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重阳节,在中华文化中有多层次的义涵,意义深厚悠远。图为宋佚名《仙山楼阁图》。
黄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可说是秋天里的“极”光。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九九相叠称“重九”、“重阳”、“重阳日”,是“喜气阳阳”的好时光,古人有许多欢会活动。然而,祸福相倚,古人在这一天也传下辟厄的习俗。
登高欢会避疫 茱萸辟邪菊花延寿
一年四季里,秋天最是登高赏景的好季节,九九更是亲朋好友登高欢度的好日子,留住天高气爽的最后一抹快意。“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这是三国时代曹丕(公元187~226年)给好友钟繇的书信,那时的风俗就以“九九”重阳,日月并应为嘉节。在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古人喜欢相携登高,这一天也称“登高节”。
从古至今重阳登高成习俗。
而在汉代关于重阳的习俗,留下了登高辟邪、辟厄之说。南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相传东汉时,豫州汝南(今河南汝南县)地方有个叫桓景的人非常慕道,他跟随方士费长房游学求道多年。有一年近晚秋时,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你家中将出现瘟疫的灾厄。费长房教他辟灾的 *** 。
桓景牢记费长房告诉他的辟灾 *** 。到了九月九日大清早,他将准备好的茱萸囊袋给家中每个人都系上,领着家人攀登到高处,并饮菊花酒来避厄。到了太阳下山,回到家中时,发现家里畜养的家禽、家畜果然都暴毙死了。重阳佩茱萸登高避灾的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下来了。
其它的古籍上,也有九九重阳辟恶疫、添寿的习俗记载。像是西汉的《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花)酒,令人长寿。”南朝梁《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南朝)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又如,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这一天,民间流行折茱萸插头上来辟恶疫、御初寒。蓬饵后来为形形 *** 的重阳糕。
因为在《易》数中,九是阳数的极数,谐音“久”,换言之,是长寿的象征,所以这一天也是民俗中的“敬老节”、“老人节”。然而,物极必反,祸福相倚,过了九九重阳,一年金秋亮丽也走到尽头了,金黄转入萧飒、衰落,阳消阴长更加明显快速了,所以也有“阳九之厄”的说法。《梦梁录》说“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都是消阳九之厄的吉祥物。
山茱萸红浆果。
吴茱萸果实有很强烈的芳香气味,人称为“辟邪翁”。《本草纲目》说,“茱萸取吴地者入药,故名吴茱萸。”茱萸在九月九日熟透、气味芳烈,可折下茱萸的果实以辟恶气。佩茱萸、插茱萸是古来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重要民俗,因此重阳节也有了“茱萸节”的别称。
到了南宋,民间普遍以菊花、茱萸入酒做成饮品,以辟邪、延寿、消厄。如《梦梁录》记载,茱萸叫作“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用这两种吉祥物,来消解阳九之厄。
重九献寿马射 郊游晏饮
南北朝时代重视“重九”阳数至极且相重的吉祥义涵,宫中有重阳献寿的作法。
《南齐书.卷九志之一礼上》记载,南齐一朝“九月九日马射”,也有一说是,秋天金杀,故而讲武、习射,宛如汉代的立秋之礼。
南北朝时代,一般人在九月九日郊游并在野外饮宴,已是一种风尚。《岁时楚荆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唐朝人很重视九九重阳节,承传了登高聚宴的古文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记载了“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在九九这一天,亲朋共聚,臂系茱萸、饮菊花酒欢宴。
山茱萸花开放。
《旧唐书.卷一十三》记载,德宗一朝九月九日是饮宴的假期,皇上下诏赐文武百官选胜地,赏景为乐。
王维留下这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是脍炙人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吃重阳糕
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重阳糕”。因“糕”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宋人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记载南宋都城商店、市场在重阳日贩售糖面的蒸糕,糕上装饰家禽家畜的肉丝和小彩旗。
这种吃重阳糕的习俗,代代延续,相传到清朝,重阳糕甜甜咸咸的口味也代代相传,花样也推陈出新。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详细记载市场店铺卖售的重阳花糕,比较好的重阳糕做成二、三层,挟有捣成细粒的坚果,另一种简单蒸糕的只在糕面上点缀红枣、栗子的碎片。
一种重阳糕。
赏菊风尚
清代称菊花为“九花”,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富有人家以数百盆的菊花装饰成菊花山、菊花塔,又称“九花山子”、“九花塔”,美不胜收。
清代的人,每届九月九日,有出城登高的,有在风光美胜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的,也有望海、赛马的。九月九日的各种行乐活动,文武齐聚,各取所爱,可谓集历代的大成,真是人生快事。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这些习俗你记得多少?寒露过后,黄花红叶,妆点秋光,重阳来到,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1
重 阳 来 源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2
重 阳 习 俗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更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3
重 阳 谚 语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风吹满天哮。
4
重 阳 传 说
九九重阳节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传说呢?
【传说一: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传说二: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来源: 丽江市气象台
今日重阳!关于重阳节,这些小知识你知道吗?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又是一年重阳节。二九相重,也称为“重九”。
“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
而重阳节也有自己“闪亮的名片”——
在佛山乃至岭南地区,重阳的节日氛围非常浓厚。今天跟着小编一家人来看看岭南重阳的节日习俗!
古时候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仪式是登高,所以也叫登高节。于是登高就成了古人写诗的素材。
而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佛山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还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今年因安全需要,重阳节部分景点限流或暂停开放,爸妈们选择前往时,一定要关注!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也是我们常常说的秋祭之一。
在古代秋祭,人们会登山扫墓,祭奠祖先,近些年佛山的秋祭是每年秋色欢乐节的一部分。
秋祭作为欢乐节的开场大戏,在佛山祖庙举行,届时会有仪仗入场、上祭品、敬香、切烧猪等传统重阳节祭祖习俗。
除此以外,还会有钟鸣鼓、宣读祭文、祭祀舞蹈表演等活动。
这一天,佛山乃至广东其他地区的人都称之为“拜太公山”,以前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
百花凋零畏秋寒,傲然挺立添秋色。菊花,是属于重阳节的主角,故而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为“菊花节”。
不争于百花之前、礼让于春夏之后,正如一位“温良恭俭”的谦谦君子,人们重阳赏菊,是赏那一份高洁淡雅的君子风范。
佛山各处花海开得正好,重阳约上亲朋好友一起来赏花吧。
这里不得不提粤北客家重阳的佳酿——菊花酒。它可是来自上一年的产物,为什么是上一年酿的菊花酒?
原来头年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到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当然孩子是不能喝酒哟!但可以茶代酒,祝福我们的老宝贝,健康长寿。
放纸鹞是惠州人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纸鹞yào,又称鹞子、纸鸢、风筝等。在北方,放纸鹞一般在清明,而南方多见于重阳。
而在旧时的佛山,放纸鹞祭祖也是重阳的一大习俗。将“流灾流难”写于风筝上,将之放至高处,将线割断,风筝流落别处寓意脱除灾难。
如今秋风习习,也成为了放风筝也成为了佛山爸妈遛娃的首选,同样寄托着美好的欲望。
重阳节,是一个染尽秋意菊香的节日,是缅怀先贤的祭祖节、是眺望未来的登高节、是菽水承欢的敬老节。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感受重阳的习俗,带孩子一起孝敬老人,陪伴老人,同时给孩子讲讲重阳的故事喔!
来源:花生宝贝
图片:花生宝贝原创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又被称为“登高节”、“菊花节”等。继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三节之后,是入秋之后的第四个节日,也是秋冬交替时的辞青、迎寒老节,还是一年最后一个数字重叠式节日。其九字相叠,含义是极高极大,象征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节之所以是夏历的九月初九。《易经》称“九”为阳爻,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又被称为重阳。
那么为什么叫重阳节的呢?
其实,一个节日的发展与当地习俗往往是相伴的,重阳节也是一样。重阳节的起源很早,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生活于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的《远游》中已出现重阳:“集重阳人地宫兮,造句始(星名)而观清都。”屈原还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可见早在战国时已有餐菊之俗,已有节日之义了,重阳节也开始初见端倪了。据说到了汉代才比较兴盛,到唐代已被正式定为节日了。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边一随从侍女贾氏也被逐出宫廷,嫁与平民为妻。贾氏便把宫廷里过“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曾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蓬饵”就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 *** 而成的重阳糕。这段话就包括了重阳节的三个主要习俗。
事实上,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还有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呢。据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说的是东汉时期,汝南、汝河一带(今河南上蔡西南)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易学大师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告诉他们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初九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于接近。桓景挥剑斩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幸免于难。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这个传说把重阳节的来历解释为:九月初九外出登高,是为了躲避灾难,以后相沿成习,成了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它起源于西汉,也有人说它起源于东汉。南山老李认为,重阳节首先是远古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华夏五行学说的思维方式和记忆方式的表现形式,起源于古老的农业生产劳动程序和祭祀习俗等。因为在西汉时期,黄老学说盛行,人们开始对九月初九这个特殊日子,有了“重九”、“重阳”的认识。这时也只是在贵族内部或者皇宫内,小范围内才进行的一些庆祝活动。到了东汉,才在神话故事的推动下,成为了一个广泛的节日。
时间到了唐代,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便被定为官方节日。在重阳日,正是深秋时节,菊花独放,更受唐人喜爱,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唐人在重阳节,常常会邀好友赏菊,置酒赋诗,其乐融融。人们还会外出登高,“菊花须插满头归”成为民间流传很久的习俗。直到后来的宋元明清,也都基本延续了唐代的一些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关爱老人的高尚品德。
有不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
我是“南山老李”。关注我,我们一起品文化。
重阳节你知道哪些习俗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祈求平安、健康、长寿,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古人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灾避祸,或悬挂于家中,或贴于门上,或戴在手臂上,或插在头上,或作香囊佩戴于身上,可驱除一切障碍,吉祥如意!
重阳节亦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在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以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过程中,应根据温度的变化增减衣服;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或风口上;出汗时,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免着凉。
登高,高有"高寿`之意,于长者,为孝;高有"思远"之意,于亲友,为念;高有"高远"之意,于你我,为志。
重阳节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记录了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寄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同时又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
关爱老人 情暖重阳 各地开展敬老助老爱老主题活动关爱老人情暖重阳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来之际,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山东各地福彩中心组织开展了系列敬老助老爱老活动,为老人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在倡导孝老爱亲的时代风尚同时,也营造了全社会尊老、爱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济南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 9月27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楠,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成文元分别带队到长清区万德街道大马村、商河县许商街道佟家道口村和毛王店村看望幸福院的老人们,为村幸福院送去米、面、油等节日慰问品,为老人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
“扶老”是中国福利彩票的发行宗旨之一,更是契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念和社会需求。近年来,济南市福彩中心利用福彩公益金大力开展助老活动,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以其特殊的方式为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年重阳节到来之际,济南福彩继续开展了“泉城福彩公益行-关爱夕阳红”活动,走进济南所辖周边区县多所敬老院,首批四所敬老院已经收到了福彩的资助。
9月22日,济南市福彩中心副主任连国家带领工作人员来到在平阴县孝直镇敬老院,送来了洋溢着爱心的牛奶、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大家的到来使平日里安静的敬老院一下子热闹起来。
在活动现场,来自平阴县37012410福彩站和37012412福彩站的业主也受邀全程参与了活动。37012410福彩站业主孙女士深有感触地表示:“我经营福彩站已经很多年了,这份事业的初衷是把爱好和工作合二为一。今天参加了利用福彩公益金举办的活动,看到老人们过得这样幸福,我感到十分温馨,同时对这份事业更执着了,想想这背后福彩公益金的力量,总是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国家募集更多的福彩公益金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当日下午,大家又来到长清区平安街道敬老院,为这里的老人送去了礼物和重阳节的祝福。工作人员一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敬老院的改造提升项目,再三叮嘱工作人员要继续加大对老年公寓的管理服务水平,努力为老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9月23日,济南福彩中心副主任马少飞带领工作人员来到商河县和济阳区,为这里的两所敬老院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并为老人们送上了节日的祝福。来自商河37012616福彩站的刘站长和37019615福彩站的张站长也参与了此次慰问活动,他们在现场表示,这样的活动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福彩事业是一项改善民生、扶弱济困、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也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活动而欣慰,为我是一名福彩从业人员而自豪。
随后,工作人员一行又来到济阳街道敬老院,为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送去了运动鞋,老人们拿到新鞋后爱不释手,目光里满满的都是感谢。院里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养老环境越来越好,离不开福彩公益金的支持,福彩公益金有效投入到养老事业之中,保障了老年人安享晚年,也让我们这些从事老龄事业的从业人员有强大的动力和信心。”
淄博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为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营造爱老助老浓厚氛围,重阳节来临之际,淄博市福利彩票中心志愿者们走进桓台县起凤镇夏一村幸福院,开展了2022年“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并为老人们带去了节日祝福。
夏一村幸福院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包含长者食堂、卫生室、棋牌室、阅览室等活动区域,是我市福利彩票中心公益金资助的项目之一。长者食堂为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午餐,解决了部分失能、高龄、留守老人的就餐难题。每到午饭时间,老人们有序前来就餐,菜品丰富,营养全面,长者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自己做饭难、饭菜花样少、营养不足、不均衡等问题,同时还为孤寡老人提供了一个社交的空间,成为他们联系社会、融入同龄人圈子的一条纽带。
福彩志愿者在老人们就餐后打扫了食堂卫生,帮助老人们营造舒适卫生的就餐环境。
“扶老”是福利彩票的发行宗旨之一,老年人也是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的重点人群。近几年来,市福利彩票中心秉承公益初心,持续开展了“爱心黄手环 关爱失智老人”“福彩爱心奶”“福彩送关爱 陪您过生日”、资助长者食堂、长者洗衣房等各种助老公益活动,不仅给老年人带去了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也为我市的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日照
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美德,营造爱老助老的氛围,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9月30日上午,日照市福彩中心主任裴志强一行来到南湖镇下坳村,慰问这里的困难老人,给他们送去党的关怀、温暖及节日的问候。
每到一户,裴志强一行都会与老人们亲切交谈,详细询问老人们目前的身体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叮嘱老人们要保重身体,并为他们送去牛奶、大米、面粉等慰问品。
此次走访慰问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使老人们感受到来自党和 *** 的关怀,也在福彩中心营造了帮贫助老、关爱老人、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让敬老爱老的精神永续传承。
佩茱萸、饮菊酒……重阳节大家都在做什么?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至。古人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又“九九”与“久久”同音,因此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利之日。关于重阳节,您都知道哪些呢?
刘陈平 摄
登高辞青 赏秋色粼粼
重阳节后,逐渐进入深秋,天气逐渐寒凉。庄稼归仓,大地苍茫,植物的叶片开始变成金黄,青草色变得越来越少,是时候向陪伴我们大半年的青色草木道别。
因此,就有个“辞青”的说法。
深秋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站在高处,眺望良渚大地,看云卷云舒,树木一岁一枯荣,感受秋日的凉爽。无论是高山、高楼还是高台,皆可登高祈福、望远赏秋。
刘陈平 摄
赏菊 饮菊酒
菊花凌霜不屈,被视为长寿之花,故重阳节一直都有赏花的习俗。宋神宗元丰四年的重阳节,苏轼与徐君猷等人登高赏菊、饮酒作诗:“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驱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有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刘陈平 摄
吃重阳糕
中国人讲究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而“糕”与“高”同音,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因此重阳糕是重阳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北方的重阳糕一般是发面花果蒸糕,也叫发糕。是用面粉发酵,加入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然后蒸熟的一种面糕,松甜软糯。
此外,民间还流传民谣“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意思是在重阳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这一习俗,至今还在有些地方流传。
刘陈平 摄
佩茱萸
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佳节又重阳,远方的亲人登高远眺,神清气爽,身上插满茱萸,虔诚的许愿祈福,才发现少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王维自己。此刻的茱萸不仅寓意着辟邪,也寄托着游人对故乡的思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赏花、看展、红色游……国庆假期北京公园36项活动汇总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国庆假期即将到来,恰逢国庆节遇到了重阳节,北京市属公园、国家植物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推出“国庆赏花、国庆看展、国庆红色游、国庆科普游、重阳有礼”五个板块36项线上线下活动,陪伴市民游客欢乐过佳节。
22组花坛亮点纷呈 特色花展流连忘返
22组花坛、近8万平方米的花卉环境在市属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呈现,同时1800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为国庆佳节增添浓厚的节日氛围。花卉景观与历史名园相映成辉,吸引众多市民游客纷纷打卡。
国家植物园菊花展图片
国家植物园首届菊花展已经开幕,将持续到10月底,300多个品种10万株菊花布置在国家植物园(北园)东门至中轴路主游线两侧,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以秋季开花的多种菊科花卉为主要花材,搭配时令花卉,并用小菊、多头大菊等点缀其中,将多个景点串联起来,给游客沉浸式游览体验。其中位于南门小轴线的“菊海新韵”景点展示了近年来国家植物家利用杂交技术选育的小菊新品种,包括单瓣、半重瓣、重瓣及桂瓣四大类花型13个品种。
中山公园唐花坞“春华秋实”精品花卉展、蕙芳园“四季飘香”秋季兰花精品展将在国庆假日推出。
颐和园“鸿鶱凤立”花坛
颐和园“颐和秋韵”桂花文化展还在展出中,市民游客可到公园里观赏各类特色花展,感受花香四溢的十月。
主题展内容丰富 “文艺范儿”十足
颐和园博物馆的《园说》主题展览
“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主题展览在颐和园博物馆展出,汇集了颐和园、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15家文博单位提供的各类展品171件/套、资料品32件/套,讲述了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历史名园集群在选址、营建、造园艺术、历史功能及保护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园说》主题展览已是第四季,展现视角更加独特,市民游客不妨到颐和园博物馆亲自体验园林景观的历史韵味。
中国园林博物馆“物上山水”展览
中国园林博物馆与沈阳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物上山水”展览在园博馆二号展厅与观众见面,通过107件文物、展品及当代艺术品,展现中国一脉相承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
北海公园作为古典园林代表,许多国内外摄影家曾到公园拍摄取景,“百年瞬影 北海老照片展”在北海公园画舫斋景区展出,通过老照片展现公园历史文化。
北京动物园第57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巡展图片
北京动物园在科普馆机动展厅展出“第57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作品巡展,该赛事被称为自然摄影届的“奥斯卡”,来自世界各地摄影师的100幅获奖摄影作品,展现了地球生物的美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
景山公园“紫禁之巅 天高地迥古都园林绘画展”
景山公园“紫禁之巅 天高地迥古都园林绘画展”、紫竹院公园“京城旧影”主题系列展览通过不同视角,展现老北京历史文化及古都风貌。
玉渊潭公园“雅集野趣——中国文人的休闲生活方式”主题展览以古代文人雅集为内容,让市民游客感受玉渊潭万柳堂的雅集故事及公园里的人文气息。
追忆红色岁月 感受爱国情怀
香山公园10月1日至3日举办“我眼中的红色香山”——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深度游活动,邀请提前招募的家庭来到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举行升旗仪式、讲述红色故事、开展知识问答等互动活动,让市民游客感受红色香山的历史文化。同时在10月4日开展“庆重阳 游红色香山”活动,向老年游客赠送鲜花,带领市民游客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情怀。
陶然亭公园将于10月1日以直播形式在高君宇烈士墓开展红色故事讲解活动,同时在10月5日推出“追忆红色岁月——探访慈悲庵”活动,邀请市民游客一同追忆革命 *** 岁月。
中山公园在国庆期间开展“我心中的少年中国”——红色微课堂及“我心中的少年中国——红领巾讲红色故事”主题志愿讲解活动,让青年人感受红色历史文化。
天坛公园将于10月1日通过官方微博直播“聆听红色故事 云赏国庆花坛”活动,邀请市民游客线上聆听天坛公园的历史文化及红色故事。
感受科普文化 假期里也要长知识
天坛公园以彩“画”天坛为主题,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推出秋天景观讲解、古建筑彩绘、古树植物果实认知、菊花栽培等科普文化知识。
景山公园利用自媒体平台推送“云赏网红打卡地——寿皇殿”,邀请市民游客感受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国家植物园、陶然亭公园、紫竹院公园分别以菊花培育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讲解活动。
北京动物园的IP形象东北虎“萌萌”再次来到线上,手把手教授网友 *** 立体黏贴画。
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生态家园 科普向未来”国庆节活动,围绕秋季景观、主题展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双节”相遇 多重好礼感受重阳文化
10月4日正值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市属公园还将举办形式多样的重阳主题活动。
香山公园将在致远斋举办重阳不重样·芳“香”心意暖金秋文艺汇演活动,同时在松林餐厅邀请重阳糕点 *** 人手工 *** 重阳特色糕点。天坛公园“九九重阳话圜丘”、国家植物园“重阳话茱萸”、北京动物园“情暖京城 爱在北动”、紫竹院公园“天与秋光 佳节重阳”文化雅集、“乐享湿地 福至重阳”生态文明体验活动、中国园林博物馆“山居雅集”重阳节文化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游客送去祝福,同时传递重阳文化。
市公园管理中心提示:过节游园勿忘安全防疫。为保障市民游客节日期间安全便捷游园,北京市属公园实施“ *** 、预约、错峰”措施,严格落实扫码、测温、查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市民游客游园请提前预约,规范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安全游览距离,不扎堆、不聚集,配合管理人员疏导,安全文明有序游园过节。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2022年国庆节文化活动汇总表
活动名称 | 活动时间 | 活动地点 | 内容描述 | |
国 庆 赏 花 | “颐和秋韵”桂花文化展 | 9月10日至 10月21日 | 颐和园内 | 展出大型桂花170盆、特色花缸16个、精品盆景49盆和大型紫薇盆景10盆,分布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新建宫门等主要景区。 |
“春华秋实”精品花卉展 | 10月1日 至7日 | 中山公园 唐花坞 | 唐花坞室内花展突出“春花”和“秋实”的特色,展出花期控制的精品花卉植物,利用大型绿植、特色观叶植物组成多季景观。 | |
“四季飘香”秋季兰花精品展 | 10月1日 至7日 | 中山公园 蕙芳园 | 展出绿梅、金荷、长汀素、彩虹、水里红等名品中国兰——建兰70余个品种。 | |
国家植物园首届菊花展 | 9月24日 至10月30日 | 国家植物园(北园) 东门至中轴路主游线两侧 | 展出300多个品种10万株菊花,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包含近年来国家植物家(北园)利用杂交技术选育的四大类花型13个品种的小菊新品种。 | |
国 庆 看 展 | 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 | 9月28日至 2023年2月5日 | 颐和园博物馆 | 展出文物展品171件/套、资料品32件/套,系统展现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历史名园集群在选址、营建、造园艺术、历史功能及保护发展等方面内容。 |
物上山水 | 9月30日 至12月25日 | 中国园林博物馆 二号主题展厅 | 通过107件文物、展品及当代艺术品,展现中国一脉相承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 | |
紫禁之巅 天高地迥古都园林绘画展 | 9月28日至 10月20日 | 景山公园 观德殿 | 展出以北京古都风貌为主题的名家绘画作品20余幅,再现北京古都建筑、人文、园林景观和风土人情。 | |
百年瞬影 北海老照片展 (人文篇) | 8月12日 至12月31日 | 北海公园 画舫斋景区 | 展出国内外早期摄影家拍摄的北海公园老照片,使历史直观可见。 | |
“第57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 获奖作品巡展 | 9月18日 至10月17日 | 北京动物园 科普馆机动展厅 | 该赛事被称为自然摄影届的“奥斯卡”,通过来自世界各地摄影师的100幅获奖摄影作品,展现地球生物的美丽与脆弱,倡导生物多样性保护。 | |
“京城旧影”主题系列展览 | 9月下旬 至10月下旬 | 紫竹院公园 公园东门至南门沿线 | 通过不同主题的老照片展示老北京城的旧时风貌。 | |
雅集野趣——中国文人的休闲生活方式 | 9月10日 至10月9日 | 玉渊潭公园 玉和集樱 | 展览对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八大雅集”进行展示,同时讲述玉渊潭万柳堂雅集故事,展现公园人文气息。 | |
国 庆 红 色 游 | “我眼中的红色香山” ——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 深度游活动 | 10月1日 至3日 | 香山革命纪念地 (旧址) | 带领招募家庭举行升旗仪式、讲述红色故事、开展知识问答集拼图等活动。 |
“庆重阳 游红色香山” ——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 重阳游活动 | 10月4日 | 香山革命纪念地 (旧址) | 带领招募家庭朗诵红色诗词、歌唱红色歌曲、向老年游客赠送鲜花,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 | |
“迎国庆 敬先烈 铸信仰”主题活动 | 10月1日 9:30 | 陶然亭公园 高君宇烈士墓(现场) 微博(直播) | 邀请学生代表、公园团员和红色讲解员代表一起聆听红色故事,设立少年先锋岗和红色宣传台,弘扬红色文化。 | |
追忆红色岁月——探访慈悲庵 | 10月5日 10:00 | 陶然亭公园微博 | 采用直播形式,探访陶然亭慈悲庵,追忆充满革命 *** 的红色岁月。 |
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完)
编辑:郑健龙
来源:中国新闻网
九月九日登高处|重阳节的这些习俗你知道几个?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名九九重阳节,“九九”谐音“久久”,寓意长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祭祖节”“重九节”“登高节”等。
重阳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天地崇拜和祖灵崇拜,其中有关九月初九的习俗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在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这样记载:
“(汉高祖)每逢九月初九,宫中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由此可见,九九重阳节的很多习俗的产生时间相当久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对古代文化继承的基础,又发展出了新的节日习俗。
笔者经过查证相关资料,整理出如下五类习俗:
一、庄重严肃的祭俗
●祭拜祖先
重阳节又名祭祖节,祭俗一直作为重阳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重阳节众多习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习俗,重阳节祭祖主要盛行于岭南地区。
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主要活动为拜“太公山”,此时祭祖不似三月清明节的“行人欲断魂”,而是相对比较轻松愉悦。这是因为重阳节时,庄稼丰收,此时的祭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感恩祖先庇佑。
●祭祀天地
重阳节祭天主要祭拜的对象有祭天、祀海神和祭火神(送火神)等,主要涉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粮食丰收,感谢天地赐予;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三是祈求长寿健康等等。
因祭祀往往都会伴有宴席,而重阳节又正值丰收时节,故而宴会一般都会相当盛大。
二、寓意深刻的食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名“花糕”“菊糕”“五色糕”等。 *** 方式较为随意,没有固定的方式。《西京杂记》中所记载的“使蓬饵”就是一种用蓬蒿 *** 而成的饼食。因“糕”“高”谐音,重阳登高吃糕,有“步步高”的寓意。
吃重阳糕还有驱邪去灾的寓意,有的地方则在 *** 九层糕,在糕上插一面小纸旗,代指插茱萸,寓意驱邪去灾。
●饮菊花酒
菊花本来是一种天然的花卉,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平肝明目,疏风清热的功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菊花因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的形象得到了文人墨客的钟爱。同时因其自身功效,古人朴素地认为饮菊花酒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
在九月初九前后,已近深秋,此时的天气凉爽,菊花盛开,遍地金黄。亲友三五成群,相邀共赏菊花,同饮菊花酒,令人身心愉悦。尤其是读书人,钟爱于饮酒赏菊,吟诗唱和,别有一番雅趣。
三、登高赏菊的雅俗
●登高望远
古代先民对对于高山大川都有一种崇拜,就如西汉戴圣在《礼记·祭法》中的记载: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意思说的是高山森林大川河谷,只要能够生成云气,能形成风雨,看到模样奇怪的物体,都把他们称作 神。体现出了先民的对自然的畏惧。于是登高祈福便应运而生。
道教也认为九月九日是更佳的升天成仙的好日子,不仅此日清气上升,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次日九九重阳节,盛极必衰,阳极生阴,于是人们在此日登高,意图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样,升入天宫,期盼获得寿与天齐的长寿。
登高可谓是重阳节的之一大事,最早的时候,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躲避灾难。随着时代发展,登高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娱乐活动。同时活动的内容也逐渐扩充,增加了如放纸鸢、射箭、吃重阳糕、辞青等活动类目。
登高“辞青”来源于,古人将阳春三月的清明与暮秋九月的重阳相对,三月是寒冬过后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外出踏青,是一年中最早适合走出室外,感受春风拂面的时间;九月“辞青”,则是万物枯黄,成为了寒冬之前最适合外出的时间,看起来更像是准备为即将到来的寒冬隐居做出的一种仪式感。
登高望远的这个重阳习俗,还与天气变化相关,九月暮秋,天气呈现浊气下沉,清气上升,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为重阳节人们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项。
●赏菊
菊花自古以来,便是重阳节的节日图腾,在中国古时的习俗中,菊花是作为长寿的象征,又名“延寿客”,于是人们争相在重阳节时佩戴菊花,以祈求长寿安康。
随着时间的流逝,节日活动和习俗的不断发展,菊花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加和扩充,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除了是长寿的象征之外,还是廉洁、高雅的象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
赏菊的习俗在宋代时发展到高峰期,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写道:
“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尤者言之……”
宋朝时,菊花的品种总数就已经不下于七十种。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如此写道: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可见宋朝菊文化的发达。直至今日,原宋朝都城开封现在便以菊花作为市花,并称开封为菊城,并于1983年开始举办菊花会,每年一次,名闻海内外。由此可见菊文化的形象与兴盛。
四、清新雅致的佩俗
●插茱萸
中国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时,都要臂上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俗称“茱萸囊”。
茱萸雅号“辟邪翁”,又名“越椒”“艾子”“吴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有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功效。因此人们在过重阳节时,都喜欢采集和佩戴这种植物。
五、富有生趣的杂俗
●访友
重阳节聚会可谓是一个特色,自唐朝重阳节确定为节日之后,发展愈加迅速,“择地追赏为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其中访友聚会或可算其习俗之一。就如唐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朋友相聚宴饮,赏菊饮酒,吟诗唱和的雅趣。
●骑射
骑射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因为南北朝时期社会混乱,战乱频繁,各个统治集团之间经常爆发抢粮食的战斗,因此出现了以习武为内容的重阳习俗。
●放纸鸢
纸鸢也就是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放纸鸢在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放纸鸢就是放不幸,纸鸢飞得越高,不幸和倒霉就离得越远;另一种说的是放幸福安康,纸鸢飞得越高,幸福越浓厚,所以要保护好纸鸢线,以免遭人破坏。
六、新时代发展新俗
●敬老爱老
我国敬老爱老之风由来已久,有着优良的传统。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九九与“久久”谐音,故而人们认为它有长寿之意,因此敬老成了重阳节的活动之一。
新时代有新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 *** 颁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从此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节日。
这是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发展,也是新时代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发扬。
七、结语
节日的存在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继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你还知道其他的重阳节习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补充!
文/朱子瑞;图/ *** (致谢,侵删)