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怎么读粤语,蚌怎么读拼音发音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7 0
天津话为何不像近邻北京话、河北话?反而像1200里外的安徽话?

历史九点半/文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由于山川地理阻隔,造就各地迥异的风俗习惯,语言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区。

目前中国的方言区主要有官话、吴语、湘语、闽南语、粤语、赣语、晋语、徽语等,每个大的方言区又可以划分为若干次方言区,比如官话中就有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区分。

图:中国方言地图

总体来说,北方官话较为接近,而南方方言更为复杂。由于自古南方水系发达,山川阻隔,方言衍生比较杂,甚至一些大的村子相互之间方言都有差异,更别提市与市、省与省之间了。诸如浙江,每个市之间几乎都要用普通话才能交流。

另外,方言还会出现“飞地现象”,意思是一地的方言与周边地区方言差异很大,反而与相隔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外的某地方言类似。造成方言“飞地”现象的,则大多属于大规模移民产生的。

图:天津

比如咱们要说的北方第二大城市的天津话。天津话大家想必并不陌生,相声小品里经常会听到,是非常有特色、且独具幽默感的方言。大家都知道,天津与北京、河北接壤,距北京仅有120公里,三面被河北环抱,但很奇怪的是,天津话却和近邻河北话、北京话有非常大的差异,即便放在整个华北,天津话也是相当特殊的存在。

天津话和北京话、河北话差异大,但却和1200里外的安徽皖北话十分相似,为啥会出现这一神奇现象呢?其实,这就是咱们上面说到的方言“飞地现象”了。天津和安徽之间,在历史上曾有过3次大接触,正是这3次安徽移民,带来了皖北方言,导致天津话出现变异,和邻居不像,反而和安徽成了远亲。

图:天津至皖北跨越1200里

之一次发生于明初。众所周知,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而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也大都是淮西子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为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巩固北方国防,朱元璋将四子朱棣封为燕王,驻守北京。

朱元璋和儿子们都是安徽人,而将领士兵也大多是从淮西招募的,同为老家走出来的,风俗语言相近,因此老朱家对淮西子弟比较放心。江东曾是张士诚地盘,老朱家对江东士兵颇为忌惮,守卫南京都城的责任就交给了淮西兵。

朱元璋驾崩后,孙子朱允炆继位,力主削藩,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爆发,被叔叔朱棣夺了皇位。朱棣根基在北京,因此夺得皇位后,以“天子守国门”名义,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随着朱棣北迁的不仅有燕王旧臣,还有大量淮西兵及其家眷数万人,朱棣将这批老家带来的士兵安置在天津设防,并设立天津卫,至此天津正式建城。

可以说天津城最早的一批居民,都是来自安徽皖北、江苏苏北等地,因此皖北苏北这一地带的方言,也成了天津城内最早的强势方言,这也导致天津城内方言和周边地区方言有很大不同。皖苏北后裔当时处于上层阶级,天津本地人又很少,因此方言得以完整保存。

第二次发生于清末,也是一次军事大移民,便是李鸿章的淮军。天津在清末成了淮军大本营,李鸿章从两淮带来的6万淮军以及他们的家眷,再次涌入天津城,又将江淮官话带入天津。这些淮军后裔后来陆续脱下军装,成了新天津人。

图:淮军

燕王扫北和淮军入津,两次都是军事移民,而两次移民的主体都以皖北人为主,因此天津城内皖北方言成为强势方言。

另外,清朝时期,全国盐业漕运几乎都被两淮盐商垄断,两淮盐商顺着运河不断抵达天津,也带来了大量皖北、苏北方言和生活习惯。这3次移民,最终构成了天津的居民主体以安徽裔为主,安徽皖北方言也成了天津方言的母方言。

不过近代以后,随着大量河北等北方人涌入天津,天津方言也逐渐受到影响。但总体上来说,天津话和如今的皖北话依然十分接近,尤其是以蚌埠、固镇为辐射的皖东北地区,和天津话最为相似。因此,语言学界如今比较倾向于将天津话归类为中原官话信蚌片,天津也成为信蚌片方言在北方的一个“方言岛”。

如果大家熟悉天津话和信蚌片方言的,应该会有这个感受,两边人说话口音、用词都非常接近,相比于天津话和周边的北京话、河北话更为接近。很多出门在外的信蚌方言片区的人说话,经常会被误以为是天津人。

图:中原官话信蚌片

有天津人或者安徽信蚌方言片区的人吗?可以来互相说下方言,看看是否很接近。

中国“十大”地方方言

一,北京(官)话方言。

北京话(北京官话),又称北平官话,为清朝官场使用的标准语。

这种北京腔调的官话是在北京话和北方话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官话的一个分支,虽名称中有“北京”二字,但并非北京话。更准确的说北京官话是热河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建昌县、阜新市部分地区。

北京官话可分为京师片、怀承片、 朝峰片、石克片四片,使用人口约1500万。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

其中,属于北京官话区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是全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

二,东北话方言。

东北话东北方言,即东北官话。脱胎于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话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东北话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三,天津话方言。

天津话作为天津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天津话干净利落,活泼俏皮,充分体现了天津人率真豪爽、亲切包容、幽默诙谐的性格特征。天津话,属中原官话-信蚌片,特指以天津老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方言,即天津话。

与普通话比较,天津话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从声母上看,天津话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z、c、s,如“中”读为“宗”、“山”读为“三”,“吃”这个音比较特殊,仍然读“chi1”, 等;i和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né”等。天津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语词,如用途很广的“嘛”即什么、“哏儿”即有趣、“打擦”是指开玩笑等等。最能体现天津话特点的是声调: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阴平声调上,普通话读为高音、高平调,天津话则读为低音、低平调。

四,上海方言。

上海话(上海方言),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上海吴语、吴语上海话、沪语,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是吴语的重要代表,与吴语太湖片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是现代吴语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一支语言。

狭义上海话指上海市区方言,也就是现在被广泛使用和认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上海话是以本地吴语为基础,自然融合上海开埠后的吴语区各地移民方言而成的一支新型城市吴语。

广义上海话还包括各上海本地(郊区)方言,主要包括浦东话、松江话、嘉定话、崇明话、金山话、青浦话、奉贤话等。上海地区原由江东11个吴语县组成,方言反应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是在上海地区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有深厚文化积淀。上海话承载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 上海要努力建设成一个有个性特色的东方文化明珠,理应继承上海语言文化的灵魂。

五,粤语方言。

粤语粤海片,即为通常指的广府话。粤语的标准音——广州话即属于粤海片。粤海片内部差异不大,彼此一般能较流畅的通话。包括广州话、香港粤语、韶关白话、湛江白话。香港话和广州话极接近,而湛江白话与广州话相比则有一定的变化。

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话的影响也较少。但在最近的数十年,在中国大陆的“推广普通话”运动的影响下,近20年来广州人的北方话水平在大大提高的同时,许多地道的广州话词语在日常使用中消失。例如今天的广州人已经很少像20年前那样,用“金鱼黄”来形容“橙色”;甚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广州话广播词也生硬地用粤语来读出北方话的词语——例如会使用:“站”而非粤语的“企”。也产生了一些如“落班”、“落课”等粤语与北方话的混合词。

香港标准粤语是指香港官方、媒体,以及香港市区使用的粤语,与广州话极为接近 (用词有所不同)。香港新界的本地粤语以莞宝片围头话为主。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粤、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话和香港广府话在音调和词汇相互影响)。

六,闽南语方言。

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至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及广东粤东、粤西地区、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有7000多万人。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 *** ,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河洛话(古代河南话)、学佬话、等;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

七,台湾话方言。

台湾话(台罗拼音:Tai-uan-uē,白话字:Tai-oan-oē、闽南拼音:Dáiwán wê),亦称为台湾闽南语或台语,习惯上专指在中国台湾地区所使用的闽南语,在语言学分类上属于泉漳片,台湾北部偏泉州音,南部偏漳州音。

自明郑与清治时期起,特别是海禁开放后,大量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地区,以福建南部的泉州府和漳州府闽南人占多数,其带来的语言取代了台湾原住少数民族诸语,闽南语是台湾之一大母语,使用量之一的语言,台湾2300万人口当中,闽南人占比75%以上。

根据2009年台湾年鉴,大概有85%的台湾民众,会使用闽南语。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兰阳平原,故被称为内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被称为海口腔,南部则为泉漳混合区。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滨,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的说法,仅在台湾中部地区符合此一分布。 总体上说,台湾话在北部偏泉漳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内埔腔,中南部沿海偏海口腔。

八,四川话方言。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 ,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 ,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

九,河南话方言。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17个省辖市、21个县级市、89个县、 48个市辖区、河北省南部二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三十一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亳州、阜阳等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宝鸡、安康市白河县。除西安道北的河南方言外,河南的移民往往在异乡形成自己的方言,如南水北调工程初期从河南淅川移民到湖北柴湖的河南人,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移民还是讲着河南方言,如果以语言和文化认同来区分人群,他们无疑成为湖北籍的“河南人”。

河南方言分布在河南省淮河干流北部的广大地区。

而淮南的信阳方言分布在信阳中东部的信阳县南部、罗山、光山、新县、潢川、固始、商城一带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

在河南省内,又可根据淮河划出淮北方言和淮南方言。淮北方言即河南方言,比较普及,不管是豫北的鹤壁,豫西的洛阳,还是豫南的南阳,豫东的开封等地,皆用淮北方言。

十,西安话方言。

西安话属中原官话—关中片,为关中东府方言以及陕西话之代表,与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咸阳西部地区)。

陕西话中只有四个声调,但与 普通话 声调有很明显的对应关系。大部分字的读音符合声调对照表。以下以西安话为例:不符合以上对应关系的主要是? 清声母及次浊声母的入声字。普通话把清入字不规则地归入阴? 阳平、上、去四声,把次浊入声字? 入去声,而关中话则将清入、次浊入??入阴平。如清入“八、福、笔、各”? ?次浊入“麦、月”等。

乡党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党”。都是中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中国之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下来了。

(文章图片及其内容简介编辑于 *** ,谢谢原作者。)

煲仔饭、油炸鬼、鸡屎饼:广东的菜名干嘛这么野?

来源 | 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

已授权,谢绝二次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原作者

在广东人眼中,只要是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特别是所有背朝天的,都能吃……

菜名这么野,广东的吧?!

“煲仔饭”“人头饭”“油炸鬼”“福建人”……

不少外地人在来广东之前,听到这些食物的名词都会瑟瑟发抖,广东人这么凶残的吗?连孩子都不放过?还要用人头做饭?福建人又做错了什么?

吃货届“食在广东”的传说又是怎么一回事?

古代的广东人就这么会吃吗?

在很久很久以前,远离中原战乱的岭南地区生活着风俗与中原迥异的本地土著百越人。百越族人除了种植水稻,还喜欢吃蛇、蛤等小动物,槟榔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零食。秦统一六国后,将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并派大将赵佗率领五十万大军驻守。

但是没过多久,秦末战争让秦朝无法再顾及这片物产丰饶的“蛮夷之地”,赵佗于是起兵建立南越国。赵佗等中原军民也将中原的饮食文化带入岭南,同时也吸收了百越族的一些饮食习惯。

在广州出土的南越文王墓中,随葬品中除了今天常见的猪、羊、牛、鸡、鱼等随葬食物,还发现了青蛙、龟足、藤壶等当时中原地区少见的食物,除了水里游的和地上走的,天上飞的也少不了,墓葬中还有今天已经被吃成濒危的禾花雀。看来,两千多年前广东人就已经对吃爱得疯狂。

广州南越王墓

不少被流放到岭南的文人墨客都记载了一些对中原来说匪夷所思的食物,最让中原人惶恐的恐怕就是蛇肉了,《淮南子》曾记载:

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中原地区)得而弃之无用。

宋代时,大吃货苏轼被贬到惠州时曾买蛇羹回家吃,他告诉自己的小妾这只是海鲜,小妾吃完后苏轼才告诉她那是蛇肉,知道真相的小妾顿时狂吐不止,居然因此病死。此外,田间的老鼠也能被广东人做成美食,清代《岭南杂记》记载道:

鼠脯,顺德县佳品也,鼠生田野中,大者重一二斤……炙为脯以待客,筵中无此以为不敬。

广东人日常到底吃什么?

中原战乱导致的大规模人口南移使得越来越多成熟的烹饪技巧和饮食习惯继续进入这片曾经遭人排斥的化外之地。随着客家人和潮汕人的迁入,以及在与壮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交流碰撞中,粤菜的食材和烹调方式也越来越丰富。

在主食方面,得益于里高温多雨,植被茂密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稻、薯、麦、粟和玉米都适宜在广东种植,水稻的种植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山林里的各种野生动物和大海里的水产也都是广东人不愿放过的美食,一度有“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也”的说法,所以广东人什么都吃,一方面是因为各种饮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汇聚岭南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物产丰饶,能吃好吃的东西真的太多了!

如今的粤菜大体由广府菜(也称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和顺德菜组成。广州菜以花样众多和追求鲜美而闻名,有人曾用“背脊朝天,人皆可食”来形容广府菜,意思是只要是背部对着天的动物,就都可以吃,所以大家在广东睡觉还是不要翻过来睡了。

烧腊、五蛇羮、烤乳猪,杏汁官燕、冬瓜盅、老火靓汤,文昌鸡,蒜子干贝等都是广府名菜。

潮州菜则以海鲜闻名,住在粤东沿海的潮州人几乎是无海鲜不成宴,虾、海参、鱼、蟹、蚌、螺、鲎、蚝等都经常出现在潮州人的饭桌上,“打冷”也是潮菜的一大亮点,也就是广东人常说的卤水、腌制品以及各类潮州粿品等冷菜,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莫过于狮头鹅。

潮州卤水拼盘

客家菜则多油多咸,口味偏重,原因是居住在丘陵山地的客家人劳动出汗比较多,需要大量补充盐分。知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盐焗鸡、酿豆腐等。逢年过节或者喜事临门时,客家人还会大摆盆菜宴,煮好的菜肴按照一定的特性一层一层放进大盆中,然后一层一层吃下去。

顺德菜讲究清、鲜、爽、嫩、滑,网红小吃“双皮奶”以及陈村粉都是顺德菜的杰作。技艺超群的顺德厨师更是裴声中外,招待外宾的国宴中有不少佳肴就是出自顺德厨师的手笔。

那些恐怖的广东菜名

油炸鬼、煲仔饭、人头饭、鸡屎饼……这些细思恐极的菜名让不少外省人感到恐慌,不禁想象广东人是有多凶残,连孩子都不放过。

其实,这些恐怖黑暗的菜名大多是出自粤语谐音,或是因为文化和习惯。

油炸鬼

油炸鬼其实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油条,广府人把油条叫作“油炸桧”,粤语发音和“油炸鬼”非常相似,慢慢就传成了油炸鬼。所以不要以为广东人个个比钟馗还猛,能直接把鬼扔下锅。

人头饭

“人头饭”也不是说用人头做饭,而是说在盛饭的时候,按照桌上人数打饭,一人一碗,而数人数最快的的方式自然是数下有多少个人头啦,顺口简化成“人头饭”。虽然听起来很恐怖,不过真要论起来,淮扬菜中的“红烧狮子头”恐怕之一个不服。

煲仔饭

“煲仔饭”中的“煲仔”指的其实是小砂锅,在广东,一般与“煲”有关的事情都指的是砂锅,煲汤也是用砂锅,而“仔”在粤语名词中则常常与“小”的东西有关,比如“刀仔”就是“小刀”的意思。而这些恐怖的菜名为全国所知,也是广东美食和文化输出的一个缩影。

煲仔饭

电影《赌侠》中刘德华扮演的“刀仔”,在国语版中便译作“小刀”

鸡屎藤饼

再说说“鸡屎藤饼”。难道是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很臭臭,吃起来香香的?首先,鸡屎藤饼肯定不是用鸡屎作原料,而是一种南方很常见的植物。这种植物的叶子被揉碎之后,闻起来很像鸡屎,所以被命名为“鸡矢藤”。鸡屎藤饼味道香甜口感软糯,而且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鸡屎藤饼

鼻屎糖

额,其实这种糖北方也有,只不过被通常叫做“仙丹”。但是到了广东,怎么就成了鼻屎呢?

鼻屎糖有很多种口味,陈皮、无花果、话梅等。以前广州凉茶铺卖凉茶会怕小朋友觉得太苦,就会送一颗这样的糖,让你喝完凉茶马上含在口中。因为它又黑又长得一坨坨的,加上老广州人爱开玩笑吓唬小朋友,所以很多广东小朋友都叫它鼻屎糖。

老鼠粄

这个名字,真是……一言难尽啊。

“粄”是一种大米制品,其实跟老鼠没关系,只是因为外形看起来两头尖尖的,广东人觉得它长得特别像老鼠,所以就这么叫咯。

此外,近代以来广东也一直处在对外交流的前沿,早期的海外华人大多都来自福建广东两省,漂洋过海的广东人自然也把粤菜带到了大洋的另一端。不过,这些海外的粤式菜肴画风也发生了突变,不断“洋化”,口味和国内渐渐偏离。

画风正常的有“扬州炒饭”,没错,和“重庆鸡公煲”一样,这是一道菜名存在很大误导性的美食,最早的“扬州炒饭”起源于清朝时一家在广州的淮扬菜馆,而不是扬州本地,随后这道在广东家喻户晓的名菜传到了香港,又继续传到海外为人所熟知。

而另外一道在海外风靡一时中国菜“杂碎”也是出自清末移居海外的粤籍厨师之手,早在李鸿章访美之前,波士顿的唐人街餐馆中已经有“炒杂碎”这道菜,不过让“杂碎”在美国火起来的是当时访美时颇受关注的李鸿章,吃不惯西餐的李鸿章让自己的私人厨师将将剩菜杂烩一锅,拜访的客人尝过后大为赞赏,问菜名时李鸿章随口答道“杂碎”,大快朵颐的美国人在李鸿章走后依然念念不忘这道李鸿章宴请的“杂碎”,抓住商机的广东菜馆乘机借李鸿章的名字营销了一把,于是便有了“李鸿章杂碎”这道名菜,甚至还开了很多“杂碎馆”,不过,如今的“李鸿章杂碎”在各地的材料和烹饪 *** 都有所不同,各成一家,也是画风清奇……

你还知道哪些奇葩菜名?欢迎留言分享。

参考文献

蔡晓梅, 朱竑, & 司徒尚纪. (2011). 广东饮食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热带地理, 31(3), 321-327.

王柳音.(2018).揭秘广东人吃福建人之谜. 新上流城市生活.

韩伯泉. (1989). 广东传统饮食风俗概观.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 39-48.

蔡晓梅, & 司徒尚纪. (2008). 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质及其影响研究. 热带地理, 28(2), 187-192.

叶春生. (1992). 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 广西民族研究, (1), 72-80.

动历史. (2018). 广东人啥都吃的传说,原来古来就有!

周松芳. (2017). 粵菜海外傳奇. 南方都市报

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一个有趣、专业、接地气的泛社会兴趣社区,让你更多元理解社会,判断社会趋势,更好认识自我,促进认知升级。

地名读音的多元选定

李娜 绘

李娜 绘

地名是语言学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地名的用字和读音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因为特殊,所以地名一直是学界持续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民间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地名读音的选择和审定,常常会各执一端,见仁见智。个别县市地名的读音还要由国家民政部门会同有关专家来定夺。可见,地名读音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正音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普通话读音做规范求统一。一个地名读音从当地民间层面的习用读音到国家民政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权威认可,再到词典层面的规范读音,往往而且必然会考虑到社会、历史、地域、民情、层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遵从的是多元性选择,而不是唯一性标准。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反映的现有地名读音看,大致体现出了五方面的考虑,以下逐一论述。

承古性

地名读音的承古性是指地名读音继承了中古或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特点,这些古音在普通话中已经发生演变,而在特指的地名中还保留着。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地名往往保存古音。例如山东省费县的“费”,读bì,广东省番禺县的“番”,读pān,都保存了古重唇音(今双唇音)。“费”读bì的音在《现汉》中尚未注出,只有fèi一读。“番”读pān,在《现汉》中已经注出。“费、番”在上古音中声母均为滂母(今p声母),今读bì、pān是“古无轻唇音”的上古音遗存。“番”在中古音《广韵》中已读为孚袁切,属敷母(今f声母),读fān,广州话里“番薯,番瓜(南瓜)”的“番”已与普通话一样,读fān,可见,“番”读pān的读音还保留或限定在该地名中。

再如山西省洪洞县的“洞”,读音为tóng,不读dòng。《广韵》:洞,徒红切,县名,在晋州(今临汾尧都区)北。此音已沿用千余年。普通话中“水洞”的“洞”读dòng,源于《广韵》徒弄切,tóng只用于洪洞地名中。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台”,读tāi,源自《唐韵》土来切,《集韵》汤来切,音同胎,保留的是中古音。

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当地读lù,不读lìu;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的“六”也读lù。读lù最晚是中古音的保留。《广韵》《集韵》均为力竹切,音同陆。到《中原音韵》,才入尤侯韵,入声作去声,读lìu。《洪武正韵》有两读:力救切,读lìu;卢谷切,读lù。目前来看,民政部已认可了“六安”的“六”读lù的读音。

从俗性

地名读音的从俗性是指该地名的读音不是按中古音的反切读音来读,而是遵从了当地不合古音的俗读。

比如,山西省繁峙县的“峙”,读shì,不读zhì。按照《广韵》直里切和《集韵》丈里切,“峙”切成今音均为zhì,可见读shì是当地的俗读。广东省东莞市的“莞”,《广韵》《集韵》均胡官切,音恒。《集韵》又沽还切,古丸切,音官,读阴平调。“莞”读上声调guǎn,不合以上反切,在记载粤语的韵书《分韵撮要》中才有今天上声调的读音。“珲”作为地名用字,在吉林省珲春市中读hún,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区中读hūi,也是分别遵从了当地俗读。安徽省蚌埠市中的“蚌”,《说文解字》是步项切,《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也是步项切,《中原音韵》:帮母,江阳韵,去声,今音应读bàng。今读bèng也是遵从了当地俗读。河北省蔚县的“蔚”,读yù,不读wèi。《现汉》也注为yù。但《广韵》中是於胃切,读wèi。审定为yù音显然也是遵从了当地俗读。“漯”有两个读音。《广韵》“他合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讬合切”,读tà,今山东的古水名漯河,读此音。然而,河南省漯河市的“漯”读luò,不合古音。也是遵从了当地俗读。浙江省丽水市的“丽”,读lí,不读lì。《广韵》《集韵》均为郎计切,《正韵》力霁切,均读lì,音同隶。读lí当是遵从了当地俗读。

容错性

地名读音的容错性是指有的地名读音不知何时因何原因产生误读,一直这么读下来,不予正音。

比如,四川省筠连县的“筠”,读jūn,不读yún。《广韵》为贇切,《集韵》《韵会》于伦切,都切为yún,音同云。读jūn可能是受声旁“均”的影响。黑龙江省穆棱市的“棱”,读líng,不读léng。可能是受同声旁字“凌陵绫”的影响。黑龙江省讷河市的“讷”,不读《广韵》“內骨切”的nù,也不读《现汉》注音nè,而读nà,可能是受同声旁字“纳衲钠”的误导。贵州省大磏镇的“磏”,不读《广韵》“力盐切”的lián,而读qiān。可能是受同声旁字“谦”的误导。江苏省浒墅关镇、浒浦镇的“浒”,读xǔ,不读hǔ,当是受声旁“许”的影响。上海市莘庄镇的“莘”,读xīn,不读shēn,是受了声旁“辛”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误读的字有县级地名,也有镇级地名,而且以上“磏”“浒”“莘”这些镇名的读音,均在《现汉》中明确注为qiān、xǔ、xīn,这是比较特殊,也比较罕见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地名的特殊读音只能照顾到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

存异性

地名读音的存异性是指国家民政部门和《现汉》认可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特殊地名读音。比如,《现汉》中“乐”有lè、yuè、lào三个读音,读lào音,专门用于河北省乐亭县的“乐”,也用于山东省乐陵市的“乐”。但是,同是县名中的“乐”,浙江省乐清市的“乐”,当地读yuè;河南省南乐县、广东省乐昌市、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乐”,当地均读lè。《现汉》中虽未为地名注出“乐”读lè的读音,但在百度百科中已按当地读音注出。看来同属县一级的上述几个地名中的“乐”,读音取向可以不一样。

再如,河北省大城县的“大”,读dài,不读dà;北京市大兴区的“大”,读dà,不读dài。处于乡镇及其以下地名中的“大”,读什么音,更是各取所读。如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大盂镇的大,读dài,不读dà。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大汖(pìn)村的“大”,读dà,不读dài。

此外,河南省荥阳市的“荥”,读xíng,不读yíng,源于《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惠扃切”;四川省荥经县的“荥”,读yíng,不读xíng,源于《集韵》萦定切。“荥”的这两个读音,均有古音来源。河南省渑池县的“渑”,读miǎn;作古水名渑水时,读shéng。上海莘庄的莘,读xīn,不读shēn;山东莘县的莘,读shēn,不读xīn。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县、不同的镇、不同的对象中,读音取向可以不一样。

开放性

地名读音的开放性是指无论是《现汉》,还是国家民政部门,对地名特殊读音的认定一直持开放态度,一直关注地方 *** 与民间群众的诉求。改革开放前,各地经济还比较落后,交通不畅通,旅游业不发达,人口往来少,新闻报道也少,某个地名的特殊读音,原来只在某地的小范围内称说,没有意识到它的读音变化后会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有何反响,当地人也很少有机会能听到不一样的地名读音,外界也很少关注这种特殊的地名。

改革开放后,情况就不同了,尤其是当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人员往来、新闻报道增多,当这个地名要在高速公路上标示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比如山西省洪洞县名本应读hóngtóng,中央电视台报道,高速公路的标示牌,都是hóngdòng。答案很简单,因为《现汉》原先只有dòng一个音。后经国家民政部门组织专家考察论证,确定洪洞地名专用音tóng,近几版《现汉》上也增补了该音。可以看出,对某地特殊地名读音,只要是地方 *** 根据民间诉求正式给民政部打报告,经专家论证合理,即会得到官方认可,也会在《现汉》中得以增补。

地名作为一个地域形象的重要标识,它的用字和读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凝缩,可以代表一个地方经济的品牌,对扩大地域影响力具有无形的价值,这也是上层、地方、民间、学界和《现汉》普遍关注的原因所在。

(作者:乔全生,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邸恩嘉,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中国最容易读错的地名,看看你能读对几个?


中国地大物博,文字历史源远流长,多音字、形体相似比比皆是,很多被用于中国地名,误读地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习惯成自然,往往错了也不知道。但有时候、有些场合却很难堪,甚至容易成为一种笑柄。那么,中国有哪些地名最容读错呢?

1、六安市

六(lù)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名鼎鼎的“六安瓜片”想必爱茶的人都知道,但地名就未必能读对了,六(lù)安往往读成六(liu)安。六安人自己方言读音也还是:liu an (an 读第三声)。央视主播郭志坚就在电视上把六安读成了六(liu)安,引发当地人和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质疑。这位主播回应称,在最新版的《新华字典》上,六只有liu一个读音。但是,六(lu)作为地名的发音,在之前的字典中一直都是存在的。直到《新华字典》最近的两次修订,才取消了这个音,统一读成liù 。

2、蔚县

蔚(yù 玉)县,古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河北省张家口市辖县。蔚,一字多音,一般读wèi,地名和姓名读yù,以地理命名为例,为两个地名(蔚州县、蔚汾县)、两条河流(蔚汾河、蔚茹河)所专用。蔚(yù)县常被误读为蔚(wèi)县。

3、犍为县

犍(qián)为县隶属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犍为县常被误读为键(jian)为县。

4、儋州

儋(dān)州是海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儋州主要方言有儋州话、军话、客家话、临高话、黎话、广东话、海南话等,语言交流主要以儋州话为主。儋(dān)州常被误读詹(zhan)州、蟾(chan)州等。

5、巴彦淖尔

巴彦淖(nào 音闹)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地级市,“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常被误读为巴彦卓(zhuo)尔。

6、武陟县

武陟(zhì)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焦作市的下辖县。武陟县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知道“陟罚臧否”这个成语吗?意思很简单:赏罚褒贬。但读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能完全读对的人一定是高手: 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你读对了吗?

7、郏县

河南有两个县名字特别容易搞混,一个是陕县,一个是郏县。容易读错也可以理解,实在是长得太像了。陕(shan)县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现在叫陕州区,是三门峡的市辖区了。郏( jiá )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这个特别容易搞混读错。

8、涡阳

涡阳,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是旋涡的涡,应该读wo阳,其实是涡guō阳,是安徽省亳州市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涡阳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市县、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9、亳州

亳(bó)州是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亳(bó)州经常被误读为“豪(hao)州”,是不是拥有一套“豪宅”是每个人梦想的缘故?

10、黟县

黟县(音yī),隶属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六县之一,位于安徽省南端,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yī)县常被误读成黔( qián)县。

11、鄄城

鄄(juàn)城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就是今山东鄄(juàn城人。鄄(juàn)城常被误读为甄(zhen)城。

12、莒县

莒(jǔ)县是山东省日照市下辖县。莒县历史悠久,县城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山东省面积更大的古城。莒(jǔ)县常被误读为“吕县”。

13、茌平县

茌(chí )平县是山东省聊城市下辖县。茌(chí )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中国圆铃大枣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也是聊城唯一的百强县。

14、郯城县

郯(tán)城,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最南端。郯城是"东夷"集团中更大的方国徐国之都,是古徐州和徐国文化的源头,亦是徐姓的祖陵和发迹之地。郯(tán)城常被误读为炎(yan)城。

15、盱眙县

盱(xū)眙(yí)是江苏省淮安区的一个县。盱眙曾孕育一代开国帝王朱元璋。境内古迹众多,有夏禹治水、老子炼丹的遗迹,有陈婴举旗拥楚反秦的遗址有项梁、刘邦集聚的城垣,有五代十国柴王寨的旧迹,有岳飞、金兀术对垒的古战场。盱(xū)眙(yí)常被误读为于台(yu tai)。

16、邗江

邗(hán)江区是江苏省扬州市下辖区。邗江因春秋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而得名,2001年撤县设区,隶属扬州市。

17、鄞州

鄞(yín)州是浙江省宁波市市辖区。鄞州历史悠久,其前身鄞县,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建制县之一。鄞(yín)州常被误读为谨(jin)州。

18、铅山县

铅山(yán shān)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辖县。外地人之一次很少不把这个名字念错,一般都会读成铅(qian)山。

19、郴州

郴(chēn)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是湖南省地级市。 郴(chēn)州常被误读为彬(bin)州。

20、耒阳

耒(lěi)阳是湖南省县级市,衡阳市代管。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耒阳县升格为县级耒阳市。耒阳常被误读为来(lai)阳。

21、涪陵

涪(fú)陵居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渝东门户之称。1998年四川省涪陵市并入重庆市,原枳城区、李渡区合并为重庆市涪陵区。提起涪陵榨菜,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我去买榨菜的时候,经常还是会听到涪(pei)陵榨菜!

22、繁峙县

繁峙(Shì)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始建于春秋时期,历史悠久,繁峙从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得名。峙的正确读音是Shì(是),常常会误读对峙的“峙(zhi)”

23、弋阳

弋阳,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属于江西上饶市,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家乡。江西弋阳的弋,读音为yì。常被误读为戈(ge)阳。

24、蕲春

蕲(qí)春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以北,隶属黄冈市,著名“教授县”,以人才辈出著称。蕲春的蕲,读为qí,常被误读为蓟(ji)

25、大栅栏

大栅栏(Dàshílànr)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中心地段,位于天安门广场南,前门大街西侧。外地人很少能读对这个音。北京读音为dà shír lànr(大拾烂儿),其中有些儿化音,还有吞音和连读。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古音,拼音很难标注,标的也很不准确。所以,如果不是听当地人当面读一下,很难知道其正确发音。

26、柘城县

柘(zhè)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商丘市的下辖县。据资料记载,早在秦朝时,这里便开始置县。因为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而得名“柘县”,后于隋朝时期定名“柘城”,并沿用至今。“柘”用于柘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名贵木料。古时皇帝所穿的皇袍,就是用柘木染色,柘黄为贵。不过这个字很少被大多数人知晓并使用,所以很多人在之一次看到这个地名的时候,容易念成柘(tuò)城。

27、中牟县

中牟(mu 四声)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郑州市的下辖县。据资料记载,这里在汉朝时设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官渡之战的发生地,同时也是古代四大美男之首——潘安的故乡。因为牟是多音字,大家基本都认识,所以很多外地人,在之一次看到这个地名的时候,都会误读成中牟(móu)。甚至有不少当地人,也是读的中牟(móu),不知道作为中牟人的你,又是怎么念的呢?

28、长垣县

长垣( yuàn )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是河南省省直管县。据资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设郡县,因有防垣,而改首邑为长垣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垣”字与“恒”、“桓”字形似,所以很多人在念长垣的时候,都会念成长(héng)或者长(huán)。

29、睢县

睢(suī)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商丘市的下辖县。这里不仅是中国长寿之乡,还是中国健康宜居小城,曾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更佳生态旅游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因为“睢”字与《诗经》中“关雎”的“雎”字形似,所以很多人也会将睢县错念成睢(jū)县。

30、浚县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是鹤壁市的下辖县。浚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浚县泥咕咕被中国 *** 列入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庙会,被誉为“华北之一古庙会”。同中牟的“牟”字一样,浚县的“浚”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有(xùn)和(jùn)两个读音。不知道你有没有误读成浚(jùn)县过呢?

31、泌阳县

泌阳(bi)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属驻马店市。泌是个多音字,当地名是读bi,而不是不是泌尿科的mi,河南人和泌阳当地人一般念泌(bei)阳 。河南还有个沁阳,沁的读音为:qìn。沁阳市隶属河南省焦作市,古称怀庆府、河内县,因故城位于沁水之阳而得此名,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32、渑池县

渑池县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有个成语叫“渑池之会”就是说的这个地方。渑(mian)池读“免”,容易错读成“蝇”。曾经在报道“渑池矿难”是,央视新闻女播音员也把它读作了yin渑,看来“苍蝇、蝇子”确实是深入人心啊!

33、荥阳

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读荥(xíng)阳县。一些朋友之一次看到荥阳的荥字,不知道荥怎么读这很正常。容易读成“荣阳”、“萦阳”甚至“水阳”等。荥的读音有两个,分别是xíng、yíng。荥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荥读xíng时是指地名或穴位名,荥读yíng时指县名;荥也指古代湖泽名。荥经(Yíngjīng)是县名,在四川。

34、蚌埠市

在安徽省北部,相传因盛产河蚌而得名。蚌埠普通话标准读音是 bàng bù ,约定成俗的读音是beng bu(只限本地名),安徽人一般都念“beng bu”。很少听见bàng bù,大家觉得不舒服。“蚌”读bèng,不读bàng。

35、歙县

歙(Shè)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徽州六县之一,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为歙县。歙,有两种读音:"xī"和"shè"。

36、砀山

砀(dàng)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砀”读dàng,意为有花纹的石头。汉刘邦在河南永城芒砀山斩蛇起义,就是这个“砀”。

37、临朐县

临朐(qú)县隶属鱼山东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市西南部。素有"小戏之乡"、"书画之乡"和"中国观赏石之乡"等美誉。朐(qú)常被误读为gou

38、芝罘岛

芝罘( zhī fú )是山东省烟台市的一个市辖区。芝罘岛横亘于山东省烟台市区北部的海面上,又称芝罘山,名气很大。芝罘( zhī fú )常被误读为(zhī bu)

39、兖州

兖(yǎn)州是山东济宁市辖区之一,位于山东省西南,济宁市区东北部。有个上市公司,叫兖州煤业,很有名。

40、深泽县

深泽县,之一反应就是深ze县,事实是读作深泽zhái县,是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东部边沿县。深泽县名在本地方言都叫“深宅”,是石家庄市最常被叫错的地名之一。深泽【zhái】 “以界内水泽深广名之。

41、乐亭县

乐(lào)亭县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是河北之一沿海大县。乐(lào)亭常被误读为了乐(le)亭。乐亭因名人、名曲(乐亭大鼓)名扬全国。虽然本地人都把乐亭读作làoting(前四声后轻声),但外地人提起乐亭来,一般多读作乐(Lè)亭,读(Lào)亭的不多,因为字典里查不到乐(Lào)的读音。此音的由来,也是方言方音所致。是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的结果。

42、嵊州

嵊(shèng)州是浙江省绍兴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浙江中部偏东,是全国之一批经济开放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嵊(shèng)州常被误读为cheng州。

43、鄚州

州镇位于河北省任丘市西北部,古有名医扁鹊、三国大将张郃、三侠剑胜英等。现存古迹鄚州南城门、古城墙和扁鹊庙,有"天下大庙数鄚州,北京人全,鄚州货全"之美誉。境内有白洋淀美景。鄚州常被误读为muo州。

44、郧县

郧(yún)县,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2014年9月9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郧县常被误读为“勋(xun)县”。

45、丽水

丽水,古称处州,浙江省辖陆地面积更大的地级市;地理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这个字很简单,一般人都认为自己不会念错,但往往念错。丽水(Lí离)常常被误读成丽(Lì立)水。一定注意是二声,不是四声。

46、百色市

百(bo)色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市。“百色”由壮语演变而来,一说系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据传在鹅江与澄碧河汇合处,有一无底深潭,岸边有村庄,村女经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百(bo)色常被误读为百(bai)色。

47、井陉县

井陉(xíng)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边陲,冀晋结合部,是河北省石家庄下辖县。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井陉(xíng)常被误读为井经(jing)。

48、阜新市

阜新,辽宁省地级市,位于辽宁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为沈阳经济区重要城市之一。阜新,正确的读音是Fù(富),第四声,常常被误读为府(fǔ),第三声。

49、珲春

珲春(hún chūn)市(满语:Huncun)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一座"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东北亚明珠城市。是吉林省延边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珲春容易误读为huī chūn,也常常被误写为“辉春”、“晖春”、“浑春”。

50、莘县

莘(Shēn)县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隶属聊城市。其发音与“莘莘学子”中的莘读音一致,如果这个成语你读对了,也就不会误读了。正确的读音是ShēnShēn学子,而不是xin xin学子。错了也没关系,北大校长就把这个给读错了,照样当北大校长。

51、巴音郭楞

巴音郭楞(Léng)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新疆 *** 尔自治区下辖州,位于新疆 *** 尔自治区东南部。巴音郭楞(Léng)常被误读成愣(Lèng),这两个字长得很像,一不留神就读错;

52、深圳

深圳是广东省下辖的副省级城市。位于中国南部海滨,毗邻香港,地处广东省南部。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之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大名鼎鼎的深圳现在已经很少人有读错的了,但在深圳特区创立初期,这可能是中国读错次数最多的一个地名。圳(zhèn),田边水沟(多用于地名)

53、甪直

甪直(lùzhí)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甪,读音为lù,这个字很容易误读为用(yong)。浙江有个甪堰,甪读音为lù。

54、栟茶

栟茶乃千年历史名镇,属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江苏栟茶的栟,读bēn,常被误读为拼(pin)和并(bing)音。不过,栟榈树,也就是棕树,读音则与此不同,栟榈的栟读bīng。

55、酂城、酂阳

酂城镇是全国重点镇 ,是河南永城西部的中心集镇,也是永城辣椒的主产区之一。酂读 (cuó ),不读zan。酂是多音字,用于地名读 cuó。还有一个酂阳镇,也河南省永城市西部,是目前豫东更大的食用菌和优质棉生产基地。

56、单县

单(Shàn四声)县是山东省菏泽市下辖县,单县因舜帝之师单卷在此居住而得名,是汉朝女政治家吕后的故里。单县是武术之乡、楹联之乡、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青山羊之乡 。2013年,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单县的单(Shàn)与姓氏单同音,不能念dān。

57、解州

解(hài)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属于山西运城市,镇西有全国现存更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州还容易误读为解(xie)州 和解(jie)州。

58、婺源

婺源县, 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的婺,读音为wù。

59、邛崃

邛崃是隶属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县级市,自古为“天府南来之一州”,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四川邛崃读音为qióng lái。

60、阆中

阆中市是四川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2000多年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有"阆苑仙境"、"阆中天下稀"之美誉。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阆中的阆,读làng,读四声。

61、番禺

番禺是广州市的市辖区,番禺的番,读音有两个:fān以及pān。番禺应读为:pān yú。番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岭南文化、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文教鼎盛,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62、大埔县

大埔(bù )县是广东省梅州市下辖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之誉,被认定为中央苏区县。大埔的埔(bù )常被误读为黄埔的埔(pǔ )。有网友爆料,梅大高速 *** 段多处路牌,大埔的拼音也误写成了da pu。

63、隰县

隰(xi 二声)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隰县属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山西省3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隰xí常被误读为显(xian)、湿(shi)

64、忻州

忻(xīn)州为山西省省辖市,是旅游热区,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雁门关等著名景点。忻州的忻,读xīn。

65、筻口

筻口(gàng)镇是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下辖的一个镇。筻口(gàng)常被误读为更(geng)口。

66、猇亭

猇(xiāo)亭区是湖北省宜昌市下辖区,猇亭,得名于西汉,虎啸为"猇",十里为一亭,故称"猇亭",三国著名战役"夷陵之战"即发生于此。猇亭的猇,读为xiāo,不读虎(hu)。

67、北碚

北碚(bèi)区是重庆主城区,重庆大都市区之一,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素有“嘉陵江畔明珠”、“重庆都市花园”的美誉。北碚的碚,读音为bèi,不读pei。

68、大城县

大城县是河北省廊坊市下辖的一个县。大城悠久的历史,境有燕赵古长城、秦始皇幼子墓、故城遗址、龙冢古墓、齐圪达汉墓、姜太公钓鱼台等。大城的大应读(dài),不读(da)。但现在本地年轻人一般读dà(四声),老人们多读dài(四声)。

69、黄陂

黄陂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上海还有个黄陂路。黄陂的陂,有三个读音:bēi、pí以及bō。黄陂的陂应读为:pí。常被误读为黄坡(bō)

70、綦江

綦(qí)江是重庆市南部的一个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綦江区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主,主要有古剑山、丁山湖、白云观、古树化石群、石壕红军烈士墓等。重庆綦江的綦,读音为qí,不读基(ji)。

71、栎阳

栎阳(Yue yang)镇是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下辖的一个以蕃茄制种而享誉全国的农业大镇。古代的栎阳城是位于西安的秦咸阳城、汉长安城之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陕西栎阳的栎,读音为yuè,不读lè。

72、吴堡县

吴堡(bǔ)县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5000多年前,这里绽放出灿烂的人类文明之光——龙山文化。吴堡的堡,读bǔ,不读堡(bao),也不读堡(pu)。

73、洪洞县

洪洞(Hóng tóng)县是山西人口之一大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县 *** 设在大槐树镇。“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洪洞的“洞”常被误读为洞(dong),京剧《苏三起解》有一名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如果你熟悉这段唱词,就不容易读错了。

新化,一座湘中边城

丁海笑

一道资水(又称资江)绕境,在新化县城形成回龙湾。湖南别称“三湘四水”,资水是四水之一。资水在新化如同小湘江,两岸也效仿长沙,称河东河西。就连河边的水位监测站也很相似,统一被设计成水泥凉亭模样。

今日资江 丁海笑 图

沿着资水河的西岸,滨江北路的一侧有几家海鲜馆,卖口味虾、片片鱼、花甲、生蚝之类的外地水产,大概资水里的鱼虾蟹蚌还不够供应自家餐桌。往北走的江畔,倒是有一家本土鱼馆,整个建筑的一头延伸至江中,另一头半悬在江堤上,鱼馆是在上面搭的一层简易的木板房,手机地图上搜不到这个位置。

木板房内灯光暝暗,桌子只有四五张,风扇嗡嗡地转着,把江风吹进来,恍忽之间有种身处布拉格啤酒屋的错觉。点了一条资江大鲢鱼,一份河蚌,一盘青菜,一杯米酒,一百出头。

饭毕摸黑走到河堤下,游泳的人才刚散去,岸边还剩着一些夜钓者。华灯初上,河东的新城变成了一道水岸灯光带,从对岸的移动卡拉OK车传来了歌声,有人在唱谭咏麟的经典粤语歌《讲不出再见》。

上梅镇

新化古属梅山,梅山是新化西部耸峙着的雪峰山,湖南省东西部的界线。历史上,梅山不与中原通,宋代才“归化”,仿佛一个内陆边疆。

新化为上梅,安化为下梅,我时常会将这两个县城弄混淆。二地同属梅山,彼此相邻,又都是资水大港,中俄万里茶道的起点。如今却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娄底和益阳。

七年前,在我为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调研《湖南》一书时,新化和安化之间每天还只有一趟班车,路况也不好,要走好几个钟头,比去趟省会长沙还麻烦。摩托车、步行和少量的船运仍然是人们日常的通行方式。

新化县城就叫做“上梅镇”,始建于宋代。 丁海笑 图

新化县城就叫做“上梅镇”,始建于宋代,到民国时期已颇具“九街十八巷”的规格,堪比府城。飞檐斗拱、青砖木屋的建筑曾经在新化到处可见,现代建筑的不断侵入和置换,让上梅镇的古街仅剩下古城路、向东街和迎宾路的一段。

新化原有大、小两座码头。迎宾路的青石板一直铺到了资水边的大码头,大码头过去是卖柴火、运矿产的货运码头。和许多港口城镇一样,新化“大码头”已变成了一个派生地名,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它的确切范围。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幢写着“客运”二字的白色大楼,当地人管它叫“轮渡站”,轮渡站的餐馆里还设有“雅座”,看上去已经荒废很长一段时间了,外围长满了青青野草,让人难以想象过去码头上客来客往的繁忙。

新化“大码头”如今剩下一幢写着“客运”二字的白色大楼,当地人管它叫“轮渡站”。丁海笑 图

当地老人萧砚田在古城路上有一间画室,根据他的记忆画所绘,原本从大码头溯梯而上,有一间大洋房——“东亚旅社”,不同于当地常见的徽派建筑。

顺着向东街走到东门外,是一排过去码头上常见的棚子,剃头的、卖鲜货的、喝茶的、歇脚的都在棚子里。新化过去有句民谚:“没钱进棚子,有钱进馆子”,说的是棚子里卖的是给穷人填饱肚子的东西,比如新化当地的粑粑、芋头粉、三合汤(一种混合牛肉、牛血、牛肚的炖菜)。由于不能上台面,只能沿街摆卖;有钱人进的则是东门旁的大馆子——九六园。

如今的东门成了一块水泥空地,路边停着几辆“倒骑驴”—— 一种前轮载货的三轮车。经过现代修复的古城路和向东街,被划为商住混合型历史街区,老宅的外墙上喷着“古城资产”的标记,除了那几家老字号的向东街牛肉粉馆外,也没有别的什么商业。躺在堂屋的床板上歇凉的老人、跳皮筋的小姑娘和招手即停的“摩的”,还延续着原汁原味的街坊生活。

新化古城街巷

古城的外围是一片菜地,菜地的空隙零星地矗立着几幢古旧的四合院,看上去就像一片古城的废墟。四合院的外面写着“危房勿入”,里面原有的住户已迁出,被附近的村民临时用来养鸡。

“这些屋子要准备拆掉吗?”我问一位路过的农妇。

“不拆的,他们把这里圈起来了,把那些坏掉的砖啊,修一修。”

“修成景区?”

“对,现在已经规划好了,哪里是楼梯,哪里是灯,让你们来看看古董。”

新化的水运

新化曾是资水上的大港。清末民初,新化的“排估佬”(借助河水的自然流动运输木材的放排人)驾着经过改良的木排——毛板船,顺资江,经洞庭,溯长江,将木材、煤炭、铁锅、窑器、纸张、茶叶等货物运至汉口。倔犟和好斗的新化人集聚在汉口,站稳脚跟后,将盘踞的码头改名为“宝庆码头”,因为新化曾隶属于宝庆府。据说盛时,武汉宝庆码头的新化人比新化县城里的人还多。

梅山排估佬。图片来源:安化县梅山文化研究会

近几十年来,内河水运的衰落,让新化这座依水而兴的县城迅速沉寂下来。新化虽然仍是湘中的交通枢纽、沪昆线上的大站,但与昔日地位不能同日而语。今天在资水上已经很难见到船舶了,县城里的汽车越来越多,完全取代了渡船。

资水上一共有三座桥,1977年通车的资江一桥仍是连接河东与河西的主干,桥上的“新化资江大桥”几字系新化籍楷书大家邬惕予先生所书,桥头是一座罗盛教烈士的纪念馆。桥上常年拥堵,公交车、小货车、行人、摩托车、三轮车占据着仅有16米宽的桥面。

1977年的资江一桥 资料 图

1977年资江一桥通车典礼 资料 图

跨过资江一桥不远,就是河西的主街天华路。这条规模不大的商业街也是商住混合型的,街道的两侧是香港黄金、东方万豪、糖果纯K、海澜之家、爵士舞街舞……,因为店铺的招牌浮夸,新化本地的朋友称这条街为“小香港”。 我七年前就住在这条街上,距离火车站不远,周围的感觉都没太大变化。

由于缺乏预先的规划,老城的街道难以适应交通方式的转变,只能不断地补救,把原本的人行道也辟成了车行道,道路变得错综复杂,交通也仍旧混乱不堪。到处是被挖得坑坑洼洼的路面,每个路口的围挡上都摆着“施工重地,严禁停车”的警示牌,即便不停地修路,还是鲜有几条完整宽阔的街道,任何一场事故足以造成整个县城的交通大瘫痪。

河东是新化的新城,这里坐落着友阿世茂商业广场和东方城市广场。

河东是新化的新城,这里坐落着友阿世茂商业广场和东方城市广场,友阿世茂的楼上是一家沃尔玛。新化拥有人口一百五十万,县域经济的购买力足以撑起几家大型商业体。河东以东十公里是冷水江市,原属于新化,因锑矿而单独设市。冷水江原本是资水上的码头“老鼠港”,因地名不雅,于是依据新化方言的谐音改为“冷水江”。

两地近乎同城,对新化人来说,去冷水江就跟还没出新化一样。近年来,两地合并设市的呼声不断,《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也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充分支持,或许不久后,一座新的湘中城市将从这里诞生。

新化人的脾性

新化排估佬放的“排”是一种由竹木、树干捆扎而成的筏,《尔雅》对筏的解释是“并木以渡”,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渡水工具。入洞庭时,将小排扎成大排,以抵御更大的水流冲击。旧时的放排人乘风破浪走江天,都是以命相搏,靠江河讨生的新化人,将生命看得十分淡然。

资江河畔

新化人尚武、彪悍的脾性孕育出梅山武术这一传统的武术流派。习武弄剑在长江流域的各码头并不少见,但新化人能在宝庆码头站稳脚跟,靠的或许就是梅山拳。在清末民初湖南帮与汉帮、徽帮持续百余年的打码头争斗中,重视实战的梅山拳占了上风,将码头上随手可用的板凳、方桌发展成了器械,同时也丰富了梅山武术——无需专门的场所,也不拘什么条件。

旧码头文化消逝之后,梅山武术也陷入了低迷期,现在它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武术虽然没落,但武医同源,传统推拿术却被保留了下来,新化县城里有近百家推拿 *** 。与侧重休闲体验的长沙式 *** 不同,新化的推拿馆更像是一些退役下来的武馆,推拿师傅们一个个都仿佛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 *** 点穴便成了武艺切磋,经过日积月累的苦练,拇指变得奇大。

对于外出闯荡,新化人还保留着“跑江湖”的说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化人逐渐进入全国复印、图文市场,各地高校附近至少有一家新化人开的打印店,有学者做过粗略的统计,市场占有率尽然高达三分之二。新化人以师徒授业的传统方式,亲带亲,友帮友,徒传徒,让新化文印大军走向了全国。

新化街头

走在新化街头,依然能看到身后背剑的少年;傍晚的火车站站前广场上,穿练功服的孩子们列队练拳,面朝着陈天华的塑像;光膀子纹身的摩托青年带着一些痞气,叫嚣着闯过午夜的上梅东路;几个过于成熟的孩子站在烧烤摊前抽烟。而更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操着码头文化的“惯习”,码头和街头已逐渐被社区所替代。

七年之后的我故地重游新化,发现很多地址和 *** 依然如旧。打给投宿过的旅舍,说我曾经住过云云,交谈数句,就像我昨天才离开的感觉。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张亮亮

「音频」乡音|中秋赏月,少不了来一碟紫苏炒田螺

《紫苏炒田螺》粤语播音

文/乔欢

岭南人的中秋赏月夜,有一道美味一定不会缺席,那就是紫苏炒田螺。

岭南人爱吃田螺,是有文化传承的。据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记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民间认为,吃螺可以明目,中秋节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而粤语中,“螺”与“摞”(意为拿取)同音,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摞)”,故中秋之夜吃田螺,还有丰收之意。

每年中秋节前,婆婆都会买回几斤新鲜田螺,先养在清水里。

中秋那天,婆婆一大早就用细毛刷把田螺清洗干净,用钳子把螺尾一个个剪掉,然后去楼顶花园摘一把散发着清香的紫苏叶,开始炒制晚上赏月要吃的田螺。

炒田螺,紫苏是关键,加上蒜蓉、姜蓉、沙茶酱和红辣椒圈一起翻炒后,满室生香。那便是我记忆中中秋特有的味道。

待一轮明月挂上天空,我们兴冲冲地把茶具、月饼、田螺、各色水果,一样样端上楼顶花园,在石桌上摆放停当。夜色如水,桂花吐芳,大家围坐在石桌旁,抿一口清香的铁观音,品一口传统的广式月饼,目光却径直越过柚子、柿子、芭蕉、黑加仑等时令水果,直奔那碟紫苏炒田螺而去。

眼到的同时,手也到了,拿起一只螺嘬两下,即时一团螺肉进口,螺壳则被弃入另一只空碟。中秋赏月夜,就在全家人此起彼伏的嘬螺声、谈笑声中沸腾起来。

上世纪80年代的珠江边,每到夜晚有很多大排档,随便选一家坐下,要上一份爆炒田螺、两瓶珠江啤酒,和朋友吃螺、喝酒,任凭江风吹拂,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格外有滋有味。

在流溪河畔的农家菜馆里,常见那些漂亮女白领姿态优雅地品着茶,说话温声细语,浅笑安然,但当一盘紫苏炒田螺被端上桌时,淑女们也不会再矜持,食指大动,不一会儿工夫,田螺便能被消灭大半,她们的声调也开始高扬,气氛顿时便不一样了。

吃田螺其实很需要些技巧。“老广州”们从小耳濡目染,吃起螺来,手起、嘴嘬、螺壳弃,用不了一秒,美味已入口中。

但我嫁入广州十余年,一直没学会吃螺,每次都要借助牙签慢慢地把螺肉挑出来吃。吃的效率自然低了很多,缺少了吸吮的步骤,味道也大打折扣。

好在前一阵子,我终于学会嘬螺,才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嘬螺乐趣——螺肉肥美鲜香,汁液香辣浓郁,搭配到一起,真是让人停不了口。我也终于明白了“香螺酌美酒,枯蚌藉兰殽”的滋味。(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乡音”征文》栏目欢迎投稿。

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

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

个人信息请提供 *** 、身份证号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从安徽六(lu)安地名争议话湖南津(zen)市读音正名

兰津渡/文



由于安徽六安最新的新冠疫情,六安这个地名读音进入了公众视域。原来作为地名的六安不读liu,而是读lu。


民政部回应了这个问题:


而新华社也专门写了关于六安地名争议的文章



由于六安并不是那么出名,因此大众读不准它的真实地名读音并不奇怪。像六安这样的例子还非常多,比如下面几个地名,铅(yán)山、蚌(bèng)埠,乐(lào)亭”、蔚(yù)县,再到台州中“台(tāi)”、丽水中的“丽(lí)”,很可能也会读错。但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而大众耳熟能详的番(pan)禺,东莞(guan),其实都是如此。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暴力,就是“名从主人”原则。需要解释的是“名从主人”不是说读音按照本地的方言读音来读那个字,而是专指地名所留存的读音,比如番禺的番,广东话读pun,非地名读fan,普通话只是根据广东话地名读音pun,对应为pan。所以,这个名从主人实质上并非说是按方言读音,而是该地名流传下来的本地赋予的地名读音。


地名的读音变化其实相对日常语言会比较缓慢,往往保留了诸多历史、文化信息,涉及到民众约定俗成的认知习惯和情感心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地名文化遗产。


在湖南北部有一座城市叫津市,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习惯都是读为zen市。翻阅资料,包括清朝、民国传教士所绘地图上都是标为tsing shi(下图并非传教地图,但沿用了过去对津市标注的拼音)。这是使用的威妥玛拼音,写成现代汉语拼音就是zen shi。

津市读zen市这个就是标准的属于地名古音流传,非地名时,津并不读zen ,完全符合名从主人原则。但由于种种原因,zen市这个本应正名的读音却未列入民政部地名司和国家权威字典的标准读法,相信国内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近年来,得到修改的也仅有李大钊同志的故乡,河北省乐(lao)亭县。在2012年的汉语字典修订中,专门为乐亭增设了lao的读音。


设若津(Zen)市读音若能被国家相关部门规范化,单立词条,那么独特的读音其实也是对津市城市知名度的一种传播。也可围绕这一新闻做一系列津市城市传播的工作。


另外, 在津澧融城背景下,津(zen)市这一地名也将属于澧州的地名文化遗产,是尊重历史文化,打造独特城市文化的心理保证,是延续众多津市文化品牌的地名保证(比如津市牛肉粉,津市糕点等等)。


不管国家层面有无可能去争取、申请正名,zen市这个地名世代相传,并不会消失,而作为地方 *** 来说,针对本地地名做系列的文化保护,文化地标建设工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地名中潜在着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没有了历史,我们迟早会感受到文化的失落。

你们的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地名读音吗?


谢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点赞!

特别需要对地方文化宥共鸣的朋友转发!

关于地名读音的依据及思考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地名作为特定区域内称说地理实体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一方面反映着历史的古音痕迹,一方面深深地烙上了方言的印记。本文全面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所有地名用字的异读情况。从所统计的数据看,目前全国汉族地区地名的异读字可大致分为四类依据:文白异读、不同的古反切、古音遗留、约定俗成。此外,识半边字,译外国、外族地名改读的读音也是不容忽视的读音依据。

关键词:地名;读音;依据

地名是特定区域内称说地理实体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符号,地名可以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但却不一定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地名所反映的语音形式及其结构方式往往反映着历史上某地区、某时期的语音和结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地名的读音一方面反映着历史的古音痕迹,一方面又深深地烙上了方言的印记。

所以,地名的读音有时会与该字的常用读音不同。这些差异有的在词典中作出了规范,有的没在词典中作出规范,但依然在现实中使用。地名读音的规范化问题一直是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地名用字和读音的规范化、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的规范化问题急需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因此,探讨地名标准化、规范化依然是语言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重在讨论地名的读音,至于地名所反映的结构形式及所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我们全面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举例多出于该词典,不再一一注明)收录的地名用字异读情况,从所统计的数据看,目前地名异读字可大致分成四类依据:文白异读、不同的古反切、古音遗留、约定俗成。可以说,目前全国汉族地区地名的读音依据基本上来源于上述四个。除此之外,识半边字,译外国、外族地名改读的读音也是不容忽视的依据。本文试图逐一作出分析。

一、由文白异读形成的不同读音

徐通锵(2011)指出:“地名中的白读是最顽固的,甚至可以说它是‘对抗’文读形式坚持生存权利的最后‘堡垒’。”地名读音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所承载的语音形式演变较慢,地名中保留的读音往往是方言中的白读音,白读音演变比文读音相对滞后,所保留的多是命名时代的读音层次。从时间先后上看,也许文读形式早,也许白读形式早。地名异读中反映的古音特点是研究语音历史层次的重要例证,可为探究早期语音形式提供重要的线索。以下是地名用字中所反映的文白异读现象。

,三个读音。《广韵》“博陌切,木名”,今音应读bò。在《中原音韵》属帮母皆来韵,读bǎi。在译德国柏林时读bó。读bò,黄柏,也作黄檗,乔木植被。读bǎi,是后起的白读音;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的“柏”取bǎi音。bò为文读音,bǎi为后起的白读音。

,三个读音。《广韵》“博抱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博浩切”,《中原音韵》“帮母,萧豪韵,上声”,今音应读bǎo,堡垒或用于姓氏;读bǔ,用于地名或堡子;读pù,多用于地名,如“五里铺”,有的地区写作“五里堡”。由“博抱切”可知,bǎo是文读音,bǔ或pù是白读音。今用于地名中的bǔ或pù都不是广韵时期的读音,到底是早于广韵时期的读音还是后起的或当时的文读音,待考。

,三个读音。《广韵》“五教切、五角切,又庐各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鱼教切、逆角切,又历各切”。“五角切”“鱼教切”或“逆角切”,又见于《中原音韵》“影母,歌戈韵,撮口去声”,今音应读yuè,指音乐或用于姓氏;“庐各切”或“历各切”,又见于《中原音韵》“来母,歌戈韵,开口去声”,今音应读lè,用于表示快乐之义或其延伸义;《中原音韵》“来母,萧豪韵,去声”,今音应读lào,用于地名,乐亭(在河北)。由“庐各切”推知,“各”入声铎韵字,由于入声韵尾消失转为阴声韵,今地名中读lào音。读lè是文读音,读lào是白读音。lè是早期的读音,lào是后起的读音。

,多音字。《广韵》《集韵》均胡官切,音恒。户板切(户版切),音皖。《集韵》沽还切,又古丸切,音官。地名东莞(在广东)的“莞”,音guǎn,不合以上反切,在记载粤语的韵书《分韵撮要》中才有今天的读音。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蜃属从虫丰声,步项切”,《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步项切”,《中原音韵》“帮母,江阳韵,去声”,今音应读bàng,指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壳表面黑绿色,有环状纹,里面有珍珠层;生活在淡水中,种类很多,有的壳内能产珍珠。读bèng,地名,蚌埠(在安徽)。“蚌”文读为“bàng”,这里推测今地名中读bèng可能与形声字读声旁意识有关,应是早于广韵时期的读音。

,两个读音。《广韵》“淤胃切,茺蔚”,今音应读wèi;又“纡物切,州名,蔚州也”,今音应读yù,河北蔚县即用此音。wèi和yù即形成方言的文白异读。wèi是文读音,yù是后起的白读音。

,两个读音。《广韵》“与专切,青金也”,今音应读yán.江西铅山的“铅”读作yán,而不读作qiān。qiān应该是从官话借来的文读音。

,两个读音。《广韵》“力玉切”,今音应读lǜ,见于“菉豆”一词;读lù,地名,梅菉(在广东)。lù当是比lǜ更早期的白读音。lù是早期的白读音,lǜ是后起的文读音。

二、源于古反切中的某个反切

由于反切不同造成地名用字异读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字在《广韵》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切,今地名中的读音往往是几个反切读音之一种。因此,由于古反切不同,就形成地名用字与一般用字读音不同或同一字在不同地名中选取了不同的反切。具体情况如下: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久远也,从兀从匕,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广韵》“直良切,知丈切,又直亮切”。“直良切”今音应读cháng,表示“长度”及其延伸义相关的概念;“知丈切”今音应读zhǎng,在“长子”一词中,其义项之一为“地名,在山西”;“直亮切”今音应读zhàng。今由反切造成的一字多音现象也反映在地名读音上。长治市的命名源于长治久安之义,取“直良切”,而长治市下辖的长子县的命名源于尧帝长子丹朱的居住地,取“知丈切”。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相从也,从从干干声,一曰从持二,为干,府盈切”。《广韵》“府盈切,又畀政切”,《增修重修礼部韵略》“卑盈切”,《中原音韵》“帮母,庚青韵,阴平或去声”。“府盈切”或“卑盈切”今音应读bīng,山西太原的别称;“畀政切”今音应读bìng,取“合并”“并且”之义。“并”在一般用字中取“畀政切”,与一般用字相区别,当地名讲时取“府盈切”。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疾流也,从水同声,徒弄切”。《广韵》“徒弄切,又徒红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徒弄切”。“徒弄切”,又见于《中原音韵》“端母,东锺韵,去声”,今音应读dòng,指物体中间的穿通的或凹入较深的部分及其延伸义;“徒红切”今音应读tóng,地名,洪洞(在山西)。“洞”在一般用字中取“徒弄切”,当地名讲时取“徒红切”。

,三个读音。《说文解字》“曲也,从口丩声,古候切又九遇切”。《广韵》“古候切,又其俱切”。“古候切”今音应读gōu,高句丽,古族名,古国名,也作高句骊。又用于人名,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也作句践;“其俱切或九遇切”,又见于《中原音韵》“见母,鱼模韵,去声”,今音应读jù,指句子,或用于话语或诗文;读gòu,同“够”,也指姓。“句”在用于一般用字中取“其俱切”或“九遇切”,当地名讲时取“古候切”。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门高也,从门良声,巴郡有阆中县,来宕切”。《广韵》“来宕切,又鲁当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郎宕切”。“来宕切”或“郎宕切”,又见于《中原音韵》“来母,江阳韵,去声”,今音应读làng,地名,阆中(在四川);“鲁当切”今音应读láng,用于“闶阆”一词。“阆”在一般用字中取“鲁当切”,当地名讲时取“来宕切”。

,两个读音。《广韵》“薄庚切,又抚庚切”。“薄庚切”今音应读péng,指澎湖列岛,我国群岛名,在台湾海峡中;“抚庚切”今音应读pēng,指溅,澎了一身水。“澎”在一般用字中取“抚庚切”,当地名讲时取“薄庚切”。

犍,两个读音。《说文解字》“犗牛也,从牛建声,亦郡名,居言切”。《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居言切,又渠焉切”。“居言切”今音应读jiān,指犍牛;“渠焉切”今音应读qián,地名,犍为(在四川)。“犍”在一般用字中取“居言切”,当地名讲时取“渠焉切”。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缩鼻也,从欠翕声,丹阳有歙县,许及切”。《广韵》“许及切,又书涉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许及切,又失涉切”。“许及切”今音应读xī,指吸气;“书涉切”或“失涉切”今音应读shè,地名,歙县(在安徽)。“歙”在丹阳地名中取“许及切”,在安徽地名中取“书涉切”。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周武王子所封国在晋地,从邑旬声,读若泓,相伦切”。《广韵》“相伦切,又户关切”。“相伦切”今音应读xún,周朝国名,在今山西临猗西,也作姓;“户关切”今音应读huán,指姓氏。“郇”在一般用字中取“户关切”,当地名讲时取“相伦切”。

茈,两个读音。《说文解字》“茈,草也,从草此声,将此切”。《广韵》“将此切,又疾移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才支切”。“将此切”今音应读zǐ,地名,茈湖口(在湖南);“疾移切”或“才支切”,又见于《中原音韵》“清母,支思韵,阳平”,今音应读cí,见于“凫茈”一词,古书上指荸荠;“茈”在“凫茈”一词中取“疾移切”,当地名讲时取“将此切”。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松叶柏身,从木从声,七恭切”。《广韵》“七恭切,又即容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七容切,又将容切”。“七恭切”或“七容切”今音应读cōng,指冷杉;“即容切”或“将容切”今音应读zōng,地名,枞阳(在安徽)。“枞”在一般用字时取“七恭切”,当地名讲时取“即容切”。

,两个读音。《广韵》“子计切,渡也”。今读jì;又“子礼切,水名”。今读jǐ。济南即用此音。

,两个读音。《广韵》“池尔切,虫豸”。今读zhì;又“宅买切,同上”。今读zhài。福建冠豸山即用此音。

,两个读音。《广韵》“莫奔切,又無匪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無匪切”。“莫奔切”今音应读mén,(该字声调本应为去声)地名,亹源(在青海);“無匪切”,又见于《中原音韵》“微母,齐微韵,上声”,今音应读wěi,见于“亹亹”一词。“亹”在一般用字中取“無匪切”,当地名讲时取“莫奔切”。

蚌怎么读粤语,蚌怎么读拼音发音-第1张图片-

,两个读音。《广韵》“陟加切,又陟驾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莊加切,又陟驾切”。“陟加切”或“莊加切”今音应读zhā,山名,又地名,奓山(在湖北);“陟驾切”今音应读zhà,表“张开”。“奓”在一般用字中取“陟驾切”,当地名讲时取“陟加切”。

沌,两个读音。《广韵》“徒损切,又持兖切”。“徒损切”,又见于《中原音韵》“端母,真文韵,去声”,今音应读dùn,见于“混沌”一词;“持兖切”今音应读zhuàn,沌河,水名(在湖北)。又用于地名,沌口,沌阳(在湖北武汉)。“沌”在一般用字中取“徒损切”,当地名讲时取“持兖切”。

陂,三个读音。《广韵》“彼为切,又彼义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班糜切,又彼义切”。“彼为切”,又见于《中原音韵》“帮母,齐微韵,阴平”,今音应读pēi,指池塘、水边、山坡;读pō,见于“陂陀”一词;读pí,地名,黄陂(在湖北)。

三、古音遗留

地名最容易保留古音,地名中往往保留着命名时代的读音层次。地名读音的稳固性决定其语音演变的滞后性,借助遗留在地名中的古音痕迹,从中可以窥探该字的古音痕迹。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小渚也,诗曰:宛在水中坻,从土氐声,直尼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陈尼切”。“直尼切”或“陈尼切”今音应读chí,指水中的小块陆地;读dǐ,用于地名,宝坻(在天津)。dǐ声母为舌头音,chí声母为舌上音,由“直尼切”可知,一般用字中读chí是《广韵》稍后期的读音,地名中读dǐ应是早于广韵时期的上古读音,是古无舌上音的残留痕迹。

,两个读音。《广韵》“孚袁切,数也,递也”,今音应读fān;“普官切,番禺县,在广州”,今音应读pān。广东番禺即用此音。从这两个读音看,读pān一定是上古音,读fān是后来声母轻唇化后的读音。

埫,两个读音。《广韵》“丑陇切”。读tǎng地名,贾埫(在宁夏),都家埫(在陕西);读shǎng,同垧。地名保留古舌上音读舌头音。有意思的是山东费县的地名读音,《广韵》只有一个读音:“兵媚切”,今音应读bèi,早期山东费县人多读bì,是bèi演变的结果。就像广东读番禺的音一样,但山东人没有一直读bì音,而读成了今音fèi,遂词典也只收fèi音。

,两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胡老切”,今音应读hào,周朝初年的国都,在今陕西西安西南;《中原音韵》“见母,萧豪韵,上声”,今音应读gǎo,指刨土用的工具。读hào和读gǎo反映上古群母与匣母的纠葛。

县级以上保留上古音的地名并不多见,但在县级以下的地名中却不乏其例。如:太原阳曲县的大盂镇中的“大”读dài,“大”属果摄字,根据果摄字读音,读ai韵反映的是上古歌部字的读音。

,三个读音。《广韵》“佳买切,胡买切,又胡懈切”。“佳买切”今音应读jiě,指分开、解开、解说之义;“胡买切”今音应读hài;“胡懈切”今音应读xiè,湖名,解池(在山西),又作懂得、明白义;读jiè,押送。在地名、姓氏或当“明白”之义解时,取“胡买切”,今晋南及吕梁一带的人通常将运城市下辖的“解州”说成“hàizhōu”,“解”只是外地人称说或正式场合使用时为方便交流说成xiè。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獬”,今洪洞县甘亭镇地区通常将羊獬村的“獬”称说为hài。解、獬读hài均为古音。

有意思的是下面两个地名用字。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尘也,从土分声,一曰大防也,房吻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房吻切”。“房吻切”,因为古无轻唇音,房读如旁音,切音应为bèn。今音读成fèn,用于地名时,本该用古音,却用的是今音fèn,古坋(在福建);古读bèn,只用于指尘埃。fèn声母为轻唇音,bèn声母为重唇音。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击鼓杖也,从木包声,甫无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芳无切”。按古音切,该读fú,按《中原音韵》“非母,鱼模韵,阴平”。而读为fú,用于地名,枹罕,在甘肃;读bāo,指枹树,一种落叶乔木。fú声母为轻唇音,bāo声母为重唇音,地名中读fú,一般用字读bāo。

“坋”与“枹”,一般用字保留重唇音,而在地名中读成轻唇音。与广东的“番禺”地名读音正相反。

四、本地人约定俗成的读音

地名是称说某一特定区域时约定俗成的一个名称,并长期固定延用至今。因此,不同地域地名的命名必然带有地方方言的色彩。同一字在不同的地名中读什么音往往是本地人约定俗成的。这里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两个读音中每一个读音都用于地名或水名,选读哪个读音概由当地老百姓约定俗成。

,两个读音。《说文解字》“雨泷泷貌,从水龙声,力公切”。《广韵》“庐红切,又所江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庐红切、疎江切,又闾江切”。“庐红切”或“力公切”今音应读lóng,指急流的水(多用于地名),七里泷(在浙江);“所江切”或“疎江切”今音应读shuāng,水名,泷水(在广东)。山名,又泷冈(在江西)。今“泷”用于地名取哪个读音由其当地人俗成。

,两个读音。读bù,地名,大埔(在广东);读pǔ,地名,黄埔(在广东)。可见,今音bù或pǔ都用于同一地区的地名,选读bù或pǔ由当地老百姓根据读音习惯约定俗成。以下数例也属此类。

珲,两个读音。读hún,地名,珲春(在吉林);读huī,地名,瑷珲(在黑龙江)。

荥,两个读音。《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惠扃切”,今音应读xíng,地名,荥阳(在河南);读yíng,地名,荥经(在四川)。

酂,两个读音。《中原音韵》“精母,寒山韵,去声”,今音应读zàn,古地名,在今湖北老河口一带;《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徂官切”,《中原音韵》“精母,桓欢韵,上声”,今音应读cuán或cuó,地名,酂城(在河南永城)。后者声调有所变化。

,两个读音。读nà,地名,拔林(在台湾);读nuó,地名,溪(在湖南)。

,两个读音。读dòng,田地(多用于地名),麻垌(在广西),儒垌(在广东);读tóng,地名,垌冢(在湖北)。

峒,两个读音。《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徒红切,又徒弄切”。“徒红切”,又见于《中原音韵》“透母,东锺韵,阳平”,今音应读tóng,山名,崆峒(在甘肃);“徒弄切”今音应读dòng,山洞(多用于地名),吉峒坪(在湖南)。

,两个读音。《广韵》“食陵切、武尽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神陵切、弥尽切”。读miǎn,地名,渑池(在河南);读shéng,古水名,在今山东。

2地名的读音不同于古反切中的读音,而是根据当地人的读音而定。

垵,两个读音。《广韵》“乌敢切”,《中原音韵》“影母,廉纤韵,上声”,今音应读ǎn,同“埯”;读ān,用于地名,曾厝垵(在福建)。

,两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郎计切”,《中原音韵》“来母,齐微韵,去声”,今音应读lì,表示美丽、姓氏或附着义;《中原音韵》“来母,齐微韵,阳平”,读lí,地名,丽水(在浙江)。

棱,三个读音。《广韵》“鲁登切”,今音应读lēng,见于“刺棱、红不棱登”等词中;《中原音韵》“来母,庚青韵,阳平”,今音应读líng,地名,穆棱(在黑龙江);《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庐登切”,今音应读léng,表示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连接的部分,或指物体上条状的突起部分。

涌,两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余陇切”,《中原音韵》“影母,东锺韵,上声”,今音应读yǒng,指水或云气冒出及其延伸义,或波峰呈半圆形,波长特别大、波速特别高的海浪;读chōng,指河汊(多用于地名),虾涌(在广东)。

,两个读音。《广韵》“毗必切,又鄙密切”,今音应读bì,地名,泌阳(在河南);读mì,指分泌。

,两个读音。《广韵》“府盈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卑盈切”,今音应读bīng,见于“栟榈”一词;读“bēn”,地名,栟茶(在江苏)。

台,两个读音。《广韵》“与之切,又土来切”。“土来切”今音应读tái,指平而高的建筑物,便于在上面远望或其延伸义;《中原音韵》“透母,皆来韵,阴平”,今音应读tāi,地名,台州(在浙江),天台(山名,又地名,在浙江)。

厦,两个读音。《广韵》“胡雅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亥雅切”,《中原音韵》“晓母,家麻韵,去声”,今音应读xià,地名,厦门(在福建);读shà,指(高大的)房子,或指房子里靠后墙的部分,在柁之外。

浚,两个读音,《广韵》“私闰切”,今音应读sùn,“私”古止开三心母字,腭化之后读xùn,读xùn见于《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须闰切”,《中原音韵》“心母,真文韵,去声”,地名,浚县(在河南);读jùn,指挖深:疏通水道。

涴,两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乌卧切”,今音应读wò,指弄脏,如油、泥粘在衣服或器物上;读yuān,地名,涴市(在湖北)。

,两个读音。《广韵》“则落切,又在各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疾各切”。“则落切”今音应读zuó,指柞树;读zhà,地名,柞水(在陕西)。

侯,两个读音。《广韵》“户钩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胡钩切”,《中原音韵》“晓母,幽侯韵,阳平”,今音应读hóu,指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泛指达官贵人或用于姓氏;读hòu,地名,闽侯(在福建)。由“户钩切”推知hóu为一般用字读音,用于地名中的hòu应是折合的当地读音。

墕,两个读音。《广韵》“於建切”,今音应读yàn,两山之间的山地;旧同“堰”;读yān,用于地名,梁家墕(在山西)。

,两个读音。《广韵》“他鼎切又徒鼎切”,《中原音韵》“透母,庚青韵,上声”,今音应读tǐng,指田界或田地;读dīng,地名,畹町(在云南)。

,两个读音。《广韵》“汝移切、人赊切、丑略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直略切”。读ruò,婼羌(今作若羌,在新疆);读chuò,指不顺。

,两个读音。《广韵》“以灼切、郎击切”。读yuè,地名,栎阳(在陕西);读lì,指栎树。

3地名有反切来源,另一个读音则来历不明。

,两个读音。《广韵》“乌洽切”。读wā,地名,茹凹(在河南)、万家凹(在云南)、碾子凹(在陕西);《中原音韵》“影母,萧豪韵,阴平或去声”。读āo,跟“凸”相对,属于后起的读音。

漴,两个读音。《广韵》“士绛切”。读shuāng,地名,漴缺(在上海);《中原音韵》“穿母,江阳韵,阳平”,读chóng,漴河,水名,在安徽。

4地名中的读音均不合古音反切。

石達,两个读音。《字汇补》“徒曷切”。读tǎ,地名,石達石(在浙江);读dá,卵石,石達石(地名,在广东)或指古代用石头修筑的水利设施。

五、其他依据

1.识半边字所形成的读音。

地名的命名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四类,有些地名,在老百姓命名之初,可能都是受形声字声旁的影响而错读,习非成是,将错就错,沿用至今。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词典所收录的地名读音也按照当地人的“误读”来注音。这些地名读音其实也是贯彻了从俗的原则。如:

浒,两个读音。《广韵》“呼古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火五切”,《中原音韵》“晓母,鱼模韵,上声”,今音应读hǔ,指水边。读xǔ,用于地名,浒墅关(在江苏)。

莘,两个读音,《广韵》“所臻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疏臻切”,《中原音韵》“审母,真文韵,阴平”,今音应读shēn,地名,莘县在山东,或表姓氏;读xīn,地名,莘庄(在上海)。

,两个读音。《广韵》“郎甸切”,今音应读liàn,地名,洴浰(在江苏);读lì,水名,浰江(在广东)。

磏,两个读音。《广韵》“力盐切”,《中原音韵》“来母,廉纤韵,阳平”,今音应读lián,指一种磨刀石;读qiān,地名,大磏(在贵州)。

,两个读音。《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侧诜切”,今音应读zhēn,古水名(在今河南);读qín,地名,溱潼(在江苏)。

硿,两个读音。《广韵》“苦红切”,今音应读kōng,形容石头撞击的声音;读kòng,用于地名,硿南(在广东)。

峙,两个读音。《广韵》只有一读“直里切”,峻峙。今读zhì,有耸立、屹立义。读shì,地名,繁峙(在山西),繁峙县的“峙”取shì,不取zhì。

,两个读音。《广韵》“丑六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敕六切”。读chù,指(水)聚积。读xù,地名,滀仕(越南地名)。

2.译外来地名时改读的音

有些地名的读音来源于音译外来词,翻译时往往没有顾及汉字的正常音,按照译音来改读汉字的读音。如:

柏,《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博陌切,木名”,《中原音韵》“帮母,皆来韵,上声”,今音应读bǒ。外译柏林时,柏又读bó音。

龟,《广韵》“居求切,又居追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居幽切”。“居求切”或“居幽切”今音应读jiū。“居追切”,又见于《中原音韵》“见母,齐微韵,阴平”,今音应读guī,指一种爬行动物。读jūn,见于“龟裂”一词。读qiū只用于译古西域地名,龟兹,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说文解字》“黑也,从二玄,春秋传曰:何故使吾水兹?子之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津之切,又墙之切”。“津之切”,又见于《中原音韵》“精母,支思韵,阴平或阳平”,今音应读zī,指示代词或用于指称时间;“墙之切”今音应读cí,译古代西域国名龟兹,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广韵》“龟兹国名;又姓;左传鲁大夫兹无还,子之切”。

,《说文解字》“古黠切”。“古黠切”今音应读jiá,指轻轻地敲打,戛击;译外国地名戛纳(在法国)时读作gā。

,《广韵》“张瓜切”,今音应读zhuā,指敲,打鼓;或同“抓”;译外国地名老挝(亚洲国名)时读wō。

呵,《广韵》《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虎何切、呼箇切”,《中原音韵》“晓母,歌戈韵,阴平”,今音应读hē或hè。读ā、á、ǎ、à时同啊。译读泰国地名“呵叻”读kē。

六、余论

关于汉语的地名,除了要审定汉字是否规范外,还要审定其读音是否规范,然而,字音的规范比起字形的规范要复杂得多。字音的审定除了要看是否符合传统的、正确的读音,还得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从词典所收地名读音情况看,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等主观因素占据了一定的比重,这正是地名读音的特殊性所在。如同《荀子》所云:“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在强调地名读音规范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当地人的感受,尤其是当地人代代相因、习以为常的读音不能轻易地、用一般的标准加以规范,哪怕它是误读音。规定地名读音并不是编词典一家的事,也不能由地方 *** 擅作决定,最后一定要经过国家民政部门的调查、走访和论证,定音过程可谓慎之又慎。

我们认为,确定地名读音,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原则:

之一,规范性。规范性中包含着合理性,这是首要标准,那么何谓合理性?符合古今演变规律的现代读音一定是合理的,符合古音某个反切的读音也是合理的。这样,绝大部分地名读音均可安然处之。

第二,俗成性。也叫名从主人。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情况,首先,不合古反切,但老百姓已这样读,就不能轻易改读。如广西嵅村的“嵅”,读dǎng,不合古音“姑南切、古暗切”;山名,岚嵅,读hán,也与古音反切不合。北京奤夿屯的“奤”,读hǎ,不合《广韵》匹各切。漯有两个读音。《广韵》“他合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讬合切”。读tà,今山东的古水名漯河,读此音。然而,河南漯河的“漯”读luò,不合古音。其次,识字读半边,将错就错,规范后反而不习惯。如江苏浒墅关的“浒”,不读《广韵》“呼古切”的hǔ,而读xǔ;贵州大磏的“磏”,不读《广韵》“力盐切”的lián,而读qiān。

第三,同一性。即只要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读音,无论是县级以上的地名,还是县级以下的地名,应当使用同一性标准。同一性原则应一以贯之,如:山西灵石县梁家墕乡的“墕”读yān,按照“於建切”今音应读yàn,读yān可能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读音;而同为乡镇一级单位的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的“解”,词典只收录了广韵以后的读音“xiè、jiě、jiè”,未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收录“hài音。如果从同一级别、名从主人两方面看,应当体现同一性原则。问题的焦点在于是否文白异读关系,梁家墕乡的“墕”读yān不读yàn,二者之间不是文白异读的关系。有人认为,运城市解州镇的“解”读hài与xiè是文白异读关系,其实,严格地说,这两个音在当地并没有形成文白异读关系,因为当地人口头上从来不将该字读xiè。我们不能将当地读音hài与今普通话读音xiè强行拉成文白异读的关系。词典只收录广韵以后的读音“xiè、jiě、jiè”,却没收录按照古音反切“胡买切”而读的hài音。事实上,从词典收录地名读音情况看,也并没有完全排斥有文白异读关系的地名。如河北的蔚县的“蔚”读yù不读wèi。看来,对地名读音的规范并没有体现同一性标准。

地名虽被大众称说,但称说最多、使用频率更高的还是当地居民,因此,对于地名读音的规范,除了掌握必要的标准之外,尊重当地人的称说习惯、保留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的读音或早期古读音,尤其应当重点加以考虑,真正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科学性与从俗性的统一。

-END-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作者:乔全生

选稿:常宏宇

编辑:华丽

校对:吴泓伶

责任编辑:伍晨嫣

浅析地名“一碗水”

日照市村落地名景观分析

古地名词的辞书释义

陆逊与宜昌地名传说

茂名市地名的自然特征

古地名词的辞书释义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这些最容易读错的地名你能读对几个 之一个就中招了



中国地大物博,文字历史源远流长,多音字、形体相似比比皆是,很多被用于中国地名,误读地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习惯成自然,往往错了也不知道。但有时候、有些场合却很难堪,甚至容易成为一种笑柄。那么,中国有哪些地名最容读错呢?

1、六安市

六(lù)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名鼎鼎的“六安瓜片”想必爱茶的人都知道,但地名就未必能读对了,六(lù)安往往读成六(liu)安。六安人自己方言读音也还是:liu an (an 读第三声)。央视主播郭志坚就在电视上把六安读成了六(liu)安,引发当地人和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质疑。这位主播回应称,在最新版的《新华字典》上,六只有liu一个读音。但是,六(lu)作为地名的发音,在之前的字典中一直都是存在的。直到《新华字典》最近的两次修订,才取消了这个音,统一读成liù 。

2、蔚县

蔚(yù 玉)县,古称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河北省张家口市辖县。蔚,一字多音,一般读wèi,地名和姓名读yù,以地理命名为例,为两个地名(蔚州县、蔚汾县)、两条河流(蔚汾河、蔚茹河)所专用。蔚(yù)县常被误读为蔚(wèi)县。

3、犍为县

犍(qián)为县隶属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犍为县常被误读为键(jian)为县。

4、儋州

儋(dān)州是海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儋州主要方言有儋州话、军话、客家话、临高话、黎话、广东话、海南话等,语言交流主要以儋州话为主。儋(dān)州常被误读詹(zhan)州、蟾(chan)州等。

5、巴彦淖尔

巴彦淖(nào 音闹)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地级市,“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常被误读为巴彦卓(zhuo)尔。

6、武陟县

武陟(zhì)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焦作市的下辖县。武陟县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知道“陟罚臧否”这个成语吗?意思很简单:赏罚褒贬。但读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能完全读对的人一定是高手: 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你读对了吗?

7、郏县

河南有两个县名字特别容易搞混,一个是陕县,一个是郏县。容易读错也可以理解,实在是长得太像了。陕(shan)县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现在叫陕州区,是三门峡的市辖区了。郏( jiá )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这个特别容易搞混读错。

8、涡阳

涡阳,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是旋涡的涡,应该读wo阳,其实是涡guō阳,是安徽省亳州市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涡阳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市县、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9、亳州

亳(bó)州是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亳(bó)州经常被误读为“豪(hao)州”,是不是拥有一套“豪宅”是每个人梦想的缘故?

10、黟县

黟县(音yī),隶属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六县之一,位于安徽省南端,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yī)县常被误读成黔( qián)县。

11、鄄城

鄄(juàn)城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就是今山东鄄(juàn城人。鄄(juàn)城常被误读为甄(zhen)城。

12、莒县

莒(jǔ)县是山东省日照市下辖县。莒县历史悠久,县城曾是春秋时期莒国都城所在地,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山东省面积更大的古城。莒(jǔ)县常被误读为“吕县”。

13、茌平县

茌(chí )平县是山东省聊城市下辖县。茌(chí )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中国圆铃大枣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也是聊城唯一的百强县。

14、郯城县

郯(tán)城,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最南端。郯城是"东夷"集团中更大的方国徐国之都,是古徐州和徐国文化的源头,亦是徐姓的祖陵和发迹之地。郯(tán)城常被误读为炎(yan)城。

15、盱眙县

盱(xū)眙(yí)是江苏省淮安区的一个县。盱眙曾孕育一代开国帝王朱元璋。境内古迹众多,有夏禹治水、老子炼丹的遗迹,有陈婴举旗拥楚反秦的遗址有项梁、刘邦集聚的城垣,有五代十国柴王寨的旧迹,有岳飞、金兀术对垒的古战场。盱(xū)眙(yí)常被误读为于台(yu tai)。

16、邗江

邗(hán)江区是江苏省扬州市下辖区。邗江因春秋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而得名,2001年撤县设区,隶属扬州市。

17、鄞州

鄞(yín)州是浙江省宁波市市辖区。鄞州历史悠久,其前身鄞县,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建制县之一。鄞(yín)州常被误读为谨(jin)州。

18、铅山县

铅山(yán shān)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辖县。外地人之一次很少不把这个名字念错,一般都会读成铅(qian)山。

19、郴州

郴(chēn)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是湖南省地级市。 郴(chēn)州常被误读为彬(bin)州。

20、耒阳

耒(lěi)阳是湖南省县级市,衡阳市代管。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耒阳县升格为县级耒阳市。耒阳常被误读为来(lai)阳。

21、涪陵

涪(fú)陵居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渝东门户之称。1998年四川省涪陵市并入重庆市,原枳城区、李渡区合并为重庆市涪陵区。提起涪陵榨菜,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我去买榨菜的时候,经常还是会听到涪(pei)陵榨菜!

22、繁峙县

繁峙(Shì)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始建于春秋时期,历史悠久,繁峙从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得名。峙的正确读音是Shì(是),常常会误读对峙的“峙(zhi)”

23、弋阳

弋阳,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属于江西上饶市,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家乡。江西弋阳的弋,读音为yì。常被误读为戈(ge)阳。

24、蕲春

蕲(qí)春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以北,隶属黄冈市,著名“教授县”,以人才辈出著称。蕲春的蕲,读为qí,常被误读为蓟(ji)

25、大栅栏

大栅栏(Dàshílànr)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中心地段,位于天安门广场南,前门大街西侧。外地人很少能读对这个音。北京读音为dà shír lànr(大拾烂儿),其中有些儿化音,还有吞音和连读。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古音,拼音很难标注,标的也很不准确。所以,如果不是听当地人当面读一下,很难知道其正确发音。

26、柘城县

柘(zhè)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商丘市的下辖县。据资料记载,早在秦朝时,这里便开始置县。因为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而得名“柘县”,后于隋朝时期定名“柘城”,并沿用至今。“柘”用于柘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名贵木料。古时皇帝所穿的皇袍,就是用柘木染色,柘黄为贵。不过这个字很少被大多数人知晓并使用,所以很多人在之一次看到这个地名的时候,容易念成柘(tuò)城。

27、中牟县

中牟(mu 四声)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郑州市的下辖县。据资料记载,这里在汉朝时设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官渡之战的发生地,同时也是古代四大美男之首——潘安的故乡。因为牟是多音字,大家基本都认识,所以很多外地人,在之一次看到这个地名的时候,都会误读成中牟(móu)。甚至有不少当地人,也是读的中牟(móu),不知道作为中牟人的你,又是怎么念的呢?

28、长垣县

长垣( yuàn )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是河南省省直管县。据资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设郡县,因有防垣,而改首邑为长垣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垣”字与“恒”、“桓”字形似,所以很多人在念长垣的时候,都会念成长(héng)或者长(huán)。

29、睢县

睢(suī)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商丘市的下辖县。这里不仅是中国长寿之乡,还是中国健康宜居小城,曾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更佳生态旅游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因为“睢”字与《诗经》中“关雎”的“雎”字形似,所以很多人也会将睢县错念成睢(jū)县。

30、浚县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是鹤壁市的下辖县。浚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浚县泥咕咕被中国 *** 列入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庙会,被誉为“华北之一古庙会”。同中牟的“牟”字一样,浚县的“浚”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有(xùn)和(jùn)两个读音。不知道你有没有误读成浚(jùn)县过呢?

31、泌阳县

泌阳(bi)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属驻马店市。泌是个多音字,当地名是读bi,而不是不是泌尿科的mi,河南人和泌阳当地人一般念泌(bei)阳 。河南还有个沁阳,沁的读音为:qìn。沁阳市隶属河南省焦作市,古称怀庆府、河内县,因故城位于沁水之阳而得此名,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32、渑池县

渑池县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有个成语叫“渑池之会”就是说的这个地方。渑(mian)池读“免”,容易错读成“蝇”。曾经在报道“渑池矿难”是,央视新闻女播音员也把它读作了yin渑,看来“苍蝇、蝇子”确实是深入人心啊!

33、荥阳

荥阳位于郑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读荥(xíng)阳县。一些朋友之一次看到荥阳的荥字,不知道荥怎么读这很正常。容易读成“荣阳”、“萦阳”甚至“水阳”等。荥的读音有两个,分别是xíng、yíng。荥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荥读xíng时是指地名或穴位名,荥读yíng时指县名;荥也指古代湖泽名。荥经(Yíngjīng)是县名,在四川。

34、蚌埠市

在安徽省北部,相传因盛产河蚌而得名。蚌埠普通话标准读音是 bàng bù ,约定成俗的读音是beng bu(只限本地名),安徽人一般都念“beng bu”。很少听见bàng bù,大家觉得不舒服。“蚌”读bèng,不读bàng。

35、歙县

歙(Shè)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徽州六县之一,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为歙县。歙,有两种读音:"xī"和"shè"。

36、砀山

砀(dàng)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砀”读dàng,意为有花纹的石头。汉刘邦在河南永城芒砀山斩蛇起义,就是这个“砀”。

37、临朐县

临朐(qú)县隶属鱼山东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市西南部。素有"小戏之乡"、"书画之乡"和"中国观赏石之乡"等美誉。朐(qú)常被误读为gou

38、芝罘岛

芝罘( zhī fú )是山东省烟台市的一个市辖区。芝罘岛横亘于山东省烟台市区北部的海面上,又称芝罘山,名气很大。芝罘( zhī fú )常被误读为(zhī bu)

39、兖州

兖(yǎn)州是山东济宁市辖区之一,位于山东省西南,济宁市区东北部。有个上市公司,叫兖州煤业,很有名。

40、深泽县

深泽县,之一反应就是深ze县,事实是读作深泽zhái县,是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东部边沿县。深泽县名在本地方言都叫“深宅”,是石家庄市最常被叫错的地名之一。深泽【zhái】 “以界内水泽深广名之。

41、乐亭县

乐(lào)亭县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是河北之一沿海大县。乐(lào)亭常被误读为了乐(le)亭。乐亭因名人、名曲(乐亭大鼓)名扬全国。虽然本地人都把乐亭读作làoting(前四声后轻声),但外地人提起乐亭来,一般多读作乐(Lè)亭,读(Lào)亭的不多,因为字典里查不到乐(Lào)的读音。此音的由来,也是方言方音所致。是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的结果。

42、嵊州

嵊(shèng)州是浙江省绍兴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浙江中部偏东,是全国之一批经济开放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嵊(shèng)州常被误读为cheng州。

43、鄚州

州镇位于河北省任丘市西北部,古有名医扁鹊、三国大将张郃、三侠剑胜英等。现存古迹鄚州南城门、古城墙和扁鹊庙,有"天下大庙数鄚州,北京人全,鄚州货全"之美誉。境内有白洋淀美景。鄚州常被误读为muo州。

44、郧县

郧(yún)县,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2014年9月9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郧县常被误读为“勋(xun)县”。

45、丽水

丽水,古称处州,浙江省辖陆地面积更大的地级市;地理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这个字很简单,一般人都认为自己不会念错,但往往念错。丽水(Lí离)常常被误读成丽(Lì立)水。一定注意是二声,不是四声。

46、百色市

百(bo)色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市。“百色”由壮语演变而来,一说系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据传在鹅江与澄碧河汇合处,有一无底深潭,岸边有村庄,村女经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百(bo)色常被误读为百(bai)色。

47、井陉县

井陉(xíng)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边陲,冀晋结合部,是河北省石家庄下辖县。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井陉(xíng)常被误读为井经(jing)。

48、阜新市

阜新,辽宁省地级市,位于辽宁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为沈阳经济区重要城市之一。阜新,正确的读音是Fù(富),第四声,常常被误读为府(fǔ),第三声。

49、珲春

珲春(hún chūn)市(满语:Huncun)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一座"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东北亚明珠城市。是吉林省延边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50、莘县

莘(Shēn)县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隶属聊城市。其发音与“莘莘学子”中的莘读音一致,如果这个成语你读对了,也就不会误读了。正确的读音是ShēnShēn学子,而不是xin xin学子。错了也没关系,北大校长就把这个给读错了,照样当北大校长。

51、巴音郭楞

巴音郭楞(Léng)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新疆 *** 尔自治区下辖州,位于新疆 *** 尔自治区东南部。巴音郭楞(Léng)常被误读成愣(Lèng),这两个字长得很像,一不留神就读错;

52、深圳

深圳是广东省下辖的副省级城市。位于中国南部海滨,毗邻香港,地处广东省南部。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之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大名鼎鼎的深圳现在已经很少人有读错的了,但在深圳特区创立初期,这可能是中国读错次数最多的一个地名。圳(zhèn),田边水沟(多用于地名)

53、甪直

甪直(lùzhí)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甪,读音为lù,这个字很容易误读为用(yong)。浙江有个甪堰,甪读音为lù。

54、栟茶

栟茶乃千年历史名镇,属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江苏栟茶的栟,读bēn,常被误读为拼(pin)和并(bing)音。不过,栟榈树,也就是棕树,读音则与此不同,栟榈的栟读bīng。

55、酂城、酂阳

酂城镇是全国重点镇 ,是河南永城西部的中心集镇,也是永城辣椒的主产区之一。酂读 (cuó ),不读zan。酂是多音字,用于地名读 cuó。还有一个酂阳镇,也河南省永城市西部,是目前豫东更大的食用菌和优质棉生产基地。

56、单县

单(Shàn四声)县是山东省菏泽市下辖县,单县因舜帝之师单卷在此居住而得名,是汉朝女政治家吕后的故里。单县是武术之乡、楹联之乡、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青山羊之乡 。2013年,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单县的单(Shàn)与姓氏单同音,不能念dān。

57、解州

解(hài)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属于山西运城市,镇西有全国现存更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州还容易误读为解(xie)州 和解(jie)州。

58、婺源

婺源县, 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的婺,读音为wù。

59、邛崃

邛崃是隶属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县级市,自古为“天府南来之一州”,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四川邛崃读音为qióng lái。

60、阆中

阆中市是四川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2000多年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有"阆苑仙境"、"阆中天下稀"之美誉。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阆中的阆,读làng,读四声。

61、番禺

番禺是广州市的市辖区,番禺的番,读音有两个:fān以及pān。番禺应读为:pān yú。番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岭南文化、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文教鼎盛,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62、大埔县

大埔(bù )县是广东省梅州市下辖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之誉,被认定为中央苏区县。大埔的埔(bù )常被误读为黄埔的埔(pǔ )。有网友爆料,梅大高速 *** 段多处路牌,大埔的拼音也误写成了da pu。

63、隰县

隰(xi 二声)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隰县属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山西省3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隰xí常被误读为显(xian)、湿(shi)

64、忻州

忻(xīn)州为山西省省辖市,是旅游热区,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雁门关等著名景点。忻州的忻,读xīn。

65、筻口

筻口(gàng)镇是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下辖的一个镇。筻口(gàng)常被误读为更(geng)口。

66、猇亭

猇(xiāo)亭区是湖北省宜昌市下辖区,猇亭,得名于西汉,虎啸为"猇",十里为一亭,故称"猇亭",三国著名战役"夷陵之战"即发生于此。猇亭的猇,读为xiāo,不读虎(hu)。

67、北碚

北碚(bèi)区是重庆主城区,重庆大都市区之一,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素有“嘉陵江畔明珠”、“重庆都市花园”的美誉。北碚的碚,读音为bèi,不读pei。

68、大城县

大城县是河北省廊坊市下辖的一个县。大城悠久的历史,境有燕赵古长城、秦始皇幼子墓、故城遗址、龙冢古墓、齐圪达汉墓、姜太公钓鱼台等。大城的大应读(dài),不读(da)。但现在本地年轻人一般读dà(四声),老人们多读dài(四声)。

69、黄陂

黄陂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上海还有个黄陂路。黄陂的陂,有三个读音:bēi、pí以及bō。黄陂的陂应读为:pí。常被误读为黄坡(bō)

70、綦江

綦(qí)江是重庆市南部的一个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綦江区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主,主要有古剑山、丁山湖、白云观、古树化石群、石壕红军烈士墓等。重庆綦江的綦,读音为qí,不读基(ji)。

71、栎阳

栎阳(Yue yang)镇是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下辖的一个以蕃茄制种而享誉全国的农业大镇。古代的栎阳城是位于西安的秦咸阳城、汉长安城之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陕西栎阳的栎,读音为yuè,不读lè。

72、吴堡县

吴堡(bǔ)县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5000多年前,这里绽放出灿烂的人类文明之光——龙山文化。吴堡的堡,读bǔ,不读堡(bao),也不读堡(pu)。

73、洪洞县

洪洞(Hóng tóng)县是山西人口之一大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县 *** 设在大槐树镇。“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洪洞的“洞”常被误读为洞(dong),京剧《苏三起解》有一名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如果你熟悉这段唱词,就不容易读错了。

文章来源:天天排行网·中国最容易读错的地名排行榜 非常历史(微信公众号)

标签: 粤语 怎么 发音 拼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