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8月23日消息(记者马俊玮)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处暑节气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之一医院治未病专家指出,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
起居指导原则
处暑时节,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开始阴盛阳衰,因此,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顺应四时变化。应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处暑后天气变凉,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好,早睡早起,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此外,还要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既要做到防热敛阳,又要注意防寒护阳。白天气温正常时,要根据“春捂秋冻”的原则,不宜急于增加衣服,因为如果体温过高,热气外流,不利于收敛阳气。但夜间气温降低时,注意适当保暖,外出要增加衣服,就寝时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以保护阳气。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秋燥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
饮食指导原则
处暑节气饮食宜增咸减辛,以养脾胃。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不强,因此饮食上别“重口味”,不暴饮暴食,少吃过凉及不好消化的食物。多食咸味食物,如荸荠、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等。多食清润防秋燥的食品,如银耳、百合及新鲜果蔬等,宜健脾祛湿养胃别急着“贴秋膘”。处暑之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果、谷物、豆类、薯类、菌类等进行调理,如赤小豆、薏米、莲子、扁豆、冬瓜、茯苓等。
运动指导原则
秋季养生应“收、养”,要把保养体内阳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幼和体弱者,应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合理膳食需要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特点健康的食物成就健康的身体,而“会烹会选,会看标签”是能够获得健康食物的前提,这也就要求我们了解各种食物营养特点,学会看懂营养标签,学会选择和搭配食物,学习健康烹调。
但是很多人对这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 只有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特点,才能根据人体需要合理选择,也就是要了解“吃了这种食物我会获得什么营养素?”比如吃谷类主要可以获得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吃蔬菜可以获得维生素C、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吃肉蛋奶类可以获得蛋白质等等。
人体想要维持健康,需要摄入40种以上的营养素,而每种食物含有的营养素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含有不同营养素的食物并且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每日各种营养素摄入充足,才能更大限度的维持健康。 (via 北京友谊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在世界强化免疫日,请收藏这份均衡膳食图解指南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World Strengthened immunity Day)。世界强化免疫日是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确定并实行的。最初世界强化免疫日主要是为消灭脊髓灰质炎而设立的。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少数能被消灭的疾病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感染者、已经有有效的疫苗、免疫能终生持续存在等。如今,经过不断衍化,这一天也成为人们关注免疫力,普及健康知识的主题日。
如何增强免疫力?现代免疫学认为,提高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人体内执行这一功能的是免疫系统,有多种 *** 可以增强免疫力,多食用有益食品,特别是小孩,需多注意免疫力的增强。有专家表示,所有的营养素均不同程度参与人体的免疫过程,但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对提高免疫力有着较大作用,应着重关注,而食物是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更佳途径。
吃出健康,收藏这份合理膳食图解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免疫力与蛋白质尤其是优质蛋白的关系最为密切。来自乳业资讯网的信息显示,在常见的蛋白质食物中,牛奶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一般为90%-100%,比肉、蛋、鱼、面包等都高。
此外,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尽量保证每人每天至少300g奶及其制品,以提高人体抵抗力。
来源: 澎湃新闻
高考临近,饮食如何准备?【编者按】
又是一年高考时。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即将到来。
距离2023年高考还有2天,最后的“临门一脚”如何踢好?上海的名师们通过澎湃新闻给考生们支上众多妙招。
你我皆是黑马,愿考生们充满 *** ,满怀斗志,不负韶华,逐梦远航。
考生在紧张备考时,考生家长可能比考生更紧张,希望在饮食上做到尽善尽美。如何给孩子准备合理的饮食,如何避免膳食误区,成为困扰许多家长的难题。
上海市卫生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高境之一中学卫生保健教师季玉萍表示,高考复习冲刺期间,考生在紧张的备考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自然离不开每天合理的营养与饮食。良好的身体状态是考生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合理的营养饮食方能有效地帮助考生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季玉萍提醒家长,营养和知识一样,要靠平时的积累,并非好东西吃得越多就越好,安排膳食要以营养、全面、适量、均衡为原则,只要饮食健康均衡,平时摄入的食物中已包含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因此并不建议额外补充保健品。
考前饮食五个“忌讳”
还有两天就要高考了,季玉萍归纳总结了高考尤其是考前饮食五个“忌讳”。
1.考前食谱忌大变
在临考前,饮食量不要刻意增加太多,考试期间饮食也不要做太大的变动,应和平时保持一致。另外,谨慎进食平时少吃的食物,避免食物过敏及不耐受。考前不要吃含糖低又利尿的水果。
2.饮食最忌减主食
考生的饮食首先要保证主食的摄入量,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人体所需能量50%-65%应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提供,不吃主食人不仅会有饥饿感,而且还会影响到大脑的思维能力。
3.食物忌生冷、不卫生
不要在街头小摊上买东西吃,不吃或少吃冷饮。天气炎热,家长可在家中准备绿豆汤、凉白开或新鲜水果等供孩子解渴。考前不吃或少吃刺身等生冷食物、或凉拌菜,吃东西前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引发胃肠道疾病。
4.进餐时忌过多谈论考试话题
考生在进餐时,家长可以主动谈一些愉快的话题,营造轻松的就餐氛围,这样有助于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
5.考前忌聚餐
近段时间新冠感染人数有所增加,不聚餐、不去人多地方进食,避免再次感染,影响考试发挥。大餐吃的太多不容易消化,在高考前还是以清淡为主。
那么怎样吃才能对考生更好,季玉萍也给出了更合适的“高考食谱”。
高考前两天尤其是高考三天的一日三餐这样安排,营养又益智:正常的膳食就是更好的补品,需要做到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搭配。而“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巧”就是虽简单却实用的进食要诀。
早餐吃好助醒脑
早餐是保证整个上午精力充沛的饮食基础。一顿好的早餐应该包括:谷薯类、牛奶或奶制品、动物性食物、新鲜蔬菜或水果。
肉粥、面条、饺子等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可较快提供能量供大脑利用,使考生在上午能拥有饱满的精神。而油条、麻球、煎饼等因含有大量脂肪,不易消化,建议早餐尽量减少进食。
另外,应该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类食物,如瘦肉片、鸡蛋、牛奶等,奶及奶制品不耐受者,可用优质植物蛋白大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脑等代替,优质蛋白食物不仅可以补充必需氨基酸,增加饱腹感,也可以预防午餐前出现低血糖现象。
午餐吃饱助益智
午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考生整个上午的紧张学习和考试能不能得到营养补充,下午的刻苦努力能不能得到营养上的准备,就依赖于午餐了。午餐在符合孩子口味的基础上,保证充足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
首先主食要充足,可以保证能量的持续供给,维持脑组织能量消耗与供给的平衡。
其次,补充优质蛋白类,食物可选食物如鱼、虾、鸡蛋、牛奶、鸡肉、瘦肉等,尤其是深海鱼含有丰富的EPA和DHA,EPA、DHA和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以保护视力,并提高大脑皮质功能和增强记忆力。
第三要注意补充其他营养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以及钙、锌等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可促进食物中铁在体内的吸收,还可增加脑组织对氧的利用;充足的钙可抑制脑神经及周围神经系统活动的异常兴奋,镇静防躁。
其中,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如草莓、樱桃、猕猴桃、苹果、橙、橘子等和新鲜蔬菜如西红柿、花菜、苦瓜、绿叶蔬菜等。含钙丰富的食物有虾米、黑芝麻、黑木耳、牛奶、荠菜、苋菜、油菜等。
晚餐吃巧助安神
晚餐要做一些易于消化、热量适中的食物,主食不宜吃得过饱,菜品可选择豆制品、瘦肉、鱼类、菌类、蔬菜类等。
当孩子感到累时,可补充一些花生、腰果、核桃,它们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蛋白质,有助于恢复精力。一整天复习和考试下来,眼睛容易疲劳,宜吃一些胡萝卜、动物肝脏、深绿色或红黄橙色蔬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A,利于维持正常视觉。
来源:澎湃新闻
营养知识科普——膳食准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粮食有哪些类别?“秋粮”包括哪些?怎样膳食搭配才合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粮食?
来源: 人民网
科学控糖,这些食养建议请记下要控制血糖,应该吃什么?怎么吃才科学?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该指南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各方优势,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糖尿病。
糖尿病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
“没想到我这个岁数,就得了糖尿病。”35岁的小张前不久体检时查出糖尿病。他告诉记者,由于平时工作忙且加班频繁,他的饮食非常不规律,加上喜食高油高糖、辛辣甜腻等重口味食物,他2年内胖了30斤。“我也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但一直抱有侥幸心理。”小张说,这次的体检给他敲响了警钟,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好血糖。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为辅助预防和控制中国人群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制了《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主要面向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及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为糖尿病辅助预防与改善提供食养指导。指南强调,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践行合理膳食和积极运动,一直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指南提出8条原则和建议: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低GI食物应占主食1/3以上
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如何做到食物多样?指南介绍,种类多样的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谷薯类(包括谷类、薯类与杂豆),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要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水果要 *** ;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吃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指南介绍,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低GI的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也慢,引起的餐后血糖波动比较小,有助于血糖控制。
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合并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消化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可适当减少粗杂粮的比例;合并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减少能量的摄入,增加活动促进能量的消耗;合并肌肉衰减、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增加膳食能量及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
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议,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此外,调整进餐顺序有利于控制血糖。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同时,建议糖尿病患者培养清淡口味。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不推荐任何形式的饮酒。
辨证施膳,合理选择食物
除了日常膳食建议,指南还提到了以“辨证施膳”为核心的中医食养原则。针对不同体质糖尿病患者,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食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性质,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祛寒,但易伤阴,强调寒热温凉阴阳平衡。“五味”包括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在食养之时,要五味调和。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指南介绍,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阴虚热盛证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葚、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证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成人糖尿病患者可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此外,已知对某种食药物质过敏者、正在服用药物可能与食药物质有禁忌时,应在医师、执业药师及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食用。
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指南强调,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选择适合的食物,规律进食也很重要。指南强调,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指南提醒,糖尿病患者勿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活动量,应该饮食有节、科学配置,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合理计划餐次和能量分配来安排全天膳食,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至于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指南建议,应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对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血糖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餐,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增加体重。(记者王美华)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更佳饮食排行榜出炉!照着清单这样吃,控血压、助减肥、防痴呆!来源:【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饮食需求,不合理的饮食会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甚至减少寿命。那什么样的饮食才是健康饮食呢?
2023年更佳饮食排行榜出炉,看看你适合哪种?
近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2023年度更佳饮食榜单。该榜单是由营养、饮食心理、糖尿病和心脏病领域专家,评估近40种饮食模式后,针对不同人群给出的饮食参考。①
健康时报 寇晓雯 摄
2023年度更佳饮食榜单前3名是:
地中海饮食仍位居榜首,
得舒饮食以及弹性素食并列第2名,
整体更佳饮食排名第3的仍是健脑饮食。
1. 地中海饮食——降低疾病和死亡风险
地中海饮食之所以健康,是因为这种饮食模式强调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全谷物、橄榄油和香料顿顿要有;鱼类和海鲜每周至少吃2次;适量食用家禽、鸡蛋、奶酪和酸奶;远离红肉和糖类;如果不得不饮酒的话,可以适量饮用一些红酒,当然不饮酒是更好的。同时,保持身体活跃,增加运动,也是地中海饮食不可或缺的部分。
2. 得舒饮食——用于抗高血压的作用
得舒饮食的核心是高钙、高钾、高镁、高膳食纤维,限制饱和脂肪酸,保证不饱和脂肪酸的丰富。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谭晓东教授2023年1月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介绍,多项研究显示,遵循地中海饮食可能会带来诸多健康益处,包括减轻体重,促进心脏、血管和大脑等健康,预防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延长寿命等。②
3. 弹性素食——营养更加均衡健康
弹性素食与纯素食不同,弹性素食注重素食食谱中营养的均衡,因此也更健康,尤其适合热爱素食的人群,倡导五类食物的均衡摄入,包括“新肉类”,即豆腐、豌豆、坚果、鸡蛋;蔬菜和水果;全谷物主食;乳制品;糖和香料。
4. 健脑饮食——提高记忆力、预防痴呆症
健脑饮食结合了得舒饮食(DASH 饮食)和地中海饮食,鼓励多吃9种食物,限制6种食物。具体来看,鼓励多吃的9种食物包括:绿色多叶蔬菜、其他蔬菜、浆果、坚果、橄榄油、全谷物、鱼、豆类、禽肉。
限制6种食物包括:酒,更好是不饮酒;红肉,每周不超过3份;甜品,每周食用甜点不超过4次;黄油和人造黄油,每天不超过1汤匙;奶酪,不超过每周1次;油炸食品,更好每周不超过1次。
谭晓东教授认为,虽然不同的饮食模式,都对能吃和不能吃的食物给出了推荐,但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模式时,我们还需要多考虑一些因素。首先要考虑的是,食谱中的食物是否可以接受?其次,饮食计划也要配合日常运动。要评估运动消耗的热量和饮食摄入的热量是否平衡。一般来说,摄入的热量略少于每天消耗的热量是减重的理想状态。②
更佳饮食仍是地中海饮食,重点要记牢!
地中海饮食连续6年蝉联整体更佳饮食排行榜榜首,而且在最健康、对心脏最有好处、最适合糖尿病、最容易遵循、以植物为主的饮食的6个分项榜单也全部位列之一。
地中海饮食的重点:
地中海饮食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高纤、高钙、抗氧化、低脂、低热量。
1.每餐都有水果、蔬菜、全谷物、橄榄油、豆类、坚果、香料;
2.每周至少吃2次鱼和海鲜;
3.禽类、蛋类和奶制品每周可以酌情吃一点;
4.红肉和甜食只能偶尔吃;
5.基本不喝酒,如果要喝酒,只选择葡萄酒,女性每天限1杯,男性每天限2杯。
“改良版”的地中海饮食更适合国人
有的人可能会问,照搬国外的饮食方式,中国人是否适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营养科罗斌及吴萍2020年6月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地中海饮食是非常好的膳食模式,对于国人来说,可以试试“改良版”。③
五谷杂粮:如小米、燕麦、玉米、高粱、荞麦、各种豆类等。推荐食用杂粮饭,例如白米搭配黑豆、荞麦或者高粱、玉米、燕麦等,可以有效进行氨基酸互补。
肉类:我国居民传统的食肉习惯还是以吃红肉为主,因此建议每周食用红肉不超过三次,并尽量以鱼肉或鸡肉、鸭肉等白肉替代。
海鲜类:内陆地区的人群要经常吃到新鲜的海鱼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所以建议大家用河鱼、河虾去替代,并保证每周至少摄入两次。
奶类及其制品:要求自己每天饮用300毫克左右。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饮用其他奶制品,如酸奶、干酪等。
蔬菜水果:培养多吃新鲜蔬果的习惯,按照膳食指南要求,蔬菜摄入量大约为0.6~1斤/天,水果200~350克/天。尽可能选用应季的蔬菜和水果。
食用油:可用茶油代替地中海饮食中的橄榄油;若不允许,则应在日常烹调中使用各种植物油如稻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不过也需控制每天食用量),少用不用猪油、牛油等动物油。
葡萄酒:不必刻意去喝,平时饮用白开水、淡茶等都可,但要避免甜饮料和果汁饮料。
食用盐:每天少于5克。盐腌制品、各种酱料、膨化食品等也要少吃。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并不存在完全完美的饮食模式,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选择饮食模式时不可照搬照抄,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配合运动,效果更好~
更多健康生活知识
下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更多精彩文章:
这6种常见病,其实都是“癌前病变”,千万别大意!
新冠痊愈标准是能憋气40秒?痊愈标准是这4条,赶紧对照一下!
国家卫健委发布最新“三高”食养指南,记住这30个重点!
新冠病毒“传不动”“消失了”?专家:病毒没有凭空消失,且仍在流行!
本文综合自:
①Best Diets 2023. Retrieved Jan 3, 2023, from https://health.usnews.com/best-diet
②2023-01-05长江日报《2023年更佳饮食排行榜出炉!排第1的仍是地中海饮食》
③2020-06-12 健康时报 《给地中海饮食做个改良》
编辑:鲁 洋
审稿:杨小明
本文来自【健康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高考在即,考生饮食该如何搭配?2023年浙江高考是知识的比拼,也是一场体力的拉力赛。只有吃得更健康,考生才能补充脑力、稳定情绪,发挥出更佳水平。这段时间,家长应该给孩子吃些啥?一起来看看
来源: 浙江发布
“吃嘎嘎” 也能治病?这些生酮饮食知识你了解吗?近日,小雪(化名)妈妈急匆匆来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神经内科就诊,原来小雪从2月龄开始出现反复惊厥发作,共20多次,已诊断为癫痫,口服1种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是疗效不佳。
入院后完善视频脑电图、脑脊液及基因等检查,小雪最终确诊为葡萄糖转运体1缺陷综合征,于是儿童神经内科医师们给小雪制定了特殊的饮食治疗方案——生酮饮食。
医生说,从小雪开始生酮饮食治疗后,至今未再出现惊厥发作,同时已减停了抗癫痫药物。
什么是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类似于平常我们吃的“肥嘎嘎”,富含大量脂肪,却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合理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的配方饮食。在国外已有近100年的应用历史,中国2004年开始用于治疗癫痫。
哪些疾病可以使用生酮饮食?
据介绍,生酮饮食作为首选治疗的疾病包括葡萄糖转运体1缺陷综合征及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应尽早考虑使用生酮饮食的疾病包括Dravet综合征、婴儿痉挛症、结节性硬化、发热性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大田原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及线粒体复合酶Ⅰ缺乏症等。适时考虑使用生酮饮食的疾病包括儿童失神癫痫、糖原累积症Ⅴ、Lennox-Gastaut综合征、Rett综合征及其他病因不明的难治性癫痫。此外,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肥胖、糖尿病等生酮饮食可能有效。
生酮饮食的种类有哪些?
经典生酮饮食(classic KDT)
80%~90%的能量由脂肪提供,主要为长链甘油三酯,生酮比例(脂肪/g:蛋白质+碳水化合物/g)为4:1,目前最常用,疗效也最肯定。
中链甘油三酯(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MCT)饮食
60%的能量由脂肪提供,拥有更多潜在的食物选择,口味更好,当经典生酮饮食产生酮症不理想时,可用MCT作为补充以促进产生酮症
改良阿特金斯饮食(modified Atkins diet, MAD)
在食物选择上类似于经典的生酮饮食,生酮比例为1:1~1.5:1 。
低血糖生成指数治疗
允许自由摄入每日总碳水化合物,但需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于50的碳水化合物。
医生提醒,不同种类生酮饮食疗法的选择需根据年龄、病因、病情、耐受性与家庭需求等。
哪些疾病可以使用生酮饮食?
需要注意的是,启动前需要完善血尿常规、血生化、代谢等检查除外生酮饮食禁忌症,如肉碱缺乏症、β-氧化障碍、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及卟啉病等。
启动期则要根据年龄,选择在门诊或住院部完成,一般需1~2周。还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和营养师进行监督,期间需监测血糖、血酮、尿酮等。
启动后坚持生酮饮食治疗,每月至少2次查血糖及血酮,每周至少2次监测尿酮,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生化、泌尿系B超、脑电图等。
生酮饮食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情况?
由于生酮饮食改变了日常习惯的饮食结构,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呕吐、便秘、腹泻和腹痛等胃肠道症状,还可能出现高脂血症、肾结石、低蛋白血症及低血糖等,但是生酮饮食总体是安全的,不良反应一般轻微,大多可通过适当的饮食调整避免或缓解。(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