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央视推出国内之一部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敢为天下先的广东电视台紧随其后,在1982年推出第二部国产电视连续剧《虾球传》。
“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伴随着成方圆的歌声,《虾球传》火遍神州。时隔40年后,再看这部电视剧,依然有追剧的诱惑。感觉那个年代的电视剧虽 *** 简陋但有朴实的美感,今天的电视剧精美却灵魂空虚。
《虾球传》在当年有多火,有资料说,《虾球传》在上海播出时,很多人拥在一个有电视机的人家观看,阁楼因负重不起而坍塌,造成14人伤亡的悲剧。
《虾球传》在香港也广受欢迎,是国内之一部打进香港、东南亚地区的大陆电视剧,开启了“粤产电视剧”的时代。
《虾球传》根据黄谷柳的同名小说改编,记叙了虾球从流浪儿成长为红军战士的历程。
剧中主人公虾球由钟浩饰演。
钟浩12岁时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合办的儿童剧演员班学习,同班同学
有蔡国庆、许亚军、任冶湘、薛白等,钟浩18岁主演了《虾球传》,那时蔡国庆、许亚军还不知在哪里演着背景群众。
其后钟浩在老艺术家孙道临执导的电影《雷雨》中又成功饰演了周冲,星途一片灿烂,可就在此时钟浩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回归儿童剧舞台,当时的话剧正处低潮期,钟浩可谓逆风而行。经历许许多多的坎坷之后,1999年钟浩指导的儿童剧《月光摇篮曲》大获成功。
钟浩说,他不后悔当年的选择,也许当年他不退出影视剧舞台,今天会和蔡国庆、许亚军一样红。
钟浩因在儿童剧方面的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津贴。
和钟浩一起走红的还有在剧中饰演女一号阿娣的麦文燕。《虾球传》之后,1985年麦文燕因主演电影《绞索架下的交易》再度爆红。
在电影《绞索架下的交易》中,麦文燕饰演的女主角柳湘云有一个露香肩的镜头,这是国产电影的之一次。在刚打开国门不久的1985年,麦文燕误打误撞成了走性感路线的国内女星之一人,麦文燕的性感照片,搅得无数少男神魂颠倒,“锤子”罗永浩公开说过:在他的青春期,麦文燕是他唯一的性幻想对象……
麦文燕后来远嫁美国,跨国婚姻失败后,想起国内男友的种种好回到国内,只可惜覆水难收。唉,真是那句话吗?女人婚后流的泪就是婚前脑子进的水。
《虾球传》里还有一位女神洪少奶,饰演者是龙国惠。当时只要有洪少奶出场,电视机前的男观众们都集体欢呼,全场喝彩,也不知是真假。
龙国惠演完《虾球传》后就销声匿迹了,再也找不到踪影,仿佛蒸发了一般。
《虾球传》“牛仔”的饰演者闪增宏是国家一级演员,和他剧中的搭档钟浩一样坚守在儿童剧舞台,多次放弃片酬百倍于儿童剧的影视剧,在儿童戏剧舞台上一演便是二十五年。现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
鳄鱼头扮演者卢海潮一直活跃在广东的电视、电影、曲艺舞台上,被观众誉为“羊城笑星”。
马专员扮演者傅伯棠出演过《斗鲨》《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等电影,1989年去世,享年66岁。
麦文燕
2010年,曾有机构召集大量明星翻拍《虾球传》,增加了很多的感情戏,虾球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这是要干嘛,翻拍可有底线啊?
虾球传<上>-宝文堂书店1982出版
如今的广东观众大多已经对《外来媳妇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乘龙快婿》等短剧早已感觉的疲倦了。回望过去,对于上世纪广东电视剧台 *** 的一些电视剧却是满满的怀念。现在又到了大家暴露年纪的时候了,下列二十部电视剧,你看过几部?你最喜欢哪几部?
1,《公关 *** 》
1989年出品的《公关 *** 》可谓是反映改革开放广东的一张名片。剧中所描述广东职业女性的时尚、自信、气质、精神、活力的风采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直至今日很多影评人仍然把它视为国内更好的时装剧。剧中所描述的广州这个大都市的风情,既有商场、大排档、早茶、酒店、花市等让“美在花城”得到完美的展示。
2,《万花筒》
该剧是1986年广东电视台和佛山电视台联合 *** 的情景短剧。剧情贴近生活,带有新闻性。全剧共分《万花筒》、《人生百态》、《农家故事》等三个部分。胜伯扮演者孔宪珠,娇妈扮演者陈碧姬,王医生扮演者吴元标,阿昌扮演者鲁牛,阿昆扮演者林星云,雄仔扮演者郭昶等等都是广东观众熟识的老面孔了。
3,《情满珠江》
该剧于1994年 *** ,以南方某电风扇厂从乡镇小企业到国际大集团为蓝本的划时代巨作。讲述70年代的广州青年梁淑贞、林必成、张越美和谭蓉下乡到回城创业所发生的恩怨情仇。该剧首先是非常真实地表现了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历史。广州的起飞有着特殊性,也是最前沿的,写了这个历史的过程,肯定对全国都是有启示的。
4,《乱世香港》
“太平山下不太平,乱世风云乱世情”。大家还记得张咪演唱的该剧主题曲吗?该剧主要讲述了周家两姐妹徐燕香(袁玫饰)和周碧莹(张青饰)命运跌宕起伏的故事。当时的周碧莹成为了坏女人的代名词,很多学生往往把班中某个让自己讨厌的女生起个花名叫“周碧莹”。
5,《笑话百出》
《笑话百出》 *** 于1996年的古装系列小品类短剧。当中主要取材于我国古代精彩的民间故事、寓言、笑话、传说等从各个角度反映人生百态。主演者则有著名的笑星张悦楷、卢海潮、孔宪珠以及不少粤剧老倌和新秀,他们演出认真,配合默契,又适应了电视拍摄的要求,故能收到比较强烈的艺术效果,深受广东观众追捧。
6,《孙秀才传奇》
《孙秀才传奇》是《笑话百出》的“姐妹篇”,主要演员都差不多,不同的是剧情主要围绕叶丹青饰演的孙秀才身上。叶丹青可谓把孙秀才这个读死书的‘酸秀才’的生搬硬套、生活之中到处碰壁、可怜可笑、迂腐等形象展示都淋漓尽致。其中黄俊英演唱的主题曲同样十分经典,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
7,《冷暖两心知》
剧中主要讲述勤娣的丈夫梁耀民是知识分子,因为被迫害连夜逃去香港,然而突然枪声的响起勤娣以为丈夫遇害。生无可恋的她把襁褓中的儿子梁新民(杨健伟饰)送给姐姐奂娣(陈碧姬饰)而在水塘挑水自尽结果被渔民虾叔(吴元标饰)救起,这之后勤娣就跟被村民称为麻风佬的虾叔生活在一起。梁新民的妻子是《外来媳妇本地郎》中的唐 *** 扮演者,剧中还有林星云扮演的大眼前和鲁牛扮演的大只广。
8,《河畔人家》
主要讲述家树,大根,黑仔、招娣四人从小玩大,三位男主都喜欢招娣,而招娣只喜欢考上大学的家树。家树上大学前和招娣什么后,招娣便怀了孕,大根为了招娣不被人讲闲话而娶了招娣做一对无名夫妻,并答应招娣家树回来他们就离婚。结果后来家树回来了,但身边多了一个女朋友。
9,《先生李文固》
李文固是清朝初年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人,因不愿做清朝的官,无意仕途,玩世不恭。在三戏学台之后,在家闲住。李文古的故事传说很多,基本上都是诙谐风趣、寓庄于谐的故事,生动、形象、古怪。做别人想不到的事,说别人说不出的话,听了令人捧腹、一听难忘。饰演李文固的是广东著名讲古佬李伟英。
10,《宝贝老公娇娇妻》
《宝贝老公娇娇妻》是都市系列趣味短剧。由《外来媳妇本地郎》中的康祈宗扮演郭昶和祝师奶女儿婉玲扮演者黄慧颐主演。他们在戏中饰演一对夫妻,当中还有阿蒙、林以政等广东观众熟识的演员。具体情节小编也记得不清楚了,好像郭昶在戏中的名字叫“贾坚”,“口水威”林以政在剧中的化名好像叫“赠爆”。
11,《香港恩仇记》
该剧黄加良导演,张小磊、虎艳芬主演的18集电视剧,于1987年出品。主要讲述19世纪初世世代代打渔为生的当地渔民,还要经受官府、洋人的倾轧,成为中西冲突浪潮中的弱势群体。渔民、海盗、官府、洋人,粉墨登场,演绎出一段如泣如诉、悲壮凄婉的的旷世恩仇。
12,《过埠新娘》
主要讲述彩娇、雪贞、秀红等因为逃婚、或者寻找素未谋面的丈夫(旧时一些年轻男子去了南洋谋生后杳无音讯,他们的家人帮他找个老婆而用公鸡代替他们来和新娘拜堂)等等原因而来到了南洋,四个女人当中到了南洋后一个沦为jn,最后悲惨地死去。一个被迫嫁给当地一个老头子,但老头对她很好,她也只好认命。一个不受命运的摆布最后回到家乡。一个因为老公傍了一个本地富婆不要她了,于是她就疯了。其中雪贞扮演者是“祝师奶的女儿”婉玲。
13,《外来妹》
主要讲述某省名叫赵家坳的小山村就有赵小云(陈小艺)、志强等六名青年男女怀着梦想来到广东,他们希望通过打工改变自己的命运。女主小云被当地乡 *** 任命为乡里之一间乡办玩具厂的厂长,开始了她新的生活和新的事业。男主角为汤镇宗饰演的来内地发展的香港人江生,与女主有一段模糊的感情。
14,《首富人家》
该剧的男主角就是“康祈光”扮演者苏志丹。拍摄地是在东莞高埗镇冼沙村东海村民小组。主要讲述农村出身的男主在城里开了一家厂而成了全村首富,在村中既有人羡慕也有人妒忌和打击,男主的老婆是生活在农村较为泼辣而没什么文化的妇女,与男主有一个儿子。而男主却一直看不起这个糟糠之妻,有过一段婚外情。饰演反派的好像叫“大炮筒”,林星云在该剧同样饰演苏志丹的表哥。
15,《虾球传》
该剧于1982年 *** ,是中国大陆 *** 的第二部电视连续剧。主要讲述男主虾球从一个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流浪儿,最后成长为一个自觉的、甘愿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游击队战士。其中卢海潮饰演的大反派“鳄鱼头”让观众十分深刻,但是“鳄鱼头”也成为恶霸的代名词。成方圆演唱的主题曲《游子吟》同样十分经典。
16,《沙煲兄弟》
《沙煲兄弟》于1995年 *** ,当中"康祈光“饰演大佬亚邦,还有阮星航扮演的最细小弟等四人结拜为沙煲兄弟,好像还有“二嫂苏妙婵”,这部电视剧小编也印象十分模糊了,只是依稀的记得他们开了一家公司,“老二”十分反骨踢走了“大佬邦”做了经理,阮星航饰演的“小弟”在剧中误入歧途成为了道友。
17,《蛙女》
《蛙女》是以作家胡万春的长篇小说《蛙女》为蓝本改编,牛犇执导,宋佳等主演的电视剧。故事描述的蛙女是一个十六岁的船家女。她的父亲是是地下党。因善于潜水,被骗入旧上海的“黑龙头家”,却意外地与亲生母亲(宋佳扮演)相见。原来“黑龙头”刘铁生就是蛙女母亲的后夫。刘铁生要蛙女在黄浦江底打捞一只沉了十年的银箱,而这银箱又关系着六百个工人的命运。蛙女为了不使银箱落入刘铁生手里,机灵地跟他们展开了斗争。
18,《五羊城下》
剧中的女主人公叫伍艳多(耐安饰)喜欢上男主人公陈铁林(唔知),男主人公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而男主人公的父母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认为伍艳多跟他们的儿子不般配。最后两人分开,而伍艳多却有了陈铁林的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铁林跟艳多再次相遇了,两人多次有复合机会,但又受到父母压力,再次波折不断。最后那一幕,是他们结伴而行,走到越秀公园,来到五羊石雕下,结局没有明确交代。
19,《乐叔和虾仔》
《乐叔和虾仔》是一部漫画小品剧,乐叔是一个性格豪爽诙谐的茶楼退休工人,无论晴天阴天总爱随身携带一把雨伞,更兼有一身武功;虾仔是一个活泼机灵的学龄前儿童,还理着一个“逗号头”。这一老一少专爱打抱不平,简直成了广州百姓爱憎分明、评判是非的代言人。
20,《英雄无悔》
该剧是由广东电视台、珠江电影厂、中央电视台三方联合 *** 。这部主旋律电视剧,成功塑造了广东警方的正面形象,其中濮存昕在本剧中饰演了正直、嫉恶如仇的公安局长高天,是一部弘扬改革英雄主义正气的警世洪钟。 剧情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英雄儿女柔情似水、铁骨铮铮.。
1980年代的电视记忆现在总有网友吐槽,现在发现原来的老电视机才是真正的智能电视,一个遥控在手,可以随心所欲看任何台,现在的电视机只能叫智能收费电视机。自从电视配置了智能机顶盒,就很少看电视了。一些好看的视频,需要买了电视机再一次次缴费入会员或者VIP才能观看。难道就没有商家反其道而行之,生产出方便快捷收看的电视吗?销量一定比现在好。
网友还发牢骚称,智能电视被某某广电弄成了残废。智能电视,相当于一台超大屏幕电脑一体机,只要有 *** ,就无所不能,但是,中国广电不允许,要看节目,必须通过机顶盒、直播平台APP,如何让电视回到简单快捷的电视时代,扔掉机顶盒,目前来看,不知得猴年马月。
回想家里的之一台电视,是1980年代初购买的14寸黑白,只记得是国产开封牌电视机用天线接收信号,广电不收费,那时候广电还不成型。
天线是用根竹竿或木竿固定了,插到平房屋顶上,再通过一根细线拉到电视机。接收信号的天线架子,有专门卖的,经济点也可用铁钳折叠大号铁丝自制。没有遥控,全靠旋钮手动换台,实际也没几个频道,节目不多但每天都很期待。
周末看电视,基本就是坐在电视机前把几个台转一圈,有沈力主持的《为您服务》,有陈铎、虹云主持解说《话说长江》纪录片,也有赵忠祥主持的《新闻联播》。
印象中那时中央电视台也没几个频道,两三个的样子。平时看的最多的,就是国外或者国内的电视连续剧。比如《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排球女将》《血凝》《无名英雄》《铁臂阿童木》《敌营十八年》《虾球传》等,当时是目不转睛,前排占座,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给少儿时代留下了美好记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生活不丰富,兄弟姐妹几个,但人们生活有希望,眼里有光。大家怀念曾经拥有的黑白电视机,也怀念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几十年过去了,更好的时代与时光,只剩记忆。
都说广东台越来越不好看了,然而遥想当年,广东台也曾经深受广东观众的喜爱,广东的70后、80后和一部分90后都是看着广东台长大。事实上,以前的广东台其实还挺给力的,它不但首先开启了引进港剧的模式,自身也 *** 了不少具有相当质量的电视剧,与此同时,也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优秀电视节目。
下列十部经典老剧,都是由广东本土独力打造的,都曾带给广东观众很多难忘的回忆,不知道大家看过了多少部呢!
一,在广东台四十几年的播放史上,如果要选一部最为经典的电视剧的话,那就无疑是是《外来媳妇本地郎》了,该剧单凭一己之力就占据了半部广东台的历史,至今已经播出了二十几年了,不知道该说它是新剧还是老剧呢。
二,《孙秀才传奇》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古装喜剧,该剧不但收集了很多精彩的民间笑话故事,而且还充满“粤味”,很多广东观众至今依然会唱它的主题曲,也还对剧中出现的“奇哉怪也”、“岂有此理”这些口头禅记忆犹新。剧中的孤寒财主扮演者卢海潮已经去世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孙秀才扮演者业丹青也已经在2012年的时候走了。
三,《情满珠江》是广东电视台联合珠江电影制片厂一起打造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是一部剧情跨度长达二十年的本土鸿篇巨制,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的缩影”,一举获得了第十四届“飞天奖”的更佳电视剧、更佳导演、更佳女主角、更佳女配角等四项大奖。
四,《冷暖两心知》是一部充满广东乡土情调的优秀作品,它可以把你带回到八九十年代的广东农村生活,可惜的是,很多人想重温一遍都找不到片源,不过大家可以听一下该剧的主题曲《谁问你与我》,真的很有韵味,“谁问对与错,其实已经过,不知道什么因果,始终痴心找到苦与乐,都感叹唏嘘这为何”,大家还会唱吗?
五,《乱世香港》是由张青、袁玫主演,一个是86版《西游记》当中的万圣公主,一个是87版《红楼梦》当中的花袭人,在广东娱乐圈朝气蓬勃的那个时代,她们都纷纷来到广东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张青在剧中饰演的周碧莹在当时可谓是“女坏人”的代名词,在广东的各大校园之中,很多不受同学喜欢的女生都曾有过周碧莹这个外号。
六,《外来妹》是广州电视台打造的一部电视剧,论经典程度,一点也不比广东台的电视剧差,尤其自从被中央电视台转播之后,它的影响力更是遍布全国,全国各地很多观众都是因为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才决定来广东打工。
七,《过埠新娘》是广东电视台之一部由自己的“亲生子女”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剧中的这些主要演员阵容都基本是由广东台第二期艺员训练班的毕业生组成。主要讲述几个女子南洋寻夫却尽遭厄运,最终只有一人回到家乡。
八,《公关 *** 》播出的时候,尽管香港的翡翠台和亚视还没有正式落户广东,但是广东各地家家户户的屋顶都插着鱼骨天线收看香港电视。在与港剧的竞争当中,该剧取得了惊人的91点收视率,可见它在广东地区的经典程度,那时候的女主角周颖不知道成了多少广东观众心目中的气质女神。
九,在《外剧》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万花筒》是广东人眼里的之一经典短剧,剧情非常贴近生活,每一集都是经典,因此获得了非常高的口碑,胜伯、阿昌、阿昆、王医生、胡科长、娇妈、阿冰等剧中人物在广东地区的名气几乎可以匹敌如今的康家成员。
十,《虾球传》拍摄于1981年,在它之前,整个中国大陆就只有一部《敌营十八年》,可以想象,在那个电视剧还极度匮乏的年代,该剧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那流浪的悲痛辛酸,遍体的伤痕,满腔的仇冤”,当该剧的主题曲《游子吟》响起时,在全国各地都能够引起共鸣。
来源:南方日报
1947年10月至1948年12月,一部以二战结束后的粤港两地为背景,讲述流浪少年历经劫难,最终在党的帮助下成长为革命战士的长篇小说,在 *** 主持创办的香港《华商报》上连载。作品中斑斓多彩的社会百态、曲折生动的情节、鲜活质朴的语言,尤其是机灵、善良、侠义的少年“虾球”形象,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在当时的“国统区”特别是华南地区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这部颇具“大时代写照”气质的作品,便是广东著名作家黄谷柳的代表作《虾球传》。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电视台 *** 的电视剧版《虾球传》,红遍大江南北,开创了当时内地电视剧的收视高峰,还成为之一部在香港及东南亚地区播出的粤产电视剧。
在今天的评论界看来,《虾球传》是左翼文学创作与民族化、大众化有机融合的成功典范。不仅如此,《虾球传》从诞生到传播,均鲜明又深刻地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脉的文化传统,书中的岭南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更是成为大湾区一代代读者的集体记忆。
“他非常渴望能献身伟大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地域色彩书写见长的华南作家群里,黄谷柳是拥有读者最广泛的一位,其文学成就堪称是首屈一指。”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这样评价。
《虾球传》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经典,离不开作品里洋溢的地道浓烈粤港风情。黄谷柳本人曾两次在香港定居,其间的经历也让人依稀见到几分少年“虾球”的影子。
1908年,黄谷柳诞生在越南海防市的一间小旅馆,迎接他的,是拮据痛苦的童年。
“艰难痛苦、屈辱负重伴随着他长大,也使他自小养成了沉默坚强、善于思索的性格。”黄谷柳外孙女黄茵告诉记者,对于命运,黄谷柳未曾屈服,反而愈发刻苦学习。
考入学膳费全免的云南省立之一师范学校,是黄谷柳“一生中最感幸运的一件事情。”他曾写道:“这样,我才有能力去阅读小说,并且后来练习写作。”
入学第二年,北伐革命浪潮席卷全国,青年黄谷柳不满足于仅仅参加学校的进步运动,毅然离开生活了18年的云南,取道海防、香港前往武汉,奔赴革命一线。黄茵如此形容:“外祖父非常渴望能献身伟大的时代、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途经香港时,他却从报纸上意外得知1927年“四一二事件”发生的消息,革命形势陷入低潮。他不得不客居香港,一住就是近5年。在清苦的生活之余,他依然心系文学,他在日记中写到与文友们热烈探讨新文艺时的场景:“一毛钱花生米吃得普天同庆!”
那段日子,黄谷柳在香港社会底层挣扎求生,最终劳累过度,咳血病倒,被迫辞职。
为谋生存,1931年他入伍参军,后辗转抗日前线,参加了淞沪抗战,还曾险些命丧日军对南京的大屠杀。这段军旅生涯时期,让他对抗战时期黎民百姓的悲苦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1946年,他听从好友黄秋耘的建议,果断放弃在正中书局广州分局的“铁饭碗”,与 *** 彻底割席,带着家人回到香港,又居住了4年,《虾球传》就诞生于第二次赴港期间。
“自愿选择的一条光明正道”
关于重返香港,黄谷柳曾在《自传》中剖白心迹:“这是我自愿选择的一条光明正道。”
然而,这条“光明正道”走起来却并不容易。他一度被迫把子女分散到亲戚朋友处寄食,妻女兼做临时打纱工贴补家用。由于他不愿迎合当时流行的趣味,投出去的稿件十有八九不被采用。
钟敬文在《回忆谷柳》一文中这样描述黄谷柳:“质朴、诚恳、好学,天性乐观,面带微笑,稍带口吃,谈到生活的困难,一向不动感情,有时候还很幽默地回应。”
就在那个用木板隔成、嘈杂晦暗的小房间里,黄谷柳开始满含热忱地动笔撰写《虾球传》。他身上那种“冲着困难去闯开通俗文学新道路的美愿、雄心和勇气”,让钟敬文十分感佩,“我现在想,这种坚定、乐观,是跟他对祖国未来的信心分不开的。”
1947年秋,黄谷柳在渡轮上重逢正在筹备《华商报》复刊的夏衍,便将《虾球传》之一部《春风秋雨》的原稿交给对方。夏衍一读当即大为惊奇,于是决定在副刊上逐日连载《虾球传》。
小说从1947年11月开始连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界读者纷纷来信鼓舞、提出意见。《春风秋雨》连载完毕不到两月,就由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发行单行本,一年内重版5次。茅盾曾写道:“一九四八年,在华南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恐怕之一要数《虾球传》的之一二部了。”(《关于〈虾球传〉》)
在书中,涉世未深的虾球曾误入歧途,最终是党组织和游击队战士们帮助他走上了一条幸福的光明大道。而据黄谷柳女儿黄燕娟在文章里披露,家里最困难时,是香港文艺界的 *** 员同志向一家人伸出援助之手;父亲也从与夏衍、黄秋耘、黄药眠等人的接触中,对 *** 、对革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47年底,黄谷柳将自己的二女儿黄鸣送去十万大山参加游击队;次年春,黄谷柳申请加入 *** ,经过一年考察获得组织批准。“他来自于底层人民,入党是他的必然选择。”外孙女黄茵说。
曾作为本报记者赴抗美援朝前线
1948年12月,《虾球传》第三部《山长水远》在《华商报》上连载完毕。黄谷柳原本计划在第四部《日月争光》中,书写虾球投奔游击队后的磨练经历。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在战火洗礼中内心发生转变的细节,他主动提出到战场前线去的要求。
此后,黄谷柳在桂边纵队司令部担任秘书,为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湛江市和海南岛做了不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调任《南方日报》记者,随军派驻海南岛。
1951至1953年期间,他先后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以巴金为首的“朝鲜战地访问团”,还以《南方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深入战场前沿采访。
当时,黄谷柳已是名满香江的作家。《南方日报》首任总编辑李超在接受黄茵采访时曾提到,战地前线条件艰苦又很危险,并非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当时不是很多作家愿意去的。”
在抗美援朝前线,黄谷柳不仅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还因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战友而荣立三等功。回国后,黄谷柳将入朝见闻集结成册,发表了朝鲜战地通讯、散文集《战友的爱》,歌颂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善战,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与此同时,黄谷柳的创作观念也发生了转向。他不再满足于描写旧社会的痛苦和伤残,而是将新的写作目标投向了新社会的英雄人物,打定主意“想通过他们来刻画亚洲巨人的兴起”(夏衍《忆谷柳》)。
原计划的《虾球传》第四部,便由此发展成了书写志愿军英雄形象的长篇小说《和平哨兵》。遗憾的是,1977年元旦前夕,黄谷柳突发脑溢血病逝,《和平哨兵》因为种种缘故,最终未能面世。
《虾球传》后来多次再版发行,1979至1985年,《虾球传》在广州4次印刷,达40多万册。除小说被译介到日本、英国、南斯拉夫等国之外,《虾球传》的影响力还跨越了众多文艺领域:在粤语评书界,林兆明讲古版《虾球传》最为知名;著名画家关山月曾绘制《虾球传·山长水远》连环画;《虾球传》话剧版曾在日本东京演出。1981年,广东电视台将其改编为电视剧,从北京到香港,街头巷尾都掀起一股“虾球热”。
回顾外祖父黄谷柳的一生,黄茵更大的感受是:“一路走来,他卑微委屈,却从来是倔强不甘、寻求光明的。”她根据十几年来研究外祖父生平资料的成果,写成《黄谷柳小传》,并为这篇传记起了一个题目——“逆风千里,向阳而生”。
不避艰险,这一点也是钟敬文对黄谷柳的评价——他为人正直敞亮,在生活上“敢于走别人不敢走的最困难的道路”,在创作上敢于创新,善于吸取传统和外国的经验。
研究学者林岗将黄谷柳视为“真正扎根大地写作”的作家中的一员,现实主义精神的驱动,使他们萌生投入“另一种生活”的愿望,哪怕经历生死考验也在所不惜。林岗称:“黄谷柳的写作足迹,例如亲赴战场,在战火中构思表现新任务、新世界的作品,这种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记取。”
专家解读
《虾球传》是联结粤港两地文脉的一把“钥匙”
后世研究者普遍认为,黄谷柳的《虾球传》是解放战争时期旅港左翼文坛最重要的创作收获之一,也是香港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茅盾对《虾球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作品“从城市市民生活的表现中激发了读者的不满、反抗与追求新的前途的情绪”,而在风格上“打破了‘五四’传统形式的限制而力求向民族形式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虾球传》三部曲的逻辑非常明显,讲述了岭南一名底层儿童,怎样在粤港的历史背景下讨生活,继而成长为一个有革命觉悟的战士。”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主任傅修海认为,《虾球传》是一部地域色彩浓厚的小说。书中所描写的粤港生活、大量方言俗语的运用,渗透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生活经验、文化氛围,是其他同类型小说无法代替的。
同时,《虾球传》也代表着香港本土通俗文学脱离了长期浸淫的、功利化的市场环境干扰,开始向地方的、历史的、文化的和革命的叙述靠拢。“从近代到当代,粤港地区的革命角色处于不断转化之中,而黄谷柳对此有着相当的把握、高度的概括,才能把地方特色植入到宏阔的历史进程中,转化为小说在红色文艺、地域文学上兼具的代表性。”傅修海说。
傅修海进一步分析,《虾球传》是粤港地区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学缩影”,通过“虾球”的转变,呈现粤港地区在现代史潮流中的发展变化——用一个人的成长隐喻一个地方的历史进程,恰当地代表了岭南地方文艺和中国红色文艺的结合。 而“虾球”这个人物形象,正是联结粤港两地文脉的一把“钥匙”。
“黄谷柳较早地认识到香港和广东非常密切的、同步生长的地域关系。”傅修海指出,当时在香港“讨生活”的人,大多成长在共同的岭南文化背景下,他们和广东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粤港两地的中下层人民,从情感、历史、文化、生活上是相通的。”
兼具成长小说、地域小说、红 *** 三重特征的《虾球传》,回答了“岭南人民如何参与大历史”的问题。傅修海认为,今时今日,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虾球传》仍旧为我们思考地方文艺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统一性、经验的相容性提供了“镜鉴”。
●南方日报记者 黄楚旋
策划:陈志 李贺 统筹:郭珊
电视剧连环画|虾球传(下)宝文堂书店出版1982年·横屏虾球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李蕾 宋建设 绘 怀旧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