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卖芫荽
九峰山人
小时候,我们家里有七口人。奶奶、爸爸、妈妈、我、大妹、二妹、弟弟。
打我记事时起,奶奶就一个人住在石中村里的一间房里。这间房子是由三间大瓦房分岀来的一间,楼上的空间两家是通的。不过,奶奶住的这一边没有板楼,一眼可以看到“人”字屋脊。
奶奶一个人住,她是一个信佛的人,平常也不知道嘴里念些什么,经常面向一佛像念念有词。村里人很信她,谁家的小孩有些不舒服了,大人带着孩子到奶奶家里来,奶奶一边念叼着,用手在小孩的头上摸摸,过一会儿说好了。那大人就带了小孩回去了。隔天,大人带着一些小点心之类的来。那个时候,我觉得奶奶很了不起。后来我上学了,就不大相信这样的事。
我们家住在石东村和石中村交界的地方,西院墙外面就是石中村。门前有一条小道通向石中村,奶奶就住在那条街上。
听奶奶说她住的房子是公社分给我们家的,原来的房主是地主赵家。奶奶说要感谢新社会,我们家才有房子住。石东村的房子,是我爸妈结婚后才盖起来的,爸妈就从这个石中村的房子搬过去住了。石东村的房子,其实就是一间“斜厦子”(关中地区的半边房)。
后来,爸妈拆了“斜厦子”,起了三间大瓦房,奶奶也从石中村搬回新房子住,直到去世。
包产到户以前,我们家是很穷的。但好在爸妈都很辛劳,爸爸是木匠,经常在农闲时节帮别人家盖房子、打家具,还带着几个徒弟,有一些收入。妈妈在生产队里当妇女队长,农闲时节会做一些小买卖,比如养鸡卖鸡蛋,从村里的果园里贩卖苹果、梨等水果。
后来,包产到户了。村子里的磨房要承包,我妈妈去抓阄,结果抓上了。我们家就开妱经营磨房,为七里八乡的人磨粮食。
有了磨房后,家里每年都养猪,粮食和青草喂的,过年的时候,请村里的杀猪匠来帮忙杀猪,很快就被村里人买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我从小就跟着爸妈,要么和爸爸外岀帮别人家打家具,盖房子,要么和妈妈去贩卖水果。
上初中后,每年暑假都是在贩卖水果,最远的地方是骑自行车到西安城里卖葡萄。有时候也从县城贩卖蔬菜到村里。
记得我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早上去户县县城,批发了芫荽,然后骑车赶到了余下镇来卖。
那天,到了中午,还没卖岀几斤。看着一大堆的芫荽,想想腊月三十下午就没有人来买菜了,可怎么办?
吃过中午饭后,零零星星地又卖了一些,但还很多。
到了下午四点多,街上已经没有几个卖菜的了,我也准备收拾收拾回家,过年就只能多吃芫荽了。
这个时候,从余下街道北面来了一群人,到了菜市场,见什么买什么,我和其他几个卖菜人的菜都被挑完了。
很是开心。
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仿佛是在昨天。
又是一年春节到,年年的春节都不一样。
辛劳的人们都有各自幸福的年味。
回到家了,年味就越浓。
方言中的古汉语,常常被我们称之为方言。比如我们常用的香菜,在古时候其实叫做芫荽。而湘菜则只是个简单的小名。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另外两个由古汉语血统的方言。
首先要说的是“尾巴”,这个字在不同方言中的发音和意思都不一样。在北方,“尾巴”的发音并不算流行,但是在古时候它是最古老的发音,是在诗经中可以找到的。根据许多押韵来推测,先秦时期尾巴很可能就被发音为“尾”。而在几千年前的汉族人认为,西南的少数民族的装饰品,经常用瘦尾一样的挂在衣服上,这个装饰品的名称和“尾巴”这个发音有一点儿接近。
随着时代的发展,唐宋时期,音韵开始发生变化。在广韵还有集运等这些运输里面,尾巴就开始发音为“尾”,并逐渐流传至今。
而另一个方言中的古汉语是“调羹”,北方朋友可能并不熟悉这个词,但其实勺子跟调羹是没有明确区分的,它们都是勺这一类的东西。
“调羹”在古时候则是由尚书中的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衍生出来的。因为想要调一碗很好的汤或羹,盐和酸辣可能都需要少不了。所以人们从“调羹”引申,就像老子所说的,“大大国,如烹小仙”,小小的调羹,古时候还被用来比喻国家政治,还是宰相。
方言中的古汉语是古代汉语的传承,它们并不是方言。例如狄仁杰所用的是古汉语,而不是标准普通话。这些历史悠久的词汇,也许一开始在某个地方引发了方言,但在另外一个地方使用时,已经融入了当地的语言习惯,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古老汉语的例子,虽然一看起来是方言,其实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字典难查到,词典收不全。
方言没版本,地方不卖到!
十里不同音,百乡唠嗑问。
打科插诨趣,平添民族魂!
月是故乡圆,曲是家乡韵。
走南论闯北?,难舍故乡音!
?一板一眼调,一口亲泽恩。
有调有音?作,字承后来神!
许多文字,大家平时都会用到,也说的很利索,不过你未必能写出来,就算见到本尊,你都认不出来。
擓
【读音】kuǎi
【释义】抓,搔。
【举例】擓痒痒,擓破了皮。
熥
【读音】tēng
【释义】把已经熟了的食物再加热。
【举例】馒头凉了,熥熥再吃。
言语
【读音】yányu
【释义】招呼,回答,开口。
【举例】说话呀,别不言语。
和
【读音】huó
【释义】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举例】晚上吃饺子,和点面吧。
欻
【读音】chuā
【释义】这个发音的字仅此一个,为拟声字。
【举例】欻的一下,飞过去一只鞋……。
擤
【读音】xǐng
【释义】捏住鼻子,用气排出鼻涕
【举例】看天冷给你冻的,赶紧擤一擤大鼻涕。
尥
【读音】liào
【释义】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
【举例】说你两句,还跟老子尥蹶子啊?!
搋
【读音】chuāi
【释义】用手用力压和揉。
【举例】搋点面晚上吃饺子。
夹
【读音】gā
【释义】腋下。
【举例】夹肢窝。
酘
【读音】tóu
【释义】将有肥皂的衣服在清水里漂洗。
【举例】这衣服还有沫子呢,赶紧再酘两遍。
雀
【读音】qiǎo
【释义】麻雀(què)的俗名。
【举例】家雀儿。
肋忒
【读音】lēte
【释义】不整洁,不利落
【举例】肋忒兵。
苶
【读音】nié
【释义】发呆,动作迟缓,萎靡不振的样子。
【举例】平时挺正常的,突然间就有点发苶了呢。
膙
【读音】jiǎng
【释义】手脚因摩擦生成的硬皮
【举例】手上磨起了膙子。
齁
【读音】hōu
【释义】非常,食物太甜或太咸
【举例】天气齁热,菜咸的齁嗓子。
薅
【读音】hāo
【释义】去掉之意。薅草即拔草。
【举例】诶!你给我撒开!薅头发算啥能耐!
跐
【读音】cī
【释义】申斥,斥责
【举例】妈妈跐儿子我一顿。
绰
【读音】chāo
【释义】匆忙中抓起来。
【举例】他绰起个酒瓶子就砸了上去!
饧
【读音】xǐng
【释义】面、糖等变软。
【举例】把面和好后饧一会儿。
扽
【读音】dèn
【释义】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举例】快来人啊,我扽不住他啦!
捯饬
【读音】dáochì
【释义】修饰,打扮。
【举例】出门前先捯饬捯饬。
皴
【读音】cūn
【释义】皮肤上积存的泥垢。
【举例】大哥挺长时间没洗澡了吧,皴挺多啊。
趿
【读音】tā
【释义】拖着鞋子。
【举例】你再趿拉个鞋走路,就摔死你!
潲
【读音】shào
【释义】雨斜落下来,洒水。
【举例】下大雨了,看看窗户潲不潲雨。
脬
【读音】pāo
【释义】膀胱;量词,用于屎尿,一~屎,同“泡”。
【举例】等会儿,我先撒脬尿!
掇
【读音】duō
【释义】拾取;摘取:~拾。~弄。
【举例】吃完饭想着把碗拾掇了。
憷
【读音】chù
【释义】含有害怕或畏缩之意。
【举例】头回打这么大的麻将,有点发憷。
剋
【读音】kēi
【释义】打人或严厉的训斥。
【举例】老婆的生日忘记买礼物了,回家还得剋我……
剌
【读音】lá
【释义】划破,拨开。
【举例】这衣服真结实,有刀都剌不坏。
劐
【读音】huō
【释义】用刀尖顺势将物体剌开。
【举例】劐开鱼肚子,常误作“豁”。
常说而不会写的口语字
以下基本按拼音顺序排列,主要以常说而不会写的口语字为主。
娭(aī):娭毑(jiě),称祖母或年老的妇人,即老奶奶,南方方言。
瘢(bān):瘢痕。这个字念不错,写在这里主要是要同“癍”区分,“癍”是皮肤上长斑点的病,而“瘢”是指伤口长好后留些的痕迹,也就是俗称的疤瘌。
鸨(bǎo):本意是一种鸟,传说这种鸟总在和各种不同的鸟交配,其性最淫,所以这个字更多的指妓院的负责人,即“老鸨子”。
鞴(bèi):鞴马。马不会老扛着马鞍,只有在需要骑的时候才装上,平时是卸下来的。鞴的意思就是把马鞍等东西装到马上,准备给人骑。比如电视剧里大侠要出门,大喊一声:“来人,快给我鞴马”,而不能是“备”马。
荸(bí):荸荠。这个大家都应该吃过吧,就是你未必会写这两个字。
箅(bì):箅子。有空隙能让水流过而阻挡固体的扁片。比如马路边排水沟口的铁箅子。
皕(bì):这个字的意思一目了然,就是200。
赑(bì):赑屃(xì),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就是石碑底下的那个形似乌龟的东西。
藊(biǎn):藊豆。是的,你没理解错,就是我们所吃的“扁豆”,正确的写法就是这个“藊”,不过由于民间长期使用“扁豆”的写法,所以现在两个字通用了。
弁(biàn):马弁。旧时的低级武官,比如押送犯人的官差。
镳(biāo):马嚼子两头露在外边的部分。其实我组个词你就认识它了,“分道扬镳”。
醭(bú):酱油醋等放时间长了表面会长一层白色的霉,老话叫“长了醭了”。
倘(cháng):倘佯(yáng)。这两个字纯属捣乱,字典的解释为“同‘徜徉’”,都是自由自在来回走的意思。原来一个人走和两个人走完全没有区别……
绰(chāo):匆忙中抓起来。比如“绰起一根棍子就去打架”。恩,现在一般会写成“抄起”。
蒇(chǎn):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的字,它的意思是把事情解决掉,比如“蒇事”,“托人帮我把这事情蒇了”……我承认,我也一直以为是“铲”呢……
碜(chen):牙碜。食物中夹杂了沙子等异物的感觉。也许在食堂吃饭时总会想起这个字……
眵(chī):眼睛分泌物凝结成的淡黄色的东西,没错,就是眼屎啦,俗话说的“眵目糊”。
踟(chí):踟蹰(chú)。心中犹豫,要走不走的意思。也不算太生的字吧,貌似中学语文课学过的。
彳(chì):彳亍(chù),我可不是在写火星文,这是两个字,发音和“踟蹰”类似,意思也类似,走走停停的意思。
啻(chì):只,仅仅。不过通常都组词为“不啻”,如“我们关系好的不啻兄弟”。
瘛(chì):瘛疭(zòng)。中医上指手脚痉挛,口斜眼歪的病,通俗的说就是“抽风”……以后骂人可以文言一点了。
铳(chòng):火铳,类似火枪一类的武器。
匙(chí):汤匙,舀汤用的工具。多音字,也是钥匙的匙。不过用在这里要念chi,一般人还真不知道。
欻(chuā):这个发音的字仅此一个,为拟声字,比如“欻的一下,飞过去一只鞋……”
搋(chuāi):用拳头搅揉,使掺入的东西均匀。比如“搋面”……好吧,看到这个字的写法,我还是写“和面”吧。
膪(chuài):囊(nāng)膪,猪的胸腹部的大块肥肉。……呃,通常这是一个用来侮辱胖子的词……
槌(chuí):槌子。要和“锤子”区分,可以认为一个是铁的一个是木头的……
爨(cuàn):灶,或者在灶上烧火做饭。比如旧时分家叫做“分爨”。特别提一下,这个字是新华字典里“难查字笔画索引”的最后一个字。而且据说这还是一个姓氏……姓这个姓的人签名肯定很累……
皴(cūn):皮肤受冻干燥而形成的干裂。比如“手皴了”。
捯(dáo):双手不停调换着把绳子之类的东西拉回来。一强调这个字,我印象中就出现了牛群冯巩的一段相声“捯啊捯啊捯,捯出一头驴来……”。另外,我们看录像带时也常把快进快退成为“往前捯、往后捯”。
纛(dào):这个字也很繁,它的意思是指古代军队里的大棋,一般写着大统帅的姓之类的。
扽(dèn):这个发音也是只有这一个字,表示用力拉。比如“使劲一扽,把绳子扽断了”。
耵(dīng):耵聍(níng),耳道分泌物,就是耳屎啦。
蠹(dù):蛀蚀,侵害。一般人认识这个字都是来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鞥(ēng):没有声母,很神气的发音吧,此音仅此一字,意思为马缰绳。
蜰(féi):肥虫,竟然是臭虫,臭虫很肥么?
瀵(fèn):水从地下喷出漫溢……为什么我觉得这水很不干净呢……
酆(fēng):酆都。就是鬼城啦,不过现在都简写为“丰都”。
讣(fù): 讣告,就是报丧通知,你要是留意过报纸中缝的话应该发现过。
夹(gā):这是个多音字,发这个音的时候专门组词为“夹肢窝”,即腋下。一般人还真不知道怎么写。
尜(gá):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两头小中间大,这个字多传神阿……另外也可以表示这种形状的任意东西,比如有种食品叫“尜尜汤”,其实就是面疙瘩汤。
红(gōng):注意不是“hong”,发音同“工”,专门用于“女红”,表示女子所做的缝纫绣花等活。
估(gù):估衣,就是卖的旧衣服。听过相声《卖布头》就知道这个。
夬(guài):这下知道了吧,比如“快,块”等都是形声字,右边的这个东西也是一个字,意思是坚决果断。
盥(guàn):洗手或洗脸,比如盥洗室,其实就是洗手间。
鳜(guì):鳜鱼,有一道名菜“松鼠桂鱼”都吃过吧,其实正字应该是这个鳜,不过现在两个字也通用了。
馃(guǒ):馃子,油炸面食,别说你没见过,它还有另一个更家喻户晓的名字——油条。当然油条仅仅是馃子的一种,其实“薄脆”也能算馃子……“煎饼馃子”都吃过吧。
咳(hāi):无论是发音,还是含义,和英文“Hi”完全一样,打招呼用的字。
嗐(hài):估计我们天天都说,就是不知道怎么写这个字。感叹词,用法如“嗐,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四声的只此一字,无可替换,写“嗨”是错的)。
顸(hān):俗语常用,就是粗的意思,如“这柱子太顸了,得三个人才能合抱。”
薅(hāo):俗语常用,就是拔。貌似有个顺口溜“剃头师傅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薅”……哪个缺德孩子编的……
吽(hōng):佛教咒语专用字,如“唵嘛呢叭咪吽”。
蕻(hóng):一种类似芥菜的菜,即“雪里蕻”,现在也可写成“雪里红”,应该吃过吧。
鲎(hòu):一种水生甲壳动物,同三叶虫一样古老,堪称活化石。渔民俗称“海怪”。貌似沿海的地方都能见到。自然博物馆里也有,不过我很久都不认识这个字……
烀(hū):一种半蒸半煮的烹饪 *** 。某年春节晚会上黄宏宋丹丹的小品有这台词 “过年了,都烀地瓜,烀土豆,哪能烀你爹呢……”
笏(hù):笏板。看过古装电视剧没?大臣们上朝时都双手捧着一块木板一样的东西,那就是笏板了。
搳(huá):搳拳,喝酒时的游戏,现在也可写作“划拳”。
鲩(huàn):鲩鱼,我国特产的一种重要淡水鱼,俗称“草鱼”……
寰(huán):广大的地域,比如“寰球”,不过现在也可写成“环球”。
劐(huō):用刀剪等锐利的工具划开。比如“那刀劐出一道口子”。注意与“豁”区分。
嚄(huō):表示惊讶的感叹词,如“嚄!好大的一间房!”
嚯(huò):同样是表示惊讶的感叹词,如“嚯!这孩子都长这么大了。”
齑(jī):细碎的微粒,如“在炮火下化为齑粉”。
偈(jì):偈子,和尚吟唱的词句,类似于诗。
趼(jiǎn):手脚上因长期摩擦而生成的角质化硬皮组织,现在也可写作“茧”。
膙(jiǎng):膙子,同“趼”意思一样。
豇(jiāng):豇豆。你可能常吃,但你未必会写这个字。
铰(jiǎo):用剪刀剪断。如“你去把这封条铰开。”
卺(jǐn):古人结婚时用的一种酒器。常组词“合卺”,类似现代婚礼的成婚仪式。
缙(jìn):缙绅(shēn),古代指做官的人。如“缙绅之家”。
阄(jiū):新华字典上的解释让我很无奈——“抓阄时用的纸团”……
鬏(jiū):鬏儿,头发盘成的结,也可指类似样子的东西,口语常用。
孑(jié):孤单的意思,如“茕(qióng)茕孑立,形影相吊”。另外蚊子的幼虫叫作“孑孓”。
皲(jūn):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也可写作“龟裂”,发音是一样的。
颏(kē):下巴颏,就是下巴,口语常用的字。
剋(kēi):打人或者严厉地训斥。如“狠狠剋了他一顿。”同学们不要再说“K人”了,这是咱们中国话。
剌(lá):划破,割开。如“用刀剌了一道口子。”注意可不是“刺”。
琅(láng):琅琅,拟声词,形容响亮的读书声。常说的“琅琅读书声”就是这个字。
尥(liào):尥蹶子,骡马等牲口跳起来用后脚踢的动作。
趔(liè):趔趄(qie),走路不稳,身体歪斜要摔倒的样子。如“我一趔趄,差点掉沟里。”
〇(líng):就是数字零,汉字也是有这个圆圈的。
囹(líng):囹圄(yǔ),古代指监狱,如“身陷囹圄”。
馏(liū):一种烹调 *** ,炒的时候掺入淀粉,如“馏肉片”,不过现在也可用“溜”代替。
蹓(liū):悄悄走开,如“蹓走了”,“开蹓了”。注意这个字和“溜”不通用,写“溜走”就错了。
遛(liù):牵着牲口或宠物慢慢走,如“遛狗”,“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绺(liǔ):成束的理顺的丝状物体,如“额前垂下一绺头发”。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下去,如“用手捋了捋胡子”。
袂(mèi):衣服袖子,常说“联袂出演”,即是一起出演。
囝(nān):和“囡”的发音和含义都完全一样,指小孩子,两字通用不分男女的。
攮(nǎng):攮子,就是短刃、匕首。也可作动词,用攮子刺的意思。
齉(nàng):鼻子堵住,发音不清,如“齉鼻儿”。
淖(nào):烂泥的意思,常组词“泥淖”。 廿(niàn):数量词,二十。日历上能看到这个字,24即为“廿四”。
嬲(niǎo):意思是戏弄,纠缠。二男一女,很生动的一个字吧……
苶(nié):发呆,精神萎靡的样子。如“苶呆呆发愣”。
佞(nìng):巧言谄媚,溜须拍马,一般形容奸臣为佞臣,如“君昏臣佞”。
掱(pá):掱手,就是小偷,现在普遍用“扒手”替代了。现在知道啥是“三只手”了吧。
簰(pái):竹簰,就是竹筏子,现在也可写作“竹排”。
胖(pán):多音字,它的第二个发音就是这个,意思为舒适安泰,如“心宽体胖”,不要误会了这个词的意思,它跟胖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蟠(pán):意思是屈曲环绕,有个成语“虎踞龙蟠”,切不可写成“龙盘”。
襻(pàn):口语常用,必须加儿化音,指中式服装上套纽扣的那个套,如“疙瘩襻儿”。
耪(pǎng):耪地,即用锄头松土。如果听过传统相声《树没叶》就应该记得这个字:“今天没有事儿喽,前去耪耪地喽……”
脬(pāo):尿(suī)脬,俗语,即膀胱。(正在吃饭的请自觉跳过)也可做量词,形容排泄物,如“撒了一脬尿”“地上有脬屎”写成“泡”可就错了-_-!
苤(piě):苤蓝,一种蔬菜,学名为球茎甘蓝。这个字你应该很陌生,但发音应该很熟悉吧。注意“蓝”是轻声。对,就是那种吃起来类似萝卜的东西。
鲆(píng):鲆鱼,别说你不认识,就是“平鱼”啦,不过正确写法就是“鲆鱼”。
鄱(pó):鄱阳湖,这个地方大家都听说过,只是注意,发音同“婆”而不是“博”。
潽(pū):液体沸腾而溢出容器。如“牛奶煮潽了。”
瓩(qiānwǎ):一个不可思议的字,唯一被《新华字典》收录的两音节汉字。意思很直白,就是功的单位千瓦。
鹐(qiān):禽类动物啄东西的动作。如“鸟把那片树叶鹐走了”,“被鹰鹐了眼睛”。
戗(qiāng):冲突,口语常用,如“你这不是戗火么,非打起来不可。”
雀(qiāo):发音为一声时,组词“雀子”,意思是雀斑,如“长了一脸雀子”。
俏(qiào):发音和意思都没问题,在此提示这个字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做菜时添加配菜提味,如“炖肉里俏点胡萝卜”。
葚(rèn):桑葚儿,桑树的果实。有趣的是,只有加儿化音时才这样念,如果不加儿化音,则发音为shèn,意思一样。
谁(shéi):特此证明,《新华字典》上这个字两种发音都是正确的,这也是顺应民意吧。
瘆(shèn):让人害怕,如“这地方太安静了,太瘆人了。”
厶(sī):不是日文哦,这是汉字,就是“私”的古体写法,含义也是一样的。
荽(suī):芫荽,又叫胡荽,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日常蔬菜——香菜。
嗍(suō):口语,用唇舌吮吸。如“嗍嗍筷子上沾的汤”。
趿(tā):趿拉,穿鞋只穿前半部分的样子,如“趿拉板儿”。
鳎(tǎ):鳎目鱼,就是比目鱼,双眼长在身体的一侧。“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着五斤鳎目”……
怹(tān):第三人称的尊称形式,同“您”的原理一样,就是不常用了。
叨(tǎo):作此发音是专门组词“叨扰”,为感谢别人款待的客气话,注意不是“讨扰”。
鼗(táo):拨浪鼓的学名,多有学问。
熥(tēng):把已经熟的食物再加热,如“把馒头放炉子上熥熥”。
菾(tián):菾菜,草本植物,根部可用来榨糖,现在也可写作“甜菜”。
骰(tóu):骰子,游戏或赌博用具,就是俗称的色(shǎi)子。
抟(tuán):把东西弄成球形,如“把废纸抟成一团”,注意“团”可没有动词用法。
煺(tuì):把宰杀过的牲畜或家禽用滚水烫过后去掉毛,如“煺猪毛”。
褪(tùn):和衣物脱离开的动作,如“胳膊从袖子里褪出来”。
绾(wǎn):把长条形的东西绕起来或打上结,如“绳子头绾个扣”,“把头发绾起来”。
璺(wèn):器物上的裂痕,常用俗语“打破砂锅璺(谐音“问”)到底”。
擤(xǐng):捏住鼻子用力出气,如“擤鼻涕”。
鼹(yǎn):鼹鼠,特别提示的是这个字只能念三声,很别扭吧,字典就是这么说的。
吆(yāo):吆喝,用于叫卖等情况下的叫喊。
约(yāo):用秤称重量,口语常用,如“给我约半斤肉”。
靥(yè):既是俗称的酒窝,如“脸上露出笑靥”。
揖(yī):作(zuō)揖,行拱手礼的动作。
勩(yì):别瞎猜了,这不是繁体字,指器物磨损而失去棱角,如“螺丝勩扣了”。
燚(yì):除了用于另类的名字外,这个字已经没有用处了……
鸢(yuān):本意是老鹰,不过常组词“纸鸢”,意思是风筝。
錾(zàn):在金属上雕刻,如“在外壳上錾着型号”。
锃(zèng):器物表面干净而闪光耀眼,如“刀子磨得锃亮”。
择(zhái):和发音zé时的含义类似,只是口语用这个音,如“择菜”
缶只(zhǎi):(应为一个字,因为不属于GBK字符集,所以只好拆成两半写了)口语中儿化使用,意思是器物残缺破损的痕迹。都听过《卖布头》么?“没有褒贬没有“缶只”儿,没有窟窿眼……”
搌(zhǎn):轻轻地擦抹,如“搌布(就是抹布)”。
笊(zhào):笊篱,用来从汤水中捞东西的器具。其实就是捞饺子用的漏勺。
诌(zhōu):随口编瞎话,如“瞎胡诌”(注意这个字没有zōu的发音)
髽(zhuā):髽鬏(jiū),女孩子梳在头两边的发结。
孖(zī):双胞胎,很直白吧。
攥(zuàn):用手握住,如“手里攥着一把斧子”。
这10个容易读错的食物名字,能读对5个是学霸,全读对的都是大神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或多音字,对于这些不熟悉的字,我们在读的时候基本就是靠“蒙”,读对的时候寥寥无几,比如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一读就错的字,一起来看看吧,看你能读出来几个?
01馄饨
馄饨是我们经常吃的一种面食,也是街边最常见的小吃,馅料各异,鲜香味美,深受人们的喜爱,成都的龙抄手,上海的三鲜馄饨等都非常出名,馄饨的正确读音是“hún tun”,不是我们平时所读的“hún dùn”。
02蛋挞
蛋挞是以鸡蛋、牛奶、奶油、蛋挞皮等原料 *** 而成的一种甜品,味道香甜,松软可口,尤其是孩子非常爱吃。蛋挞按照挞皮不同可分为分为牛油蛋挞和酥皮蛋挞,葡式蛋挞也是属于酥皮蛋挞的一种,蛋挞的正确读音为“dàn tà”,不读“dàn tǎ”。
03鳗鱼
鳗鱼是一种外观和蛇类似的鱼类,一般生活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鳗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肉多刺少,鳗鱼盖饭、烧鳗鱼、烤鳗鱼等都是非常好吃的美味。鳗鱼的正确读音是“mán yú”,“鳗”是二声,不是四声。
04果脯
果脯,也叫蜜饯,是明朝时期的御膳房发明的,一般以苹果、桃、杏、李子等水果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加工成。果脯即可以直接食,也可以放于蛋糕、饼干等点心上作为点缀。果脯的正确读音是“guǒfǔ”。
05烘焙
烘焙不是食物,是食物的一种 *** 方式,是以面粉、食用油、糖、蛋等为原料,通过和面、成型、焙烤等工序进行加工 *** 的过程,我们常吃的面包、蛋糕等都是属于烘焙食品,烘焙的正确读音为“hōng bèi”。
06芝麻糊
小时候看电视经常听到某某黑芝麻糊,以为是很好吃的食物,后来喝过了之后感觉真的是不好喝,但是黑芝麻糊其实还是很有营养的,芝麻糊的糊读“hù”,是四声,不是二声。
07蛤蜊
青岛有道必吃的美食叫“哈啤酒,吃嘎啦”,其中的“嘎啦”是青岛地区的方言,说的就是蛤蜊,蛤蜊是生活在浅海海底的一种贝类生物,目前发现更高龄的蛤蜊为507岁,因此蛤蜊也被称为地球五大不死神兽之一,这个神兽的正确读音是“gé lí”,两个字都是二声,我们一般读“蜊”时都是读四声。
08牛轧糖
牛轧糖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糖果,是由牛奶、糖、花生等混合制成,然后再用一张可以吃的大米纸包裹着,香甜可口,口感筋道,尤其是过年时是必不可少的糖果之一,牛轧糖读作“niú gá táng”,这个“轧”字很多人都读错了。
09螺蛳粉
螺蛳粉是广西柳州的特色小吃,味道酸、辣、爽、鲜,同时还带有一种独特的臭味,这也是螺蛳粉更大的魅力所在,螺蛳粉深受无数美食爱好者的喜爱,在全国各地都广受欢迎。但是,你经常吃的螺蛳粉你可能也没有读对,螺蛳粉的正确读音是“luó sī fěn”,我以前都是把蛳读成shi。
10芫荽
芫荽,只看这两个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我们几乎天天在吃,就是香菜,一般用于增加鲜味,芫荽读作“yán sui”。
这些容易被读错的食物名,你读对了几个?很多网友看了之后表示太难了,一个也没读对,小编仔细看了看,好像以前只读对了一个。
不要香菜!不要香菜!不要香菜!来源:地道风物
香菜,14亿中国人的爱恨情仇
又是一年世界讨厌香菜日。香菜,一个足以让14亿中国人在饭桌上吵翻天的食物。
对讨厌香菜的人来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根香菜叶子,就能毁掉完整一餐。它的味道鹤立鸡群,像是在密不透风的房里踩扁臭大姐后散发的幽微气息,又如不小心把洗手液吃进嘴里后的复杂滋味,还让人联想起梅雨天气里长着霉菌的掉粉墙壁。每一种都让人抓心挠肝,咬牙切齿。
对于很多不吃香菜的广东人来说, 白斩鸡上的香菜只是装饰, 端上桌的之一件事,就是把香菜扔掉。 图/视觉中国
但在爱吃香菜的人眼里,香菜的鲜美溢于言表,那是种哪怕在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之中也能卓然而立,自成一派的风情,任何的鲜果时蔬都无法视作平替;那是种“香菜就是香菜,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有一种香菜”的痴迷,直叫人生死相许。
在吃香菜这件事上,只有爱难自禁和势不两立两个选项,它拒绝暧昧不清,禁止模棱两可,专治“随便都行”。
新鲜的香菜香味更足。 图/视觉中国
01 不吃香菜,真的是基因“缺陷”吗?
很多爱吃香菜的人,经常会对讨厌香菜的人说一句网上流传已久的话:“你不吃香菜,是因为基因有缺陷!”但其实,在通往饮食风味的道路上,从来都不存在“缺陷”,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多元而美妙的差异。
与香菜有关的这种差异,根据一项研究表明,来自人类的一种嗅觉基因OR6A2,这种基因附近某个核苷酸的变异,影响了人类对醛类物质的感知程度——而香菜那股辨识度高到令人发指的独特味道,正是来源于它含量丰富的醛类化合物。所以无论是爱香菜党,还是反香菜联盟,着迷或反胃的,大概率都是同一类物质。
有的人,即便是只闻到切香菜的味, 都会觉得难受。 图/视觉中国
这些风味物质“侵略性”极强,无论被埋没在多么重口味的餐品之中,醛类独特的气味总是能杀出一条血路,呈现在你鼻尖;而且“感染力”绝佳,一小时前切过香菜的砧板菜刀,一小时后依然能引爆一位香菜hater的味蕾,让他狠狠上头。
更离谱的是,由于部分肥皂、洗手液和臭大姐(椿象)也有类似的醛类化合物,于是,在人类无懈可击的联想之下,一个让反香菜联盟为之振奋的结论诞生了:香菜是“臭虫味儿”和“肥皂味儿”的。
这个离谱的结论,甚至从千年以前就开始流行了——人类食用香菜的最早记录,是在爱琴海岛上的一处古人类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约9000年前的香菜种子,最早给香菜起名的正是希腊人,今天香菜的英文“Coriander”即源自希腊语“Koris”,意思是:“臭虫”。
但关于香菜的味嗅觉联想也未必是负面的,有位山东朋友曾和我分享过:他喝羊汤总爱狂撒香菜和胡椒,再就一瓣生蒜开胃,于是年少清贫时,每每囊中羞涩喝不起羊汤,就拿面粉汤冲泡香菜、胡椒和盐,一顿痛饮,也算慰藉饥肠。
羊汤的灵魂是上面大把的香菜。图/图虫·创意
这么说来,不爱吃香菜似乎生来注定?
许多媒体也是如此报道的,甚至断定为“不吃香菜,就是基因问题”。但提出这事儿的论文,得出的结论其实是:人们是否喜欢香菜,相关的核苷酸大约只能影响8.7%。翻译成人话即是:有影响,但不大。
02 香菜根、芫爆一切......中国哪里吃香菜最野?
中国人对香菜的毁誉,大抵从命名上就可见端倪。
在祖国各地的语言系统中,香菜,又名芫荽菜、芫荽子、芫荽儿、盐(元)西......海南人以“芳”为香,所以读作“芳菜”;还有那么几个地方(福建周宁、湖南汝城、湖北的监利和公安等),说话很诚实,直接叫做“臭菜”。而全国范围内使用频率更高的名称,还是它的学名,芫荽。
在个体差异之外,不同地域之间,对香菜的爱憎也并不相通。
大体上,北方由于大量食用牛羊肉,能够去腥提鲜的香菜出镜率相对偏高;西南一方面重辣重油,另一方面对各种草本调味料(比如折耳根)容忍度较高,香菜对他们来说也是小菜一碟;唯有偏爱食材原味的东南及华南沿海居民,似乎对香菜并不感冒。
· 山东:香菜是一种味型
在北京觅食,当地餐馆里常有一道菜,芫爆散丹——名字难读拗口到直接劝退一众食客。事实上大白话就是香菜炒羊肚,几十秒大火爆炒,方才断生的香菜带着鲜浓汁水,完美地盖住了似有若无的羊膻味,过水烫熟的散丹也刚刚好是生脆的,入口嘎吱作响。
这道菜,北京人引以为傲,实则是来自鲁菜的技法。芫爆,山东大厨传统艺能,也是一种以香菜为灵魂核心的烹饪方式。这里的“芫”,就是指芫荽,在山东,除了散丹,还有鸡丝、肚丝、鱼丝、里脊丝、海螺......从禽畜内脏到生猛海鲜,一切皆可芫爆,可以说是“铁打的香菜,流水的食材”。
芫爆这道菜,主打“爆”字。图/有滋有魏
不仅如此,在这种烹饪方式中,香菜是绝对的主角。为了减少爆炒时长,一切用来芫爆的食材都会提前过水或过油处理,没错,最终就是为了保留香菜的鲜嫩多汁;而且,芫爆的菜品中鲁菜师傅竟然放弃了勾芡——山东人可是炒个西兰花都要勾芡的啊!没错,也是为了维持香菜的生脆口感。
· 东北:香菜是一份轻食
东北蘸酱菜,都市白领的轻食鼻祖。东北人的蘸酱宇宙里,赫然有一道干豆腐卷香菜——把香菜连根带叶洗干净择利索,用本地大豆制成的干豆腐卷成圆柱体,蘸本地豆酱食之。那层干豆腐好似香菜的遮羞布,微微遮掩一下,咬破了,香菜味揭竿而起、直冲脑门,方才是此菜真谛。
每一个在东北或者新疆宿醉过的朋友,都会记得一道下酒神菜:老虎菜。这道菜“菜”如其名,生猛、凶狠、直白、热烈。原材料只有洋葱、辣椒和香菜,三种极具味觉冲击力的香草混合在一起,给人的味蕾以核弹般的攻击。尤其是里面大量的香菜叶,在辣椒和洋葱的辣味中,又带给人格外突出的清新感。
老虎菜,东北更具冲击力又最廉价的下酒菜。图/视觉中国
在辽宁沈阳,香菜还是沈阳鸡架的灵魂伴侣——清水加简单香料烀出来的鸡架,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香味,吃的时候只需要加上辣椒油、榨菜和大把香菜叶就已足够。而剩下口感韧中带脆的香菜根,还会被当地人专门摘出来做成凉菜,香菜味最是浓郁,适合每一位极致的香菜狂热爱好者。
香菜,拌鸡架里绝不能缺少的调味。图/图虫·创意
· 西南:香菜是冰山一角
到了西南,才知道香料宇宙的辽阔。
如果你有幸在贵州、云南某些地区的人家做客,席面上的一道凉菜必然会让你大惊失色——香菜水豆豉拌折耳根。最极致的风味,名称往往只是最简单的排列组合,香菜,水豆豉,折耳根,三种单拿出就让人灵魂一颤的香料,在云贵川人家的餐桌上济济一堂。
折耳根加香菜,中国的顶级味觉冲击。图/图虫·创意
且不论水豆豉带来“清新脱俗”的发酵味,香菜和折耳根的组合,足以让人联想到千里山河——那是在潮湿阴冷的小木屋里踩死一只臭大姐,用的还是早上去过海鲜市场沾满死鱼鳞的长筒胶鞋,一时间香菜的青草味、折耳根的鱼腥味混作一团,你方唱罢我登场,根本留不得任何反应时间。
汪曾祺曾自述说:”我原来不吃芫荽,以为有臭虫味”,但这次一咬牙吃了,神奇的是,“我就吃芫荽了。此来北地,每吃涮羊肉,调料里总要撒上大量芫荽”。
人类对于香菜的复杂态度,是先天基因和地域饮食文化共同决定的结果,延续千年、横跨东西,谱写了一条风味流转之路。
03 从古至今几千年,你不是之一个爱香菜的人
中国人吃香菜要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说起,那年年近半百、被削了爵位的张骞再次踏上了西行之路。但这一回张骞的收获却是空前丰盛,直接颠覆了中国人的味蕾,西晋人的《博物志》里记载:“张骞使西城,还得大蒜......沙葱、苜蓿、胡荽(即芫荽、香菜)。”(即便有所争议,胡荽的传入显然也与丝绸之路开辟有关,张骞居功至伟)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潘安,就是资深香菜党,他在《闲居赋》中表达了对香菜的喜爱——“堇荠甘旨,蓼荾芬芳”。
新鲜香菜,有人挚爱,有人厌恶。图/图虫·创意
香菜味重,但中国人是含蓄的。所以古代我们就开始以香菜调味,驯服这种浓烈香气——
1500年前的《齐民要术》里,贾思勰教大家腌香菜,用开水泡过,再拌上盐和醋,香菜就“香美不苦”,大概是贾式的凉拌香菜密法;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载了一道用香菜炒腰子的做法,和今天鲁菜里的“芫爆”异曲同工,用香菜味压腰子味,以暴制暴;元朝文献里有道”秃秃麻食”,先将羊肉切细炒熟,肉汤调匀浇于面上,最后撒一把灵魂香菜末,这可不就是一碗正宗的羊肉面吗?
羊肉面上加香菜,不仅去腥还多了一丝清新。图/视觉中国
但也有不太含蓄,甚至有些狂野的存在,没错,就是在明代奇书《金瓶梅》第七十五回中,记载了一道离谱的香菜吃法——“申二姐伴着大妗子、大姐、三个姑子、玉箫都在上房里坐的,正吃芫荽芝麻茶。”香菜加芝麻泡茶?顿时一股狂放不羁的味道,透纸而出了。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香菜的爱恨贯穿古今。且从恨到爱屡见不鲜,由爱生恨却闻所未闻。身边对香菜畏之如虎的朋友,或许哪天就一朝顿解,成为了香菜死忠。从恨到爱,爱恨交织,这正是香菜独特的魅力。
前言:小编在网上和头条里搜了一下,发现关于河南方言的几乎千篇一律都是各种视频,大多还是为了搞笑和显示家乡特色。方言和古董都是老东西,没古董照样活,没了家乡话恐怕生活就会出点问题了吧。咱这家乡话那都是几千年历史了,所以小编就突发奇想,《康熙字典》收录了47035个字,《中华字海》更是达到了85568个字,中国汉字究竟有多少?大概在10万这个数左右。我们平常人最多也就使用两三千个汉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就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那么,咱们河南一些特殊的方言究竟有没有对应的字呢?于是小编亲自查了查,想找到对应的汉字。小编是豫西北孟州的,各地发音也不一样。加之小编纯属专业的业余,所以下面列出的还请见谅。
先来之一个。ri ba chua 。就是瞧不起人的意思。例如:你真ri ba chua。这个输入法直接就能输出。ba字究竟是把还是吧,无所谓了,chua字就那么一个字,就是 欻。合起来就是日把欻。
xun qiu (xin qiu)。这个更简单了,其实就是 逊球。 逊的意思是比别人差。
pian。聊天,闲侃的意思。小编上初中时,有个语文老师还造了这个字,左边一个言字旁,右边一个片。其实这个字本身就有,就是谝。很容易查到。谝在一些古文中的意思是花言巧语或夸口。在小编老家,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男女交朋友。(显然是花言巧语的引申啊)。
ke xin lu。就是指膝盖这个地方。还有地方叫不老盖,小编就不太了解了。ke应该是髁,xin其实就是膝,lu应该是胪。髁是指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亦指大腿骨或膝盖骨。在北宋成书的《广韵》中就把髁解释为膝骨。接下来是胪。大家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鸿胪寺卿。在《说文》中,胪的意思是皮肤。连起来就很好解释了,髁膝胪应该发音ke xi lu,意思就是指膝盖这的这块皮。
jing。指对舅舅的妻子的称呼。这个字是妗,发音 jin。《集韵》中讲:俗谓舅母曰妗。
di 脑。小编私以为这个di字应该是氐。氐字有多种意思。其中之一是通“低”,例如《汉书·食货志下》:封臣皆氐首仰给焉。氐首就是把头低了下去。如果di脑就是低头的意思的话,可能是寓意是为人要谦虚的意思。氐还有一种意思是“根本,本源”。这个氐是通柢的。如《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翻译过来意思是尹氏和大师是周朝的柱石。脑袋当然是人的根本了。所以也可能是柢脑。
视频加载中....臌(gu)。平常我们说手上gu起一个水泡。其实不是鼓字。月字旁嘛,和人身体有关。臌的一个意思就是指(皮肉)凸,胀。
gu jue 。意思就是人蹲着。从上面的解释,应该也很好理解。这个词很可能是臌撅。例如,撅着 *** ,这个动作大家都很熟悉。臌的意思是身体某部位胀大。想一下,蹲在那,不就是身体感觉变胖了嘛。这个算作强加附会吧,还请见谅。
烧 kuoer(点kuoer)。意思就是去上坟烧点纸钱啊金银箔啊什么的。这个字打不出来。是左边一个火字旁,右边一个果。在《中华字典》上查到发音为hui,属方言。在《孟县志》上对此词有介绍。
芫荽(yan sui)。香菜在咱们家乡话里就是这么讲的,既然有这两个字,还有必要继续因为不知道芫荽怎么写而只会用香菜两个字吗?哈哈。
接下来小编再介绍其他几个词。这些词较之上面的10组略加常见。
liao。这个字是繃。有些地方同绷,发音也是beng。郑注《礼记》曰:繃,为缝合也。例句如:衣裳都烂了个洞,脱下来我给你繃几针。
滗(bi)。去汁曰滗。举例子:淘米的时候,把水给滗下去。
bian(pian).意思是把衣袖卷起来以免沾到水。这个字是缏或者扁。这两个字的用法都是从挽字发展出来的。有的地方至今在用挽(音mian)。
抪。河南方言中发bu音或者pu音。意思就是抱。举例:把你这小孩让我抪抪呗。
蹅。小编家乡发音为za。蹅的意思就是在泥水里踩踏。举例:刚下完雨,小心点走,别蹅了一脚泥。小编记得小学写作文用的是踏字来代替。现在有了准确的字,赶紧教给自己的孩子吧。
附录:中原官话片区。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猫熊氏。
收听语音配合阅读:
在过去汾阳城的大街小巷里,经常能听到菜贩的叫卖声。常常是一长串的蔬菜名字,三个三个一组从他们洪亮的嗓子里喊出来,回荡在汾阳老城那幽静的寻常巷陌:
白菜青椒洋柿子,黄瓜圪芦儿茴子白,山药蛋茄子胡萝卜儿,角角辣角角,葱儿芫荽蒜苔,胡芹玉蔓菁……
汾阳话里有一些蔬菜名字很有特点,与普通话迥异。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几个特别的蔬菜名字。(注:本文所使用的注音采用本公众号制定的「汾阳话拼音方案」,具体的拼音方案使用规则详见【汾阳方言语音教程】汾阳话拼音方案 <1> 声母 以及 【汾阳方言语音教程】第五课 - 汾阳话拼音方案 <2> 韵母。)
芫荽 yy2 syy1
芫荽,普通话发音 yán suī,通用名香菜。尽管需求量小,但却是每个卖菜摊摊必有的一种。因为有特殊的气味,所以有的人喜爱非常,有的人则完全无法接受。汾阳话直到今天依然保持使用「芫荽」这个古名,而不是随大流称之为「香菜」,实在是难能可贵。
《本草纲目》:「芫荽性味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
(豆)角角 (dou4) jiaq5 jiaq0
豆角,汾阳话叫 dou jiaq jiaq,或者直接就叫 jiaq jiaq,很多人认为写出来是「豆荚荚」,其实不然。虽然意思说得通,然而「荚」字按照音韵变化,和「夹」并不同音,「荚」汾阳话当读「jieq」,和「吉、杰、接」等字同音。所以「豆角角」才是正字写法。
辣角角laq6 jiaq5 jiaq0
同理。辣椒在汾阳话里写出来是「辣角角」。辣椒在明清时期才传入中国,我们汾阳人觉得它的整体构造和「豆角角」类似,只不过是辣的,顺其自然地就称之为「辣角角」了。
洋柿子 yo2 si4 zeq0
同样是外来物种。无论是「番茄」,还是「西红柿」,都离不开「番、西」这些表示外来物种的词缀。而汾阳人则把它叫做「洋柿子」,也是异曲同工。晋中盆地一带广泛种植洋柿子的历史也很短,由清末传教士引进种植,渐渐百姓们也开始栽培,还学会了西方传教士 *** 瓶装西红柿的 *** ,逐渐成了家家户户每年都会 *** 的「瓶瓶洋柿子」,对于爱吃面的山西人来说简直是绝好的酱料。每次吃面的时候打开一瓶,燣一下,一拌,人间美味。
蔓菁 mu2 zi1、玉蔓菁 reu4 mu2 zi0
这两个蔬菜的名字可能大家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写。蔓菁,普通话音 mán jīng,俗称大头菜。是一种常常用来腌渍咸菜用的一种块茎蔬菜,现在市场上似乎不多见了。而玉蔓菁,我们也叫「苤蓝」,这个大家比较常见。因为长相和蔓菁很有类似之处,颜色青翠如玉,故名「玉蔓菁」。蔓菁和玉蔓菁的名字在旧《汾阳县志》、《山西通志》都有多处记载。
大家一定好奇为何「玉蔓菁」有着如此怪异的发音 reu mu zi。首先,「玉」字在汾阳城话和东村话都读作 yy4,音同「遇」。然而在汾阳西村,尤其石庄杨家庄一代,「玉」就读 reu。和「玉蔓菁」的读法相同。这可能是因为最早种植和广泛售卖玉蔓菁的是汾阳西村人,也有可能是因为过去汾阳城内方言和西村方言接近,后来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旧的发音在「玉蔓菁」一词中得到了保留和存古。
再来说「蔓」字。这个字的音变规律和「满」相似。「蔓、满」这两个字的古音都是一个类似 muan 的发音,普通话在演变过程中丢弃了 u 介音,而汾阳话保留了 u 介音,而丢掉了 -an 的主元音和韵尾。「盘」在汾阳话中读 pu 也是同理。
最后说「菁」字。有很多普通话读 -ing 韵母的字,汾阳话都读 ii 韵母,丢掉了鼻韵尾。比如「第明mii」「冬凌lii」「听tii见」「太平pii村」等等。「菁」也是同理。实际上更直白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常常骂人的 beq zi mii,其实写出来就是「不精明」。
甜苣芽儿ti2 zyy4 niar2
苦苣芽儿 keu3 zyy4 niar2
最后,说两个野菜吧。甜苣芽和苦苣芽是过去饥荒时期人们常吃的野菜,新时代人们温饱不成问题了,偶尔也会有人怀旧尝鲜,去野地里挖一些来吃。甜苣芽的叶子圆润,苦苣芽的叶子是锯齿状的,这是他们二者形态上的关键不同。人们经常选择嫩芽时期的甜苣芽来吃,用水焯一下,调上调和,就是一道颇具怀旧气息的凉菜了。
如今各种新的蔬菜层出不穷,超市里卖的蔬菜目不暇接。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希望这些汾阳话里独特的蔬菜名称能够一代代传下去,不要被外来的词汇所代替。
欢迎同步关注微信公众号「汾阳方言」
阳台上的花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也种植物,但很少见到花。在有限的花盆里,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这些与其说是常见,不如说是常备。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也将母亲训练得心灵手巧,家里很多淘汰的旧物都被她不厌其烦地改为他用。
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有那么几年时间,我们家安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十七岁那年夏天,我到桂林读大学,父母送我去报到,趁机游览一下桂林山水。那是我之一次跟父母出远门,应该也是父母之一次一起出门旅游。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窗外可以见到清澈的漓江水。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之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我们之一次见到这么有趣的花,就像花坛里有一个小人国。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每次进出旅馆,我们都要去看看这些有趣的“人脸花”。分别的时候,母亲想找找有没有种子可以带回家,找了半天没看到一粒果实。突然,母亲指着一簇角落里的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用手指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看到,我都会朝这些“小脸”会心一笑,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想起我们一家五口人。
母亲退休之后,阳台慢慢开始种起了花,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阳台角落还留着几棵实用的小葱和辣椒,稀稀拉拉,枯老了也没被摘下放到锅里。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除了在阳台种花,母亲也喜欢用花瓶插花。但我从来没在家里见过“人脸花”。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去花市买一枝回来,不用费心管理,可以观赏半年之久。母亲会挑果实多的那一枝买回家。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指着更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更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更大的。
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张张“小脸”。整齐的五瓣花瓣,嫩黄、粉红、紫色的脸膛,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在微信上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作者:黄咏梅
来源: 人民日报
一把小香菜作者:黎荔
读《圣经》,里面有一种神秘食物叫“吗哪”,希伯来文意为“这是什么?”
根据《出埃及记》第16章记载,“吗哪”出现于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二个月的15日,当时摩西领以色列人到达以琳和西乃之间的汛的旷野没有东西吃,于是以色列人向摩西抱怨快要饿死了。耶和华于是应许摩西将要赐食物予以色列人。当天晚上,耶和华开始降一种神奇食物,每天清晨人们必须拾取吃,否则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且不耐储存,放到第二天就坏了。从那一天开始,以色列人一连吃了40年,从不间断。通常会一连降六天,只是在安息日停降一日,让百姓遵守圣安息日,因此第六天所降的,会是双倍分量。头五天所降的,必须即日吃完,否则留到早上,便会生虫变臭;第六天所降的,则可留至第二天也不变坏。直到约书亚带领百姓过了约但河,到达迦南(今巴勒斯坦)境内,并且吃了迦南地的出产食物之后,才停止降下“吗哪”。
神赐下的“吗哪”,是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40年之久的食物。据圣经记载:“这吗哪仿佛芫荽子,又好像珍珠。百姓周围行走,把吗哪收起来,或用磨推,或用臼捣,煮在锅中,又作成饼,滋味好像新油。夜间露水降在营中,吗哪也随着降下”。《圣经》告诉我们,以色列人在“吗哪”这件事上,不仅仅是生活生存问题,也是属灵的生命问题。所以,神吩咐他们要将一罐“吗哪”留到世世代代,使后人可以看见神的作为。教会中现在惯用"吗哪"来比喻"精神食粮",什么是"灵魂的粮食"?那就是每天都要读《圣经》、祷告,作为一天信心力量的源泉。
“吗哪”什么滋味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芫荽”也就是香菜嘛!那么这个“吗哪”和芫荽有什么关系呢?西方人把芫荽的种子和“吗哪”相提并论,可见其喜爱程度。芫荽是人间草木中最接近神赐圣餐的植物。发现在西方,芫荽的种子作为一种非常有名的香料被使用,通常做法是将芫荽子与黑胡椒粒、白胡椒粒按1:1:1的比例混合后研磨,一种令人非常着迷的调味料就诞生了。在印度,人们也会水煮芫荽子喝,用来治疗感冒。为什么在中国用芫荽子并不普遍,国人只是食用新鲜芫荽叶呢?
芫荽原产自地中海干燥的灌木丛地带,得益于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它被传播到了欧洲北部,并在法国被酿酒僧侣加入到了甜酒中。几乎可以肯定,古罗马商人与穿越丝绸之路或印度洋这两条贸易通道的商人们有着往来,他们通过后者将芫荽传播到了印度,而这种植物也正是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基本的烹饪原料。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时期,芫荽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土。西晋时期张华《博物志》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说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得到了胡人送的大蒜、芫荽种子,所以又叫胡荽。胡荽听起来像“胡须”,看芫荽茎纤叶细纠缠不清的样子,的确有点像西域胡人的大胡子。
今天,不论是在明尼苏达州的高速公路旁,还是在塞浦路斯宁静的乡间小路边,我们都可以找到高挑的随风摇摆的野生芫荽,在埃及饭店点一道沙拉,其中就有可能含有刚摘下来的鲜嫩而又翠绿的芫荽。到秘鲁买一碗汤,其中也会出现芫荽叶,印度孟买街头的咖喱小贩卖的小菜当中也会加上芫荽子。有的人认为这是人间佳肴,有的人却对它深恶痛绝。据说全世界有七分之一的人不喜欢吃香菜,是基因在作怪使得他们对香菜挥发出的醛类物质味道非常敏感,闻起来芫荽是一种恶臭味。
芫荽,这以辛香的味道闻名世界的香料植物,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应用场景是这样的:或是在沸腾的火锅里打个滚,烫蔫了即吃,又香又嫩,清爽可口;或是在任何一锅汤汤水水中,洒入葱花,撒入一把芫荽,细细碎碎的绿意,在汤中沉浮,无论多么寡淡的汤水,瞬间一派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细品起来,芫荽的香若有若无,却又脱颖而出;或是在任何红烧爆炒清蒸的大鱼大肉旁,放上一些鲜亮的芫荽叶子,碗盆里就像种了青草般,满园春色撩人,鱼肉显得更加色泽晶莹、清香馥郁。在中国,真正喜欢香菜的人,干脆凉拌着吃,直接把一大盆香菜择捡干净,放在开水里捞一下,切碎,炒一些花生米碾碎,拌上佐料,浇醋,麻油,凉拌香菜就做好了。在嘴中慢慢咀嚼那嫩苗儿,青钱大小的叶有花边儿,泛着亮泽,又细巧又轻柔,却有着古怪霸道的香。
近来香菜身价暴涨,火锅、汤面、豆腐脑、煎饼果子里搁一大把一大把香菜,是不是都有点心疼了?如今,随着香菜价格的上涨,成语“香车宝马”最新的解释是:宝马车后备箱里面放着成捆的香菜,才真是考究的富人。据农业农村部消息,这轮菜价上涨主要受持续高温多雨天气影响,后期将稳步回落。好吧,面对几十元一斤(据凤凰网报道在山东济南飙升到了60元/斤)的香菜价格,在菜价回归正常水平之前,“芫荽粉”还是管住嘴,勒紧钱袋,再忍受一阵子没有香菜的煎饼果子和只有葱花的羊肉汤吧!反正芫荽不是主粮只是一种香料配菜。推荐听一首英文歌《Scarborough Fair》。“您要去斯卡布罗集市吗?/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代我向那儿的一位姑娘问好/她曾经是我的爱人……”一听到那甜蜜萦绕的歌声,你就会回忆起芫荽与众不同的清香,如家乡菜园中早春各种青草的气息,有茅草的清香,有艾蒿的甘苦,有荠菜的泥土味,有芦芽的清甜,似乎凝聚了任何人间草木的香气。你还可大声朗诵圣经《民数记》中记载的“吗哪”:“当以色列人摆脱在埃及的奴役生活,在返回自己的家乡的旅途中,他们吃下野外的吗哪,而这吗哪仿佛芫荽子”,“吃吗哪”这样的形容,本来就是在强调精神的食粮,提醒我们要汲取信念的真实力量。
对待“香菜”
小伙伴们的态度可以说是
非常“两极分化”了
有闻到香菜味就难受的
有火锅、凉菜“无香菜不欢”的
??
图源 ***
喜欢香菜的小伙伴,认为香菜拥有“令人愉悦”的香味,是点缀、提味菜肴的必备品;讨厌香菜的小伙伴,则觉得香菜简直“恶臭无比”,还因此成立了“反香菜联盟”。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香菜的气味是由什么组成的?
为什么会讨厌香菜?
香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吗?
神奇的气味
香菜,大名芫(yán)荽(suī),伞形科芫荽属,又名胡荽、盐须、芫茜。起源于西亚到现代伊朗在内的地区,具体是哪已经难以考证了。
图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通过使用现代科学仪器对香菜叶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了大约有40多种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中82%都是醛类,17%是醇类。所以“醛类化合物”是香菜强烈气味的主要来源,有一股“大多数讨厌香菜的人”所说的“肥皂味”。
少量醇类中的“明星物质”芳樟醇,常年霸占着全世界最常用和用量更大的香料榜单之一名。
讨厌香菜原因揭秘
研究表明,“讨厌香菜”很大一部分原因,居然是基因在作祟。
美国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从基因的层面上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香菜厌恶者和普通吃货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基因不同。
图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在人类11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嗅觉受体基因“OR6A2”,这串复杂的编号就相当于基因的“身份证”,意思是嗅觉受体家族6,亚家族A,成员2。这段基因会参与人体对气味的感觉感知,并对香菜特殊味道的来源——醛类化学物质特别敏感。
研究认为,在嗅觉受体基因“OR6A2”片段上,有着两段等位基因的人会更倾向于讨厌香菜,这很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基因变异。
这种变异能使人们对香菜特殊气味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可以更强烈地感知到这种特殊气味,以至于闻起来像是肥皂,继而造就了他们对于香菜的厌恶感。
香菜的营养价值
其实香菜值得研究的地方远不止它的“气味”,这种独特的“香气”遮盖住了它许多的营养价值,如果你了解吃香菜的好处,或许会改变对香菜的看法。
1、 含油量高
香菜除了作为重要的蔬菜食材与香料外,它含油量达到20%的种子提炼出的芫荽精油,在中世纪的欧洲就曾药用于治疗女性月经不调。
2、营养素含量高
香菜中各营养素含量也不低,最主要的有维生素C、膳食纤维、胡萝卜素、钙、钾等。香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达48mg/100g,属于蔬菜中的上流,可以媲美柠檬中维生素C(50mg/100g)的含量。
同时香菜作为一种调味蔬菜,一般不会经过高温烹饪,从而可以防止维生素C的流失。
3、钙含量高
香菜中的高达101mg/100g,甚至接近于以高钙著称的牛奶。
图源 ***
不仅如此,香菜中的纤维、胡萝卜素以及钾元素等含量较同类食物也较高。
温馨提示:如果仅仅是因为挑食原因而不太喜欢香菜的朋友,可以尝试着接受香菜,因为它的确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物。
但“由基因先天决定的”讨厌香菜的小伙伴,就不建议尝试接受了,毕竟科学已经为我们解释了,如果因为吃了两根香菜恶心得吐了半天就得不偿失了。
来源:陕西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