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即将迎来今年的重阳节。今天我就和各位朋友们聊一聊重阳节的相关习俗。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还被称为菊花节、茱萸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古人认为九是更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曰重阳,也叫重九。有的专家考证,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起源
有专家认为重阳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
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包括: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我们查阅字典,可以发现“秋”字的一种解释就是指:“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到了秋季,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秋天,令人兴奋与欣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少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丰收的喜悦。所以有专家提出重阳节实际上是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佩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重阳节与三月初三日的“踏春”相似,都是全家外出,在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登高。
重阳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秋天到了,冷空气南下,雨水减少,天气晴朗。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气温既不寒冷,也是炎热,正好适合出游。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百病的目的。古人很早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比如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南京地区也有一句俗话叫“春牛首,秋栖霞”,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栖霞山登高。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糕上还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两只羊,取“重阳”的意思。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放儿女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还有的地方,祝寿回礼就要送糕,也取了高寿和步步高之意。
女儿节
有些地方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吃花糕,娘家还要给女儿、外孙送糕,有步步高升之意。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有些地区还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节的典故。羊肉性暖,益气补虚、秋天食用,也有防寒进补的效果。
赏菊
菊花是中国的名花,是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因菊花具有高洁、质朴的品格,才有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也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菊花酒
古时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花酒,共赏菊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菊花含有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祈福祛灾的“吉祥酒”。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除了佩戴茱萸,妇女还有头上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游艺体育活动
古代,有些游牧民族保留着重阳节围猎、射箭、赛马的活动。由于秋季多风,放风筝也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放风筝的寓意也在于辟邪驱疫。
如今,我国也将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物介绍
青花万寿纹尊 康熙
高77厘米 口径37.5厘米 足径28厘米
尊的胎体厚重。外壁布满青花篆体寿字,字体清晰,号称有“万寿”。我们来数数,真的有一万个“寿”字?
口部上沿两周,每周77字,计144字;口部侧沿和圈足外沿每周48字,计96字;器身竖列75行,横置130排,计9750字,共计整整一万字,但是有重复字。尊上所书一万个寿字中,有篆、行、草、隶等书体,每种书体又有变化,例如,篆书就有大篆、小篆、鸟虫篆等字体,还有的直接以螺旋形线条表现寿字。内壁亦施白釉,沙底。尊虽无款,但是,传承有序,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大寿而作。
文/非遗所 杜臻
在这里小南祝各位观众重阳节快乐!
健康长寿!福寿绵长!
长乐安康!家庭幸福美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南京博物院
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在经典名著中感受最传统的重阳节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明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将“九”定为阳数,“两阳相重”故曰“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南京人有与亲友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风俗。
重阳佳节到来之际,由新华日报“新华红”短视频工场携手南京市委宣传部“我们的节日”工作室打造《传世名著·我们的节日》再出发,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白莉教授,讲述南京传世名著中的重阳习俗。
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在传世名著中多有记载,《世说新语》中写道“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寮毕集,时佐史并著戎服”。《儒林外史》亦有“余有达无事可做,就去南京拜访杜少卿……时值重阳,登高饮酒作诗作乐”。《金陵岁时记》载:“九月登高,南则雨花台,北则北极阁,即明之钦天山也。”可见重阳节登高是极其重要的仪式。
传统节日里常伴随着特定的节日食俗,重阳节更具有象征意义的食俗是蒸重阳糕。《随园食单》中记载,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重阳节吃重阳糕据说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糕插上重阳旗,吃完糕后,人们把重阳旗拿下来插在大门上,或者竖立在院子中间。
重阳节除了重阳糕以外,还有一种美味摆上了南京人的餐桌——大闸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叙述:“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重阳节邀亲朋好友一起来家中做客,持螯饮酒,颇富雅集情味。
魏晋以来,人们注重重阳节,主要是因为这一天是秋冬交接的时间界标,故有“辞青”一说。重阳之日菊花遍开,古人出门“辞青”,赏菊饮酒,赋诗雅集。重阳节外出赏菊在金陵早有习俗,《金陵岁时记》中“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就是形容南京人畅游赏菊的景象。重阳节满园菊花竞放吐艳,清香阵阵,令人陶醉,赏菊成为南京人节日活动之一。
又是一年深秋,时光之手再次揭开千年历史的书卷。如今的九九重阳,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人们登高辞青,采撷一束野菊,摆上一桌美食,与亲人的团聚中感恩敬老,延续着传统节日的浓浓情谊,放射出最真实、朴素的幸福。 交汇点记者 于锋
为什么说“九月重九,登高饮酒”,过重阳节要知道的6件事重阳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重阳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而在传统中数字“九”为阳数,两“九”相重而得名“重阳”。在我国历史中,最早关于重阳节的记载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在《远游》中写的“集重阳入帝宫兮”,表明当时的楚国王室中已经有了关于重阳的习俗。
到了汉代,九月九庆祝重阳节的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固定了下来,经过魏晋南北朝之后,在唐代重阳节已经被官方定义为节日,而且文武百官可“带薪休息”,直至宋朝重阳节发展至顶峰,当时官方规定重阳节这一天皇帝需要出宫游乐,而在明朝时期这一天皇帝需要亲自去万岁山登高揽胜以庆祝重阳节,由此可见重阳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如今重阳节的风俗经过了不断的糅合与沉淀,已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延续与传承。重阳节将至,关于重阳节的这6件事要知道,老传统不能丢。
之一件事:登高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重阳佳节登高望远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所以重阳节在古时候又叫“登高节”。关于重阳节登高起源的说法有四种说法:
其一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山岳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久而久之在九月九这一天便形成了“登高祈福”的习俗,而且在西汉的《长安志》中,已经有了关于重阳节京城的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
其二是按照大自然的节气来讲,由于重阳节过后天气逐渐转向寒凉,大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所以就有了在重阳节“辞青”的说法;
其三是按照对天象的崇拜,古人认为九月九当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争相登高去往“清气”聚集的地方,以便畅享“清气”;
其四是重阳节登高避灾的神话传说,相传东汉时期在九月九这一天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家尽量去往高的地方可保平安。
虽然关于登高的说法众多,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表达了人们期盼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延年益寿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登高并没有对地方做出特别规定,可以是高山、高楼,也可以是高台。重阳佳节正值深秋,不妨家人一起上山登高,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感受这秋季的美景,一举两得。
第二件事:饮菊花酒
在古时候,道教认为服用草木类的药物可以延年益寿,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小说中也出现了服用菊花升仙长寿的故事,因此,具有明目醒脑作用的菊花便成了古人青睐的长寿佳品,所以重阳节古人便会用菊花泡酒喝,寓意健康长寿、祛灾祈福。重阳节将至,记得为家人备上一碗菊花酒。
第三件事:享宴祈寿
在民间老百姓的观念中“九”是数字中更大的,寓意长长久久、长寿安康,所以在古时九月九重阳节当天,会举办大型的饮宴活动,来寄托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直至今日还有不少地方有摆敬老人宴、饮宴祈寿的风俗习惯。
第四件事:吃重阳糕
古时候,每到农历九月九天亮时,大人便将片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还念叨着祝子女百事俱高,其中的片糕就是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被称为菊糕、花糕、五色糕, *** *** 没有特别规定,比较随意,不过一些讲究的重阳糕要制成像宝塔一样的九层糕,顶部还做出2只小羊,以符合重阳(阳)之义,甚至更讲究的重阳糕还会插上小红纸旗,再点上蜡烛,以代表“登高”之义。如今,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品种,通常在重阳节这一天吃的糕点都可以称为重阳糕。
第五件事:祭祖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九月基本已经完成秋收,九月九又被人们认为是“吉日”,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天、祭祖的活动以感谢慷慨的恩赐。随着时间的发展,经过唐朝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糅合定型,祭祖作为重阳节的主体部分被传承下来,具有深刻意义。
第六件: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果实,味道浓郁,有醒脑、驱虫、消积食等作用,古人认为重阳节登高的时候,佩上茱萸有驱虫辟邪的作用,这与端午喝雄黄酒、佩菖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古人认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将天然药草茱萸佩在身上,还可以调整体魄,使身体逐渐适应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能顺利过深秋。
——老井说——
正所谓“自古逢秋多寂寥”,此时凉意袭人,人们对天气还不太适应,情绪容易低沉,而登高、吃重阳糕等活动,有助于人们稳定情绪,放松心情,重阳节即将到来,不如与家人一起上山,既能感受节日的气氛,又能缓解郁闷、悲凉的情绪。
重阳节吃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亲手 *** 更显情意不同(附教程)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在传统节日中,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一个难得的以“数”定节的节令。“九”既是“至数”,又是“阳数”。《黄帝内经·素问》有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易经》则言:“九为老阳,六为老阴。”而农历九月初九为两个阳数相重,故被称之为“重阳”,又名“重九”。
摄:袁璐
重阳始于何日,迄今已不可考。早在记载西汉杂史的《西京杂记》中就载有:“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糕),饮菊花酒”,并称“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不过有意思的是,重阳在南北朝以前,并不被视作一个吉日良辰,而是一个需要消灾避难的日子。至今民间依然有“逢九有变”的说法,也是因为九为老阳之数,物极必反,极盛必衰,需谨慎对待。所以古时人们需要离家躲灾,登高拔褉,佩茱萸以辟邪,饮菊花酒以驱疫延年。
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重阳“驱疫”、“辟邪”的色彩渐渐淡去,身佩茱萸,邀请三五好友携菊花佳酿与重阳花糕以登高望远,成了文人雅士的乐事,也由此在重阳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陶公咏菊、白衣送酒,有了“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的《九日闲居》;摩诘思乡、登高怀远,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子美流寓、借景抒怀,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登高》;子安赴宴、文不加点,更是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序》,“神俊无前,六代体裁,几于一变”。
对于北京的寻常百姓来说,举笔赋诗可能有难度,但吃花糕确是必不可少的旧俗。“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由于“糕”与“高”同音,重阳登高的同时,“糕”也成了应节点心,寓有步步登高之意。《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京师重阳花糕极盛。有油果炉作成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可见旧日的重阳花糕,并非特指某一种糕点,各家的重阳糕在原料、形式和加工 *** 上都略有差别。
如今北京市面上的重阳花糕很有特色,与流行于南方、以米粉制成的花糕完全不同。赵珩《北京糕点的今昔》说:“九月重阳之前,无论南北案皆有花糕出售,枣泥馅子两三层,中间夹上青梅、山楂糕、葡萄干等果料,此为细作的花糕。比较便宜的是糙花糕,就是两层间夹上小枣。”稻香村年年有售的重阳花糕,就是三层,两层花糕面皮夹着桂花儿、枣泥、青梅、桃脯、核桃仁、山楂糕等各色馅料,入口酥软,口感丰富,还有糖醇版,很适合给家中老人享用。
当然,如果没能赶上市面上热卖的重阳花糕,大家也可以在家为老人们亲手 *** ,更显得情意不同。重阳花糕的 *** 分为水油面,油酥面和馅料三个部分。其中,水油面需要黄油140克、中筋面粉340克、糖10克、水120至130毫升;油酥面需要黄油145克、低筋面粉260克;馅料则需预备枣泥馅300克,以及各色干果蜜饯。
在做法上:首先需要和面。其中水油面是将糖加入面粉里,等黄油软化后和面粉搓成玉米面状,再加水和成面团。油酥面是黄油软化后,放入面粉,直接揉成面团。其次,将两份面团均包上保鲜膜饧半个小时后称剂子:水油面15克,油酥面10克,各40个,分好后松弛15分钟。以水油皮包油酥,都包好后,再松弛15分钟,并经过擀卷,形成层层相隔的酥皮面团。然后,准备好20个枣泥馅,每个15克,并将各类蜜饯干果切成约2厘米左右的大小,取两份松弛好的面团,将馅料夹在中间,并在饼的一侧适当装饰。最后,在每一个饼上盖上一张剪裁好的烘焙纸(烘焙纸上蘸少许水)。放入预热好的烤箱,上下火170度烤箱中层,烤制40至45分钟左右即可出炉。
GO提示:
稻香村的重阳糕属于时令产品,感兴趣可以提前咨询稻香村门店或在网上认准“三禾”北京稻香村标志购买。如果自己做重阳糕的话,也可以尝试使用中式点心爱用的猪油来起酥,效果也更好,但和面比例会有所变化。此外,因为加了馅料,中间部分的饼皮不容易熟,但烤制过久又会使得饼皮颜色太深。可在适当时候于烤盘底下和点心上面加层锡纸垫铺一下。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袁璐
编辑:TF016
重阳节至,重阳糕、大闸蟹吃起来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但除了重阳糕,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重阳美食。比如糍粑、柿子、大闸蟹等,一起看看吧。
重阳糕
中国人讲究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而“糕”与“高”同音,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因此重阳糕是重阳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北方的重阳糕一般是发面花果蒸糕,也叫发糕。是用面粉发酵,加入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然后蒸熟的一种面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此外,民间还流传民谣“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意思是在重阳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这一习俗,至今还在我国有些地方流传。
糍粑
在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流行吃糍粑。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煮到半熟,然后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要班上碎芝麻、白糖等,这一类的糍粑叫做“软糍耙”,还有“硬糍耙”,这是油炸的一种糍粑。
柿子
重阳时节,也是柿子上市的季节,民间有重阳吃柿子食俗。不过, *** 流传“空腹不能吃柿子”,对此,有科普专家对新京报记者称,柿子中含有单宁,如果有明显“涩味”,则说明该柿子中单宁含量高。这类“涩”柿子不宜空腹吃,否则可能导致胃部不舒服,空腹食用熟透的柿子是没有问题的。
大闸蟹
重阳期间,螃蟹成熟,正是膏黄美味,肉质细嫩时,吃螃蟹也就成了这一时期的食俗。美味的大闸蟹已上餐桌,不少人选择此时品尝美味。
菊花酒
重阳节的另一个标配就是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 同音,与“酒”也同音,民间有九九重阳节要喝酒的说法。而此时正值被称作“长寿之花”的菊花盛开时节,因此,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的“吉祥酒”。古代诗人们对菊花酒也情有独钟,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柳宝庆
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从哪儿来的?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今天就是重阳节了,这个传统佳节自古就是人们登高望远、饮酒赏菊、思乡抒怀的日子。
到了晋朝,原来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已经蜕变成为一种节日活动。《晋书·孟嘉传》和《世说新语·识鉴》中讲了一个“龙山落帽”的故事:孟嘉任征西大将军桓溫的参军,并深得桓溫的器重。有一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溫在龙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登高设宴,许多重要的官僚出席宴会,当时大部分人穿着紧身的戎装,孟嘉是文官,就穿着宽身的官服。
山上的风很大,孟嘉的帽子被吹落在地,而孟嘉并没有察觉,而桓溫也向他左右的人暗示,不要去提醒他。过了一会儿孟嘉内急如厕,桓溫吩咐下人把帽子拾起来还给孟嘉,还叫一位叫孙盛的人写了一篇题为“落帽风”的文章嘲笑孟嘉在大庭广众之下失礼的行为。孟嘉的才思敏捷,文笔极佳,他也立即作了一篇文章还击,“其文甚美,四座嗟叹”。
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笑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成语“龙山落帽”形容人气度恢宏,临乱不惊。而上海人则把“落帽风”比喻风向不稳定的风或来无影去无踪的诡异的人。有意思。
中国幅员辽阔,有山地,有平原,平原无山可登,这样一来不是给希望登高避凶者带来了困难吗?于是,有人想到了汉字的谐音原理,用吃糕代替登高。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
他的前辈宋祁认为,早在唐代已有用吃糕代替登高的风俗,当时刘禹锡作《九日登高》诗时,原意想写“年年上糕处”的,但当时汉字的规范字中没有“糕”字,只好写成“年年上高处”,他还嘲笑大文学家刘禹锡不敢使用俗字,并作诗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宋代,在平原无山的地区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用吃糕代替登高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风俗。
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记:
汴京(今开封市)城内,重阳“前一二日,各以蒸糕馈送,上插彩小旗”。
南宋《梦粱录》中也讲:
“此日都(指今杭州市)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重阳糕与通常食用的糕无明显差别,只是在糕上插上了一面三角形的纸质小彩旗。其道理也很简单,古代旗帜多用于军队,旗帜所指就是军队所在,旗帜插在糕上,即寓意人已登上高山,当然,吃重阳糕就代表了重阳登高。
农家自制的重阳糕通常为糖糕,在糕上插一小纸旗就成了重阳糕,这就是所谓的“小红旗插白糖糕”。
重阳糕内掺以菊花粉,所以也被叫作“菊花糕”,在重阳的清晨,家长把重阳糕切成薄片,贴到小孩的额上,再喊三声“愿儿百事俱高”,用以祝愿儿童健康,顺利的成长。
转载自:档案春秋
编辑:童薇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责编 | 谢哲
编辑: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记者 上官云)
*** 中国节·重阳节|重阳糕同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一样,作为传统节日的重阳节同样有其节令食品,这就是重阳糕。民俗专家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寓意步步登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 *** 较为随意、简易。
讲究些的做成宝塔状、九层,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阳(羊)”之俗。有的在重阳糕上插上小彩旗,并点上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则隐喻为茱萸。
吃重阳糕的习俗,至迟在宋朝已十分流行,在《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重九吃重阳糕的文字。
为什么要吃重阳糕呢?民俗专家解释说,因重阳节民间有登高习俗,而登高的“高”与“糕”同音,吃糕图个吉利,取“步步登高”“百事俱高”之意。
现在的重阳糕,没有固定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可称为“重阳糕”了。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糕的寓意也在不断扩展,不仅仅是祝福、纳吉,它还是交流、分享、友爱等人文精神的体现,极大地丰富了重阳节的民俗内涵和文化底蕴。
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古代重阳节如此有趣2018-10-17 16:18 | 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由于“九九”谐音“久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并逐渐衍生出登高“辞青”、观赏菊花、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
资料图: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此时的黄山已进入更佳赏秋期。 张强 摄
溯源: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了如下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不断有“新内容”加入。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资料图: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这里“大火”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隐退,也标志漫漫长冬即将到来。在落后的古代,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所以,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虽然后来,人们有了更科学的计时手段,谋生方式也进步了,但古人仍将重阳与寒食(上巳)、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习俗:出游“辞青”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绵延至今,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它在唐朝被定为正式节日,到了魏晋时期,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重阳节前后,秋高气爽,此时出游登高、观菊赏景,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民间还有“辞青”的说法,也是因为“九月九”之后,天气更加寒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的“辞青”正好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各类句话争相开放
古代,还流行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过去医疗条件差,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喜欢在这一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在饮食上,重阳节要吃重阳糕。民俗专家王娟介绍,“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古代,重阳节还叫‘菊花节’,人们会搭菊花山、灯下赏菊,古代各家商铺还会买很多菊花装饰庭院。”王娟介绍。
现代社会,重阳节怎么过?
过去,重阳节习俗多种多样,但随着时间流逝,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去实践,某些旧节俗慢慢消失了。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现代社会,重阳节该如何度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萧放表示,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相关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现在“空巢老人”也比较多,多举办一些老年文化活动,也能让老人感到温暖。
“对传统文化,老年人有很多切身感受。”萧放认为,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人也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另外,萧放说,古代有些习俗也很好玩,比如登高望远等,可以和现在流行的户外运动、健身等结合起来,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到户外去亲近自然,心情也会愉悦。
(原标题《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古代重阳节如此有趣》,原作者 上官云,编辑 闵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