诹,读音为“zōu”,是一个汉字,常用于古文、文言文中,意为询问、征求意见。该字是由“言”和“且”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言”表示讲话的意思,而“且”则表示前进、前往的意思。因此,诹的含义也与讨论、商量、求教等相关。
在古代,诹这个字通常用于表达官方的征询意见或者是私人之间的商量讨论。例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有“大宗伯诹百官”的记载,意为大宗伯要向百官征询意见。而在《论语》中也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其中“为人谋而不诹乎?”就是指讨论、商量。
总的来说,诹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用得比较少,但在古代文献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如果你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遇到了这个字,就可以读作“zōu”,表示询问、征求意见的意思。
诹,读作“zōu”,是一个汉字,常用于古文中,也可用于现代汉语中。本篇将为您介绍诹的含义、读音、部首、笔画、造字规律等相关知识。
一、诹的含义
诹,意为询问、征求意见。常见用法有“诹谋”、“诹访”等。在古代,官员需要听取百姓的意见,有时还需要听取同僚的意见,这时就会使用“诹”的概念。
二、诹的读音
诹的拼音读音为“zōu”,声调为声。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字并不常用,但在古文中仍有出现。因此,正确的读音是很重要的。
三、诹的部首和笔画
诹的部首为讠(讠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言语、语言的意思),总共有8个笔画。其中,第1、2、3、4、6、7、8画都是横画,第5画是竖画。
四、诹的造字规律
诹是由“口”和“从”组成的,其中“从”是“人”字的变体。由于“从”代表人,因此“诹”的含义也与人有关,是征求人的意见和想法。同时,“口”也与语言、言论有关,强调了诹的含义。
总之,诹作为一个古汉字,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是在古文中仍有出现。正确地理解诹的含义和读音,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也有助于扩大我们的汉字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