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进入进临床上,各种新鲜名词的不断高涨和爆发,不仅是中老年人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变化,今年很多年轻人也会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了解个人的健康状态。
之所以会存在这种问题,是因为临床上的某一些疾病名词,并不算是中老年的专属,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都保守着关于疾病的困扰。
我们身体里的各个器官存在着一定的寿命,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全身的器官,功能和结构自然而然会存在着退化,如此一来便有可能会使很多疾病存在着“有机可乘”。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可以帮助把疾病扼杀在摇篮当中,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会尤为重要。
在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时,血压与心率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而血压和心率也是相互影响的状态,那么过了65岁之后,标准的血压和心率是多少呢?建议大家自查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达标呢?
01
血压的正常值是多少?
根据《高血压学会最新指南》其中的相关规定内容显示:标准血压数值是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血压的正常波动范围应该处于收缩压120~130mmhg,舒张压80~90mmhg。
而影响血压水平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饮食习惯、生活环境、个人情绪、遗传因素、运动量、情绪、性别、年龄、作息等。
这些问题都会容易影响到个人的血压状态,所以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年龄段,大家都需要把血压水平控制在标准的状态当中,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去保持身体健康。
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也存在着不一样的血压值,对于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血液会变得有一些粘稠。
此时血压数值很有可能会有所上升,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问题,而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一般需要把收缩压保持在90~130mmhg,舒张压维持在60~90mmhg就可以了。
02
心率过快,死亡风险增加?
在之前,《欧洲心脏病预防》杂志一项Meta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们的静息心率每增加增加2.6 次/分,全因死亡率就会存在着明显的增加。
研究者认为静息心率属于是一种特别常见的健康指标,即便只是轻度增加,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进行干预。
关于此类问题,中国医药大学教授温启邦的研究发现,去掉其他的高风险因素,健康者平躺5分钟之后,静息心跳在60次/分左右是更佳的一个状态,如果心率过快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减少寿命。
人们忽略了心率的重要性,而心率对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的,特别是慢性心率增快。
长时间达到或者高于80次每分钟,会容易给健康带来问题和麻烦,不仅会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有可能会增加死亡风险,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慢性心率增快会更加危险。
03
心率与血压之间有何关系?
心率和血压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指标,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不是直接相关的。
在正常情况下,心率的增加或减少会导致血压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当心率增加时,心脏每跳一次的时间缩短,血压的收缩压就会升高,而舒张压则可能降低。相反,当心率减慢时,心脏每跳一次的时间延长,血压的收缩压就会降低,而舒张压则可能升高。
所以心率和血压是相互影响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心率和血压的关系会受到影响。例如,当心脏收缩力减弱时,即使心率增加,血压的收缩压也可能降低。
04
65岁之后,标准血压和心率是多少?自查一下有没有达标?
相较于年轻人而言,老年人的各项机能会存在着相应的下降,按照理想化数值指标来看的话,医生建议老年人的血压指标需要150/90mmHg,而心率则需要控制在每分钟60~100次。
无论是血压还是心率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会给健康和身体带来影响去麻烦,而影响血压和心率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与情绪、年龄、运动量等问题息息相关。
过低很有可能是老年人身体出现的问题,低于平均值很有可能会带来死亡或者是残疾问题,所以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多多了解心率和血压状态。
大家可以购买一台血压仪,定期测量血压和心理状态,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有效的去控制心率和血压,以此来改善亚健康状态。
05
控制血压与心率,应该怎么做?
坚持有规律的锻炼
运动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和心率,改善心脏健康,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饮食对血压和心率有很大的影响,建议选择富含水果、蔬菜、全谷类和低脂肪的蛋白质食品,避免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
控制体重
过重会增加血压和心率,因此控制体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锻炼,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和心率。
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血压和心率,因此应该戒烟并限制饮酒量,如果无法立即戒烟,可以逐渐减少吸烟量,并寻求医疗帮助。
06
阅读延伸:测量血压的正确姿势
1. 选择合适的位置:选择安静、舒适的位置来进行测量,更好是坐在一张椅子上;
2. 坐姿正确:坐直,双脚平放在地面上,不要交叉,背部靠在椅背上,腰部支撑好;
3. 手臂位置:将袖口卷起,让上臂 *** ,将上臂放在桌子上或其他平面上,与心脏平齐,手肘弯曲约90度,将袖带包在上臂上,靠近股动脉;
4. 放松身体:在测量之前至少休息5分钟,保持坐姿放松;
5. 测量顺序:使用血压计的正确尺寸,并按照设备的说明进行操作,开始时,放松手臂,按下血压计上的启动按钮;
血压是广义来说就是身体里面流动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正常范围是120/80㎜Hg,正常高值是120-139/80-89㎜Hg,如果收缩压及舒张压大于140/90㎜Hg就是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他常常导致病人头晕、头痛、乏力等表现。
据了解,当老人血压突然升高,会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心慌、尿频,甚至视线模糊,这说明老人已出现高血压病。这时,家人要安慰病人别紧张,卧床休息,并及时服用降压药,还可另服利尿剂、镇静剂等。
此外,高血压病人发病时,还可能会伴有脑血管意外,除头痛、呕吐外,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或肢体瘫痪。此时要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意识障碍或剧烈呕吐时将呕吐物吸入气道,然后拨打120急救 *** ,这是老人高血压发作救治的措施之一。
老人的血压通常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波动,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不是一成不变的,老人的血压如果在这个范围内波动一般是正常的。如果老人本身有高血压, *** 影响、情绪影响、用药不规律、睡眠不足、血管钙化等都可能会引起血压不稳定。
老年人的血压值,多少才正常
不同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甚至是天气的变化、居住地的纬度等,都有可能影响血压。即使是同一个人,血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状态下,血压也会有所不同。
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mmHg,舒张压≥60mmHg且<90mmHg,白天略高,晚上略低,冬季略高于夏季。运动、紧张等也会使血压暂时升高。脉压是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正常为30~40mmHg。收缩压达到130~139mmHg或舒张压达到85~89mmHg时,称血压正常高值,应当向医生咨询。
51~65岁的中老年人血压多少是正常的呢?
医学规定标准的血压值——舒张压在60~90,收缩压在90~140都是正常的。一旦自己的血压舒张压超过了90,收缩压超过了140,就是医生口中的高血压患者了。高血压也是有不同等级分类的,舒张压在90~99,收缩压在140~159属于轻度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在100~109,收缩压在160~179属于中度的高血压患者;如果收缩压高于180,舒张压超过110就属于重度高血压患者。
如何判断自己血压是否正常呢?
通常来说,诊室血压<140/90mmHg视为血压正常。也就是说,如果收缩压(高压)大于140mmHg,舒张压(低压)大于90mmHg,则认为是高血压。如果连续三天在早晨起床前测得血压超过160/95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对于老年人来说,正常的血压标准与青年人、中年人有所不同。专家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正常血压标准可以放宽到150/90 mmHg。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龄在65岁以上,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大于等于140 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 mmHg,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
如何测量血压更准确?
如何进行准确的血压测量?在什么时间测血压比较准确呢?医务人员介绍,首先是在测量血压之前要休息十分钟,保证情绪状态的稳定。此外,在测量血压之前的半个小时之内不要做剧烈运动。
测量的时候尽量要使自己的双脚放平,然后坐直,然后使血压计的水平保持与心脏同样一个位置,此外,袖带绑的时候,也要能够包裹我们上臂的80%,然后血压这个袖带的下缘应该离我们的肘横纹两指左右,一般是要求在2.5厘米。
血压应在每日早、晚进行测量,通常,早上血压测量应于起床后1小时内进行,服用降压药物之前、早餐前、剧烈活动前。晚间血压测量于晚饭后、上床睡觉前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血压计使用期间应定期校准,每年至少1次。
清晨量血压,把握3个“要”
要在清晨服药之前测量;
要在起床后30分钟到1小时内,上完厕所后测量;
要正坐在凳子上,而不是沙发上测量。
清晨血压是管控全天血压的风向标,监测清晨服药前血压,可以很好地判断降压治疗方案是否能够真正控制24小时血压。左右手臂血压差20以上,危险!两侧上臂所测得的血压数值存在一定差异是正常的,但其差值一般不会超过5~10mmHg。如果多次测量,差值都大于20mmHg,就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市场上血压计琳琅满目,应该怎么挑选适合自己的血压计呢?
1.目前国际上联合制定了统一的AAMI/ESH/ISO血压计准确性验证方案,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经过验证过的上臂式全自动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对于家庭自测血压来说,也建议使用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
腕式全自动示波法电子血压计,由于测量携带方便,不需要暴露上臂,很多人都喜欢使用,但一般并不作为首选,而是建议在寒冷地区或者脱衣服不方便的患者(例如残疾人)作为替代使用,并要严格按说明使用。
手指式的电子血压计,听诊法模拟汞柱或气压表式血压计,水银血压计,不作为家庭自测血压的首选。
无论是电子血压计还是水银血压计使用一段时间都需要定期校准,一般每年一次,比较完善的大企业也会提供校准服务。
学会这8种 *** ,更有效地稳定血压
正确饮食
控制血压的 *** 有很多,其中适当的饮食调节会有效,因为大量种类的食物会加速高血压的发展,包括高盐食物,摄入后会增加肾脏压力,增加钠离子的排泄负担,使血压容易波动。一些人继续吃高热量的饮食,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糖,他们的血糖、血压和血脂很容易不稳定,从而损害血管。你应该保持有规律的清淡饮食,不应该摄入过多的热量,这样既能满足营养需求,又能保持指数稳定。
限制钠盐摄入
钠盐摄入过多,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长期限盐可延缓血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速度。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
不要暴饮暴食
如果不想血压飙升,就需要远离暴饮暴食的坏习惯,保持日常饮食清淡规律,保证各种营养素满足身体需要。当然,饮食得当的人体重更稳定,可以降低各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但如果继续暴饮暴食,摄入食物过多,热量没有及时消耗,就会逐渐发胖,肥胖后血压、血脂等指标不稳定。有些人吃了很多高盐食物,排泄钠离子的压力增大,会影响血压,需要在饮食上下功夫。
减轻体重
超重和肥胖会促使血压上升,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腹型肥胖可能与高血压有更强的相关性。超重和肥胖者减轻体重。
不要经常熬夜
尽早远离熬夜的坏习惯,对于人体来说,需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同时加强抵抗力,对抗衰老,你每天应该至少有六个小时的睡眠。但是有些人熬夜,睡眠困扰没有及时解决,睡眠不足后,会有很多疲劳和内分泌失调的隐患。人在睡觉的时候血压会比较平稳,但是熬夜的时候神经会兴奋,血压会飙升。
戒烟戒酒
吸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会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不饮酒对健康最有益。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必要时积极接受心理干预。
适当运动
控制血压需要足够的锻炼,很多人长期缺乏运动,却不知道运动不足是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果想控制体重,扩张血管,改善身体的循环和新陈代谢,就应该动起来,不要习惯安逸的生活久坐不动,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锻炼计划,保证每周锻炼三次左右。
药物护理
药物治疗也是老年人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年人在用药时,应该注意药物的剂量以及药物的种类搭配。如果发现自己胃口变差,或者出现不适感,应该及时向医生汇报,按照医嘱调整药物的使用 *** 。
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有哪些常见原因,需要注意什么?很多老年朋友跟华子说,手脚会经常出现麻木的情况,其中有的人手麻、有的人脚麻、有的人腿麻,这些症状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华子说,“麻”与“木”是两种不同的症状,麻是感觉异常,木是感觉缺失,两者反映的都是神经传导通路出现了问题。从发生麻木部位的不同,以及症状上的差别,可以粗略判断出常见的原因。
1、单侧肢体麻木
如果起床后单侧手麻,活动一会儿后可恢复正常。最有可能的就是睡觉姿势不好,这只手被压到了身下,压迫了血管与神经。
如果是单侧手麻的同时,同侧的脚也出现了麻木,就要警惕发生了脑血管病变,比如出现了脑出血、脑梗塞等疾病,会造成大脑细胞的损伤,引起对侧肢体的控制失灵,需要立即就医诊治。
如果是单侧脚麻,常见腰间盘突出压迫了坐骨神经,也有可能是长期跷二郎腿造成的神经卡压。
如果单侧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发麻,其他手指正常,可能是手神经腕管损伤,常见手部需要大量重复活动的人,比如饭店的洗碗工、面工等职业,容易造成腕管劳损。
如果单侧手的小指、无名指出现麻木,其他手指正常,则可能是肘管综合征,常见肘关节受到撞击、牵拉、扭转等外伤的原因。
2、双侧肢体麻木
如果经常双侧手麻,关节还有肿胀的情况,则要提防风湿、类风湿性疾病,需要去医院风湿免疫科进行检查。
如果双手、双脚出现对称性麻木、蚁走的感觉,又有糖尿病的人,则要提防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而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需要看内分泌科,严格控制血糖。
如果只是双手麻木,伴随肩颈痛,下肢感觉正常,则有可能是颈椎问题;如果是双腿麻木、腰部疼痛,双手感觉正常,则有可能是腰椎问题。颈椎问题与腰椎问题,都需要去骨科就诊。
出现肢体麻木后要怎么办
肢体麻木是神经受损的表现,人体的神经分为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受损的后果相对严重。一过性的肢体麻木问题不大,只要好好休息就可以恢复。但是经常性的,或是持续性的肢体麻木,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找到具体病因,尽早进行治疗。
有“三高”慢性病的人,要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不要吸烟,这些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会导致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进而影响神经功能。
有糖尿病的人更要注意,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葡萄糖的旁路代谢增加,生成山梨醇,会直接损伤神经细胞功能,是造成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总结一下,经常发作肢体麻木,可能是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根据麻木的部位与具体症状,可以初步判断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需要及时找医生进行诊治。
给老年朋友们一句忠告,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恢复很慢,在出现症状的时候再去治疗,只是“下策”。在疾病发生之前去预防,才是“上策”。老年朋友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积极使用药物控制慢病,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最重要。
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高血压老人改善健康,要怎么做?可以试试这些 ***很多老年朋友和华子说,患了高血压后就特别担心,生怕哪天自己就因为心脏、大脑出现问题而病倒,如果给自己一个“痛快”也好,就怕因为疾病而失能,成为家人的拖累。
华子说,血管用得久了,就会逐渐失去弹性,变得硬化。只要人的寿命够久,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高血压,所以高血压是人类避免不了的健康问题。但是我们只要控制血压,不让器官受到伤害,就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一、高血压的并发症才可怕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但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因为高血压可以预防,也可以控制。只有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引起了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造成了心脑、大脑、肾脏等器官的损伤后,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通常来说,需要10年左右不受控制的高血压,才有可能造成心梗、脑梗、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而在并发症出现之前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就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发生。对血压控制得越早,预防效果就越好。
二、高血压改善健康的 ***
1、测量血压:正确测量血压,是降压治疗的基础。家庭自测血压值,准确率高于医院诊室测量。上臂式的电子血压计,准确率高于腕式血压计。测量双侧胳膊,血压高的一侧更准确。间隔2分钟,连续测量2~3次,以较低的一次为准。
2、合理用药:降压治疗的获益,来自血压降低的本身。无论用何种 *** ,只要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就可以产生预防疾病的作用。而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是目前最有效、最简便的控制血压方式。
3、坚持运动:在非药物控制血压的 *** 中,坚持运动的降压效果最为显著,但坚持做到并不容易。建议每周不少于5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每周2次力所能及的抗阻运动。但要注意,如果血压不能控制在160mmHg以下,不建议做剧烈运动。
4、消除压力:有部分人的血压升高,缘自精神压力过大,尤其是单纯低压升高的中青年人群,常见原因就是长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引起的。做冥想,找一个兴趣爱好,或是饲养个宠物,多与人交流,都是放松心情,消除压力的好 *** 。
5、饮食控制:食盐中的钠离子,与血压密切相关,有高血压的人需要限制盐的摄入。但摄入盐量过少也会影响健康,建议每日摄入盐量在3~5克。还要减少油(每日不超过25克)、糖(每日添加糖不超过50克)的摄入,限制酒精(每日低于25克)。
6、减轻体重:过多的脂肪会造成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血压上升。对于体重较大的高血压患者,每减少1Kg的体重,血压就会降低1mmHg左右。如果体重可以减轻10Kg,血压最多可能降低20mmHg左右。
总结一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温床,但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本身并不可怕。而且高血压对身体的伤害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即使患了高血压,只要及时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合理用药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控制高血压的两大“法宝”。但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用药有疑惑,要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老年人头晕可不是小事,要警惕脑供血不足的危险头晕是老年人常有的不舒服的感觉。头晕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表现,它可能由很多原因引起,比如颈椎增生压迫颈动脉,导致脑部缺血,或者血压、心肺等问题影响血液循环。
大多数老年性头晕症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所以老年人如果经常头晕,更好去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脑供血不足就是脑部某个部位的血液供应不够,导致脑功能受损。
什么是脑供血不足?
国际医学界将由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之为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
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如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及时进行治疗,那么还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
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脑供血不足的原因
脑供血不足的原因和脑动脉硬化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某些动脉管道变窄或收缩,使得血流量减少,造成相应的脑区缺血;
2.血流动力学失调,当血压下降,心脏输出量减少时脑组织缺血;
3.某些因素导致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成分改变,也会造成缺血;
4.微血栓形成,微血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碎片,在血流中形成微小的栓子,堵塞小动脉,导致脑局部缺血。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1.年龄
多为中老年,平均年龄为45岁,老年比中年更多见。
2.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这是最常见的先兆现象。由于脑供血不足影响到控制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常见的症状有突然口歪、口水流出、说话困难、语音不清、失去语言能力或语言表达错误、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拿东西掉落、走路不稳或突然摔倒,有的还会出现肢体抽搐或跳动。
3.感觉神经功能异常
由于脑供血不足损害到脑部的感觉分析区域和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部麻木、舌头麻木、嘴唇麻木以及一侧肢体麻木或异物感;看东西模糊,甚至突然暂时性失明;有突然眩晕感;肢体自发性疼痛;突然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
4.精神意识异常
如嗜睡,整天昏昏欲睡地睡觉,不是过度劳累造成的,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现象。也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性格改变,如孤僻、沉默寡言或面无表情,多话、急躁;有的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下降,甚至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和脑供血不足有关。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 ***
1.消除危险因素,如治疗高血压、戒烟、不要过度喝酒。
2.抗血小板药物,首选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血小板聚集成块,对血液循环有益,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
3.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相似,都可以使血液流畅,增加脑部血液供应,减少脑缺血的发生。
4.手术治疗,如颈动脉有严重狭窄(超过70%),可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总结:防“三高”、勤锻炼、淡饮食
总之,单从脑血流量看,中老年人比青少年是显著降低,可是大脑与其供血管道和其他器官一样,具有很强的潜能和代偿力。
要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和保护它,避免一切伤害它的危险因素,想要防止“三高”,一定要:早睡早起;适当锻炼,如快走等;一定要吃早餐,以清淡食物为好,不要吃油腻辛辣的食物。
建议脑供血不足者饮食上要远离三白(糖、盐、猪油),靠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经常吃海带、河鱼,鱼油可减缓脑细胞死亡速度。
不容忽视的老年低血压综合编辑:azeliang
图源:图虫创意
多数人认为老年人易患高血压,实际上,低血压在老年人中同样多见,而且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即为低血压。那么,什么情况下老年人易发生低血压?对于低血压,我们又有哪些应对手段呢?
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是因为人体血压调节出现问题导致的血压异常波动现象。一般情况下,进餐后,为了更好地消化食物,人体消化系统获得的供血量会比餐前大,而其他器官中的血液相对就会减少,从而导致血压有下降的趋势。此时,身体的血压调节机制被触发,通过调节心率、适度收缩血管等方式,来保持血压的稳定和其他脏器的供血。但老年人存在血压调节能力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调等问题,从而导致餐后低血压的发生风险增加。
应对 ***
餐前喝水 有血压调节障碍的老年人,可在餐前喝350~480毫升水来预防餐后低血压。
少食多餐 这种 *** 可减少血液向消化器官的转移量和降低持续时间,有助于预防或改善餐后低血压。
少食碳水化合物 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更容易导致餐后血压迅速下降。
餐后运动 餐后进行20~3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有助于预防和改善餐后低血压。
控制血压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出现餐后低血压的风险更大。餐前血压越高,餐后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往往越严重。
*** 性低血压
老年人 *** 性低血压较为多见,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后,很容易合并 *** 性低血压。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会损害位于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当 *** 突然改变或服用降压药后,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缺血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力较差,因此,老年人在服用降压药及利尿药后,站立时容易发生 *** 性低血压。
应对 ***
睡醒后,等几分钟再坐起来,随后在床边坐1~3分钟,再起身站立,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少 *** 性低血压的发生。发生 *** 性低血压时,应尽快蹲、坐或躺下,这样有助于维持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 *** 性低血压的患者,不能只追求血压的下降,维持血压稳定更为重要。
另外,某些药物有可能会导致 *** 性低血压,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季节性低血压
一年四季,人体的血压会不断发生变化,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来说,在秋冬季时血压偏高,在夏季时血压偏低。因为夏季高温,人体出汗量增多,体表水分蒸发较快,体内液体量减少;出汗不只是丢失水分,也会导致人体盐分流失,进而对血压产生影响;夏季的高温还会使人体血管扩张,血管阻力减小,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季节性低血压的症状多以头昏、乏力、精神差为主。
应对 ***
监测血压 如果患者出现头晕、眼花、疲倦等不适,需及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若症状一直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
遵医嘱用药 在夏季,血压控制正常的患者服用降压药的剂量不需调整;血压偏低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切忌擅自减量、停药。
假性高血压
假性高血压是指袖带测压法所测的血压值高于经动脉穿刺直接测得的血压值,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常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僵硬以及血压调节中枢功能减退等问题,因此可导致血压测出值高于实际血压值,进而被误诊为高血压,接受不必要的降压治疗。还有些老年人虽患有高血压,但血压值被高估,从而导致过度的降压治疗。
应对 ***
当高血压患者出现降压药物治疗无效,及长期高血压或怀疑严重高血压而缺乏靶器官损害时,要警惕假性高血压的可能,应进一步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果不治疗假性高血压或一味持续降压,易引起低血压和脑血管意外,危及生命。
排尿性低血压
有些老年人在排尿中或排尿后突然晕倒,2~3分钟后恢复正常,此时需要警惕排尿性低血压。另外,老年人夜间膀胱充盈后突然排空,使腹腔压力骤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也可能引起血压下降。
应对 ***
老年人应避免长时间憋尿、紧张和过度用力排尿。
老年人血压高于150需要吃药控制不?昨天给自己老妈打了个 *** ,问了下他们身体情况,听她说老爸这几天血压在150多。也不知到底是否需要吃降压药控制。
家里的电子血压计是我给他们买的,前一个已经坏了又买了第二个,因为他们身体一直也还好,劳作一辈子的两个老人就喜欢守着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在他们的房前屋后种点瓜果蔬菜,更不愿意离开乡下到县城居住,作为儿女也没办法,想着只要他们高兴就好,特别是哥嫂为了爸妈居住环境更好,家里的设施也跟上了,客厅、卧室都给他们安装了空调,热水器、净水器、电视、网线,希望两个老人住的开心。
另外乡下老家离县城不远,也就一二十分钟的车程,哥嫂、妹妹他们2家人也经常回去看望2个老人,我离得远点也只有逢年过节回去一下,平时没事就经常 *** 联系,今天给老妈闲聊,老妈说老爸这几天测血压都是150多,现在乡下条件好了,乡卫生院每年都要给他们老年人免费体检,我们也经常给两个老的科普高血压的常规知识,也给他们说了高血压不可怕,周围好多人都有,就怕自己不晓得情况下突然发作,经常自己测试一下,如果高压高于140,低压高于90就要给我们说。这几年爸妈都养成习惯了自己测,都还正常,有时上县城妹妹他们也会安排他们到药店测下血糖、血压,2个老年人都还保持的不错。
今天听老妈说了老爸接连几天测量都是150多,我心里还是有点点焦虑,赶紧问老爸有没啥反应,比如头昏眼花等不良症状,老爸说啥反应都没有,心里松了一口气,但还是给他们解释:超过正常值了,还是要引起重视,又怕老娘担心,赶快说老爸都快80岁了,人老了有些血压是要稍微偏高点,继续坚持测量几天,注意不要运动和酒后测,如果还是高的话就喊哥哥或妹妹他们带到医院去检查一下,请医生确诊是否高血压,是高血压也不用着急,是就坚持吃药,害怕两个老人心疼药费,还赶紧解释药费也不贵我老公他们三兄妹吃的高血压药就是一般的平均一天1元多,血压控制的也很好,婆婆妈吃的6、7元一片的,血压也正常,反正听医生的需要吃药就吃,高血压都是常见病了,用药都可以控制的很好,老公一家人都是高血压,婆婆妈吃了几十年高血压药,现在快90岁了,身体也没啥问题。
给老妈挂了 *** ,本想先给小妹联系,但想着妹妹他们也忙,还是给老大当哥的汇报一下,想着自己离得远,有力也使不上,怕当哥的认为我就会遥控指挥,很婉转的说给妈 *** 闲聊说到老爸血压有点高,150多已经超过正常值了,也不知他们老的自己测的准不?话还没说完,还在成都上班的哥哥赶快说:没听他们说呢,我这2天抽空回去把老爸接到县医院去检查一下,怕当天坐车折腾血压不准,提前接到县城家里住,如果医生说要吃药控制,吃就是了。喊我不要担心,我赶紧说:是哇,听医生的。
快80岁的老年人,血压150也不知是否要用药控制,只有听医生的了,我和老公离得远真的是有心无力,还好哥和妹他们离得近,只有他们费心了,希望爸妈身体健康,晚年幸福!一切都好吧!
(记者徐睿捷,通讯员刘姗姗)
67岁爹爹在家自测血压都“正常”,以为血压控制稳定,便放松了警惕,结果突发心梗被送医,所幸经紧急手术,才转危为安。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心血管内科专家介绍,现在血压计成为不少家庭常备的仪器,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血压计也需要定期校准,如果测量血压不准,可能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家住汉口的张爹爹今年67岁,自从5年前查出高血压后,他一直按时吃药。后来,女儿给他买了一个电子血压计,方便在家也能随时测血压。从上个月开始,张爹爹连续几天反复测量的血压值都 “正常”,自认为血压控制稳定,便把降压药停了,后期监测血压也未发现异常,觉得血压正常了,就不再测量血压。近日,张爹爹稍微一活动就感觉有点胸闷,休息后也未见好转,后来胸口剧烈疼痛,大汗淋漓,家人立即将他送往武汉市中心医院。经过急诊心电图检查提示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一测血压则高达200/110mmHg,情况十分危急。通过医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张爹爹被迅速送往导管室。术中,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迅速打通了闭塞的血管,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躺在病床上的张爹爹很是疑惑:“自己每天在家测量血压都未发现异常,怎么血压突然这么高了。”当家人将家用血压计拿给医生时,才知道他的血压“被正常”的原因。原来,张爹爹家里的血压计已经用了5年,但从来没有进行过校准,才导致测量结果失真被误导。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玲介绍,在临床上经常碰到在家自测血压不准的患者,除了血压计本身的误差外,很多是使用 *** 不当,包括测量的姿势、时机以及袖带的松紧等,都可能会影响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此外,家用的血压计还应定期校准,一旦血压计不准可导致测量结果无效,甚至带来危险的后果。
5月17日是第19个“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为“精准测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长寿”。17日上午,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南京路院区开展了“世界高血压日”健康义诊咨询活动,医护人员现场为市民答疑解惑、免费测量血压,普及高血压相关防治知识,指导患者做好血压的监测。
目前,高血压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之一杀手”,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人,但控制率、达标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如果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治疗,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者并发症的发生。今年以来,武汉市中心医院在全省首推智慧化血压管理新模式,搭建高血压全病程管理平台,及时预警血压异常,快速处置、持续追踪,通过远程随访+定期复诊+持续评估,规范血压个体化治疗,实现血压精准管理。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家庭血压监测是高血压长期、有效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曼华建议,家用血压计至少一年能校正一次,避免测量结果不准。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每次测量2遍,取平均值,每次间隔1-2分钟。早上的测量在起床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在服用降压药物前,晚上测量建议在晚餐前,条件不允许时建议睡前1小时。测压前避免情绪激动、劳累、饮酒、抽烟、喝咖啡等,测量前先安静休息5分钟,坐在有靠背的座椅上,两腿自然分开。上臂要充分露出,血压计袖带中心保持同心脏水平,袖带松紧适度。首次测量血压的患者应该左、右上肢各测量一次,以后则测量血压较高的一侧即可。
坐着测量血压和躺着测量血压,哪个更准确呢?大家好,我是杨宁医生。这两种测量姿势分别反映了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血压。对于普通健康成年人来说,只要测量过程规范,坐位和卧位的血压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两者所反映的是不同的 *** 下人体的血压。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 *** 下的血压存在一定的差异。坐着测量时,低压会略高于躺着时的5mmHg左右,而高压相差不大。在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中,坐位血压更为准确。因此,对于普通成年人,我们建议在家中测量坐位血压,对于不便坐位血压测量的患者,也可以选择躺着测量。老年人的坐位和卧位血压是否相同呢?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并不相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血管会逐渐硬化,脉压也会逐渐增大,机体对血压的调控能力也会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坐位和卧位的血压高度也不完全相同。
通常情况下,对于血管硬化的老年人来说,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在躺着的时候血压会高于坐着的时候。因此,如果老年人总是习惯性地测量卧位血压,有时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血压数值。在夏季,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压。如果只测量躺着时的卧位血压,可能会掩盖低血压的情况。因此,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们建议老年朋友们测量坐位血压。关注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关注评论。
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刘姗姗
不少家庭都备有血压计,但很多人不知道血压计也需要“年检”。六旬老人在家自测血压一直都显示“正常”,没想到突发心梗被送医,所幸经紧急手术,才转危为安。医生揪出原因,竟是家用血压计一直未校准导致了“误报”。
67岁的张爹爹(化姓)家住汉口,自从5年前查出高血压后,他一直按时吃药。女儿给他买了一台电子血压计,方便老人在家随时监测。从上个月开始,张爹爹连续几天反复测量,仪器显示血压值“正常”,他自认为控制得不错,便停了降压药再监测,血压也未出现异常。于是,老人认为血压正常,没再每日监测。
直到近日,张爹爹稍一活动就有点胸闷,后来胸口剧烈疼痛、大汗淋漓,家人立即将他送往武汉市中心医院。经急诊心电图检查,提示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一测血压高达200/110毫米汞柱,情况十分危急。该院胸痛中心启动绿色通道,将老人送往导管室,迅速手术打通了闭塞的血管,这才转危为安。
事后,张爹爹很纳闷,“自己每天测量血压都没问题,怎么突然就心梗了?”当家人将家用血压计带到医院,医生发现这台血压计用了已有5年,从来没有经过校准,导致测量结果失真,老人被误导。
该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玲介绍,临床上经常碰到在家自测血压不准的患者,除了使用 *** 不当外,还有就是血压计本身的误差,其中大部分人血压计没有定期校准,这会导致测量结果无效,甚至带来危险的后果。
5月17日是第19个“世界高血压日”。当天上午,该院心血管内科在南京路院区开展了健康义诊咨询活动,医护人员现场为市民答疑、免费测量血压,普及高血压相关防治知识,指导患者做好血压的监测。
武汉市中心医院开展“世界高血压日”义诊咨询活动
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曼华建议,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人,如果没有规范管理和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家用血压计至少一年需校正一次,避免测量结果不准。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每次测量2遍,取平均值,每次间隔1—2分钟。早上的测量在起床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在服用降压药物前,晚上测量建议在晚餐前,条件不允许时建议睡前1小时再测量。测量前避免情绪激动、劳累、饮酒、抽烟、喝咖啡等,测量前先安静休息5分钟,坐在有靠背的座椅上,两腿自然分开。上臂要充分露出,血压计袖带中心保持同心脏水平,袖带松紧适度。首次测量血压的患者应该左、右上肢各测量一次,以后则测量血压较高的一侧即可。
武汉市中心医院开展“世界高血压日”义诊咨询活动
今年以来,武汉市中心医院在全省首推智慧化血压管理新模式,搭建高血压全病程管理平台,及时预警血压异常,快速处置、持续追踪,通过远程随访+定期复诊+持续评估,规范血压个体化治疗。
(武汉市中心医院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