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月22日电题:“小苹果”变身“大财富”——延安苹果产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浩
全国每生产9个苹果,其中就有1个来自陕西延安。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在小小苹果的产业发展中,实现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延安220余万人口中,有80万农民从苹果产业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
记者在延安采访发现,苹果产业早已告别粗犷的种植方式和简单的销售模式。如今,科技种植、分级分选、冷链仓储、数字融合等串起了延安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长链条,“小苹果”发展成重要的富民产业。
(小标题)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
黄土高原的冬天本是农闲时节,但行走在延安的山峁间,许多果农仍忙着苹果冬季管理。经过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一片山地果园,记者能清晰地管窥到延安苹果种植的“技术范儿”。
矮化密植的新式果园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其中,开阔的行距为机械化作业留足空间,“豆菜轮茬”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防草布代替了除草剂,杀虫灯取代了杀虫剂,防雹网将冰雹灾害阻隔……
“品种新、种法新、管理新,新技术不仅使产量比‘老把式’翻了一番,还让苹果品质大幅提升。”南沟村包村干部张光红说。
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说,从“种得多”到“种得好”,延安的苹果产业通过品种更新、肥水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做到了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齐头并进,在标准化生产中走向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小标题)向产业链升级要附加值
在延安市洛川县,有一个被果农称为“果立方”的冰温立体气调库,苹果成熟时节,这里便排起等待入库的长龙。在入库区,记者透过显示器看到,一筐筐苹果在电脑程序的控制下,被编上条码,通过运输机器人自动送入冷库的指定位置。
“苹果放进冷库,等行情好了再卖,一样鲜脆。” 陕西洛川苹果有限公司经理马宏岗一语道破延安苹果如何破解“丰产不丰收”的难题。
移步换景,洛川县“王掌柜农业”公司从节前开始,就一直处在繁忙的备货中,全自动智能分拣线如照CT一般,可快速为每个苹果拍摄24张照片,依据外观、糖度、硬度等指标进行精准分拣,客户还可实现苹果个性化定制。
162万吨的冷库总储存能力、105条智能选果线……不断升级的苹果产业链,成为延安苹果从“卖一季”变为“卖四季”、从“论堆卖”到“论个卖”的底气。
(小标题)向数字经济要销量
手机代替传统农具,直播、拍短视频、打单发货成了新农活,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果农张永亮手握厚厚一沓快递发货单,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一天的工作。“触网”伊始,张永亮是为解决自家苹果销路难题,如今,一年通过 *** 可销售几十万斤苹果。
在抖音平台,“延安苹果”超过2.8亿次播放,“洛川苹果”话题超过13亿次播放。这些数据背后,有一批新农人,把果园当作直播间,把流量当作农资,让苹果销量激增。据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延安苹果 *** 零售额就超过20亿元。
路树国说,延安的苹果产业正在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
延长县七里村街道管村的一片认养果园里,架设有高清摄像头,千里之外的客户打开手机小程序,随时可一览园中场景。管村认养果树负责人王刚说,认养模式加上 *** 直播销售,村里的果农每卖出1公斤苹果,就能比过去多挣1元钱。
果树认养方兴未艾。2022年,延安共有果树5.9万株被认养,新的数字融合模式正在黄土地不断发展壮大。(完)
嘎啦苹果还能“活”多久?(走“高端”的嘎啦苹果)
八月中下旬,嘎啦苹果作为“打头阵”的苹果品种,上市了。想必种植苹果的人们对它都不陌生,在胶东地区,它一度和红将军苹果一起成为早熟苹果的代表。文章开始,咱们再来认识一下嘎啦苹果。它是1939年选出,1960年发表。果实中等大,单果重180克到200克,短圆锥形,果面金黄色。阳面具浅红晕,有红色断续宽条纹,果型端正美观。果顶有五棱,果梗细长,果皮薄,有光泽。果肉浅黄色,肉质致密、细脆、汁多,味甜微酸,十分适口。品质上乘,幼树结果早,坐果率高,丰产稳产。而我们现在种植的嘎啦,更多的是在上个世纪末,烟台果树科学研究所从新嘎啦中选育出的烟嘎一号,和烟嘎二号。
嘎啦苹果的主要产区在陕西延安,富县,洛川等地,山西运城,临猗,山东烟台等地,新疆阿克苏也有种植。我们了解到,嘎啦苹果的种植面积就拿烟台来说,由2014年的18.5万亩,下降到2021年的10.7万亩,而且由于今年苹果面积的大量减少,也“殃及”到早熟的嘎啦苹果。
(嘎啦苹果大量上市)
其实,苹果面积整体增加的年代,嘎啦苹果也在减少,只不过不是那么明显。为什么这个品种相比较红富士来说不是那么受待见?
一,从嘎啦苹果的自身说起。
诚然,嘎啦苹果有自身的优点,但是相对于红富士来说,口感,储藏性,商品率都不行,而且近些年受到炭疽菌叶枯病影响也比较大。嘎啦苹果不挣钱,投入还一点也不少,这也是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得到的答案。很多果农表示,把人力物力财力放在晚熟富士品种上,似乎更明智。但是我们依旧需要中早熟苹果,因为“早熟苹果早上市,消费者早尝鲜”的优势还在。消费者对中早熟的苹果还是有需求的。那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目前苹果产业老龄化比较明显,省时省力化栽培模式是一种趋势,而嘎啦的这些缺点想要改进,是否会与省时省力化相违背呢?我们的苹果产业工作者,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那就是用新的中早熟品种来替代嘎啦,或者是将从嘎啦品系中“优中选优”,比如招远的“金都红”,虽说也属于嘎啦品系,表现比嘎啦优秀,价格自然也高很多。
(中国好苹果大赛早熟品种决赛现场)
二,中早熟品种的“百花齐放”
中国好苹果大赛已经成为了苹果界的一大盛事,在每年的十月,十一月份,晚熟苹果(以富士为主)下树的时候“横空出世”,可最近几年,中国好苹果大赛中早熟苹果比赛也受到业界的关注。比赛地点设立在陕西千阳,在比赛现场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中早熟苹果“各领 *** ”。比如鲁丽苹果(与嘎啦苹果属于近亲),玉华早富,中秋王,蜜脆,明月,黄元帅等等。我们在西北地区也了解到,中早熟品种更“适合”在西北地区发展,针对这一点,我们又来到烟台地区走访,确实在中早熟品种当中,“嘎啦”与“红将军”独大,这是为什么呢?
(各种各样的中早熟苹果)
晚熟富士是一个相对于“难伺候”的主,所以在西北地区,很多地方发展并不占有优势。我们在西北地区发现,“因地制宜”这个理念运用得更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品种多样化。反观胶东半岛地区,晚熟富士的一家独大一直没有改变,其他的苹果品种只能是“小众”,嘎啦苹果一些方面虽说不如富士,但是也肩负着“保持品种多样化”的重任。那除了嘎啦,胶东地区还能不能发展别的早熟苹果了呢?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嘎啦苹果还有十多万亩,但是人均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也难怪,大家把精力放在了晚熟富士那里,嘎啦苹果只会是“搂草打兔子”。
(即将上市的不套袋嘎啦苹果)
那嘎啦苹果还会活多久?其实从全国来看,嘎啦苹果虽然在减少,但是嘎啦系的苹果,拥有者嘎啦的优点,改善了它的缺点,依旧占有很大比重。也许有一天嘎啦苹果锐减,但是大家又怀念起老嘎啦的味道,嘎啦苹果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优势产区会更加明显,价格也会比现在好很多。当然,新品种的意识我们依旧还要有。
我们苹果产业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走多元化,创新,突破的道路,这也是很多苹果从业人员一直努力去做的。2022年嘎啦苹果全面上市,因为减产的原因,很多果农的心理预期价格都很高,可是市场目前来看,并没有达到大部分人的预期。不过手里有好货的果农,依旧不会怕。后期价格走势会怎样?我们也会持续关注。
文/张丰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小苹果”变身“大财富”——延安苹果产业发展观察新华社西安1月22日电 题:“小苹果”变身“大财富”——延安苹果产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李浩
全国每生产9个苹果,其中就有1个来自陕西延安。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在小小苹果的产业发展中,实现了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延安220余万人口中,有80万农民从苹果产业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
记者在延安采访发现,苹果产业早已告别粗犷的种植方式和简单的销售模式。如今,科技种植、分级分选、冷链仓储、数字融合等串起了延安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长链条,“小苹果”发展成重要的富民产业。
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
黄土高原的冬天本是农闲时节,但行走在延安的山峁间,许多果农仍忙着苹果冬季管理。经过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一片山地果园,记者能清晰地管窥到延安苹果种植的“技术范儿”。
矮化密植的新式果园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贯穿其中,开阔的行距为机械化作业留足空间,“豆菜轮茬”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防草布代替了除草剂,杀虫灯取代了杀虫剂,防雹网将冰雹灾害阻隔……
“品种新、种法新、管理新,新技术不仅使产量比‘老把式’翻了一番,还让苹果品质大幅提升。”南沟村包村干部张光红说。
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说,从“种得多”到“种得好”,延安的苹果产业通过品种更新、肥水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防灾减灾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做到了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齐头并进,在标准化生产中走向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向产业链升级要附加值
在延安市洛川县,有一个被果农称为“果立方”的冰温立体气调库,苹果成熟时节,这里便排起等待入库的长龙。在入库区,记者透过显示器看到,一筐筐苹果在电脑程序的控制下,被编上条码,通过运输机器人自动送入冷库的指定位置。
“苹果放进冷库,等行情好了再卖,一样鲜脆。” 陕西洛川苹果有限公司经理马宏岗一语道破延安苹果如何破解“丰产不丰收”的难题。
移步换景,洛川县“王掌柜农业”公司从节前开始,就一直处在繁忙的备货中,全自动智能分拣线如照CT一般,可快速为每个苹果拍摄24张照片,依据外观、糖度、硬度等指标进行精准分拣,客户还可实现苹果个性化定制。
162万吨的冷库总储存能力、105条智能选果线……不断升级的苹果产业链,成为延安苹果从“卖一季”变为“卖四季”、从“论堆卖”到“论个卖”的底气。
向数字经济要销量
手机代替传统农具,直播、拍短视频、打单发货成了新农活,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果农张永亮手握厚厚一沓快递发货单,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一天的工作。“触网”伊始,张永亮是为解决自家苹果销路难题,如今,一年通过 *** 可销售几十万斤苹果。
在抖音平台,“延安苹果”超过2.8亿次播放,“洛川苹果”话题超过13亿次播放。这些数据背后,有一批新农人,把果园当作直播间,把流量当作农资,让苹果销量激增。据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延安苹果 *** 零售额就超过20亿元。
路树国说,延安的苹果产业正在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
延长县七里村街道管村的一片认养果园里,架设有高清摄像头,千里之外的客户打开手机小程序,随时可一览园中场景。管村认养果树负责人王刚说,认养模式加上 *** 直播销售,村里的果农每卖出1公斤苹果,就能比过去多挣1元钱。
果树认养方兴未艾。2022年,延安共有果树5.9万株被认养,新的数字融合模式正在黄土地不断发展壮大。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机“种”树是什么体验?陕西这里的苹果走上“云端”从千家万户的餐桌,到“一带一路”的班列,甚至在逐梦九霄的苍穹,都有延安苹果的身影,全国每生产9个苹果,其中就有1个来自延安。现在,用手机就能“种”出一棵真实的延安苹果树,“云认养”模式就能实现这个奇迹。
8月15日,“数字陕西 ‘县’在出发” *** 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市宝塔区电商直播融合孵化服务中心,“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项目经理陈超向采访团讲述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苹果从卖产品向卖服务的升级。
延安市宝塔区电商直播融合孵化服务中心
“数字化+云认养”新模式
圆你“田园梦”
“用手机一扫,进入咱们这个‘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小程序,就能够签约认养一棵苹果树。”谈起“云认养”延安苹果树,陈超有讲不完的故事。“利用互联网模式,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延安苹果、吃到延安苹果,也能让更多果农获益。”
陈超介绍“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项目
“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项目是延安市宝塔区 *** 于2019年发起的公益品牌,平台现有用户近两万人,通过推行“共享经济+定制农业+文旅服务”的新模式,以视频监督等方式追踪果树开花、修剪、施肥、采摘等,实时参与果树的生长成熟过程,同时提供私人定制化服务,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升级,帮助果农建立新的产销对接关系,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陈超告诉记者,“我在延安有棵苹果树”项目倡导“买苹果,不如认养一棵树”消费新理念,即“你认养、我种植,你体验、我服务”,使每一个认养者不仅能吃到味蕾鲜美的有机富硒苹果,还能实时体验苹果种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体验不一样的享受。
除此之外,项目通过数字化设备采集空气及土壤温湿度、氮磷钾、光照、雨量等要素信息,应用到防雹网覆盖、豆菜轮茬、晚霜防冻烟熏作业、滴灌等生产管理过程中,更能科学地帮助果农规避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果农李小军接受采访
李小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汉子,他从事苹果树种植已有多年。他说“以前苹果销路困难,有时候由于一些天气原因,苹果被砸坏了卖不上好价钱,自从去年加入了‘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项目, *** 给我们架起了防雹网,苹果也卖得更贵了,销路再也不愁了,今年我这十三亩苹果估计能卖8万左右。”
手机成“农具”
果品出“深闺”
延安是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更大、气候条件更好的苹果优势产区。“小苹果,大产业”,如今,延安330多万亩的苹果园,成了延安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在这里,直播带货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销售方式,成为“新农人”的“新农具”。
“我在延安有棵苹果树”项目主播王蓉正在直播
“家人们下午好,这是我们延安当地的苹果,咬一口嘎嘎脆,水分特别足,我们保证原产地发货,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延安人民欢迎您。”在宝塔区电商直播融合孵化服务中心,记者看到,通过抖音直播,“我在延安有棵苹果树”项目主播王蓉正在直播间向“粉丝”们推荐延安苹果。
“这要搁以前,咱们延安的乡亲们要不田间地头坐等上门收购,要不亲自跑批发市场,果子到果商那里的价格全凭对方说,有时辛苦一年,果子卖不上价。”陈超说。通过电商直播,现在延安的苹果,今天下单,明天发货,在他看来直播就像一座“桥梁”,能够直达消费者让苹果卖出好价钱。
宝塔区电商直播融合孵化服务中心的农副产品
据了解,“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主播是中心培训考核合格后签约的达人,通过为其提供供应链选品,团队运营等正式开始直播带货,直播赛道除了苹果,黄小米,南瓜子,红薯,蜂蜜,羊肉等农副产品外,还有文创产品,同城团购等赛道。截至目前,农副产品单品销售平均日交易额在5000元左右,同城团购目前在延安当地霸榜前三。
数字经济成为
加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宝塔区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在数字经济、数字惠民、智慧 *** 、智慧农业等领域多点发力,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
延安数字片区的双创街区,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由四大集群组成,以延安市宝塔区中小微企业融合服务中心为代表的企业服务集群;以北航·延安清洁能源孵化器、中传·延安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双创集群;以英雄电竞·延安研发体验中心为代表的电竞集群,以延安市宝塔区电商直播融合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在线集群。这里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的主线发展数字经济,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延安双创街区
在街区的主导下,成功举办创新创业活动百余场,服务企业及创客500余家,累计服务5000余人次。截至2022年6月底,街区已成功毕业企业10家,街区企业营业收入达3.8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500余人。同时还拥有68个专利。
革命老区变“智慧城市”,延安市宝塔区立足特质、突出信息惠民、注重应用实效,全力落实落细和做优做精数字经济十大板块业态。下一步,宝塔区将继续按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的主线,将数字经济与新兴创业和传统产业深度结合,推动新基建建设,用数字经济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者 | 华商网记者 董旭叶 摄影 李国栋
(经济)陕西洛川:土苹果变身“时尚果”新华社西安9月21日电 题:陕西洛川:土苹果变身“时尚果”
新华社记者陈钢、陈晨、张斌
时近秋分,苹果种植大省陕西的数百万亩苹果正在陆续成熟。陕西最负盛名的果乡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达53万亩,当地农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昔日平平无奇的“土苹果”,如今已越来越时尚,正带给群众红红火火的日子。
走进占地近千亩的延安市洛川县国家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仿佛置身一座美丽的公园:果树排列整齐,树形疏朗、林间开阔。绿叶掩映之中,红色的富士、黄色的“瑞雪”、绿色的澳洲青苹,各色苹果挂满枝头。三五游客穿梭其间,开心地玩起 *** ,镜头里,风景如画。
近年来,洛川县不断推进种植技术革新,陆续储备了600多个苹果新品种,以矮化密植技术改造传统果园,老果区不断焕发出新活力。
“与传统的乔化种植相比,矮化密植的果树产量高、优果率高,果园开阔便于机械化操作,更省人工。今年果价好,早熟苹果每斤地头收购价比去年高出2元,一亩地能多赚一两万元哩!”洛川县凤栖街道高堡村村民李新权说,“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雪,果园一年四季都有卖点,能赚好几份钱。”
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通过推进果园改造、加强分选冷藏、打造产业集群、扩大品牌营销,洛川不断延长着苹果产业链条。如今,凭借苹果这个“铁杆庄稼”,万千果农圆了小康梦。
洛川县苹果现代产业园区内的一间门店里,33岁的张秀秀在手机上联络客户,忙得头也不抬。通过电商销售,这位返乡创业的青年,每月要发出100多车苹果。
从当年在田间地头亲手收果、装箱、售果,到如今轻轻点击手机屏幕就能“搞定”销售的全流程,张秀秀坦言自己踩上了农村电商的风口。“苹果早晨在树上,中午在路上,晚上可能就在客户的餐桌上了,多酷啊!”
截至2021年底,洛川县已培育电商企业729家,建立网上销售店3600余家, *** 5000多家。一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加入“苹果大军”的行列。
近年来,洛川县陆续建成一批冷气调库,总贮藏能力达68万吨,实现了苹果常年销售、品质四季如一。与此同时,洛川还引进智能选果线36条,可依据外观、糖度、硬度等指标对苹果进行精准分拣,使客户实现个性化定制。得益于此,果农从过去的“称斤卖”转为“论个卖”。(完)
北方水果之乡名产?陕西大荔冬枣,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大荔冬枣肉细嫩,果肉乳白色,口感细嫩酥脆,味香甜。
2011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大荔冬枣”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12月17日,“大荔冬枣”入选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陕西白水苹果是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特产,以肉美色艳、酸甜适中、香脆可口而驰名中外,先后被评为“中华名果”、“绿色食品”、“黄土高原上的明珠”。“白水苹果”成为全国唯一的以县名注册的苹果商标,白水县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荣誉称号。
洛川苹果,中国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当地栽种苹果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故有“苹果之乡”的美誉。
其果型端正美观,大小一致,底色黄绿,充分着色时,全面浓红或鲜红色,具有肉质细嫩致密、汁多松脆、酸甜可口等优良品质。
城固蜜桔为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特产。其果实扁圆型,果面光洁,色泽艳丽呈鲜橙色或橙红色,果皮细薄易分离,肉质细嫩多汁、易化渣、酸甜适度,深受食客喜爱。
蒲城酥梨是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特产,距今已有2500的的栽培历史,以果大核小、皮薄多汁、酥脆甘甜、黄亮美丽而闻名遐迩,是果中佳品,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梨酒、梨膏、梨糖和罐头等,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佳县红枣,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佳县红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用途广泛,表皮油亮,糖分较高,天热后会自然析出。佳县红枣在种植、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中进行高品质要求和控制,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业界一直给予佳县红枣“天然极品、百果之王”的美誉。
2008年11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佳县红枣”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礼泉苹果是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特产,礼泉县是中国苹果20强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现有苹果面积70万亩,早、中、晚熟品种结构合理,早熟苹果以美八、嘎拉为主,中、晚熟品种以花冠、红星为主,晚熟品种以富士、秦冠为主,8月至10月下旬成熟采摘。
礼泉苹果口感好、个大、香甜清脆、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且易储存,不容易变质。
富平尖柿,是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的特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升底柿和辣角柿两个品系。富平尖柿出饼率高达26%,是 *** 柿饼的优良品种,被专家誉为“制饼珍品”。
淳化苹果以果个大、色泽绚丽、质脆肉细、汁多味浓、硬度好、耐贮运而闻名中外,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特别是南方市场占领一席之地,远销日本、苏联、泰国、美国、朝鲜和新加坡等国。
旬邑苹果是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的特产,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它具有“个大、形正、色艳、质脆、汁丰、甜香、耐贮藏、无污染”八大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旬邑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苹果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县,并授予“中国苹果之乡”称号。
新华社西安9月22日电题:苹果之乡丰收景
新华社记者陈钢、陈晨、张斌
时近秋分,黄土高原云卷云舒,层林渐染。陕西漫山遍野的苹果园,处处可见红彤彤的果子,丰收的喜悦挂在果农的眉梢。
延安市宝塔区从事苹果生产的果农有12.6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56%。去年,宝塔区果农人均收入达1.3万元。苹果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另一张名片。
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成片的山地苹果红得正艳。果园的尽头,村民张彦斌正在家中冷库里忙碌。院内,装满苹果的包装箱堆积如山。院外,一辆卡车装载完毕,发车在即。
种了40年苹果,又到采摘季,张彦斌对今年的销售格外有信心。
这些年,当地果农一路求新求变:给苹果“吃”上了有机肥,品质有保证;果园里搭起防雹网,避免果子“颜值”受损;冷库建在家门口,行情不好时就把苹果存起来,到了淡季再销售。
“过去,我们等果贩上门收购,价格做不了主。现在,苹果品质上去了,我在网上卖苹果,去年卖了7万斤,净赚30多万元!”他说,今年行情更好,中早熟苹果每斤地头收购价比去年高出2元。
多年来,依靠苹果收入,张彦斌为3个儿女挣出学费,自己开上了小车,还在延安城区买了新房。平时,他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农村,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
移步换景。20公里之外,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的苹果公园内,果农乔桂梅又收到了一份认养订单。
“客户用手机小程序认养果树,我定期为他们直播长势。等收获后,再用快递将鲜果送到客户家中。这叫作‘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她走进果园,仔仔细细地将新客户的认养牌挂上枝头。
谈起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采摘旺季,乔桂梅信心满满:“就像去年一样,怕是村里又要堵车了!”
一棵苹果树,富了一方人。陕西最负盛名的果乡洛川县,53万亩苹果渐次成熟。在旧县镇洛阳村的果园,苹果经纪人张永亮正在进行一场直播。
“洛川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是苹果更佳优生区。产出的苹果果形漂亮、色泽艳丽、香脆多汁。”面对镜头,网名“苹果大叔”的他头头是道,“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雪。消费者不光爱吃苹果,也爱这果园里的风景。”
2021年,陕西苹果产量达1242万吨,约占全球的七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从一棵棵苹果树上,果农“摘”下小楼小车,圆了致富梦想。
在渭北旱塬的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种植大户林秋芳组建的“女子果园服务队”远近闻名。这些年,她们的服务地域从白水扩展到外县、邻省,得到了更多收入。
“当初看到技术人员给农户剪树、嫁接,一天就能赚100多元,我羡慕得不得了。”林秋芳脑子活,人也勤快,她带着老乡学起技术,“天黑了都不回去,追着专家问个不停”。
如今,林秋芳的团队成员熟练掌握着扦插、压条等种植技术,80多名队员还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从春到冬,再无农闲。“冬春季节,我们去各地提供果园服务。摘苹果时,我们就给大家张罗销售。”谈及收入,林秋芳哈哈一笑,“好着哩,电动三轮车都换成小轿车了!”(完)
陕西洛川:土苹果变身“时尚果”新华社西安9月21日电 题:陕西洛川:土苹果变身“时尚果”
新华社记者陈钢、陈晨、张斌
时近秋分,苹果种植大省陕西的数百万亩苹果正在陆续成熟。陕西最负盛名的果乡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达53万亩,当地农民95%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昔日平平无奇的“土苹果”,如今已越来越时尚,正带给群众红红火火的日子。
陕西省洛川县旧县镇发展的苹果产业(9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走进占地近千亩的延安市洛川县国家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仿佛置身一座美丽的公园:果树排列整齐,树形疏朗、林间开阔。绿叶掩映之中,红色的富士、黄色的“瑞雪”、绿色的澳洲青苹,各色苹果挂满枝头。三五游客穿梭其间,开心地玩起 *** ,镜头里,风景如画。
近年来,洛川县不断推进种植技术革新,陆续储备了600多个苹果新品种,以矮化密植技术改造传统果园,老果区不断焕发出新活力。
“与传统的乔化种植相比,矮化密植的果树产量高、优果率高,果园开阔便于机械化操作,更省人工。今年果价好,早熟苹果每斤地头收购价比去年高出2元,一亩地能多赚一两万元哩!”洛川县凤栖街道高堡村村民李新权说,“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雪,果园一年四季都有卖点,能赚好几份钱。”
9月20日,陕西省洛川县凤栖街道高堡村村民李新权在果园中查看苹果长势。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通过推进果园改造、加强分选冷藏、打造产业集群、扩大品牌营销,洛川不断延长着苹果产业链条。如今,凭借苹果这个“铁杆庄稼”,万千果农圆了小康梦。
洛川县苹果现代产业园区内的一间门店里,33岁的张秀秀在手机上联络客户,忙得头也不抬。通过电商销售,这位返乡创业的青年,每月要发出100多车苹果。
从当年在田间地头亲手收果、装箱、售果,到如今轻轻点击手机屏幕就能“搞定”销售的全流程,张秀秀坦言自己踩上了农村电商的风口。“苹果早晨在树上,中午在路上,晚上可能就在客户的餐桌上了,多酷啊!”
截至2021年底,洛川县已培育电商企业729家,建立网上销售店3600余家, *** 5000多家。一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加入“苹果大军”的行列。
近年来,洛川县陆续建成一批冷气调库,总贮藏能力达68万吨,实现了苹果常年销售、品质四季如一。与此同时,洛川还引进智能选果线36条,可依据外观、糖度、硬度等指标对苹果进行精准分拣,使客户实现个性化定制。得益于此,果农从过去的“称斤卖”转为“论个卖”。
陕西水果香飘中亚2019年12月29日,中欧班列长安号陕西苹果出口专列从西安出发,开往阿拉木图(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寻觅商机的企业家,抗击新冠疫情的医护人员,传递友谊之声的文化工作者,上下求索的留学生,就是当代的友好使者”……
5月19日, *** 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让陕西恒安宁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宁倍感振奋。
这一天,该公司的3辆货车满载山西新绛县的油桃,一路向西驰骋。几天后,这些油桃将进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阿腾诺尔达市场,经过分销送达中亚各国和俄罗斯。
“我们2017年开始做农产品出口,主要销往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出口量比较大的水果有油桃、橘子和苹果,现在正是油桃成熟的季节。”郭宁说。
郭宁关注到中亚水果市场,源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2013年, *** 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中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2015年,郭宁创办的公司跟随陕西省 *** 部门组织的考察团,前往哈萨克斯坦考察建设中哈苹果友谊园,出口水果的想法在郭宁心中萌生。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由于当地水果品种落后、种植模式单一等原因,中亚国家的水果大多依靠进口,特别是在每年10月到次年5月。不仅如此,中亚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处在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我们还有机会借助这个‘中转站’开拓更大的市场。”郭宁说。
当时,陕西企业将农产品出口到中亚的很少,而且多数做的是边境贸易,也就是先运到边境口岸,再由其他企业销往中亚。郭宁想做的是产地直销,直接和中亚的批发市场合作。这样既能去掉中间商,获得更高利润,还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真正走入国际市场。
郭宁所在的公司位于咸阳。最初,她通过汽运将当地的苹果出口到中亚。2019年,她注册成立陕西恒安宁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进驻西安国际港务区。在这里,她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丰富的合作资源。2019年12月29日,该公司出口的苹果“坐”上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驶向阿拉木图。这是陕西苹果首次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出口哈萨克斯坦,开创了陕西果品直通中亚的先河。
陕西是水果大省,做水果出口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开放型经济的探索发展,也给郭宁的出口生意带来政策利好。但是真正“走出去”并不容易。储存、运输、价格变动、 *** ……郭宁遇到的挑战很多。用她的话说,“几乎把能踩的‘坑’全都踩了一遍”。
郭宁清晰地记得,之一次出口水果的时候,很多手续尚未实现电子化办理。公司工作人员带着商业运输单、原产地证明、植物检疫证书等在内的厚厚一沓资料随车出发,到了目的地才发现资料有缺项,只得返回陕西再准备。
对于水果长途运输的风险,他们也预估不足。有一次出口一批苹果,国外客户的需求是每箱10公斤,他们按照规格要求装了3层苹果,称重时发现只有9.5公斤左右,于是在箱子里多加了几个苹果。结果,苹果出现“靠伤”损坏严重,公司因此损失了数百万元。
随着经验的积累,这条“走出去”的路逐渐顺畅。疫情之前,陕西恒安宁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年出口水果达到2000吨。这中间,除了陕西多地的苹果,还有城固的柑橘,周至、眉县的猕猴桃……出口的陕西苹果还走进了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馆。
“陕西的水果好吃,在我们这里卖得很好!”和郭宁合作已有6年的阿拉木图阿腾诺尔达市场经理杜漫如此评价。
出口生意做久了,郭宁也结识了中亚的一些朋友——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陕西老乡、中亚本地人。这让她觉得和中亚的联系更紧了。借助一些人脉资源,她还发掘了新的商机,从中亚进口矿产品,为公司找到新的营收增长点。
中国—中亚峰会为中国同中亚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开辟了新前景。郭宁期待着依托更多贸易便利化举措,把更多中国农产品带到中亚,丰富当地人的“果篮子”“菜篮子”,也带动更多的陕西农民增收致富。(记者 孟珂)
白水县:“嘎啦”苹果成熟上市继早熟苹果“秦阳”上市之后,新鲜的“嘎啦”苹果也甜蜜来袭。8月16日,走进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雷牙镇刘家卓村的180余亩果园内,香甜气息扑鼻而来,鲜红的苹果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果园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鲜红的“嘎啦”苹果(本文图片由潘美玲拍摄)
丰收的喜悦
村民正在拉运采摘好的苹果
白水县适宜的气候赋予了苹果独特的味道。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得“嘎啦”苹果不光有光鲜诱人的外表,还有回味无穷的甘甜,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青睐。
采摘好的苹果
成熟的苹果
来源:白水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潘美玲 王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