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过锅盔的青海人,算不算“正宗”的青海人呢?这个阿青不知道,不过说实话,我已经有8、9年没吃过纯手工做的锅盔了,记得小时候母亲做的锅盔,不是酸了就是黄了(碱大了),放学天天吃,几乎都吃腻了。
那时候就想啊,锅盔这东西是谁发明的?真是可恶的很啊,如今自己的孩子能买醋了,却在一次想起这个儿时的问题,锅盔到底是谁发明的?锅盔和锟锅是什么关系?好,阿青今天就和你聊聊这个!
据说流行于西北地区锅盔,还和武则天有关系呢,古代的帝王,都有一个习俗,就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提前挑个风水宝地,把自己带陵墓修好,死了直接“入住”嘛,话说唐朝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的时候呢,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无烹调用具,所以有些聪明的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而这种饼,取名锅盔。
头盔烙饼,得名锅盔,是不是很有意思呢,而且锅盔这个食物完全因地制宜,做起来可大可小,可薄可厚,厚度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太厚了的话不容易烙熟哦,大小则取决于你的锅啦,比如直径50厘米的乾县锅盔,被称为是“关中十大怪”之一呢!
如果把锅盔比喻成普普通通的“士兵”的话,那锟锅可以算的上是优秀的“大将军”啦,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锟锅作为锅盔的升级版,口感和做法当然不是一个档次的哦~
锅盔得名于士兵的头盔,而锟锅也是得名于他 *** 器,一个内径6寸余,高约4寸的铸铁带盖的烙馍器, *** 时先将馄锅烧热,然后放入揉好的发面,盖上盖子,放入灶内或麦草中烘烤。大约30分钟就能做好,刚出锅时的锟锅,散发出阵阵的麦香,可是过去青海人上好的待客食物之一。
记得小时候,舅舅来阿青家做客,母亲总会说:“阿哥你先吃点锟锅,我去拾掇饭菜去”,如今母亲已经走了多年,而舅舅每次来,我几乎都快忘记该怎样说开场白了,也许随着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我们终究会遗忘掉对我们无关紧要的那些东西吧。
可人也是很奇怪的动物,正是那些无关紧要的物品,诱导者我们不断怀念!就像锅盔,尽管很久不吃了,但总忘不掉小时候的味道。(完)
感谢您花宝贵的时间阅读本文,您的每一个评论,每一个赞,都是对阿青莫大的鼓励,如果喜欢,可以点右上角关注下青海style哦,带你了解不一样的青海文化~
温馨提示:本文约5531字,烧脑时间16分钟,筷玩思维记者李三刀发于北京。
2018年,我国餐饮业营收首破4万亿大关,在其中,小吃、快餐、正餐成了业内最强的三股力量,假设以门店数和细分品类整体的增速为评判维度,小吃这个赛道绝对可以算是餐饮业近些年来新崛起的一根顶梁柱,甚至在2017年全国在线门店数前20排行榜中,小吃品牌也几乎占了一大半。
即使从当下市场去看,小吃门店并未品牌化且急需升级改造的细分品类也很多,此外,对于餐饮人来说,做小吃并不难,笼罩小吃入局者心头更大的疑惑是:到底什么样的小吃才是好小吃?又该如何判断小吃与小吃之间的差异化?还有更多人思考的是,在“新餐饮”概念热潮犹在的当下,又如何给传统小吃品类赋予新餐饮的基因?
本文将小吃品类作为切入点,以小吃赛道中的“锅盔”作为重点案例,希望借此找到小吃品类未来的发展路径。
为什么说不是所有的小吃品类都是“好小吃”?
先来思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既然小吃品类大有作为,但为什么近些年倒闭的小吃店不减反增了呢?
如果我们把小吃这个品类比喻为一条F1赛道,答案就很明显了,很多人都知道,F1比赛最后的赢家一定是顶级赛车手,而其它选手不过是作为参赛选手过过门罢了。这也意味着创业者要从小吃这个品类中捞金,不仅要熟悉比赛规则,还得找到真正推动品类发展的动力因。这个动力因,就是顶级赛车手他们手中必备的赛车钥匙。
回到小吃的定义,在中文的解释中,小吃指的是正式饭菜以外的熟食,它的特点是量少且低价。最常见的小吃有很多,如包子、馄饨、凉皮、烧饼、酸辣粉、锅盔、臭豆腐……
在这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小吃品类那么广,那具体哪些小吃才是所谓的好小吃?好小吃的特点又是什么?
我们先将包子作为案例,传统包子模式 *** 产品是个难题,大多必须在凌晨开工,不过这时只能做却不能卖,而且它的销售时长还非常短,一般仅卖一个早上而已,它的痛点是产品 *** 流程复杂且过了早餐这个时段订单量就急剧下降。
新包子模式就是品牌力+中央厨房,流程的重构直接去掉了传统门店的生产环节,但节省下来的成本也会直接转嫁到品牌使用费上,但好在去掉了传统的标签后,品牌方可以教店家如何把一个1.5元的包子卖到4.5元。
不过,即使传统包子的流程重构了,但这个品类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至今依然还是这样,过了早餐这个阶段,除非赶时间的外卖小哥等人,几乎少有消费者在逛街的时候说“闲着无聊,买个包子吃吃吧?”,即使有这样的人,朋友也会问“你到底是不是疯了?”,多数包子店即使下午还营业,但整体的销售额几乎被成本平摊掉。
所以说为什么包子不是好的小吃品类,就是因为它有消费时段限制,这个限制已经种在了品类的认知中且根深蒂固。不过,这也意味着如何打破这个固化痛点也将可能是包子品类更大的机会点。
按这个思路走下去,凉皮有季节限制;馄饨有汤汤水水导致消费者不能边走边吃,所以肚子饿的消费者认为它吃不饱,肚子半饱的消费者又不想坐着消费;零食之类则缺乏一定的温度且可替代性过强。所以说,一旦餐饮人将有缺陷的品类作为品牌的主要盈利产品,你会发现,该门店利润的增跌比心脏病人的心电图波动还强烈。
而当我们去掉这些有一定缺陷的基本因素后,什么是好的小吃,这个答案就很清晰了。筷玩思维(ID:kwthink)认为,好小吃大体要具备以下五个特性:
1)、新鲜与温度
这是餐饮业中最为本质、更是传统餐饮业与传统零售业最为明显的区别。
2)、速度与便捷性
一定的标准化加上突破了餐饮业固有的“入座式消费”,消费者可以将食品拿在手上边走边吃。
3)、不可替代性
比如说棉花糖,棉花糖机功能单调且必不可少,所以大部分消费者就只能依赖商户来完成自己的消费需求。
4)、艺术性
指的是颜值、美感和文化的沉淀,意思是一看就懂、一看就想要,加上早就认识且不排斥。
5)、随意性
指的是突破消费认知的限制,像包子、油条这类,你会发现早餐之后少有人愿意去吃。
总结起来,好的小吃有一个特点,就是消费者在大多时候分不清它到底是小吃、零食还是主食;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早上、晚上还是下午,无论消费者非常饥饿还是八分饱,无论在路上还是在室内,消费者都愿意去购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要有不可替代性,消费者很难且不太愿意(或不能)在家里 *** 。
除了符合好小吃的要求外,锅盔还有哪些特性?
很多人可能有点疑惑,小吃那么多,好小吃也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锅盔?
筷玩思维认为,除了符合好小吃的特性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锅盔这个品类足够乱、足够有生命力、足够传统。
所谓的传统和生命力,一般看的是品类的历史,锅盔起源于商周时期,属于非常传统的民间小吃。
因为古代文献可能不太完整,加上古人口的流动,至今,陕西、湖北、四川、河南、甘肃、安徽等地都有锅盔这个产品,甚至多个城市还认为自己是锅盔的起源地,加上近些年商贩们走南闯北,他们也将锅盔带到了全国各地。
从当下市场看,锅盔这个品类的入局玩家也不少,如三国锅盔、围炉锅盔、锅少侠、阿甘锅盔等等,从这几个品牌看,它们的后缀基本统一,再从缙云烧饼、又卷烧饼等这些品牌看,我们发现,上述这些品牌无论是叫锅盔店还是叫烧饼店,即使品名不同,但它们的产品无论是从外观看,还是从口味品尝,你会发现基本都差不多,其中,“梅干菜”这个口味在各大锅盔和烧饼品牌中的普及率更高。
四川省也是锅盔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从市场可见,四川的锅盔就从配料、工艺、外观等方面都与常见的锅盔产品有着极大的差异化。比如说,外地锅盔形状为长条形,其工艺为贴炉烤制,所以产品的整体较为鲜香酥脆。
四川锅盔可以说是传统锅盔的另类版本,它的成品为外酥里软的圆饼形,在配方上,最明显的差别是四川锅盔加入了一定量的花椒油。
更有趣的是,即使都是一样的长条形锅盔,在阿甘锅盔、缙云烧饼又或者是又卷烧饼这些品牌中,无论品牌方将这个产品怎么命名,这基本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喜好,品牌方也非常聪明,它们一般会在产品图上配一张锅盔(烧饼)的图片。
由此看来,对这个品类来说,它叫什么不重要,烧饼也好,锅盔也罢,这是一份“化成灰消费者都认识的产品”(注:下文将这类产品统称为锅盔)。
从各大锅盔品牌看,在产品口味上,猪肉搭配蔬菜、牛肉是两种最常见的,近些年,一些品牌也在玩“产品创新”的套路,比如说推出了榴莲芝士、荠菜猪肉等新口味,又比如说在产品搭配方面配上一些饮品或者可能不搭边的小吃……
在价格方面,单份锅盔的人均一般在2到14元不等(不算其它搭配),再从点评上看,消费者对锅盔的好评也大多为现场新鲜烤制、口感不错、口味多样化等等。
还有一些顾客从心理活动上给出了更为有价值的点评:“有点饿又不太饿,刚好可以吃一个”、“不想吃饭,点一个锅盔套餐吃到饱”、“消遣时光的好小吃”……
从产品的优势与壁垒探寻锅盔背后的发展困境
基本看完锅盔产品的市场呈现后,我们就可以来思考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这个品类的优势是什么?壁垒是什么?在优势与壁垒之后,是否也有一定的困局?
1)、优势与壁垒
上文已经分析过好小吃的优势:“新鲜与温度、速度与便捷性、不可替代性、艺术性、随意性”,通过锅盔这个案例的消费点评,我们就能非常具体地看出这些特性。
比如说,每份锅盔都是现场 *** ,它的出品时间为3到7分钟左右,而且越是高峰期它的出品速度越快(流程标准化的常识,不再多讲);在产品体验上我们将锅盔拆解开来,面为主食、肉为荤菜、素为配菜,这个优势既让它成了小吃也可以被当成主食;再者由于锅盔属于烘焙食品,多数门店也会搭配饮品作为套餐,在部分门店,它的人均更高能超过20且无限接近40元。
在 *** 方面,锅盔有一个无可替代的产品优势,比如说消费者可以自己在家里做臭豆腐、包子、油条等,但对于锅盔这类产品,消费者有一定的商户依赖性。也正是设备+ *** 流程构成了锅盔的优势与壁垒,基于这个属性,有些锅炉销售方和品牌方甚至还打出了“0成本创业,买设备送配方”、“高利润、高复购,三个月回本”的旗号。
但是,锅盔这门生意真的那么好做吗?
2)、困局
任何一个品类,只要它有优势和壁垒,那么也一定会有困局,筷玩思维认为,锅盔的困局一共有以下三点:1)、产品同质化,从外形、配方,口感这几方面看,市面上不同品牌的锅盔店基本少有新意;2)、创新乏力,在锅盔这个品类中,市面上可见的、所谓的创新不过是功能的叠加和替换而已,比如说从猪肉到牛肉,再到未来可能的鸡肉、羊肉等;3)、产品线混乱,目前可见的这些锅盔、烧饼门店,大多要么在小吃方面随意上一些类似的产品,要么在饮品方面随意上一些超市饮品或冲调果汁,某些门店虽然打着鲜榨果汁的旗号,但从门店看,记者在走访调研时基本没有发现榨汁机或者新鲜水果等原料。
换句话说,如何提升整体产品的质量并找到品类的新意是一大问题。
如何找到小吃品类未来的机会点?
很多人知道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之一驱动力,但为什么大多创业者一旦陷入品类困境中基本都难以自拔?
我们将品类比喻为一条长河,那么创业者就是在河中玩水的弄潮儿,这样比喻答案就很清晰了,创业者要想看清河的全貌,唯一的办法不是在河里游泳,而是尽量上岸。
所谓的上岸,就是既要跳出锅盔这个品类又要抓住锅盔自身的根本,再从小吃这个大类去思考问题。
1)、趋势
小吃品类在90年代左右并不强势,那时候的小吃店数量极少且大多为早餐店或者夜市、流动小摊贩居多,也有部分小吃是餐厅里面的某些附带单品,在那时候,“时尚消费”这个概念也还没出来,消费者边走边吃的消费习惯也并未大规模养成。
1995年之后,各类小吃开始从路边摊升级为街边门店,之后,更早完成门店化升级的小吃老板们逐渐有了品牌意识,这个阶段的典型案例是鸭脖们,周黑鸭、绝味等门店抓住了之一波升级红利完成了品类逆袭。有了形象和消费认知,过去叫门店的它们现在可以理所当然被称为“品牌”。
更有趣的是,1995年小吃品类风口起来的同时,至今这波长大了的95后也成了时尚餐饮和新小吃品牌的之一拥护者。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近些年小吃品类大规模增长的背后同样还有大规模闭店的现象了。从趋势看,消费者长大了,消费习惯升级了,但大部分品类却还活在过去,这或许可以称为是小吃赛道新的机会点。
2)、根本
饿了吃快餐(正餐)、小饿小困吃小吃,这是早期小吃和快餐的消费分界,但从现在看,这个认知界限已经逐渐消散掉,在新一代消费者看来,凭什么饿了才能吃东西?凭什么饿了就得吃正餐?凭什么不能把小吃当正餐?
在这个思路下,整个小吃品类的竞争格局就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打个比喻,某商圈有两家锅盔店,分别是锅盔店A和锅盔店B,过去这两家店的老板经常眼巴巴地望着商圈内流动的顾客,他们一方面渴望过路的顾客能买一份自家的产品,另一方面渴望顾客走进其它餐厅用餐前能来购买一份锅盔。
在这个时候,锅盔店A认为他有且只有一个竞争对手,那就是锅盔店B,所以A老板需要时刻关注锅盔店B的动向,看它是否采取了降价策略、是否推出了某些新产品等。
目光有多远,出息就有多大,这个时候,A老板终于醒悟过来,他才发现这个商圈根本不止锅盔店B在抢自己的顾客,而是整个商圈内的所有餐厅都在抢自己的顾客。
周星驰电影有一句台词非常适合这种语境,断水流大师兄说,“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由此看来,小吃持续发展的根本就是如何跳出品类本身的思维限制。
3)、重构的必要性
只有在大体了解趋势后,才能抓住这个品类的根本,有了根本,创业者才能找到重构品类的必要性。
假设创业者不去看趋势、找不到根本,那么他在重构品类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偏执者的窘境”,他就只会做一些换换盘子、改改包装、随意加加食材的事儿,比如说今天推出牛肉锅盔,明天看到鸡肉热卖就推出鸡肉锅盔,后天不行了又重点推出羊肉锅盔等等,换来换去,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做产品,继而只会说是整个商业经济不行了,这就是偏执者的窘境。
再比如说2008年功能机为什么干不过智能机?因为功能机只是在做功能叠加,而智能机则是直接将整个底层系统的逻辑重构了,两者虽然都是手机,但早已是天壤之别了。所以说,任何一个产品或者需求甚至是组织,功能的叠加必定干不过逻辑的重构。前者是关门扫雪,说不定还可能是画蛇添足,后者才是鱼跃成龙。
按这个思维方式去延伸,如果要跳出品类的限制来重构锅盔,筷玩思维认为,这个重构路径可以分为三步,一是将品类的属性从单纯小吃升级为餐饮,做好餐和饮的搭配,所谓餐和饮的搭配就是老板将精力一分为二,重视锅盔之余同样重视饮品,否则你想想看,顾客喝一口你卖的垃圾饮品然后吃一口你卖的宝贝锅盔,这个体验如何?二是从品质和艺术性这两个方面来提升锅盔的质感,突破传统锅盔比较Low的认知;三是做到小吃正餐化,切记不是快餐化而是正餐化,将仪式感和新的品类认知作为武器来突围,打造新的品类生命力。
锅盔这个品类如何打破当下的产品困境实现统一的认知、如何发力产品创新、如何做好产品线的规划,这就是锅盔品类的困境,同时也将是它的一大机会点。
而上述这三个方向的思考,不仅是锅盔未来的升级方向,更是多数小吃品类的发展趋势,包括近期的网红“鲜芙蕾”,它也正是在这个方向越走越远。
结语
为什么我们要将锅盔作为小吃品类的重点案例来剖析?一是比起酸辣粉、馄饨等,锅盔没有汤汤水水照顾了顾客的“多动症”;二是比起臭豆腐,锅盔有面有肉有配菜,它满足了顾客八分饱且看起来不油腻、不肥胖的需求;三是比起包子、油条,锅盔没有被消费时段限制的心理认知,只有顾客想吃就吃,产品才最闪亮……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这个品类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他们不会因为同样的产品一家叫烧饼而另一家叫锅盔就不去某一家消费;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品类还有不可替代的 *** 门槛;而在商家看来,产品的标准化和历史认知的沉淀都是锅盔的强优势。
由此看来,锅盔是一个优势大于劣势的品类,但由于整个品类目前还处于无序且散乱式的发展状态,所以说,如果创业者能抓住小吃品类和锅盔未来的发展根本,只要能将这个品类重构并建立一定的壁垒,那么,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最终,这整个思考的流程与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小吃品类。
借助今天筷玩思维推送的这篇文章,创业者可以问问自己,你将如何重构身处品类的传统认知?
2019年筷玩思维继续全面发力线下活动,30+城市场次单场500+餐饮老板线下标杆峰会成都站(4月1日/7月24日)、杭州站(5月15日)、武汉站(6月19日)、北京站(6月26日)、重庆站(9月11日)、长沙站(9月14日)、上海站(10月30日)已于2018年圆满落幕。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刻查看筷玩思维2019年系列餐饮峰会详细招商方案!
上海、北京、成都、杭州、武汉、广州、南京、重庆、合肥、青岛、天津、无锡、福州、济南、哈尔滨、宁波、长沙、大连、石家庄、西安、深圳、厦门、海口、兰州、苏州、郑州、南宁、昆明、港澳台......主力热点餐饮聚集区筷玩思维无死角覆盖,盟友军团基本集结完毕...上战场、打胜仗,还得靠盟友。
你确认锅盔就是馍馍吗?不如吃个榴莲芝士锅盔颠覆一下传统吧!对于兰州人来说,各种各样的面食已经沁入了我们的灵魂,清晨的一碗牛大,瞬间将你从梦中叫醒。
中午就上一碗干拌,安慰你饥肠辘辘的胃。
晚上再来一顿面片,温暖疲惫一天的心灵。
除了各种各样的西北面食,兰州同样也有很多其他地域的面食。在张掖路发现了一家店,从门口走过的时候就能闻到一阵阵的香味。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家做锅盔的店,作为一个资深的吃货行家,我决定要去打听打听这个锅盔到底是什么来头!
围炉锅盔
走近一看,锅盔的口味也是很丰富,有比较传统的梅干菜肉、芥菜猪肉、香辣牛肉,还有比较创新的孜然三鲜、榴莲芝士,一共五种口味,既有小清新也有重口味。
操作间是透明的,等锅盔的时候我认真研究了一下 *** ~工作人员先要把锅盔擀好,然后撒上黑芝麻和白芝麻,反复按压,保持薄厚一致之后再把它贴在滚烫的炉壁上,大概3-5分钟锅盔就 *** 好了。
刚从炭炉中取出来的锅盔浑身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放在鹅卵石上进行保温,确保顾客拿到手都是热热乎乎的。一个锅盔的个头就有30cm,真的是比脸大!
选了几个比较感兴趣的味道,来为大家尝尝到底这网红的锅盔好不好吃呢?
梅干菜肉
为了方便带走,所有锅盔都是对折之后装在袋子里的,梅干菜肉绝对是锅盔里的经典搭配,咸甜的口味是最适合大众的了,风味十足的梅干菜搭配鲜美的猪肉碎,醇香可口。
香辣牛肉
香辣牛肉是他家的另一个招牌,卖的也是很好,口味偏辣,喜欢重口味的小伙伴推荐你们去尝试一下,外皮非常酥脆,细腻的牛肉末腌制的非常入味,一口下去,肉馅的辣和芝麻的香在嘴里迸发开来。如果嗜辣的话也可以让店员再涂一层辣酱。
榴莲芝士
榴莲芝士绝对是5种口味里最猎奇的了,可能很多人听到这个口味的锅盔都会有一种黑暗料理的感觉,到底味道怎么样呢,还是让我先替大家尝尝吧!
是一种意想不到的香甜,因为外面比较冷所以没有拿到直接吃,我的锅盔在寒风中走了10分钟吧,吃的时候稍微有点凉了,但是榴莲的香味还是扑面而来,充满韧性的面饼里裹着一层榴莲肉,在唇齿间碰撞出了很独特的美味。遗憾的是没有吃到芝士的感觉,可能是放的有点少了。
排队的时候看到前面的 *** 姐买了三个孜然三鲜的,想来鸡肉、包菜和香菇的组合一定很鲜美,这次我是吃不上了,留着肚子下次再来尝尝。
360种食物
有360种的味道和口感
只是嘴馋的时候
趁热咬下
就能承包我一整天的幸福了
【围炉锅盔】
张掖路步行街店:通渭路口葡萄树餐厅一楼
兰州中心店:兰州中心BM层威尼斯美食街
锅盔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它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在平圆的锅盖上慢火烘烤,外表金黄,香酥可口,能久放,便携带。因其形状之故,人们戏言:陕西十大怪,锅盔像锅盖。
那么,高平的锅盔是什么样子呢?高平的锅盔和陕西的锅盔在外形上大不一样,高平的锅盔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还另有一番特色呢。高平的锅盔整体呈锅的形状,凹形,是把面团厚薄均匀地贴在锅的内侧,然后慢火烘烤,不仅具有香脆等特点,而且还可以当碗用呢。如果往里面放水,一个锅盔足可以盛2斤水。那么,高平的锅盔为什么要做成那个样子呢?它有什么来历呢?
相传长平大战时,赵括立功心切,一改廉颇固守阵地的战法,主动出击,倾全营之兵,打起了运动战。西路26万大军由赵括亲自统帅西攻老马岭,与秦将王龄交战在一起,副将赵庄统兵25万南攻太行关和丹水壁垒,和秦大将蒙骜战在一处。战了4天,赵军似乎取得了优势,歼灭了秦军三万人马,但秦军阵地还是坚如磐石。此时的赵军大本营营垒防守空虚,秦大将王陵趁机在黑夜率军秘密进入三甲镇一带构筑壁垒,断绝了赵军的粮道。秦大将赢豹率军直插石长城背后,切断了赵军同赵国来往的主通道。秦大将恒龄也从沁水河谷直压下来。至此,赵军被围在高平盆地之中。
赵括闻报大惊,急忙令南线的赵庄大军北进攻击王陵营垒,石长城处的守卫大军南下夹击王陵营垒,力求一举打通赵军的生命线。整整一天,赵军轮番攻击,王陵拼死抵抗,20万大军在这里展开了殊死的拼夺,两军各自伤亡惨重,在星光中各自归营休整。
拼杀了一天的将士们饥肠辘辘,王陵大喊吃饭,却没动静。副将报告说,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候,伙夫营也参战了,死伤大半,锅灶则全部损坏,急切间无熟食可吃!王陵想了一会,突然灵机一动,下令现成的肉食供给伤员,生面团则分发给无伤的将士们,用各自的头盔架火烤熟了吃。于是士兵们把面团均匀地贴在头盔的内侧,架火一阵大烤,军营中立时传出了香味……
兵士们吃饱了,备足了干粮,高兴地笑着,有的士兵还拿着这凹状的面饼给伤兵喂水喝。于是兵将们互相问询这叫什么饭,军吏们笑着回答,这是王陵将军的急法子,就让王陵将军起名字吧。王陵一想,此饭以盔为锅,似锅似盔,是真正的锅盔,就叫锅盔吧。
后来,锅盔就在高平民间传了下来,只不过民间没有兵士戴的头盔,百姓们就拿着自己家里的铁锅当头盔用,那样做出来的锅盔就更香了,更脆了。
菜市场卖军屯锅魁,最多一天卖500个,收入2000多元,一卖就15年,是什么让他们有的这份坚持?
说起锅魁,不少人都吃过,最著名的无非是军屯锅魁,军屯锅魁的由来,出自一个历史典故。但时代在进步,全国各地都有人做,每个地方的做法大致相同,但是味道可是各有千秋。有的地方把锅魁也叫做锅盔。
一对夫妻在一个城市的菜市场旁边开着一家只有10来平米的锅魁店,五年前常呆那个城市,经常买来吃,后来因为有事而离开。
之前听老板说,已经经营了10年了,除了锅盔,老板还卖点稀粥,一口锅魁,一口稀粥,便不会感到口干舌燥。
上个月因有事又去到那个地方,也顺便去买了2个锅盔,见老板还在,也觉得有些亲和,但是觉得差异的是,是什么让他在这里做同一工作做了十五年。
军屯锅魁,又称“酥锅魁”,又名“酥油千层饼”,是四川成都彭州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做工考究,独具风格,以香、酥、脆、细嫩化渣而名扬川西。
选用优质中面,拌和适量温水反复操作,使之软、硬适度,张拉柔韧。水的冷热观气温高低而定,水温与气温成反比。配料 *** 别具一格,实行酵面与生面随打随配的原则。酵面的多少,根据生面拌和后时间长短而定。
生面时间长,酵面多配;反之少配。再用撕去表膜的猪生板油、拌上八角、茴香、三萘、花椒、生姜、精盐、味精等香料,切碎揭绒,抹在拉长的面皮上,经卷压成形,上煎锅煎烤,最后放进炉膛烘脆。
“酥锅魁”的小吃,因为面粉一层一层地,包裹着肉馅,皮很酥脆,一口下去,就会听到表皮碎的声音,有的还会掉了,嘴巴阵阵脆脆的声音,好不诱人!
?一层又一层地酥脆,片片都能化渣,所以它又叫“酥油千层饼”,在油中炸,然后在锅边烤香,然后就可以吃了,咬一口,除了酥酥脆脆的口感,就会看到一层一层的面皮叠在一起,因为颜色一样,样子一样,顺序错综复杂,数不清楚到底多少层,就取名“千层饼”了!
小的时候每次看到有卖锅盔的,就对那个大大的烤锅吸引,因为它是锅,又不像是锅,因为它上面是平的一片锅,炸好之后就在下面烤,下面中间是就是炭火,这样来烤,和家里的锅边馍馍不太一样。
现在如果买不到,自己也可在家做,一台烤箱也能做出相似的味道。煎都可以用平底锅,煎好后,放入烤箱,调好温度,也能做的像模像样。
因为常买锅盔,也就一回生,二回熟,聊天时也不经意的聊到了这个话题。老板告诉我:其实世间有很多无奈,因为孩子要上学,也只有这一个手艺,也有太多的顾客对我有期待,看到别人对我手艺认可,也就觉得自己有价值,况且收入除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能存上几个,我还会继续经营下去。
这话确实实在,因为一个自己拥有的特色小吃技术,便能让自己一家人在一个城市有了一个立足之地,却是难得。
边薄心厚,表面鼓起,
馍瓤干酥,色形美观。
用手掰开,层层分明;
用刀切开,状如板油。
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
耐饥,耐贮,携带方便。
乾县锅盔源于唐代,相传工兵建乾陵时供养不足,就用头盔做锅,烧烤面饼而食。后经改进,发展成今天的平底铁锅烙制。
面饼形似菊花,用制炉火上烘下烤,内加佐料,熟后外表黄白相间,内瓤起层,香味四溢、食之醇美,有“美味在乾州,香飘渭河外”之誉。
锅盔有三种味道
原味的面香浓郁
口感扎实但不干硬
油酥锅盔自带五香味
点心一般的高级酥脆口感
让它成为人们的新宠
不用搭配任何佐菜
就能当零食吃
辣子锅盔在油酥锅盔的基础上添加了辣椒
有辣子的香味却不会很辣
是乾县锅盔中的新产品
张建淮自家门前的摊位生意火爆,吸引了许多人来购买。
生产流程1机器和面压成条状面饼
生产流程2机器切压成圆形面饼
生产流程3面饼进入发酵机醒饼
生产流程4发酵好的面饼进入烤箱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文图
2月28日,大河报曾以《太昊陵朝祖会更佳摊位拍出98万》的文章,报道了周口淮阳市民张建淮以高价拍下太昊陵朝祖会更佳摊位,那么后续情况发展如何了?3月1日,大河报记者独家实探张建淮的压缩馍加工车间。
“多送俩,多送俩,买就送!”3月1日,尚未开启二月二朝祖会的周口淮阳太昊陵广场已吸引了不少游客,拍下98万元高价摊位的淮阳人张建淮,正在自家的加工厂前摆摊,招揽游客销售压缩馍。98万元的网红效应凸显,他家的压缩馍销售格外火爆。从昨日开始,他把摊位挪到了太昊陵南门左侧的“更佳摊位”处。
在张建淮的加工厂,记者看到了压缩馍的生产流程。“我们大致分为以下几道工序,首先和面,然后切饼成型,刷油、撒芝麻,接着进入发酵设备醒饼,最后进入烤箱,再经10分钟烘焙加热,就可出炉。”张建淮说。
淮阳压缩馍从何而来?
淮阳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同样悠久。早在数千年前,这里就盛产小麦等农作物。因此,面食在这里有着深厚的发展沃土。
“淮阳压缩馍以前不叫压缩馍,叫炕饼。”淮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广起介绍,饼在很多地方都比较盛行,比如锅盔、石子馍、白饼子等等。这些被称为饼的面食,干硬耐嚼、内酥外脆,便于携带,很受古人推崇。后来,淮阳人从“饼”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炕饼”,就是把小麦面粉压成饼,经过炕熟之后,就是“炕饼”,实际上也就是现在的“压缩馍”。
张广起说,现在叫压缩馍,是后来从“压缩饼干”中想到的名字,以前也有其他叫法,比如小烧饼、压馍、杠子馍等,总而言之,压缩馍就是从面饼加工改良而来。
3月1日下午,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淮阳区采访时了解到,“压缩馍”有大号、小号之分,从口味上分,则有咸味和甜味的。而售价不以口味区分,只有大小之分,大号压缩馍1元钱1个,小号压缩馍1元钱三四个。
在淮阳,当地还有个顺口溜点赞压缩馍: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学”字读方言,押韵),大人吃了好干活。因此,凡是去太昊陵游玩祭祖的,都喜欢捎带上一些压缩馍回家,和亲友们分享。久而久之,压缩馍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更受欢迎。
“实际上过去没这些说法,就是以前交通不方便的时候,很多赶会的游客,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大爷大娘,天不亮、不吃饭就往太昊陵赶,逛完庙会之后,就喜欢买压缩馍充饥,好吃不贵。”淮阳当地居民张先生说。
实探加工车间,能收回98万元成本吗?
今年48岁的张建淮是土生土长的淮阳人,从事压缩馍加工销售已经有17年时间了。今年朝祖会广场摊位拍卖,他是下定决心冲着“C”位去的,最终以98万元一个月的价位,拿下了更佳摊位。
至于能否收回成本,张建淮笑着说,那都不重要了,主要是把他创立的“伏羲坊”压缩馍这个品牌打出去,同时,也是多多宣传淮阳、宣传周口。而从现在实际情况看,在二月二朝祖会尚未开始之前,他的压缩馍每天的销售量已经达到好几万了,预计朝祖会正式开始后,每天销售量达到10万个还是很轻松的。
现在,张建淮的工厂里五六十名工人,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压缩馍。3月1日下午快3时了,工人们才顾得上吃午饭。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看到,车间里全部为自动化、机械化生产。首先是机器和面,然后进入生产流水线,由机器进行切饼、刷油、撒芝麻,然后工人把初步成型的面饼,推进发酵机器进行醒饼。醒饼之后,面饼会变得蓬松,然后再进入烤箱。在大约300摄氏度的高温烘焙之下,10分钟即可出炉,这样,一个压缩馍就做成了。
偌大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做好的压缩馍整整齐齐摆成了小山,压缩面饼的醇香味不断飘出,等待邂逅每一位前去太昊陵的游客。
“这么说吧,往年二月二朝祖会期间,车间里一个月的电费就得四五万元,就是所有压面机、发酵机、烤箱全部开机。今年肯定更忙碌,更火爆。”张建淮说。
8块钱的锅盔不用排队买,学会在家做,金黄酥脆,香气四溢每次和老公出去逛夜市,他每次都要去买2个锅盔,外酥里嫩,脆脆的饼皮,配合着肉的咸香,吃得不亦乐乎。 之一次吃锅盔的时候也被锅盔的名字吸引了,就想着是什么美食呢?名字这么好玩,吃上一口酥酥脆脆的,我一点也抵抗不了这样的食物,立马就被种草了,后来在街边也能买到,好吃极了。
外面的锅盔1个就要8块钱, 这都是稍微便宜一点的了,还有10块的。那次在家楼下吃到一份锅盔那叫一个难吃,又硬馅料还少,吃得我腮帮子都疼,后来看到网上自己在家做锅盔的,就像那还是自己动手做吧。自己做的锅盔其实味道一点不输外面的,满屋子的锅盔的香味,很酥脆,特别满足, 一起动手试一下吧。
【鲜肉锅盔】
——所需食材——
面团部分:面粉200克,酵母2克,清水120克,玉米油10克。
馅料:蚝油4克,猪肉100克,酱油5克,胡椒粉适量,老抽2克,食用盐适量,盐2克,杏鲍菇120克,香油适量。
【 *** 步骤】:
1、我们先将面粉里面倒入酵母,玉米油,一边搅拌一边再倒清水,用筷子将面粉搅拌成絮状。
2、揉成表面光滑且偏软的面团,放进玻璃锅里面盖上盖子发酵个40分钟,放进玻璃锅里面是为了好观察面团发酵的状态。没有玻璃锅的也可以用保鲜膜。
3、杏鲍菇清洗干净了以后沥干水分,切成小丁放进小碗里面,加入一点点的食盐腌制出来水份,挤掉杏鲍菇里面多余的水分。
4、碗里面加入杏鲍菇还有提前剁好的肉馅,加上一点点的胡椒粉,食盐,酱油,蚝油,老抽,食用油,最后再滴上几滴香醋。顺着一个方向把肉馅搅拌均匀。
5、把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来,揉均匀搓成长条。把搓好的面团分成6个小面团,每个约54克左右。
6、把等份好的面团放进锅里面,表面均匀地刷上一层食用油,盖上盖子松弛10分钟左右。
7、取出来其中一个面团用手轻轻地压扁,把调好的馅料放在面团里面,像是包包子一样把面饼捏紧。
8、再用擀面杖擀成牛舌状,在上面撒上一点芝麻,用擀面杖稍微的再擀几下。
9、平底不粘锅里面刷上一点点的底油,把做好的生胚放进去,烙至两面上色即可出锅。非常脆口,酱香十足的锅盔就做好了。真的特别好吃,建议大家多做一些,这6个锅盔,5分钟我吃了3个。
【小贴士】:
1、锅盔里面的馅料可以是纯肉的,没有杏鲍菇可以不放,纯肉的更香。
2、调料用量可以根据自己口味酌情增减。
3、在擀制生胚时,如果表面稍微有被擀破的地方也没有关系,肉经过热油煎至后超级香。
【文案编辑】:目海食吃货日记
广东人吃饭为什么这么凶残?人头饭是什么,油炸鬼又是啥?广东人食材的广泛,真的可以刷新我们的认知。之前就有“广东人除了福建人不吃,啥都吃”的说话,虽然有夸张成分,但是也确实让我们了解到广东人在吃这一方面的神奇。在广东流行这一句俗语,叫做“背脊朝天,人皆可食”。
在很早的时候,广东人就开始吃各种动物的肉,比如说蛇肉。这在现在看起来倒没什么,毕竟也有很多人喜欢吃蛇肉。但是看看下面这些美食的名字,你能想象出来是什么美食吗?
人头饭,一看知道这个名字就让小白呢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人血馒头”,人头饭也是这样的吗?其实人头饭就是按照桌上的人数来打饭,这是广东人吃饭的一种特有的叫法,毕竟我们在其他地方是从来没听过的。
油炸鬼,这个名字又让人想起了捉鬼大师林正英的鬼片!但是其实油炸鬼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食物,几乎我们都吃过。那就是我们最传统的早餐之一——油条。但是在广东,由于油条被叫做油炸烩,很像是油炸鬼这三个字,后来也就叫开了。
屎坑粉,看到这个名字谁还能吃得下去?但是这道美食在广东却非常出名,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广东美食。其实它就是肠粉,只不过因为那家小贩把摊摆在了厕所旁边,所以才叫了这个名字。和我们著名的厕所锅盔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鸡屎藤饼,小编真的很想问为什么广东的美食都是这样的名字?这种美食是广东的最著名的点心之一,不过确实是颜值不太高,但是味道绝对是很好。广东地区一般会在清明节吃这种食物。另外,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乌芹藤饼,这个名字就好多了。
作者:民俗四川
成都是美食之都,川菜享誉海内外。四川人嗜好美食与嗜好语言一样出名。美食与方言结合,便生出许多麻辣鲜香的方言词语来。
烹饪与方言
四川人好吃,美其名曰“人人都是美食家”,俗话称男人好吃为“好吃狗儿”、“好吃嘴儿”;女人好吃称“吃香香”、“香香嘴儿”;小孩好吃成为“怂嘴狗儿”、“守嘴狗儿”,还有说小孩守到父母炒菜的锅边迫不及待地想吃,称为“搊灶头”,搊,音抽,是往上掀的意思,大有想吃,要把灶头掀跨之势。形容某人有企图,则说“不想吃锅巴饭,为啥还围倒锅边转?!”
从美食及其烹饪也演化出一些颇形象生动地词汇。海外的沙拉,国人的凉菜,在四川称为凉拌菜。凉拌,是“夫妻肺片”、“凉粉儿”、“蒜泥白肉”、“麻辣兔丁儿”等凉菜的烹饪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怎么办?凉办(拌)!”其意思是对于不好处理得事情暂时搁置,等以后再说,义同所谓“冷处理”。
烹饪中,有些食材要先用水“发”,即用水泡胀后才能炒或烧,如笋干、木耳、香菇、墨鱼、海参等。用水泡,称“发”,犹如做馒头发面一样。这一发必定要“发胀”,于是在民间产生一个词汇:发胀。比如:“你再捣乱,我就要跟你发胀哦!” 意思就是要骂你,如果是小孩还有挨打的危险。此外,还有一形象的俗语,即“一瓢羮儿,发一钵钵”,讽刺水分太重,也有尽量发挥之意,褒贬兼具。
川菜中最出名、更大众化的一道菜是回锅肉。回锅肉是将坐墩儿肉或五花肉煮到7-8成熟,冷后切成片,然后加佐料炒熟,称之为回锅。于是,在四川有事情没有做好,要重做,就称为“回锅”,或者叫“吃回锅肉”。文革后人才断代,为了快速出人才,教育部决定将文革中“毕业”的68、69、70届学生召回大学进修,完成文革中未完成的学业,称之为“回笼”,在四川则称之为“回锅”,或“吃回锅肉”。这些人在文革中耽误了学业,分到基层“凉办”多年,如今回校“回锅”,就成了抢手的“回锅肉”了!
又如“煎二面黄”,本指煎豆腐等两面都要煎黄,转喻两面受敌,前后受挫。
笋子炒(煎)肉,本是一道好川菜,却喻挨打,特别用于小孩。如:还不听话,你想吃笋子炒肉嗦?!
饮食文化与俗语方言
民以食为天,与饮食有关的四川方言词语很多,如:
汤圆儿,是人人喜爱的甜食。歇后语有: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对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则说:“不要乱想汤圆吃!”
流汤滴水,本是指小孩吃饭不好的行为,转喻做事拖沓。
粉蒸肉,四川人称醡肉,可用猪肉、排骨、牛肉等做。但是用牛皮做醡肉,吃起来就咬不动,又无味道。从而对哪种讲话罗嗦,重复过多,讲话不得要领,喻之为:翻过去牛皮醡,翻过来醡牛皮。
吃鸡、鱼要新鲜才行,厨师行话曰:鱼要吃得跳,鸡要吃得叫!够夸张的。
吃肉,如今不算一回事,以前确很难得。关于吃肉有多种说:打牙祭、吃嘎嘎、吃油大、拈闪闪、吃嘎儿等。
有一句四川俗语,叫“吃宽面”,其意思是很舒服、很满意,往往有讥讽意味。不知是什么典故,据笔者分析,宽,有两种意思:一是面条做得宽,如现在所谓的“铺盖面”。二是汤多一点,在饭馆、面馆常听人说:“汤宽一点哈。” 或许是汤多一点吃起来舒服?!
另一与吃面相关的词语是“吃挂面”,干面条称为挂面,因为要挂起来晒干。但有一种情况用这词令人毛骨悚然:把“上吊”称为“吃挂面”!
麻辣烫,是四川对小火锅的称呼,但很有特色。吃火锅吃得烫,吃豆花儿也要吃得烫。由此引出一个颇有特色的字,将事情难办,说成“这事有点烫手”;棘手也说成“烫手”;你的生意烫,说你的事情难办。麻,本指味觉,却转义欺骗。如说:“你不是麻人的吧?!”更有“二两花椒漤半斤肉——麻嘎嘎”的歇后语,与“麻广广”义同,其意思是:你以为我是傻瓜,拿这种话来欺骗我?!
在此,不得不讲一下四川人所谓的“吃酒”了。四川话很讲究用词,“酒”字的含义,要在不同情景下才能确定其意义。比如“喝酒”与“吃酒”两者的意义就截然不同:“喝酒”的酒,是一般意义的酒,指白酒、红酒、啤酒等。就是液体饮料,饮用时必然是“喝”,而不是“吃”。
那么,“吃酒”是什么意思呢?“吃酒”的酒一般指酒宴、酒席。比如有人说:“我大舅今年进九十,这生酒是一定要去吃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蜀中习俗,男人“做生”(即庆生日宴席)做九不做十。比如这里说的“进九十”,就是89岁生日。这里的“酒”就是“酒席”的意思。因此,四川人称生日酒席为“生酒”,结婚宴席称为“喜酒”,婴儿满月宴席称为“满月酒”,丧宴称为“丧酒”等等。所以“吃酒”是参加酒宴,是吃而不是喝。
无论是四川城市或乡间,无论什么规格的酒宴,一般不限有多少碗或盘菜。但民间有说吃酒席是吃“九大碗”的,实则“酒大碗”。川菜讲究搭配,正规的川菜宴席,冷盘、热菜、麻辣、甜食、烫菜,三蒸九扣,都要搭配恰当,而且分批上,分批撤。无论什么规格的酒席,上菜不低于九个,但绝不能是十个。因为四川话“十”、“石”同音;十碗音同石碗,只有猪狗才吃石碗;一般酒宴都不会是八个菜,因为给叫花子开席才是八个菜。
美食对联的蜀香味
关于美食的对联不少,给美食增添不少文化底蕴。在美食对联中用蜀语谐音作对,更让其意趣盎然。如成都一家小小的面馆,其楹联却意味深长:
生面熟面天天见面,
红味白味碗碗对味。
此联看似通俗,却因谐音而成名对。其中‘面’字,既指面孔之面,也指面条之面;‘味’字既指味道,又寓胃口,让人看后食欲顿生,不得不去品赏一下。
四川火锅红火,火锅店的对联也五花八门,在火锅对联中使用谐音,一语双关,便增添不少情趣:
盆地煮山珍,三昧祝融不上火;
桌间调美味,四川共工少花钱。
此对中祝融对共工,引经据典,让其从俗变雅;而三味祝融,则暗示多味融合;四川共工,又转意为大众。大众少花钱能享用不上火而味道鲜美的火锅,让人对此火锅侧目。如果上面对联隐藏三味真火,下面的对联则将之直接道出,仍含隐喻: 将三味真火与上联的一溪活水相对,也成谐趣:
撷巴蜀山珍,共沸一溪活水;
迎神州布衣,同旺三昧真火。
成都市华兴街被称为最出名的苍蝇馆子聚集地,笔者称之为最不靠谱的美食街。在这条街产生一个不可思议的名词:苍蝇馆子。外地人一听到这名字一定会望而却步,然而成都人却趋之若鹜。因为这些馆子很小,犹如苍蝇一般聚集在那条街;那里的川菜绝对是正宗的大众川菜,价廉物美,只有成都人最清楚。绝不是苍蝇满天飞的脏馆子。
在这条美食街上,有一个著名的川菜馆鹤立群鸡,它就是盘飧市。这是成都非常有名的以腌卤食品著称的餐厅,是成都餐厅的老字号。现在大多数人称盘飧市为“盘餐市”,其实是误传。“飧”,意为晚上吃的食物,也可指熟食、下酒菜,读音为sun(一声)。盘飱市门口有一对子很绝,可以说它道出川菜大众化之源:
百菜还是白菜好,
诸肉要数猪肉香。
四川方言中的“吃”
吃,四川话发音为 cì,川中有的地方发音chī,也有发音 qī,如汉字‘欺’的发音;川北有的地方发音qīa, 如汉字‘洽’的发音;川西有的地方发音为cē,与‘策’发音相近;旧时四川的“上五县”彭县、郫县、崇宁(今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灌县(今都江堰市)及彭县(今彭州市)的人,无论生活在场镇,还是乡村,都使用特殊的“卷舌音”,发音cher,而且“十、石、室、食、吃”这些古代入声字都如此,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近乎“儿化”。
吃与方言结合,产生出许多四川特色词汇,现选录于下:
【吃茶】cì cà,即喝茶;也有调停、断公道之意。
【吃香】cì xiāng 吃得开,得宠。如:“他圆滑得很,在文革前吃香,文革中吃香,文革后还是吃香!”
【吃香香】cì xiāngxiāng, 指吃零食、小吃,特指女人和小孩。
【吃佛喜】cì fǜ xí,本指在丧事、佛事上吃不要钱的东西,转喻趁喜庆捡便宜。
【吃安胎】cì ngān tāi,干轻松活,泛指享受照顾。
【吃魌头】cì qī tòu,占便宜。“魌头”本指古人出丧时在前面开路的鬼,即用纸扎的大鬼‘方相’,后指用米面做的鬼头模样的东西洒于地,供人捡的食物,传说捡来吃了能避邪。所以吃魌头,又叫捡魌头。谚语如:吃的魌头饭,屙的沾光屎。
【吃不梭】cìbùsō, 吃不消。如:原来以为轻巧,哪个晓得干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吃不梭了。
【吃裹搅】cì gó jiáo,“裹搅”和“巴片”义同,语源于:旧时成都人在街头吃盆装零卖肺片,常常既裹且搅,或饱裹相料(作料),或筷子顺势夹带巴附的肉片,引得旁人笑其“吃裹搅,吃巴片”,以后用以表示趁机占便宜,如同“吃魌头”。
【吃挂面】 挂面,指面条。也指上吊自杀。
【吃素的】 喻没啥本事,常用“我不是吃素的”,表自己很有能耐。
【吃巴片儿】cì bā pièr 义同吃裹搅,解释见吃裹搅条。
【吃混糖锅盔】cì hǔn tàng gō kūi 义同吃裹搅,即表示趁机占便宜,也有趁火打劫之意。
【吃梗笼心肺】cì gén lòng xīn fěi,独占,吃独食之意。如:“大家都该有份,你想吃梗笼心肺嗦?”
【吃莫合】cì mó hǒ,义同吃魌头,含白吃之意。
【吃铲铲】cì cuán cuán,铲铲:炒菜用的锅铲。本指过了用餐时间,锅里没有东西可吃的,谓之‘吃铲铲’。转喻没有东西可吃,如:客人都散了你才来,你来吃铲铲!
还有很多与吃有关的谚语、歇后语:
吃饭垒尖尖,做活路梭边边 谚语 指吃得多,做得少。垒lúi,堆。
吃饭打洞洞,做活路梭空空 谚语,义与上同。空空kǒngkōng,梭空空,钻空子不干活。
吃家饭,屙野屎 谚语 指管闲事。类似的有:吃曹家饭,管刘家事。
吃得亏,打得堆 谚语 喻能吃亏才能交到朋友。类似的还有:吃得亏,坐一堆;吃不得亏,钻不拢堆。
吃得多,屙得多,连累沟子受奔波 谚语,吃多了对肠胃不好,会拉肚子。沟子: *** 的俗称。
吃饭不离盐,出门不离钱 谚语,无须解释。
吃饭要人板嘴,走路要人抬腿 谚语,比喻啥事都不能做,啥都要人侍候。
吃包子不如吃面,投亲不如歇店 谚语。歇店:住旅馆。
吃不吃,盯旺实 谚语,指要抓住重点或分量大的。旺实wǎngsì:分量大.
吃的盒盒米,烧的把把柴 谚语,喻家境困难。把把柴:茅草或庄稼秸秆捆成小捆,称之为‘把把’,作燃料。
吃得脏,要生疮 谚语,也有说“吃得脏,不生疮”的。
吃的是菜根根,绷有钱装粮绅 谚语,指明明很穷,却装阔。绷:硬充。
吃好穿好,不如夫妻活到老 谚语,夫妻和睦长寿最重要。
吃核桃分间间,吃橘子分瓣瓣 谚语,做任何事都有它的规律。间间,间隔之意。
吃酒不吃菜,各人心头爱 谚语,喻各人有人的习惯,不能强求一致。
吃亏不算瓜,让人不算痴 谚语,为人要能吃的亏、让得人。瓜:傻。
吃两个钱的酒,装三个钱的疯 或 吃五钱酒装半斤疯 谚语,指装疯过度。
吃了就睡,油才巴背 谚语,吃了饭就睡,容易长胖。
吃了婆婆的饭,要长给婆婆看 谚语,如拿人钱财,为人消灾。
吃了省钱的瓜,要害绞肠痧 谚语,不要贪图便宜。
吃米带点糠,保你体子壮 谚语,不要 *** 制米,粗米更利于健康。
吃稀饭要搅,走溜路要跑 谚语,凡事要因势利导。
吃屎的苍蝇—— 嘴臭 歇后语。
吃稀饭不要筷子——活宝 歇后语,谐音喝饱。活宝:常让人发笑、取乐,自己还很得意的人。
吃稀饭泡米汤——亲上加亲 歇后语:清谐音亲。四川话亲、清同音。
吃玉麦粑粑打呵嗐——开口就是黄的 歇后语,玉麦:玉米;呵嗐:呵欠;黄:外行,啥都不懂。类似的谚语有:假绷(充)内行,牙齿焦黄;嘲笑农民吃玉米、红苕,不刷牙,牙齿呈黄色。
声明:本文由作者“民俗四川”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