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号什么,陶渊明号什么居士世称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2 0
古人为何有了“姓名”,还要另取“字”、“号”?寓意深远,奇趣无穷

今天的人们大多只有一个姓名,就是父亲的姓氏,再加上父母或家中长辈取的名字,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此外,有的人还会有小名,不过只限于家中称呼,一般不会主动告知外人。

但我们知道,古人大多不止一个名字,除了基本的姓名,他们还会另取“字”、“号”。

例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为什么古人要取这么多名、字、号?有什么讲究吗?

姓氏、名字、号涵义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比如我国古代著名谋士姜子牙,就是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

而姓氏与名字是直到近代才合并为两个单元的。那该如何区分古人的姓与氏、名与字?

01

姓的历史比氏悠久许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代表着一种血缘关系。

当时,每个部族都有着共同的女祖先。那时繁衍后代的方式与今天不同,成年女子只需留在本部族,其他部族的同辈男子要前来女子的部族,与女子生育后代。

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子女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都是随母取姓。

02

后来随着人口繁衍扩大,为了更好地管理,各部族就分出了不同的支系,每个支系会为自己设立另外的称号,这就是氏的来源。

氏的来源多样,有的源自祖先的职业,如巫、陶等。有的源自祖先的称号,如轩辕。有的取自封地之名,如晋国时期大臣赵盾的弟弟赵括,被分封到屏地后,又将分封地作了自己新的氏,因此他就是赢姓,屏氏。

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会有完整的姓、氏,普通百姓是没有的。例如《通志·氏族略序》中提到“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战国以后,礼崩乐坏,姓氏文化逐渐没落,上古时期的姓逐渐消失,氏成为了人们今天使用的“姓”。

姓与氏逐渐合并统一。

03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意思是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无名无字,出生三个月后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这就是幼名。

04

字,也叫表字,别名,是由自己取的。为了避讳直呼人名,才有了字的出现。

如果说“名”是为了分别彼此,那么“字”就带有了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等级的体现。

社会责任是说取了字,就说明这个人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步入社会承担责任了。

在古代,男子的成人礼在二十岁,叫冠礼。女子的成人礼在十五岁,叫及笄。男女只有行成人礼后,才能取字。

古代有个词叫“待字闺中”,意思就是说女子还没满十五岁,没到取“字”的年纪,不能出嫁。

社会等级是说,一个人的名不能随意称呼,只有君王,父亲,长辈等尊者可以称其名,其他平辈、晚辈只能称呼字。

《礼记·士冠礼》中这样解释:“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字的起法有很多,一般遵循对名的进一步解释、意义的进一步提升、名的含义过高进行降调等 *** 。

例如,颜回,名回,字子渊,“回”与“渊”就同义。韩愈,字退之,“愈”有胜过,好过的涵义,“退之”就是对“愈”的谦虚之语。

其实,字的产生是出于尊崇长辈显贵的伦理需要。而现在的我们“有名无字”也恰恰是因为传统的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

05

号又叫别号、表号。这里有两种情况:

之一种是字号(自号),也就是自己再给自己取个号。当字已经不足以表达自我时,古人就会再取一个号来抒发自己特定时期的志趣或情感。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号、别号,起什么,起多少,都没有要求。

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一个人的全部品格,是文化意蕴、生活情怀的体现,所以古人在取名、字、号时如此讲究也就不足为奇了。

例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就是苏轼被贬时,自己给自己取的号,以抒发其超然物外的心境与志趣。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因宅边有五柳树,而且陶渊明 *** 田园,以树为号,也能体现他这种淡泊天然之情。

第二种是谥号,是死后别人为自己取的号。

谥号只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身份尊贵之人才会配有,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例如,岳飞冤狱 *** 后,被追赠了谥号“武穆”,这就是美谥。秦桧的谥号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名、字、号传统用法

晚辈对长辈,自称只能用“名”,不能用“字”、“号”。称呼对方只能用“字”、“号”,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一种冒犯。

长辈对晚辈,如果是有直接亲属血缘关系的,可直呼其名。如果没有亲属关系,是上下级关系,道义上可以直呼名,但一般都是叫对方的“字”、“号”,表示尊敬与认可。

例如刘备从未直呼诸葛亮全名,而是常以“军师”相称。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名字,暗含了许多深意,对一个人的称呼也有许多学问。

今天的我们虽然取消了“字”、“号”等形式,但如何称呼对方,称呼是否得体,仍然需要注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姓氏”和“名字”的演变,是华夏民族不断繁衍生息的写照!而如何为子女取名,如何称呼对方,也值得我们研究探索。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3周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3周

一、高考必背:劝学 《荀子》(《必修三》第48页)(15分钟)(最后十分钟背默后两段)

二、古代文化常识之(一)姓名称谓(10分钟)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之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之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三、近义词辨析(5分钟)

5.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有人认为反腐败查下去会打击面过大,影响经济发展;也有人认为反腐败会让干部变得缩手脚、__________,不愿意干事了。

②孰仁孰暴,对立分明,而两者之中不能有中立的余地。像伯夷、叔齐那样,既不赞成殷纣,又不赞成周 武王,那种__________的态度似乎是无法维持的。

③在革命的时代里,我们犯了错误——只有些爱国心,而不认识革命道路。细想起采,我们的独立不倚不过是__________,但求无过而已。

A.洁身自好 明哲保身 独善其身 B.独善其身 明哲保身 洁身自好

C.明哲保身 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 D.明哲保身 独善其身 洁身自好

【解析】C(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也指因怕连累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偏重于自保。洁身自好: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偏重于保持纯洁。 独善其身:只顾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指只顾自己,不关心集体。偏重于修善养德)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由于在震惊足坛的“1比7”惨案中扮演了悲情主角,巴西队急需为“五星桑巴”正名。是一蹶不振难以自拔,还是挥别悲伤__________,巴西队明日一役牵动着亿万球迷的心。

②湖人队今年的竞争对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获得常规赛冠军的圣安东尼奥马刺队______,欲重温冠军旧梦。上赛季在西部决赛中惜败于湖人队的国王队把复仇作为他们今年的头号目标。

③20世纪50年代,黄叶病曾导演过世界香蕉栽培史上最可怕的一场“瘟疫”,结果使一种十分畅销的香蕉品种彻底灭绝。近两年来,黄叶病又在非洲和拉美一些地区__________。

A. 死灰复燃 死灰复燃 重整旗鼓 B. 卷土重来 重整旗鼓 卷土重来

C. 重整旗鼓 卷土重来 死灰复燃 D. 死灰复燃 卷土重来 重整旗鼓

【解析】C(利用排除法。重整旗鼓:比喻失败以后,重新组织力量再干,褒义。只用于人(包括人的团体、组织等)。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中性。多用于人,偶然也有用于物的。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贬义。)

四、小故事 大智慧

(十一)韩滉节制三吴,所辟宾佐,随其才器,用之悉当。有故人子投之,更无他长。尝召之与宴,毕席端坐,不与比坐交言。公署以随军,令监库门。此人每早入帷,端坐至夕,吏卒无敢滥出入者。

译文:唐朝人韩滉(字太冲,封晋国公)在指挥管辖三吴(一说吴兴、吴郡、会稽)的时候,所任用的部属都很恰当,各依其人的才干安排职务。有一次,一个老朋友的儿子来投靠他,却没有任何专长。韩滉曾经请此人参加酒宴,只见此人从头到尾端坐无语,不曾与邻座的人交谈一句话。韩滉就派他随军看守库门。此人每天早晨进入帷帐,端坐到黄昏。从此士兵都不敢随便进出仓库了。

【冯述评】用人如韩滉,天下无弃才,无废事矣。 【评语译文等】用人如果都和韩滉一样人尽其才的话,天底下就没有被遗忘的人才,也没有荒废的事务了。不管你现在是不是领导,有空就把周边的人观察观察,分析分析,一来锻炼自己的对人的判断力,二来,将来用人时,手边不会乏人。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

虚实之间:“五柳先生”谫论

《宋书·隐逸传》称陶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随着《五柳先生传》的广泛流传,此文渐被当作陶渊明的自传,五柳先生开始与陶渊明等同起来:如庾肩吾《谢东宫赐宅启》“况乃交垂五柳,若元亮之居”,认为陶渊明住宅旁种有五棵柳树;又如《直斋书录解题》“渊明字元亮,大司马侃曾孙,自号五柳先生”,认为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部分学者反对《五柳先生传》为陶渊明自传的传统观点,惟五柳先生究竟是谁?诸家颇有分歧。

王振泰《〈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自况”“实录”说质疑》认为五柳先生指陶渊明的父亲。陶父生平事迹不详,史传只字未言,仅《命子》诗里提到“於穆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寘兹愠喜”。陶渊明为父作传,称之曰五柳先生,且云“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未免匪夷所思。

《饮酒》其十八“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李长之《陶渊明传论》提出此诗与《五柳先生传》属姊妹篇,“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即“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有时不肯言”即“闲静少言”。川合康三、吴国富、李剑锋、于溯等国内外学者指出《五柳先生传》大量袭用《汉书·扬雄传》的记述,范子烨《“五柳先生”是谁》进一步申论,认为《五柳先生传》“是汉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扬雄的传记,该传的传主是扬雄,而不是陶渊明”。此说近年来颇为学界采纳,徐国荣《“五柳先生”人物原型及精神风致之渊源探论》、邵明珍《再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等文,皆主张五柳先生的人物原型是扬雄。但扬雄姓字、籍贯清晰明了,且与“五柳”无直接关系;《五柳先生传》与《汉书·扬雄传》虽多重合之处,亦存在不少细节差异,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等话语,便无法在扬雄身上找到对应的记载。

纵观《五柳先生传》的阐释历史,或将其当作陶渊明的自传,或认为其以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为原型。总之,五柳先生不是虚构的文学形象,而是实有其人。

《咏贫士》其四“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云:“意谓自黔娄以来将近千年矣,而未复见黔娄之辈也。”《五柳先生传》明确将五柳先生归为黔娄的同俦,与前诗矛盾,可证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这种类似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陶渊明诗文中尚有不少。

《拟古》其五“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青松夹路生,白云宿簷端。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和五柳先生一样,诗中的东方一士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衣食匮乏,生活艰苦,而泰然自若。唯一的区别是,五柳先生嗜酒,东方一士擅琴。苏轼《和东方有一士》篇末自注云:“此东方一士,正渊明也,不知从之游者谁乎?”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却说:“此东方之士乃设为理想中人,非固定指某人,亦非自指。”

《饮酒》其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将此兀傲长独醉的“一士”与东方一士结合,便几乎等同于五柳先生。

《咏贫士》其六“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介焉安其业,所乐非穷通。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张仲蔚隐身不仕,穷居陋巷,息交绝游,赋诗自娱,其人其行也很接近五柳先生。

如果跳出《五柳先生传》的语汇渊源,就“柳”“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酒”“家贫”“酣觞赋诗”等标志性要素立论,嵇康同样具备五柳先生的众多特征。据《晋书·嵇康传·向秀传》、张骘《文士传》:嵇康恬静寡欲,博览该通,反对注疏之学,认为向秀注解《庄子》是“妨人作乐尔”;宅中有一茂柳树,弹琴咏诗,自足于怀,“家虽贫,有人就锻者,康不受直。唯亲旧以鸡酒往,与共饮噉清言而已”。嵇康《圣贤高士传赞》叙述“石户之农”“伯成子高”“荣启期”“长沮、桀溺”等人事迹,均曰“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集圣贤群辅录》两处提及嵇康《高士传》,《杂诗》其四“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罇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诗中描绘的理想生活场景,与嵇康“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高度一致。

综上,与其说五柳先生是以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为原型,毋宁说是某类群体的缩影,该群体主要指不慕荣利的隐士、任真自得的高士、固穷守节的贫士,黔娄、扬雄、张仲蔚、嵇康、陶渊明皆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因此,他们身上有许多和五柳先生、东方一士相同之处。

如《宋书·隐逸传》所论,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自况。由于生活境遇、兴趣爱好、人生追求、精神品格高度相似,后世逐渐将二者等同,于是陶宅旁有了五棵柳树,陶渊明也多了个五柳先生的雅号。但陶渊明毕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面对生命的迁逝、生活的困顿、亲友的离世,并不能像五柳先生那般“晏如也”,常有牢骚愁苦之言。如《悲从弟仲德》“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杂诗》其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咏贫士》其一“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反复诉说自己的饥寒、孤独,悲字多次出现。《感士不遇赋》更是连续使用了“慨然惆怅”“悲夫”“悼”“悲”“泪淋浪”“伤”“苦辛”“悲泣”等词语。

杜甫指出陶渊明虽然避世隐居,但“未必能达道”,原因是诗文中颇流露人生枯槁的遗恨。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诗》“虽其遗宠辱,一得丧,真有旷达之风,细玩其词,时亦悲凉感慨”、李梦阳《刻陶渊明集序》“予读其诗,有俯仰悲慨、玩世肆志之心焉”,均敏锐地注意到陶渊明及其作品中慷慨悲凉的一面。相较于理想化、符号化的五柳先生,“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才是陶渊明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五柳先生传》只凸显了陶渊明“道胜无戚颜”的一面,现实的陶渊明常处于“贫富常交战”的矛盾挣扎之中,也曾动摇怀疑,终究隐居不仕,体现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恰如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所云:“(陶公)端居自励,亦深以怀疑改辙为警,曰:‘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曰:‘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曰:‘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概之,将《五柳先生传》当作陶渊明自传的观点,过分强调了陶渊明安贫乐道、诗酒旷达、隐居闲适的属性,相对淡化了他感时忧世、寄慨遥深、孤独寂寞的面向。如此,陶渊明多了份飘逸,少了份厚重,原本复杂的人物形象变得扁平化。另外,将五柳先生的原型凿实为某个具体历史人物的观点,忽略了前者身上折射的群体精神品格、艺术虚构色彩,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象征、广阔阐释空间也因此流于单一化。

(作者:贺伟,系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范子烨:都说是陶渊明,五柳先生到底是谁?

中华读书报

如果说《五柳传》在陶渊明的文学世界中处于核心位置的话,那么,通过对它的科学解读,或许我们可以找到进入这个世界的一把秘钥。在这里,我提出一个有关《五柳传》的基本问题:谁是五柳先生?

普遍认为,五柳先生等于陶渊明

先看人们普遍尊奉的传统解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对《五柳传》所作的《阅读提示》说:“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近一百年来出版的所有《中国文学史》,大致也作如此说。

而宇文所安在其著名的《自我的完美镜像——自传诗》一文中更是盛赞《五柳传》(Biography of Five Willows)为“first great autobiographer”(“之一篇伟大的自传”),代表了西方学术界对这篇作品的基本认识。

五柳先生等于陶渊明,乃是古人与今人的共识,这种共识也构成关于《五柳传》的基本常识。

有趣的是,1928年胡适游庐山,在探访陶渊明故里的途中阅读《庐山志》,他看到宋人周必大《庐山后录》中有一首前人的题诗:“五字高吟酒一瓢,庐山千古想风标。至今门外青青柳,不为东风肯折腰。”于是适之先生在《庐山游记》中写道:“我读此诗。忽起一感想:陶渊明不肯折腰,为什么却爱那最会折腰的柳树?今日从温泉回来,戏用此意作一首诗:《陶渊明同他的五柳》。”这就是他后来赠送给顾廷龙先生的墨宝。

多年前,一位中学生曾经问我:为什么“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陶渊明会为自己作传,并且借古代一位贤妻之口赞美自己?《归园田居》其五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五柳传》却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两种自述是否有矛盾?我在语塞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五柳先生传》是“自传”吗?

众所周知,与《南史·陶潜传》不同,《宋书》《晋书》的两篇《陶潜传》,萧统的《陶渊明传》以及宋人辑录的《莲社高贤传》,并没有陶宅五柳和陶渊明“号五柳先生”的记载,大致都是说陶公“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自况”当然就是自比的意思。很多文化名人都喜欢以古人自比。如《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陈寅恪《自比陶潜·重九日作》:“错认穷秋是晚春,重阳风雨送萧晨。黄花不见何由采,空负东篱自在身。”如果把诸葛亮、杜甫和陈寅恪与其借以自比的古人划等号,无疑是荒唐的。有鉴于此,邵明珍撰文指出:“《五柳先生传》与其说是一篇‘自传’,还不如说是一篇貌似自传的带有小说意味的‘自况’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但更早的质疑来自康熙时代的著名学者张廷玉(1672-1755):

余二十岁时读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以为此后人代作,非先生手笔也。盖篇中“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诸语,大有痕迹,恐天怀旷逸者不为此等语也。此虽少年狂肆之谈,迄今思之,亦未必全非。(《澄怀园语》卷一)

他认为《五柳传》不是陶公的亲笔,而是他人的代笔,在他看来,以陶公之为人风范,绝不会充当一个顾盼自雄的传主。因为作为一代“天怀旷逸”的大诗人不会在“自传”中大量袭用前人的语言。事实上,《五柳传》几乎是字字有来历,语语有根源,我们试将此传与《汉书·扬雄传》加以对比:

1. 闲静少言(《五柳传》)/(1)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汉书·扬雄传》)(2)清静亡为,少嗜欲(《汉书·扬雄传》)

2. 不慕荣利(《五柳传》)/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汉书·扬雄传》)

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五柳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汉书·扬雄传》)

4.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传》)/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汉书·扬雄传》)

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传》)/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汉书·扬雄传》)

6.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传》)/顾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

7.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汉书·扬雄传》)

以上7例,有四位学者在其论著中大体上已经指出,他们是: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蔡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吴国富(《“五柳先生”及“无弦琴”的守穷守默——从扬雄看陶渊明的“愤宋”》,《九江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简称“吴文”)、李剑锋(《〈五柳先生传〉渊源新论》,《九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简称“李文”)和于溯(《互文的历史:重读〈五柳先生传〉》,《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五辑,程章灿主编,凤凰出版社2012年7月版,简称“于文”)。

这里我加以补充。

例句2,与《五柳传》对应的还有:(1)“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2)“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括于势利乃知是。”(《汉书·扬雄传》)

例句3,与《五柳传》对应的还有扬雄《答刘歆书》:“雄少不师章句,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

例句5,陶渊明《劝农》:“儋石不储,饥寒交至。”古直注引《汉书·扬雄传》:“乏无儋石之储。”(《重订陶渊明诗笺》,李剑锋整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下引古直注只标本书页码)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古直注引《汉书》曰:“扬雄室无担石之储,晏如也。”(第88页)

例句6,与《五柳传》对应的还有扬雄《答刘歆书》:“少而不以行立子乡里,长而不以功显于县官,着训于帝籍,但言词博览,翰墨为事,诚欲崇而就之,不可以遗,不可以怠。”例句6,是对扬雄一生文章事业的檃栝,与《五柳传》对应的还有:(1)“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崏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2)“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3)“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殷周之虚,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罔,还,上河东赋以劝。”“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此三事都是汉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根据《汉书·扬雄传》“雄之自序云尔”的表述,班固此传是完全抄录扬雄《自序》原文的。

根据上举7例,川合康三“对《五柳先生传》作了逐字逐句的解析”(《中国的自传文学》,第59-65页);针对“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特别指出:“这里开始叙写五柳先生的为人,首先概括其性格的总体特征,一曰静默,一曰寡欲。而静默和寡欲的反面,即世俗社会的饶舌和贪婪。这与《汉书》扬雄传所说‘默而好深湛之思’,‘清净亡为,少嗜欲’的扬雄性格显然相合。……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有着扬雄浓重的投影”(同上,第59页)根据《饮酒》二十首其十八“子云性嗜酒”,他进一步指出:“以扬雄自拟,是渗透《五柳先生传》全篇的底蕴。”(同上,第61页)“《五柳先生传》的赞语,习用的是扬雄传的措辞。”(同上,第65页)但是,由这些精彩的分析以及种种卓见,他却得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

《五柳先生传》作为自传文学的独有特色,……就是作者佯称不知道五柳先生是谁,但恰恰因此而露出‘马脚’,告诉人们五柳先生就是他自己。

这个结论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说详下文)。吴文则指出:

陶渊明生平读书众多,《汉书》是他精熟的一种。……陶渊明对扬雄特别关注,《饮酒》诗有一首专门咏扬雄事迹,并仿照《扬雄传》的一节写成《五柳先生传》。

李文也肯定:“扬雄《自叙传》是一篇直接影响《五柳先生传》的传记作品。”于文则从互文性文本建构的角度阐发以《五柳传》为核心的复杂的文本关系。这些学者的研究在客观上已经触及了“谁是五柳先生”这一核心问题,而以川合康三的阐发最为到位,可惜的是,由于他对“前见”的恪守以及出于对自己整部书学术体系的考虑,最终和一个重大的学术发现失之交臂了,由此他的那部学术名著也可能难免要遭受被颠覆的厄运。

《五柳先生传》是传记,传主是扬雄

根据上举各例,我可以断定,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不是自传,而是汉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扬雄的传记,该传的传主是扬雄,而不是陶渊明。对此,我们将予以更充分的论证。

首先,我们把陶渊明《五柳传》的局部和他的《饮酒》二十首其十八的前五句加以比较:

1. 性嗜酒/子云性嗜酒

2. 而家贫不能常得/家贫无由得

3. 亲旧知其如此/时赖好事人

4. 或置酒招之/载醪祛所惑

5.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觞来为之尽

就此5例而言,诗、传之间是完全对应的。古直注曰:“《汉书·扬雄传赞》曰:‘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此诗首四句即隐括赞语,靖节以雄自况者亦在此。”(第131页)但更有力的证据在于《五柳传》的“赞曰”和《饮酒》其十八最后5句的对应关系。对此诗,宋人汤汉注云:“此篇盖托子云以自况,故以柳下惠事终之。”(《陶靖节先生诗注》卷三)古直注曰:

《汉书·董仲舒传》:‘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此诗末四句本此。盖《法言》云:‘或问:柳下惠非朝隐者与?曰:古者高饿,显下禄隐。’姚信《士纬》曰:‘扬子云有深才,潜知屈伸沉浮,从容玄默,近于柳下惠朝隐之风。(《御览》四百四十七引)。子云以柳下惠自比,故靖节亦即以柳下惠比之。《抱朴子》曰:‘孟子不以矢石为功,扬云不以治民盖世。求仁而得仁,不亦可乎?’靖节称为仁者,亦当时之笃论矣。班固赞雄‘恬于势利,好古乐道。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此岂肯言伐国者哉?不言伐国,从容朝隐,以希柳下之风,显默之际,窅乎远矣。靖节所以赞之曰: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第131页)

也就是说,扬雄在其《法言》中,曾暗中以柳下惠自比,突出自己的朝隐之风,而陶渊明也以柳下惠比扬雄,称之为仁者,可谓深知其用心,同时,陶公又以扬雄自比,表达个人的仰慕情怀和不凡心志。显然,如果我们把“子云性嗜酒”改成“五柳性嗜酒”的话,这首诗在内容表达上与《五柳传》就更加吻合。这一传一诗之间的动如影响、若合符契的文际关系,足以证明《五柳传》的传主就是扬雄。

其次,“五柳先生”的名号也与扬雄有密切关系。扬雄的姓氏有杨、扬两种写法,扬姓几乎被公认为他的本姓。《汉书》本传: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杨,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偪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江上,处崏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校点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册,第3513页)

传载其《反离骚》也说:“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扬侯。”如班固所言,《扬雄传》取自扬雄本人的《自序》。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校点本,所依据的底本是清人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底本“晋之杨”,不作“晋之扬”,晋国无扬地。扬雄先人的食采之地是“晋之杨”,实际就是古杨国——杨姓是以国为姓的产物。古杨国存在于两周时期。根据2016年洪洞坊堆——永宁堡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杨姞壶和“四十二年逑鼎”判断,古杨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中部,这就是扬雄说的“在河、汾之间”,即黄河与汾水之间。因此,子云的姓氏当以杨为正,而扬则是其先人为躲避仇家改姓入蜀的结果。《文选》卷四十载杨修《答临淄侯笺》有“今修家子云”之说,即以扬雄为其先人,如果子云姓扬,杨修就不会有这样的表述了。

明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时杨、柳二字经常通用。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里杨、柳不分。梁元帝《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垂柳”就是“垂杨”。徐陵《折杨柳》:“妾对长杨苑,君登高柳城。”长杨即高柳,高柳即长杨,二者互文见义。汉代有长杨宫,扬雄曾作《长杨赋》,长杨是指连绵的柳树。汉朝还有五柞宫。扬雄《长杨赋》:“振师五柞,习马长杨。”扬雄《羽猎赋序》:“至长杨、五柞。”长杨宫、五柞宫都是扬雄亲历之地。故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宅”,可视为对五柞宫的套改,借以暗示传主是汉廷之人。

不仅如此。《淮南子·说林》“柳下惠见饴曰”一句下,《艺文类聚》卷八十九引许慎《淮南子注》曰:

展禽之家树柳,行惠德,因号柳下惠。

展禽是柳下惠之名,因家中种植柳树并广施惠德而得名(一说柳下为地名,展禽食采于此,广施惠德),正是“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的隐文。这也强调了扬雄以柳下惠自比的特征。因此,“五柳先生”的名号暗用的表达方式正是以柳代杨,“柳先生”就是“杨先生”。类似的例证还有柳如是,改“杨”姓为“柳”,初名杨影怜,后更名为柳隐。杜甫《可叹》诗:“河东女儿身姓柳。”所以钱谦益号之曰“河东君”。那么,陶家住宅附近是否有柳树呢?答案是肯定的。陶诗:“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其五)“梅柳家门植。”(《蜡日》)皆是其例。但问题尚不止于此。“五柳先生”的“柳”还可能是“留”的谐音字。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垂杨”就是柳。根据清人赵殿成的注释,柳是留的谐音,留通瘤。“左臂生柳”的典故见《庄子·至乐篇》。倘若此说不失之于穿凿的话,那么,“五柳先生”深层的隐文就是《汉书·扬雄传》所说的“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五柳者,五世各留一子也。据《责子》诗序,陶公有五子,由此五子上溯至陶侃(陶公曾祖),也恰好是五世。可知“五柳先生”的名号正表现了扬雄的以柳下惠自比,陶公又以扬雄自比的情况,史传所谓“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正是此意。而所谓“先生”者,在中古时期也可能是“雄”的合音字,“宅边有五柳树”的“树”也可能是“蜀”的谐音字(扬雄为蜀人)。姑志疑于此,以伺通博。

复次,《五柳传》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实的部分是对扬雄的暗写,可称为虚中之实,貌似纯粹虚笔的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的表述,因为这不符合古代传记写作的传统,如陈寅恪所言:“大凡为人作传记,在中国典籍中,自司马迁班固以下,皆首述传主之姓氏名字。”(《柳如是别传》)“何许”是中古时期的习语。如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又陶渊明《圣贤群辅录》:“求仲羊仲”条:“右二人不知何许人。”这一表述方式的远源是东汉赵歧的《三辅決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二人不知何许人,皆治车为业,时人谓之二仲。”(清张澍辑《三辅決录》)《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与子俨等疏》“但恨邻靡二仲”,皆用此典。而近源则是东晋皇甫谧的《高士传》。在《高士传》中,至少有石户之农、 商容、荣启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此三人并见陶渊明《扇上画赞》)、老商氏、东海隐者和汉滨老父者等9人的小传称“不知何许人也”。依据此类人物别传通例,采用这种表述方式,意味着所述之传主是古人,《五柳传》当然也不例外,这也是一种虚中之实。至于《五柳传》“亦不详其姓字”的表述方式,则源于阮籍《大人先生传》:“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故“亦不详其姓字”一句的隐文就是“大人先生盖老人也”,这位老人就是扬雄,这也是虚中之实。因此,《五柳传》开篇两句貌似缥缈的表述就绝非可有可无的废话。实际上,这是陶渊明有意制造的“文学迷雾”,其中暗含着充满善意和智慧的“文学诡计”。

当然,更为“奇幻”的是《五柳传》结尾的“赞曰”。这段文字来自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古列女传》卷二“鲁黔娄妻”:

鲁黔娄先生之妻也。先生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隐门而入,立于堂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墼席藁,缊袍不表,覆以布被,手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曾子曰:“斜引其被,则敛矣。”妻曰:“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也。先生以不斜之故,能至于此。生时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意也。”曾子不能应,遂哭之曰:“嗟乎!先生之终也,何以为谥?”其妻曰:“以‘康’为谥。”曾子曰:“先生在时,食不充口,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荣,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其妻曰:“昔先生,君尝欲授之政,以为国相,辞而不为,是有余贵也;君尝赐之粟三十钟,先生辞而不受,是有余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曾子曰:“唯斯人也,而有斯妇。”君子谓黔娄妻为乐贫行道。《诗》曰:“彼美淑姬,可与寤言。”此之谓也。

颂曰:黔娄既死,妻独主丧。曾子吊焉,布衣褐衾。安贱甘淡,不求丰美。尸不掩蔽,犹谥曰“康”。(《丛书集成初编》)

对这个故事,陶渊明《咏贫士》七首其四有专门的传写: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从来”二句,表达的就是《五柳传》“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的意思。但是,最令人回味的是,在《古列女传》中,居“鲁黔娄妻”故事之上的就是“柳下惠妻”的故事。《五柳传》既然突出扬雄以柳下惠自比的特征,为何不用柳妻之言赞美传主,却偏偏用黔妻之言赞美传主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为了回应《汉书·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表述,从而更充分地凸显传主安贫乐道的精神情操,当然,这也与这种表述本来就出自扬雄本人之口这一事实分不开。而“柳下惠妻”的言论,主要是彰显夫君“忧民救乱”的美德,与黔娄的道德特征存在差异,既非扬雄之自比,自然也就与《五柳传》互不相属了。《文选》卷五十七颜延年《陶徵士诔》:“黔娄既没,展禽亦逝。其在先生,同尘往世。”颜氏称陶公与黔娄和柳下惠“同尘”于既往之世,则是兼赅《五柳传》和《咏贫士》其四,可见他是深知“谁是五柳先生”的。

因此,《五柳传》所谓五柳之宅,本质上乃是道德之宅,是仁义之宅,是精神之宅。《世说新语·赏誉》第20条叙述在东吴灭亡后,吴中名士蔡洪赴洛,有人问“吴旧姓何如”,其答辞盛赞东吴诸君,有云:“以洪笔为鉏耒,以纸札为良田。以玄默为稼穑,以义理为丰年。以谈论为英华,以忠恕为珍宝。著文章为锦绣,蕴五经为缯帛。坐谦虚为席荐,张义让为帷幙。行仁义为室宇,修道德为广宅。”“以玄”句,本于《长杨赋并序》:“且人君以玄默为神,澹泊为德。”“玄默”、“澹泊”乃是扬雄所推崇的清静无为的君主理想。“行仁”二句,本于《解嘲》。在“世异事变”(《解嘲》)中,只有“守德之宅”(《解嘲》)才能趋向永恒,趋向宁静。

显而易见,《五柳传》是由两套话语构成的:表层的晋人话语是陶渊明的,深层的 *** 话语是扬雄的。两套话语互为表里,从而充分实现了陶公与扬子的精神对话。与古人对话是陶公的一贯追求。“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穫早稻》)“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七首其二)“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有会而作》)他不仅追寻古代高士的行迹,而且探求他们的心灵。对他而言,历史不是过去,未来也不会到来。他同古今一切高贵的灵魂对话。他用自己的意志和心灵去感受去扩张,去发现古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借助这种发现,他确认、丰富、拓展了自己的精神领域,建立起支撑自己生命的精神柱石;他也由此将自我置于历史的河流中,在历史性的永恒存在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根据和理由,找到立足于此生此世的存在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而在陶渊明努力探寻的古代贤者与先哲的人物谱系中,扬子无疑居于核心的位置。《五柳传》的创作,为陶公与扬子建立了深度的精神关联,并由扬子推进到柳下惠。

要之,陶渊明穿越了四百年的时光隧道,发现了扬雄,又在扬子的指引下,发现了一代道德典范柳下惠,最后借五柳先生以自况,从而完成了对自我生命的诠释和人生价值的界定。因此,就本质而言,我们可以把《五柳传》视为陶渊明的“精神自传”,其所张扬的精神我们亦可称之为“五柳精神”。

谁是五柳先生?拥有“五柳精神”的人就是五柳先生!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全文15000字,刊于2017年9月13日《中华读书报》)

陶渊明缘何用了九个“不”?——再谈《五柳先生传》

2017-09-27 范子烨 中华读书报

拙文《五柳先生是谁》(以下简称为“拙文”,见《中华读书报》2017年9月13日第5-6版)通过文本对比,揭示了《五柳先生传》(以下简称为“《五柳传》”)与《汉书·扬雄传》(即扬雄《自序》)的渊源关系,由此确认《五柳传》的传主是扬雄,《宋书·陶潜传》所说的“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就是陶渊明以扬雄自况,只是“时人”不知“谁是五柳先生”而已。限于篇幅,有一个细节问题,拙文没有深谈,那就是《五柳传》用了九个“不”字。从这一角度来考察以上两篇文本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事实上,在这样一篇短文中,如此高频率地使用同一个否定副词,确实是一道独特的小小风景。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

按“不”字为一篇眼目。“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恒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酒之“不能恒得”,宅之“不蔽风日”,端由于“不慕荣利”而“家贫”,是亦“不屑不洁”所致也。“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老子所谓“当其无,有有之用”,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船山遗书》第六三册《思问录》内篇)。如“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地者而破除之尔。仇兆鳖选林云铭《挹奎楼稿》卷二《〈古文析义〉序》:“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培根(Ba-con)论读书(Of Studies)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swallowed);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语较周密,然亦只道着一半: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只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异宜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四册,第1228-1229页)

这段话在现代研究陶渊明的论著中被反复征引,进而渗透到有关《五柳传》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如金星《鄙视流俗傲然处世——从“不”看〈五柳先生传〉》(《阅读与写作》2000年第10期,同题文章又见于《课外语文》2006年Z2期,作者题为赵新民),汪茂吾《从“不”看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语文天地·初中版》,2005年第20期),等等,而唐若从记录的安徽省淮北市海宫学校有关《五柳传》的一场师生对话则比较有代表性:在有两位同学将五柳先生的特征概括为“淡薄名利”“安贫乐道”之后,老师最后总结道:“这九个‘不’字像一条红线,把全文串起来了,把五柳先生的特点突出出来了,也为我们背诵文章提供了线索。”(《陶渊明说“不”—〈五柳先生传〉实录片段》,《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由此可见,钱先生的对《五柳传》的解读,被人们普遍视为“探河穷源、剥蕉至心、层次不紊、脉络贯注”(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语)的妙论,他又征引英国培根论学之言,似乎更显得视野开阔,中西合璧,发人深思。但钱先生两次所引《五柳传》“不详其姓氏”,“姓氏”,陶集各本均作“姓字”,拙文曾引阮籍《大人先生传》:“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五柳传》本此。钱先生本来博闻强记,记忆中虽两次偶误一字,也不必责备。又钱先生所引培根论学名言,两次出现“swallowed”(吞、咽)一词,培根行文素来简古,所以我感觉此处引文有点异样,于是用微信咨询美国西华盛顿大学英文系俞宁教授,俞先生迅速查阅了两种培根原著的版本,即The Project Gutenbert Essays(Produced by JudithBoss and David Widger,2013,P575)和The Oxford Authors: Francis Bacon(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6, Page 439),确认第二个“swallowed”本来是“digested”(消化、透彻了解之意,这两个词都是英语的动词被动式)。随后我翻检1819年伦敦版《培根全集》,查核其第二卷Essays Civil and Moral(《论说文集:民事与道德》)中的L.OF STUDIES(《论学问》)一篇,确认钱先生节引了其中的两句,这段话完整的的原文是:“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that is, some books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第374页)水天同的译文是:“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一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0页)算是又一个记忆偶误,也不必责备。但是,钱先生又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地者而破除之尔。”如此论陶,就把“五柳先生”无端拔高得有些“过柳”了,必须得略微说道一下。

我们知道,《宋书·陶潜传》所载《命子》诗作为陶公自述家世与族史的诗作,是他在身体衰微之际写给长子陶俨的。全诗凡10节,之一节称“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为虞宾,历世重光”云云,第三节称“于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书誓河山,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第五节称“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诗人先称浔阳陶氏来自于陶唐氏(即尧帝),随后又提到了三位陶氏人物:汉愍侯陶舍(公元前202年前后在世),汉丞相陶青(公元前195年前后在世)和晋大将军长沙郡公陶侃(259-334)。在“启土”一句下,日本学者斯波六郎引《尚书·武成》:“惟先王,建国启土。”在“亹亹”一句下,斯波氏引《毛诗·大雅·文王》:“亹亹文王。”在“桓桓”一句下,斯波氏引《毛诗·周颂·桓》:“桓桓武王。”在“天子”一句下,斯波氏转引铃木虎雄《陶渊明诗解》:“《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均见斯波六郎《古直〈陶靖节诗笺〉补正》,《汉文学纪要》,第三册,第1-11页,1949年7月)无论尧帝,还是周武王、周文王,在后世均有圣王之目,陶公用这些历史巨人来比拟其先人,其雷人之语令人震撼,比较而言,平生颇为狂傲的谢灵运的“述祖心态”则要平淡许多。从《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所载谢氏《山居赋》和自注以及《文选》卷十九所录谢氏《述祖德诗》来看,谢客不过是彰显其祖父谢玄将军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的美德而已,并没有多少夸饰之辞。陈郡阳夏谢氏本属一流高门,浔阳陶氏恐怕连三流都算不上。而所谓以塚中枯骨骄人,实乃六朝人之通病,高雅如陶公者,不仅未能免除此种恶习,而且将其推向极致了。这正是历史人物复杂的一面。显然,钱先生的“破除论”是缺乏历史感的,但他是文学学者,不是历史学家,我们对他的文字可能不应绳以史法。因为我并不认为钱先生对“二史八书”之类的史籍都很熟悉,尽管这些书是一般治南北朝史学者的必读书。杨绛回忆少年时代的钱锺书:“他纳闷儿的是,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关公若进了《说唐》,他的青龙堰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敌得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头子;李元霸若进了《西游记》,怎敌得过孙行者的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记钱锺书与〈围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事实就是如此,每个有本事的人也都是有局限的人。此外,《管锥编》的初稿毕竟写于“轰轰烈烈”的年代,钱先生的“破除论”似乎多多少少有一点时代镜像的折光,只是其本人没有觉察而已。但无论如何,陶公的“阶级觉悟”也没有达到钱先生所说的那种高度,至于有人因陶公躬耕垄亩、讴歌劳动就封他为“农民诗人”,那就更加离谱了。

还是回到《五柳传》的九个“不”字。美国著名汉学家戴维斯(A.R.DAVIS)教授的英译《五柳传》(BIOGRAPHY OF THE GENTLEMAN OF THE FIVE WILLOWS)对我们理解作品的这种语言现象很有帮助,我们也不妨借此机会体会一下“五柳先生的西游”(卞东波教授语)或者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特殊风采: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We do not know of what place the gentleman is a native, nor do weknow his family or his courtesy-name. Around his house there are five willowsand from these he took his literary name.

2.闲靖少言,不慕荣利。/Quiet andof few words, he does not desire glory or profit.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Hedelights in study but does not seek abstruse explanations. Whenever there issomething of which he apprehends the meaning, then in his happiness he forgetsto eat.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By naturehe is fond of wine, but his family is poor and he cannot usually get it.

5.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His relatives and friends know that this is so, and sometimes setout wine and invite him. Whenever he goes to a party, he will drink to the end.He expects that he will certainly get drunk. When he is drunk, he will withdraw,but never regret that he must go.

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His house “with surrounding walls only a few paces long” is lonelyand does not shelter him from wind and sun. His short coarse robe is torn andmended. is dishes and gourds are “often empty”. Yet he is at peace.He constantly delights himself with writing inwhich he widely expresses his own ideals. He is unmindful of gain or loss, andthus he will be to the end.

7.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The Appraisal: Ch’ien Lou had a saying: “One does not grieve over poverty and low position, one is notconcerned about riches and high rank.”May we think he wasspeaking of this sort of man? Drinking wine and writing poems to please his ownwill, is he not a man of the time of Lord Wu-huai or Lord Ko-t’ien?

“黔娄”二字下,宋人校语:“一有‘之妻’二字。”戴氏译文忽略了“之妻”二字,实为不妥(参见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02页,戴维斯《陶渊明:他的著作及其意义》,之一卷,剑桥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页)。但戴氏对“不”字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尤其令人叹服的是他将“以此自终”译为“thus he will be to the end”,意在表明陶公此传是对传主一生的实录和总结,他倾情描写的是传主晚年的意趣和心态。戴维斯在注释中还指出:“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创建有关自己的故事,这在中国文学中可能具有初始的意义。我们至少有沈约的观察可以作为证明,那就是他作为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的有关此传真实性的声明。但此传的描写在客观上毕竟同时具有自我贬低和自我确信的双重意味,对于社会地位经常有不安之虞的中国史官而言,其中也包含着某些不易理解的因素。但陶渊明是一位成功者,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后人眼中的完美典范。”可见他尊重传统对《五柳传》的解读,但也有自己特殊的看法。他很可能已经感觉到人们对《五柳传》的传统解说有问题,譬如,他在注释中就曾经援引清人张廷玉质疑《五柳传》为自传的观点(参见拙文)。而戴维斯没有发现的问题是,《五柳传》以九个“不”字衔接全文的“章法”正来源于《汉书·扬雄传》:

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杨,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赞曰:雄之自序云尔。……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括于势利乃知是。……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忽之。

仅仅以上所引扬雄《自序》的局部,就有12个“不”字,他的一些辞赋作品,如《长杨赋》《反离骚》等,也是多有“不”字。通过考察、对比这两篇传记频繁说“不”的这样一个高度相似的语言现象,以及相关语词、语句、语段、语篇在语义表达上的雷同现象(参见拙文),我们可以断定五柳先生就是扬雄。多年以前,拙著《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在讨论东汉时代一些经学大师“有意突破家法乃至训诂藩篱”(杜国庠语)的学风时曾经指出,这种学风由“著名学者和作家扬雄开其先河”,“《汉书》卷八七上本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顾尝好辞赋。’俨然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之主人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之所以作出这种判断,正是基于对以上两传在语言语义上的相似性的认知。实际上,魏晋时代的重要玄学命题“言意之辨”,远绍庄子得筌忘鱼之说,近得扬雄不为章句之旨,陶渊明所谓“欲辨已忘言”乃是其余绪。《五柳传》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作为以扬雄为始作俑者的汉代经学训诂的反动,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钱先生牵引培根的读书论作为比附,未免失于肤浅和妄附了。这个小小教训足以表明,搞中西文化比较即使仅仅作为一种学术 *** ,也应该是非常慎重的,作为一个学科的情形可能就更加复杂。

其实,陶诗几乎篇篇有“不”,就像“篇篇有酒”一样,我们看到: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乞食》)/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酬刘柴桑》)/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与殷晋安别》)……

类似的说“不”诗句,遍布陶集。尽管陶渊明喜欢饮酒和常常说“不”的语言习惯,未必全是扬雄这位“精神导师”发生作用的结果,但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可以作为佐证之一的,是陶渊明的“无弦琴”,其中所浸透的观念的近源正是扬雄《解难》“譬画者画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的喻辞(这一点吴国富教授在其论文中已经指出,论题见拙文)。而细读陶诗,我们也可以常常窥见扬子的影响。《太玄》卷第九《玄掜》:

……可听者,圣人之极也;可观者,圣人之德也;可久者,天地之道也。是以昔者群圣人之作事也,上拟诸天,下拟诸地,中拟诸人。天地作函,日月固明,五行该丑,五岳宗山,四渎长川,五经括矩。天违地违人违,而天下之大事悖矣。(司马光《太玄集注》,刘韶军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0页)

陶公《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之妙句,即从此文化出。而扬子所言“天违地违人违”,违就是违背、冲突、不顺的意思。“洲渚四绵邈,风水互乖违。”(《于王抚军座送客》)此为“天违”和“地违”。“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饮酒》二十首其九)“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五首其三)“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闲情赋》)这些都属于“人违”。《太玄》是扬子一生思考、劳作的结晶,是扬子建构的学术大厦的核心性成果,在中古时代更是驰誉学林的名著,如汉宋衷、吴陆绩和晋范望等著名学者都曾经为之作注。宋代司马光研究《太玄》前后历时三十年,并撰写了《太玄集注》一书,足见其重大学术文化价值是举世公认的。《太玄》征服了陶公,因而他熟读此书,并且引《玄》入诗(更多的例证已见拙文),在“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化氛围中别创一种充满哲理的田园诗境。

总之,扬雄作为一代新圣的文化魅力就在于,他是发现真理、恪守道德并以自己伟大的学术建树和卓越的文学业绩走向永恒的人类社会的脊梁,作为社会的良心,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真正的贫穷是没有才华没有智慧,真正的低贱是没有道德没有创造。因此,陶公作《五柳传》以扬子自况,也绝非低调之举,其高出世表的心志,其藐视流俗的态度,其立名后世的理想,千载以下,犹可想见。令人欣慰的是,陶渊明成功了。但这一切都以极其深隐的方式,潜藏在淡淡写来的笔墨当中。白居易《访陶公旧宅》诗曰:“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白香山对陶公的理解是非常深透的:“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是修养,也是压抑;是幸福,也是凄怆。那么,就创作心态、创作机制和创作形态而言,如以上所论和上一篇拙文所说的一石三鸟的写人艺术以及外晋内汉的语言艺术,在人类的文学海洋中是否还有另一篇作品可与《五柳传》相媲美呢?期待着人们的对话。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朱虹 张雷:隐逸诗宗陶渊明

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生活在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间,即东晋末年至南朝初期,他是中国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流传于世的作品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到南北朝之间的过渡时期,乱象频生,战争不断,民生凋敝。陶家世居吴地,先前在鄱阳(今九江市都昌县),后迁居浔阳(今九江),高祖父陶丹为三国时东吴的扬武将军,地位不高,曾祖陶侃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四大贤母之一,祖父曾为太守。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没落,外祖父孟嘉是吴地士族、当时名士,有“孟嘉落帽”的轶事流传。陶渊明在青少年时期,受过比较正统的儒家教育,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非常注重自身的品德情操和文化修养。“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不仅读千卷书,还行万里路。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为官,先后任江州祭酒、桓玄幕僚、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这些官职虽然不高,但是因为江州(九江)在东晋时期的特殊军事地理位置,陶渊明几次被卷入政治斗争漩涡,看尽政治倾轧的黑暗和残酷,最后他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就借故辞官回归田园,以一篇文辞俱美、云水沁润的《归去来兮辞》作为告别十二年的仕宦生涯,开始了自耕自种、饮酒读书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大部分的诗文作于他辞官归隐以后,二十多年间,他的脚步足迹囿于田园阡陌,他的行动范围很少走出江西九江,他的诗作主题也和他的生活一样单纯:田园、酒、读书思想杂记,以及和友人的酬答。按照诗歌的形式,陶渊明的诗歌分为四言诗和五言诗,公认成就更高的是五言诗。

陶渊明作为中国之一位田园诗人,他创作的田园诗高标逸致,一千多年来引发诗人们跟随效仿,形成了中国文学中独辟蹊径的一个派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千古传颂,陶渊明的田园诗里有一种被阳光烘热的温暖明亮的底色,天高地厚,空气通透,自然与人都在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这里,生活和艺术都以简朴的形态释放出饱满的生命力。陶渊明的田园诗和他创作的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互为印证,把当时处在社会里更高层的贵族们鄙视的农家劳作生活,安置在了艺术的更高层,让所有读过田园诗的人都向往桃花源,向往诗意的田园生活,给每一个中国人都种下了“田园梦”。

陶渊明还是之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将“诗”与“酒”有机结合,赋予“酒”成为艺术的一个永恒主题;他的文章情辞皆美,气韵生动,一篇《归去来兮辞》短短百言,开启了中国文学的“归去”主题,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被国学大师陈寅恪誉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他的《形影神赠答诗》将哲学的思辩熔铸为高超的生命体验感悟;他以仅百余首诗文的数量,成为与屈原李杜并肩的巨匠,他笔下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是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很多人认为他更大的成就是把日常生活诗化,把鸡、狗、锄头、种豆、喝酒这些生活琐细作为诗的主体,从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日常起居中参悟生命哲学的思考。在陶渊明之前,诗的内容不曾这么广泛,也不曾这么充满个性和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

对于陶渊明的诗歌特点,有两个字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平淡。平淡成为诗歌的境界是从陶渊明开始的,明人胡应麟《诗薮》言“陶之五言,开千古平淡之宗”。梁实秋解析陶渊明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苏东坡评价“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辛弃疾感叹“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 *** ”,元好问钦佩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李东阳拜服“陶诗质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王国维大赞陶渊明的诗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合一”的更高境界。


在陶渊明去世后一千六百多年间,对陶渊明其人其文的评价出现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脉络。关于陶渊明其人,素以“靖节”的品格、超脱的风度,生平事迹载入《晋书?隐逸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生前死后都备受尊重。而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和评价,却经历了一个从冷落到尊崇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不断深化、审美的积淀相关,可以说对陶渊明的解读是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历朝历代的诗人文客长久地欣赏陶渊明,关注陶渊明,受陶渊明影响,他们为陶诗注释、学陶诗、和陶诗、集陶诗,到了现代陶学更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学科体系,成为显学。这种现象在中国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陶渊明引用的“三径”什么意思,有哪些诗词用到了这个典故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那么这个“三径”是指什么呢?其实“三径”是古代文人常用典故之一,要弄明白这个典故的特殊含义,这还需要从典故的来源说起。据东汉末年人赵岐的《三辅决录·逃名》记载,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专政,兖州刺史蒋诩不愿做官,就归隐乡里。他不愿和外面的官场之人交往,在自己家庭院中就开辟了三条小路,只和同样隐居不求功名的羊仲、求仲这个两个隐逸之士交往。


因为这是隐逸之士所行之路,后来就用“三径”来指隐士隐居之地,或隐居避世与寄情山水田园,陶渊明的句子就是用来指代要归隐之地。隐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需要吃穿住用等各种费用,《晋书·陶潜传》记载,在归隐前,陶渊明资金不足,所以想要先通过做官挣取费用,他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所以后来把隐居的费用就叫做三径之资。


这个典故后来被真隐士与假隐士各种的运用,在很多的诗词中都有出场,下面就让我们来看几首。

一、寻陈逸人故居

唐·孟浩然

人事一朝尽,荒芜三径休。

始闻漳浦卧,奄作岱宗游。

池水犹含墨,山云已落秋。

今朝泉壑里,何处觅藏舟?


孟浩然自己就是个隐士,他的偶像就是东汉末年的大隐士庞德公。从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意来看,这个陈逸人(逸人就是隐士的意思),开始居住在漳浦,后来移居并逝世于泰山。孟浩然因名而寻觅他的故居,可是首联一上来就感叹,人一死,故居就荒芜了。“池水”一句看,这个陈逸人还是个书法家,这里用了王羲之临池的典故。“山云”一句感叹他的去世。最后一联反用庄子“藏舟于壑”的典故,对他的死表示感伤,也有世事难测的感叹。

这首诗中的“三径”,是真正的隐士的居所,可惜人死后便荒芜了。

二、下第归蒲城墅居

唐·许浑

失意归三径,伤春别九门。

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

牧竖还呼犊,邻翁亦抱孙。

不知余正苦,迎马问寒温。


这首诗题目说的很明确,这是写于他科考名落孙山回到蒲城的家里后。科考不中当然“失意”,他就离开京城归去,而失意后也只有家最能容纳他,给他以温暖。他归去路上的景色也似乎知道他的哀伤,又是薄烟,又是微雨。而自己的村人,依然在快乐的生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我的烦恼,还在对我寻寒问暖。别人的问候,一则感激,另一则也应该有些无奈,很多的话无法给他们说明白,他人的询问此时反而会加重自己的寂寞感、失意感吧。

这首诗里的“三径”,就是他的家,他不是真正的隐士,他的归来是无奈的,伤心的。

三、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唐·杜牧

芦荻花多触处飞,独凭虚槛雨微微。

寒林叶落鸟巢出,古渡风高渔艇稀。

云抱四山终日在,草荒三径几时归?

江城向晚西流急,无限乡心闻捣衣。


这是杜牧的一首怀别之作,此时正是冬至,是一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已经到了年尾,杜牧漂泊在外,思乡之心更切。

“草荒三径几时归?”,分明有陶渊明“三径就荒”的意思,可是他却不能如陶渊明归去,而是继续在外飘荡,欲归而不能。

四、感事

宋·欧阳修

故园三径久成荒,贤路胡为此坐妨。

病骨瘦便花蕊暖,烦心渴喜凤团香。

号弓但洒孤臣血,忧国空余两鬓霜。

何日君恩悯衰朽,许从初服返耕桑。


我也没有查,但根据诗意看,此诗应该是作于欧阳修晚年几次辞官而没有被允许的时候。当时的欧阳修经过官场的多次冲击,内心早已疲惫,加上逐渐年老,再也不愿在朝中做官,所以几次辞职。这首诗里也表达的是渴望皇帝怜悯自己衰老,希望返回故园的思想情感。

这里的“三径”和“故园”相连,意思再明确不过,渴望致仕归隐家乡的情感,在诗歌的开头就已经非常浓烈了。

五、和梅圣俞雪中同虚白上人来访

宋·林逋

湖上玩佳雪,相将惟道林,

早烟村意远,春涨岸痕深。

地僻过三径,人闲试五禽。

归桡有余兴,宁复此山阴。

林逋,也是位真隐士,在隐士界,“梅妻鹤子”的他,并不必陶渊明的名声小多少。这首诗是他的一首和诗,当时,大诗人梅尧臣和僧人虚白雪中来探访他,梅尧臣就写诗相赠,他就回了这么一首。

这首诗里的“三径”,自然就是归隐之地,而作为真隐的林逋,他感觉自己这里比很多所谓的隐士的居住地还要好,对他们来说,越偏僻就是越好的。

六、和吕秘丞

宋·黄庭坚

北海樽中忘日月,南山雾里晦文章。

清朝不上九卿列,白发归来三径荒。

车辙马蹄疏市井,花光竹影照门墙。

人间荣辱无来路,万顷风烟一草堂。


吕秘丞我没有查出是谁,但根据诗意,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很有才华,却又官职不高的官员。最后年老归去,离开热闹所在,看淡人间荣辱。

这首诗的“三径”也不用多说,意思还是那个意思。

七、初望淮山

宋·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上一首是黄庭坚写别人,这首就是写自己。他也是在外奔波,身疲心劳,想起老家,想起家中母亲在盼儿归来,心情也不好起来了。

夕阳中的三径,是黄昏的风景,也是无奈的心情。

八、三三径

宋·杨万里

三径初开自蒋卿,再开三径是渊明。

诚斋奄有三三径,一径花开一径行。


有三径,杨万里又弄出个“三三径”的名词,就是说蒋诩初开三径,陶渊明是第二个,那么自己就是第三个。杨万里难道是想和这两个隐士争一高低不成。

九、和任师见寄之韵

宋·辛弃疾

陶渊明号什么,陶渊明号什么居士世称什么-第1张图片-

老来功业已蹉跎,买得生涯复不多。

十顷芰荷三径菊,醉乡容我住无何。


辛弃疾一生渴望上阵杀敌,收复失地,可惜不能如愿,他把自己的一腔报国热血都喷洒在词中。他的这首诗写出了他壮志难酬的表现,现在已经年老,自知难以实现抱负,就把此心寄托在美景和美酒中吧。

十、容安室休沐杂咏

当代·钱钟书

曲屏掩映乱书堆,家具无多位置才。

容膝易安随处可,不须三径羡归来。


上面都是古人的“三径”,意思也都脱不开隐居之意,而钱钟书作为今人,这首诗却别开生面。他没有写大房子,没有写花花草草,没有写酒肉宴席,没有写朝堂上下,作为一个“书痴”,他只是写自己的书房,他感觉自己的书房可比古人的“三径”潇洒多了。

这首诗里的“三径”,是现代人的“三径”,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首诗写出了钱钟书醉心学术研究,一心钻入书中生活的风采。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真正的现代“大隐”。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习笔记:陶渊明

陶淵明 袁行霈 撰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精神家园。

之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辞彭泽令,是其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后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重视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但讲求实际、脚踏实地。安贫乐道,崇尚自然,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和艺术成就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1田园诗

a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b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实情实景生动逼真,这是其田园诗最为可贵的部分。

c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雕敝。

2咏怀诗与咏史诗

a咏怀诗有些以组诗的形式写成,如《饮酒》《拟古》《杂诗》。

b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人,如“三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

c这些诗作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3行役诗: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4赠答诗: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不火不冷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表现出对友人的敦厚之情。

5其他:一些诗作发挥哲理,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等,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此外还有诗写到宗族关系或对儿子加以训诫,如《命子》《责子》《赠长沙公》。

陶诗的艺术成就:

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自然,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既无矫情亦不矫饰,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内容,见上五点)

3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四者浑融一体,透过寻常事物,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4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内心细微的波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5节奏舒缓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1《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文章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2《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更可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跌荡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

3《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其间生活着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宁静、幸福。

第四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1萧统《陶渊明集序》曰:“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2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平淡自然的艺术境地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3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

古人怎么起“号”的?这里面大有学问

姓、氏、名、字,古时候是四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其中的号非常重要。它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绰号,外号,而且也相当复杂!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这是号的早期用法,最早是表示部落的名称。

但是别看号的起源很早,直至三国至隋朝的南方六个朝代的六朝时期,号在全国其实还不流行,、像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只有少数上层文化精英才有,大多数人还没有。直到唐宋时期,号才开始盛行。这都跟思想解放文化大发展有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古人的「名」是长辈用来叫自个的,是一个人出生后拥有的之一个代号,字是供同辈之间互相称呼的,格式啊,用法啊,规矩比较多,也不是自个取的,自个决定的!而“号”不一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虽然说也是一种固定的别名但是可以自个来取,可以自个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想怎么起就怎么起,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当然,号除了自已可以起,叫自号,后来也有别的一些个分类,我们就边举例边说!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说白点就是要有个性,所以就有以居住地环境做自号的,刚讲的陶潜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家住五棵柳树旁以此为号焉!

还有李白,号青莲居士,老家四川青莲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就是当年苏轼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吃了103天牢饭,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职位,级别太低薪水太低,让苏轼是心灰意懒,就带领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由此而来。

除了这个,古人的号还有以自个的趣志抱负来起的:比方欧阳修又号“六一居士”,他自己说:“古籍一千卷、书一万册、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老头子一个,故号‘六一居士’。”

那么为啥他又号六一居士,因为号你想起几个起几个啊,欧阳修最有名的号还有个叫醉翁!

初中不是学过他写的《醉翁亭记》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话说1046年,他39岁,39岁现在是壮年古代算是老人了!当政治上遭受贬抑,抑郁了,喝酒一醉方休,酒成了他忘却失意的良药,所以号醉翁!《醉翁亭记》写的别看挺潇洒,其实映照着他娱情山水以酒释怀、以醉消愁的情感;和六一居士其实一样,自嘲的背后,隐匿着他功业未建、岁月磋砣的唏嘘感叹。

还有以姓名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来做字号的,反正是起的很任性!

比方说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六十一可不是指他的年纪,而是巧妙地隐含主人之姓——“辛”字,辛苦的辛拆开不就是六十一的结合体么?上人和居士一样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啊。除了居士和上人,以“人”为核心,常见的还有道人、山人、散人、真人、逸人、野人、闲人、渔人、樵人等。

还有元代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自号甲寅人;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因自个长相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自号祝枝指生,后在不知道怎么地民间演变成祝支山。现在影视剧里面成了唐伯虎的马仔。

说到唐伯虎我看到有文章说他的号比较长,叫明朝之一才子!五个字!还糊弄住了很多人!我在这里负责任的说这完全是鬼扯!

唐伯虎原名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呢很多个。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压根就没有什么明朝之一才子这样的号。大体上讲了讲自号,刚也说了,有的号是别人赠的号!

这个也可以补充讲讲,比方说如李白,人称谪仙人, “被贬下凡尘的神仙”。其诗歌挥洒灵性,文采焕然,超凡脱俗么,挺贴切的,这不是李白自个给自个起的!别人抬举的!

所以呢,自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现象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希望本期节目能够唤起大家对这种古代文化现象的一点点兴趣。

一首最不像王维写的诗,前几句还美得令人心醉,最后一句画风清奇

要是说起古代文人心中的偶像,那非陶渊明莫属。陶渊明是我国之一位田园诗人,一生所创作的诗歌中田园诗占比最多,艺术成就也更高。在他之前,很少有文人会写这类对田园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的诗歌,陶渊明开了先河。在历代文人心中,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是一个真隐士、真君子。

而在陶渊明的众多崇拜者中,山水田园顶级诗人王维算是铁杆粉丝了。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诗,正是王维致敬陶渊明之作。这是王维最有趣的一首诗,也是最不像他的一首诗,前几句还美得令人心醉,最后一句画风清奇,让人情何以堪。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很有意思,是王维和好友裴迪一同归隐终南时所作,两人时常相互赠诗,这就是其中一首。说起来当时他和裴迪归隐的情况,和陶渊明当初隐居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颇为相似,也难怪乎会写出这般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

首联和颈联是写景,而颔联和尾联则是对隐居生活的刻画,但是在诗中诗人并没有将这两块分开来表达,而是将写景和隐居生活穿插描写。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描绘出一幅山中秋日图,而“转”之一字通过诗句就让人感受到山中林木随着太阳慢慢落下颜色变得越来越浓,让人感受到动态的变化,而“日”之一字,则写出山间流水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如一,在这样的便与不变的对比结合下,勾勒出山间的秋日美景,无愧于“诗中有画”之美誉。

而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则是呼应首联,“落日”也点出了“寒山转苍翠”的原因就是太阳落山,而在夕阳下,原野中也升起了一缕炊烟,在这里“孤烟”也表明了此地的幽静。

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则是描写的诗人隐居时的个人形象,拄着拐杖在柴门外,微风拂面,耳边响起蝉鸣声声,可谓闲适安然,自得其乐。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则是用了两个人物来比友人和自己,“接舆”是春秋是的楚国狂士,而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虽然这两位一者轻狂一者恬淡,但是内心深处的那种超然物外的心迹却颇有相似之处。这一句是既夸了自己,也夸了友人,只是这画风当真是让人捧腹。

不得不说王维在田园诗方面颇有陶公之遗风,或许也恰恰是有着和陶渊明相似的心境,王维才会在山水诗画上有那般高的造诣。

《五柳先生》——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生活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豁达洒脱、充满田园情趣而著称,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本文将以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生活为主题,探讨他的人生态度和文学成就。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时期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然而,他对当时士族社会的腐朽堕落深感痛心,认为这种生活方式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仕途之路,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

陶渊明在归隐后的生活中,专心致志于农业生产和文学创作。他在家乡修建了一座小茅屋,名为“五柳”,并以此为基地,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归隐生活。在这里,他亲自耕作,种植谷物、蔬菜和草药,体验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同时,他也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如《归园田居》、《饮酒》等,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生活,既是他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 *** 。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一种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他的田园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

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生活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他的田园诗歌,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标签: 陶渊明 什么 居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