的品种,是将以钴为着色剂的洒蓝釉喷吹在坯体上犹如洒落的水点因而也叫鱼子蓝,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温烧成。除少数有官窑款外,多系民窑无款。多数辅以描金装饰,尤以洒蓝开光描金为多但描金部分常因时间久远而剥落褪脱,致使文字和图案模糊不清因烧造容易,后世仿品较多,但可从其器形、图案纹饰和 *** 特点来加以鉴别。有的有补描金彩的现象,仔细观察,可发现所描有不能吻合之处。

天蓝釉花觚

天蓝釉呈晴天蓝空之色呈色浅淡,而雍正略深,乾隆时在积釉处微泛淡黄绿。大多是官窑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且无大器。后仿品在胎、釉上与真品有较大差距霁蓝釉器也是釉呈失透,釉面如桔皮色泽匀润稳定。多官窑制品。碗、瓶类器内壁施透明釉,外壁施蓝釉,唯盘类器有里外均施蓝釉的;康熙黄釉器均属官窑,以仿宣德、弘治为多,但在造型上有区别,只要能把握时代特征,不难鉴别。此外,康熙黄釉较弘治偏深。

斗彩石榴花纹罐

康熙朝的釉上彩除了明代使用的红、绿、黄三色以外已能成熟地运用釉上蓝彩。康熙的五彩已不再借助于釉下青花,而纯粹用釉上彩表达,色彩已多达红、绿、黄、蓝、紫、黑、金等七、八种。康熙粉彩属发轫期品种尚不多,通常能见的有两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上加有胭脂红彩。康熙素三彩多见在黄、绿、紫三色搭配,此外更增加了釉上蓝彩。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康熙斗彩以官窑小件器为多见大多有官窑款识。民窑器较少,一般无款。康熙斗彩青花线条粗犷,填色凝厚艳丽,部分色彩表面有小黑点。斗彩加暗花为康熙朝所独有。由于年代久远,在釉上的绿、黄、蓝彩上一般均有明显的蛤蝲光出现,这出是判断是否康熙瓷一个重要特征。


后仿的釉上彩器除了在重量上常显得偏轻外,并无蛤蝲光。伪造的蛤蝲光不仅浮于表面,而且常不自然,显得板滞,缺乏灵动之气。



轻戳文末“阅读原文”

有彩蛋:

天工开物—创汇期精选艺术品专场

正在进行中......

等你来!

近期热文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85后不露脸小哥,自费7年拍遍200多家博物馆,拍下47万张文物照片

85后文物摄影博主“动脉影”,

是一位从事金融工作的湖北小伙。

一个人用一台5D4+百微相机,

拍遍全球200家博物馆,拍下47万照片。



他镜头下的文物不仅美得不可方物,

有的还被做成了火爆 *** 的表情包。



因为一直坚持将拍摄的文物照发布在微博,如今的动脉影拥有三百多万粉丝。拍过的博物馆成了火热的“打卡地”,很多人因为他的照片读懂了文物之美。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瑗 汉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 蓝色高脚玻璃杯


七年拍遍二百家博物馆

“入坑”博物馆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长安城地下头目葛老,对藏匿在何家村的1000多件金器念念不忘,称其是“这世上最美的东西”。


▲陕西历史博物馆 伎乐纹八棱金杯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 唐


1300多年后,何家村的这1000多件金器竟然真的出土了。


2012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了这批文物,凑巧的是,与同事一起到西安旅游的。


动脉影正好观看了这场展览,眼前美的bling bling的金银器,让他非常震撼。


▲陕西历史博物馆 赤金走龙 唐


▲陕西历史博物院 双狮纹银碗 唐


他说:“那些物品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来看,都是国内顶级的。宝石、白玉、金银器的质量特别高,我从此开始发现博物馆的好看与值得看。”


▲陕西历史博物馆 兽首玛瑙杯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臂环 唐


从此,他拿起家里那台落了灰的单反相机,

开始了博物馆摄影的“入坑之旅”。


▲陕西历史博物馆 水晶八曲长杯 唐


20天蜜月安排11家博物馆行程


入坑博物馆后的动脉影,表现很是“痴狂”。早早排队之一个冲进博物馆,携带干粮作持久战,最后被馆员赶出博物馆,这些事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大都会博物馆 翡翠香炉 清


▲大都会博物馆 朱面剔犀剑环纹漆盒 元


不过,最夸张的是在20天的蜜月旅行期间,他给自己安排了11家博物馆行程。为了防止老婆有意见,麻溜溜的奉上信用卡,蜜月期的俩人一个在买买买,一个在拍拍拍。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水晶球及银海浪形底座 清


在博物馆内最久的一次拍摄经历,就发生在这次旅行的大都会博物馆。


为了有更多的观展时间,他专门选择有晚场的两天,从早上十点开馆拍到晚上九点闭馆,十多个小时不进任何食物,渴了就到厕所喝水。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彩绘云气纹茧形壶 西汉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磁州窑黑釉鹧鸪斑茶盏 北宋或金


▲大都会博物馆 三彩罗汉像 辽


对他来说,这段拍摄过程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当看到全世界的展品在眼前掠过,一切都是值得。


▲大都会博物馆 玛瑙龙纹带钩 苍龙教子题材 清


▲大都会博物馆 俏色玛瑙花插 清


▲大都会博物馆 月白釉柳叶尊 清


7年拍遍200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七年来动脉影走遍了全球200多家博物馆,拍摄的文物作品已超有47万张。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半月形玉梳 南宋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龙泉窑青釉盏托 南宋


他渐渐从最初的摄影“发烧友”,晋级为微博认证的“博物馆摄影师”。并多次接到过博物馆的拍摄邀请,许多博物馆长和工作人员成为“百万粉丝团”中的一员。


▲弗吉尼亚美术馆藏 蓝色贝壳胸针


他拍摄的文物照还掀起了“北魏蓝”,

“豇豆红”这些 *** 热词。


▲大同市博物馆 蓝色玻璃小瓶 北魏


▲故宫博物院 豇豆红釉莱菔尊 清



我只是一个“发照片的”

因照片意外“走红”


因为拍过太多在博物馆内的照片,很多网友以为动脉影一定是在博物馆上班,或者有闲钱每天到处旅游。


其实,在生活中,他是一位从事金融工作的普通上班族。博物馆照片是利用节假日与出差的机会拍的。


▲故宫博物院 哥窑青灰釉瓷菊瓣盘 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汝窑天青釉花式温碗 北宋


他在置顶微博开头写道:

“我只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

只是一个‘发照片的’”。


▲随州市博物馆 兽面纹簋 西周


▲陕西历史博物馆 黄釉三彩马 唐


动脉影最初受到注意是2012年底,因在微博发了一张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拍摄——“鸳鸯莲瓣纹金碗”的照片。这个双层莲瓣形状、雕刻精细图案的金碗,十分受网友喜爱,瞬间获赞无数。


▲陕西历史博物馆 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


后来,他便时常把自己拍的文物照片传到微博,被照片吸引而来的粉丝越来越多。


▲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斗彩蟠桃提梁壶 清


▲故宫博物院 珍宝馆 翡翠嵌珠宝鱼式盒 清


只拍照不露脸


走红后的动脉影,受到多家媒体的采访邀约。他对外采访的唯一要求,就是“不露脸”。


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营造某种神秘感,只是觉得没必要,既然大家喜欢他拍的照片,就看照片就好了,跟长相没什么关系。


▲四川博物院 白玉茄式鼻烟壶 清


▲大维德基金会 钧窑红斑长颈瓶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丹菊纹瓜形水注


不过即使这样,还是会有机智的网友能够认出他。去年,他在辽宁省博物馆,看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时就被认了出来。


▲ 辽宁省博物馆 瑞鹤图(局部)北宋


因为太过喜欢这幅画,一激动就拍了张在馆内的照片发到微博。


结果没多久,就有人当面问他:“你是不是动脉影?”他被问的一脸蒙。


粉丝说:“整个展厅,就你看东西最仔细。”


▲故宫博物院 绿地粉彩藤萝花鸟纹碗 清



博物馆的精选买家秀博主


“博物馆的精选买家秀博主,拥有穿玻璃而过、以意念操控光源的超能力。”是网友对动脉影拍照能力的评价。


▲武汉博物馆 红釉八角碗 清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钧窑碗 金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蓝料棱面鼻烟壶 清


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与厚厚展柜的遮挡下,几乎没有人能拍出像动脉影那样特别干净的照片。


当他把自己的照片发出来后,有好奇网友询问:“你怎么能对焦这么好、拍这么稳?”他老实回答:那是因为没把对坏的放出来呀。


▲杭州市博物馆 景德镇窑釉里红龙纹高足杯 元


常年的拍摄经验让他掌握了不少小技巧。在拍摄时,尽量贴近玻璃可以解决反光问题。


多注意一些小细节,可以发现雕塑的一部分,瓶身的一个曲线都是工匠们的设计巧思。


▲今日美术馆 玫瑰花精灵芭蕾舞伶胸针 2016年


▲故宫博物院“蜜蜂”戒指×3 2015年


▲江宁织造博物馆 银镀金点翠镶宝石蟹纹簪 清


不过,比较有趣的是动脉影,

常遭网友常调侃,

在他的镜头中藏着一位“神秘黑衣人”。


▲杭州市博物馆 豆青釉荷叶形瓷笔掭 清


▲国立故宫博物院(南院)青玉花式盘17~18世纪


有一次,动脉影发了一张国家博物馆的窑变釉石榴尊照片,因为展台四面都是通的,就有网友问他,怎么才能拍出这种底儿是黑色的效果。


他回答,是专门等一个穿黑色衣服的观众走到展柜对面,有时等几分钟,有时等十几分钟,等穿深色衣服的游客在他面前走过时,快速按下快门。


▲辽宁省博物馆 窑变釉石榴尊 清


之后,黑衣人便变成了一个梗,

每次他发布黑色背景的照片,

总有粉丝开玩笑:

“今天是不是又有黑衣人当背景板啦?”


▲广东省博物馆 红珊瑚花鸟纹盖瓶 清


为乾隆审美正名


近年来,喜欢颜色鲜艳、纹饰繁复器物的乾隆爷,受到了不少吐槽,被网友戏称为“农家乐审美”。


▲故宫博物院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 清


▲河北省博物馆 青花莲纹盏托 清


在拍过乾隆爷时期不少文物的动脉影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驳,他认为应该将器物放到当时整体的大环境去看待。


▲故宫博物院 画珐琅鹌鹑菊石图鼻烟壶 清


▲东京国立博物院 黄色玻璃瓶 清


他在微博中曾写道:“很多人评论说这个审美很乾隆,其实不如说是乾隆审美很国际化。同时代的无论欧洲还是南亚都以繁复华丽为美,这是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之后审美的必然趋势。”


▲故宫博物院 金瓯永固杯 清


为此,他经常会发些乾隆时期的展品照,为乾隆爷的审美“正名”。


巧合的是,他转发获赞量更高的一张照片,就是在去年分享的,5年前拍摄的南京博物院馆藏的乾隆年间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南京博物院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清乾隆


粉 *** 嫩的香炉俘获了网友的少女心,

纷纷在照片下面评论“太美了”。

不敢相信这是乾隆爷的审美,

更有吃货网友称它为“西瓜味硬糖”,

“草莓冰沙”等各种想象。


▲亚洲艺术博物馆 碧玺雕花鼻烟壶 清


▲首都博物馆 豇豆红釉柳叶尊 清


“照片确实拍得好,但最欣赏他的,是持之以恒”,是网友对动脉影最诚恳的称赞。


从文物摄影的爱好者到 *** 大V,动脉影做的最多的就是坚守,坚守分享好看的博物馆藏品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初衷,通过他的照片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看到文物之美。

单色釉陶瓷,无法抗拒的“釉惑

七件玫茵堂旧藏豇豆红瓷器

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高:20.8厘米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清康熙 豇豆红釉镗锣洗 直径:12厘米


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高:8.9厘米 直径:12.8厘米

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瓶 高:21.5厘米

清康熙 豇豆红釉苹果尊 高:7.6厘米 直径:10厘米

清康熙 豇豆红釉柳叶瓶 高:15.3厘米

明嘉靖 黄釉仰钟杯 高:8.1厘米 直径:12.2厘米


清康熙 黄釉团云龙纹盘 直径:17.5厘米

清雍正 柠檬黄釉小盘 直径:7.9厘米


清嘉庆 黄釉刻苍龙教子云龙纹天球瓶 高:29.4厘米

清乾隆 祭蓝釉天球瓶 高:55.9厘米

清康熙 天青釉镗锣洗 直径:11.7厘米

明宣德 白釉暗刻缠枝莲纹僧帽壶 高:19.8厘米


清康熙 白釉刻云纹马蹄尊 高:7.3厘米


清康熙 青釉「鱼跃龙门」莱菔尊 高:19.4厘米


清乾隆 青釉浮雕葫芦纹葫芦瓶 高:31.3厘米

清乾隆青釉葫芦瓶 高:33厘米


清乾隆 青釉镂空缠枝花卉纹内绘青花六方套瓶 高:40.5厘米


清乾隆 青釉刻夔龙纹瓶 高:38厘米


清乾隆 青釉夔龙纹如意绶带耳葫芦瓶 高:18.1厘米

清雍正 仿官釉贯耳壶 高:31.5厘米


清乾隆 仿官釉三羊开泰尊 高:34厘米



清雍正 鳝鱼黄釉仿青铜壶 高:58.7厘米

清乾隆 鳝鱼黄釉如意绶带耳葫芦瓶 高:26.7厘米

清雍正 松石绿釉花口盘 直径:20.4厘米


明初 龙泉青釉八方砚 直径:12厘米 「洪武伍年」款

明初 龙泉青釉玉壶春瓶 高:33.7厘米


明永乐 龙泉青釉葵口折沿荔枝花卉纹大盘 直径:47.3厘米

明永乐 龙泉青釉缠枝牡丹纹梅瓶 高:38.5厘米

清雍正 青釉团云龙纹大盘 直径:46.9厘米



清乾隆 青釉夔龙纹扁壶 高:24.4厘米


清乾隆 青釉镂空缠枝莲纹瓶 高:32.1厘米

明永乐/宣德 钧窑盘 直径:17厘米

清乾隆 窑变釉长颈瓶 高:45.5厘米


清雍正 炉钧釉如意绶带耳葫芦瓶 高:18厘米


清雍正 蓝釉菊瓣壶 高:7.6厘米 长:18厘米 宽:14.2厘米

豇豆红釉莱菔尊,豇豆红釉梅瓶-第1张图片-

各色菊瓣盘一组

清雍正 胭脂红釉菊瓣盘 直径:16.5厘米

清雍正 黄釉菊瓣盘 直径:17.8厘米

清雍正 祭红釉菊瓣盘 直径:17.5厘米

清雍正 青金蓝釉菊瓣盘 直径:18厘米

清雍正 月白釉菊瓣盘 直径:18厘米

清雍正 紫金釉菊瓣盘 直径:17.5厘米

清雍正 松石绿釉菊瓣盘 直径:17.7厘米

清嘉庆 苹果绿釉菊瓣盘

文博观察丨看古人如何玩转“多巴胺配色”——红色

今年夏日,关于“多巴胺配色”的讨论急剧升温,表达了人们对多彩生活的美好追求。而古人同样对高饱和度的配色,也有极富寓意的追求。从漆器、金银器到书画、纺织品,各种高饱和度的配色皆有迹可循。红色,代表着喜庆与吉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物中这一抹唤醒多巴胺的红色,感受传承的魅力吧~

豇豆红釉莱菔尊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这件清代豇豆红釉莱菔尊,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三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此器造型轻灵秀美,修胎规整,釉质匀净光亮。

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镇创烧的豇豆红釉属于高温铜红釉,它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由于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还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等美称。

郎窑红釉观音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这件清代郎窑红釉观音尊颀长俊美,似观音菩萨亭亭玉立,故名“观音尊”。器形撇口,束颈,溜肩,敛腹修长,至足外撇,施郎窑红釉,釉色浓艳鲜丽,釉面有冰裂状开片。

“郎窑”是指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烧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宣德红釉而烧造的高温红釉瓷称为“郎窑红”。

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

这件清代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花鸟纹瓶口部呈蒜头形,细颈,鼓腹下收,通体以珊瑚红为地,其上以白、赭、绿、蓝、胭脂红、黄等色绘碧桃、翠竹、小鸟;碧桃花盛开于枝头,翠竹生机盎然,一只小鸟栖息于竹枝 上,另一只飞翔于花间;栖于枝头的小鸟对着飞翔的小鸟鸣叫着,顾盼多情。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红绸地彩绣枝花对襟女褂

这件清代红绸地彩绣枝花对襟女褂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圆领、直身、对襟,左右双开褉。袖宽由中接袖、本色袖加双层挽袖组成,对襟、下摆至左右开褉均镶包青缎滚边。通身满绣小型折枝花,用平针、戗针、三蓝戗针绣出菊花、玉兰、牡丹、兰花、瓜蝶、海棠诸多写实花卉。下摆镶宽大刺绣花边,延伸至开褉,终端做成如意云头。

红地白花花蝶纹碗

这件清代红地白花花蝶纹碗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碗花口,深弧腹,圈足。里施白釉,外壁以红彩为地,上饰缠枝花卉纹及蝴蝶纹,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此碗造型敦厚,釉面有波浪纹,红彩施彩薄而不亮,色泽红中泛黑。外底红彩书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碗是道光官窑的典型器物。

百子图皮箱

此百子图皮箱现藏于北京民俗博物馆,为清代时期的竹木漆器,长71.3厘米,宽47厘米,高29.3厘米。百子图皮箱为一对,红底描金,上绘百子图案,寓意子孙众多。

剔红习武图倭角长方盘

这件清代剔红习武图倭角长方盘现藏于观复博物馆,四角为倭角,盘沿外撇,盘心雕刻习武图场景,其内容由右至左依次展开。

图中一只大雁从右上角飞来,大雁下一侍从,身挎腰刀,右手举旗,左手架鹰,为狩猎在做准备,其身边一匹小马,似在嬉戏。盘中左侧两人,正在追逐位于左上角的另一只大雁,不难看出,此雁身已中箭,是由位居上方者手中之弓射出,下方奋力追赶者,应为侍从。

图中人物关系交代清晰,场景动静相宜,展示出清代贵族习武之风尚。盘边则满雕牡丹花,侧面展现了当时生活之美好,与漆器之珍贵。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来源: 北京文博

瓷器收藏 | 原来康熙是一代创爷 揭秘清代瓷器新造型

清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民富国强,三朝君主皆极为关注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制。在强大的财力和三朝君主的大力支持下,清三代特别是康熙朝在瓷器器型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瓶、罐、尊、壶等造型方面皆有所创新,成功创烧出诸如棒槌瓶、莱菔尊、观音尊、转心瓶、茄式壶等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瓷器器型。

清康熙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棒槌瓶

  棒槌瓶的造型为康熙时新创,因形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清代棒槌瓶有硬棒槌瓶和软棒槌瓶之分。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莱菔尊

  莱菔即萝卜,莱菔尊故又称“萝卜尊”。莱菔尊为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莱菔尊造型有豇豆红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康熙朝创新的莱菔尊中以豇豆红釉为更佳。

清康熙 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音尊

  观音尊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观音尊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清康熙 豇豆红太白尊 武汉博物馆藏

  太白尊

  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太白尊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后世仿品器形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纹饰过于生硬。

苹果尊

  苹果尊

  苹果尊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形似苹果而得名。器呈侈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苹果尊有缩颈和无颈两种,无颈的以釉里红为多,缩颈的以苹果绿和天 蓝釉为常见。苹果尊为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官窑器为多,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百鹿尊

  百鹿尊

  百鹿尊,又名“鹿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百鹿尊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百鹿尊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百鹿尊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百鹿尊是清乾隆早期为宫廷 *** 的最为华美的装饰瓷器之一。目前留存于世的百鹿尊,不仅国内的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景德镇博物馆中有馆藏,部分西方和日本的藏家手中,亦可觅得其踪影。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当作稀世粉彩瓷器珍藏。如此数量的百鹿尊流传于世,说明这种瓷器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原因显而易见:主题纹饰具吉祥含义。“百鹿”与“百禄”同音,这种瓷尊可看作是宫廷特殊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马蹄尊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马蹄尊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清康熙 素三彩茄式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茄式壶

  茄式壶为清康熙朝景德镇窑创烧壶式之一,为清康熙官窑所独有。茄式壶造型奇特,器呈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茄形,圆底施釉,放置不稳。从其造型看,有人认为其当为宫廷医疗用器,也有人认为其为陈设器物。

清康熙 苹果青釉瓶 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苹果青釉瓶

  苹果青釉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清雍正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荸荠式瓶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因型如荸荠而得此名。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清雍正 仿钧窑变釉弦纹荸荠扁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荸荠扁瓶

  荸荠扁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律,鲜有变化。

凤尾瓶

  凤尾瓶

  凤尾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油锤瓶

   油锤瓶是瓶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器型大多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油锤瓶器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其不同之处为颈部比二者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腹部呈圆形。油锤瓶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

  柳叶瓶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日月罐

  日月罐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名。日月罐腹模印二个对称分布的月牙形装饰,故又称“月牙罐”。日月罐品种以祭红釉、冬青釉多见,以康熙的积红,雍正的粉青,和乾隆的冬青釉产品为上,底书年款。

清雍正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意耳蒜头瓶

  如意耳蒜头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

  实际上蒜头瓶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甘露瓶

   藏草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是流行于 *** 地区的瓶式之一。清朝廷为 *** 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元明两朝有掐丝珐琅藏草瓶,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及至清朝雍正时期景德镇窑在造型上对藏草瓶进行了创新,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的藏草瓶,乾隆以后不见藏草瓶的身影。

  据《乾隆纪事档》记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烧造几件”的记载相符;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

清乾隆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转心瓶

  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转瓶,顾名思义为可以转动的瓶子,即在一个瓶内,套装另外一个瓶子,外瓶和内瓶均有画面,外瓶一般镂空,可以通过外瓶和内瓶的转动看到不同的画面。它分为转心瓶和转体瓶两种形式,内瓶可以转动的叫转心瓶,外瓶可以转动的,就叫转体瓶。

  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

  转瓶的 *** 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 *** 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清康熙 斗彩璎珞纹贲巴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贲巴壶

  贲巴壶为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贲巴壶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贲巴壶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宗教题材出现在清代御窑瓷器上是当时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贲巴壶是藏族地区寺院内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 *** 、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

(注:内容与图片均来源于 *** )

标签: 豇豆 莱菔 梅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