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饭的由来,竹筒饭的来历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25 0
白居易一首冷门诗,开篇提到两种夏至美食,读完只想说:想吃

提到夏至美食,在很多地方,面是不可少的。“冬至饺子夏至面”,“面”与“绵”谐音,吃面或意寓福泽绵长。但除了吃面,古代人夏至还吃什么呢?

夏至面

白居易一首冷门诗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思路。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中,白居易暴露出了“吃货”本质,他落笔便写: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他怀念起自己在苏州的时光,曾经所熟悉的夏至筵席。

在其很有名的《忆江南三首》里,白居易写怀念江南最能够勾起回忆的是杭州,其次是吴宫(苏州),而苏州记忆里,他并未提及美食,只写难忘的美酒与美人——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而在这首诗里,白居易补上了苏州的夏至美食,如此,便全了苏州记忆“三美”了。他这两句写美食的诗句,读了令人唇齿生香,只想说两个字:想吃。这两句诗是: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竹筒饭

这是两道什么菜?

后者是脆嫩鲜香的烤子鹅。虽然苏州的烤子鹅没有尝试过,但烤鹅如今还是比较普遍的,而夏至吃鹅也有说法。中医认为鹅肉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的功效,有的地方也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说法。

前者,则是用嫩竹子装米密封烤熟而成的“筒粽”。

我们如今的粽子,多用新鲜芦苇叶包成,在端午节食用。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其卷九引《风土记》注记录了古代粽子的做法及食用时间:“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菰”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茭白,用它的叶子裹上黍米,称“角黍”,端午、夏至均食用。

出现在白居易苏州回忆里的是筒粽,泛着嫩竹的清香。妙的是,笔者在距苏州千里之外的四川,偏僻小山村里也久久流传着一道美食:以嫩竹筒装上新米,豌豆,鲜肉,密封,放在火上烤熟,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竹筒饭”。

竹子的清香,米的清香,肉香,在火烤之后融合,揭开竹盖……来不及等到家拿筷子,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用随意削成的竹片吃起来。直至如今,仍常常怀念当年竹林间那竹筒饭的滋味。

竹筒饭

谁曾想,多年以后,在某个夏至日,在白居易的一首诗里,居然可以读到,跨越那么久且远的时空,同样的美食,同样的怀念。这种感觉,真的奇妙。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东西,回溯到千百年前,可以从我们各朝各代的先人们那里找到源流。所以,尽管我们如今抬头所望见的不再是古时的那同一轮明月,我们的认知,有从古至今代代流传的下来的,我们所食所住所用,有的曾出现在古人的周围,它们带着古代的印记,依然活跃至今——我们有一样的传承。

附白居易夏至全诗——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让人停不下来的糯米美食到底为什么好吃?

丨心甘情愿地做一个“糯”夫丨

- 风物君语 -

端午节快乐~

吃粽子没有?

风物君前两天带大家探索过

中国到底哪里的粽子更好吃?

今天

我们决定讲讲粽子“内心”的故事

跟大家一起看看

糯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食材?

糯米善变。它常常以不同姿态,周旋于各种场合之中。端午节这几天,它是粽子,到了过年时它会变成八宝饭,元宵节它是元宵(汤圆党的朋友们,我没有忘记你们),清明节又成了青团。

这个黏糊糊的家伙,总能找到最合时宜的存在方式,强行蹭各大节日的热度。热闹过后,还藏身大街小巷,勾引着大江南北的吃货们。那么,糯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食材呢?

1

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食物在中国从来不是单纯的食物,它们背后有极强的文化含义。糯米也不例外。中国是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度,因此种植糯稻也有悠久的历史。

▲ 收割后捆扎好的糯稻。

如今可考的关于糯米的最早记载在甲骨文之中。糯米在当时被称作“稌”(shǔ)汉朝时,“稌”的名称演变成了“秫”(shǔ)。《氾胜之书》称“三月种秔稻,四月种秫稻”,将秔(jīng)稻与秫稻并列,可见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作物。《古今注》记载“秫为黏稻是也”。可见古代这个字是指糯米的。“糯”字在汉朝的一些地区写作“稬”(nuò)。西晋之后才开始使用如今的写法,并逐渐流行起来。

如果你问一个学历史的人:糯米有何用途?他八成会很兴奋地告诉你:砌城墙,糊窗户!糯米在古代可是十分重要的粘合剂。明太祖在位时,大兴土木,修葺南京城墙,就使用石灰糯米浆涂抹城墙,以此增强城墙的稳固性。晚清的著名太监李莲英死了以后,就埋在一个“鸡蛋糯米坟”里面。蛋白拌石灰,糯米粥浇筑,不透水、不开裂。他盼望入土为安,不过还是在日后落了个被挖坟掘墓的下场。

▲ 南京城墙。图/视觉中国

传统上糯米不仅仅是给人吃的,也是给祖先和鬼神吃的。“糈(xǔ)用稌米”,这是《山海经》中的糯米。“糈”原意是经过人工挑选的精米,质量更好,所以要首先供奉祖先。《离骚》之中也有“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的句子,说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糯米就是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祭品。

糯米的另一种文化含义,来自于酿酒。中国古代的酿造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酒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文化意义,或抒怀、或消遣、或解忧,人们总是离不开酒。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时,想要把100亩田全部种上糯稻,用来酿酒,他的妻子却要求种粳稻,充作粮食,一番争执之后,只好各种一半。酒可是陶渊明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不知道他是否为此耿耿于怀。

▲ 浙江佛堂红曲糯米酒酒窖。摄影/张律堂

江南地区出产糯稻,自然也有酿酒的传统。苏轼有诗:“乌程霜稻袭人香,酿作春风霅(zhà)水光”。这“乌程霜稻”,便是产自湖州的芦黄糯。如果没有糯米,只怕苏轼“问青天”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尽兴。

对于汉族来说,糯米可能只在一些特点场合出现。但是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中,糯米是无处不在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以及老挝、泰国等国,被学者们称作“糯稻文化圈”

▲ 贵州糯稻稻田。

他们平时以糯米为主食,苗族人和侗族人还会把糯米作为腌制鱼、肉的配料。遇年节庆典则更加隆重:壮族在三月三 *** 五色糯米饭;傣族的泼水节一定少不了“泼水粑粑”;侗族在清明节蒸黄糯米饭,重阳节有重阳粑、重阳酒。

▲ 广西五色糯米饭。摄影/王凯

同样的,糯米也用来与神灵沟通。他们把最重要的食物献给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侗族人就连盖新房也要在房梁上放一把糯谷,既是敬神,也是祈福。类似的习俗在南方很常见,这里面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最朴素的希望。毕竟,当年傣族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是这样的:“糯米饭,咸鸭蛋,干黄鳝,二两小酒天天干”。

2

代表碳水化合物馋死你

不同地区对糯米有不同的文化解读,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考:糯米怎么吃更好吃?

一抛出这个问题,我就嗅不到空气中的米香了,因为它被火药味完全掩盖。

这一点也不奇怪。中国太大了。仅仅是在清晨,糯米已是姿态万千。每个地方都以自己对糯米的驾驭方式为荣。

▲ 粢饭团。这种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早餐,分咸甜两种,可以凭借喜好添加各种馅料。

江南人眼中,清晨的糯米是粢饭团的样子。熟透的糯米饭,在搅拌之下与空气充分接触,为卷捏做好最后的准备。等到一切就绪,诸如油条、榨菜、肉松、卤蛋这些帮手,就该出场了,内容物随心意而变,按压、卷拢之间,本就团结的糯米,变得更加紧实而富有嚼劲。在他们眼中,糯米该与江南一样,淡妆浓抹总相宜。

▲ 温州糯米饭。

温州人觉得糯米该为即将开始的忙碌,开一个浓墨重彩的头。温州糯米饭,也称“炊饭”,早已写入温州人的味觉基因。同样是早餐吃糯米这道题,油条碎和肉汤,亦或者白糖,才是最完美的选择。不管是甜党或咸党,每个温州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答案。

▲ 武汉豆皮。

另一边的武汉人,要跳出来反对了。他们认为糯米应该变成豆皮,就像鲤鱼应该跃过龙门,这是崇高的理想,不容质疑。太阳一冒头,武汉的街头就开始上演一出名为“过早”的大型实景戏。糯米是剧中豆皮的主要扮演者。锅中翻转的豆皮,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但它们永远被糯米团团围住。

晨雾散去之后,糯米也完全苏醒,准备大展身手。

▲ 竹筒饭。

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糯米与竹子在此胜利会师,结果就是竹筒饭。中空的竹子是天然的炊具,糯米或单独、或与各种配料一起放入竹筒之中,再放在火上炙烤,高温炊熟糯米,同时把竹子的清香逼入糯米之中。

▲ 筒仔米糕。

台湾的筒仔米糕与竹筒饭异曲同工,只不过糯米被放置在瓷瓶、铁罐之中。香菇、红葱头、肉片等等材料与糯米饭共同炒制,再入容器中蒸。各种材料的香气融为一体,浓郁,但是没有过分的油腻感。

▲ 荷叶蒸糯米排骨。

除了做主食,糯米鸡、糯米肠、糯米丸子、糯米排骨,糯米全方位地展示着它在烹饪界和动物油脂的通力合作。

▲ 糖不甩。

做小吃零嘴,糯米也有特殊的天分。不管是糯米糍,还是糖不甩,软糯Q弹的口感征服无数吃客。酒酿更是绝佳的选择,加入汤圆再好不过,集甜与糯之大成。中国人偏爱通过烹饪技法的转化,使食材呈现与自然性质截然相反的口感。糯米的变身结果,便是江米条的香脆。

▲ 江米条。

3

吃其然,也要吃其所以然

细究起来,糯米讨喜的独特口感来自于淀粉含量的不同。糯米内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而大米主要为直链淀粉构成,支链淀粉含量仅占三成左右。同样由单糖组成,支链淀粉是紧密的树枝型结构,而直链淀粉真的就是一条直链。

虽然糯米与大米有很大区别,但糯米确确实实是大米的一种。大米按照国家标准分为粳米、籼米、粳糯米、籼糯米,根据质量的优劣,还可再细分为一、二、三等。肉眼观察下,糯米与普通大米的区别在于大米更剔透,而糯米更白。同样的,糯米也有紫黑色的品种。糯米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类有意识驯化稻米,以得到特殊的香味与口感的成果。

▲ 紫糯米。

除了糯米本身的性状,糯稻分布范围也是影响它江湖地位的重要原因。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分布最基础的特点之一。糯稻无疑在南方更加常见。一百年前,浙江省就已经培育出超过130个糯稻品种。在广西、贵州的乡下,一个村子里就流行几十个不同品种的糯稻。中国人可谓是种稻种到了极致。

▲ 稻田养鱼可以在收获粮食的同时获得蛋白质来源,一举两得。

最了解糯稻的当属云贵地区的居民。这一带多山地,耕地有限,所以人们大多开辟梯田进行耕作。糯稻生长期长,非常适合稻-鸭-鱼、稻-鱼的生产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而且糯米营养丰富,能迅速补充体力,更扛饿,所以糯稻霸占了大山里的餐桌。

▲ 遵义糯米饭。摄影/朱锐

贵州是中国“糯米文化圈”的核心地带,黔东南地区自古以来“食惟糯稻”。中国的种质资源库里,来自贵州的糯米品种就有1700多个。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而糯稻耐湿,易于适应高山温差变化,与贵州的自然条件完美契合。贵州的一些糯稻品种,可以在背阴的山坡上茁壮成长,甚至也不需要施肥,随便圈一块地就能活,也难怪贵州人喜欢它。糯米在贵州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顺理成章地占据主食圈C位,甚至还和辣椒联手,化身莽海椒,酸辣诱人,一起征服无数张挑剔的嘴。

以及,风物君马上要在遵义汇川搞个大新闻,你们可以先搬个小板凳等着

在留言区告诉风物君

你更爱的糯米美食是什么?

文丨伊森

图编 | Geethan

参考资料丨林蒲田《糯米古今谈》

李增高《我国历史上的糯稻》

严奇岩《论贵州在我国糯稻栽培圈中的历史地位》

杨筑慧《糯:一个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视角》

杨富巍、张秉坚、潘昌初、曾余瑶《糯米灰浆》

谢黎虹、陈能、段彬伍《糯稻品名考》

未标注图片源自 ***

正宗竹筒饭做法,最关键的是一学就会

准备好竹子,这是我回乡下砍的。准备了军刀!结果军刀在竹子面前太渺小了。还是柴刀管用。砍下来的竹子用锯子锯成比家里锅矮的竹筒。我准备用电饭锅!!一头要留竹节哟,竹子拿回来之后用开水烫烫洗干净。农村的竹子也不存在什么农药污染什么的。完全不用担心米和糯米泡五到六个小时香肠,豆干,火腿肠,切粒备用米和各种材料混合放在竹筒里,不要放满了,加点水里面封住口之后,放锅里煮开始煮了半个小时然后直接把铝箔拿掉了,我没用多少水,差不多一个小时出锅主食,蒸,香,午餐,晚餐

因为竹子而诞生的四种美味,竹笋不算啥,全吃过的才厉害

说到我国的“四君子”,也可不是指的是人,而是四种很高雅的植物,分为是“梅、兰、竹、菊”,也就是“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每到人们提到这种四种植物的时候,就会想到它的品质,梅花一般代表的就是高洁傲岸的品质,兰花代表的是幽雅空灵的品质,竹子代表的是虚心直节的品质,而菊花就是代表冷艳清贞的品质了。

在我国的古代,常有诗人以这四种植物写诗,写词,抒发自己的心境。小编今天想说的就是竹子了,不仅寓意好,而且还是一种美味佳肴了,当然不是说我们吃竹子,猪只有国宝大熊猫才会吃竹子呢。小编说的就是因为竹子而产生的美味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吧。因为竹子而诞生的四种美味,竹笋不算啥,全吃过的才厉害!

之一种:竹笋

说到竹笋,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了,毕竟,竹笋大家都经常的吃,其实竹笋就是竹子的幼芽了,它的口感非常的嫩肥,而且是我国的传统佳肴,闻着很清香,一般用来炒肉更好吃了。中国人吃竹笋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因为生活在南方地区,所以,深受南方人的喜爱。竹笋的采摘时间非常的短,如果不及时的采摘,那么就会长得很高了,那想吃都吃不到了。

第二种:竹虫

竹虫大家都不知道了吧,其实它就是虫子里面的一种虫子,一般生活在竹子里面,吸收竹子里面的营养来生长的。竹虫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美味可口,南方人都特别的爱吃。竹虫的外表白白胖胖的,呈一个纺锤形形状,圆滚滚的,非常的可爱。不过,喜欢吃的就非常的喜欢,但是,不爱吃的人就非常的讨厌了。竹虫吃起来还有一股奶油的香味,美味极了。

第三种:竹鸡

竹鸡是主要生活在竹林里面的一种鸡,它的个头不大,但是,肉质却非常的鲜嫩。而且竹鸡是一种不怕人的鸡,主要你不侵扰它们,它们是不会攻击你的。竹鸡主要以蔬菜叶子、小昆虫等为食物。竹鸡的外表给人的感觉就非常的漂亮,它的头部和颈部会有漂亮的红色和蓝色,是一种既好吃又能欣赏的观赏鸡。竹鸡还可以一种中药呢,有疗养的作用。不过,现在的竹鸡因为数量很少,濒临灭绝,已经被保护起来了。

第四种:竹筒饭

竹筒饭也是一种做法的方式了,只不过将新鲜的食材放入竹筒里面, *** 出来的食物竹香美味,而且香味扑鼻,特别的好吃。不同的地方 *** 的竹筒饭都不一样,有的地方就喜欢将猪瘦肉和糯米放在一起,然后再放入适量的盐,然后装入竹筒里,就 *** 成香糯可口的竹筒饭了,我国的南方很多地方都喜欢吃竹筒饭呢。

今天的美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朋友们,你们对于《因为竹子而诞生的四种美味,竹笋不算啥,全吃过的才厉害!》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不妨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之一时间回复您,感谢您的评价,谢谢!

飘香四溢竹筒饭(一)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文人墨客笔下的竹子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乐曲家吹奏的竹笛则是淡淡离愁的寄托。竹子是那一幅幅清新的水墨画,那一曲曲悦耳的丝竹调,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竹子与饮食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想必大家会联想到那飘香四溢的竹筒饭。

竹筒饭主要是傣家的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大致可分为普通竹筒饭香竹糯米饭两种。傣族喜欢吃香竹糯米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喜欢吃普通竹筒饭。

竹筒饭的 *** 过程非常简便:先准备好新鲜的竹筒,然后把泡好的米装入竹筒内,加入适量的水,用鲜竹叶塞紧,再放在火上烧烤。

竹子的清香之气配上糯糯的米饭,往往使食客们垂涎欲滴。然而很多人在品尝清香的竹筒饭时或许忽略了一点,竹子还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正应了那句“竹子全身都是宝,入药治病把疾疗”。

作为药用,与竹子有关的药物有竹叶竹茹竹沥天竺黄。无论是哪种,性质均为寒凉,以清热为其核心功效,而且作用的部位多为人体的中上焦。这与竹子的生长特性有关。

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开始悄悄萌发。一场春雨之后,竹笋便破土而出,一路秉受着春天的升发之气迅速生长,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一直到6月左右完成生长并开始抽枝拔叶。在文人的眼中,竹子那开疆破土的精神、挺拔洒脱与正直清高的品质是他们所追求的情操。而竹子那高耸的身姿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春天升发之气的影响,直破天云之势也决定了其入药时易作用于人体偏上的部位,主要包括心、肺和胃。

“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子因其高挺有节、竹节毕露,被文人们认为有君子之风,而其外直中空的生长形态,则被墨客们赞为虚怀若谷的品格。这种空心的状态,在医家的眼中则更多是一种疏通之性。而且竹子喜湿而恶积水,即竹子的生长需要水分,但倘若水分过多则会出于一种自我保护而产生排水功能。从中不难发现,竹子“虚怀”的结构和“恶积水”的生长习性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疏导通利功效。

选自《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主编:杨柏灿

副主编:祝建龙 李颖慧

(当归 半夏 忘忧)

追寻童年记忆——竹筒饭

80、90的童年

时间它带走了一切

也包括我们的童年

童年罗大佑

那时候我们的快乐很简单

小河里捉鱼

用蜘蛛网捉蜻蜓

用柴火搭建一个家

今天小编们

为了找寻儿时的记忆

驱车来到了小时候长大的地方

——顺龙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小时候的美味

——竹筒饭

看来是小时候做的农活太少了

一根竹子都要砍半天

手提一把大砍刀,哈哈,有没有小时候娃娃王的感觉

没有锯子,只能这样破开竹子了

耐心等待就行了

2017.12.11

新鲜的竹筒饭

香喷喷

一股竹子的清香

还是儿时的味道

只是少了儿时的伙伴

亲爱的朋友

竹筒饭的由来,竹筒饭的来历-第1张图片-

你们小时候还有哪些好玩的东西呢?

欢迎在底下留言评论!

小编会继续做关于童年的视频

持续关注看更多~~

封面评论 | 竹筒奶茶走红,“供给创造需求”的逻辑演绎到极致

蒋璟璟

最近,竹筒奶茶突然爆火。不止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厦门、长沙……竹筒奶茶已经占领了大大小小许多城市的街头。在社交平台,竹筒奶茶已经成了城市旅游打卡的标配,相关的内容充斥 *** 。将奶茶换个容器装,一个简单的思路转换,就打造了一个超级爆款,也为景区提供了新的打卡方式。甚至有人表示,“总要为了竹筒奶茶去趟XXX吧”。(中新社)

奶茶几乎可说是竞争烈度更高的餐饮赛道之一,深度内卷的行业生态下,单品推陈出新的频率不断加快。此前,奶茶的所谓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味觉层面,各种食材元素的跨界组合混搭,堪称脑洞大开,也的确创造了不少网红爆款。但时至今日,随着各种花样都玩过一遍,在味道、味型上的挖潜空间已越来越少。在此大背景下,很多奶茶品牌纷纷选择另辟蹊径,转而在容器、造型上做文章。新近爆红的“竹筒奶茶”,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竹筒入馔,自古有之。诸如竹筒饭、竹筒鱼、竹筒酒等等,原本都属于地方名产,近年来则借势连锁化餐饮四处开花。诸如此类的竹系食物,其卖点其实是共通的,也即那特有的竹香。所谓竹筒奶茶,自然也有拿“竹香”自我标榜的成分。但实际上,其走红的更大原因并不在于此,而是这种前所未有的组合,本身所带来的新奇感与体验欲。事实上,诸如“总要试一次”的口号或暗示,已成为快消餐饮屡试不爽的说服策略。

当庸常的生活经验不足以满足 *** 空间内的表达欲望,我们总能发现,高度发达的商业体,每每都会投喂来贴心的“素材”“道具”与“议程”。这是一个无休无止、循环往复的过程,消费者总是被呈现各种新玩意、新 *** ,总是在体验尝试,总是在惊呼、感叹、分享、遗忘。“总要试一次”,试过才无憾。这种执着于逐风、打卡的消费决策,与粗糙、廉价而泛滥的流水线式“商业创意”,堪称天作之合。

现代消费场域内,供给创造需求,已成为一种支配性的强势逻辑。消费者的多元趣味与品位的差异化,日趋消弭。消费的热情,越发被限缩于那来去如风的新风潮中,起落浮沉。消费的视域,越发被锁死在“竹筒奶茶”这类一闪而过的新事物上,一拥而上。餐饮单品的极致个性化,与消费者的去个性化,同时上演,喧嚣而孤独。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贺州:没有什么是一节竹筒解决不了的美食

住在城市里,很难做出一份承载着自然气息的食物,但是山里的竹子地道的时鲜、纯炭火焖熟,却可以将竹筒与石材完美的结合,这便是贺州独特而充满回忆的味道。

竹筒饭,顾名思义就是用竹筒做出来的米饭,竹子性凉,而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用竹筒来蒸饭菜,营养美味,不易上火,还具有天然的香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吃的追求已经不仅仅时满足于吃饱。竹筒饭在大多数贺州人的记忆中,是一道刻骨铭心的美食。

竹筒饭,最为关键的材料就是竹子,并不是每一种竹子都适合用来做竹筒饭,竹壁太薄了,在烹饪的过程中就容易爆裂。一般选用新鲜的毛竹,水分多,香味明显。

选择上好的竹子用锯子锯断,更好在保留完整的一段竹筒基础上前后在多锯上一段,在竹筒中间位置开一个小口,这样在食用的过程中就方便开口,用清水清洗竹筒干净竹筒内壁之后工具就完成了。

竹筒和香肠腊肉饭是最为合适的搭配,将泡好的米饭和香肠腊肉一起放入洗净的竹筒中,用勺子将石材混合均匀,留有二分之一的空位,灌入清水,盖上盖子,将美味锁定。

除了竹筒饭之外,竹筒还可以和鸡肉碰撞出火花,选用上等的土鸡,研制好之后放入竹筒中,烧制片刻就能够享受竹筒鸡的美味。

除此之外,竹筒还可以用于烹饪各自汤,将宰杀好的鸽子放入竹筒中,加入适量的配料,以及煮好的清水,盖上盖子,炭火烹饪下就是一道别样的鸽子汤。

竹筒饭讲究火候的掌握,炭火活力不宜过锰,以免竹子爆裂,一旦爆裂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将付之东流,因此这一份昧味来得更是珍贵。

来源:贺州城事

编辑:卢晓燕

山乡民俗迎立夏,行走在余杭竹林中的美食体验

来源:【看余杭】

每年立夏,在余杭百丈,村民们都会 *** 竹筒饭来迎接这一时节。竹筒饭融糯米与青竹于一体,不仅吃起来清香软糯,还寓意着健康健壮,深受村民和游客喜爱。

下午四点半,小朋友们正热火朝天地 *** 着竹筒饭。在大人的指导下,将腊肉、笋干、糯米、玉米等农家食材小心填进竹筒里。没一会儿的功夫,竹筒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经过高温慢烤,竹子的清香徐徐沁入糯米之中。直到竹子变黑变焦,再小心破开,阵阵热气便迫不及待冒了出来。带着竹子清香的米饭,散发出山野气息,让小朋友们食欲大增。

单周义小朋友正捧着竹筒饭大快朵颐,“自己做的竹筒饭很好吃,里面有肉有豆特别香。”

说起竹筒饭的由来,还要归结于百丈多山,以前村民劳作早出晚归,做饭便成了一大难题,于是就想到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当器皿做饭。受老一辈的影响,百丈村民把这门手艺传承了下来,承包了村里300多亩竹林,还对食材做了改良创新,色泽更丰富,营养更均衡。如今,竹筒饭不仅成了迎接立夏的一种仪式感,也成为百丈农文旅的一张名片。

百丈镇异想竹家民宿主理人陈永珠表示,立夏时节给家里孩子吃竹筒饭,是希望孩子们能像竹子一样节节高,茁壮成长。“也希望有更多的游客来到我们美丽的百丈,赏美景吃竹筒饭,感受自然馈赠的美味。”

本文来自【看余杭】,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竹筒饭,藏着野外的所有清香

新周刊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北宋诗人苏轼借竹子表达了自己超凡脱俗的生活志趣,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相伴。


老艺术家觉得,要是说有一种食物,能把肉的鲜美和竹的清香完美融合起来,那应该就是竹筒饭了。


竹子的清香、糯米的香甜、时鲜的浓厚,这一切美味在你听到“竹筒饭”这三个字的时候,仿佛就立马窜到了你的鼻尖,并不自觉让你口水三尺长。






“消失”的竹筒饭



竹筒饭常见于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东南亚等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多种美食文化的融合。


糯米和竹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就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胜利会师。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吃货诗人白居易也曾热烈表达过对它的喜爱;《神厨小福贵》中小福贵的爷爷就是靠一节小小的竹筒饭征服了众多食客,在厨界打出名堂。



而到了如今,人们对竹筒饭的热爱更不减当年,其中南方人可能更有感悟。


2017年底有一则新闻,云南某大学生在宿舍做竹筒饭,学校查到后竟然要给他申请一个场地专门做饭。



这也难怪,吃过竹筒饭的人恐怕就再也难以抵御它的美味,只能心甘情愿被它“勾引”。


可是,近些年来,因为 *** 工序麻烦,竹筒饭仿佛慢慢退出了城市人的饭桌上,别说北方,就是在南方的很多餐馆,都不再提供竹筒饭了。


就算有提供,那也总是和我们印象中小时候的味道不一样了。我们在餐馆吃到的竹筒饭,其实并不是正宗、原始的竹筒饭。


正宗的竹筒饭并不是蒸煮或用电烤炉烘烤出来的,而是用明火炙烤出来的


而且正宗竹筒饭的竹子也是没办法重复利用的,店里卖的竹筒饭用的竹子,经过多次蒸煮连表面颜色都变成了灰绿色,这也是店里卖的竹筒饭味道寡淡的原因。



竹筒饭“消失”了,消失在了城市人的餐桌上,可惜现在很多城里的小孩可能只有在农家乐才能罕见吃到这种美味了。





竹筒饭,锁住山林的清香




美食不如美器,中空的竹子既是文化人气节的象征,也能成为乡野人天然的炊具。


竹筒饭的复杂做法,直接导致了它很少能上家里的饭桌。


首先要将刚砍下来的竹子截成一节一节的,或者将竹子砍成两半,一半作锅,一半作盖,用清水洗净竹屑。


香糯竹是最适合用来烧制竹筒饭的竹子。用香糯竹烧制的竹筒饭不但味美可口、清香扑鼻,而且还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香糯竹特有的香竹黄酮具有抗衰老、美容养颜等自然保健功效,同时其特有的双层乳白色内膜能将米饭的香味紧紧包住,就像一根包着薄膜的大香肠,柔软清香,等待着烧熟劈开竹子之后的刹那释放。


竹子清洗干净之后便是往里面填料。加入到竹筒里的糯米需要提前浸泡一晚,这样糯米会比较软糯入味。


竹筒饭里的料,毫不夸张的说,能塞下世间所有野味


山野田间丰富的物产能给乡野间的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腊肉、山猪、田鸡、排骨、黄鳝……不同的内料造就了竹筒饭多样的风味。



在竹筒饭的江湖里,也有甜咸之争。


你可以在竹筒饭里填满肉类,也可以选择在糯米里拌上红豆、玉米、枸杞、大枣、白糖等配料,这样烧制出来的糯米饭表面光洁晶莹、竹香不绝、甜而不腻,另有另一番风味。



将淘洗干净的大米(糯米)或单独,或与其他食料一起装进竹筒之中,按比例掺入水,再用竹叶塞满口。


包好的竹筒就可以放到火上炙烤了,火候对于竹筒饭尤为重要,真正的竹筒饭是要耗时至少一个小时,用炭火去慢烤的,用大火烤会流失竹筒饭本身的特色风味,只有高温慢烤才能将竹子的清香徐徐逼入糯米之中。



等到绿色的竹皮变成炭色,竹子两头冒出白气,同时发出嗤嗤的声音,就像高压锅煮饭一样,那就说明烤熟了。


竹筒既是锅,也是碗,在山林间摘两根树杈,剥去外膜,就可以当做筷子,用来品尝竹筒饭的清香。


乡野的味道伴着竹子的清香入口,一秒就能让你忘记前面几个小时 *** 竹筒饭时的煎熬,厌烦之气顿消,彩云之南的灵气顿生。





竹筒饭的万千风味



现在我们吃到的竹筒饭大多属于海南黎家竹筒饭或其变种。


黎家竹筒饭有盐巴饭、豆饭、肉饭等多种类型,竹节清脆、飘香四溢,搭配抿一口黎家酿造的山兰酒,那真是快乐似神仙。



竹筒饭同样流传于马来西亚、印尼、文莱、新加坡一带。竹筒饭是马来人在佳节比如说开斋节、哈芝节这样的聚会时会享用的美食。


马来式竹筒饭的特色是会在糯米中倒入椰奶和少量食盐;为了防止糯米饭黏在竹筒壁上,同时也为了增加香味,马来人在倒入糯米前还会在竹筒内围一圈香蕉叶。



糯米混合上椰汁的甘甜、香蕉叶的清冽、和竹筒的清香,一定能使你垂涎欲滴,恨不得连竹筒都啃完。如果搭配咖喱、任当(Rendang)或咖椰(Kaya)等不同的酱料,糯米饭更会熠熠生辉、美味无穷。


不仅如此,各地的竹筒饭爱好者们在“用什么密封物塞住筒口”这件事上都能玩出花儿来。


台湾阿里山的竹筒饭用高丽菜或山酥塞住筒口后炭烤;黎家竹筒饭会用香蕉叶封口;而四川人则喜欢用茶叶锁住食物的清香。



想象力丰富的西南人民显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用竹筒烧饭,他们似乎是把一切能和竹筒搭配的美食都尝试了个遍。


湘菜中的一道特色菜——竹筒粉蒸排骨,以肋排、豆豉、红辣椒为原料放入竹筒蒸制,糯而不腻、清新鲜香,绝对保证你在刚打开竹筒的那一刻,口水就已流了满地。



侗族的同胞们在竹筒饭的基础上又创新出了一道竹筒烧鱼


将鲜鱼宰杀洗净后用姜葱汁、精盐、酱油、胡椒粉、白酒和白糖等腌渍入味,裹上干净的鲜竹叶,塞入楠竹筒之中,再用鲜竹叶塞住竹筒口,并用稀黄泥封严实。



将装好鱼的竹筒放在炭火上小火慢烤,并不断转动竹筒,烤2-3小时,竹筒保护鱼肉中的蛋白质不至于过分流失,同时将鱼肉的鲜香在那小小的竹筒里一遍遍地来回熏染。



景颇族人民也喜欢用竹筒烧菜,这可以说是他们的拿手绝活。将肉类切块或剁碎,拌上配料,装入现砍的大竹筒里,放到大火中不断翻转烧烤,直到竹子烧焦。剖开竹筒,香味四溢,味道鲜美。



性情温和的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竹筒茶”


先将茶叶塞入竹筒,在火上烘烤出茶叶香,再将竹筒内的茶叶倒入茶杯之中,浇入滚烫的开水,这样用竹筒拷出来的茶自带一股翠竹的清香。






西南人民的竹筒情结



竹筒饭在中国历史悠久,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就曾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后来这一做法演变成了以粽子喂鱼,避免鱼类吃掉屈原尸体的说法,已属后话。


竹筒饭本是乡野山林间的美食,算得上是物质匮乏时期人们最简便美味的食物了。



现如今西南地区的很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吃竹筒饭的习俗,每当他们上山砍柴或去田间干农活,都会携带一节盛满大米的竹筒,等到中午,在山间舀水,倒入竹筒,并拾柴生火,开始烧竹筒饭吃,并以劈开的树枝、竹片作为餐具,辅以一些随身带来的腊肉和小菜。


在上个世纪,人民生活还没有那么富裕的时候,竹筒饭是最时兴的“外卖”,出远门的山里人,如果赶不回来吃饭,就会带上一节竹筒饭当作口粮。



在一次60年代教育记忆征文中,江西贵溪的周树春老师就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一所山村小学任教的经历。


因为学校离家很远,山区的孩子每天都会带一节竹筒饭到学校去上学,等到中午再打开来吃。但因为上学路途遥远,动则就得走上几个小时,饿了的孩子没有忍受住竹筒饭的香味勾引,抑制不住地就把它吃了个精光。


等到午饭时间,老师和同学们会一起坐在教室里吃饭,孩子们会从竹筒里夹些石鸡、野兔、时鲜什么的给老师尝尝,老师也会在碗中扒些冬瓜、南瓜之类的蔬菜给孩子们补充营养,大家互相分食饭菜,欢声笑语一片。


早把竹筒饭吃地精光的孩子就会偷偷地躲起来,老师知道了这个情况,便把碗里的饭菜分给了那些学生,后来学生们为了不让老师饿肚子,就再也不会提前吃完竹筒饭了。


竹筒饭的热乎软糯,也就由此温暖了师生的心头,成为他们记忆中的温情。



竹筒饭作为一道地地道道的民间美食,充分体现了南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和智慧,也在漫长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图腾。


竹筒饭不仅填饱肠胃,更是慰藉了一代又一代爱好者们的心灵。竹筒饭让他们懂得了甘于平凡、坚韧质朴、厚积薄发,更是陪伴着他们走过苦乐交加的人生。


厌倦了城市纷扰的你们,不如找个空闲时间,去野外品尝一下竹筒饭的美味吧。


相信老艺术家,它一定能把整个大自然的清香都带到你的味蕾和鼻尖。


标签: 竹筒饭 来历 由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