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味中草药,我在临床上非常的常用,尤其是在治疗泌尿系统的结石,或者肺部病变引起的咳嗽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个药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做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也叫作猪屎草,这味药性味辛温,入肺经和肝经,它本来是菊科小本草植物石胡荽的全草,在《本草纲目》中说它“生石缝及阴湿处”。因为生长环境很普遍,所以这味药材遍野而生,在咱们南方江浙一带是非常常见的。
鹅不食草这个药材呢,在任何一本中药学的书中,都是解表的药材之一,它能发表散寒,所以对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流鼻涕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而且这味药上达头脑,开通鼻窍,可以治疗鼻渊,也就是鼻窦炎之类的病;中入肺经,能够起到止咳平喘,温化寒痰的作用,同时下至肢体关节,能够治疗风寒湿痹,解毒消肿。所以说,这个鹅不食草可以说虽然常见,但是药用的价值,确是非常的大的。
那么有的患者说, 这鹅不食草确实效果很多面,但是上面说这些,也没有说能够治疗结石病啊,两者听上去没有关联啊,。其实不然,鹅不食草治疗结石病,最早记载在1984年的《广西中医药》杂志中,当时的报道是一个案例,当时用这个味药治疗7个患有膀胱结石的病人,其中,治愈4人,好转2人,无效1人。而且这个病例在很多地方都有提及。
其实我之前也讲过,泌尿系统的结石,比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等,其主要原因在于下焦湿热,湿热蕴藉日久,便炼液成石。因此说,湿热是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原因之一,但鹅不食草作为一个辛温的药,用上之后,会不会增加体内的热而火上交友呢?
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在中医的诊疗中,有很多患者,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患者,湿热情况不是很明显,表现出来的是一派虚乏之象,比如乏力,腿软、身体懒乏沉,四肢发凉,食欲不振等。其实样的患者,属于结石中的虚证,肾气亏虚或者脾肾两虚,会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形成结石。
而鹅不食草这为药材呢,刚才说了,具有辛温行散的功效,可以开通肺气,这就好比水壶要倒水,如果你把壶嘴堵住,那就倒不出来,但是如果你把壶嘴打开,水也就流出来了,而这个鹅不食草就起到一个打开壶嘴的作用,于是体内的水液才能通过小便流出来。这样有助于结石的排出。针对这样症状的患者,在鹅不食草的基础上,可以加鸡内金、金钱草、半夏、白术等药,可以起到很好的化石排石的作用,对于以上证型导致的泌尿结石效果很好。
但是要注意的是,鹅不食草治疗结石,主要适合下焦湿热并不明显的患者,同时,脾胃虚弱,内热炽盛、阴虚火旺的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搭配用药,避免加重身体的负担。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大家有问题们可以直接给我留言。
小小一野草,老人称它“护肝草”,晒干泡水好处多,如今不多见了导语:小小一野草,老人称它“护肝草”,晒干泡水好处多,如今不多见了
在农村,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草,这些野草大都被农民当杂草除掉,而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有些野草他们会加倍珍惜,从不会把它们当杂草,而是当作防病治病的新鲜草药。
比如车前草、益母草、艾草、鸡骨草、地胆草、鹅不食草、积雪草、夏枯草、鱼腥草、仙鹤草、仙茅、羊蹄草、金钱草等,这些都是农村常见的野草,同时也是民间防病治病的良药,在过去帮助过很多人。
图片来源原创
地耳草也是农村常见的一种野草,说起地耳草可能很多人不认识,它的别名就是民间大名鼎鼎的田基黄,因其喜欢生长在田埂上,又开着黄色的小花,故而得名田基黄,其实它的别名叫做地耳草。
地耳草在民间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别名叫做七寸金,又名肝炎草、雀舌草、寸金草、跌水草、香草、黄花仔、禾霞气等别名,多生于田边湿润的地方,有时在草地上也能看到,它为藤黄科金丝桃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图片来源原创
春季时节,田边的地耳草长势特别好,它的叶子极小,又是对生的,青翠碧绿,非常特别,而且长得也不高,开着黄色的小花,在田边就这样静静地绽放它的美丽。
每年这个时节,许多老人就会在田边采摘一些地耳草回来,然后洗净切断晒干存起来,有时候拿出来泡水喝,听老人说有保肝护肝的作用,因此被老人称为“护肝草”,所以有些地方又叫它“肝炎草”。
其实,每种野草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地耳草虽长得矮小,但是千万别小瞧了它的价值,它也是一味防病治病的中药材,在过去帮助过很多人。
图片来源原创
地耳草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功效,对肝炎、早期肝硬化、乙型脑炎、扁桃腺炎、疮毒、跌打损伤、湿热黄疸、泄泻、痢疾、肠痈、肺痈、口疮、目赤肿痛、皮肤病、毒蛇咬伤等病症皆有一定的疗效。
小小一野草,没想到作用这么多。以前在田边随处可见的地耳草,可惜随着大家的肆意采摘,加上除草剂的滥用,现在野生的地耳草是越来越少了。
所以说农村野草皆是宝,千万别小看了任何一种野草,有些野草虽然看起来毫无用处,但却有它自身独特的价值,在关键的时候还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只是很多人不了解而已。
图片来源原创
各位朋友,你们家乡有这种地耳草吗?若你在家乡还能见到它,请及时重视起来,它是民间的“护肝草”,晒干泡水好处多,如今不多见了。
现在正值春季,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地耳草也长得特别旺盛,趁这个时节,我也去田边采摘了一些地耳草回来晒干存起来,隔三差五拿出来泡水喝,不仅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时又能养肝护肝,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药)中药鹅不食草在唐代使用较为普遍,《食疗本草》谓其“疗痔疮”;《本草拾遗》谓其“去目翳,挼塞鼻中,翳膜自落”;肖炳《四声本草》谓其“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本草纲目》较高地评价了本品的特殊功用,并将唐宋以来的用药经验加以总结,谓其“解毒,明目,散目赤肿、云翳,耳聋,头痛,脑酸,治痰疟,(音hōu hē,即哮喘痰鸣,喉中如拽锯之声),鼻塞不通,塞鼻瘜自落,又散疮肿。”其后,《医林纂要》谓其“截疟,止痢”;《植物名实图考》谓其“治痧症”;《生草药性备要》谓其“理跌打骨折,止痛消肿”。
本品出自唐代孟诜所撰《食疗本草》,又名:石胡荽,食胡荽,野园荽,鸡肠草及地芫荽、满天星、地胡椒、大救驾、三节剑、山胡椒、二郎戟、通天窍、散星草、三牙钻等。李时珍认为该药“生石缝及阴湿处,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细茎小叶,形状宛如嫩胡荽;其气辛熏不堪食,鹅亦不食之……亦名鸡肠草,即此草也。与繁缕之鸡肠名同物异。”说明其得名与其有 *** 性的香气及生于石缝有关。
中医
中药鹅不食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石胡荽的全草。我国南北多数地区均有分布,野生。5~6月采集,鲜用或晒干用。药材性状:气微香,久嗅有 *** 感,味苦、微辛。以灰绿色、有花序、无杂质、嗅之易致喷嚏者为佳。生用。
本品性味辛,微温。主归肺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痰止咳,止痛的功效。
注意:本品对胃肠道黏膜有一定 *** 性,并加强胃壁收缩,引起平滑肌痉。
现代药理
中药鹅不食草含蒲公英甾醇等三萜类成分、β-谷甾醇、豆甾醇、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等。
中药鹅不食草所含挥发油和醇提取液有抗炎、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全草热水提取物和黄酮类成分有抗过敏作用。其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实验菌株均呈高度敏感,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抑 *** 用;并有抑制流感病毒、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的作用。体外试验有杀蛔虫作用。本品对四氯化碳导致的小鼠肝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其所含的α-次甲基-γ-内酯结构的化合物有抗肿瘤和细胞毒素作用。
时间:2023
鹅不食草又叫石胡荽、地胡椒、三芽戟、鸡肠草、野园荽、通天窍。其性温,味辛。归肺经、肝经。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的功效。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现代研究表明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过敏、抗突变及抗肿瘤等作用;对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球菌、杆菌及某些病毒有一定的抑 *** 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具有抑 *** 用。对胃肠道黏膜有一定 *** 作用,可引起腹痛、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饭后1小时服药,可减轻其不良反应。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衣食住行都变得越来越方便,甚至是一部手机就可以走天下。可是不得不提的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却瘦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空气中的粉尘以及有害气体在不断的增多,这样就造成我们的鼻子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现在患有鼻炎的人越来越多,鼻炎不是什么大的疾病,但是患上鼻炎之后就会降低生活的质量,人们常常感觉到不适,甚至会影响到睡眠的质量,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鼻炎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堵塞鼻子,引起头晕头痛,常常困扰着人们,当人们患上鼻炎之后是很难治愈的,就好像胃病一样,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天然的植物,对鼻炎患者是有帮助的,我们来了解一下。
患有鼻炎的人可以经常闻一闻鹅不食草,这种草可能人们不是很熟悉,因为在城市中很难遇到,只有在乡村田地中才会有,有的人可能会把它当做野草除掉,其实鹅不食草在传统的医学上有记载,是一种天然的中草药,对于治疗鼻炎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患有鼻炎的人可以经常闻一下鹅不食草,也可以把鹅不食草洗干净后,然后弄成沫,用棉签蘸取这些汁液涂抹在鼻腔处,坚持一段时间,也可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虽然鹅不食草,有很多的好处,但是什么东西都有好有坏,在使用鹅不食草的时候,也是有一些禁忌的,鹅不食草,属于寒性的植物,如果人们经常吃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有可能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引起胃病,胃不好的人就不要吃了。
前段时间跟一位很久没见的老朋友聊天,他就发过来一张植物的图片,图片里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并说到,他最近在老家散步的时候常常看到农村里的老人在采挖一种植物,这种植物看着就像是野草。
有时候还可以开出淡红色的花朵,这样的花朵特别小,植株还有互生的叶片,形状是倒披针形,在叶片的边缘还有锯齿,看着比较奇特,朋友就问了老人这种草有什么价值,老人也说了,它是民间的药草。
之后,朋友就很好奇问我了,想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并且还想了解它的价值,我一看到这张图片里的植物,一眼就认出来他,这在几年前我也采挖过。
它如今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药草,老人叫它“鹅不食草”,碾碎后有臭味,在山下常被挖走,极为珍贵!相信有不少的花友也想了解它,本期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民间叫“鹅不食草”
许多人将这种植物称为“鼻炎草”,其实它在民间还有一些更奇特的俗称,比如“鹅不食”或者“鹅不食草”,都是它的俗称,也是别称,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的别称呢?
据了解,在很早以前,人们在放鹅的时候就经常看到鹅并不吃这种草,人们也慢慢对这种植物充满了好奇,并且给它起了“鹅不食草”这个别称。
实际上,它是有学名的,大名叫做“石胡荽”,如今的石胡荽不容忽视,因为它分布的范围相当广,几乎在我国的农村均有石胡荽,比如在你家乡的小路边就有不少,许多花友看到这种植物的时候,还会不小心踩踏到,因为它的株型矮小,正常只有5厘米左右,更高的也不过20厘米,当它和其它杂草生长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容易被发现。
那它都在哪里生长呢?我们在一些较为潮湿的位置能够发现它,比如在水田、麦田的周围,或者在河边、池塘边等位置。
对于农作物来说,鹅不食草有危害,它在农地里都被当成了一种杂草,从而被喷上除草剂,这样鹅不食草枯萎后就不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了。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它是一种很珍贵的药用植物,也就是能够入药,植株的叶片、茎干处理后均可以入药。
以前在干农活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的机器辅助,这时候也容易摔伤,一些农民朋友摔伤了就去摘一些鹅不食草,然后将它揉碎,然后敷在已经肿起来的伤口上,但前提伤口不能有破皮,不然感染后也是相当危险的,在当时,农民朋友都觉得它有“消瘀散肿”等用处。
不过花友们还是不要随意使用,以免感染,它更多的是经过加工炮制成“中药材”,而不是使用新鲜的鹅不食草。
在《四声本草》里就有记载,里面描述到鹅不食草:“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因此,在老一辈的人看来,鹅不食草也是一种民间的“鼻炎良方”。
在当时他们就经常去山上采挖鹅不食草,然后拿到集市上卖。如今的鹅不食草虽然分布范围广,但也不多见了,有花友去竹林里找了一早上的鹅不食草,结果都没有找到,不过也有花友将鹅不食草种植在自家的庭院里观赏,这也是不错的。
各位朋友,你们知不知道鹅不食草这种植物呢?您觉得它都有什么用呢?欢迎交流讨论!
田边常见的鹅不食草,民间俗称“通鼻草”,如今不多见了导语:田边常见的鹅不食草,民间俗称“通鼻草”,帮助过很多人,如今不多见了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所以对农村有一种别样的情怀,喜欢农村的乡土风情,喜欢农村的自然风光,喜欢农村的山清水秀,更喜欢农村的花花草草,感觉农村就是一个大宝库,等着我们去发现。
说起花草,那是小时候最常见的,而且每天都要跟它们打交道,因为在过去那个贫穷年代,家家户户都会养猪、牛、鸡、鸭等家禽,而很多田间地头的野草就是这些家禽的天然饲料,所以对这些野草还是比较熟悉的。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鸭跖草、铁苋菜、鹅肠草、苜蓿草、野芹菜、附地菜、野茼蒿、刺儿菜等,这些都是民间喂猪的好食材,同时也是过去贫穷年代的救饥料。
在过去很多野草都可以做野菜充饥的,但是也有很多野草虽不能做野菜食用,价值却仍然非常高。比如今天我们分享的这种野草,牛、羊、猪、鸡等都不吃,就连鹅都不吃,这种野草就是民间大名鼎鼎的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是农村田边十分常见的一种野草,在农村生活的朋友应该对它不会陌生。它长得并不高,叶小花也小,本来长在田边并不起眼,但是它本身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臭味,让人对它避而远之。因为只要用手碰到它,它的臭味就会停留几天才会散去。
鹅不食草的气味虽臭,但是也正是因为它这种独特的臭气味,在生活中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把它捣碎取汁液滴进进鼻子能够通鼻窍,对鼻炎、鼻塞不通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在过去帮助过很多人,因此在民间大家都称之为“通鼻草”。
其实,鹅不食草不仅有通鼻的作用,它还有发散风寒、止咳解毒的功效,对风寒感冒、寒痰咳喘、气闭不通、胀闷不利、目赤肿痛、头风脑痛、疮疡肿毒等病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鹅不食草长得矮小,作用却不小,它为菊科石胡妥一年生小草本植物,除了在田边很常见外,有时在路边、池塘边、沟边等潮湿的地方也能见到。
而且它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常常一长一大片,经常会抢食周边的营养成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所以常被农民当作害草处理。
鹅不食草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均有分布,所以很多人都认识它,但是由于它自带臭味,所以并不受农民的待见。只有一些懂它的老人却把它宝,每年收稻谷时在田边遇见鹅不食草都会采些带回家,然后晒干存起来备用。
一直以来,在民间都有流传鹅不食草是治疗鼻炎的良药,小时候经常鼻塞不通时奶奶就会采一些新鲜的鹅不食草回来捣碎取汁滴在鼻子上,虽说鼻子很快就通了,但是它的气味真的是很难闻,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
各位朋友,你们家乡有这种鹅不食草吗?过去它在田边很常见,民间俗称“通鼻草”,帮助过很多人。随着农村环境的破坏,还有除草剂的滥用,如今鹅不食草也已经不多见了,若你在家乡遇见,还请好好珍惜!
体质虚寒,慎用鼻炎康受访专家: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管中药师 刘金伟
本报记者 董长喜
鼻炎康是一种治疗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的非处方药,临床使用非常广泛。近日,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决定对鼻炎康片非处方药说明书的“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项进行统一修订。
根据修订要求,鼻炎康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应当注明:本品有嗜睡、困倦、疲劳、乏力、虚弱感、口渴、口干、腹痛、腹泻、便秘、胃肠胀气、胃灼热、胃部不适、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皮疹、瘙痒、头晕、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报告;“禁忌”项应当增加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管中药师刘金伟指出,鼻炎康片是一种“中西结合”的药品,具有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其成分中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即扑尔敏)属于西药,黄芩提取物、猪胆汁、藿香、苍耳子、鹅不食草等属于中药。因此本次修订的“注意事项”中,包含了这两类成分的提示内容。具体如下:
1.忌辛辣、鱼腥食物;2.凡过敏性鼻炎属虚寒体质者慎用;3.本品含马来酸氯苯那敏,不宜与其他含马来酸氯苯那敏的药品合用;4.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或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5.膀胱颈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高血压患者慎用;6.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前列腺肥大者慎用,有排尿困难个案报告;7.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8.儿童、老年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新生儿、早产儿不宜使用;9.应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建议饭后服用;10.急性鼻炎服药3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症状者,应去医院就诊;11.不宜过量、久服;12.过敏体质者慎用。刘金伟特别指出:“该药组成主要以寒凉中药为主,不适于体质虚寒的人使用,应辨证使用。”虚寒的主要表现有手脚冰冷、四肢乏力、面色苍白、畏寒,有时会伴有气喘等症状表现。有这些表现的人,应谨慎使用该药。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该药不宜与含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的复方抗感冒药同服;不宜与含抗胆碱药(如颠茄制剂、阿托品等)的药品同服;与中枢镇静药、催眠药、安定药或乙醇并用,可增加对中枢神经的抑 *** 用,不宜同用;该药可增强抗抑郁药的作用,不宜同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使用该药前建议咨询医师或药师。▲
田边常见的鹅仔草,价值这么高,还有人下乡收购,如今不多见了导语:田边常见的鹅仔草,原来价值这么高,还有人下乡收购,如今不多见了
来到农村,见到最多的就是各种野草了。大部分的人都以为这些野草都是杂草,不仅毫无用处,而且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常被农民当作杂草除掉。
但凡是也有例外,在农村总有一些野草是比如较受欢迎的,甚至还会被农民当作“宝”。因为有些野草的价值非常高,在生活中可以帮助很多人,甚至还有人下乡收购,所以被农民重视。
今天笔者与大家分享的这种野草,它是田边常见的一种野草,这种野草比较特别,由于它自带一种独特的臭气味,很多人对它十分讨厌,而懂它的人却把称它为“鼻炎草”,这种野草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鹅不食草。
图片来源 ***
其实,它的学名叫做石胡荽,不过在我们家乡大家都叫它鹅仔草,有些地方又叫它地胡椒、鹅仔不食草、食胡荽等多种别名,它为菊科石胡荽属一年生小草本植物。
鹅仔草多生长于田野、沟边、屋边、路旁、井水等阴湿地,尤其是田边比较常见,而且分布广泛,几乎在我国的各地均有分布,所以认识它的人非常多。
见过鹅仔草的人都知道,它是一种匍匐状植物,单叶互生,茎是被散形的,所以它的繁殖能力极强,我们见到有鹅仔草的地方常常是一长一大片,它的臭气味也比较浓郁。
但是就有人对它的气味比较偏爱,就好像臭豆腐一样,有人闻着臭,有人闻着香,鹅仔草也一样。大家千万别小瞧了它的臭气味,正是这种独特的气味在生活中帮助过很多人,因为它有通鼻窍的作用。
图片来源 ***
认识鹅仔草的人都知道,它对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感冒鼻塞等均有显著的疗效。取鲜草捣烂用于塞鼻处即可,效果显著,因此在民间鹅仔草又有“鼻炎草”之称。
其实,鹅仔草不仅对鼻炎有作用,它还具有发散风寒、止咳解毒、消肿散瘀的功效,对咳嗽、百日咳、小儿疳积、风湿骨痛、感冒、头痛、黄疸肝炎、骨折、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等病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没想到这种小小的一野草,作用竟然这么高。正因为鹅仔草有这么多的作用,所以它在民间一直以来都深受农民百姓的喜爱,懂它的人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小问题。
记得小时候还有人专门来乡下收购,晒干的鹅仔草每斤才5角钱。不过那时候的钱比现在值钱得多,而且小时候生活条件也比较落后,所以很多人去采集,然后晒干存放起来,等到有人收购拿去卖,每次都收获不小,那时候觉得特别满足。
图片来源 ***
由于采集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后来除草剂的滥用,以前在农村随处可见的鹅仔草,现在也是越来越少了。这么有价值的鹅仔草自然不会让它灭绝了,虽然野生的不多,但是很多人都有种植,在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各位朋友,你们家乡有这种鹅仔草吗?它是农村田边常见的一种野草,原来价值这么高,还有人下乡收购,可惜如今不多见了。若你在家乡有幸遇见,记得采摘带回家。
冬季鼻塞,常喝三药茶编者的话:冬季,气温降低,寒风凛冽,很多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苦不堪言,感冒导致的鼻塞也让人喘不过气,扰乱生活、睡眠。鼻腔不适,不但影响呼吸、嗅觉,还减弱过滤、清洁功能,让人更易生病。本期介绍三款通鼻茶,能帮助缓解常见疾病导致的鼻塞等症状。
爱感冒服玉屏风散
有人一受寒就感冒,这是体虚、卫表不固的表现。这样的人群可服用经典名方——玉屏风散。
具体为:取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5克,用水煮开,反复冲泡代茶饮,直至无味。也可以把上述药材打成粉,装成袋泡茶,更方便冲泡。
玉屏风散中,黄芪味甘性温,可补益脾肺之气、固表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促进机体代谢、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流感病毒、抗菌等作用。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经、胃经,有燥湿利水、止汗、健脾益气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白术有抗衰老、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古人谓其“诸风通用,故有防风之名”。药理研究表明,防风有解热、抗过敏的作用。三味共用,可以增强对外邪的抵御能力,适用于体虚易感冒、表虚自汗者。一些变异性鼻炎患者,稍微吹点风就喷嚏不断、流清涕,这也是感受了风邪,卫外不固的表现,常服玉屏风散可缓解。患者可咨询专科医师对药方进行调整。
辛夷花茶辅治鼻窦炎
鼻窦炎会引发严重的头痛、恶心,多在白天发作,头痛部位和时间相对稳定。早期表现为弥漫性头痛,后期疼痛常随发病鼻窦局限于一定部位。鼻窦炎常伴有鼻塞、流涕、嗅觉障碍等,弯腰、低头、转动身体时头痛变化明显。
患者可用辛夷花泡茶:取辛夷花(纱布包煎)5克、藿香5克,水煮开,焖5分钟左右,代茶频饮。方中,辛夷花味辛性温,可发散风寒、通鼻窍。《本草纲目》记载:“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辛夷有收缩鼻黏膜血管的作用,能保护鼻黏膜,促进黏膜分泌物的吸收,从而减轻炎症,使鼻腔通畅。此方对风寒犯肺导致的鼻窦炎、鼻炎都有缓解作用。
需注意,由阴虚火旺导致的鼻腔不适忌服,症状伴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盗汗遗精、两颧潮红、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咳血、衄血、口腔溃疡。
鼻炎过敏——喝鹅不食草饮
冬天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冷空气冲击、环境湿度降低、污染粉尘较多,很容易使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除了远离过敏原、重视锻炼、注意保暖,还可常服鹅不食草饮缓解鼻塞症状。
取鹅不食草10克、葱白1根,水煎煮,频饮。鹅不食草辛温升散,入肺经,可通肺窍、利鼻气,具有发散风寒、止咳、解毒等功效,临床常用来治疗风寒感冒、鼻塞不通。《本草汇言》记载它“利九窍,通鼻气之药也。其味辛烈,其气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经,上达头脑,故痰喘,气闭不通,鼻塞鼻痔(鼻息肉),胀闷不利……皆取辛温升散之功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鹅不食草有很好的抗过敏、抗炎作用,可治疗各种类型鼻炎。葱白味辛性温,归肺、胃经,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效果。(本文出自生命时报,作者系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病专科主任医师 胡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