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筋是什么梗,面筋是什么材料做出来的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66 0
“你考清华 他考北大 我烤面筋”

39℃的夏天,酷热难耐。

身处同一时空,高考分数一公布,变得四季分明:有的学子如堕冰窖,有的学子如沐春风。

马上要填报志愿,相比高考前的分别,这次才是一场彻底的别离。

几个好朋友,可能要“你考清华,他考北大,我烤面筋”,渐行渐远,最终参商不相见。

“你考清华,他考北大,我烤面筋”是前几年流行过的一个梗,一些烧烤摊上挂了这句横幅,引发热议。

小编在检索后发现,有人将这句话申请了商标(3件),并引发清华大学提出异议

申请人于某先后在2019年12月19日、2020年6月16日、2020年9月24日三次申请。

首件纯文字商标,在初审阶段即被驳回,申请人于某未申请复审。

第二件除了文字,增加了漫画风格设计的烤串小哥、烧烤架和烤面筋。

这件商标在初审阶段通过了审查,异议期内清华大学独自提出了异议(清北联手异议的情形没有发生)。

国家知识产权局最终作出决定:该商标不予注册。

理由主要是:

1、被异议商标指定使用服务与异议人引证在先注册的“清华”等商标核定使用服务虽属类似,但双方商标在文字构成、呼叫和整体外观上具有较大区别,因此双方商标未构成使用于类似服务上的近似商标

2、被异议商标整体缺乏显著特征,不具备区分服务来源的作用

3、异议人“清华”商标曾获《商标法》第十三条保护,被异议商标完整包含“清华”,若注册使用在指定服务上,易误导公众,致使异议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

第三件商标与第二件商标在商标标识、指定使用服务上几乎一致,目前处于等待审查阶段,参照第二件商标的命运,估计仍会让申请人再一次失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图片来源 | ***

不知道这10个梗,你根本不知道抖音有多火

滴滴~滴!

本文授权转自 骏小宝(ID: junxiaobao2016)

作者 骏小宝

现在什么最火?我说抖音大家一定没意见吧。有多少人现在都过着“日刷抖音三百条”的日子。

抖音的火,不仅在于他爆发式增长的用户,更在于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入驻抖音,开起官方账号,逐步把抖音纳入新媒体矩阵的重要地位。以至于现在“两微一抖”已经开始代替前两年的“两微一端”成为品牌们新媒体版图的标配。

其实我属于关注抖音比较晚等一批人,但在连续恶补半个月之后,发现“日刷抖音三百条”真的一点都不夸张。很多人不知道抖音有多大的力量,今天就盘点一下抖音带火的10个梗。知道这10个梗,和别人聊天起来至少不会显得太out~

01 抖友暗号:滴滴~滴!

这个按喇叭的对暗号行为最早是在“内涵段子”上火的,所谓段友是一家,在马路上按起“滴~滴滴!”一长两短的喇叭,如果得到相同回应,对方就是段友啦。招手即停哦!

后来抖音上也有了类似的暗号,不过略有不同,抖友的暗号是“滴滴~滴!”两短一长。如果下次开车上路听到此起披伏的滴滴滴滴滴声,千万不要奇怪,可能只是段友抖友们在打招呼罢了。

02 海底捞抖音吃法

在抖音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海底捞吃法,既省钱又好吃。

DIY锅底:一个四格火锅,只需要点一个番茄锅,一个牛油锅,另外两个都选清水,自己来DIY。

鸡蛋虾滑油面筋:面筋戳个小洞,倒入鸡蛋和虾滑的混合体,下锅煮。

海鲜粥:海鲜酱油汁+盐+大虾+米饭+龙利鱼+鸡蛋

现在各种海底捞的抖音吃法已经被官方认可,海底捞的服务员小哥哥都学会了哦,下次去海底捞对暗号吧。

03 coco奶茶隐藏菜单

和海底捞一样,普通的coco奶茶也被抖友们开发出了各种隐藏菜单。

  • 网红套餐1:焦糖奶茶+布丁+青稞+无糖+冰

  • 网红套餐2:奶霜草莓奶茶+椰果+珍珠+冰

以至于有一些地区的coco已经将这些喝法列成了单独的sku进行销售。到店点单时,往往没有说完营业员 *** 姐就知道你要点的是“网红套餐”了。

04 会占卜的奶茶——答案奶茶

要说在抖音上最火的奶茶店,coco还算不上之一,最火的就是那杯可以占卜的奶茶——答案奶茶。

自1月份开始,答案茶通过其抖音官方账号,陆续更新了20多条短视频,为答案茶带来了巨额的曝光量。抖音账号累计浏览量已经有1~2亿,更一口气签下500家加盟店。

大批抖友专门坐飞机去喝奶茶,每天都是大排长龙,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去年红极一时的喜茶。

05 西安永新坊摔碗酒

西安是抖音带火的之一座城,包括两大地标:永新坊的摔碗酒和一首《西安人的歌》。

你在抖音上一定看见过喝摔碗酒的视频。5元一碗,喝完酒将碗摔碎,这种仪式感极强的喝法,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抖友前往西安体验。

06 重庆李子坝轻轨站

重庆是抖音带火的第二座城,又或者说重庆之前就已经火了。抖音带火了重庆的一系列网红地标,其中最火的就是李子坝轻轨站,感受轻轨穿过居民区的神奇。

李子坝轻轨站已经成为网友们心目中的打卡圣地。

07 小猪佩奇手表、贴纸

一句“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让小猪佩奇奶片手表瞬间爆红,据说在多地已经断货。

甚至有的超市直接设了小猪佩奇专柜。

08 地铁撩人套路

在地铁上摸陌生人的手,这是抖音上著名的套路之一。直接看视频吧。

视频加载中...

下次如果有人在地铁上摸你的手,赶快相认,绝对是抖友没错了。

09 沸腾虾

抖音上有许多神奇的菜谱,沸腾虾可以说是最火的一个,一下锅就滋滋响、满屋飘香,麻辣又过瘾。

不过也有网友反映这种烹饪方式很容易引起火灾等隐患,尝试还是要小心。

10 江小白+雪碧

抖音最近兴起了一种调酒 *** ,就是先倒一点江小白,然后把倒满雪碧,盖上纸巾后再帅气的一晃,就完成了!我深深怀疑这是江小白的炒作。

其实抖音上还有许多类似的梗,比如土耳其冰淇淋、海草舞、娃娃机新玩法等等。最后总结一下抖音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对于品牌和营销从业人员来说,你未必需要入驻抖音开官方账号,但至少应该了解各种平台、渠道和他的特点。

之一,短视频,尽量在15秒内把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完。

第二,抖音带货能力特别强,是目前最适合种草的平台之一,前提是你的产品足够有吸引力,能开发出有趣的玩法。快消品和餐饮行业有很大机会复制0成本的爆红案例。

第三,抖音目前还在红利期,如果入驻,现在是更好的时机。

第四,抖音本质上还是一个创意驱动的平台,正儿八经的品牌信息传递恐怕并不适合。

第五,抖音的推荐机制让每个人都有15秒的机会成为网红。

About 方程创意谷

EQUATION CREATIVE VALLEY

方程创意谷是世界500强企业碧桂园集团和中天集团、永嘉盛公司联手合作,在莞深区域重金打造的的首个综合文化创意谷项目。

该创意谷针对当下年轻人生活方式,集BIG+碧家国际社区(公寓)、商业综合体/文创街区、T-SPACE 联合办公空间、艺术公馆、极限运动公园于一身,将打造成为国内首家24小时青年创业生活生态圈综合园区,计划于2018年中正式开业。

南城·石鼓社区

天安数码城附近

东莞文艺潮流青年2018去处TOP1

你in就来

周某,中文互联网的顶流梗王

中文互联网又有新网红了。

文章转载自:壹读
ID:yiduiread
作者:十一
编辑:darlene7

接近9亿人参与的中文互联网上,你永远不知道,一个梗会火多久,下个梗又是什么。

周某例外。

周某,广西南宁人,英文名窃·格瓦拉,当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宣传家、喜剧艺术家。代表作有《不打工的秘密》《电瓶终结者》《我和电瓶车不得不说的故事》。

虽然自2015年因偷电瓶车进入社会主义监狱改造后,周某身不在社会,但在中文互联网上,他从未被冷落遗忘。

随便一点风吹草动,都能上热搜,即便料是假的。

在B站,以他为素材创作的作品点击量轻轻松松上百万,顶起鬼畜区的半边天。

被戒赌吧400多万会员奉为精神领袖,日日夜夜瞻仰。

成为电瓶车防盗宣传大使,声名在外。

甚至连成年人的爱情,周某都有参与。

你也许不知道周某是谁,但你一定听过他的梗。

顶流梗王

简单来说,周某是个电瓶车偷盗惯犯。从2007年起,四次因偷窃入狱。最近一次是2015年,因偷窃罪、抢劫罪数罪并罚,被判4年6个月。

2012年,周某第二次犯案被抓。接受广西南宁当地媒体采访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偷周某却语出惊人,一番言论振聋发聩: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会做,偷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这被众多网友解读为周某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压榨劳动人民的本质,是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无声的反抗。

加上他放荡不羁的发型,“撩”发少年狂的意气,酷似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网友 *** 创作赠送外号窃·格瓦拉一个。

周某的这段采访,与小偷被抓后诚心反悔的常规言论截然相反,成功引起了网上冲浪者的注意。2016年,他火了,用上面两段原创格言征服万千网友,成为B站鬼畜大佬和400万戒赌吧会员的精神领袖。

他身上流传的梗,包括但不限于:

那个男人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xx的人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

窃·格瓦拉

偷电瓶车养你啊

在南宁,守住电瓶车比守住爱情还难

精神领袖

也衍生出了无数表情包。

古早电视剧画面,因为窃·格瓦拉重新大范围流传。

乃至他快出狱时,即使没有人打榜没有人做数据,热搜却连着上了四五天,用实力告诉大家什么叫做真正的流量。

4月18号,那个男人服刑期满,重获自由。无数人去他的成名鬼畜曲《我的看守所》合影留念,在线迎接精神领袖封印解除。

网友自发准备物料,由有过几千辆电瓶车偷盗从业经历的“专家”周某带来其专属银幕作品,创造出《今瓶没》《黑衣人全球追缉——一起追回电瓶车》等新梗。

上映当晚,随机抽取一位幸运路人,走路回家。

媒体也纷纷前往周某老家,试图采访总导演周某前半生的心路历程。周某表示,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后悔。

但依然坚持不打工人设,不会签约网红公司,签公司当网红也就意味着给资本主义打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那就回家种地吧。

很多人对网红公司试图签约周某不满,认为 *** 红人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形象得正面积极,周某有过多次犯罪经历,并不值得追捧。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热度,他仍然是那个对资本主义说不的男人,是身负数梗的梗王之主。

连正主本人亲自下场的胡学都比不上。

淡黄的长裙

如果要说被疫情笼罩的这几个月上网冲浪还有什么快乐的话,只有reader、胡言胡语这两个梗。

由《青春有你2》练习生秦牛正威和李熙凝演唱的rap,本该有节奏有音调,但两人却唱出了朗读感,死海都比它有起伏:

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

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这个梗,迅速让大家找到了乐趣所在,引得rapper和素人竞相参与演唱,乱眼表情包和魔音原唱齐飞。

但它的寿命只存续了几天,现在基本已经少有人使用。

模仿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写作的胡学虽然没有火成reader那样近乎全网民参与,但这个梗却一直都在持续,甚至有人建了专门的老胡bot。

参与的网友总结了胡学的写作模板。

连胡主编本人,也亲自下场参与了胡学写作。

但胡学和reader,无论热度还是持续时间、衍生梗能力,都不如周某。周某在监狱服刑4年半,期间没有任何素材输出,却依然火到现在,出狱后的新闻几乎次次都能上热搜。为什么同样都是梗,差别却这么大?

从学术角度解释,梗可以叫做meme,中文翻译为米姆、模因。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这个词,试图用生物基因和达尔文的演化理论解释社会文化的发展。他认为,meme就是文化基因,可以复制、变异、遗传和演化。任何一个事物,只要能够通过模仿得以传播,就可以称之为meme。

就像父母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meme透过语言和文字等媒介在人脑间传播,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某个东西出现了,其他人感兴趣纷纷复制使用(或者稍微有些变化——变异),最后成为我们常说的梗。

meme之间的效力并不一样,可以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两种。学者布莱克摩尔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标准:

保真度:传播过程中是否发生意义和形式上的变化

多产性:复制的机会多不多

长寿性:存活时间长不长

强势模因在这三个维度上,都有比较高的表现。

学者曹进等人在综合meme发展史中各大家理论后提出了更全更细致的五维度说:

凡是复制的保真度高 、被复制的机会多、传播的范围广、存活的时间长 、传播效果明显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 。

如果把reader、胡学、周某三个meme按照五个维度的标准进行量化。毫无疑问,周某的传播力大于reader和胡学,是毋庸置疑的强势模因。

一个梗等于几个G

而无论强势模因还是弱势模因,都是人在参与,让其成为了模因。

当代互联网上的模因,层出不穷。一个周某过去了,还有千千万万个跟周某一样浑身是梗的面筋哥、雷总、金坷垃撑起B站。

以前,xxoo还叫xxoo,现在已经成了做头发、为爱鼓掌、不可描述。每一个说法,都有一段故事和必不可少的热搜狂欢。

为什么大家如此喜欢meme?乐此不彼地跟千千万万人用同样的表情包、说同样的话?

语言学和心理学上给出了几个解释:

01

语言的经济原则

简而言之,用meme省力气,效率高。每个meme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就像“周某”这两个字背后其实有5个G的内容,包括周某的生平、干了什么事、因何出名。但这些,统统都能用“周某”“窃·格瓦拉”“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概括。

梗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只用说短短几个字,就能传达出好几个G的信息。

02

定义自己和寻找归属

你选择用什么的表情包、用什么的梗,能体现某部分你的个人特质。在使用梗的过程中,发现别人能get到自己的梗,也能瞬间拉近距离。

人具有亲社会性,会在社会中寻找群体归属。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属于某一类人,个体会遵从群体的某些特有规范,在行为上和群体的主流行为保持一致,以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同和确认自身归属。

使用梗是确认自己归属的一种方式。当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大头菜时,你却不知道,你就会觉得自己和周围人格格不入。

03

简单的快乐

meme通常都很搞笑幽默,这种不用任何思考的奶头乐永远能让人快乐。

更最重要的理由是,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然后,复读机也成了一个meme。

参考资料:

1.曹进,靳琰. *** 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 国际新闻界(2期):37-56.

2.刘凯. 社会心理视角下的 *** 流行语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3.关丽丽. 汉语 *** 流行语的模因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注意:本文含有投票,请到设计癖官网(shejipi.com)参加投票。

中国美食鄙视链的顶端,是臭味

在吃这件事上,“臭味”相投,便称知己。

味有七种——酸、甜、苦、辣、咸、鲜、香。

鲜味之中,有一味,就是臭。

如果说“香”是对美食的一般赞美,那么“臭”也许是对美食的更高褒奖

中国人对臭十分有研究。在中国,不少美食以臭著名,早已“臭名”远扬——湖南臭豆腐、柳州螺蛳粉、北京豆汁儿、贵州折耳根、武汉臭面筋,江浙地区的臭苋菜梗、霉千张、臭腌蛋、臭百叶、臭冬瓜……纵观中国,从蔬菜、豆制品到肉类,只要是能吃的,没有不能臭的。

有些食物,臭到极致,就是真香

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中,多少都会出现一些带着臭味的食物。而在吃臭这件事上,中国人走得更远。

《风味人间》中提到,臭与香本就是一线之隔,奇臭和异香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临界点。极致的臭味更衬出了清香,分外提神。

中国的“国民小吃”臭豆腐,就以臭著称。

△长沙臭豆腐,香飘万里!/图虫创意

臭豆腐的臭味其实很多人都能接受,它的臭味相对是比较淡的。北京王致和臭豆腐源自安徽,但比南方的臭豆腐要臭。臭豆腐的臭味,在经过油炸还有放入各种配料以后,其实大部分已经被掩盖住了。不同地方做的臭豆腐,臭味也不尽相同。徽州臭豆腐,用菜籽油煎,才能产生“闻有微臭,入口异香”的奇特效果。

在桐庐俞赵秀峰山下的沈家,有一种祖传的菌种发酵臭豆腐的 *** ,在当地甚为有名。这种臭豆腐源自百年前的臭卤缸,老卤水鲜味醇厚,可产出“臭豆腐刺身”——从臭卤缸里捞出生的臭豆腐,蘸点酱油便能塞进嘴里。

美食家大董曾说:“豆腐中的蛋白质在卤水中,分解为氨基酸,呈现鲜味。臭是各种氨基酸过度积聚。中国的臭豆腐,就是。臭豆腐的奇妙,在于鲜味过于丰富,层次分明,回味无穷。”

螺蛳粉上瘾和喜欢吃臭豆腐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

△柳州螺蛳粉——酸臭代名词。/泉州吃货

众所周知,食用螺蛳粉是有门槛的。它的气味极具辨识度,有人说是奇臭无比,吃完螺蛳粉从头发到脚底都会弥漫着一股屎味,狗都嫌弃;却也有人认为是鲜香,一顿不吃就想得慌。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街头寻找螺蛳粉店都很简单,只要你闻到了一股浓厚的酸臭味,那么方圆几百米必有一家螺蛳粉店。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曾点评:没有柳州酸笋,螺蛳粉就没有灵魂。广西螺蛳粉的臭,主要臭在酸笋。酸笋中含量较高的戊醛等物质,可以散发出淡淡的腐臭味。

还有非常有名的北京豆汁儿,也是臭得别有一番风味。

△老北京豆汁儿,北方臭味代表。/ ***

豆汁儿是北京独有的特色美食。它是用水磨绿豆 *** 粉丝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汤水,经过发酵后熬制而成的,说白了就是做绿豆粉丝的下脚料。熬好的豆汁儿浓稠丝滑,跟芝麻糊似的,闻起来酸臭中带着清新。据说早在乾隆年间,豆汁儿就已经传入皇家了。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更爱喝豆汁儿,他常说自己“长着喝豆汁儿的脑袋”。老舍甚至认为豆汁儿是北京的象征——看一个人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就请他喝一碗豆汁儿。

就连汪曾祺也说:“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张国荣在世时,来北京就去寻豆汁儿,喝得满头冒汗。看来关于吃臭这件事,还是有不少名人也好这口的。

你的江浙朋友,其实都在偷偷吃臭?

生长在沿海地区的宁波人除了喜欢吃海鲜,也对“臭”情有独钟,甚至有“一臭抵三鲜”的说法。

宁波三臭”是地道的宁波人餐桌上的家常菜。《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时,曾经说过其他地方的臭味菜他都吃过,唯独扛不住宁波的“三臭”。在著名的老饕面前,“宁波三臭”都可以“耀武扬威”,足见其魅力。

△宁波人 *** 臭菜的卤水与臭坛子。/纪录片《风味人间》

“宁波三臭”分别是臭苋菜梗、臭冬瓜、臭芋艿芯。江浙美食,讲究咸鲜合一。“三臭”更大的特点是闻起来酸臭,吃起来香。“宁波三臭”与西南地区的“酸”、“徽州二美”(臭鳜鱼、毛豆腐),以及绍兴的霉豆腐、霉千张、霉笋的 *** 原理相似,但风味仍有不同。

就比如臭冬瓜。臭冬瓜是浙江宁波的汉族传统风味名菜。浙东濒临东海,海产品丰富,早年间没有冷藏设备,海产品上岸后极易变质,所以渔民只得将大量鲜货用盐腌制成咸货。由于当地居民长期与这些有咸味、腥味的海鲜打交道,故对臭味食物不仅习以为常,而且有所偏爱。宁波一带有“麻油老酒腌冬瓜”的民谚,说的就是民间早晨下泡饭的佳品。

当地人介绍:“臭冬瓜更好要在夏天食用,一定要是刚拿出冰箱还带一点点凉凉的感觉,再滴上几滴菜籽油。冬瓜一定要发酵得软硬适中才行,入口即化。那口感吃起来软塌塌、香糜糜、臭兮兮。”

△臭冬瓜,名臭而实香,生熟都好吃。/视觉中国

臭苋菜梗也叫霉菜梗,当地人称之为“压饭榔头”,被陈晓卿称为“中国最臭的菜”。

其实苋菜这种食材本身是不臭的,当地人把苋菜梗切好,均匀地加上盐,装进坛子里密封发酵,发酵好了以后会产生一种白白的、黏糊糊的液体,这苋菜就变得相当地臭了。

只可惜,据说现在很多宁波人也不吃“三臭”了。

△苋菜梗。/纪录片《风味人间》

跟萧山接壤的柯桥,是杭州人的“后花园”,这里有醇香、正宗的绍兴菜,还有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高云法是咸亨酒店的之一任厨师长。高云法自制的霉千张,尝过的无不称绝。刚上桌的霉千张色泽暗黄,一股霉稠稠的豆香扑面而来,随着袅袅的热气升腾。你若搛一筷入口,未及细嚼,那千张片早化作一团微酸、霉香、粉糯、暖烘的鲜气,盈满舌面。

据说,相较于霉豆腐、臭苋菜梗、霉干菜等,霉千张的 *** 是最复杂也最难以掌控的。从原料的选择,到保湿、保温、切块,都是 *** 霉千张必经的技艺和环节。

此外,天气和季节对霉千张用水、保温、起霉时间等又都有不同要求。有时候哪怕前面几步都到位了,但出来的霉千张就是不行,或差那么一股味,最终导致功亏一篑。这也成为霉千张的 *** 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艺瓶颈。

△鲜香美味的臭鳜鱼。/ ***

在高云法看来,绍兴老一辈都是做“霉菜”的行家,而自己完全是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才得以“霉”得恰到好处。高云法说:“选用上好的千张,水里浸泡两个小时,再在水缸或钵头里自然发酵,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要根据季节、环境随机应变,不得有半点纰漏。”

蒋勋曾经特意跑去绍兴吃臭,因为他听别人说,绍兴的菜是最臭的。当绍兴的“三霉三臭”端上桌时,朋友戏谑地问道:“你真的要吃吗?你敢吃吗?”

像甘蔗一样粗的苋菜秆,蒋勋咬在口里,一口纤维,上面绿绿一层霉,臭得不得了。还有臭蛋——小鸡孵了一半死在里面的蛋,一拿出来,人都快被臭晕过去。

△臭蛋,传说中的麻辣毛蛋。/ ***

蒋勋说:“一个民族不够老,就不会懂得吃臭。臭,其实是食物少到最后腐烂了,他还必须吃。那个臭里面,其实是一个文化另外一种期待,就是在最腐烂的部分,它还有希望那个生命里面可以美好的部分……”

食臭心理学: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对臭味上头?

对于普通人而言,当闻到食物发臭时,心中便会警铃大作,大脑会传达食物已腐坏、禁止食用的指令。可为什么还会有人喜欢吃臭味的食物?

有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嗅觉感受器表现不一样,这导致了人和人之间对气味的反应程度和接受程度非常不同。

里昂大学研究人员用臭奶酪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fMRI技术观察,那些反感臭奶酪的人闻到臭奶酪的气味时,大脑中与享乐和动机相关的一部分关键节点没有激活,也就是说他们对臭奶酪没兴趣;而那些不反感臭奶酪的人,就没有这种现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臭味的反应各有不同。

△Stilton蓝纹奶酪轮。/图虫创意

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黎荔看来,食臭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并不是反人性。人们喜欢吃臭,是因为“臭味”等于“鲜味”

微生物在分解蛋白质的过程中,会产生谷氨酸之类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味精的来源,味道呈鲜味,鲜味可以让我们感到愉悦。再加上人类的舌头上并没有臭味感受器,所以当人们吃臭味食物时,嘴巴并不会尝到臭味,而是感到鲜美。

这也是现在我们能随时获取新鲜的食物,但仍旧喜欢吃臭味食物的原因。

黎荔说:“品尝臭味食物,是从味觉到嗅觉的一次升华。人类在味觉上对臭味很不敏感,但在嗅觉上对臭味却十分敏感。当臭从口腔进入鼻腔的那一刻,气味感受器探测到几千种挥发性物质,与来自口腔的味蕾的讯号交织在一起,臭才完成了一次真正的升华,这就叫别有风味。没有任何一种臭味食物,不是人类多种感官的相互打通与复杂联结。”

△南京臭豆腐烧肥肠,臭上加臭!/图虫创意

在黎荔看来,香和臭本就只有一线之隔,就像打翻了的香水瓶,太香就成了臭。而臭,只是浓过头的香。很多臭味在稀释很多倍之后,产生的就是香味。因此,就像有人口味重、有人口味淡一样,对于某种气味的浓度的承受阈值,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黎荔说:“食臭是一种人类进化的遗产,这是为了让人类食谱广泛且向下拓展,从残酷的大自然中得到人类所能得到的一切食物资源。”

千姿百态的臭味食物,是在人类食谱拓宽且不断向下拓展的过程中被开发出来的。苦、辣、咸、臭,什么都能吃的人,才能突破既有的食物资源限制,并且不断开发各种新食源,从而成为食物链上的顶级捕食者。从这个角度而言,懂得吃臭,其实也是人类饮食的至高境界之一。

郑依妮

今天你吃臭了吗?



梗科普:《废土囧途》里出现了哪些爆笑热梗?

最近一部名为《废土囧途》的片子在B站火了,这部由手游《明日之后》推出的废土公路喜剧片,大概是小编今年看过最有梗的片子了。影片中各种热梗层出不穷,让人爆笑如雷。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下影片中出现了哪些热梗。

一、主演热梗

《废土囧途》由麦长青、CSGO茄子、面筋哥、陈胖胖、王师傅毛毛等一众鬼畜明星主演,而最让人惊喜的,就是各位主演都是带梗出演。

CSGO茄子本色出演吃货梁茄子,开局就是各种热梗不断,时不时蹦一个“针不戳”,遇到惊吓“nmlgb,柜子动了”的热梗也是脱口而出。遇到怪物时,还整了一句经典解读:“我带你们打(WDNMD)”。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梁茄子在面对怪物时,一顿操作帅到不行,结果打出的却是“致命空枪”,眼看着招牌落下,以为自己打中一枪,刚吐槽完“真就一发啊都”,随后就发现原来那一发是梁非凡在后面补的枪,果然白给王还是那个白给王。

暴躁警司梁非凡被刘醒一句“吔屎啦,梁非凡”骂成鬼畜顶流。而在《废土囧途》里,梁非凡为了救一个女孩,导致怪物攻破快乐101,这把老队长谭乔气得,张口就是一句:“吔屎啦,梁非凡”,再现经典一幕。

此外,主演面筋哥、王师傅、毛毛、陈胖胖等也是各种玩梗,原本生活里熟悉的热梗出现在影片里,真的是既熟悉又陌生,不过鬼畜内味儿,还是一如既往。

二、影视热梗

在《废土囧途》里,有一幕黑市买指南针的剧情,摊主王师傅先是说糖果是黑市最狠的货,后来又丢出一个儿童指南针,摆明了是想要坑梁非凡和梁茄子,所以面对茄子的质疑时,王师傅直接一脸凶相说:你是故意找茬的是不是,你要不要吧!而梁茄子也是机智回复:它指南北我肯定要啊。最后双方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不过梁非凡身手可不是盖的,一招就反制了王师傅。

其实这幕剧情,改编自电视剧《征服》里的华强买瓜片段,后来被众多鬼畜选手脑洞大开,玩成了鬼畜圈一时无二的经典热梗。而前段时间在B站爆火的“催逝员鸡汤来咯”,同样在《废土囧途》里,被重新演绎了一波,话说大过年的催逝员请你喝鸡汤,还真没几个人敢喝。

除此之外,《废土囧途》里还有一些隐藏的经典影视桥段,例如梁非凡告知梁茄子十八年前真相时,曾问梁茄子会不会恨自己,梁茄子的回复是“恨你,把我养得那么胖”,而英文字幕的翻译是“I love you,I love you 3000”。这段英文翻译是《复仇者联盟4》里,钢铁侠死后留给女儿的一段虚拟影像里出现的话,可以说是当时影片里最催泪的一句话,现在它出现在《废土囧途》里,其实代表的是梁茄子对梁非凡深刻的爱。

三、 *** 热梗

主演带梗、影视热梗,《废土囧途》感觉是要把玩梗进行到底,在影片中也穿插出现了各种 *** 知名热梗。

例如大部分人耳熟能详的热梗“真香定律”,就被《废土囧途》玩成了梗内有梗。在影片开头,梁茄子拿着罐头各种吐槽“这是人吃的东西吗?狗都不吃!”,这个梗出自中新社对阿根廷廉价牛肉的吐槽,表示难吃的意思,后来被延伸出各种如“狗都不玩”“狗都不舔”等变梗。而在这句话对应的英文翻译里,却变成了“我今天就算饿死,也不会吃一口”“啊,真香”的经典热梗。一句话两个梗,听起来还没有任何毛病,《废土囧途》这玩梗的能力,确实是强到不行。

除了上面说到的热梗,影片中还出现了GKD、窗帘擦嘴、磨刀石、致命空枪等各种让人熟悉的热梗。大家还知道哪些被小编遗漏的热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编呢,就先去手游《明日之后》里浪一会,毕竟看完《废土囧途》,再到游戏内体验同款剧情和玩法,才算是完成一个愉快的“囧途”闭环。

面筋能够制成素鸡、素鱼等,因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誉

面筋:饮誉天下的素食之王

汪鹤年

被西方人称之为中国食品四大发明之一的面筋,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食物,营养价值较高,能够制成素鸡、素鱼等等,因享有“素肉”乃至“素食之王”等美誉。

在面筋创制的传说和真实之间

面筋的制法是用带皮的麦子磨成的麦麸面粉,加入含少量精盐的温水,揉成面团饧半小时左右,放入温水中不断揉搓,洗去麸皮、粉浆,剩下凝结成团的混合蛋白质就是生面筋。根据后期 *** *** 和质地的不同,名称亦各不相同:经发酵蒸熟的称为“熟面筋”,熟面筋再经烤制即成 “烤麸”,水煮的称为“水面筋”,油炸的则称作“油面筋”。

面筋因用面粉为主料,又具有“筋”的质地,故得名。面筋的异名也很多,江苏一带俗称“百搭菜”,广东一带俗称“面根”。历史上,人们又将面筋称之为“麸”、“麸筋”等。

明人黄一正所辑《事物绀珠》认为,面筋创制于梁代:“面筋,梁武帝作。”信奉佛教的梁武帝,为显示自己对佛门的虔诚,当年曾作《断酒肉文》,并创制出“麸”这一素食以替代鸡豚。不过,梁武帝初创的“麸”究竟是不是面筋,因没有更具体的记载以资印证,姑且存疑。

若据江浙一带的民间传说,面筋出现在元末,乃张士诚手下的厨师所创。盐贩出身的张士诚元末起兵称王,与朱元璋、陈友谅等逐鹿天下。一次,张士诚的运粮船经过兴化得胜湖,突遇风浪而沉没。事后,张士诚下令军士下湖打捞,但经水浸泡的一袋袋面粉都成了一团团的浆饼。张士诚手下厨师却发现这种浆饼比面团更为柔韧,于是洗去浮浆。结果,制成菜肴后竟别有风味,厨师因取“面中筋骨”之意,名之为“面筋”。

不过,传说虽说得有眉有眼,却经不起推敲,因为,从现存文献看,至迟从北宋时起,面筋的 *** 与食用就已相当普遍。

“面筋”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这里,作者并无意介绍面筋,而是针对“以铁炼钢”的一种比喻。不过,话虽不多,但面筋 *** 的要领却尽在其中。

南宋的京都临安(今杭州)城中已有专门的面筋作坊和以销售面筋为业的商贩,至于以面筋为原料的各种食品,也成为市井上的热门小吃。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在临安的“面食店”及“荤素从食店”中,不仅有鼎煮羊麸、乳水龙麸、五味熝麸、糟酱烧麸等以面筋为主料的素食素菜,还有麸笋素羹饭、麸笋丝假肉馒头和称之为“笋丝麸儿”的点心。

在一些文人墨客的心目中,面筋真足以与鸡豚相媲美。宋代诗人王炎在《山林清供杂咏·麸筋》诗中就说:“色泽似乳酪,味胜鸡豚佳。一经细品嚼,清芳甘齿颊。”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有一道菜叫做“假煎肉”,原料是瓠瓜和面筋。其制法是:“瓠与麸(即面筋)薄切,各和以料煎:麸以油浸煎,瓠以肉脂煎,加葱、椒、油、酒共炒。瓠与麸不惟如肉,其味亦无辨者。”这道菜的要领是:面筋用素油煎,瓠瓜则用猪油煎,然后再加佐料入油共炒。因其与煎肉的味道难以分辨,故有“假煎肉”之名。

当时的面筋作为素食佳品之一,不仅为民间百姓所好,更深受寺院僧众的青睐。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就记有仲殊长老以蜜渍面筋等招待苏轼的轶事:“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蜜渍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东坡性亦酷嗜蜜,能与之共饱。”南宋葛长根的《咏麸筋》诗,竟至发出了 “结庵白云处,山供味味新。嫩腐虽云美,麸筋最清纯”的赞叹。

不过,将面筋与鸡豚一起烹用,则味道更佳,自然也就成为大多数美食者的首选。生活在宋、元之际的宋子虚,在一首《咏麸筋》诗中就坦露出自己的心迹:“山笋麸筋味何深,箸下宜素又宜荤。黄润光亮喜入眼,浓汁共炙和鸡豚。”

面筋 *** 技术与烹饪技巧的演进

在 *** 水面筋的基础上,人们又尝试着将水面筋发酵起孔后,再入笼蒸熟,制成了熟面筋。至迟在元代,熟面筋就已成为人们 *** 菜肴的原料。

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在“炙脯”条中,就记述了熟面筋的两种烹调 *** :“熟面觔随意切,下油锅掠炒,以酱、醋、葱、椒、盐,料物擂烂,调味得所。腌片时,用竹签插,慢火炙干,再蘸汁炙。”很明显,一种吃法是炒着吃,另一种吃法则是烤着吃。这里烤着吃的面筋,实际已具备了烤麸的雏形。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所记的“假鱼脍”的做法更有特色:“薄批熟面觔,用薄粉皮两个牵抹湿,上下夹定,蒸熟,薄切。别染红粉皮缕切,笋丝、蘑菇丝、萝卜、姜丝、生菜、香菜,间装如春盘样,用鲙醋浇。”此菜真可说是素食中的精品了。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还记述了名叫“膳生”的面筋的另一种做法:“每十分生面筋一埚,手按薄。笼内先铺粉皮,洒粉丝抹过。将面筋铺粉皮上蒸熟,用油抹过。候冷,切三寸长细条。三色粉皮各一片,如上切。熟面筋一块,切丝;笋十根,切丝;蘑菇三两,丝,油炒。簇装碗内盪过,热汁浇。”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所记“三色酱”亦别出新意:“熟面筋一埚,碎切。酱瓜儿二个,糟姜半斤,各细切,下油锅,加葱丝炒熟食。无糟姜,生姜亦可。”

此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还介绍了用熟面筋 *** 的“素灌肺”;用面筋同豆粉、切细面 *** 的“焯熟如鳝鱼色”的“炒鳝乳虀淘”;用熟面筋丝、碎笋片、木耳、蘑菇等 *** 的“醎豉”和“带汁醎豉”;用面筋为馅料之一的“七宝馅”包子;以及用生面筋 *** 的“酥煿鹿脯”等当时人们喜爱的小吃。

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煮麸干法”还介绍了今江苏苏州地区保藏面筋的 *** :“以吴中细麸,新落笼不入水者,扯开作薄小片。先用甘草,作寸段,入酒少许,水煮干,取出甘草。次用紫苏叶、桔皮片、姜片同麸略煮,取出,待冷。次用熟油、酱、花椒、胡椒、杏仁末和匀,拌面、姜、桔等,再三揉拌,令味相入。晒干,入糖甏内封盛。如久后啖之时觉硬,便蒸之。”

元、明之际韩奕撰著的《易牙遗意》,则记述了凉拌生面筋的吃法:“麸鲊:麸切作细条,一斤,红曲末染过。杂料物一斤:笋干、萝卜、葱白皆切丝。熟芝麻、花椒二钱,砂仁、莳萝、茴香各半钱,盐少许,熟香油三两,拌匀供之。”据同书记载,当时,人们还以熟面筋 *** 出了类似今“油面筋”的新产品:“煎麸:上笼麸坯(指发酵之后),不用石压,蒸熟。切作大片,料物、酒浆煮透,晾干。油锅内煎,浮用之。 ”

明高濂《遵生八笺》所记“素麸鲊”的 *** ,更显现出面筋烹饪的较高水平:“用好麸六七个,扯如小指大条子,称五斤,入汤内煮三四沸,捺在筲箕内,带热榨干。先焙莳萝、茴香共半合,碾碎,不可细了。拣花椒片小半合,赤曲米大半合,以汤泡软。披葱头须半碗,杏仁一合许,去皮尖,擂碎,用酒调荡。熬油二两于锅内,候熟住火。先倾杏仁入油沸过,次下麸及料物,用铁铲频翻三四转,尝其咸淡,逐渐笊于器中。将温赤曲旋掺入,捺实,以荷叶盖上,用竹片拴定,以石压之,三四个时辰可用。”

面筋还曾被列为御膳之品,明洪武十七年六月的一则明太祖御膳单中,午膳有汤、菜18道,其中就有“五味蒸面斤”。

在长期食用面筋的基础上,人们对于面筋的性状及其特点,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元人贾铭《饮食须知》就说:“麸中洗出面筋,味甘性凉,以油炒煎,则性热矣。多食难化,小儿、病人勿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称:“面筋,以麸与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则认为:“今素食中有面筋,若得佳厨精制之,可与豆腐同称佳品,惟烹制之难,亦与豆腐同。”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还较详细地介绍了“洗面筋”的 *** :“面十斤,盐两半,半温水和之。俟其发起,挼之挏之,牵开有觔,则入水洗之,可得半成。余滓澄为小粉。无盐则无觔矣。市以麸为之,入肥皂则不成。”

清代,有关面筋的食谱更举不胜举。

袁枚《随园食单》中的面筋三法,就很有代表性:“一法,面筋入油锅炙枯,再用鸡汤、蘑菇清煨。一法,不炙,用水泡,切条入浓鸡汁炒之,加冬笋、天花。”另一法则为一位名叫章淮树的官宦之家所创,其制法是“上盘时宜毛撕,不宜光切。加虾米泡汁,甜酱炒之,甚佳”。之所以不用刀切,而用手撕,图的就是更易入味。

清人顾仲《养小录》中提到的 “响面筋”和“熏面筋”,则别是一种风味:

响面筋:面筋切条压干,入猪油煠过,再入香油煠。笊起,椒、盐、酒拌。入齿有声,坚脆好吃。

熏面筋:面筋切小方块,煮过。甜酱酱四五日,取出。浸鲜虾汤内一宿,火上烘干。再浸鲜虾汤内,再烘十数遍。入油略沸,薰食。亦可入翻碟。

至于晚清佚名者所撰的《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其记述的面筋菜肴竟达十二种之多:“加鸡、切条,肚花、肉花、桃仁、青豆,挂芡上”的“满烩面筋”;“用各样配合切丝,蛋丝配合,精烩上”的“十景面筋”;“面筋打花,切象牙块,加火腿、笋、鸡片配合,走油,挂支子(即“滋汁”之意)上”的“回汉面筋”;“加水豆腐配合,挂芡上”的“素烩面筋”;“面筋切片,加火腿、鸡、笋片配合,香油凉拌上”的“凉拌面筋”;“面筋走油,炸小汤元搭走,加糖醋支子上”的“响铃面筋”;“面筋出水,煮元,外加配合,清烩上”的“罗汉面筋”;“切丝走油,加糖汁盖面,外配合,溜支子上”的“炸熘面筋”;“加白菜,走油,火腿、鸡、笋片配合,清烩上”的“白菜面筋”;“用猪蹄子炖肥鸽蛋,切棋子块,红汤上”的“鸽虎面筋”;“加白菜、扁豆、莲子、桃仁、苡仁,挂糖支子上”的“果子面筋”;“肉泥包面筋,加蛋清豆粉酿,加火腿、笋片,清汤上”的“酿面筋”。或烩,或溜,或加以糖醋,或凉拌上桌,或与荤菜搭配,或与素菜同烹,真可谓琳琅满目,俨然是一桌色形俱佳,香味诱人的面筋宴了。

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述的两款面筋菜品,亦很有特色:一是“炒面筋”:“以面筋入油锅,炙枯,再用鸡汤、藦菇清煨。或不炙,用水泡切条,入浓鸡汁炒之。加冬笋、天花。上盘时,宜毛撕,不宜光切。加虾米泡汁、甜酱,更佳。”二是“凤仙花梗炒面筋”:“采凤仙花梗之头芽,淖汤,少加盐,晒干,拌以芝麻,炒面筋更佳。”

面筋之所以受人欢迎,除了富于营养,味道鲜美外,还有几大好处:一是可与多种荤素原料组配,且既可作主料,亦可作配料,故又称百搭菜;二是无“喧宾夺主”之嫌,因其自身无显味,不论与何种原料配用即具有该原料的风味;三是适于多种刀工加工,可切成块、片、条、丝、丁、米等;四是适于多种烹调 *** ,既可做冷菜、热炒、汤羹,又可做小吃及馅料。因此关于面筋的食谱、菜谱,也就花样百出,举不胜举。如用水面筋和香椿 *** 的“香椿面筋”;用油面筋泡和红樱桃 *** 的“雪花面筋”;用油面筋和酸菜 *** 的“酸菜面筋”;用生面筋、熟面筋、油皮和水发香菇制成的“古钱大肉”;用水面筋、鸡腿、冬笋、大枣放在西瓜盅中制成的“西瓜鸡”;用熟面筋、青椒、海带、豆腐、豌豆和红樱桃制成的“梅花三丝”等,就是面筋菜肴中的佳品。

参考文献(略)

先民菜篮子里的秘密》(连载)

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3

中国美食鄙视链的顶端,是臭味

在吃这件事上,“臭味”相投,便称知己。


味有七种——酸、甜、苦、辣、咸、鲜、香。


鲜味之中,有一味,就是臭。


如果说“香”是对美食的一般赞美,那么“臭”也许是对美食的更高褒奖

中国人对臭十分有研究。在中国,不少美食以臭著名,早已“臭名”远扬——湖南臭豆腐、柳州螺蛳粉、北京豆汁儿、贵州折耳根、武汉臭面筋,江浙地区的臭苋菜梗、霉千张、臭腌蛋、臭百叶、臭冬瓜……纵观中国,从蔬菜、豆制品到肉类,只要是能吃的,没有不能臭的。


有些食物,臭到极致,就是真香

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中,多少都会出现一些带着臭味的食物。而在吃臭这件事上,中国人走得更远。

《风味人间》中提到,臭与香本就是一线之隔,奇臭和异香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临界点。极致的臭味更衬出了清香,分外提神。

中国的“国民小吃”臭豆腐,就以臭著称。

△长沙臭豆腐,香飘万里!/图虫创意

臭豆腐的臭味其实很多人都能接受,它的臭味相对是比较淡的。北京王致和臭豆腐源自安徽,但比南方的臭豆腐要臭。臭豆腐的臭味,在经过油炸还有放入各种配料以后,其实大部分已经被掩盖住了。不同地方做的臭豆腐,臭味也不尽相同。徽州臭豆腐,用菜籽油煎,才能产生“闻有微臭,入口异香”的奇特效果。


在桐庐俞赵秀峰山下的沈家,有一种祖传的菌种发酵臭豆腐的 *** ,在当地甚为有名。这种臭豆腐源自百年前的臭卤缸,老卤水鲜味醇厚,可产出“臭豆腐刺身”——从臭卤缸里捞出生的臭豆腐,蘸点酱油便能塞进嘴里。

美食家大董曾说:“豆腐中的蛋白质在卤水中,分解为氨基酸,呈现鲜味。臭是各种氨基酸过度积聚。中国的臭豆腐,就是。臭豆腐的奇妙,在于鲜味过于丰富,层次分明,回味无穷。”

螺蛳粉上瘾和喜欢吃臭豆腐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

△柳州螺蛳粉——酸臭代名词。/泉州吃货


众所周知,食用螺蛳粉是有门槛的。它的气味极具辨识度,有人说是奇臭无比,吃完螺蛳粉从头发到脚底都会弥漫着一股屎味,狗都嫌弃;却也有人认为是鲜香,一顿不吃就想得慌。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街头寻找螺蛳粉店都很简单,只要你闻到了一股浓厚的酸臭味,那么方圆几百米必有一家螺蛳粉店。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曾点评:没有柳州酸笋,螺蛳粉就没有灵魂。广西螺蛳粉的臭,主要臭在酸笋。酸笋中含量较高的戊醛等物质,可以散发出淡淡的腐臭味。

还有非常有名的北京豆汁儿,也是臭得别有一番风味。

△老北京豆汁儿,北方臭味代表。/ ***


豆汁儿是北京独有的特色美食。它是用水磨绿豆 *** 粉丝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汤水,经过发酵后熬制而成的,说白了就是做绿豆粉丝的下脚料。熬好的豆汁儿浓稠丝滑,跟芝麻糊似的,闻起来酸臭中带着清新。据说早在乾隆年间,豆汁儿就已经传入皇家了。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更爱喝豆汁儿,他常说自己“长着喝豆汁儿的脑袋”。老舍甚至认为豆汁儿是北京的象征——看一个人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就请他喝一碗豆汁儿。

就连汪曾祺也说:“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张国荣在世时,来北京就去寻豆汁儿,喝得满头冒汗。看来关于吃臭这件事,还是有不少名人也好这口的。


你的江浙朋友,其实都在偷偷吃臭?

生长在沿海地区的宁波人除了喜欢吃海鲜,也对“臭”情有独钟,甚至有“一臭抵三鲜”的说法。

宁波三臭”是地道的宁波人餐桌上的家常菜。《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时,曾经说过其他地方的臭味菜他都吃过,唯独扛不住宁波的“三臭”。在著名的老饕面前,“宁波三臭”都可以“耀武扬威”,足见其魅力。

△宁波人 *** 臭菜的卤水与臭坛子。/纪录片《风味人间》


“宁波三臭”分别是臭苋菜梗、臭冬瓜、臭芋艿芯。江浙美食,讲究咸鲜合一。“三臭”更大的特点是闻起来酸臭,吃起来香。“宁波三臭”与西南地区的“酸”、“徽州二美”(臭鳜鱼、毛豆腐),以及绍兴的霉豆腐、霉千张、霉笋的 *** 原理相似,但风味仍有不同。

就比如臭冬瓜。臭冬瓜是浙江宁波的汉族传统风味名菜。浙东濒临东海,海产品丰富,早年间没有冷藏设备,海产品上岸后极易变质,所以渔民只得将大量鲜货用盐腌制成咸货。由于当地居民长期与这些有咸味、腥味的海鲜打交道,故对臭味食物不仅习以为常,而且有所偏爱。宁波一带有“麻油老酒腌冬瓜”的民谚,说的就是民间早晨下泡饭的佳品。

当地人介绍:“臭冬瓜更好要在夏天食用,一定要是刚拿出冰箱还带一点点凉凉的感觉,再滴上几滴菜籽油。冬瓜一定要发酵得软硬适中才行,入口即化。那口感吃起来软塌塌、香糜糜、臭兮兮。”

△臭冬瓜,名臭而实香,生熟都好吃。/视觉中国


臭苋菜梗也叫霉菜梗,当地人称之为“压饭榔头”,被陈晓卿称为“中国最臭的菜”。

其实苋菜这种食材本身是不臭的,当地人把苋菜梗切好,均匀地加上盐,装进坛子里密封发酵,发酵好了以后会产生一种白白的、黏糊糊的液体,这苋菜就变得相当地臭了。

只可惜,据说现在很多宁波人也不吃“三臭”了。

△苋菜梗。/纪录片《风味人间》


跟萧山接壤的柯桥,是杭州人的“后花园”,这里有醇香、正宗的绍兴菜,还有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高云法是咸亨酒店的之一任厨师长。高云法自制的霉千张,尝过的无不称绝。刚上桌的霉千张色泽暗黄,一股霉稠稠的豆香扑面而来,随着袅袅的热气升腾。你若搛一筷入口,未及细嚼,那千张片早化作一团微酸、霉香、粉糯、暖烘的鲜气,盈满舌面。

据说,相较于霉豆腐、臭苋菜梗、霉干菜等,霉千张的 *** 是最复杂也最难以掌控的。从原料的选择,到保湿、保温、切块,都是 *** 霉千张必经的技艺和环节。

此外,天气和季节对霉千张用水、保温、起霉时间等又都有不同要求。有时候哪怕前面几步都到位了,但出来的霉千张就是不行,或差那么一股味,最终导致功亏一篑。这也成为霉千张的 *** 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艺瓶颈。

△鲜香美味的臭鳜鱼。/ ***


在高云法看来,绍兴老一辈都是做“霉菜”的行家,而自己完全是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才得以“霉”得恰到好处。高云法说:“选用上好的千张,水里浸泡两个小时,再在水缸或钵头里自然发酵,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要根据季节、环境随机应变,不得有半点纰漏。”

蒋勋曾经特意跑去绍兴吃臭,因为他听别人说,绍兴的菜是最臭的。当绍兴的“三霉三臭”端上桌时,朋友戏谑地问道:“你真的要吃吗?你敢吃吗?”

像甘蔗一样粗的苋菜秆,蒋勋咬在口里,一口纤维,上面绿绿一层霉,臭得不得了。还有臭蛋——小鸡孵了一半死在里面的蛋,一拿出来,人都快被臭晕过去。

△臭蛋,传说中的麻辣毛蛋。/ ***


蒋勋说:“一个民族不够老,就不会懂得吃臭。臭,其实是食物少到最后腐烂了,他还必须吃。那个臭里面,其实是一个文化另外一种期待,就是在最腐烂的部分,它还有希望那个生命里面可以美好的部分……”


食臭心理学: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对臭味上头?

对于普通人而言,当闻到食物发臭时,心中便会警铃大作,大脑会传达食物已腐坏、禁止食用的指令。可为什么还会有人喜欢吃臭味的食物?

有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嗅觉感受器表现不一样,这导致了人和人之间对气味的反应程度和接受程度非常不同。

里昂大学研究人员用臭奶酪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fMRI技术观察,那些反感臭奶酪的人闻到臭奶酪的气味时,大脑中与享乐和动机相关的一部分关键节点没有激活,也就是说他们对臭奶酪没兴趣;而那些不反感臭奶酪的人,就没有这种现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臭味的反应各有不同。

△Stilton蓝纹奶酪轮。/图虫创意


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黎荔看来,食臭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并不是反人性。人们喜欢吃臭,是因为“臭味”等于“鲜味”

微生物在分解蛋白质的过程中,会产生谷氨酸之类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味精的来源,味道呈鲜味,鲜味可以让我们感到愉悦。再加上人类的舌头上并没有臭味感受器,所以当人们吃臭味食物时,嘴巴并不会尝到臭味,而是感到鲜美。

这也是现在我们能随时获取新鲜的食物,但仍旧喜欢吃臭味食物的原因。

黎荔说:“品尝臭味食物,是从味觉到嗅觉的一次升华。人类在味觉上对臭味很不敏感,但在嗅觉上对臭味却十分敏感。当臭从口腔进入鼻腔的那一刻,气味感受器探测到几千种挥发性物质,与来自口腔的味蕾的讯号交织在一起,臭才完成了一次真正的升华,这就叫别有风味。没有任何一种臭味食物,不是人类多种感官的相互打通与复杂联结。”

△南京臭豆腐烧肥肠,臭上加臭!/图虫创意


在黎荔看来,香和臭本就只有一线之隔,就像打翻了的香水瓶,太香就成了臭。而臭,只是浓过头的香。很多臭味在稀释很多倍之后,产生的就是香味。因此,就像有人口味重、有人口味淡一样,对于某种气味的浓度的承受阈值,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黎荔说:“食臭是一种人类进化的遗产,这是为了让人类食谱广泛且向下拓展,从残酷的大自然中得到人类所能得到的一切食物资源。”

千姿百态的臭味食物,是在人类食谱拓宽且不断向下拓展的过程中被开发出来的。苦、辣、咸、臭,什么都能吃的人,才能突破既有的食物资源限制,并且不断开发各种新食源,从而成为食物链上的顶级捕食者。从这个角度而言,懂得吃臭,其实也是人类饮食的至高境界之一。

- END -

来源|九行Travel 微信公众号【作者:郑依妮、本文首发于《新周刊》杂志 622期、原文标题:《臭味食物,真香警告》】

声明|文中图片、文字及视频号转自原文章,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博物馆收录20年“中文网梗”有几个能让你爷青回?

宫廷玉液酒、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后舍男生、蓝瘦香菇、半岛铁盒、挖掘机学习哪家强、肥宅快乐水、真香、自古红蓝出cp、奥利给、蚌埠住了、洪荒之力、可达鸭……

当这些极富年代感的 *** 热梗以“文物”身份扎堆出现在一座博物馆时,关于互联网的“上古记忆”是否也会掀起你青春记忆的暴风骤雨?

这座中文梗(指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下,传播非常热门的那些梗)博物馆不一般。七大展区:“梗起”“梗承”“梗兴”“梗繁”“玩家”“二次元”和“家”,从七个方面回溯了中国互联网20年来的发展史。

更特别的是,游览这家博物馆,将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中文梗博物馆建立在虚拟现实社交平台VRchat上,展品、文物、展陈、包括3小时的游览,统统线上进行。

人类早期驯服中文互联网的考古现场

面筋是什么梗,面筋是什么材料做出来的-第1张图片-

逛博物馆本就是一场怀旧之旅。

“梗起”展厅入口处一面墙上贴着的新世纪之交,唤醒了中文网民触网起步时期的集体记忆:Windows95开机页面、空当接龙卡牌、开心农场偷菜、联众麻将大厅,以及当年的像素画质的 *** 头像……

展厅里, *** 空间黑色背景的火星文“如果瑷,请沈璦”、网红小胖凝视的眼神;贴吧时代的“贾君鹏你妈妈请你回家吃饭”;视频网站刚刚兴起时靠对口型唱歌走红 *** 的后舍男生……让人瞬间领略20年前互联网世界的“简单和蛮荒”。

有前来参观的UP主留言说,“这是人类早期驯服中文互联网的考古现场”。在“梗起”展厅让人重温低像素时代,我们的 *** 冲浪记忆。

我们都是“繁星”的见证者

从“梗兴”到“梗繁”需要经过一条通道,在这里,灯光暗了下来。

梗博物馆通过数字建模的技术手段,还原了经典综艺中的“名场面”。

眼前出现了2017年前后,从一档综艺节目诞生的唱歌跑调的“面筋哥”“波澜哥”“高音哥”——同时他们也是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用户二次创作时一直很喜欢的素材与“灵感来源”。

穿过综艺小道,是“梗繁”展厅。这里的梗大多出自视频,也标志着互联网从图文时代向视频时代的迈进。

霸王龙洗发水广告里成龙大哥的一声声“DUANG”、《亮剑》中因李云龙台词走红的“意大利炮”“老子打得就是个精锐”,都是网友频繁使用过的。

路过“葛优瘫”“真香”“诸葛孔明羽扇纶巾”,进入“梗繁”篇章,迎面看到两棵虚拟装置的DNA树,上面贴满了最近流行的海量中文梗和各式各样的表情包。

在这里,能明显感觉到中文梗的井喷爆发,以及中文梗在整个网民语言系统中的普及:PPAP、挖掘机学习哪家强、“小目标一个亿”“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演员的自我修养”等热梗。

这间中文梗博物馆馆长四迹是个90后。他是中文梗博物馆的总策划兼总建设。

博物馆从无到有,“平地起高楼”,四迹花了整整2个月——上海疫情封闭在家的时间,他从睁眼开始干活直到睡觉,完成了这一公益项目。

在梗兴篇章前言里,馆长四迹写道:互联网环境进入终极信息爆炸的状态,只有那些被多数人喜爱并传播的信息,才会被大家记住。它们就像繁星一样,抬头就能望见。而且好像每一个网友,都曾经见过每一颗星星。

是什么链接了你我的共同回忆?

经过二次元、玩家展厅,路过一个玄关,在玻璃罩里的“可达鸭”一边跳舞一边提示:这里是距离当下最近的梗。随后即将进入全馆最后的展厅——“家”。

对中文梗博物馆而言,“家”更大范围地囊括了中国网民的共同记忆。

展厅里,不仅有前互联网时代,来自春晚等节目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队长别开枪,是我”;网友课本里的“杜甫很忙”、游泳运动员上岸后的“洪荒之力”,亦有疫情记忆中对医护工作者暖心的称呼“大白”、中国航天员的“感觉良好”——这些曾经的国民梗和时代热词,经由网友的智慧传播,也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

如今,B站上很多网友会在视频里刷“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的弹幕。

四迹说,他明白网友这种情之所起背后的群体情感,也希望在自己的博物馆里,能将家国情怀抒发得含蓄沉稳——四迹为这个展厅铺设的背景音乐是《我爱你中国》的无歌词伴奏版,他希望,用这样温柔的方式传导升华记忆和情感。

四迹希望用这个篇章让大家思考——是什么链接了你我的共同回忆。

对话:让普通人感受元宇宙的快乐

中文梗博物馆线上开馆之际,我们和“中文梗博物馆”馆长四迹聊了聊。

北青报:为什么想到用虚拟线上的方式建造中文梗博物馆?

四迹:我希望用VR(虚拟现实)的方式呈现我们在 *** 上的共同记忆,希望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能探索未来互联网内容的消费模式和启发新的可能。

同时,我也想表达我对“元宇宙”的一些想法,现在,“元宇宙”被定义得太宽泛、太抽象了,让人想不到任何具体的画面。

现在,我想说元宇宙是个博物馆,你可以从博物馆的角度去想象它,这样理解的门槛就降低了很多。至少,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元宇宙”的快乐。

北青报:虽然“藏品”大多是过去20年的文化创造,但让人感觉更像“互联网考古”,你怎么做到的?

四迹:这件事和考古不太一样,我十分敬重考古学者,他们考古挖掘的是真的会被人忘记的东西。而我搜集的这些梗,20年的时间跨度不是很大,很多甚至今仍然有印象,在网上搜一搜,或者顺藤摸瓜问一问,就能找到。

北青报:为什么会想到通过3D建模把一些中文梗立体化,这个过程复杂吗?

四迹:初衷是为了让这个线上展馆更逼真,更“像”线下博物馆。建模阶段,我四处召集喜欢建模的朋友,从250个梗里出取100个,通过3D建模做成立体展品,整个过程很有意思,这也让这个线上作品成为一次团结协作的共创。

北青报:让观众重回选秀综艺火热的时代,这里包含着你对互联网文化的考量?

四迹:是的,经常有年轻人围绕时下更流行的一些梗为中心,进行二次创作——这种热门梗的二创内容通常会有很高热度。

UP爱做,视频好做,观众爱看,觉得很有意思,长此以往,也形成了UP主们“玩梗”创作趋势。

北青报:此前周杰伦新作《最伟大的作品》上线,掀起一阵二次创作狂潮。在你看来,青年人为什么热衷二次创作?

四迹:大家喜欢二创的原因很多,对普通的创作者来说,二次创作的门槛相对低,抓住一个主题做A热点+B热点的缝合加工。而且大家因为喜欢梗,自发地创作,就很有动力。对创作来说,不会担心受众热度。因为每个梗有热度,UP主在 *** 的时候,也就很自信、很快乐。对现有文本的二次创作,展现了Z世代年轻人的文化参与意愿。

北青报:“家”的展厅很有深意,你设计这个展厅时,有怎样的初衷?

四迹:把这些带有家国情怀的词纳入到博物馆中,是我早在构思阶段就决定的。它的中心思想是爱国,但我不想说得很直白。我希望用这个“中文梗博物馆”唤起大家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冲浪二十年的共同记忆。如果你感到快乐或者是感动,就会发现这个馆里的一切和你在祖国生活的经历息息相关。我觉得年轻人更愿意接受这种方式。

北青报:500年后,当一个历史学家想要去探访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生活,他将以怎样的方式进入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现场?

四迹:500年后……如果人类文明还正常,可能会有作者或者人工智能围绕这个博物馆出一期《带你走进体验500年前中文互联网文化初期的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就像我们现在看李白的古诗,代入感受他当时的人生故事一样吧。

不过,如果以500年为单位统计历史,这座中文梗博物馆肯定不会纳入历史研究的范畴。

现在互联网信息虽然多,但可能大多数都不太值得被500年后的人类浪费时间去理解。如果真的有人愿意看看这20年互联网中文梗的世界,愿意到这座博物馆里来看看,我就很高兴了。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统筹 | 林艳 张彬

(图片源自 *** 图片、哔哩哔哩官方微信)


面筋哥, *** 丝逆袭太不易,望你越走越好!

面筋哥,原名程书林,河南信阳人。

相信只要看过面筋哥视频的人一定会被深深震撼,无法抵抗那狂暴的视觉冲击和原生态阳刚的声线。

我刷着面筋哥的视频,就着一碟花生,一下子就干了两瓶老挝啤酒!

面筋哥视频+带壳蒸花生最适合下老挝啤酒

感谢 *** 的发达,感谢视频网站的崛起。面筋哥这朵毒菌得以急速成长,快速放毒。

要知道面筋哥早在2013年就曾登上中国梦之声,就唱的那首《烤面筋》,但是没火。

就在那年他留下了一张目前来看颜值更高的照片。

每个人对面筋哥在 *** 走红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用一张图来简单分析下。

红在长相和唱歌用心、投入,未来必须要get新技能,否则极易被观众厌倦、抛弃。

在现实的舞台上,面筋哥实际上毫无优势,人丑、嗓破,所以上了中国梦之声也没激起多少浪花,没有公司愿意签他、包装他。上了小视频就不同了,他异常丰富的形体动作,爆裂的长相,阳刚本色的嗓音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传播属性。

我这个70后老人家,基本是不会关注现在流行什么歌曲的,因此也很可能逐渐被时代遗弃。哇靠!面筋哥像个流行歌曲再造战士,信手拈来,血洗歌坛,每一首翻唱歌曲都成了他的原创!我可以不听现在的流行歌,但是一定会看面筋哥的视频。《隔壁的泰山》这首看名字就非常山寨的歌曲经他一演绎,感觉他就是那个勇猛的山寨泰山;通过他的《喵喵喵》,看到这只狂暴的大猫也会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他的《小星星》让我知道那个上了吐槽大会的汪苏泷原来是这首歌的原唱。因为他,我似乎对接上了现在的流行事物。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网红爆品。

但是,网红爆品不见得是个好词。几乎所有网红爆品都因为现实中大家尝试后感到品质太差而遭到断然抛弃。面筋哥红在异常丰富的形体动作,爆裂的长相,阳刚本色的嗓音,这些太易被模仿,而且太易被厌倦,这些让他爆红的原因也完全可能成为他消失的原因。除非,他get到新技能。

坦率说面筋哥走红主要在外在表现形式,而缺乏可长久维持关注的内容。上图对他的风格分析是这样的:目前他的表演风格就像是非洲鸡这款菜,混合着从西欧、北美到东南亚的佐料,上菜后还现场使用喷火枪烧一下,非常猛烈,非常注重形式和口感。而我认为从维系他发展的角度必须提供更可靠,具有持续性输出的内容。

比如:伍佰式的情歌,阳刚而不拘。这个对面筋哥有难度,自己创作困难,需要专业的词曲创作人。

学习尬舞,像鸟叔一样,而且歌词要嘲讽社会现象。尬舞这个对面筋哥应该不难,形体动作辣么丰富的人跳个 *** 的舞简直太简单了。写嘲讽社会现象的歌词,以目前面筋哥的水准还是困难。

鸟叔

左小祖咒以走调、破唱、有气无力而获得拥趸,显得阴郁,像武功中的九阴白骨爪。面筋哥则是阳刚、专注,像武功中的九阳神功。两者异曲同工,把两者并到一起,我脑补了一个阴阳太极图。

太极图

当然以目前 @左小祖咒 的状态估计不太会接受和面筋哥同台、同歌一曲。但是,如果机会合适,且对双方发展有利,又有何不可?

左小祖咒

面筋哥在2018超级演说家演讲时,和多年前上过超级演说家后来去了奇葩说的欧阳超在形式上有非常相似的咆哮风格。但是在内容输出上比欧阳超就差太多了,欧阳超语言中的那些梗太令人意外,太酸爽。面筋哥朴实的内容讲一遍两遍三遍还行,再多就会令人烦了。

欧阳超

总之,面筋哥爆红不易,走下去更难,形式上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辨识度,一再重复会遭人厌倦,所以内容上一定要有提升。希望面筋哥越走越好吧!

Meme:啥是“盘它”?

不用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天不论是普通网友、营销号还是新闻机构,都在微博上铆足了劲儿用一个词,盘它。

一般当一些蓝 V 也加入进来尬用流行语,通常就证明了它的火爆。此处的“盘”作为动词,其原意以及最早的出处来自盘手串、核桃等文玩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反复抚摸,将自己身体内的油脂浸润到器物上,使之圆润亮泽。现在,它被用来泛指对某事的喜爱。

当然,要将这种民间俗语变成流行语,当中必然经历一波加工。

目前看来,“盘它”这个固定搭配公认的出处是德云社相声演员孟鹤堂与搭档周九良在《相声有新人》节目中表演的相声《文玩》。

在相声里,根据孟鹤堂的介绍,周九良的父亲是一位一切皆可盘的文玩爱好者。当他对某样看起来略感粗糙的东西产生了盘一下的念头时,首先会有一段念白:“干干巴巴的,麻麻赖赖的,一点都不圆润,盘它!”然后,再调动浑身的力量从上到下地将之抚摸个遍。

作为相声桥段,周九良父亲盘劲惊人,经常会挑战尖锐的根雕,粗糙的寿山石这些高难度,然后搞到自己浑身滋血。

作为流行语,在盘它之前,“干干巴巴的,麻麻赖赖的,一点都不圆润”这段念白中独特的吐槽风和嫌弃感更加丰富了人们使用它的趣味性。

“周久良父亲”这种万物皆可盘的精神启迪了不少网友。于是最近你可能看到不少网友莫名对着很多东西揉搓。这些东西可能是汤圆、口红,也可能是榴莲,仙人球,河豚鱼。

而孟鹤堂在表演时一说到“盘它”便双目怒睁,上下扭动的样子则获得了 B 站鬼畜区的倾心。这个周末, B 站的鬼畜区里恶搞孟鹤堂“盘它”的鬼畜区放眼望去一大半都是穿着袍子的闫鹤翔。在一个位于排行榜前列的“盘它”鬼畜中,有弹幕调皮地将这个现象称为了“鬼畜有新人”。去年在卢本伟、王境泽、洪世贤、面筋哥和波澜哥之后,鬼畜区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具备人气的新鬼畜素材了。

不过,在带火“盘它”一词上,我们或许也可以认识一下另一个名字,李雪琴。这位抖音上走朴实搞笑风的女博主曾录过一段冷面和吴亦凡拉家常的视频,内容大致为“吴亦凡你好,今天我来到了清华大学,你看这门多白。今天我来到了圆明园,你看下这门,哎你吃饭了没啊?”这段视频之后得到了吴亦凡的互动,他以同样的东北式无厘头套路回应了李雪琴。“憋(别)管我在哪儿,你看这灯,多亮。”

出乎意料的李雪琴随后用“我我我我想盘你”。

虽然从数据上看,李雪琴将自己和吴亦凡拼接在一起的视频目前在抖音上的点赞数是 254.9 万,而“想盘你”的视频点赞数为 37.8 万。但视频在被转发至微博、微信之后的传播率有多广则很难估算。

很难说李雪琴是否受到了孟鹤堂相声的影响,也可能盘你是一种她作为东北人的原生幽默。

《相声有新人》在去年 10 月就已落幕,而李雪琴的抖音发布于 1 月初。从时间节点上看,至少李雪琴在近期为推广“盘”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要将“盘”列为 2019 年之一个热门 *** 流行语,估计很多六学迷会不答应。论影响力和传播时间,“开花”或许可与“盘它”一战。然而,在出圈程度上,“盘它”更具影响力。有意思的是,“盘它”在相声中的讽刺到了流行语中却成了赞美,带上了积极的含义。而“开花”则是褒义贬用,并且讽刺了老艺术家,这些负面含义都会被营销圈和媒体圈谨慎对待,也限制了它的传播度。

#Meme 是《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2018 9 月上线的新栏目。

“Meme”/mi?m/),包袱表情包的意思。我们用它来记录一些文化现象,有些事情光记录下来就很有意思。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载吧。

标签: 面筋 什么 出来 材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